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辨识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岗位风险;预防措施;供电局
一、岗位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主要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和实施全面的辨识。引起岗位风险的因素包括设备、环境及人体生理和心理、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岗位风险辨识是进行岗位风险评价和制定岗位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
岗位风险辨识主要采用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对照法是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为最常用的辨识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法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它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常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有害因素,也可用来辨识没有事故经验的系统的危险源。
对于供电局,岗位种类非常多,涉及供电、变电等多方面,通过调研分析,将供电局的岗位划分为决策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底层管理岗位、生产执行岗位、服务岗位5大类。而在众多的岗位中,与生产联系最紧密、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岗位就是基层的生产执行岗位。
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岗位风险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两部分。动态风险指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即现场作业风险;而静态风险是指非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包括人员管理风险和设备环境风险两类。人员管理风险是指人与管理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岗位风险;设备环境风险与人员管理风险相对,指与岗位相关的非人因素导致的风险,包括设备、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岗位风险。
二、岗位风险预防措施
1、抓好对干部职工的经常性思想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一是要强化风险文化建设。自上而下营造一种浓厚的风险文化氛围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基础。要倡导“风险防范是每一位职工都应共同承担的责任”理念。一方面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教育,强化工作人员对岗位风险的敏感度和认知度,把各项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让每一位职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使防范风险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方面结合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先进典型示范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重点突出从职业道德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以此强化职工爱岗敬业、规范操作、优质服务的自律力度和防范资金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做好风险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要加强《岗位风险防范指南》的学习。《岗位风险防范指南》是防止违法违纪案件和严重责任事故发生的措施创新,是总行总结各方面经验教训的产物,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各级领导、各岗位工作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岗位风险防范指南》的内容。每个岗位的人员要熟悉岗位风险所在、责任所在,任何人不得变通违规,要明确违纪违规将面临的处罚和付出的沉重代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坚持经常性的学习制度,使员工知晓规章制度,自觉执行操作规范,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确保规章制度执行有力、有效。三要加强相关人员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要加大对纪检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一方面通过以查代训、以会代训、以老带新、专业人员授课、资格考核等形式加大对监督人员的培训力度,督促监督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应要求纪检监察内审部门人员参加,各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出台应转发纪检监察内审部门,改变目前新制度、新办法出台,只有相关业务部门知晓,而纪检监察和内审部门知情滞后的现状,致使纪检监察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2、岗位风险流程调查。即就某一岗位当前的工作流程中对内、对外的人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考察,用以揭示该岗位的运行状况,帮助公共部门更清晰地了解该岗位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为岗位风险评估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流程风险点排序法。即通过流程风险点排序,挑选具有较高风险的关键流程节点。流程风险点排序主要有三个参考指标:影响、规模和范围。其中“影响”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部门未来运行目标的可能损害,“规模”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资源可能损耗的多寡;“范围”指特定结点风险发生时,可能会导致的公共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同风险的波及面。二是流程缺陷搜寻法。一般从人事安排、工作方法、内外环境等各个方面展开调查,寻找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缺陷,以形成对缺陷的清晰认识。
3、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机制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明确内部风险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把内控检查员、风险控制工作办公室、主管领导的职责细化,对检查监督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应发现未发现,或发现问题后隐瞒不报,报告失实的,严肃追究其检查人员责任。对坚持原则,认真履职,大胆负责的检查监督人员要给予褒奖和鼓励。纪检监察、内审和人事部门要协同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和履行职责不力、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以增强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章办事的意识,减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不断筑牢风险防线,形成各要害工作人员自律、分管领导检查、职能部门监督的局面,把岗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等级管理要体现差别化管理原则,适应业务发展要求。不仅体现在不同业务风险管理中,还要体现在激励约束机制上,根据不同岗位的风险大小和责任轻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全行的薪酬管理体系,强化岗位风险责任与薪酬水平的关联程度,促进全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同,张尉尉,王辉,防范岗位风险规范管理行为.[J]中国税务2009.11
[2]解树功,李玉杰,贾冰滢,对基层央行岗位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J].甘肃金融2009.12
安全性评价与安全风险管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系统安全工程理论方法为指导,实施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基于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闭环过程管理(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发电厂安全性评价等”。可以说安全性评价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一项具体手段。
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针对供电企业生产设备、劳动作业和作业环境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三个方面可能引发的危险因素,以防止人身事故、特大和重大设备(电网)事故及频发事故为重点,采用危险评估的方法进行查评诊断。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从安全风险管理应用对象和方法来说,安全性评价更多地针对电网结构、输变电设备、二次系统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实施评估分析和控制,而安全风险管理是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重点,实施评估分析和控制。
安全事故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所致,这些因素的存在就是安全风险、就是事故隐患。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分析、辨识和控制这些隐患和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失控导致事故发生。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控机制,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事故风险、提升企业安全工作水平的根本途径。
2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应做好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各级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流程,提高自身安全风险分析和识别能力。
应开展作业风险辨识。以防控人身触电、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误操作等典型事故风险为重点,组织开展输电、变电、配电和调度等专业领域典型作业项目的危险因素边式,通过建立静态风险数据库、典型作业风险辨识范本库和编制标准化监督检查表,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静态风险识别是指设备及工具材料、工况环境方面的危险因素,一般变动不太频繁,相对于人的作业行为而言是静态的,可以进行系统的辨识,并建立风险库进行动态维护,此风险库的建立,为具体作业前辨识作业环境、机具与防护存在的风险提供基础资料。
态风险库”框架。输配电检修、运行按每条线路建立“设备与环境风险库”;变电检修、运行按照每座变电站、每个设备间隔分专业建立;工器机具、防护设施按照保管单位建立。
识典型作业风险辨识范本库。辨识范本是反映各专业某项作业涵盖作业准备及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所有危险因素及其对应典型控制措施的文本,采用表格形式。作业风险辨识项目和辨识内容分公共部分和作业部分,公共部分主要辨识人员素质、作业组织、工期因素、气象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危害因素,制订典型控制措施;作业部分以作业流程为主线,辨识作业中各流程存在的危害因素,制订典型控制措施。
编制现场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表。现场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表主要针对现场作业管理、防止各种事故发生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作业现场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表的运用,为管理人员开展作业现场标准化的安全监督检查提供基础资料,减小不同人员检查效果的差异。
应开展风险评估、预警及干预,改进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评估”是对企业整体、局部的风险程度做定量或者定性的估测,评价风险等级,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等级标准,为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在作业现场中的运用年,奎屯电业局按照新疆电力公司的工作思路,成立了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组织,制定了安全风险管理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将作业控制作为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切入点,以作业现场为核心,针对作业过程中人身事故和人员责任事故风险,深入开展作业安全风险辨识和防范工作。以防控人身触电、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误操作等典型事故风险为重点,使风险控制工作与已执行的“两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安全、施工方案等各种风险控制手段有机结合,按照“突出现场作业、强化班组应用”的原则,在变电检修、变电运行、输电检修、输电运行、配电检修、配电运行个专业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
稳步推进风险管理工作。奎屯电业局通过召开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推进会及次风险管理系统培训,各单位、工区利于安全日活动或召开安全风险专题会,组织本工区、班组员工对辨识手册进行培训,通过各级培训,使各级员工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现有危险点分析、标准化作业、安全性评价等之间的关系,结合日常安全工作,学会自觉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达到发现危害、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个专业建立了静态风险库、典型作业风险辨识范本库和标准化监督检查表库。每次工作选取典型作业风险辨识范本中典型控制措施,调用相应的静态风险数据库控制措施,对措施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控制时段,形成作业风险分析表。对风险数据库未形成或某项静态风险存在尚不清楚时,通过补充现场勘察等手段进行辨识,采取控制措施进行补充。根据“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表”中的控制时段要求,各责任人在开工前一天落实完成准备阶段的控制措施;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表与现场作业息息相关,按照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作业现场到岗到位管理规定的要求,针对到位监督的作业项目,到位人员对照“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表”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监督情况。通过对每个作业项目不断积累经验,动态维护,推动安全监督工作。
整合常规安全管理工作。风险管理是在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预控基础上的拓展、改进和整合。奎屯电业局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结合“三个不发生”百日安全活动、反违章斗争、隐患排查及安全大检查活动,把具体要求融入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中,通过自查、专项检查,不断总结持续改进;将风险管理和标准化体系管理结合起来,结合该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不断细化风险管理规范,学结风险管理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p#分页标题#e#
开展风险管理必须结合生产一线实际。只有与生产实际、一线实际相结合,将安全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经验教训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取得实效。在编制辨识范本和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采纳一线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意见、建议,吸取以往事故案例的宝贵经验教训,注重作业现场和过程管理与作业方式、事故类型等实际情况相结合。
开展风险管理必须注重实用、简便、高效。复杂繁琐的过程和方法,不但不会有助于安全工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在开展风险管理试点工作中,把设备自身健康交由生产保证体系完成,安全监督体系则集中精力做好人身安全防范;提供参考标准,避免由于工作负责人业务水平不高、现场经验不足或工作疏忽而造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遗漏、控制措施不到位;开发运用系统软件取代传统的现场书面化勾打分,始终强调作业前风险评估的结果,即重要危险点的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并加以监控。
开展风险管理必须加强责任制建设。风险评估和检查只是风险管理的手段,发现的安全隐患只有及时整改或控制,才能达到确保安全的最终目标。风险管理要成为一个体系并长期运作,除了要求领导高度重视外,对流程各个节点的责任确定也十分重要。这些节点上的有关人员对待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将直接决定该项工作的成败。对这些人员而言,风险管理工作的推广不仅有可能增加其工作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因而,必须明确他们相应的责任要求和考核要求。
1SEP法风险评估原理
SEP法是南方电网公司结合电网企业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多较大、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导致的高风险多、供电中断可能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等特点,研制出的针对电网企业作业过程风险评估的定量方法。近年来在供电企业的实践应用表明,SEP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适用于电网企业。SEP法风险评估公式为:风险值(R)=后果(S)×暴露(E)×可能性(P)。其中,后果(S)是指由于危害造成事故的最可能结果;暴露(E)是危害引发最可能后果的事故序列中第一个意外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P)即一旦意外事件发生,随时间形成完整事故顺序并导致结果的可能性[1]。因此,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危害(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1]、什么是风险(即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1],在此基础上,辨识作业过程中有哪些危害,可能导致哪些风险,此外,还应清楚,风险评估是针对某一具体危害、确定其风险等级、衡量风险是否可容忍的过程。
2变电站倒闸操作流程
倒闸操作是变电运行工种的一类作业任务,包括停电倒闸操作和送电倒闸操作两种,分为监护操作、单人操作和检修人员操作三类,典型的倒闸操作有变压器倒闸操作、母线倒闸操作、直流回路操作、环形网络并解列操作等[2-3]。正常情况下,倒闸操作的基本步骤包括:调度员下达操作预令、运行负责人接受操作预令、运行负责人审核操作任务的可行性、运行人员填写操作票、运行负责人审核操作票、运行人员进行模拟操作预演、运行人员进行操作危险点分析和制定控制措施、运行人员做好操作前准备、运行负责人联系调度并接受调度操作指令、运行人员开展倒闸操作、运行人员复查设备、运行负责人汇报操作情况并做好操作记录、运行负责人组织对操作进行评价等十三个流程。其中开展倒闸操作流程包括拉合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拉合接地刀闸或挂拆接地线,取下或装上控制回路、合闸回路熔断器,投入或切除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及改变定值,调节变压器和无励磁调压消弧线圈的分接头等。在进行事故处理时,为迅速切除故障、控制事故扩大,在遵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前提下,可不使用操作票进行操作;但事故处理后的操作,应严格按照正常情况下倒闸操作步骤进行。
3倒闸操作危害辨识
危害辨识就是识别出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进行危害辨识时,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要全面地识别出各种危害因素,避免遗漏危害因素。危害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是指供电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活动、人员安全、健康或环境保护的因素;后者包括自然灾害因素、地质灾害因素、公共卫生与疾病因素、外部危害装置与设施因素以及人为破坏性因素等。二是准确性,要准确地认定或表述危害因素,即清楚地表述产生危害的条件或行为,通常表述格式为“副词+名词”或“动名词”,如破损的安全带、使用损坏的验电器等。三是充分性,要对危害因素的信息进行收集并量化,从而较为充分地描述危害信息。根据正常情况下倒闸操作的基本步骤,辨识每一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身、电网、设备和企业社会形象的因素,形成危害因素表。
4倒闸操作风险评估
根据危害辨识结果,确定后果(S)、暴露(E)、可能性(P)三个因素值,应用SEP法风险评估公式确定风险值(R),从而确定各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形成倒闸操作风险评估结果。根据上述风险评估结果,倒闸操作23项风险中,中风险8项,占比34.8%,低风险10项,占43.5%,可接受风险5项,占21.7%。可见,低风险及可接受风险占大部分比重。
5结论
变电站倒闸操作风险主要体现为:不到位的操作票审核、未逐项核对操作票并预演、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不充分、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品、走错间隔、带负荷拉刀闸、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未进行有效监护等。针对上述风险,供电企业要不断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杜绝装置性违章带来安全隐患;强化对运行值班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规范人员安全作业行为;明确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和到位标准,促使人员责任到位;督促人员严格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两票三制”和变电运行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严格履行现场监护制度,突出事前风险管控到位;完善激励与问责机制,奖优罚劣,激励正确行为,杜绝违章行为,从而有效管控倒闸操作风险,确保倒闸操作安全、有序进行。
作者:王文军 单位:贵阳供电局
【关键词】风险预控;煤矿;安全管理
1 引言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煤炭行业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过多地依靠专项整治、集中排查、命令、处罚等行政手段,短期内对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期看很难从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相对而言,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依靠严格监管的经验管理阶段,如何构建安全管理的机制,使得煤矿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预控管理,成为煤矿企业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预控原理,构建了煤矿风险预控的基本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是通过循序渐进不断修补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
2 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
根据风险预控理论,风险预控的对象为能量和行为失误,如果进一步细分,能量可划分为设备能量和环境能量,行为失误有操作失误和管理失误。能量和行为在正常状态下称为危险源,在失控状态下称为隐患。在煤矿企业中,风险预控的本质对象是危险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重隐患控制,轻危险源管理,并没有完全遵守风险预控的原理。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除了重视隐患管理之外,更应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技术方法,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形成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风险预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监测;危险源控制。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性工作,其辨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的效果。危险源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发现与正常状态相偏离的危险源,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危险源监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修订制度规范或培训员工。危险源控制是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测,直至警情得到控制和消除。
3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及评价
3.1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内涵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在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关键,危险源辨识可以按照煤矿日常系统来辨识,也可以按照煤矿事故发生机理来辨识,但辨识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杜绝事故发生。
(2)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标准和措施制定。
当煤矿安全管理所有危险源辨识出来以后,需要将危险源进行合成提炼,形成管理要素,将来通过管住管理要素就可以管住危险源。如何管住管理要素,把要素管到什么程度就能杜绝事故发生是通过制定管理要素标准和管理措施来完成的。管理标准是指管理要素管到何种程度事故就不发生,管理措施是管理要素达到标准的手段。
(3)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4)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
将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绩效评估法,该方法针对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组织调查、全员参与、发展回馈、多元评估系统等多个组织绩效原则,而且能够体现风险预控的思想,找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指导,充分保障煤矿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为强化安全考核制度,必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得考核结果与职工收益挂钩。在奖惩激励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考核结果要及时公布,接受员工的监督,反对奖励平均主义和重罚轻奖的现象。激励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5) 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建设,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煤矿环境管理和煤矿准入等方面。
3.2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主要是考核评估煤矿安全管理建设是否到位, 是否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1)评价煤矿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否到位, 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 危险源静态和动态度量是否正确, 危险源信息检测是否及时, 危险源预控措施是否全面, 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方法是否正确, 预警是否及时, 预控是否得当。
(2)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包括相关机构设置是否完善, 激励奖惩制度是否全面, 管理运行体系是否闭环, 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健全, 煤矿文化是否体现本质安全思想, 煤矿文化管理是否到位,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监督是否到位。
(3)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是否准确到位,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分析是否合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手段是否合理有效。
(4)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要素是否管理到位, 要素是否全面。
(5)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辅助环节是否跟上, 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是否完善,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是否完善, 煤矿环境是否达到本质安全要求等。
3.3 煤矿安全管风险管理的参考指标
参考指标如下:
(1)煤矿有完善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2)企业编制计划和任务时考虑存在风险;(3)各工作场所有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
(4)所有工作程序都进行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5)各类危险源识别全面;(6)各类危险源监测方法得当;(7)各类危险源预防、预控方法得当;(8) 各类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程序全面;(9)各类危险源都有相应消除措施;(10)有紧急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1)有意外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2)有危险任务风险评估;(13)危险源处理有分类报告,分类科学;(14)危险源有事后分析报告;(15)危险源处理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处理及时;(16)员工了解危险源预控管理,全员参与危险源预控管理;(17)其它风险防范全面。
4 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安全管理评价是根据现场安全检查和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 对那些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 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的工艺、场所、设施和设备等, 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及建议; 对那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或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
参考文献:
[1]查振高,李新春.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魏晓平,巩岩,李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2).
【关键词】风险预控;危险源辨识;煤矿安全管理
1、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
根据风险预控理论,风险预控的对象为能量和行为失误,如果进一步细分,能量可划分为设备能量和环境能量,行为失误有操作失误和管理失误。能量和行为在正常状态下称为危险源,在失控状态下称为隐患。在煤矿企业中,风险预控的本质对象是危险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重隐患控制,轻危险源管理,并没有完全遵守风险预控的原理。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除了重视隐患管理之外,更应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技术方法,遵循危险源辨识- 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形成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风险预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①危险源辨识;②危险源监测;③危险源控制。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其辨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的效果。危险源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发现与正常状态相偏离的危险源,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危险源监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修订制度规范或培训员工。危险源控制是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测,直至警情得到控制和消除。
2、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虽然流程是科学的,但没有制度、规范、奖惩等激励约束机制相配套,也很难保证流程的良性规范运转。一般来说,机制包括两部分:制度、体制。制度是根据安全管理应该遵循的规律来制定的,体制是依据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动力源而制定的,有了制度,必须有相应的体制作支撑,才能真正使制度落到实处。本文从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两个方面设计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依据是风险预控原理,方法是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其运用风险预控全息动态监控信息系统来提高管理效率。在此,有三点需要说明:①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中的措施并不限于图2所列举的;②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中的措施并非绝对完全的一一对应,一项体制可能支撑多项制度;③风险预控全息动态监控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发现、收集、分析、管理、反馈安全信息的平台,是一种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办法,较传统管理方法规范、有效,能显著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3、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实施要点
3.1理顺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煤矿安全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和监督体制,以保证煤矿的长治久安。因此,从国家相关部门到行业协会,从省、市、县到煤炭企业,应该形成上下一致的机构设置,从而实现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的管理功能,各管理实体各司其职,各尽其则。此外,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明确国家部门、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形成健全的责任体系,建立安全工作问责制度和评价考核标准,并严格落实。
3.2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预控
危险源闭环管理就是对危险源实施辨识、监测、控制、反馈的闭合管理程序,任何一个危险源都必须重复这一过程,形成首尾相接、闭合循环的安全管理流程。危险源闭环管理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其强调持续改进,每经过一轮循环,安全管理就迈向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对危险源实施闭环跟踪控制管理,能够提高对危险源的安全监管能力,有效实施风险预控,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考核、有结果、有反馈,不留安全死角。
3.3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关键词:危险源;风险评价;控制
一、风险的辨识、评价及控制
(一)危险源的识别
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环境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钻井施工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爆区域等。只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场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现场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安全。
(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内容
1.全员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法初始评价,是对生产性作业活动危害性的初步调查辨识评价和对生产场所、设施及工艺操作安全现状的符合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2.系统安全检查表符合性评价,主要是对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查找不符合项的偏离状况。
3.一般作业活动危害性评价,列举作业活动的清单为基本输入事件进行风险评价。
4.设备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评价,设备与设施故障(失常)状态下的危害,采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方法进行危害的辨识与评价。
5.对生产工艺的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评价,主要是对涉及流量、温度、压力、反应单元、操作性、安全保护装置等产生偏差(风险)的单元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分析方法。
6.对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危害性评价,就是对一切涉及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如尘、毒、噪声、高低温、射线危害按国家有关分级标准评价。
7.对典型风险的附加评价,主要是针对具有火灾爆炸风险的单元进行评价。
二、钻井现场风险管控的实施成果
(一)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按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内容
1.对生产过程中设备搬迁、安装井架底座、安装井架主体及附件、穿大绳作业、绞车、转盘就位、起升井架、钻台、机房、泵房设备安装、钻井液循环罐及固控设备安装、安装电气设备、设施、装置、一开钻进、下表层套管和固井、安装井口、试压、二开及各次开钻高压试运转、钻进、提下钻、换钻头、测井、下套管、固井、侯凝、拆井口、甩钻具、拆卸设备整个作业流程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辨识以及可能导致的各类事故,对危险等级进行评价,划分了5个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控制措施,等级越高,制定的控制措施越严格。2.对装置运行过程中辨识出顿钻、碰天车、单耳环、水龙头脱钩、检修、保养设备时设备意外启动、工具打击伤害、铁屑飞溅、安装、更换防喷器摔伤、碰伤、压伤、柴油机加水摔伤、发电机加水触电、更换冲管摔伤、憋爆水龙带、油罐泄露、着火、井喷失控等各类危险源。3.重大危险源辨识出:井喷失控、H2S中毒、火灾爆炸、交通事故、井架倾覆、人员伤害、设备事故、锅炉爆炸、碰天车、卡钻、顿钻、单耳环、重大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等事故。
(二)对危险源进行登记,建立清单,制定保证措施,编制专项控制措施
(三)对锅炉、气瓶、高压循环管汇、悬臂吊特种设备建立了特种设备管理台账、安全管理制度和设备操作规程
制定了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特种设备采购、安装、注册登记、日常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治理、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定期检验、停用报废、安全技术档案管理。
制定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及特种设备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
明确了特种设备操作工艺参数如最高工作压力、最高或者最低工作温度、最大起重量、介质等。
特种设备运行中应重点检查的项目和部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纠正预防措施,以及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报告程序等。
特种设备停用及日常维护保养方法。
(四)危险作业许可票
对动火、动土、高处作业、吊装作业、维修作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实行严格的许可票管理,对起、放井架,各次开钻、钻开油气层实行许可管理。
(五)应急管理
对识别出的人身伤害、井喷及井喷失控、硫化氢中毒、火灾、爆炸、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明确了信息报告和接警、预警条件、预警程序、预警职责、现场报警程序、方式和内容,相关部门应急通讯联络方式,信息报送以及向外求援方式等,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现场恢复。
(六)隐患排查
全员按照属地管理的职责,对设备的操作、维护、环境的整洁,对工艺流程作业潜在的风险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识别,钻井公司编制了钻井队危险(危害)因素及重大危险(危害)因素识别清单,并对应制定了控制措施;钻井公司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综合大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并监督井队及时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于上级部门检查出的问题,各井队认真逐项消项整改;对于现场反映的问题,质量安全环保科及时下达风险预警单督促相关部门积极解决。
三、结束语
通过全员、全过程、各部门认真排查隐患,井队员工认真执行现场风险控制措施,HSE监理加强现场监督,克拉玛依钻井公司通过综合治理、消除隐患的总体防控措施下,有效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钻井L险管控水平,促进了钻井生产安全、平稳、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Abstract: Aimed at th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crossing circumstance which appears in weapon equipment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n, taking advantages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the risk exists in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is identified and the influence to quality cost progress and security are analyzed. Finally,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the risk are approve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关键词: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交叉;风险;对策
Key words: weapon equipment;research and production cross;risk;strategy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003-03
0 引言
武器装备作为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而且各国武器装备发展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缩短武器装备从研制到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的周期,一些武器装备在科研阶段还未完全结束之前(设计定型前)就开始组织生产并装备部队,从而出现了科研生产交叉的概念。科研生产交叉的出现,对于通过生产和使用及早暴露研制中存在的问题、降低设计定型后出现重大缺陷造成的损失、实现装备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并且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给装备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风险,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本文将引入比较成熟的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对科研生产交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识别,并结合实践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科研生产交叉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1.1 基本概念
按照《常规武器装备研制程序》,武器装备要经历论证、方案、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五个阶段,才能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对于批量小的武器装备,通常不进行生产定型),经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部队装备使用。但在实际中,为了加快武器装备发展步伐或者满足某种特定军事用途,一些武器装备在研制阶段还未结束前就开始生产并交给部队使用,这种研制、生产、使用三种状态并存的现象,称之为科研生产交叉。武器装备研制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规武器装备研制程序是经过长期检验验证形成的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而科研生产交叉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既定的模式,使得各个阶段不再处于有效的受控状态,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难度,风险也随之而来。目前,对武器装备研制过程风险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1-2],本文将重点探讨科研生产交叉的出现所带来的风险及解决措施。
1.2 特点
1.2.1 技术状态版本多
装备技术状态的固化是在设计定型结束时完成的。在科研生产交叉中,由于定型之前科研、试验、生产、验收、使用已经同步展开,试验、生产、使用中发现的各种设计问题都会反馈给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设计更改,而设计更改也会对后续的试验、生产、验收产生影响。只要没有完成设计定型,这个过程就会一直往复出现。最终,部队使用的装备会出现与设计定型状态并存的多个技术状态。
1.2.2 信息量大
由于技术状态不固化,在试验、生产和使用中势必会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研制人员会通过试验发现产品的不足或缺陷,产生大量的更改单信息;生产人员会在生产组织中反馈产品设计缺陷、不合理等大量的信息;试验人员会在试验中反馈质量问题的信息;部队人员会在使用中反馈质量问题、设计不完善等大量信息。
1.2.3 协调难度大
在在传统的模式下,各个部门主体责任比较明确。从开始研制到设计定型,完成这一阶段的主体是科研部门;从开始生产到通过军检验收,这一阶段的主体是生产部门;而交付部队使用后的主体是部队。在科研生产交叉下,由于多个工作同时开展,各个部门的主体责任无法再明确划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加大,一些情况下容易产生推诿扯皮的现象,严重时会影响装备的进度。
2 项目风险管理[3]
项目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风险因素或降低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其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置等。
风险规划是指风险控制的一整套计划,主要包括风险控制的组织、制定控制的方案和方式、选择风险控制的方法、明确风险判断的依据等。其主要工具是召开风险规划会议,主要技术方法有风险管理图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等。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分级风险动态评估;风险动态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事故总量依然很大,生产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企业生产任务的加重,安全生产同样面临巨大挑战。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经历了事故管理模式、缺陷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三个阶段。企业有效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风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劳动作业息息相关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然发生的,可能对员工的人身造成伤害、对设备造成损坏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1]。企业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安全生产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日常的生产活动,也可能来自突发的环境变化,这些风险都有可能危害到员工的人身安全、设备及财产的完好,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国家的利益。因此,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实施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之一。风险管理是以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为对象的全面风险管理[2]。而实际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并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动态风险管理。
2风险动态管理
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但在这样的模式中,企业的少数监管人员难以切实有效的管理好多数的员工,因此采用“由下至上”的风险动态评估思想,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现行的被动式的“从上而下”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在风险动态评估过程中,引入了“标准初始风险等级”概念,即假设人的行为良好和作业环境改善后的安全状态(可认为仅指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运用风险矩阵法评估确定最基层辨识点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逐级确定企业各班组、各工段、各车间,直至整个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同时,将目前企业实行的“自上而下”、相对静态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量化和考核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上下联动、动静结合的分级动态评估及控管网络。通过以上所述的风险动态管理过程,各级组织管理层都能清楚掌握本级风险发生变化是由下级的某个或某几个基层辨识点风险变化造成的,为其安全监管提供最有效的基层动态监控数据;同时,也让基层作业人员清楚了解自身处于何种风险状态,强化其风险意识和认知。风险动态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动态分析、风险动态评估和风险动态控制三个过程,企业进行动态风险管理的流程。
3风险动态分析
风险辨识的目的是确定危险的种类和危险的来源,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更是风险管理成败的基础,如果风险辨识不全面不细致,风险管理就会留下死角,而这些风险管理上的盲点必将导致风险管理的失败。根据事故致因基本理论,企业根据人因失误的危险、设备的危险、物质的危险、环境的危险和管理的危险五个方面对企业历年事故进行事故致因因素辨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踏勘分析、滚动修改完善的形式,设计出人、机、物、环、管等五个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项目[3],科学制定切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同时,采用风险矩阵法评估确定各辨识点的风险等级[4-5],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例如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级,即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
险动态评估
4.1建立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
由于客观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风险的性质和情况也会随之变化[1],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研究对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在不同条件下,选定最佳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并在运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效果。按照辨识点、班组、工段、车间、企业五个级别搭建风险评估体系,即由最基层辨识点风险开始,逐级构建不同的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推进风险管理进班组到岗位。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分级情况及生产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科学且切合实际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建立如下:设Ri为各级风险值(i=1代表班组级,i=2代表工段级,i=3代表专业厂级,i=4代表公司级,下同),Xi为各级总辨识点中上升为中风险的辨识点数量(且仅为导致人员轻伤而非物损坏的辨识点)(Xi=Ni-Mi),Yi为各级总辨识点中上升为高风险的辨识点数量,Z剩i为各级分阶段剩余指标数Z剩i=Z0i-Z'i(其中Z0i为分阶段总指标数,Z'i为前期累积已发生指标数),Mi为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的中风险点数量(与企业阶段性计划整改相关联),Ni为各级阶段风险状态的中风险点数量。(1)在实际运用时,应从下至上逐级求得各级风险动态值,并将已评估出的下一级的风险值作为评估上一级整体风险时的一个辨识点,例如由班组中各岗位辨识点风险值求得班组整体风险,又由工段中各班组风险值求得工段整体风险(即评估班组时辨识点为各岗位,评估工段时辨识点为各班组),以此类推,最终得出企业整体安全生产风险动态值。(2)当Xi<0,即通过相应整改,各级别中某些风险点的风险级别下降。(3)当Z'i>Z0i时,应对Z0i指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指标为Z'oi,则:本级修正:Z0i<Z'i≤Z总i,则Z'oi=Z总i-Z'i,此修正为必须修正;上级修正:Z'i>Z总i,可向上级申请机动指标。
4.2确定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
根据第3节中的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在假设人的不安全行为处于良好状态的前提下,结合设备设施安全状态、作业环境可改善后的安全状态,确定辨识点、班组、工段、车间、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以此为标准,通过建立的模型可动态监测到风险的偏离。在确定标准初始风险等级时,采用了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等级相同:如有关联或组合的若干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相同,则最终的风险等级为该相同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不同:如有关联或组合的若干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不同,则最终的风险等级取单一风险中风险等级最高的。如有必要,还应再升高一级。若按照以上两种情况确定的风险等级仍然不能完全体现出该风险整体的严重程度,仍可继续升级风险等级[6-7]。
4.3分解各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是对安全生产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手段[8]。在企业的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Z0i),即根据本级生产饱和度(如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生产任务、季节特点等),同时结合历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规律统计分析,按时间(月份或季度)分阶段分解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指标,如图2。通过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在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结合作业层实际情况的同时,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则结合了管理层的实际情况,使最后建立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4评估各级动态风险等级
在确定各级标准初始风险等级和分解各级阶段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对最基层的各风险辨识点的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得出各风险辨识点的动态风险等级,然后,根据4.1中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进行逐级的动态评估,从而得出各级的动态风险等级。
5风险动态控制
通过逐级、动态的风险评估,企业将得到不同时间段各级的风险状态: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企业可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编制不同等级的风险控制实施方案。通过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和风险控制实施方案,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能够清楚风险状态及风险具体存在的地方,同时也能明确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动态控制,从而提高了企业各级的风险控制水平,且使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6实例分析
基于某生产企业真实背景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管理研究。针对每个评估对象的特点,采用现场观察、询问、交谈、查阅有关记录、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通过踏勘分析、滚动修改完善的形式,设计了人、机(物)、环、管等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项目,分别从如何正确选择工器具、合理选择作业方法、确定现场安全防控重点等方面提供了信息,并辨识出其生产过程中实际和潜在的危险源,共22个风险辨识点,通过一线人员工作经验和风险矩阵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后果以及风险等级进行了初步判定。结合每个风险辨识点初步判定风险状态,根据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判定该企业的标准初始风险等级为中风险。通过统计该企业往年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分析出该企业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段为5~8月和10~11月两个时间段。根据该企业已确定的年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情况(4个轻伤),结合该企业生产任务实际情况以及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段,确定该企业分阶段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再次通过辨识点风险动态分析表分析,对最基层的各风险辨识点的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评估。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生产运行后,该企业共有2个下降为低风险的辨识点,4个上升为中风险的辨识点,没有上升为高风险的辨识点。结合对应的分阶段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将动态风险等级和标准初始风险等级相对比,按照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计算得出:Y=0且0<X<Z因此,该企业在该阶段的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此时,企业应综合考虑生产任务和管理等因素,调动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致因因素排查和整改,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情况下,立即与一线工作人员协商积极、迅速展开措施使之降低或恢复初始风险状态;如不能有效降低风险,开风险控制小组会议,提出强化的管理措施,达到风险动态控制的目的。
7结论
根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及管理情况,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建立了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风险动态评估模型。通过风险管理全过程,企业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各级风险等级,采取风险控制实施方案进行分级控制,提高整个企业的风险警惕敏感性,并使得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各级安全责任分明,实现了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有效减少了企业事故发生数量,减小了企业和社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孙华山.安全生产风险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李树清,颜智,段瑜.风险矩阵法在危险有害因素分级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4(20):83-87
[5]党兴华,黄正超,赵巧艳.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40-143
[6]何学秋,林柏泉,田水承,等.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7]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一、含义
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_要求》中修订了危险源含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时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二、措施
第一,危险源辨识的规范性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
从系统安全角度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辨识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及其特性的过程,它是危险源控制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后,才能具体考虑如何控制,降低系统风险。
通过什么方式、途径,造成哪些人的伤害,从而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危险源对象有两种:根源和状态。
炼铁厂的危险源辨识、台账、分级管理建立的基础是从所涉及到的设备进行分类。将能量和物质释放的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进行充分考虑。并参照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发生的事故案例来识别。
第二,危险源过程控制应与设备、工艺管理衔接。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是对系统危险因素认知的过程,它与危险源风险评价工作是动态、持续的。对存在风险级别高的危险源,即控制措施已不能有效控制,已构成事故隐患的危险源,控制、消缺的过程直接与设备、工艺隐患处置相衔接,形成闭环管理。
第三,危险源实施过程管理记录多样化。
危险源的控制是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其失控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过程。炼铁厂对危险源过程控制均体现在规范记录上。我厂按风险级别编制《危险源检查表》,由车间工艺、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每周检查,班组人员每班进行控制措施充分性检查填写。实现有效控制的划“”;存在隐患的划“×”的方法,能体现检查阶段过程控制,但过程控制不能体现。为解决此问题,我厂结合危险源分级控制与岗位隐患排查双管齐下,对危险源分级管理中存在隐患的,按隐患控制程序上报、整改实施、效果验证落实。体现:
其一,将常规作业危险源控制与《设备检修通知单》衔接。
对常规作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均以《设备检修通知单》的形式将隐患具体信息反馈至设备管理人员,落实整改人,进行施工安全交底,对改进情况、效果验证等过程进行控制。
其二,将检维修作业危险源控制措施与施工项目安全技术交底衔接。
检维修项目负责人、安监组人员负责在检修前一天,审核各检修单位办理的检修作业票中交待的注意事项是否齐全、有效,检修过程中,明确检修子项目安监人员,对危险源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其三,将紧急、异常情况的危险源控制措施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衔接。
对生产系统中危害性、影响范围较大的紧急、异常状态下的危险源处置,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相关要素,制定了26个现场处置方案,12年对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了逐个模拟实战性应急演练,提高了岗位员工在紧急、异常状态下危险源的控制能力。
其四,将易诱发职业卫生健康的危险源过程控制与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职业健康定期查体相衔接。
其五,将引发环境破坏的危险源过程控制应与废物、废液处置相衔接。
炼铁厂各生产系统中使用的原、燃料,产生的废物、废液处置不当及异常情况的排放均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此类危险源我厂通过对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结合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加以识别。控制措施从原、燃料的皮带运输过程中除尘器的运行、废物处置、废液回收、外卖相衔接,均从过程记录中体现。
三、结语
关键词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管理模式;风险控制;风险监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90-02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十分迅速的管理学科,也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学科。虽然它发展很快,但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统一的、形成标准的风险管理模式。挪威船级社(DNV)将广义的风险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这是目前国内外风险管理最为流行的模式之一。
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一些院校和石油企业开始了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油气管道风险管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自身具体管理模式,使风险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挪威船级社风险管理模型在油气长输管道的应用。
1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确保识别、排序和有效管理所有重要风险的过程[2]。
通俗的讲,风险管理就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可接受的管理过程。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
油气管道只要在运营,就存在各种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风险,要实现“管道平安畅通,企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是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要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对确保管道平安运行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确保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满足政府、公众和自身的需要。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的目的从微观来看,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从宏观来看,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本质安全化。
2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DNV风险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通用的模式如下[2]。
DNV风险模式如图1,它既可以应用到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应用到一条管道、甚至一个输油气站(队)、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它的本质是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对风险形成闭环管理。
2.1 风险辨识
广义风险辨识就是指辨识隐患、威胁。包括危险源辨识、辨识的方法、参与人员等。风险辨识本质就是危险源辨识。
一条特定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是有标准参考的,以中石油某管道公司下辖的一条埋地油气管道为例,这条管道面临的危险源来自9个方面[2]。分别为:①外部腐蚀;②内部腐蚀;③应力腐蚀开裂;④制造缺陷(管焊缝缺陷;管材缺陷);⑤焊接/建造相关缺陷(环焊缝;对接焊缝;褶皱弯曲或翘曲;剥离失效);⑥设备因素(密封O型圈失效;控制和泄放设备故障;泵密封失效;其他);⑦第三方破坏(瞬时失效;延时失效;人为破坏);⑧误操作;⑨天气相关及外力因素(天气过冷;雷电;暴雨或洪水;地壳运动)。
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综合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各类风险相对高低次序。风险评价方法很多,管道线路风险评价一般采用Kent打分法,Kent法风险评估模型如图2。
通过搜集一条管道自身属性和周边环境信息等一系列数据,参考Kent打分法的评分标准,赋予这条管道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误操作四大指数一定的分值,四个分值相加得到一个总指数和,同时,分析管道所输油品的产品危害性、泄漏、扩散、周边接受体的实际情况,得到一个泄漏影响系数,采用如下公式确定相对风险值:
相对风险值=总指数和/泄漏影响系数
根据相对风险值大小,可以对管道不同管段的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风险高低次序。如果能同时结合风险矩阵图分析,就可以得到哪些风险需要立即治理,哪些延后处理,哪些可以忽略不治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和措施,它是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管理前两步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都是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准备的。
1)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手段。风险控制就是指预防和缓和风险。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控制和事故发生后的缓和控制。比如对输油站队新入岗员工进行入职安全教育、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学习、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与检查,从而提高员工岗位技能,预防事故发生,这是预防控制;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的应急(疏散、救助、恢复),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是缓和、减缓控制。风险控制的手段有培训、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检查、标识、应急计划等等。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多样化的。
2)风险控制的原则。国际上通用的风险控制原则为“4T”原则,即:容忍(Tolerate)、转移(Transfer)、终止(Terminate)、治理(Treat)。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针对风险评价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4T”原则,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处理风险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有避免、预防、自留、转移等,国内外很多EPC总承包项目处理风险方法也是上述
几种[4]。
3)油气管道风险控制。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①第三方破坏:包括增加管道埋深,避免管道穿过高活动区,管道占压清理,公众宣传教育,加强第三方施工监测,加强巡线,确保管道标志完好无缺等措施。②人员误操作:包括设置就地保护,设置多级安全装置,编写工艺运行程序、油品切换程序、阀门维护程序、设备保养程序、流量计标定程序,记录安全活动,加强应急演练等措施。③腐蚀:包括外涂层检测修复,管道内检测与修复,加强阴极保护,套管,完善管-地电位测试,清管,排除(屏蔽)杂散电流等措施。④设计:包括提高安全系数,减少管体疲劳应力次数,控制水击,进行水压试验,进行在线检测,消除地质应力等措施。⑤管体自身属性监控:包括分析管体壁厚、管龄、运行压力、最大运行压力等数据,流量、温度监测等措施。⑥后果:包括加强维修队伍的响应,加大公众宣传,做好应急疏散,截断阀灵活性测试,水源点监测保护,泄漏监测,管道周边环境敏感区和高后果区监测等措施。
2.4 风险监控
1)风险监控的内容、意义和手段。风险监控是指监督风险的控制措施。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意义重大。它既能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合乎法规,又能确保风险措施实施到位,最重要的是审核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监控采取的手段有:对设备设施的监控、监测;对员工行为观察;任务观察;审核;满意度调查等。
2)油气管道的风险监控。油气管道风险监控是对管道风险控制措施的监督和对管道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既包括技术监控,也包括管理监控,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风险登记表。
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风险登记表中,详细注明风险编号、风险类型、风险评价(概率和后果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投入资金,预期效益)、风险控制措施(具体的实施措施)、控制措施的辨识(负责人、时间、地点等)、风险状态的监控(高、中、低风险)、控制措施状态的监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等)等。
总之,风险监控相当于效能评估,是衡量措施落实和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依据,风险监控得当,才会对下一轮风险辨识有所帮助,使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在PDCA循环中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公司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监控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着眼于“预防”的安全管理。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四个环节的循环改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在管理机制上,是管理机制的全面升级,在管理理念上,是企业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的转变。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好并应用好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模型,既是石油管道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安全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又是管道公司走本质安全型道路的外在体现。石油管道公司要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管道公司,在风险管理上一定要狠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琦,张明智,等.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现状及对策[J].油气储运,2004,23(7):63-64.
[2]《风险管理》挪威船级社(DNV).
行业风险带来挑战
航运行业是周期性波动很强的一个行业,行业风险一直是航运企业所面临的固有风险之一。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更让众多企业感受到了切实的风险,作为航运业的一员,该集团更是对此深有感触。其中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从年中的11700余点,大幅下跌95%,曾经一度跌破700点的关口。这不啻为整个行业的灭顶之灾,尽管集团大力展开应收账款及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风险的影响,但是如果行业价格持续在这一水平,企业将面临严重亏损的境地。由于该集团与国内一大集团合并,航运及航运相关行业(如造船)占据了公司销售收入和利益的较大部分,因此在2009年初集团进行风险评估时,行业风险取代应收账款成为集团第一位的风险。
集团上下对于“行业风险是集团需优先关注的风险”早已形成了统一认识,但行业风险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如何进行评估以支持管控决策?对于这些问题,显然以往简单的定性分析并不能满足管理上的需求,因为管理层没有办法了解,当市场出现巨大变动时对于企业收入和盈利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应对。简单地凭借经验处理,很可能因理解不同,产生决策上的偏差。如果能提供管理者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应当对决策有所帮助。
基于这种认识,集团选取了干散货航运业作为加强行业风险研究和管控的切入点,提出了以下项目需求:
围绕干散货航运行业风险,构建风险度量模型量化评价风险;
建立起该风险辨识评估的长效机制,包括相应的组织职责和工作流程。
找到难题的突破口
(一)选取风险度量指标
选取风险度量指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相关风险定义和所处市场特征,确定风险度量指标,从而明确后续风险辨识、分析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经过研讨,项目组一致认为由于干散货航运市场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其行业平均价格的波动——BDI(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的波动是其供需变化的综合体现。因而,在BDI的基础上,构建“BDI在险值”指标,作为干散货航运行业风险的度量指标。
这样的风险度量指标模型是基于基本面的模型,反映行业供需状况对航运市场价格(体现在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上,即BDI)的影响。其假设前提是,航运市场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从长期来看,价格会围绕行业基本面波动。当然,航运市场价格有时候还受一些没有固定规律的外来扰动因素(如国际政治、战争、投机等)的影响,尤其是投机因素近来影响较大。在确定工作思路之后的具体工作中,项目组还是遇到了不少挑战。行业风险与企业内部风险不同,基本上是外生变量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对于这种外生变量,企业是缺乏掌控的,只能被动地随之转变经营模式及策略。在市场中短期波动中,投机资本的影响力很大,而如何追寻投机资本的动态,更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尽管面临着太多困难,可是基本思路还是应当梳理清楚,于是项目组首先进行的是航运行业风险结构与影响路径分析,力求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找寻到传导连接点,这就需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影响因素是什么?影响路径是怎样的?影响程度能有多大?
(二)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的目的主要是指针对风险度量指标——BDI在险值,识别出导致其波动的行业子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和外部宏观环境中的风险动因。本项工作具体包括如下四项工作任务:
1 收集分析相关信息
该工作主要是收集、研究、筛选企业内外部信息,从而为此次的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和数据支持。在此项工作中,项目组通过收集外部公开信息、研究企业内部资料、访谈业务单位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第一手信息,并对干散货航运行业和上下游相关行业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期间,共收集企业内部资料10余份、企业外部数据165个变量、40000多个观测值;访谈工作涉及灵便型船部、巴拿马型船部、海峡型船部、综合业务部、操作部、运使费部等。
2 辨识行业子环境中的风险因素
该工作主要是围绕风险度量指标——BDI在险值,识别出行业子环境中导致其波动的风险因素。项目组主要沿着行业供给和需求两条主线,将该行业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分解为若干易于监测、获取数据的子项变量。这些子项变量的波动,即为行业子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如铁矿石国际贸易量波动、煤炭国际贸易量波动、干散货船舶运力规模变化、拆船量变化等。
3 辨识宏观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动因
该工作主要是围绕前面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辨识出导致其产生的外部宏观环境中的风险动因。本工作按照PEST(即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四个因素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分析框架,项目组对4个方面的风险动因进行了逐一扫描和识别,共识别出4大类、14个风险动因,如主要国家政局稳定性变化、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主要国家利汇率波动、相关行业景气度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主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
4 识别企业相关决策点
任何外部风险因素都是叠加于企业现有的行为模式之上发挥作用的,在同样的行业不确定环境下,集团的不同决策可能会导致行业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不同。因此在完成了前述工作后,项目组还围绕集团干散货航运板块的业务代表公司,对其企业行为进行了分析,识别了与影响相关的决策点,如总体运力规模决策、运力结构调整决策、运力获取方式决策、转租业务与揽货业务比决策等。
(三)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工作主要是为了理清前面所识别的各种风险因素和风险动因间的相互传导关系,从而圈定后续建模所需考虑的变量范围。
本文就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识别及风险评价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安全 建设工程 危险源
鉴于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危险源及影响因素诸多,危险源转变为破坏力的机理复杂,传统的“经验控制型”及“过程控制型”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及管理的需要。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环境、健康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建筑企业的形象,提高综合效益,为政府提供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宏观控制手段,为施工企业提供了安全施工的管理方法,对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1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危险源的概念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是指建设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及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等的不安全意识、情绪和行为;机具、材料、施工设施及辅助设施等的不安全状态;环境、气候、季节及地质条件等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2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危险源的分析
2.1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就是辨识或确认危险源。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有关原理,进行建设工程项目危险源的辨识,从施工项目、工程类别、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材料、机械设备、气候、环境、施工管理及相互影响和作用入手,观察、分析并研究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掌握各种危险因素被激发的可能性,对危险性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认识各类危险的出险可能程度及危害,识别各类重大危险源。
建设工程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包括以下内容:辨识材料、能源、运输、生产装置、设备安装、建设对象、自然环境、人的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危险;辨识各子系统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时可能对其他系统的危害及其它系统发生事故时对本系统的危害;辨识由于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坍塌、触电、火灾、爆炸等单危险源造成的危害;辨识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雷电等对系统的危害以及由此诱发事故的可能性;辨识重大危险源被激发酿成事故后,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程度及其概率;辨识生产系统在设计和施工时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安全屏蔽、警报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辨识系统的结构、布局是否满足检修、维护的要求,测试作业对操作空间、通道等条件是否满足要求;辨识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操作条件对防止人为失误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等。列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危险源,实事求是地设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危险源的辨识标准。
2.2 危险源导致的事故风险评价
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辨识和确认之后,就应进行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评价工作。基于危险源的事故风险评价,需要系统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通常事故风险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存在的原因;依次评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事故的影响范围;进行事故风险评价与分析,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概率与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将事故风险评价的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调险水平。
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初步危险分析法(AH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FMA)、故障树分析法(FT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概率风险分析法(PHA)及环境评价中的作业流程法(APJP)。对建设工程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可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及概率风险分析法。根据上述方法,确定风险值(常用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可能性,S代表严重程度,R=L×S),按照风险值的大小,将风险进行分级。
2.3 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管理标准,构建施工项目安全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制度及应急救援体系,对每一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和管理措施。对于给定的地域、施工项目以及施工条件的建设工程,应能确定施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性质、分布、规模、事故关联和后果,提出有效、实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控制危险源的技术对策
3.1 运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
首先,通过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计算工作单元中各个工序的浮动时间,通过浮动时间的调整来均衡协调单位时间内的各类资源数量,避免某些时间段内资源使用过于集中,导致危险性值骤增,系统危险性加大;其次,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危险性值超过容许范围的工序,对这些工序引入专门的前导安全防护工序,或者对该工序进行拆分,突出工艺防护的部分作为前导工序,从而引入安全防护工序或通过增加安全防护资源,起到降低系统危险性值的目的;另外,利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模型分析进行危险预警;最后通过技术措施或组织措施,对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改进,从源头来控制风险,降低危险源的危险等级或消除危险源。
3.2 运用工艺技术降低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危险性
运用恰当的工艺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或消除施工项目危险源。在施工项目中,工艺技术还体现在恰当的工艺组合和必要的组织间歇时间。工艺组合通常是指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形式,将某些在工艺上和组织上有紧密联系的施工过程,归并为一个有机的集合。这些集合内的几个施工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搭接起来,自成一体,与其他工艺组合相对独立,一般是一个工艺组合中的大部分施工过程或全部施工过程完成之后,另一个工艺组合才能开始。同时,完成一个工艺组合通常需要交给一个有机搭配形成的专业作业队,甚至是专业施工企业来完成。对工作单元的确定,需要和工艺组合的分析和划分结合,特别是工作班组的综合危险性评价中,一个合理工艺组合及一个相匹配的专业施工班组将极大地降低工作单元的综合危险性。
施工项目的资源自然特性和技术工艺特点决定了一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认识这些规律并遵照执行,否则就会出现危险隐患。如基础混凝土浇捣以后,必须经过一定的养护时间,才能继续后道工序,墙基础的砌筑,门窗底漆涂刷后,必须经过一定的干燥时间,才能涂刷面漆等等,这些由工艺原因引起的等待时间,称为工艺间歇时间。这些工艺间歇时间的确定和改变,必须在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对其进行任意的缩短或延长工艺间歇时间都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使得系统的危险性增加。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是施工项目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和动态管理,可进一步明确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通过持续改进,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整改,降低职业安全风险,不断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