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的基本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完整的搜索引擎营销过程包括下列五个步骤,这也是搜索引擎营销得以最终实现所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1)构造适合于搜索引擎检索的信息源
信息源被搜索引擎收录是搜索引擎营销的基础,这也是网站建设之所以成为网络营销基础的原因,企业网站中的各种信息是搜索引擎检索的基础。由于用户通过检索之后还要来到信息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这个信息源的构建不能只是站在搜索引擎友好的角度,应该包含用户友好,这就是我们在建立网络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中所强调的,网站优化不仅仅是搜索引擎优化,而是包含三个方面:即对用户、对搜索引擎、对网站管理维护的优化。
(2)创造网站/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的机会
网站建设完成并到互联网上并不意味着自然可以达到搜索引擎营销的目的,无论网站设计多么精美,如果不能被搜索引擎收录,用户便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发现这些网站中的信息,当然就不能实现网络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因此,让尽可能多的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是网络营销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步骤。
(3)让网站信息出现在搜索结果中靠前位置
网站/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仅仅被搜索引擎收录还不够,还需要让企业信息出现在搜索结果中靠前的位置,这就是搜索引擎优化所期望的结果,因为搜索引擎收录的信息通常都很多,当用户输入某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时会反馈大量的结果,如果企业信息出现的位置靠后,被用户发现的机会就大为降低,搜索引擎营销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
(4)以搜索结果中有限的信息获得用户关注
通过对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观察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检索结果都含有丰富的信息,用户通常并不能点击浏览检索结果中的所有信息,需要对搜索结果进行判断,从中筛选一些相关性最强,最能引起用户关注的信息进行点击,进入相应网页之后获得更为完整的信息。做到这一点,需要针对每个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5)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方便
用户通过点击搜索结果而进入网站/网页,是搜索引擎营销产生效果的基本表现形式,用户的进一步行为决定了搜索引擎营销是否可以最终获得收益。在网站上,用户可能为了了解某个产品的详细介绍,或者成为注册用户。在此阶段,搜索引擎营销将与网站信息、顾客服务、网站流量统计分析、在线销售等其他网络营销工作密切相关,在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与用户建立密切的关系,使其成为潜在顾客,或者直接购买产品。
传播规则
1)确定有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如论坛斑竹和BLOG主人及圈主,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服务和联系。整体来说:传播人分两类,一类是网络化所特有的一类网络内行:斑竹、编辑、BLOG主等;这些传播人掌握着一些网络热点内容和展示,他们甚至是网络化社会的风向标,营销经理们应该创建一个工作计划,和适合自己宣传的站点编辑以及论坛斑竹定时联系,因为这群人天天接触网民,了解网民习惯和爱好;在我营销工作中,很多编辑朋友给过我营销工作上很大的帮助,他们甚至能预测一个文字连接内容如何改几个字将增加多少关注,所以咨询一些专业的编辑,能帮助我们把握整个营销活动中各个细节。不要小看这些细节,他很可能能让整个活动效果提升20%以上。斑竹之于网络社区,就象是我们社会里的热点人物,他们不光是社区管理员,他们的观点被一帮人所关注,是相对拥有人格魅力的角色。所以充分与这两类人沟通,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将使活动传播传递的更快更有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喜欢召开斑竹讨论会的原因。
2)设计具有较高传播性的(传播体),或是较高谈论价值的信息内容、或是幽默性的可传播性强的内容,如果我们针对的某个行业或某个职业的人群,如果能提供出与受众群体职业相关的幽默内容,将会得到在同行中的广泛传播,相当精准。关键的是,我们的内容是否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体现了产品的特征,人家是否看得明白;第二,是否有传播欲望,传播对象是否是我们的准人群。
3)传播细节关注:将我们的创意传播体提供给某些人以产生意见带头人,或社会团体中有影响力的人,如某些兴趣团体的领头人,这些人有时候在网络上各个兴趣团体都已经拥有自己的圈子,很容易找到。但让他们参与是有艺术的,如果是金钱的引诱,肯定达不到什么很好的效果。只有他们愿意主动分享的,才是被传播者也愿意分享的。有的甚至还为用户把自己的视频内容转发到百度帖吧制作了专门的代码。企业如果能在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充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充分把握网络环境和网络人群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营销的威力。
基本方式
口头传递
最普遍的口头传递病毒营销方式是“告诉一个朋友”或“推荐给朋友”,这也是大部分网站使用的方法。对这种方法,各种网站的使用率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娱乐网站,“告诉一个朋友”的使用率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其它大型内容网站,这种方法是不够的。使用率主要取决于所推荐内容的类型和用户群特点。但这种病毒营销可以低成本并快速执行,其效果还可以通过引入竞赛和幸运抽签得以增强。
传递下去
对大部分email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活动。每当我们收到有趣的图片或很酷的Flash游戏的附件,我们通常把它发给朋友。而他们也顺次把该附件发给他们的联系者。这种滚雪球效果可以轻松创建起一个分销渠道,在几小时之内,到达成百上千的人们那里,而起始不过是一封电子邮件。
这里要谈到如何实施“传递下去”的病毒营销:用Flash创建一个有趣的游戏,按地址薄中的地址把它发出去。Flash中要包括你的网站地址及邀请人们点击你的网站。同时,要让该游戏在你的网站上也可以下载。接下来就等着看它如何象病毒一般扩散出去。
要成功地实施“传递下去”的病毒营销,你必须创建一些人们想和其他人分享的东西,比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有趣的图形和小小的应用程序等。
以服务为基础
最成功的以服务为基础的病毒营销先驱是Hotmail。一开始他们很少促销活动,但在它们发出的每封邮件底端都使用一个收尾线,该收尾线包括一个短小的玩笑以及他们的网址。公司由此获得显著发展。现在设想一下每天发出去的email的数量,以及这些email如何帮助Hotmail获得更多用户——这些用户又导致更多的email发出去。下一个例子是Blue Mountain的网络问候卡。当有人发出一封Blue Mountain的网络问候卡,接收者必须去Blue Mountain的网站才能收看,这就带来另一个发贺卡的潜在用户,而这个用户会又发出更多贺卡。
再举一个例子:BraveNet网络服务商。BraveNet为用户提供一些诸如访客登记、论坛、在线调查和email表格的工具。当人们在一个会员网站上使用BraveNet的访客登记时,就会看见BraveNet的广告,邀请他们注册BraveNet获得服务。
还有是微软的i‘m Initiative慈善计划,每位MSN用户(必须使用的是Windows Live Messenger 8.1版本以上)只要在自己的呢称前输入指定的九家慈善组织的代码,如*sierra(地球环境协会),那么自己的呢称前就会出现“I’m”小旗帜,乍一看就让人以为是:I‘m XXX,一点都也不突兀。每次MSN用户使用i''''m进行交谈时候,微软都将把这次活动的广告收入中的一部分捐赠给由这名客户自己选择的参与i’m活动的组织。
病毒营销的六个基本要素:
美国著名的电子商务顾问Ralph F. Wilson博士将一个有效的病毒性营销战略归纳为六项基本要素,一个病毒性营销战略不一定要包含所有要素,但是,包含的要素越多,营销效果可能越好。
这六个基本要素是:
(1)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提供无须努力地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3)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
(4)利用公共的积极性和行为;
[关键词]图像检索检索需求提问式 用户
[分类号]G354
1 引言
读图时代,网络图像资源海量递增,图像检索需求空前旺盛。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图像检索服务,对用户图像检索需求表达行为以及与检索系统交互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必要,而图像检索提问式则是一个恰当的研究切入点。当前有一些围绕图像检索提问式的实证研究,在图像检索提问式的一般语言特征、提问要素组成以及修饰行为等方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参见笔者前期的相关研究。但是,对基于中文的图像检索提问式的特征还了解甚少,国内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基于此,为了解真实情境中的图像检索需求表达和演进,本文设计了网络图像检索的受控用户实验来采集用户进行图像搜索任务时的检索提问式及其变化序列,围绕图像检索中提问式特征进行小规模实证研究。
本次用户实验于2010年4月进行,随机选择了某大学的若干个大学生为起点,通过他们发展各自的同学或老乡,最终征集了30名日常生活中有网络图像搜索体验的大学生被试,其专业分布广泛,男女皆有,基本符合实验要求。笔者基于某大学的网络实验室环境,布置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图像检索任务,要求被试尽快而准确地完成任务,不限定每个搜索任务时间,搜索过程利用屏幕录像专家全程录制成视频。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进行了10分钟的关于视频软件使用的培训;我们帮助并确保每个被试正确设置了相应技术参数和保存路径;清空IE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和收藏夹,以避免受前一位搜索者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数据分析阶段,人工对视频样本逐个进行内容分析,按时间点序列采集其中所有提问式,共采集被试在完成不同图像搜索任务过程中的图像提问式648个,作为提问式分析的样本。很多被试在构造图像提问式时,利用了图像搜索引擎提供的相关搜索或输入提示词功能;这些智能化输入词汇,正是由一个汇集用户群体智慧的图像搜索的历史词汇的语义网络所提供,能够反映真实用户群体的提问式构造特征。因此,无论是被试自行构造,还是在搜索引擎系统引导下生成图像提问式,都成为用户图像提问式构造的研究样本。
2 图像检索提问式的构造特征
借鉴赖茂生、屈鹏等人“网络用户搜索中语言使用行为的实验研究”的相关研究思路,从三个方面考察图像检索提问式的构造:①构造依据,指选择哪些图像需求描述要素来表达图像检索需求;②构造目的,即检索提问式是否明确,考察用户的图像检索需求和检索目标的清晰程度;③构造途径,指提问式是通过何种方式生成的,如自行构造、高级搜索生成、相关搜索生成等不同途径。
2.1 提问式构造的依据
根据Jrgensen和Cunningham等对图像描述要素的划分,本研究考察6类基本要素在图像提问式构造中的运用情况,即:图像元数据(metadata)、图像内容(content)、图像风格形式(genre/style)、视觉特征、图像抽象概念、情感。其中,图像元数据参照艺术品描述类目CDWA(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的核心元素,重点考察其中4个子项,即大小、技术、主题、来源;图像内容分为对象、情节、关系、地点、时间5个子项;视觉特征分为颜色、形状、纹理3个子项。
实验中,6类基本要素在图像提问式中的出现频率分布情况统计。648个提问式中统计到的要素出现频次为1092次,平均每个提问式中包含约1.7个要素(169.5%),这表明用户在构造图像检索提问式时,倾向于组合多个要素来表达,例如:“夜晚的月亮”,包括时间和内容两个描述要素;“矢量图运动排球”中包括技术、事件情节和对象三个要素。具体地,43%的提问式基于单一要素;57%的提问式包含2个以上的图像描述要素。
就要素分布而言,图像内容要素在图像需求表达时占绝对优势地位,平均每个提问式中至少包含1个图像内容要素(108.0%),亦即用户在表达图像需求时一定会涉及图像所包含的对象、事件情节、地点等要素;24.4%的图像提问式中会包含图像元数据;17.9%的提问式中会包含有抽象概念;13.9%的图像查询请求会针对图像形式/类型提出具体要求;用户更多地就高层语义开始检索提问,图像低层特征运用并不多。各种要素子类出现的频率分布。
首先,用户在描述图像检索需求时,优先选择的要素依次是对象、事件情节、抽象概念、图像形式/类型、地点、主题、技术、颜色等,这些是用户构造图像提问式的主要依据。其次,图像所含对象(人与物件)在图像需求表达中具有绝对优势,在66.7%的提问式中均会出现,比例远高于其他要素,这与Jorgensen的研究结论一致0。Choi和Rasmussen基于Shatford模型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图像数据库的查询提问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大多数图像内容优先采用人物、物件、事件或环境(包含地点或时间)等来描述。
2.2提问式构造的目的
正如J6rgenen等研究所指出的,“虽然用户倾向于不断调整提问式,但他们其实不清楚如何去调整以及如何控制这一调整过程”。本研究也观察到这一现象:用户在提问式构造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提问式的调整频繁发生,实验中,被试在每个图像搜索过程中平均需提交图像提问请求7.3次,最多的提问式调整次数达32次之多。被试在每个检索入口提交查询请求的平均次数为4.4次,最多达19次。Goodrum和Spink对搜索引擎EXCITE的33 149个图像查询请求的研究结果是,用户进行一次图像搜索平均提交3.36个查询请求。显然,中文图像检索过程中图像请求的次数更多;与朱明泉等对文本搜索的结果(每个引擎上提交请求的平均次数是2.17次)相比,图像检索过程中尝试图像请求的次数是文本请求次数的3倍之多。
由此可见,在网络图像搜索过程中,用户构造提问式的目的并不总是很明确,用户在图像检索过程中表现出不断尝试和调整图像检索提问式的行为特征;在很多时候,用户在图像检索需求表达方面感觉到障碍,这种障碍比在文本检索中似乎更大,中文图像检索情境比英文检索情境中的障碍更大。
电子商务具有快速与简洁的巨大优势,大大改变了企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减少各类环节,降低成本。对于会计而言,电子商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了解电子商务对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对于会计工作有着诸多好处。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过去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积累的概念观念和理论总结,也是会计各项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工过去的实体会计方式而言,会计基本假设是正确无误的,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会计基本假设也在不断地产生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必须要有实际存在的实体企业作为主体,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应用,出现在在网络上存在的虚拟企业,对于这些虚拟企业的会计行为就要应用代替原本会计主体的实体概念产生的相对的主体概念,这个概念能更好的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也即在企业一段时间内继续以既定方式经营为前提,来核算财产计价和各类财务情况。然而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其产生和消失迅速,是以暂时性的需要而产生的,也会随着需要消失而即刻解体消失。难以用持续经营假设加以核算。旧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适用工虚拟企业的财务核算。
可以在旧的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存续期和清算价值等概念,以更好地对虚拟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衡量。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会计习惯工按照时间和公司经营方式将会计行为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期间。在过去的情况下,公司的交易过程会计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时间,而在新的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交易与会计行为从被动变为实时,旧的会计方法意义消失。对于新的会计行为而言,应当立足于实际需求,实际情况实时加以记录。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即使用同定的价值不变的货币作为会计行为的单位。这个假设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同定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然而在网络时代的虚拟企业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偏向虚拟的数字货币和信息交易,传统的货币计价难以对新型的交易价值进行衡量。旧的货币计量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2.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旧的会计要素分为财务状况基本要素和经营状况基本要素,用这些要素来衡量公司的经营情况与经营成果。对于新的网络化的经营情况而言,这些要素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各类情况,在衡量中会产生错误。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和要素来反映新时代公司的经营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要素能够更好的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与经营成果,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所服务。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是以权利和责任作为基准衡量交易的产生,而不是通过现金的交付衡量交易行为的发生。优势是能够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然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交易的过程在一瞬间即可完成,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意义。相比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更适合作为电子商务时代的衡量方法。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也即按照财产成本产生的价格计为价值,并在之后不再加以变动。这一原则的首要前提也即持续经营假设。然而对于虚拟公司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并不适用,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虚拟公司资产,不足以正确反映虚拟公司各项资产诸如金融工具,虚拟货币等的价值变动,对于虚拟公司的资产衡量,一般使用实时计价的方式。
3.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方面相比传统的用纸笔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电子商务下的会计更多的采取无纸化办公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的重点,各类地产设备等同定资产相比,虚拟资产和电子货币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点。利用财务软件进行电子办公,直接能够发送报告结果,更为便利明确。
4.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首先,由于电子银行和虚拟结算的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和交付变得更加便利。其次,地理位置和距离对于会计效果不再影响,会计可以毫无阻碍对远处的交易加以核算。第三,岗位发生变化,一些岗位变的不再需要人员,一些新的岗位产生。最后,新的核算方法和准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新的素质与能力。
5.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中,会计报表一般基于会计期间情况加以编制,不能快速反应使用者所需信息,在新的电子商务的情况下,会计报告可以实时发送,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要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51-06
一、引言
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数字时代。“知识剧增与速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无限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国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现代人更是感慨: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头脑充斥着各种知识,却缺乏必要的智慧:在数据中丢失信息,在信息中漏失知识。在知识中失落智慧。成为一种尴尬的数字生存窘境。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效率,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能力。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一种对浩瀚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理念与个性化学习的方法,为化解数字时代“信息过载”,整合“信息碎片”的困惑提供了洞见与方法。
二、个人知识管理
(一)个人知识管理(PKM)的要义理解
目前,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教授(2000)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些是21世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一宽泛的定义描述成为许多定义衍生的发端。
许多学者从逻辑概念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演绎,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个人组织和整合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或知识碎片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的应用,实现个人知识增殖的策略”(Frand&Hixon.1999)。它“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甘永成,2003)。主要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最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等三层含义(孔德超。2003),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田志刚,2004)。
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以及综合上述各定义,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界定不一。但我们可以聚合其共性方面来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1)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的建构;(2)既关注个体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强调个体外部知识网络的建立与管理,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3)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的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4)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对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尤其是塑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对于数字时代的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资源,人脑存储的容量及连接的速度望尘莫及,一不小心我们就迷失于网络中的信息海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或兴趣爱好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能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贴上专属“标签”,进行有效管理运用,形成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
2 获取新知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成为与已掌握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的获得有赖于个人学习网络,尤其是丰富多样的人际网络。个人知识管理正是通过整合所需信息过程中建立或强化人际网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获得新知提供平台。个人知识管理可从三种途径促进学习者获得新知:首先,根据个人学习需要或兴趣爱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评价、分析、比较、归类、加工处理、筛选,将客观信息与个体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主观知识,促进知识的生成,储存于个人知识库中:其次,个人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更新。交流与分享是知识流动的基本条件,在交流与分享中。信息或知识得以流动,多样化的观点得以涌现。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组织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第三,将自身已有知识和他人或组织的知识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表达来实现知识创新。
3 促进有效的终身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持续一生地进行学习。此外,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较高的认知能力,因而,PKM的实施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求解、决策、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交流表达、创新等高阶能力,而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终身学习者必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目前,虽然人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实际应用或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系统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工具的盲目追求。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个人知识管理诠释的正是一种关联主义的学习活动,许多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方法都渗透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作为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为我们审视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为理解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三、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004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概念。在他看来,关联主义是一种超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适合
解释和指导数字时代学习现象与学习需求的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内部活动,知识也不再以线性的模式获得,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不仅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还可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组织、社群或数据库中,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
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学习隐喻是“强化”,认知主义是“习得”,建构主义是“建构”,那么,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是“连接”。作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在确切定义和解释人们是如何学习这方面,关联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形成网络(network forming)”。任何理论的验证标准取决于它能把该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什么程度,当学习被看做“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时,以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关于学习的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便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一)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联主义主要有八条基本原则:(1)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2)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3)学习可存在于人工制品(artifact~)中;(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和保持各种连接;(6)能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宗旨:(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本文的宗旨,我们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知识观、学习观、能力观对关联主义作如下阐释:
1 知识观
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它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1)知识的类型:西蒙斯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2)知识的分布:关联主义引入网络的概念,认为学习网络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工制品(如组织、社群、数据库)中,而这些皆可被视为节点。此外,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现时性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宗旨,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流动更新中才能获得精确的、最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流动离不开各种工具的支持,因此,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
2 学习观
关联主义诠释的是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关联主义认为,知识以碎片化的方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学习就是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的过程。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或知识的过载,我们并不用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认知负荷卸载到网络中,正如卡伦·斯蒂芬森所说“长期以来,经验被认为是知识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无法经历所有的事。因此他人的经历,乃至其他人,都将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
3 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今天有效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个人能力,面对“知识激增与速衰”提出的挑战,人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被认为是应对变化所必需的。在关联主义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具备如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此外,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也是关联主义下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四、映射:关联主义与个人知识管理
综合上述对关联主义的分析,反思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与意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关联主义还是个人知识管理都关注个体外部知识的连接与流动,强调个人学习网络的创建、管理与优化,并通过与他人或组织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来深化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注重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因此,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关联主义的关照下。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提高个体的知识力与竞争力,塑造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素“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其学习隐喻“形成或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中群体智慧聚合的个人学习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指导,个体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中更新完善,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应是在“学习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与建立”,强调对人际、知识网络的建构,即创建基于人际、知识节点的各种连接。学习者应该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不同领域、观点与概念之间关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以下,文章将从关联主义的视域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及方法进行阐述。
五、理解: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一)要素
在关联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一旦连通,知识流就在各节点之间传递。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也会是一个连接。因而,在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亦可以分为: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工具。
1 节点
通常,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资源不外乎五种:人际交往资源、个人通讯资源、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资源、个人知识库资源。在关联主义的视域下,这五类资源皆可视为节点。根据关联主义的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还可储存在人工制品中,因而,我们把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节点。包括学习同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另一类是知识节点,包括各种数据库、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学习网站等等。
2 连接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快速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连接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是个人学习网络建立的关键。连接一旦建立,信息、知识便可在各个节点之间传递流动。关联主义视域下个人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
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好友之间通过情感建立的联系,学习同伴通过学习任务或共同的学习兴趣建立的联系,与专家学者建立的学导联系等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连接:(3)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指个体头脑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以及个体已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
3 网络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和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数的网络中穿行,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生活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适应、连接新网络或学习的过程。当我们获得新的节点,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两类节点通过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网络分为: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人际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这一公理的诠释:个人知识网络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内部知识网络,存在于个体的心智结构中,可通过各种思维导图工具软件绘制概念地图(脑图),使学习者明确学习需要,以便与外部知识建立快速关联;(2)个体外部知识网络,建立在个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认知加工处理来获取新知识。吸收内化为自身内部知识。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4 知识流
知识流动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并且能提升建立网络所需的能力。网络一旦建立,信息、知识流就可在各个节点间流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知识循环流动,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创新。因而,知识流亦是个人知识管理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知识是动态的、流动的,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不断的流动循环中才能不断淘汰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存储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网络的建立,使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实现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
此外,知识流的流动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有关,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清晰的知识结构,愿意改变固有心智模式,训练思维能力来促进知识的流动。
5 工具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为我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根据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人际网络与知识网络,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也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类是社交工具,一类是知识工具,如表1所示。
(二)方法
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学习即形成连接、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视角和方法参照,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相关原理理念映射到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即是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人际、知识网络,实现对各种人际或知识节点及连接的管理、在知识的循环流动中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学习者各种高阶能力的发展。至此,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步骤分为:选择节点,确定知识需求:建立连接,通过各类工具软件获取知识并与之建立连接;组织连接,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存储,将外部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维系连接,保持知识流;利用网络,运用知识:最后通过综合各节点处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
1 选择节点:明确需要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知识管理,因而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就是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差异性与个性化,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节点进行选择和过滤。此外。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习得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无法提升你的竞争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期望并可以在该领域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
在此阶段,个体可以针对自己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或某一兴趣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Inspiration等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概念地图,进行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表征,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优势等,明确学习方向,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期望并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2 建立连接:获取知识
确定了自身的学习方向,也就设置了人际、知识节点的“过滤器”,接下来就是与需要的节点建立连接了,连接的建立有助于我们随时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保持自己不落伍。技术的发展,为连接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际网络的建立,我们可以通过人立方关系搜索网站,了解各领域学者专家之间的联系,找到需要的人,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飞信、阿里旺旺等)或者手机、e-mail、微博及博客等与他们建立连接,并可通过微博、博客、开心网、人人网、校内网、QQ空间等社会性网络关注好友、学习同伴或专家学者的动态,此外,还可通过关注的人际节点,找到“朋友的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建立的连接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数最大值是150人,即150法则。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人际网络的建立,同样也适用于知识网络。一个有效的网络,节点数不宜过多,过多容易产生信息过载,无效信息增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浪费学习精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与其他知识节点和人际节点建立连接。
3 组织连接:编码知识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组织是指按一定目的进行编排、组合,形成有组织的实体,或实体内组成要素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连接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只是凌乱的、无序的知识碎片。知识只有经过个体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加工处理,按照各节点性质或作用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储存起来,并能随时为自身所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影响组织连接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已有的知识结构: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是组织连接的基础。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实质性联系,有助于个体消化吸收新的知识,通过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知识。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更新周期的加快,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夯实原有的知识基础,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外部世
界的变化。以便迅速建立起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的连接。
(2)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心智模式受我们的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以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我们理解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及做出决策判断等。因此,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促进个体消化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改善心智模式,所谓“理性思维”,通常指深层次理解知识与运用(迁移)知识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信息加工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认为,“理性思维”有分析、提问、归类、交流、比较、联系、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发现范型、预测、排序、总结、综合、确证等20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促进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
4 维系连接:交流分享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与学习同伴、专家学者或者组织的交流分享,如通过微博、Blog(博客)发表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体会或经验等,通过QQ、BBS论坛等与学习同伴或组织就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更加重要地,还可以使隐性知识社会化,获取更多来自他人、组织或社群的隐性知识,如学习方法、经验、各种高阶能力等。
影响保持和维系个人学习网络中各节点间连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任:彼此信任的节点,信息才会在二者之间流动。一个节点信任另一个节点,它才愿意接受来自该节点的信息,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它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节点或专业网络。并融入到专业网络中去。
(2)交流与分享: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如果节点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互动,则两者之间的连接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反之,则会增强。因此,积极参与交流、分享知识,才能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保持维系知识流的流动。才能获得并创造更多的知识。
(3)节点价值:关联主义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各种活动中心就是那些建立起良好连接的人,他们能够培养并保持知识流。因此,不断提高自身节点价值,与网络各节点间建立良好牢固连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流才会流向你。通过交流分享知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也能提升自身节点的价值。
5 利用网络:使用知识
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唯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建立了知识连接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发生了,保存在各种数据库中的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链或知识块,只有将知识表达出来,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创建、管理、维系学习网络,使知识流在连接间保持顺畅流动,最终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6 综合节点:创新知识
创新知识,是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建立的最终目的。通过个体知识的动态更新以及个体心智模式的完善来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分析、归纳、总结其他节点的知识,积极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的表达来分享和使用知识,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从节点的选择,到连接的建立,再到网络的形成,最终在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不断循环的过程,知识流贯穿于整个知识管理的始终。
一、教研员应是教师研究现代技术操作方式的引领者
在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研员要以自己所掌握的研究技巧结合校本教研的特点,除对理论指导下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引领外,还要以问题咨询、课例指导等方式,通过一次次与教师的近距离接触和直接对话,在交流中提供教研本身的基本要素、具体操作方式以及组织实施等技术层面的引领和直接的具体指导,将理念融于实践,帮助教师构建新的认知途径和知识结构,从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二、解决现代技术教研操作层面认识上的误区
以教研工作基本要素之一的信息技术应用为例,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了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驭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转变教育思想理念。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性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这种探索过程,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2.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民主性
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例如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学生的信念。
1.1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驱动要素,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其它要素。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导航、定位和驱动作用,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确立了基本的方向。实践教学目标也为教师计划、组织、实施、调控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无论是选择实践教学主题,还是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都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
1.2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观察、分析、体验、感悟、理解和践行同实践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各类活动。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体系的受动因素。它不仅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纽带,学生和教师彼此间交流、相互影响的对象,还与实践教学目标相关联。衡量实践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准确地表现理论教学精神实质、是否能契合学生的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是最具社会性、丰富性和时代性的要素。
1.3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是指服务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它涉及到确定教师任务、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以及学时、学分、评价、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环节。实践教学管理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控要素,既要调动实践教学体系中其它要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还要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和优化,以服务和适应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能否让实践教学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1.4实践教学保障
实践教学保障是指实践教学活动的支撑和保障因素,是为实现实践教学目的而提供的精神氛围与各种物质条件。实践教学保障主要涵盖创设舆论氛围、建立组织机构、经费条件、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保障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要素。实践教学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实践教学的宣传动员、统筹安排、协调优化、支撑保证。实践教学保障作用发挥的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实践教学的运行通畅状况和成效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能,要坚持系统的观点,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相关基本要素,既要发挥出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又要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构建出科学的高效运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1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参与主体,也是组织管理的主体。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一,重视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育观念;其二,在实践教学中,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科专业方面的差异,教学的组织实施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成绩的评定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其三,要准确定位师生关系,树立与学生平等、合作的理念,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找到自己的“自由发展区”。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彰显,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能力
实践教学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策划者,应当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及规律,同时还能够把实践教学内容予以课题化,以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学习和探索。其次,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应当具有一定的宣传动员、组织、沟通、协调以及处理紧急状况的能力,并有效地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控和引导。再次,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应当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地提出实践教学的新举措。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围绕这个目标精心设计:其一,思想道德目标。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知荣辱、辨是非、锤炼意志、塑造人格、实现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其二,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灵活的实践教学活动,把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联系起来,加深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并自觉地以它指导自己的行动。其三,能力目标。通过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2.4创新和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及资源实践教学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有三种形式:第一,课内实践教学。包括模拟教学、知识竞赛、主题演讲、课堂讨论、影像作品欣赏等。第二,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第三,虚拟实践教学。包括网络通讯、网络论坛参与、网络个人网页制作、网络博客开设等。实践教学要灵活运用这些实践形式,并不断创新出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实施实践教学要以实践教学资源为依托,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学生社团组织、科技创新实验室、博物馆、革命等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针对性地予以开发建设。第二,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源十分丰富,为开发、利用和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样式。
2.5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良性运行要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第一,建立组织机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制定规章制度。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可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确保经费支持。要建立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金,以确保实践教学有充分的经费和财力保障。第四,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建立和健全一支相对稳定、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师队伍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
2.6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关 键 词】网络;远程教学;学与教;自主学习;互动
学与教互动是满足和支持学生学习差异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与教的互动,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基础上,从课程网络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学习、网上实时教学系统――自主课堂协作学习、学习效果在线评价――自主评价复习等三个阶段,对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与教过程的分析,构建一个完整的、全程互动的远程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最优的远程教学效果。
网络;远程教学;学与教;自主学习;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公共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及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教育各个领域,带来了现代远程学与教的蓬勃发展,构成了现代远程学与教的网络学习环境。
当今,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与教在学校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在整个学与教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强调的是传统的认知,而学生主要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孤独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只是简单的交互,造就了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孤独无助和焦虑感。如何通过学与教互动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学与教互动的基本特征要求
网络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新的教学信息传播和交互环境。虽然网络打破时空限制,提供了新的交互环境,衍生出许多不同的交互方式,拓展了交互的广度和深度,但因网络的“虚拟性”,在营造传统的交互氛围存在不足,造成了情感教育的缺失。[1]基于网络的学与教互动,就是要建立在现代远程教学网络的基础上,发挥网络优势和克服其存在的不足,形成一系列教师与学生实时与非实时的学与教互动的活动,打破时空的限制,满足和支持学生学习差异,及时解决学生在远程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学生情感教育和学习归属感等问题,以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一)学与教互动的全程性
学与教的互动要贯穿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不论是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还是在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学与教的互动,通过互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环境、BBS论坛、Wiki(维基)等交互环境和工具进行互动。学生在自主课堂协作课堂中,更是互动,是一种异地实时的“面对面”的互动。在学生自主复习过程中,通过网上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系统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这是学生和教师对学习目标实现与否进行的检验和互动。因此,学与教互动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二)学与教互动的完整性
教师创建课程学习网站,学生利用课程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和提出反馈意见,教师根据这反馈意见对课程学习环境进行修改完善,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自主课堂协作设计。学生在自主课堂协作中,进行异地“面对面”的教学互动。学生在自主课堂协作的教学协作互动后,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完成在线作业提交和在线测试,得出学习效果评价。这就有机地构成的学与教互动的整个过程,体现了课程学与教互动的完整性。
(三)学与教互动的自我完善性
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的自我完善。学生利用课程学习网站、自主课堂协作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提出的学习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环境与学生、老师互动解决,或通过网上通讯工具反馈给教师进行解决。教师整理归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馈的问题,除了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外,并对课程学习环境、自主课堂协作、教学效果评价环节进行修改完善,构建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正是这种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互动,不断完善学与教的过程,达到学习效果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学与教互动的理论依据
(一)混合学习理论
Singh & Reed对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解释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与教互动不应是某种单独的学习理论支撑,应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有机结合,用适合的学习理论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去改善学与教互动,实现学习最优化。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多种媒体学习环境,为混合学习提供了学习环境保证。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选择适合的学习理论进行指导,创设学习情境和设计学习活动,在感性和理性内容共同作用下,在共同经验范围内进一步耦合新知识内容,以达到自己的学习期望,完成学习目标。
(二)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活动是由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效果和反馈等基本要素构成,在一个有干扰的环境下进行。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知识的传播活动,与信息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传播过程研究的要素,也就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2]
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与教的教学传播是一个非静止的、有反馈的动态传播过程。用传播理论作为研究工具,认真分析教师、学生、网络学习环境、学习效果、网络媒介等要素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揭示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与教互动的规律,为促进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依据。
(三)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强调人的心理发展与外部实践活动是辩证统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实践过程,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从事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活动系统是基本的分析单位,包含着主体、工具、客体、规则、共同体和分工六个基本要素,活动是以工具为中介,具有层次结构。根据活动理论,我们应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目标为导向,注重活动的设计,重视协作与交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标准,[3]最终是对学生能力提高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与结果。
三、基于网络学与教互动模式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与教互动模式是在混合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指导下,在网络远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课程网络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学习、网上实时教学系统――自主课堂协作学习、学习效果在线评价――自主评价复习等三个阶段的学与教互动模式。如图所示:
四、基于网络学与教互动模式的实施
第一阶段:通过课程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构建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课程网络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保障。课程网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协作学习环境三个主要内容。学习资源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具有教学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用于优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性网络资源。学习工具是借以产生、传递和呈现教学信息的工具性内容,如媒体播放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等。协作学习环境是针对网络学习设计的,是为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服务的。
教师在建设课程学习环境过程中,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适合的学习理论为指导,采取多媒体化原则,做到媒体系统化、网络化、多样化、个别化、数字化,创建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提供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工具,构筑协作学习环境,满足和支持不同学生的“最适当的”学习。
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学习环境,打破学习时空限制,充分占有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进行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环境的交互技术工具(如BBS论坛等)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互动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课程网络学习环境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也为后续的网络学习过程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通过网上实时教学系统进行自主课堂协作学习。
基于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技术的网上实时教学系统构建的自主课堂协作学习,是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反馈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得出共性的问题,根据这些共性的问题,进行创设自主课堂协作主题。通过基于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技术的网上实时教学系统(如VSCHOOL系统)开展自主课堂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家里等场所通过网上实时教学系统终端进行课堂提问、讨论等互动。在这自主课堂协作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针对自主课堂协作的主题,通过同学间的思考和讨论,进行经验共享和进行问题解决。
正是这种异地实时的“面对面”的学与教互动交流,不仅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还满足了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的需求,有效地弥补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学习的归属感。
第三阶段:通过学习效果在线评价进行自主评价复习。
学习效果评价,是检验学生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和达到学习期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自主课堂协作、自主复习后,为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学习效果在线评价系统,完成网上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或提交电子学档。老师通过网络对这些学生完成的在线作业和测试及电子学档进行评价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判,修改完善课程网络学习环境,为再次举行学习自主课堂协作提出宝贵意见,并把这些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复习,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
五、网络环境下学与教互动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针对学科学习目标特点,应构建基于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环境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具体的学科知识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进行网络学习资源和环境的构建,以保证学生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反馈积极性
学与教互动模式是以学生自主为核心,改变了“教”的传统,转变为“学”。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观”,学会远程学习工具和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通过积极反馈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协作和互动,使问题得到解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发挥教师服务支持性,由“教”向“导”转化
教师在这网络学习的学与教过程中,是扮演者支持服务者的角色,要树立“服务支持观”,积极进行学习资源建设,以“导”为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反馈积极性,并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进一步做好服务支持工作。
通过课程网络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学习、网上实时教学系统――自主课堂协作学习、学习效果在线评价――自主复习等三个阶段形成一系列教师与学生实时与非实时的学与教互动的活动,是建立在混合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活动理论基础之上,根据远程学习者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及时解决了学习者在远程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及情感教育和学习归属感等问题,满足和支持学生学习差异,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从而使远程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田秋华.基于网络的教学交往有效策略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01):68-7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立和建设网络辅助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提供了恰当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中心又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阐述分析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中心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了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建设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中心的几条建议。
一引言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统一管理过多,从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到教材的选择以及成绩的评定都由教师统一安排和评定,而对学生的个人语言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兼顾不足。这种教与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了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同时,学生仅靠课堂、教材上的语言输入和操练远不足以真正掌握-I’-J外语。外语学习者必须课后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应该得到更多的语言学习和操练的机会和环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同时又节省师资力量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
二国内外语自主学习中,建设的现状
自主学习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很多学者(如Dickinson1987;Nunan1988;Gardner&Miller,1999)纷纷著书阐述自主学习。如Diciknson(1987)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决策,并对这些决策和其实施完全负责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中心(self_accesscen【er)是伴随外语教学和研究以及新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而产生的新生事物J。国外的自主学习中心兴起较早。近十年来,我国港澳地区的院校相继建立了自主学习中心(以英语为主),如香港大学的语言中心和英语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的独立学习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的英语学习中心及香港岭南大学的自主学习中心等,这些自主学习中心对推动当地的外语学习和教学改革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部新的教学要求出台,很多高等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室或自主学习中心。然而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办学方针和教学模式与国外和港澳地区有所差异,要不要建立自主学习中心和如何建设依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各高等院校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有很多是缺乏理论依据和指导的。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如何科学系统地安排网络学习资源是在建设网络自主学习中心时必须考虑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自主学习中,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支撑自主学习中心的主要认知理论之一。当今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世界是用各自的头脑创建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的不同致使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为了获得真理,人们通过合作学习修正自己的认识,从而使理解更深刻和全面。所以,他们比其他学派的学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学习中至关重要,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合作学习者以及教师和其他社会环境进行交互来建构其自身对事物的认知l。
其教学理论主要观点有: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即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知识是每个学习者通过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统一体l。交互性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学生提供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所能利用的资源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建构的环境对于加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二)网络辅助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将知识构建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schema)中。这种主动和独立的意义建构将使教师的控制逐步减少,而学习者的自主性逐步增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实践意义的是它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想的这种学习环境包括情景、信息库、协作、会话和管理者五个基本要素。Gardner&Miller(1999)指出,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包括人、个性化因素、目标制定和检测、学习资源以及管理(如图)IoJ。Helec(1997)指出:自主学习的三个必需条件之一是保证学习者有他们能够自己使用和处理的“合适的”资源(另外两个是学习者学会掌控自己的学习和教师要扮演新的角色。)¨1。
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中心的出现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其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病。这正是建构主义所倡导和主张的一即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有创造的学习。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中心的潜在优势是学习者能通过利用不同的媒体资源和学习材料来满足其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喜好,选择学什么和怎样学,能灵活地安排自己的进度和更好的学习动力J。
网络化自主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自主利用的包含超文本材料、在线交流渠道、多媒体和其他交际特征的网络资源。蔡基刚(2003)指出这种环境下的学习优势在于:(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时空限制,构建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少时间就可学习多少时间。(2)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级别和水平的学习材料,或侧重词汇语法,或侧重课文理解,自己设定目标,不断做出调整,决定学习进度。(3)通过自测反馈信息,可以立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发现问题,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难度和内容。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因素。(4)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和更大的权力,这有助于激发学习潜能,发挥自主创造性,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中心能够较好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情景、信息库、协作、会话和管理者等基本要素】。
四建构主义对建设网络辅助外语自主学习中心的启示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几个基本要素和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中心的特点,在建设网络辅助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时应注意如下几个原则:
(一)建设科争给当的资源
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是否科学、恰当是其是否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Gardner&Miller认为没有一种学习资源能满足自主学习中心所有学习者的需要【61。资源的整合应该兼收并蓄,既可以是公开出版的材料,也可以是一些原版的材料,这种原汁原味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动机;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的材料;甚至可以是学生提供的材料。而且这些学习资源是动态的,需要不停地根据情况来调整。对于自主学习中心的工作人员或教师来说,及时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动态对于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完善是必须的。计算机本身就是大型信息库,在加上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几乎所有的信息来源。互联网作为信息库而不是教学媒介更有意义,所以来自互联网的动态资源不应该被忽视。另外,应利用网络辅助的优势使自主中心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Gardner&Miller(1999)的说法,自主学习中心应具备两种基本功能:第一,提供自主语言学习材料,以满足独立学习者的使用需求。第二,通过鼓励学习者发展个人学习策略、反思学习过程及承担责任等方法。培养他们更加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能最终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因而自主学习中心不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语言,而且是在使用语言。计算机网络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比如辅导人员或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给出一些指令或提示来引导学生运用策略或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或通过网络,比如为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网站等来使学生使用语言,进行语言练习,培养学习兴趣。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习者带来更接近真实情景的外语学习和使用环境。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和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调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支持教师的教。运用技术手段实现人机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合作学习和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些都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协作和会话进行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另外借助网络的优势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如和英语为本族语者的交流渠道,提供网络上或自建的外语交流平台。
(四)做好对学习者的指导
自主学习中心又有别于图书馆的自习室,其功能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和设备,还要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因为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学习中心应配备有英语辅导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辅导教师的职能是解答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疑问并帮助他们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能除了维护设备的正常运作,处理突况以外,还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何有效使用中心的设备等。学生在进入自主学习中心时应该接受使用没铬和学习资源的培训,以降低学生刚开始可能因为不熟悉而造成的焦虑情绪。
(五)转变师生的角色
自主外语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在这里,外语教师不再扮演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充当一位辅导员、促进者、评估者、组织管理者和咨询顾问;学生也应调整角色,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学习的计划者、组织管理者、自己和他人学习的评估者I。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监控学习进度和评估学习成果。
(六)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转
在软件方面努力实现多媒体外语教学软件的配套化和系列化,通过引进、自制、合作开发等途径来充实和完善外语教学软件配套,以实现多媒体网络组合教学的优化。中心至少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而且这些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对中心的运转,教学资源的利用都很熟悉,以便能及时准确地为学习者提供援助。
Gardner&Miller(1999)认为,学习者刚进入中心学习时中心应该安排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在中心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让学习者认清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存在的困难,并进行个人需求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中心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如组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观看影视节日等。自主学习中心试图通过自身的特点,形成一种“自主学习文化”’23。
关键词 新闻媒体 新媒体 新闻特色
一、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对新闻传播造成的影响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诸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影和网络等形态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户外、广播、报刊和电视这些传统的意义上的媒体进行比较,新媒体因其具有的数字信息化技术所得到的互动传播功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基础延伸而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有些是将新技术运用到旧媒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新媒体中,市场份额占有最大的自然就是网络媒体。网络新闻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后就产生了许多不同广播新闻、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特有风貌。这种风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在新闻的价值取向上,所以根据网络媒体来进行新闻媒体发展趋势讨论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略因素的正确的分析方法。
二、新闻媒体在价值取向上的改变
通常情况下,把新闻能够满足受众人群了解客观现实变动或者发展的属性成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主要包括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和显著性等。硬新闻的主要新闻价值体现在接近性和显著性方面的重要内容,而软新闻的主要新闻价值体现在具有接近性和显著性方面的趣味性。当然,不论是硬新闻亦或者是软新闻,基本前提都是时新性。从新闻的三要素出发,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笔者认为新闻媒体的发展会在价值取向上出现明显的改变。
(一)“时新性”将向“时事性”发展
在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之下,对新闻媒体发展趋势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时新性”上。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新闻传播的及时性是时新性包含的主要内容。新闻的及时性能够以达到什么程度,不同时代是有不同要求,不同媒体是有着不同速度的,但是总体来说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及时性要求是越来越高。随着传播科技发展产生的新媒体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及其有利的条件;此外由于媒体行业的竞争,媒体工作者越来越看重新闻的及时性。诸如网络的新媒体在信息的传递速度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就导致了新闻媒体在价值上实现了由“及时性”向“实时性”的转变。
(二)新闻内容的改变
在时间上,新媒体实现了“及时性”向“实时性”的转变,这没有涉及到新闻内容的选择。从内容的重要性角度看,新闻媒体在价值的取向上出现了新的变革。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等价值主要侧重于新闻的趣味性和人情味,而当下的新闻媒体的主要价值就改变了许多,阅读新闻的目的也被强化了许多,现在的读者对于新闻的要求主要是考虑这新闻是否会成为与他人聊天的内容或者是与其他人交流、讨论时的素材。
(三)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
传统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集中在影响力、异常性、显要性、接近性、冲突性、及时性和趣味性这主要的七点上。但是这些方面那个重要,或者那个出于次要地位一直都没有广泛的认可,这也就导致了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困惑。理论的归纳存在差异除外,新闻所蕴含的基本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也在人事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向新闻价值添加了许多新的元素。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也逐步形成,当下普遍的观点就是用新闻的实用性来判断新闻的价值。
三、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新闻媒体内容个性化
媒介是新闻的出发点,受众人群是新闻所要传达到的终点。新闻媒体的发展主要是受到了发出方式、受众反映和传播模式的影响,所以新闻媒体除了受到媒体的支配之外,还受到了受众人群的审阅需求和传播的环境影响。纵观国内的众多网站,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新闻媒体都具有鲜明而有特色的内容,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设计新闻的内容,例如:通过海量新闻、及时更新受到广泛认可的新浪网,以休闲八卦、人际交往、在线交流为主要内容的猫扑网,以IT产品的导购为主要内容的IT168网。可以看出,在表象上,新闻媒体都是围绕着特点主题、目标人群构建的,而从实质上看,新闻正在向个人鲜明的品质化方向发展。
(二)新闻媒体评定标准明确化
受众人群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是新闻媒介的生存决定性力量。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的、覆盖率广使得大众传播变成了小众化,这样的大众新闻媒介逐步变为小众媒介的现象造成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受众人群的多样化。一旦新闻媒介不能得到受众人群的接受,那么必然在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新闻媒体借助网络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到,不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从而大众的接受度较高,因此才能蓬勃发展,也正是大众接受程度很高,使得受众人群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发生了改变,当下的新闻是否好坏就是靠实用性和及时性这两个方面来决定的。任何一次新的社会变动或者政治举措都会触动受众的神经,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四、小 结
本文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分析了新媒体的出现会对新闻的基本要素产生巨大的改变。在基于新闻媒体价值取向上的改变,本文从新闻媒体的内容和价值评定标准这两个方面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到新闻媒体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内容上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在生存上以受众的要求为主要方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乌日罕.以新闻为例浅谈新媒体的传播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
一、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研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首先应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涵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以分析在网络条件下的具体问题,掌握其每一基本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网络空间的虚拟不是现实的,但人们通过这一空间的情感交流是真实的,网络环境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使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
1.开放性特征
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空间,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由原来相对密闭的狭小空间扩展到全社会,大学生可以随便选择自己喜好的对象进行交流与学习,彻底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网络环境拥有开放的可共享的资源库,面向所有的网民,大学生们不仅能够及时地受到其选择对象的教育和影响,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思想与认识上传到网上,供其他的网民借鉴与分享。
2.互动性特征
网络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大众传媒,是一种多层次的传媒形式。以往的传媒形式一般都是单向的,即教育客体单向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而网络的形式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受教育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受教育的内容,还可以作为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对他人的思想认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互动性是间接的,往往通过文字实现,而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3.自主性特征
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因为在网络环境中主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受教育者担当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者的双重身份,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化逐渐趋于非主体化。传统的管制规则在网络环境下已不适用,教育主体不是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非主体化的倾向。[2]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极大地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既包括受教育者范围的夸大,也包括宣传区域的扩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信息化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3.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以提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其教育目的的实现,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了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相伴的也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因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以致陷入困境。
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造成冲击
2.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提出挑战
3.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三、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虽然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但我们更应冷静地看到消极的部分,正确对待网络的影响,找到问题的所在,积极地采取有项措施应对挑战,减轻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保证
第一,国家和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决策者和网络社会最有力的监督者,国家和政府应该正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肩负的责任,通过颁布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政策,保障网络社会的正常和谐运作。第二,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管理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上网行为。国家和政府站在制高点,有条件有优势利用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平台。第三,加强法制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还要弘扬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
(二)学校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
首先,加强校园道德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校园网络风尚。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等加强校园思想道德宣传,宣扬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校园道德,同时积极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多元兴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三)大学生自身的理性选择
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品德,对复杂的网络资源做出自我判断和理性选择;要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保持一致,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塑造全面的自我,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平章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