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

时间:2023-06-08 10:5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

第1篇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变得越来越时兴,为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转移。这是农村的一个新的机遇,但是,要想发展就要解决文化、经济、利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护,做到经济循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2]欧阳晓晴,吴婷婷.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017.

第2篇

 

一、张掖市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近年来,张掖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推进“双联”和精准扶贫、专项扶贫等工作,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2%以内,在脱贫致富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落后地区或山区,这就给扶贫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张掖市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又是农民,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差,进而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没有好的收入又导致他们的经济来源更加薄弱,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开展“双联”和精准扶贫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大量农户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开展农业种植和生产。如果地方政府能出台好的政策和措施,给予这些贫困农户一定的帮扶,在使他们脱贫的同时,使他们更有能力开展相关农业生产,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开展“双联”和精准扶贫就是对这一部分贫困农户的有效帮助,不管是从资金上,知识技术支持上,还是开展相关培训上等,都能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致富,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三、张掖市“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张掖市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实现了甘州、肃南、山丹、民乐、高台五个插花型贫困县整体脱贫。但在整个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导致扶贫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许多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由于许多贫困农户本身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较少,因此,他们无法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农业的新知识和技术。再加上这些地方由于基础设施、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跟外界交流较少,更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都加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其次,如何有效解决贫困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资金短缺,无法将足够的资金投放到农业上。长期以来,农村普遍存在“银行不敢贷、农民贷不起”的“钱难”问题,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何在扶贫过程中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问题,成为扶贫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最后,扶贫的效果如何监管,也是考察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监管力度不够,不但扶贫工作流于形式,而且还会滋生许多腐败贪污现象。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强化监管考核也成为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四、解决贫困农户现状发展农业经济的对策

 

自从张掖市的“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实施到村到户的个性化帮扶措施,不断推进了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的深度融合。但就在帮扶贫困农户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工作方法和政策上还缺少一些创新,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还应该不断提出和设计出更多具有地方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对策。

 

(一)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强化金融支持

 

我国的商业银行网点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或是中小城市,在农村或偏远地区设立的营业网点相对较少,考虑到风险因素,这些机构能提供的业务也比较单一,最终导致了农村普遍存在的“银行不敢贷、农民贷不起”的“钱难”问题。当地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各个金融机构多推出一些能够帮助农户解决资金融通的业务,为他们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拓展了这些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量和客户群体。

 

(二)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销路

 

由于各个地方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地域性强、季节性强等特点,有时会限制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本身就欠发达地区,农产品销售的情况对农民收入至关重要。电子商务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各地方政府应该将电子商务和农业有效融合的模式介绍给农民,教授他们如何用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来发展农业。

 

(三) 加强对贫困农户现代化农业技能的培训

 

大部分贫困农户由于本身文化水平程度低,还不会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依旧用一些老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地方在进行“双联”和精准扶贫的时候应该多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或是请相关专家给农户讲解和指导,让他们体会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并逐渐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第3篇

关键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所在。[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贴近市场办教育,聚焦产业育人才,针对产业办专业的宗旨。近年来逐渐在“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山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特色,通过“政校企”高度合作,共建起了四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生力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许多个性化的要求,需要通过服务资源条件、服务绩效两方面建立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2]

产业学院是依托“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依托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相关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举办的,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3]产业学院的产生的前提就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产业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产业学院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目标

中山的个别专业镇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如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立的四个产业学院都与当地区域经济相关。如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经济学院。为保证就业,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必须超过或者最起码要达到能为当地产业服务的水平。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山各专业镇的收入水平虽然不见得比周边的城市高,但中山市作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当之大。据麦可思公司近几年的跟踪报告,本地生源一般超过9成留在本地工作,外地毕业也有超过4成留在本市工作。[4]想留下来的毕业必须要达到当地企业的用人标准所以产业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本身就是当地“一镇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的产物。因此,产业学院抓住专业镇“一镇一品”的产业聚集特色,通过在企业门口办教育,有效解决了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兼职老师聘任与管理等实际问题。[5]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现实环境。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最新技术中学习,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跟着提高非常快。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结合生产实践,在学习理论中激起的创新火花很快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尝试,也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古镇灯饰学院很多师生的专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超过预期的效果,随着日后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应该还有提升发展的空间。

三、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前文提到,产业学院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当地工作。这股有知识有文化有持技能的劳动生力军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持是非常有力度的。

首先,产业学院的毕业生掌握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技能。他们本身就是为了服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培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老师很多就是当地企业的技术能手。

其次,产业学院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都融身其中,对当地工作生活的认同使得离职率比较低,很多学生毕业前已经在所在企业工作或实习过,这样的经历使他们与企业减少了磨合,增强了企业用工效率,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持

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势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对企业而言是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结合之后产生的科研动力和对先进技术的改良与追求都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

产业学院有师资,有科研氛围,教师有科研能力。真正与区域经济融合后产生品牌效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沙溪服装学院“第十六届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王荣老师的“敦荣DUNWIN”品牌,荣获“2016年度品牌大奖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奖”。王荣老师2014年成立了敦荣工作室,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品牌设计,熟悉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6]

其他学院如灯饰学院等也不断有新品牌出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必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如何将发展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实事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2]吴建新,易雪玲.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究――基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31

[3][5]林仕彬.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专业镇产业学院的实践为例[J].职业教育,2015,7.

第4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趋势

一、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整体国内生产和国民生活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当前交通运输经济还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长效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并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交通运输经济其本身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就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二、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随着我国整体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相关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出现了资金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很多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交通设施建设的成本和难度较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导致了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基础交通需求。

第二,不平衡问题。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不同的地区之间,其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体交通网络设施的建设不够平衡,特定地区的供需矛盾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解决。

第三,安全问题。近年来,众多交通事故频发,这给予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严抓、狠抓公路运输安全,是整治当前交通事故多样化、频发化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相关客运与货运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安全指标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相关营运人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容易出现相关的安全问题。

第四,环境问题。对于道路交通行业来说,在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其会产生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并且对于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如何对于环境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是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解决当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投入。在开展相关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保障,加强各项资金的落实,避免由于投资方面的制约对于道路交通事业造成的影响。各级地方要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于资金困境进行解决。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筹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地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保障平衡。在进行当地交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平衡化与协调花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与实际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而更好地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消除,减少不同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进而更好地利用公路运输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公路网络的协调谷案例上,要对于不必要的浪费进行控制和减少,提高整体的运输效率。在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浪费问题,并且减少由于施工中技术不过关所造成的后续维修保养成本增加。

第三,实现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公路网络建设也要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城市沿线地区,要对于公路网络进行充分的拓展,进而更好地对公路沿线地区的乡镇、农村等不同方面的字眼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接轨。通过开展一体化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提高,并且结合科学的管理规划,不断地扩大整体规模,进而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一些区际和城际地区,要对于空间联系进行不断的增加,对整个公路网络进行完善。在进行道路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要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做好扶持、帮助与相互交流,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对公路经济的规模效应进行有效的发挥。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对于城乡的距离进行了缩小,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之一。

第四,加强产业布局。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布局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如何对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是其重要的发展关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强技术含量,关注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网络的建设中,各项新技术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是整体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关键。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其周边产而已集群的发展,这对于市场方面的各类调节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周边城镇来说,其本身的发展要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当地道路交通运输网络来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调整,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在将来的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调整依旧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经济来说,交通运输经济是其发展的重要关键和保障。如何打造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段睿.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1)

第5篇

>> 农村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服务农村经济的职业教育研究 谈谈如何将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如何将电视媒体与微博有效的结合 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 办好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如何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林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讨 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探讨 如何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浅析如何将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有效的融合 浅谈如何将化学教学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有效结合 浅谈如何将小数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如何将语文实践能力与服装专业技能有效结合 浅谈如何将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 如何将基础英语与药学专业有效结合 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如何将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结合 如何将初中体育与多媒体有效结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探讨如何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有效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有效的结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也是当前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良性循环机制仍然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是农村职业教育生源短缺,学校资源浪费,农业管理部门无所事事。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结合迫在眉睫。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

(1)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农村特色,与劳动力实际要求相脱节。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不适应农民的需求。一方面是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而另一方面却是农村大多农民等米下锅。出现这种落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单一,教育内容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要求,调整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致使许多农家子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2)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推动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真正热心农业、具有专业技术、能够开发致富、为农业经济做贡献的新型农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管理者。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农村现实存在较大距离。由于许多农村职业学校都是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来自普通中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这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有效结合的建议

1.实现农科教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第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同时要重视培育市场调节机制。农、科、教是个平行的系统,在制定规划、确定项目、筹措资金、组织技术力量、安排设备和场地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协调和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如果离开政府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协调,农、科、教结合是难以起步和长久的。

第二,项目教育是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开发结合的一个有效结合点。切实可行的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联系纽带,只有围绕具体项目的实施,农科教结合才不致被架空。

2.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结合农村经济开发,深化教学改革。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要想取得当地的认同,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在争取外部环境改善的同时,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内部改革和建设上来,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一,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对职业教育来说,原来意义上的专业必须淡化,即淡化专业计划的界限,淡化专业计划的约束性。专业淡化之后,强化课程则是必然选择。强化课程的独立地位和课程的目标管理,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校设课和学生选课的自。淡化专业强化课程之后,会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先有课程后有专业,可以实行学分制,学制和学籍有一定的灵活性。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分开,毕业生可以拥有一个学历加若干个资格证书。

第二,人才规格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让消费者参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现代市场经济要讲产销对路,有一个普遍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让消费者参与设计”。像北美的DA CUM 课程开发那样,从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让当地企业界人士,农场主、行业中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农职学校应设计出适合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专业课程,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摆脱学科知识中心的束缚,才能解决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处于功利取向弱端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行扶持和保护在强调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同时,还应看到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对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农村职业教育应向许多国家那样受到必要的保护。

第一,重点建设一批骨干示范学校。由国家提供或通过引进外援,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基地,通过银行的低息贷款发展校办产业。

第二、建设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服务体系。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以农业、农村、农民为立足点,把农业技术推广、科研开发和教育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职业教育为结合点,做好普、职、成三教同筹工作,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三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在省市一级,建立农学院或农业专科学校,开展较高层次的农村技术教育,主要为农村培养专业课教师和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尖子人才,打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之路。在县一级建立农业职业高中、农民职专或综合性的职教中心,主要进行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县一级农职院校要作好“上连下带”,一方面为省市一级农业院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根据本地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绿色证书"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乡村一级作为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终端,主要进行初级技术教育,可在原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同农业技术推广相衔接,注重对农户的现场、实地指导,并通过导向、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先进技术在农户间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徐丽杰.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甘肃农业,2006,11:314

[2]白文周,田桂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118

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形式;措施

1林业经济发展形式的含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发展形式指的是某一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计划及各生产要素如何实现运行、增长的具体策略,经济发展形式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发展步骤、发展重点、发展总目标等几方面。本文研究的林业经济发展形式,主要指的是充分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林产品具体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当地的林业职能部门负责拟定林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主要包括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等内容。在制定黑龙江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以及具体内容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入考察林业资源的具体数量,了解当地林业的发展状况;第二,综合考虑林业资源的具体生长状况、生长周期,依据这些对林业资源进行分类,在制定发展模式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三,综合考虑当地的林业发展实情,有针对性地确定林业发展模式的重点。

2黑龙江林业经济发展适宜形式

2.1产业发展组织形式要积极创新

积极利用农业金融相关政策以及相关的惠农政策,扶持林业企业,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供销社改革,积极发挥供销社在林业生产、经营、服务、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放林业补助、安排贴息项目等形式,主要扶持林业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建议使用“公司(合作组织)+基地+林农”的基本模式,大力培育森林、林下经济等产业,例如仿野生中草药的种植、加工业,合作社或是龙头企业负责组织林副产品的加工生产、拟定林副产品的质量标准、创建林副产品的品牌以及做好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为林农提供种植和养殖产品种类的参考,如何种养以及销售林副产品等这些关键环节,彻底改变盲目经营的现状,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升林业实际效益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2重视林业机械互助组织的创建

黑龙江各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在某些地区,机械缺乏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些区域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上。针对这一方面,黑龙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建立林业机械互助组织,这一组织不仅可以为内部成员提供优质服务,还能向社会输送优质服务。该组织可以优先享受农机补贴、油价补贴等惠民政策,从政策上向林业机械互助组织倾斜。林业机械互助组织建立后可以依托国有林场、种植大户,切实解决林业机械购入成本高、使用频率低、易损坏等实际问题,并提高林业机械的使用效能和范围。此外,还可以成立与林业生产相关的劳务公司,可以解决在林业产业生产中遇到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用工难等实际问题,尽可能地降低林业产业的生产总成本,提升林业产业的实际效益,从技术层面推动林业产业新模式的发展。

2.3林业服务方式要持续优化,实现林业发展的多样化

2.3.1深入改革、勇于创新森林资源的采伐管理制度

进一步简化采伐许可证办理、指标安排等流程,切实做好木材运输监管工作,改变木材运输证办理流程,在乡镇林业工作站实现“一站式”服务方式,为林农提供种苗咨询、林业发展规划、产品价格等信息,为林农代办与林业相关的各类证件。

2.3.2结合每个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规划林副产品加工专业园区

吸引林业龙头企业入住,并从各个方面扶持企业发展,提升林副产品档次,增加林副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健全完善林业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制度,将产品运输储藏、初加工用地视为林地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监管,提升林副产品的就近加工效率以及产品附加值。

2.3.3进一步健全林业法治建设工作

森林公安要严厉打击放火烧林、霸占领地等恶性犯罪现象,在林业资源的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上,要在基层成立相关的管护组织,积极创新管护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同时,要积极落实森林保险工作,协助解决护林、造林资金不足等问题。

第7篇

近几十年来,台湾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加速台湾生态退化,美丽宝岛的实况受到相当大的衝击。特别是经济与环保之间两难问题,该是孰轻孰重,经常令全民与政府官员难以取舍和做出决定,特别是在攸关民生的石化产业问题上。目前台湾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居全球第22位,每人每年约排放量10.31吨,其中工业与能源部门的排放量占整体的八成以上(徐佳莉,2006)。以云林县麦寮乡台塑六轻石化厂所衍生的公害问题,民众反应激烈。

同样大陆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间,也经历过“都市改革环境问题浮现阶段”(1978-1984)、“轻工业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出现阶段”(1985-1992)、“初期重工业严重环境问题增加阶段”(1993-1999)、“重化学工业密集环境问题暴增阶段”(2000-迄今) (Xia, Pei & Yang, 2008)。这些发展阶段,如同全球许多地区一样,在拼高度经济发展之际,连带出现许多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从探讨2011年台湾地区发生的国光石化事件及其所引发各界关注焦点出发,再阐述如何由“生态、经济、社会”三者间关系的思维转变,以追求这三者能共同永续发展,接着谈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仍须引导其具备生态智能(ecological intelligences),知道潜藏在我们购物背后的各个事情,是如何去影响改变所有的事物(Goleman, 2009),最后说明藉由科学教育探讨“社会科学议题”(social science issue,简称SSI)或“社会科学环境议题”(social science environment issue,简称SSI(E)),推广“以科学为基础的争论”(science-based controversy)而不是“科学的争论”(scientific controversy)的教育理念,使公民能对其任何决定负起责任,期盼能兼顾生态永续与经济发展双赢,共创社会繁荣愿景,培育出21世纪具科学素养的公民。

1国光石化事件与各界关注焦点

2005年,国光石化公司提出一个号称亚洲最大的石化投资开发案(俗称八轻),原本这个开发案预计在云林县的离岛工业区兴建石化工业区;后来因为台西乡居民反对、环评没有通过、购地不易、彰化县积极争取等因素下,于2008年转往彰化县大城乡和芳苑乡的浊水溪北岸河口湿地,以填海造地方式兴建;2011年因环评考量被终止。这一事件在2011年的4月、5月,引爆台湾地区环保与经济两者间冲突的引线,两者孰轻孰重的争论达到历史高峰。2011年4月与5月期间,台湾地区最热的新闻之一是国光石化建厂事件。当时一份八百余人的电话访问发现,58% 的受访者无法回答国光石化厂究竟要生产什么东西;知道石化厂是生产与石油化学相关产品并和生活关係密切者,占42%(中国时报,2011),显示约有一半的民众无法认知国光石化这个社会环境议题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显示国光石化事件是教育台湾地区民众的重要社会科学(环境)议题之一。

如今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各界人士的两个主要的诉求,一个是“环保面”,另一个是“经济面”。笔者综合整理“媒体”、 “国光石化”、 “大学生”以及“成年民众”的结果发现:“媒体”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担心超抽地下水、中华白海豚的保育、当地区民的健康、空气污染(如悬浮微粒等)、湿地保育等部分;“国光石化”强调的焦点,则是能提供数以千计的工作机会、不会超抽地下水、会保育中华白海豚、会关心当地居民、会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方面;一份调查台湾“大学生”对国光石化建厂意见的结果发现,20%赞成国光石化建厂,理由依序是经济发展、提供工作机会、生活需要、金钱回馈等;73%反对国光石化建厂,理由依序是伤害生态(环境)、空气污染(悬浮微粒)、重污染工业、水污染、影响居民健康、超抽地下水、湿地保育、生活品质、中华白海豚保育、有毒物质释放、二氧化碳释放、土壤污染等;7%没有意见(Lin, 2011)。电话民调”成年民众”的结果显示,不支持国光石化兴建者占37%,理由为石化产业会对生态造成永久伤害,台湾不再适合发展石化产业的生态面考量,希望不要建厂;支持兴建者占30%,理由是基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与产能需求等经济面考量,希望推动建厂;无意见者占33% (中国时报,2011)。综合上述各界所关注的项目,均相当一致地可归纳为对“生态面”的考量,以及对“经济面”的考量,以反对国光石化兴建者居多。

为何在生态面上,会考量影响中华白海豚的族群生态,当地湿地保育、高用水量造成地层下陷、高污染影响居民健康等问题呢?2004年在台湾西部发现中华白海豚,因为牠们在妈祖生日附近出现在台湾海峡东岸,故俗称“台湾妈祖鱼”;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目前其野生种群约剩80余只,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相当高。虽然政府积极决定兴建一条宽800米、水深5~10米的生态廊道,提供白海豚迁徙用。可是,这些可能状况备受各界质疑,亦遭到环保人士的极力反对。况且,国光石化案造成大城和芳苑地区的湿地破坏,对当地渔农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甚至,台大土木系李鸿源教授指出,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一年要抽60亿吨地下水,超抽20亿吨,造成地层严重下陷12厘米。如今云林县沿海地区地层下陷问题已经浮现且日趋严重,甚至危及台湾高铁运行安全。国光石化一天用水量超过整个彰化县,国光石化用水从哪里来,更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国光石化的用水问题,台湾水利部门预计在大肚溪设置“大肚拦河堰”,同样遭到当地居民反对。再加上国光石化案会产生高碳排放,污染问题势必是相当严重,罹患肺癌机率高,且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不易,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激增。

在经济面上,一般认为石化产业对台湾非常重要,许多日常生活用品都与石化扯上关係,国光石化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与台湾经济发展,救救当前高失业人口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台湾目前石化产业上下游的产业体系庞大,的确是一个应该要投入的产业,甚至认为台湾若不盖国光石化,将来经济一定会很惨,甚至提到若不赞成盖国光石化,台湾是没有什么产业可以扎根存活下来,未来台湾要依靠什么东西与其他地区竞争呢!但是有人提出相反看法,认为台湾还有很多产业可以发展,为什么一定要发展石化业!可以找其他替代的产业来做….

经济与环保,本质上有兼顾上困难,历年来只要投资项目涉及污染,民众的反弹与抗争便随之而来,关于经济发展与环保,其先后次序的辩证始终没有个定论,但石化投资建厂的环境评估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透过环评工程,在政府、业者、专业环评委员与民间取得共识之后,仍期望由国光石化推升石化产业荣景,再造经济颠峰(徐佳莉,2006)。这样的诉求无非是希望能同时兼顾经济与生态,打造两者双赢局面;乃至到繁荣社会的多赢情况。近年来大陆地区积极追求高度经济开发,许多环保问题逐渐浮现,同样应该意识且认知日益暴增且恶化的环境问题,积极反省经济发展、生态永续、社会影响的交互关系。综观21世纪,无论是海峡两岸或是全球各地,无不费心深思如何让生态永续与经济发展从原本是互斥或冲突的两大张力,趋向共存共荣的能阶上以缔造两方双赢,进而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繁荣,人类永续生存在地球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或许能经由理解“生态、经济与社会”三者间概念发展演变的思维,再透过强调SSI或SSI(E)的科学教育训练,推动生态永续、经济永续、社会永续,三者共同永续发展的愿景。

2“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永续发展理念

国光石化究竟是要继续在台湾存在,还是到其他地区设厂?这个议题使偏好环境保护和偏好经济发展看似有冲突,但其本质上都是希望台湾环境永续、民生富裕、社会繁荣;该先给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或持续经济发展,或给予等同考虑?台湾下一步永续该何去何从?

就学科发展而言,经济学是比生态学发展早;就两者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而言,生态学则是先于经济学。如今,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基础性地转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係逐渐从互相冲突(conflict)转为互相协调(coordination),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要整合起来(unification),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型为一个永续发展模式。

在从“绿色经济”迈入“蓝色经济”的思维下,以及在Rees(200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该朝一个生态经济世界观的动态观点发展的理念,相当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生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概念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发展路径?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者间存在如何的关係呢?笔者认为最早期是“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独立发展,强调无法避免冲突,不可共量性;接着是“生态、经济、社会”三者部分互相影响,有其不重叠永续发展的部分,强调部分不可共量,部分互相影响。近年来,“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共同演化,强调经济和社会是生态系统的一环,共同演化和彼此共量,以及动态的改变。

3以重视SSI或SSI(E)的科学教育完成使命

Carter (2008)提到全球化和科学教育,科学在新经济裡的含意,特别强调探讨“SSI”的重要性。所谓的“SSI”的面向,包含有①公众有兴趣解决这个冲突,因为会影响公众如何地生活;②这个争议事件需要形成一个理性判断的讯息是复杂的;③判断这些争议事件需要平衡一些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感受的人以达到大家所关心的生活品质;④这些争议事件是特定忍受一段时间和空间,急速地通过不统一;⑤这样的争论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有各自拥护的群体;⑥这样的争议事件通常包含复杂的各种证据网路(complicated networks of evidence)和各种反面主张(counter claims) (Brante, Fuller & Lynch, 1993)。当今的许多的SSI议题,就涉及到SSI(E)面向。

若说经济是五分之三的生态,则在各追求经济发展的社会里培育公民具备生态智能,可说是相当重要的教育。Goleman (2009)阐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生态智能”世纪,公民应该对“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育稍后”的这种诉求说“不”,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起并进”的诉求说“好”。这意味着倘若当代公民能理解,且由“环境经济观点”的世界观迁移到“生态经济观”的世界观,同时藉由科学教育推动探讨SSI或SSI(E)以增强“生态经济观”,不仅是培育公民具备关心某一政党所宣称知识之“科学的争论”而已,更需要从强调由内部教育与外部教育提供各界各种的社会科学论述之“以科学为基础争论”,培育其具备多元、多面向思考,21世纪公民发展的“生态智能”,其作所为行为将可能发生改变,促使生态永续与经济永续共同并进发展。

4结论

本文从国光石化事件所引发各界关注焦点,探讨如何由“生态、经济、社会”三者间关係之思维转变,以追求这三者能共同永续发展,进而谈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仍须引导其具备生态智能,最后说明藉由科学教育探讨SSI或SSI(E)的议题,推广“以科学为基础的争论”之多元观点,并非”科学的争论”单一观点的教育理念,使公民能对其决定负责且改变行为,以兼顾生态永续与经济永续发展能双赢,缔造共创社会繁荣与人类永续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中国时报(2011). 国光石化兴废“国人”意见两极. 2011.04.10.

[2] 徐佳莉(2006). 石化产业再兴波澜─国光石化. 产经资讯,41,21-26.

[3] 刚特·鲍利(Gunter Pauli) (2010). 蓝色革命:爱地球的一百个商业创新.洪慧芳译. 天下杂志出版.

[4] Brante,T., Fuller, S. & Lynch, W. (1993). Controversial Science: From Content to Contention. Sunny Press.

[5] Carter, L. (2008). Golbaliz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science in the new econom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5(5), 617-633.

[6] Goleman, D. (2009)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How Knowing the Hidden Impacts of What We Buy Can Change Everything. St. Marins Press.

[7] Lin, S.Y. (2011). Controversy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graduates’ option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4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June 29 to July 2nd ,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第8篇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68-02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依托濒临港澳的地缘优势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一向处于领先地位,为拉动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也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同类产业的冲击,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这些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成了攸关该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做好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形势下,珠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首先应该对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和探讨,找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我们可以从不同渠道看出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价值较低,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方面,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

在整个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都占有绝对优势,它不仅解决了当地乃至全国其它地区大量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为当地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趋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是符合积经济学规律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凸显,加之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是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随着“用工荒”问题的深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变得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问题。

2.制造业占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地区始终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腾飞的目标,而且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制造业的发达不仅提高了第二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为我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成为推动当地乃至东南沿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地制造业发达的前提是建立在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发达国家的来件加工产业的基础上,因此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发达国家将相关产业向其他地区的转移,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大的瓶颈,以往的优势产业逐步为东南亚和其它地区所取代。这些问题是当前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时必须考虑的。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中占优势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而这两个产业生产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产品相比,劣势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差方面。生产同样的产品或者将当地生产的产品贴上品牌所有国的标签,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所获取的利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关企业。因此当地的加工制造业虽然已经进入全球价值链当中,但是尚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当地的一些企业满足于来件加工,缺乏品牌意识,而且也与当地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制约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社会各界都必须对此问题给予足够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产业结构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社会各界必须集思广益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一些建议:

二、如何做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1.围绕《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关于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国家发改委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指出了一些解决措施。该文件不仅指出了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和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指出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总体要求,文件在分析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珠三角今后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纲要》对当前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而且还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定位问题,指出广东地区应该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求突破,文件尤其指出应该深化粤港澳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而文件对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如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都给出了解决措施,着力要求当地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是因为文件对当前珠三角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进行产业结构转型问题。

2.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农村经济;发展;联系

中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一次伟大的变革,它不仅是一次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变革,而且是一次勇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性革新。而初中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去打工后回到农村创业,而初中生物学教学一是为高考打好基础,二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输送有一定基础的人才。近年来,由于高考对生物学科的重视,这无形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希望。鉴于这种情况,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应在重视高考的前提下并立足当地经济的振兴,把社会需求这一目标作为改革的方向(即切入点)。因为农村中学的办学方向之一就是为本地区培养发展经济的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生物学科,由于不中考,初中学生不重视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为自身教学寻找到一片适于施展其才能的靓丽天空。中学生物学教学如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这一直是困扰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症结。近几年来,笔者针对地处黔西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素有“天然大棚”之美誉,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针对我县农业产生结构调整的具体实际,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应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地区多数以农业为主,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区域经济。所以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传统的、落后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使多年劳作的农民至今经济收入偏低,无法摆脱贫穷的困境。如何让当地农民从贫困走向富裕,如何振兴当地经济,是每个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师应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初中生物学的诸多内容与农业生产有密切联系,如发芽率的测定、合理施肥、光合作用、开花和传粉、营养繁殖等。笔者在传授这些知识时,特别注意补充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动手实践,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例如教“种子的萌发”一节,除讲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外,主要让学生掌握在农业生产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这些条件,教会学生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法。在烤烟、蔬菜、玉米的播种季节,要求学生回家对生产用种,一定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为家长精良播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又如在“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不仅讲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还着重向学生讲明了了种庄稼太密、太稀都会减产的道理,再组织学生到实验基地动手实践。并把合适于当地种植的一些名、特、优、新品种的选种、栽培、管理技术编印成资料发给学生,让他们回家指导家长种植。有些学生按资料的要求,回家指导家长种植玉米,将过去的第666.67m2(每亩)2000~2500株(2),改为现在的3000~3500株,结果在同样的肥水条件下,每666.67m2平均增产果穗225千克,增收约合人名币270元左右,合理密植的增产效果相当明显。通过这些事实,许多学生家长都说:“生物课教得活,学得到、用得上、值得学。

2.开辟实验园地,提供实习场所,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成。

笔者曾经对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发现,现在许多居民还停留于一般的传统劳作上,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人数比例是极低的。即使少数人从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获利很低,经济效益很差。这与当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落后有关。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结构,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对振兴当地经济有利的生物学知识。要达到上述目的,具体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操作:

首先,教师应利用生物学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棚蔬菜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对大棚进行通风,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等;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各种蔬菜等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以及给植物适时松土的道理和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等等;讲“物质代谢”时,可结合动物育肥、食物加糖及适时的内容进行讲解。

实践表明,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师应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到田野、菜棚、猪场和鸡舍等进行实践学习,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延伸了他们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触角。如活动课中所学到的小麦锈病防治、鸡的育雏与免疫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振兴当地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教师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自编乡土教材。如编写《小麦的田间管理》《果树的整形与防病》《西瓜的嫁接与管理》《养猪、养鸡综合技术》及《生态养殖设计与操作》等等,让每位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几门实用技术,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

为了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现场和实践场地,笔者结合校园绿化和经济开发,加强了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还设立了花卉引种繁殖和新技术应用区,极大方便了教学。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带到相关的实验基地进行现场讲授,当场实践,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极高。如进行“营养繁殖”一节教学时,把学生带到苗圃,边讲、边学、边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扦插、压条、嫁接等苗木繁殖技术,还扦插了红杏、茉莉、月季等苗木多珠。学习了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后,就指导学生进行烤烟“去花抹荪”增产实验和调节果园生产中的“大小年现象”,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为校园美化、绿化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上述内容,不仅是农村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索,也是农村生物教学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最佳形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以使生物教学更好地为振兴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与科技示范户、重点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向社会推广实用新技术

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与县原种场良种繁殖基地、果林专业户、养鸡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带那里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将学到的新技术进行推广。如学习“开花和传粉”一节时,带领学生到玉米杂交制种实验田里,学习人工传粉杂交制种技术,弄清了玉米秃顶的原因和避免玉米秃顶的措施。学生回家后给玉米进行了人工授粉,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又一次我带学生到一果农家实习,发现有许多沙田柚果树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乡亲们戏称“种的全是公树,只见开花,不见结果”。经过实地考察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种树单调、缺乏授粉树造成的。翌年果树开花时节,可带领学生采集酸柚树的花粉,帮助果农进行人工授粉,使当年的沙田柚产量大幅提高。同时,还积极向果农推广“老树高接换种”、“灌溉”、“吊瓶滴注治虫”等新技术,不仅使多年的老树焕发了生机,而且还降低了灌溉和防病、治虫的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教学与当地经济建设相联系,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有的年青人打工回乡后,承包了村里的大水库,利用学到的生物技术进行“家鱼混合放养”和科学管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根据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际,积极引种适合我县自然条件的一些“名、特、优、新”品种,采取“猪沼果”、“猪沼菜(烤烟)”和“猪沼菇”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4.开展课外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有所用

近几年来,初一新生一进校门,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后成立生物兴趣小组。以学习农作物科学实验为主的作物栽培小组、以学习食用菌人工栽培小组、以学习花卉引种繁殖小组、以学习动物饲养小组等。如学习作物栽培小组实施大的“玉米薄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实验及“适合当地特点的玉米新品引种”实验,让学生观摩。 实践证明,生物技术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教学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 潘瑞炽主编.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第10篇

C=CBNweekly

G=Joseph Glauber

C: 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趋势?你眼中的“现在农业”和“未来农业”是怎样的?

G: 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一个科学领域。今天,农民关心的重点在于食品安全和可持续性,因此为现代农业引入了许多可持续解决方案,比如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推动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比如水和燃料,这使得我们的食品供应更加安全。

在未来,农产品如肉类的生产方式将是高效、可持续、盈利的。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也就意味着产业链上游的很多供应国将采用很多新的生物技术成果。这些未来的生物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量、农作物的耐干旱能力以及土壤的肥力。

C: 如何看待如“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的耕地保护政策?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化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G: 就耕地保护而言,这一政策没有什么问题。耕地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应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另一个挑战在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从而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这一点上,我认为各个国家都应该加大在农业研发方面的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耕地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在美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同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耕地以及提高现有耕地的产能。

C: 提高单产意味着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那么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G: 第一个问题在于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环境,这个挑战相对简单。第二个问题集中在技术培训方面,如何帮助当地农民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是实际操作中最常见的问题。技术推广有很多环节,教育、培训使用者是重要的,这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推动。此外,一些普及性技术是公开的,转移过程比较容易。但有些专门性技术是私营企业研发的。他们需要获得市场上的回报,才能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这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生物教学;发展经济

农村职业高中大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没有大量资金用于生物学教学,一般相对缺乏教学材料和用具;加之教师业务水平较低、惰性较大等原因导致职高生物学教学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等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各种能力等培养,影响学生学习生物学等兴趣,制约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农村职高的生物教师应利用本校的现有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搞好职高生物的教学,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生物资源,开展有声有色的农村生物学教育;具体应在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好适合当地农村实际的教学方案;注重观察实际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找出生物课堂与农村实用技术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实用技术的教育;注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围绕生物学基本理论,注重生物实验

农职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学习生物学他们比城镇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农村学生的生产实践的生活实践多因而其从实践中得到知识就多,而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来自实践,掌握后又可以知道实践的理论。

第二,农村学生对于动、植物知识的直观感很强。由于生活在农村,直接与许多动植物接触,所以农村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如生物学中有植物识别,只要把教师的实物在课堂上展示一下,农村学生就掌握得很好,在学习有关的植物概念中,如: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概念与区别的内容时,只要一讲概念,农村学生就马上领会并能举例找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农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动手能力较强,他们从父母那儿学到许多动手的本领,比如:蔬菜培植、动物的养殖等在家务活中都可有得到锻炼。

因此,我们生物教师就因该因势利导,注重生物实验教学,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努力达到教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总目的。

1.面对农村实际,调查本地动植物资源,把许多课放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一课就可有安排在春夏季。在野外给植物挂牌,让学生采集并制作标本与辨认标本结合,使这部分知识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把实践于实验结合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要有普及性。

2.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调动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性,农村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强,教师只要善于往这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利于上升为理性认识,经常性的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对广大学生又是一个良性刺激。

总之,在农村生物实验与农业实践有益的结合,融实践知识与教学于实践中,使生物学教学的天地更加广阔。

二、立足服务于农村经济,渗透实用知识

近年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结合地农业经济实际传授课本理论知识,既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从而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教材只讲了生长素等激素具有的几种生理作用,没有说明具体的使用浓度和操作要领,这样很难在实践中应用。而这一接对农村农业生产的作用非常明显,同学们也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具体补充,并做了有关实验。如:在大棚蔬菜在栽培中为雌花发育,用100―200PPM乙烯利水溶液在黄瓜1-4叶期喷洒。促进黄瓜雌花着生节位低,数量增多。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了激素的有关作用,也学到了激素水溶的配制方法和PPM的含义。学生兴致很高,学习兴趣更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纷纷传授给当地农民或回家指导农业生产,当起了小农

技师。

三、围绕本地农业特色、搞好课外考察研究服务于当地特色经济

桥区是一个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区,要发展我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本地的突出优势。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我区的特色农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与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造福当地百姓。如:我校生物教师将利用棉籽壳种植蘑菇的技术在桥区吕寺村,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桥区吕寺村人多地少,靠传统农业肯定不行,只有发展副业才能发家致富。但种蘑菇到底如何,当地农民心里没底,没干过的事不能让群众去试。我校教师自筹资金建起了40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当年收入40000多元,在全村引起轰动。教师们在村里连续多次举办蘑菇种植培训班,闲暇时间走村串户、手把手地传播蘑菇种植技术。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吕寺村的蘑菇种植逐步发展起来,全村蘑菇种植户占一半以上,户均增收50000元,全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全国绿色小康村”夏刘寨,在10年前却穷得出了名。“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山光头,水断流,路断头,人发愁”,1999年,新的村党支部成立。在吃尽砍光烧净、乱砍滥伐的苦头之后,他们开始慢慢认识到,建设好这块老祖宗留下的山场才是唯一的出路。那年冬天,村支部硬是带领全村的留守妇弱劳力在乱石堆、茅草荒里一锤一团火,一炮一堆渣,整地打穴1000多亩,栽植了2万多株石榴、桃、杏等干鲜果树木。2002年,夏刘寨村获得了国家退耕还林项目支持,村民们以更高的热情开始在满山遍野植树造林,不留一点空白。全村仅用3年时间就绿化荒山1.2万亩。

近几年来,夏刘寨村还精心打造绿色庭院建设,在房前屋后及村庄周围,新植各类树木2万多棵,开发了观花、观果、摘果、品果等不同的林业旅游项目。虽是10月上旬,那压满枝头红得发紫的“蒙阳红”,那绿得发青的怀远名品“大青皮”,那甜如蜜的冬枣,吸引着从周边来的游客。夏刘寨村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村庄变靓了,名声变响了,有效提升了该村的旅游休闲功能和品位。

通过学生大量的参与、考察与研究,学生得到了启发,能自觉运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思考当地特色生态农业应如何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他们也明白今后应该如何去更加努力地完善它充分认识到发展“双高一优”农业离不开生物科学知识,从而普遍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对这些特色农业的考察研究和参与是生物学教学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的重要环节。

四、开辟教学实践场所,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家庭走勤劳致富之路

第12篇

无论是在早前1993年3月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11届林业委员会,还是今年5月由世界众多著名科学家联合撰写《森林、林业及粮食安全和营养的概貌――全球评估报告》,林业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正在受到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的重视。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资本论》的专家张薰华曾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因是林业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农业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坏了会使整个人类难以生存。”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和农业问题专家石山也对媒体表示:“近年来,山东省齐河县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菏泽经验出现后,‘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观点更引起人们的重视。毕竟林业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农业兴衰,所以保障粮食安全,林业大有可为。”

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即“从2008年到2030年,在山区逐步建设并经营好板栗、枣、柿子等木本粮食基地4亿亩-5亿亩;油茶、核桃、山杏、油橄榄等木本食用油料基地2亿亩-3亿亩,比现在多几倍的桑园,既补充农区生产的不足,又减轻农区的压力。就木本粮食来讲,以亩产250公斤计,4亿亩-5亿亩基地建成后,可生产板栗、柿子、枣等木本粮食1亿吨-1.25亿吨,这样,可以解决这期间人口增长所需要增产粮食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国际上,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副部长华都尼(Hua Duc Nhi)2006年对外宣称,该部于2005年就提出让更多的森林向当地社区开放。“过去,政府不允许当地居民参与森林保护,今年以来,政府开始认识到森林在减贫中所起的作用,并把森林分配给当地社区管理,这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收入和就业起到很大作用。同时,政府为当地居民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

资料显示泰国和赞比亚的林业政策制定者们,也积极讨论过如何将本国的林业与营养联系起来,如何实施林业政策以及如何强化营养和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玻利维亚、坦桑尼亚、越南、泰国、瑞典以及国际开发署和粮农组织曾在瑞典召开会议,探讨出一套为了粮食和营养安全而搜集有关人们如何以及在何时依赖森林和树木之信息的方法,并积极展开对运用此套方法的调查研究活动,以确定人们在保证营养和粮食安全方面对森林的依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