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材料科学科研课题

材料科学科研课题

时间:2023-06-08 10:5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科学科研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材料科学科研课题

第1篇

[关键词]材料学科 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125-02

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固体材料性质规律、设计及控制材料性能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是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实验教学是连接材料学科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枢纽。只有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素质。

一、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实验教学仅仅附属于理论教学;整个培养过程中各个独立的教学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教学实验环节所学到的只是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零散的知识,不能系统地了解材料科学实验研究各个阶段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知识的断裂和缺陷,学生的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或者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过分强调学生的创新实验,注重创新成果,忽略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在当前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培养过程中,材料类共性的基础性实验没有得到重视,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构建反映时展需求,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成为材料学科实验教学需要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目标

材料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材料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巩固材料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材料学科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学科的科学方法,研究和开发高性能新材料、改善和提高传统材料组织性能。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通过综合性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创新成果。

本科阶段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掌握验证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演示、验证性实验;二是掌握材料分析测试与工艺的基本技能;三是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三、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之间融合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大量的材料类交叉学科;各种材料涉及的组织结构、材料性质、设计制备技术、使用方法等不尽相同,不同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各学科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各高等院校材料学科专业特色及材料学科技术应用服务的领域不同。由于以上原因,材料学科实验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存在较大难度。

应调整和完善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以材料基本实验操作、研究方法、现代测试分析手段为基本实验教学内容。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以“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与评价-材料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为基础的材料科学基础性实验体系: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

(一) 基础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包括材料制备实验、材料分析技术实验及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这部分实验内容是材料大类基础性实验,旨在使学生学会基本的仪器设备操作,了解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手段、方法和技能。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基础实验项目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且有机衔接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重新优化整合为《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材料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实验》3门基础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定律、定理和基本概念等。

《材料制备与加工类实验》 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课程主要是涉及材料的制备及生产加工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制备及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用途、结构特点、实验方法、操作技能。

《材料组织结构分析类实验》是材料大类基础型实验。其主要包括材料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材料组织结构的电子显微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X-射线分析技术的仪器基本构造、测试原理、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

《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 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主要是涉及材料的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检测分析方面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材料性能测试的仪器结构特点、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

(二) 综合设计型实验

综合设计型实验必须强化专业基础实验,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将了解从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到性能检测的全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深化其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设计实验主要从系统性和综合性出发,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分别开设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4个主要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

(三) 研究创新型实验

研究创新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求新、创新欲望,实现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自己要学”的转变。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这类实验项目主要是三类:导师课程、研究创新实验和毕业设计。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通过以下方案来实施。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围绕“培养将来可成为材料领域和工业界精英人才的有志向的本科毕业生”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必须进入导师团队,由导师开设导师课程。这样,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能够参与导师的科研实验和科研学术活动。

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并成立相应的学生研究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这类项目主要依托“ SIT计划”项目、“湖南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验实践研究项目”。

毕业设计主要依托教师在研课题,在毕业设计选题中设置一些创新型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一人一题,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同时,考虑到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实验条件,对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做一定数量的限制。

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和毕业设计以学院各研究所、科研室 (课题组) 、实验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元,在教师指导和支持下完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大材料类学科的宽口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强化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建林,李晓刚,谢建新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改革与创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4):74-77.

[2] 刘天模,王金星,黄佳木.以学生为本,构建材料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54-256.

[3] 孙建林,薛润东,冰,韩凌.材料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65-268.

[4] 潘清林,徐国富,肖来荣.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62-265.

第2篇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会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化发展,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1]。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是建筑材料研究人员从事建筑材料科研工作中所形成的文本、影像、声像资料等,主要包含建筑行业所涉及材料的科学研究中从项目立项、课题申报、具体研究进程、科研成果总结、结题报告以及科研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它是建筑行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科研和生产资源。目前,我国建筑材料科研领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企业,隶属于不同的地区的组织,无法发挥它的集成效应,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如何科学管理建筑材料科研档案信息资源,进而促进我国建筑材料研究的发展服务,是目前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而建材科研档案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做好现有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完善、健全建材科研档案的存储及资源共享机制,进而为建筑材料科研、生产人员提供简便的获取信息通道。因此,本文分析了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特点,并就当前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现代化管理思路提出一些看法。

2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特点

2.1科研档案专业性强

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专业性强,一般的课题都是按专业分类进行研究的,如水泥基材料、混凝土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一般的课题研究都是在这些专业范围内分方向进行的,而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是按各自的专业自然形成的。在建筑材料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专业的科研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分类应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

2.2建筑材料学科综合性强

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本身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建筑材料研究已不是一个学科或专业所能完成,必须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才能研发出高性能的建筑材料。

2.3学科连续性强、周期性长

建筑材料科研课题由于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广,建筑材料科研档案从立项到课题结束都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因此,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管理必须从项目开始就要保持科学的管理模式,对科研文件归档、保持其固有的联系,为其他建筑材料科研工作者避免和少走弯路奠定基础,从而使建筑材料档案管理不受科研周期的影响。

3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

建筑行业由于其工作量较大,建筑材料研究相关单位对科研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力度不够,认识不足,导致建材科研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制度落实不到位,忽视了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全过程管理,只有在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的时候进行资料收集归档,未能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筑材料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进而造成科研档案资料的断档、缺失。

3.2档案管理的创新性不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各项事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2]。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应使建筑材料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方式上有所创新,进而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3.3档案管理衔接性不强

目前建筑行业的建筑材料研究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相对较少,而且缺少对后备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导致建筑材料档案管理在人员不足情况下无后备补充,临时接手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业务不熟,易造成科研档案管理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导致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出现断档现象。在建筑行业中,档案管理人员涉及的档案领域甚多包括建筑结构、地基、建筑设计、建材等,不是专门的建筑材料档案管理人员,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些业务知识不了解,不能与其他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实现有效的衔接,造成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不能实现同步收集,也易出现断档现象。

3.4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落后

由于建筑材料研究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科室,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进而许多建筑材料科研单位存在存储空间较小、设备陈旧、设施运行速度较为缓慢等问题。在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存储和保护措施也没有按要求进行设置,例如档案库房无通风、防潮、防虫、防火措施等,易导致建材科研档案的损坏、缺失。

3.5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共享和利用不够

一般的科研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等工作,缺乏对科研档案的分类归档、研究成果的说明,各个科研单位的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档案只要不丢失,保存到一定年数就行,而忽视了各单位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成果的的有效利用以及资源共享,进而造成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利用率和共享程度较低。建筑材料科研档案是珍贵的科研资料,对促进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这些档案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

4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思路

4.1重视建材科研档案的归档

应将建筑材料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归档,实现统一化的管理模式,是实现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建材科研档案的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研究人员对科研成果的保密意识较强,担心被剽窃或泄密等,这不仅给科研档案归档工作带来了麻烦,更可惜的是给国家和科研单位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为了保证科研档案归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应组织专人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在课题结束后,应由课题负责人对所形成的全部资料进行审查并归档。同时,为了保护研究人员对科研档案归档的积极性,应确保建材科研档案不泄密,确保科研成果的保密性,让研究人员放心科研档案的归档。

4.2重视档案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随着建筑行业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所涉及的知识面越加广阔,而目前相关建筑材料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技能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能与实现档案现代化相适应的档案队伍,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3],而加强对现有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技能培训尤为重要。具体参考方法如下:一是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档案法”、“档案管理办法”,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等;二是组织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参观、学习外单位对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较窄,相关单位应加强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和新型的档案管理人才。要尽快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4]。

4.3重视档案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仅靠传统手工操作,难以满足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的需要。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管理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全程管理,并适时实现了科研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在科研档案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以电子文档的传播速率最为快捷,电子文档有着纸质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子文档可随时保存、修订和查询。因此,增加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投入,例如满足需求的计算机设备、文件存储空间、配套设施等,提高设施运行的效率、资源管理的便捷性,才能使科研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5]。

4.4重视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

目前,对于科研档案管理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能否实现资源共享的速率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和传播提供的良好的媒介。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科研档案利用范围扩大。相关建筑材料研究单位再传统管理科研档案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

5结语

第3篇

新材料科学的研究者

陈学安出生于1965年11月,是我国材料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考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求学深造,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化学所工作四年,从理论到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1995年起,陈学安赴国外工作,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做了将近8年的科研工作,期间曾获得美国Rutgers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并获得德国的洪堡基金会奖学金,旅日期间还曾任广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

国外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没能留住陈学安,在异国他乡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对他而言是一种磨练、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他事业的根基在祖国。2003年7月,他毅然回国工作,受聘于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投身在祖国的新材料科学研究事业当中。

陈学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晶体材料的探索及其晶体结构研究,多年来,因为对科学真理的执著探索精神,他在新晶体材料的探索合成、晶体结构、光谱性质以及电子结构计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内外的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达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就有大约60篇,因为在科研工作上做出的突出成绩,2006年入选北京市的人才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探索创新科研之路

因为材料科学在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生产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对新型晶体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已在近几十年内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学科项目之一,同时因为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功能的晶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光学通讯、光学信号存储和光数据处理等方面,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对晶体材料的要求也拓展了新的方面。除了对现有的晶体材料设法继续提高质量或掺质改变性能外,关于晶体组成的研究、晶体结构与性能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寻找新型晶体等均是国家重点课题研究项目。

陈学安目前的在研项目――新型硼酸盐氧化物的探索合成和晶体结构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因为形成压电、热释电、铁电和非线性光学(NLO)等功能材料的先决条件是化合物具有非对称中心结构,而在众多研究体系中,硼酸盐由于在晶体化学方面广泛的可变性令其有可能产生数目众多、结构各不相同的硼酸盐类型,所以在研究试验中最受青睐。陈学安的项目即是系统地探索合成结构中包含易形成畸变配位多面体的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或者含有Bi3+,Pb2+等载有孤对电子的离子)的复合硼酸盐,力争得到多个具有非对称中心的化合物,进而探索合成出新型的硼酸盐功能材料。

科学是严谨的,科研工作注定了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探索和上百次反复试验,陈学安的课题组利用高温溶液缓慢降温和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并得到了一系列新型硼酸盐化合物,共计有二十多种,并且进行了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因此课题组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既有的硼酸盐结构化学,而且对新型硼酸盐功能材料的探索合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正因为此,陈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硼酸盐的合成和结构研究领域内开始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拥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Bi2ZnB2O7和CaBiCaB2O7由加拿大学者Barbier等人首先发现,陈学安教授带领研究课题组生长出硼酸盐单晶,进行了精确的结构测定和系统理论计算,发现硼酸盐化合物Bi2ZnB2O7具有较强的粉末倍频效应(其强度大约为KDP(KH2PO4)的4倍),在比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能够实现相位匹配,UV漫反射光谱表明其吸收边约为360nm;而另一种化合物CaBiGaB2O7的粉末倍频效应相当于KDP的2倍,其吸收边大约为427nm,也能实现相位匹配。Bi2ZnB2O7和CaBiGaB2O7是潜在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如果能生长成大块晶体,并将其制作成有用的器件应用于激光系统中,能够促进光电技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到目前为止,陈学安和他的团队对硼酸盐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制得了多类型的硼酸盐化合物,而且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三十篇论文,在固体化学领域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从2007年起,课题的项目负责人陆续为“Inorganic Chemistry”和“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评审论文二十余次,赢得了国际上同行业科学家的认可。

对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研究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是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强化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对矿产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浪费、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总理在视察甘肃省兰州金川科技园时提出来要对矿产资源“吃干榨尽”,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为了积极响应号召、实现尾矿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将“尾矿酸浸液中铁和镁分离技术研究”作为2010年的重大科研课题,由陈学安负责该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此科研项目中,如何经济除铁以及铁的合理资源化成为能否成功回收金属的关键课题,并且同时还需要对如何从残液中提取、分离硫酸镁,如何利用综合工艺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等问题做系统研究。

陈学安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制定出了本项目的技术方案,首先对酸浸液进行絮凝剂法除硅,再进行针铁矿法沉铁。对沉铁所得的滤饼进行煅烧制备粗铁红,用一定浓度的稀酸对粗铁红进行酸洗除杂,最终得到了符合工业氧化铁国家标准的高纯度铁红,实现了铁的回收和产品化。经过陈教授及团队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将尾矿酸浸液除铁之后所得的粗制硫酸镁溶液加入氧化剂,令Mn2+氧化成MnO2,使之沉淀除去,然后再通过将溶液蒸发浓缩至硫酸钙析出、趁热过滤去除钙的方法,获得精制的硫酸镁溶液,最后完成蒸发、结晶、干燥等提纯步骤获得符合工业硫酸镁国家标准规定的I类一等品质量指标的高纯硫酸镁产品,又实现了镁的回收和产品化。

第4篇

关键词: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自助式;材料类专业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材料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对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许多高校对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各种模式的综合型实验, 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中原工学院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金属材料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基础。

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从2007级学生开始,独立设置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是给出一系列机械零件名称及所用的材料,提出技术要求,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题目,根据题目要求制订热处理工艺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组织与性能检测。专业综合实验的开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课程组对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结合工程实际生产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提出了专业综合实验“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3年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自助式”实验教学特点

“自助式”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思路进行辅导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仪器设备,自主设计、实施实验方案,独立获得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提供实验项目,提出实验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自助式”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及作用:(1)实验项目数量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一个实验项目一般由3~5名学生共同完成,大家相互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3)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由小组学生自主完成,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4)实验设备由学生自己选择,设备的参数由学生自己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能力。(5)“自助式”实验不同于以往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一个实验不仅需要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需要一些未曾接触过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6)学生自选项目多样,涉及的知识比较宽泛,需要指导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指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综合实验作为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的一门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题是综合实验的第一步。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的关联性,依托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平台构建相应的实验体系。同时,紧密结合各专业当前的发展方向,注重选题的新颖性。综合实验的题目可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也可以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老师审定。每一实验项目的设计都以某一零件的材料选择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多门理论课知识和多项实验技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最后精选出三个方向的实验项目(每个方向的实验项目都有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要求):(1)常用机械零件的热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所给的零件中任选其一,然后进行组织和性能分析。(2)等离子表面改性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基体材料、熔覆粉末及处理方式中至少选择一种基体材料、一种处理方式,若进行熔覆处理只选择一种粉末,先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3)合金的设计与熔炼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材料中熔炼一组不同成分的合金,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每个实验题目由3~5人为一组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专业知识兴趣选择实验项目,指导老师只提出最终实验要求。这样的实验项目内容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与检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达到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将热处理工艺操作技术、金相试样制备技术、金相组织摄影及分析技术、相关性能测试技术等相关实验技能结合,达到实验技能的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时间为2周, 主要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并具备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由小组拟定实验方案,独立操作与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最后进行汇报答辩。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零件,就要按照零件的技术要求,进行合理选材,安排加工工艺路线,画出热处理工艺曲线,明确如何检测热处理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按照制定的工艺路线进行热处理,制作金相试样观察组织并测试、分析材料的性能,比较处理前后材料组织性能的变化及其规律。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实验工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每一组学生都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两位教师)指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及综合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一个实验项目转变为自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锻炼了其独立实验技能,培养了其材料工程意识。

实验后的总结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将实验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果分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进行汇报答辩。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讨论,最终由教师点评。通过汇报、小组之间的提问及教师点评,有助于学生对各自试验结果与相似小组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复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的整体实验方案、实验进展情况、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情况、报告的质量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同样,每个小组也同时给出其他小组的成绩。综合教师和小组评定,最后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小组内每个学生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小组组长根据其综合表现和实验报告质量在小组成绩基础上给出。实验评判鼓励创新,只要有创意,实验思路明晰,操作无误,分析准确到位,结果合理,就可以评定为优秀的实验报告。这样评分既公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四、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综合实验课教学训练,学生普遍反映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实验设备,熟练掌握熔炼设备、表面处理设备、热处理设备的操控及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组织观察与摄影、力学性能测试等材料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新思维、新想法不断涌现,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协调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验课的开设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提供充足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生在综合实验及小组汇报答辩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指导教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教师请教,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加以解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采用“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提高了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兴趣及工程意识,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晏井利,梅建平,王仕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

[2]叶宏,田中青,许惠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0,(3).

[3]辛颖,雅菁,刘志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

[4]巴志新,王章,忠蔡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3).

[5]孙小华,胡宗智,黄才华.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6]李峻峰,邱克辉,林金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7]余红粒,欧阳庆华.“自助式”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

第5篇

一、课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材料性能学》是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知识交叉融合的需要,综合和优化了《金属力学性能》、《金属物理性能分析》、《无机材料物理性能》、《高分子力学性能》、《金属腐蚀与防护》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诞生的一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迫切需要一本兼顾三大材料共性及各自材料特性的“材料性能学”课程教材及其实验指导书,以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需要。目前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都相继编写出相关教材或讲义。我院本着“体现材料性能共性,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选用由北京工业大学王从曾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优秀教材――《材料性能学》为主要教材,增加具有石油特色材料的辅助教材,比如油气井水泥、石油管杆材料、油田腐蚀行为等方面的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工程意义以及测试标准、测试装备的介绍,自编了实验指导书。

二、改革思路与实践

按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原则,我们在分析三大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归纳出它们之间力学性能的共性与个性,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具体的做法如下:

1.调整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材料性能学是学生在学完“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等有关课程之后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材料性能学”的学习,让学生将材料工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理解材料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一个学时绪论的内容,主要介绍材料的性能在材料的发展历史、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工程材料中的作用与地位;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学习中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在本门课程中将要学到哪些内容,让学生对材料的性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材料性能学教材由于专业的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如《金属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无机材料物理性能》、《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的腐蚀与老化》等课程,这些关于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各自性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对象单一、知识零碎割裂,缺少不同材料性能间的相互联系,对同一性能的产生机理不同专业也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力求有较广的知识涵盖面、足够的信息量和适当的理论深度,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自学素材,为学生毕业后在专业岗位上的再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本门课的教学内容上,我们主要讲述三大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原理及共性,保留部分特性,同时将三大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材料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时,突出以塑性特征为主的金属材料、脆性特征为主的陶瓷材料和以弹性特征为主的高分子材料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讲材料的硬度时通过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硬度顺序递增的事实,要求学生理解材料的键合特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根据三大材料间性能的互补性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材料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单一材料的改性还是不同材料的复合,都力争发挥材料各自的优势而又避免其缺点,由此而产生了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但最终都离不开各种材料性能的重新调整和匹配,从这个思路出发,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1]。另外,结合本院石油特色,增加了部分油气井水泥、管杆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管杆材料腐蚀行为的内容。由于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在前期课程中学过的内容在本课程中跳过,避免重复讲解;采取学术报告的方式将新材料、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网络课件《材料性能学》,完善课后学习延伸环节,使一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课外进行,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适应学生对信息量需求增加的要求。通过这些内容的调整,使本课程真正成为公共基础课与材料学专业课程的桥梁与纽带,达到用较少的课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2.加强教法改革,突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在介绍新内容之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需要有精彩的导入方法,对枯燥乏味工科专业课来说尤为重要[2,3]。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案例式教学[4,5],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内容,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程内容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讲到应变硬化时,我们可以提问:为什么一根细铁丝你不可能把它拉断,但你却可以用很小的力把它折断?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材料内部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如在讲到材料的低温脆性时,可介绍比利时阿尔拜特运河上威廉德式桥梁的断裂,引发学生思考环境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总之,要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导入,给予学生启发式的思考,还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导入方式。如果导的恰到好处,就会激起千层浪,不仅使学生能够化难为易,还能使学生终身难忘。另一方面,课堂上重在对基础理论的讲解,课后要求学生收集、整理相应资料,找到各种评价方法的工程示例,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上提出讨论主题,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以网络课程以及精品课程提供的平台开展大讨论,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共享,通过讨论认清课本知识的工程意义。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大多是理论知识,对材料的各种性能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学完了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在上课时需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找到一个学生熟悉的实际列子作为切入点,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课程中讲到缺口材料的三个缺口效应,由于缺口造成材料应力、应变集中,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缺口得到强化,此时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包装袋上制作缺口,方面开启;讲到应力松弛时,让学生思考自来水管接头处时间久了为何会渗水;讲到疲劳损伤时,对比分析人体的疲劳特点与材料的疲劳特性等等。这样,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同实践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提高及应用。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材料的性能是需要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评价,而这个指标的大小是需要实验来测量的,因此在讲授材学性能理论的同时,必须重视材料性能的测试技术,让学生学会操作相应的仪器设备、培养他们的观察、研究能力。因此《材料性能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故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教学中重点、难点进一步讲解,让学生实践与理论部分相结合,加深对课程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实验各种原理,认识各种实验设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实验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单独开课的56学时《专业基础实验》以及32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内容涵盖三大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典型测试和表征方法。另外课程建设队伍的教师将自身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融合,开设出开放实验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5.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进行辅助教学。本门课程教学总课时为48学时,由于课程知识点较多、内容涉及面较广,并且很多知识点需要用图、表来描述,如低碳钢拉伸过程的变化、断口形貌、金相组织等,这些内容很难通过语言来描述,因此我们制作出了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上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减少授课学时还丰富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建立网络课堂。在网络课堂上有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在课后在网络课堂上复习或完成上课时没完成的笔记,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还可完成课后答疑、问题讨论、网络实验、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在线测试等工作。学生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都表现了较为欢迎的态度。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独立分析 带薪实习 导师制

引言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实践,以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结合项目和课题,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推陈出新地、全方位、跨学科地请教专家,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拟订自己的方案。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和作风。本文根据本学院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改革情况,阐述学生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一、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

随着本科生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与学习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大。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确保上述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全面推行导师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并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导师制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从学生一进校,即安排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做导师,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咨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缩短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

(2) 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但在选课时由于受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影响,往往无所适从,或者盲目跟从他人,或者选择一些容易获得学分、与自己学习方向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致使所学课程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甚至有些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2]。这种情况在“大专业----小方向”的学习模式下显得尤为突出。而此时导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潜质和职业生涯的设计等进行合理选课,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合理构建。

(3) 有利于因材施教

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专业辅导,即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以课外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教学,给学生以各方面的帮助。导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非正式接触,因材施教,在学习态度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

(4) 促使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教书,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育人。实行导师制的最大作用是有利于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真正得以实现。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导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以及处事的行为方式都在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社会行为方式。作为导师既应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不愧为人师。导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靠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再教育,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5)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给大学生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行导师制的同时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扩大、综合和系统化,而且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程选择的指导

大二下半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和老师的见面会和专业知识介绍会,努力给学生们在进入大三时进行课程选择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导,这方面形式是多样的,如座谈会、对接会、讨论会、专业介绍会、答辩会等等,目的是使得学生在从基础可想专业课过渡时能够非常清晰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专业方面。

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接触导师并朦胧接触专业课之后,及时获得导师的专业课的指导和选修课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于专业知识、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选择自己应该选择的专业课程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后,积极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专业指导沟通,从专业知识、专业平台、专业发展、专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和接触,使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专业的背景和意义,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提前进入毕设进行课题研究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三下半学期鼓励学生进行课程毕业设计的工作,首先根据学校的要求,规范导师和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由导师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其次学生根据兴趣和要求进行题目的选择和导师的选择,第三双方见面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后确定导师和学生的一对一的课题毕业设计工作。目前已经基本上保证大三的学生在85%以上的学生进毕设参与课题研究。剩下的一些参加考研的同学,将在考完研之后进入课题。

四、暑期实习锻炼和大学生实践基地

利用学习期间和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已经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或者是实验室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建有的联合培养基地有:桂电-橡胶制品、桂电-桂林矿地院、桂电-广东风华、桂电-桂林电科所等大学生联培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基地,使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中,体会工业化生产的气氛和环境。这方面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和场所,学生们自由选择。目前每年暑期将有60%以上的同学进行暑期实践活动。

五、尝试带薪实习的实践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将2010级学生们的主要实践课程集中,利用企业在年后较为短缺的用工荒,进行学生的带薪实习,在3-4月的时间里将学生们置于生产线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生产实践的基层锻炼,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此时学生们从事的是生产一线工人的工作,故厂方给予一定的报酬,学生们一方面体会到大生产协调性、重要性、必要性、管理性、制度性、规范性的气氛和环境,另一方面真正体会了亲身参加工作第一线的辛苦和滋味。与此同时跟随实习的教师,一方面对于学生实习进行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进行上课,将部分实践内容较为强的课程放在学生实习时间进行。

六、参加毕业设计

毕业课题的完成较好的总结了毕业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水平,是对他们所学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课题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全过程的培养,使得学生得到了一次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培养过程。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学生在大三进入课题时,实行双向选择。首先由老师根据同学数量,制定相当数目的研究课题,并进行相应课题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结果等进行详细讲解。课题一般来自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课题以及企业的横向课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老师的课题进行选择,老师也可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了解进行选择。到大四下半年已经有约60%以上的同学基本上完成了毕设课题,学生可以安心去进行工作落实和实践活动。

七、参观实习

已经建立了机床股份、桂林禾田、华力重工、桂林长海、万向钱潮等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培养人才计划,学生在进入大三之后,就开始进行参观实习,走访企业,进行感官方面的认知。

八、实验室学习和实习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电子信息材料制备产学研基地、表面工程产学研基地、纳米光电材料制备产学研基地、模具成型与控制产学研基地、光电磁薄膜制备技术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室、材料相图测试与计算技术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随时进行实验室实验课题的选择,科研课题的实践以及实践教学的实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实验室中得到极大的发挥和沟通,许多学生在实验室的实践中掌握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并且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感受颇深。所以建立好学院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掌握知识的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购建的表面工程实验室,通过博士点的建设,已经建立起:等离子科研、中试和生产推广的一条龙设备,学生可以在这一条从研究到生产的设备中体会到生产实践的感觉。

九、大幅度增加实验课的学时计划

进行了相关课程的修改和调整,主要强化实验技能的培训。在材料成型与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物理学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中,实验课平均增加14%以上,加强了学生对动手能力、工程技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十、大学生创新项目

连续两年进行有关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立项,目前共承担完成的项目10余项。在已经结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有些老师带的课题,不仅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内容,并与企业紧密结合,制备了一种新的耐腐蚀材料制备的法兰,该项目申报获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还有些老师承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企业研制一种新产品,并准备出口。较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承接一项广西柳工齿轮的失效分析课题,就是由两位本科生完成的,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下手,进行必要的承受力计算,并检测热处理方面的微观组织和形貌,得到了产生失效的原因,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该课题在学校本科生答辩中获得好评,获得二等奖。

十一、参与研究生创新项目成为研究生的得力助手

本科生配合研究生进行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实践培养活动,形成一支由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承接研究生创新项目,这支梯队分明、结构合理的团队,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在许多的国家基金和广西区基金项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参与国家基金的本科生在40%以上,40%以上的项目来自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较好的培养本科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二、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的基础研究

在学院的老师课题中国家级项目占到了40%以上,省级项目占到20%,企业项目占到30%以上。学生积极参与到老师承担的项目中,不仅对企业的需求有所了解,而且对于前沿课题的把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参与承接国家级项目时,从资料查询、项目立项、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研究成果、项目结题、项目汇报等一系列环节上清楚的了解了一个完整项目的全过程,不仅在动手能力方面而且在逻辑思维方面得到更为深刻的锻炼。

十三、创新思路培养

整个本科生的培养遵循着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奔创新的思路,从大一开始的导师制、大二进行专业课指导、大三注重的实践教学、大四参与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即完成了培养和学习的任务,也进行实践过程,更重要的循序渐进的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打好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得他们中间的许多优秀学生考取了研究生,我院考研率达到30%以上,考上率达到30%以上。培养了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生。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对于课题总结和论文的撰写以及创新性的工作,已有部分学生跟从导师合作发表高水平被SCI、EI收录的论文,并且申报各种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本文是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JGA025),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041)及广西高等学校特色(急需)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项目号GXTSZY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第7篇

由于传统行业的不景气和校际竞争的加剧,调整专业方向,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成为地方院校努力的方向[1]。近年来北部湾地区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更为迫切的要求。把握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良好契机,结合北部湾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的途径,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材料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材料化学是由材料科学和化学交叉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涉及材料制备、加工、性能等诸多方面,既有传统学科的基础性,也有新兴学科的工程实践性,在未来的科学研究领域、经济领域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3]。

玉林师范学院是北部湾地区较早升级的一所地方性高校,自2006年起就将创办非师范专业作为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近十年不断的摸索,我院材料化学专业建设从学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入手,引入了“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学生能力培养现状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现有的教学体系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现有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研究探索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体系的新途径、新思路,不仅有助于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材料化学教学体系,还将为我校其他非师范专业的培育和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2 现有材料化学实践教学体系中有待改进之处

从我院材料化学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实践性课程教学安排相对偏少;(2)部分课程实验内容变相重叠,题材陈旧,与生产过程脱钩;(3)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待改进;(4)实践基地布局不合理;(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不利于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通过多次的教学研讨,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改方案,并先后付诸实施。

3 材料化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对策略与实践

3.1 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实验系列教材建设

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针对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除开设《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外,还先后开设了《材料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加工实验》《无机功能材料实验》等课程。虽然从开课的数量上讲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从实验内容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材料化学实验》和《无机功能材料实验》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单纯的《分析化学实验》已无法满足材料分析的要求,如何促进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的延续性和融合性,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调研与研讨,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团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1)精选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明确实验课程的侧重点。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与《材料化学实验》《无机功能材料实验》三门实验课程在内容上避免重复,无机化学实验强化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与现象,材料化学实验则以无机材料制备与加工、改性方法为主,功能材料化学实验则突出材料结构对功能的影响,体现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层次性;(2)调整课时比重,适当减少基础实验课时,增加专业实验课时;(3)以立项的方式开展教材建设,通过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举办教研活动等方式,鼓励教师以自编讲义为基础,建设规范化的、有地方特色的实验教材。近两年来,材料化学教学团队先后组织人员编写了《硅酸盐工业分析》、《高分子化学合成实验》等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专业教材,所选题材大部分是以本地产业为背景。

3.2 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充分挖掘外部实践基地条件,充实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借鉴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形成完备的实验制度和教学体系,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的需要,先后购置了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粉末衍射仪、单晶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材料显微镜、气体吸附仪、热分析仪等科研设备,具备了基本的材料制备、结构分析、性能研究所需的设备。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有机材料方面实验相对薄弱的环节,购置了密炼机、流化床、螺杆挤出机等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开辟了中试规模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基地,弥补有机材料加工方面的不足,从建设经费、科研立项方面对高分子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方向倾斜,促进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方向的协调发展,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已有实验设备功能,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毕业论文等环节中掌握相关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生产过程。

除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外,我校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在海螺水泥、三环陶瓷、银亿矿冶等相关企业开辟实训基地,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关系。通过利用这些校外单位的工作平台,借助其行业资源,开展工业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见习、生产实习等方式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结合学生就业,积极推动学生的驻厂实践,协调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践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

3.3 完善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如何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学生能力,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建一个多样化的、重视课程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竞争型考核方式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参照师范生技能考核体系的相关指标,在三年级的专业课学习阶段,设置了应用型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考核体系,从内容上融入了课题选题、综合设计、实践操作、实训报告、口头表达等几大模块,结合二级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开展进行考核评价,给出相应的评定结果,并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从近两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于科研体系的价值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参与各项竞赛、自主创业的热情都得到了很大的激发。另外,我们将校外实习单位的考核纳入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针对校外实习单位缺乏约束,不容易考核的特点,增加了实习生自评和小组考评。当然考核并非我们教学的目的,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建立考核体系的目的主要还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为后期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指标[4]。

3.4 刚柔相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来,结合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我院结合专业发展定位,在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努力做到刚柔相济:(1)加强“内培外引”,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一方面积极动员青年教师攻读材料科学方向的学位;另一方面加大力度从校外引进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有机材料、复合材料方面的博士(后)。(2)尽可能挖掘实训基地人力资源。从企业“柔性”引进工程师加入我们的实践教学团队。我院先后从广西三环陶瓷、玉林市陶瓷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聘请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程师兼职参与我校的实践教学。(3)注重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积极推进部分教师以“科技特派员”等身份分别进入本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产业研的直接对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教师联合企业申报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这些做法对于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拓展校外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的有效融合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8篇

充分认识到资源再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对本专业课程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校专业核心是“资源再生”,因此“再生”这一导向始终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中。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再生资源科学方面知识,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部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掌握再生金属资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废资源化基本理论,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该专业的特色是密切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着重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关的学科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选矿工程等专业。本专业与上述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上述所有的相关专业全部是研究一次资源(即原生资源),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研究二次资源(再生资源)。此外,研究一次资源的领域已按材料的分类设置了许多专业,而再生资源与技术专业却是二次资源领域里的唯一专业,这就使得该专业具有多门基础理论学科、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复杂交叉的特点。

二、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循环经济需要”这一时代主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拓展实践与创新教育空间,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资源再生”的认识,努力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人才。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三、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为专业发展目标服务,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在参考本校冶金专业、材料专业及无机非金属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具体如下: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德育教育类、外语、数学、物理、基础化学、制图、计算机、体育以及其他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冶金原理、传输过程基本原理、材料科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力学、工业生态学、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包括再生金属冶金、冶金固废资源化、冶金工艺学、资源加工学以及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特色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材料、冶金过程物流管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等。具体如图1所示。图1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体系

(二)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课堂、社团和合作基地广泛开展。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所需要进行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认识实习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授课,以及工人师傅的现身说法全面了解相关的工艺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的和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通过认识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本专业学生2014年将进行认识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资源的再生过程,我们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厂家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选择电弧炉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冶金过程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废钢的回收利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选择转底炉厂,可以使学生知道钢铁粉尘回收以后在经过转底炉的处理,就可以生成金属率非常高的球团,可以直接进入转炉或电炉。这是钢铁厂资源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必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比如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的程。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考虑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将集中实习期变为分散实习。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每周有固定的1~2天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学生除了在生产现场实践以外,还要帮助企业整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可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相关工人开展讲座,这样应该会受到部分企业的欢迎。这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帮助企业解决了部分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还可能到相关企业工作。

(三)创新教育

本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担负着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抓住“创新”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相关教学。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本专业所有学生须参加“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开发”

这门课程的教学。这门课程由本校从事多年素质教育的教师担任主讲,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为学生指定相应的导师;同时也鼓励学生到当地的再生资源企业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了解目前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利的撰写、申报,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

第9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导师制;培养模式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处在实施本科教学初期,许多机制尚在完善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不强,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数量很少。学校还没有真正把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日常工作日程。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竞争力较差,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实施导师制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掘,创造条件让本科学生较早参与创新项目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目标。

1.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以导师制为平台,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本科教学改革。

1.1地方本科院校传统学业导师制存在的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导师一般试行学业导师。但由于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偏多,指导的目标仅强调指导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等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因素,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2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选题、文献查阅和实验操作,共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等。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发现问题及查阅文献、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构建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1地方本科院校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强调应用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采用系统的培训方法、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以”质量工程”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性实验、专题设计、毕业论文等为载体,体现导师制的基本内容,体现导师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2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注重的几个环节

(1)导师的选聘。要选聘学术水平高、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导师,定期进行导师经验交流,开展导师业务培训。

(2)以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性实验、专题设计、毕业论文等为载体,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师生关系。

(3)对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积极申报“质量工程”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和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4)实施导师制应制定科学的管理考评体系,管理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将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具体指导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等量化到具体的指标中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通过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导师指导下,对创新方法、创新基本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系自2009年实施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今,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学科竞赛,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指导大学生先后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在“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先后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在“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铜奖1项,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2011年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团体总分全省第2名的好成绩,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成果报告会上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4.结语

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开展,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学风和校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尚王海等. 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认识[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 (10):93~95

[2]郭蕊,邓树嵩. 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81(3):78~79

[3]翟科峰. 应用型高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宿州学院学报,2011,5:113~114

第10篇

【摘要】云南白药的成功证明了一个事实:老的品牌通过产品创新,重塑消费模式,并借助适当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适应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实现突破性增长。这是云南白药的案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当今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也是值得借鉴并复制的商业模式。

【关键词】云南白药;医院科技成果转化; 商业模式

The way to success of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he inspiration that the

successful case of Yunnan Baiyao brought us

Duan Miao Yang Han

【Abstract】 The success of Yunnan Baiyao proved the following fact: Through innovation, rebuilding of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utilizing proper propagation means, an old brand can not only adapt to the fierce modern market competition, but can also achieve remarkable growth. This is the greatest inspiration that the case of Yunnan Baiyao can give us. In the nowaday hospit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his is a commercial pattern that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replication.

【Keyword】 Yunnan Baiyao;hospit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mmercial pattern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78-02

1 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每年取得3万余项中,仅20%成果被转化并批量生产,真正形成规模的也只有5%左右,85%医药生产面临产品剂型和发展路径老化,新品匮乏的局面,从而造成了一边是市场遍寻不到好的医药科研成果,另一边是科研人员抱着所谓的传统“金砖”无从转手,转化率十分低,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脱节问题长期存在,加强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迫在眉睫。老字号云南白药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型经典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它的成功之路正是解决当今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的一剂良药。

十年间,云南白药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走出了一度看似难以克服的困境,构建起全新的经营模式,凭借百年秘方的盛名和差异竞争,充分实践了老民族品牌与新营销理念的创新结合,营业收入从2.32亿元跃升至71.7亿元;净利润从0.34亿元增至6亿元;市值从21亿元跃升至323亿元,十年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

一直以来,云南白药专注于止血疗伤用药市场,但这个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即使白药产品100%占领市场,也无法实现销售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因此,云南白药没有止步于传统领域,而是积极寻求突围的新方向。

2005年,企业决策层提出了“稳中央,突两翼”的长远战略规划,在保持白药散剂、胶囊、气雾剂和宫血宁四大中央药品业务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企业将触角伸向了日化用品行业和材料科学领域, 作为企业的“两翼”辅助发展。配合企业战略布局,云南白药逐步形成三大事业部运作的格局,分别作为“中央”的药品事业部,和作为“两翼”的健康产品事业部、透皮产品事业部。依托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产能硬件的升级、人才软件的更新,企业正以全新的面貌,蓄积民族医药品牌与国际医药巨头对话对峙的巨大能量。

2 云南白药成功转型之路

2.1 传统产品下运作新产品:云南白药产品在市场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产品虽然好但是定位低端。卖了100年的云南,疗效有口皆碑,但散剂包装给消费者一种民间偏方的低端形象,导致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关联度不高;二是产品市场边界狭窄。消费者对于白药认识的人只局限在快速止血功能上,对于其他功效了解甚少,加之散剂包装在使用上不方便,相应的西药止血疗伤药物发展迅速,一般消费者对云南白药的关注度逐年降低;三是产品形象老化。沧桑百年,云南白药产品形象开始老化,30岁以下,知道云南白药的不超过50%;而在45岁以上者,情况完全不一样,对云南白药产品大加赞赏,还能讲出许多关于白药的故事和传说。如果不从产品形态上进行革新,“云南白药”这个响亮的名字只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淡出人们的视线,走向衰亡。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云南白药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口腔护理产品,从牙膏做起。云南白药牙膏2004年开始在云南市场内销售,2005年向全国范围拓展。独特的产品卖点和高端品质使得产品上市之初就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因为白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活血和美白是它的两大特色,从而又进军了药妆领域,与其他民间配方相结合,产品效果大大提升,从而开辟了国内国际市场。

2.2 改变传统剂型和材料科学相结合:透皮技术在国外比较成熟,但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所谓“透皮”,是人体吸收药物的三大主要途径之一。白药起初产品只有云南白药膏和云南白药创可贴,当时膏药只有五片装的包装形式,创可贴只有便携型和经济型。随着产品拓展,白药运用“透皮”技术,使得膏药创可贴的材料,规格,型号都有了突破式发展,以“含药透皮吸收”作为制胜根本。

2.3 产品形态上创新:云南白药气雾剂和传统的气雾剂相比较,由一白一红两瓶组成,作用分别为止血和镇痛,特点鲜明,辨识度很高,其中白瓶为喷雾式白药散剂,红瓶是保 险液,这里的保险液是由传统的白药“保险子”衍生出来的,是产品的竞争堡垒所在。

2.4 慎重选择合作伙伴谋求更大发展:目前白药在商谈和运作的项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北京骨科专家发起,建立中医疗养和西医检测相结合的治疗平台――云南白药骨伤科医院;另一个邀请知名大学的营养学、中医治疗专家打造一个弘扬民族中医中药文化,养生疗养的健康平台。白药正在运作的项目就是提供一个系统的研发平台,把这些用药方式创新性地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中药的潜力,即占领了中药消费养生新领域的制高点,又将为中医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我国中医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

近几年有两家大的跨国制药企业正与白药在合作细节上做进一步沟通,共同开拓市场,使得更多科技成果得到成功转化。

3 借鉴云南白药成功案例转化本院科技成果

3.1 科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最终要使产品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因此,市场情况直接决定成果转化的成败,本院科研人员在考虑临床需要的同时多作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摸准市场脉搏,让成果具有前景,具有生命力。一是研究与医疗市场需求结合紧密。在科研课题立项时,由于对技术科学合理的评估,选题以应用为目的,开发应用研究较强,做真正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二是成果与医疗市场需求结合。重视其临床应用价值,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使其价值逐渐攀升,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几年来, 我院争得国家级一类项目4 项、全军一类项目9项、二类项目19项,使我院承办一类项目的总数居于全军总医院之首。今年全军仅批准了91个一类项目,我院仍取得4个项目,拟定了我院《项目可行性报告》,其中详细介绍了十个有待开发的科技项目的作用特性,以及项目市场情况,对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使科技开发主体更加明确,主推产品BAGH-1便携式牙科综合治疗机进入市场,参加八月份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口腔设备材料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并正式展出我院研制的这一设备。

3.2 加强与其他部门联合: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远高于医院,医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研制新产品,可以达到“双赢互惠”的目的。本院对一些创新性较强和良好军地两用前景的项目,一方面积极争取企业早期介入,有利于吸纳资金,促成企业资金与医院技术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引导科研人员紧贴市场选题,促进成果尽快出炉,走向市场。通过转让、联合开发和折价入股等方式加强同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把确有开发价值的技术成果全面推向市场。强化企业树立转化主体意识,建立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灵活运用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的策略,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并以此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本院科技开发办研究开发新项目以医疗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医院与企业的合作,密切科技与生产的联系,尽一切可能为应用新成果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在新药和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上,开发办积极与药剂科取得工作上的协同合作,尽可能创造最大收益。

3.3 科技成果创新:创新是医院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自己创新的才是可靠的、扎实的、长久的。本院要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源头创新工作,给他们创造“创新”环境,努力提高研究起点,重视他们的创新,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学术、和人际环境,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视基础医学研究注重与中、下游应用开发研究有机结合 ,使之形成足够的技术储备,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维、新理论、 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成熟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要加大投入,加速其转化的进程。突破传统的科研观念,树立科研开发应用,从实际需要,生活应用的角度,对科技成果进行改革创新,从剂型,包装,宣传方面都有所突破。本院相继成功地开展了,包括:自体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肝移植、心脏移植、肾移植、角膜移植、血管移植、甲状旁腺移植等。已开展的放射介入,肿瘤综合治疗,癫痫病的检测、监测、治疗,各类肝病的治疗,各类骨伤、骨病治疗,危重病人抢救、监护等等业务技术,均形成了本院医疗特色和优势。本院每年开展上百项新业务、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 结论

以云南白药的成功转型之路作为引导,通过调整产品中的要素与时俱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迅速突破重围,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产品,它的成功经验对于,在21世纪新的市场环境下发展的医院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而这些经验只是肥料,医院科技成果真正要跨越式的转化发展,迅速居于领先地位,必须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创新,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健康、稳步、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赵惠源,陆 恒,李建华,等。创新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30-131

[2] 沈毅等.制约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西南军医. 2004,6(2) 45-47

第11篇

基于上述原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亟待进一步理顺该专业与原来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1998年通过专业调整后増设的新专业,涵盖了调整前的“塑性成型工艺与设备专业”“铸造专业”(部分)“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部分)“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部分)。在培养目标上,要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热加工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所涵盖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些专业适应了当时各个行业生产的全国计划性、所需技术人才的计划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计划性,以及工业企业产品品种和型号的单一和多年稳定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就业领域宽化,科学与技术正呈现加速发展及综合化态势,工业企业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原来按行业、加工工序和产品设置的专业,其专业面过窄,适应性较差。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运而生。从专业内涵上看,新的宽口径专业不应该是原来老专业的简单重复、合并和叠加,但新专业应该赋予什么内涵,新专业如何办,也是当时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1999年,原华中理工大学曾邀请了国内26所高校的代表与会,专门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新专业比过去较单一的老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面更宽,适应性更强。

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确立以来,国内已先后有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该专业。由于各高校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许多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框框,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这种调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对专业内涵及发展前瞻性的准确把握,尽管表面上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实际上却是一种低层次、不完善的临时措施,与原来的老专业对比,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这种情况是由于专业内涵不够明晰造成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办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老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来需要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从现行的中国工业格局来看,庞大的机械、冶金、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是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而上述行业的现代企业已经从原来需要铸、锻、焊等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转变为更迫切的需要从事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成型设备、自动控制及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认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的联系与区别,对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真正含义,对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坚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宽口径培养目标

中原工学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在原“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9年,学校批准立项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与实践”的教育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作为研究成果,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对原铸、锻、焊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较大幅度整合,加大了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实践环节上,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单独开设出38个学时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动手设计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以増强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上述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确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材料加工学科典型特征,同时还具有浓厚机械学科色彩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这极大地推动了专业的课程建设,加强了学生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了专业教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众多企业仍沿用原铸、锻、焊专业招聘毕业生,以及学校自身的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一度设置了几个并行的专业方向。这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上难以取舍,二是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分散给教学组织带来了难于克服的困难。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更多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素质,培养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探索的能力。科学技术更新的节奏加快,也使得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不再单纯追求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学习。在厚基础的教育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増大,专业课的比例则相对压缩,对于面面俱到的专业知识,对于加速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实际上依据原来老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模式,依靠在校的专业学习也是学不过来的。因此,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培养也应适应这种变化形势:着重基础,拓宽口径。

三、注重特色培养,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社会需求这一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其人才定位自然应满足这种要求。然而,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万能人才既不现实,也难以达到。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其专业设置既不完全是按照行业特点设立,也不是按照学科特征设立,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根据行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各院校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准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办出自身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中原工学院地处河南。河南有色金属、轻金属新材料的开发和轻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拓宽相关知识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认真探索,反复论证,依据现有条件和师资,并考虑长远发展趋势,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逐步确立了“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要求为根本,以金属液态成型为主线,以连接成型技术为重点,以黑色金属加工成型拓宽至有色金属成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型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以材料为加工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材料科学也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本专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依赖诸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及现代化管理等各门学科及其最新成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应具有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范围比较宽广。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强化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适应各类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学有专精。为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需要统筹考虑。为此,先后收集了国内十多所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对这些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确定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即通用原则、先进原则和特色原则。所谓通用原则,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应满足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要求;所谓先进原则,即专业课程设置应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所谓特色原则,即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经过反复研究、实践,针对原专业限选课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内容,由原涵盖铸、锻、焊3部分内容,调整为仅涉及铸、焊,并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基础课中,保持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与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本一致,且学生的机械学基础在专业课程设计及后来的专业任选课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逐步由黑色金属基础向有色金属加工成型技术拓宽,实行“横向变窄、纵向加宽”。

在学校1999年立项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改研究中,对于专业实验教学已提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实验不再将其视为理论教学课的附属,单独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这是在专业教学体系上的一次飞跃。但在专业培养上尚未摆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借鉴国外高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模式。在专业低年级开设材料基础实验课程,通过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材料基础实验、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保持了实验教学不断线。由于基础实验在这些课程中已经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的实验课从内容上就必须是高层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毕业设计是工科教育中综合能力训练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本专业的服务和面向,结合专业特色建设,提出了“侧重连接技术,突出有色金属,综合训练,有所创新”的毕业设计指导方针,并积极实践3项工作。第一,提高认识,尽早安排。结合低年级专业导师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课题。第二,选题侧重专业特色建设。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选题将决定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选题上提出侧重专业特色建设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结合,并且要求尽量减少“纯软件类”“纯综述性”和“纯理论性”题目。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遵照学校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规定外,对于选做相近方向课题的学生定期召开题目进展报告会,督促进度,广泛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尽管不可能不包括专业教育,但其内涵比专业教育更深刻,外延比专业教育更宽泛。此外,还应当区别本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本质区别。虽然不可能把本科教育与职业需要之间的联系割断,本科教育可以也应当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提供一定的准备,但这不是其主要使命。其主要使命是为学生奠定发展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因此,本科教育应当淡化职业倾向性,在实验实践内容安排上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四、结语

第12篇

P键词 学科评估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与有色金属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冶金工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行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材料成形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持续更新。但是在产品质量、品种、能耗和环保等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急需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重点围绕新一代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高性能轻合金制备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以节能降耗、环境友好为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一代金属材料及材料先进成形过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材料成形方面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我国材料加工成形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为此,也奠定了本专业办学的定位是为冶金行业和相关制造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涵盖固态成形、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及液固成形一体化等先进成形方式。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数学、材料成形力学、材料物理冶金和自动控制方面的理论基础,掌握材料成形工艺、设备、自动化的专门知识,适应目前材料成形工业领域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实现材料成形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企业和科研开发领域就业,分布在冶金、机械、汽车制造、飞机制造、材料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技术管理与企业管理等工作。基于此办学定位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立足如下几方面:

1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将发展目标定为:在建校百年之际(2023年),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即建设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端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基地,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库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研究平台,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2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兼备材料成形和过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工程科学基础、工程专业技术及管理等知识,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组织管理、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1)能承担材料成形领域的设计、研发及工程管理工作,并能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2)具备管理工作团队及协调项目的能力,能组织制定项目计划并有效实施;(3)能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新兴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视野。本专业主要为冶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电子等行业输送所需的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相关领域生产运行于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材料成形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紧密围绕东北大学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国家和地域需求为牵引,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学科优势,加强专业建设,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为贯彻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学校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等方面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

在教师考核方面,学院不断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给予倾斜政策。对于在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获奖、编写教材或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竞赛取得成果的教师,年终考评绩效时可得到合理的体现。

学院组织教学督导组,对学院教师的授课、实验教学、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针对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学校学院教学督导员教学质量检查情况的反馈情况,学院召开各单位教学负责人会议通报情况,要求各单位召开会议,结合检查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学院向全体教师通报学校和学院的检查情况。

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每逢修订培养方案,专业都组织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进行研讨。在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工作中,通过宣讲会将工程认证的理念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宣传。在重要的专业评价工作之后,专业组织研讨会,讨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体现与效果

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在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良好的体现。经过专业全(下转第50页)(上接第45页)体教师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继2012年通过国家专业教育专业认证之后,2015年专业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并被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本专业的教师能够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人才培养和教书育人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较高,考研和就业形势良好。

5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点。学院积极为专业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本科教学、学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职能部门能全力为教学工作服务,在各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工作重视程度很高,力求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2014-2015年的R等现すぷ髦校专业组织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研讨会;专家组进校考察之后,专业组织了几十位教师参加的研讨会,针对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确定措施。2016年,在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共组织各种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讨会8次,80%以上的教授和副教授参加过此类会议。在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研讨会上,本专业主要围绕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对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6结语

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毕业5年后可在相关领域从事以下工作:

(1)技术层面:能够在冶金、机械、材料、能源、飞机制造生产企业和冶金设计院,从事材料成形工艺研究、设计、材料开发和产品检验;能够胜任技术管理工作,成为企业骨干;

(2)行政管理层面:可以从事律师、公务员等职业,参与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修订等;

(3)科学研究层面:能够完成硕士、博士学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进入科研院所承担科研课题,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4)教育层面:经过培训或深造可以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或培训机构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和职业培训工作;

(5)创新创业层面:能够以个人或团队创业,经营中小规模企业,成为微、小企业家。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与国家、区域、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多数的毕业生选择在本行业及相近行业(如冶金、机械、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软件)从事生产、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毕业3年后已经有人具有中级职称,正在逐步成长为单位的骨干。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发展态势良好。而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预期毕业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认可,实现了本专业对毕业生发展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