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时间:2023-06-08 10:5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的概念与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法律风险环境;风险环境;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环境”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的《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环境分析报告》中,《报告》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说明了影响企业法律风险环境的因素,包括行业、组织形式、设立管辖、知识产权、采购和销售行为发生地,从而建立法律风险的评分体系。尽管这份报告的影响力较大,被多篇文献引用,但其没有对“法律风险环境”这一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此后,也仅有吴江水、徐永前在其著作中对这一概念进行较为详实而明确的阐述。研究“法律风险环境”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中国企业的法律风险,能为法律风险对策的形成提供充分、全面、坚实的基础。

一、法律风险环境的地位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管理理论与法学理论交叉领域的概念,其地位可从风险管理和法学的角度进行理解。

在风险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通常包括三个步骤: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而风险又有三大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与损失。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损失发生频率或加重损失程度的状况,构成风险因素的条件越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损失就会越严重。因此,风险因素累积至一定条件就会产生风险,而风险事故的发生最终将这种损失可能性转变为实际的损失。这三大要素反映了风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呈现递进衔接的关系。因此,风险识别的对象包含了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风险识别的范围即风险所在的风险环境。按此种理论,法律风险环境即法律风险识别的范围。

从法学角度看,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法律规范的规定与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利后果须由行为主体承担的可能性。通过对法律风险这一概念中的要素进行推敲可知,法律风险的构成中存在三个变量,即主体、环境、行为,这三个变量呈现相对独立、并列存在的关系,在其共同作用下决定了法律风险的类型与内容。因此,法律风险环境是法律风险的变量之一。

二、法律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这一概念是在21世纪产生和发展的,尽管这一词汇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之一,但也因广大媒体与文献的过度使用,其含义变得随意而模糊,缺乏准确的定位。

目前,国际上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且通常采取列举法律风险成因的方式进行界定。国内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法律风险成因及法律风险后果这两个方面对法律风险进行定义。学界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因法律主体的行为及外部法律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因素交织,从而产生不利法律后果或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借鉴了风险管理理论中对风险的经典定义,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行为人所实施的具体法律行为与法律相违背从而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尽管表述不同,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把法律风险定义为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徐永前(2011)认为,企业法律风险不是对企业某一类风险的概括,而是所有企业风险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企业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往往最终都会向法律风险转化。张晓玲(2009)认为,企业法律风险不是一种孤立的风险,而是与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法律风险(指由法律因素直接引发的各种企业风险)和间接法律风险(因非法律因素导致的企业风险,但最终需承担各种法律后果)。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的常以(2009)也将这一标准作为法律风险分类的依据之一。上述观点揭示了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性与伴生性,表明法律风险既可能来源于法律因素也可能来源于非法律因素,是其他风险形态的最终呈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对“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法律领域。

王廷良、韩玉(2010)专门撰文研究法律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源是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传导流程的开始(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通过资金、法律、信息、市场、政策、行为、物质、技术等载体,在企业风险的子系统中发生效果,通过价值链、耦合传导、利益链,产生可能导致不能履行企业合同,并且发生争议甚至法律纠纷和诉讼,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些特定危害事件或经济损失的具体法律风险事件,最终导致损失的产生并继续递传。这一流程不仅充分阐述与展示了非法律因素引发法律风险的全过程,而且详细说明了哪些相关领域中的因素应当纳入到法律风险因素的识别范围之中,从而强有力地论证了将非法律因素纳入法律风险识别范围中的合理性、及时性和必要性。

由于法律风险阶段性、关联性及法律风险复杂的传导机制,“法律风险环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法律风险所存在的环境,还应当看到各法律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法律风险的形成过程及法律风险传导的过程。这也揭示了法律风险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三、法律风险环境与风险环境

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这两个概念都涉及“环境”这一概念,因此了解环境学基本理论是尤为必要的。在环境学理论中,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它是指作用于这一中心事物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改变、随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环境要素是指由各个独立而性质不同的针对环境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则最终形成了环境系统或环境整体。樊芷芸、黎松强(2004)认为,“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系统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因此,就“法律风险环境”而言,它是“风险环境”的子系统,即“风险环境”的环境结构单元;“法律风险环境”的环境要则是法律风险要素。就企业的法律风险环境而言,其中心事物应当是企业自身。同时,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环境都应当具备“整体性”或“系统性”特征,这是“环境”所赋予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

在风险管理领域中虽然有“风险环境”的提法,但鲜有文献对“风险环境”这一概念进行独立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1997)认为,外部风险环境一般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但对商业银行经营又有一定影响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王刚(2003)认为,风险环境就是指造成风险因素存在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齐宏志(2011)认为,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环境,经营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确定的因素,不确定的因素则会影响到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说,经营环境就是风险环境。分析上述观点可得,风险环境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且更为精确。

法律风险环境作为风险环境的子概念,必然继承了风险环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但同时也具备自身的法律特性。由此笔者得出,法律风险环境是指构成法律风险因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及各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风险环境概念的提出确有必要,并且要适当地将非法律因素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因此笔者对“法律风险环境”做出以下定义:法律风险因素是指增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频率或加重法律风险后果严重程度的状况,而法律风险环境则是指一切以法律主体为中心,由法律风险因素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相互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这些法律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对法律风险环境作如上界定,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充分、全面地识别法律风险,避免法律风险产生的不利后果,为应对法律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特征、要素、外延等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克仁,郑泗秋.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控[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2]徐永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孙昌军.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导[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许晖.国际化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吴江水.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王廷良,韩玉.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传导机制研究[J].前沿,2010(16).

[7]马克·S.道弗曼.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向飞,陈友春.企业法律风险评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张晓玲.依法治企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山西焦煤科技,2009(12).

[10]常以.论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3).

[11]胡筱敏.环境学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2]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商业银行风险环境分析[J].金融管理科学,1997(01).

[13]王刚.承包商面临的建设项目风险环境综合评价[J].基建优化,2003(01).

第2篇

一、风险社会理论的概述

基于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最为关键的联系纽带就是安全问题。在分析风险社会与刑法理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明确风险社会的相关定义和问题。在当前的学术界中,风险社会仍是一种较为模糊和不明确的学术概念。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以及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动荡问题。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现代社会的社会风险就是工业文明对社会持续发展所造成阻碍和威胁。德国社会实践家贝克在《社会风险》一书中提出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概念,而这一概念就是形成风险社会的重要原因,但由于该本著作中过度论述了社会结构、婚姻关系、亲缘关系以及性别身份等问题,因而其理论的系统性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从贝克所提出的系统性角度来看,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社会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因工业革命引发的一系列需应用政治手段加以解决的系统性和长期性问题[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风险也出现了全球性的发展态势,这是因为社会风险的产生原因就具有全球化特征。此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风险社会也会以暴力事件或食品安全问题等形式呈现。

二、基于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理论

(一)刑法体系转变。根据风险的内涵可知,风险社会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产物,社会风险具有全面性以及多样化等特征,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而刑法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保证人们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风险社会的变动,刑法体系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此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地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和影响,而是趋向于如何有效解决各种社会安全问题,从而推动了刑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二)法益论流变。刑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进行刑法问题的探究时,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就是刑法对于社会风险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对解决能力,而要想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就无法忽略法益论。从法学领域来说,法益指的就是某些受到法律维护的利益关系,其可被看做是法律意识的重要体现。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而刑法则是基于宪法相关法律思想而制定出的法律支流,因而宪法对于法益问题的规定,使得法益问题成了关系到刑法本质的一项关键因素。例如,美国刑法与我国刑法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刑法之间的差异,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因不同的法益规定影响而产生的。从当前我国法律问题的发展情况来看,法益概念逐渐出现了模糊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也成了我国法律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利益与相关概念之间出现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问题的出现。法益概念模糊化问题的出现,极大说明了刑法体系在社会风险环境中突破了原有的法益的物质化约束,这也是法益论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另外,法益概念也出现了扩张化特点,而这同样是法益论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新特点。法益概念的模糊化,是其因自身涵义扩大而导致的结果,法益的物质化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概念的扩张趋势。随着风险社会的变动,子孙后代的权利问题也被纳入了法益领域之中,从该方面的影响来看,明确刑事案件的安全和责任已成为刑事侦破领域所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刑法的制定过程中,再认识宪法的基本权利以及完善刑法内部的保障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法律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刑事结构变迁。基于风险社会的变动,为了有效保障社会稳定,刑法体系也做出了针对性地调整,进而导致了法益论的流变,从而造成了刑法系统之下的刑事责任基本模式的改变。由于形式责任结构与立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过分析立法理论的变化,可有效探究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嬗变的变化态势。第一,因果责任转变为原因责任。因果责任虽然是刑事犯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不能作为确定犯罪事实成立的必然条件,因而原因责任日渐成为探究的重点领域。在某些犯罪事件中,明确刑事责任不能单单考虑最后的结果,也应将事件的缘起因素考虑在内。与此同时,在一些犯罪行为之中,立法是位于侵害结果之上的重点内容,若能减少其中的关联性,那么就会大大增强其制约效果。以往的刑法理论是基于行为犯罪区分而产生的一种模式,现代的刑法理论正在逐渐摆脱这一理念的约束。对于侵害犯罪事件而言,除去直接导致的危害之外,还要通过各种条件来保证犯罪事实的确立。第二,解读关联现象。要想明确刑法理论中因果关系逐渐淡出的原因,就必须依据法益论的变动情况对新兴的发展动态进行考察,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了解和掌握因果关系淡出与侵害结果的缘由,明确其与刑事立法主体的转变之间的观念,其后探究超个人利益大幅增长的缘由,分析牵涉到个人法益的场合联系,最后,探索刑法保护法益的提前花因素,以此来明确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的嬗变动向[2]。(四)刑法理论重构随着风险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刑法理论的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嬗变重点已从以往的风险概念变动转变为安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而该种转变除了导致法益论流变以及刑事责任根据结构性嬗变之外,也使得刑法教义体系出现了结构重组的发展趋势,即概念法学逐渐朝着利益法学的方向发生转变,而这也是刑事法出台后所带来的全新的发展动向,其标志着刑法教义体系的重大变革。而伴随着导向形式目的化趋势的出现,刑事法的重要意义也被日益突显,因而刑法理论实现了全面性地调整。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风险社会的出现,传统的刑法理论已难以满足当前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要求,即实际需求与刑法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理论效果。因此,基于风险社会与变动,对刑法理论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对保证社会稳定性和人们社会安全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然.认知、诠释与反思:环境犯罪语境下的正当防卫———兼谈风险社会中刑法理论的变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5:97-104+131.

[2]张倩.基于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理论研究[J].法制博览,2017,05:269.

作者:郭建军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公安大楼司法局

第3篇

一、资产质量的概念

(一)资产概述 资产质量这一概念所指称的是资产的某种性质,是属性概念。对其界定必须借助于它所依附的事物,即资产这一实体概念。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认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两者对资产的定义是一致的。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本质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能力。由此可知,我国对资产的定义也采用未来经济利益观。

(二)质量概述 “质量”一词,在很多学科中都有使用,我们常用“质量”来表示产品质量。此处,我们借助产品质量的概念来定义“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有着各种层次的差异。低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是从产品的有用性来看,指使产品履行其使用目的的具体属性。较高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则是从质量构成要素来分析,大略分为消极质量要素和积极质量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价格适宜、较低的使用成本、不易老化、安全无害、使用方便、容易制造和丢弃便利;后者则指:设计良好、优于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使用性能好和更具独特的个性。综合两者而言,产品质量是对履行产品使用目的的综合评价,它体现了人们从产品所获取的使用价值的大小。这一定义基本上只是局限于用户使用感官上来说明的。

更高层次的质量范畴则不是从人的感官知觉的角度来解释的,它是一种比较观。西方学者指出产品质量是特定的产品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fitness for use),即通过将实际生产的产品与用户期望的偏离程度的相对比较来定义质量。具体地说,即通过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aign)与符合质量(或者称之为一致质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相比较来确定这种满足程度。

(三)资产质量的概念 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在企业的持续经营中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理解,低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界定为: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这种未来的经济利益既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也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从会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收入或者利润的大小;从财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包括现金流入的增加或者现金流出的减少。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体现一种比较观,它是资产使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质量的。企业的资产由两种途径取得,一种由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形成,一种由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形成。资产质量的概念应该体现债权人和股东的期望,资产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投资者期望价值越多,资产质量就越好。因此,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界定为:资产所带来的超过投资者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

以上讨论的是资产质量概念的内涵,即资产质量所具有的特有属性――未来经济利益大小或者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已有研究中,有的学者已经将资产的流动性、周转性等因素纳入资产质量的概念,但鲜有学者明确指出这些因素应该属于资产质量概念的外延。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资产质量的外延应包括:资产流动性(变现能力)、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1)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能力。完美市场(perfect market)中。资产流动性并不会影响资产质量。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很难成立。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交易成本、税务成本、出售资产发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市场摩擦的存在表明现实中不存在完美市场,并且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对资产价值的歪曲反映,资产流动性必然影响资产质量。

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企业资产中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资产就越多,那么,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就越强。变现损失也越小;并且,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增强,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就越好。为投资者带来的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资产质量概念的核心和本质。如果增强资产流动性会损害资产所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那么越强的资产流动性并不代表资产质量越好。只有当增强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变现损失的减少、短期偿债能力的增强、财务风险的降低)超过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时,整体资产流动性的增强才有助于提高资产质量。否则,就会损害企业资产质量。

确定合适的资产流动性强度非常重要。在图1中,曲线L1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曲线L2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给企业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对应的资产流动性强度为A,此时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等于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此处企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资产流动性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由此可知,在A处对应的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强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未来经济利益,理论上是最佳流动性强度。

(2)资产的周转能力。企业资产周转能力通常用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它是营业收入与企业资产之间的比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式:资产周转次数、资产周转天数和资产与收入比。显然,资产的周转能力越强,资产的使用效率就越高,相同数额的资产在一年内所能带来的营业收入就越多;或者说在一年内取得相同的营业收入,需要投入的资产数额就越少。如果企业保持目前的资产周转能力,相同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越大,资产的质量就越好。

企业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组成,在营业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资产周转率的驱动因素就是企业的各项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可以提高资产的周转能力,使得相同的资产在一年内能够带来更多的营业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因此,资产的周转能力必然影响企业资产质量,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3)资产的风险。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是一个随机变量,它的风险可以用方差或者标准差来表示。因此资产本身的风险必然影响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风险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就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稳定性就越差。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充分组合的情况下,单项资产的风险对决策是没有用的,投资人关注的只是投资组合的风险;特殊风险与决策是不相关的,相关的只是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并且可以通过合理的资产组合来消除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市场不会因为企业承担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而给以任何回报。因此,纳入企业整体资产质量概念的风险只能是企业整体资产的风险,而不是各个单项资产的风险。

(4)资产结构。如果把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企业各种资产项目或类别就是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索,那么资产结构就是企业不同项目或类别的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整体资产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比各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更大;否则企业就应当进行清算,将各项资产单独出售,而不是持续经营。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一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资产总额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增加某一项单项资产(或增加某一类别的资产),必然会导致其他单项资产(或其他类别的资产)在数量上减少。因此,通常可以用各个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资产结构,当增加某一项(类)资产时,该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上升,其他各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下降。

虽然企业的各项资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各项(类)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不同的,并且它们的流动性强弱和风险也有差别,因此各项(类)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第一,企业资产按照流动性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前文已经论述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越小。因此企业必须权衡利弊,确定资产的最佳流动性强度,使企业整体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以提高资产质量。

第二,企业资产可以分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资产确认条件之一是未来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人力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很难准确计量,这也使得我们探讨人力资产比重与资产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从理论上讲,人力资产高的企业,资产质量也相对较好。

第三,企业资产按照有无实物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无形资产比重越高,尤其是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比例越高的企业,资产质量通常更好。

第四,企业资产按照是否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企业的经营资产创造的,企业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往往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企业资产质量往往越差。

综上所述,在资产结构中,我们必须要考察流动资产比例、人力资产比例、无形资产比例和经营资产比例等结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资产结构,进而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二、资产质量的概念框架

(一)单项资产质量 从内涵上看,单项资产和整体资产都能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它们的质量也都可以用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来表示,但是他们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差别。整体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有机结合而成,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系统,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现金流量。也就是说整体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单项资产是企业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各个单项资产并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企业绝大部分单项资产来说,未来经济利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资产处置收入;二是资产处置损失抵税(如果是处置收益则需纳税,应视为未来经济利益的减项)。

从外延上看,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单项资产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并不考虑资产结构问题;它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也不考虑周转能力问题。对单项资产来说,资产的风险主要是变现的风险,即在资产处置中发生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单项资产质量的外延主要是资产的流动性。

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整体资产质量比单项资产质量更为重要。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的价值是有差别的。整体通常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如果各部分配置合理,整体价值比各部分价值之和更大。其次,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企业是在持续经营中创造价值,任何单项资产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就不会被处置。因此各单项资产只能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在生产

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财务质量 有学者提出,企业资产质量应该区分为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物理质量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实际上是将企业资产看作是一般物体,从物理角度来阐述资产作为一般物体的特征属性,它并没有反映资产之所以称为资产的本质特征――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虽然资产的物理属性会影响资产的使用效能,但是在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中,企业应该并且能够购买到那些物理属性满足效能和要求的资产,因此,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物理质量并不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也不做过多的研究。与物理质量相对应,很多学者提出资产的系统质量这个概念。哲学上,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质量即为整体质量,与整体资产质量相对应的应是单项资产质量。因此将物理质量与系统质量对应起来,是不科学的,容易产生歧义。

第4篇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滑坡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自然条件(岩土结构、软弱面、水的活动性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自然应力或人类工程活动,它是自然变异与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及公共设施损坏、自然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间接影响包括打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投资重建整治工程等,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仅次于地震和洪水。

一、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和过程

1、滑坡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

鉴于国内外对滑坡、滑坡危险性、滑坡灾害风险等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方面的差异,有必要对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术语进行解释。本文结合我国地质灾害分类规范、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和技术要求、已有滑坡灾害危险性与风险管理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表达方式以及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特征等,参照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技术委员会(TC32)、澳大利亚地质力学学会等的相关定义,对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中英文的表达严格采用了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术语表达方式。

2、单体滑坡灾害、区域(县域)滑坡灾害

1)滑坡与滑坡隐患

我国国内对滑坡的定义为: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或部分)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国际上滑坡(Landslide)的概念指岩(土)体、碎屑物沿斜坡向下的运动,包括滑动型、崩滑型和泥石流型,相当于我国定义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滑坡隐患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整体或部分向下滑动趋势的地质现象。

2)滑坡灾害与滑坡灾害隐患

滑坡灾害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滑坡事件。滑坡灾害隐患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的趋势,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的现象。

3)单体滑坡灾害与区域(县域)滑坡灾害

单体滑坡灾害是指单个点状滑坡灾害,单体滑坡灾害的分析评价不考虑与其它滑坡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是一个孤立的滑坡事件。与单体滑坡灾害(点状)相对应,区域(县域)滑坡灾害指特定面域空间范围内的单体滑坡灾害及其隐患的组合,区域滑坡灾害的分析评价要综合考虑区域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及滑坡时空分布规律等,区域大小可根据研究范围大小来确定,如全国、全省、全县或一个流域等。

3、滑坡危险性、危害性与滑坡灾害风险

1)滑坡危险性

①危险性(Hazard):国外对滑坡危险性具有明确的概念,从时间、空间、滑动特征、影响范围等方面对滑坡危险性进行预测和研究,并重点强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现有相关技术规范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等,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定义为引发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考虑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综合了国际上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的概念。②动态危险性: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其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临灾分析及预报预警中,不能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和表达。所以,滑坡的动态危险性指基于诱发因素动态变化的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如24h)滑坡发生的可能性。③危险性评价:指对滑坡危险性进行定性估计、定量分析计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级排序的过程。滑坡年危险性评价重点对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或可能性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滑坡动态危险性评价重点对滑坡发生的时间概率或可能性进行评价。④频率(Frenquency):一定时期内滑坡发生的次数。

2)滑坡危害性

①危害性:结合我国的应用习惯,将危害性定义为:滑坡以一定强度发生后,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称为滑坡的危害性。②危害性评价:危害性评价是在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与价值估算、承灾体遭遇滑坡的时间概率和空间概率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危害程度大小所做的定性估计、定量计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级排序的过程。

承灾体(Elements at Risk)指滑坡影响区内的所有承灾对象,包括人、财产、公共设施、土地资源等。

易损性(Vulnerability)指承灾体遭遇滑坡时受到损伤大小的程度,用0~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值越大表示损伤的程度越严重,易损性大小既与承灾体自身的类型和“质量”有关,也与滑坡强度有关。

二、滑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与风险管理分析方法

1、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

风险评估是在对滑坡灾害进行风险调查的基础上,对滑坡灾害风险特征进行识别,并应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涉及的其它相关术语主要有:①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鉴别构成风险的要素、来源、特性及与滑坡活动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识别存在于对滑坡灾害风险要素调查与分析的整个过程。②风险估计(Risk Estimation):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进行定性分级或定量估算的过程,也称为风险估算或风险度量。③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分析并表达风险结果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与风险估计(估算)。④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根据风险容许标准(或风险评价标准),利用定性分级或定量评价的方法对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等级评定、排序或风险归类的过程。

2、风险处置(Risk Treatment)

对特定风险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及其实施的整个过程。风险处置的类型包括接受风险、预报风险、转移或分担风险、减缓风险、监测风险及对风险处置结果的再评价等。如果说风险评估是一个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理论与方法构成的技术过程,则风险处置是一个集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及法规体系、规章制度等为一体的风险决策与控制过程。

3、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风险管理指参与风险处置的各方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决策处置,以较低合理的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因此,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价的基础,风险评价是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置的桥梁,而风险管理是将各种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等系统的应用于整个风险分析、评价与处置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

4、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

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主要是通过评价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来实现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上述各方法求得;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往往以年期望价值损失的形式来表示。要准确地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事实上,随着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着手或拟进行资料的数字化,建立区域信息系统。在此过程中,比较有效的工具便是3S(GIS,RS,GPS),还有我国近年研究的北斗卫星。因此考虑如何在已建的综合地学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便成为可能。

第5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影响风险管理一般程序衍生金融工具

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也日益加深。企业如何在经济大潮中,看准时机,并妥善处理好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企业自然需要明确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包括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同时了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只有看清形势,才能抓住痛点,一击而中。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其具体含义是指,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其一,市场风险,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流动性风险,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结算风险,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则需要一分为二,加以论述。首先,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是利率风险,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越来越广泛的经营范围,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事件的机会,给置身于其中的各个现代企业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难度。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风险困难。

(二)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就对风险加以分析,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把握时机,优先控制解决。

(三)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如果内部能力欠佳,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企业在处理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帮助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五个性质,即杠杆性、融资性、高风险性、虚拟性、表外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只有严格遵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避免一切的不适当运用,企业就能够克服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引发的甚至是所有的各类金融风险,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使企业对套期保值能够顺利进行。五、结语综上所述,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遇到金融风险是兵家常事,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则是成败关键。因此,企业不可小瞧了金融风险,而是应该了解企业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金融风险管理,同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在把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基础上,明确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居锐.金融危机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国商贸.2011-05.

第6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 风险防范 措施

1、会计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企业会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会计业务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在企业会计的业务工作当中,因为组织管理、制度安排、技术方法及其人员素质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可能。一般包括:因为企业会计核算反映的资料,经过国家相关的经济管理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和审计,从而揭示企业出现的风险;因为企业会计核算反映的违法行为被其他人举报带来的风险;因为内部控制不够严密,造成了企业会计核算失控,导致了企业财产的失控,出现了贪污的行为而产生的风险。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影响,其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也会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以上这些内容表明了会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一般来讲,会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1风险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讲,会计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潜在与会计的工作当中,他们是否能够从潜在危险转化为现实危险,这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假如会计信息存在着错漏,但是又没有被人发现,会计人员就不会因此承担全部的责任和损失,只有当追究责任时,各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1.2风险的严重性。会计信息主要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但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也会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1.3风险具有可变性。影响会计风险的因素很多,当这些因素在发生变化时,会计风险也就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当今监督和内控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不可控制的会计风险变为了可以控制的会计风险,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会计信息失实的程度。当前的会计准则对于同一个事项会给出很多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这又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通过限制这些选择的可能性,有效降低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好的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有效降低会计风险。

2、企业会计风险的现状

我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都比较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比较多,但是忽视财务会计风险是很多企业经营不善的重要因素。会计风险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的。所以,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者,只有有效树立财务会计风险意识,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才能够有效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企业产生的会计风险原因比较多,其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既有企业的外部原因,同时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具有如下表现:制度环境总在变化,比如产业政策等,假如决策不得体,那么将会带来较大的会计风险;在决策的过程中缺乏真实的信息,决策者对于决策事项的未来变化事先是不能够掌握和控制的,或者不能够获取充分有用的信息;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各种欺诈、违约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称之为“道德风险”。一般来讲,道德风险对于企业财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用度比较低。主要是在违约及其债权关系的严重扭曲等方面,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只是依附于其他企业的信用程度上。同时,经济合同履行率较低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产生的正常运营,加大了企业会计风险。

3、会计风险的防范

3.1有效降低固有风险的途径。会计的固有风险主要是来自于会计自身的缺陷,对于理论研究的深入能够更好的降低该风险。从会计实践当中出发,对现有的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改进,努力探求减少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其可靠性。应该注意,理论研究不能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应该加强应用性的理论研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使研究成果真正的落实到会计处理当中的偏差上。

3.2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预测系统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并健全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预测系统是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好的管理制度能够维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更好的防止损失,防止失误,是有效弥补设计和技术风险的重要手段。因为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突变性及其爆炸性等特点,所以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从而更好的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有效优化会计行为,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要建立并健全完善的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就需要开展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不断优化监督实施的机制,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3.3根据相应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岗位及其责任。需要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的规定,建立并健全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从而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其次,要从单位的实际的业务流程来着手,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从而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强化内部控制措施,解决一人多岗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最后,应该加强账务的管理,特别是对其他应收款和应付款的往来核算的管理,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企业及时的发现风险,尽早的采取措施来防范风险,从而最大的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确保企业的稳定。

3.4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企业的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素养,有效减少信息失真的发生。通过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手段,能够形成较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计行为风险。

4、小结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各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更新观念,调整策略,与时俱进。特别需要加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去迎接企业风险的全面挑战,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稳定、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驹.浅谈企业集团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J].商业会计,2011年8期.

[2]石伟祥.我国金融企业会计风险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30期.

[3]林洁.浅谈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财经界(学术),2010年2期.

[4]李翠玲.试论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4期.

第7篇

摘 要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快速恶化和能源的进一步枯竭,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势在必行!建筑业作为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建筑中的节能减排,备受社会关注,而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其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城镇化建设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绿色建筑的特殊性,其建造比普通建筑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绿色建筑的大课题之下,着重针对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的跨国项目中的风险评估进行探讨研究。在阐述绿色建筑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对比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专家商磋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估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重要风险因素。希望能激发更多对相关课题和领域的探索,又能够为跨国项目中的企业提供一些风险评估的相关参考。

关键词 国外施工企业 绿色建筑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城市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下,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状况,并进行深刻反思: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特征的粗放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忽视自然资源的限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遭到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论点被相继提出。

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建筑业、工业、交通三大高能耗领域占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其中建筑业几乎占到50%,远高于运输业和工业领域。据住建部预测,受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005到2020年的15年间,中国的城市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150-200亿m2。[1]基于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以及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建造、推广绿色建筑成为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能够缓解建筑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带来成功的建造经验,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完善,进一步增强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正确评估,当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未能及时预见的阻碍,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本文意在对比国内外的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对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提出一些看法建议,督促施工企业能够对中国的绿色建筑有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尽快转换角色,投入到中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案,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确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轨。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内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2]目前,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成本节约、技术科研、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1996年,我国在“九五”发展计划中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建设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2002年底,国家科技部立项,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Green Olympic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2004年设立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我国真正地进入绿色建筑的推广阶段。

2006年3月,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此后,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逐步完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还停留在绿色建筑的内涵、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等问题上,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方向,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及蒙顿率先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包括互相不信任的行为、员工间的冲突行为等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行为进行研究。“风险管理”一词是在美国学者格拉尔的调查报告《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1952年)中被首次提出。1955至1964年间,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正式诞生,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84年,Tyebjee & Brun率先在定性阐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此后,许多学者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为建设项目成功识别、规避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不安风险因素。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研究起步依然较国际晚,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始于风险决策。80年代初,周士富教授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使用“风险”一词。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其理论体系的确立,为后续学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风险管理日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二、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概念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一书,将绿色建筑定义为:通过节约资源和关注使用者的健康,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建筑,其特点是有舒适和优美的环境。[3]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则明确定义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4]

“绿色”概念即3R 概念:①减少环境污染(Reduc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②减少资源消耗(Reducing resource use);③减少能源消耗(Reducing energy source use)。绿色建筑区别于普通建筑的内涵,即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兼顾建筑物本身的坚固、实用、美观要求的同时,又要求建筑物本身及其建造过程具有高资源利用率、低能耗、污染少等特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领域内的延伸,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的基础思想是以人为本,极力提倡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发展,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的概念贯穿全寿命周期,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区别于一般建筑主要在施工以及使用阶段需考虑其社会影响,绿色建筑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再到项目的回收利用,这整个寿命周期都与人类、自然和社会有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建造中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绿色建筑的建造对绿色技术有较大依赖,必须有先进的绿色技术提供支撑,其最终的效益良莠不齐,也由权威的评价体系进行鉴定检验,区别于普通的建筑项目建造。可引入绿色专项咨询机构,由绿色专项咨询工程师负责绿色目标方面的监理实施。

绿色建筑收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后期使用中的成本节约,以及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绿色设计可带来的财政收益――节省能源、促进就业以及国内生产力增益――在建筑物的有效生命期内(50年)大概每年每平方英尺可节省50至70美元,这将是兴建绿色建筑所需额外费用的10倍。[5]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正与普通建筑逐步拉近,绿色建筑的未来价值潜力无限。

(二)风险

风险是指发生某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的经济损失种类不确定;二是这种损失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

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和无形性等,总是客观存在于工程项目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不确定性给风险的防范增加多重难度。风险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是事先难以准确估量的,不可轻易忽视。加之,绿色建筑在理论及其应用实践上,未形成成熟的建造体系。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前期的规划决策到最终的资源回收,环节越多,不可控因素也就越复杂,其风险相对普通建筑要大得多、难的多,风险识别评估环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风险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努力防范、减少、转移和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存在,顺利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美国系统工程研究所把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沟通。本文着重风险的分析评估方法。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定量分析,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

三、绿色建筑行业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纷纷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决策。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制定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列举美、英、日三国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普遍做法。

1.美国。

美国大部分州目前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建立并推广至今。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LEED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建筑的绿色化要求,很少设置硬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互补充,它考虑各地的实际差异。[6]其评估体系大框架由五大方面构成: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级、金级、银级和认证级四个认证等级。由于采用的是第三方认证机制,增加了这一体系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美国除出台相关强制性的法律以外,也强调自愿性的项目。比如,美国在1998年启动的“能源之星”项目,激励节约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它作为一种节能的认证标识,包括建筑物的节能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能源之星”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信息不对等,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绿色建筑。

2.英国。

英国作为较早发展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其推广手段是以强制性为主。《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作为全球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英国建筑研究中心(BRE)于1990年提出。BREEAM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它是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6]BREEAM涉及9个方面的内容:管理、健康和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利用含生态、垃圾、污染,由至少要有两位注册评估师对绿色建筑项目出具评估报告,并根据总体综合打分和评级(通过、良好、优秀、优异或杰出)。

3.日本。

2002年,日本国内由政府、企业和学者联合成立的“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创建亚洲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估体系(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mental Efficiency)》。改评价体系以各种用途、规模的建筑物作为评价对象,试图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分为“建筑环境性能、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两个主要部分,采用5分评价制,满足最低要求评为1分,达到一般水平评为3分。

与“能源之星”相类似的,日本政府施行了环保积分政策。两者都是自愿性政策,不同之处在于:“能源之星”是针对节能产品与建筑的标识,而住宅环保积分是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是一项激励民众消费的政策。

(二)国内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国内目前并没有形成像LEED这样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主要依据的是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其中具体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部分构成,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对绿色建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涉及项目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并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室内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但这一体系仅针对奥运建筑进行评估,还不能推广至所有类型绿色建筑。

实际的运行中对法律标准解读因人而异,名为达标的绿色建筑实则不能完全达到绿色节能减排效益的建筑难免存在。绿色建筑不能够准确评估,缺少政策保障,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风险。除此之外,有关政府和部门还未出台一些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三)国内外行情对比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仍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目前实行的法律法规从数量、涵盖范围看急缺广度,且完整性、系统性看更缺深度。这一国情给中国绿色建筑建造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对于刚刚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还不能够掌握中国的市场,一时难以实现由原本外国建造背景下的认知向中国市场大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行情认识的大转弯。

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尚未被提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认证仍较多的采用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虽然国内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年均的认证建筑增长数量还是不容小觑的。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中国大陆通过美国认证注册的项目总数已达到个1638个,累计9622万平方米,去年增长数在除美国的海外国家之中位列第二。[7]

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绿色建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而这一庞大的市场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促使世界各国的优秀绿色建筑建造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建设。再看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近十多年中,中国大陆地区绿色建筑注册认证数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行情不仅仅是前景展现,关键论证了其续航力十足。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

四、绿色建筑项目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除了一般项目所具有的普通风险因素以外,还有着特殊的绿色风险因素。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外施工企业承包商的角度,探讨绿色建筑项目相关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

(一)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因素

提出影响承包商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根据本文关于绿色建筑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行业概况对比,针对国外施工企业的特殊条件,对一些可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进行强调。

本文将着重分析承包商的风险与外部风险,按风险内容分成: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万欣、秦旋在其《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8]一文中通过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62项风险因素构建风险清单。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手段得出风险重要性排名前15的关键因素。文中与承包商有关重要风险如:承包商管理能力差、缺乏有绿色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不仅适用于普通绿色建筑项目中的承包商,也同样适用于外国的施工企业。这些因素与两者分别的关联性差异也不尽相同,将被纳入清单之中。

诸如“缺乏与设计单位沟通、配合”风险,虽对普通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国外施工企业的施工模式、管理模式不同于国内的企业,不能和各相关方顺利沟通、配合,将可能对绿色建筑的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风险。综合考虑将其纳入到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与周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资金风险”列风险清单之中。同时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相关的风险等未涉及的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的适用范围较广,包括绿色建筑项目与其他的普通建筑项目。因此,这类风险在本文中将不予讨论,突出针对外企与绿色建筑项目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主。

(二)项目风险清单的制定

提出风险清单,将以此进行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本文综合三种类型共13个风险因素建立评价模型。三大类型为:管理技术风险因素、政策法律风险因素和经济市场风险因素。

管理技术风险包含有7个风险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成本估计偏差、工期风险、安全风险、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对业主的绿色要求理解偏差、与设计单位/分包商/监理单位协调不到位。

政策法律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变化、缺乏绿色建筑保障制度。

经济市场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外汇风险、企业资金风险、建材、设备价格风险。

五、绿色建筑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先后被应用于多方面研究领域,成为现今重要的决策分析方法之一。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有较大关联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具体层次,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广泛运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把研究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每一组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措施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最关键的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即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矩阵形式为:

根据“1~9比率标度方法”(如表5-1),对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完善判断矩阵。一般而言,表中赋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三者加以平衡后给出的。

表5-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如2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倒数 因素i与j比较判为bij,则因素j比i比较判为bji=1/bij

层次单排序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问题,即对判断矩阵Ak,计算满足

(5.1)

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

(5.2)

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这一求解过程可借助YAAHP软件进行辅助计算以减少计算量。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查各因素的权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1)由上述求得的特征根求CI:

(5.3)

在上述(5.3)式中,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2)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值见表5-2。

表5-2 矩阵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2 1.54 1.56 1.58 1.59

(3)当阶数大于2时,求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

(5.4)

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

最后进行多层次的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出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还有层次总排序,是针对具体的方案层而言的,即判断各方案在这些措施层面下的效益总和,从而进一步进行方案的优选决策。本次的模型构建,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案选择,故不需要用到层次总排序,具体的排序方法不再赘述。

(二)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并构造判断矩阵。

以评估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风险为决策目标,前文列出的风险因素清单建立准则层与措施层。层次结构模型如图5.1。

图5.1 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分别对三个准则层要素建立判断矩阵。

2.专家确定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

考虑到问卷调查法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对于调查对象的身份及其权威性难以把控。为避免各种偏差数据影响到最终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故在此处改用专家的方式,缩小调查对象人群分布,提高权威性。

通过对数位专家的,综合多方意见,获得影响绿色建筑各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如表5-3、表5-4、表5-5和表5-6。

表5-3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1

管理技术类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技术管理 1 4 9 8 3 5 7

成本 1/4 1 6 5 1/3 2 3

工期 1/9 1/6 1 1/2 1/8 1/6 1/4

安全 1/8 1/5 2 1 1/7 1/5 1/3

经验人员 1/3 3 8 7 1 4 5

业主要求 1/5 1/2 6 5 1/4 1 3

单位协调 1/7 1/3 4 3 1/5 1/3 1

表5-4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2

政策法律类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法律法规 1 3 7

政策变化 1/3 1 5

保障制度 1/7 1/5 1

表5-5 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3

经济市场类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外汇 1 1/5 4

资金 5 1 8

建材设备 1/4 1/8 1

表5-6 准则层要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管理与技术风险 1 7 6

政策与法律风险 1/7 1 1/2

经济与市场风险 1/6 2 1

3.层次单排序。

(1)计算表5-3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5)

特征根 (5.6)

(5.7)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技术管理 成本 工期 安全 经验人员 业主要求 单位协调

权重 0.401 0.135 0.022 0.031 0.250 0.103 0.058

(2)计算表5-4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8)

特征根 (5.9)

(5.10)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 保障制度

权重 0.649 0.279 0.072

(3)计算表5-5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1)

特征根 (5.12)

(5.13)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经济市场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 外汇 资金 建材设备

权重 0.199 0.733 0.068

(4)计算表5-6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 (5.14)

特征根 (5.15)

(5.16)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准则层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要素 管理与技术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 经济与市场风险

权重 0.758 0.091 0.151

4.多层次排序。

综合准则层与措施层的权重,进行多层次间的排序,计算最终权重,获得总风险排名如表5-7。

表5-7 风险因素总排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名次 风险因素 分类 权重

1 技术管理 管理技术 0.304 2 经验人员 管理技术 0.190

3 资金 经济市场 0.111 4 成本 管理技术 0.103

5 业主要求 管理技术 0.078 6 法律法规 政策法律 0.059

7 单位协调 管理技术 0.044 8 外汇 经济市场 0.030

9 政策变化 政策法律 0.025 10 安全 管理技术 0.023

11 工期 管理技术 0.017 12 建材设备 经济市场 0.010

13 保障制度 政策法律 0.007

由表5-7可知,企业自身“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及“资金风险”三个风险因素分别位列风险因素排名的前三位。政策法律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一风险排在第六位。由此可见,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与经验人员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影响较大,如建材、设备价格和保障制度这类外部因素则相对影响较小。因而,国外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应更多地重视绿色施工技术方面的风险,及时制定规避风险的相关措施。

六、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般项目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法,而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管理技术风险的对策建议

企业在管理与技术上的风险是众多风险之中相对重要的风险类型。对这一类型的风险防范要求企业应重视与绿色建筑相关经验人员的聘用和专业培养,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或是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在具体的绿色建筑项目中,与有资质的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公司协作,指导项目中与绿色施工技术相关的建造工艺。企业还应注意对工程质量的标准、工程款结算的方式和时间、工程量清单等的核实进度,对施工成本应进行详细认真的核算,避免陷于被动。

(二)政策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外国企业刚接触中国绿色建筑项目时,就应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总体上把握。在合同签订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核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企业应关注政府政策决策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经济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工程项目风险中存在着不少不可控风险,可通过合理利用一些金融工具,即通过增加承担项目风险的相关利益人,实现降低工程项目中单位个体风险的目的来分解风险、降低风险;在资金储备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种市场价格等因素的波动,提前预留出必要备用的资金,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与损失。

七、结论

1.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说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与行情的对比,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2.结合绿色建筑特色,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将影响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权重赋值,计算其最终权重,得出影响外国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三项关键影响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和“企业资金风险”。

3.在风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的防范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企业在绿色建筑项目中重视风险的规避,保障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概况[N].中国建设报,2006.3.29(1).

[3] 戴维・纪森著.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建设部.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美国重推绿色建筑.中国房地产报,2006.11.30.

[6] 谢福泉,黄丽华.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启示[J].绿色科技,2013.1:261-263.

[7] Jacob Kriss.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Releases Ranking of Top 10 Countries for LEED Outside the U.S.[EB/OL]. USGBC:1 May 2014.

第8篇

审计模式是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它回答了审计应从哪里下手、怎样着手进行审计以及进行审计的时间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根据审计切入点的不同,审计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账项导向模式、制度导向模式与风险导向模式。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适应不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与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编制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能在源头上把握被审计单位发生舞弊及错误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又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风险导向模式、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以及改良风险导向模式。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所谓传统风险导向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了的制度导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导向模式中引入了风险测试,提出了从风险点切入的审计策略,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测试,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制度导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从交易项目报表测试综合成审计结论的审计方向,而且其固定风险的量化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不是相对客观的量化方式。

(二)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

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从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出发,自上而下地理解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并且从战略风险评估,业绩计量等方面来评价审计风险。该审计模式从理论上讲,比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更为科学,但它更多的职能体现在逻辑思维上。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审计模式给注册会计师迁就管理层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偏向于做出有利于管理层的判断,甚至会为某些独立性较差的注册会计师有意减少实质性测试提供冠冕堂皇的借口。

(三)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摈弃了无利害关系假说,它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假设的基础上,要求注册会计师牢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为包括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服务的具有专业性及公共性的服务机构,应秉承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宗旨,在计划和执行审计时,不做任何预先判断,只有在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才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结论。同时,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重新考虑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便利性,重新构建了审计风险模型,将原来的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起点定位在围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计划审计程序,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密切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前提和先导。

二、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分析

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何种审计模式上的?有人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上的,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风险导向模式上的。笔者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首先,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使用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内部控制的构成内容采用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分法,并沿用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两种测试方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由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至少是建立在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上述的分析中可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本身就是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而来的,当然会具有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不能因为旧的审计准则体系具有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某些特征而认定它就是建立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其次,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虽然对审计风险及其三要素做了概念性的解释,并给出了风险模型,对其评估也做了指导性的描述,但是基本上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对如何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如何予以量化,如何将量化的检查风险应用于审计实务中等,都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这些都符合我们前面所述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特点。

最后,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下的具体审计准则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程序,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部分思想。比如《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独立审计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方式及程度,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总之,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无论从其整体的审计思想还是从其具体审计准则而言都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将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基础归结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恰当而又中肯。

三、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分析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48项新制定或修订的独立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下面用一个简要的图表来概括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框架。

我国新建立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基于何种审计模式下的呢?由上面的框架中可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下将“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单列一组,这充分表明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基于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计划审计工作》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第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制定的总体审计策略中应该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包括初步识别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等。第十条特别强调在总体审计策略中要说明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成员及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等并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风险评估程序的完成情况对上述内容予以调整。第十九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员工作的指导、监督与复核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等因素。

从中可以发现,新准则体系中对风险的强调开始集中于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摈弃了原来的固定风险概念,这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第一,从制定本准则的目的来看。准则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制定本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从准则规定的具体审计程序上看。准则在第六条列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审计程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第七条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扩大询问对象,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信息。第十一条提醒注册会计师要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的经验是否有助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识别潜在错报的类型,考虑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后,该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时必须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误相联系,并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发生的可能性。准则特别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要求注册会计师及时将其注意到的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适当级别的管理层或治理层。

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准则中,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要素作了明确规定,指明了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也由原来的三要素论扩展为五要素论。这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类。

纵观整个准则,与旧的审计准则相比较,该准则的可操作性更强、对风险评估程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工作的指导性也更强。这也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可操作性特点。

(三)《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风险应实施的程序》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准则中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总体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准则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评估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已经充分有效,并提醒注册会计师在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应当考虑在期末或接近期末时实施执行程序,或采用不同之方式,或者在管理层不能预见的时间实施审计程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可操作性特点。

第9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企业绩效

一、文献回顾

(一)供应链风险定义研究。

国内外学者试图借用风险概念给供应链风险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供应链企业由于存在各种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企业有受损的可能性。例如,Deloitte(2004)管理咨询公司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使其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Svensson(2D00)从制造企业角度认为:随机干扰的存在导致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链与正常期望产生偏差,这些偏差对供应链的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负面影响;马士华(2002)认为不确定性和风险总是联系在一起,只要供应链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存在风险;这些观点重点强调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源自不确定因素。

第二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的潜在威胁。例如,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Cranfleld School of Management)把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丁伟东(2003)等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的潜在威胁,将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张存禄(2004)认为供应链脆弱性表现为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供应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该观点重点强调由于节点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使供应链系统易受外界>中击所体现的脆弱性。

第三种定义方法是从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来探讨其定义。Zsldlsln(2003)定义供应风险为:与来自单个供应商失败的货物供应,或者与供应市场中采购企业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或威胁顾客生命和安全的供应有关的偶然事件发生的潜在性;Suh and Kwon(2000)认为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宁钟(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致的两大类风险情景,基于各类情景的特点,分析降低供应链风险的解决方案。这些定义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来源描述了供应链风险。

上述供应链风险定义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都借用了风险概念,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含义如下:①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②供应链风险的结果是“牛鞭效应”(bull effect),使供应链风险效用被放大;③供应链风险表现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由于供应链风险定义没有统一,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也没有一致认识。有些学者定义时强调供应链内部风险,例如Paulsson(2004)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与供应链中的各方共同协作或者独自进行,运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处理由物流或相关活动引起或受其影响的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Chrlstopher(2006)认为是通过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调或合作来确保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和连续性;Chadman(2002)等认为是通过协调供应链各成员,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外生风险,以从整体上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虽然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多,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有实证研究。其中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观点和宏观层面的研究方法。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系统,迫切需要集成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新型风险管理技术,但是,现有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大多数侧重于物流功能,很少拓展到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网络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没有将供应链网络结构特征和整体性能状况纳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

(二)缺乏供应链风险演化研究,尤其是供应链风险传染现象等动态特征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网络受外部复杂动态的环境影响很大,如果把供应链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需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Total Risk Mnagement TRH)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风险演化机理的研究就必不可少,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具有局限性。

虽然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不少,但是大多数文献往往从某个单一视角,局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混乱。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分类随意进而使得很多研究的结论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例如,通过增加供应商可以降低由于供应商的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以降低依赖性风险。但是这样通常又会带来成本上升,延迟策略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各节点,而且似乎节点越多,共担风险就越小,但是节点越多,信息扭曲越严重,使“牛鞭效应”更为显著。

(四)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只有通过协同机制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从定性角度探讨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文献,但是定量研究相对匮乏,虽然有些学者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但是其求解过程往往过于复杂,难以得到满意的解,无法直接应用于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

三、未来研究展望:系统观和风险协同

首先是网络视角下的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某些风险是不可预知的,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使供应链尽可能地灵活、可靠并具有弹性,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实现业务可持续管理。因此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网络分析为工具,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方法对供应链风险管理深入研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10篇

关键词: 功效函数;风险度;水利工程;台风风险;风险突变性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其风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渐升高,台风的频度和强度也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台风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台风及其致灾因子对水利工程的作用效应表现为突变荷载和冲击荷载,具有极强的瞬态性和不确定性,水利工程一旦失事,一般都要带来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失事,带来的后果一般都是灾难性的。目前,国内外研究台风对水利工程项目所带来风险的文献很少见,因此研究台风作用下水利工程风险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近年来,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5],在传统概率方法的基础上,涌现出了模糊逻辑、影响图、AHP等新方法,工程项目风险的描述也有二维向多维方向发展,张建设、钟登华[6]等人将风险的多维性,即风险概率[7]、风险损失、可控制性、可转移性及可预测性纳入了风险分析过程,并提出了风险因素的多维向量的概念,建立了风险因素评价的多维功效函数评价准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风险分析理论。

本文着重研究台风风险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影响,提出了风险突变性概念,建立了风险度与台风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了其函数关系表达式,为研究台风作用下水利工程风险的分析与计算奠定了基础,能使水利工程风险管理者从管理全局的角度认识风险、管理风险,促进积极风险响应措施的建立和实施。

[2]1 台风风险的多维性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灾害风险往往是天、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台风灾害相对于其它灾害而言,有其特殊性,表现为致灾因子的多重性,外海为风、浪致灾,近海为风、浪、风暴潮结合致灾,内陆则表现为大风、暴雨以及由暴雨引起的洪水[8]。此外,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具有时、空、强的特点,因此,台风对水利工程所带来的风险也具有时、空、强的特点。这里把这种灾害致灾因子具有多重性,所造成的后果具有时、空、强等特点的性质叫做风险的突变性。

台风风险和其他常规风险一样,也具有多维性。随着风险分析理论的深入开展,单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风险因素的发生规律。为了全面、动态地描述风险,有的学者用霍尔三维结构,通过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等三维结构来描述风险。这种方法在风险描述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二维模式,但是从实际内容来看也只是作了定性描述[910]。为了能更加直观地认识台风风险,这里引入风险多维结构描述,并建立台风风险功效函数,用建立的风险函数来计算风险,使台风风险这一抽象的概念量化[11],便于直观的认识和管理台风风险。

通过分析、观察以及大量的研究表明,台风对水利工程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应从风险概率、风险损失、风险可预测性、风险可控制性、风险可转移性、风险突变性等六个方面来描述台风风险。台风风险六维结构见图1。台风风险可用风险特征向量表示如下:

2 台风风险因素的功效函数

功效函数是事件结果的估计值与确定的判定准则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函数关系,可以作为方案的决策依据。无论对于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均可以建立其功效函数。台风风险较其他常规风险有其独立的特性,为了能更加准确、直观地描述台风风险,将利用功效函数,建立台风风险发生的概率、台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台风风险的可预测性、台风风险的可控制性、台风风险的可转移性、台风风险的突变性等与台风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度(以下简称台风风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2.1 台风风险概率功效函数

对于台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r1,其取值区间为(0%,100%),当台风风险的发生概率在此区间内变化时,相应台风风险的风险度d1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且在(0,1)区间取值,见图2。根据常识,当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r1非常小时,其风险度也非常小;当r1在40%~60%期间取值时,就会达到最大值将近1,台风风险度为最大,之后随着r1的加大,d1又会急速下降,当r1接近于1时,台风风险几乎成为确定性的事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近乎确定的事件的风险度就会接近于0,但考虑到台风风险的特殊性,即便是台风风险概率为1,台风风险度也不为0,这里建议取02,此值为概率功效函数的边界值,一般不会达到,此值的大小不会对多维风险特征的风险度计算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当确定台风发生时(即台风发生概率为1),该值可根据水利工程的规模以及台风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宜超过02。根据此函数性质,定义函数表达式[12]为:

2.2 台风风险损失功效函数

台风风险的损失功效函数d2(r2)呈单调上升趋势,且凸向上方,见图3,这是由于随着损失的增加,台风风险度也逐渐赠加。由于台风所带来的损失一般都很大,故功效函数曲线凸向上方,在r2的取值区间末端,d2对r2的变化比较迟钝,这是符合价值判断常识的。台风风险的损失功效函数d2的函数表达式为:

d2(r2)=107e-[X(]r2046[X)]+107[JY](2)

[3]2.3 台风风险可预测性功效函数

根据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台风风险可预测性功效函数d3(r3)必然呈单调下降趋势,见图4。对于常规风险而言,如果风险事件完全可以预测,那么风险事件的风险度为0,但是对于台风风险,即便完全可以预测,风险度也不为0,这里建议取01。此值为可预测性功效函数的边[JP+1]界值,一般不会取到,该值的大小不会对多维风险特征的风

2.4 台风风险可控制性功效函数

台风风险可控制性功效函数d4(r4)呈单调下降趋势,r4在[0,05]区间内取值时,即台风风险可控制性较差时,d4(r4)变化比较迟钝,r4在[05,1]区间内取值时,即台风风险度可控制性较好时,台风风险度急速下降,当r4趋于1时,d4(r4)趋于0,见图5。台风风险可控制性功效函数表达式为:

d4(r4)=10-e[X(](r4-1)2018[X)][JY](4)

2.5 台风风险可转移性功效函数

台风风险可转移性功效函数d5(r5)呈单调下降趋势,r5在[0,05]区间内取值时,即台风风险可转移性较差时,d5(r5)变化比d4(r4)还要迟钝,几乎为1,r5在[05,1]区间内取值时,台风风险度急速下降,r5趋于1时,d5(r5)趋于0,见图6。台风风险可转移性功效函数表达式为:

2.6 台风风险突变性功效函数

台风风险突变性功效函数d6(r6)呈单调上升趋势,见图7。且r6在[0,05]区间内取值时,风险度几乎趋于0,在[05,1]区间内取值时,风险度急剧上升,本文认为当台风风险突变性超过05时,水利工程以及下游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故台风风险度会急剧上升。对于台风持续的时间较短、空间分布连续、强度较小,其风险度在[0,05]区间内取值,台风持续的时间较长、空间分布不连续、强度较大,其风险度在[05,1]区间内取值。台风突变性功效函数为:

3 台风风险度计算

3.1 计算法则

给定准则C,变量r对C的功效函数为d(r),d(r)在区间内取值,对r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在[0,1]内取值,d(r)的函数形式依赖于具体的准则C和变量r的内容;如果准则C=(C1,C2,C3,…,Cn),变量R=(r1,r2,r3,…,rn),则准则C与变量R之间的功效函数向量可以表示为:

D=(d1(r1),d2(r2),…,dn(rn))[JY] (7)

式中:n-风险向量的维数。

多维功效函数的综合判定准则表示如下:

V=[KF(]nd1(r1)·d2(r2)·…·dn(rn)[KF)][JY](8)

根据V的大小进行风险度排序,根据计算的V值来判定风险的等级[1316]。

3.2 计算实例

1975年8月上旬,河南省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流域以驻马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受3号台风的影响,遭受了一场特大暴雨的袭击。8月5日至7日无论是1 d的暴雨量,还是3 d的暴雨量,都创造了大陆气象站的最高记录。暴雨发生后,各河道先后出现两次较大的洪峰,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在8日凌晨溃坝失事,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溃坝造成河南省29个县市的113.33万hm2农田被淹,其中73.33万hm2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 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 km,中断行车18 d,影响运输48 d,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

这里采用传统的工程项目风险计算方法即二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张建设等人提出的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及本文所提出的六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对溃决前的石漫滩水库进行风险度计算,并进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分别见表2、表3及表4。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计算出的台风作用下石漫滩水库的风险度为0125,用张建设等人提出的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计算出的石漫滩水库的风险度为0280,对照表1,此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溃坝前的石漫滩水库属于中度风险。采用本文六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计算出的溃坝前的石漫滩水库风险度为0338,属于重度风险。

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较传统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在风险的特征上,多出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可转移性3个特征,能更全面的描述风险,因此计算出的结果较为合理。当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及可转移性对应的风险度均小于传统评价方法风险度的计算结果时,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得到的风险度计算结果小于传统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当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及可转移性对应的风险度均大于传统评价方法风险度的计算结果时,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得到的风险度的计算结果大于传统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当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以及可转移性对应的风险度至少有1个大于传统评价方法风险度的计算结果时,由3个特征对应风险度的乘积开三次方的值与传统评价方法风险度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风险度乘积开三次方的值大,则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得到的风险度的计算结果大于传统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风险度乘积开三次方的值小,则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得到的风险度的计算结果小于传统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对于台风这一特殊的自然现象而言,本文中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及可转移性对应风险度的乘积开三次方值为0480,大于传统评价方法风险度的计算结果0125,故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得到的风险度的计算结果大于传统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

考虑到台风风险的特殊性,本文提出的六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较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在风险特征上多出了台风风险突变性,结合1975年3号台风对溃坝前的石漫滩水库的严重影响,突变性对应的风险度为0887,大于前五个特征对应风险度的乘积开五次方值0280,故六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大于五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

石漫滩水库受1975年3号台风影响造成溃坝,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从风险评价的角度来看,溃坝前的石漫滩水库在台风作用下应属于重度风险,利用本文提出的六维功效函数风险评价方法计算的溃坝前的石漫滩水库亦为重度风险,能够足以引起管理者对石漫滩水库的重视。因此本文的计算结果更加能够反映石漫滩水库风险的实际情况。

[2]4 结论

(1)本文提出将台风风险因素考虑到水利工程项目风险中,能够使水利工程风险管理者动态的、科学的管理和认识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2)自然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台风灾害又具有其特殊的属性,根据台风致灾因子及其所造成的后果的特点,提出了风险突变性的概念。

(3)随着风险分析理论的深入发展,风险的描述也由二维向多维发展,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台风风险度与台风各因素之间的功效函数表达式,为定量研究风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同时也为能更加直观地认识和计算自然灾害风险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

(4)对溃坝前的石漫滩水库风险度计算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受1975年3号台风影响的石漫滩水库风险度明显大于采用传统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它能够足够引起管理者对石漫滩水库安全的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K(#]桑国庆.南水北调受水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1):1417.(ANG Guoqing.Drought Risk Assessment in the 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red Areas [J].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cience & Technology,2008,6 (1):1417.(in Chinese))

[2] 顾文权,邵东国,阳书敏.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后的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风险评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3(4):1921.( GU Wenquan,HAO Dongguo,YANG humin.Risk Evaluation of Water upply in the Hanjiang River After the 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J].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cience & Technology,2005,3 (4):1921.(in Chinese))

[3] Reddy J M.Design of Global Control Algorithm for Irrigation [JP2]Canals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1996,(9):503511.[JP]

[4] HyunHan Kwon and YoungII Moon.Improvement of Overtopping Risk Evaluations Using Probabilistic Concepts for Ex

[HJ1.82mm]

isting Dams [J].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2006,20(4):223237.

[5] H.W.de Meel and G.D.Westermann.Hydor Plant Cost avings Using Risk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ydropower & Dam,2000,7(3):7276.

[6] 张建设,钟登华.工程项目风险的多维功效函数评价方法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2,17(2):4853.(HAGN Jianshe,HONG Denghua.The Mutidimension Contribution Function Evaluation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J].Journal of Luoyang University,2002,17(2):4853.(in Chinese))

[7] 晋良海,田斌,梁川.施工度汛的分割多目标风险模型及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2010,42(1):8790.(JIN Lianghai,TIAN Bin,LIANG Chuan.Application of MRM Model for Antiflood Measure [J].Journal of ichuan University,2010,42(1):8790.(in Chinese))

[8] 丁燕,史培军.台风灾害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3443.(DING Yan,HI Peijun.Fuzzy Risk Assessment Model of Typhoon Hazard [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2,11(1):3443.(in Chinese))

[9] 官庆.大型公用建筑项目设计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GUAN Qing.The Research of Design Risk Management in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 Projects [D].Chengdu: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K)]

[10] [K(#]Barbara Gaudenzi and Antonio Borghesi.Managing Risks in the upply Chain Using the AHP Metho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17(1):114.

[11] 姜树海,范子武.堤防渗流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J].水利学报,2005,36(8):994999.(JIANG huhai,FAN iwu.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mbankment eepage Risk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5,36(8):994999.(in Chinese))

[12] 姜树海,范子武.时变效应对大坝防洪风险率的影响研究[J].水利学报,2006,37(4):425430.(JIANG huhai,FAN iwu.Influence of Timevarying Effect on Flood Control Risk Rate for Dams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6,37(4):425430.(in Chinese))

[13] 赵育梅.EPC模式下通信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HAO Yumei.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Project under EPC Mode [D].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9.(in Chinese))

[14] Beacher GB.Risk Analysis and Uncertainty in Flood Damage Reduction tudies [M].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2000.

第11篇

1.产业地产的概念

伴随着地产开发行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业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即产业地产。行业内对产业地产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家只是简单的把产业地产看成是地产开发的升级,认为其包含商务园区、生产厂房和仓储物流这三种业态形式。本文对产业地产的定义是综合多种产业地产概述而得出的,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概念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产业地产是一种新兴的地产发展模式,它是在房地产业的基础上,将工业、旅游业、物流行业等其他产业进行双重或多重结合。从狭义上讲:产业地产就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综合体,是工业地产的升级形式,它以地产为基础依托,以实现产业、地产和城市的发展为目标,通过为企业建设办公楼、写字楼、厂房、研发中心等基础设施来集>:请记住我站域名/

2.产业地产的特征

虽然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产业地产,但是产业地产的特征有别于它们两个,更加突出和鲜明,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以下几点。(1)追求资源价值最大化产业地产顾名思义就是将地产和产业相结合,通过开发地产,使地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全面为产业运营和发展服务,它追求的是区域资源最大化利用,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2)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投资价值产业地产是对土地更深层次的开发,它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进而推动区域内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投资价值。(3)更加注重对产业环境的营造预商业地产不同,产业地产在开发设计时更加注重满足人的办公和生产需求,并且还要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进行特制化的服务,营造出更加符合企业气质的环境。(4)针对的客户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对地产开发商的综合实力要求高与其他产业不同,产业地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和企业,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当地经济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产业地产工程大,施工程序复杂、建设周期时间长,投资回报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对开发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就特别高。

二、产业地产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目前我国针对房地产业提出了很多支持政策,为产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因此房地产行业要认清产业地产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全面提升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下面是我们结合国家政策和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对于产业地产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可以为房地产业提供一些参考。

1.融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产业地产开发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长,因此会给开发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开发商如何缓解资金压力,保障资金的供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进行融资,以免对产业地产的开发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再加上银行贷款困难等因素,地产开发商更需要改变仅仅依靠传统银行贷款融资的方式,因此融资方式多元化是产业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商要从多渠道进行融资,必须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开发商要积极寻求与政府和实体企业的合作,加强对企业园区的经营性贷款、产业地产发展基金、新形势下政策性贷款等新兴融资方式的关注。另一方面,打开大门,开放经营,积极吸收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产业地产项目规划、开发工作中来,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以适应产业地产园区地产集群、集聚的形式。总而言之,产业地产融资渠道将会越来越多,融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产品由低价值向高价值转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行业、跨国公司进入产业地产的开发行列,产业地产必将会由单纯的区域性企业向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别的方向发展,它的作用也不再是仅仅满足企业自身现行的发展经营活动,而是为更多的考虑为来的发展方向,并为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开发制造出更多高级产品,使产品由低价值向高价值转化。

3.经营方式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产业地产的开发设计范围广、专业性非常强,相应的就要求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为地产产业的发展服务,但是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开发经验,导致白白浪费一些很好的开发项目,因此这些企业就需要向其他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这就必然会带动一个新兴的行业快速发展,即专业为产业地产提供管理输出和品牌输出的服务性行业,我国的产业地产也会进一步由粗放单一的经验模式向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

4.投资方向有所创新

现如今,我国的产业地产开发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的新城区的工业和仓储用地,这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城市周边土地的未来的升值情况和工业土地与商业土地之间的价值差异。相信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变化,产业地产的投资方向必将会多元化的情况,一方面,产业地产的开发将会从大城市的郊区或者是新城区向老城区进行转变。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产业地产可以通过协议置换、政府收购储备等方式来连片发展各项功能都较佳的高新技术行业或者是总部经济园区,以此来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产业地产的投资方向将会更多的向中西部地区发展。总之,产业地产的投资方向一定会有所创新。

5.产业园区向综合化和社区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地产园区的环境将会更加完善,由传统的单纯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满足人们居住、休闲、商业等配套设施的需求转变,使产业地产的园区发展向综合化和社区化发展。加强建设产业园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对未来产业地产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6.产业地产规划当中将会重点加入生态理念

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提出了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并且产业地产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也要求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因此产业地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将生态理念植入其中,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的经济。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方面也会充分考虑这一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因此房地产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在今后的产业地产开发过程中,注意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地产开发的各个阶段,积极配合产业地产绿色发展的需求,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个效益的统一,为产业园区的人员提供舒适的居住、办公、生产、消费环境。 7.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产业地产承担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因此产业地产开发中一定要对土地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为产业服务,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另外,注意运用产业地产良好的集中集聚效应来辐射周边地区,为区域的发展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和税收效益,这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的形象。同时还要注意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就业率,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地产的价值,因为我们在评价产业地产的时候要看它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包括提高了多少国民生产总值、带动了多少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带来了多少税收等,因此产业地产要积极承担起城市化建设的任务,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8.产业地产的开发将会趋于区域性、格局得到优化

我国为什么要划分经济圈,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各个区域的产业优势,为各个开发商提供服务,因此,在今后产业地产开发商进行地产开发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本区域的产业优势,积极结合本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资源进行当地资源的开发,努力做到使当地的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吸引符合该产业的优势企业进驻,同时带动和该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聚集,从而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集群,这样以来使重点产业的生产力布局得到优化,促进该产业的升级变化,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三、产业地产的投资风险分析

1.产业地产投资风险的概念

产业地产投资风险就是将资金投入到产业地产从开发到投入使用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产生这些不确定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的调整、产业企业的好恶、通货膨胀情况、变现风险等。

2.产业地产投资风险的特点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收益和风险并存,并且成正比的关系,因此,发展产业地产的高额利润和巨大的商机就同时决定了产业地产投资风险要比其他投资产业的风险高的多,掌握产业地产投资风险的特点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产业地产投资风险处理一般性的特征还存在一些独有的特点,如投资风险具有多样性、多阶段性、非均衡性等。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发现产业地产的投资风险具有复杂性,企业要规避风险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

3.产业地产投资风险的类别

产业地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产业地产投资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下面我们针对投资风险的类型进行讨论。(1)政策风险产业地产顾名思义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和地产,而这两个方面都特别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国家政策的变化会给产业地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影响产业地产市场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风险、产业政策风险、土地政策风险、税收政策风险、金融政策风险、环保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等。(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就是经济环境及经济发展出现变化给产业地产带来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产业地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经济风险因素划分为以下几种:市场供求变化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融资风险、地价风险。经济风险因素对产业地产的影响较大也更为直接,因此要特别注意。(3)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就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给整个项目建设相关变量带来新的变化而可能导致发生风险。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地产开发建设的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企业要通过利用新的技术达到各种期望,就必然会导致设计变更的问题,从而有可能使开发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设计变更风险、建筑材料变更风险、工期延误风险、项目选址风险、施工事故风险等。(4)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就是社会人文环境变化给开发商带来的风险。它主要包括治安风险、拆迁安置风险、公众干预风险、城市规划风险、区域发展风险等。(5)其他风险产业地产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还包括管理风险、运营风险、自然风险、和国际风险等。总之,产业地产的投资风险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规避和降低风险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在实际的产业地产项目开发中,开发企业要全面了解投资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做好预防措施,以免发生风险而造成企业措手不及,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 金融风险 影响因素 金融能力 发展对策

一、企业金融风险

所谓企业金融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所面对的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发生损失的风险。而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及金融安全的追求也是企业金融所要致力的活动之一。就企业总体发展而言,金融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并且往往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关键的影响。不同企业的金融风险来源并不相同,金融性质的企业所面对的金融风险更多,而且多来自于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而且,一旦有一家企业发生金融风险,则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往往会涉及整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使得整个行业的金融活动难以有效运转,最终这种影响也会表现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事实上,金融风险所涉及的概念较为广泛,例如对于风险性因素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进行相关的联系与区别、金融风险与金融交易活动的收益进行必要的联系等。具体而言,金融风险多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而这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宏、微观两种层面的金融风险。这两种类型的金融风险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组成要件均有着明显的区别。宏观金融风险更多的表现在国家层面,作用对象将是整个社会,而微观的金融风险则往往针对单一组织而言。宏观金融风险属于公共风险,无疑地需要政府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微观金融风险属于个体风险,自然要让市场主体来防范和化解。就本文所要分析的对象而言,这里将以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为主。

二、企业金融的影响因素

对于企业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都对企业金融的科学进行,以及金融风险的出现与处理产生着一系列的作用。总的来说,可从如下几个部分来考虑企业金融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金融层面的管制制度对于市场经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市场经济所推崇的金融自由化理念是对金融管制的一种抵消,并寄希望于市场机制可以对企业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事实上,市场机制很难不借助于其他方式来对金融活动进行很好的管理,而这就需要金融管制制度的出现与约束。因此,金融管制制度对于企业金融活动的安全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政府采取相关的手段对于微观金融风险的监控,有利于金融活动的安全进行,是企业金融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是全球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发展也对企业金融的安全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基本看来,这种影响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也即加入世贸组织使得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金融组织的开发,以及给予国外的金融服务公司以国民待遇(卢逊,2012)。不可避免的是,全球经济贸易的一体化为企业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强度,不少小型的金融服务公司将宣告倒闭,随之而来的是金融贸易的自由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而这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金融能力与发展策略

新环境下,企业金融市场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特征也要求企业有必要实施的强化自身的金融能力,从而能够应付这些新特征的出现,而自身的金融发展也得到保障。总的来说,金融能力可包括持续筹资能力与金融应变能力两个方面。

就企业的持续筹资能力而言,除了要构建一个较好的筹资环境,还需采取有效的筹资措施,例如对企业进行必要的产权结构的变革,采取灵活而有效的产权结构,使得筹资相对容易与安全。另外,相应的科学筹资理念与制度也应进行建立,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筹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并非筹资的数量越大越好,而是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特征,确定筹资的规模与方案。在具体的执行当中也要认真履行意境建立好的筹资制度,从而保障筹资活动开展的科学性,最终也提升了自身的长期筹资能力。

就企业的金融应变能力而言,又具体包括着多个不同的方面,也即企业学习能力、信息解读能力、金融活动均衡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四点。金融学习能力是指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征对相关的金融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并努力在企业内部多个部门进行普遍意义上的学习;企业金融信息的解读能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技术,金融环境中所产生的信息必须经过解读方能为企业服务,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信息解读技术;金融活动均衡能力是指企业应对参与到企业金融活动中外部各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协调,并且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金融活动也要进行有效的均衡配置,保障金融活动的顺畅开展;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是指企业对于自身财务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方面的风险进行控制,防止在财务上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我国的金融环境并不够完善,企业金融活动必然会存在较多的风险,因此各相关组织及部门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出现,从而确保自身的健康永续发展。一般而言,这些措施大体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当然,企业也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风险存在可能,给予不同的改善策略。首先,针对在企业筹资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企业有必要从筹资的基础性工作入手,对于筹资的方式与数量进行确定,从而保障债务的合理性,做好对资金的充分运用。实际上,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解读可以很好地安排好筹资活动(张承惠,2012)。其次,在企业内部要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企业的决策部门要建立积极的财务决策机制,这也意味着必须提高企业决策部门对外部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真实地报告财务信息状况;建立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卢逊.浅谈当前企业金融核心能力提升的措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