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防控报告

风险防控报告

时间:2023-06-08 10:5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防控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防控报告

第1篇

一、全力营造良好氛围,扎实推进廉防工作

为开展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我镇积极营造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镇先后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县有关廉政建设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廉政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员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等相关制度。通过学习,领导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上来,达到了以制度保持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行为发生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领导干部职工工作失误奠定了基础。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夯实清正廉洁的作风基础,我镇迅速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镇委组织委员、镇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各办公室、镇辖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村(居)委会书记为成员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和解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的相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日常事务性工作。三是宣传教育到位。我镇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动员会,会上通过讲案例、摆事实、传达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精神及内容,深入宣传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我镇还通过印制文件资料、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廉政风险预防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自觉参与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中来,主动查找廉政风险点,有效地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按照上级要求,通过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并在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镇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范围、工作要求,确定了动员及自查、廉政风险评估、制定防控措施、廉政风险监管、总结提高五个工作阶段,以确保有序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同时,在明确了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后,还在一定范围内向干部职工征求了意见,进一步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编制职权目录,绘制权利运行流程图

编制职权目录和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县编委办及本单位的“三定”方案等文件要求,我镇从党委、政府以及党政内设机构、社会团体、各村(居)委会的职权名称、内容、行使主体、实施依据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目录的编制和调整。根据《关于认真做好编制职权目录和绘制权利运行流程图的通知》(防控办[2013]2号)要求,我镇本着“合法、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原则以及“谁清理、谁编(绘)制”的原则,充分考虑职权运行的关键步骤和环节,按照职权流程程序,梳理职权清单,由负责清理的内设机构编制绘制,完成了《权利运行流程图》和《职权目录》的制作,经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初审后,报单位领导小组审定。汇编成册置放于信息查阅场所,并通过上墙、传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让全体干部职工为岗位风险排查工作做好了准备。我镇还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完善权力运行流程,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排查风险点,评定廉政风险等级

我镇采用群众评议、领导点评、案例分析和组织审定等方法,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内外结合等方式,以领导班子成员、关键岗位责任人和内设机构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对象,从履行岗位职责、执行管理制度和部门管理权等方面认真分析岗位特点和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全面排查出权力运行、制度机制、思想道德、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如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公务接待管理、干部任免等。在充分排查风险点的基础上,根据权力的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权的大小、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将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级,并在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单位内部和社会的监督。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对一”防控措施,明确岗位和内设机构廉政风险点由分管领导把关,单位和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点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把关,所有风险点最终都要经过防控领导小组审核。经过统计确定,岗位廉政风险点为54个,其中高风险点20个,中风险点33个,低风险点1个;内设机构廉政风险点为48个,其中高风险点23个,中风险点24个,低风险点1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廉政风险点为59个,其中高风险点26个,中风险点31个,低风险点2个;单位廉政风险点为41个,其中高风险点18个,中风险点19个,低风险点4个;风险点共计202个,其中高风险点87个,中风险点107个,低风险点8个。完成了《单位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内设机构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岗位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排查登记表》的填写,汇总后通过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

五、制订防控措施,构建廉政防控机制

在确定主要风险点的基础上,按照镇廉政建设总体要求,通过明确岗位职能职责,进行风险的辨别和评估,提出风险预防措施,构建本单位廉政防控机制。一是分类制订防范措施和内控制度,二是按照廉政风险防控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工作制度,三是及时补充尚未建立的制度。同时,确保各项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充分汇集民智、反映民情和体现民意,切实做到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我镇共收集整理了多个风险点提交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项管理制度,为后期风险点的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另外,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还填写了《单位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表》、《内设机构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表》、《岗位廉政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表》、《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识别和自我防控表》,共完成廉政风险防范措施表24份,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202条,同时还根据行政职能转变、职责权限变更、法律法规调整等,及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内容和措施,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防止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六、注重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制度建设是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规范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镇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制度》、《公务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30项内控制度,并进一步增强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廉政准则、党风党纪等制作成《廉政短信》向全镇领导干部职工发送,及时发出廉政预警提示,防微杜渐;同时将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吃拿卡要整治工作这两个重点领域结合到廉政风险防控当中,采用主动承诺、自我约束的模式,制定了《镇领导班子个人廉政承诺书》、《镇整治“吃拿卡要”公开承诺书》,要求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签订廉政承诺书,将所有的公开承诺书以及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岗位、内设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表张贴在醒目位置,公开监督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广泛争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强化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对防控工作推进不力、措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提出批评,促进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防控长效机制。

七、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镇自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来,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领导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坚持在思想作风建设上突出一个“提高”。为了使全镇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镇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廉政风险防控会议精神,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采取讨论、座谈会的形式,使干部职工切实意识到了风险就在身边、就在岗位上,从而提高了全体干部的思想认识。二是坚持在查找风险点时突出一个“全面”。我镇采取领导带头查、组织评估审查等措施,认真填写廉政风险排查、风险识别以及防控措施表格,并围绕党务、政务、审批工作等各个流程全面查找风险点。同时,把查找风险点的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廉政风险防范寓于各项工作之中。三是坚持在监督检查中突出一个“严格”。我镇把严格督查作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核心内容,坚决落实廉政建设相关规定,严查严管,让廉政风险防范措施接受全体干部职工监督,切实加强对内设机构、岗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第2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理念

开展建设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建设行业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创新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建设行业工作涉及面广,窗口单位、执法单位多,建设行业的高风险程度不断升级,历来是全社会瞩目的焦点,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加快城乡建设中,始终面临着反腐倡廉的严峻考验。因此,建立具有建设行业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定要融教育、制度、监督于一体,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降低廉政风险,才能够保护我们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工作思路

1、形成风险点查找的建设特色。

查找风险点是防控的基础和前提。风险点查找不出来,或者找不准、找不全,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就没有针对性,既“防不住”,更“防不好”。为此,我们理清了查找思路,明确了查找方法,做到了有的放矢。

一是注重正反结合排查风险点。正向按照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政风行风评议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从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思想道德风险“三类廉政风险”入手查找廉政风险点。反向则通过上级部门或其他区县建设行业已出现的问题、投诉反映的情况以及易发廉政风险的倾向性、苗头性、突发性问题作为“三个突破口”进行查找。务求通过正反结合,将廉政风险点查深、查透、查全。二是注重横纵结合查风险点。横向做到全局上下联动、深入查找。局党政班子、机关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与建设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全局工作出发,使风险点定性有据,定量科学。纵向结合行政审批与行政执法工作,做到风险点查找更有针对性。同时从防控的角度分析,注意查与防的关系,做到风险点查找与后续工作推进相关联。

2、形成风险点全员覆盖的态势。

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积极采取内部查找和外部监督反馈“两条途径”开展排查工作,通过运用自己找、群众提、领导点、组织评等“四种方法”,从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其它岗位“三个层次”,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并通过梳理岗位职责、自我主动查找、广泛征求意见,做到人人参与排查,人人来找风险,人人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廉政风险查找工作层层推进、全员覆盖。

3、形成四大类风险认定类别。

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一共排查出风险点76个。在此基础上,又以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划分确定了高级风险点42个,中级风险点22个,低级风险点12个,并在全局范围内公示,让其“晒”在阳光下,让干部职工充分了解这些岗位的职责及潜在的风险点,并自觉接受监督。在风险点认定上,力求表述准确、全面、有说服力。经过股室、单位负责人把关、分管领导点、局党组会讨论梳理,几上几下,反复讨论,修改完善,最终由局党委会对风险点进行审定。结合我局履职范围,体现住建部门特点,把廉政风险点分为管理、项目、审核、执法等四个大类进行认定。

4、形成风险点管理模式。

对风险点的管理注重常态与动态结合,把四大风险点类别作为长期性的认定标准进行规范统一,既解决归类问题,又为防控工作的深入形成基本思路。同时,认识到风险点存在是动态的过程,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增减风险点,体现风险点动态管理,确保防控效果。

(二)加强工作推进

按照“试点先行、总结提升,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找、防、控”三个环节,逐步建立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1、从管理类风险防控抓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以全面梳理岗位职责、加强科学分工为基础,以有利于防范风险、有利于高效工作为原则,根据日常工作积累,对由于岗位管理制度不严而产生的廉政风险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完善内部岗位管理。另外,及时开展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对不适应上级要求和形势发展的制度及时予以废除,对需要完善的制度抓紧修改、完善。在建设系统原有的127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具有住建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如:《廉政风险防控学习教育制度》、《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廉洁自律目标》、《建设工程廉政制度》等二十五项,共152条。通过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真正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

2、从项目类风险抓分权办理。

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建设等项目类风险,在规范权力运行上做文章,实行分权办理、流程再造,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通过定岗、定职、定责,明确人员工作职责,梳理形成权力行使依据、程序、时限及相应责任的职权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优化权力运行路径,规范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办事效率,从体制上规范权力的运行,从源头上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3、从审批类风险抓政务公开和流程再造。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要确保权力运行透明,公开则是监督权力的基础。为了规范权力运行、推进阳光政务,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通过建设部门政务网上办事平台,把相关告知、办理流程、办理条件、办理手续等在网上予以公布,公开了监督电话、投诉渠道、政风行风监督等事项,杜绝违规不廉洁行为、工作偏差、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

4、从执法类风险抓监督管理。

建设监察大队这个执法单位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单位内控制度,有效监督防范执法类风险。进一步加强决策权、审核权等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规范执法的廉政制度、监督制度和违规处罚制度;制定建设工作人员的执法守则、案件审理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的配套管理制度,从思想道德和岗位职责风险入手防范。

三、主要成效

我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主要取得三方面工作成效:一是认识得到高度统一。全局上下统一思想,明确查找风险点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醒、自我提高的自控过程。对权力的认识产生根本性转变,充分认识权力与职权的双重性,理顺工作职责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淡化“权力”观念,实现权力行使的自我约束。二是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廉政风险查找、预防、控制环环相扣,动态管理,突出辐射性、长效性、指导性,形成立体化、交互式网格体系。三是特色得到充分体现。风险点查找注重正向与逆向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做到全员覆盖、层层推进;风险点认定紧紧与建设部门特点相联系,形成管理、项目、审核、执法四类风险认定类别;风险点管理与制度完善、流程再造规范,从制度流程上有效防控,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体会

1、坚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和上下联动是做好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的基本前提。局党委统一领导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教育发动、风险点分类认定和阶段工作安排等事项听取汇报并进行具体研究部署。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于第一时间召开本单位的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职工大会,统筹抓好本单位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干部在“找、防、控”各环节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局监察室深入各股室、单位进行调研指导,先后深入环卫所、市政所、园林所、房管局、质监站、征收办等单位,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工作进度、听取意见建议。

2、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是做好建设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提高素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建立形成符合住建特点的廉政风险教育机制。尤其是把廉政风险防控立足于岗位,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好岗位廉政风险日常提醒工作。二是完善制度,根据廉政风险点的存在形式,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在整合清理原有制度、建立健全岗位管理的基本制度基础上,针对廉政风险防控制订考核、监督、问责、预警等一系列廉政制度。三是规范权力运行,实行分权办理、流程再造,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通过定岗、定职、定责,明确人员工作职责,梳理形成权力行使依据、程序、时限及相应责任的职权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流程再造35项。

3、坚持联系工作实际是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关键所在。住建部门干部职工手中有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工程建设、执法过程都是需要加以防范的重点领域。在此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交通队伍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尤其注重从执纪执法、权力运行、人员管理等环节查找重要岗位的廉政风险,对“管人、管钱、管物”几个关键点进行风险点突出查找。

第3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管理 审计实务

一、在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

在审计工作的序列行为和程序中,酝酿、制定审计计划是第一步也是决定后续阶段性质和内容的关键步骤。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中,风险要素在审计计划阶段便表露出来,具体表现如下:

(一)准备阶段强化风险评估

过去,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作风遗留,审计项目的设定、审计区域的确定及审计频率的规划等都由上级单位或相关部门通过行政指令确定。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渗入及普及,风险评估成为审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法宝。对于企业组织而言,审计计划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及各主体业务部门定期系统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利用专业素养进行风险排序,出具风险图谱,列出重大风险区域,管理层据此对组织风险有了比较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后,确定重点审计区域,指导确定宏观的审计计划。对于特定审计项目而言,专项或微观的风险评估为具体项目的启动提供支撑,也为项目计划的编制提供框架,让审计工作一开始就带着强化风险要素的气氛。

(二)编制计划阶段以风险评估情况为根据

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及范围后,后续工作是针对重点区域和范围进行审计立项。对此,在宏观方面讲,各审计项目需要投入的资源多寡要以其风险情况为依据,尽量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微观方面来说,具体的审计项目规划具体审计程序,也要以微观领域的风险排序和对比进行适当安排,充分体现与风险状况的分布及程度等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三)评价阶段以风险涵盖度为标准

审计计划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在持续的评价中保持更新的灵活性。对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审计评价标准,以前上级指令及相关部门的建议便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风险管理境遇下的如今这种评价标准直接指向对组织目标的影响和作用程度,据此延伸到关注风险涵盖度这个概念上。具体而言就是,审计计划涵盖的关键风险范围越广,其资源配置分布情况与风险状况一致性越高,审计计划的编制水平就相对高。

二、以风险防控为旨归实施审计程序

审计计划关注风险要素只是一个开端,更关键的阶段是审计程序执行阶段。对此,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同样依托风险要素,以风险防控为旨归,具体表现为下几点:

(一)审计关注的重点是组织的风险管理框架的存在和完善与否

在传统审计形态下,审计人员关注的对象多是组织财务合规方面的内容,稍微出色的审计项目也注意到了绩效的内容。不过,这些都没抓住组织发展的关键点,只能看到确认一时的问题,而不能在宏观及长远意义上为组织提供帮助。在风险管理的境遇下,审计关注的重点对象从具体琐碎事务提升到风险管理层面,重点关注组织构建完善风险管控框架的情况,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否构建;二是构建得完善程度,三是发挥效用的情况。

(二)审计审核的重点内容是关键风险点防控的有效性和适度性

因为重点关注内容转向组织风险管理情况,所以审核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同以此为重心,对风险点和风险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制定出审计目标、风险防控失败后果及具体审计程序,编制《风险认定与审计目标对应关系表》、《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对应关系表》,重点关注审计目标、各风险点、风险防控失败后果、风险防控措施及具体审计程序等系列事宜,对防控失误事项进行分析分类,查找风险防范措施设计和执行有效性方面的不足,评估界定风险防控失误事项的性质,并判断分析风险防控失误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三)审计跟踪检查的重点整改内容是管控措施的出具情况及效果

审计工作的完成并不等于终结,还有审计跟踪检查工作。审计跟踪的对象就是审计程序中的具体发现,确切说就是对风险管控失控方面的应对情况,具体而言是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负责组织是否出具了有针对性的应对举措,二是所出具应对举措的具体效果,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确认相关信息。

三、以管控建议为重点编制审计报告及相关文件

审计程序完成后,需要向董事会等管理层出具评估报告,也就是编制审计报告及相关文件。在这个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样强化风险要素的中心地位。

(一)从报告内容上说,审计报告重点介绍组织风险管理及评估的状况

基于事务前后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审计报告的来源是审计程序的过程和发现,重点同样在于确认风险管理框架的完善性及发挥作用的效度、风险评估的结果及关键风险点防控措施及失控情况,以风险要素及状况为主线向管理层及治理层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

(二)从报告目的上说,审计报告的出具是为了推动组织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

应该说,审计工作的目的在于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和助力,具体到审计报告层面上在于让管理层和治理层能全面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启迪、推动他们出具相关措施、政策甚至战略性决策,根据审计确认的相关缺陷出具风险管控举措,加强风险防控、优化公司防控结构,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提升风险管理的绩效。

第4篇

关键词:内审 银行业 案件防控

面对全国银行业大要案、恶性案件高发频发的严峻态势,根据国务院领导的的批示精神,监管当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通知: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三项制度的通知》(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及登记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中国银监会关于修订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定义及案件分类的通知》以及《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3年银行业案件防控工作的意见》(银监办发[2013]46号)等,在全国银行业系统开展案件专项治理行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案防责任,保持高压态势,提高案防工作水平,全力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并要求要突出现场检查的针对性、时效性,进一步发挥内审稽核的作用。

一、紧跟监管思路,提升内审监督职能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外资银行操作风险和案件防控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66号)要求:“对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件易发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大内审工作力度,切实发挥内审部门在内部控制、操作风险管理和案件防控体系运作情况评估、操作风险管理执行监督方面的作用,增强银行管理操作风险和防控案件的内生动力建设;充分发挥业务管理条线自我防控的作用,强化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根据监管部门有关案件防控的要求,内审应把案件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纳入年度审计方案,对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件易发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大内审工作力度。内审部门应要求分行收到内部审计报告后,对有关审计发现进行跟进与整改,并以书面形式确认内审报告中有关缺失事项的跟进及整改情况,及提供相应的整改证明文件。内审定期检查分支机构时须关注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建立档案监控审计对象对缺失事项的跟进及整改情况。此外,内审部门还应定期整理审计发现,将其中需要分行管理层给予立即关注的审计发现和具有普遍整体性、屡查屡犯和涉及案件防控领域的审计发现发送至相关业务条线负责人,让其安排属下条线部门在全行范围内进行通报及排查,并出具全行范围内的整改意见,强化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6]51 号)第三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内审部门在每年对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时充分考虑各领域的风险暴露情况、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变化趋势及案件防控的情况,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范围与频率;并根据监管机构不时的案情通报、风险提示、监管要求等更新审计程序,藉此推进及带动银行业在案件防控内控方面的不断完善,实现稳健发展。

二、以内审带动内控,进一步发挥内审作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十条规定:“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作为银行业的第三道防线,对于银行内部的制度、流程在设立或修订阶段,内审部门就应对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性建议,参照各种案件防控有关文件,参考文件包括《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操作风险三十禁》(“新三十禁”)、《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员工涉及社会融资行为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369号文)、《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落实案件防控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27号文)等,从而促进银行规章制度的内控建设。

在执行内审的过程中应尤为关注与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有关的内控要求,在相关审计中加强对防范操作风险的规章制度建设的关注,评估制度、流程的完善性和恰当性;在相关审计中加强评估有关业务权限的执行情况,以及评估是否存在超权限的情况,防止权力滥用和监督缺位,并且加强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包括调阅视频、访谈、抽查凭证、要求岗位人员回答检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内审作用。

三、加强对高案件风险领域审计的力度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外资银行操作风险和案件防控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66号)要求,内审部门应定期检查评估分支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及案件防控体系运作情况,以及监管规定落实情况,重点对高风险网点、高风险业务、高风险环节、高风险岗位进行审计监督,并及时向董事会和属地银监局报告。

内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将案件防控作为关注重点,并在风险评估时考虑各领域案件防控的情况,从而确定审计范围与频率。对于高案件风险领域,包括高案件风险分支机构、业务环节、岗位人员,内审部门应加强审计力度,例如,对重点防控领域,如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和安防设施的突击性检查,安排对各分支机构执行至少每年一次的审计频率;对于分支机构中的高风险网点如异地支行,内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审计力度,年度内对所有异地支行进行至少一次支行全面审计,对包括分行行长、支行行长在内的重要岗位均执行离任审计,对轮岗及强制休假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等,切实加强对高案件风险领域审计的力度,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向董事会和属地银监局报告。

四、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检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外资银行操作风险和案件防控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66号)要求:“应实现员工行为管理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将员工入职前背景考察、道德操守、八小时内外行为规范等要素纳入人力资源、操作风险管理、内审监督范畴。”

因此,内审部门应将员工入职前背景考察、道德操守、八小时内外行为规范等要素纳入有关内审范畴,并且应建立分支机构操作风险和案件防控状况的定期评估制度,提升对营业网点、风险易发业务和环节、重要岗位风险控制制度有效性和执行规范性的要求,全面加强对分支行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管理人员在同一分支行连续担任负责人最长不超过3年,离岗或轮岗时需实施离任审计,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检查。

五、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内审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资源的配备及工作队伍素质建设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引第五十条规定:“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应符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8号)的有关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授权范围、操作规程、报告路线、内审人员的聘任和解聘、任职资格和配备、工作考核、后续培训、风险评估与评级、范围与频率、审计方式、回避机制、复议制度、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跟进等都作出明确规定 ,应提交审核委员会审议,并经董事会批准生效,不断完善内审体制。

按照《关于加强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应配足于正式员工总数的1%。此外,在培训方面,内审人员每年应在审计、法规、风险管理等方面参加培训,其中亦应加强对于操作风险和案件防控方面的关注,鼓励内审人员多参加内部培训及外部举办的有助内审人员加强业务知识、提高审计能力的各类培训,藉此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总则

为及时识别、监控公司保密潜在风险及其发生概率,确定公司保密风险承受能力及限度,认定该等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根据《上海市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单位保密风险评估工作细则》和《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标准》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职责分工

1、公司保密风险评估与管理主管部门为风险管理部。

2、各部门、各经营单元协助风险管理部实施本管理办法。

3、公司各涉密经营单元是保密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经营单元和公司内纵向归口管理事项的保密风险管理工作。

4、公司保密风险评估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是保密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接受保密管理办公室的监督(以下简称保密办),负责指导和检查保密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5、公司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是保密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作为保密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监督保密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负责组织建立完善保密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

三、工作内容及流程。

1、领导小组授权风险管理部组织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保密工作的公司领导担任,成员由保密办、风险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应组织对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做分析和研究,查找出在保密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执行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对制度和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

2、工作小组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保密风险评估,使用“上海市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保密风险评估及自查自评系统”开展保密风险评估工作,按照业务流程对保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评估的范围包括项目、人员、资产、场所等主要管理活动在保密方面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

3、工作小组至少每年对《保密管理风险点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估一次,从人员风险、涉密载体风险、涉密计算机、涉密场所、投标、项目实施等,对每个风险点进行低、中、高等级识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工作小组在评估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保密风险评估报告》形成后,应向领导小组报告评估情况。向相关涉密经营单元和人员通报评估情况,监督防控措施的落实。

5、工作小组不定期组织开展评估业务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掌握保密风险形式、评估方法、评估工具、防控措施等知识。保密风险管理纳入保密教育培训,以增强涉密人员防控保密风险的意识。

6、《公司保密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公司保密管理风险点识别及防控措施》由风险管理部保存,作为年度审查申请的附件材料报市国家保密局资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四、奖惩机制

将评估工作履职情况纳入部门和员工的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由领导小组对工作小组成员的保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由工作小组负责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保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发现并上报重大保密风险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奖励。对瞒报或未发现明显保密风险而导致发生泄密事件及严重违规行为的部门、人员给予重罚。

五、附则

第6篇

关键词:财务公司 案件防控 措施

一、财务公司构建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案件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流动性风险隐患等因素导致案件风险有抬头趋势。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的金融机构,是集团案防管理的重要关口。规范经营、建立健全案件防控体系,是财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集团公司整体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财务公司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财务公司案防管理体系具有全覆盖、全流程的特点。财务公司案防管理中所称的案件,指公司员工独立实施或参与的,或公司外部人员实施的,侵犯财务公司或客户资金或其他财产权益的,涉嫌触犯法律,按规定应当移送相关机构的案件。

三、财务公司构建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案件防控的组织体系

财务公司应建立与风险管理、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案防组织体系,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

成立案防工作领导小组,由董事长作为案件风险防范第一责任人担任小组组长、高级管理层(总经理任副组长)作为小组成员。案防工作领导小组为公司案防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案防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管理。

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经营层,根据董事会授权组织指导案防工作。

风险总监作为经营层成员,同时也是案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定期审查、检查和监督执行案防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公司案防工作总体状况;建立与各业务条线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权责明确、报告路线清晰、运行有序的案防工作机制;向案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工作。

风险管理部是落实案防工作领导小组决策的日常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定期组织案防工作相关培训。

(二)构建案件防控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在梳理公司各项流程,明确流程内容、控制目标、主要风险、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关联的管理标准及文件、责任部门等基础上,形成了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控制矩阵,贯穿于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财务公司在建立内控体系后,根据业务发展、监管政策调整、风险管理提升需要等,应每年对内控体系进行自我评价、修订和更新,保证内控体系的适用性,确保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全覆盖。

这种建立在对风险充分识别基础上的内控体系,通过其有效运行,大大降低了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制度框架设计层面给案防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构建案件防控的风险管理体系

1、准确的风险识别

财务公司在制订风险识别与评估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案防管理的需要,无论公司层面风险识别或部门层面风险识别均需加入案防管理因素。风险识别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诱因、风险性质、后果、风险识别的方法及效果。

2、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

财务公司应建立系列措施,防范案件事故发生。例如:以“总量控制、分类管理”为基本原则,缓释平台贷款风险;防范产能过剩风险,重点关注授信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周期,适时调整授信规模;紧盯流动性风险,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合理控制流动性比例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谨防信息科技风险,加强科技外包的控制活动检查和风险评估;按照设定的风险指标监测频率持续跟踪风险指标数据,每月在全员范围公示。

3、定期的风险排查

案件风险排查包括全面排查、专项排查和日常排查。财务公司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状况和案防形势以及监管要求,以季度为频率,组织开展以信贷、票据、跨业合作和员工异常行为等为重点的案件风险专项排查工作,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持续跟踪整改进度。

(四)构建案件防控的信息共享体系

1、非现场监管中的案防信息统计

根据案防内外部形势变化,以及监管要求,财务公司需适时修改、调整案防统计制度,完善、细化相关统计指标,完善案防非现场监管(1104系统)信息统计分析和通报工作,及时在规定范围内共享。

2、案情分析与通报

财务公司应建立和完善案件风险信息台账,及时在系统中登记案件风险信息、汇总和统计信息。定期分析金融行业相关案发形势,深入剖析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例,研究作案手段,查找公司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总结案发特点,研究趋势,提高案件风险识别、监测、分析能力,定期开展案情通报、进行风险提示,防止同类案件多次发生。

3、建设风险信息交流平台

财务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强建设监管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风险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收集、登记各类风险信息,掌握风险动态,为防范案件发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五)构建案件防控的问责机制

财务公司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发挥违规惩戒的警示作用,防控案件的发生,并将问责机制纳入制度体系予以规范。问责机制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企业内部规定或岗位职责等规定为责任认定的基本标准。

细化风险责任,明确各类责任的认定依据。做到责权明确,处理的尺度应当与责任人的行为性质和其应承担的职责相适应;处理与教育相结合;有可能与造成财务公司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相关的人员不得担任调查组成员等回避机制。

(六)构建案件防控的培训、考核机制

第7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于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意义重大。11月25日,北京市召开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大会,市委市政府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权力运行全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在权力结构配置、权力运行监督和信息化防控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其中,将向各区县、市属单位推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制度尤为引人注目。按照部署,全市所有“三权”相对分离单位都须通过媒体“晒”权力运行图和自由裁量权幅度,以便群众监督。日前,北京市预防腐败局局长张厚昆和副局长张岚,做客新华网《对话首都》解读《意见》。

科学配置权力 分权制约、程序制约、标准制约实现“三权”相对分离

《意见》明确,围绕权力运行全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以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强化权力制约关系。张厚昆表示,下一步将在全市各个区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逐步建立健全分权制约机制、程序制约机制和标准制约机制,重点解决权力运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将借助以下三种途径:“内部分权”,单位内班子成员之间、部门之间,科学配置权重等;“借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以及制定合理限权,加强对主要领导的权力制约。

为了保证“分权”落地,《意见》从健全分权制约机制、完善程序制约机制、建立标准制约机制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哪些是重大事项?哪些是大额资金?哪些是重要干部?通过制定“三重一大”等细化标准,化“三权”分离为日常管理,实现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管理,重点解决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问题。

强化监督体系 形成内部监督、专项监督、群众监督三种渠道

公开是对权力进行监督和权力制衡的前提。《意见》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防控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廉政风险。一是健全权力运行内部监督机制。二是建立权力运行专项监督机制。三是完善权力运行社会监督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明确的公示制度”、“把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的领域和舆论关注热点,作为实施廉政风险防控项目化管理的重点,特别是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公开监督依据,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依法向社会公开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裁量权基准”、“研究制定廉政风险防控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结果持续改进风险防控工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机制”等。

增强风险防控 建立“一平台、两系统”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体系

为了增强风险防控效果,《意见》对建设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平台、研发廉政风险评估分析和预防腐败预警处置系统、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运行载体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下一步,北京市将依托全市统一的行政监察现代化平台和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区县纪委监察局建立的独立监察平台,建立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研发“廉政风险评估分析系统”和“预防腐败预警处置系统”,对风险行为做到及时预警、有效处置。此外,还将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开展风险防控信息化基础建设,将风险防控要求定制在行政审批等信息系统的程序中,使电子政务网络成为廉政风险防控的信息化运行载体。

第8篇

关键词:征信管理;征信系统;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90-03

征信系统作为维系现代社会信用关系的中介服务系统,是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也是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领域。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金融市场的广泛应用,基层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引发的个人异议与风险案件不断增加,暴露出征信操作风险具有向信用风险转嫁与扩散的特点。如何健全基层征信系统防控机制,维护征信系统的稳健运行,引起了各级人民银行的高度重视。

一、基层征信系统操作风险特点及表现形式

征信系统操作风险多发于经营服务主体与使用者在系统操作过程中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人员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信用信息采集、传输、整理、查询使用等环节。

(一)操作风险特点

可控性强。征信操作风险因素很大比例来源于业务操作,属于可控的内生风险。

覆盖面广。征信系统收录信息广、涉及全社会人数众多,操作风险发生会波及银行经营管理的信贷和信用卡等领域,甚至扰乱社会各行业经济活动秩序。

影响规模大。征信信息与个人借贷活动密切相关,涉及个人隐私保护,操作风险的发生将影响社会各界对征信产品的推广与正确判断,同时容易引发维权争议、法律诉讼以及社会信任危机。

(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

制度风险。征信制度不健全、不合规和执行不到位引发的操作风险。一是用以规范征信系统运行的产品、活动、程序等制度不合规,以及相关信用信息报送、查询、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不健全引发的操作风险。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不稳定的内部程序控制、人员交接导致的制度不能落实到岗、责任不能落实到人,因信息使用、报送等违规操作引发的安全隐患。

信息泄露风险。征信人员受利益驱使、借职务之便,违反安全管理规定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如:向未经征信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或变相建立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用信息,以及违反密码管理制度、设置“公共用户”违规查询和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导致的征信信息外泄。

信息失真风险。征信人员违反数据报送制度致使数据失真引发的风险。表现为数据迟报、漏报、错报和非法修改不良信用记录等不合规操作,造成的系统基本信息缺失、不准确、不完整,影响居民信用状况的真实反映与评定的风险。

维权争议风险。由于征信人员不当行为给信息主体造成麻烦与经济损失引发的异议风险。一是违反安全管理与查询管理制度规定,越权查询信用报告、设置公共用户等行为造成的对个人信用权的侵犯。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客户逾期还款信息,没有尽到提醒和告知义务,如:银行系统升级、自动扣款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加息未及时通知客户而形成的逾期引发的维权。三是信贷人员违规发放贷款、使用个人信用报告,影响信息主体正常借贷,引发的维权争议或法律诉讼的风险。

二、基层征信系统操作风险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防控意识不强

基层商业银行征信人员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在操作风险防控上,存在重信用风险管理、轻征信操作风险防控的现象,忽视了征信操作失误可能由此造成的系统信息失真等风险隐患。尤其是部分征信人员对征信制度不学习、不执行,凭主观意识随意操作,由此引发信用风险和法律诉讼等不良后果。

(二)内控制度管理不到位

一是内控制度不完善。部分基层商业银行由于未按规定建立错误数据纠错机制、贷后风险管理的内部授权和查询管理程序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导致征信人员对发现的错误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正。二是制度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商业银行无视征信系统制度规定,有章不循,对本机构征信制度疏于对照检查,使征信操作疏于管理。甚至一些基层征信人员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认识,不了解自己在维护征信系统安全、防范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导致一些风险苗头得不到及时遏制。

(三)征信防控机制不健全

征信操作风险配套制度不完善、滞后性是引发征信系统操作风险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一些商业银行不重视建立操作风险防控机制,使系统操作风险防控制度得不到及时完善,降低了征信系统中对产品、活动、程序中的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揭示力度,增加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

(四)系统设置不完善

征信系统在技术层面上缺少操作性较强的风险防控程序来对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尤其是对商业银行有关的查询窗口设置的钥匙难以进行识别与管理,更多是通过制度层面对操作不当行为进行约束,难以满足不断暴露的风险防控需要,为外部欺诈、内部勾结泄露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等金融犯罪提供了空挡。如,设计系统时,没有建立个人信息识别系统,难以鉴别是否是当事人授权查询征信系统。

(五)征信文化建设滞后

受管理基础薄弱、对征信操作风险的关注时间较短因素制约,基层商业银行现有的征信合规文化建设难以促进操作人员道德、行为习惯、制度体系和合规价值观的形成。一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在征信制度执行上,普遍存在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的现象。二是制度体系缺乏刚性约束。基层制度体系存在制度盲区,缺乏征信奖惩机制来强化对各种不良操作行为的纠正,以促进良好操作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是部分基层征信操作风险管控很大部分停留在检查监督层面上,当发生重大事件时,更显得许多重要的防范制度形同虚设。三是缺乏核心价值观对管理理念的提炼,以影响征信人员的行为准则。表现为:缺乏对核心价值观提炼与价值判断,难以通过制定工作计划、进行业绩考核、评先选优上升到制度层面,促使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每个干部职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也是导致征信操作风险长期存在,征信文化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基层征信系统操作风险防控工作的措施

加强操作风险管控是征信系统全面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征信操作风险防控中应坚持“制度先行、规范操作、强化内控、违规问责”的原则,即从制度、系统、内控、合规操作、责任落实与追究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征信风险防控体系,规范征信业务操作。

(一)重视风险管控平台建设

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对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系统化的风险度量和管理工具的完善,使制度约束通过系统平台实现“程序化”,做实操作风险管理基础,减少人为操作的风险,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及报告,敏锐、准确地发现并防范风险苗头。

(二)强化操作风险的外部控制

一是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通过建立征信操作风险的评价标准体系,强化对商业银行征信人员检查和评估的力度,对包括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内的各业务及管理层面的操作风险控制的原则、方法、措施等提出明细化要求,切实提升征信人员的操作风险管控意识。二是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及时和经常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可以提高市场约束力,促成更加有效地风险管理。因此,适度的信息披露,允许征信市场参与者评估征信系统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是强化操作风险外部控制,促进征信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三)建立有效执行操作风险的内部管理架构

针对当前基层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征信操作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控制的现状,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结构,制订相关政策、程序和步骤,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有效制衡的内部管理架构,促进银行在征信产品、活动、程序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管控。尤其是金融机构管理层应针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一步强化操作风险评价、监督和整改机制,防止因制度设计缺陷而引发的征信操作风险。

(四)推进征信合规文化建设

引导商业银行通过优化结构、强化培训等手段,进行安全视角、典型案例、规章制度教育,通过传播征信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增强征信人员对操作风险的了解、管理和识别能力,明确征信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同时,实施严格问责制度,通过对违反制度的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刚性约束,进一步督促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严格约束决策层与操作人员的行为。

(五)完善操作风险监测系统,增强风险识别与预警能力

一是提高征信系统用户认证的安全性,降低用户信息被盗用的风险。在系统设置中借鉴商业银行的主管分级授权制度,通过指纹识别技术对业务人员操作进行合规控制,确保基层商业银行征信查询主管授权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日志管理,做到用户操作有据可查。在查询端口中增加日志管理模块,对用户的操作和密码进行记录、识别和提示,补充完善密码提示功能。三是建立征信操作风险评估系统。对操作风险损失的相关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进行记录和存储,支持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的自我评估,及时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分析预测可能引发操作风险的概率,便于银行及时进行重点防范,降低操作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勇,胡改琴,胡雪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2008,(8):87-89。

[2]任征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法分析[EB/OL],2010-5-31.

[3]王文红,徐饶贵.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经济,2008,(2):169-171。

第9篇

为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目前,教育部正研究制订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指导各地各校系统开展防治工作。同时,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科课程标准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教育部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科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育部还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学生安全教育要求。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

《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从几个方面对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系统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全面规定。首先是明确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其次是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体系,要求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完善有关学校安全的国家标准体系,要求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完善有关学校安全的国家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再次是健全学校安全风险管控机制,落实主要责任。同时,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和风险化解机制。最后,强化领导责任和保障机制,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础保障,健全督导与考核机制。

俞ピ咎傅溃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校安全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对重大安全事故或者产生重大影响的校园安全事件,要组织专项督导并向社会公布督导报告。对学校安全事故频发的地区,要以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教育部门要将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学校依法办学和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内容。

针对近期地方发生且受到普遍关注的学生欺凌、暴力问题,《意见》也将构建防控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有效机制纳入了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整体范畴,要求学校设立学生求助电话和联系人,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明确惩戒原则,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要健全学生教育矫治机制;网络管理部门发现通过网络传播的欺凌或者校园暴力事件,要及时予以管控并通报相关部门。

据统计,涉校刑事案件已连续4年下降,2016年同比下降19.6%个百分点,全国86%的中小学、幼儿园已配备保安员,70%的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建设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第10篇

一、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

随着执法办案风险的增加,各地检察机关都制定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防范工作制度,责任主体是相关办案部门和控申部门。案管工作全面开展后,检察机关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的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防范办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明确。除规定工作原则、预警重点、风险类别、评估主体、方法步骤、责任追究等内容外,应明确规定案管部门是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部门,同时赋予案管部门具体的工作权限,从制度上为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贯穿执法办案全过程提供保证。

二、依托案件统一受理,提前预警办案风险

案管部门应将案件统一受理与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相结合,将风险评估预警作为受案审查的基础内容。在统一受理各类案件时,案管部门应当要求送案机关办案人员对存在上访可能或者其他隐患的案件,详细说明风险的具体情形或者在送案时随案移送书面说明材料,之后案管部门进行书面的风险预警登记。在向本院办案部门移交案件时,案管部门应当将风险预警登记也随案移交,为减少和防范涉检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监控案件办理过程,同步监督风险评估

办案中,对可能存在风险的案件,办案人根据相关规定要填写《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登记表》,制作《执法办案风险预警工作预案》,案件办结后要制作《风险事项处理情况报告》。对上述文书,案管部门应要求办案人员在制作完成后逐一及时报送本部门备查。一方面,案管部门是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职能部门,只有及时掌握风险评估和处置情况,才能更好地履行督促检查职责和提出纠正意见;另一方面,在需要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开展评估预警工作的情况下,案管部门可出面进行组织协调。

四、加强跟踪检查,抓好结案审核和案件评查

在开展结案审核时,案管部门应当对风险评估预警落实情况同步开展审查和评价,做到一案一评。同时,在开展案件评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中,案管部门也应当将风险评估预警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评查和检查项目。

五、将评估预警内容纳入相关文书,为案件办理提供参考

案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在要求办案人员制作风险评估登记、工作预案的同时,还应要求并监督各业务部门和办案人员将风险评估预警内容落实到案件的相关法律文书中:一是在案件的审查报告中,要求办案人员对案件风险情况单独列项,作出专门说明;二是作为检委会日常办事机构,要求业务部门在提交检委会讨论案件报告中,对案件风险情况单独列项,详细阐明案件的风险。在法律文书中对风险的具体情形作出分析和说明,能够为案件办理和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检委会可据此研究讨论化解风险的措施和作出处理决定,既保证案件质量,又最大限度地防控风险。

第11篇

为全面落实我科党风廉政建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努力通过“重在预防”和“抓早抓小”举措,压实“一岗双责”责任,筑牢我科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和机制,根据局党组和市纪委监委驻我局纪检组有关要求,我们针对本科的业务工作种类和特点,特制定如下条目式廉政风险防控方案。

一、招录人员

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或临时人员和人才引进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

1、配合相关部门拟定招录计划。

2、配合相关部门接受考生报名并进行资格初审。

3、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面试资格复审并通知考生参加面试。

4、配合相关部门对拟录用的人员进行考察,撰写考察材料。

可能存在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

1、不按岗位实际拟定招录计划,设定指向性明显的招录条件。

2、在考生资格初审时把关不严,将不符合招考条件的考生通过审查。

3、在考生面试资格复审时,对考生提供的材料审查不细。

4、考察工作不够认真细致,接受考生人情或好处等。

5、不如实撰写考察材料,歪曲客观事实美化特定人。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严格按照工作需要设定招录岗位。

2、充分征求岗位所在部门和直属单位意见后,拟定招录计划。并层层把关,防止计划指向的明显化。

3、各个环节的工作先要经分管领导和局长层层审批。

4、笔试资格初审阶段要对考生填报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对信息不明确的要及时与考生联系,要求其提供准确信息后再进行资格审查。

5、面试资格复审时要对提供信息进行审查,并将复印件与原件进行核对,做好资料存档备查。

6、考察要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并如实撰写考察材料,强化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对重大事项要集体讨论决定。

二、干部任免

局机关科室或直属单位干部任免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

1、民主推荐。

2、提出人选考察结果。

3、民主测评。

4、提出任免建议。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不按任职资格、条件、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

2、更改或伪造民主推荐结果。

3、不符合规定的方式、程序、范围进行民主测评。

4、不如实向领导和党组反馈、报告考察情况。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按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

2、尊重民主推荐结果。

3、按规定的方式程序范围进行民主测评。

4、如实向领导和党组报告考察情况。

5、加强组工干部培训,进一步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的工作要求。

6、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两人以上共同负责。

7、就拟任人选征求纪委等部门意见。

8、干部选拔工作中所形成的资料和材料,要存档备查。

三、干部休假与考勤

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审核。

2、备案。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审核把关不严格。

2、不认真备案存档,导致核查监督不便。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督促职工按照规定填写审核申请表和考勤表。

2、将休假申请表和考勤表分类存档,以便复查复核。

四、工资福利

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记录工资福利变动情况。

2、计算工资福利。

3、复查审核。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因疏忽未能及时对工资福利应该变动的人员进行工资福利调整。

2、工资福利计算错误,损害当事人或有关单位利益。

3、复查审核不够严格,未能及时发现错误。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认真记录各种变动情况,设置必要提醒帮助,及时为发生变动的人员变更工资福利。

2、认真计算工资福利,确保计算准确。

3、严把复查审核关。

五、人事档案

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档案保管和整理。

2、档案借用。

3、档案维护。

4、人员基本信息核定。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档案管理不遵守档案保密政策。

2、档案借用、转递过程不按规定操作,造成档案遗失。

3、人员基本信息审核不严格。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使用保密性安全性强的档案柜,保证档案安全性。

2、档案借用、转递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3、保证档案完整性,保留个人原始材料。

4、每半年定期更新相关信息,做到及时、准确。

六、评先评优

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评先评优工作方案。

2、审核提出考核等次建议。

3、先进、优秀等次人选公示。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不按规定制定和分配指标名额。

2、审核先进、优秀等次初步人选把关不严。

3、不按规定时间或范围进行公开公示。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工作方案。

2、明确程序和分配名额,经分管领导和局领导层层审批。

3、坚持先进、优秀等次由票选产生,并提交党组会议审定。

4、按规定时间和范围进行公开公示。

七、发展党员

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入党材料和预备党员转正材料审核。

2、程序规范性。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在入党材料和预备党员转正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仍为其办理入党和预备党员转正手续。

2、减少或错乱程序。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加强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增强其工作责任感。

2、提高工作水平。

3、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推进相关流程。

八、劳模推送

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资格审查。

2、对象确定。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资格审查流于形式。

2、对象确定没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严格按照评选要求,认真开展资格审查。

2、严格按照程序产生人员,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有序。

九、职称职级评定与技能鉴定

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1、信息与资料审查。

2、评委产生与监督。

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形式:

1、资格审查不够仔细。

2、评委产生与监督不到位。

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1、严格资格审查。

2、严格评委产生与监督。

第12篇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物业服务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通过对物业服务企业经常发生的各类法律案件的综合分析,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劳务用工风险。这类风险是指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对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保险福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企业用工不规范、员工违规操作导致伤亡都是这类风险产生的原因。

收费风险。收费风险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在收费过程中因业主拒交物业费、采暖费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据有关资料统计,物业服务收费争议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各地住宅小区大约有15%的物业费收不上来。

治安风险治安风险是指由于外界第三人的过错和违法行为,给物业服务范围内的业主或非业主使用人造成人身损害、丧失生命和财产损失等产生的风险。如小区发生入室盗窃等各类治安事件时,就会给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一定风险。

公共环境管理风险。这类风险是指物业服务企业依据合同,在对小区内公共区域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未履行应尽的义务或管理、养护不善带来的风险。如检查井因沼气过多,因明火引发爆炸、春秋两季儿童焚烧未及时清理的柳絮或落叶引发烧伤、保洁员违反规定在小区内焚烧落叶而引发火灾等。

其它风险。这类风险是指由各类突发或不可预见的事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业主家因装修、改造不当发生管线断裂而导致楼下浸水,小区道路因动物粪便、下雪结冰致使行人跌伤等等,而一旦出现此类事件,法院会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往往将相关责任推向物业服务企业。

二、物业服务企业如何有效进行法律风险防范

以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为核心,通过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加强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培育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形成有效防控法律风险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为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一)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律顾问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使企业决策层直接获得法律风险防范建议,有效规避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及经营行为中的法律风险。形成由决策层主导、法律顾问及法律事务机构牵头、业务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工作各项管理办法。具体包括:法律事务工作管理办法、诉讼和非诉讼案件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科学的法律风险防控工作流程。在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沟通与协调、监督与改进等基本内容上建立一套有效、迅捷的工作流程,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风险、迅速预警、有效应对。三是实现对法律风险防控的动态管理。针对法律风险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对企业内发生的各类案件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要及时进行通报,防止同类风险再次发生。

(三)加强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

一是经营决策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将风险防控引入决策机制,做到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杜绝因违法决策导致的法律纠纷案件。二是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对企业各业务单元、各业务流程及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风险点、风险源要进行集中清理,定期排查,并建立风险信息库。对发现的法律风险要及时进行分析、确认,形成预警并逐级上报。三是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控。严格履行合同管理的各项程序,要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对可能涉及到的索赔问题进行明示,适时掌握合同的履行状况,对履行周期长、标的金额大的合同,实行定期跟踪报告制度。四是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风险防控。企业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环保、土地、劳动、税务、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防范行政法律风险。

(四)积极运用诉讼、仲裁等手段建立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

物业服务作为一项特殊的产品,由于生产服务环节庞杂,加之外界环境条件多变、不可预见因素多等原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法律诉讼及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建立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运用法律武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当发生法律诉讼时,涉及到的各级人员必须要有保护企业利益的意识和维权意识,要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对相关证据的收集与资料保管,综合运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诉讼保全、申请执行等法律手段,力求以最合理的成本,通过最适当的法律途径和方法,采取规避、减轻、转移、化解、退出等处理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及现实利益。绝不能消极等待或听之任之,将风险扩大。

(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责任体系

一是在管理层面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企业法律风险责任认定制度。对事关企业生产、经营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每一环节要建立相应的论证责任制、评估责任制、领导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督、考评和奖惩制度。要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系,形成党纪、政纪、法律处罚的不同责任等级,根据决策或工作失误而产生的法律风险的大小、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主体责任的大小,追究当事人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