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独立思考

青少年独立思考

时间:2023-06-08 10:5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独立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独立思考

第1篇

是社会某些“特殊环境”造成了当今一些青少年学生严重的“依赖心态”,基于这种心态便滋生出了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离群自私等种种身心“病症”。我们要彻底清除这种“依赖心态”,铲除其“病源”、“病根”,努力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吃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全社会有心人都要为青少年做好以身示范工作,从细微处切实关心好下一代,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关 键 词】社会特殊环境;依赖心态;独立思考;吃苦能力;互助精神;以身示范;心灵感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58-03

一、 造成“依赖心态”的特殊环境

正确与谬误有时相隔得并非十分遥远,正确走过了头便成了谬误,在“”子女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过分的爱便成了“溺爱”。而“溺爱”的结果常常导致子女对父母悉数的“依赖”思想,导致其脑子和手脚的“失灵”,力量和生命的“脆弱”。这种“依赖心态”就像病毒一样严重侵袭着青少年一代的心灵。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对于这种“病毒”的侵入却往往显得麻木无知,甚至还乐于与之相处,于是这便在有意无意中为这种“依赖心态”提供了广泛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显然,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之多,举事无双。许多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子女所需,务必满足。子女所求,上天不愁”。而更多的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一两岁时便“抱读”,三四岁时就“背读”(送幼儿园),六、七岁时则“送读”(上小学),上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时则实行“陪读”。特别是“陪读”简直成了中国社会的“一大景观”,成了校外校的“特殊的庞大机构”和重叠服务的“校外教育体系”,这个现象之特别、之普遍实在值得教育家们好好研究研究;还有不少学校开设了“特别食堂”、“特别卧室”、“重点班”以及校外种种“辅导班”、“特长班”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为有“依赖条件”较好的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优厚的生活、学习环境”,以保证其“无忧无虑”地在家长、教师所固定的“生活圈”、“娱乐圈”、“学习圈”里成长。其实,从客观上检验,家长、教师这种“苦心操纵”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造成了孩子的“完全依赖”,甚至连心灵都受到了扭曲,这无疑又成了中国社会、中国家庭一个十分普遍而又令人“苦恼”的重大课题。

二、从“依赖心态”所滋生出的种种“病症”

我们说正是基于这种“依赖心态”,当今的一些青少年学生无论在心理上、生活上、生存上都存在着种种明显缺陷。

1. 无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能力。某报登载一个高中生回到家里,恰巧其父母一时外出,酷暑天竟然既不晓得开窗透气,又不晓得开动电风扇消暑,待父母回家见儿子面色苍白的严重中暑症状时,感叹不已。当然这种感叹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2. 不合群,不与人协作,不乐于助人。不难看出,在父母怀里长大的青少年,多数明显地缺少一种广泛接触人的愿望和热情,多数缺少一种与人协作的意念和欲求,缺少一种乐于助人的应有思想素质。不少青少年认为一切有父母“代劳”,就根本不会去思考自己,也应为别人“代劳”。一对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少年朋友,下雨天竟然不能共伞。其父母责问他:“你为什么不同你的好朋友共伞?”他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为什么我要与他共伞?我一个人用伞不是更好吗?!”这个小朋友关于“友谊”十分简单而明白无误的解读,难道不令天下父母、教师“汗颜”和“吃惊”吗?

3. 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少父母为儿女苦心经营的“一揽子计划”,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为儿女心灵建筑一个“自我”的王国,认为自己才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社会都应当为这个“中心”服务,为“中心”让路,为“中心”吃苦流汗理所当然。笔者曾亲眼见到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同全家人一起看电影,她的位置稍偏,便主动提出要和老奶奶换个位子,其父母在旁竟微笑不语,认为女儿此举纯属“天真可爱”,而旁观者却不能不为之感到愕然、愤然、“啧啧”然。

4. 生活中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自足自满,不思进取。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享受着家庭、社会的“全方位照顾”,觉得自己的人生全掌握在父母手中、怀中,自觉“天生娇子为享受,世事风霜我无关。”据说一个高三学生高考前夕还在彻夜不眠地玩电脑,好心人劝他:“你应当好好休息休息,明天高考了。”他听了却不屑一顾,愤怒地回答说:“你别多管闲事好不好?我爸早有安排。”这种莽撞而又十分离奇的回答,也实在是令人惊奇,叫人深思!

5. 怨天尤人,心理变态。须知追求“照顾”,追求“享受”,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当“儿女”认为这种“照顾”、“享受”达不到自己的“水准”时,便会怨天尤人,怪这怪那。事实上,现在不少青少年心理产生变态,“脾气不好”,动不动便瞪眼砸钵。一个十五六岁的高中生放学刚回家来,奶奶便立刻端上了热饭热菜,孩子吃食时不小心烫了嘴巴,便硬说这是奶奶存心干的,大骂奶奶是“妖婆”。当然,像这类明显的“病症”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其现象多是“离奇古怪”,其“病情”多是严重“危机身心”,其广泛程度牵连“千家万户”。

三、解除青少年依赖心态的几个“处方”

心态上的毛病必须要从心态上去治疗。如何解除青少年的这种“依赖心态”,本文试从几个方面粗浅地提点解决办法。

1. 首先端正父母的心态。即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把握爱的实质,实现爱的正确充值,完善爱的闪光的人生价值。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家长似乎只是凭“感觉”行事,不能用理智去支配情感,用客观去纠正主观,用“长远育人”去取代“一时乐人”,从而不能从心态上、思想上、行为上正确引导孩子、感化孩子。所以,我们认为,当前对于“爱”的认识、心理和行为纠偏,仍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

2. 要鼓励青少年学生敢于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父母从小就要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这种“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像老鹰对待雏鹰一样,放手让它练飞。因为老鹰也知道在残酷的自然面前,决不能用自己的翅膀长远地去代替雏鹰的翅膀。当然我们人类更应当深深懂得这个“自然法则”。我们说对孩子要“放手”,首先是家长思想要彻底放开,即时时事事处处鼓励孩子去独立思考,并重视他(她)们独立思考的成果;其次是放手让他(她)们面对生活去“跌打滚爬”,让他(她)们去社会上见见“风刀霜剑”,去自然界认识“月圆月缺”;还有孩子跌倒了,失败了怎么办?要鼓励他(她)们自己爬起来,自己擦掉身上的泥土,自己再去“整装出击”。因为人生的征途从来就不是一色的“风和日丽”,要让孩子从小就有“迎难而进”的心理准备,有备而无患,稳步而前行。

3. 要彻底清除某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优势”。正是这种“心理优势”成了某些青少年学习上、生活上的“严重障碍”,或者说“沉重包袱”,为此,有时甚至表现出某种十分鲁莽、愚蠢的行为。据说某地有个财政局长的儿子竟然当着众人的面把一百元人名币大大方方地丢进了厕所,叫在场缺钱入学的同学看傻了眼。而其自己成绩不好,此时此地反而视为一种光荣。我们说要克服孩子这种“心理优势”,关键是家长不给孩子提供任何“优势条件”,让他(她)们没有这种“优势”的感觉;关键是有权与有钱父母也要以普通人自居,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关键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要严格”,从心态上彻底打掉这种“优势”感,从而促其自觉地从起跑线上和普通孩子一起去赛跑。

4. 要鼓励青少年学生学会吃苦耐劳。当今的一些青少年开口闭口就说:“现在已经不是你们那个时代了。”其言下之意:这个时代物质条件变好了,用不着像你们那样再去流大汗、吃大苦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是几千年前孟子的话,现在也不管用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要让青少年朋友明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一大批青少年去努力学习,去攀登、开拓新的科学、文化领域,去迎接新的历史挑战;同时也要使青少年朋友明白:吃苦耐劳,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要让孩子从幼儿阶段开始强化吃苦意识,强化吃苦能力,树立吃苦耐劳的风尚,家长、教师、一切长辈都应当为青少年做好吃苦耐劳的表率。

5. 要努力培育青少年的协作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这里关键是有些父母或教师只把孩子“圈养”在“小家庭”或仅仅在“学校”这个小范围内。要“放飞”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广泛接触人,要使他(她)们真正感到自己只不过是社会中的一员,自己一刻也离不开社会。要清除青少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心态、依赖心态、自身心态。要清除他(她)们身上的骄气、娇气和惰气。要改变他(她)们那种终日“无忧、无虑、无为”的心境。要使青少年明白:帮助了别人就等于帮助了自己。记得有个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好:“人生就像一条在湖、海中行驶的小船,在顺利的时候千万要想着朋友,而困难的时候更需要朋友,真正能抗风浪的还是要由千百条小船组成一条有坚强实体的大船。”社会从来就是由“1+1+1……”组成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常常被青少年所忽视。我们说,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和谐共荣的社会理念在今天更应当反复宣传,层层教育,深入人心。

6. 去依赖心态、树雄心大志。青少年不可无大志。有了目标才会“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能刻苦、又有方法”。当然,“立大志”要让青少年自己去“立”,家长和教师不能“代劳”。青少年要努力“自我奋斗”、“自我开拓”;教师和家长所能做的、所应当做的只是多从正面上去鼓励、激励和勉励,多从思想上和业务上去疏导、引导和开导,从而让青少年朋友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保持那种自我最好的心态,最坚定的步伐、最勇敢的行动、最有开拓的精神。

四、人生有如“爬高山,履险峰”之感言

有人说:人生就如“爬高山,履险峰”。“爬”者要手脚并用,用尽全身力气;“履”者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高山”、“险峰”则意味着人生之“大苦、大劳与风险”。合起来思考:就是说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必须靠自己的双脚、双手和智慧,就必须用汗水和生命去体味人生之苦、人生之险、人生之乐、人生之无限风光。而那种依恋父母怀抱,依靠别人扶持,害怕出汗流血,畏缩不前的人则将永远被遗落在山脚,遗落在无为的落叶与尘埃里。

第2篇

一、培养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在青少年阶段,好奇心正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进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规律,诱发创造个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对获得新知和成功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疑、鼓励成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引路,发展积极思维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浇灭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主要前提,也是教师教授知识的桥梁和剂。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打动学生,经常关心、鼓舞、激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形成平等协调的合作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乐趣,达到教学共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位置,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的关系。因为关系的平等,学生便能自由地驰骋思维。教师与学生应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说话、交谈,多亲近他们。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底的话。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

第3篇

陈婉来自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一个观念传统的三线小城,中国著名的玩具生产基地之一。当年,她带着家族的骄傲和期待,考入“省城”广州的暨南大学新闻系。她从小被教育的奋斗目标就是高考要考出小城,到大城市扎根。

1998年,读大一的陈婉加入了一个“做好事”的学校社团,社团请来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的老师来给他们做工作坊,她第一次接触专业社工的辅导手法,第一次去粤北山区支教,社工老师和香港同学激烈地讨论的“直接给物资会给当地人带来依赖情绪”,完全打破了她对“做好事”的想象。

从那开始,她萌生出一个想法,要把这些公益理念带回信息闭塞的家乡。毕业之后,她遵循家里的期望,去了北京一家商业公司工作,一做就是三年。这三年里,她和香港、广州的社工老师仍保持联系。

2006年,在公益圈内朋友的推荐下,她偶然申请到了澳门的一个基金会支持社区教育的一笔钱,这笔钱足够供她回家乡工作两三年,她想,“反正还年轻,不怕折腾。”

她回到家乡澄海,找到一个村子里的小学,对校长说:“我想帮你们做一个英语兴趣班,不要钱。”一个重点大学高材生居然跑来村小学做“志愿者”,村里人都想看看她能折腾出什么名堂。她每周开一门英语兴趣班的课,在上英语课中,把在公益圈内学到的“赋能”手法运用进去,教学生自我表达、为人处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想在当地建起一个青少年的成长陪伴机构。

她本以为两三年可以做完这个项目,没想到一做就是六年。

“你没办法跟人家解释你在做什么。”这是一段异常清苦孤独的时光。“同龄人都开始生小孩了,没人听你谈理想。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与人谈,也没有人听进去”。

有一段时间,她除了上课,基本不怎么跟人说话,买了很多书回家晚上自己看。有时候晚上就跟在广州和北京的朋友聊天,一聊就几个小时。她常常来广州参加培训,学习工作方法。每次培训都让她“满打鸡血”地回去,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但一回到那个环境去,马上更加失落了。“这里的土壤还这么硬,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根本做不了培训课上提到的那些‘建立网络’、‘影响他人’。”

到后来,她甚至有点怕去广州了。第三年,她终于在当地找到了助手,注册成立了“澄海乐生源教育研习机构”,还是以英语培训的形式,通过一系列项目来帮助青少年的发展能力,服务社区,目的是推动澄海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时,她发起了澄海第一家民间公益机构“澄海阳光志愿社”。

今年是陈婉返乡的第六年。8月份,她回到广州,决定先短暂“离乡”,助手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而她需要继续当“搬运工”,来广州继续“取经”,引燃家乡的公益火苗。

{人物档案}

第4篇

一、引入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意义

1、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是对传统运动项目的有益补充

传统运动项目教学经过多年的课程实践,已经证明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对青少年终身体育锻炼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但传统运动项目并不能完全满足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也不应该在新兴事物蓬勃发展的今天,限制青少年的视野,禁锢他们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适当引入适合学校开展、学校有能力开展的时尚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补充传统运动项目并与之相得益彰,形成时尚的校园运动文化氛围,将使校园更加焕发勃勃生机。

2、人是文化的主体,时尚与现代校园文化并不矛盾

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青少年的时尚观就是追求名牌和盲目崇拜,青少年有卓尔不凡、张扬个性的需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应该有效的引导青少年明确追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时尚与现代校园文化并不矛盾,有很多新兴的时尚运动项目智力与体力并重,它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有选择、有组织的开展适合本校的新兴运动,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建设运动的、创造性的校园,将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具魅力。

二、适合在校园开展的新兴体育运动具备的特点

新兴体育项目很难清晰的定义,有些项目不适合在学校开展,如:赛艇、射击、射箭;有些项目仅仅适合在校园内介绍或有限开展,如:街舞、登山;有些项目可以经过改进、加工、提炼后开展,如:攀岩、跆拳道、散打、壁球、拓展运动、橄榄球等;有些项目可以在学校轮流开展并积极进行兴趣延伸,如:健美操、国际舞、瑜伽等;有些运动应该在学校内大力推广,如:定向运动。每所学校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体育项目的开展受场地、经费、人员、时间的影响不同,选择就不同,大体上适合在学校开展的新兴运动项目应具备如下特点:

1、初期易上手,经过简单的教学就能够进行练习。尤其对于高中来讲繁难的教学很难吸引埋在沉重课业学生参与进来。

2、有适当的运动量,达到锻炼效果。该项目应该允许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不会降低学习者的兴趣。

3、智能与体能并重这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德育的重要依托。

4、装备简单受场地限制小。有利进行推广和多数学生参与。

5、时尚、吸引目光。青少年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公众的目光。

6、女孩子在这项运动中也有她得天独厚的优势,或者有时可能做的比男孩子好,或者适合她参与并有兴趣参与。

三、新兴体育项目在校园如何开展

1、改进某些项目,使之适合于学校开展

例如攀岩,产生时间不长,在青少年心中是勇敢者的运动,是力与美的象征。在高空中纵横腾挪,那种挑战极限的,充满智慧的机体动作与精妙的攀爬路线选择都深深地吸引着年轻人。然而,过高的危险性,缺乏活动组织又使得年轻人望而却步。那怎么样在学校开展攀岩运动呢?怎么能降低危险性,又便于组织,同时又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呢?我们不妨将向上的攀爬改为横向的攀爬,在体育馆的外墙安置攀爬扣手,离地面的距离始终控制在1-2米。这样,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间10分钟,都会有学生来一试身手,学校体育节又多了一个吸引人的比赛项目,同时精英俱乐部又可以进行校际交流。

2、结合文化课教学来推动新兴体育运动开展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业余生活 科学 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62-01

当代中学生是信息化环境下最敏感的人群。在农村生活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之后,农村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始丰富多彩。

据调查,当前中学生的业余生活与信息化环境存在着密切关系。那么,信息化环境对农村中学生业余生活有何影响?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会有哪些作用呢?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环境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视野不断开拓。数字电视走进了城乡各处,电视频道在内容设置上更趋专业化,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许多不同收视爱好的观众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目。方寸荧屏,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处于接受新生事物认识世界的年龄阶段,无疑电视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电视是许多中学生业余生活中的重头戏,有许多中学生热衷于看电视。

网络应用已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游戏室、网吧等一些娱乐场所遍布各地,家庭电脑不计其数。这些都为中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学生掌握了使用电脑能力和网络技术,接触到更为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吸取各种信息资料,补充课本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了解了国内、国际大事,丰富了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二、信息化环境使中学生在业余生活中误入歧途

中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精彩节目往往会使他们“欲罢不能”,以至于耽误功课,影响作息。而且看电视的时间过长,还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视力。还有研究表明,看电视过多会让人慢慢不去选择,而是一味观看电视播放的内容罢了,这样对孩子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现在许多中学生上网成瘾。究其原因:一是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易受误导;二是思想尚未成熟,判别是非能力差,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以致误入歧途甚至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教师要教育中学生科学、理性地选择业余爱好

首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育中学生要有目的地选择电视节目和频道。自觉意识不强的学生,建议父母应该有所限制,在电视节目上把关;一些自觉意识强的学生,学生们可以安排电视表。同时,还可以限制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提醒他们完成作业后再看电视。还提倡学生在观看科教性节目或爱国影片时,写观后感。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上网,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对于那些上网成瘾学生,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迷恋网络、关注网络太多,导致学生荒废学业。学校可以组织更具吸引力的活动,如运动会、音乐会、春游、参观等,分散学生的上网精力,使其玩得开心。久而久之,学生的业余时间合理分散,慢慢地就会消退网瘾。在某种程度上,青少年上网,成年人要尊重。学校和家长不能强行干涉,因为它属于青少年的权利范围。事实上,“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如果网络成瘾,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正确引导?教师和家长真的值得思考的不是如何说服,这只能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思精神以及理性的判断。要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用于独立思考和反思,但是,老师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们用理性的视角审视、批评、探索的精神。一个能够理性独立思考的人,可以判断内心狂热的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自我和外部平衡。我们需要查其因治其果,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课程 开卷试题 设问角度 知识角度 热点专题训练

前言 新的课程标准,初中学校无不明确;新的《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初中政治教师无不已烂熟于心。然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我们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进一步反复思考与不断琢磨的问题是:如何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开卷方式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执行需要真功夫,落实才是硬道理。

(一)关于新课标下初中政治课程的学习与水平测试要求探讨

1、初中政治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2011年新版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是,“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知识的掌握;现阶段高中学校的选拔测试,也不可能离开知识谈考查。

2、初中政治课程学习的能力要求。其一,根据新课标,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是,“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这里,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明确地说明。其二,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这里,突出地强调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其三,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里,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3、初中政治课程的评价方式。新课标指出,“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可见,近年来,广州中考政治科目的命题把主观题部分设置为开卷、分值设计为60分,这充分体现了广州中考改革与践行新课标的力度。

(二)现实考察初中政治课程中考开卷试题的特点与学生能力缺陷

1、紧扣课标、考纲、教材与时事政治。近几年的广州市初中思想品德(简称政治)学科的毕业生学业考试(简称中考),所依据的是国家教育部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省制定的《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教材与一年的重大时事政治为基本考查内容,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初中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状况为载体,本着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并举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坚持了以学生为本,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在灵活、开放的试卷上,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道德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基本素质,做到了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有机统一。

2、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时事热点重点。近几年广州中考政治开卷试题,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选材大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重点放在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并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别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学生: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尊重、理解老师,主动与老师沟通;平和友善、换位思考、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是非善恶观念等。诸如,关于网吧与吸毒问题、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问题、学生对待老师的批评问题,中学生消费状况问题等的材料命题。关注生活:通过试题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诸如,关于亚运与生活问题、垃圾分捡问题、民族团结问题、依法治国问题、扶贫开发问题、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弘扬雷锋精神问题等的材料命题。关注时代:通过试题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在生活中的责任,胸怀全球、脚踏实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诸如,关于以“低碳”与“减碳”问题、中央和广东省“十二个五”规划建议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问题、嫦娥二号与科技贡献问题为主题背景的命题。

第7篇

受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网络媒介在受众中尚未完全普及,父母对网络媒介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子女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及网络发展出现的问题导致家长对网络存在心理,严格管制子女使用网络。因此,网络媒介并非是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电视传统媒介仍居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作为新媒介,受青少年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媒介接触却表现了极大的依赖性,接触时长可达3小时以上。据调查发现,以最近一周为例,20岁以下的维吾尔族受众平均每天接触网络时长达3小时以上所占比为31.0%,与接触时长在1小时以内所占比相同,均最高,其接触时长也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维吾尔族受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并无空暇时间静下心来接受海量信息,传媒文化渐渐演变为“快餐文化”。受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以及社会阅历缺乏等因素制约,青少年受众认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事件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更倾向选择简单易懂的信息。网络提供的图片生动形象、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获取方便快捷,更易吸引青少年受众;多数传达的信息相对简单,易被接受和理解。在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倾向于了解天山网(维文版)的新闻形式中,有57.9%关注“配发图片”,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最高。最值得关注的是了解“专题报道”仅占0.0%,如表2所示。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更倾向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图片信息;受青少年认知不成熟的限制,无人关注专题报道,未发挥应有的能动性去深入地了解新闻并作解读。在认识和理解能力应被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过度关注网络图片信息形式不利于认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较易滋生思维惰性,对信息的深入解读能力有待加强。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1]。受众不再是“靶子”而轻易地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但由于青少年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同时也依赖网络媒介,因此他们对网络媒介认同度高、信任度高。据调查,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对天山网(维文版)新闻评论内容“完全认同”所占比达65.3%。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该受众群有31.6%最信任网络获取信息,强于对电视传统媒介的信任,在其他年龄段受众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如表3所示。从高信任度到高认同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完全信任网络居多数,对网络维文版的新闻评论也大多数“完全认同”,这种对网络传播的信息所表现出较弱的防备意识存在一种盲目。网络的建设并非完善,网络信息环境存在良莠不齐,青少年对网络过度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对网络媒介接触以及对信息背后的优劣判断缺少理性思考,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所欠缺,隐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网络媒介批判能力有待增强。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于网络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受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不是信息匮乏的问题,而是对信息的有效选择、理性认知和正确传播”[2]。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应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信息的理解、批判等能力。维吾尔族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管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受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的影响,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引导,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1.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指导青少年正确接触网络。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极具好奇心。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负功能”影响逐渐突出,家庭和学校为使青少年不受网络干扰往往采取强烈抵制对策,正处叛逆时期的他们反而会更受网络吸引与诱惑,更有欲望接触,在不具备一定信息免疫能力的条件下更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因此,为防止维吾尔族青少年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首先要求家长和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树立对网络媒介的正确认识,适当放松警惕心理,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分接触才能充分了解并利用网络媒介。青少年在接触网络媒介方面,自控能力较匮乏。因此,学校和家庭还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监督,教导孩子如何理性使用网络媒介,懂得有的放矢,提高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率。其中,学校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等;家长应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为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发挥好网络媒介的信息属性及文化属性等,使其既可以成为维吾尔族青少年拓宽知识面的学习工具,又可以成为释放学习压力的娱乐工具,劳逸结合。

2.加强维语网站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青少年恰处于知识积累阶段,思维和思想正处在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是当代青少年的时代特征,也是最根本需求”[3]。大都更倾向于选择维文版的图片,对问题思考不深入,不利于青少年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而在受双语习得的教育背景下,虽有36.0%的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使用汉语接触网络,但使用维吾尔语接触网络居多数,占66.7%。因此应加强维语网络建设,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他们关注更具意义和价值的信息,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维吾尔语主流媒体应了解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信息接受和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建设供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学习和娱乐的维语网站,加强维语网站建设的原创性。其次,在信息内容上应提高网络传播的信息质量,丰富信息形式,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趣味性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信息的兴趣,以思想性和知识性鼓励他们勤动脑、多思考,提高认知能力,引导关注积极健康的信息。

3.承担网络传播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网络信息环境。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认为传播媒介为我们提供的是对信息选择并重新加以建构的信息环境,并与现实环境存在差异[1]。此外,网络媒介具有虚拟性特征,因此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有必要认识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别,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介的批判能力势在必行。而仅仅依赖受众自身单薄的力量则略显不足,更需要维吾尔语主流媒体承担网络传播的社会责任,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正确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服务于对信息、媒介的评判及质疑能力的形成,以至于受众不会在海量信息面前束手无策。天山网作为维语主流媒体之一,在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中影响力大、可信度高,有65.3%完全认同天山网维文版的新闻评论。因此,包括天山网在内的维吾尔语主流媒体首先应体现公共性,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了解青少年受众发展特征,站在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角度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其次,增强网站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互动反馈环节深入了解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注的动向,并给予正确引导。再次,做值得信任的“把关人”,严格管控维吾尔语传播的信息内容,平衡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不良信息的干扰,陪伴青少年茁壮成长。(本文作者:倪莹、刘晶晶 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体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大学生普遍拥有了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意识,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判断而非简单盲从。“人的主体性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充分发展。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独立,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实现心理沟通的关键,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需要教育激发和引导,并通过教育对象的积极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同时面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具体说来,灌输的、无主体性的道德观;脱离实践、空洞说教的德育方法;远离学生生活现实的德育内容等都受到了挑战”。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长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充分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改革步子较小。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定式,开辟一条有效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教学新路。

一、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自学,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基于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能动地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充分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所传导的思想观念等才能变成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道德品质。“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鉴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效果不佳的现实,必须强调学生充分自学。因为自学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引导学生充分自学,首先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精力读书、思考、探究,并产生独到见解。其次,要处理好教学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非重点处,要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仅在检查自学效果时作一定补充或小结。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处要坚持在学生自学领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有选择地讲解和引导。总之,每堂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自学基础上的,以学生自学为起点,以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过程,以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为目的。

二、给机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促进学生相互教育

“在教学中如果人际关系是以真实、互相尊重和理解为特征的,那么,学生个人或小组,就会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防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预定走向一种不能预料的创造性”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在学生活动面及活动时间上的不足,能给全体学生以平等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调动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前要安排学生独立自学,使每个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定认识,以避免讨论时由于准备不足而人云亦云、一言堂等不良现象,以真正发挥讨论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作用。(2)讨论必须给足学生时间。讨论是在开放、民主氛围中进行的,不图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而是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就同一问题各抒己见,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形成共识。(3)讨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并有适当的思维难度。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教师应明确要求。一般来说,讨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是学生必须经过主观努力,调动已有认知,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给自由――让学生充分质疑,促进思想认识深化

课堂活动本身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让学生充分质疑,有利于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深化。让学生充分质疑,应包括课前质疑、课中质疑和课后质疑。(1)课前质疑。一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质疑,以掌握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二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及要求出发,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诱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为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2)课中质疑。一是在学生独立自学、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充分学习理解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以减少质疑数量,提高质疑的质量。二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是关键处启发学生质疑,帮助学生有选择地深入探究,以进一步提高认识,巩固教育成果。(3)课后质疑。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质疑的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直接相关,教师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当堂解决,以巩固、深化教学目标;二是学生质疑的问题虽涉及教学内容,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关系不大,这类问题宜放在课后解决。

总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强调训导式灌输,造成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的特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从而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启涛.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J].中国

德育:2010,(5):25.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286.

[3]董国华.学法指导简论[M].辽宁大学出

版社,1993:21.

第9篇

东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南)依托崇文青少年科技馆自身项目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课题引领,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打造精品特色活动课程,探索区域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建设优质课程。学院开设了机器人、单片机与智能控制、媒介素养、设计与制作、美术与科幻画、创新与发明、科技制作、DI挑战、模型、电子技术等11门课程,每年有600多名学生参与专业小组活动。

提升实践课程品质。学院自主开发并实施了科技阅读、植物的四季、走近物联网、环保与科技、创客行动等实践课程,科技馆教师与中科院、首师大、北京教学植物园等相关领域专家指导近300名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搭建精品游学课程。学院积极与各地科普基地、科研院所、科技公司合作,打造高端、优质、精品、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学习平台。目前,学院已开展了“STEM课程体验”冬令营、“恩格贝沙地生态区科学考察”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平均每个假期有近百名学生从中受益。

打造精品特色活动。学院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友高科技公司等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小学生参加的物联网实践活动,把最新科技前沿成果引入青少年创新教育中来,体验、探究多种形式的物联网项目,开设智能气象系统、智能灯光系统等实验课程;“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学院组织了“创意制汇,创新未来――庆‘六一’少年创客嘉年华”活动,通过创意易拉罐机器人、Scratch趣味编程――体感互动游戏等创客体验,引领学生迈向创造发明的科技世界;学院建立“小小生物学家”“魔法化学”与“创新思维”特色科学俱乐部,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与能力,学生逐步学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将“科学π秀”表演活动引入中小学校,内容包括:魔幻厨房、电磁魔幻工厂、水与火对决、极冷实验室、激光空间站等多项内容,呈现与众不同的科学世界,欢乐幽默的探索氛围里蕴含着神秘莫测的科学奥秘;学院结合东城区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工程,开展校园阳光定向科技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户外运动模式,为参与者创造轻松、愉快、自然、健康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10篇

关键词:学校;学生;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12-2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历史的战略抉择,更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那么如何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呢?下结合我校开展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个性化甚至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因此,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重在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

确立教育的个性化原则,首先要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不能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发展差异,鼓励竞争,鼓励特长发挥,不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的存在与发展。其次是家长老师要从小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家长和教师都要改变“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的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办”,遇事自己拿主意,尝试自己作决定,不依附,不盲从,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表达欲,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第三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每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在所有的环节中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多样性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总之,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否则,若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堂,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的过程中,注重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自已制作,修改,讨论,完善,教师只发挥指导性作用,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创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思考性的言行萌芽。

2.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探索。因此,千方百计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三、通过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我校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始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所有的作品坚持让学生自已完成,老师不直接参与制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也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更为以后进入大学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相互间协作,在合作中创造

协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只是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就是这样一种因素。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合作与交往,而与别人合作交流可以增加创造性。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由此看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一种个人化的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特征。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五、营造创新的校园环境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在校园中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的文化,不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科技制作培训班,成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每年定期开展科技节,全校同学都可以把自已制作的创新作品拿来进行展示,并且对创意新颖的作品报送参加马鞍山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的还可以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使同学们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活动为基础,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项目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发展特色教育和发现特殊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各类有益的主题活动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教育局下属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1、以文体艺术活动为载体,积极为我县青少年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

本学期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丽康源”杯·辉煌中国·2013XX县青少年书画、征文评选活动;乒乓球、围棋、象棋等文体比赛;积极组织参加市青少年文艺汇展等活动等。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这些活动当中,满足未成年人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使广大未成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提高文化、体育、艺术素养,在活动的展示交流中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

2、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宗旨,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实施科普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确立科学的思想。在培养他们广泛的科技兴趣并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开拓创新、动手动脑的能力。科技教育的实施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着极其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县教研室合作组织县青年教师参加市科普技能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市“爱祖国、爱海疆”征文演讲比赛,开展鸡蛋跳高比赛、航空及车辆模型竞赛、科技夏令营等活动,以激发广大师生的科学兴趣、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精神、训练科学思维,锻炼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品格,切实提高校外科普教育质量。

三、组织各个专业的培训工作

以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装修竣工为契机,面向全县广大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培训,积极邀请我市名师加盟中心共同创业,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好logo语言培训工作

为落实我县《关于大力推进全县中小学生信息学教育的通知》(芜教{2011}51号)文件精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造就我县信息学优秀人才。依据《芜湖县中小学生信息学教育实施方案》,从2011年11月中旬面向城关学校开设logo语言初级班(试办),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并完善好这项工作。从2013年5月开始,面向全县四年级升五年级的学生开展此类培训工作,并在暑假期间把培训地点从实验学校移到青少年活动中心。

2、继续加强文体、艺术素养培训工作

芜湖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我县唯一面向广大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体、艺术培训基地。本学期装修后,为丰富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提高艺术素养,活动中心将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以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为基础,根据学校及学生的需求开展各类文体、艺术、科技等培训。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各校把校外实践活动排入课程计划,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并做好具体组织和指导工作,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教学。

四、建立中心网站,搭建信息平台,突出宣传工作

第12篇

一、针对学生实际,努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的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趣味性。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记得计算机普及之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有了计算机及其网络,那类似智力竞赛就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们尚须努力,各位教育工作者还得继续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课堂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三、注重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提倡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载体,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探究教学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