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经济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两大重要因素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如何能够发挥出两者的促进作用,避免发生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首先对两者的概念进行阐述,再说明两者对互相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协调两者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认识,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能够使两者发挥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互相作用
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资金流动的趋势与方向,其中还包含了社会经济具体运行规律。实体经济则能够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能够体现出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通过对两者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使两者保持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能够有效规避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免发生阻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面笔者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
1.金融体系的概念。对金融体系的概念进行阐述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首先,宏观角度。金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模式,该模式在不同国家都是不相同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1]。有些国家内部的金融体系是由该国家金融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决定的,而有的国家则是通过宏观调控所决定的。其次,整体角度。基于该角度能够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国家的体系,体现出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体框架,一些交易平台、市场资产等共同组成了该国家的金融体系,如果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就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为,综合考虑全局情况。
2.实体经济的概念。在实体经济的概念当中包括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涉及的范围较广、领域较多,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经济特点方面来讲,经济实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相应的生产资料,在改善人们生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实体经济还能够保障人类经济的发展,促使人类能够保持正常的生产与消费,人们通过实体经济能够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层面的消费。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作用
金融体系要想能够得到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其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在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企业会将很多金融资本投进了虚拟领域中,这种投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实体经济下,人们所进行的相关活动都拥有固定地点,所进行交易的商品也都是实体物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便于控制,所以对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比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虚拟经济主要是指股权、债券等产品。这些产品不能够切实被人所看见,且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因此此类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将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交易成功所得到的回报相对实体经济也更高。此外,金融体系还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促进的作用。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较为明显的,例如在东北,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政策用以扶持东北工业,使其虽然身处改革浪潮,但是却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导致东北工业的发展十分落后,金融体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4]。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该地区的金融业发展速度也越缓慢,无法为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对东北工业的振兴,并制定很多相应的规划、策略与目标,使东北工业得到了一些复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人们的就业问题。由于对东北工业的支持,东北金融业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提升。基于国家的角度来讲,实体经济是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从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还有待提高。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切勿在虚拟领域当中投入过多资本,应树立正确投资理念,避免企业由于投资理念发生错误而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金融体系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加繁荣。目前,我国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上还需要大量的资本,而金融业是含有资本最多、资本规模最大的行业,应当给予实体经济一定的支持。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本,那么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还能够为金融机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所以,金融机构应当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找到存在市场当中资金均衡指标,并确定资金的具体价格,从而优化配置相应的资金,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本身的价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也是较为落后的,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开放程度都较低,很多工具都不无法进行有效连接。尤其是在对中小型企业资金支持方面,更是不够到位,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一般情况,大企业在信誉与效益方面相对中小企业都更高,金融机构也更愿意把金融资本投入到这些大企业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急需解决上述问题。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应探索出以下两种途径:首先,调动实体经济要素,推动金融体系发展。通过上文对两者的分析,两者所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者和谐共同发展,这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通过利用科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实体经济作用,使其保持积极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在金融上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基于这种背景,为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尽快完成金融体系的改革。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当尽快完成对其的改革。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明确其改革的方向,将不利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各项因素剔除出去,由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使两者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两者本身的作用,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近些年开始提高对该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针对当下实体经济的具体情况,应当发挥我国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我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两者的发展变得和谐与稳定。只有使两者保持这种发展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两者作用,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露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5,10(34):79.
[2]王睿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01):12+119.
[3]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1(03):170.
[4]杜伟.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04(08):49.
[5]喻雪倩.关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J].品牌,2015,05(09):110.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CN号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CN11-1081/F
世界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CN11-1138/F
经济学(季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N 11-6010/F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CN11-3536/F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CN11-1087/F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CN11-1268/F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CN11-1078/F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CN11-1262/F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
CN11-1564/F
世界经济文汇
复旦大学
CN31-1139/F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CN31-1012/F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CN11-3586/F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CN11-1166/F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CN11-3799/F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CN12-1028/F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CN11-1132/F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CN11-1323/F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CN11-1517/F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
CN51-1312/F
国际贸易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CN11-1692/F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CN31-1048/F
产业经济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
CN32-1683/F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
CN42-1348/F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会
CN11-1024/F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
CN11-1883/S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
CN11-1591/F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CN61-1400/F
南方经济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是在原经济管理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科伴随着兰州大学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历程。学院现有经济研究所、西北开发研究所、西北人口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
本院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经济学理论扎实,数学基础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在某一领域内有专长和实际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从事财政、金融、外贸、科研等工作。
本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3个本科专业和经济学学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金融学6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区域经济学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区域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来源:文章屋网 )
通胀预期比CPI增幅高3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哈继铭等
长期以来,中国的政策制订者在选择货币和汇率政策时,一直将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作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但是,近年来投资的加速增长,对能源和运输价格形成了巨大压力。为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既定水平之下,政府选择采取直接控制价格的手段;对价格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刺激了需求,却无法扩大供应,从而导致了“瓶颈”的产生。
价格控制使供不应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无法向CPI传递。因此,真实通货膨胀压力被人为压制,无法在CPI中反映出来,形成隐性通货膨胀。
通过间接方法计算,我们发现,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真实通货膨胀率比官方CPI增幅分别高出0.89、1.32和1.5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这一差值为0.82个百分点。若将隐性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都考虑在内,估计通货膨胀预期高于CPI增幅约2-3个百分点。
例如,2004年中国真实通货膨胀率高达7%左右,比公布的3.9%CPI通货膨胀高出3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公共服务和要素价格管制下的隐性通货膨胀。
高通胀将损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金融的稳定。上述分析对政策制定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不应仅局限于公布的CPI变动,而应以更为广泛的通货膨胀指标为基础;
其次,由于居民实际认知的通胀水平或通胀预期高于官方通胀数字,政府应提高利率控制房价,抑制投资过快增长、改善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第三,实际汇率调整的压力不应仅由显性或隐性的通货膨胀承担,还应通过对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的调整进行分担。国际和国内经验均表明,高通胀包括房价的过快上涨,将损害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全文详见《财经》网络版省略
金融
人民币最近升值可能性极小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谢国忠
金融市场似乎梦想着最后的“免费午餐”。人们期待人民币于最近升值,其理由是国际压力已经令中国不堪重负。事实上,目前人民币汇率重估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人民币小幅升值或者改为盯住一揽子货币,其实并不能满足美国的要求,反而会导致美国进一步的压力。人民币也没有大幅升值的必要,因为并不存在由币值严重低估导致的通货膨胀。令通货膨胀发生危害的两种情况,即劳动力短缺及信贷过度扩张引发的过度消费和贸易赤字,也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经济在两年内仍然可以容纳人民币升值预期,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维持现有的汇率制度。原因在于,人民币的收益曲线仍然低于美元,中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空间禁绝热钱的流入;币值重估的预期能帮助中国实现经济“软着陆”;金融改革还需要公开许多关键资产的状况;美国可能实施贸易制裁的论调是不可信的,对中国进口的任何制裁都将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
资本
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经济研究》2005年第四期
当前中国面临着资本流动的新格局,即大量非FDI的流入。如果政策反应不当,就会不断积累风险,并在一定情况下(如经常账户恶化)引起大量资本外流,从而产生危机。而各种经济扭曲的存在,比如国家风险的外部性、各种优惠政策、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不完善以及一些难以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等,都会进一步加剧资本流动引起的宏观经济不稳定。
为了更好地应对潜在的风险,政策当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完善针对非FDI的监控体系;通过完善微观治理结构和宏观管理框架的方式矫正经济扭曲;实现宏观调控模式转变,由数量型调控(对冲或资本管制)转为价格型调控,转变的关键在于保持汇率灵活性和推进利率市场化。
资本为何流出中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Christer Ljungwall
瑞典哥德堡大学经济学与统计学系访问研究员 Steven Wang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
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现为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第2届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第7批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绿色投融资。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SCI检索刊物)等10多篇;在国内权威刊物《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1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0多项。
二、研究领域
张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该领域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预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专长是绿色投融资,主要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融资设计、路径优化及相关政策支持。先后被聘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曾被授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理论人才工程成员、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研究成果
张伟教授近5年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相关CSSCI论文8篇。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转载。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金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理论、实务与案例研究”;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项目“非环保系统资金投入、项目运作的经验与借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山东省产业集群升级优化战略与融资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发展半岛城市群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生态强省与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利用外资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规划项目“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以上项目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均已按时完成,并得到专家好评,所提对策建议有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采纳,进入“十二五”规划;有些被山东省领导批示,并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环保厅等采纳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内获得8项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3项;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共计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项。
四、主要论著
1、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3、桥隧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探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5、金融业绿色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6、发展蓝色经济应当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东道国绿色创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9、外商投资、创新能力与环境效率的结构方程分析:以山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3期。
关键词:保险消费;经济发展;作用
一、我国保险消费概况
保险是通过分散风险以提供人身、财产等保障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消费品,是现代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风险管理等功能,肩负着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责任。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收入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0%,据中国保监会2013年5月23日公布的2013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显示,全国保费收入总计64667369.97万元,占到2012年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54879298.09万元的41.75%,同比增速明显。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放开,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逐步显现,保险公司也通过资金运用成为经济的投资者和拉动者,为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保险消费对经济金融增长的理论研究
保险消费与经济金融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始于1895年德国综合保险学派的兴起,这一学派包含了经济学家Lexis,法学家Ehreberg和数学家Boblmann等人,他们将将保险与经济结合一起的研究;1964年世界贸易与发展组织提出了“一国保险与再保险市场发展是其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的观点;1973年瑞士国际保险经济学研究会的成立,推动了保险与经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学科的融合研究。近年来,我国关于消费保险的研究日益兴起。首先,从理论上看,普遍认为认为“经济决定保险,保险服务并反作用于经济”(栾存存,2004;徐为山,2006;郑伟,2007 ) 。其次,在强调保险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保险业系统的扩张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刘茂山,2003;郝演苏,2004) ,重视把保险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结合起来研究。再次,保险功能也推动了保险保障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融合,拓展了“保险服务活动对经济社会行为影响”( 魏华林,2003;吴定富,2004;李扬,2004;林宝清,2008) 。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肯定了 “保险对经济增长起明显促进作用”的理论。同时,一些学者从微观机理视角来探讨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多因子协同作用(蒲成毅、潘小军2012);构建VAR和VEC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嵌入保险消费的广义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潘小军、蒲成毅2012);构建时间序列的非线性STR模型和面板数据的门限效应模型,分析了当期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明显拉动效应。另外,有学者对保险资金对经济金融发展也有研究,李香雨等学者认为保险公司通过资金运用以及投资过程中对金融市场的利用,证明保险资金运用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016,保险资金运用对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514,因而保险资金对经济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保险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
首先,保险业能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产业安全和社会稳定最基础的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扩大覆盖面的双重压力,实现全体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标,光靠社会保险是不够的,财政负担过重。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保险业能大大各种意外事件给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据保监会资料显示,我国1-4月份保费收入为6466亿元,增速明显。保险业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灾害有巨大帮扶作用,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发生后,保险业第一时间开展抗震救灾和保险理赔各项工作。各保险公司主动运送救灾物资、组织志愿队伍开展救灾,中国人寿、人保财险、中国太平、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公司已向灾区捐款共计5150万元。中国人寿向参与救灾的新闻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民警捐赠每人保额为20万元意外险,太平洋保险向记者赠送50万元保额意外险和2万元医疗保险。再次,保险业能够维护金融安全。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保险与银行、证券一同构成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协调性和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是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建立社会融资机制,有助于解决我国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借短用长”、“借长用短”问题。
四、发展保险消费,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
保险消费在广义的资本投入中,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领域,作用均很明显。因此应当积极发展保险消费。首先,深化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要逐步缓解整个保险营销链条上的保费压力,改变对营销部门和人员的评价标准;保险公司在营销制度改革上都有一些自己的探索和经验,有些非常有借鉴意义,在各种试点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规则,引导、规范新型营销模式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保险宣传和教育。如以监管部门为主导,联合教育机构编印知识读本,普及风险及保险知识;或以行业组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为主体对消费者进行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介绍说明等。再次,加大经营机制和产品创新。保险公司要转变经营理念和机制,把服务消费者作为机制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制度,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强化监督,依法严肃查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强化行业协会与消费者的沟通协调机制,化解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周延礼.《维护保险产业安全 促进经济金融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2期.
[2]刘茂山.《从保险消费观视角分析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研究》2010第 8 期.
[3]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经济研究》2004第 1 期.
[4]蒲成毅,潘小军:《保险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金融机理研究》,《经济研究》,2012年增1期.
[5]徐为山,吴坚隽. 《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引致效应》,《财经研究》2006第 2 期.
[6]杨晓荣.《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第 1 期.
[7]曹乾,何建敏.《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理论假说与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6第 3 期.
[8]楚天骄.《中国保险市场区域差异研究》,《上海金融》2002第 9 期.
[9]郝演苏.《发展保险启动消费加速经济发展》,《保险研究》2002第 5 期.
由于国民传统观念上对储蓄的青睐、企业有意逃避社会责任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完善,造成了体改以来中国企业如此高的储蓄率。过高的企业储蓄率不仅造成企业内部资金运用的低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对企业分配行为的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造成中国企业高储蓄的原因,并引出作者思考。
关键词:企业储蓄;高位
企业储蓄又称公司储蓄,是指经库存估价和资本消耗调整后的未分配公司利润,它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快速上升,特别是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已引起广泛关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资金流量表,从1992年至今,居民储蓄率逐渐下降.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逐渐上升.其中政府储蓄增幅相对小,企业储蓄增幅较大。因此国民储蓄率保持在高水平的主要原因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是企业和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企业储蓄增长。因此,分析中国企业高储蓄原因是破解中国高储蓄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一、中国企业储蓄情况
中国企业储蓄率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且仍然在逐年上升(江静,2013)。其中,民营企业储蓄率整体水平约为25.3%,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民营企业储蓄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而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储蓄率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外,中国企业储蓄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储蓄率相对较低,资金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储蓄率相对较高。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企业储蓄率有了一个更为明显的提高(余静文,2012),从1950年的13.8% 上升到2010的37.9%,增幅高达24.1% ,但是在1950年到2000年的几十年里,企业储蓄率却只增长里了3.1%,可知企业储蓄率的增长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后。另外,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企业储蓄率与总储蓄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相关系数为0.098,说明企业储蓄受国民总储蓄的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储蓄率有较大差别,但是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储蓄率都在不断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总储蓄率的上升。企业储蓄率提高的背后是对劳动者报酬的压榨,不仅造成了低消费、高储蓄的内部失衡,还减少了储蓄减去投资之后的差额,投资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分析我国企业储蓄高涨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原因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与总结,对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中国企业储蓄率如此之高主要由于企业在利润增加的同时却有意减少分红的上缴 (樊纲等,2009)。企业储蓄过高是导致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关键因素,这一方面归因于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归因于企业股利分红不足(余静文,2012),因此应鼓励企业分红(刘遵义,2009)。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信誉度偏低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约束也较高,因此企业往往倾向于降低分红来提高储蓄率以增强预防性动机,
(二)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本大幅度增加了企业利润(李扬、殷剑峰,2007),因此中国企业储蓄率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劳动者报酬不断提高带来的收入结构和储蓄结构的失衡(樊纲,2013)。1992年我国对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大幅降低了居民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居民财产占比明显下降,这意味着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资金份额减少,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时说明企业部门的利润以及政府从企业部门获得的生产税净额在相当程度上是居民收入转移的结果。
(三)银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于企业的融资状况和储蓄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谭之博 赵岳,2012)。中国的银行集中度偏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从银行融资的份额,迫使企业更多的依靠自身的留存收益来发展,以缓和外部融资的约束。因此高银行集中度是造成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
(四)我国的财政职能至今没有实现真正转型,财政支出依然以投资性支出为主,这对企业高储蓄率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洪桦 梁中 席正阳,2008)。其主要原因有:(1)大量的政府储蓄以资本转移的方式转化为企业投资。(2)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投资转移。
三、建议与总结
一个企业的储蓄率不仅关乎自己未来的经济增长,而且对整个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都至关重要。过高的储蓄率不仅造成了低消费、高储蓄的内部失衡,降低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大力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减少中小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私营企业留存收益比重,同时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培养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此条件下, 逐步提高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减少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引导企业提高分红比例,制定合理的国有企业分红政策,以应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高储蓄率的现状,提出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中国企业储蓄都处于较高位且还在不断上升的事实。然后从企业分红低,劳动力、资金成本低廉,财政职能未完全转型,银行集中度高,“资源租”内化成为企业利润等方面解析了企业高储蓄的原因,最后给出作者的思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余静文. 信贷约束、股利分红与企业预防性储蓄动机――来自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10):97-110
[2]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
[3] 江静.中国企业储蓄率―――来自企业的微观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0)
[4] 樊纲,吕焱. 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储蓄率提高:刘易斯模型的扩展与应用[J].经济研究(3):19-29
[5] 李扬,殷剑锋.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 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J],2007(6):14-26
[6] 谭之博,赵岳. 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经济研究[J],2012(12):55-68
[7] 郭杰,黄保东. 储蓄、公司治理、金融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基于跨国比较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76-90
中国人民银行7月27日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声明。声明称,目前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意味着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之前的“双防”微调为“一保一控”,中国人民银行将在下一阶段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未再提出“继续从紧的货币政策”。
针对货币信贷结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仅用一句话的简单表述不同,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在谈及信贷向就业倾斜时特别阐述道,“将加大对带动就业多且特别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虽然在结构上有所考虑,但主要是偏重总量,涉及具体行业的问题需要和其他政策联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着重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正确处理好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的关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和对外经济平稳发展;要继续加强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有效防范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
相关学者也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但这显然并不代表会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
“当前情况下,大规模地放松货币政策并不现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也指出,由于严峻的通胀形势,当前没有理由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松货币”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与第一季度声明不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季度例会声明提出,“合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看法是,这或许意味着未来还是有可能选择加息。(摘自2008年7月28日《东方早报》)
关键词:北方经济 载文统计 定量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北方经济》是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刊物。该刊在2000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北方优秀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来源期刊,国内、海外阅读TOP100期刊。因此受到科研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北方经济》2004-2009年发表的共计5140篇文章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研究内容、方向、作者所在单位、合著、基金资助、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2004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了避免重复统计,本文只根据第一作者统计载文数。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栏目及文章内容来区分研究内容。
表1 栏目及内容研究
由表1可知:2006年开始经济研究范围扩大了,涉及理论与研究各个方面,企业发展、产业经济等实体经济为持续发展带来了活力、涉及财务管理、区域经济和地区特点的民族经济也增加了,学术视点、学术争鸣具有前瞻性,特稿、封面文章,关注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把脉引航,异域撷英、对外开放,不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平台,也为读者了解我国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信息。
(二)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既需要运用理论概述、个案研究、解释型等非数字化研究方法对经济问题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又需要通过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而文献中各种研究方法往往是相结合,相辅相成,很难将文献研究方法精确定位,因此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分类采用模糊分类法:只分为定性和定向两大类。
定性研究:主要分析个人直觉,经验及分析对象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进行非数字化考察和解释过程。本文将描述性、解释性、个案研究、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少量数据分析,如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经济工作、调查、关注、体改均归入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叙述和解释某些现象而使用数值表示和处理的方法。本文将实证性、假设检验、模型构建、大量数据分析如学术争鸣、金融财政、区域经济、企业发展等归为定量研究。
表2 载文研究方法统计
图1 定量研究载文所占比例
总的来看,2000年后区域经济研究定量研究比重呈上升趋势,定量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法,说明近年来研究比较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基金资助研究
基金资助论文通常代表着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新趋势,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前沿动态。从2000年开始,共有162篇文章获得了各类基金资助,占比3%。说明《北方经济》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进一步提高,研究内容涉及面更广泛。
表3 载文基金资助比例
(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
数据显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北方经济》研究主力。《北方经济》注重学习别人经验。2004-2009年“异域撷英”36篇文章,多为著名学者文章,为我们学习借鉴提供了方便。
图2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
图3 载文合著率统计
(五)合著者所在单位统计
如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趋势日趋复杂,经济研究难度增加。跨地区跨机构研究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流动。数据显示,2004年开始论文合著率呈上升趋势,总体比重大约2.4%,论文合作单位多,但同一院校和科研所比重大,院校与外单位合作度占66%。
表4 作者人数统计及合作单位统计
(六)参考文献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2004-2009年参考文献共计7440篇,涵盖所有文献,其中以期刊、专著为主。期刊以其信息量大、新、快等优点成为主要信息源,占比61%。电子资源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使用方便、灵活、新颖,也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占比16%。专著文献引起系统、全面、成熟等特点占比28.5%。
表5 参考文献类型统计
总体而言,外文文献因其科研价值和信息含量较高的优势,其比例有所增加累计544占全部参考文献总量11%。说明我国在经济研究领域比较注重与国外先进理论学习和融合,2006年开始《北方经济》作者参考文献中外文文献逐渐增多,学术水平在不断提升。
影响因子是客观评价论文在学术上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CNKI数据库统计复合影响因子是0.535,综合影响因子0.196,说明《北方经济》作者学术水平层次较高,研究内容较新,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其中,学术争鸣中多篇文章具有自己独特见解,论证比较注重科学性,有些还运用实证分析,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数据充分,论证严谨,定性研究很多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某些问题深入思考和推理。
三、结论
在研究内容上,宏观经济、学术争鸣、学术视点、特稿、封面文章、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是北方经济重点。财政、金融、在金融危机以后因其风险性高,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审计内容,篇目上也有所增加。《北方经济》本区作者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金融方面。从2006年以后载文数量增加了,学术水平有所下降。应控制数量,提升载文质量和学术水平。
在研究方法上:《北方经济》近年来比较注重科学、实证和模型的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也有所增加。基金项目一般是比较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是学术研究重点,具有前瞻性。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以高等院校为主,其次是科研机构。合著和多人合著也以高校为主,说明研究能力较强,但在研究层次和水平上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以中文期刊为主,其次是专著,外文文献和电子资源近年来迅速增加,说明在经济研究领域比较注重与国外先进思想接轨,对国外研究成果借鉴吸收能力有所提高。
《北方经济》在研究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特别是内蒙古地区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区将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又要抓机遇、促发展,使经济持续平稳的向前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应强化外资在推动我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如何利用外资机构,怎样引到向西部特别是我区转移的研究、外商投资的管理等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规划时期国家政策将向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领域倾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低能耗、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及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促使工业结构有根本性转变,营造绿色环保、设施配套、制度完善的服务业。加强节能环保力度,合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北方经济》封面文章、特稿、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等栏目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财政金融、企业发展、学术争鸣等栏目要结合实际兼收并蓄,加强对国外成熟理念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不断攀升,这种现象已成为中国金融之谜。本文试图从融资结构的角度去解释中国偏高的M2/GDP比值,通过考察M2/GDP的各组成部分,认为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是导致中国高M2/GDP比率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该融资结构下带来的巨额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对M2/GDP变动的影响。
关键词 M2/GDP 融资结构 不良资产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龙(Mckinnon)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最早提出M2/GDP指标,认为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金融深化提高了一国的M2/GDP。此后M2/GDP被广泛用于测度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已经成为一国经济货币化的基本指标。学术界普遍认为M2/GDP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呈现一种倒“U”关系,但是中国的货币化路径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货币化指数M2/GDP呈现了显著的上升趋势。
一、国内研究综述
针对我国M2/GDP过高这一现象,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早期的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中产生了对于货币的大量需求,提高了M2/GDP的比率(谢平,1996)。2000年之后,人们开始从经济货币化以外的原因对M2/GDP的升高进行解释与探讨。一些学者从银行货币层面解释我国M2/GDP过高的现象:刘明志(2001)认为,M2/GDP快速上升的原因为货币化、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性质及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等;谢平、张怀清(2007)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导致中国M2/GDP异常的主要原因。之后,一些学者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研究:伍志文(2003)提出“金融资产囤积假说”,说明资本市场对于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分流作用;伍超明(2004)认为虚拟经济对于M2 的需求引致了M2/GDP的一直攀升。
本文试图从融资结构的角度去解释中国偏高的M2/GDP比值,通过考察M2/GDP的各组成部分,认为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是导致中国高M2/GDP比率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该融资结构下带来的巨额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对M2/GDP变动的影响。
二、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对M2/GDP的影响
货币供给根据流动性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分M0、M1、M2三个层次,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M1=MO+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0+内部货币。根据经济年鉴的数据分析中国M2/GDP上升主要归因于内部货币的上升,也就是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的上升。这表明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中,交易需求不是最主要的,储蓄需求是主要的推动力量。
储蓄需求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上,它们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力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明显滞后。因此企业对商业银行以贷款形式提供的外部资本依赖越大,贷款增量就越大,从而货币供应量越大。直接融资将资金从盈余单位引至赤字单位,在增加可用资金的同时没有导致存款的增加,有助于降低M2/GDP。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结构的基本特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占据绝对地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并且各种金融产品的开发、金融工具的创新也发展缓慢,居民仍然缺乏多样化的金融投资渠道,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成为中国居民的首选,内部货币增长迅速,导致中国M2/GDP逐年上升。
三、不良资产对M2/GDP的影响
以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未必能够完全解释中国M2/GDP高于其他国家的事实,因为很多国家也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影响M2/GDP可以部分解释中国M2/GDP与其他大多数国家间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储蓄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储蓄主体转为以居民部门为主体的储蓄结构,但是投资结构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便产生了融资问题。这样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并成为经济领域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些巨额的不良贷款对我国M2/GDP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巨额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导致经济中内部货币虚增:大量贷款难以形成有效供给,商业银行注入企业的资金产生无效沉淀,一方面使不良贷款持续地存在商业银行中,出现虚增的货币量;二是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表明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资源效率低:商业银行部分贷款未进入实质生产领域,没有创造或只创造出少量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有力解释了我国GDP每增加一个单位要投入近两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量的现象。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导致了内部货币量的虚增是中国M2/GDP偏高的最重要原因。中国失衡的金融结构导致融资结构的失衡和金融工具的受限,影响着我国M2/GDP比率的变化。因此,建立起高效且监督良好的金融结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明志.中国的M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1(2).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谢平,张怀清.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的M2/GDP.经济研究.2007(2).
文章通过阐述经济统计学,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及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对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趋势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有效应用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经济建设;经济统计;应用
一、引言
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有效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能够为政府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1]。
二、经济统计学
统计指的是社会调查行为,统计学探寻的内容主要包括涉及数量的信息及数字所反映的问题等。关于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早在17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那一时期的经济统计学主要应用于国民收入统计方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WilliamPetty经由对收入、支出复式核算成功预测出英国人民的收入,不过核算内容即外在平衡还不够十分完善[2]。为了消除以上不足开展研究,法国著名学者Lavoisier提出了“最终产品”这一概念。历经了长期的实践,经济统计学于20世纪40年代初步形成了国民账户系统[3]。同时,在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Keynes的影响下,形成了当前经济学的大体框架。就我国统计法发展历程而言,在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采取的是国民经济平衡表系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以往采取的系统已然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数十年的实践,1992年我国推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系统试行政策,经济统计学逐步得到完善。
三、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背景下,经济行为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涉及到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基于如此的规模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研究领域研究活动带来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数据是信息的核心呈现形式,就经济领域而言,其由于大部分均为对资金的计算、整合,因此其产生的问题同样要通过数据来开展分析、处理,而这一系列海量的信息流,唯有应用统计学统计手段开展系统的分析、整合,方可转化成更为准确、全面的数据凭证,并为后续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4]。统计学手段一方面可应用于经济研究活动中,一方面可应用于其他领域。然而,后者各个领域的统计学应用与经济建设下的统计学应用两者不存在紧密的关联,经济研究活动中各个环节,均要得到诸多相关数据用以基础保障,意味着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倘若未有统计学数据的支撑,经济研究活动便难以有序展开。经济统计的一系列分析、研究均于准确的数据不可或缺,因此在经济研究期间应当对经济统计展开科学合理的应用。经济统计的有效应用,意味着经济研究活动,乃至国家经济活动的有效发展。
四、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一)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作用1.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收集整合财政相关数据。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收集整理需求的一系列数据提供十分便捷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经由对经济统计的应用,对财政信息展开全面的定性分析,方可确保在经济建设方面获取令人满意的成果,换言之,要想对数据开展有效的定性研究,就务必要构建准确、健全的数据库,这期间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的重要保障[5]。2.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剖析客观财政现象的数量浮动规则。经济发展期间,受各式各样的外界因素影响,要想实现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应当各类影响因素具体数据的浮动规律及发生原因开展分析,由此便能够自数据各次浮动中找出其形成浮动的因素。3.经济统计重要作用于验证经济学相关理论真实性、合理性及完善性。不论哪一项新提出的理论均要对其展开全面考证,既不可直接采用也不可干脆否认,唯有通过充分的分析、实践检验后,方可对其属于绝对真理与否进行最终确认。因此,此部分经济统计学相关的学术理论,同样要求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托自身经济数据基础,去对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完善性展开全面验证。
(二)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应用还面临着诸多弊端,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力度仍旧十分欠缺。要想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运行,务必要开展好经济统计工作,相关专家、学者务必要积极配合、协作参与,实现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科学合理应用。通常来说,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可于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鉴于此,为了切实实现经济建设的和谐稳定发展,务必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全面分析,有效提升经济统计的应用实效性,进一步迅速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统计应用被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要逐步加大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力度,有效发挥经济统计的作用,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现阶段,我国在开展经济统计工作过程中,依旧采用以往的管理制度,显然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会不断完善。常规数学手段促进对经济问题的处理,鉴于此,经济部门相关人员应当努力挖掘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迅速觉察经济问题,有效处理经济问题,经对经济统计的科学合理应用,为经济建设决策、预测提供有利依据,促进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的趋势
1.经济统计应用于研究分析我国经济核算体系。经济统计应用于研究分析我国经济核算体系,不断改正、健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环节,全面系统研究我国金融整卷相关服务、非市场金融产出及经济环境发展规律。此外,经济统计还可应用于政府内部统计工作、企业管理领域及大型金融投资活动等。2.找准经济学研究方向,实现其有序健康发展。面对此类经济统计相关领域今后要开展全面研究与调查课题,研究人员势必会出现混乱,甚至迷失经济统计研究方向。鉴于此,就经济领域研究人员而言,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经济统计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3.明确经济发展形势。现阶段,我国经济信息以数据为主要体现形式,也就是说,经济涉及的每个问题,均需要借助海量的数据用以依托来开展分析,方可进一步获取更为准确的结果,唯有自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经济统计理论基础出发,凭借统计学手段,逐步提高自身经济研究准确性,方可切实开展好经济建设与研究活动。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完善,然而关于经济发展的探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想对经济建设开展深入的探索,就务必要依托数据支撑,统计学是促进数据获取的关键途径。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应用的意义及作用,全面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康海斌,常小军.新形势下统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4(03):46-47.
[2]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X):216-216.
[3]曾海芬.统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J].财经界:学术版,2013,(08):14-14.
[4]于胜国.基于经济建设背景探讨经济统计的运用[J].山西青年,2015,(23):150-151.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一、国外研究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界永恒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两者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金融与创新的视角探讨了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家的创新,而企业家要实现这一职能,要有金融体系的融资服务。Patrick(1966)提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模式。1973年,Mckinnon和Shaw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以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的趋于均衡水平,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研究的兴起,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把货币金融因素引入了内生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生的因素,而不是外生力量推动的结果,尤其强调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Levine(1999)指出政治、法律、管制及社会其他因素都是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而这需要更为广泛的、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在内的跨学科研究。
(二)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Goldsmith(1969)是进行两者关系实证研究的第一人,通过对35个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活动的有关数据,得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认为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般伴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主要有:King(1993)和Levien(1993)搜集了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跨国的回归分析,得出金融中介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影响经济增长。Stiglitz(2001)利用6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表明金融运行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Rousseau(2009)通过计量经济学图形化方式来研究当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通货膨胀会抑制金融业发展。
二、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量的学者也加入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伴随着计量经济学和统计方法的进步,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基于国家层面研究
谈儒勇(1999),运用1993~1998年数据通过OLS方法,对我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不明确。史永东等人(1999)利用我国1978~1999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并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后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曹源芳(2010)基于月份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互背离的。
(二)基于区域层面研究
随着国内研究的深入和我国各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国内学者将研究视角逐步转移到了具体区域上来,尤其是近几年研究区域进一步细化。艾洪德等人(2004)在对我国区域性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存在负相关关系,过度开放金融市场和推行金融自由化反倒对落后地区不利。肖建国(2004),运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方法,研究了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发现了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杨胜刚(2007)基于中部六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中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为中部崛起提供有利的支持,但在短期则无明显关系。匡飞华(2007)实证研究表明,广东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性,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发现广东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却不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除了对省域的研究,最近国内学者还将研究视角放在了县域,魏雪洁(2012)对浙江省近58个县(市)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支撑作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县域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县域经济长期发展收敛性的重要因素。
三、总结与启示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早期主要从定性方面进行研究,后期主要是进行实证研究,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我国整体和各区域进行了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研究手段比较单一,未突破国外现有理论框架;第二,指标选取比较单一,由于指标选取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第三,基于区域间差异的比较研究较少。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化和金融证券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关注理论方面的探究、方法的改进和指标选取的丰富化,注重区域的差异化与比较,将金融制度创新和契约架构加以考虑,才能使研究更加规范全面。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Levine.R,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8, P36-67.
[3]King and 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4]Rousseau,Peter Inflation.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A Trilateral Analysis.[J] Economic Systems,2009:310-324.
[5]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6]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