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外招投标现状分析

国内外招投标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08 10:5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外招投标现状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外招投标现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招投标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in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analyzing estate management bid, describe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estate management bid, analyzes bid three kinds of bid form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state management bid of our count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bject matter existing in estate management bid of the present stage,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 of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id of estate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 . Finally , takes estate management bid of Tianjin as an example, propose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 pointedly.

Keywords: estate management estate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正在逐渐的发展、壮大、涌现了大量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市场混乱,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本文立足于物业管理招投标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培育和发展物业管理市场的对策,并通过实例证明了所提对策的实用性及合理性。

1 物业管理招投标概述

1.1物业管理招投标

所谓物业管理招投标,是招标和投标二种行为的有机结合。物业管理的招标是物业的开发单位和物业业主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方式来选聘最符合自身要求的物业管理公司;投标则是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寻求自己的服务客户和开拓管理业务的行为。

1.2物业管理招投标的特点

物业管理招投标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相对于其他招投标形式而言的特点是:

1.2.1、物业服务招投标的可替代性

1.2.2、物业管理招投标中服务标准界定的困难性

1.2.3、实行物业管理招投标的重要意义:

1)、企业竞争和市场发育的必然要求

2)、行业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

3)、促进专业化管理、实现规模效益的条件

2 物业管理招投标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国务院2003年新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指出:“国家提倡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是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建立完善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物业管理体制的必然趋势。随着这种公开、公平竞争机制的引入,对推动物业管理企业与市场接轨,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促进行业的资产重组、整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1我国物业管理招投标发展状况

当前,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还有待加强。现有物业管理招投标形式尚不完善,不利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在市场形态方面,物业管理还缺少有形市场。各类经纪商、交易所、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健全,存在“有市无场”的状态。通过规范的招投标方式挑选物业管理公司已是业主们的普遍心声,同样,通过市场竞争来承接物业也是管理水平较高的物业管理公司的共同心愿。

2.2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三种招投标办法分析

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招投标有很多种形式,综合起来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2.2.1只对目标物业管理与服务的策划进行招投标的分析

2.2.2关于确定收费标准测算为重点的招投标方法分析

2.2.3关于物业管理无标底二步法招投标方法的分析

2.3现阶段我国物业管理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招投标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还没有形成很完善的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2.3.1地方保护主义使区域性物业管理招投标受到制约

2.3.2开发商受经济利益驱动增大招投标难度

2.3.3法规不完善,缺乏招投标基础

3 推进我国物业管理招投标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现阶段物业管理招投标存在问题的分析表明:物业管理招投标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改革无疑是必由之路。在研究物业管理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物业管理招投标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就物业管理招投标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

3.1转变和提高思想认识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目前通过招投标进行物业委托管理的项目微乎其微。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有关单位思想上缺乏统一认识和长远的发展目光。

3.2设定招投标市场准入条件

为了减少对投标企业的初审工作量,对于有较高管理要求的物业项目应限定只有达到一定资质等级的企业才能参与招投标。今后在一些全国范围内的招投标,甚至可以限定只有一级资质企业才具备投标资格。引导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政府部门还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强制一定条件下的物业(新建物业达到一定规模的;由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管理公司的)必须实行招投标。

3.3规范招投标的程序、过程

3.4规避物业管理招标中的不正当竞争

4天津市物业管理招投标实例分析

2004年12月5日,塘沽百家湖花园住宅区就物业管理单位进行了招投标。2005年3月20日,塘沽龙江高教公寓又以招标的方式面向社会选聘“管家”。这两次招投标一改过去传统的招标思路,模范建筑施工项目的招标方法,增加了费用测算和报价,评定标书的内容除过去单一的目标物业管理服务策划外,又增加了一项。即在政府规定的收费范围内,进行测算报价,甚至将报价的权重提高到50%,这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讲,增加了难度,既要保证管理服务质量高,各项措施到位,又要节省经费进行成本核算。

4.1塘沽百家湖花园招投标实例

百家湖花园住宅区招标概况如下:

物业标的:在建,规划建设26.8万平方米,已建11万平方米,其中别墅3万平方米(已入住)。

物业类型:别墅、高档公寓。设施基本齐全,维修基金基本落实。

物业管理区域:一个。

招标范围:全国公开招标,公证部门全过程公证。

招标主体: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受开发商委托,与开发商共同招标并运作。

第2篇

【报告描述】

政府投资项目中,采用投资补助和贴息方式的,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而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投资补助,是指政府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项目和下一级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给予的投资资金补助;贴息,是指政府部门对符合条件、使用了中长期银行贷款的投资项目给予的贷款利息贴息。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是项目方为获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而向政府相关部门出具的一种报告。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贷款贴息等。

【报告目录】

第一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建设必要性及条件

一、项目法人概况

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2、项目单位近几年财务状况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申请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3、项目建设内容

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5、项目目前进度

三、项目结论

第二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

二、产品方案

1、产品介绍

2、产品特点

3、产品技术参数及先进性

第三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市场分析

一、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1、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产品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产品市场供需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情况

1、主要生产厂商和国力生产力布局

2、产品竞争趋势

3、项目单位优势及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三、产品市场前景预测

四、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第四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建设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1、厂址选择

2、自然条件及环境

3、工程地质条件

4、经济发展及投资优惠

5、原材料及能源供应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土建工程

2、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3、原辅材料及动力供应方案

第五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产品生产工艺技术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先进性

二、产品生产工艺介绍

三、主要设备选型及购置方案

第六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环境保护、节能措施、劳动安全

一、环境保护

二、节能措施

三、生产安全设施

四、消防

第七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方案

一、项目单位组织机构

二、项目劳动定员和职工培训

计划

第八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建设期、进度安排和招投标

一、项目建设期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项目招投标计划

第九章船用复合岩棉板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二、总投资估算

三、资金筹措方案及落实情况

第十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一、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二、财务评价

三、不确定性分析

四、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一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一、政策法规风险

二、市场风险及防范对策

三、技术风险及防范对策

四、管理风险及防范对策

五、人员风险及防范对策

六、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

七、成本控制风险及防范对策

第十二章船用复合岩棉板项目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件:

(1)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2)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3)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

(4)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5)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意见;

(6)申请贴息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定的贷款协议;

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 招投标低价中标利弊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最低价中标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二)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这条法律规定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符合经济学科学原理,是实施最低价中标的法律保险。从2003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称计价规范)使工程造价改革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为实现最低价中标创造了条件。在工程招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不仅适应市场定价机制,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措施之一,也是遵循市场规律和发挥价格作用的治本之策。工程量清单招标的灵魂就是“量价分离”,它有利于规范招标行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建筑市场的有序发展。

2006年元月1日至今,我区共有招标项目350多个,其中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项目约30%。2010年6月底,我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在市招标办的配合下,对2006年元月1日以来我区的部分低价中标项目进行了调研,并对部分低价中标工程的投标报价进行了重点分析,结合市区部分低价中标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现对我区低价中标工程的现状分析如下:

低价中标是国际上通行的招标评标方法,推行低价中标有许多显著的优点,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促使投标人加强管理,用最优的方案、最低的价格来参与竞标,最大限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的各项指标。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暗箱操作,防止串标、围标等行为,对反腐倡廉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现状离低价中标所要求的必要条件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采用综合评标价法,需要对技术标的部分进行打分,而技术标的评分受评委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时造价标的分值误差不大,仅为零点几分,而技术标的得分满分为20分,评委评分可在16~20之间浮动,最大误差可达4分;而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法,只需对技术标进行符合性审查,从排名第一的最低投标价进行评审,可以有效地防止暗箱操作,防止串标、围标。同时投标人要想中标,必须最大限度的让价,亦迫使其中标后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信誉。低价中标虽然有以上的诸多优点,但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承包商以低价中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变更、签证、索赔等形式追加价款,造成“中标靠低价,赚钱靠签证”的现象, 使最终工程的结算价款远远高于中标价,原低价中标就失去意义。二是部分承包商以超低价中标,中标价格甚至低于企业的成本,造成低价低质,工程质量较差,工期拖延。

对于“最低价中标”,我们认为,不应抛弃,而应扬弃,要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向“最低价中标”过渡。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出现宏观管理跟不上、微观管理不适应的情况是正常的,出现失误和许多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现在,在全国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办法,同时,辅之前面所阐述的“合理低价中标”,要加快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和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招标人和投标人行为,加紧建筑业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的培育,建立行之有效的各行各业的诚信机制,强化道德规范建设,那么一个稳健而有序发展的招投标市场必然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低价中标法在国内的尝试及优缺点

初步发现了最低价中标法与我国现行的各种招标方法比较有以下主要的优点:一是节省投资效果十分显著;二是防腐效果较好,减少暗箱操作;三是操作简便,商务标书中谁报价低谁中标,减少了招标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四是加大对施工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只能依靠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提高企业信誉。最低中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主要有:一是对投标者资料审查严格,确保投标者都有能力完成工程;二是招标前期工作质量要求高,特别是招标文件的编写要十分细致周到,工程规模越大技术越复杂招标书要求越精确细致;三是招标人要有独立的估价信息,最好有自己企业定额,投标单位可以按照自己的内部工程造价标准进行自主报价;四是要有严格的保证措施齐全,最主要的是有工程担保措施。

三、最低中标法运用中必须把握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把好“前期”关。 就是要提高设计的深度和精度,同时招标文件的编写也必须细致周到。不难看出,在不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追加投资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不是施工图的质量和设计深度不够,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工程造价不断上升,结果往往是结算价高于中标价,使得最低价中标完全失去了初衷的意义。

其次,要做好招标评审工作,把好“评审”关。

结果仅仅以报价高低来取舍,就不是真正的最低价中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明确规定,投标文件应该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作为业主、和评标小组来说,要做好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及对最低报价进行分析等工作。如果最低报价的投标人存在报价严格漏项或施工方案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时就应该将其否决,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审查次低标。经得起评审的最低标,才是最终的中标价。标书评审,包括商务标和技术标评审两部分。对于实行最低价中标来说,商务标的评审尤为重要。评委必须对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所有资料包括报价分析说明资料、相关证明资料进行分析和评审。审查其单价构成是否合理,有无严重不平衡报价,有无漏报项目。机械材料等方面报价有无明显过低于市造价管理部门最近的市场价格,其他措施费中投标人部分也要认真加以审核,以判定其是否以低于成本报价。通过严格评审的最低价中标人,才有实力和可能确保工程的最终成功。

第三,要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把好“监督”关。

对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实时、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的进度、质量和造价符合要求。

第四,要采取有效的防风险措施,把好“风险”关。

以最低价中标的工程,利润一般比较低,降低了中标人抗风险的能力,容易造成工程的失败。常见的有:中标人中途放弃、还有的进度一拖再拖,还有的偷工减料,这样会给建设单位造成很大损失。在当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诚信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建设单位要有较强的防风险意识。这时,招标人就要事先安排一套预防风险的工程担保措施,一旦产生质量事故、工期延误等问题,就能有效地转移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挽回经济损失。一般来说,在招标时必须要求投标人提供投标保证金,签合同时必须要求中标人提供履约保函;在付工程进度款时,还应预留5%工程尾款作为保修金。

第4篇

[关键词] 现状 管理模式 对策 旅游会展

一、我国旅游会展的现状分析

自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于199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旅游会展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器”,得到了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使全国各城市形成了一股大办旅游会展的热潮。目前每年全国举行或组织参与的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不下20场次。

纵观历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会展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层次众多

每年全国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种类繁多。

2.主题多样,形式不断创新

随着携程、51766网站为代表的第四类旅游网站的出现,旅游会展形式不断创新,出现了虚拟旅游会展―网上展览会,这种形式使旅游展会更具推广效果。网上博览会所采用的是“自助式旅游大卖场”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博览会将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供需双赢的信息流平台与交易平台。换言之,展商借助这样的博览会可以完成从收集市场信息,产生销售线索,到制定销售方案,实现销售目标等完整的营销体验。

为了更好地推介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具有鲜明的主题的旅游展会也相继亮相,如红色旅游博览会、森林旅游博览会、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等。

3.展出规模不断扩大,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以历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业界参展需求的增加,各种类型的旅游会展的场馆规模都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为了取得更好的展台视觉效果,各展团及参展单位积极组织,认真筹备,注重突出自身特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使展台设计更加新颖、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4.旅游会展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目前我国的展览会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型”阶段。根据“2006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目录表”,2006年我国举办的旅游会展,除了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的主办有公司参与运作外,其他的主办方都是各级政府部门,在承办单位中,政府承办的比例为45% ,公司参与承办的比例为55%。可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仍是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

二、我国旅游会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为1000个,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至3800多个。然而,当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着管理法规滞后、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目前中国市场的展会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展会还不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展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之外,仍存在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展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

一般认为,大型展览的展出面积为5万平方米以上。从表2我们发现,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盛会,除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展览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外,其余的都小于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旅游会展。国际旅游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旅游交易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2007年展览面积为15万平方米。

2.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随着旅游会展产业的逐步成熟,我国的旅游会展逐渐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在很多项目上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运作方式。而在由政府总体掌控的大型国际旅游展会的运作中,企业或社会各界也开始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子项目。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会展办展主体的创新和转型趋势。但是,如前所述,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是仍目前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企业介入的非常少,即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3.旅游会展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国际展览会同盟(UFI)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UFI对申请加入的展览会的规模、办展历史、国外参展商比例、国外观众的比例等都有极严格的要求。UFI认证对展会的市场推广、品牌意识的增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UFI认证的展览会是高品质展览会的标志。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内地已获UFI认证的43个国际品牌展览会中,只有国际酒店餐饮设备展一个是旅游展会,这与有着类型、主题多样的旅游会展是不相称的。

4.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入世”,许多新开放行业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会展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会展人才的状况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其中从事经营策划的各级管理人员约15万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展览专业学习和培训,各地都缺乏真正懂得会展业的人才。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分析

有识之士认为,会展经济应该沿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会展经济,可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企业与协会各司其职,是构筑会展业管理模式的三条不可缺少的路径。对于政府而言,应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产业导向和市场监督作用。

加强法规建设,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管理办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会展管理体制、会展主、承办单位的资格和职责、报批程序、会展市场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会展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同行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也是政府需要加以促进的工作。

国外把会展管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辅人才与支持性人才三类。在核心人才中,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尤其重要。他们在行业内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等人才;支持性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员等。从中国的客观情况来看,会展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人才缺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个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中国高校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教育与科研的学者不多。

要加强会展教育与科研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应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先进国家培训的机会,以便了解国外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研究成果以及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支持相关人员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应对会展教材编写和出版给予资助;在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额度和研究时间保证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4.提高旅游会展的市场化程度

在会展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展览会很少由政府直接出面主办,完全融入了市场化机制,而极少数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也是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从中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来看,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现阶段完全退出会展项目的投资领域,完全依赖现有会展企业来办展,但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可逐步逐步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先实行“官办民营”,最终实现“民办民营”。

5.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与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样,展览会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众所周知,中国不缺展览会,缺少的是展览会品牌。为促进中国旅游会展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从国内外成功展览会来看,品牌展览会要有六大要素支撑:一是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坚强支持;二是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提供专业的展览会服务;四是配合强势的媒体宣传;五是获得国际博览会联盟的资格认可;六是坚持长期的品牌战略。要想把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展会上来,组织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对照上述品牌展览会的六大要表,从主题选择、管理服务、场馆设计、展览会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立 青:国内外成功展览会的经验及借鉴[J].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P7~9

第5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加强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每一项工程的造价都会被需要因素影响,而管理者想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最有效的一点就只控制工程的造价。本文从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两方面考虑,控制从招标开始的工程造价。首先在人为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有顾全大局、抓住重点的能力;而作为施工人员则必须要有安全意识和必要的技术技能。其次在外界因素方面则需要考虑很多,例如材料的质量、环境因素以及仪器设备,但总起来将就是要在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费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工程建设是建造固定资产的物质生产活动。建设工程是工程建设的产品,通常表现为建设项目或工程项目,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由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及其他费用组成,是建设工程的价格。建设工程是一个固定资产体系,其计价涵盖量大。凡是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建设的各个单项工程总体即为一个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的计价具有分部组合性、单件性、多阶段性等特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工程建设前期、中期、后期的建设工程造价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运用国家行政权力监督建设工程造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广泛,包含对建设工程定额的管理、建设工程造价人员的管理、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管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合同中的造价管理、招投标中的造价管理等。

二、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建立规范统一、开放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1、有利于建设单位实行经济核算

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为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设计施工企业、材料设备生产供应单位进行经济核算创造条件。在造价管理部门提供价格信号条件下,建筑企业可以据此采购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这也能够促进各企业为了节约投资而进行自我约束。

2、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价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金融、税收、财政等一样,是国家宏观调整的重要经济手段,借助它可以宏观控制全社会的总投资规模、减少重复以及盲目性建设、调节投资部门结构、项目结构等。原因在于,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和计划实施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而产业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又以市场价格信息作为引导。建设工程造价,对社会生产各部门影响较大,是影响社会价格总水平的重要因素。

3、有利于建筑市场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住房商品化制度的推行,客观上要求建立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建筑商品市场,遵循价值规律,根据物价变动等因素,对建设工程实行动态管理,最终建立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因此,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利益的需要,也是规范和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需要。

三、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人为因素

1.1工程招标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工程招标在现在的建筑行业内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竞争手段,它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吸引建设项目的承包单位竞争,并从中选择能在其基本的条件下给出最合理的施工单位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然而由于现在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有一些项目承包单位甚至会恶意降低标价。在恶意压低的标价下,施工单位的工程完成难度将大大提升,不仅项目的质量达不到建筑工程的要求,更甚至就算建筑工程的要求,而施工单位却因此给自身造成损害。

1.2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在建筑企业与建筑施工单位完成建筑项目合约以后,施工单位面临的就是项目工程的设计企划案。施工单位将派出有经验的相关人员对地质等进行考察,并且根据考察活动的资料对该工程进行设计,同时为施工单位提供可靠意见。然而,目前我国的各地工程设计好坏不一,甚至是中小城市缺少优秀的工程设计师,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或者建筑质量不高,以至于支出额外的工程费用,加大工程造价。

1.3施工管理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从招标开始,专业技术人员就是该项工程的重要保障。而技术人员分为施工者和管理者。近年来,由于招标人才的缺乏,导致施工单位在招标时不能对工程项目进行准确的估算预算。在建筑项目开始施工之后,施工人员的技术不过关则会导致进程缓慢、技能缺乏。

2、外界因素

2.1施工环境的影响。施工环境指的是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现场的布置包括材料的堆放、机械设备的摆放等都是施工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施工进程的后续工作。另外,施工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天气变化和地势等。

2.2材料质量的影响。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材料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有些企业和施工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购买劣质材料或者偷工减料,导致建筑工程的后期出现许多问题,留下隐患。另外,施工单位没有联系好材料供应商,导致供应商不能及时供应材料而拖缓工程的进度。

2.3技术设备的影响。施工单位的技术设备是影响工程造价的最直接因素,如果一个施工单位的技术设备落后、施工人员的技术差,会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并且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退场时间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要求,在准确的时间进退场保证整个工程的按时顺利完成。

四、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对策

1、强化全过程管理意识

从工程立项,到设计、发包、施工,再到项目竣工,造价管理贯穿施工管理全过程。因此,要顺利开展造价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大局着眼,树立全过程管理观念,强化过程控制,不断提升造价管理水平。就现阶段的管理体制及现实情况而言,建设单位主要通过预决算来管控工程造价。预决算管理即对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变动进行计算,以防高估冒算。但无法规避设计方案存在的缺陷或决策失误的情况。换而言之,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预决算人员在统计和反映已完成工程量、设计施工等工作时相对被动,这显然是片面的,因此有必要从全局着手,对造价强化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期间所做出的各项经济技术决策,往往会影响工程造价及后期的收益,因此,可行性研究对于造价控制至关重要。做出合理的投资估算是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按照现代管理理论,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目标实现。而工程费用控制则是为了实现费用控制目标。施工建设生产消耗大,工期长,因此费用控制目标会随着施工进度不断优化调整。投资估算的客观性和精确度直接关系造价控制效果。而编制投资估算的工程实施阶段决定了投资估算的精确度。另外,参与编制投资估算的人员的业务素养、能力水平及其所掌握相关信息也会影响投资估算的准确性。据分析,投资估算失准(即不可预见费的取值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偏低)是导致工程项目造价失控的主要因素。

3、建设决策阶段的控制

工程通过审批后,首先确定组织实施形式:模式一:传统模式,即工程设计、采购、施工三方分开,分别由三个组织系统实施,业主自行管理。该模式将业主的管理效能放在了首位,但不易协调和控制费用,因此适用于业主项目管理经验丰富、建设规模不大且建设周期短的工程项目。模式二:工程项目总承包。该模式是现阶段应用频率较高的管理模式。总承包是由一家工程公司承揽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即交钥匙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业主管理界面有限,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集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并且能够保证工程质量达标。现阶段,国内总承包市场未见雏形,大多数工程公司由设计经验丰富但管理能力欠缺、无能力负担工程风险的设计院改制而成。因此,总承包模式可以应用于大中型建设项目中,并且将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设计阶段的控制

设计阶段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在西方国家,工程总费用中通常有6%的设计费,但设计阶段的工作质量却影响75%以上的工程费用。可以说,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决定了工程总费用的控制效果。而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若设计阶段费用失控,工程质量很可能受影响。

4.1初步设计阶段主要通过投资分解来控制造价。首先由设计经理编制开工报告,明确设计原则及费用控制限额,以专业为分配标准将费用限额分配给设计人员,要求其基于工程建设要求多方案比选,确保造价始终在可控范围内。同时,以单位工程为考核单元,本着费用最低的原则优化单位工程内部组织结构,确保造价水平限额标准。

4.2设计施工图时,主要通过工程量的控制来控制造价。要求按照基础设计确定的内容和费用来设计施工图,施工图设计的最高限额定在审批通过的初步设计工程量的范围内。具体实施阶段可进一步细化工程量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指派专人负责监督管理,进一步优化设计,确定部分省略的工程内容是否可削减。

5、实施阶段的控制

5.1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模式开展招投标管理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招投标竞争是造价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体现竞标单位实力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推进建筑市场优胜劣汰。招投标管理应该注意四个关键节点:(1)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强化招投标监管工作;(2)认真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标底,指派高素质的专家评标,杜绝低价抢标或恶意压标等不良竞争行为;(3)所确定的标底除满足招标方要求以外,还应该兼顾竞标方的利润收益;(4)评标时把握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客观评价投标单位的资历、施工能力、软硬件条件和社会信誉,旨在甄选出能按时且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投标单位。

5.2强化施工管理力度,重视施工合同签订合同时,先审核合同是否严谨、准确、完整、合法,以便确定一套合理的造价控制标准,避免遗漏重要问题埋下索赔隐患。

5.3严格管理工程变更及现场经济签证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工程变更,基于设计变更来抬高设计标准、增加工程内容或扩大施工建设规模是不允许的,建议分级控制、限额签证。此外,设计变更前先核准工程量是否增减,原设计单位签认后再变更。若变更后造价超预算,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建设单位应该指派专人现场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变更记录,重点监视隐蔽工程和工程签证,以免结算时相互扯皮。

5.4严格控制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材料供应渠道众多,材料品种和价格也各不相同,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材料价格规律,尽量保证竣工决算的各项决策科学、准确。

结束语

对建筑项目对应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必须从最开始的工程投资,一直到竣工整个过程都要认真把关。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就应当对建筑工程整个过程造价进行控制。做好建筑工程造价这一工作,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促进经济迅速腾飞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礼平.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0(03).

[2]王娜娜,张飞涟.国内外工程项目造价标准发展的比较分析[J].价值工程,2009(08).

第6篇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工程造价 设计阶段 造价控制

1、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设计是项目建设核心,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键性环节,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项目的设计费只占相当于建设工程费用的 1%,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占 75%~95%,由此可见,设计阶段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阶段是项目要实施而未施工阶段,调整、改动都比较容易,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修改,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增加,应该把设计做细、做深入,特别是施工图设计,设计的每一部分都需要投资来实现,所以在施工之前,把好设计关尤为重要。

2、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现状分析

2.1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大多数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按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即可,至于工程造价管理问题那是经济技术人员的事;而概预算人员对此认识度也不够,按通常做法,只要设计图纸完成后,根据图纸和有关定额文件、取费标准编制设计预算就行了。还有一种认识,就是一位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必要的方案比较,其设计造价是合理的,没有必要再搞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2.2人员素质不强。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上与国外工程技术人员相比并不差,但缺乏一定的经济观念,涉及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概预算人员大部分只会按图纸套定额进行概预算的编制,对工程涉及的有关专业技术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懂,这样的概预算人员,在进行设计造价控制的过程中,无法为设计人员提供重要的可采纳的意见。

2.3设计招标不尽全面。只注重了方案设计阶段的招标,忽略了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一旦方案中标,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就成为方案中标单位一揽子工程,由于在后面的设计中缺少竞争机制,设计单位没有压力,控制造价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为此,设计过程要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对现有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即以完善和创新。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有:设计招标、限额设计、标准设计。

2.4现行设计取费方式不甚合理。设计费的多少取决于工程总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致使有的设计单位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工程规模,设计方案可以优化的不进行优化,甚至有的设计人员随意加大梁柱截面,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加配筋量,结果出现了不少的“肥梁、胖柱、深基础”等设计不合理现象,从而人为地提高工程造价。

2.5传统的勘察、设计与施工平行发包方式,使勘察、设计与施工脱节,人为地给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造价控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投资失控非常严重,有的大中型项目的实际投资竟超过概算的30%,严重影响了投资的使用效率。

3、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

3.1 完善工程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招投标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下一种重要采购及竞争手段,已被人们所接受并采用。工程设计采用招投标制将会促使设计人员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设计水平和经济核算质量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工程设计分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为了有效避免设计阶段只注重方案招标,忽视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招标对工程造价控制带来的问题,在设计招标工作中,不仅方案设计阶段通过招标完成,而且对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也应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设计阶段均通过竞争完成已势在必行。这样,设计单位在每一个细节上如果不是精益求精的去完成,就有落选的可能。在设计阶段的评标定标中,有些建设单位只考虑哪家设计单位的设计费报价最低就选哪家设计单位中标。殊不知设计费只占整个工程投资的1%~2%,即使再提高也不会很多,而设计产品的好坏对工程投资的影响远比设计费大很多,有时可以达到投资的20%甚至30%,因此,定标的主要因素应放在设计构思的巧妙型、新颖性、工程设计方案技术的优劣、投资估算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设计进度计划、投标人的设计组织方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力求选择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条件下确保技术先进,在满足实用功能前提下注意造型别致美观,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设计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

3.2加强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限额设计是当前普遍采用的控制工程造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在保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初步设计以及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是按上一阶段批准的投资控制下一阶段的设计,而且,在设计中以控制工程量为主要内容,抓住了控制工程造价的核心,从而克服了“三超”。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考虑节约投资,也决不是简单地将投资砍一刀,而是包含了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和保证科学性的实际内容,可使设计单位加强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克服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经济的思想。

3.3 实行设计――建造――工程总承包方式。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施工是工程建设生命周期中两个有机联系的阶段。设计是对项目产品的详细和具体的描述,施工是根据设计描述建造项目产品。由于我国的建筑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把设计与施工截然分割开来,设计、施工的承包停留在平行承包的模式上。这种模式缺乏在一个主题下的有效控制,协调成本高,难以发挥设计的主导作用;设计与采购和施工的脱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采购和施工的返工,从而提高了造价。采用设计――建造承包方式,设计、采购和施工有一个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设计与施工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承包,承包商对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全面负责,这样能实现在一个主题下对设计、施工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之间的深度交叉和内部协调,有利于设计承包商从设计、施工全过程和整体上考虑和处理工程问题;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考虑设备、材料采购以及现场施工安装的要求;有利于主动地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能更好的配合设备、材料采购和施工;能调动承包商的积极性,在确保项目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对整个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

3.4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设计单位认真做好图纸审查工作,可以减少图纸中的错、漏现象,使设计阶段的施工图预算更为准确。图纸本身不完善或使设计深度不够,将导致在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增加,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对于业主而言,要防止此现象发生,让设计单位提高设计深度,完善设计图纸,应注意:①在设计阶段确定建筑的最终方案,避免在施工阶段提出更改;②给设计单位充足的设计时间,加强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勘察、钻探等,设计时间过短,将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图纸不完善;③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合理的设计费用,设计费用过低,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大,图纸质量较难保证;④对由于设计单位的原因造成的设计变更而产生的投资失控,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

第7篇

1.1专业租赁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从事现代租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使我们对租赁理论的研究不足,大多数是参照国外的一些东西硬套下来,真正消化吸收的却很少。租赁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完整及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将仅代表融资租赁简单形式的“融资租赁”等同于融资租赁的全部内涵。这种片面的认识使租赁政策的制定者、租赁公司的从业人员把融资租赁与银行贷款等同起来,从而加剧了对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混乱,阻碍了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1.2租赁法规不健全

建筑机械租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法规的支持。当前,我国建筑机械租赁业无法可依,租赁合同当事人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租赁合同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工程招投标中,租赁物的合法性未得到认可。

1.3信用体制缺失

建筑施工企业拖欠现象比较严重,拖欠租赁企业的租赁款一般能占到全部租赁款的30%~40%。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清理拖欠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租赁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中国大环境的原因,比如由来己久的三角债,房地产商违规开发等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目前的法制和相关政策不健全引起的。

1.4管理和协调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租赁业正处于价格竞争混乱无序的状态中,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协会。这个行业协会要起到:建立会员的交流平台、做好市场调研、统计市场相关数据、对共性的问题提出建议、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为租赁企业、承租者、制造商和政府部门提供交流的机会,要经常举办一些租赁业专业学术、交流及展览会等,加强租赁业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行业协会作为与政府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租赁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可靠数据的依据。维护建筑机械租赁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健康良性的竞争。

2建筑机械租赁市场发展的建议

在建筑机械租赁市场发展伴随着局面无序混乱、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的缺乏、严重拖欠租金、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不断研究国内外租赁市场的基础上,开展行业交流合作、咨询培训,制定相关的条例、提供问题处理建议和调解租赁纠纷等工作,行业协会应是有一定影响力及权威性的交流平台。行业协会不但要及时了解租赁业的经营动向,还要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给政府主管部门参考,引导建筑机械租赁行业有序、快速、健康地发展。

2.1加强法律法规,建立保障平台

加强法律法规是建筑机械租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面对租赁市场的建立,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关的租赁法以及配套的法规出来。国家应该在法律法规中明确“租赁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的真正含义,在租赁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租赁企业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对建筑机械租赁在工程招投标中的资信与资质审查的合法性要得到认可。另外,之前提到的建立全国性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行业协会是非常重要的,行业协会是机械设备租赁市场资源充分利用的平台,不但充当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沟通与协调,还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提供依据,同时对租赁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信用机制等,都起着相当重要作用。

2.2有效运用“融资租赁”

发达国家金融租赁的经验表明,金融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由承租方来指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备的厂家,委托机械设备租赁企业融资来购买设备,并交付承租方使用,承租方支付租赁费用,它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针对一些技术含量高、使用率高或资金占用大的机械设备,承租方采用金融租赁的方式比自己购买机械及实物租赁在成本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有效地运用金融租赁,可促进机械租赁的类型多样化,加快建筑机械租赁业的发展。

2.3建立信息化渠道

加快建筑机械租赁信息化的步伐,本着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租赁行业协会大力采用互联网和微机管理等信息技术开展租赁业务交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企业与客户、制造商和租赁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达到能够快捷地组织中、小租赁企业开展联合租赁的目的,多家租赁公司可以联合向需求最大的客户提供租赁。采用信息技术使中、小型租赁企业形成合力,联合租赁,增强了竞争力。

2.4实行设备集中租赁管理

随着建筑市场的高速发展,建筑设备租赁这一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做好建筑设备集中租赁的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要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以达到供需平衡。要建立机械租赁信息渠道,就要先了解租赁市场的行情,广泛搜集一些租赁、价格和供需信息等,建立一个动态的机械租赁信息渠道,并且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然后调节和制定出合理的机械租赁单价,合理价格是建筑机械能否成功租赁的关键。(2)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筑机械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建立及完善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有以下几点:①要建立一整套有关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维修和保养的办法,编制建筑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并制定出违反规程的奖罚措施等。实行机械设备的单机合算、机长负责制等一系列的措施。②信息沟通。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与实际操作人员保持及时的沟通,包括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及状况等,并能认真填写操作手册,设备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设备的状况及性能。机械租赁企业建立电话回访制度,要经常与承租方保持沟通,以确保设备及操作人员的服务情况,要做好诚信及服务。③机械租赁企业建立维修、保养制度,公司成立以设备管理人员、机修班长为主的设备检查小组,对出租在外的设备定期检查,检查设备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保养为主,养修并用”的管理方式,修理工和操作员要根据承租方施工空隙,适当增加维修保养次数,避免设备带故障操作,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结束语

第8篇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陈建国(1957-),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可持续建设研究,(E-mail)。

摘要: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针对国内高校课程体系逻辑结构不清,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层面,以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扩展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工程管理;核心知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41-05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素质的核心, 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素。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优化课程体系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铸造办学特色以及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众多院校的探索和努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挑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胡文发(2007)认为,国内工程管理专业长期沿用计划体制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缺乏创新[2]。金长宏(2005)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有待改进[3]。杨建伟(2008)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4]。因此,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章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对其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现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自身办学条件和工程过程实际出发,探索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设计方法,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999年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体系(图1)[5]。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所包含的专业方向较多,开设院校的专业背景也不相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6]。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由于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既需要工程技术背景,又要求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普遍“杂而不精”。(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部分课程类型设置、性质划分和学时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前后顺序衔接处理不当,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较多[7-8]。此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与完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实践环节构成不合理[9]。

通过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和国内外高校对比发现,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强,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存在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做好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分析与设计。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10],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进行,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关键,国内学者对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从战略层面,刘降斌和李丞北(2010)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由理论到实践的复杂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素质课程;注重统合思维培养,设置课题中心课程;确立国际意识,开设国际性课程[11]。徐幼林(2008)、郑力(2008)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柔性化设计思想,认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应该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教学安排上应弹性化[12-13]。胡弼成(2007)则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呈现的三种形态:树状形态、板块形态和球体形态,为高校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14]。

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模式由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提出,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应用技能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15]。该理论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广泛应用[16]。

ACCP是印度Aptech公司推出的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突出项目经验积累[17]。王庭之(2010)基于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课程理念,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主线,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新模式[18]。倪贵林(2011)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19]。“订单式”是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孙根年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系统结构模式,论述了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20]。

图2 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和方法共同点在于从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展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必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但相比其他专业,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加庞杂。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还必须对众多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紧扣核心知识和能力展开,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开设课程及工程过程,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分析核心能力、课程逻辑关系和核心任务,形成专业教学线,然后分别研究每条教学线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及构建

考虑产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特征和实际条件,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和工作性质分为两部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题体系的核心主线,是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教学核心线;扩展线1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线,即向前向后拓展至项目开发管理或设施管理(基于PM的DM或FM);扩展线2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课程族为基础,面向建筑业或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一) 核心主线:工程项目管理(PM)教学

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对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的任务也是最为复杂和繁重的。因此,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也是整个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以下从核心任务、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五方面探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核心任务方面,项目管理规划、计划和控制、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合同执行,以及项目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包括对设计工作的管理;采购阶段还包括工程的承发包管理;工程施工阶段还包括工程建设组织;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完成对项目的验收管理。

核心知识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施工方法与技术以及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等是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另外,设计阶段还需要建筑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和设计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采购阶段还应掌握项目采购、工程合同管理、招投标法律规范和国际工程采购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施工阶段还要用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项目实施的“三控制三管理二协调”、技术经济等相关知识;工程验收和移交阶段还应掌握竣工档案管理、验收管理、项目后评价等的相关知识。

核心能力方面,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控制、设计与工程变更管理、技术经济分析、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贯彻、团队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建设手续管理等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应具备编制设计任务书和组织设计委托的能力;工程采购阶段还应具备工程承发包模式设计,合同文本设计以及招投标组织的能力;工程施工阶段还应具备进度计划的编制与控制、工程合同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的能力;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具备组织工程验收移交的能力。

对项目实施阶段各个环节的任务、知识,以及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针对性地设置以下课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法律制度,以提供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相关知识(图3)。

图3 项目管理教学核心主线

此外,针对各个课程教学环节,需要设置实践环节。工程实习、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大型项目建设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针对设计阶段的管理,还设置了测量实习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采购阶段还设置招投标课程设计和工程法律体制讲座,工程实施阶段还设置了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二) 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主线

扩展线1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BLM)教学主线,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基础上的扩展,即往前延伸的开发管理(DM)和往后延伸的设施管理(FM)课程体系,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包括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设项目前期的开发管理,或项目建成后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工作(图4)。

图4 教学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主线

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体系和课程族的设计,是在项目管理课程族的基础上,增设开发管理课程族和设施管理课程族。建设工程项目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理念是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策划、项目评价和决策,设施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设施物业的运营、维护管理和增殖。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为可持续建设。开发管理的核心知识还有市场调研、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立项等,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还包括设施管理以及项目运营等。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能力包括可持续建设管理。开发管理的核心能力有市场定位与项目功能分析、项目策划、评估与决策方法应用、可行性研究组织、设施管理的核心能力是设施管理。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专业课包括可持续建设、建设环境管理、财务管理等;开发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学等;设施管理的专业课程有设施经营、物业管理、建筑维护维修(BS)等。

开发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调研、建筑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设施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物业管理方案课程设计等。

(三)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是工程项目管理线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线的扩展,是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筑业行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图5)。

建筑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行业管理、行政管理;核心知识包括建筑经济原理、产业组织、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等;核心能力包括行业组织与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经济、国际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实践环节可安排建筑行业管理讲座等。

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包括建筑企业管理与经营。专业课则有建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会计大作业、企业管理讲座等。

城市建设管理核心任务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运营;核心知识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核心能力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专业课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与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城市建设管理的讲座等。

图5 教学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不论是按照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分类还是按照行业特征进行分类,这些课程都是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因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着眼于全局、全过程管理,所以,行业的宏观知识和战术层面的知识也不可缺乏,但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应该以此为努力的方向,有所侧重。

基于上述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族群的深入分析,可以构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四、结语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和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从顶层战略层面,以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以同济大学为例,构建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为基本结构的课程体系。但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着学科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才能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四海.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5):77-82.

[2]胡文发, 祁予. 从课程体系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N].

[3]金长宏. 对加强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基建优化, 2005(4):79-81.

[4]杨建伟, 姚传勤, 韩佳.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13-16.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钟昌宝.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3):89-94.

[7]陈威威, 龚德书.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9(6):109-111.

[8]巩建闽. 谁来编制课程体系――地方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9(5):72-76.

[9]陈建国, 许凤.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1):89-94.

[10]项喜章, 付晓灵, 万文君, 等.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 交通高教研究, 2002(2):55-57.

[11]刘降斌, 李丞北.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探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2):65-67.

[12]徐幼林. 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26(1):24-26.

[13]郑力. 基于柔性教育的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7(5):92-95.

[14]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1):23-27.

[15]威金斯, 麦克泰.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16]陈志澜, 沈少来. “逆向设计”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 2009(22):32-34.

[17]范路桥, 朱小平, 吴教育, 等. 北大青鸟ACCP教育的特色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53-54, 56.

[18]王庭之. ACCP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设计[J]. 职教论坛, 2010(14):61-62, 64.

[19]倪贵林. “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以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1,13(3):62-64.

[20]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22(2):86-90.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cor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CHEN Jianguo, LIU Deyin, LI Xiuming, ZENG D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第9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63-2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脚步逐渐加快,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从传统的舒适改变成便捷、实用性较高等。而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也无法满足现今大众的需求,这就使得在建筑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从而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后期的安全保障带来隐患。本文通过对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实现现代化工程管理,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平。

1 工程管理定义及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主要就是指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在这里工程主要指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运营的全过程,其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勘查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运行等进行有效的管理。良好的工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工程项目安全性。而当下我国的工程管理还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1]。

工程管理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并建设,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这也使得当下我国的工程建筑管理体系还不成熟,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就是政府的影响,在现今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一般都有建筑承包者自己制定,这也使得在建筑管理模式上较为单一,其次就是在我国的工程管理中都有第三方合同进行限制,这就会使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使得建筑施工中,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巨大的影响。最后就是工程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在当下的建筑工程中,管理人员思维较为固化,不能与当下的时代进行有效融合,仍然沿用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和施工技术,这就使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对工程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2 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

工程管理现代化主要就是把握住工程项目重点核心,核心极为施工、投产和营销。然后再以核心为基础,围绕其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将工程构建成为一个系统性较强的项目。通过对工程的前期规划制定、组织,后期的施工和投标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调度,充分地将专业性较高的管理方式在工程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其他过程的应用,以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为基础,尽可能地减少工程用时,将经济损耗降至最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优经济工程建设。

3 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工程管理是工程施工质量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想构建现代化工程就必须要进行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只有不断地改革管理理念,改善管理的机制,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式让工程管理具备科学、高效的特点。而要想建设现代化工程管理就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就是国家政策的完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工程管理的最有效保障,因此要想实现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自身适应国家的体系,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有效地对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其基本规律和制度,从而制定满足国家需求的科学的工程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确保施工可靠安全。其次就是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筑行业也有其规矩那就是建筑规范,要想实现房屋建设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提高工程项目施工前后的规范性,通过对施工情况有效分析制定针对性、规范性较强的管理内容,如果出现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在施工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的选取方面,在当下很多建筑承包者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使得建筑质量出现巨大问题,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管理一定要保障规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保障工程质量。然后就是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理念。通过实现工程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理念,不断进行工程管理思维上的创新,针对不同的施工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进而保障工程顺利的实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最后就是通过建设工程管理现代化,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专业素养,让其管理、设计等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还要增加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让员工更加主动地投入工作中,激发员工的穿凿性思维,从而为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的目标分析可以明确现代化功臣管理的实现,能够有效地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撑[2]。

4 工程管理现代化内容

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也使现代化工程管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必然要求。本文综合文献的搜集和自身的经验积累,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对工程管理现代化内容进行分析。

4.1 现代化管理方法

当下工程的管理方法主要分为施工管理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以及建造-运营-移交模式等。首先施工管理承包模式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管理模式,其在施工时间上较短,通常其是高薪聘请一些资历较高的管理对项目进行管理,然后通过合同签订的形式对项目的成本和实践进行控制,但在风险上面较高。其次就是工程总承包的方式,该方式是在合同签订后,所有的工程管理等均有承包者进行管理,建设者不用参与其中,其只做总体调控。最后就是建造-运营-移交的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私人融资为施工的经济基础,通常具有一定的施工特权,在施工后结束后才会对其进行运营管理[3]。

4.2 现代化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保障工程管理不断进步的基础,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对理念和建筑文化进行不断更新,尽可能地分析客户的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程项目各方之间的利益协调,进而使得工程质量以及工程安全得到最优的保障。同时管理理念还包括这文化构建创新,只有让员工树立其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提供完善的工作氛围,才能够使得企业欣欣向荣,员工更具有积极性,进而实现创新,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

4.3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技术创新

工程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还需要尽可能创新管理制度,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借鉴,分析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责任、目标、文化等进行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工程管理。同时在技术管理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先进的技术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只有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才能够制定合理的工程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4.4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21世纪以来,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化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对人才管理进行创新。现今形式下,人才资源逐渐的代替经济资源,成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资源。企业只有把握住“人才”才能够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工程管理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分析,不断引进和培训具备加高专业素养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整体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工程管理是建筑行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工程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而要想实现现代化管理,就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理念,不断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因素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工程管理的目标,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史庸.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及内容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6):104-105.

第10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施工单位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北京城建七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前身为基建工程兵,1983年兵改工后,隶属于北京城建集团,目前公司已形成了立足北京、遍布全国的市场格局,外埠市场也逐渐巩固并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做好施工总承包主业的同时,先后成立了多家专业分公司,为经济增长点多元化做好了铺垫。公司共有630名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占72.8%。据2009年7月底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以后引进的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5%,而某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流失率却仅为5%,两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把国企比喻成其他类型企业的人才实习工厂一点不为过。近年来,单位人才流失严重,技术骨干纷纷流向外企、合资等企业,企业成了人才培养的摇篮。

一、通过对公司现状进行分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1.1社会环境因素

1.1.1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个人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树挪死、人挪活”的思想普遍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如果说整个社会都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持肯定态度,那么人才从满意度低的企业流向高的企业也是人之常情。

1.1.2对于经过国企多年培养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比如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质量工程师等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些人才能够轻易的在建筑行业人才市场上找到无论薪酬福利上还是社会地位都比原来更具吸引力的职位,面对外面世界的高薪诱惑,加上一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经常到国企挖墙脚,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就会不断提高。

1.1.3社会信用的缺失导致人才流失。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然而,就国有建筑施工单位来看,为每年招聘的外地应届毕业解决北京户口,签订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但是能将合同完全履行的不足10%,在落实好北京户口就离企业而去的大有人在,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一套有效的信用惩罚机制,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失信成本很低,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1.2企业自身原因

1.2.1企业文化缺乏。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太注重,所以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没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2薪酬、福利待遇相对市场水平较差,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艰苦,随施工项目的地点不断更换办公地,每天工作时间长,经常无休止的加班,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原因导致一些新毕业的天之骄子们都很难坚持到见习期满就纷纷跳槽,当经济收入很低或者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时,流失成为必然。

1.2.3缺乏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训机制。施工企业为了承揽更多的施工任务,常常对招投标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认识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对人才往往只重引进不重培养。而且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怀疑以及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员工没有一个成型的人才培训计划,更谈不上对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1.3职工个人因素

1.3.1技术骨干的个人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导致人才流失增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国企中的骨干人才早已超越了低级别的需要,而对于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其他员工更强烈,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关注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如果现在的企业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满足感,不能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很可能就会选择离开,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1.3.2社会信息化透明度的提高导致个人不公平感的增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员工对和自己做着类似工作的人的收入、工作条件、发展机会的认识变得非常容易,因此,也就有公开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同工不同酬导致不公平感的增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离开所在的企业。

二、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2.1企业文化留人。要实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1创新企业的文化理念,要明确的企业使命,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思想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

2.1.2积极宣传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

2.1.3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员工中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不同岗位(比如工程造价、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人

力资源)的任职条件及考核制度,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从而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2薪酬激励制度留人。原有的薪资待遇水平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激励手段单一,或者激励不能因人而异。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注重多种激励方式的使用,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2.3个性关怀留人。将员工安排能最大限度施展其才能的工作岗位或职位,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将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努力为人才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关怀和重视,从而产生归属感更加忠实于企业。另外建议给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分批分次进行,不同专业系列人员目标规划也可不尽相同,让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同步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

2.4发展空间留人。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包括:

2.4.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我们确定对企业未来一年或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结构和人员的总体需求,并同时确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方式、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要与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4.2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制度。在向员工提供培训之前,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地向那些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提供机会,作为一种福利奖励给员工,不断激发其潜能。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该员工不断追求进步,心系企业,培养忠诚感,能够同企业同进退。

2.4.3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为进行下一轮的培训计划提供资料。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此项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回报等。

2.5创新的用人机制留人为使公司的优势人才能够“才尽其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人才的选拔、晋升、加薪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尺;全面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全体职工在选人用人上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企业的民主管理,也便于日后经营管理。

三、结束语

基于对以上种种人才流失原因的分析,我们在2009年7月马上行动起来,对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病进行及时诊治,通过半年多的有效管理,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流失率为零,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与员工互动的机制,可谓力挽狂澜,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帆,罗静媚,吴兰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成因及对策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第15卷第2期.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e technical level of some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a number of key state construction projects application has reached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but the industry overall technical level is low. However,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need to be improved in some aspects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 cos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r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production benefit.

Key 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指:从建筑工程项目立项开始,经过招投标、整体规划、设计、工程造价、施工、竣工验收、房地产及其他建筑专业的管理,最终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实现“质量良好、成本低而效益高”的根本建设目标。目前,我国全面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时间还比较短,而且相对缺乏系统、专业、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导致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弊端、漏洞较多,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

二、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影响建筑工程的因素较多,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思想认识不足

近年来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给建筑企业带来了良好机遇。各建筑工程企业都以承揽作为首要工作,进而往往忽略了对工程的管理工作,管理混乱以至于工程质量下降、成本增加,最终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筑企业必须要对工程管理给与足够重视,从思想上敲响警钟。

(二)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尤为突出的重点问题之一。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要设置功能齐全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分别配备数量不等的人员,以满足工程管理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要求。但是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为了节省人员开支,大量削减工程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数量,这就造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残缺,甚至引发了管理人员不得不身兼数职的现象。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工程管理制度落实困难

近年来,我国中央以及地方各级建筑行业主管部门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建筑工程管理文件和相关规定,制定了许多相关管理制度,逐渐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力度。然而,在下发到各建筑工程单位以后,各单位并未对其认真贯彻落实,导致这些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发挥实际管理作用,这是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四)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力密集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技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以及懂技术、懂法律、会经营、懂外语等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且能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标准进行项目管理的人才,缺乏项目管理软件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了和国际接轨,建筑业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科技、强化科学管理和加速信息化。

三、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体制

在进行承包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建立和完善的同时,要对建筑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行强化改革。内在潜力的挖掘,减少不必要的消耗。通过向广大职工反复深入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促进广大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清除计划经济影响。以此为基础,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专设工程技术部,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制度的落实。

(二)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表面层次的内容较多,而相对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这是极其不利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而言的,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适当的革新与完善,并要不断的填充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以彻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创新发展的速度要适中,既不要冒进,又不要停滞不前;发展方向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要片面追求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而是要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三)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培养新型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具备高级工程管理资质的专业人员并不多,需要着力培养着力培养懂设计、懂管理、懂经济、懂合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各企业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根据工程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建筑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保证。应当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计算机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工具。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筑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

4.1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尤为突出的重点问题之一。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要设置功能齐全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分别配备数量不等的人员,以满足工程管理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要求。但是 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为了节省人员开支,大量削减工程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数量,这就造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残缺,甚至引发了管理人员不得不身兼数职的现象。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防范措施:建立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建筑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论,积极吸取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与方法,并对各方面资料加以综合和整理,从而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笔者认为只有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才能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2施工单位只注意工程质量和进度,或由于施工单位工程管理水平不一致,忽视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文字资料,部分工程资料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资料的编制、填写、签字内容不齐全,用语不规范,个别工程资料滞后等方面。造成工程完工后竣工资料不齐全,补充竣工资料现象比较普遍,补充资料一方面影响资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工程决算进度。

防范措施:在工程开工前,有关部门就应制订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各类资料必须严格按照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文件的编制和记录要求:①要有及时性,资料的内容要与实际的工程进度情况相符,要同步进行,内容填写不能提前或滞后; ②要有系统性,能反映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全过程; ③要有真实可靠性,其数据一定要来自工程实际情况,要有真实可靠的试验和检验依据;④要有可追溯性,以利反馈分析和事后查询; ⑤文字要通顺,版面要清晰,内容要完整,签章要齐全;⑥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和统一简化汉字; ⑦要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的规定; ⑧资料一律统一编号并登记、存档,便于查询;⑨施工文件和记录在整理规范后需要妥善保存,主要经办人要留存。

第1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设计理论;推进机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JA630046)。

作者简介:刘藏岩(1964-),女,河北饶阳人,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5―0111―03

收稿日期:2008―07―09

中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将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民营企业本身的持续成长造成影响,并且也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转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和实施也只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层面上发挥作用。机制设计原理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为解决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设计出一套系统推进机制,其原理在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决策过程,不对经营者提出超道德要求,完全借助机制运作产生的效率,最终推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Howard R.Bowen(1953)首先提出企业及其经营者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62)、哈耶克等为代表却对此持反对意见,而彼得.F.德鲁克(1987)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者们却坚决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争论中,最被管理学界推崇的是Carroll(1979)的企业责任四层次内涵理论。上世纪末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入实际应用研究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回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及国际化问题研究较为著名。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黎友焕(2007)、殷格非(2005)、李立清与李燕凌(2005)等绝大多数研究者秉承国外研究者的观点,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持肯定态度并在基础研究及西方研究成果介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崔江水(2006)、景云祥(2005)、田虹(2006)等对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对策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设计

(一)政府推进机制

在现阶段,由于缺乏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组织和成熟市民主体的推动,政府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中应该承担起起始推动作用(单忠东,2007),对民营企业实施政策保障、监督和激励。

1、政府保障。(1)密切监测社会责任国际发展动态,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026000系列)的制定,为尚处于幼稚时期的民营企业争取更多国际公平发展的机会和待遇,尽可能减轻国际通用社会责任标准实施带给我国民营企业的冲击和压力,为民营企业赢取更多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2)继续加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努力消除或减少政策法规中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不断提升政府自身及其他组织和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践行力度,使民营企业融入一个和谐、诚信、负责任的社会体系当中,为民营企业履行更多和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培育文化基础。(3)经常性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教育。可采取会议、培训、咨询等各种有效措施和形式,对民营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进行社会责任知识、方法、技巧的教育和培训,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2、政府监管。(1)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态进行管理和监督(崔江水,2006)。设置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其职责包括对所辖层级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进行调查、监督、审计等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广泛的调查活动,汇总客观真实的数据,经权威专家研究分析,形成报告,提交人大、政协、工商局、税务局等政府机关,并将相关结果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媒体向社会公布,作为对先进企业的褒奖和对落后企业的鞭策,形成制度,定期。并定期对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监督工作。(2)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建立体现国情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景云祥,2005)。在2009年IS02006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颁布实施前,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过渡标准,做好民营企业与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衔接。建立专门的认证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审核。鼓励国内认证机构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注重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衔接。在对外向型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认证上可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相互认可的机制。(3)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全面考虑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问题,力求制定出一套具有广泛代表性、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范,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成为政府对企业进行约束的有力工具(田虹,2006)。

3、政府激励。(1)正激励。第一,设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奖”。对履行社会责任,在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环境保护、捐助公益和慈善事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民营企业,政府予以奖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支持慈善公益事业,承担安全生产、环保、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责任。还可以结合减税、信贷、招投标加分、免费划拨土地、优先使用社会公共资源、赠送商业机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综合奖励。第二,可建立与信誉体系挂钩的民营企业融资系统对民营企业实施激励。通过建立规范的民营企业信誉评估体系,连接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工商部门、质检部门、海关、法院及担保机构等相关机构,共享民营企业信誉信息,使优秀民营企业享受优先融资机会。第三,建立基于社会责任评价的企业升降级制度。设立专门的评价中心机构,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民营企业指标体系,在综合评定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业绩的基础上实施挂牌升降制度。评定指标、权数评定程序和结果,全部向社会做透明处理,以此作为激励。(2)负激励。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事件及企业主的处罚力度,通过税、费、罚款、关、停、限期治理找准企业的痛点施与重处,其力度要足以起到惩戒和促使行为改变的作用。如深圳对严重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坚决予以“清除”,其中不乏知名企业。深圳还创立公开忏悔和承诺制度,要求严重社会责任事件责任企业负责人通过媒体公开忏悔,并做出守法承诺(张国玖,2006)。

(二)社会推进机制

社会公众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对象,涉及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巨大推动力量。

1、非政府组织推动。在经济发达国家,劳工组织、消费者团体、人权组织和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NGO)是企业社会责任运行机制主要推动力量,而政府退居次要地位。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我国政府仍担负着过多职责,这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国家政治发展方向,也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结果是政府也很难把此类问题处理好。政府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初期发挥主导作用,只能作为过渡时期过渡对策。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实现对非政府组织培育和支持,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稳定与和谐服务。

2、行业协会推动。我国行业组织比较健全,在推动社会责任方面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完全应该在行为准则、评价体系以及宣传培训等方面建立完整的促进机制。各行业协会通过建立行业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管理,制定和完善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和标准,推动行业内企业开展国内外社会责任实践,促进各企业转变观念,守法经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制定了中国首个行业自律标准――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成为纺织行业合理竞争、有序发展以及扩展国际市场的有力保障(张峻峰等,2007)。

3、媒体推动。媒体有巨大的信息放大效应。大众传媒是民营企业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和谐度最重要传播媒介和载体。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事件的报道,都会引起相关企业极大关注和行为改变,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巨大推力不可低估。

4、“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推动。责任消费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以所购买商品的制作过程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权和环保标准作为购买决策依据。责任投资,即社会责任投资,是指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之外,以预期稳定利润分配的持续性、遵守法律、雇佣习惯、尊重人权、消费者问题、社会贡献程度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等社会伦理性标准为基础,评价并选择企业所进行的投资。“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是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一旦“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成为主流,必将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两个巨大压力集团,成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推动力量。

5、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将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将在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实施路径的选择,公关宣传造势,公益项目的选择和论证,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估等领域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在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开设企业社会责任专业,讲授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各种认证标准及实施认证的法律程序等也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

(三)法制推进机制

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初期政府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但其会产生巨大管理成本,不可长期为之。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将是现阶段推动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率的办法。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现状分析。我国现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主要分散在劳动法、企业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及社会保障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关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尚无立法规范,成为法律的“盲区”。各法律律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也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李超,2007)。

2、完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作为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的物质基础,这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建设的当务之急。其中,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如何界定是立法的难点问题。可采取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采取强制性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而道德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则采取授权性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此外,还应修正现行法律条款中不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

3、严格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民营企业法制化激励机制建设中,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是关键环节。在已有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执行中,执法部门和个人因受到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和个人私利等因素的影响,不作为、执法不严的问题普遍存在,还有待于高效率的执法能力作为保障。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监管力度,着力查处群众集中反映的企业违法问题,坚决清除和取缔严重违法的企业。探索建立行政司法联动机制,依法追究违法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确保企业履行法律责任。

4、加大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惩处力度。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定性和归类为违法和犯罪两种性质,向社会警示信息,撤消其享受来自于政府的一切荣誉和政策优惠待遇。实行关、停、限期治理、罚款等严厉惩戒措施。

(四)利益拉动机制

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中政府的监督和保护对于社会责任主体来说是外力,最终要通过企业的内化起作用,这个过程意味着被动抵制和高额的管理成本付出,而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规划中,将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拉力。

1、社会责任保障民营企业利益的实现。当今世界任何组织都处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监督之下,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但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也会影响到企业短期利益的实现,社会责任管理是全球管理发展的大趋势,最明智的选择不是视若无睹和消极抵制而是顺应潮流。

2、社会责任提升民营企业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以承担社会责任为核心战略,它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企业对目标市场及实施策略的选择、政府公关、合作伙伴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事件处理及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塑造具有高度亲和力和感召力的企业形象,能更加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一旦借助各种传播渠道,最经济地传递给更多的目标公众和其他企业公关客体,不仅能迅速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还能提升企业美誉度和和谐度,塑造良好企业和产品形象。

3、社会责任塑造民营企业优秀文化内涵。企业树立与社会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打造优秀企业的关键。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指导下,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把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理念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和价值链上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塑造企业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文化。

4、社会责任使企业吸引、激励保留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能够对潜在的和当前的员工以及市民和高级主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企业吸引、激励保留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员对以社会责任为内涵的优秀企业文化情有独钟。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中,员工不但可以分享企业的光荣、声誉,从而激发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还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参与,为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创意和体力劳动寻找到机会(菲利普,科特勒等,2006)。

5、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的最有效武器。负责任的民营企业能长期获得政府、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肯定与支持,从而较少爆发危机,并能在危机爆发后用最短的时间平复危机而降低损失。在修复危机造成的损害时,负责任的企业也能较容易赢得社会的谅解,重塑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化危机为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