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研科研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研能力 培训
教育科研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指导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决定教学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老师需求不断增多,大量引进人才扩充到教学科研一线,青年教师的数量居高,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青年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科研能力较强,但由于从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在教研方面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如何在师资培训中重视青年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快速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校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教研意识的树立
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辅导、讲座、宣讲教研工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并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研讨,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步在头脑中确立以教研为先导的观念,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支撑教育教学的观念。通过学习先进的教研成果、老师介绍交流教研经验,培养他们对教育科研能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机,充分认识到教育研究的真正意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2.教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主要通过培训逐步解决教研能力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的问题。
2.1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培训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最主要见行之有效途径,培养形式多样、时间灵活,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学、研究之间的不协调性,使两者互动。通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专题讲座、辅导等形式,使教师培训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1.1岗前培训
新来校的教师可能拥有比较雄厚的专业知识,一些高学历的引进人才的科研能力也很强,但大多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研水平的意识还没有树立和形成,所以在岗前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理论讲授、专题讲座等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教研意识,养成良好的教研素材积累习惯,确定教研指导教学的思想理念。
2.1.2岗位培训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成为终生学习的一类人群,那么岗位培训也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岗位培训中贯穿教研意识和能力培养,更能为教师终生学习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定期请教研管理者讲解教研程序和管理办法,强化教研意识,针对教研每一环节进行指导,提高教研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研经验,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对教研领域的常识和基本准备工作不是十分了解。学校采取导师制,让教研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教研成果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科研经验的基本环节,熟悉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使青年教师在对教研工作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在开展自己的教研活动时少走弯路。
再者,拓宽培训途径,发挥教研室作用。教研室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工作环境,除专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外,是教师聚集、交流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会有不同的教研风格、理念和经验汇总、碰撞,构成一种潜在的教研活动场所。教研室为教师提供教研氛围和思想火花;提供教研经验和帮助;提供参与教研课题的机会等等,对其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使教师获得新知识并带动整个教学队伍表现出更大的活力。分批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型报告会、学术培训班等多方式、多渠道的培训,使教师逐步掌握教研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高教研能力开阔教研视野,凝练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带动整个学校教研水平的提升。
教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校高度重视,确立培训规划,制定科学的培训方式,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科学、严谨、有序、创新、求发展”的研修风气和态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的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晓巍,王红丽.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4)
[2]王道法. 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J]. 科研札记:2009(4)
关键词: 中小学校本教研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完善对策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教研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关于校本教研本质的界定是一致的。如学者郑金洲认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1]学者邹尚智说:“校本教研是一种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目标为导。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2]笔者认为校本教研就是以新课程实施中和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一线的教师为研究主体,充分依靠本校的实际,挖掘校内外资源,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活动。
二、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教师科研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教师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研究质量的高低,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完成教学研究的基本条件。然而调查发现,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科研意识、科研动机、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等不强,妨碍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大多数教师科研认知低,没有认识到教科研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遇到问题不会通过教育研究解决。某些教师阅读教研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书籍,教科研方法的掌握及教科研伦理规范知识上普遍欠缺。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提高自觉意识偏低,没有真正认识到科研素质对于教学研究的基础性意义;其次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投入科研理论的学习;再次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之前没有发挥校本培训的实质作用,基本只是以简单的听课、评课或举办几场讲座代替。
(二)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缺失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在校本教研中具有充分的自觉性、能动性。然而调查发现,在中小学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主体性严重缺失。部分学校的教研主题是校内外专家或教研组统一安排的,教师很少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点决定教研主题。教研主题确定后,学校基本会把教研课题安排给少数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学校行政干预隐形存在影响教师选择课题的自主性,多数教师徘徊在教育教学研究的门外,不能改变传统教研模式中专家学者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的局面。同时,某些一线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教研自我主体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教研的参与意识不足。中小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教师校本教研缺乏有效保障
首先是没有健全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随着新课改的施行,校本教研的理念深入中小学实践中。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忽视教研制度的构建。有的学校构建了教研制度,但多数存在制度僵硬无弹性、缺乏有效监督、执行不力等缺点。没有完整的教研目标、规划,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不明,教师的教研职责不明确。且学校校本教研资源投入不足,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教研经费投入不足,教研经费使用不合理;教研评价体系不科学,一味强调物质激励,造成众多教师功利性心态,限制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不能给教师腾出充足的时间给教科研。
三、完善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影响教师的价值观念进而会影响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学校要重视健康、优良、积极向上的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构建和谐有序的教师教研共同体,努力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良好风气和氛围,使教师们人人愿意“搞科研”,感兴趣“搞科研”。教师要树立科研的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教科研的责任,通过教科研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反思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正视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去伪存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累丰富的教研经验。
(二)创新中小学校本教研形式
传统校本教研基本上都是采用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的形式,这种教研的形式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就像我们长期吃一道菜,也会有厌烦的一天。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中,单一的教研形式、枯燥的教研内容严重阻碍教师教科研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教研形式。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利用现代的通讯媒体进行网络研修。网络资源丰富,网络研修还具有方便、快捷的众多优点。利用博客、论坛、微信,大家积极畅所欲言,共享资源。教师可以与校内外专家,教研组结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不同的教师在知识、能力、思维方面都存在差异,结成教师共同体,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引导,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共同推动教科研的发展,追求科研效益的最大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教研沙龙,邀请校外专家,其他学校的优秀名师,与本校教师一起相互交流,就校本教研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分享校本教研的经验与心得体会。
(三)改善中小学校本教研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过程,指导并修正自身的教研行为,保障教师积极健康地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以往我们常以教师发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课题、拿了多少奖来对教师的校本教研效果进行评价,这种只注重教研结果不注重教研过程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这种评价方式会造成教师形成功利性目的,片面地为了评优评职,绞尽脑汁地通过各种途径,歪曲校本教研的实质用意。在实际评价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教师的自我评价,提倡定性的评价方法,凸显教师评价的主体性地位。在教研评价中,不要一味地督促、检查、批判,而要给予鼓励、指导和引导。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态度、成绩、能力和发挥的作用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中,用人本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研,发挥校本教研评价体系对校本教研开展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中小学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用规范化的制度明确校教研的目标规划、明确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还可以建立校本教研经费支持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奖惩制度、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等。只有合理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保证校本教研顺利进行及可持续发展。比如合理有效的激励能保障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还能极大地激发教师教研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一般我们对校本教研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以完善激励的方式,多给予一些情感精神上的激励而不是一味地物质激励。根据教师的差异及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激励,激发教师的自我教研探索兴趣。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一定要注重制度的弹性,不能只按硬性标准要求教师,否则只会给教师带来压力,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教师的科研创新。另外,我们也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就等于形同摆设。要加大对校本教研理念的宣传力度,推动教师们的认同,注意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保障校本教研制度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研管理;创新机制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教育改革沿着观念更新、教学变革、课程改革的路径不断向前推进,目前逐步进入制度创新的关键阶段。没有教研管理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接受教育模式”向“创新教育模式”的真正转型。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教研管理新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研管理现状
1.对高职院校教研管理的目标认识不足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教育偏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它的教研目标就是培养技术人才,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以实用为本。很多高职院校对这个目标认识不足,甚至忽略了这个目标,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灵活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社会价值不能实现。此外,教育者不够重视教研管理,对教研的关注度不够,让教研工作滞留在原地,没有突破性发展。
2.教研室的资源不足
一是没有教研管理创新团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靠近,很多教育工作者不能社会发展的脚步,创新教学模式,制约了知识的有效传播;而是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是有相互关系的,但实际教学中,各院的独立性很强,同校院系内部之间教研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不同学校之间的教研工作联系更少,队伍整合比较困难,学科交叉合作很难,教研资源共享几乎不可能;三是硬件软件资源缺乏,要推动教研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因为硬件设施是必要的。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要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必须进行项目研究,这就需要很独特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支持。
3.教研成果和市场需求不一致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其教研管理的目标认识不足,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根据一些教研成果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教研管理仅存在学校中,没有很强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教育工作者缺乏探索教研管理的热情,不具备时代和先进性。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研管理创新机制的设想
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构建高职院校的教研管理的创新机制,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1.教研管理理念的创新
教研管理理念是根本,先进教研观念、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才能带动教学的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区别,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使教研管理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其次,要敢于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研管理模式,如教师和学生同住一栋楼促进彼此之间的知识技能交流等;再次,要以专业为核心,突出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引导性作用。最后,坚持“以生为本”,突出“有效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
2.成立区域研训中心
为进一步增强全区教研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区内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搭建教师研讨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大教研及培训力度,大面积提高教研工作质量,成立区域研训中心,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3.教研员积极投身课改实践
基于高职院校的实用化目标,教研员要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一是教研员做好课改实践的研究者,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课改,教研员要弱化事务性工作,加强课改实践的研究。增强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加大研究的“含金量”,研究的问题应尽量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二是积极推动课改实践,在教研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让参与者成为课改实践的体验者。教研员应该培养这样一批教师团队,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动学生的体验,用良好的反响带动课改实践的进一步完善。
4.教研和科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高职院校发展所需要的理想状态。教师实现教学科研的互动,在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和积累知识的同时,引发发知识的创新,带动科研。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大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从而反哺教学。在办学实践中,教学和科研往往是既统一,又矛盾,需要我们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追求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统一,防止一些教师只上科课,不搞科研,或只搞科研,不上课的极端现象。
5.构建多元教研网络
加强校内院系教研管理者和校外教研管理者的横向联系,把已往的单一教研点扩展成教研网络,以便最大程度实现经验共享和资源共享。
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高职院校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抓住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校教研管理发展的组织形式,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探索教研管理的创新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做贡献。(作者单位:江西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途径探析[J].商业时代.2008.
[2]徐元俊.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探析[J].甘肃科技.2005(12).
[3]李惠琪.高职院校化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4]李新红.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一、着眼于建设一支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作为一名教研员(科研员),不仅应该成为教科研方面业务上的引领者,更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成为一线教师的表率,特别要有人性化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只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才有不断追求的内在动力,才有立身之本,才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才能有为之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斗志。同时,全体教研员(科研员)不仅要在业务指导上出成绩,还要注重服务,提高效益,要有大局意识,不仅要服务于学校和基层教师,还要努力服务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胸怀全区教育发展的大局,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主动地为教育行政领导献计献策,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区域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着眼于建立一支人性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我们切实落实好“服务基层学校,服务一线教师”这“两个服务”的办学理念,让全体教研员(科研员)发挥作用,并受到一线教师的信任,教研员(科研员)还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建立一支人性化、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新课程更多地体现出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文精神,教研员(科研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把民主、友爱、平等、和谐、尊重、共享、对话、商讨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在开展教科研工作中,首先要具备这种人性化的人文精神和团结协作、务实的工作态度,才能赢得基层教师的信任和支持,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一线教师交流。教研员(科研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自内心地尊重一线教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向他们学习,多采用平等交流、对话分享的伙伴式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着眼于建立一支善于学习、业务能力过硬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学习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专业的教科研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经常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等。教研员(科研员)作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者,要具备认真钻研的精神,同时还要有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的能力。要想开展好教科研工作,教研员(科研员)要在学习上先教师一步,研究上深教师一层,学科意识上高教师一筹,要在专业上引领教师,就要比一线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好教研员(科研员)的职责。教研员(科研员)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追求目标。教研员(科研员)要为自己制定学习提高的规划,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档案,订阅相关的教学报刊杂志,注意网上学习,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发展动态。教研员(科研员)要有意识地向基层学校和教师学习,要自觉主动地参与基层学校开展的教科研活动,要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其中。另外,教研员(科研员)应该保持自己在学术信息上的畅通,要注意同上级(省、市)教科研人员建立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自己专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一手材料和信息,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着眼于建立一支根植教学一线、勤勉务实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
教研员(科研员)最终的工作绩效是体现在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指导上,体现在对学校办学质量、对教师业务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因此,教研员(科研员)一定要深入到一线的教育实践中去,才能发现问题,获得最鲜活的案例,研究和指导才能对症下药,工作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见成效。要树立起教师进修学校的师德形象,决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号召上,一定要扎扎实实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落实在深入基层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提出的“扎实、充实、朴实”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在实处。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促进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科研员)“接地气”,学校出台了“二、三工作制”,即把一周的工作量量化为两天下基层学校去听课、教研,指导教育、科研活动,助力一线教师的成长,剩下的三天则在本单位做研究和学习,处理日常工作。为解决个别教研员(科研员)碍于制度要求,“被动下校”出工不出力的问题,进修学校采用向基层学校“封闭问卷,打分问效”的评价方式,力戒形式主义,突显工作的实效性。
五、结语
总之,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科研员)要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师德、师风的教育力度,引导教科研人员提高对自己岗位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奋斗目标,努力将工作看成展示自己精彩教育人生和为家乡教育发展服务的舞台,以“三实”的工作作风为出发点,把“两个服务”的理念看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实现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建设目标,助力爱辉区教育的新发展。
作者:孙治中单位:黑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1教研室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才能明确教研室及教研主任的功能、任务、职责和建设目标,对于推动教学建设、管理及教研室运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制度完善的教研室组织机构,明确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教研室制订详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选拔热爱教育事业、专业功底扎实、教育管理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各项工作,提高教研室的整体工作水平。教研室建设的方向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及每位成员的职责清楚了,这将更加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同时,指导和激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总结交流工作得失,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开展教学检查活动,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教研室主任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过程,根据教研室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督促每位教师及时收集各种教学文件,做好实践教学、教学辅助环节、课程考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个人业务档案整理等各方面工作,使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出成效。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一般来说,教研室的划分是以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方向进行划分的,这就使得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能够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有利于形成专业教学团队,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做过科研和没做过科研的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看法是绝对不一样的,上课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其次,它是教师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力的有效途径。要使教师始终不渝地热爱这份职业,不要把工作变成每天单调的上课,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创新,使教师辛勤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而科学研究的成果恰恰就能做到这一点。再者,科研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上述这些工作的完成,都必须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实施起来才能有效果。将这些内容全部纳入各教研室的绩效考核细则,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各教研室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认真完成绩效考核的各指标内容。只要绩效考核的这些工作内容完成了,全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一定能够做好。
2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根据教研室实际的工作内容,构建适合教研室实际工作需要的考核办法及绩效考核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教研室意见,对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细化,初步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由实践主体进行信息反馈,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优化调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及时监控指标体系的运行状态,对考核指标体系产生的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按照具体工作内容,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一级指标五个,包括组织与师资队伍建设、日常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研科研、特色与亮点;二级指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教研活动、教学文件、课程考试、教学改革、教科研计划与项目、社会服务等。各考核指标下面又细化为若干考核要素,并建立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教研室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全员参与,这就需要建立配套的教研室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包括考核原则、考核办法、考核步骤、考核等级及奖励办法,以此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调动教师参与考核的积极性。
3结束语
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支点,教研室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及教风、学风建设,也直接影响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教研室绩效考核工作的目的恰恰在于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这项工作的实施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学校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田政锋 李霞
关键词:主题教研;涵义;功能;问题;策略
主题教研是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各教研组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学校主题教研一般有如下方式:以问题为驱动的教研方式;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具有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源于需要并充M期待的教研方式。
一、学校主题教研的基本功能
1.针对性强,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因为教研主题是从教师平常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中提炼出来的,容易引发教师探索,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其活动目标明确,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能消除表演、做秀的现象,有效提高教研实效性;运用科研方式开展教研,能深层次研究解决问题。
2.合作性强,利于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由于主题教研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全学科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活动是集体行为,其运行过程能形成一种有效拉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于目标一致,任务分工明确,易于形成和谐的教研群体及“同舟共济”的合作局面。
3.研究性强,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主题教研活动是将教研、科研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利用科研形式,组织教研内容,按着科研流程完成教研任务,研究性极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反复学习、思考、实践、交流、反思和总结,既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业务能力与水平。
二、学校主题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活动意识淡薄
有的学校领导教研意识淡薄,只管升学率,所有考核都以学生成绩为标准,不看教研成果,导致学校教研活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这类学校很少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导致学校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教师间相互研究解决问题的氛围难以实现,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教研活动开展随意
一些学校没有制定学期或学年度教研工作计划,无教研活动方案,有的虽然开展了一些教研活动,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教师不明白该准备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献课的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听课的教师不知道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研讨会泛泛而谈,这种随意性、盲目性及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难以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教研活动形式主义
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也有活动方案,但往往形同虚设,有的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需要;有的不按计划落实,缺乏对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工作的督促和检查;有的教研组只是为凑齐教研活动次数,很少考虑提高教研质量问题,有数量无质量。
4.教研活动方式单一
有的学校也经常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但方法简单,几乎都是听课评课,常常是听课不够投入、评课不够深入,教学与研究脱节,教师觉得没有任何收获,久而久之,会对教研活动产生厌倦情绪。
5.教研活动风气不正
一些学校上教研课的教师“逢场作戏”,听课的教师如“观看演出”,研讨零敲碎打、火力分散、蜻蜓点水,多是七嘴八舌的浅层议论,通常是优点多说,不足少说或不说,把研讨会开成评功会。
三、学校主题教研的改进策略
1.端正教研风气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理论支撑
(1)树风正纪强化管理。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主题教研的益处,才能更好贯彻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主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成果。只有思想顺了,才能变为实际行动,减轻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阻力,带动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在教研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必须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并通过一系列的组织、领导、制度化管理,奖惩分明,同时纳入年度考核、绩效工资、评职评优晋级等。
(2)养成教师良好教研意识。主题教研活动把教师摆在了重要位置,最终都要依靠教师实施,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主题教研活动的达成度。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教研组成员间的共同研究,浓厚的教研风气离不开日常的活动,应扎实搞好“研讨课例”、“同课异构”、“对话反思”、“命题研究”、“专题研究”、“公开课”等活动。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引导,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研观念。
2.优化操作流程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基础
操作流程能有效保障工作的规范性,主题教研活动中要开展哪些工作、怎样开展工作、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作用等都是制定操作流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操作流程如下。
(1)筛选问题,确立主题。学校要广泛收集教师意见,把教师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系统整理,把带普遍性的、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列出来,经过提炼,确定为学校教研主题,每个学期确定1~3个研究主题,各教研组可与学校研究主题保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具体研究主题,如“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知识渗透”,“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学”,“地理习题讲评教学”,“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等。
(2)学习专题,提高认识。各教研组确定主题后,让每位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学习分实践前学、实践中学、实践后学三个阶段,学习方式分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教研组长事先查找相应的理论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组员自学,组员也要根据主题自主查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召开集体学习研讨会,组员交流主题学习的体会,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加深认识,明确每个人承担的相关事务,设计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组织主题研讨课作准备。
(3)教学实践,交流反思。主题教研活动主要通过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结合,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分以下两部分:一是教学实践。个体活动要求每个组员事先围绕专题独立备好课,在集体备课时,每个组员先谈自己是怎样围绕主题进行设计的,然后大家针对执教教师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围绕主题研究,把共同认可的方案写成教案。之后,执教教师把共同设计的教案用来上课展示,全体教研组人员进行听课。二是交流反思。课后,执教教师围绕专题再说课,谈教学过程的得与失。组员对执教教师的上课过程作详细记录,每一堂研究课都要音。讨论时不讲虚话、套话、围绕专题,人人发表意见。评课后,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体会、听课评课后的认识,进行反思分析,形成案例、经验总结等文本资料。交流研讨时,组员间交流自己撰写的案例、论文、经验总结等成果。对每个人的成果,组员要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形成教研组统一的意见,作为教研组专题研究成果,并在全校进行展示交流,优秀论文可推荐发表,良好的经验可在区县及全市推广。
3.强化考核评价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保障
(1)重视对教研组的监管与考核。学校领导要重视过程管理,加强对各教研组活动的监管、检查与考核。学校领导亲自参与教研活动,倾听组员讨论,与组员共同围绕主题探讨教学活动。每次教研活动结束,教导处、科研室应联合检查流程手册的填写情况,每个主题研究必须有以下资料:①所有组员的备课教案;②所有组员设计思路的交流记录;③围绕专题讨论形成的集体教案;④执教人员的两次说课;⑤执教教师上课的详细课堂实录;⑥课后组织的评课讨论记录;⑦组员的案例、教研组的案例。学期结束,根据各教研组的活动质量、流程手册的记录、研究成果的情况,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并根据教科研管理条例给予奖励。
(2)注重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主题教研质量如何,关键要看教研活动是否全员参与,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组教师的创造潜能。评价目的就是要了解教师参与主题研究的情况。评价方式可采用“自评互评组长总评”的三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为:①参与度(包括教学设计思路交流,听课、评课的意见发表,反思交流与案例、总结、认识的交流,根据自我表现分A、B、C三等)。②主题研究过程(包括参考了哪些资料,与其他组员研究了什么问题,在集体研讨时提出过什么问题,收集过什么资料)。③主题研究成效(包括在研究过程中教研组采纳了你的几条有价值的问题与建议,你取得了什么专题研究成果等)。评价中,不仅关注组员人人参与研究的过程,关注参与的量,还关注组员参与主题研究的质,加大主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强化教研组长意识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研活动中实施主题研究,组长是关键。学校一定要选用好教研组长,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帮助教研组长树立四项意识。
(1)科研意识。重视与开展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深化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仅仅凭经验上课,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就不会有长进,缺乏科研的教学就缺少含金量。组长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才能带领组员进行专题研究。
(2)管理意识。组长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每次活动应定时、定人、定内容,围绕组内主题进行研究,当组员讨论“跑位”时,组长要及时调控,确保单位时间内产生最高效益。
(3) 指导意识。教研组长是学校科研骨干,应深入课堂听组员的课,帮助组员解决专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师总结经验、案例分析时,要耐心细致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进行指导,使教师有能力自己总结研究成果,获得成功,体验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
(4)成果意识。进行主题研究的目的是提炼经验,总结、应用成果,提高教学效益。对于组内的主题研究,组长要带领组员善于捕捉、发现、总结研究成果。活动后,不但有教师个体成果,而且要有教研组集体研究成果,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展示、交流、推广。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加强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校本培训、实施优质教师工程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7-89.
[2] 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2006(10):42-43.
在此情况下,我们思考:教研如何向纵深开展?怎样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有效整合、“捆绑运作”?通过怎样的途径与方式能够真正让科研为教研助力,提升教研品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整合教科研是提升教研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这里所说的“教科研整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员的整合,即全体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工作,不再分课题组和非课题组;二是指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整合。
一、教研公开课与课题研究课合二为一
我校语文组开展《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特征与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将此课题项目确定为教研主题,全校36位语文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每学期初,将六个年级36位语文老师的研讨课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一份“课题研讨课安排一览表”,每个年级“承包”两周时间,开设6节课题研讨课。
如,六年级备课组6位语文老师“承包”第三、第四周的研讨活动。第三周安排3位老师开设研讨课,第四周再安排3位老师。其中1节作为年级推荐课例,在双周周四下午的全校教研中研讨。
例,六年级备课组“高年级纪实作文”课题研讨课安排表。
教研课与课题课合二为一,辅之以“年级承包”的方式,使得课例的研讨有条不紊、顺畅自如,也切实保证了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主题鲜明、课例集中。老师们对全学期的教科研思路清楚明了,提前知晓每周的课例观摩时间,便于提前做好听课安排,提高了工作实效。
教研课与课题课整合后,教师专心思考作文教学,安心开课与研讨,两年内共开设作文课例150余节,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例。
二、教师阅读书目合二为一
我校重视教师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同时严格要求做到有阅读、有批注、有心得、有交流。如果严格要求语文组教师既要阅读全校性的通识类书籍(每学期2本),又要阅读课题组要求的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无疑会增加语文老师的负担,有的老师就会敷衍应付,影响阅读效果。书,是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在阅读书目方面可否整合?如何整合?
通过协商,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本通识类书籍进行精读,如,《谛听教育的春天》或《静悄悄的革命》,再阅读一本课题组指定的书籍。如,管建刚老师的作文系列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等。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读书心得,可以是通识类书籍,更可以是课题组要求阅读的书籍。
通过这样的整合,课题组教师在阅读书目的数量上与全校教师保持一致,都是每学期2本。但在书目的选择上更灵活、更多样。教师无需为读而读,保证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研活动与课题论坛合二为一
以往的教研基本延续听课、评课的常态化运作模式,最多穿插一些理论材料的学习。这样的教研主题不明,低效、乏味。其次,课题组需要开展“课题论坛”活动,这同样要占用教研时间。将教研和科研整合后,我校将语文教研组两周一次的教研升级为“课题论坛”,围绕课题研究的不同切面、不同角度、困惑与不解,有主题、有序列地安排论坛主题。
“课题论坛”活动时间为双周周四下午,这原本是语文组教研活动时间,整合后也就是课题论坛时间。“课题论坛”的流程基本如下:第一节课先进行课例观摩。观摩的这节课例为每个年级推选的代表课例。第二、三节课进行专题交流,在“专题交流”环节,设置主持人,主持人一般由教研组长或课题小组长担任。专题的设置以当周展示的年级所承担的子课题,如“童话体写话”“观察写作”“纪实作文”为主题。“课题论坛”最后是由课题顾问进行专题指导与点评。
如,在课题研究经历了一个阶段之后,教师对习作讲评课与习作指导课的优点与不足产生困惑。教研组与课题主持人共同协商,组织了一场“讲评课好还是指导课好”的课题论坛。论坛前先由五年级“承包”的2周研讨时间内安排了3节作文指导课,2节作文讲评课,全组教师先观摩课例。在周四下午的“课题论坛”时间内,第一节课先观摩一节作文指导课,第二节课进行辩论。课题组36位教师分成正反两方,结合收集的资料、案例,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激烈辩论。
这样的课题论坛活动,不再是以往的“听课评课、就课议课”,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先听课观摩,再讨论互动。教科研整合后组织的课题论坛,信息量大、方式新、收益多,深受教师欢迎。
教研与科研进行“绑定”,教研与科研有效整合,保证了人员和时间,让科研真正落地,让科研助力教研,让教研有效提升。科研真正做,教研扎实做,研讨更深入,形式更生动,效果更明显,有效提升了教研品质。
1.教研专题更集中,特色初显
语文学科涵盖了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教学等领域。仅是阅读教学,还有精读课、略读课等不同的课例与课型。通过教科研整合,我校语文组的教研专题始终围绕“作文教学”进行,始终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展开,教研主题相对集中。上至教研组长,下至备课组长和课题教师,大家目标一致、思路统一,拥有共同的话题,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都能在共同的话题上找到契合点。
通过教研与科研的有效整合,我校语文组在低年级童话体写话指导课,中年级观察习作课和高年级纪实作文指导与讲评方面积累了大量原创课例,更积累了小学习作教学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我们将教研与课题科研进行整合,集中精力研究作文教学,“人人开作文公开课”和“作文教学特色”已日渐成为我校语文教研特色。
2.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教科研整合让教师对科研产生了认同感。教师普遍认为,原来科研也可以如此亲切可感,科研就在身边,就在同伴的课堂上,就在两周一次的“课题论坛”中。在近期面向语文组教师征集的“参与教科研整合”微感言中,有位教师这样写道:“以前总是年复一年,一课接一课地上课、听课、评课,到头来总发现毫无所获。参加科研型教研后,对低年级童话体写话从困惑到明晰的过程就是体验科研幸福感的过程。”
一、 问题回顾:上期主要工作是校本教研的结题工作,和六校联合体的运转工作。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联合体机构臃肿吃饭的多,做事的少。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础,随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教研组建设中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有鉴于此,在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促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 工作思路:
搞好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课题启动工作,学校教学业务工作体系的重构,形成了“菜单式”后续评价前移教学评价机制,加强教研组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参加校际合作的跨校教研活动,通过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三、 主要具体工作
9月份:参加科研工作会布置科研工作;建立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例会制度;部署课题启动工作培训实验教师。
10月份:完善科研室制度,启动校内赛课活动,开题。
11月份:课题阶段总结、完善教师业务档案。
12月份:教师评价工作、学期评比活动,科研档案归档。
其它工作,按学校整体工作待定。
一、明确科研信息管理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系
(一)确立课题研究目标
为落实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系列研究活动,四平市铁东区教科所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小组成员,全所科研员及实验校负责人为课题组具体实验员,教科所所长亲自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认真讨论,并书写了详细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如今,教科所已有20多年的课题开展经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成果,也给我们的教研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分析课题资源现状
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是系统工程。为此,课题组针对我区现状及经济因素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建立自主研发系统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总结出一套规范的分类方法和原则是体现我区科研特色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首先确立了重要的目标体系。
1. 培养了解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管理人才,使其专业化,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
2. 各参研单位建立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平台,对信息分类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类,总结分类方法及所遵循的原则,创新更好的分类方式,不断反馈总结。
3. 从学习与调查入手,了解新型教育科研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及信息资源对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其方法、重要内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各级部门的实践操作及运用,掌握有效的分类方法,并不断完善事项,总结操作中所遵循的原则。最后,通过不断操作、反馈、总结,形成完善的分类体系与原则,为国家总课题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4. 通过课题研究,规范教育科研管理,建立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科研信息系统,推动科研管理的科学化,促进科研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三)强化课题管理过程
思想上加强认识,机制上做好保障。大量信息收集,增强了管理者及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了解、分析,为更好的计划,有效的决策提供了平台。信息分类明确,原则明晰,使整个教育科研信息资源流程,一目了然。总结区域内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分类方式及原则,为国家课题组提供部分实验资料。在统一认识的同时,把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库及平台作为教科所及基层学校工作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课题的研究实验做了机制上及认识上的保障,确保了它的健康发展。
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的内容管理方式,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完成新时期赋予教育科研艰巨任务的重要举措,它将成为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网络平台,发挥互补作用
我区教科所号召全区骨干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教科所所长对大家说的一句话鼓舞了我,她说:“从现在起,初建博客,我们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成功属于跑在最前面的人。”听着领导的话,我的内心燃起火一般的热情,一种泉涌般的冲动,“我想跑在前面”。有了这种信念,便要行动,利用网络向专家们的博客取经,我精心组建了自己的博客“雪地金簪”。我的博客设立了很多和一线教师密切相关的栏目:教育科研、答疑解难、教研交流、教研活动、科研普及、科研管理、科研成果、减负课案、问题讨论等,为基层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交流的经验,这些内容受到基层老师的欢迎,更多的是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前所未知的理论和文采,激励我不断反思,提高自己。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科研员的责任。与此同时,教研博客的建立,让我在学习、交流、s撞过程中不断思考、大量阅读、大胆实践,改变了观念,锻炼了自己,挑战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三、提升能力,发挥网络教研作用
网络教研博客使我欣喜地推开了一扇通往网络教研的大门,踏上了洒满阳光的网络教研沃土。但教研博客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教研员,我感到还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及时、快捷、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教研的难题,为此我创建了QQ群,形成了一个四平市铁东教育科研团队。
一、突出问题
1.教科研的意识淡薄。
农村乡镇学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加之长期以来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和受教育层次相对较低,教育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忙,无暇顾及搞科研。所以学校管理层力不从心,教科研一直没有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内容之中,教科研纯粹是少数教师单打独斗。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青浦经验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与推广中,许多学校从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学校教科研之风悄然兴起,但偏远山区学校仍然受条件制约,教研活动很难实施,教师的教研意识难以培养。
2.教科研层次较低。
许多学校的教科研主要徘徊在校内听评课等低层次教研活动中,除了县教研室组织教师走出去听讲座、听报告、观摩优质课外,很少有学校把“走出去、请进来”列入教研计划中,教研活动处于保守状态,就连县域内教育教学的交流也很少,教研活动“近亲繁殖”的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以督促检查教学环节为主,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缺乏指导与交流,校本教研成果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指导教学。
3.教科研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上教育基础理论和科研基本知识缺乏,教科研能力不强,一些教师对从事教育科研必需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不够,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对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了解比较少。对科研问题选择论证能力,科研计划设计能力,科研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协作攻关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教师对课题申请书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的撰写都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缺乏创新,甚至脱离教学实际等。
4.教科研管理缺少机制。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正处于自发、自由状态,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体系不健全。近几年在省、市教科所的领导下,县教研室做了很大努力,部分学校的教科研有了起步,但不能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乡镇教管中心、乡镇学校没有建立教科研领导管理机构,不能形成上下贯通的教科研网络。一些学校虽然有了机构,但总体规划不够,管理不力。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于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课题成果的鉴定、评审,研究过程的监督、指导、检查等制度不完善,造成实验结果迟迟不能形成,一些课题出了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认定和推广。
二、措施
1.有意识培植教科研意识。
县教研室是培养教师教研意识的主要部门,教研室要规划好全县五年甚至十年教科研目标,建立教科研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在省、市教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教研员或必要时邀请专家进校指导,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帮助乡镇学校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在全县广大教师队伍中树立教育科研的思想,真正确立科研兴教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切实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生产力认真抓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搞好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在于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准确把握教育规律,自觉调整教学行为,在实践中钻研、积累、升华。让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培养教师走出教书匠的狭隘意识,让农村教师感受教科研的乐趣,逐步向实现全县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研创新型、学者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指导乡镇学校通过教科研办特色学校,提高办学知名度。
2.规范制度,实施监督机制。
为规范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县教研室要制定《会宁县教研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的立项原则、立项步骤、审批管理办法、过程监控、课题经费、成果的鉴定及奖励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要求所有教育科研课题必须在每年年底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和年度总结材料上报备案。教育局要把教科研课题纳入学校领导的年度考核中来,对自动撤销立项课题或中断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不能晋职晋升及凭优选先,并责令下一年度继续申报立项、结题。为促进群众性教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县教研室对层次不同的学校要下达相应的教科研课题指标,县直高中、初中、小学每年至少要申报、立项十项以上课题,并结题;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每年至少要申报、立项五项以上课题,并结题,同时要加大教科研在评估标准体系的权重。在对教师的考试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审中,将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作为重要指标,凡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有一定份量的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报告的教师,视为教育科研成绩优良。对科研课题完成好的学校、教师视其课题的级别分别予以奖励,条件许可时予以科研经费的倾斜。发挥好教育科研在学校评估、教师评价中的杠杆作用,提高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初步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锻炼一大批教学、科研骨干。
3.典型引领,发挥教科研辐射作用。
县教研室要有意识培养一批学科配套、素质优良,教研、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要注意发展和培养科研骨干教师,指导他们选题攻关,增长科研才干。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要把学校教育科研方法内容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加强培训。以重点中学为龙头,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优势,辐射带动其他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实施教科研校校联络机制,以强带弱,共同提高。
4.实施教科研布局结合,资源共享。
各乡镇、学校要根据研究课题的总体规划,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各方面研究力量,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协作,科学分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攻关的优势,重点突破一批研究课题。在教科研力量不足等情况下,要整体规划本乡镇、学校教科研资源,合理设置教科研机构,协调好本乡镇学校与学校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协同开展教科研活动,或协调好本辅导区(我县有5个辅导区,每个辅导区由5―6个乡镇组成)教科研机构、教科研人员的关系,实行乡镇校专业联手、科研联手的教研队伍重组。县直高中与高中、初中与初中、小学与小学可以实施队伍重组,充分发挥教科研人员的理论信息优势和实践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全县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
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时,往往特别注重开题,但对实施过程却无人问津,最后便是草草结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开题“热热闹闹”,过程“连唬带蒙”,结题“连编带抄”。也有人用三个“拍”来描述这一过程,即开题是“拍大腿”激情万丈,实施过程是“拍脑袋”困难重重,结题便是“拍屁股”走人了事。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因循守旧的观念在作怪,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清,教育研究能力存在问题;教师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管理者科研素养较低、急功近利、指导不到位、深入靠前指挥太少;学校管理不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管理者应在教育科研中采取积极的策略。
一.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1.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研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双翼,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两件法宝。如果能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做一番考察的话,你便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名都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学校要培养出众多名师,成就名校长,办成一所名校,就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
2.意识决定行动,行动胜于语言。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活动。往往一名管理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组建教研组,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
1.积极进行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形成教师集体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研究单位。教研组组长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2.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培养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将大的课题分解开来,形成若干个连续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这样研究起来简便,容易见效果,能够持续激发教师个人乃至整个教研组的研究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推行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具有双重目标,增加了教学策略预设与分析、策略实施及实施意图、教学观测点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新教案提醒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关注教学方式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与课堂观察目标
课堂实施——进入课堂教学并开展课堂观察
课后反思——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五.注重阶段总结。
对于课题实验课中的策略预设,可以是从大到小,从教研组到备课组再到实验教师进行分解精细化预设。阶段性总结与之相反,在层级上它是由实验教 师个人每节课的课后反思汇集到备课组,再汇总到教研组总结;在时间上它是由课后反思累积形成的周反思、月反思,最后形成学期阶段性总结,它可能是若干个小 课题成果的集合体,如此持续进行便可顺利完成结题。
六.在实践中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反复检验、评价、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段性成果是否可行,是否有实效性、普适性,必须采用控制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实践应用,检验其效果,不断发现新的影响因素,找到克服办法,实现应用效果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七.淡化评优意识,强化研究功能。
公开课是最现实的校本教研,但提到公开课,却褒贬不一,有人爱,也有人恨。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公开课呢?
我们应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公开课。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桥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舞台,并非只是一个证书,更不能说一节课便会造就一位名师。对善于反思、学习和改进的教师来说,走的桥多了路更长,登的台多了艺更高,淡泊功利,潜心研究方能成为真正的大师。
八.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能力。
形势的发展给中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成功扮演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教育科研素养。
1.教育科研理论素养。
教育科研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需要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与特点及方法的应用理论。
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相关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复杂性,要求管理者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2.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科研的能力。管理者应学会组织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组织科研工作。
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开拓创新的能力。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文字表达的能力。要求中小学校长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形成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
3.教育科研道德素养。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 系部管理
加强组织、制度及文化建设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在我校系部管理的新背景下,语文教研组建设又呈现其独特性。
一、不仅是单纯的资料库,须关注成员共性与个性的碰撞
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而教师的差异性却未能得到真正重视,每位教师的个性、兴趣、知识储备、教学经验、生活经验等等都不尽相同,这其中的差异性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鲜明个性碰撞下形成教研组共性文化。教研组是一个团队,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研组活动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协作。教研组建设并非只是学校教学任务的分配执行、教学资源的简单累积和共享。语文学科的教育资源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研讨活动也需要延伸到教学横向、纵向的多个维度和各个方面。信息化的冲击让学生了解接收的信息量剧增,不再是传统的单向接受理解。面对如此现状,教研组教师集体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不同个性、不同思想深入碰撞,延伸个体视野,拓展个体思路,才能为语文课堂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尝试由简单共享阶段过渡到教研组自主创新阶段,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和交融,进而形成开放而自由的合作氛围;和谐一致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较为完备的教研活动制度和规划,共同形成一个教研共同体。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多年探索与积淀,逐渐形成了以“和衷共济,和谐共生”为核心内涵的教研组文化,特有的团队气质也逐渐凸显。
(二)集体研究与分层化、个性化探究结合。这对教研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在活动设计规划、活动准备以及探讨方法的选取方面,依据教师个体差异性进行调整改善。在设计教研组活动时,可依据教师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化、个性化探究,诸如面向新教师的岗位能力提升计划、面向骨干教师的名师孵化工程、面向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计划等。教研组依据不同成员的发展规划,结合科研活动精细化要求,在共同研讨的同时,也可将研讨活动划分不同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关注重点。小组内交流协作,组间可以相互指导合作。诸如举办专题研讨沙龙、组织青年教师赛课、成立名师工作室等,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规划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产生更多的可能。
(三)不同个性教师教学的相互交织融合。可以依据教师的不同个性、不同擅长进行教学的比较、交叉尝试、创新。职业院校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语文课开设的内容、要求、目标也不尽相同,教研组可针对教师的特点和擅长进行教学交叉和融合,如结合我校的《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两个校本教材及相关的课题研究,由核心成员在不同的专业、不同班级交叉教学,更有效开发利用组内教师资源;或是进行教学比较和竞赛,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评课议课活动,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必然会在比较研讨中有新的突破。
二、不是热闹的茶话会,须关注活动有序性与长效性的结合
(一)成员参与设计教研组活动,让兴趣成为教研活动的出发点。教学一直强调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了解学生兴趣之前,教师自己首先要培养兴趣,能够“乐在其中”。而从我校以及兄弟学校同行那里了解到,教研组活动内容多数情况下是学校统一部署安排,教研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大多数教研组成员不参与设计组织教研组活动。
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开展之初,需要多方面集结成员的想法,这样能聚焦成员和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抓住教学实践中关键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学生的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去挖掘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或者通过专题网页、博客、QQ群、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加深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了解,也使更多的成员去关注教研组建设,参与教研组活动的规划。
(二)抓教研活动整体性,变忙乱随机为整体有序。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研活动是就某个教学工作内容设计而成。共同探讨之后,主体内容的确得到重视,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经过一个阶段,诸多活动往往呈现无序、随意的状态,无疑阻碍了教研活动的深广度发展,影响了教研组建设的长效性和有序性。
我们应能够站在学校和语文学科发展的立场来策划组织教研活动,将探究活动置于教研组整体建设目标中考虑,比如学期之初教研组长需要参考多方面因素制定教研组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形成一个可参照的目标序列,使探究活动能够向纵深发展。其间关注过程性与联系性,一个阶段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建设体系,同时能在此基础上向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关注活动成果的汇总分析,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关注过程和直接结果,而忽视了对讨论探究的成果进行汇总分析。汇总的方式应是多样化的,可先进行分类汇总,比如课题研究资料、专题研讨记录、校外培训学习资料、各类竞赛材料等。在此基础之上,再纳入整体中进行汇总分析,为今后教研组建设不断调整完善提供依据,便于探究活动更行之有效地开展。
三、不是单纯的备课中心,须关注教学与研发的交融
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着科研的任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为科研奠定了基础,而科研也为教学实践日趋完善提供了可能,教研组的研发能力是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标杆。
(一)成立专项课题小组。教研组需要结合成员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学科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求,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专题研讨活动的基础之上,由不同的教师提出并承担不同的课题项目,同时在这些项目之下也可成立相关的子课题项目,进而逐步形成一系列的教研组专项研究课题。比如本校语文教研组针对职校生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成立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职高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课题小组,同时在这个大课题之下,又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形成了诸如“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旅游专业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这样的子课题。成员分工协作收集、分析、研究材料,形成优势互补的状态。优势得以发挥,成员的科研能力也在合作过程中得以提升。依靠群体的力量去进行科研已经成为当今科研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科研氛围,成员发展的内驱力才能得以激发,逐步由被动适应型团体向研究创新型团体转变。
(二)重视校本教材开发。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践行科研治校的方略,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开发语文学科的校本教材。诸如旅游专业的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以及相关专业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并逐步形成语文教研组的人文特色,有效地践行“大语文”的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工具性。
四、不是单纯的学科论坛,须关注文化与专业的接轨
在我校系部管理的新背景下,文化课教师被分派到各个系部,由系部统一管理,此种管理模式增加了我校语文教研组建设的难度,但同时也促进了教研组建设多样化发展,扩展了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的视野,更好地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一)开设专题讲座、相关专业培训和竞赛。邀请专业课骨干教师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沙龙”,使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的知识、职业发展目标需求、职业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基础培训和趣味竞赛,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在活动中能够加强成员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对专业的兴趣,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
(二)加强与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交流和协作。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已经是半个职业人,教研组活动也需要突破思维,打破常规,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关注职业发展。组织教师对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参观考察,了解学生将来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趋势。语文教学也应该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拥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