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房地产财务实务

房地产财务实务

时间:2023-06-08 10:5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房地产财务实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房地产财务实务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教师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93-02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房地产企业会计课程是我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立足中国新会计准则和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将中国现行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清楚地认识和掌握,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继续深入会计理论研究或从事房地产会计实务奠定一定基础。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房地产企业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具备处理房地产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房地产企业现实经济核算工作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房地产资金筹集,销售收入取得、房地产建造成本、费用支出、税费上交、工资发放等日常业务,及年终利润分配等房地产企业现实经济业务的核算。为了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必须对传统的房地产会计教学作必要的改革。

二、房地产会计教学的现状

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而会计学科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它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可操作性极强,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会计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会计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从业经验要求非常“苛刻”,不再容忍毕业生拿着企业工资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而要求毕业生马上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投入高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中。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会计人才的实践性教学尤为重要,而现实中的会计教学的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了会计实践的教学。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多数院校的会计学教师缺少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基本是从院校毕业直接到校负责教学工作,会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普遍是会计分录的编制,而缺少经济业务形成过程留下的原始凭证的讲解,学生所学的会计处理是基于教师总结后的最后一个步骤的理论处理,没有培养出对经济业务全面分析、独立完成的能力,之后布置课后复习题巩固所学会计知识,导致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相关会计问题,做不到真正理解和消化。这就造成学生毕业到了到了企业需要重新认识原始凭证再结合理论知识进行会计工作的一个艰难过渡阶段,而这一艰难过程往往就会让很多人畏惧,因而失去了一个好的就业岗位。

2.教学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从大专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教学仍然是以会计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纲,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特点是被动机械学习。这种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与实践操作的联系环节,学生缺少自主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缺少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类课程,会计基本理论虽然是指导实际工作的准则,但会计学习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处理实际业务,而当前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与会计学习的最终目标相矛盾,不符合当前国际化趋势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是单一的“黑板+粉笔”,再加上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考核方式以理论知识测试为主

当前,房地产会计的考核主要分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 70%)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两部分。理论考试一般是期末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的构成比较灵活,主要由出勤 + 课堂提问 + 作业完成。这种考核方式下,考核的知识比较片面,只能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能反映实际操作水平,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无从考证。

三、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学生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进行转变,转变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把学生需求作为依托,进而培养学生自学性和创新性。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创新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为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专业理论与实务必然要进行衔接。会计理论来自于日常实务,是对会计实务经验的高度概括总结,并对实务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所以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在对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会计课程时,教师都需组织配备相适应的模拟实务资料和教材与会计实务相衔接,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实务相结合的实际操作中去,通过训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会计知识适用性。房地产会计,应建立房地产经营沙盘,并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凭证(包括各种项目报建文件、工程承包文件、不动产销售合同、项目完工结算合同、银行结算凭证、按揭款到账凭证、发票等)制作成仿真化的教学版本,收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经济业务材料并制作对应的原始凭证用于教学,实现仿真化目标;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实务化目标,同时将涉及原始凭证认识及填开、房地产企业常见经济业务处理技能的教学任务细分到各专业课程中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原始凭证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实现系统化目标。

3.建设实验室

为了提高房地产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应建立健全房地产沙盘实验室、税务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房地产沙盘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学,熟悉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费用构成及其来源和房地产开发流程及其管理,使其能在实务工作中更好地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并能正确归集成本费用,确认收入。同时,建立健全税务实验室,使学生足不出校即能高仿真地模拟企业各项税收纳税申报流程,并通过组织实施项目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现行各税种纳税申报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建设优秀师资团队

专业是兴校之基石,而师资是强专业的根本保障,优秀的师资团队应该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先进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成员组成。而建设这样一支房地产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指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到房地产开发企业挂职,深入企业一线,熟悉房地产项目从报建至项目完工进行完工结算的整个流程,参与房地产企业会计和税务处理工作,掌握该项技能,并收集教学所需的资料。 “请进来”是指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税务师事务所引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行业专才或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专业建设研究和实施工作。

5.改革考核评分办法

由于房地产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同时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应建立“理论+技能+过程”的“三三制”考核评分办法。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基础理论考核以期末的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而基本技能与操作技巧的考核则主要根据平时的岗位实训和作业完成情况给分,着重考查专业岗位的业务经办过程和业务处理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工作态度,体现在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与“教学参与率”等方面,即整个考核评分过程中根据学生上课出勤和听课情况给予适当的成绩或评分,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陆秀团.专业建设与行业深度结合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4).

[2]胡昭瑾.浅谈会计教学改革中的理论联系实务的重要性[J].商,2013,(12).

[3]高莹,王倩.提升专业技能改革教学方式[J].中国教育装备技术,2013,(9).

[4]苏宏伟.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J].创新教育,2013,(2).

[5]陈静.“双证书”制度下《财务会计》教材建设与教材改革[J].财经界,2013,(5).

第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

一、运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大量新业务、新产品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由单一的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同时并存)、贯穿会计准则的核算理念的变化(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变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导致会计的计量模式必然也要发生变化(由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体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转向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计量模式)。而基于市场对资产价值认定的公允价值再次大范围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加以运用,将在增强会计报告信息可比性和相关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中的运用

我国会计准则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的具体准则包括:3号投资性房地产、5号生物资产、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2号债务重组、16号政府补助、21号租赁和20号企业合并中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这些准则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即在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限制。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时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除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外,其它清偿方式下非金融资产的计值均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得的资产和负债以及作为对价支付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

租赁准则规定,承租方在租赁期开始日对租入资产计量采用该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

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确认环节存在的问题

非金融资产的计量是否能够采用公允价值,首先应判断是否符合各项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先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从而使公允价值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

从非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中对非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相关规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确认的条件规定比较散乱,缺乏一致性,如租赁准则中只写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在什么条件下采用没有加以规范;二是确认条件和计量基础混为一谈,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政府补助和债务重组等4项准则中,对于确认的要求实际上更倾向于计量基础的要求。

(二)计量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量是公允价值运用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着公允价值的实质,又决定了公允价值运用的效果。我国公允价值在非金融资产计量时仍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层级划分,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存在活跃市场,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此层级取得的公允价值是最客观的;第二层次,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存在类似活跃市场,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此层次虽然存在同类交易的活跃市场,但是如何调整到计量对象的价值具有主观性;第三层次,不存在前两种情况的市场,此层次不存在交易的活跃市场,需要通过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在三个层次规定中,对于“活跃市场”、“类似活跃市场”没有明确的确认条件,增加了实务中判断的模糊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非金融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是后两种情况,实务中需要对非金融资产根据类似资产进行调整或采用估值技术。由于非金融资产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交易环境及主体动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而采用估值技术在实务中操作难度最大:一是实务中对非金融资产的估值还没有代表性或通用的模型,往往更多采用现值的计算模型,模型参数确定的准确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效果;二是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规定各不相同,计量时涉及的多项参数没有任何指导信息,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三)披露环节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确认和计量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公允价值本身的主观性导致公允价值的附加信息披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对于涉及公允价值披露的内容可以说少之又少。生物资产准则、政府补助准则和租赁准则的披露内容没有涉及公允价值的任何信息,而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也只要求披露公允价值,披露要求最多的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和企业合并准则,但也仅限于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

可见,虽然具体准则中规定了对公允价值披露的信息,但信息使用者仅根据这些简单的披露信息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入都远远不够。

四、建议与展望

当前我国非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增强,监管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深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主要计量模式。

(一)积极推进培育活跃、有序的市场

公允价值有别于市场价格,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市场的一种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认定的综合计量属性,所以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得以合理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活跃市场的培育,依赖于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包括资本市场、房地产、生产资料等各类市场,防止行业垄断地发生,让交易双方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公允的市场价格及市场信息;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舞弊,积极营造一个充分交易、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大力开展企业与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作

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对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员来说是他们的一个强项,长期的资产评估工作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评估经验和评估技术。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与资产评估的目标基本一致,为了有效提高公允价值估价的公允性和可靠性,企业应该借助专业资产评估机构的优势,尽量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长期来看,会计界和资产评估界的合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客观、公允的资产价值是二者合作的基础和目标。

(三)制定全面、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正式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irValueMeasurements),FASB对该公告的原因做了如下阐述:“在本准则之前,公认会计原则中已有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以及应用这些定义的有限指南,但这些指南分散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诸多公告中。指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又增加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性。FASB决定在本准则中考虑这些问题。”该公告主要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公允价值的定义、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

当前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情况与NO.157号前美国的情况基本类似,这三个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面临的问题。既然美国已经研究并很好地处理了该问题,那么我国也应该积极借鉴美国制定公允价值专项准则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便务实地规范指导公允价值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

[2]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J].财经论坛,2005(9).

第3篇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17项为对以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22项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明晰了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所涉及的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进行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至此,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

企业会计准则近阶段主要是为我国的上市公司服务的,所有的上市公司尤其需要用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其会计行为和财务报告。部分准则也适用于国有和其他大中型企业。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市场是资本(证券)市场。它的活力从何而来?主要依靠每一家上市公司按法律、法规等的规定向市场披露公司报告,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业绩)和现金流量。离开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市场将缺乏最重要的信息来引导资本的有序、合理流动,投资人的正当利益将失去保护,社会资源也不可能得到优化配置。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三大特点

(一)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

会计处理方式更符合业务实质,但因其大量依赖于经营层及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及判断,在会计信息审计和使用实务中需更加注意企业恶意操纵利润。

(二)新准则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在39项准则中,大部分准则均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够成熟,何为公允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尚不能得到公认。在实务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简单的以评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情况,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时应关注评估报告。同时,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执业规则,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也变得日益迫切。

(三)建立健全统一而有层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具体包括三个层次:1.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基本准则的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2.具体准则,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38项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目前尚未颁布。

二、基本准则的新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英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简称“概念框架”,CF),而我国则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取代。虽然,基本准则可能是我国未来概念框架的过渡形式,但现在当作我国的概念框架,却具有鲜明的特色、新意并符合中国国情。

“基本准则”这一术语的采用,既简明易懂,又便于人们清楚地理解其性质和地位,很容易看出它的特点:基本准则高于具体准则,它能为具体准则提供基本概念并指引方向,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基础,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可用来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显而易见,基本准则不是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外,而是在该体系之中,并处于顶尖地位。它不仅是法规,而且是比具体准则更重要、更基本的规范,这种制度安排,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下表对新旧基本准则进行了比较和差异分析。

三、具体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可能影响

新准则将对公司财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以下分类列举了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的若干规定:

(一)可能使利润得以提升的若干规定

1.债务重组:原准则规定,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用以清偿债务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就以现金、非现金偿付以及债转股等几类清偿方式分别规定了细则。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样,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就不产生损益;新准则规定,以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样,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

3.长期股权投资:原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单位账面价值出现差额时,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列示,并予以逐年摊销;新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该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这样,当出现长期股权投资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相应份额时,原规定是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逐年计入公司利润,新规定下可将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4.投资性房地产:原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及存货的计量属性一般均为历史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新准则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应以成本模式为基准计量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以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繁荣景象时对公司业绩较为有利。

5.借款费用:新准则扩大了可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由专门借款费用扩大为一般借款费用;此外,新准则还扩大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范围,由固定资产扩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这对房地产公司、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等的业绩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

6.无形资产:原准则规定,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具备一定条件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该规定减轻了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此外,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原准则规定,如果合同及相关法律均未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超过10年;新准则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再摊销,只计提减值。这样,公司对其无形资产是否属于寿命可确定,以及寿命多长的判断,将对公司利润造成不同影响。

7.企业合并:新准则根据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适用权益法与购买法,并就商誉的处理作出新的规定。新准则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是否属于同一控制的判断,将影响到是采取购买法还是权益法;(2)购买法下,作为支付对价的资产或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其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3)购买法下,如果出现负商誉,将不再逐年进入损益,而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从而提升利润;(4)以往对合并价差是逐年摊销的,而新准则规定商誉不进行摊销,而是予以减值测试。

8.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利润表中,新准则规定,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将列示在合并利润表的净利润当中。

9.政府补助:对于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原准则规定是先作为负债,待项目完成后转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应系统地在一定期间内作为收益处理。

10.所得税:此前多数企业均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新准则规定,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在实务中,多数企业均存在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的情况,因此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本期所得税减少,从而使本期利润增加。

(二)可能使利润减少的若干规定

1.股份支付: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的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时,应以所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合理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使公司利润减少。

2.资产减值: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样避免了部分公司提取秘密准备,在以后年度突击转回减值准备的可能。

(三)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若干规定

1.存货:新准则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对原采用该类方法的公司而言,改变存货计价方式,将对存货成本的结转产生较大影响。至于对利润的影响是增是减,将视当期物价变动趋势而定。

2.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原投资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此外,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衍生金融工具将进入表内计量。这两条规定都会对公司利润造成一定影响。

第4篇

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可靠地提供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信息,能够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资本定价,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公允价值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意义。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计价历史沿革来看,经历了农业社会即小农经济社会评估价值时代、大工业革命的历史成本时代、和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般物价水平计价的时代。这说明资产的计价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各种适合各时代特征的计价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我国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一般可理解为某项财产或权利大家共同认同所拥有的价值量度数额。这里的“公”一般可认为对价值有较为理性认识的人的集合。“允”可理解为认同。可以看出,在内容上,公允价值定义非常简单,它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但是这个金额是在许多限制和假定条件下取得的,即公平交易、持续经营、平等自愿、完全市场、时间性和价值的估计性(相对公允的价值),正是这些限制和假定条件才使公允价值具有了特殊的内涵。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体现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既考虑了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要求,又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但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有条件的,即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难于取得的情况下,就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具体有如下方面运用:

(一)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将旧准则中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等。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而这种以净利润为基础的每股收益指标应结合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分析才有价值,没有现金流的收益不是真金白银。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计量基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未满足以上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同时还规定,在判断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对具有商业实质的,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三)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规定,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应当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旧准则未对此作出要求。投资企业在按照权益法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后确认。可辨认资产净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该调整可能导致净利润减少;可辨认资产净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该调整可能导致净利润增加。

(四)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并对公允价值的取得等问题作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就目前情况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取得的。但考虑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该准则未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则不需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是在每一会计期末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股权激励

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开发行新股时预留股份、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公司股份等方式作为股票来源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因这些权益工具是一种金融工具,符合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原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六)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是公允价值应用最全面最充分的准则。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将金融衍生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并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会计实务运用中的困难及对策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1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很难同时得到满足。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不成熟,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例如:关联企业在购销往来、资产转让和出售等业务中,通过操纵购销差价来获取利润,问题的根源在于关联交易存在单方面垄断性,如进货渠道垄断、技术垄断、供应链垄断等。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规模优势促成的,因为企业的规模发展本身就是在促进技术垄断的出现,提高了垄断产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政府的无效管制也责无旁贷。再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和债务重组中,上市公司通过非同类资产置换,达到“互利互惠”,即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后,两家上市公司通过“约定”互换资产使置换资产升值,实现人为的“报表重组收益”,其原因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和债务重组缺乏透明的监督机制。如果说技术因素是监督匮乏的“瓶颈”因素的话,那么制度本身的漏洞就是制度运行失灵的主要原因。

2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的计量,我国和国际上的条件差异比较大。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有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有相应的机构每个月相关信息,有很多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公允价值较容易取得;而在我国市场价格不成熟,其信息数据并没有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相应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也就是说价格体系不完善,无法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由于“公允价值”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并容易控,其广泛应用极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从而操纵上市公司股价波动。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就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面临着很大困难,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难点。

3盈余管理问题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结果可增值也可减值,可能使证券易投资较多的公司,其股本“账面富贵”并反应在当期业绩中。企业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它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会计主体的利益。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二)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遇到困难的措施

1规范公允价值运用条件,保证实务中严格遵守

企业滥用公允价值行为,主要是违反准则规定条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并由此对企业损益形成调节甚至操纵,因此有必要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实务操作专门形成法规条文,不仅要明确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而且要对条件的判断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尽量减少企业财会人员不必要的职业判断,同时使企业外部审计、监管有据可依。

2规范关联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加强关联方关系的披露

规范关联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对所有的关联交易禁用公允价值,而是要针对各种关联方交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制定保证定价公允的相应措施。同时加强对关联方关系的披露,以避免企业通过隐蔽的关联方滥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

3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形成由使用者监督的机制

“财务报表列报”具体准则规定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中应单独列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信息。“金融工具列报”具体准则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估值技术影响、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差异及确认政策等信息。为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形成由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监督的机制,建议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进一步加强,如非货币金融类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及公允性的说明,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当前市场价格的比较及差异的说明等。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及对损益影响进行说明,会更有力度。

4建立健全实施公允价值的良好环境

随着企业新业务不断涌现,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因此,必须加快具体准则制定步伐,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新会计准则 影响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走向完善,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基础上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均认为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金额)。公允价值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要素计量的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在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基本准则中,正式确立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并列;2.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等诸多具体准则中适当引入,强调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一些特定交易或者事项,如果有关资产或者负债存在活跃市场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此外,在诸多具体准则中,对投资者投入资产的会计业务的处理均规定了“不公允的除外”的情形。

一、在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必然性

1.物价变动的需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某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很大改变,物价变动的现实,向历史成本提出挑战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币值剧烈变动,使各个时期的以历史成本表现的货币购买力失去了可比性。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如果现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企业会计报表,势必影响会计报表的相关性、真实性、客观性。这样,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有用性与公允性。

2.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动。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发生动摇。由于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暴利以及蕴藏的巨大风险,人们高度关注衍生金融工具的报告问题。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和企业外部投资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报告制度感到特别担忧,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它们都无法在传统财务报表内得到反映,或者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账面金额远远小于真实的价值或可能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为此,应用有效的价值计量属性,提供能够满足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客观披露需要,进而满足社会对会计计量的总体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日益受到重视,并被推向会计实务的中。

3.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会计信息对决策日显重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吁充分披露对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信贷等决策有用的信息。然而,传统会计模式通常使得许多相关的信息得不到反映。比如,企业自行创造的商誉、人力资源价值、产品品牌价值等许多信息,都未能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也就使得会计难以报告企业真实的财富价值和盈利能力。

4.产权利益变化。股份公司的产生使企业的产权关系产生了两大实质性的变化:一是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二是公司股东的分散化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企业产权关系的这一变化,使会计方法日趋复杂。会计方法的复杂化和人为性的增加,又引发了有可能导致不公平现象出现的新问题,因为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经济后果。为维护社会公正,保护企业各利害关系人的产权利益,便产生了公允表达与公允计量的要求。

5.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影响会计的国际化大趋势过去几年,国际社会发起的对华“反倾销”调查逐年增多,尤其美国。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开始从会计方面寻找新的会计计量方法。那么,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新会计准则带来哪些影响?

二、在新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带来的影响

在新准则中38项涉及会计要素计量中19项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很广,影响之深远。笔者在此仅仅谈谈运用公允价值较多的并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的相关的内容。

1.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公允价值带来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入账价值的应按照首次执行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公允价值与原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后续计量。如果后续支出使可能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应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对它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其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在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将其持有的房屋建筑物改售为租,在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其 公允价值超过账面成本的部分也只能调整期初的股东权益,而不会影响当年的利润。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中运用公允价值带来的影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初始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差额大,则对当期损益影响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3.金融工具的 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计量中运用公允价值带来的影响

关于金融工具业务的新会计准则有《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及《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这四项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理念。对它们采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4.对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中运用公允价值带来的影响

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成本小于所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对企业合并成本及所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价值进行复核,经复核后企业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克服了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的缺陷,从而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在报表上对被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以及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进行确认和摊销,在合并业绩的计量上实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对称性配比。使得合并后企业与其他合并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利用公允价值确定或资产减值计提的自由裁量权,以便为合并后报告较高的盈利创造空间。

三、结论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带来影响,较多方面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产生影响,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随着对新会计准则理解的深入及相关要素市场的逐渐成熟,公允价值一定会在定期报告中得到更广泛的体现,对公司价值的产生影响。尽管在公允价值实际应用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但在我国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更应慎用公允价值。

另外,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公允价值计量将日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也必会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张莉,公允价值本质刍探,金融会计.2006.7

[3] 刘春,孙亮,对公允价值的本质及现实运用的思考.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 2010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 .2010

第6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难点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尤为显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加入WTO之后,为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而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化趋同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公允价值将在会计计量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和可靠的数据。但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在很多方面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因此,探讨和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

1、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为取得该产品销售收入,必定要发生相应的产品成本,即所谓的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通常情况下,收入和费用、成本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即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进行计量的,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而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价值的一种计量模式,现行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保证收入与费用、成本在计量属性方面更加符合配比原则。

2、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润是通过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如上所述,通常情况下,收入是按市价计量的,而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很明显,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即利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由生产经营活动所实际创造的利润,另一部分是各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其中价格差对企业的利润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由于人为无法控制的价格差的影响,当期实现的利润并非是企业经营所实现的真实利润。因此,对收入与其匹配的费用、成本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利润。

3、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因此其决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金融资产的购买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或者企业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因此,公允价值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够为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难点问题

1、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矛盾。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准则出台之前,按谨慎性原则,会计报表采用的都是市价和成本“孰低法”。例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前,企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成本1,000万元,即使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涨到1亿元,报表上显示的也只能是1,000万元;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该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就需要调整为1亿元,但是如果之后该房地产又跌到5,000万元时,账面则需要反映亏损5,000万元,如此所谓的亏损是否合理成为问题。另外,利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关系可以进行利润操纵。如在非货币交易中,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而现行会计准则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2、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受到置疑。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越来越受到利害关系人的关注。但如何取得公允价值,能否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也就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成为问题。在实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的地缘差异、时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定一个唯一存在的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更是受到众多人为因素以及不可预见事件的影响。而且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计算仅有原则上规定,缺乏具体细则上的操作规则,这会带来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和随意性。

3、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统一规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概括为三种:第一,在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第二,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第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以运用现值估价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其中,前两种方法都容易确定公允价值,并且在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不存在较难的技术问题。关键是第三种方法――现值估价法,由于现值技术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诸多难题,使得现值估价法难以准确操作,进而造成公允价值不能深入运用。

4、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专业的主观判断,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涉及到现值、折现率等问题,更需要会计人员了解金融市场,并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据调查,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很少的比例,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具有初级文化水平。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则非常缺乏。另外,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致使其职业判断水平不高,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在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低下为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难点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允价值的获取要求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尽可能地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且交易时交易双方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据此确定交易价格。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开放的市场体系,资源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较大的限制,不同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不一致;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其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公允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现象仍旧存在,致使资源的价格往往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尚不成熟,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困难。

2、公允价值计量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环境而确定的一种计量属性,因此其可靠性问题源于市场信息的多样性、估值方法的复杂性以及判断估计的人为性。首先,我国尚无完善的活跃要素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的数据来源没有保障;其次,会计监督体系尚不健全,只有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审计监督较为规范,而其他企业的监督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甚至很多企业完全处于监督体系之外。除此之外,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现行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这个规定中,并没有对“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做出明确的解释,从而对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产生了一定影响,信息可靠性也因此受到质疑。

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不规范。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现值估价技术,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有关现值估价的概念表述,前后一贯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这增加了运用现值探求公允价值的难度。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范围的规定,但是对于具体如何进行计量却阐述很少。而且作为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的原因之一,正如财政部在相关文件中论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原因时所述:由于国际上多数国家或地区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中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并非学术界、实务界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因此,落后的理论研究必然会影响到实务应用。

4、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较差。目前,在我国技能型会计远远多于智能型会计,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习惯于历史成本计量的模式,习惯于按照规范导向准则进行固定式的会计处理,在公允价值获取方面缺乏职业判断,导致了公允价值获取方面难达公允。然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要知道过去,更多地应面向现在和未来,如现时市场价值、未来收益现值等。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样就增加了会计人员的操控空间,以致影响到公允价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上文所述难点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在市场经济环境方面,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的市场价格也便称为公允价值的最简便的来源。所以,应该继续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影响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从而使交易双方都能够获得更为客观、直接的公允价值。另外,在法律环境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避免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不公平交易和利润操纵。

2、统一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现行会计准则只是在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关于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是分散于不同的具体会计准则或是解释指南中,缺乏具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统一标准,因此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以及应用指南,以规范指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具体运用,保持不同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的一致性。

3、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其次,在业务方面,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只有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了合理的监督机制,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得到合理使用,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之向利害关系人传达更为真实的企业价值信息。

五、结语

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经济事项的公允价值将比较容易取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克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在充分学习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以便让公允价值计量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服务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它应当基于这样一个假定:一是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而不是为了破产清算、资产重组或者缩减经营规模;二是交易双方应是在公平前提下进行的交易,双方交易的资产和认定的价值是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公允价格;三是在资产价值认定上,这种交易需要一个成熟活跃的市场,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最恰当的依据,这是资产价值确定的最重要和可靠的依据;四是在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作参考的情况下,则应以专业的资产评估部门经估值技术确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交易资产的公允价值。在交易过程中,计量的动态性是其首要特征,它使会计信息能更及时、全面地反映真实的经济环境及其变化,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这五项具体准则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下面我对公允价值在这几项具体准则的具体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1.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中应用

新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取两种方式,即,实际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但在实际操作中,限于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严格,无法计提折旧和摊销,而实际成本法的数据来源容易取得且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出,因而更受青睐。所以企业只有在掌握充分可靠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前提下,企业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据统计数据,在2012年沪深两市近700家拥有房地产业务的企业中,仅有金融街、津滨发展等少数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核算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资产市场的逐步成熟,公允价值更能反映资产的期末估值,这种公允合理的价值确认方式更易得到企业自身、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认可。

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该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3.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的应用

在旧会计准则中,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减免或少偿还的债务作为一种损益被计入资本公积。从实质上来讲,这种重组被视同为一种正常的经营交易;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实物抵债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意味着上市公司今后难以用债务重组等方式通过显失公平的价格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因此说,新准则中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更加务实合理。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新准则较以前做出较大调整,在旧准则中,更多地强调了交换双方的资产价值确认方式和是否涉及补价及补价的确认原则。而新准则要求:不管是否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交易双方都不确认收到的补价中所含收益或损失;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的,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可直接计入损益;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5.企业合并

新会计准则从公允价值的认定和核算方面,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做出了较详尽和更利于操作的规定。一方面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双方自愿交易协商确定的价值作为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以确认购买商誉;另一方面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余额不足冲减的,再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可以说,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对资本市场的整合和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从实际业务操作的层面上来讲,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从公允价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公平交易价格体现资产真实的价值。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资产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而公允价值的认可是以完善成熟的评估、审计制度为前提的,目前以我国现在的资产估值技术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认证往往缺乏公信。可以说,成熟活跃的市场、完善的资产评估认证技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

2.公允价值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大量的估计,企业可以因此夸大自己资产的价值,从而创造了利润。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这种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无疑会使企业当期净利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3.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由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来完成,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复杂专业的处理才能完成。而目前我国财务人员队伍中,高端会计人才尚不足10%,基层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评估还是一知半解。可以说会计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

四、推行公允价值属性的几点建议

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在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我在阅读大量的文献后,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制定并颁布专门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公允价值》

财政部应该制定并颁布专门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公允价值》,尽可能详尽地对公允价值予以规定或说明,并在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对违反相关公允价值规范的法律责任。

2.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建立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反对垄断经营,创造公平、自由、活跃的市场环境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关键。

3.建立公允价值的市场信息平台

为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国家应着力于完善资产数据库系统,建立资产、负债价值信息交流平台,对资产的类别、功能甚至待处理资产的再利用,不同功能资产的市场需求量及饱和度定期向社会;使资产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真实地反映市场行情的瞬息变化,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4.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

国家应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在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应该披露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如:公允价值的计量原则与方法、未来现金流量的依据与确认原则、贴现率的选择、有无可能存在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重大调整事项等。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专业水平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又要不断对其进行业务素质方面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做到不仅是一个报表编制者,也是一个评估师,以使公允价值相关新准则真正得以良好实行。

第8篇

刘玉廷司长(以下简称刘司长):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进会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长期任务。在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会计改革将围绕标准的建设与实施、会计市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监督等5大领域有序推进。下面我从5个方面做一下具体解释:

一是要加强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

第一,完善与国际惯例持续趋同并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体等效的会计准则体系,仍然是今后会计改革的首要任务。

对此,要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实施的指导和监管,巩固上市公司实施新准则的已有成果。在此基础上,扩大准则实施范围。在与国际持续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要加大会计准则等效战略的实施力度,继续做好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后续工作,积极开展中美合作和会计准则等效工作。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在未来3~5年内,使中国的会计准则能够得到世界主要国家认可。

其次,建立实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未来还要向医院、学校这些非营利组织发展。这些单位现在执行的是事业会计准则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迫切需要进行这一领域的会计改革,引入企业会计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最终形成统一的中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

最后,研究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我们每年派人到国外学习研究,积极做好必要的人才准备。将来在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基础上,择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组织实施,使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要素。

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有序推进、落到实处,目前至少要求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抓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鉴证指引的研究制定工作,形成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核心,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内容完整、方法科学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二要加强内控宣传培训工作,为贯彻实施基本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三要研究建立以财政及有关部门为引导、各单位具体实施为基础、会计等中介机构咨询服务为支撑、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确保内控规范平稳分步有效实施;四是要研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第三,遵循“路线”,推进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不久前,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大会上,我们构思了一幅路线图。其核心内容是推进以“健全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标准、打造一支队伍、培养一个产业”为主要任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

首先,力争通过5~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建立一个政府规划指导并组织推动、单位主动参与并具体实施,社会积极响应并配合支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其次,基本构建一个以企业、单位提供标准化信息为基础,企业、投资者、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方便高效利用信息的综合信息平台;第三,基本形成一套以XBRL国家分类标准为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会计工作相关业务流程的会计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第四,基本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多面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第五,基本培育一个为相关单位提供软硬件产品供给、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服务质量上乘、社会声誉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推动我国会计信息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会计信息运动的自动化、集成化,会计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会计行业的智能化、现代化。

总之,标准的建设、完善、实施、国际协同与等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永恒的主题,因为这属于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加强监管,培育成熟稳健的中国会计市场

会计市场管理作为未来会计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至少包括3个子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和“洋资格”管理等。

首先,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引导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质量,扶持和促进国内规模大、信誉好、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走国际化道路,增强事务所风险抵御能力和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最具特点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们企业要“走出去”,会计师事务所也要跟上来。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要积极推动、强强结合,发展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与“四大”规模相当的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对10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要统一大纲,统一题库,逐步实现全国无纸化考试,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和监管力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平台一旦建成,大家随时可以考会计证,操作起来很容易,为会计就业创造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各级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更多更广的角度研究和开展本地企业会计改革的问题。

再次,加强“洋资格”的管理。目前,许多外国会计培训机构到中国推广自己的会计资格,其中有些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对中国会计市场的规范发展影响很大。对这些不规范或商业化的“洋资格”,必须建立管理制度,不能任其发展甚至泛滥。

三是要着眼未来,大力推进会计人才战略

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继续实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逐步完善高级会计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不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高端会计人才;二要贯彻落实《会计法》和《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组织启动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并使其经常化和制度化;三要做好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考试工作,建立科学、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评审制度,探索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四要全面加强会计队伍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社会公信力。

四是要服务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理论是基础,会计理论要指导、服务会计实践。首先,我们要总结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和已有理论研究成果,借鉴世界各国会计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研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其次,要充分发挥会计理论研究对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先导作用。会计要发展,理论一定要先行,要把国外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会计、审计、内控、会计信息化、行业发展等方面先进的、前沿的理论引进来,同时也要通过理论宣传把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宣传出去。

再次,要倡导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互动与合作,强化会计研究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会计理论研究对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要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形成会计理论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和宽松环境,又要加强学风建设,克服不求甚解的浮躁现象。

五是要理清职能,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建立以《会计法》为中心、以财政部门监督为主导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会计监督的任务。我认为,会计监督未来的发展应重点借助社会监督,同时加强对社会监督的再监督。因为《会计法》赋予了这一职能。财政部负责全国的会计监督,同时要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比如,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银监会对银行、保监会对保险业进行会计监督。财政部门的监督是全方位的,凡是有会计工作的地方都有权依法进行监督;其他部门的监督有特定范围,这就需要加强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会计监督的整体效能。会计监督应当分工负责,避免重复检查和职责不明。

记者: 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起了很大争议。对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都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请问我国会计准则在这方面会有调整吗?

刘司长: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实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引起了很大争议。迫于舆论压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做了一定的调整。

2009年4月2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

对此,我国一直在高度关注、密切跟踪美国和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动态。虽然我国不属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而是与之趋同的国家,但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需要对会计准则公允价值问题作出回应。经过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我们提出了以下基本意见:

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监管机构疏于监管。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公允价值计量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将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挂钩是比较牵强的。

二是FASB和IASB先后公布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只是迫于压力所作的调整,而且明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形成的财务报告已被各国广泛认可,不可能轻易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而改变会计的计量属性。

三是中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坚持了适度谨慎原则。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后,财政部通过各种方式强调和提示企业,应当慎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如投资性房地产,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了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但同时规定了使用公允价值的严格限制条件。《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1 570家上市公司中630家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其中只有18家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鉴于上述情况,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暂不作调整。

记者:新会计准则已经执行2年半的时间,执行情况整体如何?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会计标准,还需要多长时间?

刘司长:新会计准则体系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施行。上市公司实施一年后取得了成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2008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扩大到所有中央企业、所有非上市银行、有关金融机构以及非上市的所有商业保险公司。2009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农村信用社和部分省市的国有企业等。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其系列会计政策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规范经济秩序、维护公众利益,为企业走出去建立了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目前,新会计准则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当然,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深入贯彻实施和扩大实施范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财政部与有关方面保持通力合作,采用了“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等方式,密切关注、分析和及时解决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我们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的方式来解决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反映的问题, 2007年、2008年分别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将于不久印发,这些《解释》与具体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

至于在全国统一会计标准的时间,我国预计到2010年左右基本实现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目标,除小企业执行单独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外,力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切实解决大中型企业之间会计核算各异和财务报告信息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记者:我们获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推迟实施,请您谈谈推迟的具体原因,新的实施时间是什么时候?

第9篇

假期到了,为了提高自已的阅历,适应社会,我想在这个假期能找个实习单位,渡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由于这是第一次,就不知道怎么下手。还好参考从网上找到的样板,顺利的解决了这个环节。

我应聘的岗位是实习会计,被建业公司安置到了置业有现公司。公司的财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名财务经理,两名出纳,两名会计。此次负责我实习的是公司出纳—刘爱丽,刘姐根据我的实习时间,主要是让我了解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会计凭证。公司采用的是金碟财务软件,从编制记账凭证到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结帐都是通过财务软件完成。我认真学习了正规而标准的公司会计流程,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掌握了金蝶财务软件的操作。

开始单位不会让什么,观察我是否有耐性全身心的投入本行业。然后是大批量的工作,数量和难度都很大但是要求不高,这是考察我的能力,也让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单位里完全按能力来分配待遇,而不是学历。社会的准则就是不能劳动的人就是废物,即便你是大学生、文化高、素质高、说话有水平、气质高、斯作等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虚心向他人学习有真材实学才是当务之急。

作为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会计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基本上能耳目能熟了。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通过实践了解到,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下面就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还算扎实,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实际中学会做账。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会计具有很强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其一,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其二,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其三,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

在登帐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然后,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不过慢慢觉得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又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清朝改良派代表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总之,在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我可谓受益非浅。

同时,在和建业人交往过程中,我总能学到不少东西,但也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主要如下:1、知识量少搭不上话。2、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慢跟不上。3、在校所学知识老化、单一、片面、虚无。4、房地产企业方面的知识很少。5、财务管理、财务处理之知识肤浅。6、税法税务实务纯粹纸上谈兵。7、核对文件效率低下。8、加强对ecel、用友、数据库等专业知识的学习。9、帐务处理还要细化学习。10、实践工作能力低下,不得法。11、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14、及时对新会计准则学习。

怎么弥补不足呢?首先,结束每项工作要及时总结。其次,工作中碰上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并作做好笔记。最后,在工作中不知足地学习。说说简单做起来难,不过我相信我肯定会改变一些的。

第10篇

关键词:增值税;财务会计;融合

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增值税时代全面来临。营改增不仅仅是税收问题,同时给财务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会计核算与增值税的关系看,有什么样的增值税税收政策,就应该有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出台的财会201622号也充分地说明了这点,由于研究的细化,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研究领域不同,增值税时代下税法的变化如何带来财务会计的变化?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财务会计核算带来了挑战和思考。

一、重视进项税额抵扣的变化

1.不动产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在财务会计中,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果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符合抵扣条件,增值税的进项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借方;如果不能抵扣,则将进项税额计入资产的成本中。在营改增前,用于增值税非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增值税非应税项目包括不动产及不动产在建工程,例如企业购进的原材料用于房屋,则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增值税时代,由于不存在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所以在将购买的资产用于房屋、建筑物时,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但要注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15号公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例如企业购买了一台电梯用于房屋,电梯原价10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元,电梯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首先要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认证,认证的当月可以抵扣17万元的60%;在认证当月的第13个月,允许抵扣17万元的40%。在会计核算上应交税费下面分别设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和“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进行明细核算。

2.仍存在不允许抵扣项目

营改增后,虽然没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但也不意味着一般纳税人拿到增值税专用发票都可以抵扣。在以下情况下,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仍然不能抵扣:用于简易征收项目、用于免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用于个人消费;接受旅客运输服务、接受银行贷款服务及直接和贷款服务相关的咨询服务、接受餐饮服务、接受居民日常服务。

在教学中,遇到不能抵扣的增值税,如果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先认证,然后转出相应的进项税额。例如企业购买礼品不含增值税价格10000元,税率17%,用于员工福利,转出进项税额时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 11700

贷:库存商品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700

二、重视销售业务的增值税处理

营业税作为价内税,企业的销售价格是含营业税的价格,收入是含营业税的收入,营业税作为价内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中;而增值税作为价外税,收入是不含增值税收入,增值税作为“应交税费”计入贷方科目,教学中应注意价内税和价外税核算方法的不同。在增值税时代,要注意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出租房屋都是增值税应税项目,首先要熟悉相应业务的税收政策,然后根据增值税核算方法准确地进行账务处理。

1.视同销售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货物销售业务中,视同销售一共有八种行为。其中之一是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应该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案例是企业将自产的货物用于房屋,例如⒆圆的钢结构用于房屋建设,钢结构的成本100万元,公允价值200万元,在营业税时代要视同销售,产生增值税销项税额34万元。但在增值税时代,由于不存在非增值税项目,因此将自产的货物用于房屋时,不需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企业应做出如下的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 100

贷:库存商品

在增值税时代,企业提供服务同样有视同销售行为,例如甲企业无偿借款给乙企业100万元,即使甲企业不收利息,由于税法上对服务业规定,只要不是用于公益和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企业之间提供的服务同样应该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因此,甲企业的贷款会有税收上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的风险。

2.特殊业务流转税核算重点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要注意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转让、出租不动产等业务流转税核算的变化。

在固定资产处置中,如果涉及到销售房屋的业务,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14号公告,先清楚增值税的缴纳办法,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会计核算。例如企业销售2016年5月1日前购买的房屋,房屋不含增值税销售收入100万元。

营业税下的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0

计算出需要缴纳营业税50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50000

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企业销售营改增前取得的房屋,适用简易征收办法缴纳增值税,如果价税合计是1000000元,则需要缴纳增值税1000000÷(1+5%)×5%=47619元,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952381

应交税费--简易征收 47619

在企业出租房屋业务中,房屋的租赁收入原来缴纳5%的营业税,在增值税下,要注意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16号公告的相应增值税政策,如果出租的房屋是2016年5月1日之前取得的房屋,按照简易征收办法缴纳增值税,征收率5%;如果是2016年5月1日之后取得的房屋,按照适用税率11%缴纳增值税。

三、重视增值税和会计收入确认的差异

在会计核算上,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会计确认收入的时间和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差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的时间是一致的,但个别情况下,要注意二者的差异。

1.二者一致的情况

企业销售产品,如果采取委托代销方式,会计上在收到销售清单时做收入;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同样是收到销售清单(除非是180天仍然没有收到销售清单,以满180天作为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如果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产品,会计上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的实现,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同样是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

2.二者存在差异的情况

在教学中,除了要了解二者一致的情况,同样要注意二者存在差异的情况。例如建筑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是收到款项的时候,或者是虽然没有收到款项,但是到了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或者是没有合同,但是工程完工的时候作为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但所得税上不以款项作为判断收入确认的时间,以完工百分比法作为收入判断的标准。例如,企业预收工程款不含增值税100万元,增值税税率11%,企业账务处理如下:

借:y行存款 1110000

贷:预收账款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10000

年度末,企业根据完工程度确认收入100万元,企业账务处理如下:

借:预收账款 1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

四、营改增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建议

营改增虽然是税收政策的调整,但财务会计的教学不可避免用到税收政策,虽然术业有专攻,财务会计教师没有精力深入研讨税收政策,但对于财务会计教学中用到的税收政策要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会计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的税收政策,第一,营改增后不同行业的税率和基本政策,例如建筑业税率、房地产业税率、出租不动产税收政策等,第二,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包括哪些允许抵扣,哪些不允许抵扣;第三,销售业务涉及的增值税政策;第四,特殊业务例如增值税确认时间政策等。

第11篇

一、我市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电子商务工作开展滞后。表现在企业管理体制、管理理念与组织机构上的不适应,企业主对电子商务应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我市企业不仅整体规模偏小,而且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对我市外来投资企业、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开展过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不到12,长期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不足3,开展较好的只有湘维公司、正大公司等少数企业,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2、缺乏较成熟的市级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门户网站,现有电子商务活动一部分依附于市外其它网站,一部分在市内其它行业网站下如怀化农业信息网、怀化房地产网,个别企业建有自己公司网页,如湖南武陵城集团,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等。由于没有综合性的商务网站,难以有效的组织本市企业开展各种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难以发挥。

3、货物供应市场还不成熟。电子商务的实现要经过商情查询到网上购物和实现交易等阶段。我市现有的供货市场如建筑、五金、粮贸市场等规模较小,很多尚属于小型店面,配给力量不强,货源的质量保证上,由于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假冒商品、伪劣产品、售后服务不能兑现等现象,使顾客对网上的消费心有疑虑,所以即使拥有上网条件的顾客,也愿意传统的选货方式。

4、金融市场还不健全。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将来要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易,就需要通过银行的信用卡等各种方式来完成交易,以及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与金融网络的连接来支付和收费。而目前我市各国有专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的业务还不多,相应的宣传工作和配套服务还没跟上来,近年来开展的银企合作主要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合作领域。

5、有关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鼓励政策等需要完善。从全国范围来说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之处未得到及时修订,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较滞缓,从全市范围来看,我市还没有一套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的奖励办法,对市外来投资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希望在电子商务领域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帮助。

6、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急需提高。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它的知识亟需普及。就我市而言,人员在计算机及电子商务方面知识与其它地区相比较低,人员培训工作需要加强,特别需要提高企业领导计算机水平,商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

二、解决目前电子商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信息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循序渐进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率先推进基础比较好的几家市级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动全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三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建立电子商业社区。电子商业社区通过互联网,在同业、上下游企业间开展贸易和业务协同,以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消除信息障碍。四是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在企业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以信息流向资金流、物流递进,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

2、政府积极参与,促进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政府的参与有助于引进技术、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应加强政府部门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规划,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对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的试点的单位,市里应在资金、税收、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从宏观角度加强行业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保证我市电子商务实现良性发展。构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交易安全,电子支付等方面,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相应保障机制,成立相应保证机构。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有关部门应组织一支精干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留痕技术等,并能够随着计算机和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这些技术。通过各种安全控制分中心的协调作用,将电子商务交易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第12篇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