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品市场调研

化学品市场调研

时间:2023-06-08 10:5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品市场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品市场调研

第1篇

剑走“冷门”

在多年运作和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山汉物流集团总裁李岷敏锐地意识到,市场上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依然紧缺,尤其是具备相关资质的化学品冷链物流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我国化工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特别是冷藏运输和仓储的化工产品呈现出大规模增长趋势,对相应的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与当前需求相比,国内冷链物流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在冷链化学品运输方面,国内缺少专业的冷链化学品物流公司。这就为山汉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李岷向记者分析说。

事实上,早在2009年,山汉物流就已经率先布局。“我们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调研、行业预测,加之山汉物流已经具备相关化学品运输资质,全力进军化学品冷链成为山汉物流的目标。”李岷说。

如今,山汉物流已经构建起供销配运一体、全过程安全可控的配送体系,主要包括:利用GPS定位技术和信息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并对危险化学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管理进行规范;推广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完善冷链运输等设施,积极推动全国冷链化学品采购和统一配送。

山汉物流在国内化学品运输领域的执着,吸引了巴斯夫、昭和高分子、爱迪生中国、三菱化学、花王化学、佐敦油漆等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与之成为合作伙伴。与此同时,2013年,山汉物流还新增了青岛、南通、重庆等分公司。同年,山汉物流仅上海分公司就完成2.1亿元的营业目标。

立足专业

危险化学品对运输的槽罐以及其他容器封口的严密性,正常运输条件下对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的承压性,在危险化学品运输中不因温度、湿度或者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渗(洒)漏的适应性等要求都相当严苛。而如何保障冷链不“断链”更是重中之重,尤其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作业是否专业,不仅关系着运行成本,更直接影响着物品本身的质量甚至环境安全。

正因此,在运输中保障产品的质量成为山汉物流立足中国市场的一道杀手锏,也是其进入化学品冷链市场的重要基石。山汉物流十分重视安全性,把降低客户的风险作为严格把控的重心。“改善硬件投入以保证安全,这样才会避免巨大的财物损失,尤其是避免对人员和环境的威胁。”李岷说。

2013年7月18日,山汉物流集团与沃尔沃卡车达成了购置运输车辆50台的框架协议。

之所以大手笔投入,李岷认为,配置高效的运输工具非常关键。“通过此次联姻,山汉的客户将享受到全新、高质量的服务,山汉也将变得更高效、更安全、更专业,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最终达到与客户共赢。”李岷表示。

规范管理

尽管山汉物流已经通过了国际知名化学能源企业HSE0的审查和供应商评定,也拥有2类、3类、4类、5类(第一项)、6类(不含剧)、8类、9类危险品的运输资质,拥有危险品集装箱车队和散货车队及专用车89辆,且都配备了符合资质的驾驶员和押运员。但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常抓安全丝毫不放松依然是山汉物流工作之重。

“山汉物流针对停电、闪电、暴风雨等情况都分别做出了应急预案,通过培训,使每一位员工在面对意外发生时,都能够迅速应对,避免自身和客户的损失。”李岷表示。

第2篇

关键词:精细化工;化学;高新化;“绿色”化

Abstract: fine chemical indus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measurement. Our country serve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fine chem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 are still increasing distanc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e chemical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pace is very broad.

Key words: fine chemicals; chemical; high;" green"

中图分类号:TQ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化学工业中的精细化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工水平迅速提高的分支,同时还为国家化工水平的高低提供依据。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中,精细化工产值已占有总数的60%至80%,如日本为58%,美国为60%,瑞士甚至为80%。然而我国仅仅只占化工总产值的40%左右。要想成为拥有一流工业化的国家,就必须掌握一流化学工业技术,掌握精细化工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用亦是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所涉及的工业领域是非常广泛且品种丰富,深刻渗入到了国民经济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它与现代工农业、现代科技、人民生活、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几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而言之精细化工是当前化学工业发展中的首要战略手段,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亦是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我国当前精细化工的发展情形

当今科技发展以学科与学科,技术与技术间的交叉和综合为主要趋势从而不断深化与扩展。大多数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学科已经渐渐与化学化工领域相融合,广为扩散,并由此出现一批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团体与技术团体,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新技术的开发为化工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动力,并且为精细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方法。

目前为止,中国化学家已经合成了成千上万的新品种,如化妆品、颜料、食品添加剂、塑料会让橡胶助剂、造纸、稀土材料、催化剂、建材化学品等等。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得以不断扩大与完善,大量的国外化工公司顺势进入中国市场来打造精细化学品的市场,从而使化工产品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所以面对一系列竞争,我国的精细化工业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国的精细化工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第一,行业本身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精细化工发展道路上的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技术密集性和产品功能性方面的根本缺乏深刻认识。虽然研究人员也了解精细化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是由于在技术方面是有限的,强烈的愿望也没能化为发展的科学方法,国内的大多数精细化工企业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引进技术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我国,尽管悉心研究国外的精细化工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研究出结果,只是片面的停留在重点研究合成以及工艺上,没能充分把握工程开发、应用研究以及市场开发等具体措施,许多精细化工产品都是在进行模仿,一味的模仿是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的。

第三,人才资源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缺乏。精细化工技术研究部门和课题的分散、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再加上在人才方面的缺乏,从而导致我国化学品精细化率仅为40%且停滞不前,想要达到60%的标准仍是较为困难的。

第四,产品结构不完善,系统的结构尚未形成。精细化工产品在我国大多是通过个各企业部分转产,产品领域不够集中,且市场调研缺乏力度从而导致精细化工产品无法形成系列化。

2、精细化工的国际发展情形与模式

在国际方面,精细化工实际上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因此激励的竞争导致生产经营的利润降低。于是他们在一边追求规模效益的情况下,一边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要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以促进机构进行有效调整,集中力量生产中小吨位的有机原料和专业化学产品,以技术为保持高投资回报的倚靠点。如美国在1997年的化工产品销售金额为3971亿美元,其中工业化学产品的销售额占50%,西欧所占的比例更是高于美国。工业发达国家都为调整化学工业结构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将重点转至精细化工。在最近的二十年里,精细化工和主用化学产品在化学总销售中的所占比重可谓是一路飙升。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看来,精细化工的发展要将立足点至于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并要遵循“以市场为前提,原料为基础,技术为关键”。首先要将市场至于首要地位,精细和专业化学产品同“大化工”生产经营的明显区别是其特定的功能表现在最终产品上,因此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要开发市场所需求的产品或是以推销这种常见形式来开拓市场。其次要以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来推动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第三,要充分投入科技力量,将技术开发至于首要地位。不断研制创新精细化工产品,高技术含量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出发点,技术是决定精细化工企业命脉的关键之所在。美国各化工企业在1995年用于化工研究的费用高达173亿美元,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药业占销售额的10.4%。另外,还要重视环境的保护,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反应步骤繁多,能源消耗量大从而使影响到生态环境。环境与生态问题是新世纪化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发达国家不断研制新工艺以减少“三废”,从而促进副产品的开发和溶剂的回收。

3、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我国的精细化工由导入期向发展期过渡,其精化率以由原本的40%左右慢慢的增长到了现在的50%—60%。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之将精细化融入进来,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促使产品高档化、复合化、精细化和多功能化得以实现,使之朝高新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新世纪的精细化工主要是以“绿色”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所谓“绿色”精细化工是指精细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的“绿色”化,模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或是功能来建立起类似于“生态者、消费者、还原者”所谓精细化工生物链,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生、废物再利用、分离降解等各种方法促进精细化工的有效循环,环境友善和清洁工艺所产生的“绿色”产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曾忽略的问题,“绿色”高新精细化工将必定成为新世纪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以更为全面的理论同技术来促进精细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造。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对于精细化工产品所提出的要求也随着更新,同时新技术的兴起也推动着精细化工产品进一步发展。化学工业发展至今,已经为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是精细化工产品日益融入到各国国民经济中去。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如此也决定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Peter Pollak Kirk-Other’s Eneyeloperl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Vol10,4th cd. [M].NewYork: John Wiley & Sonslne,1993.900-929

[2]. Stephen C. S. Customer chemicals [J]. Chem &Eng New72(5):26-54.

[3]. 祁生鲁. 现代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合成工艺[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 彭安顺等. 精细有机品化学[M].. 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5]. Facts & figures[J].Chem & EngNews,1998,76(26):43.

第3篇

立足“品质+”导向 夯实品牌优势

中国消费市场从不缺少热门话题,一边是“青岛大虾”、“天价鱼”、库存压仓,一边是海外游抢购成风、中国大妈“爆买”日本的“土豪”气势,对此,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逐年增加,做企业的天天喊生意难做、产能过剩,不如痛定思痛想想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满足这个庞大的正在升级提档的新消费市场。老百姓热捧高品质、高性价比产品和服务,正是今后经济增长的潜能所在。消费者价值或者叫品质,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企业秉持卓越品质及工艺,沿袭一以贯之的人性化设计,围绕客户需求核心打造品牌灵魂,用时尚精神创新品牌价值观。年轻人群个性化、碎片化、多层次化的消费需求,正使市场从“品牌商主导”转向“消费者主导”。瞄准这些彰显个性、注重体验和文化内涵的消费诉求,在商品企划、商品呈现、品牌形象、终端形象等整个系统进行全方位重塑,立足“品质+”价值提升导向,打造“以温暖为核心的、全品类、集成式、平台化品牌”。

企业确立“时尚+品质+温暖”的品牌定位,将色彩、创新和顶级品质融入品牌DNA,主打“玩出花样,活出自己”“暖爱季”主题概念,力推色彩羽绒、蓄热羽绒等秋冬季新品,以品质创新和信誉口碑秀出羽绒花样时尚。其中,秋羽绒系列产品以创新设计带动羽绒服市场空间的扩容和产业发展,荣获第一届“中国轻工业优秀设计金奖”,体现了创意经济的强大力量。

“品质+”不仅表现在产品的高品质制造、高颜值设计、高性价比以及高效率创新等的升级,更意在以此推动中国服装质量显著提升、产业日趋成熟,成为中国品牌“高品优质”的新名片。为此,企业自觉承担创新驱动和“绿色制造”先行者的责任,与47家纺织、化学品、合成革重点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纺织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创新联盟”,推进供应链环境信息公开、有害化学物质管控和可持续技术创新,促进行业加快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实现绿色增长。目前,已连续两年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授予“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称号,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领先企业。

倡导“互联网思维” 重塑管理体系

随着网购人群崛起和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推动服装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变。“服装产业+互联网”“零售+互联网”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互联网思维”改造和提升既有运作模式,是当前企业的优先选项。

2015年,我们把“终端零售能力、快速高效的供应链能力”确定为两化融合的重点,全面梳理企业管理机制。引进国际领先的SAP管理系统,改变以往开店推销的拓展方式,集中精力加强零售能力提高,开展品牌整合,根据定期市场评估分析,调整零售网络的合理布局,及时关停业绩不佳及重叠销售门店,目前自营店比重将近40%,增强了对渠道的管控能力。

倡导“顾客至上、体验为王、颠覆式创新”,升级终端门店体验,打造高效协同、快速响应的“拉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还玩转创意营销,以移动概念店(Pop-up Store)的方式在长春、苏州、上海、杭州等六大城市巡回推广新品,通过交互式体验和娱乐游戏吸引新兴消费群,不仅拉升了销售业绩,还成功推广了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

此外,将电商业务提升到集团战略高度,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实施零售店洽客项目、波司登男装O2O智慧门店、微信“微购物”、VIP会员制等,形成实体门店和电商“两翼齐飞、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努力革新传统服装工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在消化吊挂流水生产线、推广单件流精益管理的基础上,2015年引入川田智能模板机代替熟练工人操作。在工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同一工序效率提升达60%,产能大大提高,也使员工拿到了更多的工资,成为制衣行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的示范样板。

拥抱“一带一路” 跨国竞合展自信

2015年夏天,前往意大利米兰旅行的中国游客赫然发现:波司登的广告牌悄然“占据”了米兰地铁站、机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的区域,波司登,一个中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本土服装品牌,成功闯入了世界时尚之都的视野与领地。这一年,“高铁外交”、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赢得了世界的喝彩,波司登也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下,走向镁光灯聚焦的中心!中国服装出口最大的短板就是品牌,不能只看产能,更要关注价格、价值。企业“走出去”,从一开始就将目标定位在打造自主品牌,把自己的产品推到国际市场去检验。

企业克服外贸整体不景气、增长受压的影响,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借力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将中国服饰文化及原创设计与国际接轨,让“中国时尚”的种子在米兰、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播种、发芽。通过提升品牌形象、加大拓展优质外贸客户力度。目前,产品已在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在内的8个欧洲国家400多家中高端品牌集合店中销售,2015年自主品牌出口逆势“飞扬”,同比增长24.63%。

把握时代契机,与日本伊藤忠集团、韩国校服定制领域的领军品牌SMART F&D公司深化跨国合作,借助合作方多元化的行业经验、丰富的全球资源和卓越的设计能力,发力拓展校服、户外、童装等新业务增长点,进一步丰富企业产品组合,提升市场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以后者为例,企业与SMART合资成立江苏飒美特服饰有限公司,面向中国市场开拓校服定制业务。目前已搭建国际化运营团队,展开市场调研和商品企划,并将于今年4月首度亮相第四届OUE上海国际职业装博览会。

从开设伦敦旗舰店,到参展米兰世博会,到跨国合作融入全球市场,波司登的品牌国际化布局稳健、日渐清晰,为促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提供了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国家质检总局第一批“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名单,并获“中国纺织行业国际布局示范企业”称号。

第4篇

李风菲万万没有想到几包家乡的美味食品,居然让孩子们这样欢喜雀跃。

聪慧做事认真的青海女子李凤菲,几年前离开家乡青海,只身一人来到东北投奔男朋友。一晃五年过去了,经过辛苦打拼,李凤菲和男友各自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事业。事业和生活稳定后,李凤菲决定回家乡看望亲人。

2007年夏天,李风菲回到了家乡青海省西宁市,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两个月后,当她返回东北的时候,专门购买了一些家乡的特产可可西里牦牛肉干。当时李凤菲只是考虑要给东北的朋友带点家乡特产回来,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朋友们品尝后都叫好,特别是孩子们吃了后还给爸爸妈妈哭着闹着还要。而且,他的朋友三木公司生产医疗器械健脑生发器的郭总,还专门打电话请青海的朋友给自己的宝贝女儿又买回来两大箱子可可西里牦牛肉干……

这时的李风菲,强烈的意识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家乡的特产之所以如此抢手,这是因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这块净土,散养的牦牛肉的肉质绝对营养。这些来自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可可西里牦牛肉干选用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之颠青藏高原,食天然草(包括冬虫夏草,雪莲等中药草),饮雪山泉水,自然放养的高原独有的山珍可可西里牦牛肉为原料。牦牛肉富含蛋白质,钙,磷,血红蛋白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它比普通的牛肉营养更丰富。说到加工工艺,是利用藏式独有的秘制方法,精心加工而成。口感好,口味多样(有咖喱牦牛肉干,麻辣牦牛肉干, 五香牦牛肉干,五香牦牛肉派,酱味牦牛肉派,丁香牦牛肉派,麻辣牦牛肉派,藏式卤汁味等),肉质鲜嫩,是低脂肪,高能量,高蛋白,口味极好的美味佳品,更是老少皆宜的天然绿色营养食品。

这么好的产品,自己为什么不率先拿下总经销权把它推向全国市场?有了这种想法后,她说动了自己的老公,上海极时语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裁单常胜,有着多年企业策划经验,做过九年经济新闻,策划过“春天杯”97迎全国营销征文大赛,力光高级上光清洁剂“洗出黄金屋”等策划案,也曾将东北三宝乌拉草保健品策划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东方第一哨的单常胜也发现了这块巨大的市场商机。在得到公司授权后,李风菲马上做详细的市场调研,然后再回家乡青海省西宁市考察了牦牛肉干的生产厂家可可西里一藏式牦牛肉干专业制造商!

果断拿下全国总经销权 多种营销举措拓开市场

拿定主意得到授权后,李风菲再回家乡深入考察,生长在城市里的她对家乡的藏牦牛有了更深的认识。

藏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耐寒动物,躯体笨重,粗壮,雄牛一般肩高205厘米,体重1140公斤,雄雌牦牛均有角,主要分布在果洛、玉树、海西、海北等人迹罕至,海拔4000―4500米之间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高山崇岭、山间盆地、高寒荒漠等恶劣严酷的环境中,也适于伏卧冰雪上。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又常活动于雪线下缘。野牦牛的经济价值与家牦牛相同;在可可西里冬虫夏草、贝母等这样罕见的名贵的中药材有上千种,由于高山环绕,地形封闭,地处边陲,草场的生长环境是无任何抗生素及其它化学品污染,是难得的天然牧场,野牦牛除觅食野青草外,还吃冬虫夏草、雪莲等天然药用植物,故野牦牛过去在青海境内分布广泛,它和高原精灵藏羚羊生活在一起,故藏区谚语道:“牛吃虫草我吃牛,无病无灾药不求。”

可可西里牦牛肉干,采用牦牛腿鲜肉为原料,经选料、预煮、整形、炒制、烘干等工序精制而成。产品传统配方、工艺考究、品质鲜纯、牦牛肉香味浓郁,而且高钙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营养丰富,既是人们娱乐或旅游的休闲食品,也是探亲访友的馈赠之佳品和绿色食品。

李风菲经过多次与厂家协商,率先拿下了可可西里牦牛肉干的全国总、总经销权。接下来,李风菲针对产品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打市场办法:她把产品定位在家乡做样板市场,一是比邻俄罗斯,以牛肉为主的民族;二是有大量从韩国回来的朝鲜族,也同样酷爱吃牛肉的民族。首先打进了本地的大型商超;其次,她选择了一些学校周边的食品店和超市,以高利润请其为自己代售产品。不仅如此,李凤菲还和当地媒体以及一些商超联手,举办了“可可西里”杯各种活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清真美味,高钙低脂,绿色天然,健康食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可可西里牦牛肉干爱不释手。例如,举办“可可西里”环保知识问答活动:来自西部青海的奥运吉祥物是什么?在奥运会上的爱称叫什么?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几大保留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野藏牦牛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活动中,现场的参与者争相抢答,答对者可当场获得可可西里牦牛肉干一袋。另外,在情人节和三八妇女节这样特殊的节日,则开展“美味送美女,健康比对比生活秀”等活动,对于业绩突出的经销商,专营店;免费邀请参加青海湖与可可西里十日游,并且与亚洲商港富码视窗牡丹江运营中心合作,为他们的网站免费安装网络视窗,帮助经销商开拓市场建立渠道,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力地阐述了他们的宣传主题“爱在可可西里美味牦牛肉干”的原生态健康理念,树立了可可西里牦牛肉干的品牌形象,使其产品顺利打开了不同消费的销售渠道。

第5篇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

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第6篇

Abstract: With the centr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and gradually implement the reform plan of oil and gas, deep oil and gas industry of China's oil and natural gas transportation company(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ransport company)will inevitably accept the baptism of the market.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 transport company's own development way also has many problems, in the perfect competition market environment could face death trial, therefore, master the industry law of development, choosing the right development mode has become inevitabl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represents the advanced lev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f can successfull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company will occupy the future market competition highland, truly become the industry leader.

Key words: fourth party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WOT analysis; learning organization

1 研究背景

运输公司是中石油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运输物流企业,成立于1953年,主要为中石油下属的油田、炼化、管道和销售等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拥有国家一级道路货运资质,目前是石油化工行业实力最强的国家5A级公路运输物流企业。运输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油田服务和油品运输等传统运输为主业,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运输公司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度濒临倒闭。2000年以来,运输公司开始积极探索企业转型方向,全面介入中石油旗下石化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减速、国企改革和油气改革方案的逐步落实,客户对服务需求更加精细,再加上国家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导致运输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需求差距加大,原有的政策保护逐步消失,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近几年过快发展所积累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企业的再次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2 战略意义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于1998年提出。它是在第三方物流充分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供应链集成商,其核心职能是对供应链进行协调整合与集成优化,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物流服务。第四方物流既是物流供应链集成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积极推进运输公司第四方物流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符合中央国企改革和油气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当前,中央对资源垄断型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全产业链向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放开,油气行业引入竞争已经箭在弦上。特别是在目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石油的整体效益大幅下降,经营压力日益增加,改革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在上游,放开油气勘探开采;在中游,出售油气管网资产;在下游,突出发展非油销售业务,引入多方资本成立合资销售公司,整合燃气业务,油气价格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等,无不说明中石油的整体转型已经拉开大幕。运输公司自成立之初承担玉门油田“原油东运”任务以来,一直是中石油公路运输物流的重要保障,涉及到油田、炼化、管道和销售等众多业务,中石油总部对运输公司也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和相应的政策保护,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垄断经济色彩。在此轮以破垄断、提效率、降成本为目的的改革大潮中,中石油内部的运输物流市场对外放开已经不可避免,众多有违市场竞争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生存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寻求最佳的突破口未尝不是上策。

二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受历史原因影响,运输公司虽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但从其业务内容来看,更多的还是传统运输服务业务。运输公司现有员工3.5万人,车辆2.3万台,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资金和人力的大量投入以及政策保护而形成的规模优势,资产利润率明显偏低,发展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当前油气改革持续推进和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的大环境之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和用工总量大幅缩减、人工成本持续增加、车辆有效载重吨位大幅降低、价格补贴逐步减少、盈利能力明显降低等方面。因此,继续走靠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快实现走创新管理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做石化行业供应链物流的集成者和引领者,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的物流服务,也为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物流服务。得益于中石油成品油配送业务的整合和集团总部的大力支持,运输公司在2003至2008年的6年之内,由原来的新疆地区传统运输企业发展成为业务遍及全国各地的大型物流企业,并在部分细分行业内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经营。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管理的进一步精细,过快发展和垄断经营的弊端逐渐显现:管理理念和方法跟不上、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弱化、员工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管理效率降低等,有些环节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对象发展的供应链短板,部分服务对象甚至提出终止合作,这也说明运输市场和生存根基丢失的风险已经非常之高。因此,运输公司如果成功转型并最终成为供应链集成提供商,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还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低价的物流服务,实现互惠双赢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 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1)具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和全国最大的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经营规模。运输公司的物流网络非常完善,随中石油的加油加气站和其他石化产品销售终端延伸至全国各地,总车数、员工总人数和经营收入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整体经营实力在全国物流企业排名中也是名列前茅,具备了进行供应链整合的能力。(2)具有和主要服务对象相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业领先的管理规范。运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石油旗下石化产品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共同履行和遵守中石油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运输公司独有的“六化六统一”(即:正规化、标准化、专业化、军事化、信息化、人性化,统一理念、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调配、统一标识)管理规范,也形成了具有继承和创新特点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得到了客户和同行业的广泛认可。(3)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输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接入交通运输部监控网络的最大企业GPS监控平台,实现了所有车辆全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研发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以及其他业务管理配套系统,基本实现了生产作业流程和生产经营各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3.2 劣势(Weaknesses)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较少,管理较为混乱。如前文所述,运输公司当前实际上仍是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运输企业,管理体制僵化。在实际管理中,两级机关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基层管理人员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部分规章制度脱离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意义不强;机关对基层的管理现状和困难了解不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少;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和竞争意识薄弱;管理层家长作风明显,“人治”多于“法制”,基层管理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2)缺少关键核心资源,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运输公司的运输主业主要依靠中石油总部的保护政策,除资金和人力投入以外,自身并无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缺乏高水平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与其他企业同质化竞争明显。而且,运输公司经营管理成本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失去政策保护的情况下将处于明显劣势。(3)业务繁杂,企业发展负担较重。由于历史原因,运输公司业务过于繁杂,拥有诸如医院、宾馆、基建、商贸、培训、旅游、物业等业务,分散了管理精力和资金投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发展负担。(4)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运输公司由于近几年的过快发展,大部分原来一线的操作人员过快走上了领导岗位,中上层管理人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培训,对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系统学习掌握不足;中层管理队伍年龄偏大,年龄断层较为严重;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年轻管理干部综合管理能力较弱;企业内部学习氛围不浓厚,对知识的认知和尊重不足。(5)资金投入减少,规模扩张受到制约。受中石油总体经营效益的降低,运输公司的资金投入也大幅减少,车辆设备增加与更新放慢,用工总量和工资总额缩减,与业务量的持续增加明显背离,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3.3 机会(Opportunities)

(1)市场对供应链集成的需求急迫。在当前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和国际油气价格持续低位徘徊的大趋势下,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企业远不止运输公司一家,中石油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发展转型和管理升级,这其中,对物流环节的改革也是重要的部分。作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运输公司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主动上位配合转型,向服务对象提供完善的供应链集成方案,承担更多的物流管理职能,既能突出自身在中石油内部供应链集成优化中的作用,也能为自身在此轮国企改革完成后找到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2)中石油总部的强力支持。作为中石油直属的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对运输公司旨在提升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全力支持,甚至会给予阶段性的政策保护以利于运输公司顺利完成转型,因此,转型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容错率。(3)众多大型企业的信任。由于运输公司多年发展积累的实力和信誉,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跟运输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协作关系,行业内的大部分物流企业也与运输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将大幅较少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竞争压力。

3.4 风险(Threats)

(1)丢失市场的风险。发展第四方物流意味着运输公司将放弃对众多运输车辆的直接管理,如果转型失败,可能被竞争对手机取代或被服务对象抛弃,从而对市场的管控能力减弱或者丢失市场。这对中石油总体来讲也就失去了其综合运输保障的基本功能,企业可能面临被重组或裁撤的风险。(2)严重亏损的风险。转型失败可能导致业务发展不畅和经营严重亏损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良性发展。(3)影响企业稳定的风险。发展第四方物流是企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管理的升级,管理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岗位将被裁剪,这样必然会面临对富余人员的妥善安置,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员工队伍甚至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运输公司现有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当前较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和外部环境之下,主动把握政策趋势和市场机遇,及时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将有效增强企业未来发展的质量和竞争优势。

4 市场竞争策略

4.1 明确职能定位,选择最佳发展模式

运输公司一直是中石油集团内部的主要公路运输保障提供者,而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中石油内部的物流市场总额也有上千亿元之巨。因此,运输公司始终要立足于中石油,不断巩固和拓展内部物流市场,为内部企业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而努力,最终形成中石油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在全国物流行业中的地位,继续引领石化产品和危险化学品物流行业的发展,以服务全国为己任,打造行业旗舰。第四方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协同运作模式、集成运作模式和行业创新模式。根据运输公司的自身实力和职能定位,要将行业创新模式作为转型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即:以整个供应链的集成优化为职能重点,将众多第三方物流加以整合,同时为多个行业的客户开发和提供物流解决方案。这也符合运输公司业务种类和服务对象众多的客观实际。

4.2 根据细分行业特点,制定符合客户需求的供应链集成方案

运输公司的物流主业涉及到油田服务、沙漠运输、原油运输、化工产品运输、燃气运输、钢管运输、大件运输、成品油配送以及加油站非油品配送等业务,客户遍及全国,数量众多,每个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和作业标准不尽相同,但每个细分行业内又有很多需求的一致性。因此,运输公司要按照各个细分行业的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供应链集成方案。在操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二是要与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和密切沟通,掌握市场最新动态。三是集成方案要有利于明显提高客户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四是集成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既能被客户所接受,又能代表该行业物流发展的方向。五是要坚持统一的服务理念与差异化的管理标准相结合,打造统一的企业品牌。六是集成方案要包含运输公司的优良传统和个性化特点,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以利于积累竞争优势。

4.3 完善物流供应商管理体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

发展第四方物流意味着运输公司将不再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直接管理的车辆和人员等将大幅减少,而这些资源就需要其他物流企业来提供。因此,要保证强大的物流服务能力,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对物流供应商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承运商的选择和评价、日常管理和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承运商管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掌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基本情况,择优建立必要的战略合作关系,有效整合各种优质物流资源,以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既有利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又有利于激励物流提供商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还有利于对物流提供商的考核评价管理。三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作业标准。运输公司需要建立符合各细分行业的服务作业标准,让物流服务标准化,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形象,打造行业规范。四是建立有效的上下游沟通机制,保持上下游需求的一致性,避免出现“牛鞭效应”。

4.4 创建学习型组织,引领行业发展

当前,第四方物流属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领先模式,代表着物流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实施新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组织拥有强大的学习思考能力和分析纠错能力,因此,基于运输公司的发展阶段和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创建学习型组织也就成为必然。运输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流程再造。要根据新的管理模式和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企业的发展思路、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彻底抛弃“制度+控制”的等级权力控制体系,以适应和支持新业务的发展。二是重视团队学习。要尊重知识和重视知识,鼓励员工全面学习、系统学习,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良好氛围和奖励机制,不断通过学习来发现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创造系统学习和多岗锻炼的机会,重视对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养,让管理团队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实现管理团队的动态平衡和健康稳定。四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要用认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科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准确的预判,及时纠正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4.5 调整业务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发展第四方物流意味着运输公司现有的业务将做大幅调整,资产设备和人员需求将大幅减少,很多无关核心竞争力的经营业务将有序退出,以实现企业的彻底转型改造。在调整业务结构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有序退出医院、宾馆、培训、旅游等非主营业务,将业绩良好的业务交由地方企业接手,无发展前景的业务直接退出。二是按照细分的物流行业建立管理事业群。各事业群只需要专注于本业务的管理和发展,实现扁平化、专业化管理。三是减少用工总量。核心业务的富余人员可通过减少招聘、提前离岗、竞争淘汰、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实现减员,对关停企业的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充实到核心业务中合适的岗位,最终形成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的员工队伍。人员的去留一定要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减员过程要科学合理、方法得当,避免激化矛盾,影响工作推进。

4.6 完善信息管理支持系统

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是以信息化为前提,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无法实现供应链的有效集成。运输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ERP系统、车载监控系统以及众多的办公和业务支持系统。基本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但在实施第四方物流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现业务信息系统的对外延伸与集成。第四方物流需要集成众多客户和物流提供商,需要共同的信息交流平台,这就需要将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重构或优化,提供业务操作快捷、信息反馈及时的信息系统,让更多的客户和物流提供商参与其中,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二是实现对物流提供商作业过程的无盲点监控。这不仅是实现对物流提供商有效监管的必要措施,还是满足客户需要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必要手段。三是强化信息的安全监管。由于信息平台集成了众多利益实体,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就需要高度防范,要按照业务职能设置不同权限等级,避免信息外流,引起信息资源共享的“道德风险”。

第7篇

Abstract: To introduc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solutions of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Suzhou Health Colleg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oriented by employment and is targeted by service. Combining with industry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to incarnate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t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wo-skilled-teacher team.

关键词: 药物制剂技术;高职高专

Key words: pharmacer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52-02

0 引言

我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是一个兼顾药品生产及其安全有效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药物制剂生产、质量控制及相关职业群的一线工作能力和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现就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建设历程进行分析。

1 背景

2011年中国制药企业共计6154家,其中江苏省共735家,占全国制药企业的11.94%,数量居全国首位。扬子江、恒瑞、先声等14家医药企业入围2011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显示了我省医药行业骨干企业的实力[1]。已初步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医药板块”,即苏南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南京“药谷”,苏中的中国泰州医药城,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江苏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随着江苏省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制药企业需要大量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性药物制剂技术人才。而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目前全国药品生产企业中技术工人占生产企业总人数的30%,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可见我国医药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十分紧缺。

2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秉承“敬人敬业、至精至诚”的学院精神,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国家医药产业为宗旨,以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真实性实训条件、高技能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与行业同步发展。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创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全面、全程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专业人才培养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行业”。

3 专业建设思路与举措

医药高职人才的培养必需兼顾技能性和专业性,必需按照企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2],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来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要以行业为依托,要力争做到四个“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师资队伍与教学要求相适应。为了达到这四个“相适应”,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在确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依据经济社会、制药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民卫生服务需求的提高[3],通过走访、召开行业专家咨询会等多种形式,对制药行业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及时制定培养目标,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培养药物制剂技术专业高职生传承“敬人敬业,至精至诚”的学院精神,以胜任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质量标准,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融入教学,以顶岗实习方式实现毕业生“零接轨”。

3.2 根据岗位要求合理构建课程设置 为适应经济、社会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能在药物制剂工业企业、保健品生产企业、化妆品生产企业,化妆品等日用化学品生产企业胜任的专业人才,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从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出发,结合岗位要求,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建立人才合理知识和能力模块,构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到整体化。

3.3 优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过程 学院十分重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环境建设,每年都在教学方面投入大笔资金。例如,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给每位教学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用于多媒体教学,石湖校区的每个教室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加大实践设备方面的投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校内共拥有40余个实验室和7个制剂实训基地,一个现代化技术水平较高的精密仪器中心,具有药厂及相关企业常用的大部分仪器和设备,能较好地满足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要求。校外实习基地二十多家,实习基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生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还参与我们的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3.4.1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常以“学规范、强师德、铸师魂”为核心,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明确教师的职责,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使之做到依法从教,以身立教。

3.4.2 加大师资引进力度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通过对现有教师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梯队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引进人才的要求。

3.4.3 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通过多元化师资培养途径,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如通过院内进修与系内进修,加强骨干教师的管理能力;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参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临床参加实践活动,鼓励在职攻读学位,通过专业教师多学科任课,参与基础课教学,使学科与基础课互相渗透;通过基础课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活动、参与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使专业、基础一体化。开发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自制教学录像,提倡双语教学,达到提高师资教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3.4.4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坚持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稳步扩大专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聘请兼职教师。

4 建设成效

4.1 确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为了尽快提升专业培养层次,优化专业方向,根据江苏省特别是苏州市医药行业发展实际,由医药企业与专业教师一起,以发展的眼光对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和定位,按照高职教育规律与特点与行业要求构建了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按照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素养培养要求确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这套人才培养方案仍在运用中,且社会反响良好。2008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是从中获益的第一批学生,她们在实习期间经常受到用人单位的赞扬,都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

4.2 课程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课程建设是将培养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该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与通用能力,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公共文化课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类,专业基础课在保证“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加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业的特点入手,构建了从专业认知实践、单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完成了2008级、2009级和2010级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正在积极开发针对性强且实用的自编教材,以更好地贯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4.3 师资队伍日益壮大 师资队伍素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外聘企业业务骨干参与专业教学工作,从社会上引进一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高校教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执业资格培训、考试,将教师送出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参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教研科研等方式,提高在校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均是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占专任教师比为30.8%;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4人。同时还拥有一支由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人数为12人,占教师总数的48%,是一批由苏州各大药厂负责人和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等组成的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4.4 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更趋完善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具备较好的教学设施。目前已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41个;集师生科研、学生实验、对外服务为一体的精密仪器中心1个;校内实训基地有占地近千平米的模拟GMP的药剂实训中心7个,包括:输液剂等液体制剂生产模拟车间2个、片剂等固体制剂GMP模拟生产车间1个;生产性制水车间1个;生产性软膏剂车间1个;供学生单人进行操作的药物制剂实训室1个;药物制剂检验实训室1个。集师生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特色药用植物园1个。校外拥有包括独资、合资、国营、大型民营等省内外制药企业实习基地20多家。这些都为药物制剂技术学生的认知实践、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完成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就业过程。学生在环境感受、心理适应、技术落后应用上获得了实际锻炼,缩短了就业上岗的过渡期,真正意义上实现上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目前,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已拥有省内外的校外实习基地二十多家。

5 结语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是办学质量能满足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对应,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相衔接。为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腾飞,我们将不间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继续聘请行业行家参与专业建设,及时审核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习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定期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人才的长期供求状况,制订合理的招生计划,确保该专业紧贴市场需求,使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获得社会的认可并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雯.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无线互联科技,2012(09):171-172.

第8篇

国际航海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及趋势

航海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制定了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这对航海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际海事组织《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95年修正案(简称STCW78/95公约)为世界各国培养海员设定了统一的国际标准,该公约的实施对促进各缔约国航海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减少人为因素对海难事故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世界航海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数百年的演绎发展,基本形成了一贯制培养型、“三明治”培养型和驾机综合培养型三种模式。一贯制培养型是传统的连续培养方式,以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为代表。“三明治”培养型将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海上实践、理论教学三个阶段,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驾机综合培养型是将海船驾驶与轮机管理专业合二为一的双专科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高度自动化的船舶,以荷兰和法国为代表。上述三种培养模式的主要差异在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方面,但其共同特点是非常重视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澳大利亚海运学院建有能模拟各类海况和天气情况的大型室内海上训练设施;荷兰的WillemBarentsz海事学院的国家航海模拟器训练中心设有大型航海轮机综合模拟器,全国航海类学生都必须接受一个月的模拟器强制培训;德国的Tremonde海员学校将完整的船舶结构分解,并置于海边或校园内,用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日本交通运输省设有航海训练专门机构,负责全国主要航海院校学生的航海实习训练。上述情况是笔者亲赴有关国家航海院校的所见所闻,其配备的各类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和专业课程建设使人感触颇深。

随着航海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航运业对海运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航海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海运发达国家已先后对航海教育予以立法,不少国家也正在进行航海教育的立法研究。通过建立健全航海教育立法体系,不但可以为本国航海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可以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运人才提供良好平台。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一贯制培养型模式,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曾为我国海运事业培养了大量的航海技术与管理人才。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航海职业教育水平与世界上航运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不够先进,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知识更新缓慢,教育投资不足,办学效益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师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较少等方面。我国航海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未能实现“由航海技能型人才向航海技能和经营型人才的转变,由运用传统的航海技术操纵和管理传统船舶的人才向运用先进技术操纵和管理未来船舶的人才转变,由封闭运输生产型人才向参与国际航运竞争的开放型人才的转变”。这些差距和问题制约了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虽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方面非常欠缺,毕业生仍需要在船上见习较长的时间以适应工作。此外,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也比较狭窄,如德国某船东所说:“中国船员在散杂货船方面的工作技能不错,可供选择的船员也比较多,但在特种船(超级油轮、化学品船、滚装船等)方面,可供挑选的船员非常短缺。”另外,中国是非英语国家,受教育体制和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普遍较差。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航海类毕业生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就业前景。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我国是航运大国,有位居世界第五位的商船队和多达40万人的海员队伍,不仅庞大的船队需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而且丰富的航海技术人力资源也应该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因此,我国的航海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有鉴于此,笔者以国际化视野,拟从航海职业教育立法、教学改革、师资建设、国际交流和人文教育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旨在与同行探讨。

教育立法势在必行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航运公会(ICS)、国际航运联合会(ISF)等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的海事类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人为因素在海上安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积极倡导各国不断加强和完善航海教育和培训的立法。STCW78/95公约也规定了世界主要航运国家应从船旗国履约义务出发,将公约规定纳入各国的航海教育立法。我国虽有涉及航海教育的专门立法,如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为航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但从国际公认的航海立法概念和通行做法来看,我国目前尚无成型的、明确的航海教育立法,我国航海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明显的制约,航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世界航运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为使我国从航运大国尽快发展成为航运强国,需要我国航海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航海教育立法手段大力发展航海教育,为国内国际海运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水平更高的航海专门人才。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航海院校应定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国内外远洋运输企业的需求、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先进的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制定出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吸收并实践国际通行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学术要求和考试标准。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能体现航海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市场预见性。航海院校应采用规范的特别要参考国际海事组织系列“示范教程”编写的新教材,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采用部分英文版的教材。授课教师应及时了解船舶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增加相应的新知识、新内容,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计算机仿真手段营造虚拟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航海院校应按照STCW公约和国内航海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为航海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航海类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了航海院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因而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一支英语水平较高的“双师型”航海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无疑是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中之重。航海院校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重点引进或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为逐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双语化创造条件。专业教师需定期安排上船工作,特别要尽量安排在多国籍船员的船舶上工作,一方面可以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使英语能力受到极大的锻炼。航海院校也可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高级远洋船员作为辅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进行辅导、授课或举办讲座。此外,聘请外教也是引进国外智力和促进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航海院校聘请外教不仅有利于营造英语学习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师资的英语水平。

全面开展国际交流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及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类院校增进教育外事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航海院校应积极开拓和探索合作办学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挖掘合作办学的潜力,与国外同类院校以设立分院或开办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双方可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中外院校教师可联合授课,毕业生可获得国际认可的双文凭。合作办学的实施有利于借鉴和引进国外院校先进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另外,在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应千方百计拓宽渠道,增进学生交流和教师互派。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海事界的各类学术会议,如国际海事教师大会(IMLA)、国际海事英语大会(IMEC)、亚太地区航海教育与培训联合会(AMETIAP)、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MUA)等。通过增进国际合作和交流,航海院校可以进一步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和教育国际化程度,与国际接轨,提高自身的整体办学水平。

第9篇

日前,甘肃省启动环境污染强制保险(以下简称“强制环污险” )试点工作,将危险化学品生产、易发生污染事故、重金属冶炼等6大类高危行业和重点区域共1435家企业列入试点。

2013年2月,国家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三类企业必须强制投保社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否则将在环评、信贷等方面受到影响。甘肃省和河北省率先表态推行。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已经确定了“中介+保险”的运作模式,由经纪公司单人咨询机构,负责市场调研、问卷调查、部门协调、方案拟定等。力争年内投保率达到70%。

经济学家“上书”引入环污险

从“自愿”到“强制”试点,环污险已经走了6年。这6年,可谓步履蹒跚。力在减轻企业负担的环污险一直“叫好不叫座”,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各试点地区的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地区参保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法律的不健全是导致环污险推广困难的主要因素。这次两部委发文,明确了环污险的强制性,说明我国的环污险制度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华泰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保险” )责任险高级核保人王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周珂看来,强制环污险作为减轻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促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和转型。对抵御环境风险,减少污染损害来说当然是好事情。但环污险入法时机还不成熟,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指引,把环污险的强制行为推动到自愿行为。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内部规范,从而推动环污险立法。

2006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事故产生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物流入松花江,直接危及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影响国内外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但按照现行法律,环保部门能对这家企业开出的最大罚款额度只有100万元,这个数字相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阻隔污染恶化,以及后期投入的治理费用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一批环境经济学家“上书”环保部,建议引入国外已经成熟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在过去,如果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巨额赔偿和污染治理费用面前,事故企业只得被迫破产或采取其他方法逃避责任,受害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补偿救济,造成的环境破坏只能由政府花巨资来治理。但如果企业参加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旦事故发生,由保险公司及时给被害者提供赔偿,企业避免了破产,政府又减轻了财政负担。”周珂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

再以2010年震惊全国的紫金矿业的污染事件为例,紫金矿业当时并不属于环污险试点范围。污染事故发生后,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环保部门只能最高开出100万的罚单。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紫金矿业判处3000万元的罚金,但这只是个个案。

早期推行投保频遇冷

环污险试点开始后,很快就有投保企业尝到了甜头。2008年9月28日,湖南省株洲市昊华公司发生氯化氢气体泄漏事件,导致周边村民的农田受到污染。由于这家企业投保了环污险,很快保险公司就将1.1万元的补偿款送到了120多户村民的手中。

但这之后,环污险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资料显示,最早试点的江苏省苏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情况都不容乐观。

苏州自2010年开始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数据显示,近3年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的企业数量、总保额和总保费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投保企业数量由66家减少到59家,总保额由1.32亿万元减少到9850万元,总保费从309.78万元减少到183.9万元。而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只有中国人保财险南宁市分公司承保一笔业务。2011年以来,只有15家公司投保,2012年保费收入111.18万元,保险金额16553万元。

早在2008年环保部和保监会就已经试点环污强制险,当时有8个省区市参加了第一批试点。华泰保险是最早试水环污险产品的保险公司。目前,华泰保险在陕西、青岛、广东等地都启动了环境污染责任险业务。这些省区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方案。

但令人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投保状况并不理想。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投保的积极性还算高。而内资企业投保主要还是当地环保局牵头的试点企业,自愿参保的内资企业并不多。

“内资企业的购买意识不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不觉得有风险;另一方面则是法律的约束不完善。”王磊认为。

政府买单成惯性思维

2012年12月31日,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脊化工” )发生苯胺泄漏事故,最终8.7吨苯胺流入浊漳河,污染了山西、河南、河北三省数百公里河道,沿线数百万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河南省邯郸市一度发生大面积停水。

天脊化工自2011年开始购买环污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立即赶赴现场核定损失,并预付了环污险事故赔偿款100万元。根据天脊化工的投保额,企业最高可获得600万元的赔偿。

“以前出现保险事故,大部分损失都由政府买单。这也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使企业不愿意了解和参保环污险。让企业心甘情愿地购买换保险的难度很高,这次多省市试点强制环污险,是个很不错的契机。”北京京悦律师事务所律师谷小卫告诉时代周报,“投保了环污险,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放松环境污染监测。一方面,保险公司会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越高保费越高。另一方面,最近‘两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司法解释,环境污染可入刑也成为悬在企业负责人头上的一把‘利剑’。”

谷小卫从事保险法务工作多年,在他看来,“环污险推广的最大阻力还在企业,在企业认识不到风险的时候,有必要采用强制的手段,此次推广环污强制险试点是一件好事儿。”

尽管设计上有诸多不足,但毋庸置疑的是,企业的态度决定了环污险的推广。河北一家不愿透露企业名称的钢厂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不是非买不可,企业是不会考虑参保的。我们在管理上已经很完善了,发生污染事故的概率非常低,买了这个保险就等于把保费直接送给了保险公司。”

尽管河北省也表态推行环污强制险,但该经理表示,目前他们公司还没有接到这方面的文件,“如果是强制的,那没有办法了”。

谷小卫分析,环污险试点情况之所以不容乐观,是因为其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面临重重阻力。“首先是环污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基础。由于环境污染成本较低,而环污险大多还是属于企业自愿投保,企业往往抱着侥幸心理,而有些企业过分自信,认为自己的管理没有问题而不愿意投保。其次是损害赔偿标准不明确。目前中国尚无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参考标准,保险公司在勘查、定损与责任认定上存在困难,灾害损失风险难以管控,直接影响到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确定和产品开发。保险公司对环污险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他说。

周珂对强制环污险有自己的想法,他反对将所有有环境污染风险的企业全部纳入环污险的保障范围。“有些环境污染是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的,比如带有一些环境风险的创新。将这样的企业纳入环污险试点有利于鼓励企业创新,也符合传统民法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而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不主张纳入环污险试点,应该让这些企业在竞争中自然淘汰和转型。”

立法缺失阻碍环污险推广

“实际上,环污险在国外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面对环污险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他们采取的破解之道,是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上升为法律,依靠强制手段去推动工作的开展。”谷小卫介绍。

尽管今年两部委下发的指导意见中,“环污险试点”已经上升到“强制环污险试点”,但谷小卫认为这毕竟是一份政策性指导文件,缺乏法律依据。从效力上来说,仍然与国际通行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立法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尽管环污险在我国由于技术和设计上的不足,才开始蹒跚起步,但在国外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制度。从国际来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较为典型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美国和瑞典为代表,美国基于有毒物质和废弃物的处理所可能引发的损害赔偿责任,实行强制保险制度。二是以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一般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就环境污染责任投保,但法律规定必须投保的则强制投保。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 国外很多国家从法律上确立和实施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美国企业污染环境被视为环境侵权,对这种侵权给予严厉惩罚是美国司法体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制度。法院往往判给受害人远超过其实际财产损失的赔偿,防止因处罚力度不够而使某些财大气粗的污染企业宁可罚款也不治理的现象发生。

1976年美国《资源保全与恢复法》授权美国联邦环保局行政命令,要求业者就日后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和关闭估算费用等进行投保;在有关危险废物贮存、处理、处置的法规中,强制要求管理者应为在该设施的运行期间内、因危险废物的管理和操作所造成的对他人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购买保险。

综观相对比较成功的其他国家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无不从立法上先给予保障。因此有业内人士呼吁,只有立法,环污险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第10篇

2016年10月12日,和邦生物(603077.SH)以每股5.60元定向发行7.02亿股,募集资金39.31亿元。

此前的2015年11月7日,和邦生物曾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建设年产3000吨PAN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以及偿还银行贷款;2016年3月4日,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通过。

上市公司认为,碳纤维项目为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公司战略布局,提升盈利水平,并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为还原本次募投项目的真实盈利状况,《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面访了碳纤维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也正是在权威专家抽丝剥茧的讲解下,碳纤维产业的部分面貌终于呈现在投资者的面前。

而对于《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的采访要求,和邦生物在回复函中表示,“我公司的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涉及商业机密和公平信息披露,根据监管部门要求,我公司不能在公开信息披露之前提供任何信息。”

权威专家讲解产业化细节

和邦生物在预案中称,上市公司于2014年10月与德国某工程公司(根据合同保密条款要求,不予披露)签订合同,该德国工程公司负责为上市公司提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等领域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交钥匙工程。

另外,和邦生物在2014年11月11日的合同公告显示,上述德国工程公司提供的是T800级别碳纤维项目的交钥匙工程。但在权威专家看来,倘若和邦生物所产碳纤维确为T800级别,那么上市公司的碳纤维产品将很难有市场。

与此同时,预案显示,该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24.3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23.82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为11.18亿元,年税后净利润为4.63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3.45%,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50年。

然而,权威专家认为,除去预案中所提到的装置,一个完整的碳纤维项目尚需要更多的配套工程,而近24亿元的建设投资也远超国内同类项目的平均建设投资,以设备5年折旧期来看,这个项目甚至连设备折旧都回收不了。

除此之外,预案还介绍称,和邦生物碳纤维项目建设用地为6.67万平方米,目前土地使用权证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

但是权威专家却认为,以100亩地建设3000吨碳纤维项目会显得非常拥挤,企业也会在未来丧失发展空间。

在此次访谈过程中,权威专家多次表示,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并不可信,而和邦生物也缺乏对碳纤维产业的足够调研。“国内多家上市公司以碳纤维概念做增股融资,但单纯地融资需求会对行业发展有很大的伤害”,如此现状令权威专家倍感担忧,“碳纤维盈利周期非常长,每当有企业来问我,我都会劝他们不要做这类项目。”

多家公司涉及碳纤维

经《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后发现,国内多家公司均与碳纤维项目相关,其中包括精功科技(002006.SZ)、金发科技(600143.SH)、恒神股份(832397.OC)、中简科技(A16276.SZ)、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

精功科技是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被问及碳纤维项目时,精功科技相关人士在邮件中回复称,公司目前已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主要生产12K原丝,要生产T800以上高端碳纤维,需要在原丝以及辅料质量、生产工艺等方面改进;精功科技的生产线设备还没达到可以生产T800需要的指标。

金发科技是一家主板上市公司,其子公司广州金发碳纤维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金发碳纤维”)主要从事碳纤维材料的生产与研发,2013年至2015年的总资产分别为1.62亿元、1.57亿元、2.38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41万元、-555万元、-2533万元,其中2015年总资产上涨与金发科技加大对子公司的投资有关。由此可见,在从事碳纤维的三年内,金发碳纤维一直未能盈利。

恒神股份是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根据Wind公开数据,碳纤维产品占据了恒神股份越来越大的营业比重,然而却并未带来可观的利润,其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扣非归属净利润分别为222万元、-2.59亿元、-1.54亿元、-8114万元。恒神股份在2015年年报中表示,当年公司净利润亏损1.48亿元是由于碳纤维系列产品产能还未大规模释放,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尚未达到盈亏平衡,公司短期内仍存在盈利能力不足的风险。

中简科技则是一家拟IPO公司,根据申报稿,中简科技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扣非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909万元、-653万元、5135万元、2313万元。

和邦生物难言良好的募投历史

事实上,和邦生物募投项目饱受争议并非第一次,近几年上市公司也持续有多个在建项目。

和邦生物于2012年7月31日上市,募集资金计划用于精细磷酸盐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达11.76亿元。

然而,和邦生物却在2013年7月9日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公告,上市公司拟将募集资金投向“四川武骏浮法玻璃及深加工项目”,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金额达11.76亿元。这也让人不禁担忧,碳纤维项目预案所显示的“土地使用权证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是否也会导致该项目募集资金的变更?

随后上市公司投资多个项目,彰显了强大的投资建设能力:2013年9月10日,和邦生物投资公告,拟投资年产5万吨的草甘膦生产项目,投资额约为5.01亿元;2014年3月1日,和邦生物合同公告,公司与日本国日挥株式会社、欧洲公司分别签订合同,取得蛋氨酸制造的全套技术及其专有设备和获得相关的技术服务,合同总额约为1.9亿元;2014年8月13日,和邦股份2014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96亿元,其中12.96亿元用于年产10万吨蛋氨酸项目;2015年4月14日,和邦生物投资公告,拟投资2亿元用于建设服务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2015年6月30日,和邦生物投资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投资9000万美元持有以色列STK公司51%的股权;2016年6月8日,和邦生物投资公告,拟投资1.79亿元用于建设年产2000吨环氧虫啉原药及年产5000吨10%环氧虫啉粉剂项目。

本来,一家公司建设多个项目可以取得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效果。但是,如果这家公司频繁投资项目并且贸然介入新的领域,那么其步伐是否过大呢?经营又能否保持稳健呢?碳纤维只是众多新材料中的一种,但或许它已折射出资本市场的乱象。

对于和邦生物定向增发所投向的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面访了该行业内的权威专家,以下是这次访谈的主要内容。

工程化尚可 产业化在建

周刊:现在国内碳纤维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相较国外而言是否具有优势?

专家: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在技术层面肯定是没有优势的,现在仍处于跟跑状态。中国关于碳纤维技术布局的大多数想法,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有之。比如说,我们原以为国内某家腈纶企业开展碳纤维原丝生产的工艺具有中国特色,但后来却发现土耳其的一家公司也在做,而且产业化做得很好。尽管国产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还没有优势,但在跟跑过程中,中国碳纤维技术也在慢慢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周刊:国内企业是否具有技术更迭的能力?

专家:碳纤维是一个精细化项目,中国的设备最初都依赖于国外引进,但是国外的设备都是一些通用型设备,而这类通用型设备又不一定符合本土企业自己的工艺。因此我们强调,本土企业必须要有引进设备的二次改造能力。事实上,日本东丽等碳纤维企业也是买其他专业厂家制造的装备,但是最后一步改造是碳纤维企业自己处理的。国内也在尝试着这么做,但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相对偏弱,某种程度上也影响这方面的工作。

所以,国内企业倒不是缺乏技术更迭的能力,准确地讲,应该是普遍缺乏适应性改造的能力。这是国内企业的通病,也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当我们引进了设备,即使让机器满负荷工作,实际产能也很难达标。

周刊:T800级别碳纤维是属于小丝束吧?国产碳纤维可以做到性能指标与日本T800相当的程度吗?若可以,国产T800级别碳纤维是否能够做到产业化?

专家:没错,T800级别碳纤维通常不超过24K,属于小丝束范畴。如果从技术层面看,中国能够制造与T800性能相当的小丝束碳纤维,甚至略胜一筹,而且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工程化考核与复合材料应用的需要。但是,如果从规模层面看,国产T800级别碳纤维只能做到工程化,也就是百吨级别,相当于中试。至于产业化,达到千吨级别的项目,中国已有布局,现仍在建设中。

周刊:国内某家碳纤维公司称他们达到了生产T800的能力,但是由于国产原丝的质量不过关,所以目前还不能生产T800。

专家:这个话说的不对,是在找理由。国内现在有7家企业在做T800碳纤维,且都是拿自己的国产化原丝做原料的。这7家企业都是百吨级项目,既然百吨级项目可以做,那就说明国内的技术基础是有的。现在国内并非缺乏优质原丝,而是缺乏技术放大,其难处就在于设备。

通常来讲,千吨线的炉膛都是长度约20米、宽度约3米,高度则超过3米。炉膛里面是个腔体,我们要求这个腔体里面的温度场均匀一致;有空气循环,且气流场在每个角落、每处地方都是均匀的、稳定的,这点很难做到。

周刊:全球范围内,除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之外,德国也有一家名为西格里集团(SGL GROUP)的碳纤维企业,该公司以及德国的其他公司是否能做T800级别碳纤维?和邦生物在2014年11月11日的重大合同公告显示,德国某工程公司负责为和邦生物就碳纤维工程提供用于航空、国防、汽车、民用的T800级别碳纤维项目的交钥匙工程。

专家:西格里是做大丝束的,原丝主要由日本三菱提供,碳纤维产品则面向宝马等企业。国内很多企业的原丝生产设备是由意大利提供的,如果这家德国公司是提供所谓的交钥匙工程,那么该企业可能会作为一个公司总包,然后去找意大利的原丝企业来配合。

就我所知,德国有家名叫艾森曼(Eisenman Architects)的公司是做预氧化碳化炉的。德国公司的预氧化碳化炉在中国已经有多家企业应用,运行的确实不错。所以我猜测,和邦生物提到的德国某工程公司可能就是这家公司。但是这家公司是做设备的,没有碳纤维方面的工艺,更不可能会拿到日本东丽公司的T800技术。

事实上,现在国外公司对中国出口的都是设备,工艺都是不出口的。交钥匙工程更是如此,只给设备却不负责生产线的组合,所有的生产线都要自己去呈现,去跟工艺结合。无论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还是从材料的敏感性角度来讲,外国企业答应给我们交钥匙工程都是不可信的,尤其T800碳纤维项目更是不可信。碳纤维是个战略物资,技术更是顶级保密,像日本东丽这样的公司就根本不可能给中国提供所谓的交钥匙工程,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靠谱。

有些外国企业的胆子很大,它们也是东拼西凑,找几个技术员把工艺对付出来交给国内的企业,但是这样的技术怎么可能成熟呢?国内企业已经上过几次当了,我觉得在碳纤维项目的建设上,本土企业大可不必走这条路。

项目建设的投资、周期与占地面积

周刊:千吨级T800碳纤维项目的建设投资大概是多少?国产和进口的投资金额有多大差异?

专家:千吨级生产线通常指的是12K碳纤维的产能,国内的千吨级碳纤维项目现在都是以T300等高强碳纤维的产能来计算当量的。T300和T800的碳纤维直径不同,相同长度下,T800碳纤维的直径只有T300的60%左右。我们讲的千吨线一般是指T300千吨线,毕竟T800能否做出千吨线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假如T800可以做到1000吨,那么相应的T300可以做到1500吨到1600吨。现在有一个国家计划是要做T800的千吨线,但是我从初步设计的炉型结构上看,还是按照T300等高强碳纤维的千吨线来布局的。

至于建设投资方面,T300和T800差异不大。国内企业的装备预算是5亿元左右,工程、建筑、公用工程配套这些则不算在内。每个碳纤维项目的生产线都包括两条线,分别是原丝线和碳化线,这是一个产业链。整个生产线如果全部进口,投资约为5亿元;如果全部采用国产,那就是3亿元左右。现在国内碳纤维项目普遍是在国产装备的基础上结合引进,投资差不多就是3.5亿元。

周刊:碳纤维项目的建设周期是多长?占地面积大概有多少?

专家:碳纤维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是18个月到2年。至于占地面积,装备的需求倒不算很大。如果是建一条千吨线,场地的长度有300米,宽度加起来有50米,也就足够放下了。但是碳纤维项目还要考虑到公用工程、库房、测试等场地需求,因此碳纤维厂的实际占地面积就会比较大。碳纤维的原材料在以前被国家定性为有毒物品,直到2015年国家才把原材料从有毒物品的序列中去掉,虽然现在稍微好一些,但是储存还是很严格的。因为要注重配套的占地面积,碳纤维厂起码也得需要几百亩地。

周刊:和邦生物在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中称,子公司和邦新材料的3000吨碳纤维项目建设用地面积是6.67万平方米,约为100亩地。这个土地面积是否够用?

专家:用100亩地建3000吨碳纤维项目实在是太挤了,而且从发展角度来看,这个企业在未来会非常困难,以后就没有发展空间了。况且企业不能只做碳纤维,还要做下游产品。在十多年前,中国比较缺乏碳纤维项目,所以只要有国内企业能做出来碳纤维就是件好事。但到现在,国内已经有那么多家企业在做了,碳纤维就应该回归到正常的产业化建设来做。碳纤维项目不能只是建个1000吨、2000吨的生产线就算好,而是应该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应该把碳纤维看做一个正常的产业,而正常的产业就得有规模效应,而且还得有产业链,否则这个企业在未来竞争中会输掉。因此我说3000吨碳纤维项目只用100亩地不是一个合理的规划。

周刊:和邦生物预案称,德国公司的交钥匙工程包括PAN聚合装置、前驱体生产装置、碳纤维生产装置以及一揽子技术服务。该3000吨PAN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4.3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23.82亿元,流动资金为4900万元。这个投资金额是否恰当?

专家:这个金额相当高,太贵了。因为碳纤维项目非常耗电,厂房配套里面还需要有变电站。不止如此,厂商还需要原材料的预处理装置、氮气的供应工程、废水处理装置,以及一些必要的测试手段等等。

另外,工艺不能只有聚合纺丝和预氧化碳化就算结束了,企业还要自己做油剂和上浆剂,一个对应原丝,另一个对应碳纤维。对于企业而言,这两个必须是配套的,买别人的油剂和上浆剂无法迎合自己的产品。

所以说,做原丝、做碳丝在整个产业链内只是一部分,这种配套能力、装备能力都一定要有。如果这些都不包括进去,光是预案中提到的这些装置,3000吨项目花费将近24亿元,相当于平均1000吨的投资就有七八个亿,那就实在是太贵了,我从来没见过国内有这么贵。况且3000吨的项目应该有500亩地才对,所以这个项目给我的感觉就不是做产业的,而是另有想法。我建议这家企业最好别这么急着进入碳纤维领域,调研不够的话,投入的资金会打水漂。

盈利艰难的碳纤维项目

周刊:碳纤维项目盈利周期有多久?

专家:碳纤维制备本身是一个很难赚钱的行业,它的整个建设期其实是非常长的,从建设到盈利这个时间非常长。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塑就是做碳纤维的,从开始到真正盈利也用了十年时间,现在的企业也差不多。国内这些企业真正进入盈利的,算是比较理想的就只有一家,而如果严格一点的话,可能一个都没有。

国内碳纤维企业盈利很难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前期投入偏高,另一方面是整个行业的产业化技术比较弱。中国的产业化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生产线产能无法有效释放,实际产能低于设计。而且国内很多企业做出来的碳纤维,测试性能都很好,但是实际应用存在各种问题,会影响到应用推广。实际上从装备制造业角度,碳纤维只是一种原材料,除材料的本征性能外,它还有应用性能。对客户来说,应用性能不好,本征性能再好也不会采购。

工业级碳纤维(一般指T300、T700)是可以进口的,国际上的碳纤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而国内企业的产业化技术不够成熟,相较而言成本就高。成本高就很难卖出去,想卖出去就得降价,但降价就不赚钱了,所以中国现在不能跟国外比碳纤维销售,而应该在织物、复合材料方面去应用,这样就可以把成本压力分摊一下。至于T800碳纤维就更难在国内产生盈利了。

周刊:为什么T800碳纤维更难产生盈利?和邦生物的预案称,该项目的碳纤维将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等领域。

专家:T300和T700在市场都有成熟的应用,但是T800在中国境内根本没有成熟的市场。T800级别碳纤维主要用在航空、飞机上,其他地方用的很少。虽然中国只布局了三个百吨级的T800碳纤维生产基地,但产能仍有些供过于求。如果300吨都卖不出去,这家企业的3000吨卖给谁?所以它的市场是个虚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国家确立了T800的定点企业,那么国家计划的那些巨大工程就只会使用定点企业的产品,因为碳纤维产品的应用验证很费时间和经费。比如说在飞机上应用的碳纤维就得做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国家出钱,那么碳纤维产品是否好用就可以下结论了。可以说在中国,航天航空用的T800碳纤维都是国家定点的,不进入市场经济竞争。况且国内的飞机目前也不用自己的产品,因为飞机的适航认证现在还没有完成。

这家企业缺乏市场调研,面对目前国产T800级碳纤维的产业格局,它的产品要进入航天航空市场难度极大。再者说,这个企业也缺乏化工基础,技术水平也不算高,它很难做好这个项目。所以我认为,如果这家企业的项目定位在T800,建设风险很高。碳纤维是个很好的题材,国内有好多上市公司拿这个概念做增股融资,但单纯地把碳纤维题材用于融资,对行业发展的伤害会很大。碳纤维盈利周期非常长,每当有企业来问我,我都会劝他们不要做这类项目。

周刊:和邦生物的预案称,根据测算,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为11.18亿元,年税后净利润为4.63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3.45%,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50年。

专家:如果碳纤维年产量达到3000吨,且按照预案中的年销售收入11.18亿元来算,该公司的碳纤维售价尚不足每公斤400元,按目前的产业化技术程度,这个价格几乎低于生产成本,属于赔钱销售,这个企业又怎么会有那么高的利润率呢?而且我也很好奇它能卖给谁,国内没这个需求,而中国有碳纤维出口控制,国外也卖不出去。

即使这个项目真的建成了,每年的投入也是个无底洞。如果3000吨的产能都开足,项目每年的运行投入至少也要4亿元左右,产品若是卖不出去,这个窟窿可就相当大了。况且企业还要考虑到折旧,这个负担会很重。从预案看,它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是20亿元,按照5年折旧那就是每年4亿元。一般来说,碳纤维设备是5年的折旧期,即使项目停工,设备的折旧也是静态存在的,依旧是5年。它那么大的投资是折旧不起的,按照静态投资回收期5.5年来看,这个项目连设备折旧都回收不了。

碳纤维行业的风险与未来

周刊:国内有好多公司在做碳纤维项目,例如上市公司精功科技(002006.SZ)、金发科技(600143.SH)、新三板挂牌的恒神股份(832397.OC)、拟IPO的中简科技(A16276.SZ)以及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复神鹰”)。这些公司现在做得怎么样呢?

专家:对,国内很多公司在做,所以我说国内碳纤维现在是不缺产能的。恒神股份算是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但也处于继续投入阶段。金发科技现在有个万吨复合材料改造项目,但那个是塑料改性,它的碳纤维项目基本处于非正常运行,因为它只有一条100吨线。精功科技刚刚进来,而中复神鹰做的还可以,它的干湿法纺丝在国内做的最好,以后比较有竞争力,但它的主要立足点也不是T800级别,而是低成本的工业化应用产品,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至于中简科技则是一个中小企业,原本也只有一条300吨的线,产品主要用于军工,日子也算勉强能过。最近这家企业想要上市,但它盘子太小,所以就决定建一个千吨线。不过我认为,这家企业若真建成了千吨线,困难会大起来,它的产品方案需要认真考虑,一定要直面国内的实际来规划企业的发展,否则产品市场也将是不确定的。即使项目建设由国家部分投入支持,但是大多数资金还要靠企业自己出。它没有大的财团支撑,以后运行经费的压力会很重,即使上市了,财务账也很难好看。因此,企业上市一定要慎重,这个慎重不仅是申请上市的企业,也包括相关证券单位和社会。

另外,有的地方提出了万吨级碳纤维项目的“十三五”规划,但产品方案主要是高强系列,不是T800,工业领域用的碳纤维达到T300、T700就足以了。

周刊:建设碳纤维项目是否还有其他风险?

专家:其实碳纤维企业都会面临一个知识产权风险的问题,国内好多企业的碳纤维技术都有知识产权侵权的嫌疑。现在国内企业都不重视这个问题,没上市的时候自己埋头做事都好说,而企业一旦上市,这个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知识产权要考虑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国内的技术处于跟跑状态,很多技术国外都已经有了,若国外企业没有在中国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那就无所谓,但若有申请那就麻烦了;另一个层面是虽然国内的很多公司也申请了一些国家专利,但它们是否是自己技术与产品的核心专利?是否侵犯了国内其他企业、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如果没有核心专利、或者涉嫌侵犯其他单位的专利,公司上市后就会出问题,容易惹官司,这在中国将是个很严峻的事情。碳纤维生产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知识产权问题,通过专利转让、使用许可等方法今早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周刊:有人认为碳纤维产业将在未来大规模收缩,真会如此吗?

专家:这点我不认同,碳纤维产业是不会收缩的。从材料角度看,碳纤维材料的综合性能确实好,很少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通常情况下,一个产业的鼎盛期只有10年至20年,但是碳纤维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却一直发展到现在。在我们能看得到的时期内,碳纤维应该仍处于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