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兴产业监管

新兴产业监管

时间:2023-06-08 10:5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兴产业监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兴产业监管

第1篇

乌东峰,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128)

国务院在2010年10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将节能环保等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农业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基础,为了提升农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将农业与新兴产业结合发展势在必行,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便应运而生。我们认为: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以重大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和能够应用在农业领域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使这些技术在农业领域实现产业化,形成一些新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生命力的农业产业。可以预见,在政府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植下,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方面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在重点农业经济领域的跨越发展,不仅政府制定了许多金融支持政策,同时,受到新兴产业高利润预期的驱动,我国金融部门的各构成主体也逐渐开始主动探索进入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1世纪以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撑策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艾伦?格雷(Allan W. Gray,2007)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科技支持、金融支持、人力资本、人类消费方式的改变以及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格雷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是资金短缺和融资问题,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非常必要。1964 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John Fei & Gustav Ranis)在《劳动剩余经济发展之理论与政策》一书中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才能实现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克洛泽(Klose S.L.,2005)建议推出一种金融及风险管理的援助计划,旨在为产业农民提供长期的金融咨询和服务,主张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为产业农民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为欠发达国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Mazure,G(2007)提出,为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包括改革完善农村信用体制和农业保险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增强资金的可得性;最后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措施等。国内学者凌捷和苏睿(2014)也认为,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基本产业发展规律为指导,建设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以示范区的典型发展来引导区域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应通过优化农业产业制度,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创新涉农组织管理模式,而这些必须建立法律、财政、金融等多层次的支撑体系等。

综上所述,农业金融对于促进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减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并控制和分散风险。因此,金融支撑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支撑政策

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早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就已经开始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进行引导和扶持,其中也颁布了很多涉及农业产业领域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通过一段时间的执行,为未来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探索金融部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深层次的结合方式,国务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分别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通过金融服务、创业投资等方式直接提供信贷支持,同时放宽了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准入条件,从多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政策支持。中国银监会2015年监管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切实加大对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自身短、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密结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引导,积极完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结构。目前政府和金融部门最关键的职责是如何提高政策执行力,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优质的新兴产业项目,让这些金融支持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 银行的金融支撑

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银行信贷也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国家出台经济结构调整方针,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将自身经营计划与国家经济调整方针有机结合,采取了各种方式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领域的贷款,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在这两个领域发放的贷款金额超过6.1万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7%;2013年中国银行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颁布实施了《支持节能减排信贷指引》;中国建设银行也出台贷款措施,表示要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制造业;中国农业银行亦提出将择优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循环经济、环保和低碳产业等。这些支持措施出台之后,各大商业银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大大增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的节能环保领域为例,自201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

同时,除了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关注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信贷投入以外,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在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对于生物产业的信贷投向,就集中在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领域都是国家开发银行发放信贷的重点领域。此外,从2007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大大提高了对生物产业的信贷额度的预算,计划每年达到80~1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支持生物产业的发展,承诺投入该产业的信贷资金平均每年将达到200亿元,五年内该行在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的贷款余额增长8倍,累积超过1 000亿元。另外,各地银行也?纷出台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以重庆市为例,2016年前三个季度,重庆银行业投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高达704.7亿元,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22%,占全部制造业贷款增量的47.9%。很显然,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重要来源。

此外,受“三农”政策和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投放在农业领域的贷款也有很大的增长,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其中的焦点。截至2015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涉农新增贷款在全年新增贷款中占比为32.9%,新增贷款中超过1/3的款项投向了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

2. 资本市场支撑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重点支持对象。因为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发展还处于初创期,因此这些领域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还是通过创业板和中小板。按照产业细分、产业切入深度、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对外依存度五个因素,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情况进行评价研究,从中提炼出三个筛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必要条件:第一,按照产业门类划分,企业所处的产业部门必须属于《决定》中七大产业部门或其细分行业之一;第二,按照技术类别划分,企业技术发展目标要与国家技术发展路线图规划方向相吻合;第三,按照经营方式划分,企业经营收入最多的主营业务必须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这些标准,深交所统计了三大板中归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统计发现,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A股上市公司共有2 809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有871家,比例达到30%。其中,主板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占比最小,不到总企业数的7%;中小板是数量最多的板块,企业数量占比超过20%;创业板的企业绝对数量虽然不如中小板多,但其占比超过50%,而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增大。这一现象也说明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在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0年证监会遵循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出台了针对创业板的工作指导,明文规定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作为创业板重点支持的对象 [1 ]。截至2015年年底,在所有的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中,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企业的数量仅次于信息产业:生物行业的企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数量第二多的企业,占比约为18.6%。

3. 股权投资支持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政府为了引导股权投资的方向,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发起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影响较大的典型事例是国投高科和盈富泰克协助地方政府创设了“国家引导基金”,这两家都是由国家控股的产业投资公司。国投高科公司与上海市设立了5只高新技术创投基金,涵盖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盈富泰克与北京、吉林、安徽和深圳四省市共同发起设立了10只基金,主要针对信息技术领域投资。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也渐渐将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2015年我国VC/PE机构的投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相比较而言,我国VC机构的投资行业更加偏好高新技术和新产业领域,其投资交易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清洁技术等9大高新技术领域;这9大行业的投资交易项目数量和金额占到了年度总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的七成以上,其中对于消费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比重最高。而与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生物技术或医疗健康产业虽然并不特别受VC机构的青睐,但在其获得的投资金额也在逐年稳步增长 [2 ]。具体情况见图1、图2:

不同于VC机构的投资偏好集中于互联网行业,我国PE机构投资行业的范围明显更为广阔,对新兴产业也更为关注,PE机构除了关注传统的机械制造和房地产行业以外,更侧重消费、生物技术、清洁技术以及互联网行业,而且这些行业投资总和占比也超过了PE机构当年投资总量的60%(见图3、图4),其中消费行业的投资交易项目数量和金额占比都是所有行业里最高的。即便如此,从我国PE机构的投资情况还可以分析出,PE机构比VC机构更关注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关的生物技术、清洁技术等领域的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撑体系的实施要务

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来强化金融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也积极引导资本市场支持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使金融支撑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金融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还需要采取一些更具体的措施。

1. 搭建农业金融市场的产权基础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的存在是实现金融产品交易的前提。同时也是金融“诚信”的基础:没有产权关系就没有“信用”。正是因为有了从产权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信用,才实现了金融市场的诚信化发展。要构建规范的农业金融体系,必须首先构建农业金融市场的产权基础。首先,政府及其所代表的产权应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根据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本质要求,按照宪法对产权的界定,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前提是产权主体人格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公共产品,而不能过度干预市场运行。其次,按“抓大放小”“先易后难”原则,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所有制结构优化。最后,要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的金融法律体系,“这种金融法律体系应该遵循自由选择、公开透明、自愿交换、产权平等的原则” [3 ]。只有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行事,才能确保不同的产权主体具有平等的市场博弈的权利与机会。

2. 实施向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的新型信贷政策

培育和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提高商业银行对农村和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是解决资金问题最重要的途径。中央采取一些向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的信贷政策,会有利于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进行引导。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除了执行基本的优惠利率政策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放宽准入条件,适当降低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资本金的限制。按照中央政府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建设项目资本金达不到中央政府规定比例要求的项目发放贷款,这使得部分因为财政资金的限制、不能满足条件的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流产。所以为了让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能更充分地参与区域项目投资,中央政府可以适当降低针对这些建设项目投入资本金的门槛要求。第二,延长时限,即延长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期限。中央政府规定的中长期贷款期限一般为5年、7年或10年,但是多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在15年以上,因此该规定会制约商业银行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为了鼓励更多的资金流入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建项目,建议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商业银行对这些项目的贷款期限。第三,成立中小乡镇企业担保公司。中小乡镇企业是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力量,而融资困难是这些中小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由政府出面帮助建立区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专门为乡镇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商业银行就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此类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发债、参股等渠道广泛筹集资金,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筹建。

3. 完善专业的农业产业保险体系

我国的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还处于发展初期,更容易受到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要为发展中的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保护,就需要建立一套农业产业保险体系。但我国涉及农业的险种很少,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保险体系。各大保险公司对农业相关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业务开展得也不多。保险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增加了农业信贷资金风险系数。一旦实施针对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险业务,就意味着自然风险、技术开发的风险与贷款的风险都集中在了金融机构本身,所以金融机构对于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贷款十分谨慎。当然,建立专业的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规范信贷市场、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它本质上还是为了协调经济转型时期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和农业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农业金融保险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不能仅仅只是在金融业领域内部想办法。提高农业产业金融服务质量也不只是依靠金融行业内部调节就可以成功,还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帮助和制度供给 [4 ]。所以,为了促进农业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使之能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政府应该积极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采取立法的手段规范保险市场、扩大农业险种,还要加强引导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增强保险意识,积极主动参保,分散?c降低农业信贷风险。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要进行贷款担保方式的创新。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农业产业的经济特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扩大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户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可以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和权利质押贷款。完善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及业务操作流程并发展股权、应收账款、存单、仓单等权利质押贷款。

4. 实施维护农业金融运行安全的保障机制

维护现代农业金融运行安全,必须依靠有效的农业金融监管和保障制度。随着农业金融市场化进程的日渐深入,准入政策会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金融主体将会出现,未来可能出现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形式,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为区域金融创新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区域金融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新的危机或挑战,农业金融监管制度必须与市场化的农业金融相适应,摆脱行政式监管的惯性影响 [5 ]。

(1)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机制

为了适应农业金融的发展,应对市场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需要创新金融监管模式,建立起多样化、规范化、分层级、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所谓分层级的监管体系是指中央与地区两级的分级监管,同时也授予存款保险公司一定的监管权力。中国农业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决定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监管,难以在全国各地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将现有的监管体制转变为以地区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监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解决地方现实问题时,比中央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更了解实际情况,更有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作用,授权地方控制农村金融准入标准以及实施金融监管,强化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风险的责任心。同时,还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最终达到降低区域金融系统风险的目的。

(2)建立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来防范与规避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是相对于外部监督制度而言的,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根本,也是贯彻落实各种外部监管政策的基础。农业金融机构处于高风险的行业环境之中,只有做到从内部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完善管理层的自我监督,贯彻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监督制度,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监督等,建立高效的内控制度,建立现代公司制度,才能有效规避风险。

(3)强化农业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设

只有在健全的法制环境中,金融监管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为贯彻我国农业金融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必须逐步将对农业金融产业的监管从一般性行政监管转变为依法监管” [6 ]。随着农业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地方迅速崛起,农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在日益增强,二者的关系也日渐紧密。在具体操作中,农业金融领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有的涉农企业以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名义立项,向银行申请贷款,但在中途又偷偷将部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致使原有项目实施受阻。此时,如果银行断贷,则会影响新兴产业项目的实施。不采取相应措施,则又违背了银行的贷款原则,使得银行左右为难。因此,健全和完善农业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农业或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导致监管时无法可依。针对这种现状,目前可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订或制定针对地区金融合作和与社区银行相关的法令条例,以应现时之需。

第2篇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划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个门类。考虑到新兴产业在技术条件、生产运作、产业链条以及政策关联等方面的特殊性,本文从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和全局观念出发,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相关产业发展要求,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总结为: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低碳环保节能、高知识投入与高资金需求、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从各相关投入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描述,其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图1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附加值高,能够带来高额产业利润。但由于其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投入和持续的技术更新改造,使得其产品较传统产品价格更高,自身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扶持。知识更新换代、资金投入以及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均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创业板市场建设的角度,阐述如何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即如何为富有前瞻性、具备高技术知识水平、具有广泛产业联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本支持。

2创业板市场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发展现状创业板的推出可以更好地为具有高成长性、高前瞻性、高科技水平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机遇而言,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资金密集的特征,其研发和技术更新均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创业板块的推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其资金压力。同时,由于创业板监管机制严格,对信息披露、运作管理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可以促进上市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深交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点分布》研究[10]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创业板市场共有78家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50.98%,其中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分别为:9.15%、19.61%、8.5%、2.61%、5.88%、3.92%、1.31%。表1给出了沪深两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营业额及其增长情况,可以看出:①总体规模上,仍然是上证主板占据主导地位,2008-2010年主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1.67亿元、56.41亿元和77.55亿元,年均增速约32.25%;其次是中小板市场,其2010年的营业收入达9.82亿元,是同期创业板市场的2倍多。可见,当前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进一步扩容的空间较大;②发展速度上,2008-2010年创业板市场增长率达75.41%,远高于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为进一步揭示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表2列出2012年9月21日当日闭市总市值前20位企业中的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从中可以看出,就总市值位居前20位的企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达到75%,凸显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15家企业中,生物类企业6家、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类企业各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企业1家。2.2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前文分析,本文从总体规模、结构配比、融资能力、退出机制以及相关技术、政策约束等方面对我国创业板市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1)总体规模偏小。从表1可知,2009年创业板市场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为2.98亿元,分别占中小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41.39%、5.28%;2010年,创业板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4.28亿元,增幅达43.61%,年度营业收入占中小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比例分别为43.58%、5.52%,虽然有所增长,但总体规模依旧偏小,仍有待进一步扩大。(2)内部结构不合理。创业板市场总市值前20位的企业中,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15家,但其内部配比不尽合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15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行业,仅有乐视网一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而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则未涉及。可见,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尚不成熟,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市场规模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新兴产业内部协调发展问题,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3)企业融资能力有待提升。创业板作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本市场支持。但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固定资产规模小、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其融资能力受限。加之创业板市场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仅依靠现有的创业板融资平台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上市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同时还需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4)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源源不断的公司流出和流入是创业板市场得以保持活力的根本所在。国外创业板市场中,上市公司退市非常普遍,而我国创业板成立至今只有较少企业退市。2011年推出了创业板退市“十三条”,由于监管不够到位,审计、股票面值、累计股票成交量等指标操作的意义有限。(5)核心技术瓶颈。创业板市场是为具备技术优势、富有前瞻性的企业提供融资的平台。技术状况也是影响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就我国创业板市场而言,部分行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科研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欧阳劲松[11]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缺乏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与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依赖进口;包括高端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等在内的诸多高端装备产品主要被国外产品占据市场。核心技术匮乏使得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受限,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因此,创业板市场应积极引入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上市,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本市场支持。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创业板建设

从世界各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源源不断的上市资源流入是其发展壮大的必需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因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也需要得到创业板市场的资本支持。可见,创业板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彼此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前者为后者提供良好的融资与创业环境,而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动力。3.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创业板市场建设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3.1.1有助于壮大创业板市场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较大发展潜力,有助于推动创业板健康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未来将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有助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业板市场中的规模。3.1.2为创业板市场提供优质上市资源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筛选一批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要求,体现特色与优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后备上市资源库,为创业板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3.1.3优化创业板上市企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满足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它代表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有利于优化创业板内部结构、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3.2创业板市场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板市场定位于促进创新增长,以推动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发展为努力方向。创业板的推出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源、金融资源及其它创新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创新资源与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具体而言,创业板市场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3.2.1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一般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比重大,净资产比重低,按照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规定,很难达到上市融资要求,而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融资平台。这种融资机制既能保证资金筹集与使用过程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间接融资所面临的暗箱操作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高风险、低效率问题。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创业板推出前,商业银行较高的融资门槛往往将相关企业拒之门外。主板市场因其较高的上市标准,也使得这些企业与资本市场无缘。创业板的推出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格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直接融资平台。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方便地进行股权融资,为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它的推出也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吸收民间资金。3.2.2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创业板市场要求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一定的分散性,有助于减少企业“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这对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股权集中问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机构投资者较为关注企业的中长线投资价值,当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且影响到企业价值时,机构投资者必然会提出相关议案,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其中包括设立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创业板市场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财务公开等有较严格的要求。同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运作的透明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效率。3.2.3创业板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对新兴产业形成激励和约束创业板的推出不仅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而且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除上市募集资金外,企业通过股权激励促使管理层和广大员工协同努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能够促使管理者加强内部管理,而且还向投资者传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有助于其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预测企业成长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从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适当约束。

4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业板建设措施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起步阶段,在创业板市场上的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规模、结构、融资能力、退出机制等,还缺少必要的创业板支持措施。为此,本文就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创业板建设策略:4.1适度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上市融资门槛较高,要设定灵活多样的上市标准,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宽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解决其上市标准“一刀切”的问题。可以借鉴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样化上市经验。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自己认可的企业,并在划定的市场内交易,将投资风险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保证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4.2推行严格有效的保荐人制度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一般是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处于成长前期,规模小、治理机制不成熟、经营风险高。在企业上市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保荐人制度以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市场整体风险。规范保荐机构的履职行为,健全内部控制,加强对保荐代表人的管理,防止保荐代表人违规持股。4.3健全信息披露机制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于规避市场风险有积极的影响。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使投资者充分把握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并在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内作出相应选择,以避免上市公司因经营状况不良或破产等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使得监管部门处于比较客观和中立的地位。4.4充分发挥各类创投机构的促进作用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类创投机构的作用。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紧密关联,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为创业板高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应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和规范相关企业发展。

作者:刘飞 付荣 单位: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广州农商银行 厦门大学

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柔性产业组织模式;产学研合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7-0092-05

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资源约束加剧、产业竞争激烈等一系列矛盾的制约,客观上要求通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来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确定现阶段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步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1]。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机制探讨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是在一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条件下形成的,一般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是未来具有竞争力、前瞻性以及市场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可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2]。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同时具有“战略性”和“新兴性”两大特征,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所谓“战略性”,首先该产业能够在未来的十年内不会变“老”,并能够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具备“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死存亡”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的根本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所谓“新兴性”,是在业已存在的产业基础上,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新兴生产的事业,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形成阶段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方面的条件才能成立。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着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其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优先发展各种有利条件,但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是国家意志作用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导向,产业方向选择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可率先突破领域。二是研发门槛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甚至成为该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形成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因此产业发展对专有人才、科研人员与科研投资依存程度更高。三是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区域的产业结构要不断地优化升级,才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对接,从而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增长点。四是市场需求空间需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只有经济系统中存在某一最低限度的市场容量时,相应的产业分工才会在该系统内被采纳[3]。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经济危机曾多次冲击全球经济,很多国家早就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对方式。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4]:一是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遵循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关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积累,加强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把握好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二是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突破产业发展障碍,通过体制、政策和市场的综合设计,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战略产业持久发展;三是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四是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团队的培育,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思路设计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早在“十五”期间,中国就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2009年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35 352.9亿元,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了1.6%。科技活动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也很活跃,2005年拥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6 874个,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24%,2009年拥有R&D活动企业数为12 440个,比例达到30.5%,5年期间上升了27个百分点,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3 211.6亿元,比2005年提升了1.57倍,大中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扩散中心。大中型工业企业也是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2009年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支出达到394.6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3%。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成绩卓越,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991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建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已达到了74个,发展领域涉及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新技术等方面,新兴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更加可喜。以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及产值变化率(见图1)为例:2006年之后,生物医药的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变化极大,2009年比2008年的增长了163%,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势头。如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的技术、资金、人才高度集中资源高地,从而为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备了难得的空间资源。

此外,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逐渐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突出。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具备了加快发展培育的基本条件[5]。从技术基础看,中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动力电池,其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而车用电机技术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产业链条配置不断延伸。目前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并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资源条件看,丰富的资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备保障。如在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已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均属中国富产资源。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同时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设计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由传统产业升级而来或者由具有一定技术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扶持而来,最终目的都是在未来实现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与兴起阶段,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中国的现有国情来看,虽已由技术跟踪者转变为技术领跑者,依然面临着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但拓展艰难,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主导设计尚未定型,技术不成熟、产业化风险大、融资缺口大等难题。

从战略性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关联性和全局性等特征,这需要对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细致的筛选与甄别,由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更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指导与监察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从新兴性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技术与知识依赖性等特点,同时产业的发展对于资源、技术、市场以及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独的市场调节随机性与盲目性太大,需要适当的产业组织模式将各要素进行集结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此来看,仅以市场自身的供需来调节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利用国家政策加以调控扶持,同时运用合理有效的产业组织理论与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促进优势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经验,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见图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

(一)依托政府规划,采用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产业发展形式,能够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产生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6]。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产业的进入与退出频繁,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弱化产业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发挥产业潜力形成集群效应,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国家层面上,目前正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在地区层面上,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大的规划框架之下寻求适宜本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纷纷推出扶持与优惠政策。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在此政策优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积极采取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利用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创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因子,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

(二)寻求技术突破,采用柔性产业组织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寻求技术的突破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需要有一种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来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进行,从而促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1世纪以来,产业柔性化组织方式与虚拟再整合的产业发展体系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高级的产业组织形式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柔性化组织形式打破了刚性的企业整体形式,是以明确的目标形成虚拟的产业体,对优质资源进行再次整合利用。企业可以规避自身弊端,拿自己最长的木头与其他企业的资源整合来做一个更大的木桶,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为更大范围内实现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的做出调整,获得“新木桶理论”效益[7]。目前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单靠技术引进已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更满足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的高需求,必须加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与突破,加强产业的虚拟再整合,这样才有利于产业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实现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的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发展,使其向充满活力、具有强劲创新能力、融合化的产业组织体系发展。

(三)利用“载体高地”,依附高新技术园发展

生产要素是产业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投入要素有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有优质资源“高地”的支持。战略产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不仅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硬性要素的供给,还包括技术、知识、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软要素的供给。20世纪90年开始,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普遍重视,全国各地各种级别的高新技术园区纷纷建立,这些园区多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研究为主,成为创新人才与高科技技术的汇集地,同时各级政府为吸引资源制定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从而将高科技园区打造成了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聚集地,区域内的新兴产业发展活跃。如今高科技技术园区内的各项条件已经准备完善,基础设施齐全,人才与技术准备充足,运行机制也有了一定的范式,高新技术园区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这些为中国进一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载体,同时缩短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准备阶段的投入,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提供了有生力量。

(四)关注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孵化器的功能

市场需求是产业形成的基本动力,市场容量与潜力关系着产业成长的规模和潜力。较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需求,吸引大量的资金、创新型人才及新技术的投入,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而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新生事物,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产业孵化器的运行与发展,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多变性,培育领军产业,促进产业链条形成。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创办了产业孵化器,已实现了孵化器类型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地区性、区域性、全国性孵化器网络逐渐构成[8]。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轨迹,要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支持才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通过产业孵化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新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消费引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目前,全球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产业发展的拓展期[9],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同时各项政府政策也是支撑战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统筹规划安排,因地制宜,积极寻求产业发展思路及有效范式,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实现中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一)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完善实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高效益回报的产业,同时其发展也具有投资高风险性高等特征。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出面,遵循战略产业发展的特定规律,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整个社会资源的投入。建议加强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工作,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方向、空间布局与发展时序,使其与国家发展战略能够较好协调,发挥协同效应。同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强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的落实与实施,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继续组织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谋划培育一批对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大项目,加强在建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培育完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二)监管好资金流动趋向,疏导好资金运行通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未来盈利与否比较模糊的产业,单凭市场经济主体的判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由于市场或者产业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可能会出现对某一领域盲目投资而在另一领域内缺少资金支持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做好资金监管与投资引导工作,使资金投放渠道通畅,减少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要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市场的准入标准,银行信贷也应向其倾斜,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建议实施战略产业专项资金建设,面向市场进行资金征集,实施市场化操作,发行产业债券,并将资金纳入政府总体投资规划体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并举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三)建立鼓励创新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赖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力支撑。而中国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构建高效率的创新发展体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网络。首先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导向,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整合;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工作、学术与生活环境;支持企业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其次要营造有益于交流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探索整合跨国研发力量的渠道与机制,组织产业配套和技术交流活动,促进研发联盟建设,构建产学研联合发展网络,最大程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最终实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引导新型消费观念,培育新产品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并以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题,市场中存在多种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需要作出调整,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从而增加了产品市场的高风险性。因此,要积极引导新型的节能、环保消费理念;加快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产业内的价格适度竞争;加强对新兴产品的比选,在需求应用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鼓励开展先行先试,在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爆”作用,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提升市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

(五)完善政策法规环境,加强产业监管力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市场操作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国家加强立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产业的市场操作规则,创造一个良性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幼苗”的培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完善监管组织体系,优化新兴产业投放的市场环境,市场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创造宽松的有序的竞争环境,发展符合新兴产业规律的商业模式。改善产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省略/zwgk/content_

1724848.htm,2010-10-18.

[2]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新生.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投资,2010,(2):4-6.

[5]万钢.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科技日报,2009-11-27.

[6]万琼.高科技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J].经济理论研究,2007,(11):14-15.

[7]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24-31.

[8]吴寿仁,李湛.中、美、法、韩四国企业孵化器的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2):11-17.

[9]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The Excogita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Analysi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Di Qianibin, Zhou Leping

(Study Center for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第4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上,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扶持会给社会各界的融资主体带来更多的信心和投资偏好,而且,政府的金融支持也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很多的资金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一般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研发方面,政府的直接融资和税收上的优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如:尽管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为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美国政府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超级基金”,用以治理危害废物污染。此外,美国通过了能源政策法案,对个人和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做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

    为鼓励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去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吉林省政府应以财政出资方式来设立与发展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该政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尽可能在资金面上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  同时,政府还可运用财政政策,如税收优惠、减免等手段,引导目前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投资于低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全社会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升级。

    二、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间接融资模式

    政府的财政支持仅能在短期内解决企业发展的部分资金需求问题,不能长期对企业的科技研发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并且也不利于锻炼企业自主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以信贷市场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模式,仍是吉林省目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今后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企业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的特点,拓宽投融资业务范围,规避投融资市场风险。

    (一)创新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贷款种类。

    1。抵押贷款。突破传统的贷款抵押方式的限制,接受战略性新兴企业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标、专利)、集体土地使用权、应收账款、保函、服务订单、出口退税等不同抵押方式,尽可能地拓宽企业的有效抵押物,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2。信用贷款。加快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把来自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电力等各方面的企业信息进行整合,使各类信息互相印证,降低企业投机匿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二)完善和拓展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融资担保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为高科技产业,企业发明专利、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富,金融机构应当在信贷担保方式上加强创新,提高对专利、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担保模式。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要探索联保联贷等金融模式,不断拓宽这类企业的融资担保渠道。

    在担保体系上,一是促进担保公司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可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二是发展依托合作关系的企业互保和面向特定产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成立由企业联合组建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实行封闭运作,为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三是加快对再担保公司的建设,减小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

    (三)引入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多元化主体融资模式。

    对金融机构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产业规模、商业运作、市场培育等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金融机构作为自主的法人,往往会规避风险,尽量减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因此,为分散市场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可引入多元化主体融资模式。如: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初期,可以采用银团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模式。银团贷款相对双边贷款来说可以均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与企业谈判地位。同时,各家银行可以从资金投入环节了解并影响企业整体投资路径和发展进程,从而避免企业过度投资和融资,减少道德风险。

    三、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

    吉林省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直接融资模式落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不确定性大”的特点,更适合通过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筹资。

    (一)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的我国资本市场,其容量已得到扩展,形成了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版、新三板等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在此大背景下,一是今后要推动形成以创业板市场为核心的创新机制。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和指导力度,为企业上市提供规划、辅导、咨询等。二是要继续加快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企业上市步伐。因为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与收益都适中,可选择中小企业板的上市路径来获得资金支持;处于升级过程中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风险低而收益高,产业增长速度趋于稳定,这时可通过主板上市路径获得金融支持。三是要积极推动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仿效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做法,采取措施对新三板市场进行扩容。

    (二)推进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

    传统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的发债门槛较高,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难以达到。虽然这些产业中单个载体企业的融资规模小,但可以考虑尝试多个载体企业以集群方式发行债券或票据。这种发债方式又称为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可以灵活设置债券或票据的发行期限,以满足不同融资期限载体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不断丰富债券的品种,逐步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的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产品,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的流动。

    (三)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1。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吉林省目前很多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一些盈利性较高的传统产业部门,对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较小。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建立创造宽松的运行环境。如出台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护风险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在成熟市场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事风险投资。同时为促使风险投资人进入初创企业,可鼓励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建立联合体,促使风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5篇

关键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对策

本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4SWC-132);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厅软课题《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建设研究――以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BR201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近年来,随着江苏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坚强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要素支撑、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推进开展国际合作等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实现了较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成长壮大,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集聚快速发展的姿态。然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周期的初期阶段,并且发展有着很强的特殊性,一方面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产业市场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而目前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也有一定距离,市场环境建设已成为发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在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市场基础性的作用,建立适应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思路

目前,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和市场环境改善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统一、地区分割、地方保护、部门利益冲突的情况,缺乏有序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江苏战略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性,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创新模式,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营造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考虑对接和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领先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建设,充分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

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环境,同时面临诸如技术、融资、政策、体制和法制等市场障碍。根据主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完善市场需求、财税金融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

(一)优化和完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市场环境

1、加大财政扶持,完善税收政策,优化财税政策环境

(1)建立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在江苏省、市、县三级层次,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重要环节、重大关键技术、重大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同时,利用科技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发展等各项专项资金。

(2)完善、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对照国家和省级税收优惠政策标准,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企业或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企业在产品技术开发、融资信贷、更新改造、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扶持。对重点领域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加大抵扣力度。加大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扶持政策,增加部分用于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资金免征所得税,种子生产企业免征所得税的政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及与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扶持。

2、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创新投融资环境

(1)拓宽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支持发展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与上市企业联动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推动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掘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其次,发展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有机衔接;第三,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差别化信贷优惠;第四,抓紧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加大对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保险业务。引导民间资金逐步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领域。

(2)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多元化的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链。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创建创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开拓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新兴产业创新型公司柜台交易系统,增加非上市公司柜台交易场所,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

3、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市场环境的建设,同样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建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体系。政府的各种产业规划要着重于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引导性规划,避免出台计划性、指令性规划;其次,要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方、部门利益的市场壁垒,加速建设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同时,政府要公平支持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制定资源、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让市场选择新兴产业的技术方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环境要素营销的资源价格和税收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

4、推动政府采购,开拓市场应用环境,培育和创造市场需求

(1)对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条款进行审查,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为主。对引进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杜绝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尽快研究出台政府采购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快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工作;积极探索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领域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优惠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应用。

(2)组织重大产业创新及示范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部分较为成熟、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及示范工程。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深入组织实施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示范推广工程。

(3)创造市场应用环境。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通行做法,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知识产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市场消费。建立以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产业内的价格适度竞争,保证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活力。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应用环境。例如,在电动汽车方面,可采取电动汽车充电电价优惠、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实行电动汽车优先策略等措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可采取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等措施;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可实行节能减排差别价格。

5、建设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环境

(1)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实际服务需求,从政策、资金、环境、人才、技术各方面致力于培植产业服务平台的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大力推动创新信息、共性技术交流、技术交叉对接、专业数据库共享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完善有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形成产业联盟、技术交流、品牌创建以及创新创业集聚的良好市场环境。

(2)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建立公共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针对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尽快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建设。

(3)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跟进机制,在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二)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根据当前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态势和发展趋势,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明确在国际市场的产业优先发展次序、竞争水平和关键环节。与国际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产业适应国际市场能力,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市场环境。

1、完善国际市场合作机制,推进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改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必须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首先,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出口限制,扩大江苏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范围。同时,引导外资投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资投资渠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其次,简化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国外资本入境投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审批程序。加大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同时,加快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海关分类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提供相关通关便利措施,也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的海外专家通关便利提供有效支撑。完善相关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外推广应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

2、畅通国际市场信息渠道,促进产业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对接。目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建立畅通的国际合作信息渠道,建立及时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领先技术的信息平台,组织引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际需求对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和扶持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际展会和产品推广活动,促进中外技术创新型企业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同时,结合国际市场需求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产品分类,引导参与不同的国际市场竞争,避免企业国际化市场的同质竞争;其次,要注重关注国际市场的未来需求,鼓励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促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先。制定具有领先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贸易投资指南,以支持江苏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应对国际未来市场的先见性。

3、加强国际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强以国际贸易准则咨询、人才培训、企业海外维权、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产业预警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海外生产体系、采购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国际创新商业模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发挥积极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附加值环节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全流程市场化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协同行业组织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防范措施,专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咨询机制等方式应对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钟云.基于竞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成长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3.

第6篇

    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度活跃,孕育着众多新兴创业企业。同时,长三角民间资本雄厚,民众投资意识较强,国内外私募股权基金纷纷将业务拓展至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最早引入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制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发展迅速,正逐步成为全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聚集地。主要表现在:

    (一)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获投比重显着,增长势头强劲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发生较为密集,上海、浙江和江苏分别获投65、49、47起,合计案例占全国交易总数的23.2%;在融资规模上,江苏省以36.73亿美元位居次席,上海和浙江分列第四、五位,三地共吸引私募股权投资74.8亿美元,占全国私募基金投资总额的27.1%。从动态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获得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和投资规模在2011年均有大幅提升,地区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案例同比增加77%,上海、江苏和浙江获投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51、4.12和5.54倍,长三角地区合计融资规模是2010年的4倍之多。据不完全统计数据,2012年前11个月,长三角地区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案例157起,涉及金额70.45亿美元,案例占比和金额占比分别上升至25.2%和39.5%,凸显长三角地区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洼地。

    (二)长三角近半数创业板企业获PE/VC支持,全国占比显着2009年10月23日,深圳创业板正式启动,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私募股权投资最主要的退出渠道,创业板的存在有助于创投行业实现良性循环。从地域角度看,在创业板推出后的两年时间内,北京和深圳地区创业板获PE/VC支持的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24家和21家,占总数的16.3%和14.3%,位列第一、第二位;长三角地区,浙江、江苏和上海在创业板上市企业中获PE/VC支持的各有13家、13家和8家,合计获得PE/VC支持的企业数量占长三角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46.0%,占全国创业板中PE/VC支持上市公司总数的23.1%。私募股权投资正在迅速成为长三角地区发掘企业价值、创造资本神话的重要力量。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前沿阵地。但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私募股权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行业投向情况,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资便利是否得到有效识别,成为检验私募股权投资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成效的重要参考。

    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的行业流向

    本文对公布的私募股权融资事件进行逐条的审核筛选,按照各获投企业的注册地和所属行业整理出长三角地区获得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信息,并统计出各获投行业的发生案例和融资规模。本文所采取的行业属性划分标准主要参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样本公司划分为23个行业。鉴于统计的私募股权投资交易涉及到人民币、美元、港币、欧元等不同标的币种,作者按照融资事件发生当天汇率收盘比价将其统一换算为人民币金额。样本区间为2009年12月1日-2011年12月1日,所有数据均取自WIND数据库。

    (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私募股权基金高频投资领域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事件行业分布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样本期内长三角地区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事件436起,其中,机械、装备、仪表,信息技术业,节能环保、新材料分别以60起、48起和39起投资事件成为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频率最高的前三位行业,社会服务业领域同样受到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获投37起。其他获投频率较高的行业依次还有金属、非金属,电子商务,电子器件设备,互联网,医药、生物制品,传播与文化产业。采掘、建筑业,房地产,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等传统行业获投交易发生较少,均仅获投2起。

    (二)现代服务业、医药、生物制品和先进制造业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集聚地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规模的行业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据已公布数据统计发现,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各行业共获私募股权投资579.3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商务以119.6亿元融资规模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首要集聚地。此外,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医药、生物制品行业的融资金额均超过40亿元,同样构成私募股权投资长三角地区的重点领域。相比之下,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教育培训,纺织、服装、皮毛,木材、家具等行业在私募股权市场的融资规模明显较少。

    (三)各行业获投频率与融资占比匹配参差,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策略分化显着为了检验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案例与规模的匹配效率,我们构造长三角地区各行业私募股权资金获投频率与融资占比的 值指标:获投频率-获投比重,并从侧面分析私募股权基金在长三角地区各行业间投资频率和投资比重的布局特征。若偏差超过一定区间范围,说明该行业私募股权获投频率与融资规模之间存在错配。正偏差过大表明该行业通过高频率的投资事件却仅获得较低比重的融资;负偏差过大则表明该行业通过较少的投资交易就能够融通到相对充足的资金。如图4所示,选定偏差范围[-5%,5%]为基准区间,电子商务(-14%),房地产(-8.92%),金融、保险业(-8.77%),批发和零售业(-5.47%)四个行业指标偏差均超出基准区间的下界,说明私募股权基金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特征是“低频率匹配高金额”,即这些行业通过少量的融资机会就能实现较好的融资效率。鉴于网上零售贸易带动电子商务较为稳健的投资前景,以及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资金需求特征,私募股权基金对这类行业的单笔投资规模较大不难理解。

    同时,信息技术业(8.04%),机械、设备、仪表(7.79%),清洁环保、新材料(5.71%)三个行业的指标偏差均超出基准区间的上界,说明虽然这些行业的获投频率较高,但融资规模却没有相应地很突出,实际融资效率不足。也从侧面反映出私募股权基金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策略出现分化,表现出“高频率匹配低金额”的投资特征。

    主要结论

    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代表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争当价值链的“链主”。私募股权投资对长三角经济转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发展地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效应。分行业统计结果表明:

    (一)私募股权基金投向能够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保持较好的一致性首先,从投资案例上看,信息技术、清洁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以精密机械、高端装备和电子配件(半导体)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高频投资领域。其次,在融资规模上,现代服务业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领域,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占据地区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总体上较之传统金融业态,私募股权基金能够更为关注目标企业的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在融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得到有效的识别,应当对私募股权投资作用于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效应给予较高的肯定。

    (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策略依旧较为谨慎,转型升级的推动效应仍未完全释放统计结果还表明,信息技术、清洁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融资优势并不显着,主要表现为“高频率匹配低金额”融资特征,虽然这些行业获投频率较高,但融资比重尚未匹配。鉴于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在成长初期或者重大技术研发阶段,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之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行业前景,宏观层面积极的政策推进,私募股权基金对于这些行业单笔投资规模不足的事实的确值得关注。这也引发我们猜测私募股权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策略———表面上响应宏观产业政策导向,实际上却象征性地、试探性地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投资规模尚待夯实。这种投资行为短期化、波动化,甚至畏缩不前,直接削弱了私募股权投资对于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效应。

    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充分发挥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独特作用,支撑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本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私募行业监管规范以及货币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7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资供给 融资服务 融资保障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的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自治区政府对于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也是寄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厚望,继2011年明确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后,又于日前印发“十三五”期间贯彻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这对于提高广西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沿海经济新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的支持,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社会各方面参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又极为有限,成为制约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本文在深入研究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支持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借鉴,从促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包括融资供给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和融资保障体系在内的“3S”融资支持体系,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推动广西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现状

当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会对该产业的发展仍然缺乏经验与信心,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较为困难,融资规模不大、融资渠道不多、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难以形成多方位的融资渠道。资金供给缺口仍然成为制约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健全,缺乏系统全面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政府扶持力度仍显不足,财政性资金投入缺乏稳定持续增长的机制;融资市场不发达,融资方式发展滞后,过于依赖内源融资和银行信贷;高层次金融与高科技产业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担当大梁的领军人物有限;产业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产业风险评价与防范体系;产业国际化程度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的国外经验启示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鼓励和引导各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来,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①财政投资行为规范。发达国家财政投资不仅范围明确,而且运作机制比较成熟,通过实施必要的政策,并加以监督和管理,财政投资基本能够解决不能通过市场融资解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资金问题;②市场融资渠道多元化。发达国家政府通常利用政策引导金融创新,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③融资服务体系专业系统。发达国家不仅政府的服务功能定位合理,服务能力强,广大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十分成熟,服务效率高,办事手续简便,流程科学;④融资制度具体化,政策施透明化。一些国家通过法律制度设置了行业准入门槛,并通过相关政策规范了行业市场秩序,为新兴中小企业厘清了发展障碍,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为企业融资间接创造了条件。

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对策

要想更好地促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顺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创新融资方式,创设融资新渠道,积极构建包括融资供给体系(Supply system)、融资服务体系(Service system)和融资保障体系(Security system)在内的“3S”融资支持体系,通过三个体系的协调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新兴产业集群对广西经济的强效带动作用,并最终实现广西的宏观经济目标。

(一)广开财源,构建多元化融资供给体系

融资供给体系是融资支持体系的核心。要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的问题,就必须加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拓多元化的融资供给渠道。广西应着重从财政性融资、政策性融资和市场性融资三个方面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财政性融资供给模式。财政性融资供给是充分利用财政杠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方法,在促进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共品”很难社会化,广西政府有必要进行财政直接投资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此外,还应通过财政直接补贴的融资供给模式来保障市场运营主体的利益,缓解因价格和利益关系变动带来的矛盾,从而稳定市场秩序,保护新兴产业及地区经济。

2.政策性融资供给模式。政策性融资是财政性融资的补充和拓展,是指企业根据相关的政策,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从相关机构获得一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性融资有多种形式,一是由政府通过直接干预的方式,二是由政府通过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等间接干预的方式。目前广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落实不到位,财税政策扶持不够,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强化融资工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中来,力求在实施“大招商、大引进、大合作、大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3.市场性融资供给模式。市场性融资供给模式是通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挥金融市场潜力,以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的融资供给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市场性融资的战略选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信托、基金、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重点解决新兴企业融资过于依赖政府投资及银行贷款的问题。

(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服务体系

融资服务体系是融资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为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无法按时对外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资信状况较差,从而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考虑到贷款的成本及新兴企业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时,会进一步抬高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加大企业融资的困难。可见,推进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拓展创新融资服务模式,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意义重大。广西应着重从完善政务和市场两方面入手。

1.政务性融资服务体系构建。政务性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广西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政务体系可以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间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设立相关的信用评级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为投资人或金融机构提供正常获取和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和投Y信息的渠道。

2.市场性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市场是新兴产业融资服务的关键,主要通过为新兴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专业、优质的服务推动其融资的顺利开展。除了要进一步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业建设,还需要积极提高会计、审计、法律、资信评估、信用担保等专业服务水平。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专业律师事务所市场,制定相关的人才吸引优惠政策,完善人才业绩评价制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奖励机制,切实解决广西会计及法律人才缺乏的问题,增强会计、审计及法律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

完善的融资保障机制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融资环境。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从政府性和市场性两方面入手。

1.政府性融资保障体系。政府性融资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产业制度及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监管职能,厘清政府的职责,规范相关金融机构的经营,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完善相关行政法规,促进相关优惠政策的具体化、制度化,完善市场保障条件,创造稳定有序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及融资环境。

2.市场性融资保障体系。市场性融资保障体系是对政府性融资保障体系的补充和扩展,可以通过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全面监测、全面研究、全面反馈,系统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者的素质,企业的经营成效等关键因素,在弱化融资市场风险,规范金融市场进退机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效力。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缺口入口,针对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活动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对广西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原因比较复杂,既和产业特点密不可分,又和产业处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既和广西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不够发达有关,又有广西融资服务和融资保障体系薄弱的原因。因此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融资供给、融资服务和融资保障三个方面入手。

第二,多元化的融资供给体系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核心部分,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顺利运行的根本保证,完善的融资保障体系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

为了加快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新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从融资供给、融资服务和融资保障三个角度构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运行机制。展望未来,相信在广西政府和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主导地位将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Z].2016.

[2]罗瑾,曾路.战略性新兴产业交互式动态金融支持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5,05:102-105.

[3]张同功.我国老龄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王华.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与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J].时代金融,2013,27:165-179.

[5]石璋铭,谢存旭.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15,08:117-126.

[6]熊正德,林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0,11:26-33.

第8篇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加快推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振兴国民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浅析探讨。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1).

第9篇

(一)抓项目促投资

一季度,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1.45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年度任务的19.41%,投资增长率预计全市排名第一;列市重大项目20个,预计完成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83.6%,完成年度任务的20.95%;“四新”项目预计完成57个,新签约12个,总投资58.3亿元,新开工22个,总投资55.9亿元,新竣工16个,总投资61.5亿元,新投产7个,总投资11.5亿元。

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创优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与业务水平。一季度共受理各类审批事项48个,同比增长41.18%;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同比增长161.92%,项目用能审查率达100%;强化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起草《区发展和改革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事项后续监管实施办法》。

(二)抓转型促升级

目前,全区共有新兴产业企业90家,销售收入预计完成24.57亿元,同比增长30.1%,完成全年任务27.3%。亿元以上新上项目5个,分别为:汇成芙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德普新材料有限公司、长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威特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润源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电网产业和绿色建材两大集聚区顺利推进。

2014年列市重点服务业项目29个,其中新增10个,一季度预计投资完成26.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6%,同比增长32%。一季度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全区服务业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业务量稳步上升,经营状况较好,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9.99亿元,同比增长9.3%。

(三)抓争取促投入

围绕国家及省、市政策扶持重点,策划包装项目,切实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区一季度争取各类项目199个,资金4.62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争取发改口项目资金3360万元。加强项目储备,对照2013年及历年申报文件,积极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并指导相关企业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抓改革促发展

一季度,发改局全力推动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工作任务,按照“政策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要求,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金融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及党的建设等领域,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排选并印发了领域44个项目,形成了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改革的良好局面。

(五)抓调研谋思路

积极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等分析监测工作,及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出预测,争取在分析报告思路上有创新,质量上有提高。加大信息宣传力度,一季度在市发改委网站发表信息67条,完成年度任务的67%。

二、存在的问题

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政策研究水平不够高,调研深度不够;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大、规模大的项目偏少等。

三、工作计划

下一步,发改局将进一步加大协调、加强调研、加快落实,力争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加强投资管理

紧扣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确保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投资103.6亿元的目标任务。全力做好列市重大项目的跟踪管理,建立健全“四新项目”动态档案,随时掌控项目进展情况,进一步优化审批、提升服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审批准入,确保合理用能评审率达100%。

(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和绿色建材两大产业园集聚区建设,加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和招引力度,力争实现新兴产业销售收入90亿元,新增亿元以上新开工新兴产业项目1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平台3个以上。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准确把握国家及省、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和模式。加强服务业项目管理,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加快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强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工作,积极做好2014年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为服务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积极对上争取

制定出台《2014年策应扶持工作考核办法》,汇编政策文件,深化政策研究,精心项目包装,加大考核督查,积极向上争取,确保完成策应扶持资金不低于21.5亿元。推进吴中工业园区机制创新,促进在全省考核评价中升档进位。

第10篇

【关键词】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丰市是位于江苏省1040公里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县级市,该市的大丰港是江苏沿海重点建设的三大深水港之一。大丰市委书记倪峰在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要求,要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全面解读,在阐明该市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重点、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探讨。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第一,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二,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第三,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第四,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基于上述分析,该市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省大丰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县级市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1)新特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集聚,去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新特产业项目30个。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基地、南车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获“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称号。螺旋藻生产基地、海洋生物活性疫苗、郑州新大方重型机械设备等项目加快建设。韩国现代EP、富奥电梯等项目竣工投产。大丰港保税物流中心、大丰港物流中心、专业市场服务业集聚区、软件信息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木马、创维等知名创意公司加盟入驻。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金风科技超大型永磁直驱海上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盐土大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获盐城首个国家农业支撑项目,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总量保持盐城第一,荣获“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2)沿海开发快速推进。液化码头和大件码头建成通航,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万吨级泊位8个,年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同比增长144%。双向八车道通港大道竣工通车,疏港四级航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省道226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总投资500亿元的江苏博汇已完成投资81亿元,联鑫钢铁一期竣工投产,悦丰石化、宏都不锈钢等项目加快推进。盐土大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一馆四中心”建成开放,海洋产业研究院、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建成营运。海港新城启动区主框架全面拉开,港城新天地、日月湖东岸景观工程对外开放,南阳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港务大厦、职教中心新校区加快建设。沪丰合作不断深入,上海光明工业区、上海杨浦区大丰工业园等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加快推进。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江苏省大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1)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该市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3)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4)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江苏省大丰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第一,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第二,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第三,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第二,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第三,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二,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第三,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江苏省大丰市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该市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该市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2)掌握新兴技术,强化政策支持。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制定出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落实好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3)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增强专业功能,集聚国内外资源,加强产业园区内的技术创新条件和平台建设,吸引企业、项目进入园区,提升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式发展。鼓励园区内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国内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研究基地。

六、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江苏省大丰市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坚持高目标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百亿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要做大做强海上风电,加快6兆瓦风电整机、电机等核心产品生产,打造全国海上风电装备生产、安装、出口、服务基地。新材料产业要突破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市场占有率大、附加值高的新能源材料、石化新材料等项目。海洋生物产业要围绕海洋生物食品、能源、医药、材料、化工进行重点突破,建设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当前,要率先突破海洋生物医药项目。高端装备机械产业要围绕海洋工程装备、热处理设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梯、泵车、钻机等行业,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展示、交易、研发、物流中心,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汽车零配件、空压机、抛丸机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要主攻旅游业和生产业,打造辐射长三角的保税物流中心、港口物流中心和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二是主攻领军企业。强化领导招商、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主体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以更大的力度招大引强,突破一批领军项目。要突出招引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强企业,尤其要突破产业链高端核心企业。要重点围绕日韩、港台及欧美,上海、广东、青岛等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地区招商。三是采取超常规措施。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特大项目。采取资源换项目、不惜代价招项目、参股合股控股办项目等超常规举措,以更低的土地价格、更大的税收返还、更多的资金奖补、更优的审批服务吸引项目落地,真正做到没有项目落地满足不了的条件。确保金风科技二期、博敏电子、南车电机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沙钢、美国惠亚电子、百迈博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落户开工。我们相信,通过该市73万人民共同奋斗,一定能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雪峰.加快开发苏北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07(1)

第11篇

一、预算收入情况: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国税收入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地税收入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加上各类专款收入万元,财政收入是万元。

二、预算支出情况: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2011年上半年。占全年预算的%具体情况是

主要包括:办事处机关人员的工资,1一般公务服务支出268万元。办事处机关日常办公经费,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和地税所经费。

主要是派出所经费及联防队员工资。2公共平安支出支出20万元。

主要是盈园中学的建设投入,3教育支出172万元。寒龙山小学的建设投入。

主要包括民政优抚,4社会保证支出95万元。农村低保,社会救济,福利院经费、后期工程建设和前期工程欠款,寄思园投入。

主要是卫生院经费和新农合支出。5医疗卫生支出31万元。

主要是大环境绿化支出。6农林水事物支出35万元。

主要用于有线电视补助、村级道路建设补助、村水利建设补助、吃水补助。7转移支付支出52万元。

主要是综合治税费用。8其他支出192万元。

三、存在问题

但在财政税收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不稳。今年以来,财政税收工作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由于煤矿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税源基础十分单薄,给财政税收带来困难;二是税种结构不合理。财政税收不均衡,企业所得税基数较低,增值税额度较小;地税收入超额完成任务,国税欠进度;三是税收质量不高,多数税收靠综合治税,利息较高;四是刚性支出较大。各类项目投入大,工资及遗留问题增支多。这些都给今年的财政收支增加了难度。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将紧紧围绕任务目标,下半年。进一步增强信心,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开拓创新,确保超额完成全年万元的任务目标。

加大培植财源力度。依照向四个方面挖潜力、要发展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高现有企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环境优化等措施,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兴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上半年引进限公司等9家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启动民力,力争全年引进新兴产业企业15家以上。积极围绕工业园区和工业园搞好服务,大力发展新城经济、总部经济,为城服务、靠城致富。大力发展沿河、沿路经济,鼓励、吸引、扶持村集体和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物流、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打造中央商务区。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借外力促发展。完善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和奖励政策的同时,加快、等民营园项目建设步伐,对占而不建、占多建少的必需尽快收回,对投资强度不够的督促其增资扩股,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实在效益。

第12篇

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这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的结果,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是脆弱的,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应该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任务,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就是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在人类经济史中,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和经济转型的背后,总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不管是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还是对于保险业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历史性的机遇。保险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低碳保险同样应该为发展和推动低碳经济服务的。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保险的支持.

保险业如何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本文从两个层面来探讨,一是保险机构自身层面,二是外部环境层面。

一、保险机构自身层面

低碳这场“绿色革命”被称为继蒸气机发明之后的第四次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势必带动包括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一系列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历史大变动,必然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和新的风险种类。风险源的变化必然引起风险因素和风险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保险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保险业作为专门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应当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和发展技术上作出应对安排。

(一)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进行全面规划

保险机构应转变观念,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深处着眼,全面规划。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提高低碳经济创造、运用、管理能力,使之成为保险的战略性武器,成为促进保险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通过战略选择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夯实低碳发展基础,探寻一条低碳、无碳发展之路。

(二)其次保险业应通过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更好地与低碳经济融合

保险业自身应该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的调整,充分调动企业和员工的低碳发展积极性,用制度的方式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以激励机制作为行为动力系统的推助器。通过建立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改善沟通环境,创造企业内部竞争环境,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正确引导,激发潜能。

(三)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结合

保险资金应以适合的方式积极参与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基金;筛选一批安全性较好、收益较有保障的适合保险资金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由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从投资到见效的运作周期长,需要资金量大,一般的短期社会资金难以支持,更需要保险资金这样的中长线资金的介入。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可以提供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其资金融通的功能。

(四)保险业自身运行也应低碳化,在整体低碳经济中发挥低碳价值

保险业自身发展运行也应遵循低碳原则,在办公、行政、业务处理、人员管理等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进行低碳化改革,如无纸化办公,以电子签报、电子邮件系统取代传统的办公文书,节约能源,节约时间,优化内部操作流程和操作实务,提升T作效率。

二、外部环境层面

保险业与低碳经济要形成良性互动,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搭建和支持。本文在外部环境讨论层面,有两层含义,外部环境应在全局条件下支持全社会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同时针对保险业,搭建符合保险业特殊需要的良好环境氛围。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法律后盾

对以往的政策、法律法规中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的,应及时清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低碳经济健康长足发展提供法律后盾。完善法律制度,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涉及到的新领域、新内容、新方向、新格局提供法律保障,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应深化机制改革,构建适宜的平台,鼓励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加强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强化低碳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宏观凋控。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调控体系,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低碳事业发展。

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参与进来,尽快出台保险资金支持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划纲要,有效发挥保险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的作用。

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其他适合方式积极参与和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对参与、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险企业应给予一定力度的税收优惠。

(三)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发展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发展必将面临诸多障碍。政府和监管部门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深度发展。激励并推动经济转型,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扩大生产者的就业渠道、提高生产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产对象的新价值标准。同时针对保险业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保险业投人低碳经济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社会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