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5-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目前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以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15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623万,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440万,论坛和BBS用户规模达到了11901万,并且微博占到了社交应用使用率的335%,人人网占到了15%,豆瓣网占到了136%。这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互联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就由此产生了,成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表达政治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桥梁,对地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状。
综上,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根据网上各类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所公开表达的自身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上网方式:微博、论坛、新闻等方式得到极大的应用,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观点、情绪等的方式。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时间的方方面面都有网络舆情的存在。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能积极参与到事件中来,能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让信息公开化,而不是封锁信息或者隔离公众在信息之外,剥夺公民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地方政府驾驭和应对突发事件、复杂局面的能力仍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上级力量的帮助。例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出现了几次舆情的翻转,从最初的消费爆出被宰,舆情同情消费者,到后来店家提供消息,称在客人消费前已报价,而客人只是想“赖账”,这中间,虽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出面调查与干预,但最终仍没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调查结果也不得而知,并且相关部门还以无法联系当事人为由,在没有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这就更让舆情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
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郭乐天(2005)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主要以南京化工厂事件为例)、公关手段、应对经验欠缺(主要以瓮安事件为例)、网络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空值现象严重等问题。
吴芸(2011)认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政出多门,权责界限不明确;再次是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刘毅(2007),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存在滞后性;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信息量增大,地方政府难以顾及;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易受到非法利益组织或个人利益者的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地方政府本身来看,主要存在地方政府应对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有待优化,职责权限不明确,公关手段和应对经验欠缺,信息收集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从网络舆情方面来看,其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的信息量大会给对方政府造成一定困难,又由于民众的言论自由等,也给对方政府带来了信息辨别的困难。
五、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措施
姜胜洪(2009)认为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时应主要采用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考虑,要与广大民众通力合作,全方面掌握信息,了解民意。同时要建立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舆情预判预警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机制和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同时,李靖(2013)认为,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充分应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各级政府可开设类似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专栏观察和分析舆情热点事件。
李国宇(2010)认为,要想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就要提高网络监管力度,进行有效预警,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再次是地方政府要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最后还提出了要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综上,笔者认为,针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首先,在舆情发生初期,地方政府要快速反应,建立预警机制,配备新闻发言人和网络监督平台,公开信息,与民众形成对等关系,以免让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过多发表观点性突出的言论,造成失重失实,以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建立监督制度,巡查制度和反馈制度,对民族和政府机构人员的言论进行监督,严惩言论不实行为,巡查各类网站,了解事情发展动态,以及在事情调查结果公布以后,看民众和当事人的反馈,及时回应。
最后,政府要响应网络舆情,与民众进行良好互动,不能采取消极怠工或不闻不问,那样会导致舆情危机的再一次爆发,引起公众的不满。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评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而网络舆情的出现更能让政府思民众所思,想民众所想,而在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人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仅立足于理论和现有的资料,而没有去进行实证研究。
其次,在各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不论解决问题还是研究对策,都停留在一个大范围上,不够具体与细化,不够贴近实际。
再次,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较为杂乱,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章多是关于舆情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社会的影响或是存在问题或提出相应对策,而不是真真正正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这样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来研究的。
最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所以对于研究网络舆情不能单单只看一科,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但是同时学科又不能过于宽泛。
七、结语
总之,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与公民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桥梁,同时也作为反映民情、民生的媒介,其对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今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实证研究,深入细化地了解问题,从起因、发展、结果,一步步形成研究内容的体系化,其对于公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芸.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8):175-176.
[2]姜胜洪.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 2009(16):1-4.
[3]李靖.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3,34(07):121-122.
[4]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6):31-34.
[5]刘泽照.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13-17.
[6]王珩.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1):23-24.
[7]王利娜.论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前沿,2013(14):35-36.
[8]孙帅,周毅.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 2013(05):67-68.
[9]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03):63-65.
[10]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2.
[11]邓君韬,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旬刊,2012(07):128-129.
[12]王威,李冬,王宇姝.网上舆论引导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 2005(08):86-87.
[13]夏临.我国网络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 2010(07):26-28.
[14]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J].郑州大学, 2013.
[15]李靖.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121-122.
论涉鉴舆情事件的应对和规制
铁路治安风险隐患管理初探
铁路公安机关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研探
浅谈线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浅谈警情的及时有效处置
关于“节日规律”的调查与思考
列车“巡乘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核心要素建设推动公安工作发展
管内自杀式路伤情况调查及防范对策
争创更高水平公安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铁路公安机关如何推行说理执法
论高铁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要求
浅论铁路客运列车上盘查的防范与处置战术
论主动型侦查与被动型侦查
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教学管理工作
盗窃破坏铁路设施行为的定性研究
关于加强网上办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实名制下代订购火车票行为的罪与非罪研究
提升视频巡逻工作效能的实践与探索
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危人群控管工作
生物认证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铁路货运列车火灾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
动车组列车旅财案件的特点及侦控对策
建设铁路货盗信息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民间防范组织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作用
网络言语识别与传统言语识别之比较
浅谈视频监控系统在铁路安保中的应用
论我国协商型刑事裁判模式的构建
论我国侦查阶段律师会见权之实现
家庭教会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探析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背景下侦查程序的改革方向
铁路货盗案件中的转化抢劫适用研究
关于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若干思考
在铁路货盗案件追诉中运用口供的几点思考
我国刑事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缓刑的不当适用与公安机关的应对
法治治安:法治国家视野中的治安管理
公共雇主在雇佣决定中的潜在疏忽责任
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刑事政策源流论
从人权保护视角谈人民警察权
我国大型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侦查模式改革的社会基础
论铁路客运承运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原则
法律的闲置与滥用——法律实行的困境分析
浅议铁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策略
关于刑法明确性原则理论基础之探析
关键词:消防指挥中心;业务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186-01
1 基本情况
XX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建于2007年,面积为105平方米,编制为干部2人,战士2人,实有干部1人,战士5人。作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信息中枢,灭火与应急救援、救助勤务的调度平台,辅助领导指挥处置紧急事务的协调机构,支队指挥中心在做好警情受理、力量调派、初战指挥、辅助决策、信息处理、舆情管控、战备督导和值班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截至目前,全区共接处警2197起。其中火灾1916起,抢险救援89起,社会救助192起。
2 存在问题
(1)目前指挥中心人员编制构建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利于指挥中心发展。支队指挥中心现有编制干部2人,战士2人,而当前需要24小时值班处警的专职岗位就有3个,此三类岗位人员同时还必须具备和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和灭火救援经验。当前实行的是从基层中队指挥员中选调方法,其编制依然在中队,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刚刚熟悉和适应岗位工作就面临晋职调岗,不能满足指挥中心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2)各项工作的需求已经在逐渐超出指挥中心现有技术设备所能支持的范围。例如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交通道路高峰期的途中引导,商网周边灭火救援作业面的监控、高效的舆情监控手段等等,需要更安全、可靠、高速的图像音频传输。应与交警指挥中心、公安机关网络监控和社会主流网站建立联动机制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取得各方力量的技术支持,弥补指挥中心在技术和硬件上的不足。
(3)对指挥中心建设的标准和目标,要不断更新完善短期和长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例如硬件设备、人员编制和配备、各项值班制度等,在一段时期内就应该结合当前的工作和发展,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和满足消防部队各项工作的需要。
3 准确把握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重要方面
3.1 加强机制建设
(1)规章制度。按照清晰、明确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流程,规范的操作要求,工作标准,建立管理制度,调班,发展信息处理、设备管理、安全性和保密性,文档管理系统,以规范系统的工作。
(2)运行机制。积极构建消防指挥中心各级通信网络的有效运行协调机制,建立地方接受命令,指挥机构的纵向平面的横向宽度,建设和供水、供电、供气、医疗、交通、气象、环保、海洋、地震信息共享机制和其他部门、报警、调度,建立了跟踪、反馈机制的关键环节,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3)应急响应机制。科学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应急机制,明确响应层次、启动条件、指挥规则、程序和方法等行动,形成层次反应、联动处置的高效响应机制。
3.2 加强业务建设
警情受理是消防指挥中心的核心,核心业务,是消防救援行动的第一部分,警察受理的事件直接影响到消防官兵的形象和消防救援的成败。
(1)要明确不同类型的火灾,询问灾害事故的要素。当报警首先询问人是否被困或受伤时,这是贯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拥挤的地方,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建筑火灾中,还重点向火灾现场,周围h境的存储;化工生产、运输等企业,但也集中火力,问是否有火灾、爆炸、污染等次生灾害;多机共享相同的建筑,城市和农村居民建多层建筑相结合,农村村民住宅火灾,而且调查的重点是建筑结构层和周围交通、坍塌;事故、水灾、台风等灾害,冻雨和大雪,但也要求一般的灾难,是否有中等风险。
(2)了解报警的基本要求。报警响应快,响应快,调度快,快。对警情报告要求了解、理解、理解和书写,理解。通过牢固树立执法意识是警钟,严禁判断“真”和“虚警”,严禁严格禁止权力数额,严禁推诿,推诿不出警。
(3)要加强力量调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量调集要以警情信息为基础,冷静、理性的做出判断,依据灾害类型、灾害程度、战备等级、预案编成、辖区力量等情况,科学、合理、适度调集力量。城市核心地区、重点敏感地区或交通高峰拥堵时段发生火灾,要采用“1+3” 调动模式,即在调集辖区中队出动的同时,同步调动着火区域附近三个临近中队同步出动或预警出动,体现加强第一出动的指导思想。化工设施、高层建筑火灾,要采用“1+N”调动模式,即在调动常规出动的水罐消防车的同时,还要同时调动举高消防车(云梯、高喷消防车)、泡沫消防车(氟蛋白、高倍数泡沫液)、化学救援消防车等特种车同步出动;在调动辖区中队的同时,调集特勤中队出动。洪涝、泥石流、雨雪冰冻、地震等灾害事故救援,要采取“1+1”调动模式,即在调动抢险救援车、艇的同时,要同步调动保障类消防车(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油料保障、物资保障等消防车)出动;在调动首批出动力量的同时,要做好增援力量的预调动。
4 结语
目前,在消防指挥中心的建设刚刚起步,各级消防指挥中心的功能和任务也各有异同,但在消防急救管理体制条件下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完善机制,在消防指挥中心和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基层社会管理如何加强?如何走出新的路子?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如何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平安、促进社会和谐,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对萍乡市安源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今后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工作情况
强化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安源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制发了文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法制及政法综治社会管理工作。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载宣传文章、图片、音像资料200余篇;组织了50场政法综治“走基层、创平安”文艺团队在乡村社区巡回演出,观众达万人;发送短信20万条;走百村,入千户,深入村民家中关心帮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系列活动,公民法制意识、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知晓度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关怀服务,特殊群体得到有效管理。打造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制度。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注重整合机关干部、基层党员、村(社区)两委班子等工作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配置每个格内服务团队。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扎实开展打击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矫正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帮教和服务。深化“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加强未成年青少年管理和教育,“阳光学校”正积极筹建中,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强化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了重要路口、主要街道、重点部位的监控全覆盖;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安源暴雨”行动,进一步加强派出所巡防队伍建设,配齐人员,城区见警率大幅提高;广泛开展农村群防群治活动,农村治安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加大了对重点地区和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打击街面两抢、入室盗劫、打击非法传销、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区治安形势不断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三季度人民群众公众安全感测评安源区在全省排3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强化关键突破,重点难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施社会平安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维权、协调沟通和权益保障等机制,构建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整合调解工作力量,延伸调解网络,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总量及进京、到省到市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实现了形势>!
存在问题
群众的利益诉求格局日趋多元。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化,大量利益诉求以矛盾纠纷形式凸显出来,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矛盾主体多元化,主要为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保障、涉法涉诉等方面,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的难度加大。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群众越来越注重利用网络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度规范,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恶炒、恶意中伤、散布虚假消息等现象逐步增多,严重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日趋滞后。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缺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三是基层政法保障力度不够。基层警力有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人员兼职现象突出且变动频繁,难以保证专职专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总量有限,而且在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极大。一方面,群众对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及信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相关服务等的需求还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农村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随之提高。另外,由农民工引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建议对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努力健全社会安全网,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确保各利益主体在分配上机会平等。三是建立健全收入平衡机制。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区情、统筹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以加强社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社会管理平台。一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能下放的职权下放到街道和社区,使其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的监督和领导,设定严格的干部候选人标准,严防一些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确保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有效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三是加大村(居)、社区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着力解决村(居)、社区一级组织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经费、场所的保障问题,有效提高村(居)干部工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村(居)干部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以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各类矛盾,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四是探索建立突出矛盾纠纷长效化解机制。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完善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做到有用的硬办法要用好、软办法要有效、老办法不能丢、新办法要跟上。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二是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提高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的能力,严防形成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破坏力量。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把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工作抓紧、抓好。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县科技局要进一步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加强地震监测工作。一是强化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尽快建立切实有效的地震宏观观测网,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宏观异常信息报送、核实、研判联动机制。各乡镇要依托县科技局,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地震宏观观测站,并且做到有人员、有牌子、有制度、有场所、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加强短临预报研究。加强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强化震情跟踪,及时捕捉地震活动临时信息,综合分析各类宏微观前兆异常的动态演化,力争在短临预报上有所突破。
(二)县教体局要加快推进全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进程,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县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继续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专项监督工作,对各中小学校工程进度及存在问题,按月调度,每季度进行督查通报。
县住建局要按照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支持政策,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县财政局根据我县危房改造任务,积极申请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按标准拨付县本级补助资金。重点对危险场地上的住房和D级、C级危房实施改造,逐步解决困难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协助指导危房改造户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为需要搬迁异地重建改造户协调解决建设用地。严格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对确定改造的危房,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尽早投入使用。
县科技局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一般工程要按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一个档次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逐步建立地震行政许可服务的县乡联动机制,实现抗震设防城乡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三)消除各类地震隐患,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措施。县安监局要结合省、市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县水利局要对全县水资源抗震能力、设防等级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进行登记造册,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制定治理方案,限期整改。一旦遇险,能迅速应对,排除险情,确保群众安全。县政府应急办要会同县科技局、发改局、安监局、教体局、住建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对各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安全、河渠加固、厂企治理等工作。要加大对重点单位关键部门和部位地震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四)县教体局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和演练制度,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疏散能力。要把应急避险知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地震、消防等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利用暑假时间做好对各类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五)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切实强化地震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增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县、乡镇、单位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日常演练,密切协作机制,提升装备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要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指导,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二是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充分利用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以及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立具有必要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为群众应急避险提供安全保障。四是积极开展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紧急自动处置技术应用研究,切实提升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五是尽快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对乡镇、部门应急指挥系统调查摸底,已具备视频会议联网条件的进行设备联调,实现部门间、现场与指挥中心间音视频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应急物资、装备、队伍等信息共享,切实提升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和处置能力。六是科技、国土、水利、安监、公安、气象等部门和电视台、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预警、灾害信息机制和平台,尽快将地震预警、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安全生产等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使公众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各种突发事件信息,有效消除公众疑虑,做好防灾避险工作。加大对网络舆情和坊间传言的关注和甄别力度,充分利用新科技传媒手段,及时澄清地震谣言,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强化重大活动和关键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
(六)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由县科技局牵头,会同县发改、财政等部门,加快推进我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立项实施工作。
(七)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防震减灾宣传规划。县科技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全县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制定《县防震减灾宣传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计划,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五进”活动。要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防震减灾宣传周、法制和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动《省防震减灾宣传规划》的贯彻落实。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本单位职责范围,配合县科技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争取到2015年底,在全县基本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使全县80%以上有学习行为能力的人接受一定程度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关键词:需求;安全用电;创新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客户的用电检查工作是供电企业面对重要客户的一线窗口,它不仅是对客户安全用电进行检查,更是服务用电客户,通过供电企业例行用电检查,为客户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其主要目的:一是保证电网和电力客户用电安全;二是维护供电企业和电力客户的合法权益;三是通过用电检查人员对客户的上门服务,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四是用电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发现违章用电和窃电现象,而是通过用电检查的宣传积极消除违章用电与窃电行为的发生与存在。
而作为对售电量贡献较大、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大客户来说,如何通过高效的用电检查工作为其提供有价值及建设性的安全用电建议、第一时间响应大客户故障抢修、保电、业务办理等方面需求,确保电量电费颗粒归仓,及时传递节能减排、提高电能质量等方面的前沿讯息等,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主要课题。
随着大客户对供电企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用电检查与服务工作的结合也亟待提高,使其满足当前社会优质服务的需要,达到客户的期望值。
一、用电检查工作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用电检查管理职能的消失导致电力安全管理的缺位
由于供电企业改制后失去了原有的监管、执法权力,客户用电安全缺乏监督管理,客户用电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即将面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营销服务模式尚不清晰,今后的用电检查如何在提升客户用电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2 客户配合供电企业共同履行安全用电的义务较为欠缺
社会舆论导向片面强调供电企业服务社会和客户的义务,忽略了电网安全需要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共同维护的事实,影响了供电企业维护电网安全和用电秩序,导致了电力设施破坏、窃电、阻碍电网建设等事件的逐渐增多。
3 对于变电站计量客户的计量装置异常情况发现延迟
由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供电的大客户计量装置设在变电站侧,为线路关口表,日常周期检查的到位率难以保证,实现远程抄表后对表计的现场核抄容易滞后,且由于供售电量来自同一只表无法通过线损及时反映表计异常情况。若出现表计故障,易造成大金额欠费给供电公司带来较大损失。
4 用电检查和优质服务工作的矛盾凸显
用电检查人员在为客户用电服务的过程中,提出的安全用电的合理要求和客户要求的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优质服务矛盾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电检查协调工作的难度,使供电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满足客户要求,则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如果不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以安全为先对客户施加压力,则带来了客户对电力优质服务工作的不满,影响了供电服务形象。
5 用电检查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用电检查员自身素质、态度所限
用电检查的主体是供电企业,但实施者是企业中的检查人员,因此,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责任态度极大影响了工作开展的质量。即便供电企业管理层制定了许多理论上有效的管理方案,但是用电检查人员自身对方案落实不到位,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用电检查管理方案的实际效果不好。
6 用电检查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客户对我们的工作理解配合程度不够
不少客户对用电检查工作存在误区,用电安全意识不强,没有理解用电安全环境需要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共同创造,对用电检查人员提出的缺陷、隐患长期敷衍或置之不理,从不少客户的自备应急电源未配备或配备容量不足就可以看出此问题。
7 客户电工配置、素质参差不齐,对客户用电安全管理水平带来一定影响
目前供电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对客户电工管理缺乏监管,电工配置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电工上岗资格证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复查,没有常态的电工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客户电工的从业水平和客户的设备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有效评估,制约了客户用电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国外用电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1 注重客户延伸信息收集,建立常态客户信息库
除了传统的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收集相关的电气负责人、设备等基础信息,国外的用电检查服务将行业动向、企业生产计划、客户感知度、行为特征等真实信息都纳入到信息采集和管理的重点范围中,从而使得客户的延伸信息更多元化,对售电量市场预测、客户服务、需求侧管理工作更有参考价值。
2 注重在客户中推广节能政策、项目
国外电力公司积极参与政府的节能决策制定工作,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配合政府实施节能政策,为企业及客户提供节能咨询、节能宣传和培训。电力公司在DSM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实施DSM的主体,但电力公司开展节能工作往往对其售电量有负面影响。为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了针对电力公司的激励措施。一是补偿电力公司由于节能措施而导致售电的损失;二是将电力公司的收入与销售脱离,使电力公司失去了一门心思增加售电的动力,也消除了电力公司为客户提高能效而减少售电的阻力。
3 智能营销改变用电管理及故障抢修模式
智能化的营销业务流程要求电网公司更及时采集到故障信息,并完成抢修、恢复供电等工作。2009年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一套停电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统一管理智能电能表及报修信息,并通过动态网络模型将数据拓扑于地理信息系统,为电力企业迅速判断故障点和对应设备。系统中的定义可细化到每个设备,并根据当前故障实时更新系统状态。停电管理系统的应用将改进电网的运维和检修模式,大幅提升抢修服务水平。
三、国内用电检查与大客户服务创新工作模式的探索
所谓创新,即创新供电企业与大客户在安全用电管理、计量计费、保电服务、抢修服务、客户侧电工管理、政企合作、节能增值服务等方面内容和工作模式。
1 运用供电企业在安全用电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客户实际,编制《客户安全用电实用手册》等培训参考材料,帮助客户提升用电管理水平。
供电企业在内部安全规程、业务标准的基础上,为不同客户量身制定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缺陷管理、巡视检查、倒闸操作管理制度等多个专业的作业指导书,汇总成为客户用作培训参考教材的《安全用电实用手册》。以供电部门的作业指导作为统一标准,有助于客户规范自身管理、标准作业流程,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用电管理水平。
2 加强客户侧电工管理
客户侧的用电管理切实关系着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客户进网作业电工管理是客户用电管理的核心因素。过去的电工管理,仅有进网作业取证和电工资格复审等单一环节,电工取证后的实际作业行为没有长效机制进行监督和指导,导致电工市场混乱,客户用电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建立电工管理平台,通过公开电工持证上岗资质、电工违章作业评分、客户电工管理评级、客户设备管理评级、运维单位资质公开、运维质量评级等多种手段监督行业内电工及运维单位服务质量,规范客户电工、运维单位服务标准,提升客户用电安全管理水平,督促客户加强在电工素质和电工培训方面的投入。
3 优化提炼抢修、保电方法,提升供电企业安全服务水平
抢修、保电是用电安全服务中给客户带来直接感受最重的两项工作,在客户出现危机状况或重大事项时,展现供电企业专业、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利于维系供企双方间的长期友好关系。供电企业把握好基本原则、做好基础工作、抓好关键点,可以提炼出一套标准化保电、抢修办法。如保电前期加强发电车接入点建设与管理,规范客户配电室管理,强化客户设备年检预试和巡视检查,制定客户侧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加强客户电工培训,明确客户应急沟通方式,明确客户产权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在现有流程基础上强化关键点,可提高保电时的实操性。
为提高抢修工作效率,做好过程分析以及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客户产权协同抢修服务现场工作法。把握好过程中的7个关键节点,即接到故障报修、到达现场、情况分析、故障设备的产权划分、故障抢修、故障抢修过程跟踪、舆情把握,结合针对高危重要客户逐户制定的“一户一预案”,在突发故障情况下做到客户隐患、危险点和应急处置了熟于心,协助客户高效快捷恢复正常用电。
将优化提炼的保电、抢修方法在供电企业内统一培训并固化标准,树立统一、专业的对外形象。
4 利用远程采集系统优化用电检查模式
由于部分大客户计量装置设在变电站内,用电检查员在日常检查时为检查计量装置必须前往站内,除办理进站手续繁杂外,部分变电站不允许进入,增大了检查的难度。部分进口电能表外部不设报警灯,通过外观检查不易发现异常,3个月一次的周期检查抄录止度难以及时发现表计异常。部分客户侧未安装参考表或未建立参考表档案,也无法通过抄表数据及时比对发现异常。同时线损供、售电量数据来自同一只表,不能反映问题,此类站端计量客户的计量装置异常问题是用电检查的一个难点。
在联系计量部门即时补装参考表及建档的基础上,利用采集系统每月上下半月定时采集关口主计与客户侧参考表的表示数,排除两只表抄录不同期的因素后产生的差值应设置一异常上限,对超过上限的电量差值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及效验,更易有的放矢,找准问题。
另外,利用采集系统监测表示数有助于对客户用电负荷和用电量作前瞻性预判和预测。
5 推行三方定期座谈制度,政企联合,加大高危重要客户安全隐患整改力度
目前,供电企业会定期检查事先评定的高危重要客户用电安全隐患情况,对诸如:设备设施老化,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试验不到位,客户对自备发电机的管理重视不够,安装不规范,无易损易耗件的备置,油料存放随意以及客户电气方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简单、不全面,制定的停电应急处理预案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都尽数记录,详细告知客户缺陷可能带来的后果,要求客户签收,督促客户按期整改。同时以函或正式文件的形式报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备案。
但由于客户实际的整改情况缺乏相应跟踪和监管,一些“顽疾”迟迟得不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加大与政府联动的力度,创新合作的方式。
建立供电企业、政府、客户三方定期座谈制度,将客户用电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需协调的事宜当场提出来,双方约定解决时间,由政府作为第三方通过会议纪要的方式进行明确落实。
建立供电企业与政府联合开展高危与重要客户供电安全管理治理的新机制,在政府参与下,定期开展高危重要客户停电应急演练,强化客户应急预案的演练。
6 加大国家节能政策宣传力度,提供节能咨询增值服务
节能服务等应结合用电检查工作同步开展。针对重视隐患整改、整治得力的客户,提供回馈性增值服务。如电压波动、谐波治理、无功补偿、计量准确性、降损增效等与客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办法,可联合节能服务公司开展专项上门走访、咨询服务等工作,根据客户个体差异,编制专业化的《客户节能减排分析报告》,为大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办法。
推动政府通过补贴节能服务专项资金的政策,形成政府与供电企业共同出资管理模式,帮助解决困扰供电企业进一步推动客户节能降损工作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胥威汀.智能营销研究概述[J].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