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

时间:2023-06-08 10:5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 广告 广告教育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广告行业带来了巨变,广告从媒介形态、格局,受众角色、行为以及品牌的营销传播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作为行业的发展动力源泉,广告教育必须迎接挑战,变革创新,为广告行业培养数字时代具备新视野、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广告人才。

一、数字时代广告行业的变化

1、广告的内涵及范畴在扩展

阿伦斯在《当代广告学》中指出: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阿伦斯通过几个关键词对广告进行了权威的解读,而这些关键词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

关键词一: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里的“非人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媒介,而且是以大众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介,“非人员的信息传播”即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二是指广告受众,广告针对的对象非个体人员,而是群体。

数字技术带来了媒介的碎片化、消费者的碎片化,使广告进入了精准时代,使广告呈现出一对一的趋势。广告主完全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数据的分析,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的细分,并通过个体消费者的媒介使用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传播活动。

关键词二:确定的出资人、有偿的

这两个词的传统意义,一是指广告是由广告主付费买单的;二是指广告媒介不是无偿使用的。广告费用的大部分是用来购买媒介的。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自媒体(consumer genertated media)的兴起,在越来越多的病毒营销、口碑传播案例中,消费者自发为品牌做免费的信息传播时,我们不禁要问:广告真的一定是付费的吗?

2、广告行业的运作方式在变化

数字媒体的崛起,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丰富了广告传播的中介,而且从源头上改变了广告的内容和形式,在终端上改变了广告的受众――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随着数字媒体的风起云涌,“大创意”不再是美术达人们的头脑风暴;有效的传播也不仅限于四大媒介。如2010年麦当劳疯狂鸡翅活动,就是广告创意和媒介创意的优秀整合。广告的创作过程也由过去的创意部门和媒介部门的明确分工,职责清晰而转为现在的媒介部和创意部跨部门直接融为一体而合作进行。

二、广告高等教育的理念须革新

1、数字化思维的培养势在必行

(1)数字广告是广告发展的趋势

几年前,数字营销还只是传统媒介营销的补充,而今日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惊人的改变。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营销在广告主整体投放中所占的份额正在出现大幅度地上升。全球最大的4A广告公司WPP集团2010年的财报显示,数字营销占据29%的比重,预计2011年或2012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35%-40%。

数字营销传播领域已经将媒体归为三类:付费媒体(Paid media)、自有媒体(owned media)和赢得媒体(eared media)。三类媒体的组合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及成本控制,成了媒介组合的热门议题和时行做法。

(2)确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

数字技术带来了消费者权利和地位的上升,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消费者可以主动点击鼠标选择信息和敲打键盘创造信息,成为信息的选择者和窗口的创造者,成为广告和营销的中心。

例如:广告媒介策划就正在由传统的“以媒介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今天的媒介策划,广告人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哪个台收视率最高,而是先考虑我们的消费者还看不看电视,如果我们的消费者不在看电视,他们又在看什么?因此,在广告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思考和实践。

2、培养学生数字化操作的能力

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广告人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消费者、把握市场,并且可以通过更多、更有效的途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现代化广告技术离不开数字化。

具体而言,广告业的数字化技术往往运用在三个方面:第一,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市场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第二,通过多媒体数字手段制作广告作品;第三,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培养学生数字化操作能力同样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

(1)通过市场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掌握数字技术。例如,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用户行为追踪软件iUserTracker,可以追踪用户的全部上网及应用行为。通过该软件的应用,学生不但可以更精准、更全面地得到消费者的各方面信息,包括:消费者心理和价值观信息、消费者线上行为和线下行为数据,而且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

(2)通过广告作品制作掌握多媒体数字手段。例如,富媒体广告的制作――利用富媒体技术把大K数的广告文件(视频广告片、Flash广告等)通过在大流量的门户网站上流畅的播放,具备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且互动性高,因此能获得高点击和互动。

(3)结合数字媒介进行广告信息传播,运用细分不同媒体的特点(见表1),从而在付费媒体、自有媒体、赢得媒体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掌握和提升数字技术。①

三、适应数字时代的广告实践课程改革设想

在一份关于“广告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各高校毕业生去广告公司就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和媒介的广告部。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昕称,社会化媒体风头强劲、可视化内容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增长明显。高校作为向广告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应该密切结合行业动向。当今广告公司和企业市场部门都从组织架构和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较大动作的革新,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以业界实践为根基,寻找教学改革的灵感已经是高校课程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1、4A广告公司与国际品牌市场部组织架构

目前业界公司内部分工的基本方式,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线上营销、线下营销和在线营销三个部分(如表2):

2、广告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

根据业界的分工方式,高校广告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可否依据营销的三大部分分为三大类(见表3):

ATL线上广告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品牌学》、《广告策划》、《广告创意》等,使学生能够把握市场,进行市场分析、消费者洞察、科学的品牌定位;把握广告、广告活动创意的表现方式,将广告作品通过电波媒体(电视、广播)、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墙面、电梯、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机场、候车亭、霓虹灯广告船、海报、气球、LED)进行传播。

BTL线下营销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公共关系学》、《客户关系管理》、《会展实务》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展览、礼品、会、论坛、促销、活动、公关、客户关系管理的策划和执行,协助建立品牌公共影响,维护消费者关系,促成消费者购买。

OTL在线广告能力培养:主要包含课程《广告策划(新媒体)》、《广告创意(新媒体)》、《广告媒介策划(新媒体)》、《多媒体设计》等,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模拟、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教学形式中,增加各种新媒介的实训经验,使学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微博、博客、社交网、富媒体、网络视频、文字链、聊天室、即时通信、移动通信、搜索、短信、EDM、EPR,掌握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策略和手段。

当然,三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定的重合和交互。但这样的分类,主要并不是通过课程名称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区分来实现的。例如在广告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新媒体的策划与传统媒体的策划相结合,培养的是学生在数字化视野下的综合策划能力。可以确定的是,对学生教育的改革的同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和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与业界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广告学科的教师也可以是来自广告公司、企业市场部门,通过与业界的紧密合作达到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①资料来源:Forrester Research公司

②沈剑虹,《高校广告学专业教育抽样调查与思考》,《新闻教育,2010(10)

第2篇

解决好互联网价值观与传统出版价值观的冲突

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与其相应的价值观。以今天的眼光看,所有获得巨大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不管是中国的百度,国外的脸书,仍然在坚持着关于免费这条互联网的黄金价值观,如果出版业不能在这个层面上改变,很难诞生令人瞩目的明星企业。

有观点认为:在数字产品开发之初可以专注于为图书提供增值服务,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多形态产品内容。这也是业界验证的规律:没有用户价值就没有商业价值。北教控股、世纪金榜、世纪天鸿等出版企业一直在探索数字出版,经过多年的摸索,数字内容也仅以二维码形式在图书中提供免费增值服务。而一起作业网、题谷、阿凡提等在线教育企业也放下姿态,走向与传统出版企业合作,以提供免费内容来实现曲线救赎。

有许多出版企业蠢蠢欲动,总感觉只要选准定位,就可以和这些网络界的先驱者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可以跨越他们曾经经历的起点。但要知道,传统出版业的价值观是版权,而免费的本质却要忽略版权,如果所有的产品都实现免费,对于出版业来说,其存在的利益点也就无法存续。

互联网的价值观决定了出版业很难诞生第二个阿里巴巴。

内容为王一直是中国出版业的核心准则,而作为更特殊的出版形态,教辅产品对于内容的偏重性更突显,围绕这一思路,各个出版机构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内容体系和数据库,并希望通过内容在未来的数字化领域占据足够的话语权。但,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为王却是另外一种玩法!

首先,互联网平台在内容领域的要素之一是开放性,必须有足够的网络用户的参与才能将平台做大。此时,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贡献者。只有这样,内容才能无限大,平台也会无限大。但相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却是一种封闭的模式,这种封闭性不仅是来源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南北差异、出版社差异等诸多因素,甚至基础教育的这种由上自下的管属性教育模式决定了它必须是封闭的,也就是一方必须是教育者,而另一方必须是被教育者。一旦违背了这种封闭性,原有的教育模式将被彻底颠覆,而教辅产品恰恰挣的就是封闭所产生的价值,一旦开放了,盈利从哪里产生呢?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所建立的内容体系是一种快消式和碎片化的内容,其特点是快和新,正是因为有了足够数量的作者参与,内容能够保持每时每刻的更新,用户也是在这种急速增加的信息量中获得有用信息。反观教辅产品,可以发现:第一,基础教育的内容不可能做到这么快的更新,这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原则;第二,教辅产品作者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不管是教师或者其他作者,都属于传统的作者,跟互联网作者根本没有可比性;第三,教辅出版企业也无法实现作者、使用者的时时关联。

打通教辅产品线上线下的通道

因此,即使面对如此诱惑的市场,作为基础教育出版机构一味去追求大而全的目标,将希望寄托于风投是没有出路的。相反,通过深刻市场分析,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小众平台,以小做大反而能另辟出一条新路来。

当然,这种小众平台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将原先的产品搬到网络平台上来,那样的话,所谓的数字出版也就是一句空话。真正的数字出版则意味着要呈现一种线上和线下的突破,打造全新的OTO属性。

第3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编程语言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digital media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cation. But in today’s China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art students in learning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s have obstacles. This paper on the issue of teaching methods to learn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art student.

Keyword:Digital times;Digital media art;Computer language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如Photoshop软件、Flash软件以及Dreamweaver软件。这些软件在使用中伴随着大量计算机语言的参与,如Flash中的Action语言,Dreamweaver软件中的div+css编码以及Maya中的mel语言。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些计算机语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扰。因此本文以“数字时代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为题,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分析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现状。通过分析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其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

2.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要性。通过就业市场现状分析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要性以及艺术生做此工作的优势所在,从而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

3.分析艺术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艺术生在思考问题上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其相应的优点及缺点。

通过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一、问题来源分析

1.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生源分析

民办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存在着明显的自身特点。

(1)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特点:民办院校艺术生在思维方式上奉行求新、求异、求变的创作观,最忌雷同和保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强化和张扬个性方面,有极强的自觉性,思想敏锐,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

(2)文化素质与学习方式的特点:艺术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相对文、理科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艺术生的基础教育程度。基础教育的残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失衡,一定程度地制约了艺术生的自身素质,存在“贫血”现象,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此外,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学生的最后选择。也就是说民办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水平是整个上海本科中的最低线。除智力原因之外,他们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从一定层面上可以归因于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小学、中学一直持续到大学的学习中。

(3)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特点:艺术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由性,受情绪支配,强烈直露,努力追随和表现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诸如浪漫放达、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等。不喜欢拘泥于常规、平实、规矩、不动声色、风平浪静地“过日子”,喜欢奇思遐想,追求新奇的体验、冒险的经历、一波三折的诗意,追求浪漫的艺术情调。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市场分析

近年来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数字化多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近几年中国数字媒体产业迅速发展,但是面对复杂的产业环境,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紧缺。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从业人员的访谈了解到,高等院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人才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较深厚的媒体艺术素养,用人单位在反馈信息的时候也强调,他们在招聘应届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也主要看的是艺术修养的高低,他们认为一些操作设计软件的设计能力可以在工作后很短的时间迅速提高,但是媒体艺术的修养、审美的综合能力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艺术生在从事数字媒体相关工作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其欠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就成了学习该方向的绊脚石。如果可以顺利完成软件相关语言的学习,那么学生将会在毕业后得到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

3.艺术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分析

由于高考对艺术生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使得学生片面重视艺术技能的学习,而忽略文化课水平的提高,导致学生在知识上营养不良,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能力较差,也缺乏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课程,如软件学习中的计算机语言编写,尤其理解接受不了。如在课堂上教师举了一个自认为很简单的例子,结果学生要求老师讲解三遍,有些认真的学生在课后会单独向老师请教,而有些则选择放弃。时间久了,积累的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选择不再学习,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大致清楚了学生的生源质量、他们的特性和习惯以及未来就业的市场现状。我的教学目的是让艺术生学会抽象思维为主的计算机语言编写。因此我将根据分析作出相应的教学计划。

第一,艺术生在学习中更加接受图形化的知识。如把抽象思维的代码用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代表,会加深艺术生对其的记忆,当熟悉后渐渐加深对其的了解。第二,利用艺术生特殊的性格特点,为他们营造一个竞争的环境;他们懒散,但是当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竞赛性学习,则会激发他们桀骜的个性。利用好的学生激发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动力。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这些学生相比以往的学生可能更加现实,他们会对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尤其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特点,我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例包括作业全部采用真实案例或者目前真实的比赛项目,让他们一展身手。让他们真正与未来的工作接轨,体验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更明确目前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第三,利用考试给他们施加压力。考试成绩设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70%,期末占30%。削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每个单元设末位淘汰,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无法在考试中力挽狂澜,打压他们学习的侥幸心理。

以上就是本人对数字媒体艺术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以及针对分析作出的相应教学设计,并且已经在教学中实施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复合型 新闻人才

[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85-01

我国新闻人才的素质如何,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否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他们的潜能开发得怎么样,这些在当前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媒介,目前已进入了采编网络化、通讯数字化的新时代,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西方先进的新闻人才培养理念

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上,美国一直倡导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各个学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也力求创新,形成了差异化培养格局。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该校研究生教育以多种培养模式并行为特色,最突出的模式是培养专业型新闻从业者。参与这种模式的学生由跨专业学生、在职记者、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员以及少量留学生组成,所设专业方向有报纸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杂志新闻、新媒体新闻等。学生在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已经帮助他们做好了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铺垫,入学之后进行新闻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效实现专业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时,哥伦比亚大学在开展新闻教育时注重发挥重点学科和纽约市重点行业的优势,根据优势确定专业方向。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大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从美国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他们在对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培养出的人才既有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避免了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新闻教育与传媒业实现了良性互动,该模式值得我国新闻教育借鉴。

二、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现状

新闻人才优秀与否需要社会来衡量,高校开展新闻教育应该了解市场动向,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而事实上,我国高校明显高估了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过分看好新闻传播这个热门专业。从我国各大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供应量远大于媒体需求量。同时,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使新闻教育出现超常规发展的态势,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传媒业的发展,也影响到高等院校新闻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将新闻教育集中在传统文科的范围内,许多学生因为“爱好文学”而选择新闻专业,不少院系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是传统的史、论、采、写、编、评、摄等,对媒介技术、媒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却少有涉及。一些研究生课程中虽然对媒介管理专业有所安排,但是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培养模式显然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三、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分析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维度的社会变化,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媒介融合大潮影响下,新闻事业将迎来大转折,这给新闻人才培养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极大挑战。伴随新媒体迅速崛起,激烈的媒体竞争引发了广播电视报道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需适时进行变革与创新,建立新型的新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在新时期,高校培养的新闻从业者要想胜任现代媒体要求,必须改变传统培养编辑记者的模式,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全方位的策划型和专家型的新闻人才。在这种新形势下,“专业型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新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新闻传播学院实际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依然延续传统的重视人文学科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路径。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特色,课程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我认为,新闻传播学院应该对本校的一些优势学科充分重视,鼓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采用辅修制和双学位模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传媒技能培训,对教学中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应该高度重视,例如,在具体的理论知识介绍时,各位老师应该更加重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最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高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多种专业知识方面的应用能力,除了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知识外,还应该在英语、现代传播技能、媒介市场分析策划、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不断强化。

媒介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而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媒介产业的发展前景,数字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对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应该紧紧把握未来新闻发展走势,及时调整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结合中国近九十年新闻教育史的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新闻传媒发达国家的经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5(4):5.

[2]蔡雯.整合相关学科资源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记者,2005(7).

第5篇

进入二十一世纪,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要求房地产管理部门办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提高。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房地产管理一直沿用手工作业方式,质量、效率、透明度、协调性都有待提高。手段落后,造成房地产开发市场管理不到位,炒房、倒房、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房地产行政投诉、诉讼逐年成倍增加,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信誉损失。这个问题已经达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及房地产软件产业的发展,适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是时展需要,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笔者认为: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从房地产测绘信息系统、房地产市场与权属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地理信息系统和商品房网上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四个部分入手,并从基本作用、运行模式和功能、以及当前亟待开展的工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一、房地产信息系统基本作用

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建制市为单位,通过一定的信息平台,依托房地产管理的各业务系统,将分散于房

地产开发、转让、租赁、评估、抵押、拆迁、公房管理、房地产测绘、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档案利用以及税费征缴等管理环节的市场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同时纳入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关的土地、规划、金融等其他信息,形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信息系统。

(一)为房地产产权管理和市场管理的服务作用。为房地产管理(包括房地产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办事程序、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交易、权属登记、评估抵押、房地产拆迁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

1、房地产信息系统具有的详细的统计功能,能够提供各方面需要的真实数据,房地产价格水平、商品房空置率以及房屋租赁管理,圈定范围内的房屋面积、结构、用途及其土地的面积和利用状况等,杜绝错误、重证、假证的出现和干扰。

2、为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监管,定期做好房地产市场分析,及时市场信息,建立价格预警系统,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调节商品房建设标准和销售价格,引导市场心理预期,宣传引导开发企业调整户型结构,平抑房地产市场价格,防止波动幅度过大,并从技术上杜绝炒楼花的可能,及时预防房地产市场经济中心的潜在风险,保证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对公共管理的社会服务作用。

1、规范财政契税和营业税等征收。由于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行的是微机操作,预防段地、段价格,只要输入房地产的座落、结构、用途、面积等、计费自动生成,杜绝税费流失、公证透明,便于随时监督检查。

2、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清查违法违章建筑以及治安综合治理、定位犯罪地点和消防准确确定火灾点提供快捷服务,为工商管理、计划生育清查提供位置、租赁、用途等服务。

二、房地产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及功能

(一)数字化测绘系统。它是房地产管理的源头,属于精确测量。采用全站仪、GPS、测距仪等工具,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专业的测绘软件,完成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和测绘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取得真实科学的第一手资料,形成房产簿册、房产数据和房产图集等房产测绘成果,建立数据库。

主要功能:以房屋面积分摊计算为功能核心。集房产信息采集、图形绘制、图形报表输出等功能于一体。所有数据直接存入数据库,实现房产测绘信息的数字化,与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无缝链接。以项目测绘为管理单位,按照业务流程,设置收件、派发、测绘等环节并通过检查审核、审批三级质量管理制度,最终形成有效测绘成果归档进入数据库。

1、自动面积分摊:自由定义分摊结构,可设置比例分摊、协议分摊等各种分摊模式,轻松实现各类多级、复杂分摊计算,有详细的面积计算公式积分摊过程。

2、安全的审核功能:层层审核、层层把关,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准确。

3、齐全的报表成果输出:报表生成采用国内最先进的CELL报表组件。软件内置各种报表模板,报表格式完整齐全,并可按用户单位实际需求定制专用报表模板。

4、强大的图形成果输出:自动生成分户图、分层图、分幢图等各种成图模式,可实惠高效率地批量打印,并可按用户单位实际需求定制专用成图模板。

5、测绘报告自动生成:报告完全符合安徽省测绘报告规范,可以反报告内容进行自定义,只需定制好测绘报告模型,按客户需求自动生成测绘报告。

6、灵活的用户自定义:房屋编号自由定制,图形名称按需定制,绘图模式自由设置。

7、提供多种公共数据接口:能与产权登记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商品房网上登记备案系统等多个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二)房地产市场与权属登记管理系统。它包括产权登记、产权发证、税费征缴和档案管理四个子模块,设置合理机构,简化程序,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技术,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房地产权属登记业务详细分类,制定了种类登记业务的申请要件,实现规范化、流水化作业。

1、公共管理功能:信息查询、综合统计、地图显示、窗口帮助,其中地图显示就是地理信息系统与产权登记系统的无缝链接。

2、产权登记业务:业务流程设置了受理、初审、复审、审批和缮证归档等环节,是整个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的主要内容。

3、与登记业务相关的管理:有抵押登记、租赁合同备案、司法协助(查封)、二手房交易金托管、商品房合同备案、档案管理和房地产企业管理等方面。

(三)房地产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房地产管理的GIS,属于控制测量,是房产测绘和房屋登记业务数据与图形相结合,实现“以图管房、以图管档”的主要工具。

1、以图定位:图形定位方式快捷易用,不但能实现以大图到小图的逐步定位,还能根据图形信息很快地定位到图幅、房屋,更能用产权证或备案号(受理号)等业务信息,直接定位到房和户室,形象直观、快捷易用。

2、建立房屋数字编码:按照国家规范,在六安市整个规划区,逐级划分房产区、房产分区、房产丘、房屋幢、最后到房屋。

房产区是以市建制区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的行政辖区,或者根据房地产管理划分区域为基础划定,在60平方公里划分11个房产区,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将房产区再划分为若干个房产分区。房产区和房产分区均以两位自然数从01至99依序编列。

丘的编号以房产分区为编号区,采用4位自然数字从0001至9999编列,以后新增丘接原丘号顺序连续编立。丘的编号从北至南,从西至东,以反“S”形顺序编列。幢号以丘为单位,自进大门起,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用数字1、2……顺序按“S”形编号。

以房测图、以图管房、以图管档,把房屋作为管理目标,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房屋的22位数字编码,它就像居民身分证一样,是房屋的终身编码,具体格式如下:

行政代码+房产区代码+房产分区代码+丘号+ 幢号+房号

(6位)+(2位)+(2位)+(4位)+(4位)+(4位)

34240108 120018 0016 010

3、具有强大的图上统计功能:在图上圈定范围,可以按照结构、用途等自动统计出范围内的房屋面积和土地面积。

(四)商品房网上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可进行房地产开发搂盘的查询,了解房屋的区位、户型、面积、价格、销售等市场真实信息,可以更好地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行为,有效地限制开发企业捂盘惜售,以及炒楼花等现象。其功能:通过网上备案系统中的楼盘表可以清楚了解每个房屋的相关情况,在楼盘表里,黄色代表是可售的房屋,蓝色是已签约的,绿色是已备案的,红色代表限制销售的,灰色是开发商自留房等情况。

三、房地产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亟待开展的工作

房地产测绘信息系统、房地产市场与权属登记信息系统、房地产地理信息系统和商品房网上登记备案信息系统,是数据共享,互动管理的一个信息平台,对确保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需要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如土地和规划部门提供地籍图、坐标点等,由于时间跨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建设,是一个较大工程,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建设过程可以分步实施,如测绘系统、权属管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而商品房网上登记备案系统则可以独立完成,电脑软件和网络建设,则向社会公开招投标,达到花小钱办好事的目的。作为房地产管理部门主要工作是:

1、对城区范围内的各类房屋完成修补测工作。房地产信息系统中的数字图和每幢房屋的精确位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是控制测量,它确定城市规划区内每幢房屋的具置,以及房产要素(包括每一幢房屋的结构、面积、建筑年代、用途等),还有道路、河流以及土地的面积和利用状况;碎部测量是由数字化测绘系统完成,是精确测量,工作量大,精确度要求高,它是以户(或套)为单位,确定每户房屋的面积、用途、结构等要素;每户(套)房屋的产权信息是由正常权属登记业务受理,通过产权登记系统取得。

2、房地产网络建设和人才培训。它包括网站、局域网、场地建设和技术人才培训、储备。较大规模的局域网,能够提供高速的INTERNET接入服务,建立官方的房地产网站,依靠房地产信息系统的丰富的网站信息资源,对外宣传房地产政策法规和信息,提供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服务内容,例如: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权证查询、新闻、网络教育等,房地产权利人只要在网上输入房产证号和姓名,即可查询本人的房地产基本情况及税费情况等。完成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并且能熟练运用,需要尽快完成全员培训,达到熟练操作,准确使用。

3、完成产权档案的中文录入等基础性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各地现存房地产档案存在资料不全、记载不清、变动较大、没有并档、以及各时期所发的房地产权证版本不尽相同,给准确及时录入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完成现存档案录入,关系到房地产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完整,从而建立电子档案库,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因此,产权档案的中文录入作为信息化管理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应尽早开展。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业化;工作式;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速,设计对产品的知识含量、成本、产品的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已成为现代企业和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并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同时,设计产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在中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呈现普及化的特点,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原来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鉴于现代设计产业人才需求更注重实际操作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特性,要求高等院校打破现有模式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这如此现实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如何适应市场,并使学生的学识及能力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有重点考虑的。

一、设计产业化背景与设计人才培养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所谓“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按“三大产业”的划分,设计产业属第三产业,更是文化产业。《关于文化产业分析的框架》中提出衡量文化产业的标准是:第一、技术分析:文化产品的可编码化程度。文化活动建立在什么技术基础之上?能否做量化的统计?第二、产品分析:文化产品的可市场化程度。第三、生产组织分析:文化生产的可企业化程度。第四、产业分析:文化生产活动的可产业化程度。生产、服务、经营一体化是产业化的前提条件,生产、服务、经营方式的规模化、科技化则是产业化的标志。因此,设计产业化运作包括了信息处理专业化、技术数字化、产品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程度和行业规模化等方面。设计不仅要满足美学和心理、物理功能等方面,它还应遵循科学可行的设计方法,考虑对象消费者、市场经济需求和发展规则、产业化和社会化等综合因素,最优化产品设计。在设计产业化背景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更新高校设计教育观念,改革原有的以绘画造型为基础、以培养“美工师”式的设计人才为标准的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新形势下以综合设计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字化设计能力、材料结构、市场营销、项目流程、产品开发、品牌策划、生产流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以通过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途径,以培养形象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为目的,能适应批量化设计生产的教育教学体系。另外,由于设计化大生产的要求,跨专业、团队间的合作更是必不可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多向拓展能力也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重点。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

1、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只是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教学内容、教室以及实习实践最后合而为一,这样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封闭的压抑的形式。在这种模式中,以完成技术项目为目标,在专业老师的主导下,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融入生产环节,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学与实践达到完美的结合。建立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业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机制。

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是:自学研究、良好表达、管理组织、创新等待能力,能过学校的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学生就可以在上述能力上得到充分培养与实践,这些都得益于工作室模式的自由、开放,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的教育过程中升华能力。

2、工作室模式的特征:(1)自由开放。没有教室的压抑,使其能与市场需要充分结合起来。而且这也突破了传统教室的封闭,把课堂的概念进行延伸。在这种“教室”里,学生可以自由想象,自由自在、自我教育,从而把教学内容与实践进行自由地探索,总结适合自身特点的内容。(2)项目制。这类教学,不再以概念为主要教学内容,不以内容的系统为主,而是以知识的实用性、连贯性、针对性。老师也不再是教学的主导,仅仅是指导性的作用,更多注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工作室制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教师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帮助者的角色。这一模式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3)综合跨专业合作式的教学,淡化“专业”的概念随着设计产业化生产的日益发展,个人设计师的作用将被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关于产品设计本身的知识,还要结合市场分析定位、机械工程结构、材料、企业产品品牌策划、市场推广策略、生产流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的结果是庞大的设计产业化系统链中的环节之一。它的形成要受到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设计师要学会如何协调各部分的合作,学会组织项目进展中不同阶段的管理设计,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形式。(4)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为了加强教学,与工作室模式相配套,学校还得成立各类导师工作室,导师组成学术骨干,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把导师的社会资源引入工作室,解决一些教学经费支出。这样,学生与导师共为一体,达到教学相长。(5)加快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以工作室为平台,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社会企业的生产,实现在校融入社会,在毕业后,就可以达到无缝隙衔接。

3、工作室学习的学生通常人数只有6-15人,实现小团队教学,达到因人施教,改变大班级教学中无法实现个性化培养。导师在根据小团队的特点,个性化地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把创作实践、项目实践、理论学习充分结合。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进,可以引导设计学科的时代特征元素进入教学体系。

每个工作室由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其他若干名教师作为副导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它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专业方向的工作室模式按照不同设计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室的划分与建立。如:平面设计工作室、产品造型工作室、饰品设计室等,这些专业工作室的成为学校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骨架,在此基础上集成教学群,在各专业工作室的相互协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学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网络系统,而教学的专业知识则是这一系统的各个模块,相辅相成。

2、个案教学的工作室模式按照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培养计划,提出个案设计要求。不同的教师结合上课内容,以个案方式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灵活组成工作小组(一般以2-5人为一组)。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共同完成设计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定期与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督促设计完成进度,教学方式具有灵活开放式的特征。在设置课程学习目标和组织课程内容方面,也可以设计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转贴于

例如产品包装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按照常规,包括《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四个模块,以难易度渐进推进,最后对内容再进行分类成《市场调研报告手册》、《设计方案报告书》等。任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制定教学个案。

3、按项目内容划分的工作室模式现代设计产业化下的项目实施与完成,需要各领域的知识综合完成,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整合。比如产品开发过程中,工作室同学要完成市场调研分析、设计定位、项目流程建设、设计展开、材料与加工制作、后期宣传推广等系列工作。其中牵涉到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材料与结构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设计内容。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设计类别进行分组研究,制定相应的设计流程和时间计划,按照科学的设计管理的模式,对项目整体上进行把握。导师可根据项目要求,灵活组织建立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兴趣特长等选择工作室,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项目完成的学生。

当然,各个子项目工作室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即在研究方向上各自为阵,但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上,却是融合、自由、参与。工作室成员可定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氛围。在各工作室的实际运行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激发,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得以培养。由此,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而然提高。

4、以设计公司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进行校企合作“双项目双向参与”。通过校企合作的“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工作室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一、双职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目前多名专任教师均在企业担任设计顾问、设计总监、设计师等,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教学实训教师。针对职业岗位的任务需要,学生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由单纯技能分项训练向综合技能提升训练渐进,循序渐进地在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中,保持了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5、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设立“企业采用奖”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工作室应该加大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营造学生之间比优、比强的氛围;建立项目成果展示,增加学生荣誉感;比赛使学生收获颇丰,吸取的知识、掌握设计的技巧速度与效果令人吃惊。坚持产学研合作,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为自己今后专业创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6、以专利开发为载体的工作室教学改革。学生往往可以在工作室设计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新颖的造型和结构。因此在工作室教学中着重加入设计创新思维内容,引入了设计以人为本概念,建立专利申报制度。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思维方式将学生从传统的创造思维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专利申报环节,意在加强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掌握专利的相关知识和申报程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是对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客观评价。在工作室设计过程中,研讨设计的一些新设计方案,对于一些好的发明与改良的新产品,鼓励学生进行专利申请。

7、工作室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以拟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不足。

四、结语

在设计产业化背景下,设计师的个人作用将被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总之,学生通过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能全面学习现代艺术的理论与技艺,而且也是未来职场的一个良好竞争者,如此,教育工作者自然而然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了。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简单地把一些市场化的内容简单拼凑就可以,而是在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之后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市场导入,教师导航,学生实践”。同进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对这一教学进行管理。通过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就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优秀,市场竞争能力出色,社会综合能力突出的产业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关于文化产业的分析框架》,见《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下同).

[2]张锐,庞大庆.广告设计课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8):P195-198.

第7篇

关键词:融合;教学改革;三促教学;微信平台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传媒发达的美国。其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浦尔教授认为,媒介融合主要指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这一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为顺应世界媒介融合发展新趋势,国务院于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融合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而作为与媒介紧密关联的影视广告教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理应做出应对,转换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构建“多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运用“三促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出培养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广告人才的新措施。

影视广告教学是以视听艺术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广告设计技能,能综合运用摄影、表演、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特效以及计算机等众多工具进行独立设计制作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该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其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死记硬背”老师的示范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第二,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大型的例题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充分展开,小组合作因为不能动态跟踪学生进程而无法进行;第三,课堂教学中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没有重复学习渠道,导致学生的自我能效感降低,逐渐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四,由于实施分班制,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受益,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出现偏差。

一、教学理念的应变

媒介的融合促使学科之间界限相互消融,也必然催生新型的“一专多能、融合型”影视广告人才教育理念。传统模式的影视广告教学中,更多地是从“电视”这种单一媒介出发,根据其媒介特性进行影视广告的设计制作。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媒介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模式培养的影视广告人才已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元化、融合化、整合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影视广告人才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传媒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应该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调整影视广告课程结构,变革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影视广告设计的基础上,兼顾在网络广告、手机广告、微电影广告上的设计,使广告具备跨媒体和互动性的特点,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传统的广告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讲理论、课后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吸收运用,最后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面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能改变现状,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笔者认为积极实施“三促教学”教育模式能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竞争力。“三促教学模式”就是“以展览促双基”“以比赛促创新”“以项目促能力”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把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作为目标,采用展览、参赛、实际项目引进课堂等形式融合贯彻于教学始终的一种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模式。其中,“以展览促双基”就是通过作品展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除了展示给同学、同事看,还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将学生的创意广告作品置于互联网上给其它院校及广告从业者看,接受社会的检验。以网络点击率、好评率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改变传统以教师个人审美趣味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此举紧紧抓住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为专业学习者寻找到一条自我展示的途径。既提高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检验了教学成果,同时又加强了专业领域内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赛促创新”就是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大型的专业性设计比赛,比如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广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参赛的基础和动力,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和创新水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把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在媒介大融合的环境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以项目促能力”一是通过专业教师将社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二是充分利用“威客中国”“猪八戒”等网络任务平台,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制定出与项目方案紧密融合的实施计划。老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其中,经历真实案例设计的全过程,既考验老师的项目组织、协调、指导能力,又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会“融课堂理论为实践设计能力”,学会分工与协作,切实提高师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融合应用型广告人才。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教授的传统专业知识内容弊端日渐明显。很多院校的影视广告专业设定的专业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广告传媒领域之前设定的。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主要为单一媒体时代培养专业人才。面对媒介融合引发广告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单一媒体时代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已是大势所趋。影视广告课程的体系应该包括市场分析、策划、广告剧本、分镜、摄影、剪辑、动画、特效、后期编辑、媒介等广告生产流程,而不仅仅指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由老师依据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架设,然后学生根据计划安排按照课程计划表加以执行。在整个影视广告课程里,老师扮演广告主,任务,学生将实际扮演业务、策划、设计师等多种角色,实际操作每个环节,从市场调研、产品分析、选题策划、收集资料、规划方案、设计制作、作品及完成广告效果调研。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还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影视广告课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完成影视广告的每个环节,包括平面、广电、网络以及新媒体的编辑工作。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融合各种媒介,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制作广告,毕竟同一广告项目,文字、影像和网络以及新媒体会重视不同的层面。把适合文字表述的部分用文字陈述,适合影音的用影音表现,适合移动媒介、网络的就通过推送的形式加以呈现,这样可以让受众有更多获知信息的渠道,最终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就影视广告教学而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学生的需求。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应充分利用有利的网络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以微信为主要平台的“互联网+教学”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无缝融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学习进行过程记录、个性评估、效果评价和内容推送,并根据学习者模型,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计划、监控和评价作用。“互联网+教学”的结果,是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私博课、微视频等信息化课程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把影视广告课堂中不易消化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并通过微信公共平台,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进行“点单式”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参与其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活跃了气氛,不仅拉近了师生关系,还让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程建立了信心。线下,老师根据微课点击量掌握学生在影视广告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兴趣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完善影视广告教学的效果。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通过分析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证实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互联网+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按需学习和个性化订制学习的需求,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学习质量,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

五、结语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全国高校影视广告学科、专业之间的信息联系,建立起教学资源共享库。打破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老师之间的教学壁垒,使地方院校的广告专业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不再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同时让优秀老师在媒介融合的环境里更大地实现教育的自我价值,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澳]奎因.[美]费拉克.媒介融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服务;核心竞争力;部属高校图书馆;武汉地区;

1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迅速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质量原则、优胜劣汰原则等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引入,大学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是衡量高等院校竞争实力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在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的中央部属高校,其图书馆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成为众多研究者的主要话题。

2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特征

2.1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内涵

自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C.K.Prahlad & Gary Hamel)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被誉为划时代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中首先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以来, 正式确立了核心竞争力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地位,其主要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被广为接受和传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lad & Gary 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群体学习, 特别是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生产技术以及整合不同技术流”。他们认为:首先, 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通向广泛多样化的市场提供一个潜在的途径;其次, 核心竞争力能够使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重要的价值;最后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1]。

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在美国一公共图书馆被使用过[2]。但率先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图书馆界学者为理查德勒(Richard J. Naylor),他在《核心竞争力:它们是什么,我们怎样利用》(Core Competencies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use Them)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与特征,他认为图书馆和企业一样拥有自己的“产品”,那么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生产”“产品”时为了在同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也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3]。

高校图书馆之所以充满活力和竞争力,除依托高校外,最主要在于它本身的竞争力。研究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利用本身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服务,以争取占有更多的用户的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是维持和保障高校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4]。利用这种能力,可以较好的整合高校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形成其他单位无法取代的特殊专长,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

2.2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特征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具有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似的基本特征:第一,核心竞争力必须渗透到其组织所有的发展战略,就高校图书馆而言,提供信息和让每一用户能够获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的普遍原则,这一原则还必须渗透到高校图书馆战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第二,核心竞争力必须提供进入各种市场的方式。因高校图书馆面临来自大型书店及各方面的竞争,但其信息服务在某一地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提供其它形式的服务,如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许多其他团体等等。通过服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也可利用馆员的信息处置能力,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广大用户提供知识和信息产品。第三,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是生产终端产品。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如果不具备强大的知识,就不能为用户和读者提供咨询服务。没有分类系统和其他检索工具,用户将无法找到合适的文献资料。图书馆任何一种单一的功能,不能让图书馆产生有价值的服务,只有当多种功能放在一起才形成了图书馆的价值功能。第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罕见的或很难模仿的。过去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非常难于模仿的,但是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很容易从互联网上获得他们所需信息,其基本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威胁。那么高校图书馆必须改进自己的服务,使用户清楚地知道在他们需要得到信息帮助时,为什么要找图书馆。

根据上述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高校图书馆在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过程中,必须投入资源、技术、管理、人力等要素,形成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5]。

3 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3.1 信息资源优势

武汉地区是湖北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公认的全国三大科教智力密集区,现共有部属高校7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的投入的增加,该地区的部属高校图书馆都已建立了比较丰富的电子资源系统,拥有以电磁波、磁介质、光介质等为载体的新型信息资源。另外,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于2006 年成立,这个共享平台及各高校的数据库内囊括了工、农、理、商、管、经、法、哲、教、文、史等众多学科门类的文献信息资源,使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拥有一般信息咨询机构不可比拟的海量信息,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提供相关领域的信息服务[6]。

3.2 设备资源优势2006 年,成立的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其共享平台与高校数据库包括了多种学科门类的文献资源数据,提高了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储备量,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信息服务[7]。

3.3 硬件设施优势

武汉地区部属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图书馆硬件设施现代化水平高,并且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缩微复制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得到普及。部属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信息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等信息数字化技术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部属高校图书馆优质的服务、信息数据的开发能力强,这些促进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

3.4人才资源优势

近年来,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为适应信息数字化发展的需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与服务行业相关学科等人员,加上原有一批经验较为丰富的专职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基本上能满足各种信息咨询工作对人才的要求。另外,本地区部属高校还拥有众多学科的专家、教授,他们中不少人担负着多项各级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掌握着大量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情报信息,且有为政府及企业服务的经验,可依靠他们对区域乃至于全国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信息咨询项目把关。专业人才,满足信息咨询业务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武汉地区部属高校拥有各学科专家,他们肩负着科研项目,洞察前沿信息,具备为政府服务的经验。因此,在经济文化建设中,这些专家就能为信息咨询项目服务。

4 提高信息服务核心竞争力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信息服务的对策

4.1 准确定位,完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

部属高校图书馆在从事社会信息服务时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武汉地区部署高校图书馆应从市场定位、信息服务内容定位两方面审时度势,结合当前经济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寻求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佳生存发展空间。所谓市场定位,即要分析市场、找准目标市场,并对目标市场进一步细化。如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就要基于对本地市场分析及信息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的分析基础上,将市场目标锁定在“武汉城市圈”这个特色产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目标市场。选择服务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汉部属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部门未对此进行慎重的研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图书馆信息服务徘徊在低层次水平上,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产品。因此,在汉部属高校图书馆对社会进行信息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必须实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提高信息产品定位,应将服务重点迅速转移到使信息增殖的文献型、技术型和开发型专项服务上来,形成较完善的集信息、咨询、传递、调研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8]。

4.2 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

《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通知》的出台,给了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积极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用于决策所需的各类信息,应该是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这几年信息服务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图书馆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每年的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湖北武汉台湾周”等大型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武汉与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往,武汉部属高校在这些大型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逐年提高。部属高校图书馆则可以抓住这些机会,结合自身特长,积极与政府交流信息,共同推荐本地区的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形成拳头产品的过程中,部属高校图收馆应该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积极为拳头产品提供相关信息,提供与它们相似产品的各类信息,从而为拳头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3 参与地方企业特别是高新企业的技术革新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充分调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高新企业的积极性,高新企业发展得如何,重点项目建设得怎么样,都预示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21世纪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适应高新企业的技术革新,部属高校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对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扩大社会服务项目,将传统的信息服务拓展到科技查新,项目评估、市场预测、产品营销、新产品开发等社会信息服务,提高武汉城市圈高新企业的竞争力[9]。

4.4 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重点项目接连不断,如续建80万吨乙烯目、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武汉地铁、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大畈核电、天门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潜江龙湾遗址保护与章华台楚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支撑着深入扩大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如何更有效地为重点项目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是近几年摆在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无论是国家的重点项目,还是省级重点项目,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属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从项目的提出,到项目的论证,再到项目的实施,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部属高校图书馆可以而且应该提供相当多的信息,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

4.5 为高校的技术成果转换供信息支持

从这几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来看,有许多项目来自于高校或者高校与其它单位的合作。提倡创新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高校科研能力的开发。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必须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武汉城市圈特别是湖北省的发展后劲,因此如何将高校的技术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部属高校图书馆应该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通过广泛的信息资料调研,为高校的技术成果转换献计献策,为自己提供更加宽广的生存空间。

5 部属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保障措施

5.1 馆领导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与积极推动

开展社会服务首先馆领导需要取得一致认识方可切实有效地推动。当前图书馆领导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认识是不统一的。相当部分馆领导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高校图书馆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仅此足已;有的认为本职工作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没有余力从事服务社会的工作,也没有这个义务;还有的认为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于学校,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干好就行了,可见,开展社会服务的内部阻力巨大,馆领导需要充分讨论和学习,在统一认识后进一步研究落实服务社会的具体办法。

5.2 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

部属高校校级领导要解放思想,鼓励图书馆服务社会,这是图收馆走出校园的重要前提。各校还需要在相关方面提供支持,如票据、提供相关信息、相关场合适当介绍图书馆对外服务工作等。

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可以带来企业、学校和图书馆三方共赢的局面。部属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内容除约定保密部分外多数能够及时向相关读者提供利用。这有利于学校的相关建设与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部属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方式等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得到丰富和发展,也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服务。

5.3 积极争取社会的认可

部属高校图书馆的经费管理机制决定了其不可能投入大量经费去开发为企业服务的市场,因而选择低成本或无成本方式拥有用户、占领市场[10]。部属高校图书馆走出学校取得社会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策略,如可以通过高校教师、毕业生和职能部门等资源,首先在相关企业争取对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认可,这一点相对容易。在取得初步认可之后,部属高校图书馆必须拿出高价值、高水平的服务成果来证明其信息服务服务的价值,从而取得企业的信任,之后进行下一步的推广就水到渠成了。

5.3 着力培养外向型信息报务队伍

要想真正成为为地方服务的重要力量,部属高校图书馆应该着力培养一支具有外向型信息服务能力的队伍[11]。具有各种专业能力的人才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些专业能力包括文献检索技能、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日益成为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必备技能,缺一不可。当然,如何培养这支专业队伍,关键在于领导不仅应该对此要有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而且应该尽早抓,并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5.4特色服务对象的选定

图书馆对外文献信息服务的对象不能过于宽泛地针对所有读者,这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也无法实现。对象的选择要结合本馆实际的资源环境、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及信息素质环境等,以选取与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相关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为突破口,再根据服务开展的情况进一步拓展服务对象和领域为较佳方案。

结论

部属高校图书馆在经费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服务定位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总体构想合理,对区域乃至于全国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现状的调研及对国内外经验的吸收,做好技术路线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建设。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在区域内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它以经济和技术信息等资源为重点,整合区域内信息资源,从而构建区域内的信息服务体系,在区域内实现:借阅服务,建立资源采购协调机制,实施联合目录,建立联合参考咨询,文献传递服务体系,搭建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设备管理平台,建立软硬件设备共享机制。部属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设施设备建设,提供良好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信息到农村、到社区活动,服务基层群众。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加强区域乃至于全国协作,信息共享,为区域乃至于全国企业提供技术力量。

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参与区域乃至于全国经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惠及全民的文化共享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应加强对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的总体规划与组织管理,使多部门、多学科、多单位整体协调、统一部署,实现武汉地区部属高校图书馆参与区域乃至于全国经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更好地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阳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华东经济管理,2005(11):29-35

[2]Beth McNeil,core competencies.[2010-6-1]

[3][5] Richard J. Naylor, Core Competencies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use Them. [2010-6-1].

institute21.stanford.edu/summer/speakers/trelstad_mag.html

[4]胡立群,曾吟.教育公平的文化制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1)

[6][7]肖爱艳.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图书馆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

(4):66-68

[8]秦丽.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处境及对策.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4) :7-8

谢金星.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探析. 现代情报,2008 (10): 51-52

[10]李丕仕. 高校图书馆基于行业协会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启示. 图书情报工作, 2007

第9篇

摘要:高校学生收费是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收费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初步阐述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收费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助推构建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收费管理体系,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 :数据挖掘技术;高校收费;精细化管理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投入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费筹措呈现多元化、多样化格局。但多数高校还是以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为主。因此,学费收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控制点。如何确保足额收缴学费,规范收费管理工作路径,创新收费管理工作手段,提高收费工作效率,已成为高校收费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收费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实行收费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规范收费、优质服务、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确保资金安全。一些高校的收费管理工作较为粗放,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不严格、管理体系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等现象,导致产生收费管理漏洞,收费工作效率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资金安全。开展以收费管理为突破口的加强高校收费精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精细化管理科学性的要求

精细化管理是始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工程,它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管理理论体系,突出体现精益生产、集约管理和注重效益的管理思想。其核心理念是精、准、细、严,其基本方法包括细化、量化、制度化、流程化。目前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形式多样化,各科各类学生专业不同,收费不同,再加上转专业、中途休学等情况,以及奖、贷、减、困、补、缓等学费减免措施的存在,都增加了收费工作的复杂度,因此收费要做到及时、足额、高效,高校收费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信息化程度普及较高,财务管理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信息数据,但目前高校的电算化和网络化,并不能提供收费活动中数据的分析、规划和决策活动,更不能随时从财务数据仓库中提取数据,财务信息系统存在信息不统一的现象,使得高校收费信息孤立,财务相关部门的收费系统都在独立运转,这些情况的存在都需要高校财务部门整合现有财务信息化资源,强调信息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收费管理工作水平。

二、数据挖掘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高校财务收费系统信息中包含大量时间跨度长、范围广的数据,数据量日渐增大,查询条件日趋复杂。传统的财务数据分析是依靠财务人员采用手工的方式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效率很低,精细化管理的各种决策需要数据的支持,而信息化系统可以为精细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决策辅助,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

数据挖掘是20 世纪末崛起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一门广义的交叉学科,包括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数据统计、并行计算等方面的技术。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有数据中,提取隐含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发现隐藏在数据中模式。根据模式特征,可分为分类模式、聚类模式、回归模式、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偏差模式和广义模式。这些模式包括的具体算法有市场分析、聚类检测、神经网络、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连接分析、基于范例的推理和精集以及各种统计模型。数据挖掘的流程具体包括确定业务对象、数据准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结果分析和知识的应用。将数据挖掘运用高校收费管理中,就能在数据量庞大的收费数据中,对数据进行筛选,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

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收费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实现财务数据无缝对接,提高收费工作效率

收费信息化建设是精细化收费管理的基础条件,其基本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收费领域,使收费信息收集、提取、处理比较便捷而高效,实现收费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高度共享,能够实时、主动的获取收费完成、催缴、执行、监督、考评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现收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调整。目前,高校收费工作涉及诸多相关部门,例如:教务处、学工处、学生资助办公室、后勤管理处、银行等,教务处提供考务费、报名费等数据,学工处提供住宿费等数据,学生资助办公室提供学费减免数据,后勤管理处提供水费、电费数据,银行提供批量处理学费、助学贷款等数据,这些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不顺畅,共享程度不高,要实现收费信息在不同部门的不同角色流转中产生的数据可以关联,高校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成熟的优势,搭建收费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将相关部门机构设置、学生信息、基本定额信息全部纳入到平台里面,做到基础信息口径统一。其中机构设置包括部门属性、部门信息、部门职权、负责人等信息,学生信息包括学生所属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学号、入学时间等统计信息;根据数据来源和采集途径的不同,认真梳理业务部门职责内的主要工作,科学确定工作程序,编制相应的工作流程图,优化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充分考虑采集周期和时间,实时把相关部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加载到收费数据仓库。通过该平台,财务处可调用教务管理系统中学生变动信息及时掌握学生休学、退学、转专业等情况,及时更改学生的费用信息;还可调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住宿信息,及时更新学生的住宿费标准;教务处可调用收费管理系统中学生缴费信息,并以此为标准办理学生开学初入学报到注册;各二级学院可调用收费管理系统中学生欠费信息,掌握本系学生的欠费额及欠费率,进行及时的催缴;学生可通过数据平台对本人收费信息的进行查询、核对等等,使财务收费数据与业务数据实现无缝化对接,畅通收费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学、规范管理路径,提高收费工作效率。

(二)提高收费信息利用能力,增加收费工作针对性

学生拖欠学费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普遍遇到的问题, 欠费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类模式中的决策树算法对收费数据仓库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应缴纳的学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先分析欠费原因、划分欠费类型,确定催缴的难易程度,然后根据欠费类型,设计催缴方式。具体步骤有:(1 )按已知的全部缴费和欠费信息对数据进行初始分裂;(2)按已知的以往的有无欠费记录进行第二次分裂;(3)再按欠费原因分别对以往有无欠费记录再次分裂;(4)生成决策树;(5)根据模式评估对分类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对决策树进行修剪,根据需要从步骤一重新开始。最后通过对决策树进行修剪把决策树转换为分类规则分析可得知出高校收费工作欠费收缴应以以往有无欠费记录为导向,提高对家庭贫困的学生的帮扶力度,加大对恶意欠费学生的催缴力度,在以在校学生人数为基准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充足的学费收入。

在针对欠费学生进行催缴过程中还可采用聚类模式对学生校园“一卡通”各类消费情况进行分析,以自然月生均消费水平为基点,定义远远偏离该基点的数据为离群点,对学生日常校园消费数据进行挖掘,然后评估和解释挖掘结果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于远低于基点的学生消费人群,列为学校重点资助群体,进入学校学生资助系统,进行跟踪管理,用足用好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资助政策,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对于远高于基点的学生消费人群,可以交与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必要时可以建立诚信电子档案,并将分析数据提供给相关业务部门,对欠费学生在校园内的相应活动权限进行限制,如图书借阅数量、网上选课、学生注册等,实行动态化催缴管理。

(三)创新收费票据管理手段,提高收费工作水平

高校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只对实际收到的学费进行账务处理、报表反映,对应收款总额和欠费总额不予账务处理和报表反映,为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的学生收费情况,实现高校缴费业务、票据管理以及财务核算形成对应关系、稽核关系、互相印证关系的统一管理,高校应将收费票据信息纳入数据仓库,创建一整套完善的票据自动化信息系统,加强对收费各种票据的数字化管理,健全票据管理制度,按照收费服务流程详细划分票据类型,例如:申购票据、领取票据、开具票据、核销票据等等,确保各种票据管理都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确保任何一项收费项目的进出都纳入数据仓库,以此达到对票据的信息化控制的目标,有效控制收费管理漏洞,不断推进收费工作水平上台阶。

通过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校收费管理系统,获得大量对收费信息的采集、挖掘和分析,可以使收费业务部门管理更通畅,学生支付更便捷,财务部门监管更严密,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为高校收费管理精细化发展起到一个科学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魏丽亚.刍议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财经界,2012(24):36-37.

[2]毛国育.基于工作理念的高校财务数据采集与挖掘分析[J].会计之友,2013(02):114-116.

第10篇

摘要:提出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在网站设计、网站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并探讨农业网站建设标准化和科技应用信息化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前景探讨。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lsnj110.gov.cn)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廖小丽。对山区农技110运行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217-218.

[2]张蕾,陈超,展进涛。农户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与需求状况分析: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份411个县的抽样调查。

第11篇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集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动态环境建模、系统开发工具应用等技术为一体,具有准确性、真实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让用户身临其境感知虚拟环境,从而实现认知客观事物的目的。[1]相较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传统电子设备,VR突破了二维平面的枷锁,将让人类在电子设备上第一次接收了三维动态信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成为重现场景的终极解决方案。按照Digi-Capital预测,虚拟现实的软、硬件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未来5年年度增长率达一倍以上。

1VR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现状

VR技术在游戏、房地产等行业领域已经有较广的应用。2015年底,大量的资金、人才以及公司涌入VR领域,2016年被许多媒体称为VR元年。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有较多报道,国际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与美国Touch of Life技术公司研发的用于虚拟解剖实验的VH Dissector软件,不仅用于人体解剖结构教学,还可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上网学习的需要。[2]日本NAbe等高校合作开发的机械零部件装配可行性验证和设备装配可视化培训系统,具备虚拟环境中进行装配分析和性能评估的功能,初学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装配训练掌握技能,既训练了实操又把握了细节;[3]瑞典Men-tice公司研制的Procedicus MIST系统,Surgical Science开发的Lapsim系统,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开发的Select IT VEST System系统,均可用于虚拟手术训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者可以对虚拟对象重复操作而不会造成任何伤害。[4]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基于虚拟空间开发的立体电子线路实验环境Evlab系统,学生可完成电子线路实验中常见仪器的操作,实现对基本实验电路的认识;[5]辽宁师范大学基于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的教学特点和实际,结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搭建了电子技术虚拟实验平台,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6]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就VR技术在机械领域中如何实现三维虚拟教学进行了研究;[7]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就VR技术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8]浙江理工大学从VR技术发展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9]等。

2VR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市场分析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术工人的使命,而实践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是其中的关键,实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职业技能。但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实训项目经费紧张、来源单一,实训教学过程中危险性较高,实训教学专业教师数量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都极大地制约着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寻找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来解决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是职业教育改革主要方向,而VR的出现,为解决这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能。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的主体,中、高职教育分别占到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总规模接近一半,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全国拥有中等职校112万所,在校生16567万人;高等职校1341所,在校生8496万人;[10]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对应291个职业类别,设有19个专业大类,747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11]因此,VR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影响巨大。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论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还是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及各省、市、区颁发的相关职业教育文件,信息技术尤其是VR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在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和现场安排实习困难的领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知识内容领域,均为VR技术在职业教育中产业化提供了市场需要和政策保障。

3职业教育领域VR产业化的主攻方向

VR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具有实战模拟、身临其境、方便快捷、安全有效、信息容量巨大等优点,还可有效解决边远及危险领域难以进入的问题,有效降低学校实训成本。但纵观2016年VR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表现,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为何市场潜力巨大,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呢?主要是VR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开拓和占领职业教育领域VR市场,引发职业院校新一轮VR实训装备竞赛,“十三五”期间,以下几个方面是VR技术的主攻方向。

31突破数据“计算”技术上的瓶颈,解决防“头晕”等技术难题

“头晕”是目前VR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除Oculus、HTC等掌握VR核心技术的品牌产品能将产品的时延控制在20ms之内,能有效缓解眩感,但要彻底解决“头晕”,延迟须控制在10ms之内,目前还未有企业能实现,通过算法优化,IDEALENS公司的新品VR一体机IDEALENS K2将延时控制在了17ms以内,但与延时控制在10ms之内还有一定的距离。除解决“头晕”的难题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近距离观看、双路渲染、透镜矫正、复杂交互等技术难题。

32对接职业院校,开发教育虚拟资源

VR想要在职业教育领域落地生根、占领教育实训装备市场,定然无法摆脱“内容为王”的市场规律。?业院校是职业教育领域课程的内容和素材的主体,以项目、情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淀了丰厚的项目内容和情景案例。VR企业要抢占职业教育实训装备市场,必须对接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甚至入驻职业院校,让职业院校教师全程参与VR教育虚拟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从而解决VR实训教育“内容为王”的问题。

33方便二次开发,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项目化教学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课程的知识、内容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现有的VR虚拟技术,仅让学生获得新奇的体验,这种体验便于理解教材内容和接收信息,属于传统的“灌输”模式,但未能让学生亲自参与项目来解决问题,基于VR的教学模式改革要超过和颠覆CDIO工程教育模式,需要方便二次开发,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语言或软件平台根据课程或实训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景,教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练习与锻炼,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12篇

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由于受全球经济回升乏力,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电信业滑坡,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和"铱星"公司破产等不利环境的影响,增长速度开始由高速转为低速,但卫星应用在整个信息产业中,仍然是少数几个能够盈利的产业之一。

从最近几年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

(1)从1996至今,全球卫星产业的总收入每年平均增长13%。其中卫星服务业增速最快,它在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已从1996年的42%上升到2002年的61%。卫星制造业与卫星服务业二者收入比例大约为1∶6。

(2)美国卫星制造业曾经是开拓面向大众消费者卫星服务业(卫视直播和卫星移动电话)的先驱,但近年来已逐步淡出大众消费者的卫星服务业,面向政府、军方和工商企业的市场成为其主攻方向。

美国休斯、劳拉和洛克希德・马丁三大卫星制造公司以及欧洲的阿尔卡特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都曾经是卫星服务业(卫视直播、卫星宽带和卫星移动电话)的先驱,其中休斯公司在卫视直播中取得成功,其它涉足卫星移动电话和天基互联网服务业的公司都以失败告终。迄今这些卫星制造巨头都已转变战略:逐步淡出或退出为大众消费者服务的卫星服务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主业;多数公司以参股方式介入卫星服务业,作为副业继续经营转发器租赁为主的卫星通信运营服务业。

卫星制造业退出服务业的主要原因: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隔行如隔山,从事工程技术与制造的公司,无论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组织人才结构都不太适合卫星服务业;二是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与为大众消费者服务,完全是不同的市场竞争,卫星制造业不熟悉也不善于与其传统的地面竞争对手竞争;三是卫星服务业仍然是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较长的风险事业,稍有不慎,良好的商机就可能转换为巨大风险。

(3)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卫星应用产业-卫星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虽然过去几年在整个卫星产业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2002年这两个行业收入所占比例都首次出现增速降低(占82%)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地面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2002年卫星服务业收入仅比上一年增长7%,转发器容量严重过剩,利用率只有60%左右;而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仅比上一年增长8%,均低于它们的年均增长速度。但它在整个卫星产业乃至全球电信产业中仍然是少数几个保持盈利的行业,多数公司处于健康运作状态,前景比较乐观。

(4)卫星运营服务业之间的兼购与重组接连发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澳大利亚新闻公司兼购休斯电子公司,欧洲SES收购美国Americom公司。

卫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球卫星服务业营业收入为559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达到221亿美元,卫星应用产业年收入占整个卫星产业的85%。

(5)卫星导航产业继续强劲发展,年均增长26%,年收入达100亿美元。导航与通信的汇聚和融合促成应用领域向经济和社会乃至个人消费品不断延伸和渗透,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

(6)商业卫星遥感、导航和通信出现军民商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寓军于商趋势,民商卫星系统的安全与防护受到重视。

卫星通信产业

卫星通信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并在全球形成新兴产业,成为卫星应用产业的主导。从全球卫星应用产业年营业收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卫星通信业的收入约占90%,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约占10%。

目前全球运营商用卫星通信业务的公司约有40多家,在轨工作的静止轨道C、Ku、Ka和L频段通信卫星有200多颗,其中从57°E~183°E的亚太地区上空共有97颗。在中低轨道运行的L频段全球移动通信卫星约有150颗(包括铱星和全球星)。

上述350多颗卫星主要担负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广播三大业务。这三大业务又可以分为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电视直播/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互联网/宽带数据接入四大市场。

表1列出了2003年全球经营静止轨道商用通信转发器租赁业务排名前24位公司的营业收入(约78亿美元)和在轨卫星数量(191颗)。表1所列收入不包括美国直接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卫视直播、数字音频广播和卫星移动电话业务。

表2分别列出了美洲、欧洲、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未来卫星通信需求的热点业务。

在美国由于当前反恐和维护国土安全的需求迫切,应急卫星移动通信被列为首位,卫视直播正在向高清晰电视直播发展。随着等离子屏幕电视机售价最近在美国已降低到高端背投式彩电的水平,Cablevision公司2003年发射了专用于高清晰电视直播卫星,DirecTV公司最近宣布订购3颗Ka频段卫星并改变3颗Ka频段宽带卫星的用途用于高清电视直播业务,预示着美国各大公司开始抢占高清卫视直播市场;卫星宽带业务市场经过前两年的观望和停滞之后,在美国政府和军方强大需求推动下已开始启动,但前景仍然不太乐观;卫星数字音频广播业务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新的热点市场。

据美国电信产业协会(TIA)2004年2月26日的一项市场调查和预测报告显示:到2003年底,美国共有宽带用户2850万户。预计到2007年有线(cable)、DSL、卫星互联网/宽带和陆基无线宽带用户将达到4700万户,其中卫星宽带用户200万户。

欧盟和欧洲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发展卫星宽带和数字影院或电子影院业务。日本正在开拓适合本国国情、具有创新应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MBSAT)和准天顶卫星系统。泰国即将发射的iPSTAR卫星是天基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创新应用。亚太地区是未来卫星电视、卫星宽带、卫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农村电话的热点市场。其中中国和印度是美欧公司渴望已久的巨大市场。

综上所述,卫星通信产业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迅猛发展到最近几年的低迷之后,从2003年起已在全球出现复苏,进入新一轮理性而又稳定的发展阶段。

未来10~15年内,全球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1)卫星通信与陆基电信均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二者日趋融合,相互补充,在竞争与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卫星通信将在补充与延伸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卫视直播业务仍然是卫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共有卫视直播用户约6000万户,卫视频道12000个,其中高清卫视频道约100个。发达国家正在向高清晰卫星电视直播方向开拓新市场,数字卫星音频广播业务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新的亮点。

(3)卫星移动通信业务正走出困境,市场定位转向政府或军方市场,以及地面蜂窝网覆盖不到的农村市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是:应急移动通信、农村电话、远程民航高速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

(4)卫星宽带多媒体业务、数字影院/电子影院业务将成为未来10年发展的新商机,但这些业务仍将是陆基电信网的补充和延伸。

(5)VSAT及其增值业务在工商企业、教育、卫生和金融行业不断渗透,成本不断下降,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6)未来需求热点仍是面向政府、工商企业和农村市场。

根据Futron公司对未来10年卫星固定通信市场的宏观需求预测,全球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及其发射服务能力严重过剩,每年商用通信卫星的平均需求量按低、中、高三种预测值分别为8颗、12颗和15颗。但如果按前述1∶9的比例计算,实际上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2颗、108颗和135颗卫星的转发器容量。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制约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的瓶颈已不是天上卫星资源不足,而是如何在补充和延伸的狭缝小市场中寻找卫星固定通信的商机。

根据表2中所列的热点需求可以看出,全球不同地区虽有不同的优先排序,但商用工商企业话音和数据通信、卫星电视分配、卫星宽带、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医疗和农村电话等业务却是共同热点,充分体现了卫星固定通信在补充与延伸陆基电信中的优势。这些业务市场虽然不大,而且主要面向政府公共事业和工商企业,但对中小风险企业和航天公司却提供了有利商机。

研究分析国外企业开拓卫星通信市场的成功经验,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天地网融合与集成,发挥整体优势。

(2)为特定用户量身定制,提供端到端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3)加强市场分析,搞好市场定位,重点开拓如下热点市场:

面向工商企业,开拓VSAT语音/数据传输业务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投送业务。

面向政府及公共事业市场,提供应急/救灾通信和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

面向农村边远地区,提供农村电话、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服务。

面向军方市场,提供非加密的宽带多媒体和高清晰度电视传输业务,以及大批量军用地面通信终端的研制与生产。

卫星导航产业

目前国外已经建成的军民两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只有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以民用为主、兼顾军用,能与GPS兼容的民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预计2010年投入运营。

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发展成为如同电信、电力、交通、天然气管线一样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GPS是当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应用的普及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出现,使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经历了如下四大变化。

从以军为主转为军民两用乃至民用为主,目前军用和民用GPS接收机及其组合产品的销量比例为1∶20,而且这一比例正在扩大。

从少数部门转向海陆空的几乎所有经济部门,正在向个人日常生活娱乐消费发展。

从少数发达国家形成的产业演变成国际性高技术产业。

从比较单一的导航定位应用转向导航与通信和遥感相互融合与集成,渗透力极强的交叉综合产业。

以GPS为主导的卫星导航产业已成为继互联网和蜂窝通信之后世界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的信息产业之一,成为国际上最有发展潜力的无线产业之一。

卫星导航产业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与其它电子产品和通信系统相互融合与集成,演化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力。

近年来GPS接收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低功耗、小型化和芯片组的日用化,以及系统功能的透明化(嵌入式)和集成化,为集成服务商提供价格低廉、界面友好的组合产品创造了良好条件。

(1)发展现状

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信息产业滑坡的影响,近年来卫星导航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头受到抑制,但仍以26%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这种高速度将会继续保持下去。表3列出了2000~2006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按细分市场的生产销售值预测。

近几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出现了如下几种发展态势:

应用领域快速延伸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市场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导航产品能力的整体强化;销售渠道的拓展,使市场效益明显提高;战略伙伴关系代替了虚拟集成;新用户、新应用创造了新的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据权威人士估算,2001年卫星导航接收机的芯片组在全球销量约为800~900万套,2002年为1200~1500万套,2003年可能达到3000~5000万套。在今后的3~4年内年销量有可能越过一亿套的大关。其主要需求推动力是导航与移动电话相融合的市场(如E911和E112应用)在迅速扩展。另一驱动力来自于接收机芯片组的持续降价。2000年GPS接收机芯片组价格已降到40美元/套,批量供货为25美元/套,Motolora生产的GPS单芯片接收机模块价格为15美元/套,Qualcomm公司生产的与CDMA手机配套的GPS功能模块只需5~10美元/套,而且它们的体积和功耗都较小,适合于嵌入手机。

车辆导航与监控的融合推动了车辆信息系统的篷勃发展

美国的OnStar系统是把车辆导航与监控这两种卫星定位功能融合在一起形成所谓汽车信息系统(Telematics)的典型应用。2001年其安装数量达百万台之多。它将汽车内相关电子设备与传感器连成一体,除具有导航、定位和安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汽车与外部世界的通信,将无线数据与语音服务和卫星导航技术结合起来,提供专门的位置服务(车辆导航、跟踪和急救服务)。由于有服务中心的配合,可以大大减轻车载终端的压力(如电子地图容量与内容更新),同时可以提供更为周到全面与专门化的和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车辆信息系统代表了车辆应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势必在未来数年内出现蓬勃发展。

导航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孕育出巨大的商机

导航与通信相互融合的最典型代表是在蜂窝手机中融入导航定位功能。美国FCC为满足E911的需求,1996年条例明文规定,要求移动电话报警必须同时传送位置信息,不然不予受理。同时强制规定从2001年10月开始逐年增加生产带定位功能的手机比例,到2005年底其比例要达到100%。这项条例实行初期,手机定位主要依托蜂窝网络本身,至1998年又颁布第二道法令,指出可以兼用GPS卫星定位技术,使定位精度从125m提高到50m。随之出现了A-GPS(Asisted GPS)技术,即用通信网络辅助GPS实现恶劣环境(包括室内)条件下的快速定位,该定位技术可用于不同环境(室内外、城市与乡间)、不同通信网络与级别(TDMA、CDMA,与2G、2.5G、3G),且初始投入(网络改造)费用与工作量小,主要工作在手机上,每台手机增加GPS功能的成本为5~15美元。2001年底Qualcomm率先推出了基于CDMA通信网络的GPSQne,数月间在日美韩售量超过百万台。

(2)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产生了“数字地球”、“网络GPS”等新概念。GPS作为一种能够定位和授时的传感器,被广泛地应用到一切需要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的领域,而正是这种需求,将会使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据预测,2008年以前美国GPS的产品仍将垄断全球市场。如果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能在2008年投入运营,GPS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据最近美欧双方历经2年多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美国第三代GPS将与欧洲伽利略系统采用相同的民用信号结构。这意味着美欧民用导航接收机将采用相同标准,并实现全面兼容。届时,全球用户将能同时从两大卫星系统捕获更多卫星信息,民用导航精度优于10m。这对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利好消息。中国加盟伽利略计划,更会促进未来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

未来10~15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趋势是:

① 市场规模迅猛扩展

卫星导航产业主要包括导航接收机产品和导航信息服务两大领域,随着卫星导航应用向交通、通信和国民经济其它领域的不断渗透、延伸和扩展,各种高端和低端产品的需求将会迅猛增加。各种车载终端产品将逐渐成为公交、出租、警务、长途客货车、个人轿车和火车的必备设备或标准配置,处于市场主体地位,而其它测绘型、船载和机载型产品以及授时类产品将逐步退居非常次要位置,但各自的市场规模都会越来越大。以手机为主的个人消费产品一旦嵌入导航组件,成为通信与导航定位和应急救援相结合的产品,导航接收机产品的主体市场将会从由车载终端产品转向个人消费品市场(包括个人休闲、娱乐用品)。

导航与通信的相互集成与融合,带来的更大商机是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导航定位授时信息和地理信息,将成为与气象和交通信息以及各种新闻、娱乐、体育信息同样重要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导航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将联成一体,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② 导航产品和服务市场逐渐细分,搞好市场定位至关重要

卫星导航应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专业方向已逐渐细分,各自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服务方向,初步出现了市场定位上的差异;产品方面,车载、船载、机载和个人消费产品各有不同供应商。服务方面GIS数据供应商和地图供应商提供位置相关数据和数字地图服务;服务运营商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相关信息的综合服务;产品供应商和服务系统集成商提品、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价值链出现层次分明的分化与完善,标志着这个产业正走向成熟。

在众多的应用中,其中应用发展潜力最大的有两个方向:一是以车载导航为核心的移动目标监控、导航管理与服务市场,二是以个性化移动信息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导航产品市场。

③ 移动目标监控、管理与服务的发展

在欧美日,移动目标监控管理系统已经开始进入物流领域。由于政府、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的增长,一些大型企业已经从单一功能的移动目标监控、报警管理转向功能更加丰富、面向市场更加广阔的基于位置的管理与服务。许多为大型物流企业服务的移动目标监控系统已经与企业内部其它管理数据库(如仓储、货源)结合,形成统一的基于位置的职能管理平台。

移动目标监控管理系统更广阔的市场在于面向公众的服务领域。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无疑将是未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最广阔、最具潜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方向之一。一些类似Telematics概念的系统雏形,为汽车拥有者提供物流监控、导航服务、报警寻车等服务,并考虑了娱乐、交通信息提供、信息定制、移动办公等应用框架。

④ 移动目标导航产品的发展

随着卫星导航设备的小型化和芯片化,各种嵌入式卫星导航电子产品将进入日常生活。其代表性产品主要有如下几类。

车载自主导航产品

车载自主导航系统或汽车信息系统是卫星导航定位产品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车载导航仪产品已经日益走向成熟,形成了规模化的市场需求。

导航通信组合产品

集成了卫星定位设备与移动通信组件的移动监控终端产品是一类特殊的应用产品,是移动目标监控系统的关键部分。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设计形式。既有用于集装箱等货物跟踪的隐蔽式安装产品,也有集成了语音通信、数据报告、报警、遥控等功能的综合车载平台。

大众消费产品

如果说车载导航仪与移动监控终端还属于应用方向比较单一的产品,那么各种生活消费类电子产品却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

信息终端不仅仅是个性化应用的独立设备,也是未来随身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与载体。可以预期将会向着卫星定位、Pocket-PC、嵌入式导航系统等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同时,适应车辆导航、货物跟踪、个性化信息服务、安全产品等不同领域的需求,将出现各种不同组合、不同形态的产品系列,以满足市场需求。

卫星遥感

(1)民用遥感卫星的发展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部门和军事部门仍是卫星遥感的主要用户;

(2)在美国,商用遥感卫星在政府和军方市场的强大支持下,近年来得到较快成长。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的卫星遥感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商用卫星遥感的发展;

(3)近年来卫星遥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寓军于民,寓军于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已经将商用遥感卫星系统列为军事情报和地理信息/制图的重要信息资源,民用和商用遥感卫星系统无论在和平时期或是在战争时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卫星遥感系统已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