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医疗问卷调查

社区医疗问卷调查

时间:2023-06-08 10:5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医疗问卷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医疗问卷调查

第1篇

1.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年6月起,我市进行全科医学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和乡镇卫生所4个作为全科医学组,同期选取未行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对照组,每组随机选取30例社区医生及100名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全科医生问卷调查

选取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社区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全科医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区医生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执业医师等;岗位适应情况,包括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诊疗技术能力、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能力4项,每项下设定多个条目,被调查者依据自身情况进行填写,并将条目定量化转为得分值,统计同一项下的各个条目得分值,计算各项总评分。

1.2.2就诊居民问卷调查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就诊居民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如就诊居民的性别、年龄等;卫生需求度调查,如期望接受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疾病咨询、慢性病防治等等;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如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价格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工作技能满意度等等。就诊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及感受认真填写,后将条目定量化转为得分值,统计同一项下的各个条目得分值,计算总分。

1.2.3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的发放由经培训的专业调查人员于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及时解答被调查者的疑问,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两组全科医生问卷分别发放30份,回收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两组就诊居民医生问卷分别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分析全科医学组和对照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评分及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医生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评价

通过开展全科医学医疗模式,全科医学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各项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具体见表1。

2.1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价比较

全科医学组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价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如表2所示。

3讨论

全科医学是以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其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长时间的医疗服务,打破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专科就诊,而是进行全方位的医疗管理,不仅减少疾病治疗的费用,同时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发现,全科医生的介入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能够促进社区医生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处理日常常见病、慢性疾病等的预防和治疗,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诊并进行健康咨询,也促进了就诊居民对于卫生需求的增加,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医学组的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得分情况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表明全科医学的开展对于社区诊疗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多数社区全科医生并非属于全科医学专业[5]。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是开展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关键[6]。对于全科医生而言,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掌握常见健康问题的检查方法、预防措施等;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讲解糖尿病、高血压等的防治方法、鼓励社区居民进行体检。此外,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注意倾听社区居民的真实感受,解答社区居民的疑问,提供科学全面的解释和指导,缓解就诊居民的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铲除威胁健康的潜在隐患[7,8]。

第2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护理质量;护理需求

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集中体现。社区护理也方便社区居民在熟悉的环境就医,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易于密切护患关系,增进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加强护士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素质。社区护理的开展利于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增加健康知识,更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治疗和收获良好的疗效[1]。但我国各地区社区护理发展程度尚不平衡,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真正使社区护理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节省医疗经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目前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1 研究资料

选取本社区4个居委会随机抽取3个,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60户,共抽180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居民对社区护理质量的评价、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进行调查。接受问卷调查居民年龄在24~80岁之间,中老年人比例偏高。家庭平均常住人口3人。受访居民12户为单身户家庭,占6.7%,其它为非单身户家庭,占93.3%;三代同堂的家庭为59户,占32.8%,与成年子女分居的老年家庭为45户,占25.0%;单亲家庭为7户,占3.9%;目前无孩子年轻夫妇家庭有8户,占4.4%。居民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社区居民职业分布广泛,但以工人为最多,其次是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由于样本总体年龄偏高,其中离退休人员、普通工人和打散工人员比例非常高。

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自制,其中社区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进行常见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以及护理人员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2,3]。社区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包括常见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180户研究对象自愿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回收164份。回收调查问卷后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社区护理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对社区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评价超过50%的社区护理中护理人员“经常做”的服务有5项,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护理(56.1% )、上门基础护理(53.1% )、护理咨询(59.2% ),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54.3% ),健康促进方面的环境卫生宣教(51.2%)。对护理人员评价“熟练”的服务有3项,疾病护理方面的上门基础护理(57.3% )、护理咨询(53.0% ),健康促进方面的环境卫生宣教(53.7%)。

3.2 社区护理需求问卷调查

对社区护理需求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方面所开展的各项服务中,前五位项目为:疾病护理方面的传染病消毒隔离指导(92.1% )、老年慢性病护理(88.4% )、上门基础护理(84.8%),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90.2%)和儿童常见病预防宣教(85.3%)。

3 讨论

与国外社区护理相比,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处于摸索和初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模式单一,规模小,社区护士紧缺,学历偏低,培训不足,缺乏全科护理的理念等,这些制约了社区护理的发展。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应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明确居民需求,可以更多便利的社区护理服务。从对社区护理质量和护理需求调查结果来看,社区护理质量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护士还未拥有足够的相应护理知识和经验。可以看到社区卫生服务深受广大老年患者的欢迎,特别是老年慢性病护理,护理咨询,上门基础护理。但也能看到一些社区居民的观念跟不上,认为社区医院应提供无偿服务,对社区护理缺乏热情和理解。为了更好的发展社区护理,建议社区护理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社区也尽可能为护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培养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复合型护理人员,以适应社区卫生工作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赵秋利.社区卫生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25.

[2] 汤哲,方向华,项曼君.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 (8):464469.

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关合理用药(Rational Use Drug,RUD)认知度的情况,为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打下基础。方法 选取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作为样本,从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74%的医务人员能够比较完整的回答出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结论 社区医务人员缺乏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执行处方能力有待提高,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正确使用方法不熟悉,需加强对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巩固相关专业技能。

【关键词】合理用药 医务人员 认知度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机构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社区医疗机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合理用药研究的深入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完善,很多药品的不良反应逐渐被发现,医务人员是否能够合理使用药品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高低[ ]。要保障病人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医务人员的知识状况作深入的了解,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

1 资料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和文化程度等。对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26人(31%)、大专38人(45%)、高中以下20人(24%)。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4份,答卷有效率为100%。

2.2 调查内容及各文化程度答题正确率(%),见表1

合理用药基本概念方面,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ADR的含义,混淆了RUD与ADR的概念;仍有23%的医务人员认为中草药没有不良反应。处方知识方面,56%的医务人员大致了解急诊处方的用量;有27%的医务人员不知道杜冷丁不能使用普通处方开具;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合理用药方面,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3 医务人员文化程度与合理用药认知度关系(表2):

由表2可见答题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以上、大专、高中以下。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约有一半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混淆了RUD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临床药学的概念,个别医务人员对最基本的用药知识掌握还不是很熟练,表明社区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有20%的医务人员用药前没有阅读药品说明书,23%医务人员不清楚中草药也有ADR,24%的医务人员不清楚新上市的药品是否ADR较少,说明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如何合理用药缺乏足够的重视,今后,我们应该注意医务人员这个方面的培养[ ];有半数调查对象不能很好地掌握处方知识,可见不少医务人员对处方基本知识还有待提高,应加强学习;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表明基层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的合理性以及用药的正确方法重视不足,对药源性疾病的了解不深入,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而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处方知识是医疗知识和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从以上调查得知基层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知有较大欠缺,对药品的合理用法不熟悉,对处方规定不熟悉,应加强对RUD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认知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医疗知识和技能掌握较高,提示我们高学历应成为基层医务人员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镜波,陈香谱,谭军 等.合理用药调研的国际指标[J].中国药房,1995

[2]廖晓玲,张贞良,于巧梅,范积平.药学人员合理用药知识问卷调查[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

第4篇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66

全科医疗属基层医疗,是一种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社区中的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基础。[1]全科医疗也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撑体系或基本框架,全科医疗的大力发展,可以增强基层医疗单位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全科医疗的发展有利于防治结合的实现,也是整合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内容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及实证分析法,对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疗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加以分析,并且对全科医疗在该社区中的落实与发展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社区全科医疗提出发展意见与策略。

1研究对象及调查方法

本文以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民、医护人员、社区服务站主任、街道主任为研究对象。运用以下两种调查方法。

11问卷调查

全体15名医护人员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基本状况(年龄、职称、学历等),全科团队人员岗位技能现状与培训需求,全科服务提供内容,全科服务提供量等。

居民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华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以此为依据收集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状况、医疗服务需求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和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12实证分析

管理者访谈:从全科团队的构建运行、六位一体的全科服务功能和对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与道里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六次累计八小时的个人深入访谈。

个人访谈:根据道里区新华街道居委会负责人对新华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的了解情况,从居民的角度分析在社区进一步开展全科医疗服务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进行大约40分钟访谈。

统计数据:对收回的198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找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的问题。

2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现状

21基本状况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共有3个全科诊室,其中1个中医全科诊室,全科医生3人、护士6人、预防保健人员3人、其他人员5人。基本形成2个全科团队。其中3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学历、其他为中专学历。其覆盖辖区总户数3678户,其中低保户32户,总人口10000人,其中妇女4411人、育龄妇女1787、儿童143人、高血压等慢病患者共1712人。

该社区开展了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并且通过走访等多种方式建立了居民档案并配有专人进行档案的管理和维护。

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领导基本上对全科团队服务模式改革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实行团队服务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动力增强,全科医生责任增加,服务站员工的创优意识与风险意识也逐渐加强,工作所得的收入较之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使服务站的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多数患者对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印象,尤其在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改革后,他们认为中心更注意在这方面加强改进,开展社区卫生保健、上门服务等工作。

2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221居民对单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在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还没有跟上,利用率较高的还是医疗服务,他们觉得不得病就好。预防的利用率还不高,多数居民选择得病后才去卫生站或医院治疗,对全科医疗预防的作用不了解。居民利用较少的是计划生育,这与需要计划生育服务的居民被分流以及国家新出台的“二胎政策”有关。而康复服务利用较少,则主要与个人的实际健康状况和需求有关。产生了疾病,留下了后遗症,才有强烈要求康复的需要,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见表1。

222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利用率

在调查的居民中,利用过一项、二项和三项社区服务的居民分别占217%、58%、187%;利用过四项、五项和六项以上社区服务的居民总共占20%,而从未利用过社区服务的居民则占了05%,可见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服务的综合利用程度还不高,见表2。

231首诊情况

根据表3分析,社区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原因主要是离居住地近、医疗费用相对低廉低、医生熟悉居民健康状况并且服务态度亲切,选择率分别为616%、52%、479%、57%。表明社区居民和患者仍旧关注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大部分患者就医是会首先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而社区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原因主要是对其医疗水平不能完全放心、设备仪器不全、医疗环境简陋,许多居民还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不能完全信赖。而且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确实并未体现出质优价廉的特色,见表3。

表3社区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原因

原因人数选择率(%)就近方便122616医疗费用低103520医生熟悉居民健康状况95479续表原因人数选择率(%)服务态度好113570病人相对少,等待时间短86434医保报销比例合适33167其他9455注:表1、表2、表3数据分析均来自随机发放的198份有效问卷。

232转诊情况

病人选择转诊主要是因为社区没有条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诊治,其次是病人的家属提出转诊要求、担心在社区诊治的医疗风险等。一些社区医生能掌握病人转院后的病情信息,信息反馈的来源主要是病人自己,这表明医院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达并不十分畅通和完善。

全科医生对双向转诊的看法:双向转诊可以说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通过我们的访谈不难发现,双向转诊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病人走出社区医院却不再回来的单向转诊。双向转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在全力执行,但是难度很大,除了个别慢性病患者自身要求下的双向转诊外,其他大部分我们向上转,向下转到社区的病人就很少,基本上就成了单向转诊。

3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全科医疗存在的问题31卫生服务站规模小,设备投入不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共有3个全科医疗诊室和1个中医全科诊室,医务人员及医疗资源有限。药品种类多数为治疗基本疾病的基本药物,有些居民反映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过病之后还是要到大医院开药,除此之外,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设备配备情况也堪忧,配备设备只有常规的消毒、血压计、心电图、B超机等简单诊疗检查设备,若居民要进行较复杂较大型的检查或手术,必须去大医院。

32部分居民的就医观念尚未转变

据调查与访谈显示,社会和居民对全科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认为全科医生是万金油医生,水平不高,群众不能信任;并且对于自身的健康认识局限,认为自己有病自然会找医生,没病的时候不用医生上门。只注重看病,而忽视日常的保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还不高。

33全科医疗团队素质有待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由于目前的培训模式还是专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科教育。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包括本科、大专、中专,但整体上素质偏低。社区内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思维方式、专业知识构架、服务意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难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相匹配,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务人才,部分全科医生的培训时间短,不能完全改变固有的医疗习惯和服务理念,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至于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34双向转诊效果不佳,渠道不通畅

“看病难、看病贵”是现阶段我国医疗服务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而合理的双向转诊是解决此种局面的重要途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最主要职能是常见病的诊治以及社区预防保健。“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这两类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分工的基本描述,有效的转诊制度,对于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意义重大。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及时转往上级医院,而处于康复期和重于保健的病人向下转入社区,是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重要举措。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双向转诊”的真正意义认识不够,“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规范。我们所见的现状是双向转诊在运行的过程中,多数是向上转诊,向下转诊的病人并不多。转诊呈现出“被动转诊”和“无序转诊”的特征。

4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疗发展对策

41完善健康档案,实施信息共享

社区服务站应继续加强该社区居民的档案建立和维护工作,掌握更加全面的居民信息,方便开展全科医疗工作。同时,应继续开展惠民便民举措多做公益性活动,为社区居民带去更多实惠,加强居民的信任,形成居民与服务站之间的良性互动。

42强化“人才兴站”策略,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通过市、区政府的政策帮助和资源倾斜建立一个人才培养与管理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该站全科医生的人才素质是制约新华卫生站卫生服务和全科团队发展的瓶颈,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人力资源的供给和优化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应加强全科团的培训,使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增强卫生服务站对外部优秀全科医疗人才的吸引力。政府也应发挥其作用,建立一整套包括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实习、晋升在内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吸引更多医学人才加入全科医疗的行业。

43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

开展适宜技术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医引入社区是其重要手段。中医其独特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在社区居民日常预防、保健、康复阶段可发挥重大作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可以培养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与此同时保健功能的发挥也间接节省了医疗花费和医疗卫生资源。

44完善“六位一体”功能,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

社区卫生服务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融合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生育六项功能为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3]要不断加强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卫生站的各项服务,使医疗服务的对象从简单个体转向整个社区群体,医疗服务的内容扩大化,使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充分发挥,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医疗服务的方式也陆续从之前的接待进院病人过渡到积极主动的进入社区。“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应该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互补的、真正有利于社区居民的,这样才能在源头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卫生资源的无端浪费。

45发挥医联体在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中的作用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建立和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和格局。[4]医联体能够推进建立二、三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使医疗、康复、护理进行有序的衔接,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以医联体为纽带,大医院应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利用,做到机构间合作,以此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郭红瑛开展社区全科医疗的优势及问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393

[2]袁冰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12-13

[3]杨静,鲍勇上海市全科医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0):1364-1367

[4]张h黑龙江:2015年底前实现医联体全覆盖[EB/OL].(2014-10-28)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8/c_1113008292htm

第5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统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社区居民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07

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其中统筹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而门诊费用及药店药品费用则由个人账户基金支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门诊费用尤其是慢性病门诊费用不断攀升,而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在门诊医疗方面又缺乏“风险共担,互助共济”性,个人门诊负担越来越重,因而门诊统筹呼之欲出。本研究总结了长沙市城乡居民医保社区门诊统筹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并通过实证分析,客观、科学地评价门诊统筹的实施成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首先在长沙市所辖5个行政区(芙蓉区、无心区、岳麓区、开福匿、雨花区)所有参加医保门诊统筹的5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随机抽取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未参加医保门诊统筹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随机抽取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同时,采用抽签的方法在所抽取的已开展门诊统筹和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各随机抽取3家,其中已开展了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岳麓区1家、雨画区l家、天心区1家,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开福区1家、岳麓区1家、天心区1家。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个社区各抽取100名辖区城镇居民,其中已开展门诊统筹社区和未开展门诊统筹社区各300名进行调查,两组居民的一般资料间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时间为2011年7-9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统筹就诊人次数、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慢性病管理率和两周患病率等。社区城镇居民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看病首选医疗服务机构、影响首诊意向的因素、满意度等。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1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其中已开展门诊统筹社区295份,未开展门诊统筹社区296份。

1.3质量控制方法 在调查对象自愿的前提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对参与调研的人员均统一进行培训,保证其充分理解调查的目的、掌握问卷调查原则和调查技巧,减少调查偏倚。问卷调查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以提高调查对象的应答率。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不一致的数据可以查取原始数据,减少了调查人员的录入错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以P

2.结果

2.1门诊统筹社区就诊人次数 开展门诊统筹后,对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年1-7月门诊中参与门诊统筹的人次数进行描述性分析。平均1月门诊统筹人次数为12人,2月为19人,3月为42人,4月为60人,5月为68人,6月为74人,7月为71人,呈逐月上升的趋势。

2.2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 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高于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见图1。

2.3社区常见慢性病的管理率 以高血压为例,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率进行描述性分析。3家开展了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高血压随访人数呈逐月上升趋势,见表1。

2.4 居民两周患病和就诊情况 两周患病率=调查居民中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总人数。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200.0‰(59/295),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138.5‰(41/29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48,P>0.05)。

两周就诊率=调查居民中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总人数。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的两周就诊率为213.6‰(63/295),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的两周就诊率为128.4‰(38/2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67,P

2.5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情况 针对“时常去,因常规开药或定期检查”、“只有生病才会去”、“从不去社区就诊”三项,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的选择人数分别为42人(14.2%)、227人(76.9%)、26人(8.9%);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的选择人数分别为16人(5.4%)、155人(52.4%)、125人(4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2,P

2.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 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药品供应状况、社区医疗设备、药物价格、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满意度及总体满意度与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7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态度 实施门诊统筹以后,81.4%(240/295)的辖区居民感觉门诊费用降低了,88.8%(262/295)的辖区居民感觉社区就医环境改善了,89.2%(263/295)的辖区居民感觉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88.1%(260/295)的辖区居民感觉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改善了。

3.讨论

3.1长沙市门诊统筹的主要实施方法和经验 2010年3月,人社部确定了石家庄市、沈阳市、葫芦岛市、泰州市、芜湖市、厦门市、淄博市、长沙市、珠海市、东莞市、柳州市、南充市、玉溪市、咸阳市等14个城市为重点联系城市,开始探索破解难点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长沙市门诊统筹试点工作确定了“三定方针”,即定点、定人、定额。在城镇,以街道为单位,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选择乡镇卫生院作为试点医疗机构,按照“每人30元、总额包干”的原则开展门诊统筹。参保人员每年门诊医疗费用限额600元,基金支付50%,个人自付50%。在高校,以学校为单位,选择校属医院或者学校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以“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实行门诊医疗费用总额包干,且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0%。力求打造“1530”就医圈,即城市居民步行15min、农村居民步行30min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的业务指导联系制度。按照网格化模式积极推进二级以上的医院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规定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与3家以上的二级医疗机构建立业务指导联系制度,形成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紧密协作的网络体系,借此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指导医院在互认各项医疗检查与化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对于病情较重、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转诊需求,指导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免除该参保人员的挂号费和门诊费,免去重复检查,优先予以治疗。参保人员在指导医院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再由指导医院提出转诊需求,将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并享受住院医疗待遇,免除住院起付线,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格局。

3.2开展门诊统筹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用

3.2.1开展门诊统筹提高了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率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了门诊统筹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随访人数每月呈逐渐递增的趋势。通过访谈得知:慢性病的管理已经纳入医保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门诊统筹的绩效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保证城乡居民得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参保积极性,有力助推分级医疗制度的形成,建设医保新格局。

3.2.2开展门诊统筹提高了健康档案的建档率 本调查结果显示,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档案建档率为40%左右,而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档案建档率在80%左右,明显高于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2.3门诊统筹能有效促进社区居民到社区进行首诊 本调查结果显示,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次数明显优于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开展门诊统筹社区的辖区居民有91.1%选择在社区就诊;门诊统筹人均就诊人次数由1月份的12人逐步上升到74人;已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213.6‰,高于未开展门诊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128.4‰,表明门诊统筹可有效提高辖区居民到社区进行首诊的意愿。

第6篇

关键词 家庭病床 撤床 服务需求 服务状况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47-03

家庭病床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等患者获得连续性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方法。为了解上海市社区家庭病床服务情况并作出评价,我们对287例家庭病床撤床患者进行家庭病床服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为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家庭病床服务规范》课题研究内容,2008年4-8月上海闸北、虹口、宝山、徐汇、金山、浦东6区家庭病床的撤床患者,随机抽样,共选取287名患者。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自制入户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建床天数、查床次数、转床次数、医疗分型、主要疾病、共患疾病数、治疗结果、医疗费用等。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调查,问卷最后邮寄到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撤床患者基本情况

287人中男142人(49.5%),女145人(50.5%);年龄最大99岁,最小42岁,平均(81.40±2.34)岁,70岁及以上269人(93.7%)。

287人中患2种以上疾病的患者260人(90.59%),5种以上16人(5.6%);偏瘫或卧床不起占57.5%(表1)。

2.2 建床时间和查床次数

建床时间最长5553天,最短1天,平均(473.29±57.56)天;查床次数(多次转床)最多835次,最少1次,平均(68.47±81.42)次。

287位患者平均每178天转床(重新建床)1次,平均转床(2.66±3.41)次;平均在床总天数15个月,相比老年护理医院住院期限3个月要多5倍,可见患者和家属对家庭病床有一定的依赖性,一般不轻易撤床。平均6.9天医生查床1次,表明家庭病床的医疗服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3 撤床患者医疗分型和服务项目

治疗型患者208人(72.4%),其次为康复型61人(21.3%),临终关怀型18人(6.3%),慢性疾病治疗和康复是家庭病床服务主要内容。

服务项目主要为换药、补液、肌肉注射,褥疮护理、康复指导、拆线、导尿、膀胱冲洗、吸氧、抽血、测血糖、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眼底检查、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贴等。

2.4 撤床原因

287名家庭病床撤床患者,治愈32人,好转96人,稳定87人,治疗有效率为75.0%,家庭病床提供连续性医护服务,有良好的效果(表2)。

2.5 医疗费用支付形式

93.7%为医保患者,这与上海医疗保险广泛覆盖的情况相符,只有3.4%的患者是自费,家庭病床的服务在无医保人群中的可及性还比较低(表3)。

3 讨伦

本调查显示,家庭病床的服务群体大多为70岁以上老年人,93.7%为治疗和康复型患者。床位人均178天周转1次,在床时间1年多,家庭病床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部分老年患者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一般不肯轻易撤床。287人治疗有效率为75.0%,大多数患者能缓解或减轻疾病症状,减缓疾病的发展。93.7%为医保患者,撤床个人结算自费8%,比一级医院门诊自费10%还减少2%,比住院更少。

家庭病床是家庭医生制的雏形[1-2],其服务功能仍需加强和扩展。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家庭病床服务质量的关键[3]。家庭病床实行双向转诊[4-5],对病情变化或加重的患者,转对口上级医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看专家难、住院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疾病及时性和衔接性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勇, 王敏达. 上海市社区家庭病床经济效益的动态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99, 15(4): 207-210.

[2] 刘德安, 吴克明, 孙保和. 社区家庭病床现状与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思考[J]. 社区卫生保健, 2011, 10(4): 238-239.

[3] 周育元. 社区卫生服务中家庭病床存在的问题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5): 13-14.

[4] 唐保国. 家庭病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1): 943.

第7篇

关键词:孕妇;药物

孕妇合理用药对保护母体及胎儿都很重要。但是临床发现,很多孕妇对如何合理用药缺乏认识,为掌握本地区孕妇合理用药患者本身的认识水平,加强对孕妇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笔者对本院部分孕妇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1日~3月20日产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

1.2入选标准 该时间段内就诊的正常妊娠的孕妇。

1.3排除标准 流产或者异常妊娠的孕妇除外。

1.4方法

1.4.1选择患者 按照该阶段患者门诊就诊的先后顺序,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患者。

1.4.2问卷调查 对入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分为一般情况和5个问题。一般情况包括年龄、住址、文化程度;5个问题分别是:怀孕后您用过药吗?您在什么情况下用药?您的药物来源?如需要看病,您会首选哪个专业门诊就诊?您认为疾病和药物哪个对胎儿影响大?见表1。

表1 孕妇用药情况调查问卷

1.5统计学方法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和构成比表示。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5±2)岁;农村患者32%,城市患者68%。文化程度:文盲:0%;小学12%;初中29%;高中36%;大学23%。

2.2对5个问题的回答分析 问题1:怀孕后您用过药吗?用过89%,未用过11%;问题2:您在什么情况下用药?一患病就用药13%,忍不下去才用药87%;问题3:您的药物来源?药店自购23%,医院或诊所处方购买77%;问题4:如需要看病,您会首选哪个专业门诊就诊?产科门诊91%,按照不同的疾病到不同的门诊就诊9%;问题5:您认为疾病和药物哪个对胎儿影响大?疾病影响大10%,药物影响大90%。

3讨论

该调查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现况研究,可以作为大型调查研究的预研究。该调查研究发现孕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农村孕妇对合理用药较城市孕妇差,没有安全用药关键;②大多数孕妇用药能够到医院或诊所按照医师的意见用药,但是仍有23%的患者无安全用药观念,自行购买药物;③大多数患者选择产科就诊,很少患者选择相关疾病专科就诊;④孕妇在妊娠过程中用药的比率较大,提示孕妇合理用药非常重要;⑤孕妇普遍认为药物对胎儿影响大,而对疾病本身对胎儿的影响认识不足。有调查发现药品说明书"孕妇用药"项下为尚不明确的有10.67%,另外有 6.13%的药品说明书缺"孕妇用药"项,尤其中成药更是缺乏数据[1]。众所周知的妊娠期用药分为5 级:A 级是药物的临床数据未显示对胎儿有危害;B 级是药物临床数据不充分;C级是药物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应谨慎使用;D 级是药物对胎儿有风险或怀疑药物对胎儿有危害,应权衡利弊;X 级是孕妇禁用的药物[2]。调查显示,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妇女和儿童,占社区总人数的66.6%,而社区医疗服务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孕妇在社区获取保健知识的途径[3]。郭惠娟等[4]调查显示孕妇用药比例为48.58%,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务员、公费医疗和家庭收入较佳者用药比例显著高,中药及中成药应用比例最高(52.38%),在孕早期用药占50.92%,用药品种2种以上占79.49%;最需用药咨询内容依次为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适应证和药物相互作用。新近研究发现,一些常用的中药也属孕妇禁用或慎用药,如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灵片等,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5]。孕妇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药物会引起胎儿发育异常者占多数,而对疾病本身对胎儿的影响缺乏认识。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应该大力宣传孕妇合理用药,对孕妇进行相关教育。

参考文献:

[1]廖竹君,杨成亿.对 375份药品说明书中"孕妇用药"项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09,10(16):1273-1274.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25.

[3]黄小林,许志红.社区妇幼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7):401-402.

第8篇

1.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实现主动式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我们整合高等院校体育部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专科医院医生、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人力资源,利用软件系统(包括基于体域网的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老年人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系统、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拥有体域网传感器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并上传到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医生可以通过健康管理系统查看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发展态势)的平台作用,根据体域网传感器测量到的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识别出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存在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再由医生、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体育教育讲师主动对老人及其关爱员(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监护人、家属、保姆等)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即建立面向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主动式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1)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开发并应用基于移动计算技术的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系统,不定期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问卷结果,实时把握老年人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开发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把老年健康教育延伸到老人日常生活,还可以利用老年人健康教育问答咨询服务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形成健康咨询和健康信息推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服务模式。

(2)在健康咨询师、体育教育工作者、综合医院医生的配合下,软件开发人员对老年人调查问卷结果、老年人实时体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识别出辖区内老年人全体中普遍存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养、健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为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的科学设计提供支持。

(3)根据健康素养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结果,针对性设计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对辖区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体育干预和保健诊疗活动干预;针对具有较高健康风险的老年人个体,通过社区居家养老健康云系统把老人健康风险推送给老人及老人关爱员;利用健康教育问答咨询平台的健康信息推送功能把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信息推送给老人。还可以通过软件技能培训,让老年人熟悉社区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体域网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助老系统的效能,形成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的合力。

(4)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季节变更、疾病疫情暴发等情况,主动组织并施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还应关注老人关爱员(包括老人家属、监护人、与老人结对的自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发食材搭配禁忌随手查、药物搭配禁忌随手查、肛肠健康卫士等手机应用为老人关爱员提供易于获取的健康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健康宣教使之能够给予老人更高质量的健康关爱。

2.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健康管理系统软件技能培训四个方面,分别由综合医院医生、心理健康咨询师、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老年人本人、老人关爱员、社区工作人员、自愿者等。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专题讲座、社区义诊、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服务、上门宣教和健康教育手机应用等方式。

3.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每次健康教育活动之后,都进行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调查,再依据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量表评价宣教的效果,识别出老年人在健康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适时安排后续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期达到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结语

第9篇

摘 要 目的:回顾居家临终关怀的服务实践,初步探索居家临终关怀服务的意义。方法:临终关怀患者36例进行3个月的居家临终关怀干预,采用临终关怀问卷分别调查干预前后患者及其家属87人对死亡的认识和对临终关怀服务的知晓度。结果:与干预前相比,经过3个月的临终关怀,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害怕降低(65.52%比27.78%,P

关键词 临终关怀 问卷调查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8-0035-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in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CHEN Rui, YU Yan, JIANG Shiyi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liminarily explore the service practice of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and its significance.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ere provided with three months of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The awarenesses of death and degree of the hospice care for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of the hospice care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ree months of the hospice care service, the fear of death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reduced (65.52% vs 27.78% P

KEY WORDS hospice care; questionnaire survey; service mode

临终关怀是有完整照顾方案的一种特殊服务,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缓解性及支持性的照顾。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临终关怀的6条标准:①肯定生命、认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历程;②不加速和延长死亡;③尽可能减轻痛苦及其他身体不适症状;④支持患者,使他在死亡前能有很好的生活质量;⑤给予心理、社会及灵性照顾;⑥支持患者家属,使他们在亲人的疾病期及去世悲伤期中作出适当的调整。

2013年,本中心组建临终关怀(舒缓疗护)服务团队,包括医生1名,护士2名,预防保健人员2名,进行居家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是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主要服务内容为镇痛治疗、护理照顾、心理辅导、家属教育、哀伤辅导、宁养知识宣教等。居家临终关怀不同于医院病房临终关怀,易被患者接受。受观念的影响,患者和家属更能接受临终阶段在家中,在熟悉的环境,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能更好的面对死亡。本中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对36例患者进行居家临终关怀,本文探讨临终关怀患者及家属对死亡观的看法,对临终关怀的了解度,以及患者和家属所希望得到的服务。

对象与方法

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居家临终关怀患者的家属(家属组)87人和患者组36例。患者组中乳腺癌16例,肺癌10例,结直肠癌7例(2例分别伴肝转移和肺转移),肝癌3例,男11例,女25例,平均年龄(75.3±7.1)岁,经两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卡式评分(Kay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50分。

方法

患者家属的临终关怀干预及对死亡认识的测评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对家属组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哀伤辅导、宁养知识宣教。在知情同意下,于干预前调查家属组对死亡的看法,分为:①恐惧害怕;②拒绝回避;③接受。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对死亡的看法。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临终关怀(8项内容)的知晓度(分值范围0~10分,0分为不知晓,10分为完全知晓)、知晓途径和最需解决的问题。

临终关怀所涉及的问题

在居家临终关怀时,开展镇痛治疗,护理照顾,心理辅导,家属教育,哀伤辅导,宁养知识宣教等。在团队服务过程中,患者和家属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干预对死亡认识的影响

干预3个月后,患者组死亡10例。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测评家属组干预前(87人)和干预3个月后(54人)对死亡的认识。结果显示,家属组对死亡恐惧的认识从干预前的65.52%下降到干预后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问卷调查

共发放123份问卷调查(家属组87份,患者组36份),所有被调查者对临终关怀8项内容的知晓度均值为(7.47±2.11)分。知晓途径来自街道或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站宣传(橱窗和宣传,健康教育等)占39.00%,媒体占23.00%,网络占19.00%,综合医院占11.00%,亲友间传递的信息占8.00%。临终关怀最需解决的问题中,需求镇痛占67.62%,医学支持占24.00%,心理支持占7.40%,创伤性过度治疗及化疗占0.98%。

居家临终关怀所涉及的问题

在居家临终关怀团队服务中,患者组与家属提出需要随时随地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占58.00%,患者有些未了心愿、希望临终关怀工作团队来解决的占47.00%,患者对于能有宗教协会参与居家临终关怀的需求占33.00%,家属对临终患者在临终阶段营养问题的需求占65.00%。

讨论

临床判断疾病末期,或意外伤害导致进入不可逆性生命末期,至临床死亡的这段时间视为临终期。患者要求镇痛治疗,患者本人和(或)家属常主动接受居家式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居家临终关怀受到患者的欢迎[1]。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更能享受到家人、朋友温馨的亲情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居家环境中,患者更能感受到家属的爱,同时更能接受临终关怀团队给予的心理疏导。临终关怀是现今老年社会重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参与和国家政策扶持,使整个社会提升尊老、敬老的氛围[2]。同时,作为在社区工作并深入居家参与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认识到人员培训不是临时性,而需要从教学开始规范培训,从最基本的理论开始,使之成为一门学科,这样才会使临终患者有扎实的依托[3]。

本调查显示,居家临终关怀可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家属减轻精神压力,将精神心理和灵性的关怀融为一体,帮助家属正确对待患者的死亡过程,提供哀伤辅导,重建新的生活模式,对患者家庭提供全方位照顾。经过3个月的团队式服务,家属的死亡观得到正面疏导,说明居家临终关怀对家庭成员有利。同时显示,社区居民通过街道和社区医院及医疗站点获得信息是最便捷、迅速的途径。居家临终关怀有其薄弱之处,患者和家属对于能提供24 h服务给予希望,这是机构服务难以完成、也是居家临终关怀不能达到的目标。本调查显示本市居民30%以上有,参与社会团体和宗教协会,使患者获得身心平安,有利于患者;47%的患者有未了心愿,这需要社会、社区的大力协助。因此,需要深入社区,开展宣教活动,推动宁养理念,合作推动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积极照顾。

居家临终关怀的团队模式能更贴近癌症患者身心,充分体现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五全”(全人、全队、全家、全程、全社区)照顾[4],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全程的介入照顾。该服务模式得到贫困家庭及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强烈需求,同时能减轻患者家属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也可解决晚期癌症患者对机构的临终需求压力,即可整合医疗资源,减少费用支出,利国利民,是现今比较理想的临终关怀模式。实践证明,居家临终关怀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一种新型的关怀模式,已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赢得了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唐跃中, 陈雯. 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服务回顾[J]. 上海医药, 2013, 34(18): 49-51.

施永兴, 王光荣. 缓和医学理论与生命关怀实践[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 196-198.

施永兴, 王光荣.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 30.

第10篇

[摘要]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基于胜任力的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需求,为科学合理地制定社区护士继续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来源于江苏省高等学校护理学优势学科开放课题,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在南京地区的社区护士中开展需求调查,分析结果。 结果 自制问卷Cronbach's alpha为0.988,条目CVI达到0.966编制合理,社区护士有40个条目得分超过4.5分继续教育需求旺盛,影响继续教育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性别”、“城乡”。 结论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规范。

[关键词] 胜任力;社区护士;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50-05

The stud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requirements based on competency in community nurses

XU Y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rmulating community nurses'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gram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competency-based understanding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of community nurses. Methods The needs were survey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rough the use of homemade questionnaire in the community nurses of Nanjing area, which from the open issues of advantages disciplinary of Jiangsu Province nursing colleges. Results The Cronbach's alpha was 0.988, entry CVI reached 0.966 preparation reasonable of homemade questionnaire, community nurses had 40 entries scoring over exuberant 4.5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of impac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demands were "gender", "urban and rural". Conclusion Community nurses'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further strengthening, training needs further specification.

[Key words] Competency; Community nurses; Continuing education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百姓生命健康的重要部分。社区护士必须具备普通的护理知识,还要具备包括心理辅导、疾病筛查、预防保健等一系列医学综合知识才能适应“走出医院、走进家庭”的模式,成为健康教育和家庭访视的主要力量。本研究旨在以胜任力为基准制定社区护士培训需求问卷,通过个体调查分析不同层次社区护理人员针对胜任力五个维度的教育愿望,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1 问卷编制

1.1 编制依据

1.1.1 胜任力相关理论 胜任力(Competency)[1]是David McClelland教授在1973年首先提出。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对这个概念给出过自己的定义,虽然他们对具体概念有各自的理解,但其观点中对胜任力包含的主要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认知、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个体特征,其基本内容主要是“动机”、“态度”、“知识”、“技能”和“个体特征”[2-5]。

1.1.2 政策依据 本问卷编制的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6]、200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7]、原卫生部科教司2001年颁布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试行)》[8]、《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试行)》[9]。

1.1.3 其他依据 除了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相关政策外,本问卷的编制还依据“整体护理理论”、“护士岗位职责”及“护理程序”等。

1.2 编制过程

1.2.1 初稿编制 通过检索医学文献元数据网(MML)、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及使用Google、soso、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回顾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相关指标条目,编制“基于胜任力的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问卷(初稿)”。调查问卷初稿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一般资料包括8个条目,第二部分为继续教育需要调查,包含81个条目,分布在以胜任力为基准划定“动机”、“态度”、“知识”、“技能”和“个体特征”五个纬度里。

1.2.2 德尔菲咨询 根据研究内容,聘请5名在“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及“社区护理”领域具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护理专家对初稿进行评判。通过电子邮件向专家发出第一轮咨询问卷,请专家对问卷中的结构纬度与设计的指标一致性程度进行逐条评估,此外,各纬度最后提出了开放性问题“需要增加的条目”。在第一轮咨询表格回收后,根据专家评价对问卷进行修改。

将修改后的问卷连同第一轮统计结果统计再次通过电子邮件向专家发放第二轮咨询表,请专家根据个人经验并参考第一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再次对问卷条目的一致性再次进行评估。收回第二轮专家咨询表后,对数据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形成问卷试用版。

1.2.3 预实验 在指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10名在职的社区护士使用《基于胜任力的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问卷(试用版)》进行预实验,要求他们找出问卷中表达不清楚、存在理解歧义或者有其他疑问的条目,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预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预实验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Cronbach's alpha,完成问卷的信度检测。此外还对参加预实验的对象进行了访谈,对问卷指标、“条目顺序是否流畅?”、“表述是否清楚?”、“理解上是否会存在歧义?”等进行了解,针对试用人员意见,在试用版问卷基础上增加了填写说明,形成了问卷终稿。

1.2.4 信效度检测 对问卷的信度检查是通过利用SPSS软件统计预实验结果,以克隆巴赫系数来检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本次问卷的各纬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动机0.866、态度0.872、知识0.876、技能0.874、个体特征0.864,总体0.886,该问卷符合信度要求。

对问卷的效度调查是利用专家评判检查问卷的内容效度,将问卷发放给7位专家,请专家就每一条目与相应内容纬度的关联性做出评判,结果问卷的第一部分CVI值0.986,第二部分各纬度CVI值分别是“动机”0.952、“态度”0.911、“知识”0.971、“技能”0.974、“个体特征”0.952,问卷总体0.966,且单个条目最低为0.857,问卷的内容效度符合要求。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9.0版本进行数据统计,了解社区护士个人基本情况及继续教育需求情况。

2 问卷调查

2.1 调查对象

根据南京市卫生局相关数据,结合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调查,南京市现有在职在岗社区护士约2600名,通过对照量表[10-13],本次需要调查的样本量为335份,考虑到问卷回收等因素,发放问卷400份。针对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分布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12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乡镇社区卫生院的在职在岗社区护士中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9份,问卷回收率为92.25%,其中有效问卷339份,问卷有效率为91.87%。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调查结果

利用Likert 5分法[12-14]将教育需求进行计分统计,“完全不需要”、“不需要”、“一般需要”、“较需要”、“非常需要”分别对应1、2、3、4、5分,通过计算各条目的得分来判断需求程度,并使用SPSS软件分析,通过SPSS软件计算出本次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为0.988。问卷有较高信度。统计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护士对于这个基于胜任力设计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拥有高度的需求性,所有题目的平均得分均高于4分,设计的条目体系符合社区护士的培训需要。“动机”、“态度”、“知识”、“技能”、“个体特征”五个纬度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48、4.56、4.54、4.45、4.30分。所有条目中有40个条目超过了4.5分。这次问卷调查中得分最高的纬度是态度纬度,总平均分为4.56分,总共有8个条目有7个超过了4.5分,尤其是该纬度得分最高的是“患者目标安全”(4.61)这与护理人员白衣天使的形象是极为相符的。护理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需要用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病患、尊重生命,所以在继续教育中引入“护理工作标准”、“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法规”、“护患人际沟通”、“社区护士礼仪”、“患者安全目标”、“护士道德与行为准则”、“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法规”等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对社区护士自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问卷调查中得分较低的是个体特征纬度,这体现了社区护士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希望在继续教育中更多地吸收专业知识,能直接运用于工作实践,该纬度得分最低的也是本次问卷得分最低的条目是领导力(4.17分),可能一线的社区护士会认为与自身工作意义不大,实际上“学历”、“评判性思维”、“领导力”、“压力管理”、“创新教育”、“人文素养”从长远上看,会对改善这一群体整体素质和社区护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这方面培训还需要加以引导,改变观念。

2.3 影响不同纬度继续教育需求的关键性因素

在SPSS软件中使用线性回归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影响不同纬度继续教育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在回归变量的选择上,由于对各项因素的主次顺序并不明确,所以采用逐步的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优化。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了影响各纬度继续教育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及其权重如表3。

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各纬度继续教育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影响“动机”纬度的有6个,“态度”纬度的有5个,“知识”纬度有3个,“技能”纬度有7个,“个体特征”纬度的有6个。

对所有纬度继续教育需求影响最大的因素都是“性别”,这与样本中男女比例差异巨大有直接关系,由于339份问卷中男性仅有5份仅占总数的1.5%,所以因素的高权重并不具有指示意义;除了性别外,在“动机”、“态度”、“知识”、“技能”四个纬度中权重最高的影响因素为“所属单位类别”,即城、乡社区护士,在这四个纬度中明显超出除性别以外的其他因素;“是否开展家庭访视”也是对所有纬度继续教育需求均具有影响的关键性因素,这与深入家庭开展访视这一社区护士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吻合的。

影响“动机”、“态度”、“技能”和“个体特征”四个纬度继续教育需求的关键因素还有“年龄”、“社区护理从业年限”,“动机”纬度的还有“来源”,“技能”纬度的还有“人员编制类型”和“职称”,“个体特征”纬度的还有“人员编制类型”和“学历”。

3 讨论

《基于胜任力的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需求问卷》编制合理,通过专家评判检查问卷的内容效度,问卷第一部分CVI值0.986,第二部分的“动机”纬度CVI值为0.952,“态度”纬度CVI值为0.911,“知识”纬度CVI值为0.971,“技能”CVI值为0.974,“个体特征”纬度CVI值0.952,问卷所有条目总的CVI值0.966,且所有条目CVI最低为0.857高于0.78有很高效度,问卷总的Cronbach's alpha为0.988,各纬度的Cronbach's alpha:动机0.957、态度0.977、知识0.977、技能0.988、个体特征0.964,有很高信度,问卷可以用于开展继续教育需求调查。

南京市社区护士人力资源结构总体合理,年龄结构、整体学历、从业年限、来源情况良好。当前社区护士中“25~

基于胜任力设计的社区护士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有很强的针对性,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需求旺盛,有40个条目得分超过4.5分达到非常需求,“态度”和“知识”两个纬度平均得分均超过4.5分达到非常需求;社区护士最需要的条目排名前十的分别是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社区护理相关知识、社区紧急救治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相关知识、养生康复相关知识、老年保健相关知识、常见慢性疾病护理与康复知识、社区传染病防护、社区护理新进展及社区护理保健,这些均属于社区的专项知识,这些条目的需求度高与医学院校没有开展专门的社区护里专业,社区护士主要来源于临床护士转岗和有一定的关系,社区护士需要补充学习这些专项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般通用的护理操作虽然也有较高的需求,但与这些社区护理专科知识相比较,需求度还是较低。

影响各纬度教育教育需求差异关键性因素为“性别”和“是否开展家庭访视”,“所属单位类别”在除“个体特征”外的其他纬度也有很高的影响系数。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avid. 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 胡艳曦,官志华.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11(556):248-250.

[3] 唐玉凤,缪翼,何尚英.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2009,6(27):63-65.

[4] Spencer LM. Commence at Work [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3:256-258.

[5] 胡蓓,张文辉.职业胜任力测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61-270.

[6] 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J].中国护理管理,2002,2(1):1-2.

[7]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J].继续教育,1998,3:57-58.

[8] 卫生部科教司.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试行)[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1,(2):10-11.

[9] 卫生部科教司.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5-44.

[10] Nunnally. Psychometric Theory [M]. New York:McGraw Hill,1978:245.

[11] Lynn MR.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 [J]. Nursing Res,1992,5(4):382-385.

[12] 杨小平.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8.

[13] Krejcie RV.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0,30:607-610.

第11篇

患者对急诊就医认知度的调查

陈庭佳廖晓星胡春林黄燕梅刘向群

THE SURVEY OF PATIENTS´ AWARENESS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CHEN Tingjia, LIAO Xiaoxing, HU Chunlin, et al

【摘要】目的

了解患者对急诊就诊标准和急诊分诊的认知度,以及对改进分诊制度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分诊系统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在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室内对急诊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结果

共发放23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1%。被调查者只有64.3%是因为突发急症来看急诊,53.4%对调查当日候诊时间表示满意,有49.3%认为分诊的主要依据是病情询问凭经验,39.8%表示同意给病情紧急的病人插队先看,有92.3%的被调查者赞成应该根据病情紧急程度不同分不同诊室不同次序就诊,而只有49.7%的被调查者认为分诊时开简单的化验检查可以提高就诊效率。结论相当一部分患者不了解急诊就诊的标准,对急诊分诊的认知度较低。

【关键词】急诊患者分诊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63

目前国内不断增加的急诊医疗需求已经超越了众多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室有限的空间与资源,患者在急诊室内经常出现长时间等候的拥堵现象[1]。然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并未达到急诊就诊标准,急诊室只是被当作就医的快速通道[2]。急诊预检分诊就是对急诊患者进行快速分类以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优先次序的过程。分诊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救治效果、急诊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3]。但现阶段我国急诊分诊的管理相对滞后,尚没有正式形成统一的预检系统和具体的操作程序。很多综合性大医院目前仍基本采用传统的“分科分诊”的急诊分诊模式。为了解患者对急诊就诊标准和急诊分诊的认知度,以及对改进分诊制度的意见,特进行此项问卷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在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室进行。预检分诊主要将患者分为急危重和一般急诊患者。前者立即被送入急救区进行救治,后者通过简单问诊和测量生命体征后判断其所属专科,登记挂号后按顺序在候诊大厅等候相关专科诊治。本研究调查的对象就是在候诊室等候相应专科就诊的一般急诊患者。

1.2方法本次问卷是在参考了国内多项大型同专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的[4-5]。自2013年6月~12月由工作人员随机向230例分诊后等待就诊的急诊患者派发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对急诊就诊标准、急诊分诊制度、分诊现状的认知情况,以及对进一步改善分诊工作的意见等。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研究在急诊室随机对230例等待就诊的急诊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6.1%。受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

2.2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来看急诊有64.3%是因为突发急症,15.8%是白天没有时间,14.5%为急诊检查快,14.5%为急诊等候时间短。至于选择到该院就诊而不在社区医院的原因,有71.9%认为大医院放心,只有6.8%认为若知道是小病会选择小医院。

被调查者认为急诊的就诊流程中等待时间过长主要在表现在等待看病时间(占65.6%)、等待检查结果时间(占38.5%)、等待注射治疗时间(占27.1%)。对调查当日候诊时间表示满意的只有53.4%,对急诊就诊秩序表示满意也只有48.4%。

对于分诊制度的认识,被调查者中49.3%认为分诊的主要依据是病情询问凭经验,34.9%选择是医院分诊标准。如果在急诊候诊过程中正轮到就诊时有人由于病情紧急要求插队先看,只有39.8%的患者表示同意。有65.2%的被调查者赞成在有门诊的时间段通过预检护士的评估建议改往门诊就诊。

对于进一步改进分诊制度的做法,92.3%的被调查者赞成应该根据病情紧急程度不同分不同诊室不同次序就诊。对分诊护士评估生命体征有81%表示赞成。52.5%赞成分诊时进行简单的化验检查(如心电图、血尿常规、血糖等),有49.7%认为分诊时开简单的化验检查可以提高就诊效率,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赞成比例明显比大专以下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人们工作时间和门诊时间的冲突,以及国内医院采取的“开放式”急诊医疗模式,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一般都是“来者不拒”,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使得国内大医院的急诊患者数量大幅增加。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有近四成的患者不是由于突发急症前来就诊,只有6.8%的人会选择小病在小医院看,这些和国内外许多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表明患者对急诊标准的认知度仍较缺乏,还有对社区小医院的不信任。

如何从众多的急诊患者中分诊出真正需要紧急诊疗的患者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预检分诊系统,缺乏客观性和标准化,同时宣传也不到位,公众对其了解不够。有49.3%的被调查者认为分诊的主要依据是病情询问凭经验。每位急诊患者都认为自己的病是最重的,是最应该优先得到治疗的。如果在急诊候诊过程中正轮到就诊时有人由于病情紧急要求插队先看,只有39.8%的患者表示同意。国内现行的分诊模式可以保证急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积极的治疗,但对于其他所有患者却不加区别地按挂号顺序就诊,这样就无法更准确的判断出这些病人潜在的危险因素,某些高危病人容易被疏忽,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急诊资源,而且耽误患者的治疗,影响医疗服务质量[7]。本次问卷中就有65.6%的被调查者认为等待时间过长体现在候诊过程中,只有53.4%对调查当日候诊时间表示满意,对急诊就诊秩序表示满意也只有48.4%。因此,合理利用急诊室有限的空间和医疗资源,使真正的急诊患者得到及时诊治,却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分诊制度。

Partovi等[8]发现,应用专业分诊系统的急诊患者和不用该系统的患者相比,平均医院停留时间(length of stay,LOS)缩短了82s。一个好的分诊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的工作效率,避免在会诊、检查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而导致治疗的延误。对于改进分诊制度的做法,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患者(92.3%)均赞成急诊根据患者病情紧急程度不同按次序就诊,说明大家对于急诊分诊制度总的来说还是认可的。对于目前已经开展的分诊时评估生命体征大家也是大体上接受(81%),但对于分诊时进行简单的化验检查,表示赞同的比例大概只有一半,同时学历低的赞同比例低于学历高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分诊制度的宣教工作需进一步做好,特别是学历低的群体。

因此,改善综合性大医院急诊室的拥堵现象,首先有必要宣传急诊就诊的标准,让患者进一步了解急诊的意义,明白急诊并非快诊。政府也必须加大对社区小医院的投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急诊技术水平,增强患者到小医院就诊的信心,实现“小病在社区小医院,大病进大医院”的分流目的[9-10]。同时我们需要建立全国统一分诊标准,通过定期规范分诊培训考核制度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不仅评估生命体征,而且可以将简单化验检查纳入分诊工作内容,并通过社会普及宣传提高患者对分诊的认识及配合度,最终通过分诊环节改善急诊拥堵现状及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MOSKOP JC,SKLAR DP,GEIDERMAN JM,et al.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part1-concept,causes,and moral consequences[J].Ann Emerg Med,2009,53(5) :605-611.

[2]LAMBE S,WASHINGTON D L,FINK A,et al. Waiting times in California,s emergency departments[J]. Ann Emerg Med,2003,41(1):35- 44.

[3]申艳芳.急诊科分诊护士的角色与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294-295.

[4]孙红,周文华,王厚力,等.急诊患者对分诊标准的认知程度调查[J]. 现代护理,2007,13(27):2589-2590.

[5]赵洁,王红萍,潘曙明,等.上海急诊医患分诊认知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7):763-767.

[6]GROSSMANN FF,NICKEL CH,CHRIST M,et al.Transporting clinical tools to new setting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in german[J].Ann Emerg Med,2011,57(3):257-264.

[7]KENNEDY J,RHODES K,WALLS CA,et al. Access to emergency care: Restricted by long waiting times and cost and coverage concerns[J]. Ann Emerg Med,2004,43(5):567-573.

[8]张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与借鉴[J].护理学报,2009,16,(9A):20-22.

[9]杜碧霞,冯冰.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解决群众就医难题[J].现代医院,2012,12(4).

[10]任天成,毛荣,王一镗,等.实用急救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推广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2):145-147.

Journal of Hepatology:常喝含糖饮料会引起脂肪肝?!

第12篇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知信行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8-0021-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新一轮医改将家庭医生制服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实行签约服务,家庭医生承担着对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的任务[1],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为了扩大签约率,避免签约后居民与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的状况,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识至关重要。为了解本社区的居民对家庭医生以及家庭医生服务的认知情况,本研究对居民进行家庭医生服务知信行调查,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四川北路街道永美居委居民,年龄18岁以上,有独立行为能力,自愿参加调查,符合条件的居民共有162人。其中男67人,占41.36%,女95人,占58.64%;年龄30~39岁4人,占2.47%,40~49岁3人,占1.85%,50~59岁29人,占17.90%,60岁以上126人,占77.78%;小学及以下学历17人,占10.49%,初中学历53人,占32.72%,高中学历54人,占33.33%,大专及以上学历38人,占23.46%。

1.2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和对家庭医生的认识、态度、行为3方面。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社区全科医师担任调查员,上门面对面地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2份,回收162份,回收率100.00%。

2结果

2.1对家庭医生职责任务的认识

被调查的162位居民中,84人认为家庭医生主要是对签约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健康负责,提供连续、综合、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占51.80%;75人认为家庭医生就是提供上门服务,占46.30%,3人对家庭医生指责任务不清楚,占1.85%。

2.2对家庭医生服务内容的了解

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主要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定期体检、心理咨询、建立健康档案等,而对家庭医生有能力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帮助预约专家门诊,提供术后跟踪随访、开展围产期保健服务等了解甚少,具体见表1。

2.3对家庭医生职业资格的态度

117人认为家庭医生必须经过全科医学规范化培养,并通过严格考试,且应由具有十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生担任,占调查人数的72.20%;32人认为家庭医生需要经过全科岗位专门培训,占19.80%;7人认为家庭医生只要经过临床医生即可,占4.30%;5人认为家庭医生必须是高等医学院校全科本科毕业的学生,占3.10%,1人不清楚,占0.60%。

2.4与家庭医生签约意向

有与家庭医生签约意向,或已经签约并建立相对固定医患关系的患者有162人,占100.00%。

2.5常见健康问题首选家庭医生

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常见健康问题首选家庭医生有125人,占77.20%;根据情况选择家庭医生有37人,占22.80%。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疾病谱的变化,基层医疗服务更加强调对患者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的主体是全科医生,全科医学是临床的二级学科。全科医生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价廉和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过程、全方位、负责任的管理[2]。同时,家庭医生还承担部分预防保健、联系疑难杂症的会诊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筛查、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3]。

从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家庭医生有着一些错误的理解,认为家庭医生主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且家庭医生就是“上门医生”。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水平也心存疑虑,希望家庭医生由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担任,这样他们才能放心的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家庭医生负责,否则只能视病情选择家庭医生,即在三级医院看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匮乏是制约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的一个主要障碍。

因此,在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向社区居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家庭医生及其服务给健康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让社区医生走出去学习更多新的知识,让大医院的专家走进社区开展技术的传帮带,只有这样就可以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管理,建立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认真履行家庭医生服务合同中承诺的各项服务,让居民亲身感受到家庭医生制服务带来的便利、实惠和健康获益,避免签而不约或者流于形式,从而真正把家庭医生制服务做深做实。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EB/OL]. (2011-5-31)[2012-02-14]. .

[2] 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 全科医学基础[M]. 上海: 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4: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