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时间:2023-06-08 10:5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第1篇

目前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处于白热化状态,当然医院也不例外,要想医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首选就要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详细探讨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并提出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对策,促进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对策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了重点,并且也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主要是因为该建设有助于医院内涵建设的提升,并将医院品牌树立,同时促进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临床医技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人文素质,进而推进医院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1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

1.1明确医院的发展方向,将技术短板清除

例如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肿瘤、疼痛和老年病进行学科建设,同时实现消化系统内外科融合、心脏中心建设的融合,院前院中危急重症的融合、神经内外科的融合。

1.2与医院的特色和实际融合

也就是整合医院的自身优势,将亚专科建设及早布置,如建设骨科医疗中心等,同时针对重点学科进行科研协作群及其科研团队的构建[1]。除此之外,在业务上也要立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

1.3重视学科带头人和储备人才的培养

将具备创新意识、勤于专研、吃苦耐劳的人才选拔,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头羊,同时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保证在学科建设上凸显水平一流、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优势,进而为患者提供廉价、高效、优质、方便、安全的服务。

2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2.1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加强政策倾斜

也就是将弹性管理加强,同时进行相关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实行。再者就是将管理机制健全,促进管理力度的加强,并将重点学科领导小组设立,并以各种途径进行顶尖人才的培养进而选拔,由领头者进行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将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将科研经费和政府专项拨款更多的争取,并且拓展融资渠道,保证最近能够满足科研的需求[2]。除此之外还要将相应的实验室设立,并且将设备购置齐全,为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将院内资源配置优化,将合作机制强化

要想将医院重点学科的竞争力提升,并且将省级研究课题和国家级研究课题承担,并且获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加强合作。一是院内科研合作,也就是将重点学科的“龙头”效应充分发挥,借助医院的优势和特色进行物力和人力的统筹,将新技术和新业务开展;二是将优势学科群建立,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实现学科间互补互利和学科的低成本发展,同时也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要想将医院的发展战略落实,就必须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将定编定岗制度推行,将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明确区分。还有就是将大量的人才吸引,进而共同致力于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充分发挥领头者的作用,对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构建良好的科研平台,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4结合院外多渠道

也就是在技术上向国内外先进单位学习,做到扬长避短,进而使重点学科在技术上获得发展。同时整合商业,将院一企合作模式推行,以此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成本降低,进而促进社会效益和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

2.5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健全

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重点学科建设领头者的选拔,并且保证考核因素的全面性,如人际协调能力、道德品质、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在进行相关人才选拔的时候,还要注重优势互补,当领头者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帮扶,并且加强实践锻炼。并且带头者来要明确权、责的关系,将两者明确区分的同时,还要将其细分,如建议权和决定权等,并将任期目标管理实行[3]。对于创造利益、技术引进和课题立项必须将具体的要求提出。同时将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使更多的学科接班人和青年技术骨干被培育出来。并且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学习和进修,进而加快学科梯队建设。

2.6借助疾病诊治建立学科链

疾病的诊治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诊治链,同时也是学科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可将市二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发挥,实现临床和科研的协作,并且将学科间的网络联系加强,使学科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推进学科的共同发展。

2.7将重点学科品牌效应树立

带动其他学科及其探索发展道路是重点学科建设承担的发展使命,要想将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加快,就必须将医院各级人员积极组织,使其共同思考和献计献策,将重点学科有计划的制定和发展,并且将其纳入医院管理的范畴,在管理上推行长效动态管理,也就是优先发展重点科室,优化组合发展受限科室,强力扶持有潜力的科室,以此来实现重点学科品牌效应的努力创建,推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并且以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来促进医院学科的整体发展。

3结语

对于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而言,在工程量上较大,且具有长期性,同时还必须依靠各方的扶持和支持。而作为医院,必须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再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加强政策倾斜,将院内资源配置优化,将合作机制强化,结合院外多渠道,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借助疾病诊治建立学科链,将重点学科品牌效应树立,这样才能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美昕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8:236-238+242.

第2篇

1.1突出重点,创建特色,做优专科医院坚持以专病专科特色建设为主线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始终以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为重点,以中医科专科建设为主导,促进中医药学科全面发展。通过坚持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治疗和保健相结合,不断拓宽诊疗思路;通过加大专科投入,完善设备配置,提高专科现代化辅助诊断水平;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科治疗、护理体系,提升了专科医疗水平。例如,创新推广了治疗糖尿病坏疽的“三期分法”,攻克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易复发的难题,建立了相关病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系统治疗规范,研制了系列专科中药制剂等,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慕名就医。医院通过建设特色专科,创出了品牌,确立了中医药学科在综合医院中的优势地位。

1.2系统建设,深化功能,全面发展医院在坚持发展专科优势的同时,注重中医药学科的系统建设,鼓励非中医临床科室、康复理疗科和药剂科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目前,非中医临床科室主要通过中医科医师会诊、科室间中西医医师协作、临床科室内及特色中医门诊中医师诊疗的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临床医疗工作。中医药在肿瘤、肾脏病、感染性疾病、不孕不育、白癜风、骨病及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康复理疗科则通过针灸、推拿、小针刀、熏洗等中医疗法,在疼痛、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治疗,以及伤病、瘥后康复上取得很好的疗效。药剂科通过中医药支撑功能建设,不仅设置了有400余种中药饮片和免煎颗粒的中药房、配套的中药煎药室、30万净化级别的中药制剂室,还通过自主研发和科间合作,研制了涉及多专业数十种中药制剂,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在多次感染性疾病预防中为武警部队做出了贡献。系统建设使中医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不断深入,10年中获军地医疗成果奖7项,进一步提升了医院中医药学科综合水平。

2加强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体会

2.1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加快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前提武警部队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已经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原因一是中医药在保障人类健康,特别是在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防控治疗作用凸显,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重视;二是面对沉重的医疗成本支出、面对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弊端与警示,人们开始反思并已经重新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三是党和国家、军队多次强调加强中医药建设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上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效、便、廉、验的优势,在医药创新、深化医改中发挥作用,为全民及部队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做贡献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这样给中医药学科建设有力的支持,才能以学科建设的标准要求(甚至更高的标准)去投入,并认真组织,坚决落实,也才能使中医药学科建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2.2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是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一个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学科,选拔好带头人至关重要。其一,不仅应具备一般学科带头人的素质,还要有很强的科间协作能力,这样才能促进科间协作和中西医结合,在更广泛的专业范围应用和研究中医药;其二,不仅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高超的中医技能,还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功底,这样才能带出一支拥有现代医学理论和技能的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满足现代医疗市场和卫勤保障任务的需求。有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就有了基础。

2.3正确的发展方向及不懈的开拓创新,是提升竞争实力的关键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应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优势,全面提高人类健康素质,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难治疾病[2],其重点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疗,研究方向不仅要宽泛,更要有专长,要有特色并形成优势。专科主攻方向的选择,要基于客观分析医院现有中医人才的专业特长,取医疗市场所需、现代医学所短、中医药学所长的专业。有了科学的选择,就有了学科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正确方向,而在此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建成特色,走出优势,创出品牌,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

2.4系统化全面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的支撑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三者相辅相成,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理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特别是在血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等学科,从预防到治疗,从急性期到恢复期,从一般治疗到危重症抢救,作用凸显。然而中医药学科要实现在综合医院的相应功能,只有得到系统化规范建设,并高标准全面发展,才能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才能使中医药学在保障部队战斗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下一步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思考

3.1研究方向应更加适应武警部队的任务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军梦,对军队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从提高国家特色医疗优势和武警后勤遂行多样化保障能力着眼,充分发挥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治未病”,以及简、便、廉、验的优势,针对武警部队的任务需要,积极推进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技术在部队预防保健、训练伤防治及常见病诊疗中的广泛应用和科学研究,打造我军有别于外军的医疗保障优势,切实提高我们在各种复杂艰苦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

3.2建设内涵应注重中医药学科的标准化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体现了国家和部队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其对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硬件配备、人才培养、规章制度、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标准,对加强部队中医药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执行,按纲施建,以标准化建设促进武警综合医院中医药专业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第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14-04

中西医结合是20世纪我国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是贯彻卫生工作“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基本方针的具体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加强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保持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使南开医院成为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科研教学水平较高、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1现状

1.1重点学科优势交出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211工程”建设子项目和天津市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单位。是由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病医疗中心、全国中西医结合胃肠疾病诊疗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急诊专科、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及微创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症专科共同组成的优势学科群,已经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全国闻名的科研机构。

1.2医疗业务发展迅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胆胰、胃肠疾病和外科危重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如重型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和外科疾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微创外科居国内领先水平,首创3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境)治疗复杂性胆管结石新技术。并承担市内8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和部分省市疑难病例的会诊和业务指导工作。2010年,医院总收入达4.5亿元,较2009年增长约29%,年门诊诊疗人数达370 358人次,出院17539人次,病床使用率为120.9%。

1.3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拥有以吴咸中院士、崔乃强教授、李平教授、秦鸣放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批著名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天津市授衔专家3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4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带徒导师4名。有2名专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1名科技骨干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从1994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6名。目前,全院共有工作人员1058名,其中,高级职称142名;医疗系列中,博士、硕士人员13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5%,护理人员344名,大专以上学历191名,占护理人员的56%。

1.4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医院实施“三名战略”(名医、名科、名院),极大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4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天津市科委攻关项目共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8项,专利8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4项,出版专著8部,460篇,并成功举办国际、全国和区域性学术会议27次。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委托,承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并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2问题与分析

通过走访中医药方面的知名专家、院士、学者等,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新医院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载体、查找医院发展存在问题等主题。搜集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及文件,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作目标与要求》、《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条件指标体系》,同时对比除南开医院外的10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情况,发现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院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1优势学科数量不足。学科发展尚不均衡

2.1.1特色优势学科是医院竞争力主要构成部分的核心,我院虽拥有一批以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为龙头的优势学科群。但市级以上重点专科的数量仅接近国内10个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除外)评审验收时的平均水平(7.4个),相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有一定差距。见表1。

2.1.2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言,多学科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尽管我院重点学科优势突出,但范畴却相对局限,高层次人才结构单一,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能力不足,获奖级别和发表文章的层次均需提高,而其他学科相对薄弱,已经影响到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的提高。

2.2育人机制创新不足,后备力量挖掘不够

中西医结合事业重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是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基本思路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方面特色突出,成绩显著,不仅通过人才工程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特别是组建起7个以名老中医命名的上海市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级“名中医工作室”,使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取得有益经验,还培养出了现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五大”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提升和优化了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

2.2.2中西医结合事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与中医、西医并驾齐驱,成为医学三大主流。但相对中医和西医而言。中西医结合仍属新生力量。中西医结合后备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共同问题,“后继乏人”或“后继乏术”的问题在我院亦有所表现。

2.3科研激励机制欠完善。中药研发领域待深入

2.3.1创新性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医院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创新性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是“研究型医院”与“非研究型医院”的最大区别。纵观近几年我院对科研的投人和产出,比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等单位相差很多。见表2。

我院在科研投入力度方面较武汉和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少,自2004-2007年甚至有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经费不低于年度业务收入的1%-3%。以2008年我院业务收

入总额为2.8亿元为例,同年我院的自主科技经费投入应为280万,实际上我院差距还是很大。投入不足的同时,往往伴随激励机制不完善,以致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见表3。

2.3.2在中药研发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批有代表性的中成药制剂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且收效显著,但相比国内其他几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而言,我们仍有待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医药并重的发展策略,在中药研发领域成绩卓著,在自主开发、合作研究、成果转化、高水平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业已成为国家和省级中药研发重要基地之一;中国人民302医院坚持走“临床经验方一科研制剂一临床应用”的道路,始终突出临床疗效的主导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肝病特色的中药研发基地,并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研发格局。医院制剂生产已建成硬件设备配套、剂型齐全、临床应用广泛的良好局面。仅4年间制剂产值就达5 300万元。

2.4尚未实现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仍显滞后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数字化也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打造数字化医院,使大样本信息采集、分析、储存成为可能,而这些资料、信息的准确、完整、高效、便捷,是研究型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形成完整的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体系,成为上海和全国的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尚未实现数字化。阻碍了我院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必须积极改进。

2.5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目前,我院硬件设施不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医院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因为医疗用房紧张,交通不便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医院发展受到限制,与全国其他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比,硬件条件已明显滞后。在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期间,大多数建设单位都争取到大量资金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其中,302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均筹措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扩大医院规模,新建或改扩建门诊和病房楼。见表4。而我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两家医院尚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6医疗收入含金量偏低,需进一步发挥管理效能

近几年,我院的医疗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经过比较,我院在年门诊量、病床周转次数、住院外埠病人比例、费用收益率等方面水平较低,药品比例偏高。说明我院业务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收入总量和含金量也有大幅上升空间。见表5。而职工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职工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都处于较低水平,与之对应的每床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床医生人数和每床护理人员数都处于较高水平,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院职工工作量偏小,工作效率偏低。

2.7文化建设力度不大。特色文化尚待有力促成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特色的岳阳医院文化,促进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提高了全员素质和医院品味,这也是该单位跻身于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特色之一。与之相比,我院尚需系统考虑特色文化的形成机制,发挥医院文化的作用。

3对策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南开医院作为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将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经过“十一五”的系统建设和发展,以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药开发的示范基地。南开医院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示范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主体单位;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④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重点学科建设的精品工程;⑤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院;⑥国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⑦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

3.1注重学科均衡发展。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3.1.1继续推行“三名”战略,努力改变“大专科小综合”现状。“三名”即名医、名科、名院,其中,名院是目标,名医是基础,名科为关键。学科建设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创新型团队、推动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组织保障,也是一个单位经过几代人积年累月奋斗的积淀。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抓好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带动医、教、研的全面发展,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特定学科(专科)的研究中心。继续保持中西医结合外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使各学科协调、全面发展,打造更多优势学科。

3.1.2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严格围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设原则,在专用仪器设备配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抓好学科建设。①建设3个以上国家(局)级中医重点学科,并使每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病床达到30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在重点学科建设点设立临床研究室和实验室,确定3~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依据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根据学科不同配置相应的科研条件及设备;②建设6个以上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确保每个重点专科(专病)病床8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重点专科(专病)床位总数达医院总床数的50%以上;设立科研门诊和科研病房,其中,科研病房的床位应占本专科(专病)床位数的25%以上;依据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需求进行专用设备和专科(专病)实验室设备配置;③确保重点专科(专病)保持稳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本科主要病种(至少3个)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诊疗规范研究等工作,以总结治疗经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3.1.3促进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确立中西医结合学术地位。在加强基本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各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原创性成果,使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积极进行临床评价、优化综合方案、制定诊疗规范、总结诊疗技术、开发有效药物、研制诊疗设备等。而且要积极促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科技与临床实践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当前任务是推广已经取得相当级别奖励的临床研究成果,以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地位,促进成果转化与深度开发。避免这些成果仅限于个别单位或区域,甚至被束之高阁。

3.1.4加强传统诊疗技术继承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要使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还要积极围绕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传统诊疗技术,对确有疗效但成本低廉

的传统诊疗技术,积极引进、普及使用,开展规范评价,以形成鲜明的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并采取先进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继承总结和推广。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才培养导向

3.2.1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一段时期内培养高层次的“西学中”人才是解决“后继乏人”和“后继乏术”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名医工作室”。每年选1-2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师进工作室研修。认真研究总结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举办高水平的“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强化班等。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导师指导,选拔优秀青年,确定导师培养制。

3.2.2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学科人才水平,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临床科研骨干的培训,加强重点学科的师资培训、接收人员进修、承办继续教育任务、开展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并针对重点专科(专病),开展带头人、继承人培养和技术骨干培养等,在外出学习、出国培训、接收本专科(专病)进修、承办本专科(专病)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支持。

3.2.3大力培养专业队伍,提供科研支撑人才基础。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全员科技素质,营造良好的临床研究氛围;通过承担课题研究。培养建设一支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临床科研专业化队伍。在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

3.3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平台建设

3.3.1团结合作、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当前,需进一步强化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水平教学研究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以急腹症研究所为依托,争取承担更多高水平课题,并作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此带动医疗上高度上水平。

3.3.2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我院将以国中局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新的战略出发点。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开放性共享平台。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提供支持条件,成为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3.3.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医药并重,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其他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中药研发领域的经验。逐步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中药研发产业链,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3.4抓基础建设,重医院管理,推进医疗业务上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医院新大楼的建设,总建筑面积86 800 m(sup)2(/sup)。新大楼的落成将极大地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为新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还贷能力。加强经济管理,包括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为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创造条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数字化医院。

着力提高全员素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奖惩措施,对院党委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职工和党工团组织提出具体要求。

3.5创建特色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文化品住

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信任、尊重、关心、培养、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设备相结合为总体环节,在对我院的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基础上,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第4篇

对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全院上下来说,这将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历经6年艰苦的建设后,总投资15.98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米的中山医院东院区正式宣告启用。与新院区一路之隔的是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老院区,这也意味着中山医院的总体建筑面积已经整整扩展了一倍。

至此,这家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将形成以枫林路为分割线的东西两大院区,枫林路以西为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的老院区,而枫林路以东则成为优势学科区与科研教学区。

在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等临床学术研究机构的强势进驻后,东院区开设了16个病区、19间手术室、4个重症监护室,其中心血管病专科9个病区,肝肿瘤病专科 7个病区。

虽然当下公立医院的扩张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中山医院基建面积的改善却并没有走向粗放扩张的道路,两大院区同时投入使用既一改成千上万求医患者的就医环境,也为中山医院内涵式增长提供难得的空间与舞台。

按照樊嘉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设想,新老院区比翼发展的格局将为中山医院转型为医、教、研、管理与服务齐头并进的超级医院,提供一次千载难逢的契机。

严把质量关

作为一家年门诊量超过300万人次、住院量接近9万人次的大型三甲医院,中山医院的医疗服务量异常繁重,提升医疗品质和患者安全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在副院长秦新裕的带领下,中山医院的质控团队迎难而上,承担起了医院质量守门人的角色,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质控的奇迹。

为了做好医疗质量管理,中山医院首先在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建章立制,建立了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强化院级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和各级医务人员个体质量管理的三级质控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全员控制。

通过多次研读2012年原卫生部颁发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医院的质控团队将该标准中涉及医疗质量的条款划分为12大类:诊疗管理、手术管理、抗菌药物管理、输血管理、新技术准入、病历管理、临床路径、危急值管理、单病种、平均住院天数、医技质控和护理质控。将每一大类分解成若干项内容,然后进一步确定每项质控内容的关键环节与关键流程,形成完善的质控方案。

以手术管理为例,合格的手术管理就包括了手术医师资格、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术前知情同意、事前讨论制度、切口标记、术前风险评估、重大手术报告审批、术后医疗护理计划等几十项要求。质控团队爬梳了每项要求,核对其中的难点与要点,构建了上百项分类合理的子流程。

遵循上述做法,质控团队对12大类的日常医疗质量督查项目逐一过关,逐一分解,消除各种质控中的盲点、模糊点,直至最终实现了医疗质量管理的全方位把控。

借助于自我开发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质控团队实现对医疗质量全过程的监控。

“病历有很多时间和流程上的要求,比如说患者入院几个小时内病历要完成,主治医生查房第二天要完成,主任教授查房第三天是否能完成,这些时间节点上的要求,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就完全可以自动地监控。”秦新裕表示,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消除了传统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过程盲区,有助于实现对医疗质量全过程的监控,同时也会促进临床医生工作习惯的改变。

他告诉记者,以前手术后的药物使用、康复情况等医嘱内容有些医生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处理,而在电子病历中每段流程都有清晰的记录,甚至还设置预警与提醒功能,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生按照规定的流程去处理事情。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临床医生的严谨性、规范化得到了提高。

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这是中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另一大亮点,通过采取品管圈这一管理工具,中山医院的质量持续改进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惊艳了业内同行。

从6年前的局部试点到今天的百花齐放,品管圈活动从药剂科、护理部逐步扩展至医疗、护理、医技甚至行政后勤单位,全院组建了两百多个质量圈,解决了数百个临床和管理上的问题,更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质量管理工具的员工。

内外兼修软实力

无论是在业界同行还是患者的心目中,中山医院的影响力可称得上有口皆碑。当然,这种影响力的形成已经不仅仅由技术品牌所致,服务品牌与文化品牌的无形影响同样也不可小觑。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医疗技术、服务信息的传播宣传有助于公众界定医院的区分度,但是,要想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感,形成持续良好的口碑,引发社会舆论的正面评价与积极期待,还得依靠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关于医院的品牌传播,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有着一套自己的高见。

秉持这一理念,中山医院的品牌传播采取了独特的宣传模式:用感性的形式包括理性内核,立足医院文化品牌,同时联动技术品牌和服务品牌的传播。

为此,在平时的品牌宣传策略上,汪昕所带领的团队就特别注重将品牌核心价值注入到新闻事件、科普教育等单次传播中去,强化人文信息类的持续宣传,并且在宣传策略上多管齐下,及时性、创新性、人文性、挖掘新闻亮点并重,因而中山医院的品牌宣传显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院品牌的宣传离不开相应的媒体渠道。除了与地方媒体、行业媒体与门户网站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外,中山医院这家三甲医院的巨头也开始放下身段,积极拥抱互联网。

目前,医院开设了1个官网,及时更新医院要闻,集中展示各大媒体上关于中山医院的报道;拥有新浪和腾讯2个官方微博,近2万粉丝;另外还积极开辟微信平台,粉丝数近17000人,共计推出微信408次(含单图文与多图文),在全国医院公众号影响力排名榜上多次入围前10名,获得上海地区第一名,公众号所推送的内容多次引起社会公众、媒体记者的热切关注。

对待外部客户,中山医院倡导以文化传递人文关怀;同样,在对待内部客户――医院员工时,医院领导层也同样秉持这一原则。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提倡以员工为中心,因为大家都意识到医院只有让员工有一个很好的归属感和尊严感,医院上下才能形成活力,医护人员才有动力为病患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汪昕告诉记者,中山医院对于员工的关爱,不仅仅考虑到医护人员,同样也会考虑到医院的临时工与外来务工人员。

对于临时工群体,医院会定期为一定工龄的临时工进行体检,传播健康知识,甚至还会为他们制订职业成长规划。

而在临床医生这一块,中山医院的关爱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已经开始涉足员工的职业环境、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以及人格成长这一领域,其所引入的巴林特小组这一活动形式甚至成为了中山医院关爱员工的一块金字招牌。

6年前,在中山医院医学心理科一名医生的努力下,中山医院从国外引进了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初衷一方面是提高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提高人格成长。在逐步认识到活动的作用与影响力后,中山医院开始从自发到自觉地推动这一活动形式,随着活动的深入,巴林特小组甚至还成为中山医院“医疗不良时间干预机制”的一个重要模块。

中山医院的员工关爱行动,也迎来了社会的正面回应,在丁香园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排名中,中山医院已经连续几年独占鳌头。

扎紧财务制度的篱笆

新医改以来,政府部门对于公立医院财务运营情况越来越予以重视,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的大型三甲医院,近年来,中山医院也日益强化医院财务管理能力,在完成政府有关财务监管的规定动作之外,还不遗余力地推进一些自选动作,提高医院经济运行与财务管理门槛。

2012年10月,中山医院正式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同年12月,医院制订了《总会计师条例》与《总会计师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利,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医院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与科技监督工作,参与医院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与决策。

挑起这一重担的是从事财务工作20多年的王戈红会计师,在以她为首的财务团队的推动下,医院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与预算管理制度,实行了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院长负责预算的授权管理,总会计师负责组织和督查医院的预算管理和执行工作,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是预算执行的第一负责人。

“我们的预算构造架构比较直接,授权分级清晰,监督体系也相对简单,大家只需要眼睛盯着这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可以了。”王戈红自豪地告诉记者,中山医院这一预算管理模式曾获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可。

在明确责任主体之外,王戈红的团队还建立了一套涵盖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分析预算到考核预算这一全过程的相关制度与流程规范,由此形成了严密的预算管理内部监控机制,确保预算管理的贯彻执行。

不仅如此,这一财务团队还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考核与反馈,与各部门加强沟通,并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及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率。

锻造核心竞争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然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中山医院的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以樊嘉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在综合考量医院的内外发展现状后,他们提出了更为前瞻性的发展目标――医教研管协调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中心。

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学科建设与人才发展首当其冲,如何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汇聚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就成为重中之重的挑战,以周俭副院长为首的团队在医院既定目标下展开缜密的思考和全盘的筹划。

为此,他们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多部门联动的系统工程,在软硬件上采取了一系列相辅相成的组合拳。

具体而言,在发展思路上,医院会强调临床和基础结合,强调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强调跨学科融合,通过组建多个基于病种的临床多学科协作中心(MDT),提高临床诊治效果。由于中山医院的专科分化细密,发展至今已经拥有108个亚专科,这些亚专科之间根据学术发展以及病情需要进行纵横合作,由此形成了四五个MDT,MDT的数量冠绝国内。

在研究平台建设上,医院统一建立公共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包括组织样本库、实验动物中心、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分子细胞生物学平台等。

在经费支持上,医院对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研究所日常运行经费,奖励,课题配套经费,成果转化奖励等方面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第5篇

重症医学科是一为临床各科室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和支持的重要保障平台。为了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XX年将对照三级医院要求对重症医学科进行规划,虽然难度较大,但全科室人员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现将工作计划呈报给各位领导,望审批指正。

一、人才队伍建设:重症医学科(ICU)是一支年轻化、朝气蓬勃的队伍,还是一个儿童时期,还未发育健全,行走还不稳定。要想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专业人员来适应科室发展,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ICU有固定医师3名,护理人员9名。争取在上半年前能引进ICU住院医师1名、续派出1名人员进修学习。护士可从我院护士中挑选优秀者,知根知底,利于科室快速发展。目前医师队伍中有1名副主任医师,2名住院医师,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建议领导加大我科室人员的培养或该类人才的引进。

二、设施、设备的利用与引进:ICU集中了诸多高端医疗设施及设备,可对各种类型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实现多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目前我院ICU拥有的医疗设施、设备有:多功能床8张;防褥疮气垫床4张;呼吸机4台(包括有创呼吸机3台,无创呼吸机1台,);监护系统包括中央监护仪及床头监护10套;GE除颤仪1台;输液泵及注射泵台共15台;电子降温毯1套;振动排痰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空气压力波治疗仪1台;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1台;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

1台。由于现在医学发展较快,治疗危重患者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实用。现在床旁气管插管对危重病人来说,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因此建议领导们在2017年给ICU添设一台可视喉镜,便于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插管,更快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挽救他们的生命,造福老百姓。

三、业务技术发展:目前我院ICU已成功独立开展起来了,受益匪浅。有许多我院以前没有的新技术、新项目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血清乳酸动态监测及APACHEⅡ评分对危重患者预后与疗效的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危重病补液;脓毒症血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有创和无创以及转院呼吸机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等等。在开科这一年多来,ICU每一天都在开展新技术,遇到新的挑战,上一个新台阶。ICU业务技术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不甘落后奋力直追。在不耽误正常工作情况下,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各种ICU学术会议或培训,紧跟国内ICU发展形势,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2017年预备与总院脑外科联合,开展脑出血、硬膜下血肿手术,术后直接送人ICU进行监护,为边远山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科研及业务学习:ICU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017年将继续倡导学习之风,定于每周四下午17:00举行科室内业务讲座,同时有记录。不定邀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ICU专家来我科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室2017年要求要有论文和论著发表。鼓励外出学习归来

者要有一次讲座,多组织科内病历讨论。不定期举行科室内操作技术考核、理论考核等,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继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同时严格规定患者家属探视制度,严格消毒隔离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严密监控VAP、导管相关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成立专门质控人员,随时督促检查。每日均有院内感染监测记录。

六、落实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加强科室管理: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医师值班制度、ICU患者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危机值报告制度、ICU常见危重症护理常规等。继续落实并严格执行ICU各级医师、护士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ICU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洁、保养、维修管理。大力开展及支持优质护理服务。

第6篇

这是一家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医教研功底的综合性医院。新世纪以来,北医三院在医疗服务、科研实力和患者口碑方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与日俱增。2012年,乔杰正式接棒院长重任时曾表示:“平台越高,突破越难”。

3年过去,医院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可圈可点。乔杰向《中国医院院长》感慨,这得益于医院拥有一支高效、和谐,能够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专业管理运行团队。“靠着对医院文化的高度认同,拥有共同的事业愿景,团队成员以良好的分工合作及团队协作精神、高度责任感,确保医院在各项业务领域实现高效运转和飞速发展。”

现代管理理念下的人力资源工作

作为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院领导,乔杰院长着重分享了她对当前医院相关工作重要动向的认识――由以“事”为核心的传统人事管理向以“人”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人事处的内部岗位分工。医院设置专职具体负责人才开发的相关工作,包括各种人才项目以及人才工程的遴选、推荐、申报等,出国、培训、在职学习的选派与管理,校内外各种奖励的推荐,教授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奖励,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与青年学术骨干的遴选与管理工作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医院的人才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提升了医院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围绕中青年学科骨干与中层行政干部的培养,北医三院出台了创新之举。对于临床科研人员,除常规的医院层面培训、支持出国进修以及与国外优秀研究机构或者大学、医学院等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外,医院还创立了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机制。目前已经遴选了两批骨干人才,第一批人员中的多数已经正式走上院级或科室领导岗位。

对于中层行政干部的培养,医院突破了常规思路,制定并实施“不止走进来、还要走出去”的培养计划。2016年初,医院将分批次、分部门将优秀中层干部陆续送往美国两所常春藤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进行中短期的管理培训进修。

在人才引进方面,医院制定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根据医院学科布局、重点学科建设需要,重点引进有发展潜力、能够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优秀人才和亟需人才。对于从国外引进的人才采取预聘制、先上岗后确认等方式,并在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也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北医三院,绩效考核制度以平衡计分卡为指导思想,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精神文明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考核,在科室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临床路径、抗生素使用、成本控制、DRGs应用等考评,总体设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反映医院的医教研实际产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人力资源战略服务于医院整体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国家级医疗中心、高水平的疑难重症诊治和医疗指导中心、高水平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以及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四大总体目标,高素质人才比例凸显成为北医三院的人力资源特点。截至2015年,全院医教研高级职称占比为48.3%,硕士以上人员占比达89.9%。

循理而高效的医院传播

作为一家年服务门急诊患者400多万人次、出院患者近9万人次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北医三院与社会公众的关联度可谓巨大。随着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且庞杂,医院信息、社会形象传播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北医三院的相关团队利用自媒体发出医院权威的信息与声音。首先,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实现了重大事件、重要院级活动、重要新闻以及患者密切关注的热门门诊信息的及时递送,并保持了较高的更新频率。同时,医院还在一些重要门户网站开辟了自媒体频道,相关信息更新频率与微信保持同步。

据分管此项工作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金昌晓介绍,尽管宣传部门人手较为紧张,医院仍布置了专人负责自媒体安全、信息工作,而且医院在自媒体宣传、管理方面均已具备详细的SOP工作流程及规定。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者。因此,宣传部门与医院员工的自媒体保持着良好互动,医院鼓励在自媒体领域活跃的医务人员参与医院的信息传播、宣传工作。2015年,北医三院将宣传工作相关指标纳入一年一度的“优质服务先进集体”评选内容。

与大众媒体、门户网站保持互动、构筑紧密的媒体关系网,同时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维护医院社会形象,也成为医院相关团队的工作重点。2013年始,与专业公司合作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及时甄别,经过初审并与相关部门核实信息后上报主管领导,启动相应工作程序。对负面信息予以重视,跟踪核实并予以诚恳、积极地回复,“重疏而非堵”,医院赢得了社会大众的理解。适时、恰当的正面形象传播,也帮助医院赢得社会认同。

“团结、奉献、求实、创新”是北医三院的院训。医院长期以来承担着大量对口支援和国家公卫应急任务。社会责任的履行既是北医三院的文化传承,也是对院训中“奉献”关键词的具体践行。金昌晓介绍,医院制定了《申请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志愿书》,希望医务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除通过医院内部文化平台速递各类、援疆、应急救援消息与人物通讯等相应活动信息外,医院还制定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师赴外参与医疗保障工作劳务补贴方案》,对医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予以鼓励。

“选择了学医就是选择了奉献。”金昌晓表示,北医三院将持续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文化氛围,努力做好医院的形象传播工作。

务实进取的信息化建设

北医三院的医院文化中强调“传承”“务实”,在更新速度快、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医院IT信息化建设领域,北医三院同样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前进步伐稳健。

金昌晓自2003年开始分管此项工作,至今已有12年。与惯常选择重大项目作为IT信息化建设突破口不同,他上任之后,将制定信息的中长期规划作为重中之重。

规划先导,这是北医三院IT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自1998年开始创建HIS系统以来,医院逐步建立了以院长办公会为决策部门、信息管理委员会为咨询部门、信息管理中心为执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本管理机制,信息管理委员会则囊括了信息管理中心、相应的职能部门、医技科室等多个部门。

在决策、执行机制理顺的背景下,金昌晓组织信息管理委员会与管理中心在以往编制年度信息计划的基础上,又陆续编制了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北医三院信息化三个“五年”发展纲要。

第一个五年规划重在基础建设;第二个五年规划以顺医院发展之势,建成三层网络交换架构体系,以实现主备存储数据实时同步为目标;第三个五年规划则需伴随医联体发展、健康管理趋向,推动移动应用与“互联网+”的普及与业务扩展,多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有效延伸至病床、家庭,满足医院高速周转的要求,完成整体信息框架下的多维、动态、高效的跨平台、跨系统的医院集成平台。

“北医三院的信息化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在提供患者服务、医疗支持、管理支撑等诸多方面做到了‘好用’,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特色。”金昌晓如是总结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市也是国内第一家DRGs支付改革试点机构,北医三院正是在IT信息化建设的强力支持下全力开展了DRGs结算方面的创新实践,成功确立了按诊断相关分组结算住院患者费用的可操作流程,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为医疗服务费用支付方式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截至今年8月底,北医三院实施临床路径467个,即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207个病种、260个医院自创路径;临床路径病例154 192例,入径率85.97%,入组完成率87.11%;院本部完成DRGs付费结算病例35 962例,其中25 130例纳入临床路径,入径率69.88%。

这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金昌晓表示,医院的IT信息化团队工作机制值得肯定。为确保临床路径、DRGs支付、医嘱闭环管理等应用项目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作为技术部门与使用科室的信息专员,一起形成了通力配合的合理性,增加了信息项目的时效性与及时性。

在北医三院,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信息与临床、职能等科室的协同配合,各临床、行政科室均配备了1名信息员,负责科室信息内容更新、业务系统模块制作与信息教学培训工作。

谈到信息管理中心拥有计算机专业高学历的全职工作人员时,金昌晓透露,尽管从事医院的信息工作不如专业IT领域能拿到高薪,但工作本身同样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因此,他鼓励每位员工都能尽责工作,尝试轮换负责不同的业务板块,以便加深对医疗、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等医院信息化工作内涵的深刻理解,争取成为专家型医院IT人才。

创新求真的学科建设

201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颁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综合排行”榜单上,北医三院成绩抢眼:在846家参评医院中,综合排名第14位;榜单考评的20个学科中,全部“榜上有名”,位居北京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前三强。

对于分管医院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刘晓光来说,这无疑是对他工作成效的肯定。这位此前分管医疗工作长达7年的副院长却向记者表示,一家医院的学科建设出成绩不容易,但“一不留神”就会下滑,退步非常容易。

忧患意识让刘晓光从抓这块工作开始,就以营造科研进取的氛围为己任。“只有让每位科研、临床人员都树立科研意识,以至于形成一种职业素质,医院的学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

设置覆盖医院、科室、个人三个层级的专项科研绩效考核,科研绩效奖金占个人奖金构成的15%,这套体系无疑营造了全院重视科研的氛围。“兼顾历史数据定基本指标,超出基本指标有奖励。”在这家具备传统科研氛围的医院彰显无余。刘晓光介绍,这方面的绩效考评以奖励为主,但激励的力度是很大的。

为营造更加浓厚的科研氛围,近年北医三院特设了每年1000万元的临床重点项目科研扶植基金,给未拿到国家级项目的学科以财力支持,作为院内项目培育与孵化之用;为加大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医院设立了“种子基金”“中青年骨干基金”“优秀人员回国启动基金”等;2014年,医院还启动了“青年科学家工作站”计划,聘请包括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对遴选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进行全方位指导。

在北医三院这家医教研一体的综合医院,“提高医院解决临床科学难题的能力”仍然是医院基础、临床人员科研工作的重点目标。“SCI论文等传统指标自然是衡量标准之一,但医院绝不偏重于此,而是强调科研对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患者实际问题的实际功能。”刘晓光肯定地说。

也正因此,借助骨科、运动医学可、生殖医学科等传统优势学科带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等学科发展,以临床需求为突破点、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成为北医三院科研发展的重点取向。

为引进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明确更为前瞻的科研方向,2009年医院启动了交叉学科建设,设立了交叉信息数据库。此外,医院还与北京大学理工科院系、中国科学院12个所、清华大学、北京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沟通网络,迄今举办交叉沙龙活动52场,实现“互提需求,互明方向”。

第7篇

一、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切实推进渔农村卫生工作

??构建新型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渔农村卫技人员素质,着力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基本形成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中心有效辐射和站点布局合理的新型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要扩大覆盖面,提高筹资水平,2010年人均筹资额度达到上年度渔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5?2%,参保率达到90%以上。二要完善报销方案,提高受益水平。三要加强经办机构建设,实现各县(区)经办机构与市内定点医疗机构联网,方便渔农民。

??落实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渔农村公共卫生三大类十二项工作。按照公共财政绩效管理要求,改革渔农村卫生工作运行机制,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力争以县(区)为单位的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建立惠民医疗长效工作机制。从海岛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镇联动的**群岛渔农民流动医院长效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简化惠民就医手续,扩大减免项目,增设惠民医疗站点,方便惠民对象就医,使惠民医疗制度惠及更多贫困群体,切实解决渔农民群众的“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二、实施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规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居民20分钟可达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到90%。按照“五个转变”和“四化”要求,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立健全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每千城乡居民拥有0.75名以上的责任医生,落实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促进城乡医疗资源互补,进而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政策。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落实县(区)政府全面承担社区卫生工作的责任。探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三、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落实全市免疫规划,确保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力度,建立“五小行业”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孕产妇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10万和15‰以下。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和业务能力建设。加大城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立联接省,覆盖市、县(区)、乡镇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强化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职能。切实提高重大疫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要根据市创卫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创卫工作的落实,确保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评估。要进一步改善渔农村卫生条件,渔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85%和75%。居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四、实施科教兴卫工程,努力增强卫生发展后劲

??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到2010年,争取建设国家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各2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专科35个以上。实施医疗卫生重点科技项目计划,结合**疾病谱,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加强与外地医疗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对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全面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卫生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认真实施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到2010年,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中高级卫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均达到100%。全市执业医师达到2700人左右,注册护士1900人左右。

??高度重视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卫生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网络,全面推进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电子政务等全方位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五、实施“强院”工程,着力加快医院现代化建设

??提升医疗机构整体实力。通过资源整合,组建**医疗集团(或中心医院),做强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做精中医骨伤、精神、妇幼等特色专科医院,积极培育民营医院。

??强化医院内涵建设与管理。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经济行为,控制医疗成本,杜绝不合理收费,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六、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积极促进中西医和谐发展

??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建设2所以上中医药特色显著、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现代化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师比例达到6%。建设3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以上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参与率,中医药服务可及率达到90%。

第8篇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其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体系,对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其学科建设,培养适合我国急诊医疗服务需求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1]。我院审时度势,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招收急救专业方向的本科生。2002年成立急诊医学教研室,于2005年开始招收急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等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医师的重要环节。面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要求,提高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于实习质量显得十分必要。为此,近年来在系领导及全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作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1.制定合理的临床培养计划于模式,促进教育创新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我们在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扬弃,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①已正式招收急诊医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急需的实用型急诊医学人才、高级人才;②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联系了全国有实力的多个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按照培养计划、模式、标准,统一管理和考评;③于“120”联合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急救网络,开展院前急救;④在附属医院建立独立的急救中心,包括内外妇儿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开展院内急救、危重病医学、毒物学、灾害医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及急诊医学教学等;⑤建立绿色通道,大大提高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这样,既扩大了医院急诊科的建设规模,建立了新的急诊工作模式,规范了急诊危重病的诊疗工作,适应了时代及急诊医学的发展,又解决了以往急诊教学零碎混乱、难以系统全面教学的难题,建成了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新的临床教学体系。

2.加强基础理论的复习,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由于急诊科涉及疾病种类多、要求高、专业性强、内容多、课时相对少,且与生理、生化、药理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的特点,故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常认为基础课已讲过,在临床教学中仅是一带而过,加之内容较烦琐、抽象,学生们听过后如过眼烟云。实际上急诊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生理等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若能熟练掌握,学习起来将会事半功倍,就能避免同学们对于临床表现死记硬背,容易忘记,结合基础知识,从生理、病理生理等方面理解,推理临床表现的机理和疾病的诊断,避免了盲目,减少误诊、漏诊率。改变了以往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其然及其所以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发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学们既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又能牢记重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3.重视三基三严的培养

临床医学是实践医学,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才能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方式,使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实和发挥。临床医生的成长,要经过一个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指导实践的过程。要求老师及同学重视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的培养。要求同学们必须密切注意病人的变化,利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一套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完善自己的理论-实践循环过程。

4.深入病房,重视临床实践

我们要求急诊医学的实习同学一定要深入病房,亲自管床,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挑选责任心强基本功扎实的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带教,把好带教师资关。启发学生如何用临床思维方式来理解各种临床现象,让学生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式融会贯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后,带着问题结合临床再去读书,不仅理论知识得到了强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经常用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深入病房,促其勤奋学习,同时对大纲所要求的重点进行强化,直到熟练掌握。

5.组织病例讨论,选择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向

各种疾病过程均有其一般的特点和规律,但临床思维所把握的是千差万别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建立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查房相结合的三级教学查房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查房。通过教学查房,同学不仅认识了疾病,而且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临床病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带教老师加以概括和总结,拓宽学生的思路,强化各科疾病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融会贯通,进行系统分析,在诊断思维中坚持如下原则:切不能是自己的判断小于临床资料,要注意反复检查判断诊断是否恰当地解释全部的临床资料。这样常常可以避免遗漏或忽视了超出自己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以外的东西,少犯片面性错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第9篇

2003年SARS袭来之前,王融冰以治疗肝病为主业,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作为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她自197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以肝病为主的传染病的医疗、教学、临床研究工作及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参与疑难病人的会诊与抢救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阻断病情进展,屡次挽救危重病人生命。

SARS袭来之后,曾使社会惶恐、临床治疗陷入困境,不了解致病原因,不认识这个变异的病毒。经过各国医学家通力合作,从发现病原体、破解病毒的基因序列到找到快速的诊断方法,人类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SARS病毒牢牢地锁定在视线内,现代医学在SARS的防治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防控传染病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显示了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体系为特长的中医药在参与SARS的治疗中的优势。

“非典这种全新的疾病,无论对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学都是一个挑战。对中医药则是一个突破和发展的重要契机。”由于显微镜、抗生素的发明以及对传染病的隔离管理,百年来中医学被迫在感染性疾病领域学术萎缩,对于在抗击非典中尝试用中医药治疗的王融冰而言,她看到了中医药治疗这种传染性疾病的必要,“SARS突袭,没有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办法,治疗过程中也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后果,而我尝试用中医药参与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某些不良反应,减少了并发症、促进肺炎吸收,数据说明中医药保护了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这些数据和临床工作得到国际卫生组织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同。“使我意识到中医药以宏观的观念参与突发性、新发疾病的治疗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中西医在应对不明病因的疾病各显其能优势互补。”

在临床实践中,王融冰还逐渐理清了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特色与优势,客观评价中医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细胞恢复、降酶、退黄等疗效及机理。积极支持中医药在重肝领域的治疗与科研,探寻中医药治疗重症疾病的规律。

1999年以后,随着拉米夫定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不少中医大夫都将中医药的作用定位于“减毒增效”,也就是对抗病毒治疗起一种辅助作用。王融冰却认为,仅仅将中医药的作用定位于“增效减毒”,短期内看是可行的,但从长期来看并不符合中医药发展的大方向,更与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的进步不符。她指出,乙肝治疗的现状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仍有临床需要,在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初期大多会有一段免疫增强时段、也有些患者已经形成的免疫性肝损伤单纯用抗病毒治疗不能使其恢复,因此,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虽是弱势,但可以有效改善乙肝患者的免疫损伤,提高抗纤维化、保护肝功能的力度,这些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

王融冰很忙,采访只进行了很短时间,但过程中她的质朴和简洁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的理想,只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学识和经验融在提高疗效的工作中,为患者提出简便验廉的治疗康复方案,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中西医人才队伍使中医药学术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理性回归,利国利民。工作上她说自己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只是跟上了中西医学发展的步伐。这让我想起了天使,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这位在医学领域里探索了40余年的女医生,选择了对事业执着追求,对病人全力救助,从而让自己的生命厚重而有意义。

第10篇

1.1 SICU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 除掌握外科系统各专科疾病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ICU基本理论知识;必须掌握常规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最好能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掌握各种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掌握危重症医学的核心技术,如呼吸支持技术、循环支持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等[3];仔细观察患者,高度警觉各种意外,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1.2 国内外综合性ICU患者的医疗管理 一般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3种模式[4]:(1)开放式:患者的加强医疗由专科医师或科室负责,ICU以护理人员为主体,她们根据专科医师的要求进行工作,ICU兼职医师只负责对患者监测;(2)封闭式: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会诊,进行协调解决;(3)半开放式: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和专科医师共同管理,其中专科医师负责专科情况;各种模式均各有利弊。

1.3 我院SICU管理 我院SICU则由麻醉医师管理,采用半开放式医疗管理模式,本文根据笔者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型综合性医院SICU管理,以便为今后改进其管理提供参考。我院是拥有517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科室主要有普通外科、普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等,SICU为单设、行政独立建制科室,设置床位6张,收治全院手术科室重危患者。采用准成本核算及行政管理模式,医院聘任一名业务技术过硬的麻醉医师兼任SICU负责人,主持日常工作,麻醉科全体医师参与SICU值班及查房,全面监测分析并维护仪器设备正常运作,保障患者急救复苏,侧重维护患者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内稳态平衡,实施有创性监测、静脉营养和重症支持指导护理,患者发生重大病情变化,通知专科医师到场共同参与抢救。具备较强专科处置能力的专科医师随患者转入而进入SICU工作,具体负责患者专科疾病及手术并发症的诊治,专科医师随患者好转撤离SICU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上海市徐汇区中心一医院SICU新成立一年来按该模式运作,有效地提高了外科系统重危患者救治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经验总结

2.1 该管理模式的优势

2.1.1 可以充分发挥麻醉科医师专业特长 中型综合性医院SICU收治对象多为普通外科、普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手术科室行大手术或术前有内科合并症的患者以及围术期发生并发症需行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支持的重危患者,这一收治范围加之麻醉医师专业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技术能力决定了麻醉医师管理SICU具有很多长处。

由于麻醉医师接受的专业技能培养和长期积累的监测、复苏、药理知识,并经常接触外科系统各种重危疑难患者的麻醉与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测使之具备处理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及水电解质紊乱等重危患者的专业特长;同时,一个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能熟练使用呼吸机、监测仪、除颤仪、微泵等仪器设备,并了解各监测参数所传达的信息。另外,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除麻醉专业医师外,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实施气管插管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是凤毛麟角,在中小型医院更是流于形式,短期内普及或刻意要求其他专业医师达到上述条件既有难度,更不现实。再者,由麻醉医师负责患者围术期处理,对其病情变化的判断比较准确,在治疗观点上比较统一,围术期治疗衔接紧密,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避免造成围术期治疗中断或急剧波动;还有SICU可兼顾术后恢复室的功能,使一些高龄手术麻醉患者得以安全恢复,避免麻醉严重并发症,如恢复不顺利可在SICU进一步加强治疗。

2.1.2 可以促进麻醉学科发展 重症监护是现代麻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医科大学教案中重症监测治疗学也作为麻醉教学的一部分,有学者建议凡以临床麻醉、加强治疗病房(ICU)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麻醉科应考虑易名为麻醉及危重医学科[5],一方面有利于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临床科室。麻醉医师管理SICU后,将一改其长期以来以临床麻醉工作为主的局面,对其知识结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断学习及实践,努力提高认识来解决面临的种种困难从而带动学科发展;另一方面,麻醉医师在SICU中掌握的知识对临床麻醉工作也大有裨益。

2.1.3 可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 不仅可节省人力,而且可使外科系统重危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随着加强监测治疗概念的普及,ICU已成为衡量一所综合性医院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作为一个急救、复苏、监测、治疗单元,ICU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危重医学的实践基地。由于外科系统重危患者的复杂性,单一学科难以胜任全部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麻醉医师的主导作用,又吸引了手术医生的直接参与,加强了各科室对SICU的理解、合作和支持,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

2.2 该管理模式的不利因素

2.2.1 SICU难以协调与其他各科的关系 由于麻醉学是近30年才得以迅猛发展的学科,其社会地位和知识、技能常不被兄弟学科认同,由麻醉医师管理SICU并决定治疗方向,其他科医师一时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工作上的不合作或抵触。我们在实践中遇到过类似情况。SICU创建阶段,就希望得到其他科室的充分信任与了解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时间,需要SICU医护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加强SICU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勇于承担相应职责,取得各科室信任和支持,才能逐步打开局面。这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实践,同时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

2.2.2 麻醉医师难以处理专科问题 由于我国麻醉医师长期以临床麻醉工作为主,缺乏手术室以外的工作经验,而ICU多为危重疑难患者,涉及面广,加之现代医学包罗万象,麻醉医师不可能成为医学全才,难以全面精通各专科疾病具体知识,对专科疑难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支持的措施,可能延误及时的专科性处理;加之历史原因,麻醉医师队伍良莠不齐,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少。因此,SICU医护人员应与各专科保持密切联系,以保障专科问题的处理。

3 讨论

3.1 如何保证外科系统重危患者顺利进入SICU救治 在经济核算方法上可实行双计经济核算政策,即SICU不计算实际的收入,收入按患者来源归属各专科,而重复记在SICU的账上,并可将这一虚算收入作为考核SICU的指标之一,同时适当提高SICU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这样一来SICU的患者可能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加,既维护了原科室的经济利益,又保证了SICU的经济利益,医院的总收益也会随之增加;SICU的功能也得以充分发挥,既有利于重危患者救治,也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采取这种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应完善各种制度,如严格入室指征、畅通患者的转出途径等,该权限应由SICU掌握,以避免不合理利用:虽然住入SICU的患者不少,可能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其中不少患者的病情并不需要或本不应该享受SICU的高质量加强监护服务,且可能使得真正的重危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以致SICU的现代化设施与技术力量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3.2 非封闭式SICU医师是否需要专业化 通常当外科系统患者度过重危阶段后即从SICU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因此SICU只是重危患者的中转站,是重危患者阶段性护理治疗的重要枢纽,将非封闭式SICU专门设科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这样既不利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各专业的发展,亦必将阻碍SICU发展。半开放式SICU专职医师必将失去其原有的专业特长及优势,因而其依赖性亦会日渐增加,分析过细往往导致知识面过窄及鉴别能力过低,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提高是严重障碍。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并无危重病医学专业设置,更没有设立研究生学位;ICU有多专业的特点,在中国至今仍未解决其归属[6],也没有自己的培训、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造成ICU专业人员无法晋升,必然导致学术队伍极不稳定。ICU人才流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事危重病医学的医护人员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精神压力大,如果在待遇上没有一定的提高,很难吸引人才专心从事这一专业的工作。在现阶段,对ICU的管理应采用准成本核算及行政管理模式,尽量给予ICU人才相应的待遇。非封闭式SICU应在行政上独立,以便于切实加强管理,业务上是麻醉学科范畴。

3.3 如何进一步提高SICU整体管理水平 具体有以下几点:(1)医院行政支持SICU,甚至在创建初期行政上直属院部领导,以利于形成良性机制及有效运转。再者,明确麻醉医师在SICU中的地位,予以相应治疗决策权;建立规范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予以SICU管理者相应的管理权力。同时配备功能齐全的各种仪器设备。(2)麻醉医师应不断消除差异方能胜任SICU工作,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故而必须加强对进入SICU的麻醉医师的专科轮转、ICU理论及技能培训,强化其对危重症知识的全面认识,拓展其知识面,尤其是各种危重症的诊治、抗生素以及各种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营养支持和免疫支持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7],同时要对进入SICU的各专科医师进行多科协作重要性的教育,减少意见分歧,避免不合作态度,提高他们使用SICU的技巧。(3)护理工作的管理是SICU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SICU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和专业化的护理队伍,要求有较高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同时还应熟练掌握监护技术,熟悉各种ICU医疗设备的使用等。(4)妥善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尤其要协调好与各专科医护关系,增进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消除SICU与其他科室的思想隔阂,以争取各专科的最大支持。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及众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亦相当重要,故不断提高交流技巧与沟通能力也是SICU医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总之,SICU是一个很特殊的临床科室,如何使其高效运作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萧正伦.重症监护病房的进展与危重症监护医学.新医学,2000,31(5):305.

2 王谊冰.在我国综合医院发展危重病医学和建立ICU不同模式的比较.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6,10(2):169.

3 肖正伦,覃铁和,黎毅敏.危重病监护医学与ICU.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32-33.

4 邱海波,陈德昌,陈俊豪.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2):83.

5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1.

第11篇

我先后主持开展多项地市科研项目,3项填补地区空白并获开平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开平市卫生科技成果奖。我撰写了2xxxx篇专业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医学杂志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今年,我主持开展的江门市科研项目《开平市城市人口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了江门市科技局成果鉴定,达省(地区)先进水平,获专家们一致好评。

中层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关键环节。94年我任内4科副主任以后,具有开拓和进取精神,坚持以身作则,以科室集体为重,切切实实掌握实际情况,保证医疗质量。带领全科人员搞好医疗、教学、预防、科研、宣传教育等工作。同时,通过言传身带,着力培养业务骨干,优化技术梯队,不断提高专科整体诊疗水平。

内4科主要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今天,我参加内4科主任的竞争上岗,我自信自己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基础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胜任此职。

下面是我的工作思路,请各位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

第一方面:坚持以服务为核心,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

开展多层次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让大家认识到,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选择自由度将越来越大,病人可以没有你这一间医院,但我们医院却不能没有病人,增强了大家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转变观念,变“病人求我服务”为“我主动为病人服务”。使大家树立起服务至上、病人第一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真正做到“诊治一个病人、奉献一份爱心、结交一个朋友”。围绕“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宗旨,想病人之所想,不断推出便民利民为民的措施,千方百计把方便让给病人,把实惠送给病人。

2、提高法律意识,规范职业行为

随着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投诉也日益增多。《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使医务人员面临严峻的医疗形势的考验。因此,必须教育医务人员增强法律意识,严守职业道德。做到一切医疗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医疗差错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3、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医德监督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表率作用。严格落实医院的规章制度,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位。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医德监督到位。把医德医风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作为考核评选、评聘职称、奖金分配的硬指标。设立投诉电话、医德医风意见箱,使医疗行为置于病人和社会舆论监督之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质优则酬优,质优则评优,从正面激励了医务人员的自觉性。

第二方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创建技术一流科室

1、坚持科技创新 提升学科整体技术水平。

呼吸内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专科诊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治疗手段、设备不断增多,技术人员梯队组合亦较为合理。在肺心病的诊断、临床综合治疗和预后因素观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系列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与临床联系,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损伤及acei对其防治研究,呼吸衰竭氧动力监测及治疗,心脏受体特征、信号传导和功能研究方面达到了地市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积极学习,大胆探索,不断开展医疗新技术、新业务。

今后呼吸内科发展方向:

临床工作方面:加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重点针对呼吸衰竭治疗,尤其是提高肺心病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抢救水平。

科研工作方面:重点围绕呼吸衰竭、肺心病防治进行系列研究。

(1)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防治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针对内皮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为临床治疗肺心病寻找出新的药物,课题预期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一氧化氮防治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作用机理研究:一氧化氮作为内皮舒张因子,直接舒张肺血管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作用,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吸入一氧化氮和静脉或口服提供一氧化氮前体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为临床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新的手段,预期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肺循环结构重建的研究:肺血管重构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探寻肺血管重构的机理,为肺心病的防治寻求新手段。

(4)呼吸道感染系列研究:开展肺部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为重点,进行细菌耐药、特殊病原体抗体和dna监测等系列研究。

(5)急性肺损伤的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开展急性肺损伤的研究,促进呼吸衰竭诊治水平的提高。课题有核因子在急性肺损伤的作用、654-2对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

2、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加强学科建设

把握“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协同攻关、互补优势、着眼发展”的原则,注重多学科结合,坚持“只有大协作,才能大突破”的发展思路,尝试以呼吸内科、icu为骨干,急诊科、麻醉科、创伤外科、神经外科等为依

托,组成全院急危重病救治中心,形成“接力式、全方位、高水平”的急危重病救治体系。加强呼吸实验室与医院检验科的协作联合,成立呼吸病诊疗中心。

第三方面、更新管理理念,全面推行成本管理和量化管理。

大胆解放思想,理念先行,更新观念,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东西,确立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思想。明确科室管理的职权关系,贯彻医院党委、领导意图,下决心在科内全面推行成本、量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着眼鼓励杰出人才,激励创新人才,扶掖后备人才,坚决打破吃 “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在医德医风和任务考核方面形成一条“考核链”,从主任、副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实行层级负责制度,权责利有机结合。除基本工资补贴外,劳务工资全面与业绩挂钩,提取一定比例的考核资金按月考核,按季兑现。年终总评,业务完成情况与考核资金兑现率成正比。以此激发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科室员工的凝聚力,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气氛,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第12篇

接着,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定调堪称重大变化。这为非公立医疗、民营医疗的发展留足了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数目相当,后者仅多近200家,但前者服务份额占整体医疗量(诊疗、住院人次)仅略高于10%。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非公立医疗的当务之急。

能力增强并非一蹴而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多要素活力迸发的中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当前,非公立医疗领域正呈现出如此姿态。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的“非公医疗成长实践”专场分论坛,带您分享正如火如荼的业态。

公立医院助力

若论2015年投入运营的最大非公医疗实体,非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莫属。其是由北京大学与方正集团共同创办的大型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医院没有事业编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副院长杨雪松认为,医院的特点可以用“大、高、全、新”四字概括。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总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297亩,总建筑面积为4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数1800张,堪称规模“大”、单体跨度“大”;设计、建筑、设备配套全部采用国际“高”标准;基于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渊源,医院科室设置之“全”为其他非公立医疗机构难以比拟;最后的“新”,杨雪松解释为“医院新、模式新、机制新”。

自立项审批到论证、规划,再到工程建设、开业筹备,历时12年,凝聚了投资方、运营方、一批又一批工作人员的精力与心血。2014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式开业,前台运营整体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各附属医院给予专家支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和管理模式。其中,院长及核心主体专家来自医学部并形成长期合作,而方正集团负责医院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杨雪松介绍,由于医院位置远离市区,远离居民区,开业一年以来,患者流如预期般未迎来井喷式增长,基于新模式、新机制集结的“超豪华专家团队”却凸显了医院超于北京市内任何一家单体医院的独特优势。

2013年以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陆续与“北大系”各附属医院优势学科签订合作协议,专家名单“几乎汇集了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的所有知名专家”。杨雪松还透露,开业以来,医院还陆续与数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相关协议,“如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都构筑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作为城市三甲公立医院的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交大二附院”)院长贺西京对“公私联姻”办医颇有心得与体会。

位于西安某县的民营济仁医院,成立于2001年,10余年发展中受技术能力、人才所限,一直维持在低于400张床的规模。2014年底,处于对构建紧密型医联体的考虑并看好民营医院优势,交大二附院开始对该院实行委托管理。以改变既往“输血”模式为“造血”模式为目的,为全方位实现济仁医院的内生动力提升,委托管理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四方面全线启动。

人员培训方面,济仁医院医生可到交大二附院进修培训,且不限名额、随到随学,周期都在半年以上。专家派出更是呈现固定机制,交大二附院每周二、四、六将指派不少于3?5名专家教授参与门诊、查房、会诊、疑难危重患者诊治、重大手术、学术讲座等工作。

学科建设也明确了目标:5年内发展4?5个优势学科、5个特色专科,每个科室培养1?2名学科带头人,逐步形成合理的专科特色和专业人才梯队,并助力济仁医院开展3项新业务、新技术。

规范管理方面,在交大二附院指导下,济仁医院修订完善多项管理规章,涉及医疗质量与安全、新技术新疗法、进修学习、科研奖励、人员聘用和文化宣传等几大重点板块。

公托私,也极大程度惠及了患者。通过合作,济仁医院完成的疑难病历CT、X线、磁共振、病理结果等结果,交大二附院的教授可通过网络实施远程会诊、实现信息共享,指导开展诊疗业务。在两小时区域医疗圈内,交大二附院确保对济仁医院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优先收治。同时,两家医院落实双向转诊,节约了医疗资源。仅一年,济仁医院新增百张床,更好服务了本地患者。

对合作成就,贺西京难掩赞赏,他尤其提及民营医院更加科学的分配机制。“绩效改革方面,公立医院已经做出很多努力,但对真正能力高、贡献大的人给得还不够。”贺西京表示,通过与民营医院合作,极大鼓励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在托管费方面,两家医院实行年结算制,医生薪酬却是周结算制;允许医生在完成院内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无需经医务部批准,利用业余时间到受托医院执业,同时明确医疗风险受援医院承担制”。

民营活力充分释放

正是在充分发挥民营医疗优势的前提下,广东省佛山市禅城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佛山禅城医院”)这家曾经的区级医院,2004年首轮改制为员工持股控股民营医院后于2011年晋升三甲医院,2013年引入上海复星集团控股投资完成二次改制后踏上了更为迅猛发展的轨道。

紧邻广州,在佛山这座不大的城市,就盘踞着数家三甲医院。如何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在广东省乃至全国打开知名度?佛山禅城医院副院长兼财务总监胡航给出了答案。

2015年初,广东省“医院群众满意度第三方评价”中,医院在全省综合医院中排名第二,“不少广州市民在不能直接使用医保卡情形下仍然选择前来就医”。胡航坚信,这是医院投入重金改造流程、优化就医环境使然。“医院新提出的口号是‘1小时门诊’,即普通患者在从下车到医院的1小时内完成所有就诊环节并离开医院,而后可以在线查阅检查单、预约下次就诊,甚至可以通过物流送达药品。”

胡航介绍,当前在医院年度逾10亿元的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部分不足1.6亿。显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自费患者、高端医疗服务消费者形成了“虹吸效应”。在今年中国医院协会的“中国非公立医院综合实力排名”中,医院位列全国第三。

“强专科”是医院发展基石。“我们在巩固原有优势专科‘禅医三宝’的基础上打造出‘新三宝’,即在椎间盘、产科、泌尿排石的优势巩固的前提下新增心血管病治疗、脑科精准治疗、抗衰老,形成‘六大医疗中心、十大专科’。”胡航坦承,专科的打造需要聚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这点上,佛山禅城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体制优势,引入了合伙人制度、名医工作室等创新模式。

“在佛山乃至广东省整体民营经济发达的氛围下,医疗领域普遍对传统事业单位、编制的重视程度相对弱化。”胡航介绍,看重更加灵活的奖励机制、更为长效的激励机制,医院新引入了数家公立医院的正高职称学科带头人,“医院赋予科主任强于公立医院的责权利,相当于合伙人身份或称‘虚拟股权’,极大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相比,“名医工作室”的运作更为灵活。“对来自广州、深圳或其他各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医生,只要有意向,医院都有一套机制鼓励他们定期到医院执业,医院会提供平台、做好患者导引,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谈到未来十年的医院发展规划,胡航描绘到,医疗模式将“逐渐从橄榄形转向钻石型结构”――汇集各学科的高端医疗资源,凝聚多个“闪光面”。着眼打造高端医疗服务闭环,当前,医院正着重梳理高端VIP服务的整体流程,“要借助激励机制使各个环节的服务无缝链接,规避传统高端服务的分割、孤岛状态”。他还透露,借助复星集团旗下商业健康险的进一步发力,佛山禅城医院有望吸引到更可观的高端医疗消费群体。

多样化模式契合发展

“患者来源、专家与技术、品牌、支付、投资经济性与选址。”首都医疗集团董事长张哲列举的社会资本办医的关键成功要素,与佛山禅城医院的成功路径不谋而合。

作为近年来在医疗投资领域十分活跃的国有资本,首都医疗集团在北京进行的相关投资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在选址方面,集团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旗下大型医院均分布在五环以外,包括位于昌平区的首都医疗-海淀妇幼保健院、首都医疗-积水潭国际骨科医院以及位于顺义区的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等。

这几家医院选址不仅符合“交通便利、靠近人群,周边环境设施配套以及建筑空间流线合理”的原则,同时体现了首都医疗集团在办医中注重获取专家、技术等方面的战略路线,即与拥有强大技术、人才、品牌优势的公立医院开展合作。

以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为例,通过与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当前已经形成了对北京东南城区患者的辐射效应,业务量呈稳步增长状态,医疗质量与流程也在公立医院的指导下迅速得以制度化。

张哲详细分析了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后在满足双方以及医生、患者需求四方面的多赢态势。公立医院可以达成扩大技术辐射面,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效率,突破不合理价格结构、发挥医生的劳动力价值等目标;医生可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与上升通道,获得更多培训、实践机会,薪酬与待遇更可观;患者可以获得高质量、定价合理的医疗服务,满足多样化就医需求。

“目前,公私合营(PPP)有三种实践操作模式,协议合作、股份制合作以及特许经营。”张哲介绍,前一种模式最为普遍,但略显松散;“特许经营在北京已付诸实践,今年底北京市将出台更为落地的鼓励性文件,侧重操作性,如可以纳入分配的要素有哪些等”。

至于股份制合作模式,张哲认为,挑战在于公立医院的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难以量化衡量和公允计价,公立医院从事营利性经营行为也需要政府引导和规范。无疑,这构成了对政府的考验。在江苏省徐州市,201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已开始着眼徐州市股份制医院建设。作为这一项目的参与方,徐州市肿瘤医院院长张居洋分享了这一重大的创新举措。

2012年底,徐州市政府以医院资产和新医院建设用地,出资20%;作为主要业务合作方和经营管理者,投资方出资80%;江苏省人民医院提供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三家共同成立徐州市三胞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形成“社会资金、优质资源”三位一体的三“资”模式。

管理公司旗下包括1家综合医院(北区股份制医院)、2家专科医院(肿瘤医院与职业病医院,后者为非营利性)、3家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医院集团化运行模式,实行“社区、综合、专科三级诊疗体系”,共享三个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物资供应中心、病理检验中心。

徐州市从各方面对股份制医院的建设予以保障,以编制为例,政府批予150个过渡性事业编制用于招聘徐州市外医疗专业人才。政府相关部门、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州三胞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制定招聘方案,委托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招聘。新招聘医疗专业人才纳入江苏省人民医院统一培训,培训结束后由新医院统一使用。

作为引入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制后达成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案例,张居洋表示,2008年,医院正式更名为肿瘤专科医院,“同时进行了改制,过程中医院采用设备租赁、引进民营资本,租赁其医疗设备、合作建立专科诊疗中心,由医院对外提供医疗服务,采用利润分成模式,取得了‘双赢’结果”。相比2008年,2013年医院整体业务收入翻番,其中若干科室收入呈井喷式增长,如泌尿科、放疗科室收入为2008年的7?8倍之多。

民营医疗前行方向

可以看到,民营医疗的发展业态呈现积极走势: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正日益主动地参与、融入到这股发展势头中。中国非公立医疗协会常务副会长赵淳展示了当前最新的政策利好以及非公立医疗取得的业绩。

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和营利性机构可上市融资两项备受关注”。赵淳认为,“前者解决了社会办医机构的病患来源问题,后者认可营利性机构上市融资,解决了资金链的问题。由于医疗投资回报周期在5年以上,长的会达到10年,期间的资金供应问题如果可以通过上市解决,将大幅增加‘池子的蓄水能力’。”

而民营医院的短板――品牌和专科,近年来也有所突破。他介绍,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十年诚信创建”,全国近200家民营医院分别获得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诚信民营医院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