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智能化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数智技术;高职院校
一、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企业进入了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形成了数字化商业的新范式,数据+算力+算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财务活动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智能财务的时代特征。从未来人才需求导向看,传统核算会计将逐渐让位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而业财一体数字化核算能力、专业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决策能力将成为数智财务人才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未来会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机遇。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工作方式,管理相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必然超越会计本身,是同时兼备记账、核算、管理、分析、决策功能的会计,其管理思想与方法是天然的业财融合工具,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桥梁与手段;管理会计的另一个核心要求是价值相关性,管理会计需要针对管理行为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是管理与价值创造之间一个天然的纽带。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已超过两千万,但其中能承担管理会计职能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管理会计缺口超500万,企业亟需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地,如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准确把握企业数智转型需要,构建融合“数智”理念与新兴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框架,培养符合数智时代需求的“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变化与供给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和数智技术助推管理会计发展。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相继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会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不仅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要求,也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对商业世界的渗透以及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数据与效率成为企业转型中的关键词,财务人员角色由会计向顾问转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智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重心向管理会计转移的效率和质量,成为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契机。在政策与数智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管理会计将成为引领会计“升级”,推动“大数据+”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二)企业数智转型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迫切。“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组织形式逐渐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演变,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企业战略协作层面“数智化”“精准化”与“实时化”的要求是提升“业务→财务→决策”适配性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财务体系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行动滞后等突出矛盾,与新兴业务发展不匹配,企事业单位的智能化财务,将转变为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数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数智技术的结合将为“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人财融合”构建联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加持不但能促进交易与分析的融合,提升财务效率与数字化水平,同时其新型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还能实现税务、财政、金融系统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与经济业务的实时、深度和无缝链接,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数智时代,科技、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财务工作环境,新的财务工作环境需要新的财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财务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须改变“重财务、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兼备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及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见图1)。(三)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匹配情况分析。数智驱动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锐减,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数智化人才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是不匹配的,供给数量上整体供大于求;供给结构上低端人才过多,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同时财务会计供给过剩,管理会计人才不足。究其原因,作为大量人才供给单位的高职院校,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支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传统财务会计类课程占比较大,管理会计类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业财融合管理能力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而且,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类课程不同的是,其横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为企业管理服务”与“会计信息”之间彼此交融、互相补充,数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互动,数智时代的“跨界”和管理会计的“跨学科”的特质,以及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和职业技能的多元性,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寻求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创新与变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一个高度完善的信息环境,而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基础与技术建设亟待完善。由此可见,当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节,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这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数智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路径
(一)拓展管理会计就业面向,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数智时代,企业对价值创造型财务人员的需求剧增,传统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新商业时代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财务工作需求。为此,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满足企业财务转型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面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分析等职业领域的,熟练掌握信息数据分析工具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本文参考2019年2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就业方向、实务要求、所需数智化工具、技能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构建数智驱动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素框架(见表1),以期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明方向。(二)建设学科交叉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当会计教育的核心转变为“业财融合”与“价值创造”后,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从单纯的业务核算型向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型转型,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为基本理念,构建涵盖会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跨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数智技术理论基础三个层面,具体涉及财务会计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工具方法的运用,以及大数据挖掘、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围绕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五大职能展开,具体包括:数智驱动下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流程的分析与优化;责任会计与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等。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业财融合”“流程把控”“决策分析”与“跨界融合”等能力为导向,可以开设企业全景运营仿真项目、大数据财务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沙盘模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专家实务课堂可以聘请管理会计领域或大数据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外专家,面向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实务案例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课堂尤其是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实务技能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更新各类硬件,Python、Hadoop等大数据智能处理软件,以及ERP沙盘模拟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系统等,以满足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过分注重会计核算类技能训练、对企业业务流程认知不够、企业决策分析类实践教学不足、数据分析技能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数智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建立。一方面,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应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情境,引进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职能,展现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搭载先进的数智技术,以企业流程、业务经营案例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在实践方式上,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会计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企业和院校双育人模式,搭建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产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补充与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见图2)。即学生完成管理会计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后,借助平台开发面向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的任务式培养项目,进入真实项目模拟实践,通过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生产实践积累企业真实工作业务与流程的素材和资源,进一步按照标准化流程和体系拆分为教学实训所需的典型管理会计工作业务与案例,形成开放式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和补充,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教学经验积累“双管齐下”,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四)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创新团队。传统会计专业师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多来源于会计或临近专业,在数智时代,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因此,亟需打造融合会计、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育背景的跨界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同时需积极推进企业实务专家进课堂,探索打造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务导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群,以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务发展的对接与联系。(五)改革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落后,交叉重复,内在逻辑关系不清,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研究、思考、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三是案例资源的适用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的“本土化”案例,学生缺少对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切实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数智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传统“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基于“探索+实践”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体系建设,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相结合的,搭载项目教学、翻转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混合式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重视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提炼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真实运作案例,努力克服国际管理会计案例与先进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等问题,提高预期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特质的新商业对会计及相关行业影响深远,对财务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更高,传统财务会计亟待向管理会计转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企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将数智技术与管理思想深层次地嵌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创新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曲晓辉.基于财务云的企业战略转型及人才培养[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3]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贺颖奇.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20,(08):115-127.
[5]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02):88-93.2019,(19):44-49.
[6]崔发周,张晶晶.高阶能力导向的职教活动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9-24.
关键词:机电设备;建筑工程;协同系统
1 问题的提出
智能化建筑工程的开展在我国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作为后起之秀这些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快速发展的智能化建筑行业在系统辅助工具的优化略显不够,相关配套机电设备的系统信息缺乏整合。一些机电设备厂家针对各自产品架构了相关的系统配置,例如南京普天集团的布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设计步骤,但是功能单一,局限性强,缺乏对产品兼容性的思考,因此,在一些智能化建筑工程当中由于兼容性不够出现故障率频繁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笔者提出了构建一个将多品牌、规格的机电设备整合在一个开放、安全、可拓展的系统平台,从而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2 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开发出来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能较好兼容建筑工程当中的其他设备,且具有较高可靠性。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之前,需要遵循一定的工程设计原则。
(1)具备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2)友好的人机界面,方便多部门协作,不同的部门人员分配不同的权限;
(3)注重系统的可拓展性,机电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协同系统应该实时的反应整个市场的动态情况。
(4)开发的协同系统应当符合相关的国家、行业的标准和规定,方便维护和升级。
2.2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富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对安全、人性化的安居生活也越发重视起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需求成为了可能[1]。而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也带动了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发展。“智能3A级写字楼”、“智能办公楼”等字眼频繁出入在公民视线当中。智能建筑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差别于传统建筑的新问题。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将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隐患问题罗列如下:
(1)一个智能化建筑工程系统往往都是十几家单位一起协作,工程所配的机电设备厂家可能达到几百家,这些机电设备的采购、配置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繁琐的流程很容易出现人为失误,给工程质量带来安全隐患。
(2)虽然生产企业都是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来实施的,但在设计过程中大都需要结合自身经验来进行设计和配置,这也导致人工出错的几率较高。
(3)智能化建筑工程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几十个系统子工程都是由专员进行设计和配置的,这部分人对于机电设备的参数配置非常熟悉,有自己的设计配置经验,在各个子项目协同合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这类人才流失,对于智能建筑企业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4)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一些机电设备在一到二年内就可能被新更新的设备所代替。因此,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应及时洞察市场行情,草拟出最为优化的配置方案供客户参考。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安全问题,结合智能化建筑行业和企业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协同系统方案,预计使用本系统之后可达到以下的目标:
(1)缩短了系统工程设计时间和步骤,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数据交互技术,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为建筑企业提供设备选购数据库,数据库中的设备基本信息能够实时的反馈给建筑企业,为企业制定决策提高参考。
(3)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协同系统查询到统一的设备信息,减少了数据冗余,有利于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实施。
2.3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总体架构
智能化建筑工程当中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应该包括机电设备的基本资料、材料的配置和管理、成本计算、子项目之间的集成、远程服务等等。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设备配置管理模块、协同设计模块、工程成本计算模块、远程服务模块。
其中,设备配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各个机电设备厂家的品牌、型号、报价、采购折扣等等;协同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具体的工程设计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各个子系统模块的设备情况;工程成本计算模块主要包括各个子系统的成本和明细;远程服务模块主要是总部数据库与各个异地客户端之间的协同工作,方便总部人员对异地工程的监管。
3 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机电设备协同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中设备配置数据库的研究
为了保证企业数据库的安全有效性,在关联数据库的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策略来保护企业秘密。其中设备配置数据库的选择就是构造安全策略的第一步。笔者选用SQL Server 2000对数据进行管理,不仅仅能够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在保证数据安全性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用SQL Server 2000在对下面的客户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时候,减少了服务器处理数据的内存占用和CPU占用,有利于提升数据采集的实时性。
系统整合的数据都放置在数据库当中,各个客户端通过ADO与服务器数据库进行连接,建立数据通道,这样能够保证服务器端与各个子客户端之间的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通过连接Internet,异地工程部或用户能够从服务器中获取数据,实现远程服务的工程管理功能,这对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 机电设备协同系统中远程信息交互技术研究
远程信息交互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与B/S体系结构,是基于C/S体系模式的一种改进结构。B/S模式下,异地工程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浏览器对总部的服务器进行访问,特别是一些现场设计人员、营销人员需要实时的与用户交流,帮助他们了解整个建筑工程的运作和成本投资。而对于总部的设计人员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快捷的数据处理成效、安全的设计环境,因此C/S模式更适合在设计人员内部使用。
因此,为了满足整个系统的需求,笔者决定采用B/S与C/S的混搭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用户只需要通过一根网线将电脑连上Internet,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实时的查询到工程建设进度情况。而各个异地工作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被分配了不同的权限浏览总部服务器来获取资料。C/S与B/S混搭模式的优点就是系统层次分明、安全性有保障,既保证了处理数据的高效性,也保证了企业数据库的安全。
图1 B/S与C/S混搭的协同系统模式
4 结论
论文在整合了国内诸多机电设备型号、价格、性能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利用B/S,C/S数据处理模式、设备配置数据库的研究、远程信息交互技术等关键技术对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中机电设备协同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发展;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一、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1.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管理会计运用成本管理技术和现代质量管理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设计成本控制系统,改进营销、生产、服务等业务流程,减少非增值作业,进行产品盈利分析,控制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完善部门业绩评价体系,促使企业业绩水平逐渐达到行业最佳水平。
2.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会计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上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赢得了客户,也赢得利润和市场。
3.扩展企业的会计职能
财务会计记录和总结企业经营状况,编制和报告财务报表,重在过去和对外。管理会计利用大量的分析和比较,开展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工作,使各种资源在经营管理中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做到人、财、物、岗位的高效搭配,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4.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因素
管理会计以责权利相统一为依据,将企业各部门单位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通过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责任目标,考核工作绩效,建立奖惩制度。生产经营决策权在不同层次管理人员之间得到适当划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尚待增强
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会计参与管理的意识还较为薄弱。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定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难以发挥实际效力,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2.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当前,国内的管理会计尚未形成一个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还没有经过消化吸收。首先国内管理会计研究力量薄弱,缺少相关研究的专著,且研究领域不够广阔,信息滞后。其次,现有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操作性差,没有创造能力。盲目引进国外理论,没有在实践上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3.管理会计智能化水平低下
现阶段的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大多只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且使用程度不高、效率低下,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只是被动的进行事后记账。而用于管理会计的软件系统目前还很少见。
4.企业管理和财务人员的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
国内企业大多数决策者没有对管理会计形成正确的认识,忽视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应用水平较低。多数企业财务人员对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且分析能力较差,很难将有效信息及时提供给企业决策者,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1.强化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学校教学以及理论研究的重点仍放在传统会计上,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西方理论的介绍。而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得到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应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2.积极推行管理会计规范化
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技术体系的规范化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管理会计的普及应用程度和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初学者和会计人员系统掌握管理会计知识也需要专业教材的规范统一。美国、英国等管理会计应用成熟的国家成立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师协会,并了管理会计公告或指南,指导和协调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对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逐步开发、应用管理会计智能化技术
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大量的数据、模型和统计分析,开发和使用智能化技术是必然趋势。把管理会计分析问题的思路、模型、方法经验和结论都固化到计算机软件之中,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由采集型、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使其功能越来越强,来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管理会计的需求,使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发生质的飞跃,也会使会计人员的分析、预测、控制和评价有了先进方法和技术的支撑,让工作变得轻松、便捷和高效。
4.制作成功企业实践案例集
先进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来自于实践,可操作性强,对其他企业的借鉴参考价值较高。因此可以搜集优秀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包括失败的教训和曲折的过程,将其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形成典型案例集。以宣传、培训、研讨等形式将管理会计的优秀经验进行推广,逐步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整体应用水平。
5.加快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管理会计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业务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观念,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财务建议。
6.培植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产的价值、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共同组成了企业价值,企业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管理会计可以进行价值测量,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满意度等方面对价值业绩进行判定,将员工和市场的满意度精确的表现出来,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概念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2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开始从管理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病人为中心。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专注于改善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护质量、提高医学治疗的效率和水平,方便病人就诊,同时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以提高医院竞争力。
因此,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可以说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化。
2、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主要有狭义数字化医院概念与广义数字化医院概念之分。
狭义概念:是指医院从战略高度设计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集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应用于一体的医院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优化医院的工作流程,财务管理,诊疗活动等,最终实现能够提供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服务的医院。其特征: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
广义概念: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等其他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即联机业务处理系统(OLTP)、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联机分析处理系统(OLAP)、互联网系统(Intranet/Internet)、远程医学系统(Tele medicine)、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的医院。其特征:建筑智能化、医疗数字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社会化。
3、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内容
目前,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医院信息化系统,二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前者指由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与临床医学信息系统(CIS),后者指医院楼宇智能化系统与医疗辅助智能化系统。具体来说: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包括门急诊信息管理、住院信息管理、医技信息管理、药品信息管理、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等;临床医学信息系统(CIS)包括急救临床信息、重症监护信息、检查检验信息、医学影像信息、电子病历、一体化医护工作站等;医院楼宇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广播系统、中心机房等;医疗辅助智能化系统包括医护呼叫对讲系统、病房监护系统、医用气体管理系统、门诊分诊排队叫号系统、ICU探视系统、系统、手术室综合管理系统(远程会诊/示教)等。
4、数字化医院建设
数字化医院集建筑技术、信息技术、医疗技术待多学科于一体,系统庞杂、功能复杂,工程实施难度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总体思路、做好总体规划、抓好总体设计,否则其结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甚至会走向失败。
4.1把握好总体思路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应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医学为基础,以使用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的总体思路。通过数字医院的建设,再造医院服务与管理流程,让患者在医院就医的过程变得容易;以医疗业务过程控制为重点,强化医院流程环节管理,帮助医护与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全面的信息标准化与数据采集,信息智能传递与实时共享,有效解决医院内部沟通问题;运用先进的技术,使医院信息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使领导层能更及时地掌握医疗信息、利用医疗信息进行科学分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只要总体思路正确了,方向正确了,那么实施起来就不会出大的差错。
4.2做好总体规划
好的规划等于成功了一半,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根据医院自身的特色和需求,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实施,有计划地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使数字化建设真正融入并成为医院改进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核心环节。
一个完善的数字化医院通常由几十或上百个子系统组成,牵涉众多的专业领域。这么庞大的系统必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只有进行了总体规划,制订统一的标准,才能保证各个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数据的高度共享。只有通过总体规划,才能将来自不同厂家的各子系统及其应用软件,进行信息整合、汇总和利用,否则医院信息资源分散,相关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相关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利用和业务协作,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不可能摆脱由具体项目驱动或部门间“条块割据”的被动局面,成为制约数字化医院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与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因此,应整合现有资源,对将建设的数字化医院系统架构进行总体规划。弄清楚弄明白准备建哪些系统,是医院信息化系统中的HIS系统和/或CIS系统,还是建筑智能化中的医院楼宇智能化系统和/或医疗辅助智能化系统等;先上哪一个后上哪一个;是一次性完成还是分步实施等等至关重要。
4.3抓好总体设计
把握好了总体思路,并做好了总体规划,那么抓好总体设计也是数字化医院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医院发展已由过去的“以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医疗信息流程也随之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流转换。信息系统的流程必定以实际医疗流程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流程核心即信息的发生、处理、应用都以患者为单位。因此,信息系统的设计构架需要围绕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展开。
具体而言,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总体设计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数字化基础医疗信息平台设计
该平台必须保证各个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数据的高度共享。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标准性、规范性和可塑性。面向对象设计,积木式系统结构,多层体系结构。通过该数据集成及交换平台,实现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完整一体化。
2、设计制定各系统的统一标准
对各类临床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构化地表达、组织和存储,以及在此基础上开放各种标准的、符合法律规范和案例要求的数据访问服务,为医院的各类信息化应用提供一个统一、完整的数据视图,最终实现辅助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差错、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等。
3、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以临床数据仓库为核心,统筹医疗信息采集和临床数据应用,在逻辑上将所有医疗数据发生源产生的信息统一在一个数据管理库中,从而打通医院所有系统的信息通道,从总体设计上避免医疗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的产生。
5、总结
数字化医院是科学、信息、技术的合成,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全面实现医院内部医疗教研和医院管理信息、临床医学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及处理,实现与医院外部信息体系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支持医院各项业务和管理信息数字化运作,融合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各类信息系统三位一体。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充分体现现代化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为患者和家属营造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就医环境,为医生和护士营造一个便捷、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童溶,杨宏桥,赵志云数字化医院建设整体架构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8年第1/2/3期
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
关键词:智能化;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可行性
Abstract: the student file management is all kinds of schoo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chool's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ocial reputation, with the scale enlargement of the school, the school for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work efficiency, normative and accurac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many school archives storage also has far cannot satisfy the daily storage, managem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the heavy burden. How to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student's record, and safety, and can improve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the work efficiency, has become all kinds of school archives management work of the urgent ne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intelligent student file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easibility is discussed, the hope can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Keywords: intelligent; Enrollment files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多数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实行信息化管理,借助于学校的内部校园网络平台或者是因特网平台,根据不同的管理权限,学生的学籍档案情况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查询和管理。但由于学生学籍档案的特殊性,学生的各种信息,不能单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在于服务器的数据库内,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学生入党、荣誉证明等资料信息,还必须以某种存储介质形式存放在个人档案袋内,并统一妥善保存于学校的档案室内,需要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21世纪是信息产业的时代,各种智能化产品被广泛应用,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因此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对学校的档案室进行智能化更新换代或升级改造,并与学校的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进行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系统化的、高效的、全局化的管理模式,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系统硬件设施的建设
目前,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军队系统,现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普遍推广的高效自动化的智能档案柜技术已经成熟,且有手动、半自动、全自动几种类型可供不同需求、不同规模的档案室进行选择。
智能档案柜也叫自动选层档案柜(智能回转库),是新一代的自动化档案存储设备。主要由硬件(柜体、PLC/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电动机、串口、屏蔽线等组成的电动控制系统)和软件(计算机联网档案管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档案管理员只需输入需要查找的人名、编号或其实信息后确认,所需档案自动转送到操作出口供存取。该档案柜具有智能存取、数字查询、盘库报表和权限设置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学籍档案、干部人事、财务综合等各种档案管理。此种设备具有以下特点:
(1)、存取档案方便快捷,在设计上充分利用纵深空间,节约占地面积。
(2)、全封闭存储档案可以有效的避免灰尘、湿气、阳光等侵害,提供了双锁安全设置,防止未授权存取。支架与柜壳一体化制成,坚固耐用,承载能力强。
(3)、具有保密权限功能,密码正确方可进入存取档案操作。
(4)、存储空间可自动进行优化,节省档案存取时间。
(5)、设备自带管理软件操作简单易懂,处理功能卓越,可实行档案网络化管理,并可与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如MRP、ERP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兼容运行。系统运行过程中,计算机对自动档案柜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必要的数据交换。
(6)、档案管理软件可对档案存取进行日常管理,自动或手动安排储位,对相应的自动档案柜产生存取请求,根据自动档案柜的反馈信息作出存取确认。
(7)、定期生成报表及盘点报表,满足档案管理需要。
(8)、柜体采用优质碳素结构冷轧钢扳,经数控模压冲压等工艺制造成型;结构牢固,柜体表面采用静电喷涂,漆膜耐冲击性、附着力、耐腐蚀性能达到国家有关标准;漆膜具有色泽厚度均匀一致,表面光泽艳丽等优点。
(9)、控制操作台采用防火贴面高密度中纤板制成,具有防火、绝缘、不变形等特点。
(10)、传动电机选用低噪音三相异步电机;采用链传动运行结构,链条、链轮选用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极限拉伸载荷最低为3200kg,有较大的强度冗余量;整机具有运行平稳,噪音低,故障率低等优点。
智能档案柜最大优势是存储量大、自动高效、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可以根据场地进行非标设计,工作人员坐在工作台前,使用电脑装置控制载物搁板自动回转运行,直接提取、存放物品。能大幅度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大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帮助解决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量大、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智能学籍档案柜的结构图如图1-1所示
图1-1 自动选层档案柜结构图(单柜体)
智能学籍档案柜的案例效果图如图1-2所示
图1-2 智能学籍档案柜效果图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必须借助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才能发挥其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普遍用于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基础平台可以借助因特网(适合多校区)、校园局域网,但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全校建立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在权限范围内,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和统计分析,使各教学部门能互换信息,也便于各级领导和部门掌握情况。学生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学籍信息、考试成绩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文件的自动化检索,提高学籍管理水平,使学校学籍管理走向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2、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功能模块需要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档案信息录入、修改:所有管理档案通过接收录入,对档案接收部分具有新增、修改、删除、打印等功能。
(2)、档案查询:对所管理的档案提供多种方式的检索查询,尤其是直接模糊查询,方便快速。
(3)、档案统计:对所管档案现状和借阅归还情况进行统计。
(4)、档案借阅、归还:对档案柜现存档案进行借阅登记,对借阅人、承办人、借阅时间进行登记。借出的档案进行归还登记,记录归还人、承办人、归还时间。
(5)、数据库管理:提供数据库的备份、恢复、数据导入导出以及数据库压缩等功能。
(6)、报表打印:所有档案条目、借阅归还情况、修改情况等,都可以以报表形式打印输出。
(7)、档案柜盘库:对档案柜中的档案进行自动盘点,自动生成报表。
(8)、安全:软件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账户设定、权限设定和密码设定及修改;且所有操作都记录在案备查。
目前,各类学校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二次开发后,只要共享数据库和网络运行平台,均可以与智能档案柜原有系统进行兼容运行,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同步管理,发挥其最大功效。
三、系统的日常使用和维护
1、硬件系统(智能档案柜)维护:
学校档案室需要建立日常维护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以保证其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延长使用寿命。
(1)、定期清洁。档案室应通风、通光,并定期对档案柜进行除尘等卫生清洁,建议在柜体内放置吸湿剂进行防潮处理。
(2)、定期试运行。需要定期对所有柜体进行试运行,一般每月一次,避免柜体由于长时间不运行导致的卡壳、运行不畅等故障的发生。
(3)、定期保养。对滚轮、轴承、链条、导轨等磨损部位需要定期加注油进行;柜体表面定期涂防护蜡进行防锈护理。
2、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
(1)、系统管理平台需要定期进行防毒、杀毒处理,防止病毒、木马程序损坏系统,造成资料外泄、混乱等损失。
(2)、系统用户、管理人员的账号和权限需要及时更新、调整。由于人员流动、岗位调动等原因,管理人员的进入系统的账号和权限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以免混乱。一般注册登陆的查询用户账号也需要定期进行清理,以免造成垃圾账户过多,影响系统运行。
(3)、定期对系统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整理,当服务器系统出现意外时,可进行数据库重建修复,避免重大损失。
校园智能化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将智能档案柜与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项机电一体化、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因每个学校的规模、资金力量、校园分布,以及现有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都各有不同,所以在建设方案的规划时,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实际使用效率,增强其实用性。
四、结语
校园智能化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一次性解决目前困扰各类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大提高各类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水平,还可以在各大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队系统等机构得到推广应用。希望本文所述可以给有关学校管理层以及专业人士一些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实现协作、整合与共享
近年来,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均十分重视信息化和数字油气田建设,并已经获得重大进展。主要取得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实现了跨专业、跨区域的协同工作。将勘探、开发、生产的各个步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不同专业不同区域的专家可以实时地协同工作,共同探讨重大问题。公司的上层管理者通过数字油气田可以直观地看到油田的整体复杂性,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以便更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加快了软硬件资源的整合,降低了企业的科研软硬件的投资成本,大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之前油田企业的硬件基础设施分散,软件系统不够统一,资源的整体利 用率低。数字油气田使得油田企业更加有效、更加高效地配置、调度各类软硬件资源,使之发挥最优的用途。数字油气田的发展使得油气田企业架构模式趋于更加的合理化、 更加的高效化、更加的统一标准化。
第三,实现了油田各专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了全面信息化。之前,勘探、开发、生产的各数据信息是各自维护,相互分离的。数字油气田能将相互分离的各专业信息统一组合在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平台下,从而打破了各专业信息平台横向分割的现象。数字油气田通过不同专业信息的组合叠加,使得我们更方便地了解到各类数据信息的完善程度,依此制定下一步信息建设的重点工作,从而使油田企业的信息平台更加统一、更加完整、更加透明可用。数字油气田的发展加快形成了集勘探-开发-生产为一体的油田信息系统。
总之,主要是通过数字化、可视化、信息高效共享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运行监控、生产优化、工作协同、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和投资回报率的提高,改善HSE,实现了数据资产与知识的积累,有效地支持了业务协同以及科学管理与决策。
数字油气田2.0时代
如今,在原来工作基础上,油气田正迈入数字2.0时代,即智慧油气田。它是指在数字油气田的基础上,通过实时监测、实时数据自动采集、实时分析解释、实施决策与优化的闭环管理,将油田上游勘探、开发、油气井生产管理、工程技术服务等各业务领域的油气藏、油气井、数据等资产,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价值链中,实现数据知识共享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科研工作协同化、系统应用一体化、生产指挥可视化和分析决策科学化,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达到节约投资与运行成本的目的。
通俗来讲,如果说数字油气田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巨型系统,智慧油气田则是以数据、模型和控制相融合为中心的巨型系统,核心内容包括智慧决策支持、智慧业务协同、智慧生产控制和智慧云数据中心建设。其中,智慧云数据中心建设是智慧油气田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日, “数字化油气田高峰论坛”在重庆隆重召开,软件基础平台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普元受邀出席。普元公共事业部总工程师王程志在论坛上做“普元助力智慧油气田之智慧云数据中心建设”主题演讲,并结合普元九年跨越灾备云、社区云、电商云等多领域经验,分享普元智慧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解决方案,助推智慧油气田建设。
王程志介绍,在各种数字油气田架构设计中,其核心均是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经历了传统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1.0)、智慧云数据中心(2.0)的发展演进,目前正处于智慧云数据中心(2.0)的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 传统数据中心。实际上是早期的关注集中管理和虚拟化阶段,往往是将硬件服务器等设备集中到中心机房统一管理,并通过虚拟化软件进行物理机的虚拟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然后通过一些运维小工具辅助部署、运维等。而在资源的统一管理、自动化运维、全面监控等方面没有考虑。
第二阶段 云数据中心(1.0)。此时数据中心已经上升到百台物理机规模,资源量已经比较大,需要通过专门的云资源管理进行管理和一定程度上的监控,辅助运维。但是,在上千以及几千台物理机规模的海量资源管理、多种类型混合资源管理、同城容灾中心双活等方面考虑不足。
第三阶段 智慧云数据中心(2.0)。就是要在云数据中心(1.0)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进行几千台海量资源管理与高可靠运行、如何通过混合云管理实现利旧进行成本节约型建设、如何实现自动化运维降低人员需求与运维难度、如何实现开放弹性基础上的安全可控、如何实现同城双活与容灾等问题。同时,从体系化、系统性方面考虑数据中心的全面建设。
五级规划 流程
王程志指出,智慧云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会面临丰富管理、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等诸多技术方面的挑战。他针对智慧油气田建设中,智慧云数据中心如何在海量资源下实现异构资源管理、多维度管理,如何实现热迁热备、两地三中心的同城双活模式的安全可靠,如何通过智能监控和灵活伸缩漂移策略实现智能高效运维管控等痛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只有基于资源管理集约化、应用交付一体化、系统运营智能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的“四化”建设理念,以五级规划和流程为指导,才能形成最终安全可靠的云数据中心逻辑架构。
五级规划,是指遵循应用交付一体化、资源管理集约化、运维管理自动化、系统运营智能化这四化理念,按优先级,分基础阶段、集中管控阶段、自动运维阶段、精细运维阶段、优化创新阶段五个阶段来建立、提升、完善云数据中心的能力。
流程,是指从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个角度,抽象出服务连续性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级别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管理、财务管理、变更管理八项通用的运维流程,指导数据中心的分段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多元化,数据对于当今的生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同时数据也渗入到现在很多的行业中,大数据也成为了其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过就目前现在中国企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的企业还是没有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的案例都已经成功的证明了,数据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发展,无论是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据,尤其是抽象事物的表达都是通过数据来进行表示的。在大数据的时代,现在的企业也面临着外部以及内部的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大数据的使用可以让企业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下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作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大数据时代对于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发生了相应变化。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应用
1.大数据的概念
John R.Masey,SGI的首席科学家,1998年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指出大数据是存储增长更快。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也对大数据的概念做过定义,中国的涂子沛指出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大价值大容量。到目前为止大数据已经融入到很多的行业中,成为了很多企业发展的关键。大数据的意义就是指在很短的时间或者是在有限的条件里对一些内容进行统计和整合。大数据也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特征,首先就是数据大、种类多,其次就是速度,非常快,还有就是这些数据的价值非常的大,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运用和开发,这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技术不仅仅是对广泛数据分析的一种能力,其实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对信息处理的最基本的一种常识。大数据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大数据了,其实更多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大数据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所创新出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在不同的行业或企业里开始应用,其效果显著。在2011年,麦肯锡以及世界经济论坛等相关机构分析出数据在社会中和商业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新的变革,让大数据的研究更加火热。国际上的相对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都针对于大数据领域投入研究,美国政府通过开放数据来提高公众获得数据的能力,激发出了大数据的创新活力,在2012年时过“大数据行动计划”。英国则将大数据技术视为战略性的技术,给予其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撑。如在2013年1月,英国政府向航天、医药等8大领域,投入6亿英镑用于支持大数据的研究。日本则开始了新一轮的IT振兴计划,其中则是将大数据示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还有澳大利亚也非常看重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2013年8月,澳大利亚出台了大数据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出利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技术决策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方法,解决服务问题。在中国大数据也被众多行业所应用,甚至已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大数据的运用例子非常的广泛,从企业方面看,数据的主要来源和应用都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对于企业内部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多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大数据在当下最火的就是在计算机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现在的通信行业常常需要对所发现的信息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在这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政府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对于一些信息都会利用数据的分析,同时数据的分析能力也成为了其发展的核心的竞争力。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联盟战略发展探讨――上汽集团战略联盟案例
1.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简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其主要业务是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金融、服务贸易、金融投资。其中在汽车整车中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与整车开发紧密相关的零部件涉及动力传动、底盘、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整车子公司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汽配下属企业有联合汽车电子,上海大众动力总成,上海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上汽变速器。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作为中国A股市场中实力最大的上市公司,每年上汽的集团收益非常的可观。目前的上汽集团,不仅仅是传统的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还有销售,同时上汽集团也有自己的金融业务。2015年,上汽集团公司的汽车销售额全面提升,510.6万辆车流向市场,比之前增长了13.7%,其中主要为乘用车和商务车,销售额分别占据396.1万辆和114.5万辆,相对而言,乘用车比例增长了20.1%,商用车却下降了3.9%。在2015年创下了5658亿元,纯收入为355.8亿元,都比之前有所增长,分别增长17.64%和6.1%。从2010年在企业中排373到2014年上汽在企业排名中为130,在2015年上升到103。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正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期。
2.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的结合,因此对于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产生了一些改变,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也需要改变其原有的方式,才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1)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现状分析
上汽集团根据其公司战略的发展需要,同国际的汽配公司、整车制造企业、金融公司、电商企业、互联网公司等实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在上汽集团的22位战略伙伴中,有13家是国际汽配巨头,6家为整车制造企业,1家是金融公司,1家是电商企业,1家是互联网公司,由此得出其中汽配公司占了大约60%,整车企业占了大约27%。可以看出目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主要合作对象是以汽配公司和整车企业为主。其中整车企业中主要与是德国大众合作,德国大众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上汽集团,其所获得的利润是按照投股比例或合资协议来共享。而其中的汽配公司中的日本三电、联合汽车电子、GKN、德国贝洱公司、采埃孚、伟世通、大陆集团、天合等是生产汽车配件的公司,也是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跨国性巨头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规模、财务能力、服务能力、生产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上汽公司,因此上汽与这些企业合作的目的则是利用其在各自行业的相关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来优化企业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
(2)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大数据时代下智能互联技术的广泛实行,将会使各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上汽公司也需要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公司合作,才能加快提高企业的智能互联技术,让企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但上汽公司对于面向大数据时代战略联盟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企业战略联盟组建的选择方法方面。传统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方式往往是利用政府来引导或是行业内的推荐。但是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企业可以构件出数据的云平台来进行广泛地筛选,找到能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合作企业。上汽企业并没有利用上当今时代的进步下互联网络技术,构建出相应的战略伙伴选择的数据云平台。
第二,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范围方面。在上汽集团的战略联盟伙伴中,有86.36%的战略联盟伙伴是行业内的企业,其中59.09%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跨界或跨领域的战略联盟伙伴只占13.5%。由此看出上汽集团战略联盟的重点是在汽车行业内,联盟伙伴的选择范围不够宽泛。
第三,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方面。上汽的战略联盟伙伴在信息化水平方面都与上汽集团相当,甚至强于上汽。因此上汽的战略联盟方式是强强的联合,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多数是硬指标,即财务能力、企业规模,技术能力,信息化水平等。对于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指标不够全面。
三、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对策与建议
大数据不仅仅影响企业外部发展的环境,同时对于企业内部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决策,还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这个企业在当下发展的竞争力,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对于传统的一些企业指标来说,是无法全面的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价值,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传统的关系很难分析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些数据,尤其是大量的视频以及音频等非常规化的数据。现在的企业慢慢的开始通过大数据来分析企业的信息,企业通过大数据来对联盟伙伴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战略联盟伙伴。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才能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企业。
1.结合互联网开发利用战略联盟数据云平台
利用互联的普遍,通过开发并利用战略联盟的数据云平台,加快联盟组建效率和速度。传统的企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地位,利用关系网络寻找联盟伙伴的方式存在着局限,很难在大数据时代下达到企业的提升,以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而战略联盟的数据云平台可以利用其广泛的企业相关信息及高效的企业筛选方式,通过联盟数据云平台建立经验、数据、信息分享的机制体系,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
2.加大联盟伙伴的选择范围
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行业内原有的联盟方式,加大联盟伙伴选择的范围。同时企业也需要开拓其战略思想,在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加大与有能力的跨界、跨领域企业合作,做到通过利用社会创新力量,为企业带来创新活力。
3.智能化变革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
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战略联盟伙伴不再是单一的行业内企业,跨界、跨领域合作也成为企业的主要合作方式,因此需要智能化的改变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指标。除了在原来的产品价格、企业规模、财务能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这些硬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信息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兼容性这些软指标上,实现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冯海超.透视美国大数据爆发全景[N].互联网周刊,2013.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146-169.
[3]肖静华,毛蕴诗,谢康.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制造体系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J].产业经济评论,2016,02:5-16.
[4]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5]刘强.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转型升级[J].科技经济导刊,2016,07:36.
[6]李文博.大数据驱动情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发生机理--对100个大数据案例的话语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7:30-35.
[7]荆浩.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7:15-19.
[8]何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65-68.
[9]张翔,赵群.大数据时代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试述[J].机械制造,2015,08:1-5.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多主体性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3.劣结构性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3.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6.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3.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6.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超级秘书网
过去的价值创造经验不再灵光。劳动力的获取难度和使用成本,日益成为碾压和侵蚀企业利润的沉重滚轮。动辄成千、过万的大规模员工裁撤,难以说清究竟是互联网革命掀起的战略调整,还是生存危机下的舍卒保车。
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似,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多重合力推动下进入加速发展期。
相较于全世界自动化实现率为55点(每万名工人中,有55个人拥有机器人),中国自动化实现率仅为21点,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比重135点-339点,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孕育巨大市场潜力。
8月18日,带着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诉求,主题为“通过创新工业园模式逆袭产业未来”的思想盛会,在18号财富沙龙掀起热议。
全球再工业化的战略支撑
2008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沉迷谷底。能源、环保……曾经饱受资本追捧的领域踌躇不前,投资界难觅带领经济重振雄风的行业亮点,除了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低迷的世界经济增长中一枝独秀。一方面,相对于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工业机器人及辅助设备价格持续降低,科技进步之下智能化水平大幅跃升,在替代人工方面具备了明显优势;另一方面,机器人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演进,正一起成为推动新工业革命的主导力量。
其实,早在2007年,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撰文指出,“机器人产业将会再现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之路,成为继汽车、计算机之后最有潜力的新型高技术产业,在不远的未来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有关专家甚至预言,人类正由IT(信息技术)时代向RT(机器人技术)时代迈进。机器人技术将嵌入各个应用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性技术。
机器人产业由此成为世界各国产融角逐的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以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试图掌控新一轮技术创新主导权,重获制造业优势地位。
作为高级经济师,张炳君一直在跟踪研究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并查阅总结了大量案例――
美国提出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回归。
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理念,培育机器人、数字技术、先进材料、可循环能源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的生产方式。
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韩国先后出台《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服务型机器人发展战略》,全力提升机器人产业竞争力。
法国采取由政府组织机器人基础技术研究,由工业界支持应用和开发的方式,建立机器人领域完整的科技体系。
德国政府颁布“改善劳动条件计划”,规定对一些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代替普通人劳动。
在发达国家几级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工业机器人销售大幅增长,2010年全球销量12万台,销售额为60亿美元,201 1年全球市场总额突破255亿美元,增幅显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过快,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应用工业机器人成为加速制造业升级、重塑制造业优势的迫切之选。
工业机器人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并通过“智能制造装备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扶持。
今年6月,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结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国内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按可比口径计算销量较上年增长65,5%;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较上年增长20%。
2013年,中国市场合计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
青岛竟夺北方高地
中国是世界机器人需求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面对逐年增长的蛋糕,本土企业因关键技术、制作工艺及销售渠道的不完善,在需求高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面前,仍处于竞争劣势。
在机器人领域颇多研究心得的安信证券研究所首席机械行业分析师邹润芳,面对空前行业热情,表现出十分的冷静,“国际上讲的机器人是智能化的、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而中国还停留在工业机械制造的层面上。我们生产的机器人在制造精度、产品使用寿命、智能化方面的技术能力远不及国外水平,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依然还被把持在机器人四大家族里。”
据了解,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机器人四巨头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仅有4%;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96%。
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强表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和控制器分别占制造成本的24%、36%和18%,机械加工占22%,要么依赖进口,要么在机加工方面的精度水平相较国际上还差得很远。这都增加了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
“电脑的应用意义在于软件,而机器人本身具有独立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在应用领域与传统产业嫁接,拥有无穷大的市场空间和巨额利润。但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机器人生产的根源没有掌握,就会受到行业巨头的牵制和垄断,我们就很难孕育出伟大的企业,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掣肘。”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常欣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
现状告急。显然,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可以是单个企业叫板“四大家族”。
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张炳君,在为青岛市起草的机器人产业调研报告中这样描述:“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研发、生产和应用基础。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日渐增大的局面,加快推动青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带动青岛制造业向智能化、精益化升级,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先机。”
同样看好机器人蛋糕的,还有许多期待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进军的城市。
上海市将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重要专项,拓展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努力在上海建设我国最大的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2015年目标产值200亿元。
昆山市机器人产业基地申请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内外机器人企业25家,2011年产值35亿元,到2015年将形成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两大产业链,产值200亿元。
唐山市提出打造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和特种应用领域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到2015年形成核心专利100项,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重庆市成立机器人科技创新联盟和技术与产业发展公司,推动工业、服务、玩具、军事、医疗、水下、太空等七大领域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全力打造千亿产值的“机器人之都”。
中国机器人产业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竞争。在以城市面貌组团抢占行业发展机会的城市竞赛中,青岛的定位是――打造我国北方最大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国家级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耿凯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市已在高新区建立了市级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机器人本体机构研究实验室、控制系统研究实验室、智能夹具研究实验室。青岛市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立,科研院所和入园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2013年5月,占地1000亩的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在高新区开园。安川电机、海尔集团、橡胶谷公司、雷霆重工、硕泰科技等机器人项目纷纷落户。未来,产业园将重点吸引日本、韩国、欧美以及中国国内的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计划3年时间吸引30家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入园,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在机器人产业方面起步较早,不仅有产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2012年,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产值已达到了1,5亿元,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青岛高新区管委副主任尚立群介绍,青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依托软控股份、海尔集团等企业在橡胶、家电等领域实现突破,并产生了科捷自动化、海尔机器人等领军企业,初步形成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水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未来青岛发展的重点方向。
做有灵魂的孵化园逆袭产业困境
“青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布局较零散,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且与青岛制造业升级息息相关,需要抓紧推动发展。”张炳君做出的行业诊断,带给投资人张建博一个新的启示,为什么不做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孵化园,通过创新性园区运营逆袭产业发展困境!
作为全市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过往的科技背景,令青岛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对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效用异常敏锐。
总经理张建博认为,尽管当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但随着中国企业的研发、成长,一旦掌握、突破了核心技术,一旦这个行业非常明确地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行业很可能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的本土优势可能反而发挥不出来了。全球机器人行业,很可能会面临家电产业一样大打价格战的命运。
“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从产业发展初期设置规避风险的机制,比出现问题后解决危机更为重要。”张建博认为,规避这种命运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源头上建立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孵化园”。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投资平台,我们致力于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围绕青岛市产业发展目标做文章,促进青岛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青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斌表示:“当前全国的产业园区普遍面临“大杂烩”的现状,少数有特定专业功能的产业园区,深入了解发现也只不过是同类产品的聚合。入园企业之间没有太多关联,几乎没有协同效应,难以形成产业链条的聚合。”
张建博补充,“传统园区圈了一片地,盖了一片楼,挂了一个牌子,叫软件园、生物园……叫什么都行,因为没有特殊的需求和特质。实际上搞了一大片工业房地产。”
机器人孵化园,从内容上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的概念来规划建设。“现在一提机器人都是本体生产、组装。能不能挖掘在机器人本体中那些生产关键部位的企业,比如伺服电机系统、传感器、减速系统,在园区集中培养,通过园区互动,把链上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集合式的优势。全产业链的概念下,任何一个局部的进步可能都会带来全局的发展。”
另外,从投资角度,张建博认为,“技术和资本、科技和金融真正结合,其实是件挺难的事儿。理论上,传统产业园区看起来什么都有,什么服务都提供,但真正缺乏的其实是资本和金融的要素。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面临融资需求的时候成本很高。”
创新性园区的投资主体和运营模式与传统产业园不同。投资方为了投资回报,也会以最效率和科学的方式在招商引资和孵化企业方面,予以尽职调研。
会计作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认为,高等学校仅完成了学生的一般基本素质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学生实际会计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
企业及其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之门外”,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动手能力要强。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会计人才。就这种需求而言,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基本无法满足,因为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
对于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和会计教育的缺陷,很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自我批评,需求单位更是认为会计专业的高校教育失败。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但也认为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又怎么能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呢?表1的调研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恐怕还有很多学生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所致。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见,也反映了我国会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由于论述较多且比较全面,在此不再赘述。
三、培养体制的缺陷
看看现在和过去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一般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由于某些原因,现在很少有企业或单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很多情况下要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和学生自身关系寻找实习单位。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见表2):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有教学单位安排的实习仅占32.19%,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的则占34.08%,高出了由教学单位统一安排。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落实不易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实习目的无法实现
主要表现在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实习单位的实际会计操作。笔者是1986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时被分配到所在行业的一个处级单位,时间为45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所属单位接收本部门院校学生实习,备有专门的拨款项目,名称为:学生实习经费。所以,很多行业内部单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属高校学生实习。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对会计凭证的取得、编制、审核、凭证流转、过账、对账、汇总、报表编制、文件归档等会计业务流程,都有较为完整的操作,且有经验丰富的实习师傅给予指导,因此,实习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满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与此相反,目前很多实习学生即使艰难地找到了实习单位,也很难接触到所在单位的实际意义上的整个会计流程,不要说实际执行记账、过账、报表编制等核心业务,就连填写正式凭证的机会都很少。2003年,笔者为某高校指导毕业生专业实习40人,能够亲手执行凭证填写、记账、过账、编制报表的学生不过5、6人,仅占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15%;能够查阅公司今年会计记录资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已不再欢迎,也很少配备较强的指导队伍,即使是拿非正式凭证、账簿、报表的训练,也得不到丰富经验的会计师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单位的真实账册,仅仅是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而已。如此实习,怎么能达到实习计划设定的目标与要求呢?
(二)教师或教学单位对实习过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够
过去我们毕业实习时一般有指导教师随行指导,实习单位还选派较有经验的师傅给予随时点拨,能使学生学到现实的会计流程和业务处理要点;而现在多数实习很难有教师陪伴,因为现在会计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还有大量的教师承担非毕业生的会计教学工作,很多高校的专业实习学生是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掌控的,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合理指导。
(三)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被动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对专业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实习,为了拿到必需的学分而实习,缺乏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沟通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尽可能地参与实习单位相关会计业务或活动的欲望,为了度过实习时间而应付了事。
(四)实习单位的选择相对固定,可接触的业务类型单一
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实习单位基本贯彻“从一而终”的思想,不论实习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性质如何,仅在其确定的单位或会计部门完成实习。而在大型企业中,仅应收账款会计就有3至4人,如果仅在应收账款会计岗位上实习,其业务的单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即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经验和技能仍显单调、匮乏。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会计教学的实习环节效果不佳。这一点也可通过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证(如表3):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中可以看出,认为实习效果很好或较好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总体的31.82%,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39.93%,认为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28.25%。调查结果显示的状态虽然不是很差,但还是说明实习环节存在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作为调查对象的是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比较先进的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该专业发展的顶级水平。如果将全国所有会计专业教育均纳入考察范围,笔者相信,这一水平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实际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给的矛盾
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从高等学校得到他们需要且能很快胜任岗位的人才,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现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高等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和提升,也是专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所完成的专业教育到底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理论教育和实务技能训练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要完全达到各种企业和组织的会计人才需求标准是很困难的
因为企业及其组织的类型和性质千差万别,各自的会计事项和财务规范以及组织目标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业会计而言,尽管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行业差别仍然存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要想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高校会计教育,特别是我国专业教育仍然继续着素质教育的历程
不仅开展专业教学,还为学生的未来提升和全面适应社会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论是具体的财务管理、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会计专业,还是审计、注册会计专门化专业,都在素质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时间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专业方向教育受到冲击。
(三)笔者认为,虽然会计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绝不应该仅就会计技能而开展教学,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业开拓能力的提高。表4显示的学生选择基本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表4的选择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完全统一,个人期望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方的个别需求,高校教育还是要根据基本的目标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必须面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与原则、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统化程度的飞跃性提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网络资源的投入、应用范围及其水平不断提高,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生成、财务信息传递等业务的处理介质、作业程序及关键控制环节与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导致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多方面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要求组织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必须跟上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在知识结构、实务技能等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信息技术和应变能力。据调查,某公司由于建设ERP系统,导致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部分管理人员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分析得知,造成会计人员被大量分离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由于系统的引入,计算机智能化系统部分代替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对会计来说,会计凭证录入、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经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统自动完成,对一般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某公司实施ERP系统后,会计岗位人员数量下降到原来的40%,一半以上的会计人员不得不离开会计岗位。
(二)现有会计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无法达到智能化系统要求的程度
据我们了解,现在有部分高校会计教育增设了信息系统课程,少数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育水平还很高,对会计软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开了教学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育还没有进行满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有的仅仅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连基本的实践环节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状况,如何能够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呢?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海洋水产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069),并创造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曾被誉为“海上蓝筹”、“海底银行”。
2014年10月31日,獐子岛《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公告中称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根据抽测结果对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7.35亿;计提跌价准备2.83亿。獐子岛在扣除递延所得税之后一共影响净利润7.63亿人民币。
二、案例疑点分析
(一)冷水团是否真的存在
獐子岛2009年与中科院海洋所进行合作,在獐子岛海面安放浮标群测试多种数据,用GPS卫星系统将这些数据传递到中科院海洋所的黄海海洋观测基站室里,并通过多要素同步观测,对獐子岛海洋牧场实施24小时监测。在2013年的年报和面对申银万国的质疑时,多次强调: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海域环境的监控能力。种种迹象表示獐子岛对于冷水团是有着密切的监控措施的。根据2014年10月21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会议纪要》:冷水团的发生是在2014年8月份或之前。但是在冷水团发生时獐子岛公司并没有进行任何披露,而是到第三季度报告时才加以说明。可以得出结论:獐子岛的智能化系统的24小时监测存在重大问题;或者獐子岛是故意的推迟或隐瞒披露这次事件,在重大事项的披露方面存在问题。
《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中指出的: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对冷水团作出了解释说明。然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獐子岛有着密切的合作:2008年4月,双方共同成立了“海洋健康养殖联合实验室”;2009年至2012年,獐子岛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海洋观察站建设”项目提供了450万元的科研经费;2014年9月13日,獐子岛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各出资500万达成了“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二期”项目的合作协议。其中獐子岛曾经多次提过的智能化检测系统就是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的。如此密切的合作关系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结论显得说服力不足。
(二)獐子岛存货异常
2006至2013的年报及2014年的季报显示:獐子岛的存货由2006年的3.89亿不断上升,在2013年达到26.84亿,2014年的半年报显示:獐子岛的存货金额已经上升到28.3亿,是2006年的7倍之多。獐子岛年报中显示: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2010年到2013年分别为51.92%、53.35%、49.77%、50.50%,与同期水a养殖业的存货占比均值22.90%、25.14%、33.35%、31.10%相比,平均约高出25%。而在扇贝事件之后的14年獐子岛三季度报告中显示的存货占比31.88%却与同期水产养殖业存货占比均值31.74%相近。
獐子岛投苗成熟的时间是3年。06、07、08年的底播面积分别是20.6、32.15、43.9万亩,对应09、10、11年的虾夷扇贝营收额分别是5.5、9.05、11.8。08年底播面积43.9万亩是06年的两倍面积,11年虾夷扇贝营收额11.8亿也是09年的两倍,这三年的虾夷扇贝营收额与底播面积成正比。而到09年,獐子岛共底播65.4万亩、是08年底播面积的1.5倍,但12年的投苗产出率只为0.16,虾夷扇贝营收额10.6亿,比11年减少1.2亿。更反常的是10年投苗情况,10年共底播129.7万亩,是08年底播面积的2倍,但是13年的投苗产出率仅有0.07,是11年的25%;虾夷扇贝营收额只有9.56亿,比11年减少20%。两倍的底播面积换来的是往年四分之一的投苗产出率和五分之一的虾夷扇贝营收额的减少,对此獐子岛只在年报中只说明是亩产下降,但具体原因并没有解释。09、10年数据已经值得怀疑,而11年底播的127.4万亩的虾夷扇贝竟然因冷水团的原因直接放弃采捕,这也说明了獐子岛的存货存在问题。
(三)审计缺陷
这次扇贝事件的发现是因为獐子岛公司于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进行了为期28天的秋季存量调查,在这28天中,獐子岛抽测了11、12年6.21、2.43亩的底播面积;随后獐子岛的审计方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监盘,监盘日期为2014年10月18日至25日中的10月18日、20日和25日三天,抽测了11、12年757.90、740.49亩底播面积。大华事务所用了3天的时间盘点了多于獐子岛用28天的盘点的一百倍的底播面积,明显是不合理的。
《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中说明:本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是对2011年度底播在獐子岛南以及西南方向的76.0834万亩海域,对2012年度底播在獐子岛西部方向的29.575万亩海域进行监盘。也就是说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这次对2011年的监盘面积不足当年底播面积的0.0996%,对2012年的监盘面积不足当年底播面积的0.25%;如此小的监测比例就让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同意核销价值仅8个亿的扇贝,显然是非常草率且证据不足的。
三、案例思考
证监会于2014年12月05日《证监会对獐子岛“巨亏”事件的核查及处理情况》:未发现獐子岛2011年底播虾夷扇贝苗种采购、底播过程中存在虚假行为;未发现大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獐子岛存在决策程序、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将獐子岛的问题归于决策错误,信息披露不规范以及内控问题,对于獐子岛财务造假的问题证监会并没有找到证据,但是显然,如此多的疑点和巧合无法让人打消质疑,但也值得思考:证监会和事务所为什么在獐子岛的审计中没有发现问题?审计过程中存在哪些漏洞?
物业管理设备维护服务
(一)设备维护服务对象的构成
以设备电气性质和机电结合的程序为标准,可以划分为:1、强电设备:(1)高、低压变配电设备。(2)紧急发电机组。(3)照明系统。2、弱电设备:(1)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广义的)。(2)通讯自动化系统(CAS)。(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3、机电设备:(1)电梯。(2)中央空调。(3)燃气燃油锅炉。(4)给排水各类动力机械等。
(二)设备维护服务形式的构成
以人与设备相互间的互动关系为标准,可以划分为:1、运行:值班、操作、巡视、清扫、应急处理等。2、维修:日常零修、紧急抢修、按计划的小修、中修、大修。3、养护:日养护、周养护、月养护、季度养护、年度养护。
(三)设备维护服务成本的构成
以产生成本的对象为标准,可以划分为:1、能源成本:耗电、耗水、耗气(油)等。2、维修成本:维修工具、常用维修材料、设备低值易损零部件、设备贵重核心零部件等。3、人工成本:定编人工成本、临时人工成本、外包人工成本等。
设备维护服务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能源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在现代建筑中,随着照度和舒适度等人工环境标准的提高,各类强电、弱电、机电设备的大量应用,使建筑能耗急剧增加。有专家统计,当今北京一幢大型公共建筑的用电量比1949年全北京市的总用电量还多。1994年广州某酒店,夏季用全部建筑设备都开动,每天耗电13万度。一般每天耗电约9万度。其中约60%为空调耗电。另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建筑物的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30%~4096左右。而在建筑物的耗能中,采暖、空调、通风设备的耗能占65%左右,是耗能大户;生活热水占15%;照明、电梯、电视占14%;厨事占6%。显而易见,节约能源不仅直接影响到物业营运的成本和业主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维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在一座现代化大厦的投资中,各类强电、弱电和机电设备的投资比重愈来愈大,甚至接近或超过整个建筑主体结构的总体金额。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某5A级智能化大厦,在1996年投资安装的部分设备的价格是:
1、大厦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加拿大)1套:1,000万元。
2、智能自动消防系统(美国)1套:500万元。
3、燃气/燃油自动锅炉(德国)3台:360多万元。
4、离心式中央空调水冷机组(美国)4台:385万元。
s、变频式空气处理机(法国)61台:623万元。
6、三菱高速电梯(日本)14台:3,330万元。
该建筑建安总投资3亿元,结构、设备、装修基本上各占总投资的1/3。这些造价惊人的设备如果经常发生故障,其维修成本是难以承受的。
(三)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本文虽然按论述序列将人工成本排在第三位,但实际上在大部分物业管理项目中,人工成本都是仅次于能源成本列第二位。例如:北京某智能型高档商务写字楼,1997年2月物业管理财务支出总计为96.8万元。其中能源费(电萤、水赞、燃油费)为35.7万元,占总支出的369%;人工费(员工工资、春节过节费、午餐费、劳务费、医药费)为29.7万元,占总支出的30.7%;维修费(维修工具、设备零件、易耗材料、工程劳务、装修费等)为175万元,占总支出的18.1%。而且实践证明,控制人工成本的难度要远大于控制其他成本的难度。
设备维护服务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控制能源成本的方法
管理方法:
1、编制能源成本控制计划:(1)成本预算。(2)控制指标。(3)控制标准。(4腔制措施。(5)控制过程。(6)控制岗位责任制。
2、实施“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技术方法:
1、对空调、照明、电梯系统的工况实时进行监测,由计算机智能管理建筑物的能源。
2、提高楼内温度的控制精度,避免夏季室温过冷与冬季室温过热的能源浪费。据统计,夏季设定温度下调1℃,将增加能耗9%;冬季设定温度上调1℃,将增加能耗12%。
3、空调设备采用高效率机组,以变频调速控制电动机运行及合理的启停操作。
4、冬季供暖严格按照供暖运行技术指标运行(系统泄漏率、每平方米能耗控制指标、每平方米循环流量控制指标、每平方米循环水泵耗电控制指标等)。
5、合理规定在初寒期、严寒期和末寒期的运行调节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质调节、量调节、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间歇调节等运行调节方式。
6、严禁用工业用水进行草地灌溉。
7、全部实现路灯的自动控制(例如声控)等。
(二)控制维修成本的方法
管理方法:
1、编制维修成本控制计划。
2、制定严格的维修工具、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出入库、配送和使用回收等规章制度。
技术方法:
1、在一座建筑物正常运作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运转完全正常的设备,即近乎达到免维护水平的比例只有40%~60%;正常运行但存在潜在故障增长趋势的设备比例为20~30%;运行基本正常,但报警水平在增长的设备比例为15%~20%;已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设备比例达5%~20%。要实施有效的设备维修服务并控制维修成本,就必须针对以上四种状态的设备编制不同的维修养护计划并严格实施,以保障安全运行,降低维修成本。
2、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发生故障的情况,与人的一生很相似。人有幼儿期、青壮年期和老年期。设备相应地有初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和磨耗故障期。
(1)在初期故障期:设备维护服务人员要了解设备中寿命最短的零部件,编制管理档案,并经常加以特别关注。还要了解设备中最重要最昂贵的零部件,编制管理档案和应急处理预案。还要了解设备在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找出隐患并加以解决,尽快降低设备的初始故障率使其进入稳定运行状态。
(2)在偶发故障期:此时设备的故障率下降到准许故障率之下。在这一阶段,应着重提高设备维护服务人员对故障的检测诊断能力和修理能力,加强对材料备品的管理。
(3)在磨耗故障期:这时设备或设备系统已接近或达到各自的寿命期,由于零部件的磨损和材质的劣化故障率上升。但如果在磨耗故障期之前将部分零部件更新就可以降低此时的故障率,减少维修材料的更大消耗。
在这个时期还应精心进行预防保养,定期对零部件进行检测,掌握其劣化,程度。同时坚持平时的清扫、给油、调整,减缓零部件的磨损和劣化进程,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三)控制人工成本的方法
管理方法:
1、编制人工成本控制计划。
2、因事设岗,因岗定员。
3、科技含量较高的物业管理项目(例如智能化大厦),其设备维护服务人员可以实行定编人员与外包人员相结合的人工管理模式。
4、科技含量较低的物业管理项目(例如普通住宅小区),其设备维护服务人员可以实行“一岗全责”的定岗定编管理模式。这种用工模式的特点就是改变岗位的单一性,强调岗位的综合性,其本质就是“减少岗位种类,增加岗位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科技含量较低的物业管理项目,对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工作效率和员工收益)、做好工作具有显著的效果。
技术措施:
1、组织实施“强化专业,―专多能”的培训。
2、组织实施“强调综合,一岗多责”的培训。
设备维护服务成本控制的效果
这里以一个能源成本控制的成功案例来论证“设备维护服务成本控制”的效果。
(一)设备情况
某物业管理项目部接受委托对一个普通居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万m2,两栋6层砖混结构的居民楼,120户业主)提供冬季供暖服务。供暖设备是一台DEQ-95型自动燃气锅炉,输出热量为930KW,允许最高出水温度为90℃。全年供暖费收入33万元。
(二)节能控制
该项目在2001--2002年供暖期采取了以下节能措施:
1、在供暖前对全部地下管网实施了大检修,使外网因跑、冒、滴、漏导致的热损耗降低为零。
2、在供暧中严格控制出水温度。不经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升温。同时定时入户测温,确保室温不低于18℃(北京地区国家规定是16℃)。
3、在供暖全过程实行了“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运行调节方式。即:在整个冬季,把供暖期按室外气温的高低分为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阶段中保持较大的流量,而在室外气温较高的阶段中保持较小的流量。但在每一个阶段内采用质调节来保持室内设定温度。
(三)效果显著
实施节能控制前:
燃气日均耗量:894m3。
燃气总耗量:894m3×145=129,630m3=130,000 m3。
燃气总费用:1.8元×130,0003=234,000元。
实施节能控制后:
燃气日均耗量:614m3。
燃气总耗量:614m3x 145=89,030m3=90,000m3。
燃气总费用:18元×90,000m3=162,000元。
综合效益:
社会效益:节省燃气40,000m3。
环境效益:减少了燃烧废气向大气的排放。
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