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

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

时间:2023-06-08 10:5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

第1篇

电子金融会计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产物,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具体的金融业务。电子金融会计作为当代最新的金融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早在1996年4月,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金融业务的银行———MarkTwain银行成立,并在不久获得了10000个电子金融客户。相对国外,我国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起步较晚,服务开展较少,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大致分为手工业务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子化萌芽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通存通兑时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数据大集中时代(2000年-2005年)、多业务整合时代(2005年以后)。电子金融会计打破了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从银行交易、数据处理、资金转账、信息传递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加强了金融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渗透力和控制力,并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计的推动作用,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协助金融机构建立了科学管理系统,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了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金融产品多样化;促使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促进了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二、电子金融会计对传统结算方式的影响

(一)传统结算方式

传统的结算方式有物物交换的支付结算方式、货币支付的结算方式和银行转账支付结算方式三种类型。其中银行转账支付结算是目前最常用的结算方式,主要包括银行支付结算、资金汇兑、支票支付结算、自动清算所支付和电子资金转账等方式。

(二)电子金融会计支付方式

按电子金融会计的实体性质分类,电子支付方式可以分为B2C型网络支付方式、B2B型网络支付方式两类;按电子金融会计的支付数据流的内容性质分类,电子支付方式可以分为指令传递型网络支付方式、电子现金传递网络支付方式两类;按电子金融会计的网络支付金额的规模分类,电子支付方式可以分为微支付、消费者级网络支付、商业级网络支付三类。

(三)电子金融会计支付对传统结算方式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传统支付模式,提高了结算效率。尽管人们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主要在银行柜台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但是随着电子金融会计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结算效率更高的特性作用下,传统支付模式必将改变。二是降低了结算的成本。与传统银行相比,电子金融的发展使得单笔结算成本大为降低。不仅如此,结算成本在银行经营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降低。三是促进结算的全球连通。传统银行会计结算方式受限条件比较多,强调使用原始凭证,连通性比较弱。电子金融的发展,把银行会计结算带入了一个无纸作业的时代,大幅提高了操作速度和操作水平。电子银行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境外。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子金融会计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电子金融会计迅捷、方便、安全的特性极大增加了结算的全球连通性,网络汇兑瞬间完成,有效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三、我国电子金融会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电子金融会计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毕竟尚处于初始阶段,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

(一)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各大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服务器以及配套的电子设备等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距离电子金融会计发展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电子金融会计业务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现有的金融和科技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是电子金融会计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待

进一步完善传统的银行会计结算受到客户结算量、结算方式、地理位置、结算类别以及分行和营业网点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要求与电子金融会计下的银行结算差异比较大。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要求银行应该致力于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就对银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金融会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前提下,银行业不能被动等待,而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模式,完善运行机制,紧密结合最新科技成果,致力于金融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

(三)电子金融会计的行业规范和安全保障工作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的电子金融会计的行业规范工作正在制订中,电子金融会计体系的标准化尚未形成。个别商业银行开展的电子金融服务业务还是停留在以往的粗放型经营上,缺乏标准化的行业规范。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电子金融会计尚处在一个发展期,难以完全避免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使得电子金融会计的网络安全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多方关注。电子金融会计的行业规范和安全保障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时候有必要通盘考虑,整体解决,尽量确保两者的有效协调和相互促进。

四、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对人才、技术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人才方面,要特别重视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培养。电子金融会计业务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完备的金融知识,更需要具备充分的网络知识。对银行员工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新经济时展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在技术方面,要促进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必须重视技术的开发。针对我国网络发展水平较低、网络意识差等特点,银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有步骤、适当地向客户和社会加大网络宣传,从而增强公众的网络意识,同时,也树立了自身在客户中的良好形象。在硬件设施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服务器,使其功能更强大。积极引进有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钱夹等先进设备以及智能卡识别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众多电子金融会计操作系统,并加以集成。

(二)电子金融会计风险的相应对策

1.操作风险的防范。操作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内部,应完善电子金融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操作规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将不相容职务如管理员与经办员分离、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对主管和操作员实行IC卡身份鉴别,并同时加密口令,任何进入系统的操作必须有日志记载。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中心,对员工进行防范操作风险的技术培训,监督各项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电子金融会计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2.信用风险的防范。建议各级商业银行将电子金融业务的用户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根据所划分的信用等级和电子金融会计实际情况,建立全国性的用户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运作和银行监管系统的允许下,强化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客户合法信息方面的合作,及时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第2篇

【关键词】电子金融 信息犯罪 信息安全

电子金融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因特网上开展的金融活动,有网上银行、电子保险、网上证券交易、专业金融信息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电子金融能为客户带来便利,为应用商开辟市场、提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使资本飞速流动,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金融呈现爆炸性的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子金融业务急剧增加,一个国家网上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其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电子金融领域信息安全的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历经了这么几个阶段:初期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网络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和体系化信息安全管理等四个阶段。在当前阶段,对于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已是金融电子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刻不容缓、迫不及待的要求,以抵御和化解风险,统一处理安全问题的规范性程序,提高金融电子安全系统的整体防御能力,从而促使金融企业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金融电子信息安全系统法制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金融电子安全系统已经成为投资-产出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首要位置,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范围的安全普查。全国相关的金融机构陆续成立了专门的安全防范机构,并重点加强对系统需求设计、投产、推广和软件开发等重点程序的监管和保护以及风险防范;在系统设计开发、防火墙选用、认证密码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当前的金融电子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隐患,具体是传递信息的安全隐患和业务系统维护的风险防范隐患。

二、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一)行业自律

行业或是客户自身的信息包括最敏感机密部分对金融机构而言往往是公开的,金融机构可以轻松的获取这部分信息,其中有部分信息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对信息保护,行业的自律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政府的监管只是被动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更多的在于金融结构的自律行为。

电子金融行业需制定一个有效的行业自律规范,从行业内部规范从事人员的行为总则,

争取将非法信息来源斩断。国外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对行业自律机制给予较高的肯定,我国其实也可以借鉴,进一步发挥行业自律在信息安全上的作用。

(二)金融信息监管

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是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我国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三个层面。但是,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管理机构存在多头管理,要求从金融信息监督开始为信息安全做好第一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在《人民银行法》等相关法规中将网上银行明确纳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监管的对象。其次,金融服务业消费者安全保障的投诉与受理机制欠缺,监管机构中缺乏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安全保障方面事务的部门,对于投诉问题没有从自律或者强制性法律机制角度进行规范。建议在我国因成立一个独立的电子金融监管机构,它独立于各个行政体系,采用直接负责制,这是由于电子金融领域如出现信息安全事故,它所牵扯的相关行政部门较多,地域范围较广,现有职能部门无法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管,该机构应对电子金融机构信息可审查,可回溯并构建一个评价体系,将其评价结果对外公示,对于那些信息安全保护不当的机构应给予惩罚,改变我国对信息泄露或是保护不当的金融机构只罚不惩的局面。

(三)信息安全体系

电子金融主要的运行手段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或是通信网络,必须要技术层面上保护其安全,传统的金融交易手段是基于柜台式、盘点式,早期电子金融只是较为粗犷的将原有的业务照搬于网络环境中,又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所以造成了较多的信息安全事故,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有了迅猛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用户认证手段单一、支付手段繁杂、内网权限过大、设备更新过于频繁、客户端保护不够、异常行为监管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现应构建一个统一标准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将用户权限分割,将用户不常用或是对其信息保护有隐患的功能部分需转为传统的柜台办理,用户可对其权限进行缩减,提供用户常用功能及其权限。

用户认证需多层次的,一般的安全层次认证简单快捷,高层次需提供较多有效凭证方可使用。

网络模型要做到有效的内外分离,对外网要设置多层安全防范,不能以单一的防火墙形式存在,应具有动态更新、行为分析、危害恢复等功能。对内网必须将权限分割,无单一权限,在很多核心内容上应采用多人协同开启权限功能,防止某一个体权限过大造成过多损失等。

客户端应该附加对客户端安全的监察,如发现客户端存在隐患则尽到提醒义务,保护客户信息安全。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电子金融;教学初探;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8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电子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和证券业,涉及数据繁多、操作多是程序化内容,导致金融业是最先实现电子化的行业,也是电子化最为成功的行业。高校开设这方面课程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好的专业背景。

一、《电子金融》课程简介

《电子金融》是大学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综合了信息技术与金融学相关知识的交叉学科,其中涵盖了电子银行、电子证券和电子保险三大主要模块。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电子银行和网上支付体系的全部内容和技术手段;理解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中的业务创新活动,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运营模式。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是这门课程涉及的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甚至有些领域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还并不成熟,如何既能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又能把握好上升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难点之二是该课程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实践的愿望,但由于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些行业都是信息敏感行业,信息和数据不能随意对外公开,场所和设备也不能任意参观和随意操作,这给课程的实训内容带来了困难。

二、《电子金融》课程教学现状

这门课程最大特点是内容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从最初仅涉及网上银行和支付内容,发展到现在涵盖了多个行业的电子金融体系,仅仅经历了几年的时间。第二个特点是跨学科。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种类非常多。基于上述特点,对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第二,要学会跨专业研究问题。

(一)全国各大高校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设此类课程的名称叫法不一: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网上银行与支付、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金融等。该课程一般分为教学部分和实验部分,着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实践部分有所掌握。

该课程的特点是“电子化技术+金融学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利用现有其他专业的教材、教师和授课资料,等于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金融学知识重新整合。

(二)我院现状

我院在本科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在其他专业的专科开设了两年的选修课程,这为后续本科的必修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年的教学中,主讲教师一方面摸索学生接受各方面内容的领悟程度,另一方面,认真总结授课过程的经验和不足,与此同时组建了该课程的课题组,为后续本科教学做出充分准备。

三、存在的问题

1.这是一门需要具备技能训练的课程,可以体现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的应用,以及商务策划、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在模拟软件的使用中,无法切身感受到真实的操作环境,进而导致学习热情大打折扣,也限制了学生对真实案例的理解能力、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对问题的创新分析能力。

2.在现实生活中,自助银行系统、POS系统和手机支付系统是离学生们最近、接触最多的实实在在的电子金融,然而在目前市面上很难找到带有相关内容的教材。

3.电子金融属于新兴课程,同时也是交叉、复合课程。从课程讲解的角度讲,对现有计算机、通信技术和金融学的表面、快速融合虽然方便,但也导致了无法体现该课程新兴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的精力有限,各个专业的课程都接触但又不能达到精通,很难做到深究。所以交叉学科的特点往往既是优势也容易造成“四不像”。

四、《电子金融》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节

电子金融在现有的电子银行、电子证券和电子保险教学内容中增加自助银行系统、POS系统和手机支付系统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对电子金融知识的全面掌握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实验环节

应该加大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针对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数据保密和信息高度敏感性的特点,可以在实验室增设相关类似设备,实现相关操作,让学生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第4篇

【关键词】金融产品 创新 手机银行 发展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国外并购风潮已然在国际金融行业刮起了一股飓风,其中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华尔街的巨星陨落证实了金融风暴对于行业的毁灭性伤害。银行业的辉煌曾经已不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相关条例的逐步完善,国内银行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故,为了增加银行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企业除了应健全管理体制,更应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推成出新为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国内外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移动交易技术的革新为银行带来的巨大利润已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随着如何抓住机遇,跟随行业脚步,引领金融创新,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受到更多业者的关注。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关注手机银行发展

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 Service)也可称为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而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者的关注。如何突破业务现有发展瓶颈,增强客户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成为移动银行业务产业链各方关注的焦点,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下一波投资理财的新渠道。目前的手机银行客户端基本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第一,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如账户余额查询,明细查询,外汇查询,利率查询,利息计算,转账交易,缴税缴费,金融理财资讯,信用卡账务查询等服务,银行也可透过手机移动银行通知客户信用卡还款,贷款还款或其他异常讯息通知。

第二,智能手机银行还可结合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除了找寻离自己最近的ATM及分行网点等功能,亦可主动提供客户所在地区的特约商户资讯、最新优惠活动等贴心服务,以达到随时提供查询促销、优惠信息的掌中行销效益。

第三,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可与超市、网上商城、影城等策略合作,提供用户手机上网购物或购票优惠,搭配快速取票或快递配送服务,达到随时移动购物的快速与便利生活。手机银行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通过手机银行,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手机银行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从电子订票、自动售货机支付,到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在线选购和支付,以及金融交易和其他银行业务等。手机银行是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变革的新型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它具有明显优势。

三、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剖析发展潜在问题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始于1999年。2000年,中国移动联合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提供账户查询、转账、缴费和证券信息等服务。以2004年作为手机银行发展的分水点。2004年开始,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的新一代手机银行业务可以进行现金存取以外的大部分银行业务,如2004年8月,民生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银行服务。2005年初,我国电子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交通银行推出了WAP通信方式的手机银行服务,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真正”的手机银行。2006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2006年,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WAP手机银行等。经过近5年的发展,手机银行用户数量飞速增长,并逐渐从短信模式过渡到功能更为丰富的WAP模式,用户数从2004年的666万增加到2008年的13920万。

随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逐步开展,中国的手机银行市场规模出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业内统计,就中国银行而言,从2008年至今,手机银行交易额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了329.2%。截至2012年末,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到1159.6亿。我国手机银行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显著的不足。国内银行力求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者必须认清发展形势,重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切不可只图当下发展带来的效益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忽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银行业而言,其造成的损失将是覆水难收的。从当前现状出发,国内银行现面临着五方面的考验:

(一)快速发展,存在差距

我国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短短10年来由增长了1.5亿用户,呈高速发展态势。但是规模和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于11亿移动电话用户,手机银行用户仅有1.5亿户;仅占我国人口的11%,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

(二)业务覆盖范围广,实际使用率低

我国手机银行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服务,但实际使用率低。手机银行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查缴费业务,包括账户查询、余额查询、账户的明细、转账、银行代收的水电费、电话费等;购物业务,指客户将手机信息与银行系统绑定后,通过手机银行平台进行购买商品;理财业务,包括炒股、炒汇等。但我国手机银行实际使用率较低。虽然银行不断提升金融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提出丰富的手机银行业务以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交易,然而实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于核心业务的使用率仍旧保持低落。大多数用户仍旧停留在服务查询与简单的转汇款操作上。

(三)银行主动营销多,客户主动办理少

目前,手机银行业务的拓展基本上是对客户办理网上银行或其他电子银行业务的同时绑定办理,客户主动要求办理的情况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客户不了解手机银行产品,银行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大多数年轻客户能够接受网上银行,但他们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仍有一定的顾虑。

(四)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带动各行各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蓬勃发展,对金融产业而言,金融产品电子化更是必然的趋势及方向。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覆盖,上网的速度大幅提升,智能手机和3G手机网络在国内市场推行,手机的功能不再只是通信工具,其逐渐成为集上网、消费、支付、交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百宝箱”。着眼于智能手机的热潮及移动商务发展的前景商机,各商业银行均陆续投入资源,逐步发展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手机移动银行服务,期望利用这样一个创新模式的电子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开发新型业务而获得大量忠实客户及其业务收入,为行业业务发展创造出另一波的移动生活革命。让客户不受时地限制的使用银行金融服务,获得金融资讯。对银行而言,可降低日常的营运成本,加强本身竞争优势,增加客户往来的忠诚度与认同感,提升银行本身价值。我国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今后,手机银行一定会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崭新的服务渠道和盈利增长点。

(五)我国手机银行面临新威胁

手机银行面临着新两大新威胁。第一,手机银行网络机构存在安全隐患,客户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损甚至导致国家金融经济结构瘫痪。虽然,手机银行伴随智能手机热潮高速发展,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手机短信欺诈、消费者账户和密码可被植入木马、病毒、假网页等技术手段被窃取进行操作、直接威胁用户的资金账户等屡屡见诸报端的负面消息影响,使客户在接受手机银行时心存疑虑。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调查,58.5%的受访用户表示安全性是其选择手机银行品牌时核心的考虑因素。换句话说,目前阻碍客户选择手机银行的最大因素是其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担忧。第二,法律环境及监管不到位。手机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国家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因此,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客户通过电子媒介达成协议的有效性还不确定性,在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权保护方面,客户的权利和义务还不明确。信息传输不安全、病毒感染、手机上网速度慢、手机丢失、功能不足、遗忘密码、操作不便等因素影响我国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信心。

四、把握金融创新机遇,发展手机银行策略

随着政府金融政策的开放,金融机构大幅增加,产业环境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加上银行业同质性高,金融市场过度竞争日益严重,以致银行获利降低,风险增高,所以要如何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银行竞争力,透过发展电子金融创新机遇已成为各银行主要的策略。电子金融为银行重要的服务通道,而移动银行后续发展的潜力将更为惊人,电子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不再以银行柜台作为主要服务通道,所以各商业银行在通道策略和资源配置上应重新定位。对于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应成为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重心,如何避免同质化,基于前文对国内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六点发展性策略:

(一)改变管理者态度,发展电子金融

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及发展影响甚巨,以银行业来看,存贷款业务为银行的主要核心业务,虽然发展电子金融对于经营绩效显现上,无法如贷款或理财等业务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优劣可立即呈现,因此,部分金融业管理者对银行业务的经营策略上,往往偏向用传统模式为主要经营方式。以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来论,发展电子金融,将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商机与庞大的市场,因此银行管理者认同并全力支持积极发展各种电子金融服务对于银行经营策略是非常重要。

(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满足客户需求

要想在本国银行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强化自身优势,以及提高销售量或占有率,唯有不断地研发与创新电子金融产品,提供新一代或是相关的产品给现有客户,进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扩大现有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客户多元及便利的需求服务,抢占客户使用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发展企业客户,扩大创利空间。现行发展的智能手机移动银行主要定位是以个人客户为主,对于企业客户在操作权限控制的需求上,目前尚不能满足,所以思考如何将网上银行的企业操作权限模式套用于移动银行,来满足企业客户对于移动金融及内部安全控制的需求,将非常有利于移动手机银行的发展。

(三)注重用户体验,关怀用户成长

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应成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着眼点。智能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新生事物多数人并不了解,“与用户在学习中分享手机银行的方便快捷”应成为较好的营销主题。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满足用户的切实需要,提供使用便利和更高的安全标准是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

(四)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价值

在经营策略上,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除了基本的金融服务功能外,还要善于利用智能手机的功能特性,提供各种附加值的服务,突破过去的销售模式,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结合创造新形态的网络媒体,发展更多贴近消费生活的服务,让消费者享受移动银行的便利外,跟提升产品的价值。

(五)加强合作,推动综合

一方面要加强银行间合作。鼓励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和业务整合,推动银行间的通信连接和数据文换,以及前后台系统的资源共享与合作,逐步加快金融服务的一体化进程,以减少成本,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更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特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资费问题是制约手机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制定易于用户接受的收费机制,有利于推动手机银行的发展,各银行可以考虑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制定数据套餐式收费办法,有一方统一收取,最后二者再进行利益分成。

(六)采取移动银行保障措施,确保交易安全

现行移动银行交易采用SSL加密通信协议,确保数据全程加密,同时采取密码控制、登陆超时控制、签约机制、转账额度自主设置等措施提高交易安全性。若以上的安全措施可应用于企业客户,让企业客户可以安全地交易,将使移动银行能更加蓬勃的发展。

五、结语

银行企业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摆脱银行业同质性的束缚,关键在于服务创新与业务水平的提升。尽管手机银行存在很多不足,但因手机银行能够真正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3A(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更具个性化和更具安全性的服务。相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以及资费的平民化,必然催化手机高速上网人群的扩大,这种转变将为潜伏已久的手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4):66-68

[2]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

[3]何军.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6

第5篇

发展网上银行突破时空限制

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广发北京分行共有个人网银客户12000户,企业网银客户568户,累计交易量170乙元。网上银行已成为服务客户的重要渠道之一。网上银行目前已能满足客户日常的帐务查询、汇款、交纳电话、水、煤气费、网上支付等多种功能。今后广发行将充分利用网上银行给客户带来的便利性,弥补网点不足的劣势,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数据集中后的管理集中

2003年底广发银行成功地实现了将8家分行的AS/400主机撤并到了总行电脑中心,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的逻辑集中,从技术层面基本实现了核心业务的集中,为业务管理的集中打下了基础。通过数据大集中,在管理上实现了以下四方面的突破:

1.实现了核心业务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有利于业务控管和审计,有利于客户资料共享和数据挖掘分析,为建立统一的后台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为建立灾难备份中心创造了条件。

2.提高了新业务的推广效率。完成全行主机系统的集中,加速了新业务推广上线的速度,降低了推广上线的成本,为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产品、提高新业务新系统的推广效率创造了条件,降低了全行系统运行维护成本。

3.全行会计核算相对统一。数据集中过程中的财会整合工作,全行的会计核算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在统一科目、利率、业务流程、总分核对、用户管理等业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得到初步开展,为业务管理的加强打下基础。

4.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通过集中主机上的核心业务系统,有效地整合全行的科技资源,实现全行科技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全行的整体业务竞争力。通过数据集中工作,避免了各电脑分中心进行重复运营投资,降低了电脑中心的整体运营成本。

目前广发行正在引进与开发ERP、客户经理管理系统、行内专家系统等新产品。

在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广发行目前正在大力开发新一代系统,它将取代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是未来全行唯一的对外服务数据中心,是全行客户信息中心、帐务中心、对外业务处理中心。

目前广发行已陆续推出了新外汇宝产品、丰收理财产品、物流银行、家多好、广发银保通、信保押汇、代缴电话、煤气费等各项金融衍生产品和中间业务。

核心业务项目目前进展

2003年3月,广发银行成立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产品选型小组,向国外多家银行软件供应商就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提供建议解决方案发出邀请征询函。2003年7月30日正式启动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项目。

该项目总共要经历准备、论证、招标、实施和投产5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招标阶段,即确定中标商阶段。

之所以要构建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主要原因为广发行目前的核心业务系统现状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全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以账务处理为中心,而非以客户为中心,不能适应客户服务需要;2)以交易为中心,而非以产品为中心,无法通过产品定制,快速推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金融产品;3)以程序为基础,而非以组件为基础,效率低,不能对业务发展做出快速反应;4) 数据分散。5) 集成性差。各服务渠道系统不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影响了服务递交的快速性以及客户服务体验的一致性。

为了给今后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广发行应在金融业全面放开之前,构建灵活、一流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定位高。新一代系统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适应全行由以对公业务为主,转向以零售业务为重要拓展方向的发展战略。

二是具创新性。国内银行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大势所趋,这点无论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还是银监会的监管方式都无不向国外先进的监管理念靠拢,因此,新一代将大胆创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软件包,带来新的经营管理理念。

三是工作规范。新一代将严格按照国际惯例稳步推进,工作严谨规范。IBM公司表示,国内银行在实施类似项目中,广发银行是最严谨、规范的。

目前开展的电子金融业务

目前广发银行已有了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回单箱等多种电子金融业务。今后还将随着技术的发展,推出更多适合客户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金融产品。目前北京分行积极发展同各大电子商务公司的合作,先后与e龙网、掌上通公司合作开发电子机票业务,与首信平台开发网上支付业务,发展网上B-C(Bank-Customer)、B-B(Bank-Business)业务。进一步拓宽银行中间业务的渠道与途径。

电子金融业务安全措施

广发行对于每一项新推出的电子金融产品,始终把客户资金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并采取了如下的安全措施:

1. 数据加密传输,关键数据加密存放。

2. 采用CFCA最先进的身份认证机制,确保网上交易的安全。

3. 密码、身份证、帐号(卡号及有效期)互相验证,确保用户的合法身份。

4. 三层防火墙防范体系,严防黑客攻击。

5. 实时的网络监控,动态捕捉可疑的入侵。

6. 数字签名,保证客户"签名"过的交易不会被别人篡改。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6.03.079

小微企业当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融资难的问题,导致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样的状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了帮助,并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下面将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进行详细的讨论。

1 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意义

融资模式的创新是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两者之间双赢的最佳方式。首先,小微企业要想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就不能离开互联网融资的帮助。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就是围绕着小微企业展开的,只有通过小微企业才能真正地实现金融创新。虽然说小微企业的规模不大,但在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关系着市场的发展和我国的就业问题。如果能保证小微企业实现顺利的融资,那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创新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也开始逐渐地意识到了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

长久以来小微企业都受到融资问题的限制,导致企业出现负债经营的情况。它们在融资上已经迫切地希望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好改变了这种现有的状态。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较,互联网融资真正的拓宽了融资的渠道,使得金融普惠性得到了提升。同时互联网金融有着便捷性的特点。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直接与合作方进行洽谈,降低了融资的门槛。此外,互联网金融能针对不同的小微企业实际情况来提供不同的服务。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小微企业能找到更加合适的融资方案。

2 小微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

小微企业由于本身规模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企业融资的成本比较高。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中,金融机构会为了降低风险而给小微企业更高的利率,这就造成了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过高问题[1]。同时,很多小微企业并不能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正式的贷款,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而这种情况将会造成更高的利率,无疑给小微企业的成本带来了压力。其次,小微企业在融资的渠道上比较单一。我国的小微企业融资基本上都是通过贷款和内部资金累计所形成的。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小微企业并不能上市,也就失去了股权融资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模式对小微企业产生了巨大的限制条件,使得小微企业难以得到发展。此外,我国当前在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上也明显不足。虽然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事实上执行的力度并不好。小微企业始终难以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3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

近年来我国提出需要积极地发展互联网金融,同时增加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逐渐地发展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最新方式。下面将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进行详细的讨论。

3.1 点对点融资模式

点对点融资模式指的是小微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贷款的一种方式,并与贷款方进行业务上的联系和合作,保证小微企业的融资[2]。采取点对点的融资模式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也能使信息更加的透明化。由于操作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因此,小微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融资利率,使得成本上得到了控制,这对小微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小微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利率的对比和筛选,通过筛选之后选择最为合理的对象进行贷款流程的选择,达成初步的贷款意向。其次,要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相应的财务审核工作,也就是网络认证和还款能力审核等,以便于保证融资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坏。最后,当双方确认了借贷的资金之后,可以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提升交易的安全性。

3.2 优化组织结构

首先,应积极地完善银行的组织构架,与小微企业之间建立起信贷相关的审核机制。在当前社会中,作为银行应重视起自主创新,积极地建立企业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机构。虽然银行并没有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优先机会,但银行有着众多的客户资源,只要将银行业务发展到互联网上那么将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加有说服力,同时也将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质量。其次,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此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真实度和资源共享性[3]。虽然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贷款风险评估体系,但这种体系并不能适用于小微企业中,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建立起适合小微企业的针对型风险评估体系。

3.3 融资产品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金融产品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力度上仍然远远不够。对此,我国首先进行创新的是宜信公司,它根据市场的情况和客户的特点等来进行了创新贷款服务,也就是宜车贷,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银行不接受车辆抵押贷款的风险控制,有效地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限制。同时,也应积极创新网络平台上的信贷产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资金融资的速度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如果能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那么将能实现快捷的、灵活的贷款和还款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3.4 大众筹资创新模式

小微企业可以通过网上的金融平台来吸引大众的目光,然后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来引导大众进行投资。这种方式常见于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股权众筹,另外一种则是创新众筹。第一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很多的小微企业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金融平台来融资的信息,这是一条全新的融资道路。第二种形式的特点主要在于,小微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金融平台进行创新产品的提前预售,然后在幕后平台进行操控。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能适应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有着巨大的帮助。

3.5 电子金融机构

电子金融机构事实上指的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网上直接进行金融产品的对比方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比较创新的电商服务模式,将互联网作为中间媒介,小微企业和电子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5]。电子金融机构的形成对融资形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当代的金融向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这种融资的方式对小微企业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有效进行融资,同时还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融资,减少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费用和时间。在操作上,首先,小微企业要选择相应的平台作为借贷转换中心,然后通过对比的方式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信贷产品,最终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此外,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对比各个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通过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等进行融资。

4 结 论

小微企业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我国的小微企业都受到融资方面问题的限制,给小微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互联网与金融业务之间融合在一起将比传统的金融业务更加具有优越性,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拓宽了渠道。这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坚.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模式比较及其选择放向[J].江苏农机与农艺,2014(2):50-55.

[2]付萍.外国企业融资模式分析及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2):48-50.

[3]邓一国.战后日本企业融资模式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75-79.

[4]李红霞.美、日、德企业融资模式比较与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11(12):57-60.

[5]赵一群,李伟雄.试论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改进[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4(3):65-69.

第7篇

关键词:当代经济;计算机技术;网络经济;发展

当人们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推进下,人们正在朝着信息社会时代进步。在以前近两个世纪以来,因为无线电、铁路、电视、电话、电影、内燃机、喷气式飞机和微电子技术的研发及作用下,加快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并有效改进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在以后的百年当中,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或许会有非常大的改变。而值得人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研究的课题有很多。比如经济学家普遍关心的本世纪的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格局、全球经济化逆变、世界主治贸易体系、政府因为经济的综合管理及分散化管理、数字经济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资源。

美国的经济从发展角度而言,大多依照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拥有这个经济命脉的后盾,使美国成为了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我国的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兴起,人们正在这场日益竞争的环境下经历着全球性科技革命。

一、当代经济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关系

1.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加快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最近2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创新可谓是十分迅速的。美国大型计算机通过40年的发展才产出10多万台;小型机用了20年的时间就产出了100多万台,而微型机仅仅在10年时间产量竟然高达1000多万台。而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被研发出来后就以暴跳的速度迅速蔓延。

现今流行且时尚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单指内容而言,实际是Internet Economy或Internet Economics ,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指的是经过网络执行的经济活动。这类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是同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网络产业,不但包含网络贸易、网络企业、网络银行和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含了网络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议、生产及提供等经济活动。

2.当代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但需要强化网络建设,通过TCP/IP来创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互连,加强web功能;还应强化相关软件技术的研发,以切实达到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要求,比如xml技术、Java技术和组件技术等等。并且,网络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等活动构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快网络安全建设的进程,快速创建全面的网络安全体系,将数据进行加密,创建各类认证体系,以便网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安全准确的进行。

3.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实体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当代经济的进步,二者已经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实体。在如今的经济范围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工具。比如创建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库、应用和统计等等。当代经济也是网络经济能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两者的发展相互并存,互相激励。

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仍将继续

现如今,全球都处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这是一项创世纪的工程,它不但会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还会让人类居住的地球如同一个拥有高智商的“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势呢?这是因为:首先,预计以后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倍,被叫做“摩尔定律”的发展局势还会继续。而与其相较量的处理技术让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到2006年计算能力已提升到每秒千万亿次级。其次,信息产业已变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形式已提升到1.3万亿美元。再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急速加快了脚步。全球互联网用户由1996年不到4000万户变成现在的2.6亿户,据有关数据表明到2005年底已经超出10亿用户。以后的10年,全球国际贸易可能会有三分之一经由电子商务达成。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世界信息网所引起的涟漪效应已经超出网络的范围以外,而且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遭遇的巨大影响,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物品,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转变,和整个社会框架的改变。

在国际贸易上,贸易大国都很关注知识产权维护,“电子数据交换”又推进了全球厂商达成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目标,而电子商务的推进更是引发了国际贸易的机制彻底的变革;在国际金融上,电子金融服务等“虚拟银行”正在取缔许多传统的银行,银行同客户之间的交易会更多的使用电脑、电话、自动柜员机(ATM)等电子技术手段进行,并且,电子金融期货交易也正式运行;在国际投资上,网络金融正在吸收更多的全球投资者,他们正在尽可能争夺新一轮有利的国际投资地位,并把国际投资的重点目标引导了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这些发展让传统的投资模式发生转变。

四、充分利用、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当代经济更加繁荣

1.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所有角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形式,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关键的科技创新,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几乎融入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并且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更快进步和创新。因为由于网络经济的进步,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的深入性发展,一系列网络和计算机问题随之显现,比如多媒体传输问题、网络安全和网络速度问题等等都有待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便达成经济发展的要求。

2.企业要关注自身网络的建立,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由于网络用户群的扩张,互联网成为了商机无限的关键市场,各企业应该关注网络营销的新形式,创建自身的网络系统。近年来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互联网,就连过去不看好互联网市场的微软公司也在1995年底突然觉醒,总裁比尔・盖茨提出了“我们要全力拥抱并拓展因特网”。

近几年来,实力强大的企业都在开发内部网络结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际上是网中之网,不但可以独立成网,还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络,一题多解,优越性很大。内部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数据库、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管理方式、工艺流程、市场营销、技术反馈、售后服务等,会发生无法预测的影响。

3.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

网络经济建设的基础是人和电子工具的紧密合作。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工程,网络经济所涉及到的人才包括所有方面,有数据标准化建设和处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关、贸易、税收、工商、交通运输等多种行业。网络经济目标的扩展、确定、组织规划的实现都是在相应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背景下通过各类人群共同确立的。离开电子设备目标、规划、组织的研发者或缺少这类的人才,网络经济是无法运行的。网络经济是当代信息技术利用的产物,没有一定实力的技术人才是无法办到的。网络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是商务实践、商务理论与电子工具的有效组合,也需要很多实施网络经济的综合型人才。

可是,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当前还是个薄弱环节。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当前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充分关注,并积极加大关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4.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变革,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并且也引起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造成许多以前社会发展中没有出现的问题。法律是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法律的进步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国家当前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传统的法律在处理新型的信息技术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时的滞后性。所以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网络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

当前,网络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保障、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电子数据交换的法律支持等等,以上都急需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网络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金融电子化;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服务模式

一、导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发展,金融电子化在我国金融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而其中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是金融电子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业越来越重视,所以农村金融服务备受人们的关注。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农村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合自身的措施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但是农村的需求却日益增长。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农户最需要的是基础性金融业务的办理,而这些基础在农村不能发挥很好的效率。所以日益激化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消费市场的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的新路径。

二、金融电子化的含义及作用

(一)金融电子化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金融行业的广泛渗透,金融电子化产生了。它的出现让金融业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扩大了金融业的服务品种,正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而21世纪的我们,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等团体,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金融电子化的存在,并且享受着其带来的便捷化服务。它是指运用现代化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善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工作环境,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工作效率,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的便捷化、信息化等目标,做到科学管理决策金融服务,最终真正为人们提供高效、快速和便捷的金融服务,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终极目标。

(二)金融电子化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作用

电子化金融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二是有利于扩大农村金融的服务范围;三是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四是有利于提升“三农”的现代金融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和区域战略调整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农村电子化金融服务业务将具备更大的推广潜力和发展空间。

三、案例启示

为了满足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需求,我国利用自身的科技信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最终提出了惠民工程“惠农通”。它是指以惠农卡为载体,采用电子化的信息平台,以服务农村为本质,以提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最终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化服务。

作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的重要举措,“惠农通”这项工程所给农村居民带来的便利甚大,同时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资金的合理流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改善了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的协调发展。深入分析这一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电子化金融服务建设对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促进作用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金融电子化对于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依托这项工程,国家可以把对农民的补贴等便捷地发放到居民手里,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降低风险损失,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共事业办事效率,真正地把电子化金融用到农民身上去。

其次,金融电子化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实施这项工程,有效地整合了农村生活信息,用活了农民的资金,加快构建了农民金融基础服务网络,农民在村里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性。这对农村金融的l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促进了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建设。

最后,金融电子化推动了“链金融”模式的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商品都可以通过“惠农通”工程实现,这样可以安全、快速地进行结算,大大地提升了交易效率,加速了农村资金的周转,这有助于农村由农业化向工业化的改革,促进农村迈向现代城市化。

四、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基础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政策扶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发展,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金融服务缺失,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虽然产生了较完善的机构,但是还是存在了很大的问题,各类机构在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农村仅剩下农村社、农业发展银行这些比较正规的金融机构,可是较为活跃的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但是这些金融组织又受到了政府的管制。另外,农村金融保险的短缺,以及民间借贷的不规范,这些造成了新农村金融系统形成的制度性问题,进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佳,很难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设备的投资成本回收困难

在农村地区,进行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电子化建设是需要很大财力和人力的,不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后续资金也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另外,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所以他们对金融基础服务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很浅的,这样下来,对农村金融电子设备的投入成本在短时间内无法回收,他们在农村建设的金融电子化设备的使用上比较少,不能达到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最后,一些农村地区的政策不够完善以及宣传力度太小,不利于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工作的开展。目前,农村地区虽然“户户通”等便民设备已经得到普及,但是也只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的个性需求,而网上银行等金融业务在农村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

(三)设备的使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现代的金融基础服务内容还不够清楚,而且,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很多人也习惯讲资产存放在家中,即使他们也会存放到银行,但是也只会办理一些最简单的业务,不敢去使用金融电子设备进行办理。因此,很多农村地区进行金融电子设备的建设消耗了很多资金,但是因为上述情况的发生,导致了这些电子设备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大量资源浪费。

(四)专业人员匮乏,信息资源紊乱

尽管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建设,在城乡中国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然而因为农村地区大都处于偏僻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思想束缚也比较严重,相应地人才就比较稀少。所以即使金融电子化设备建设完善,也会因为设备折旧没有专业人才去维修,使得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各种信息的资源整合也不能高效进行,农村地区的金融电子化服务工作不能有序的进行。

(五)服务模式创新推广遭遇瓶颈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也随之产生。在农村乡镇区域,电子设备使用率低,运行维护的成本很高,很难实现可持续运营。尽管电子化方式很大程度降低了投入和运营成本,但是因为偏远农村地区对电子化信息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障碍。另外,民间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这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这种民间的创新形式对传统的有着很大的冲击,政府也没有相关有力的政策来保障其顺利进行,所以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广还有很大的困难。

五、发展农村金融电子化基础服务的路径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发展农村金融电子化基础服务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建立财税支持政策系统

针对目前农村地区金融电子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金融服务的顺利进行,还要鼓励农村政府积极投入金融电子化设备,加大内需的拉动力度。与此同时,开发多样化电子金融设备,提升农村电子金融的效率。加强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这样农村居民才会加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还要分析农村人群收入情况以及对待金融业务的观念,拓展农村电子化金融服务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内源性投资的进行,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还要积极进行税制改革,深化电子化金融的发展,减少运营成本,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金融观念的落后也是农村金融电子化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因此进行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是很重要的,银行和政府要将金融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农村居民,让每个年龄段的人对这些都有一定的熟悉。政府可以组织专业的金融人员进行农村金融知识的讲解,并配备相应的课本,定期举办金融知识的活动。总之,要推广金融基础服务电子化,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将知识和技术进行推广,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子金融知识的熟悉度,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利用电子金融设备。

(三)推广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当前,适合农村的电子化金融服务主要有惠农卡、网上银行和短信通等。这些方式对于构建农村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有很重要的作用。惠农卡是实现电子化金融服务的载体,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对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所以让惠农卡普及到农村地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网上银行等为有需要的农村居民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些功能可以满足部分居民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另外,要有规划地建立ATM机。由于ATM机的运行成本较高,所以必须进行合理地规划布置,使大部分的居民都能实现最大化便利,减少成本,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四)拓展电子化金融渠道,实现功能多样化

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不仅有固定的收入,还包括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补贴等,所以在进行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时,应该拓展金融渠道,增加电子化金融功能。将这些资金的结算纳入到金融服务中去,让农村居民既可以享受到小额贷款的发放服务,还可以享受到便利的国家补贴资金的结算服务。通过拓展电子化金融服务的渠道,可以节约政府支出,减少政府转移资金,从而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基A服务电子化的发展。

(五)进一步发挥大型银行的作用

中农工建交这些大型的国有银行,除了要做好本职服务外,也可以充当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补充,承担起社会责任,带动起农村的金融服务。所以需要调整银行的职能定位,恢复从农村搬出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并开展农村信贷业务。规定国有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从农村得到的存款需要一部分投入到农村去。还有农,村的邮政储蓄网点从农村得到的存款也应该一部分投入到农村,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六、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电子化服务面临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金融电子化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金融专业人员匮乏等。这些都对我国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是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各级政府、银行的不断努力,一定会使得农村地区金融电子化服务发展得越来越好。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开始大量应用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农村的金融电子化建设正在兴起,国家对农村的金融基础服务的扶持力度也在增加。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和区域战略调整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农村电子化金融服务业务将具备更大的推广潜力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03:1319+12+136

[2]田杰,刘勇,刘蓉.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2:112118

[3]金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D].吉林大学,2015

第9篇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举措。江西现有10个县级市,70个县,1411个乡镇,这80个县(市)聚集了全省89%的人口,97%的国土面积,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江西省委、省政府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作为首要任务,县域经济已成为江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年,江西县域实现生产总值2537亿元,占全省的54.93%。2007年全省GDP达5469亿元,增幅13%,财政收入665亿元,增长28%,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等不断推进,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将助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一大批经营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的中高层次农村经济主体将加速成长,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产业转移和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农民正在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新型农民群体也日益扩大。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种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多,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呼声也更高。

(二)拓展县域电子银行业务有利于发挥农行优势,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三农”业务是农行的“战略支柱业务”,是农行发挥城乡联动优势的着力点。近年来,江西农行网络和电子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一个以全国数据中心为依托,以11个二级分行、113个县级支行为节点、以700多个城乡营业网点为支撑的集中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形成。在省内同业中,江西农行金融服务功能齐全的网点最多、电子化网络最大,具有联结城乡、辐射面广、人力资源丰富、熟悉县域市场、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等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ATM、POS、自助终端等为支撑的、功能强大的电子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江西农行银行卡发卡量665.6万张,居全省各金融机构首位,其中农村及县域地区银行卡发卡量占到全行发卡总量的45%以上;银行卡年累计消费额66亿元,ATM运营数499台;网上银行注册客户达到11.3万户,其中个人注册客户11.16万户,其中县域注册客户占其总注册客户的30%以上。事实证明,电子银行业务在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中是大有可为的。面向“三农”和县域,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利于充分发挥农行在县域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固有优势,有利于拓展县域及农村地区潜在市场,有利于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够与其他业务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其他业务在县域及农村地区的有效发展。

二、如何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在县域经济中的运用

(一)健全服务渠道,加强推广力量,完善营销机制

1.加强电子银行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完善机构,建立产品经理队伍。随着业务的发展,电子银行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与业务规模迅速膨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面向“三农”提供服务后,服务链条长的问题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有条件的、电子银行业务量较大的市分行可考虑成立电子银行部门,暂时不具备条件成立机构的行要充实专职的电子银行产品经理,各县级支行可视业务量的大小设置电子银行产品经理。二是明确电子银行管理部门和各前台业务部门职责。各行电子银行管理部门负责电子银行渠道规划、管理、推广、培训,各行前台业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的营销及客户维护,每年的产品推广、营销计划由各行前台部门完成。三是明确电子银行产品经理职责以及与客户经理协同工作机制。电子银行产品经理的职责是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引进、开发和测试,产品营销任务的分解及考核,本行客户经理、员工的培训和下级行产品经理的培训,促销活动策划,为客户经理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各二级分行、支行、网点所有客户经理和网点大堂经理负责向客户营销电子银行产品,指导客户使用,跟踪服务,为客户解答简单的、常见的电子银行产品使用问题。客户经理在不能解答客户提出的电子银行问题时,可以向产品经理请求支持,得到解决办法后,再向客户解答。各网点配备客户经理或大堂经理,负责向客户营销电子银行等产品。

2.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队伍。一是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产品经理队伍。建立产品经理准入制度,要求各行选择业务过硬、年纪较轻、学历较高、既懂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员工充实到产品经理队伍中。二是加强培训管理。在建立电子银行专家队伍,制定常态化、制度化的培训计划,编制电子银行产品培训手册,加强培训工作考核,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要接受再培训。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行内信息载体和内部网站,开辟网上银行专栏知识讲座与论坛;制作简明、形象、生动的培训多媒体光盘;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提供员工自助培训。

3.建立强有力的产品推广激励机制。充分利用营销考核杠杆的引导作用,制订包括营销单位及其员工和分管行领导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将营销单位的利益、分管行领导的利益和普通营销人员的利益挂起钩来,激励领导和员工共同努力完成网上银行产品推广营销任务。一是根据发展需要建立电子银行考核指标,将电子银行金融性业务量占有率、电子银行有效注册客户数、交易金额纳入全行综合绩效考评中,提高网上银行产品推广目标在各级行综合绩效考评中的比例。二是制订网上银行计价考核办法,将网上银行营销成果与相应的绩效工资挂钩考核,将利益直接分配给具体经办人员,以此调动全员营销网上银行的积极性。要开发客户经理考核系统,以方便对客户经理计价考核。三是制定网上银行专业部门考核办法,将考核的结果与各行专业部门和主管领导的绩效工资挂钩。

4.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在县域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邮政储蓄银行增强服务功能以及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农业银行要与这些金融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利用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销售终端,营销农行的电子银行产品,扩大农行电子银行产品的覆盖范围,提升县域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在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中,农行要成为农村地区规模化服务的牵头人、农村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二)选择目标客户,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服务平台

1.细分市场,合理选择目标客户。一是做好个人客户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选择。县域和“三农”个人客户分为农民客户、县城和乡镇居民客户。农民客户分为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少的农民,以及受过一定教育的出外务工青壮年农民、种养加工大户、个体工商户等。后三者有一定的文化和收入,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转账、取现、汇款、贷款、理财等金融需求,由于其居住地离城镇较远,办理业务不方便,稍加引导,消除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担心,容易接受电子银行服务。这些客户是电子银行的重点个人客户。城镇居民客户细分比较复杂,一般来讲有具有中学以上文化、一定的经济收入、年龄在18-40岁的居民为电子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其中,个体工商户、乡镇、县党政机关领导、效益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员工、企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喜欢上网的青年人等为电子银行的重点客户。这些客户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财、代缴水电费、网上支付的金融需求,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不是很放心,但抵触心理不强,较易接受。二是做好企业客户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选择。县域和“三农”企业客户是电子银行的重点客户,可划分为涉农的企业和非涉农企业。按企业规模和行业影响,涉农企业又可划分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等。其中,龙头企业较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经营方式。农业企业集中坐落在县城的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状况和需求各有特点。龙头企业管理较严谨,财务人员配置充足,要求网上银行功能强大,除能提供基本的结算业务、代缴费服务,还能够提供集团资金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中小企业多为私营经济,资金有限、管理较松散、财务人员配置较少,一般只要求提供基本的结算业务、代缴费业务、自助生产经营贷款使用和归还等业务。大部分企业客户担心电子银行的安全性。非涉农企业也可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企业管理状况和需求与涉农企业类似。三是实现电子银行渠道和传统业务注册渠道的融合,方便县域或“三农”客户开户和注册电子银行业务。对于远离城镇或乡镇没有农行网点的农民客户或农业企业客户,可充分发挥电子银行自助注册功能,解决他们在农行开户和注册电子银行不方便问题。一方面在网上银行上提供申请开办银行卡和存折等业务功能,该功能提供申请表给客户在线填写,然后将申请表提交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办理完业务后,通过挂号邮件寄给客户;另一方面依托网上银行便于认证客户身份的优势,在网上银行增加开通其他电子渠道(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手机信使)业务的功能。与此同时,在网点将传统银行产品和电子银行产品捆绑起来营销,将电子银行注册业务放入传统业务开户申请表中,引导客户选取。四是开发功能强大的电子银行管理系统,方便管理电子银行注册客户、对客户经理进行计价考核、给出各种业务报表。

2.注重营销,加强网上银行安全性宣传。首先,应告知客户网上银行作为一项成熟的银行产品向社会推广,是一项安全可信的业务。安全性作为网上银行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核心及基础,银行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安全体系。一是采取了高标准的网络技术安全措施。例如,设置多重高性能软件和硬件防火墙,有效阻止了黑客病毒对网上银行系统的恶意攻击;网络数据传输采用128位SSL密钥加密,各种交易数据以密文形式传输,可以防止客户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截取和篡改;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建立客户身份认证方式,数字证书认证采用国际上安全性最强的1024位非对称密钥算法PKI安全体系,实现对客户身份的合法认证。二是采取了周到细致的客户端安全防范。如客户必须持有网银证书和密码才能进行交易,对企业客户设置了个性化的权限管理,企业账户任何一笔资金类交易需要两名以上的操作员才能完成,关键交易需要两次密码输入。三是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如从市场拓展、开户资料收集、开户资料确认,直至系统开通,都制定了严格的人员分工合作和互相监督的管理制度;设有网银后台监控岗位,实时监控网银业务情况,进而保障客户交易的快捷安全。

其次,应加强对客户安全意识宣传,培养客户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要建议客户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并为系统设置一个密码;提醒客户妥善保管自己的网上银行证书,为证书设置一个不易猜中的密码,不要将密码告知他人;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升级病毒库;不要将网上银行密码与卡或存折的密码设置成相同密码,同时对密码要定期更换;对操作系统补丁及时更新;不要使用来源不明的软件;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使用网上银行等等。

第三,还应该向客户解释造成网上银行风险的原因,告知客户网银案件的发生大部分都是证书或密码丢失泄密等非技术原因造成的,着重向客户宣传越来越优化的网络使用环境和广阔的业务发展前景,通过网上银行的方便快捷,引导鼓励客户使用网上银行产品。

(三)整合电子渠道,为客户匹配产品

从客户定位看,要重点选择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关联市场客户,新农村建设中的县域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群体,以及农业促进体系市场的主体。从区域定位看,要以县域为基础,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从产品定位看,应择机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培育“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使农行成为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

对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提供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对种养加工大户主要推荐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信使、金穗支付通;对个体工商户主要推荐使用手机信使、手机银行、金穗支付通;对城镇居民重点客户推荐使用网上银行、手机信使和手机银行。

对农业龙头企业、县城大企业推荐使用网上银行企业版;对中小企业推荐使用网上银行中小企业版。

第10篇

[关键词]农民权益;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普惠金融

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消除贫困,在金融体系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收入不平等以及贫穷的状况都有较快的改善。如果要使扩大金融服务渠道能够对穷人最有利的话,就要使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仅仅局限于为贫穷的家庭提供信贷,重要的是要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未被覆盖到的人。为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即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或称为普惠金融,实质在于将保障农民的金融发展权成为一国重要的金融政策。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然而近年来的现实是,农村资金要素正在不可避免地大规模流出。“失血”严重的农村金融市场仅靠政策性“输血”恐怕难以真正强身健体,如何形成一套自身完备的“造血”机制就成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关键。

一、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现状

农民获得金融服务对他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住房条件、保障医疗和子女受教育有重大的影响。而我国社会成员获得金融服务的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主要是农民、农业和农村,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金融服务供给状况相对于金融服务需求也有很大的差距,远远满足不了金融服务的需求,具体表现为:

(一)金融服务获得的成本较高

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很大的,但往往无从获得满足,造成融资难、投资难,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一是金融服务的定价过高,农民没有支付能力。农民获取贷款资金的瓶颈性制约因素是没有财产作为担保物获取所需的贷款。二是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较差。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置的经营设施非常的少。据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零金融机构乡镇数在2007年末为2868个,其中2645个在西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80%。另外,有两个县(市)、8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54个,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服务人员15.89人。

(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不同地区、从事不同农业的农民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仅仅是对资金的需求,还包括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但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远远得不到满足。以保险产品为例,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我国的保险渗透率是2.7%,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民对保险服务的需求,而发达国家英国的比例高达12.45%,美国亦达9.15%,日本和韩国也分别达到了10.54%和10.25%。①农产品期货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障碍性制约因素。

(三)金融服务供给的歧视性待遇

我国城乡金融资源二元化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非公正待遇,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水平差距加大。以人均贷款水平为例,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即使是农村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也呈现出不平衡发展。在贷款方面,西南和东部地区县域贷款增长最快,2007年末西南和东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3.3%和19.6%,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增长速度。②

二、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农民获取金融服务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服务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服务供给方面的原因。就金融监管的角度而言,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监管机构的治理问题

金融监管治理在国际学术界和监管实践中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监管治理是指监管部门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营造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和执行政策所依赖的良好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以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整合和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监管治理对于经济绩效以及政府在改善公民生活质量方面所做努力的效果,都至关重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金融法律的规定,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公众的利益和维持金融业秩序和公平竞争,并没有把为弱势群体、弱势地区、弱势产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法定目标之一。但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关已经开展了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保障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何把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纳入金融监管治理的范畴,成为金融监管的首要问题。

(二)金融机构的竞争问题

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造成了金融机构对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的“感应迟钝”,正常的服务主体关系发生错位,使农户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及时足额满足。而美国8000多家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中,有5000多家是以社区为服务范围的社区性金融机构。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中从农村地区撤并了3万家以上的机构网点,其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在2004――2006年年均下降3.7%。与此相比,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明显不足,缺乏适度的竞争。

(三)审慎监管问题

我国金融机构在审慎监管问题上与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根植于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的审慎监管应当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否则会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可持续发展。

(四)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激励问题

在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盈利空间较小,而经营成本较大。商业金融机构往往会认为商业金融机构不应当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时充当主要角色,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和公益机构应当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时发挥关键作用。经营绩效较好的金融机构没有把农民作为主要的客户群,具有优秀经营业绩的金融机构往往把高端客户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些大中型银行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时,采用与高收入群体相同的业务做法,这就把农民排除于服务对象之外,造成了金融排斥。

三、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一)金融监管目标应当包含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把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消除贫困作为金融监管的法定目标,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机关的问责性,让金融监管机关就其监管行为对被监管的金融机构和农民负责,使金融监管机关遵守较高的监管和绩效标准,提高监管效率和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农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目标。

(二)实行激励监管原则

对农村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监管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应当以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激励监管措施。美国《社区再投资法案》提供了经验借鉴。该法案明确规定,参加保险的联邦银行和存款机构有义务帮助支持其吸存业务所在社区的信贷和服务便利。为了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执行该法,《社区再投资法》采取了两条最主要的措施:一是监管机构定期将各金融机构满足其所在社区信贷需求的记录公之于众;二是监管机构在评估各金融机构申请联邦特许,向存款保险公司申请存款保险、申请总行迁移或建立和迁移分支机构、申请收购其他机构时,都要首先考虑该机构执行该法的业绩,决定批准与否。在《社区再投资法》的推动下,激励了商业银行将资金投向社区,对社区居民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实行分类监管和风险监管方法

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支持,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和保障机制。分类监管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不同品种的金融服务,以及不同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和人口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在监管费征收、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利率和经营范围方面采取与商业银行不同的监管要求,并且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采取的监管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分类监管的要求。风险为本的监管着重于被监管金融机构识别、控制和管理风险能力,而非金融风险本身。监管方法转变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的复杂程度和速度加剧,从而外部以服务和产品为基础的合规监管的可信度越来越低。在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下,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程序,满足一系列风险管理程序标准,特别是独立的风险控制和审计机构以及有效的风险报告系统。菲律宾已经成功的对微型金融机构采取了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可资借鉴。

(四)市场准入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造成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大型商业银行是必要的,而中小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供给的生力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的是贴近农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因此,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成为重要的监管措施。在市场准入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比商业银行的条件宽松。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农民金融服务的需求。至2008年10月,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只有77家开业。在市场准入方面还可以引入外国投资者。国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增强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借鉴柬埔寨、蒙古的经验做法,允许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增强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组织能力。

(五)审慎监管

目前我国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采取与商业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并且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还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在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2%,但没有对资本充足率做出明确要求。尽管如此,对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还是过高。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防止个别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由于微型金融机构社区性的服务特点,微型金融机构不同于大中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应当采取与商业银行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金融监管机关根据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广大的农民,因此,金融服务数额小、服务对象分散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集中度中不同于服务于高端客户的商业银行。在现行监管制度中,仅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有明确的规定,而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规定。至2007年末,在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余额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占比为34.1%,仅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占比2.1%。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度进行规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表明,发放小额贷款的银行需要提取相对更多的准备金以能弥补预期损失,对贷款收取的利率比商业银行的大额业务要高。根据现行规定,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没有规定。由于微型金融机构融资的特殊性,在流动性监管上也不同于商业银行的要求。

四、金融监管的经济政策支持和金融技术法律保障

金融监管须在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就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监管环境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以及金融技术法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条件。

(一)经济政策支持

根据农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特点,对提供农业贷款、农村保险服务的金融机构或者贷款(投保)对象提供财政贴息、保险补贴等方式的合理补偿,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补贴必须适当。如果补贴不当会起到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补贴由于缺乏透明度导致道德风险增加,造成财政负担过高、财政资金浪费,也会造成补贴俘获。在国外的补贴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设计适宜的补贴政策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货币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差异性存款准备金政策、支农再贷款政策和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了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可以依据一定的风险程度和经营业绩对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截至2008年6月末,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执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7.5%,农村合作银行执行16.5%,农村信用社执行15%。其中,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1379家县(市)农村信用社执行12%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一般商业银行低5.5个百分点。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和缓解农民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加强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快了农

村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利率的逐步放开,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成本覆盖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增强服务农民的能力。如果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对商业性金融具有排挤效应,会减少农村的信贷供给。同时,低利率信贷成为稀缺资源反而会增加道德风险,而使普通农民没有机会获得贷款。

(二)金融技术法律的保障

电子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制定专门的法律可以促进现代金融技术的发展,对ATN、互联网、手机金融、网络金融等电子金融业务进行规范,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我国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子金融业务覆盖面较低和制度。依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ATN地域覆盖率为每1000平方千米5.25个,每10万人拥有3.8个ATM。而英国ATN地域覆盖率为每1000平方千米104.46个,每10万人拥有42.45个ATM。美国分别为38.43和120.94。③我国的金融技术基础设施还处于薄弱环节,专门的法律制度仅存在于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制定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其他电子金融业务法律制度为空白,即使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中也存在着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制度。具体表现为,一是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电子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比较而言风险更高,为了达到管理风险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须满足更高的标准和条件,还需要履行繁琐的审批和报告程序,无疑会增加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往往会把微型金融机构排除在电子银行业务之外。二是审慎监管增加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该办法要求金融机构针对传统业务风险制定的审慎性风险管理原则和措施,同样适用于电子银行业务。金融机构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环境和运行方式的变化,对原有风险管理制度、规则和程序可以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正。如果微型金融机构遵守和商业银行相同的电子银行业务审慎监管要求,其审慎监管成本会严重影响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因此,应当针对普惠电子金融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法律以保障农民金融服务的权益。

注释:

①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12月。数据来源于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10月的特别研究报告《低收入家庭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国际经验、改进措施和未来》第8页,本报告由Nimal A.Feraando负责。

第11篇

汇添富基金互联网金融业务实现进一步推进。1月15日,汇添富基金携手苏宁云商旗下南京苏宁易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付宝”),共同推出的余额理财产品“零钱宝”正式上线(),打响了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头一枪。作为两家实力机构的强强联手之作,“零钱宝”依托于汇添富基金雄厚的投研实力及苏宁云商强大的平台资源,有望成为继余额宝之后又一“消费理财两不误”的余额增值利器。

分析人士指出,汇添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思路是“平台自建与平台合作并重”,此次携手国内电商巨头苏宁云商共推“零钱宝”正是该战略的重要落子。此次,汇添富携手苏宁易付宝,深度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显示出其强劲的创新能力和运作实力。此前,汇添富凭借在基金电商领域多年的厚积薄发,在金融创新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2009年首家推出现金宝账户,2011年率先实现了货币基金关联信用卡还款;2012年10月首家开通货币基金网上直销T+0快速取现业务。

据介绍,“零钱宝”实际上是通过基金公司和易付宝的系统对接,以极简的流程,为用户完成基金开户、基金购买等一站式的服务。用户可直接使用“零钱宝”资金在苏宁易购平台进行购物支付、缴费、充话费和还信用卡。该产品具有1元起存、零手续费、收益稳健和实时取现等特点,为网购人群提供了一个从理财、增值到日常消费的整体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消费、理财两不误”。数据显示,自上线测试以来,“零钱宝”的收益远超市场同类产品收益,且一直处于稳健的态势。Wind数据显示,“零钱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一直稳定在6%以上的较高水平,约是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18倍。

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强强联手将给客户带来更好的理财消费体验。首先,汇添富旗下的固定收益产品业绩持续表现优秀,而其对于电子金融业务的投入也使得汇添富能不断提高客户体验,并保证客户账户资金安全。其次,作为国内电商巨头之一的苏宁云商,也对互联网金融大有抱负。目前,苏宁拥有1600多家线下门店,将是重要“战略资产”,线上线下结合可能产生巨大潜能。以双方的雄厚实力为基础,“零钱宝”的诞生不仅打响了2014年互联网金融竞争的第一枪,更开启了各大商业巨头群起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格局,今年预计会有更多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面市,这将大大满足普通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需求。

第12篇

由于方便、快捷,电子银行越来越为银行和客户所青睐,其业务量在银行业务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与此同时,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两年,网上银行发生的安全事件增加了人们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担心,英国破获黑客盗划2.2亿英镑的新闻,让客户疑虑自己的财富是否会在眨眼间化为乌有,所以不少人选择了小规模、低频率使用网上银行的下策。而对于银行来说,安全事件给银行造成声誉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而且今后还可能面对赔偿诉讼。如何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有效防范风险成为各银行的头等大事。

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千头万绪,要分析清楚,还得从电子银行的系统架构和风险点说起(见图1)。

电子银行风险点

操作系统的安全

操作系统安全的主要考虑有:(1)连续无故障运行天数。(2)超级用户指令保管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口令是系统安全的命门,一旦超级用户指令被人知晓,该知情者就可以远程控制计算机,进而修改数据库用户的密码,从而无障碍地进入数据库系统进行任何操作。(3)压力指标。操作系统提供的缓冲空间、进程数等是数据库、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参数,需要根据运行情况进行参数最优化配置。通常操作系统要与应用系统一起进行压力测试,以便测出业务量等极限值。针对极限值,把系统装备相应的预防、处理、应急机制,如自动或人为分流流量、报警等,避免系统瘫痪。

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安全的主要考虑有:(1)操作系统登录时的用户名与口令如果泄密将危及整个数据库的安全,数据的修改将无法控制。(2)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不要简单得让人猜出来,不少系统就使用用户名sa和口令sa,这样做不但使数据库安全受威胁,操作系统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因为可以通过一种数据库远程控制机制控制远程操作系统。(3)数据库操作审计,将运行主机上所有数据库操作及数据变更写入日志。这个日志将迅速膨胀,需要专门的日志管理员进行外部备份和清理,否则系统硬盘过一段时间就会涨满。但是,中小银行可能会屏蔽数据库审计功能,以减少日志清理和管理的麻烦。这样,数据库安全失去了重要的、可跟踪恢复的操作监视手段。(4)数据同步、一致性问题。数据操作是以事件驱动的,事件没有完成,则数据库将自动恢复到事件前状态。软件编程要注意应用数据表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否则,数据挖掘就得浪费大量的时间清理无效数据。

核心系统的安全

第二代核心系统主要有信贷、柜台、账务、现金管理等,第三代核心业务系统模型则包括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分析等模块。第四代核心系统正在建设当中,思路更加清晰,更加强调数据共享和SOA架构,更好地进行业务流程整合与信息管理整合。

核心系统安全的考虑包括:(1)源程序是否有漏洞、后门和错误代码。由于当代银行软件主要采用的是黑匣子测试,而不是白匣子测试,因而大量“死角”无法发现,隐藏的风险是较大的。2007年底,一客户在广州市某银行ATM机上取现金1000元,而账户却只扣一元,客户因取现17.5万元被判重刑而引起争议。其实在这个案件中,银行过错在先,因为银行软件测试没有发现程序错误。(2)系统压力测试。如某银行的基金理财平台属于核心系统,由于股市行情的井喷,致使2007年8月的一天网上银行占用主机资源过多,主机Down机几个小时。这种现象断断续续持续约一个月时间,银行其他业务也受到影响。事后,该银行制定了应对策略,让分行分流部门网上理财业务。分行业务数据通过电信、网通专网与总行相连,避免流量都挤在公网入口的局面。高峰期,专网的传输速度比公网快,速度有保证。另外,在分行增设业务流控制界面,一旦全国行情井喷,则由分行控制流量,避免由于理财产品等边缘业务导致整个核心系统瘫痪的恶性事件。(3)核心系统的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4)核心系统的易维护性、易扩展性。如果元数据标准等标准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则系统容易扩展核心系统的功能,共享核心系统的数据。同时,核心系统如果获得越多的子系统的数据,则越可能做数据挖掘等建模工作,而风险管理、管理决策、客户分析等都离不开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5)版本升级、新产品上线、定期系统在线清理、操作运行主机等操作行为的风险控制。在核心系统down机的严重故障中,部分原因恰是系统切换、系统升级或新产品上线欠周全造成的。操作运行主机要有一定的程序要求,要求双人共同操作,且不可进行试验性操作。试验性操作要在备份机器上进行,确认无误后才可在运行主机上操作。另外,主机长年累月地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存、进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人为适当干预。随着硬件功能越来越强大,以及SOA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的普及,核心系统的能力范围会逐渐扩大,安全性也越来越有保证。(6)数据备份与系统备份。大银行都有南北两个异地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有本地同步备份,共有四套系统。目前,监管部门强调在数据中心灾备就属于核心系统安全的重要范畴。

路由器、入侵检测、防火墙的安全

路由器提供了网络连接的路径。入侵检测可以对非法访问内部网络的数据包进行检测并预警。防火墙是通过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包中的目标地址进行检测,控制数据包的流向,从而避免对核心系统的非正常访问。如果路由器的端口密码被人攻破,则黑客可以通过直接添加路由,使得外来的访问变得合法。这时,获得的内网访问能力是十分危险的。

区分外网与内网是重要的安全方法。一般对外网的防护要严格些,而对内网的防护则简单得多。某证券公司严禁客户在内网上炒股,就是担心客户反复试验出总部主机的密码。因为内网没有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网上银行包括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由于个人网上银行功能日益丰富,如汇款、基金买卖、外汇买卖、黄金买卖、银证通、代缴费、网上商家等,数量庞大的客户群的集中操作给核心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应用软件服务器

应用软件服务器处在客户端和核心系统之间,解决渠道的多变与核心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花旗银行的产品达6000个左右,这种方式明显保持了核心系统的稳定。我国银行核心系统每五六年重新设计一次,达到核心系统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每过五六年银行的硬件就要更新一次。

应用服务器通过数据接口与核心系统相连,也需要有相应审计措施跟踪人为操作。否则,由于超级权限造成的对客户数据的直接、非法修改,会危及系统的安全。黑客也可以攻击应用服务系统,从而修改重要客户资料。内网用户也可以攻破应用服务器的关键密码,以获得超级权限。

应用服务器一般采用双备份、双线路方式,一旦由于硬件损坏等原因造成系统故障,可以迅速切换到正常系统。

网络传输的安全

现有网络安全技术不少是用来解决网络传输数据安全问题的,如数据加密、数字认证、安全标准。数据加密主要有对称加密算法D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RSA。从理论上说,有些现行算法已经被数学家攻破,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解密,所以随着计算机芯片速度的不断提升,有些算法需要淘汰。

数字认证技术,包括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正面很难攻破。但是每一种技术都存在软肋,通常这些认证证书的保管等是软肋。

安全标准有SSL、SET。这些标准保证了交易的不可否认性,以及网络传输数据的不可修改性。

客户端的安全

终端用户的安全是最脆弱的,攻破的成本也最低。主要问题有:

数字证书文件被病毒窃走。这种软证书比硬证书的安全性低,存在硬盘和外设中,病毒可以将证书文件通过网络传给主人。数字证书的弱点在于证书的保管,如硬件证书被挪用,软证书被复制。

网银密码被木马程序窃走。网银大盗病毒可以窃取客户在键盘上输入的账号和密码,并通过邮件发给病毒的主人。英国最近破获的金额达2.2亿英镑的国际大案,就是黑客知道客户的账号和密码后,转出客户资金。对付这类病毒的方法除杀毒、系统打补丁外,可以采用软键盘,即在屏幕上出现键盘界面,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相应键符来代替手工键盘输入。用这种方法,病毒无法捕捉键盘输入信息。

信用卡账户和密码被窃取。现在信用卡采用的是磁条技术,极易仿造。由于信用卡都是标准化的,其磁条信息的格式是已知的。如果知道了卡号,就可以使用专用的写卡器,写入卡号,伪造出一张信用卡。知道了密码,该信用卡可以在取款机上取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采用更新的EMV2000技术。这是一种多操作系统的IC卡技术,携带不可复制的加密区,保证IC卡的不可复制。但是,从目前的磁条信用卡标准向EMV2000智能卡标准过渡,成本很高。尽管我国监管机构积极推进信用卡向EMV2000标准迁移,但实际进展不大。

POS系统。如果设法通过客户输入密码的操作来获得客户的密码,则客户资金就危险了。

客户对账号、密码、证书的管理是网银、手机银行、ATM机、POS系统等薄弱之处,此外还有钓鱼网站法,如骗子网站省略,其页面通常做得与实际网站省略的页面几乎完全相同,以欺骗信用卡客户输入用户和密码。他们的主要作案手法,是篡改公网上指向实际银行的链接地址,指向钓鱼网站地址;或者在BBS论坛等网页空间设置钓饵,文字上看是某某银行,实际链接地址却是钓鱼网站地址。由于钓鱼网站域名与真实网址域名相似,没有警惕性的人是注意不到这些细微差别的。客户一旦受骗输入账户和密码,账号和密码就被窃取了。

客户端的安全方面,银行有义务教育、协助客户保持账号、密码、证书的安全。建议建立反钓鱼网站法律、组织、技术措施,动态跟踪钓鱼网站。客户使用简单但可靠的安全方法,如输入网址、使用动态口令卡、取款短信提醒服务、支付的计算机绑定等。对于中小银行的企业银行业务来说,生物指纹识别是一种可靠的和使用简单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大银行不适用,因为目前指纹识别的技术还不很成熟,采样多,识别时间长。对于大银行来说,几亿客户量的指纹读写是系统繁重的负担。

电子银行安全不止包括技术安全,还包括信息安全。敏感数据被删除、窃取、篡改、非法访问,用户身份被冒充,交易被抵赖,机密信息被公开等等,都是信息安全。我国还缺少对公开客户信息方面的法律惩戒措施,如果与国际惯例接轨,则要颁布隐私保护法等相应法律。

风险防范对策

银行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电子银行各个环节的安全义务。以前我国银行在客户资金被盗问题上采取了拒绝赔偿的立场,使银行声誉到影响。所以,银行不能采取驼鸟政策,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而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终端客户。

技术和管理并重。弱技术配强管理的电子银行安全效果,与强技术配弱管理的安全效果是一样的。银行要通过强技术强管理的组合来保证电子银行的安全。

所有小型机、大型机的登录密码,数据库登录密码都要复杂得让人记不住。可以采用双人或多人复合密码的形式,各人记一段,分段保密。但是也要避免密码保管过于复杂,以免导致密码遗失。要加强对密码保管方式的研究,可以适用保密级别的方法。当然,再怎么保密,还得基于对人的信任。如果对所有人都不信任,那么密码保管成本将相当高,使用起来也相当麻烦。

运行主机上的所有操作都要有可追踪的记录。无论是操作系统操作,还是数据库操作,都要由系统自动记载。对于应用软件的操作,在数据表中要有相应的操作记录,供操作风险审计员使用。一旦发生重大问题,可以依靠这些记录来确定责任人和责任原因。否则,责任无法定位的系统从根本上就不是安全的系统,是十分可怕的。

运行机双人操作、版本升级管理、备份等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双人操作,避免操作人因为情绪激动和侥幸原因而人为导致重大操作失误。各银行在版本升级管理方面是交了学费才总结出一套操作规程经验的。备份有灾备、备份数据中心、系统热备份等不同级别的方法和措施。

不断就最新的安全技术进行实验使用,跟踪国际电子银行安全技术,参与国际交流。灾备中心平时就是实验中心,可以就最新的安全技术进行实验性使用。银行对于软硬件的使用,偏好于稳定性好的技术系统,而不是技术最新的不稳定技术。银行通常要等新技术通过其他实际部门一段时间有效使用后,才大规模地使用。新技术有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反病毒技术、数字认证技术、安全标准等等,银行要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弱点的研究和把握,以便分析电子银行安全所处的态势,并研究实际中发生的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策。矛与盾总是此消彼长,任何一门技术总有破解的新方法。同样,新技术被破解之后,更新的技术又会出现,而且风险防范的技术也相应演化。对于安全态势和技术的研究是目前我国银行的弱点,需要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银行要独立、自主地关注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而不能完全依赖第三方安全公司。银行要在电子银行的安全领域有所作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理念。

设置客户端电子银行安全保障岗位。银行总行应有相应的岗位就目前客户端的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对策,并反馈、主导建立电子银行客户端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既是技术又是管理,可以通过强化技术来改善安全管理的预见性、可控性,在保证整体安全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安全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备份和应急机制。在市场成熟技术条件下,投入越大,安全水平越高。但是,投入水平与安全水平并不成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当安全要求达到阀值时,市场上没有相应的安全产品,此时需要进行研发,或者为了把安全水平提高一点,需要几倍的投入。在一套系统的运行故障率是a的情况下,两套系统热备份运行时的故障概率是a2。工行要保障系统运行的正常率是99.99%,从概率学来说,若两套系统同行运行,自动切换,一套系统的故障率就能容忍达到1%的较高故障水平。

正是由于高安全的高成本,银行应该有计划地加大对安全的研究性投入,包括安全产品、技术、标准的投入。从机会成本上说,这是划算的。电子银行应用的首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银行有义务在此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建立应急机制。应急机制有技术应急和管理应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千年虫那种级别的应急机制,成本太高,而可以建立中等级别的应急机制,比如说切换系统演练。对于异地备份系统来说,由于数据不同步,系统切换就面临着无从考证的数据包丢失问题。这将使银行面临复杂的举证责任。如果是客户取钱没有入账,客户可能不会主动找银行退钱。但若是客户的系统入账没有收到,而出账已经划账的情形,客户必然要求银行核实并纠正错误。银行可以考察账户的资金划出流向,一般来说是可以追踪的,通过横向不同账户和纵向不同时间的对账,可以发现账户的真实改变情形。一套运行系统,银行基本上需要四套系统配套,本地备份一套,异地备份一套和异地的本地备份一套。这就是电子银行安全的备份成本。

在银证通、银期通等系统中,常会出现单边账情况,如2007年第三方存管业务的高峰期时,银行系统无法满足证券交易系统的大量交易和实时性要求,反复出现单边账情形,双方日终对账要对到午夜十二点,有时甚至到凌晨三四点。

制定标准与法律,加强监管。借鉴国外标准,修改完善现有电子银行安全标准,包括安全建设、运行管理、安全组织设置等。企业的软件开发、安全达标,以及监管机构的安全监管都依据此标准,以此提高电子金融的安全水平。我们要做以下方面的工作:完善信息安全的行业规范与法规;系统安全评估;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和网络安全;业务持续性经营计划;外包业务监控。不止安全标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标准等都会对电子银行的安全产生影响。颁布《电子银行安全法》,以便对电子银行安全的义务与权利认定、犯罪量刑等做出框架性的规定。业已生效的《电子合同法》、《电子签名法》为电子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大对电子银行犯罪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将是电子银行再一次爆发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短期内,借鉴《萨班斯法案》加强对上市银行的信息化监管。

利用ITIL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银行信息化的参考模型,可以指导包括网络建设在内的银行基础技术设施升级改造。软硬件方面的基础性投入如存贮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网络管理监控系统等,是必要的,而多条专网则保证了稳定的带宽。这些投入通常是很大的。对于那些中小银行,可以探索外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