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科研成果转化

大学科研成果转化

时间:2023-06-08 10:5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科研成果转化

第1篇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探索与研究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面临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生均教学资源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农业高校更是普遍存在无法培养更多质量高、专业技术扎实的农业创新人才也是因为教学资源问题。高校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而高校科研成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师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新结论, 这种研究是结合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曾芳芳认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适合农业发展需要,激发更多大学生、研究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积极投身国家农业的建设中,而农业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农业高校和教育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编入教材,转化为教师的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中受益,这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而且还增加了教学资源的数量,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还是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我们要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把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一、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就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然是高校科研成果实力的评价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只满足于撰写论文,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做科研等,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更多的是靠讲台及简单或低质量的实验等,缺乏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资源,另一方面,只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等,为评职称或获得科研项目就是最大愿望, 至于科研成果能不能得到应用与转化,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则很少关心考虑,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在农业高校科研成果的活动中,农业高校的专业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一般重视项目新颖性与学术水平,导致科研人员思想上的偏差,大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因科研人员与教师比较“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科研立项的新颖性的现象 ,而学生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导致农业高校培养人才面临的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无法应对社会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正困扰着许多农业高校。

二、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表现的基本特点为教学型,适用性和学术性。所有的高校科研成果都是需要科研人员和教师对专业相结合而发展成系统研究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的新知识学术价值分为不同的层次,农业高校科研成果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才专业的培养上和实际生产上,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现在的高校一直在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教师应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都有一种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得认可,也希望自己的成就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转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我国农业高校这块的教学资源严重的缺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的降低,造成现今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生存,这对农业大国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互结合而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项产业,农业高校是我国重点培养的教育主体,在贯彻实施农业教学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了师资质量的,也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做好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科教与实践中,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而且根据不断演进和扩充,发展为集教学与科研,全面开展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性工作。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教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涉及较广的系统性工作,要有效而全面的促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先于学校教师中达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基础上要有个认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眼,去完善农业技术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是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与科研人员长期对农业研究工作的条件,通过他们完成研究规划的任务同时,其中一部分工作有学生设计并运作,让学生再现一个研究规划的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点评与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这样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让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教学。

通过组织各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种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及方法促进成果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真正转化。

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教师根据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产生的结论或观点,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它是结合了专业或学科的情况实行创新的研究,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学科专业形成其特色,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利于学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学校安排有关教师撰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实现教学的创新。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里,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创新研究传授给学生,改善了知识层次的结构,扩大了知识面,也不会造成教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流失,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创新,探索,拓宽思维和知识面,丰富教学资源,利于创新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一个实质性的政策,开发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构,积极创新,不仅引导教师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推动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的资源广泛,专业人才培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带动教师的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五、结语

目前很多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专业人士研究,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相同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很显然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一般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有着显著的相关联。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升专业水平与学科,从而培养了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必须解决。第一,高校教师注重教学,注重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第二,教师对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第三,教学资源短缺,应与科研机构及科研团队相结合,相互促进。创新教学资源;第四,要摆脱传统的思路,只有创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会跟不上时代脚步,也不会造成社会的人才缺失;第五,农业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芳芳,朱朝枝,张雪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2] 高明伦.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2).

[3] 梁忠怀,魏林.试论制约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2(4).

第2篇

>> 科学造假的分类――从科研成果视角 从学院与二级学院科研成果相关性角度研究民办高职学院资源分配投入的选择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唤醒”?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科研成果发表的崭新载体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分析 获奖科研成果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初探 浅谈科研成果管理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 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科研成果量化赋分的成果数量比值法 夏季科学展:从科研成果到科普资源 天津高校美术专业教师科研成果认定与量化问题初探 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徐京放等.提高体育新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5.74-77.

[5]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6]易剑东等.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392-1396.

[7]方千华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2.127-130.

[8]王秉彝等.我国高校体育科研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J].体育学刊,2006.5.64-66.

[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p2.

[10]顾春先.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p106-109.

[11]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12]黄汉升.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体育科学,1999.19(2),6-10.

第3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14-03

一、概述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商品化市场的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作为稀缺的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形成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图通过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持其竞争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进程,具体体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订。TRIPS协议的最终签订,一方面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无法扭转这种现状;另一方面也迫使发展中国家认清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只有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这种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因为“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就忽视对“游戏规则”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着漠视知识产权的现象,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相当普遍地认为知识产权是华而不实的摆设,是锦上添花的物件。

其次,为了在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熟悉和掌握规则本身以外,还要充分提高科技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即提高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主要在高等院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如何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科研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就必须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而知识产权的确立、实施和转让等均是以一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据的,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签约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符合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就必然涉及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实现科技成果这一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与探索

(一)清华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方面,清华大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1997年清华大学校务会正式通过了《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明确了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的所有权归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所有的原则,并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至5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在体系架构方面,清华的技术转移体系如图2: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清华控股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壮大是典型的代表:2003年9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信息咨询、投资管理、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等业务,截至2006年底,清华控股公司的控股企业已经达到33家,涉及信息技术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科技服务及知识产业等领域,总资产达到280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213亿元。

对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将核心的知识资产交由校办企业进行集中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快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第三,如果能够将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科技成果申报、评估、确权和许可,实施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体系,也许会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浙江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2004年即颁布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试行)》,并于2005年作出了修订。为了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于授权的专利给予发明人一定的现金奖励。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学校还规定发明人可以获得发明实施或转让的60%收益。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设立,对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公司的具体架构如图3:

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间,浙江大学签订的各类转让合同为824项,合同金额达到24596万元,其中专利技术转让占到了40%。

从浙江大学的探索中,可以得出几点经验:第一,科技成果作为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大学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提高对发明人的收益分配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对大学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措施。

三、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美国是较早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187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就包含了“知识产权条款”,17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一部《专利法》,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早期建立是确立当今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制度因素。但在1980年以前,美国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很不理想,据统计,当时美国大学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250件,而政府拥有的专利权的现实转化率不足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由联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主要归政府所有,而政府又倾向于以非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这部分专利权,因而导致大学的科研积极性不高,而企业也因以非独占许可方式实施政府专利存在很高的市场风险而裹足不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美国颁布了贝伊一多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大学可以成为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人,并鼓励大学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该法案颁布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的科研积极性,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

国大学共获得专利授权2 944件,而仅1992年一年,美国大学就获得了1557件专利授权。美国各大学为了推进专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此类机构负责提供包括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等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服务,为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国大学共发放专利许可1058项,而1989年至1990年的两年间,美国大学发放的专利许可就达到了10510项。

美国的上述经验对于我们有四点启示:第一,科技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形式予以保护;第二,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于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应当由单一的机构独立完成;第四,独占许可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实施科研成果时的市场风险。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继“技术立国”之后又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之所以将“技术立国”取代为“知识产权立国”,正是清楚地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TRIPS协议于1994年4月15日签订后,日本于2002年才开始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此间存在的时间滞后可以解释为日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过程。那么,作为与中国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日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带有很明显的东方文化特点,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是通过大学的科研人员以“私下”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的,具体包括:“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中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所雇用等”方式。作为转让的对价,企业向科研机构提供捐赠资金。这种非正式的转化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中小企业难以从该模式中获益,而大型企业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只会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来必然会降低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影响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于1998年引入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制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学以正式的知识产权许可方式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新方式的成本远高于非正式的转让方式,再加上大学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该新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非正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进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应当采取合理的机制鼓励大学中的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进行自主创业,以化解大企业垄断科研成果的弊端;第三,尤其是在“私权”观念淡薄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自觉、自主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工具维护自身利益,才能真正唤醒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案例和经验,我们认为: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二)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

(三)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往往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因此独占许可的方式对于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接纳高校的科研成果,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于国内高校,通过校办的企业法人实体对校方的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并没有被纳入该模式,而是由校方设立的有关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并不明显,是否能够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法人管理模式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第4篇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仪器、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庞大的科研队伍,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与其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成正比,仍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滞留在实验室或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造成了极大的科技资源浪费。

多种因素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模式基本上是: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高校进行研究,其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一种单一的纯粹事业性质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端是:立项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科研人员对项目研究的关切度和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的研究与转化严重脱节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

当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本身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即科技成果没有一个好的转化平台和敞开口径。高校没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如中试、开发部门,推介、推销部门和推销队伍,更谈不上策划包装等商业手段。总之,自身的体制缺损是科技成果滞留实验室的另一大原因。

此外,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法律保障体系和行政体制不健全。首先,在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上,由于科研投入量的问题,难以进行科学地评估和界定,成果应用后往往出现产权归属纠纷。其次,高校与企业在投入要素上很难取得一致看法。知识产权问题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经常出现企业掌握了学校提供的或共同研制的技术成果后,独家享有科研成果的现象。就企业而言,虽然一时掌握了所谓的高新技术,但是,离开了后续的科技创新支撑,又往往成为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

最后,政府服务职能不到位也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我国的经济工作与科研工作分别属于不同行政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在现行体制下,由于条块分割,自成系统,行业之间壁垒森严,内部保护情况比较严重,科研任务的安排一般在行业内部进行,高校在科研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家技术改造、引进技术进口等重大项目,主要是直接下达到生产企业,集中在生产领域进行,科研单位和高校缺乏参与这类重点任务的机制和机会,这就使高校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

创新体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要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问题,必须要创新体制。具体说就是要走高校改革科研体制、政府引导、法律保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首先,学校要对科研体制进行内部改革。对基础理论、国家直接下达的尖端科技、社会科学等,按照国家投资立项、部门下达指标和管理、学校组织申报、专家教授研究的路径开展进行;对那些实用技术与发明,要彻底地走市场渠道,学校、企业、研究者要签订合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科研人员作为参与者,要享受一定份额的股份性报酬;学校作为组织单位,也应该得到应有的报酬;企业作为资本投入者,也应得到回报。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课题组直接与企业订立科技开发合同,进行合作研究。在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学校要自始至终地保护好科研人员的利益;同时,科研人员也要顾全大局,从事业发展的角度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桥梁,主动地维护其所在高校的利益。

其次,高校要下大力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培养科技成果推介队伍,甚至要采取广告或者招标的办法对科技成果进行包装、宣传,彻底改变高校科技成果“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现状。

再者,高校也可以组建产业化集团,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产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形式。高校可以大量吸引国内外企业在园区内创办科技开发公司,也可以凭借技术和部分资金在某些科技开发公司中入股。在大学科研力量的指导与配合下,开发公司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待扩大规模、实现产业化后,再将其转移给企业。

第5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科技创新,当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动力”。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八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期间,高校的创新科研展,成为本届高交会展出的重点和亮点之一。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本届高交会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25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参展。展出内容包括各自优势和特色、与企业研发中心合作、实现产学研有积极和的技术创新成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产业融合等相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转移反补创新科研

产学研的结合是本届高交会高校展团提到最多的话题之一。

大学一直都是创新科研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而言,国内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在内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

对于高校这类以科研为主的机构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在本届高交会上,《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发现,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成为许多高校不谋而合的话题。

以本届参展的深圳大学为例,深圳大学作为深圳重要的科研院校,本届高交会共有84个高科技含量的参展项目,数量为历年最多。84个参展项目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领域32项,生物医药与医学工程领域21项,新能源新材料环保领域15项,光机电一体化、先进装备领域16项。涉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生物医药与医学工程、新能源与新材料环保、光机电一体化与先进装备等多个领域。

深圳大学科学技术部主任文振j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深圳大学近年来在创新科研领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就是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据了解,深圳大学在深圳很多区建立了创新科研基地,同时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企业遇到的技术上的困难会很快转化为深圳大学的科研项目,通过校内诸院系的合作,迅速攻克技术难题,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联动。

文振j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科研成果的转化反过来也在不断推进创新科研的进步。”据他介绍,近年来深圳大学80%成果转移的收益都归属科研团队,学校收取的20%费用,也主要用于服务科研团队开支,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校内科研团队的积极性,深圳大学的专利数目也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

作为本届高交会参展的香港高校,香港理工大学也在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香港理工大学本届高交会展品大部分是曾经在近年的大型国际发明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得奖科技,包括九项先后在韩国首尔国际发明展2015、第四十四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2016年)和加拿大国际发明创新比赛 2016中脱颖而出的科技,它们涵盖了多个范畴,包括储能、功能织物和服装、地形测绘、工业3D测量、汽车机械及智能栽种植等。

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每一项展品都是理大学者和科研专才日以继夜埋首苦干的心血结晶,能在蜚声国际的发明展中大放异彩,正好证明了理大的科研成就不单在香港本地备受各界推崇,亦赢得全球的认同和嘉许,这无疑是鞭策理大继续努力进行科研的巨大动力。”

高交会作为一个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会,搭建了桥梁。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香港理工大学一方面希望借助高交会的平台展示领先的科研实力与优势,进一步提高理大在内地的认知,把曾在大型国际发明展中获奖的应用科技优先推介给与会人士,借此加强与内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开拓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同时培育强大的知识转移文化,务求把饶富应用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通过知识转移把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展至工商界。”

合作科研

本届高交会高校展团,还引入了大陆以外的高校参展,比如首次参展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如香港理工大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校近年来都把与中国大陆的科研机构或者企业的合作,作为创新科研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由于国家队创新科研的重视,“创新驱动”成为一个人们词汇,对于高校来说,很多高校也把创新科研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内地的创新科研氛围,也吸引了诸多中国大陆以外的高校。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理大于2004年6月,成为首间正式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香港高等院校,并获深圳市政府拨地兴建产学研综合大楼,2010年7月,理大产学研基地投入使用后,以科研为核心,以知识转移及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方向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入驻理大产学研基地的机构包括理大深圳研究院、理大产学研基地(深圳)有限公司及十余个研发中心。”

据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9月30日,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已申请各级各类政府资助项目累计约740项,获得资助项目累计249项,项目资助金额共计14773余万元,其中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项,项目经费8800余万元。与此同时技术转移中心也不断发展壮大,凭借理大的专业技术优势,以及研究院日益成熟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研究院在横向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推广应用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6年9月30日,开展商业项目合作约109项,金额累计达2365余万元。申请专利77项,获得授权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

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首次参加高交会的国外高校,也在致力于推动两国间的科研合作。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州研究院成立,该机构以产学研为主导,是一所多学科、综合型的国际研究机构。研究院依托母校新国大的科研优势,结合国内高新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旨在推动中新两国在科技、文化领域进一步合作。

第6篇

【摘 要】科学技术只有通过转化,才能使科技成果变成新产品,来促进生产的科学化和产品现代化。本文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成果转化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

据统计,我国高校目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但经过千辛万苦研究后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只是摆在那里,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作用。造成各种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高校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二是企业等科研成果的受体不了解高等学校的科研情况;三是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正确引导高校科研方向;四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高校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转化中介。高等学校中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更缺乏这个方面的社会经验,这就需要中介机构来担负这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者不重视自己的成果的经营,思想不解放,视这种事为不务正业,导致自己的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目前一般的成果转化中介依赖于会议,新闻出版等。缺乏专门从事高等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是导致我国高校科研转化率低又一个重要原因。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人员,目前在社会上十分稀少,它与科研自身特点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导致科研转化率低下。

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1)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积极引导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第一,高校教师在超额完成一定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带薪科研休假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的进行科学研究,做好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和推广转化工作。第二,科研人员在承担科研项目,任务比较繁重时可以提出申请暂不承担教学任务,工资和各项统筹由本人负担,可以在科研经费中列支。第三,支持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到企业兼职、技术入股。科研人员可以申请留职创业,工资和各项统筹由本人承担,并向学校交付一定费用,使用学校知识产权的支付相应费用。主要工作告一段落后,允许他们回到高校,竞争上岗。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适当激励机制,既有利于大学宽松的、自由的研究环境,又有利于队伍的整合和学科的交叉,能产生新的生长点。要考虑高校现在这种科研处的管理方式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如何来整合队伍,如何来组织一些重大的项目。把各种力量组合在一起,用什么杠杆来实现。(2)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面向市场。要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活动与市场和生产是脱节的,导致其成果在应用价值的局限性,而生产企业又多是没有强大技术开发能力的生产车间型的企业,所以他们希望的是完整成套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要以产业化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转化科研成果,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工作,一方面深入了解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和应用方向,进行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和市场前景预测;另一方面对一个需求技术的企业要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等。只有这样高校和生产企业之间才能产生纽带。(3)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成果转化的“售”后服务。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在转化成果的中,不仅是连接高校科研技术人员和企业的桥梁,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要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其素质。再者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不要以为成果“售”出后便万事大吉。(4)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管理是一门科学,身为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就要懂得科学研究,最起码也要对本领域科研的基本知识、发展动态、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对该领域的方针、政策有所了解。这是干好该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有明确的目标,具有综合分析能力,重在创新;把握全局,具有起草文件的能力,重在严谨;独当一面,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重在落实;科学管理具有综合协调能力,重在灵活。科学思维进而产生科学决策;善于理解新的观念,与人探讨新的问题,交流是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新理论和新经验。科研部门要自己走向市场,所以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作好内部工作,而且注重对外宣传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等工作是必要的一环,这对于增强本单位的信息流量、整体活力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公关和交际与社会沟通能力,是将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项个人能力。

第7篇

20家建立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列表

大学孵化器多由政府支持建设、依托于大学科技园、利用市场机制致力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系统优化升级的实体。大学孵化器有多项功能,其中高科技企业孵化是核心功能,其功能设计旨在于提供各种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项目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营开发等方面。大学孵化器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能够将传统科研模式造成的科技创新链条中断连接起来,实现研发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本文将从大学孵化器的一般特点入手,分析大学孵化器特殊功能,重点介绍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10年间在孵化科技企业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一、大学孵化器特点

1.依托大学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秉承了大学资源优势。

(1)完善的研发平台,依托大学强大研发平台,可以从事许多社会企业无法完成的实验与科技项目研究。

(2)充足的人才配备,大学大量的各类专家、学者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为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广阔的资源共享,大学科研设备、实验室、网络、图书馆可以为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可贵的资源。

(4)快速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大学大量的科技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省去众多中间环节, 快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5)功能完备的培训、培养体系,大学拥有实力强大的师资,专业化的教室与实验基地,可以为中心内企业及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平台。

2.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了企业孵化流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从功能上大学科技园完成技术转移到初级阶段和上游孵化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聚集、产学研结合、项目研发小试、中试上。而孵化器孵化强项主要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阶段,通过自身的软硬件、投融资、市场策划、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服务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真正与市场接轨。在孵化器的孵化服务完成后,具有大面积物理空间或产业基地的科技园还可以为成熟企业继续提供服务。单独的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很难将企业孵化的全过程全部完成,而具有大学科技园北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有效的连接了这一过程。为在孵企业,尤其是具有大学背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了全程的孵化服务。

3.自身定位于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到核心阶段

由于目前各个大学在技术转移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转化平台的机制,部门的设置与孵化器的所处的位置都不尽相同,所以定位我国大学孵化器在大学搭建的技术转移平台中的位置和功能不能一概而论。下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搭建的技术转移平台为典型,分析大学孵化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定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孵化器自技术转移过程中,完全处于枢纽位置。首先与技术转移中心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其次协助科技园,促进已经商业化的科研成果进一步产业化;最后还要在科研成果与企业间搭建双向的技术转移平台。可以说该孵化器,在这一机制和体制下,充分起到了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催化和媒介的作用。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正是大学孵化器建立的目的之所在。

4.取得的丰硕成果

10年来,北航天汇累计为校内30余家企业提供不同阶段孵化服务和技术转移服务,这些企业占累计在孵企业总数的近30%,一些毕业企业和正在孵化企业取得了优秀成绩:

(1)毕业校内企业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以孵化器为载体孵化的校内电路板回收项目被海淀区评为“电子环保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废旧线路板分解、处理基地;

(3)毕业企业北航精密机电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精密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两千万;

(4)孵化“光纤陀螺”项目,已取得百项发明专利;

(5)孵化“龙圣联成航空科技”开发智能浮空飞行平台,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

5.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双向技术转移成熟模式和机制

孵化器运作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项目信息资源,其中有很多技术和市场前景都被看好,所缺乏的是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大学中拥有大量科研资源和科研人才但是与市场距离较远。近年来,北航天汇在两种资源对接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的过程是曲折艰难的,且其中的偶然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究其原因是没有一套规范、成熟并得到体制保障的双向技术转移对接机制。

2.大学孵化器位置尴尬

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孵化器在运营和管理上不同于政府建立的各类创业中心,也不同于纯民营的孵化器。大学孵化器不仅承担着企业孵化的主要责任,同时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到核心部门(从实际转化效果来讲)。但是从资源整合角度看,大学孵化器仅是掌握了较多的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大学的其他资源整合利用并非易事),在外部环境支撑远不如政府背景孵化器,在自身运营自由度上又受到诸多限制,加之很多大学孵化器与高校科技处、产业集团的分工不明确。可以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位置。如何得到更多政府支持,在运营方式上有所突破是未来大学孵化器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一个已经运作近10年的大学孵化器,依据自身特点和能够掌握的资源。目前,北航天汇已成为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化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运营模式。

二、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做法

1.管理模式――“三位一体”

1999年4月,北航孵化器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企业运行机制的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 “北航大学科技园”,成为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的上级管理单位。2003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成立。由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负责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实施,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和在园企业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创业园中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也借助其专业化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了孵化器客户源,实现了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园“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如下图所示:

2.孵化服务――阶段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会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阶段式孵化服务。目前我们能够为企业分阶段服务,具体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方式和项目如下图所示:

3.投融资服务――定制式

由于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三位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我们会服务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客户,这样能帮助我们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投融资服务解决方案。

十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4家,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5000万元。投融资解决方案见下表

4.发展方向1――专业

从园区发展角度看,随着入驻企业和在园创业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日渐迫切,科技园也将越来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一直以来都是北航科技园既定的发展方向,由于科技园运行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产业自然而然地成为北航科技园发展的重点。

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方面合作项目。目前,北航科技园入驻的软件企业已超过100家,用友、金山、大用、NEC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都已进驻北航科技园,与英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举办了多次软件出口合作交流活动。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已成为北航科技园在专业孵化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5.发展方向2――辐射

“十五”期间,北航先后与南通和昆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南通-北航孵化器”、“昆明-北航软件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利用自身积累丰富孵化经验与外地孵化园区进行合作交流,达到了共赢目的。

6.发展方向3――网络

由于孵化器行业的公益性和互补性特征,竞争不是孵化器发展的主旋律。结合各家的优势,互通彼此有无,共同创造机会是孵化器行业发展的共赢性特征。

第8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1、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各方的重视程度不高

第一,高校的重视程度较低。高校往往更重视科研本身,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包括实验室、研发设备、研发经费等,并且支持教师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特别重视“863”计划和“973”计划等纵向课题,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的参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不明显。

第二,企业R&D投入不足。虽然企业已逐渐开始信任高校的技术研发能力,但还没有完全依赖高校科技成果,通常企业本身都建有研发中心,不过研发中心的投入也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小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较小,为了防止技术外露,企业通常不愿意与高校采取密切的合作方式,而只是希望高校技术专家提供的技术指导,企业与高校之间很难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

第三,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政府部门虽然出台很多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但大部分政策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以致于政策通常不能实现真正的效用,即便有一些可实施的政策在发展作用,但也没有一个是针对高校和企业的实际特点而出台和实施的。

1.2 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多数为针对某一研发项目或课题,达成共识后开展短期合作,时间通常为1~3年,也就是说,随着项目或课题的结题,合作也随之结束了。大部分的高校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这几种形式,目前还只是采用比较低层次的合作方式,而真正建立合作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机构和专业实验室的经济实体等层次较高的合作方式却少之又少。很多项目对接活动的结果只是签署了一些战略合作协议,并没有确定实质性的合作内容,也很难有进一步的合作事项,高校和企业在会上更多的是获得了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机会。产学研合作多数都是解决企业的某项具体问题,很少开展连续地、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对于该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集成创新合作几乎不存在。总结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表现出周期短、规模小、层次低等特点,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

1.3 校企沟通渠道不顺畅

高校教师在学校专心研究不准备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企业研发人员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自主研发,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沟通障碍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教师在无力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又不肯放手将科技成果放到企业中去尝试应用,而企业不肯花高价购买不知道是否实用的先进技术,也不愿技术专家过多参与产品研发。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一个中介方来协调并促成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最适合做这件事的就是地方政府。

2、产学研合作的策略

2.1 有效利用高校资源,形成校企紧密合作

高校在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综合学科等方面都有相对的优势。在产业发展和转型中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而高校恰是这些资源的蓄水池,将人才和成果应用应用于地方政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对高校自身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包括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办学模式的改进以及科研实力的提升。

高校职能部门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思路一只注重科研,而忽略成果的转化,要鼓励和支持科研学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携带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家团队人驻科技型企业合作开发产品或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或高端产品研发工作,有效地促使高校科技成果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中。另外,高校也可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求,选派技术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担当校企合作的技术中介,并相应的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制度。地方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出台各类科技政策,大力整合高校和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在相关技术领域尽快建立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学会参与下的高校与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学术交流或论坛活动,为高校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沟通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合作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助力。

2.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校企共建创新平台

一方面,广泛建立高校科研基地,这将是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也是高端人才培养的平台,基地的建设需要地方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同时更需要集聚科技型企业和高校资源的大学科技园区。高校科研基地建立的研发团队是高校或企业单独建立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果的应用性将为产业发展带动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的市场前景敏锐性和发展方向的判断能力也将为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高校能够改变以往封闭式的科研基地建设模式,建立全新运行机制的开放式科研基地,让企业更多的参与基地的建设,在企业的市场导向指引下,科研基地能选择正确的科研方向,研究成果也使科研得到及时的转化,同时企业会大幅度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的面世速度,通过产品销售获取的利润收益,为科研基地的持续研发提供经费支持,有效地缓解了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此外,高校和企业还要积极探索新的解决途径,建立高校科研基地与企业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只要合理安排科研内容,既能完成高校既定科研目标,也可以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和高新技术服务,而且这种方式是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赋予高校的任务。科研基地不仅可以为地方产业集群或科技型企业提供基础服务,而且还可以提供配套服务。很多科技型企业内部设有研发机构,高校科研基地科研与企业的研发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不断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双赢。关于培养高端研发人才或紧缺应用型人才,两方通过建立人才派遣模式,结合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或承担科研任务的专业团队,提过协议,提供有偿服务。关于企业研发资源共享平台,采取双方共建的方式,如工程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等,开展科研工作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此同时,高校科研基地与企业可联合申请一些国家级或省市级科技项目,更好地解决了研发经费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高校国家实验室为技术创新研发主体,促进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在于其主要依托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团队科研实力强、学科深度交叉、综合集成能力显著。国家实验室针对国家目前的重点及核心技术问题和科学前沿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是产业高端核心技术源头创新的最顶层设计平台,可成为引领地方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能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参与,并结合本地区的支柱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与高校和企业共同搭建专业或共性技术研发共享平台,有效整合高校现有的科研基地资源,组建综合性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创新平台的重要目的是要打造成上中下游有机结合的完整创新产业链,促进一般的粗放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转化,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核心优势,使其真正成为产业核心技术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的重要基地。

2.3 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科技部一系列认定标准审核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服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我国拥有8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均能很好的提供优质创新创业孵化环境的服务机构,并且可以提供高校科技资源,虽然科技园本身并不具备研发、转化及投资等功能,但可以有效的整合这几个方面的资源,利用园区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搭建的孵化服务平台,引入各类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并以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重大科研成果吸引创投、风投等各类社会资本,或扶持科技型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将科技项目和研发团队注册企业入园进行低成本的科研成果转化试验。科技园中试平台是高校科研成果进入产业化前的重要培育阶段,同时也能够为初创型企业孵化成长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入园企业中,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所占比例成功率还很低。所以,必须改变大学科技园只是收取房租的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低成本孵化功能,和全方位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建立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衔接机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的方案,完善高校科研成果低门槛人园转化的评估标准,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真正职能。于此同时,高校本身也应采取措施,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到学校的大型公共科研平台建设范畴,不断加强大学科技园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学科技园里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扶持成为区域性的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企业,这也需要政府和高校建立一种有效的共建和政策联动机制,在政策上提供更多优惠。如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同时也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平台,不断促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借此机会,还能产生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家。

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可作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其提供科技创新、创业实习的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高度重视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通过为创业大学生减免房租、提供办公设备,无偿资助和服务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工作的开展,并依托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安排大学生到科技园园内企业实习、实训,开展创业讲座和职业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第9篇

第一,高校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

学校领导要重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高校要根据所在地的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情况开展科研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高校的专家学者要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规划的论证和制订,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和技术改进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政府和企业解决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难题,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高校要鼓励教师不仅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要重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学研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所在地区政府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多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横向课题的研究,解决当地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各省市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组织申报时,在项目指南中都明确要求课题要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围绕本地区科技、经济、城市发展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从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开始就要关注市场的需求,改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不考虑社会需求的状况。高校教师要多从企事业单位获取横向课题,一般情况下委托单位都会给予一定数额的研究资金,这样教师既能帮助当地企事业单位解决在各方面遇到的难题,又能缓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的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

高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高校的学科专业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同时也要对短期不易产生经济效益但中长期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专业加以扶持,以利于各学科的长远发展。高校要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很多生源来自于周边地区,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在生源所在地就业,高校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技术、管理人员,以人才培养的方式服务地方。

第二,高校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展与所在地区企业的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由于高校与所在地区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交通条件便利,非常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而政府、企事业单位很希望高校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对本地高校的人才和技术有较大的需求。地理位置的便利也有利于高校为当地单位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解决本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高校科研人员要主动加强与地方企业单位的合作。学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在当地的企业担任顾问,定期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情况,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高校的专家可以把企业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带回学校,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企业提供必要的经费、实验设备等支持,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学校还可以组织研究团队进行攻关,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还可以让一些在校学生参与到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研究中来,在企业中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这样学校既能解决当地企业在研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又能改变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时就接触到企业生产实际的内容,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企业在高校中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企业提供研究资金和生产、实践场所,高校提供人才、技术、实验设备,高校和企业合办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发适应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把高校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这样可以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检验高校的科研成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研究、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双方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进步。高校还可以通过与所在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充分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很重视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一些大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较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很多中小企业缺乏进行高水平技术研发的实力,非常希望能与高校进行合作,来提高技术水平。高校有义务与地方中小企业合作,为其提供科技服务,这样既拓宽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支持、协调作用。

地方政府要引导高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主动进入市场经济中,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实行政府引导、校企共建的模式,政府和高校共同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汇聚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地方政府可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金,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经费,培育具有实用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与企业合作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园区,制定推动高校和企业合作的优惠政策,吸引高校和企业加入进来,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积极性,为高校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平台。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各种大学评价机构除了把高校获得的各类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评价高校的指标,还要把高校服务社会、为经济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对高校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地方政府每年可以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进行宣传和表彰,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并促进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四,高校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建立自己的科技产业,直接服务社会。

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推广。高校还可以通过科技中介机构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网络平台,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实现高校科学研究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高校创办自己的科技产业,直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地方政府要给予高校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鼓励高校开发自己的校办产业,发展以高校科研为依托的高科技企业,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知识和经济的有效结合。近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的校办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为提高我国的高新技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政府主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求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因为该项工作是连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过程复杂、转化环境的选择性和转化效用的迟延性等特点,致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并不高,无法真正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进行细致分析,探索积极的解决策略。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供需不平衡,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虽然总体数量较多,但尚未实现在数量和质量上与需求之间的配比――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成果要么质量不高,可转化性差,要么是需求大而成果数量不足,导致无法实现预期效益。加之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多集中在种植业和产中环节,林畜牧业和渔业成果及产前和产后成果匮乏,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总体结构的不合理,内在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众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联产承包的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导致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再者,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农技培训,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有限,对于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顾虑也颇多,不敢轻易采纳应用,这都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率较低。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然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但由于没有优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体系和配套完善的中介组织的促进,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较低。由于转化过程中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等原因,致使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之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加大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力度,因此无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和稳步进行。

2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基础保证。一个地区的农业相关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耕地面积大小、气候条件优劣、地理位置是否优越等因素,以及相关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充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

2.2 政府作为

各级政府的政策体系,即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政策支持力度及对与农业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扶持力度,都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益。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多寡、资金投向等安排都会成为刺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动因。无论是从农民还是农业相关企业角度而言,都势必会导致结果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差异。

2.3 科研教育水平

与农业相关的科研教育水平也会影响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产、学、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可转化性的增强会显著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而农业相关教育的普及和农技培训都将大幅提升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受众的综合素质,进而为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提供支持。

2.4 市场机制及配套的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以及市场中从事相关服务的中介组织的成熟和完善程度,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市场机制和配套的服务体系健全,势必会形成良性循环。科研人员工作热情的提升,农民对于新的科技成果的积极利用,相关产业的发展顺畅以及大量资金的涌入,都会促成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转化,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3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对策

3.1 建立基于政府主导机制的发展模式

虽然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模式有很多,但是如果在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较多,且其成果丰富的情况下,多数时候倾向于选择基于政府主导机制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利用政府设立,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推广为主体的科研推广机构,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工作,实现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开发应用。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性、服务对象具有针对性、社会公益性和研发成果具有创新性。政府利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职能优势,更能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即时跟踪,促进成果的研发、应用、推广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稳步发展。

3.2 提高科研教育水平,促进成果的有效转化

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普及的可行性,必须要提高农业科研水平。而为了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则必须要提升受众对成果的接受和利用能力。因此,可以尝试完善科研体制,鼓励大量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产出。加强科研单位和农户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成果转化机制,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3.3 完善市场机制和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虽然能对某些行业实施调控,但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完善与之配套的市场机制,努力加强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工作,稳步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种民间农业推广组织,健全农业推广体系。这样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通过完善的技术交易市场和立法保护制度等平台,调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和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屈晓娟,邵展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及转化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3(6):33-36.

[2] 张伟.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13(5):81-84.

[3] 陈毛华,曹流俭.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73-3674.

第11篇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实现方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如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稿,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各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等,表明国家对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而技术合同经费作为技术转移转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可以体现一个学校技术转移转化的活跃度及市场价值。本文试图以江苏涉农高校近3年技术合同经费情况以来找到我校与其他高校的差距,并提出方法与对策。

1 近3年统计数据(万元)

数据分析:

1)根据省技术市场提供的数据,高校纳入统计的学校共计41所,大部分是理工类的学校或综合性大学,涉农高校共4所,南农,南林、扬大、江南。综合3年来看,我们几年都逐年进步,但和江南大学和扬州大学差距还是比较大.在技术转让上,我校的数据并不落后,但在技术开发上差距较大,这点,我们和林大比较相似,主要数据贡献体现在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上,也体现农业或林业技术的公益性强的特点。但我校的技术转让又远超过林大,说明我们科研实力还是远超对方的。

2)技术开发少,一个是项目少,二是单项开发合同额也少。项目少说明我校参与社会服务或者说与企业的合作还是小众行为的,合同额小说明农业技术开发相比工业技术来说要价更低,这也是体现了农业技术商品化的特点。主要原因,可能是我校对于合同科研没有进行一定的考量。相对于纵向经费来说,横向经费不仅难拿而且在项目实现过程中付出时间和其他成本更高。有能力从事社会服务或进行合同科研的团队往往优先可能会考虑申请纵向项目,而且普通科研教师,往往纵向和横向机会都很少。

3)从客观上讲,扬大和江南大学经过并校及所在城市的关系,都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无论在师资、学科数及规模上都超过我们学校。扬大和江南大学都有不少理工科的学科,江南大学以前更是轻工类学科强校,除食品学院外,其余大部都是理工科,而且都拥有科技园。我校目前的发展方向中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行业性大学发展,这点和南林有点相似。

4)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2012年执行新的对外服务管理方法后,我校的合同额无论从数量和总额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12年占扬大总额1/7,到2014年也占到扬大的1/4左右。但经过这两年运作之后,也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后续无力,既无科技园又无孵化器。

5)在机构上,扬大有社会合作与服务处与科技处科技成果推广科统共同负责社会服务与产学研工作,科技处主要负责各类产学研相关的项目管理,社会处主要负责各类平台的搭建。江南大学在管理上项目管理主要科研院内成果处和江大技术工程公司,平台搭建主要在产业技术研究院。

2 方法与对策

1)机构整合,把产学研处和成果处进行整合,从成果的源头进行,实现专利申请、持有、转化一条龙服务。另外一种模式,推广与转化一体化。在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过程,完成转化的过程。

2)在成果转化上,尤其是需要有产出的产学研合作,就要加强与农药企业、肥料企业、饲料企业、种子企业、农机企业等合作,这类企业在生产中能做到标准化、规模化、技术保密性强、产品明确、科研投入大、知识产权交易清晰,技术投入对于的企业的经营有着明确的影响的。主要是有涉及生产工艺或生产线的农资类企业。

3)要设立种子基金或者概念证明基金,以解决科研成果与企业产品开发之间的“死亡之谷”因为大学与企业本质的不同,所以大学和企业在技术发展和推销阶段信息、动机的不对称以及科学、技术和商业企业存在的制度距离,构成了大学研究成果走向市场的障碍。这个目前国家主要通过孵化器和科技园及一些配套的政策来解决。但目前高校如果没有相应的孵化器或科技园。可以先通过种子基金来扶持一批有商业化前景的成果来进行深入开发。

4)成立涉农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与工业或其他领域的孵化器相比。涉农科技企业有其独特的要求。对于土地或实验基地有着一定的要求。现在工业项目的孵化器比较多,专门为农业的很少。

5)尤其是大的学科组,设立兼职的技术经济人。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可以负责所在学科组或学院的成果挖掘和技术交易等相关事务,可以通过工作量或交易额提成的方式进行激励。

6)继续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利用地方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布点,深入了解地方的企业科技需求状态。筛选有效信息,促进高校教师或学科团队与地方及企业的合作。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及获得更多科研经费投入。

7)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现在各类技术交易平台比较多,要选择一些比较活跃的、有政府背景平台,尤其针对农业技术和农业企业的更好,作为我们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8)转化模式要多样化。在知识产权管理方法的允许下,我们要更多以债权或股权的方式进行转化。和资产经营公司和各类投资公司合作,进行以商业化为目标的成果转化。

第12篇

关键词:技术转移;工作机制;职能设计;政策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调研结果显示,全国重大科技成果中,高等学校的重大科技成果占全国科技成果总数的1/5强。高校已成为技术创新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技术转化率仍比较低,需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以更好的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一、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的必要性

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技术转移是释放大学研发能力,加强发展知识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过程。成立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对于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科研工作发展以及稳定人才队伍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作为桥梁和纽带,有效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机构能将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较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的传送效率和速率,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实现技术在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传播。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大学生创业、校办企业等形式,使高校的技术成果能被运用到企业的研发和生产中去,使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加强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机构能够筹集一定资金用以支持专利申报。技术转移机构还能够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对外交涉甚至通过法律手段制止任何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行为。技术转移机构对维护校名、校誉、保护高校师生的个人知识产权方面也具有明显作用。

第三,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发展。技术转移机构是将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能够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途径为高校引进大量科研经费,有利于改善高校的科研条件。改善的科研条件又便于高校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实现高校科学研究与技术转移的良性循环发展。

第四,有利于高校科研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科研活动能够给科研人员带来创新动力和压力,能够培养和训练科研人员的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技术转移也能够相应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使其能更为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科研队伍的作用。

二、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的原则

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整合各院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成果,集合科研处、产业办等职能部门,成立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同时,高校也要为技术转移机构创造适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一,树立服务于学校、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理念。技术转移机构在成立、发展过程中要克服自身问题,加强自身建设,为高校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技术转移机构应采取“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第二,明确技术转移机构的核心任务及工作流程。建立“技术资源共享与对接平台”是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核心任务。技术转移机构应当建立起跨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省部级实验室、科技园、孵化器等技术创新平台,并同时连接着广阔市场资源的“大平台”,从更系统的角度上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技术转移机构应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以确保高效完成技术转移工作。技术转移机构要对技术成果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估测其市场价值,确定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对项目推广资料进行整理和包装。通过多种渠道推广科技成果,选择合适的技术合作伙伴,签订合同,并跟踪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按协议约定,对相关方进行利益分配,并根据环境变化修订合同。此外,还要协调好校内科研人员同合作伙伴的关系,督促双方履行合作义务。

第三,规范技术转移机构组织架构,明确权责,处理好同其他机构的关系。技术转移机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科技中介机构,它依托高等学校,但又不是高校的附属物。因此,必须规范技术转移机构组织架构,明确权责,正确处理好高校及其他机构与技术转移中心的关系。首先,应根据技术转移机构的职责建立相关的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以及工作在部门间的流转关系,确保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人尽其用。同时,还应与其他开展技术转移相关工作的机构划清职能边界,确保在职能上不存在交叉重叠,以便在具体工作中相互配合,更好地开展高校技术转移工作。

第四,技术转移机构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隶属于各高校,但仍要明晰与学校之间的产权关系。学校应通过经济关系而不是行政手段来介入技术转移机构的管理,相应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提供等实行市场机制,并由此推进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

第五,加强技术转移机构队伍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是一种智力产业,高校要结合自身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多种途径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做到人尽其用。

三、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定位与职能设计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由展示平台、信息平台、洽谈平台、服务平台四个功能性平台构成。展示平台主要通过现代综合手段,不仅展示科研成果的外观形态,还展示科研成果的应用功能及其蕴含的核心技术;信息平台和洽谈平台主要采用成果信息会和项目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搭建供方与需方的桥梁,使具有市场眼光的科研人员与具有科技眼光的创业者、企业家结成联盟;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咨询,办理合同登记,组织专利保护、技术经纪、工程化设计、资产评估、投融资、科技人才交流等中介机构开展服务活动。

技术转移中心的宗旨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科技成果、到商业产品的转化,实现其商业价值;通过技术服务进一步促进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反哺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推动高等教育真正实现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有利于进一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转移中心的定位主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相关领域提供顶尖的人才与技术支撑,高质量地完成上述领域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各类企业的技术转移工作。同时,引导相关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逐步树立技术转移的意识。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建立一个具有开放性、国际化的,联系产业与技术的科技创新与信息交流平台;将国内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积极推动学校与重点企业共建高科技领域研发中心,服务于产业;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的结合层次和深度,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为新创中小企业发展尽力,为其提供综合服务;与地方政府建立科技交流平台,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进行国际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科研队伍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具体职能包括:登记科技成果、申请技术专利、推广、许可及转让科技成果;对外技术信息,对内技术需求;为企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研项目设计等需求提供中介服务,为科技创业人员提供科技创业服务,并跟踪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

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政策保障

技术转移机构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合理的定位和职能设计,还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根据技术转移机构的工作职能,需建立和完善关于专利、科技成果保密及资料转移、版权、许可费或收益分配和第三方资助研究等相关政策。

1、专利政策。建立专利相关政策用以明确符合何种条件的科技成果才能申请专利、专利申请的流程以及专利申请费用的支付方法等内容。因为专利的申请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科技成果才能进行专利申请。

2、科技成果保密及资料转移政策。在进行科研创新过程中,必定涉及到用于研发的设备、材料以及表现为科技成果的样品、文件资料等。因此,必须要制定科技成果保密及资料转移政策以明确相关设备、材料和研究成果的所属,以及设备、材料和研究成果的转移程序和规范。同时,该政策还应明确规定科技成果的保密原则以及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分配原则等问题。

3、版权政策。版权政策主要用以明确科技成果的所属问题,尤其是多方共有科技成果的所属比例问题。对于高校师生所取得的职务内科研成果以及在职务外利用学校的设备、材料等资源所取得科技成果,需要有相关政策以明确规定各科技成果的所属,以及各方在科技成果中所占有的所有权比例,以便顺利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益分享问题。

4、许可费或收益分配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将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在各相关方之间合理、公平的分配,以调动科技成果发明者、技术转移中心、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为师生创造科技成果、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保障。

5、第三方资助研究政策。第三方资助研究主要是指由政府或企业资助学校师生进行的相关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成果的所属以及利益分配等都会区别于师生自主研究。因此,第三方资助政策的制定用以明确在第三方资助研究的情况下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转让权以及利益分享权等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术其.中国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定位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4.17.3.

[2]何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李克林,马雪艳.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策略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