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会计笔记

基础会计笔记

时间:2023-06-08 10:5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会计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会计笔记

第1篇

感想

中华会计网校不管从老师还是整个课程体系、答疑系统、论坛交流等的设置都是近乎完美的。徐经长、叶青、游文丽、郭建华等老师无一不是名师,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名师都很尽职,尤其是去年8、9月份的许多考前交流对我考试的帮助都非常大, 徐经长老师把金融工具那章的课件还重新录了一遍,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都让学员们很感动。网校的课件系统也是很完善的,课件可以加速听、尤其是宽屏的课件让人非常舒服。正是因为有了网校,才让我的学习事半功倍,再次谢谢中华会计网校的老师及各位工作人员。

我不是会计专业,虽然学过ACCA,但是注册会计师无疑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006年5月份,我报了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一年报了五门,由于刚开始工作加上其他种种原因,也没怎么看书,考试前在中华会计网校的论坛找了一些网校的笔记粗略看了一下就上考场了,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又到了07年注会的报名时间,这次我又毫不犹豫地报了五门,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像上次一样没有准备就上考场。6月中旬考完ACCA之后我开始了注会的学习,7月中旬~8月下旬由于做一个大项目中断了学习,8月底到考试那段时间进行了复习冲刺。整个CPA复习了两个多月,所以时间还是比较紧的,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CPA考试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多月是不可能把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完全掌握的,抓住重点对于时间不够充裕的考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各科备考的一些学习心得,希望对各位朋友有所帮助。

1.会计

毫无疑问,会计肯定是五门中最重要的一门。虽然会计不是最难的一门,但会计左右着审计的通过,会计跟税法、财管都有关联。而且实务中会计无疑是五门当中最有用的一门,不管从通过考试这个角度,还是提高平时工作的专业水平,会计无疑是你应该花大力气学习的一门。

由于新会计准则刚刚不久,所以会计考试肯定应该是以书为主。看书也是有技巧的,毫无目的地看会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也不可能短时间内记住那么多的知识。所以要有侧重点地看书。

长期股权投资、收入、合并财务报表这三章是绝对的重点,我的建议是要把这三章书上的例题掌握得很牢固,题目要做得很熟。可以先听徐老师的课,然后再看书,这样书上的例题也容易看懂。书看完后再把徐老师的课听一遍,这三章的课件听两遍以上是绝对有必要的,书也至少要看两遍,然后狂做题目,这三章的题目要做到很熟,速度跟准确率也要兼顾。

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资产减值、或有事项、债务重组、借款费用、所得税、租赁、会计政策估计的变更及差错,这几章虽然没有上面三章重要,但却是上面三章的基础。金融工具、所得税、会计政策估计的变更及差错是这些章节里面的难点,要把这几章的课件和书结合起来学习,同时做题也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书上的例题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三章以外的其他几章可以只看笔记,要是没时间的话课件也不要听了,看到不懂的地方再听课件,弄懂笔记中的题目就足够了。

剩下的一些非重点章节,可以只看看网校的笔记。

2.审计

审计应该是五门中最难的一门,去年审计第一道综合题中的调整分录,个人甚至觉得里面运用到的会计知识比会计考试还要难,第二道综合题考得又非常灵活。去年的客观题倒是很多都是书上的理论,可见审计还是课本最重要。审计书很枯燥,想要看下去也非易事,建议大家可以听听徐永涛老师的习题班,讲得不是很难,学得也轻松。还有徐老师的最后冲刺班讲义做得非常好,我去年审计来不及看了,干脆在最后冲刺的时候只看徐老师的笔记,一共大概100页,第一遍半天就可以看完了,第二遍、第三遍三个小时都能看完,我大概看了5遍左右。当然这是因为我去年时间来不及才这样做的,要是有时间的话最好还是认真把书研习一下。在此基础上再看徐老师习题班与普通班的笔记,这样把握更大点。审计是很有逻辑的一门,即使做题遇到没见过的,用审计原理、逻辑去推理也能得到答案。有的老师推荐背诵,我觉得很多知识懂了就行,除了像几种审计报告之外,其他也没太大的必要去背。那么多知识点,靠一字不差背诵的话,绝对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现在考试主观题目越来越多,远不是背诵能够解决的。

3.税法

税法书不需要看,只要看叶青老师基础班的笔记足矣,三大流转税、三大所得税(2008年变成2个了)听叶老师的课件两遍以上,小税种看看叶青老师的笔记就足够了,甚至课件没时间的话都不需要听。叶老师的笔记绝对是真正的无师自通型的。最后网校还有叶老师的综合题讲解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题目可以做做“梦想成真”,或者网校课件里的练习题也足够了。

4.经济法

经济法的话,个人觉得通过题目记忆比直接记要好,更加形象。第一遍听课件,加深理解,因为经济法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就是不大容易记住,所以,课件听一遍足矣,而且可以加速听。习题班的课件建议有时间的话也去听听,毕竟综合题占了半壁江山啊。最后游老师的冲刺班、考前交流也要听听,这是最容易出成果的,不需要多少时间可以记住很多东西。基于基础班的笔记复习也足矣了,一味求全,最后反而因为东西太多记不住。

5.财管

财管是审计之外的一个难点,陈华亭老师的课件还是很好的,原理讲得很清晰。不过大家不要一味地钻到原理里面,应用最重要,题目要多做,大题要做得很熟。网校最后几套题的大题可以做,很有用。

第2篇

 

1引言

 

“怎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发展”成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三条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会计专业教学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通过反馈信息,可引起师生参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变化,还可使师生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检验和激励的作用,成为实现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2现状分析

 

2.1未能实现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会计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帮助认定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绩效。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单一的笔试手段,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考试内容多为记忆性的教材内容,难度较低并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其它扩展能力。平时成绩如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虽以20%或30%的比例计入课程期评成绩,但成绩的评定一般较为随意,缺乏客观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2未能建立高效教学方法和建立处方式教学设计

 

教师担任评价的指挥官,在上课讲授、批改作业、实训考评的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工作量大而且没有实效。同时,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非智力素对学习的影响,都不能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看到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现行的评价机制无法真实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缺乏信度和效度,从而不能对课程学习产生良性的反拨作用。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是对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在动态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尤其是有经验的评价者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变化的特点,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提供适当教学和干预,促进学、生发展,动态评价以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为基础”,它强调教学和评价,而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关注的是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与动态评价有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大量专业化的研究在60至70年代才出现,Luria提出“动态评价”这一概念之后,90年代后期达到。近30年来,动态评价已成为西方心理学和教育测量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而将动态评价应用于西方语言教育中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才开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Feuerstein、Bufoff、Carlson等。

 

国内学者对课程评价模式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出现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在其他专业,如外语、体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进行了一些发展性探索。从“知网”中以“会计”+“教学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只有205条,孙静怡(2013)提出基于学生角度通过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以主观题模式为主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张倩(2014)提出以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为例,为实验对象设计相关评价任务,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进一步对评价任务的效能进行测试。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研究中国高校会计教学评价的理论资料数量有限,比较关注考试的内容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并缺乏理论支撑。而且,从“动态评价”方面深入会计教学研究着实不多,从“知网”中以“会计”+“动态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只有1条,是吴小明(2010)在《科教论坛》发表的《浅谈动态教学评价在会计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者寥寥。由此可见,“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研究”在国内专门的学术研究课题还没有开展过,值得研究和探索。

 

4理论基础

 

4.1动态评价理论

 

由于研究者所强调的理念和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动态评价模式。Lantolf和Poehner将动态评价模式分为两类:干预式和互动式。Thouesny将干预式评价和互动式评价的区别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名称干预式评价互动式评价内容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范围大规模评估小规模评估方式预先确定干预内容根据学生反应,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对象个体或小组个体形式口语或书面语口语介质计算机或纸质文档人性化评价4.2动态评价理论与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整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会计人才,是能就业、就业质量高的人才,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人才,为会计行业培养扎实技能的实务型人才。因此以偏重学习结果,以评价者为中心的静态评价方式显然急需改革。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大纲规定的既培养知识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强调“互动和干预”的动态评价模式是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的全过程评价模式,能解决这些问题:评价重分数和结果而不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评价更多地被运用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和选拔,却很少为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动态评价理论对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是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工具。因此本课题尝试结合会计课程的具体特点和转型大环境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该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行探索,旨在改变目前会计课程所采用的单一、低效度、低信度的评价模式,使课程评价模式积极有效地贯穿于教学过程,成为能够如实具体地反应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机制。

 

5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结合该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借鉴被称为三明治式“单元学习的前测、学期学习的训练、学段学习后的后测”的动态评价程序,建构适合于会计教学的干预式和互动式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课程每章节教学过程分成课前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的三个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教学环境“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进行综合归纳。

 

5.1单元学习的前测:课前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制定每章节的学习指南,将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相关精品课网站、慕课学习链接和课堂学习形式等内容制成时间为5-10分钟的小视频、文档或PPT加音频形式上传到学生的社交网络平台,如QQ空间和微信。学生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课前学习,学生碰到学习困难,可通过社交网络和老师进行互动式探讨。这一环节,老师通过设置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实施干预式评价,辅之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一。

 

5.2学期学习的训练: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

 

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将一个实验班分成若干5人左右的小组。然后在课前网络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每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图,通过运用情境设置法设立相应案例和具体问题,鼓励小组学生共同进行学习问题的探讨、商榷和研究,并详细记录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的内容。如在个人自评环节,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和会计学科的特点,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课堂交流以及学习目标达成等方面设置自评表《本节课我满意吗》,供学生在每节课后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可以通过背诵新概念、小测互相批改、PPT讲授、角色扮演打分等方式进行。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主张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和老师互动,强调学生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学知识的同时调动积极性,培养思考能力,改变传统评价关注的“结果取向”转变为“过程取向”。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二。

 

5.3学段学习后的后测: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

 

会计专业教学评价若没有后测,教学节奏快和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将无法进一步掌握巩固知识,课后学习笔记是进行动态评价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学习笔记应包涵两方面:一是课堂网络学习和课堂互动学习的综合整理,二是对该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知识迁移。在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中,老师通过三步进行评价:一“评”(给出评语)和二“改”(提出改进方法)和三“讲”(课堂集中讲解),完成新知识的纠正内化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笔记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三。

 

5.4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

 

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驱动作为会计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的最后一步,既是对前三个教学环节“吸收内化”的实践检验,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素养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活动氛围。这种评价涵盖知识内容(使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正确程度)、资料搜集(资料的完整性、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资料的可用性)、分析能力(论述的合理性、严密性、创新性)以及综合内容。如笔者教授的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在课程期间,以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建公司网站的设计和PPT展示,让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课本的知识内容:“第7章的第3节输入输出设计”,从中甄选出较为优秀的网站设计作品,进行公司策划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灌输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2016年湖南省电子商务大赛”和“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在学生参加项目时,老师给以指导并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和贡献,将其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四。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基础;学习

《会计基础》是会计学的一门基础课,一门“入门课”,它概括了各专业会计的基本原理,也是财经院校各专业必须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此,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初次涉足会计的学生,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会计基础》也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系统地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程序,扎实地掌握会计核算一整套的基本操作技能,既一个会计循环的操作过程(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多年的会计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因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往往“事倍功半”,并进而失去了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这里面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任课教师的因素。为此,结合多年来会计教学的经验,就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基础》,谈几点建议。

一、注重对会计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在《会计基础》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基本的会计概念、会计科目及账户,它们比较抽象、概括,又至关重要。因此,有许多内容是需要记忆的,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说针对某一问题或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比如,在学习“会计”这一名词时,因其表述较长,如果单纯地去背,往往会事倍功半。对此,就应先充分理解,将其概念的表述分解成四个部分:1.采用的计量手段—货币;2.核算的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3.运用的方法—专门的技术方法;4.会计的实质、职能—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样分解后再组合到一起,就能较牢固地记住并彻底理解“会计”一词了。

学习运用会计账户时,也不能去死记硬背账户的结构,借方表示什么,贷方表示什么。会计上有那么多个账户,这样记忆往往是脑子里装得满满的,但做起业务来却不能得心应手。正确的方法是:要掌握其核算范围、账户的性质。这样,当经济业务发生后,才能准确地编写出相关的会计分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地处理。比如说:在处理“短期借款利息”业务时,如果采用不同的支付方法和核算方式,其账务处理是有区别的。依据不同的要求,对企业“短期借款利息”业务编写的会计分录可能会有如下两种:

1.采用前两个月预计,季度末一并支付方式

(1)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借款额)

贷:短期借款 (借款额)

(2)第1、2个月,按月预计借款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前两个月每月的预计额)

贷:应付利息(前两个月每月的预计额)

(3)到期还本、付息时:

借:短期借款(借款额)

财务费用(第三个月的利息额)

应付利息(前两个月的预计总额)

贷:银行存款(本利和)

2.采用到期一次性支付方式

(1)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借款额)

贷:短期借款(借款额)

(2)到期还本付息时:

借:短期借款(借款额)

财务费用(应该支付的利息总额)

贷:银行存款(本利和)

举例:某企业购进原材料,由于资金紧张,于2012年4月1日向银行借款1000000元,期限3个月,借款的年利率为6%。该企业采用按月预计借款利息,到期还本、付息的方式。

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1)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1000000

贷:短期借款1000000

(2)第1、2、3个月中,每月预计借款利息时:

1000000×6%×1/12=5000

借:财务费用5000

贷:应付利息5000

(3)到期还本付息时:

借:短期借款1000000

应付利息15000

贷:银行存款1015000

由此可见,同一经济业务可能会编写出不同的会计分录,至于采用哪一套会计分录,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死背会计分录,很可能就会张冠李戴。所以说,只有在搞清楚账户核算的范围,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处理会计业务,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

二、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每个任课教师都会在讲课之前精心准备,写出教案。学生在听课中,应将教师讲授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以便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有的学生会说,我的记忆力好,不用记笔记,我认为这样做不可取。人的大脑固然有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但要储存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借助其他方式方法,人们不是常说:“好脑子不如孬笔头”嘛,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来说,在学习后三个小时以内及时复习能大大减少遗忘。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战胜遗忘的过程,所谓“学而时习之”,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多次谈到,《会计基础》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想学好,不仅要多看书、多记忆,还要在此基础上多加练习,只有会做了,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学会了。练习是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听课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觉:看书、听课时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可是,老师让做题时却往往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完全弄懂,需要反复练习才行,一些较难的问题更应如此。比如“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核算,单纯地背过概念是不行的。它们一个是资产类项目,一个是负债类项目,初学者往往会混淆。类似这样的内容,就需要反复地练习,在练习中加深理解,掌握其差异所在,最终达到能够准确地区分并加以核算。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做作业和练习时,千万不要相互抄袭,因为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每次作业、练习应力求独立完成,并从中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的个个击破。

第4篇

传统的会计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单方向“传授”给学生,互动比较少。纵观课本,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对于理论的部分十分重视,字里行间充斥着术语、计算公式以及大量的文字描述,再加上的教师的“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乏善可陈。教师讲的死板,学生听的也就索然无味。教与学缺少明显的激情。再加上,刚刚接触会计学这个领域的新生来说,基础差、底子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如果没有教师在方法上的改变和引导,就会造成课堂有效率的极大降低,更会延缓学生们迈入会计学门槛的步伐。其次,学生普遍对会计学学习缺乏热情。兴趣所致,力之所至。

不只是会计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对它的兴趣。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的导师。兴趣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能尽快的将他们领入学科的大门,更能有效地促进他们以此产生勤奋、努力学习的不懈动力和认真态度。最后,学生常常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在一开始,总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写写算算的学科,为了应付考试,往是通过考前死记硬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会计学的认识还不够,缺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从而导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既然发现问题,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有必要从以下几点作出针对性部署:

第一,培育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教学角度考虑,教师应当采取形象生动并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成形成自主性、钻研性、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教学的黑板、笔记,不同的演示文稿极大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摄取点,更能突出教师在教学效果方面所体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启发式、互动讨论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经典案例的现场解说,以给予学生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官。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遇到问题,让他们去判断去思考,教师只是从旁起辅助、引导和讲解的作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凸现实际操作的应用性。同样是在一个课堂学习,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笔记,但在考试或者实习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例如课堂上,他们碰到案例,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分录、报表、决策等做的井井有条。但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不知道怎样去做分录和看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纸上谈兵”,理论脱于实践造成的。学会了和会使用是两个概念,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每讲一个案例时,要切合实际,举一反三,和学生进行互动式问与答。课外,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联系一些企业和公司,组织学生在周末、寒暑假去做有针对的实战练习。总之,教师在此方面应切忌“集中于书本和习题”,主张以导向式引导、实践式为主的方法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第三,重视知识定位,强调基础理论的必要性。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但忽视理论基础的学习,会给实际操作中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通过理论基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会计要素产生明确细致的划分,使他们尽快了解分录、凭证、账簿、报表、核算等基本流程。况且,基础会计还对后面专业课程的开展起着重要奠基作用,比如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深入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正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如此重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当从态度上重视它,决不能认为只是“背背定义”就可以了,只有扎实理论的基础,才能在之后的实际中以此作出严密的分析和运用。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会计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学生灌以持之以恒的毅力。针对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教师通过将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以通俗化言语传递给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忌贪多求全,囫囵吞枣。此外,会计学的知识体系十分严密,各个章节井然有序,遵循着先后顺序,在学习的时候,不可将各章节单独成立体系,也不可随便打乱顺序,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温习和预习,只有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才能在之后学习中更进一步。

作者:程迪宽单位:重庆工商学校

第5篇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元,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

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电算化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电算化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

3、审计技术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电算化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电算化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电算化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

4、审计标准和准则变化的影响。审计界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审计标准和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电算化会计的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电算化,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电算化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

6、审计作业手段变化的需要。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二、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审计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

1、增加审计审核窗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应增加审计审核窗口,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提倡事前系统审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改变审查取证方法。随着电算化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也必须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一是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二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电算化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电算化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电算化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第6篇

[关键词] 入世会计 教育

一、“入世”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目标应该取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国未来本科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的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优秀会计学人才。

国际型是指精通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具备国内会计师执业水准和基本具有国际会计师执业水准。所谓“复合型”人才即“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经济学科知识。应用型是指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有道德是指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能力是指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适应能力,即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善于与人共事,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第二,创新能力,即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第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终身教育是高等会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我国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具体措施

1.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上课抄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早就是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1)增加案例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尤为必要。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2)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应采用多种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参与作用。

(3)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近几年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教育部于2000年组织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持的“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已开发出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在内的系列多媒体课件。

2.更新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国际方面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外汇会计、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国际税收、国际经济法、国际投资学、资产评估学、专业英语等,要求学习世贸组织制定的有关规则、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等知识,对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必须有一定了解,便于日后在国际贸易中为企业争取主动。在教材方面,改造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使教材内容尽快实现国际化。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这种方法无疑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在这方面,我们应注意总结经验、注意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应开设数据库、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的课程,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和内部控制,以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3.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灵魂教育,是会计教育的基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课的教学。首先,应将会计职业道德课列人到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中,并加大对其的考核力度。这样,就可以使教学双方在思想上重视它。其次,应该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纲该门课程的教学。因为,这些教师对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较深,他们的讲授针对性较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如在讲述有关查账的内容时,不仅要讲如何查,对查出的问题如何处理,更要联系实际地介绍发生在身边的因做假账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实例,以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和道德观。如果我们能够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很好地融人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大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4.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以及注重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1)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为了使学生能够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终身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

作为现代会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比会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教给学生的应是除知识以外的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尤其是创造知识的方法。因此,我国的会计教育也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培养习惯

一、加强师生合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消除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在校的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作现身说法,深入班级讲清会计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授学好这些学科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学好这些学科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际的行动。

二、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

会计专业课程属于文科类专业课程,其中许多的专业概念、基础理论知识都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基本概念和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编制的会计分录的,其结果往往功倍事半,基本概念出现前记后忘,会计分录在具体运用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本谈不上掌握并熟练进行账务处理了。于是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信心。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中的那些基本概念,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先注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到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这四个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说法读一遍或只是简单解释一下,直接后果是学生理解不透,记忆起来非常困难。我则将它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第二组:费用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我首先让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不同点,最后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它们的区别是:收入来自企业的日常活动,而利得则来自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用同样的方法学生会从第二组概念中归纳得出:费用和损失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都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们的区别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而损失则是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含义,记忆起来就方便了许多,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能牢记不忘。

(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一张嘴”的传统落后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原理和空洞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时,我把常见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格式以及它们的填制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象、声音等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演示。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一些好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会计专业课程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这些习题集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重要教学辅导资料。对于习题集上的题目,我的做法是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后借助教材、课堂笔记、参考书等工具,自己去寻找每一个题目的答案,在习题课上评讲这些题目时,我要求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能说出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刚开始执行时,有些学生比较拘谨,回答也不够完整,但我坚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不够完整的学生鼓励他们再积极思考,可以选择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共同协商,得出答案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听老师补充讲解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逐步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的任务完成后,会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于是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第8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实施方案;高职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21-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于本世纪60年代由美国神经病学Borrows教授创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于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成功地在一些医学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从事多年会计工作的经历和多年会计专业教师的经验,于2006年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上尝试引入了PBL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PBL实施方案,旨在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一、会计电算化PBL教学模式的目标

探索PBL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应用,分析该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特点,对学生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软能力。力争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PBL教学模式,使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PBL教学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观察、学会分享与交流、学会学习。

1.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PBL教学模式重视科室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科室凝聚力的考核。

2.培养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PBL教学模式和说书、说博、说题等活动要求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在规定时间内表达出来。

3.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要求学生既能发现问题,还能解决问题,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而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利用已有的零碎知识,必须具备系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研讨中会出现新的知识点,而新的知识又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每位科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与科室成员沟通与交流。

4.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传统教学由教师按大纲讲授所有内容,学生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的积极性。PBL教学方法的说书说博等要求学生讲,教师作最后的总结,笔记本要求学生自己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这一过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责任感、豁达的性格、学会展示、学会分享。每周的交流与分享时间,以及科室的存在,让学生承担责任,学会与科员的和睦相处,学会分享是一种快乐。

6.培养学生的抗挫耐压能力。科室之间的反思展示、图片展示、科室展示等,无形中形成的职场气氛,能使学生置身于工作中,增强抗挫耐压力。

7.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PBL新会计老会计博客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需要各科室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8.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及换位思考能力。PBL教学模式下,要求所有同学都必须提交周总结,科员总结交科长,财务总监及科长的总结登博客,一次次写作,使学生反思能力就从量变到质变,学会换位思考。

9.打破常规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既有个人的考核,又注重科室的合作,同时还鼓励科员进行创造,重视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好的考核方法。

二、PBL教学模式内容

1.实施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会计电算化(1)、会计电算化(2)、会计电算化(3)、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税收等作为实施对象。涉及高职一年级及二年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

2.教学模式内容。分为自主学习模块、分享交流模块、精讲模块三部分。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模块通过科室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享与合作相结合,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精讲模块主要针对重点、难点及易错点进行讲解,在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之后进行的。

3.PBL教学模式分科办法。模拟会计工作场景,在全班竞选财务总监一位,再竞选科长若干名。教师对班级管理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教师对财务总监实行直接管理,对科长实行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科员接受科长的直接管理,接受财务总监及教师的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然后将班上学生按异质分科原则分为几个科室(6~8个学生为一个科室)。异质分科原则要求从成绩、性别、性格、胆量、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考虑。

4.学习过程。每周,财务总监会组织说书(教材的一章或某节)、说博(博客:PBL新会计老会计)、说题(专业题)等活动。在科室中,在科长的领导下,各科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科室活动,以问题为起点,合作学习,共同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科室的成员都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不同的科室归纳、积累、整理、分享,展示,形成多样化的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及易错点进行点评及总结反思,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听教师精讲,把所学知识准确地对号入座,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PBL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一)PBL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是PBL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了解班级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分析整理教学内容两部分工作。通过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及与学生的沟通,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及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班风、学风、性别比例、基础知识,性格,沟通能力,表达及组织能力等。分析教学内容必须作到:以企业需要会计具备的素质为导向,融必具的专业知识为教学中,提炼教学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精讲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调整。

2.课堂讲授阶段。课堂讲授,是基础知识的储备阶段,各个知识点的掌握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讲授的开始,可以让学生预习,使学生对课程的目的有所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员主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先通过说书、说题等的方式进行,然后再是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分科讨论阶段。首先是分科工作,每个科室包含学习基础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科室的男女比例,性格的构成、组织沟通能力、是否同一寝室等等要符合异质分科的原则。每个科室设立科长一名。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都要求学生学会各种跳法。个人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室进行交流与讨论;科室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室间及班级分享与交流。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各科室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及情况,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判断是否进行启发和辅导。教师重点解决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都容易犯错的问题及重点的问题,即难点、疑点、关键点。学会做笔记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要求所有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并进行总结与反思、分享。

4.分享交流与展示阶段。每周的分享与展示分为书面和现场两种方式。现场方式为每周根据课时安排15%~20%的时间用于科长与科员的分享与交流时间,主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分享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及科室的感悟等等。书面方式为每周每位同学的总结与反思,总结本周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或不足之处,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展示(PPT、角色扮演、会计职场场景模拟、VCR等),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在教室墙上、博客或者QQ空间等处进行展示。书面总结与反思分为三个层次:财务总监总结、科长总结、科员总结。其中总监和科长总结由教师展示,科员总结由科长负责展示,科长有权利推荐写得有价值的科员总结进行分享与展示。

5.教师总结阶段。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本周的交流与分享作出总结,解决本周存在的重难点及易错点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检查自己在教学组织中的漏洞和不足,总结能调动学员积极性的方法,修改旧的实施方案。

(二)PBL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解决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反思。工作重心要从课堂上的“表演”,转变为课前的设计和课后的反馈与反思,要求教师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调研,去适应PBL教学模式的需要。

2.教学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执着的精神。学生十几年接受的传统教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非常难,学生会抱怨连天,会经历抱怨了不做、抱怨了再做、边抱怨边做、做了再抱怨、直到做了也不抱怨,这过程需要老师调整心态,扛住压力。

3.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要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都是“有问必答”的学习方式中转变为能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非常艰难,需要对学生鼓励、信任、尊重。特别是会计理论知识特别差的这部分同学,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懒惰的思想较严重,思想转变较慢,接受力较差。

四、PBL教学模式成绩评定

学生成绩可以来源于学生“挣”分。是由个人成绩和科室成绩构成。个人成绩,来源于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参加说书、说博、说题、说软件等展示情况的得分、平时各章节测试及期末的测试等。科室成绩,来源于每月科室申报的各种奖项,比如全勤奖、进步奖等;科室的展示(知识点展示)、团队测试等。科室的成绩来源于每个科员的表现,科员表现直接影响科室成绩。将以上两个方面的成绩所占比例(权重)进行适当配伍,最后以百分制计算学生总成绩。

第9篇

1、以认真的态度积极参加全国笫三次会计知识竞赛考试以及我省财政厅举办的会计法律法规考试并取得了好成绩。

2、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3、及时准确地编报了XX年度会计决算报表、统计年报和其他报表,并对XX年度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

4、及时准确地编报市、县各类月度、季度、年终财务报表、统计报告。定期以报表或口头方式向局领导汇报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并对财务状况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5、规范票据管理,严格票据领用和缴销制度,从源头上抓好各项收入和暂存款项的收缴工作。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防止了坐收坐支现象的发生。

6、加强货币资产的管理。严格遵守财政部关于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规定,随时掌握资金收付的动态和库存余额,认真核对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及时盘查库存现金余额,保证账实相符和资金安全。

7、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做好每一项会计基础工作。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和软硬件管理制度。

8、严格按照财政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各项财务收支业务。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严把财务关。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结算规定办理有关的现金和银行支付业务。不符合现金支付范围的款项,一律按规定通过银行转账支付,杜绝超范围支付现金和借用银行账户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9、及时核对、清理、回收往来款项,积极协调联糸有关部门做好县下岗职工养老的有关工作。

10、为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11、其它日常事务性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岗位技能

1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能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对财务信息的阅读和运用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撑和服务,也可以通过继续学习去取得相应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级会计师证,增强就业能力。

2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2.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缺乏

由于教师自身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当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多为纯理论的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体势必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2.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率低

对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授,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自己的讲解,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形成一言堂,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低,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没有提问、没有思考、不用动脑的课堂势必会造成课堂睡觉、玩手机、闲聊的学生增多。

2.3内容抽象难理解,学生缺乏兴趣

《基础会计》课程的核算方法中的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报表等内容,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都有较大难度。加上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3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通过导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每一门新课,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作为带课老师,应该积极准备导言课,通过导言来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求该门课知识的欲望。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工作的必备工具之一。此外,《基础会计》也为我们后续一些课程做铺垫,并且为我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上的支撑和帮助。

3.2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可将课程内容安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其中,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在逻辑上关系密切,在授课时可作为一章内容进行讲授,由会计对象入手。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相关内定、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试算平衡。以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活动为例对基础理念加强理解、巩固和应用。第二部分为会计基本实务,即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了解和熟悉会计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的编制,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需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多为模拟实践,可采用单项模拟实践,以教材章节为单位,边理论边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贯穿理论,实践的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入账等;累计折旧的计算;制造费用的集合分配和生产成本表的编制;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实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及其在工作中的应用。对于会计凭证一章,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相应票据,即原始凭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让学生扮演会计人员的角色填制记账凭证,并体会记账凭证的作用及与原始凭证的区别。第三部分为财务报告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看懂财务报告,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所有章节学习完成后,可进行综合模拟实践,选取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让学生全员动手,完成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出财务报告、分析整个会计工作过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以及完整地体会会计工作过程。

3.3教学实施与评价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讲授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形图表案例等方法,直观易理解地帮助学生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业务,学做结合,做中有学,学中有做,在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基本理论分解成模块,明确学习目标及基本技能--任务布置--理论知识学习--确定小组及分工--确定及完善方案--执行方案。2)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平时考核主要有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中测试、笔记构成,课堂表现的评价因缺乏具体标准而形成虚设,结果也无法真正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以及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应该通过课堂表现来考察学生学习态度、课前对知识预习及准备程度、课堂的主动性及参与度。同时对小组学习、讨论及各模式的掌握程度,学习及操作任务完成质量及效率进行评价。

4结语

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难以适应《基础会计》的教学,同样,作为带课教师,也需要培养自身技能,到企业去挂职,去体验相关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有效分析学习任务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郭晓明.浅谈非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5,0(5):129.

第11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27

[中图分类号] F232.4;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58- 03

0 引 言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社会实践性,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大多数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课堂上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忽略了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企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达到培养对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目的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简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主,通过在讲授的方式是把教学实验和操作方法演示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所学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没有自主思考,以致学完课程一段时间后对整个财务软件操作还是非常陌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拟某一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从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为出发点,主要讲解总账子系统与报表系统的对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中纯粹的“教”与“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机械地做笔记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这样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容易淡忘,而且缺乏对报表数据的具体分析运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的短时记忆,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了被动学习模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知识的习惯,仅是按照老师的教学安排,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们按照教学任务的安排讲授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学生们为了顺应期末考试的要求不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仅仅局限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学中不主动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而是被动的记笔记,笔记怎样写就怎样进行操作,长此以往知识面难以得到拓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完全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遇到问题不去主动思考如何解决相反首先想到的是向老师求救。因此,长期形成的依赖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可见在教学当中,教师一味填鸭式灌输专业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对实际工作。

1.3 课程的考核形式单一

在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下,目前各大高校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理论和财务软件操作进行考核,这种以“理论 +实验”的相结合是考核方式无法针对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产生“死记硬背,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思想,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平时不用功、基础知识不扎实、期末读死书、考完就忘,无法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重视,容易导致学生们不注重过程只追求结果的现象。

2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通过课下创建视频,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然后在课堂上师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实现了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新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2.1 教学主体转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换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者,学生则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知识的构建者,改变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者的身份,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课堂的核心。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的气氛,将微课堂引入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更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虽然微课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片段视频,但结构是完整的,能够详细地讲解对应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可随时与老师、同学在网上交流探讨。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做到针对性教学,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2 教学内容简短精炼

“翻转课堂”通过微视频或微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目标多个的惯例,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制作。将五十分钟的课堂学习过程分解为多个小视频,抓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自学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效果良好。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全盘讲解,而是有了更多的时间针对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个性化点拨,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学生能掌握的知识更多、更全面。

2.3 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再利用

将翻转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微视频,还包括有配套的教案、课件、练习等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给学生,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时间与实际情况不受上课时间限制选择暂停播放或回放等方式,重复观看学习,以便于对知识点进行记录和思考,通过课外观看教学视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补习当堂未能学习到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的每一个问题,以及对应的知识点都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轻松接受课程中的各知识点,不断的重复学习所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可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3 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第一,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准备教学课件、案例、视频等各种被传递的信息,改变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教学中增加与实际会计工作中关联性较强的案例,把实际的工作场景引入教学当中,结合大量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案例分析,让教学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多彩,实现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的岗位相联系,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相关的会计电算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借助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现实与虚拟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教师已经把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并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借助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行下载学习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拓展了课堂互动区域,使得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堂辅导准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课程评价体制多样化。课程的考核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以有效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然而,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评价体制比较单一即“理论+实践”的方式,这种考核体制只注重出勤和结果的考核,忽视了过程监管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模式,重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比如,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将课程的考核内容给学生,学生课下自行完成考核任务,老师结合实际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予评价等,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进行过程评价与阶段性评价,使得考核方式更加合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课程的考核内容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等,还需要针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考核,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值。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老师能够通过这种参与程度的考核方式,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的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生,王珠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120-123.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64-02

教学环节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师资方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

施呢?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实施“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做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另外,教学手段落后、单一,主要的教学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不能将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加以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四)成绩考评单调,实践能力测试不足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成绩考评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五)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高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现有的高职会计教学方式,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职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解决措施

(一)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认清高职教育目标。树立“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结构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是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如对《财务会计》内容及时补充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内容,则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进行协调。

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会计理念、新颖的会计制度等,更深入地进行会计领域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会计教学不仅要妥善运用咨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课堂演示性、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要大力提倡,此外应鼓励学生通过相关的参考书、全国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中有关会计实务的内容、网络信息等进行多渠道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内的“会计从业资格”与全国“注册会计师”等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并任职,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三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可以利用专业师资的优势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组建会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独立法人对外承担记账、财税咨询、审计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审计基础工作。

其次,加大校外实习工作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他们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企方能够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刘尚林.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