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情景分析

金融情景分析

时间:2023-06-08 10:58:08

金融情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FSAP 稳定评估 压力测试

一、FSAP的提出及其目标

1.FSAP的提出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的脆弱和不稳定同样能够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平均为GDP的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损失分别占到其GDP的比重高达60%和80%。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高度重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国际上对金融体系的优点和脆弱性的系统性评估的关注日益增多,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促进金融稳定并刺激金融部门发展的适当政策。

金融部门稳健性及其表现与宏观经济和实体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双向联系,在制定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尽管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国际一体化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但一国金融体系的波动也会产生跨国溢出效应。对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以及加强核心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与趋同,有助于将这类风险最小化,并促进金融体系更加有序地发展。由此可见,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和金融部门发展政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

因此,制定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核心领域。认识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一些机构—包括各国当局、多边开发机构、地区开发机构和各种标准制定机构—致力于开发金融稳定部门分析与评估的工具和方法。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是监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发展,分析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评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促进核心金融政策领域的协调与国际合作。

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99年联合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简称FSAP)就代表了对这种系统性评估的需求做出的反映。1999年5月WB和IMF推出并进行FSAP试点,9月对试点项目进行中期讨论。IMF在其公报中对该项目表示支持。2000年3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教训,两董事会同意继续开展项目并扩大范围,并提出指导意见。2000年9月,项目进展汇报。2000年12月(IMF)和2001年1月(WB)对FSAP进行第一次评估。认为是“加强IMF双边监测体制下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的首选工具”。2001年3月起,向成员国推广。2003年进行第二次评估,2005年进行第三次评估。FSAP目的是在基金组织的双边监测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发展工作中帮助成员国强化金融体系,全面评估和监测成员国和其他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2.FSAP的目标、评估框架及分析工具

FSAP的目标是对稳定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分析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部门总体稳定性评估;金融部门执行和遵守有关标准、准则和良好实践情况的评估;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及必要性评估。

FSAP提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监管效率的评估、金融基础设施健全与否的分析。

FSAP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标准和准则评估。根据国际标准和准则,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执行标准和准则的情况。FSAP项下涉及的标准和准则目前最多涉及9个领域。(2)金融稳健指标。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监测一个经济体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包括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大类,用以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和脆弱性。(3)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来对金融部门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评估。FSAP评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信贷、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通过定量分析测试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抗击冲击的能力,从而判断、监测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二、压力测试及其在FSAP中的运用

1.压力测试的概念

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指用各种技术评估金融机构或体系对特殊事件的脆弱程度的分析过程的总称。

压力测试结果是一个粗略估计,即如果大幅度改变资产组合的某些风险因素(例如资产价格),组合价值将发生多大变化。对压力测试的最好描述是,这是一个发现脆弱性以及粗略地估计资产负债状况对各种冲击的敏感程度的过程。侧重于体系的压力测试旨在制定出前瞻性的宏观情景,然后评估一系列机构对于经济和金融环境中的重大变化的敏感程度。

2.压力测试的基本步骤

在FSAP过程中,压力测试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一是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衡量判断风险类型: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是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境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的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是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一般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其他分析等。

四是依照新压力情景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评估。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数据重新对资产组合的各标的进行评价程序,计算出各种不同情景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景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3.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根据冲击因素的多少分为: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资产组合压力测试以及加总的压力测试

(1)敏感性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某个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下跌10个百分点或上涨50个基点的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

(2)情景分析

第2篇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国家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第3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现金流原理 贴现理论 产品定价 效应估计

一、引言

张家界旅游业发展迅速,面对日益增多的旅游人数,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亟待完善和发展,因此景区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了解决景区开发资金缺乏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科学论证与组织优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张家界景区开发融资模式进行探索,构建以景区未来门票收入为支持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实现张家界旅游景区取得突破性发展,达到优化景区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的效果。与此同时,本课题着眼于张家界旅游景区的长久健康发展,试图通过引入旅游收入资产证券化的观点,让旅游景区解决其资产或业务在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情况下存在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实现开创新型融资建设模式,创新旅游景区的经营理念的目的。对张家界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张家界景区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提前变现,改变其单一的融资模式,解决张家界旅游景区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实现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双赢。

二、张家界旅游景区资产证券化方案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化的一种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发行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类证券。

(二)张家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剖析,可以反映出企业在经营中的利得损失,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张家界景区的资产证券化具有深远的参考借鉴价值。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代表的是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的交易和事项产生的现金流量。其数据结果相对于净利润而言,更能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通过对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张家界旅游景区的现金流量持续状况。

表1 张家界经营现金流量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由张家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显示结果可知,近几年公司经营有序,现金流入稳定,具有较好的现金流模式。

2.资产负债分析。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则所编制而成的。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静态体现。对于张家界旅游景区负债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可以作为衡量该地未来发展活力和趋势性的重要参考。

表2 张家界负债总额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最近四年,张家界负债规模呈现出增长规模,主要是因为景区业务扩张,开发旅游项目所致。负债项目虽然持续增加,但是偿债能力较强,未来收入有望增加。

3.EPS分析。每股盈余(EPS)=盈余/总股本,EPS的数值反应的是公司获利能力的最后结果。EPS的数值越高,表明每单位资本额的获利能力高,代表企业或者公司可以运用较少的的资源创造出较高的获利。

表3 张家界每股收益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根据张家界上市公司的EPS结果显示,张家界景区近四年经营状况良好,每股收益稳定,公司经营未出现大幅度波动。说明公司的运营状况良好,获利能力稳定。

(三)基础资产及产品设计

1.基础资产构成。张家界的营业收入构成,主要包括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环保车服务,广告,房屋租赁等。其中旅行社服务,环保车服务和门票收入服务所占比例均大于10%,是景区现金流收入的主要来源。

2.未来现金流分析。现金流量预测是基于企业现金流量历史数据,对未来时间段内企业资金的流出与流入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可以较为合理的分析企业现金收支情况,反应出企业协调现金收支与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的关系,保持现金收支平衡和偿债能力。

表4 张家界景区旅游2013年~2015年经营现金流量(单位:元)

通过对景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我们假设张家界景区的经营活动每年以5%的速度来增长。运用现金流公式,进而可预测出2016~2018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表5 张家界未来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预测(单位:元)

从分析结果来看,我们预测的张家界景区的现金流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表明该地的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经营状况处于上升期。

利用静态现金流折现法进行基础资产价值评估的公式如下:

其中:P-Present Value现值,CF――Cash Flow现金流,y- 预期收益率,通过运用MATLAB编程,假设Y值为8%,可算出p值为:

3.产品等级划分。根据基础资产特点,结合张家界模式下的融资方式,将本次发行产品设定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级优于B级,B级优先于C级。不同等级风险不同,收益不同,可满足不同投资者。其中A级产品为期1年,到期支付本息。B级产品为期24个月,C级产品为36个月,每12个月支付利息。按照每年基础资产池的利润比重,A,B,C三种产品分别发行比重分别为30%,35%,35%。对应发行金额为3000万,3500万,3500万。

表6 各级产品发行金额及比重(单位:万元)

(四)产品收益率的确定

产品收益率的确定,基于我国国情的特点,首先收益率必须优于银行定期利息,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其次,债券发行方在偿还本息之后必须处于盈利状态。基于国债的收益率三年期4%,五年期4.42%以及企业融资利息高于国债的特点,各级产品收益率如下:

表7 各级产收益率

(五)模型检验下的项目效应估计

基于旅游业的8%的行业折现率,可计算出设计产品到期应支付的本息为11731.4万元。

=(6.4043e+004)-11731.4>0

上式计算结果表明,此款产品的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此次募集资金的本息合计。从长远结果看,此款产品可给张家界旅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

三、结论与建议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旅游业融资存在很大的争议。本项目以张家界旅游区为例,为中国旅游景区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并以此提高了旅游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了融资成本。本文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做了详尽全面的估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运用数学金融相结合设计出合理模型并定价,为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在旅游区的第一次运作做了尽可能详尽的准备。本文对张家界景区开发融资模式进行探索,构建景区未来门票收入支持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帮助张家界旅游景区取得突破性发展,促进张家界旅游景区门票收入资产证券化模式的设计,达到优化景区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的效果。但由于景区收入的随机性较大,产品定价存在缺陷,未考虑突况下的项目结果,这也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于玲玲,张建萍.旅游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初探[J].特区经济,2010.5.

[2]张奇.旅游资产证券化(ABS)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2.

[3]郑磊.资产证券化:国际借鉴与中国实践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1.

[4]刘元根.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及发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73-7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压力测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经营过程是对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计量、适时监测预警和有效控制的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迅速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框架的整合与统一。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银行不仅要准确量化并监测其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且还必须使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除建立各种评级模型(如衡量信用风险的IRB法和衡量市场风险的VaR法)外,还应运用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来评估资产组合价值的变化幅度。

一、压力测试的功能和意义

根据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IOSCO)(1995)有关文件规定,压力测试是分析最不利市场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急挫)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则将其定义为金融机构用以衡量由一些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的方法。具体来讲,压力测试的本质思想是获取大的价格变动或者综合价格变动的信息,将其应用到资产组合中并量化潜在的收益和损失。

压力测试主要是VaR(ValueatRisk,在险价值)的辅助工具,可以弥补VaR在应用方面的不足:

一是在实务应用上,仅仅使用VaR来衡量市场风险是不恰当的。对于风险控制管理来说,除了考虑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在极端市坊隋况下,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部分不会让该机构出现破产的风险。VaR并无法估计出此类风险,但是透过压力测试,则可以找出金融机构对于极端市场情况下的承受能力。

二是所选择的概率水平,VaR是在某一概率水平上计算出来的估计值,例如在250天中,若概率水平也即置信区间为99%的设定下,则损失大于VaR的天数应介于1天一2天,置信区间越低,则超过天数将越多。但是,即使我们已知损失大于某一金额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那个很小可能性的损失一旦发生,而且发生以后的后果足以牵涉到能否永续经营的问题,那么这个后果是否可以事先得到识别、计量与有效防范,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三是波动性及相关性估计问题。VaR在估算时,通常采用历史数据的波动性及相关性。利用历史资料来估算VaR,可能会无法真正反映市场风险,尤其在宏观经济出现重大改变或是市场行为改变时,VaR可能会出现严重低估市场风险的问题。

四是与其他风险的关系问题。VaR并不考虑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通常情况下,当流动性出现问题时,流动性风险将提高市场风险,但VaR无法反映出此类风险。

鉴于此,西方各国银行广泛采用压力测试来应对市场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通过资产配置、交易额度设置以及资产利率期限结构调整,来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二、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1.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

在正式进行压力测试前,各银行必须确定其相关数据的正确性,由于银行每13的投资组合都会改变,因此各投资标的的数量、价格等,必须详加确认,不管是变动较快的交易账户(Tradingbook)或是变动较慢的银行账户(Bankingbook)均需进行检验;此外衡量各风险因子的市场数据(如利率、汇率)及其它风险性数据(如转换矩阵)的验证工作也十分重要。

2.针对投资组合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及情景事件的建立

压力测试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应先确认将要进行压力测试的测试区域,不同的资产其分析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资产组合确定后,我们便可观察市场、经济等变化,寻找出会影响此资产组合的压力测试事件,金融机构可借助内部或外部专家顾问咨询,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景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地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例如,对于一笔商业贷款,它的潜在损失将受到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利率水平大幅度上升以及抵押品价值缩水等情景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以下一些情景加以分析:

(1)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2)利率水平翻一番,同时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3)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同时利率水平翻一番,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又是多少。

3.定义各风险因子

在确定了各种压力情景后,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各风险因子。银行常见的信用风险因子包含:

(1)交易对手风险——这部分包含违约率(probabilitydefault,PD)、违约损失率(1ossgivendefault,LGD)、违约暴露金额(exposureatde.fault,EAD)三个主要风险因子。此外,借款人提前还款会导致再投资风险,所以到期期间也可视为风险因子。

(2)总体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或物价指数等会对资产组合有影响的总体经济变量都可视为风险因子。其他与产业及市场、地区有关的各项政治或经济因素亦可视为风险因子。

(3)市场风险因子——银行持有债券或证券等金融商品,同时会面临市场及信用风险,一个压力事件对此类商品所产生的影响属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是很难加以区分的,因此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会同时将此两类风险因子进行衡量。

(4)其他类型风险因子——在一般的风险模型中,经常会有许多的假设条件,在进行压力测试时,这类的假设条件应予放宽进行估算。此外,在风险模型中经常会使用到资产组合相关的风险性数据作为中介数据,如转换矩阵,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亦可视为风险因子进行测算。各资产的相关性亦会对风险值大小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质量的债券(政府公债)和低质量的债券(垃圾债券)在市场正常时,同时会受到利率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其间的相关性很高,但当市场出现危机时,市场会趋向高质量的商品,于是两者间反而会产生趋近于一1的相关系数。此类会出现结构性变化且对资产组合会产生影响的变量,我们都要加以考虑。

4.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

(1)敏感度分析(sensitiveanalysis)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执行者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内变动,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这一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容易了解风险因子在可能的极端变动中,每一变动对于资产组合的总影响效果及边际效果,缺点则是执行者对于每一逐渐变动所取的幅度及范围必须十分恰当,否则将会影响分析的结果与判断,特别是对于非线性报酬率的资产组合,这种情况将更为显著。

(2)情景分析(scenarioanalysis)

即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景,分析在个别情景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景分析。情景分析的事件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和假设性情景分析。

①历史情景分析(Historicalscenario):利用某一种过去市场曾经发生的剧烈变动,评估其对现在的资产组合会产生什么影响。例如考虑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计算当时的历史变动幅度,并依此基础分析评估对资产组合的影响。BCGFS(2001)的研究显示,1998年俄罗斯政府违约事件,是金融机构用来在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上使用的压力事件,其他如中南美洲比索风暴、东南亚金融风暴亦是很重要的压力事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且风险因子间的相关变化情形也可以依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使模型假设性的情形降低许多。此外,这种模型较直觉,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印象将使风险值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管理者在设定风险限额时,便可依历史事件的意义来进行评估,使决策更具说服力。

第5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结合;复合型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课题:本文是2014年度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H141043)结项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3日

近年来,全国各地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科技和金融共同组成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从产业发展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整体以传统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为主,新型科技型产业相对落后。推进科技和金融的全面结合,就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创新型河北、提升本土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但是,河北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相对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依托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支持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中亟须加强的工作。

一、科技金融结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在科技与金融日益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科的发展和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吴英杰(2012)指出传统的金融学已经不能高效地解决现实的科技金融问题,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金融学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对金融的发展日益加深促使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这就使得现代的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推动下,金融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因此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以及业务技能必然是复合型的。

借鉴学者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为:精通金融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操作性工作,熟练掌握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税收、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分析和处理科技金融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进行综合评审和创造性思考的人才。

二、河北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至2015年,河北省四十所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金融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省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三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各高校专业开设大多限于传统金融学专业,主要以传统宏观金融教学为主,现代金融学逐渐向着数理化、模型化和微观化发展,但是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目前仅有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开设。

(二)课程体系设置。经考证,各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一致:核心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法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等。实践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但大多高校不高于15%。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金融学科发展要求的学科交叉要求。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发展,更要基于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税收、金融、保险、投资方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还要熟练掌握数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另外,专科―本科―硕士三阶段的课程设置重复,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决定了金融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金融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科技金融实践运作技能。经调查,河北省高校生的实习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融资公司等的基础岗位,学生难以接触核心岗位。在校外实习受限的情况下,校内实践环节就成为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内模拟金融实践是实现学生实践性和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经费远低于工科专业,建立仿真实践实验室的河北省高校只是少数。而且现有的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程序化的金融知识灌输和按部就班的实践学习,不利于学生开展金融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金融实践的发展。

河北省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期,复合型金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但是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保险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极为匮乏,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网络模型分析

网络模型一般是用于研究计算机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众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及各个部件之间以何种规则进行通信。在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特征符合网络模型的交织的特征,因此利用网络模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集成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分为四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复合型知识体系层、学科知识体系层、核心专业知识体系层和知识元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若干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是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税收等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每个专业知识领域分为若干子知识领域,主要是核心专业课程,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的内涵,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核心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外延。核心专业课知识领域分为更多的知识元。(图1)

四、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西方国家高校经验丰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以及日本的“交叉学科教育”等。基于网络模型分析,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对河北省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一)建立准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河北省高校的“专―本―硕”三个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定位普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投资分析和理财能力,熟练掌握金融投资、综合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具有开拓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因此各阶段的人才培养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特色。专科金融专业应当主要侧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本科学生侧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金融硕士应当侧重学生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金融问题,创新金融思路的能力。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招生层次和办学特色建立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顺应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学科微观化、技术化、模型化和工程化的趋势,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重心应由宏观课程向微观课程进行倾斜,设置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学等微观核心课程,强化学生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的能力。强化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外延课程的教学,促进金融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广泛而综合的知识基础,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和课程,及时完善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实践教学。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更强的综合学科,实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首先,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目标不应只是金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复杂变化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的课堂设置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学科建设经费向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倾斜,建立可以实现现代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套相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为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四)优化教学方式。不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金融问题的能力,应大力推进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有力的印证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要求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和科技金融问题或者事件,鼓励学生依靠自己或者团体的力量利用现在技术手段去搜集资料,综合利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市场调研、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在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中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J].广工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孙方娇.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2013.8.

第6篇

关键词:厚尾事件;压力测试;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2-0043-05

一、引言

目前正在上演的、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是“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类投资机构普遍对次贷衍生品的风险生成与传导机制漠视而采取盲目乐观的创新行为所引发的。这场危机就连曾经令无数世人神往、声名远播的华尔街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华尔街上五大投行中的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三大投行相继破产,高盛和摩根士坦利两大投行也不得不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前五大投行尽数沉没。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备受牵连。这场危机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力量发挥作用,因为低利率促使全世界的投资者在更低的信用质量上追逐收益率,高增长率和低波动性导致他们过分乐观地评估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金融体系开发新的结构,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力图提供更高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事实上却潜藏了更大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随着乐观情绪盛行,市场纪律失灵,尽职调查被外包给了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参与各方都没有意识到整个经济中信贷增长、杠杆作用和房价的趋势形成了代价很大的“厚尾事件”风险。

事实上,对于现实市场而言,厚尾事件甚至是极端事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这样的事件发生将有可能导致个体公司的损失、危机甚至破产。本文旨在分析厚尾事件度量及压力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压力测试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就我国商业银行运用压力测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从而为中国银行业提高整体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厚尾事件及压力测试方法

1 厚尾事件与压力测试

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对处于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估计已经比较可靠,但现实市场中的非正常波动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因子或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分布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厚尾”特征。

“厚尾事件”是正态分布中的异常现象,指观测到的结果对正态分布理论分布的实际偏差。换句话说,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比从理论预测的频率更频繁。从图形上说,它较正态分布图的尾部要厚,峰处要尖。因为市场由人类的行为所主宰,而对各种数据和指标过于迟钝或过分的反应,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羊群跟风本能,有时会把观测结果推向极端,这就解释了这类极端事件的存在性而在现实中又并不常常发生的原因。本文将金融风险因子变化或金融资产价值变化呈现出厚尾分布特征的事件称为“厚尾事件”。该事件出现于峰度比正态度分布高的分布中,如t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广义误差分布和混合正态分布等。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正态分布去拟合这些厚尾事件的分布并进行统计推断,在这种情况下压力试验则是度量厚尾事件的有力手段,它是在模拟或构造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情景的基础上,对极端情景及其影响下的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化做出评估和判断。

2 压力测试方法

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BCGFS)将压力测试定义为“金融机构衡量潜在但可能发生异常损失的模型”。压力测试有情景分析法和系统化压力测试两种主要方法。

(1)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一个或几个风险因子从当前市场情景突然变化到某些极端情景的过程中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程度。情景分析法主要包括典型情景构造法、历史情景模拟法、VaR情景构造法、Monte Carlo情景模拟法和特殊事件假定法等。一般来说,情景分析法包括确定测试对象、识别影响该组合的主要风险因子、压力情景构造、计算并评估压力情景下相关指标的可能变动、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相应政策等几个步骤。其中风险因子识别、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是情景分析法实施中的三个关键步骤。

作为度量极端变动对资产组合价值影响的度量方法,情景分析法是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有益补充。此法可以使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和把握极端事件的影响,从而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VaR情景构造法能够用来评估风险因子波动率和相关系数发生极端变化时对资产组合价值的可能影响,这也是经典的VaR模型所难以做到的。

(2)系统化压力测试

系统化压力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影响资产组合价值的风险因子采用数学或者统计的方法生成大量的市场情景,然后评估这些情景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从中搜寻资产组合的最坏情景,即导致资产组合价值损失最大的压力情景。此方法针对一系列不同的压力情景,在考虑到资产组合内部的风险特征、风险因子在历史上的极端变动的同时,又考虑到未来潜在的所有可能的压力情景,因此,系统化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法相比更彻底和更系统化。

3 压力测试方法的适用性

作为一种度量极端市场风险的简单方法,压力测试具有许多良好的特性,能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比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压力试验已在美、英等国金融机构中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而且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目前,压力测试不仅仅应用于极端市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还被广泛运到极端情形下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极端风险的度量和管理之中。

另一方面,压力测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其结果完全依赖于所构造的压力情景,而压力情景构造又会受限于实施压力测试者的主观判断及其经验,这就要求压力测试实施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判断力。其次,压力测试一般采用全部估值法,因此计算量往往很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再次,压力测试没有给出每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者必须对压力测试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测试结果(如果发生)所导致的破坏性之间做出权衡和判断。为此,Berkowitz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对第一个压力测试情景赋予一个概率值,从而将压力测试与传统风险度量方法较好地融合起来。由此产生的风险度量模型具备了传统风险度量方法的概率分布特征,又融合了压力测试的结果。另外,Bouchaud和Potters在2000年提出的占优因子方法(Dominant Factor Method)等也对测定压力测试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了很多重要探索。

三、国内外压力测试的实施与进展

近年来,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监理组织都十分重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压力测试。2001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详细介绍了压力测试的概念、基本技术、框架和金融部门评估规划

(FSAP),通过压力测试、金融稳健指标、标准与准则评估三个分析工具对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估和监测,旨在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其中压力测试居于核心地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of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CBS)于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强调,如果监管机构准许银行以内部风险模型(Internal Model)为基础计算风险性资本需要时,必须进行压力测试,以识别可能的不利事件出现时需要增加的资本额,监管当局可根据测试结果,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超额资本。BCBS于2009年5月《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针对业务复杂的大型银行提出关于压力测试和风险治理一体化的15条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监管当局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2009年初美国监管机构要求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19家银行控股公司进行压力测试,这些银行的资产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大约2/3。此次压力测试是在假定经济收缩程度超出预期、住房价格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检测银行资本水平的变化。压力测试要求银行业对2009年和2010年的信贷损失和收入做出预测,还包括到2010年底时需要为2011年的预期损失计提的准备金。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在经济条件恶化时所导致的投资损失,从而在掌握可能损失的前提下对银行资本做出进一步要求,以保证银行业巨头有足够的资本应对更糟的经济环境。此次压力测试结果已于2009年5月公布,19家接受压力测试的银行中有10家需要增资,增资总规模为746亿美元,其中美国银行338亿美元、富国银行137亿美元、Regions Financial 25亿美元、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115亿美元、花旗银行55亿美元、Sun Trust 22亿美元、摩根士坦利18亿美元、KeyCorp 18亿美元、Fifth-Third 11亿美元、PNCFinancial 6亿美元,而高盛、美国运通和摩根大通则资本充足。结果还显示,2009--2010年度所有测试银行可能亏损6000亿美元。美联储认为,通过此次压力测试将极大提高了美国政府对银行危机的管理效率。

此外,2009年5月,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欧洲22家领先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受试22家银行的总资产约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的60%。本次压力测试是在假定欧盟经济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萎缩5.2%和2.7%的基础上检验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欧盟27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将把本国银行的系统数据向各成员国财长和欧盟执行机构进行报告。与美国的压力测试不同,欧盟的测试将主要评估银行风险,而不是决定银行的资本需要。本次压力测试的结果已于2009年10月1日对外公布,结果表明欧盟22家大银行2009年和2010年两年资本金将保持充足,即便是在欧盟经济萎缩的情况下,22家银行仍可以维持资本充足,其总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依然超过8%,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会低于6%,全部高于现行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下限4%,完全可以应付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但如果未来经济形势比测试条件还要恶化,这22家大银行可能产生的信贷和交易损失将达4000亿欧元。

我国商业银行在压力测试的运用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也逐步关注厚尾事件所隐含的潜在威胁。银监会于2007年7月下旬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5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对自身房地产贷款情况展开“风险自查”。2007年12月25日,银监会再次制定下发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通知,督促各银行积极进行风险排查,完善自身的资本状况。2009年6月份,银监会就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根据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CPI增幅等多种宏观经济情景,分别测算本行在多种情景下的客户违约率、预期损失以及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并开展房地产贷款专项压力测试,重点就房价、利率变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能对个人住房贷款质量的影响进行压力测试。银监会还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深圳、宁波等七省市银监局发出了《关于开展重点地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通知》,将以往由各银行自愿进行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变为由地方银监局组织,加强了测试的广泛性。此次压力测试的机构范围为上述7个银监局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测试目标是评估重点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10%、20%和30%,以及基准利率上升54个、108个和162个基点的情况下可能损失情况,并进一步评估其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根据《关于开展重点地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通知》要求,压力情景假设为辖内房地产价格及利率水平发生高、中、低不同程度变动的情况,重点测算在压力情景下银行房地产贷款质量变化可能对银行带来的损失,并了解掌握压力测试方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应用情况。另外,国内的各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对“尾部风险”进行预测并实施压力测试。

四、压力测试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建议

压力测试作为金融体系监测风险的有力工具,自2007年爆发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以来,已在国际银行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并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认为在我国金融体系和监管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压力测试应该常态化、规律化和制度化,国内银行在实施压力测试时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压力测试应成为银行整体治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应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应综合考虑银行内部各方的意见采纳一系列不同的视角和技术,以便促进风险识别和控制,弥补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不足,改善资本和流动性管理,加强内部与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制定书面的压力测试目的、具体方法和流程,对测试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定期维护和更新压力测试框架,评估压力测试项目的有效性、全面性和稳健性,从而形成适合本银行独立的压力测试体系。

2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风险资本时应进行相应的压力测试

商业银行应当识别可能会对其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压力测试所用的压力情景应涵盖可能会令其产生重大损失,或会引致风险事前或事后管理相当困难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应包括各种主要风险类别中的厚尾事件。同时,应定期评估在压力情况下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压力测试所揭示的主要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应予以特别关注。若压力测试显示本银行受某种特定情景的负面影响很明显时,应当通过降低风险暴露或分配更多资本的方式进行管理。

3 商业银行应详细制定压力测试方案中的定性与定量标准

压力测试方案应得到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并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压力测试结果应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报告,同时应在制定市场风险政策及评估资本充足程度时予以考虑。压力测试应同时具有定量及定性标准。其中,定量标准应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明确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的压力情况(如房价下跌、经济萎缩等),并能够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如房价下跌10%-30%等)。定性标准应强调压力测试目标是评估本银行资本吸纳潜在大额亏损的能力(如现有拨备吸纳亏损的能力、计提拨备对以后年度利润的影响等),以及寻求可以采取的减低风险及保存资本的措施。

4 商业银行应选择运用最适合其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的压力测试技术,包括敏感性测试及情景测试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持仓总量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自行设计压力测试情景的具体内容,并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例如,商业银行可选择其每季度5个最大单日损失的信息,或选择以往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如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等),或从资产组合特性出发识别出最不利的情况(如油价剧烈变动等)作为模拟的压力测试情景。

5 商业银行应制订完备流程以实施全面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并定期审核压力测试方案,评估压力测试所使用的基本假设是否仍然有效

第7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收集的历史数据、数学指标、统计模型、数据挖掘等算法判断识别金融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中的应用热点。传统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气指数法、指标体系评分法和模型法。具体来说:景气指数法,是通过综合许多经济因素为一个或一组景气指数来经济动态走向;指标体系评分法,通过筛选指标、编制指标体系、给予指标赋分来给出金融安全状态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模型法,则是通过将与金融危机发生的相关因素纳入统计模型进行检验来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建立,应根植于大数据开发应用,结合传统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利用统计、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手段,从数据的海洋中甄别、判断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并且还需要通过数据掌握客户动态,企业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预测、预警的系统,体系庞大,必须涵盖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到活动中的每个参与者,包括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中介机构、用户、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必然涉及到各种交易行为,甚至民众舆论动向。同时,还需兼顾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指标、行业发展等现实情况。

在时效性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高速、变化的特点,实时处理分析的目的就是及时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识别、判断风险并对其进行预测和响应,这要求在时间上要连续,在内容上要连贯和可比。

在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时,要做到有利于风险的识别、判断、预测;在系统的构建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可靠且易行;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选取的指标、统计方法、相关判别准则要易于分析、便于操作,做到不仅能快速识别、判断、预测风险,做出预警,还能辨别风险的源头,诸如此类是对系统可操作性的具体要求。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设置部分定性指标,以便进一步系统地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金融风险。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误导,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

系统的设计应兼容,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系统中功能、模块可以独立运行,各异功能相互补充,避免冗余。

以数据为中心的层级配置

从数据管理层角度出发,作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数据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过程中,必须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数据管理机制,建立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职责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以及提供方便、可靠的数据操纵接口,以便其他层级用户的使用。数据中心管理数据时,应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及安全性,并兼顾可靠性,保证数据中心正常运营,为风险的预警提供支持平台。

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海洋中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必须对金融风险有透彻的定义和认识。这就需要我们从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确定分析需求,对数据进行重新整合,提取与之对应的分析结论。数据整合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准确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数据是预警体系的基础,那么需求则是预警体系的灵魂,其中数据提取层的任务包括:风险的定义、分析需求的确定、数据的整合与提取等多个方面。

数据分析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实施手段。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应包括现行的指标体系、统计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同时兼顾与企业相适应的相关指标体系、统计模型等内容。数据分析层的功能主要包括:风险识别与判断、风险预警与监控、自动上报、信号系统、风险预测、风险评级等功能。

来自数据分析层中的每一次预警、每一个报告,都需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外部经济运行环境,行业背景来进行解读,目的是更系统地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的可靠性、危害程度、产生根源,进而提出有效的控制手段,弥补数据分析层的不足,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更完整的决策依据,进而减少企业为规避风险所产生的损益。总之,数据解释层应健全风险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小组,为及时处理风险提供依据。

结合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从多角度分析,预警体系涵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的各个环节,即数据的收集、提取、分析和解释;各层级紧紧相扣,又相互独立,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因企业管理缺陷导致的内部风险,缩减企业管理成本。

以数据为中心的可行操作

除了体系设计和层级配置的考量外,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很关键。数据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一旦离开操作数据的“人”,将毫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系统顺利实施。考核机制应从数据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全面、可靠、弹性、实时、安全的数据体系为目标,对参与者在体系建设中的效能进行评估,量化参与者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奖励为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参与者。

同时,为保证系统实施、操作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程序。在预警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数据为中心,制定明确的系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系统实施的进度、参与者、目标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必要时,应制定系统使用的行为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参与者的权责、业务范围、数据权限等;明确风险分析、上报、反馈和监测机制,保证及时发现风险,且得到响应,确保大数据助力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更科学。

相关链接

目前,可用于助力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大数据存在多种来源。电商,以阿里巴巴为例,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风控数据挖掘系统,并通过旗下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作为基本原料,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

支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入口和结算通道,此类平台可基于用户消费数据做信用分析,支付方向、月支付额度、消费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数据。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背景;物流企业;融资风险

前言:

现阶段,国家互联网水平逐渐提升,有效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创新转型发展。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相关企业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在国家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扶持物流企业。由于物流企业在社会中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率、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增加产值等作用,所以需要充分研究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给予有效地解决措施,例如一部分物流企业存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一半以上的企业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财产,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分析我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问题,并探寻积极的融资措施,以解决物流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

1.物流企业融资现状问题

1.1内部资金不充足

我国多数的物流企业,其内部资金的来源途径主要是企业股东的个人财产、企业未分配的利润以及公积金等。物流企业内部股东多为个人,并且股东人员大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或者企业职工,个人财产有限,能够为企业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少的。一般的物流企业都会有资金匮乏的问题,若企业中缺少了资金支持,将难以使企业正常运营[1]。

1.2贷款门槛条件严格

银行在针对中小型的物流企业申请贷款时有诸多限制,并且在企业申请贷款或者担保时,需要提供担保物进行抵押和保证。另外,物流企业多为私营企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企业管理工作成效较低,并且缺少良好的信用度,而且在财务管理中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有些企业财务信息并没有做到公开,所以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精准分析物流企业的贷款风险以及是否具备偿还能力,并且在银行系统存在坏账的情况。在坏账率增高的负面作用下,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正常申请贷款,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融资成本较高

物流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且诸多企业正处于起步时期,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资金匮乏,负资产率较高,不能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物资,并且在融资时,交易成本普遍较高,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资金的意愿不高,而且物流企业在起步阶段的信用度是比较低的,所以借款后的偿还能力未可知,相对增加了贷款风险。

1.4融资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政府对于国有企业或大型集团的重视程度要高于物流企业,表现在对大型集团或国有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扶持以及资金补贴,并且由于我国的发展体制的约束,造成相关体制建设者在对物流企业融资政策的问题上缺少全面性,进而使物流企业的起步阶段缺少系统化的制度,也缺少合理的发展战略,所以也造成了融资困难的情况。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企业融资风险

2.1渠道杂乱,风险不定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赖于互联网平台,企业融资的渠道多种多样,而且投资群体的规模加大了,投资群体的数量也增加了,但是所产生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非金融领域也在积极参与,并且以民间的融资为多数,因此对于这一类平台不能辨别真伪,导致融资渠道的混乱,风险不定,造成监管部门的工作难度、工作力度也在加大,并且不能掌握近期的资产负债情况,对于物流企业的融资而言,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且不容易被觉察发现[2]。

2.2领域交叉,隐患潜藏

在我国金融行业领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分业经营,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传统的金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对传统金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商业经营难度加大,而且这种发展形势会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很多物流企业以助力自身发展为借口通过一些平台投放高回报率的融资产品,但是最终却演变成为了非法性的集资行为,这造成了融资领域的混乱,主要原因是领域交叉,并且潜藏存在金融方面的问题。

2.3监管不力,经营受阻

政府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没有规范性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依据,并且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欠缺完善,在督导力度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贷款者违约拒绝偿还债务的情况,严重违反市场纪律,并且有部分行业在法律的边缘做出违规操作[3]。互联网技术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虽然银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文件,并且也依照了有关法律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金融制度以及法律文件还需要不断完善。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形势背景下,大数据技术被应用到了融资领域中,虽然金融监管表面上得到了监管和控制,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互联网是虚拟的,在这种环境下监管措施需要不断升级和优化,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数据信息很多时候难以被发现,有着较强的隐蔽性,因此难以完善监管平台,而且不能对投资融资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最后,由于互联网环境是开放包容的,而且牵涉到了不同的行业领域,因此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监督和管理难以实现,并且会加大监督管理的压力,而且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否需要依赖互联网金融也是当下需要面临的问题。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企业融资路径

3.1创新融资渠道,加强管理举措

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实际发展状况,比如在疫情结束后的市场环境中,对各领域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应该思考物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问题,比如如何在经济复苏形势下改变企业困境,如何有效申请资金政策的扶持,对此相关部门需要依据金融政策,针对物流企业提供特色的、个性化额度融资渠道,比如对于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企业,采取优先扶持机会,并合理分配有关资源,以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双向扶持、建立科学的资源服务统筹平台让各项资源能够在物流企业内合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进而可以规避特殊时期下非法金融平台的违规运营问题发生,因此融资渠道的有效创新并非增加金融产品类型以及数量,而是需要将现有的融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以及完善[4]。

3.2分类划分行业,强化监管措施

在互联网背景下,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行业模式实施监管措施,因此在严峻的形势背景下,能够执行的是加强互联网金融在各行业的监管力度,并且逐渐形成分行业监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每个行业的差异性,需要在确保不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前提下,并且不扰乱正常的经营秩序,从而实施分类划分行业,对于涉及金融相关的需要做到分隔管理,这样就可以有目的地实施相关的政策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而且在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应用互联网信息技建立并完善金融管理体系,不但可以全面监管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应用,而且还能够加强国家对于金融风险监管的力度。而不同的行业领域有着不同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模式,因此在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分类划分行业以后,有助于强化监管措施,并且能够做到特色管理[5]。

3.3提升工作能力,提高管理质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企业发展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知,我国进入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对于一些传统物流企业而言,其管理人员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守旧,对于一些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不能正确地认识,在接受新技术时候表现出保守和拒绝,这是现在物流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当下时代,要能够有效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工作能力,提高管理质量,要能够针对工作人员工作认识和工作模式进行提高和改变,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以满足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且还要建立并完善监管体制,有效地落实信息化技术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中去[6]。

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有利有弊,不但可以辅助企业更好地发展,而且也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而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需要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这样有利于物流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东晴.互联网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J].时代金融,2018(02).

[2]陈佳丽,邹小红.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福建地区为例[J].北方经贸,2019(08).

[3]赵静.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探讨[J].时代金融,2019(21).

[4]吴亚莉,赵琪琪,施宇玮,等.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和策略[J].南方企业家,2018(02).

[5]钱颢瑜.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0).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房地产经济 系统动力学

一、前言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情况一方面关系着国内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民群众的住房情况,另一方面,对包括房地产产业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面对金融危机的各种威胁和风险,如何准确把握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建立房地产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已成为房地产领域亟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可知,其首先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影响,而后对其他企业的发展情况产生影响,且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要比内地的影响严重;先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后对国内金融系统产生影响。对我国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很有可能比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还还要高出许多,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贷款人信用仍然是存在着等级之分的,但我国住房贷款中的按揭贷款者几乎不存在信用等级。虽然,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较高的房价可以将因信用缺乏的住房贷款的潜在风险进行掩盖,可一旦国内房价价格出现下跌或发生较大波动,潜在的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1]。因此,将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作为房地产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并通过建立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分析影响其和谐发展的因素,对于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金融危机下房地产经济不和谐的原因

对金融危机下,房地产经济不和谐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是房地产地位的重要性不和谐,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市场中的房地产资本仅占到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24.8%,但投资对GDP的贡献却高达40.1%,说明了在不计入相关产业前提下,仅房地产产业便占据了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0.2%,而房地产对就业的贡献率也达到10.0%左右,即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领域的社会就业问题必将更为突出。

其次,是房地产经济所受政策影响特性的不和谐。受到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央行在2008~2009年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居民、企业贷款利率,虽然,利率的下调并不针对房地产产业,但利率的下调无疑会增加市场中的货币投放量,同时,帮助房地产开发商缓解货币资金压力,从而降低其贷款成本。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客观上也会为我国房地产行业提供一个适当的喘息时间,简单来说就是,若未发生金融危机,则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并不会做出迅速且及时地调整。

最后,资金运作机制的不和谐也是房地产经济不和谐发展的另一影响因素。由于对于房地产而言,诸多项目得以通过和运行的背后,大都会存在地方政府在利益方面的驱动,而此种非市场化的投资方式,使得国家和中央政府只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制止,可实际出现的情况大都是“一管即死,一放即乱”,可见,投资资金运作机制的不科学,是导致房地产经济波动较差的根本原因。

在对房地产经济不和谐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下文则通过建立房地产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方式,为促使房地产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一)系统动力学分析

房地产经济和谐的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体系主要是由房地产经济、房地产产业和社会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系统,其通常具有多个层次,且每个从此具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则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产业的价格波动较小,此时,政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关于利益的博弈并不明显。因此,房地产开发的价值链较短,房地产经济大都能够以和谐的态势发展,而房地产市场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即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反馈效应。其次,房地产经济的和谐发展又要求房地产产业不仅要克服房地产要素市场,如能源市场、材料市场等制约因素,还要克服房地产体系完善程度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负反馈效应[2]。

(二)模型建立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备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分别为:房地产价格波动、政策环境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房地产经济所带来利益的博弈以及影响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其他问题;上述各方面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影响的权重问题;不同的组织状态,如房地产市场供应链的运作形式等,对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相关作用及影响;不同的技术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整体环境对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相关作用和影响[3]。从上述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意义角度出发,可进一步将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成如图1所示的形式。

图1 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网状动力学模型

图1中,A和B分别表示材料的供应商与建筑上,C和D分别表示投资商与开发商,E表示客户,而F则表示房屋住户。由图1可知,不同级别和同一级别的材料供应商与建筑上和投资商、开发商、客户之间均存在着关于房地产的业务往来,通过科学地选择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则能够达到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不同效果。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在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正反馈效应与负反馈效应做出探析和说明的基础上,对模型建立的意义展开了说明,并给出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网状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是由供应链中的各个单元以及外部社会环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和房地产价格波动等诸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未来有必要也必须通过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设和分析力度,从而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厚尾事件;向量修正误差模型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信用体系崩溃、经济发展趋势探底等宏观性的小概率事件(尾部风险)应对不当造成的。当前为保证银行房贷资产的安全,应强化尾部风险的预警和应对。近几年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实践的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计划,如FSAP、SCAP、TD压力测试系统等项目,可有效解决房贷尾部风险问题。具体思路是通过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经济环境突然恶化、贷款人大规模违约等宏观性小概率事件,测算银行抵御宏观意外风险的能力。当前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因素很多,如房地产泡沫突出、国家调控政策不明、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都可能引发银行房贷资产的突然恶化,甚至导致银行业危机。本文将借鉴国外经验,系统探讨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引入

(一)银行房贷尾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房贷指银行发放的、与房产有关的或以房产为抵押物申请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项目。目前房地产泡沫过大、房贷利差减少、贷款申请人违规贷款、开发商恶意挪用资金等问题都导致房贷资产规模粗放增长的同时,尾部风险十分严重。这里尾部风险通常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资产损失严重的极端小概率风险。尾部风险问题已成为房贷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如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宣布将实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尾部风险从图形上分析它处在分布曲线尾端,有学者证明银行房贷资产收益率具有厚尾性特征,即和正态分布相比峰顶要尖,尾部要厚,它不能简单的用正态分布予以拟和。

(二)审慎性资本管理要求重视房贷尾部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对宏观审慎性监管提出了挑战,如监管上未对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有效计量、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未有效揭示、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薄弱等尾部风险处理不当问题教训深刻。目前监管发展趋势要求银行资本对风险有效覆盖,尤其重视房贷尾部风险。其中风险可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异常风险三种。而VAR属于常规在险价值计算,它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正常分布前提下,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银行房贷资产面临的最大损失,主要局限于传统金融资产,很难对异常损失加以预测。这里压力测试可作为有效补充,测量异常但可能发生巨大损失的极端事件,评估银行房贷的风险容忍度。

(三)压力测试―应对房贷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房贷尾部风险问题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4月11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我国形成的房贷和资产泡沫提出严厉警告。房贷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工具,通常包括一系列用来评估房贷组合面临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冲击时所体现出的脆弱性等技术,是应对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9)认为压力测试可以在严峻但可能发生的尾部风险情境下,准确评估银行房贷财务状况,从而帮助管理层采取有效对策。

二、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现状分析

目前实施的压力测试项目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年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这次金融危机后美联储2009年开展的监管资本评估项目SCAP、以及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TD、奥地利央行的SRM等测试系统。现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欧洲和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分别予以归纳。

(一)美国房贷压力测试经验与不足

这次金融危机很大原因是次级房贷管理不当导致的整个信用体系崩溃。金融危机后,美联邦在2009年2月对19家最大的控股公司资产情况进行压力测试并衡量需要多少资本抵御尾部风险发生的情形,即被称为监管资本评估程序的SCAP。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假设的严重衰退情形下,这19家银行产生累计损失达到5992亿美元,贷款损失率达9.1%。虽然每家机构都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还需要1850亿美元资本缓冲。

这次压力测试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估算了损失的数额,还评估了资本构成,如考核了一级风险资本比率和一级资本中普通股本的比例水平。并通过建立了SCAP缓冲区,为更高级的资本结构提供保护,降低了银行破产的风险。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模拟的情形不够严峻,没有采用最糟糕情景分析法和极值理论法。其次,涉及的银行不够全面,仅涉及19家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倒闭风险更高。再次,忽视了银行可能产生的二次损失。

2010年11月17日美联储要求接受“压力测试”的这19家大银行,在2011年初之前再次接受测试。2011年3月完成后,许多银行纷纷宣布增加派息、股权回购和增发、偿还政府贷款等计划。

(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特点

2010年欧盟为了评估经济二次探底和国债市场剧烈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选取了代表性的91家银行(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65%以上)实施压力测试。

操作过程是:基于2010-2011年观察期设计了基准情景和恶化情景。基准情景是大概率事件,恶化情景相对概率小,是压力测试重点考虑的主要情形。恶化情景假设2010-2011年欧盟经济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考虑了其他尾部风险,认为恶化事件一旦出现,欧盟银行业金融体系面临极大考验。

测试结果是:在恶化情景下,2010-2011年债务危机等负面因素将给欧盟91家银行造成5659亿欧元损失。同时91家银行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将由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其中7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未达标,低于6%。

实践证明,这次欧盟测试虽然严厉,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欧元区的短期信心。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假设条件和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如这次测试主要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相对忽略了流动性风险、银行间的风险传递效应以及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造成测试结果存在偏差。

(三)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于2010年5月开展了针对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和以土地、房产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并假设全国房地产价格将下跌10%、20%和30%三种情形,通过选取30家银行报送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应分析,体现了国家强化房贷资产质量的信心。结合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实施情况,发现一些不足:第一,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通过分析借款人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等变化对抵押物变现影响,量化分析薄弱。第二,假设条件冲突,银行模型不一致。其中较好的四大银行模型相对复杂,还考虑了GDP增速,房地产行业变动等因素,但行业测试的结构会存在偏差。第三,分析对象片面和数据缺乏,银行房贷损失主要担心贷款人无力还款违约。当前购房贷款主要三种分为居住性、改善性和投资性,但国内压力测试只采用投资性购房的标准,因此可能夸大了测试的结果。同时多数银行的原始数据不能满足7年的历史数据要求,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第四,银行资产界定不明确,压力测试对房地产开发信贷时,更多考虑的是抵押贷款,还需明确信用和商业票据的潜在损失。

2011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标准更加细致和严格,并且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形,同时重新界定了房价下降的轻、中、重三种情况的标准。

三、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分析

理论研究证明,多数金融资产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具有厚尾特征。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具有积极意义。现从流程角度(见图1)对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问题系统分析。

(一)确定银行房贷组合和测试方式

指银行需明确测试的房产贷款资产,并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选择相应测试方式。内容包括界定测试对象、选择样本银行、测试方式和测试周期。第一,界定评估对象为测试银行房贷面临尾部风险的损失,通常指房贷真实性风险敞口。第二,选择参与银行。国外经验是通常选择对经济体系有重要意义的、容易波及和传染的银行测试。第三,选择测试方式,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其中自上而下是指监管机构在测试中作统一的情景假设,并有独立的测试模型,要求银行参与进行全面测试。而自下而上指要求参与银行利用自身经验和信息先从自身做初步测试。为保证结果真实有效,监管机构应保持与银行间的信息沟通,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第四,确定测试的周期,按频率可分为日常性的即时测试和时间稍长的三个月以上系统性测试。日常性的相对简单,只需确定风险参数变化,忽略冲击来源的分析。而较低频率的测试要根据周期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房贷压力头寸变化过程,测试更加复杂。

(二)识别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是指形成房贷尾部风险的因素,如房价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经济环境周期衰退等可能成为导致房贷坏账增加的负面问题。这里极端情形的风险因子界定是重要工作。研究发现,常见的风险因子包括经济周期因素GDP、房价变动因素、银行房贷的敞口、金融市场稳定性、出口和汇率波动等方面。而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测试结果失真,部分原因就是风险因子的界定存在缺陷。如它虽然将欧盟成员国、美国和相应地区的GDP、失业率、CPI、利率等作为风险因子,但却排除了银行业自身债务比重恶化和国家破产等风险因子,不够全面。

(三)假设不同强度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其中敏感性分析是单一因素分析,如考虑利率或房价变动单一因素对资产的影响。情景分析是多因素分析方法,考虑房价波动、GDP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冲击。情景分析又可划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定情景法两种,前者是指根据特定的历史数据判定冲击结果,它具有客观性,但不能考虑未来极端情形。后者是根据未来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的极小的宏观冲击推断房贷损失。本文的压力测试就是探讨假定情景下,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尾部风险可能给房贷造成的冲击。实践中情景假设需要很大成本,包括数据的真实和丰富、测试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高等因素,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状态。因此设置压力测试强度时应尽可能注重其合理性。但国内对房贷压力测试时侧重于分析针对信用风险导致的尾部风险,对宏观经济衰退考虑较弱,而宏观经济震动可能完全破坏目前假设条件。

(四)选择压力测试分析方法

压力测试工作核心是评估风险因子在市场情景突变到极端情形时对银行房贷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很关键,如奥地利央行SRM测试就通过银行间的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描述风险的传导效应。压力测试分析时往往需结合定性、建模和统计手段。目前操作中相对成熟的分析模式包括房贷资产价值回归方程、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如以Johannnes1991年提出的向量修正误差模型(VECM)为例,它研究思路是建立不同风险因子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协整关系的误差项,反映短期风险因素波动向房贷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

(五)压力测试善后工作

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对金融环境和经济信心产生指导效应。如欧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仅有7家未能通过测试时,带来投资乐观情绪,迅速导致欧元对美元的走强。常见的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善后环节指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如美联储根据测试结果对银行划分为强势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和弱势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为代表),并对照估算出的746亿美元资金缺口,及时采取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换和出售资产等补充资本金方案。通常银行资产还可能产生二次损失,因此善后工作还应注意房贷压力测试的二次效应问题。

四、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测试对象,大力完善数据库建设

1.深刻认识尾部风险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试银行

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就针对房贷尾部风险予以预测,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资产多元化分配。压力测试要求每个银行予以重视,但有时将所有银行放贷纳入情景分析难度太大,就需要象美国和欧洲选取对象时就考虑一些代表性的样本银行。要求我国监管层选择实施对象时,要在测试成本和效果间综合权衡,体现出参与银行的代表性。

2.保证数据真实性,完善数据库建设

注重房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开展压力测试的必要前提。收集信息渠道包括国家征信体系完善、征信公司和评级机构的帮助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强房贷审慎性监管数据库建设,落实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账户、贷款账户和交易账户信息的管理,尤其重视与房贷关联的金融稳定性数据和早期的预警数据,从而为压力测试体系的建模和检验提供支持。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相结合,并注重单笔大额贷款管理

1.测试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要求银监会督促银行树立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理念,并在测试中对银行进行指导,尤其注重口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则强调国内商业银行主动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经验,预测房贷初步测评的损失指标,并提交给银监会。实践中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并注重银行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增强,尤其人才队伍建设,应设法吸引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人才。

2.注重对单笔大额房贷压力测试

重点监控房贷中的单笔大额贷款,对其贷款人的资金盈利及还款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评估。如对大额贷款人资料审查时,除了必要的财务信息,还要对其违约情景重点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

要求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尽可能考虑风险因子完善问题,如在评估宏观风险时,可考虑经济增长减缓、国际收支平衡恶化、利率和汇率急剧不可控、通货膨胀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尽可能多的因素,并纳入模型予以分析,如能通过相关检验,就能纳入压力测试的范畴。

2.压力测试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建设地位很关键

目前国内的模型应用中发现存在变量较少、规模小和数据不充分等缺陷。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房贷尾部风险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落实方法可由金融机构、监管层、高校等共同参与,进行模型的研发和攻关,模型设计时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的建设、压力测试的行业标准、监管原则等;定量分析则分析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可能受极端事件冲击的后果。

(四)结合国外经验,设计不同强度冲击情景

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选择不同强度的情景,可以结合国外经验,全面地考虑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问题。当前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压力测试可以建立三维预警信息立体矩阵角度上,从情景的强度、发生概率、冲击的时间三维角度进行预警信息排序,并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有进步意义。

(五)测试结果充分披露,并制定应对措施

1.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应将压力测试结果及时披露

如美国和欧洲将压力测试的范围、测试的方法和情境设计、参数的设置等细节都公布,并要求问题银行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目前国内出于保密性等考虑,压力测试透明度较低,在条件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将压力测试作为银行房贷经常性的财务报告项目。

2.及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应对措施

银行应采取主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根据测试结果纳入资本性管理,提前计提损失准备金。其次,针对房贷尾部风险原因,进行风险缓释与对冲。如通过对冲房贷的资产负债、限额管理等手段,降低房贷的风险暴露。再次,将测试结果纳入银行的经济资本成本核算,并进行考核。最后,保持房贷尾部风险测试的周期性和连贯性,体现银行和监管层的负责态度,保证金融环境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由美国次贷危机再思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J].中国经济问题,2010.

[2]盛斌,石静雅.厚尾事件度量和压力测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度自信;金融学科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数量的迅速增长,市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的需求日益迫切。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参与群体的特殊性,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借助过度自信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旨在通过金融学科平台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设寻找有效突破口。

一、金融市场中的过度自信行为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如何以通过投资行为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近代新兴学科。在行为金融发展的历程中,它不断地挑战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过度自信原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中理性模型与现存金融市场环境不相符的关键性问题,使其成为了行为金融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所有市场决策都依赖于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而在通常情况下,参与者们无法有效地控制个人在投资决策过程的过度自信行为,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专业人士也会在因为过度自信的失控而导致投资失败。独立研究公司Portales的合作人,分析师查尔斯·皮博迪曾指出,雷曼兄弟破产事件的发生,要归因于其CEO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减值并没有赋予相应重视。因此,近年来CEO的过度自信指标也逐渐步入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视野,成为学术研究的高度关注对象。当然,除了大企业外,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运作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基于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认真考量,有效落实相关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二、样本采集

(一)调查对象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60份调查问卷,被调查对象分别来至两个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金融专业知识背景: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NF组)以及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BS组)。每组各有30人参与调查。各组分别被安排在完全隔离的空间内,在限定的10分钟内完成问卷。被调查者分别来至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BS组),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NF组),均为全日制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二)问卷设计

本文将股票市场研究作为切入点,数据采集的主要标的物则是受访者对各股的主观预测价格。问卷中的3个问题分别要求受访者在指定时间内对国内外BP、Apple、中国工商银行3支股票五个工作日后的价格进行预测。以英石油(BP)在纽约证交所(NYSE)的价格(美元)为例,受访者需要在2010年6月30日(被访日)预测BP公司股票2010年7月7日在NYSE的收盘价,BP公司近期的重大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历史最高(低)价会作为即时参考消息附上。实例如下:

问题一:至从4月20号以来,因为钻井平台漏油事件,英国石油(BP)股价从$64.48跌至当前的 $28.65,跌幅将近 56%。请您预测英国石油(BP)在一周后的股价。

答:我认为该股价有90%的可能会在美元以下,

我认为该股价有90%的可能会在美元以上。

(三)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引用了Soll & Klayman (2004) 在其Experiment 1中的2-point Method (置信区间口径校对法)对受访者的过度自信进行定性分析。图一中,在1820(15.6)的环境下:区间I的置信水平为80%,即完美区间;区间J的置信水平小于80%,即过度自信区间;区间K的置信水平大于80%,即过度自负区间。以图一为例,假设受访者被要求以80%的置信水平来预测某支股票在未来一特定时间的价位区间,如果受访者给出的答案为:

(1800, 1840),即区间I,该受访者将会被定性为完美校准;

(>1800,

(1840),即区间J,该受访者将会被定性为过度自负;

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情况将会被定性为因认知偏差而造成的过度自信。

三、理论假说

本文研究着眼于不同的学科教育背景影响投资者过度自信水平的实证分析,其归因于在广义上教育对个人行为认知的影响,同样会制约投资者在交易中的过度自信行为。例如Deaves, Luders & Luo (2008),其通过建构的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具有金融教育背景的年长投资者交易频率偏低,该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金融教育背景、共同基金投资经验,交易经验以及相关知识等影响因子。加以整合Sherin (2000)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具有金融教育背景的年长投资者能更好的掌控其在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水平。Gort, Wang & Siegrist (2008) 也同样地研究了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领域的冲击,其线性回归模型仅纳入了三个变量,即年龄、经验以及教育背景。他们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有效的减少过度自信。当然,至今为止世界上也出现了相当数量持反面观点的学术文献,例如Odean and Gervais (2001)认为相关经验与过度自信成反比关系。Glaser, Weber and Langer (2003)则证实了专业人士在趋势识别能力方面的过度自信要高于相对单纯的学生,因为他们并无法提供更精确的估算。

根据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以下假设的有效性:

H:NF组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BS组。

四、数据分析

基于问卷采集的数据,本文首先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两组受访群体在本次调查结果中的显著差异。纵向比较: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NF组)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BS组)约3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NF组在三支股票未来股价预测中均有七成或以上的受访者表现为过度自信,而BS组的过度自信则维持在40%的水平左右。横向比较:NF组的内部性差异相对不明显,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整体表现基本一致,反观BS组在第三项预测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前两项,30位受访者中仅11人有过度自信表现,可见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认知偏差对金融市场参与者在投资决策的过度自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为进一步确认此次调查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本文从两组受访者在三项预测中提取了区间中位数进行统计检验。首先,本文使用F检验分别对三项共六组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一致显示NF组和BS组的过度自信水平方差并无显著差异(见表一),即两方齐差(Equality of Variances)。虽然APPL项目的F检验结果相对显著,但p=0.206的数值距离显著性临界值p=0.05还有很大差距。鉴于两个样本间的方差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引入双样本t-test对现有数据结果进行真实度检验(统计学意义)。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两个样本在三项过度自信水平的T-test检验结果均呈现显著性意义。因此,本文的分析结果(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本文上述的假说“H:NF组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BS组。”在此次实证分析中予以接受。

五、国内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国内现状及问题

1.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与产业投资创新的浪潮此起彼伏,广泛采用的新投资技术,不断形成的新投资市场,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交易、新服务浪潮般地出现在金融与产业投资领域。由于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的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资产偏好发生了变化,投资股票、基金、权证、实物或股指期货、外汇、贵金属等等金融投资品交易活动已成为企业和居民个人防范风险、提高财富水平主要手段。而目前国内金融消费者还是以不具备基本理财知识的年长群体为主,基于本文以及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消费者群体的投资失利(包括金融产品与服务欺诈案件的发生)可以归因于其过度自信行为或基于认知偏差的过度自信行为,对投资理财业务的渗透已经成为解决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2.高速发展急需专业人才

伴随着金融机构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需求为中心”顾问式服务模式的转型,金融机构将大量减少柜台人员、增加精通投资理财的专业人才,对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这就产生了对投资理财人才的巨大的需求缺口。仅以工行为例,大约一亿个人客户,按照“二八”法则预测,大致需要对2000万至3000万个利润贡献较大的高端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因而至少需要上万名理财人员。工商银行大约占国内银行1/4的市场份额,由此可以简单地推断出国内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人才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涉及客户面相当之广,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的推广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不用说从整个金融业来看,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行业也对理财人员有着巨大的需求。

3.高质量从业人员稀薄

与理财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投资理财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目前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原来银行储蓄网点的员工,对专业的理财系统知识了解很少,保护消费者的意识相当薄弱。据中国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介绍,目前初步估计拥有国家理财师资格认证的人数大约是3000到5000人,按照中国理财市场来看,需求缺口大约超过30万。

(二)相应对策

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科学研发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核心任务,结合本文研究成果,可以借助金融学科平台通过以下两大有效途径解决我国在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中所面临的问题:

1.专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旨在培养具备健全消费者保护意识,既具有良好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金融和投资理财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投资理财业务技能,较高的投资理财综合业务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类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从事投资分析与咨询、风险投资、个人理财咨询、公司理财和各种金融服务等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短期内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建设的迫切需求。

多投身社会开展金融专业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宣传理性投资,避免过度自信的盲目投资行为,激励金融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2.着眼于系统化预防机制的研发

基于本文的研究理念,强化金融学科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改善研究方法、优化分析方式以及扩大影响范围等等。从而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评估系统,协助从业人员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让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出准确的自我定位,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规范金融市场的有效秩序。(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Deaves, R., E. Lueders and G.U.O.Y. Luo,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Impact of Overconfidence and Gender on Trading Activity. .

[2]Dittrich, D.A.V., W. Guth and B. Maciejovsky, Overconfidence in Investment Decision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

[3]Glaser, M., T. Langer, and M. Weber, 2005, “Overconfidence of professionals and laym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ithin and between tasks,” Working paper.

[4]Gort, C., Wang, M. & Siegrist, M, 2008, Are Pension Fund Managers Overconfident?,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 9, 163-170.

第12篇

【关键词】个人金融;服务;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财富加速增长,我国金融系统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前景看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国外金融业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00-200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6.5%,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万亿元。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必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有74%的人对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感兴趣,41%表示需要个人金融业务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层次低、规模小、类别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目前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的个性化服务层面,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条块分割,缺乏机制保障

个人金融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上下协调、前后沟通。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通常归于银行的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个人金融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资源短缺,缺少系统支持

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资源极为有限,客户资金增减、资金流动趋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不同选择等掌握不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了解不够,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导致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缺乏高层次人才

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机构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它要求个人金融服务人员不仅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我国银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前景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业务意识和金融市场

作为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员工及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主动宣传正确的个人金融业务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业务产品,提供便捷的业务工具,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与规划。细化客户市场,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个性需求研究,提供差异化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

2.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现阶段,金融监管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支持金融同业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业务适当交叉,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储蓄或者咨询上,应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设计个性化的理财计划,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度身定做”金融产品,使客户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合作

以居民的货币资产储蓄为纽带,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提升服务层次,获取综合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互相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纳;另一方面,着眼发展长远,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和进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理财专家,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OL].中国金融网,2010-11-17.

[2]谭永全.全面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分析[J].财政金融,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