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信息风险

时间:2023-06-08 10:5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信息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信息风险

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期权;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17-04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Based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

CUI Hou-qing,ZHOU Gen-gui,QI Fang-zhong,HE Jin-yi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s leading to increase risk and reduce efficiency were analyzed by the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risk decision model. Option ideas to motivate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ward. It would make the enterprises reflect the real market demands to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by its purchases of options. Option theory wa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on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

Key words: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ormation asymmetry; option; risk controls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农产品供应链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直至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过程。供应链的本质是由相互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分布式系统,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决策主体,各决策主体都是根据其掌握的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因此,信息共享成为控制供应链风险,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多是分散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加之市场导向的错误导致盲目生产,最终导致某些农产品的供过于求,而另一些农产品的供不应求,这样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过高,效率下降。

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以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订单农业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方式之一。由多个相关农户自发组成的农业合作社由此发展壮大起来,农业合作社与企业虽然在交易契约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但企业是直接面对市场的,能够掌握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大部分时候企业会,隐瞒真实信息或故意扭曲市场信息以获得额外的私利,而不愿与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掌握的市场信息。这种信息扭曲现象是企业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做出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信息不对称最终成为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信息不对称,大多是从技术的应用和契约的设计两方面来改善的,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和条形码等方法。契约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相应的条款以激励供应链成员实现信息共享。Corbett等[1]研究了针对供应商在分销商的库存成本不确定的条件下设计最优折扣的方法,并与信息对称下的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唐宏祥等[2]提出了零售商可通过采购价格向供应商传递真实的需求信息。郭敏等[3,4]提出了在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协调问题中,应该建立“批对批”为基础的系统,即分销商不应设置额外的库存;描述了分销商库存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批量折扣契约保持有效性的条件。

期权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力,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事先规定好的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的权力,但没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5]。本研究中农业合作社将农产品标的为相应的金融产品,交易前单位农产品的期权价格,企业购买一定数量农产品的期权并支付相应的期权费用,使其具有在交易日内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预定的期权执行价格买入不能超出其购买期权总量农产品的权利,而不需承担必须购买的义务。本研究将作为金融风险控制工具的期权引入到供应链风险控制尤其是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控制当中,有利于拓宽供应链的研究思路,且贴近实际。

1模型描述

模型是由一个农业合作社和一个农产品销售企业组成的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农业合作社组织生产和销售的是一种具有较长交货提前期、较高产品成本、较短销售季节的农产品,市场需求D具有随机性。农产品只能经由企业一方销售到市场。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假设农产品不能回收,没有剩余价值,且销售期内未销售完的农产品需要处理成本。市场需求D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根据历史销售数据预测出的市场需求,是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共有的,用x表示,其分布函数和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是F(x)和f(x),μ为x的均值;另一部分是企业私有市场需求预测信息θ,且不为农业合作社所知,即对于企业而言θ属于决策变量,而对于农业合作社则为随机变量。一般而言,企业会与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拥有的私有信息,只有当企业无私心时,农业合作社才认为共享信息可信,否则,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其对θ的先验分布而对需求进行预测。假设农业合作社拥有的θ在区间[α,β]上的先验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G(θ)和g(θ),Z(x,θ)为x+θ的分布函数(这种知识可根据历史的销售数据或交易过程中获得)。同时假设G(θ)、F(x)和 Z(x,θ)是单调递增,二阶可微。其他模型参数如下:

v:单位处理成本;

ps:企业单位缺货成本;

pr:农业合作社单位缺货成本;

Q: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

cs: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cf:单位农产品的固定投资成本;

W:企业购买的单位农产品价格;

p:单位农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

1.1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

集中型供应链是理想状态下的供应链,首先建立集中型供应链的决策模型,以此作为后续比较参照对象。在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中,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所有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此,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为:

πt=p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1)

式中,其中,( )+表示括号内的数为正时的取值。供应链的各部分的利润同式(3)和式(4)。

对式(1)求二阶导可知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F■■+θ(2)

由式(2)可知,农产品供应链最优的生产量Q■■是关于θ的增函数。

1.2分散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

在分散型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业合作社首先根据共有的信息和企业提供的私有信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来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若市场的需求小于农产品的生产量,则企业购买的数量是市场需求量(Q),农业合作社则承担相应剩余产品的处理成本;若市场的需求量大于农产品的生产量,则企业购买全部的农产品,双方共同承担相应的缺货成本。

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r1=w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3)

πs1=(p-w)Emax(D,Q)-prE(D-Q)+-psE(D-Q)+ (4)

对式(3)求二阶导可知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F■■+θ(5)

由式(5)可以看出,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的最佳生产量关于θ递增;由式(4)可以看出,企业的收益关于Q递增,其收益也关于θ递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向农业合作社故意夸大其私有信息θ而使农业合作社加大生产,来保证其农产品的供应以增加其收益。相对而言,农业合作社对企业提供的私有信息往往认为不可信,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其对θ的先验分布来确定其生产行为。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业合作社需求的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需求x的不确定和企业的私有信息θ两方面。

在信息不对称时,农业合作社的利润为:

πr2=wEmax(D,Q)-(cp+cf)Q-vE(Q-D)+-

prE(D-Q)+ (6)

对式(6)求二阶导可得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Z■■+θ(7)

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决策中,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农业合作社和企业所共有的需求信息x来组织生产,而不能兼顾企业私有市场的需求信息θ。若真实市场需求x+θ大于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企业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会导致其收益的减少,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若x+θ小于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则农业合作社的收益减少。因此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规避供应链风险,提高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收益,就必须在农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实现可信任的信息共享。另由于wQ*1,即分散型供应链的整体收益降低了。

2基于期权的风险控制模型

2.1信息对称下的期权契约模型

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共享企业的市场需求的私有信息为θ。设农业合作社单位农产品期权价格为co,期权的执行价格为ce,企业根据农业合作社的期权价格机制向其购买M单位的农产品期权。农业合作社则通过期权的购买量来判断企业的私有市场信息,并以此来确定其生产量,则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利润分别是:

πr3=ce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 (8)

πs3=(p-ce)Emax(D,Q)-coE(D-Q)+-prE(D-Q)+

(9)

总的供应链利润为:

π3=p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10)

因为式(10)与式(1)相等,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引入期权可以使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与在集中型供应链风险决策中的总收益一致,并且最佳生产量也相同。农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调节相应期权参数以达到控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目的,从而使供应链的决策达到最优。

2.2信息不对称下的期权契约模型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以根据博弈论中的信息揭示原理[6]来设定期权契约的参数以激励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合作共享真实的私有信息,降低供应链的风险。农业合作社可先根据私有信息θ的先验分布函数G(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计出系列的期权契约{Q(θ),M(θ)}以供企业选择,其中Q(θ)为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的生产量,M(θ)为企业的期权购买量。企业选择{Q(θ’),M(θ’)}契约以使其利润最大,但是出于自私,θ’有可能与企业的真实信息θ有一定差异。农业合作社根据其期权的购买量M(θ′)来判断私有信息为θ′,并因此而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为Q(θ′)。农业合作社与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r4=ceEmax(D(θ′))(cp+cf)Q(θ′)-prE(D(θ′))+-

vE(Q(θ)-D(θ′))++coM(θ′)+ (11)

πs4=(p-ce)Emax(D(θ),Q(θ))-psE(D(θ)-Q(θ))+-coM(θ) (12)

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π4=pEmax(D(θ′))-(cp+cf)Q(θ′)-psE(D(θ)-Q(θ′))+-

prE(D(θ′)-Q(θ))+-vE(Q(θ)-D(θ′))

=p(■xz(x)dx-■(D(θ’))z(x)dx-(cp+cf)Q(θ′)-

(ps+pr)■x-Q(θ′)dz(x)-■Q(θ′)-xdx(x)

=(p-cpp-cf+pr+ps)Q(θ′)-(p-v+pr+ps)■z(x)dx-

μ(pr+ps) (13)

根据信息揭示原理,可将上述模型转化为以下数学优化模型:

■Eπr4(θ’,θ)(14)

s.t.(IR)πr4(θ,θ)≥πr4min(15)

(IC)πs4(θ,θ)=■(θ’,θ)(16)

其中,IR为参与约束,保证在企业的参与下,其期望的利润要大于最小的期望利润,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IC为激励相容约束,当农业合作社不能观察到企业的私有信息时,在任何激励机制下,企业总是选择使其期望利润最大的农产品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只能通过尽量满足企业期望利润最大化,来激励企业采取农业合作社所期望的行动。从约束可以看出,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中,企业在任一情况下传递真实的私有信息比其传递虚假信息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任何理性的企业都不会传递虚假的信息,这也是信息揭示原理最直观的解释。

以上数学优化模型的求解主要在于如何处理企业的两个约束条件。因为θ∈[α,β],又关于θ递增,因此在求解过程中令πs4min=πs4(Q(α),M(α),α),从而可得企业的最优利润和农业合作社的利润分别是:

πs4=(θ)=πs4(Q(θ),M(θ),θ)(17)

πr4=(θ)=πr4(Q(θ),M(θ),θ)(18)

又因为πs4(θ,θ)=■πs4(θ’,θ),由数据包络分析得出:

■=■|(θ’,θ)=(p-ce+ps)F(Q(θ)-θ)(19)

将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得:

■■dθ=■(p-ce+ps)F(Q(θ)-θ)dθ,又πs4min(Q(α),M(α),α),可以得到:

Eπs4(θ)=πs4min+■(p-ce+ps)F(Q(x)-x)dx(20)

又由式(13)和式(18)可得农业合作社的期望利润为:

Eπs4(θ)=■(p-ce+ps)F(Q(θ)-θ)dθ-πs4min

=■π4(θ)g(θ)dθ-■(p-ce+ps)F(Q(θ)-θ)

dθ-πs4min

=■{(p-cp-cf+pr+ps)Q(θ)-

(p+v+pr+ps)■z(x)dx-μ(pr+ps)}g(θ)dθ-

■(p-cp+ps)F(Q(x)-x)-πs4min

又由Eπs4(θ)是关于Q(θ)的凹函数,对式(21)求关于Q(θ)的一阶导数,并使其等于0,可得:

G(β)α-G(α)[(p-cp-cf+pr+ps)-

(p+v+pr+ps)F(Q(θ)-θ)-(p-cp+ps)F(Q(θ)-θ)]=0

即, Q*(θ)=θ+F-1■ (22)

则期权最优购买量可表示为:

M*(θ)=[(p-ce)Emax(D(θ),Q*(θ))-psE(D(θ))+(-πs4θ)]/co(23)

因此,满足以上条件的期权契约{Q(θ),M(θ)}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期权契约,其中Q(θ)为农业合作社的最优权生产量,M(θ)为企业的最优期权购买量。农业合作社以其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定期权契约机制,企业则根据农业合作社设定的期权契约,来选择其期权的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再根据企业期权的购买量来获得企业的真实私有信息,从而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期权契约使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有效规避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供应链风险。

3 风险分析

假设农产品市场的共享的需求信息x服从区间[0,10]的均匀分布,企业的私有信息为θ=2,农业合作社对于θ的先验分布函数也是服从区间[-5,5]的均匀分布,并且p=20,w=10,ce=12,co=1,pr=1,v=1,cp=4。根据各参数的赋值,对上文的各风险控制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在集中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式(1)~式(4)可计算出最佳生产量为Q*0=9.97,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πt=93.65,农业合作社利润15.74,企业利润34.52。在分散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式(3)~式(7)可以得出:在信息不对称下,最佳生产量Q*2= 4.13,农业合作社利润πr2=2.93,企业利润πs2=28.76。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π2=31.69。在期权风险控制模型中,在信息对称下,期权模型和集中型供应链的模型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式(11)、式(12)、式(13)、式(20)、式(21)、式(22)和式(23)可得, 最佳生产量为Q*4=8.00,期权的最佳购买量M*(?兹)=5.16,农业合作社利润πr4=14.91,企业利润πs4=35.32,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π4=50.23(表1)。

当期权的执行价格取不同值时,基于期权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及与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和分散型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比较见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分散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双重边际化,分散型供应链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在信息不对称下,相较于分散型供应链,基于期权的风险控制模型可以有效的改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供应链风险的状况。基于期权的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及其成员的利润都有很大提高,更接近集中型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故引入期权契约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不对称风险。

4小结

本研究对一个农产品销售企业和一个农业合作社的二级供应链进行分析,运用期权契约,根据企业期权的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可以判断出企业所掌握的真实的私有市场需求信息,并通过对各风险控制模型的风险分析,验证了合理设置期权参数能有效地规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另外,在现实中,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横向竞争,考虑同级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竞争时信息不对称风险对风险决策模型的影响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CORBETT C J,GROOTE X D. A supplier's optimal quantity discount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3):444-450.

[2] 唐宏祥,何建敏,刘春林.非对称需求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J].系统工程学报,2004,19(6):589-595.

[3] 郭敏,王红卫.“批对批”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协调机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2):152-156.

[4] 郭敏,王红卫.直运型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协调策略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2):90-92.

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预警;防范控制

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客观的风险因素。风险和利益同时存在,风险是利益的代价,利益是风险的报酬,两者相辅相成。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变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潜在的风险对供应链的正常稳定运营构成威胁。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与决策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不仅要求在供应链中建立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同时为了避免风险、减小风险对供应链构成的威胁与损失,还应建立合理的供应链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决策并采取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

一、供应链风险的内涵及种类

供应链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影响和破坏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使供应链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给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危害。供应链上物资从供应源流经众多节点企业,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要经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期间伴随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虽然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这一切都增加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分析供应链利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企业在供应链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既要最大化供应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持续利益,更要对供应链中潜伏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并建立起防范与控制机制。

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为两大类: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和外生风险(EXO enOLl$Risk)。内生风险是指供应链系统内部来源于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各环节企业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引发的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能力风险等。外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能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预警系统规避风险,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如经济环境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战争风险等。

二、供应链合作中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供应链风险预警是一种主动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供应链主体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经营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强调积极预防,通过有计划地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为防范和控制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提供经济、合理、可行的预案,从而将灾难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二是强调整体性,其立足点是整个供应链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一)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因此,对供应链的考察不能局限于某一企业以及其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应全面、整体考察整个供应链,即要求风险预警系统从考察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而且对各类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都予以充分考虑,做到监测指标不重复、不遗漏,使监测指标体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2、层次性原则。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人手,三个层次彼此联系。宏观风险一般是以信息决策流的运行表现出来,中观风险主要是以资金流的运行表现出来,而微观风险主要是以物流的具体运作表现出来。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也应从信息层、资金层和物流层三个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3、动态性原则。动态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供应链与企业不同,它的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独立性,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联接的,而是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有一定的柔性。

从时间上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经营趋势的作用。它要求预警监测必须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把供应链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动态分析监测还可以反映供应链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监测时间跨度上看,监测的时间越长,越能反映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水平。动态性还体现在这个风险预警系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监测的内容,确保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进性,

4、灵敏性原则。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特殊性,一种微小的风险都可能带给供应链剧烈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完全破坏一条供应链,使之解体。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所采用预警指标的灵敏度要高,即指标微小的变化能直接、客观、及时、准确地映射出供应链运营状况的变化。

5、及时性原则。从预警的性质来说预警是一种警报,即在供应链的运营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险情之前,能够及时地亮出“黄牌”,给予警示。为此,预警机制必须具备及时性,能够及时发现并警告供应链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否则,等到风险已经转变为损失后才拉响警报,而此时“木已成舟”,预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及时性是预警机制的灵魂。

6、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因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预警机制而导致的损失。强调经济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构建预警机制只在重要环节和领域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同样周密的预警,

(二)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内容

1、风险意识。在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中,风险并未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难以置信的结果可能令人手忙

脚乱。其实,其中有些后果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能被系统地管理起来,识别风险并能确定其影响范围,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必须提高对风险的主动意识,对待风险及其影响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预案、有措施。

2、风险识别。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描述,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

3、风险评估。是指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为风险处理提供依据。其目的和任务是评价供应链已识别风险的原因和结果,

4、风险处理。是指针对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它是风险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风险处理的手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控制型和财务型。控制型风险处理手段是损失形成前防止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风险控制与反馈。

(三)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

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控制策略

供应链风险防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预警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信号显示,分别根据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的解决和消化供应链风险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将可能出现的损失减至最小,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消除或降低供应链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科学的进入考评标准。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关系属于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它应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考虑新成员的加入时,应根据一套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考评。这套标准体系涉及到对企业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如服务质量、交货时效、创新能力、产品开发,另外,还涉及到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优势能否实现互补、文化是否兼容共存、组织是否协调有效等。科学有效的考评系统,有利于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选择与自己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规避风险,加强供应链的稳健性。

第二,订立防御性合作关系条款。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后,在订立相应的合同内容时,可适当考虑加入一些防御性条款。比如,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可以达成共识,对于新进的成员,不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做出相应的责任承诺,如资金或设备的投入,或名誉、商誉的保证。如果放弃合作关系,该成员企业的人力、设备和商誉等资产将受到很大损失。通过这种防御性合作条款的订立,一方面,可以使有意进入供应链的企业做好充分准备,达到既定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约束成员企业关心整条供应链的兴衰成败。另外,较高的退出成本也可以尽量消除企业通过欺骗而谋私利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就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共同拥有一些知识或行动。供应链上各企业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早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至少应该包括:库存信息、销售量信息、订单信息、计划信息、物流信息等。

第四,完善供应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约束机制,使得合作伙伴的合作行为能得到比败德行为更大的利益,或败德行为被发现所受到的处罚远远大于败德的期望收益,以此来消除人的道德风险。

第3篇

摘要: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供应链管理在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脆弱。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风险,降低了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信息流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核心的作用,所以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就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化解这些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风险;信息失真;信息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企业为了应对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管理者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供应链效率。虽然企业的一些努力起到了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目标,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的脆弱性,无形中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近年来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有待攻克的新课题。供应链管理涉及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方面,其中信息流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三个方面的管理都是围绕信息流来开展的。本文就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信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范信息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供应链信息风险概念

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特征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变化,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对风险的研究和管理也随之展开。由于信息流在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对供应链的信息风险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供应链的信息风险是指企业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所有与该资源有关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就是信息在供应链各主体之间进行传递过程的失真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企业隐性成本增加、战略实施能力不足等后果的风险。

二、供应链信息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失真带来的信息风险

信息失真会给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信息风险,目前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以“牛鞭效应”为代表的信息失真和其他类型的信息失真。

(1)以“牛鞭效应”为代表的信息失真

“牛鞭效应”是指需求信息在从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的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的扭曲所导致的需求被放大的现象。由于在供应链上处于节点的企业只能根据和它相邻的下游企业的订单信息来安排生产,然而各节点企业为了结合自身的生产计划以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会在下游企业订单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机动产量,也就是产生了一部分无效需求,是需求信息发生了扭曲。导致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库存被迫增加,使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下降。产生“牛鞭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时滞和失真。“牛鞭效应”带来的供应链信息风险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第一,“牛鞭效应”会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多余的无效库存,物流在自上而下转移过程中逐级缩小,相应的各个节点企业就要增加无效的库存。第二,“牛鞭效应”会带来扰乱市场秩序的风险,由于供应链各个企业不能快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会使客户满意度降低导致各企业收益下降。另外,由于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使产品价格下降,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供应链企业造成影响。第三,“牛鞭效应”会带来造成误导生产计划并且会造成制造商投资浪费的风险。一方面过度的需求反应会打乱制造商的原来的生产计划,是企业进行生产计划的修改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适应虚假的需求现象必然会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当市场需求平稳之后会是制造商的产能利用率降低,导致投资的浪费。

(2)其他类型的信息失真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存在由供应链特性造成的“牛鞭效应”的信息失真,也会有一些其他类型的信息失真的情况。在供应链上个企业与相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都存在交易的关系,每个企业都是经济人,都会处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难免会存在供应链的个别企业会对流经自己企业的信息进行修改、截留、甚至是歪曲已到达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正是因为信息在传递到供应链的每一级企业的时候都存在着被修改的可能,这种可能造成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时滞,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行动不一致,不协调,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

(二)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造成的信息风险

供应链上个企业之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各个节点企业都是密切的分工的,正是由于这种分工使得处于某一节点上的企业拥有相应信息的绝对优势,相应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方。信息优势和劣势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委托—”的合作关系。处于信息优势方的企业扮演“人”的角色,处于信息劣势方的企业扮演“委托人”的角色,这种合作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两种信息风险,即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是指处于信息劣势方的委托人在选择人的过程中,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与委托人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从而使委托人利益受损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且委托人甄别能力不强,致使“逆向选择”的发生——委托人选择了较差的人,而排除了信誉良好的人。道德风险问题是指在委托方和方签订协议以后,由于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致使人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最终损害社会福利,使供应链运行产生很大风险。

三、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措施

(一)通过信息共享来降低“牛鞭效应”风险

目前通过实施信息共享,来减少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是行之有效地方法。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企业要实现信息共享已经具备了技术支持。可以通过Internet技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联接在一起,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的共享,供应链上各个主体企业都会进行比较合理的决策,各个合作伙伴基本能协同行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牛鞭现象”带来的风险。另外,各主体企业也可以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和联合管理库存的方法来缓解库存的压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上的信息风险。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般情况下,供应链中的企业对企业中的核心信息是不会轻易共享的,建立一套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用来消除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分享分歧,实现企业之间的双赢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使供应商和制造商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局面,从而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人可以求助于市场中介组织,使中介组织对人进行甄别,这样可以降低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降低供应链的信息风险。(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晶,李伊岚,孙海燕.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管理学报,2007,02:235-242.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评价模型

1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共生模式。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如丰田、戴尔、沃尔玛、Carrefour等厂商,都因实践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从成功企业实践意义上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英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MartinChristopher)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据Michigan大学(2003)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50%的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并不强于传统的买卖关系,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供应链系统中各类风险不能准确评估和管理造成的。随着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市场的全球化延伸、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及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等,都将加剧供应链的不稳定并增大其风险性。受多种因素诱发,供应链突发事件生成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得许多研究成果。Kraljic早在1983年提出的采购组合管理框架中,就已经考虑了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供应中断问题。SmeltzerandSiferd(1998)借助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供应风险管理,提出积极主动的采购管理就是供应风险管理的观点。此后,Sheff(2001)、Harland(2003)、Deloitte(2004)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研究了供应链风险因素及识别问题。Hallikas(2004)从风险事件的概率角度,定量化研究了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供应链风险做了多种分类,并提出了测度供应链风险的各种方法。如马士华(2003)的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划分,晚春东(2007)的系统风险划分等。丁伟东等在2003年提出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供应链可靠性评估矩阵,周南洋(2008)提出了基于OWA算子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多属性决策方法。综上,以前的学者大多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某一方面和单一方法的识别与评估,缺乏从企业集团化发展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并给出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

2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

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在强化核心节点企业地位、释放众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累积提供了客观基础。供应链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风险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按照风险产生的缘由,可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风险来源,其中内生风险主要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有限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外部环境的突变。

2.1供应链内生风险识别

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自身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伴随运营而生的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自始至终流经供应、储运、加工、分销、配送和消费等全过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它合作方,进而冲击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生成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1。

2.2供应链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或突变引发的风险。任何一条供应链都是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的,市场、政治、自然等环境因素的波动或剧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复杂、开放的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外界环境制约又反作用于环境是供应链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当环境发生对供应链系统负面影响的变化时,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受到制约或破坏从而生成供应链风险。外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见表2。

3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供应链风险识别使我们认清了集团供应链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形态,而有效防范供应链潜在风险可能给集团供应链运营系统带来的利益冲击,则需要对供应链系统风险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借助必要的模型方法对供应链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测定或估算,并依据供应链风险等级选择安全对策,最终达到削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需要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量纲各异的指标及指标群构成,用于全面反映供应链系统存在内外风险的可能性程度。基于对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本文构建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1)反映供应链内生风险的指标:合约信任度X1、信息差错率X2、不良采购率X3、供应中断率x4、交货延迟率x5、合同履约率X6。

2)反映供应链外生风险的指标:价格波动指数y1、销售波动指数Y2、突发事件预警指数Y3。

上述各指标的涵义及赋值方法如下:

合约信任度:反映供应链合约方可信任程度的指标,供应可信性反映了整个供应链提前或按时交货的能力。该指标值增大,表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可信度增高,供应链系统越可信。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提前或按时完成的订单数÷总订单数)×100%。

信息差错率:反映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情况的指标,供应链信息传递延迟或失真会呈现“牛鞭”效应。供应链信息传递失真程度与供应链链长有关,节点企业越多,信息传递失真的程度会增大。该指标数值可通过链长与信息阻尼的关系间接求得。

不良采购率:反映采购有效性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不良采购批次÷总采购批次)×100%。

供应中断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因供应物流中断而停工待料的时间÷产品计划总生产时间)xl00%。

交货延迟率:反映物流配送可靠程度的指标,其指标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物流配送延迟的次数÷计划物流配送总次数)×100%。

合同履约率:反映供应链合作机制保障程度的指标,合同履约率高表明供应链合作机制稳定可靠,合作方之间诚信度高。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履约合同数÷签约合同总数)x100%。

价格波动指数:反映物料供应市场稳定程度的指标,物料供应市场特定价格指数是根据某一种或一组特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平均计算而成的,它反映某一特定种类或特定组合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本指标数值可由统计调查报告中获得。

销售波动指数: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销售稳定程度的指标,稳步上升的销售量预示着企业对顾客需求识别的准确性。其数值由以下公式求得:(计算期销售量/基准期平均销售量-1)×100%。

突发事件预警指数:反映供应链系统应急体系构建程度的指标,其数值通过预警系统完善程度和应急体系建设投资额换算得出。

4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

4.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是将描述供应链风险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化成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给出该供应链系统存在风险程度的一个总体评价。由于各评价指标在风险评估中地位的非等同性,必然存在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赋权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通过迭代步长的加速递增,既可以增加指标权向量的符合性又能提高运算效率。

4.2评价指标风险值的确定

一般的概率统计估值,每次试验所得为相空间中某个确定的点。若放宽条件将得到相空间上的一个子集,谓之集值统计试验,是经典统计和模糊统计的一种推广。在风险评价中对应专家对风险大小判断的一个区间估计值。

式中Ai为第i个风险指标的权重;石i为专家对第i个风险指标的评价值;F为供应链系统风险的总评价值。F的取值范围在[O,1]之间,分值增高,预示供应链系统风险加大。本文设定供应链风险的四个参照等级标准,其对应的F取值范围见表3。

4.4实例应用

应用对象为胶东半岛制造业一供应链系统,通过综合调研得到应用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依照评价步骤,聘请七位专家对供应链风险指标进行迭代优选及概率区间估计,运用改进的集值统计加速迭代法,对各风险指标进行迭代后的结果见表4。

进一步,各专家对风险评价指标估计的概率区间,以及根据公式(3)、(4)、(5)计算所得的供应链各个指标综合风险概率见表5(含专家分歧度)。

根据公式(6)最终计算得出样本供应链系统风险综合评价值F=0.26,与风险参照等级标准对照属于B级,表明供应链系统整体风险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为此,供应链管理者依此标定供应链系统风险薄弱环节,采取对应修补措施提高供应链系统快速响应能力,使供应链系统稳定在安全等级水平状态。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者一直致力于提高供应链效率,高效的供应链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风险管理,充分考虑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避免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损失。

1 供应链风险管理

1.1 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供应链风险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是风险在供应链领域应用的一个特例。关于供应链风险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义。Cranfield把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认为供应链风险不仅产生于供应链内部,而且是外部风险严重混乱的表现[1]。Christopher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产品的传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物料和产品流上的任何风险[2]。国内学者马士华从供应链外在环境和内在结构的不确定性出发,认为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并认为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一定的风险[3]。

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供应链风险就是指可能对供应链中的节点或整个供应链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的损失,它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1.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度量供应链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采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供应链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并对供应链风险的处理建立监控和反馈机制的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2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首先把供应链风险识别做好,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目前来看,供应链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一种简单、容易操作又实用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应用到各种预测和决策过程中。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对一些影响较大而又无法用分析的方法加以识别的风险时,德尔菲法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

(2)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各种风险的工具。

(3)故障树法

故障树法是利用图解的方式将大的故障分解成若干小的故障,并且对引起故障的各种原因进行分解。由于原因分解后的图形呈树枝状,因而称故障树法。在对供应链风险识别时,该方法可以将风险发生的原因层层分解,排除无关因素,从而找到产生影响较大的风险及原因。

(4)风险问卷法

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设计问卷,并发给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去填写,让他们回答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可以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风险管理者来系统地识别风险。

用于供应链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应该注意到每种识别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识别出全部的风险,在选择供应链风险识别的方法时,不但要考虑供应链的类型、规模的大小,还要考虑识别方法的特点,两方面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

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供应链内生风险评估

3.1 供应链风险评估

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风险识别只是风险管理进行的第一步,还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损失结果、损失的严重程度予以充分的估计和衡量。在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时不仅要考虑风险对供应链节点上某个企业的影响,还要考虑风险对整条供应链的影响。从风险造成的损失方面来看,不仅要考虑风险发生带来的经济损失,还要考虑风险发生带来的其他损失,如信任危机、客户的流失、企业名誉下降等一些无形的损失。

一般来说,根据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供应链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一般表现为供应链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合作伙伴关系风险等。供应链外生风险主要指由外界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发生,一般指自然灾害、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

本文主要对供应链内生风险建立模型进行量化评估,从风险发生的频率来说,内生风险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外生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时,选择内生风险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风险、合作风险和信息风险作为一级指标建立模型。

3.2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建立

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可以评估供应链内部风险的级别,一般可以分为风险性高、中等和低3个级别。

3.3 算例分析

对某供应链进行内生风险评估,根据历史数据及专家打分,可以得到对管理风险、合作风险和信息风险3个一级指标对供应链内部风险的权重,以及3种内部风险的5个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为了评估该供应链内生风险的大小,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

(1)因素集的确定:一级指标有管理风险、合作风险和信息风险3个因素,一级指标的3个因素分别包括5个二级指标。

按照最大隶属原则,该供应链内生风险高。并且内生风险的3个一级指标的风险性也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得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管理因素风险性一般,合作因素风险性高,信息因素风险性较高。如果要有效地防范该供应链的内生风险,重点要控制信息因素产生的风险。

4 结束语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供应链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地认识供应链风险,深入研究供应链风险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风险的预防以及规避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R]. Cranfield University, Report on behalf of DTLR, 2002.

[2] Christopher M, Lee H.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 through improved confi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34(5):388-396.

[3] 马士华. 如何防范供应链风险[J].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3):21.

[4] 丁伟东,刘凯,贺国先. 供应链风险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4):64-66.

第7篇

关键词: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TOPSIS;供应链;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supply chai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With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ore risks emerge.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s has brought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enterprises, once the occurrence of risk evens may lead to the disruption of supply chai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isk of supply chain, we must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risk index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risk with TFN-AHP(Triangular fuzzy number-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nd TOPSIS,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the high risk index.

Key words: triangular fuzzy number;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PSIS; supply chain; risk evaluation

0 引 言

现阶段对供应链研究关注最多的是企业的收益情况,对于风险方面的关注起步较晚。由于供应链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风险的发生都可能造成整条供应链的崩溃,因此针对相应的风险提前进行预防非常必要,从而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供应链的风险研究中多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定量研究还比较少。

在对供应链风险的定义中,Deloitte咨询公司在一项报告中指出供应链风险是指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使其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1]。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在研究中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不仅会破坏供应链系统的任何环节,还会给供应链中企业带来损失和伤害。马士华把供应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联系到一起,认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供应链中有不确定性的存在,风险就会相伴而生[2]。金霞等认为供应链风险就是一些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会给供应链系统和供应链中的企业带来损失[3]。在这些定义中,学者应用较多的分别是供应链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中认为供应链风险就是由于供应链本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个供应链受到影响和损失的未知事件。

通过对风险定义的分析,可以发现风险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属性,即风险的损失性和可能性,这也是大多学者在进行风险评价时经常会考虑到的两个属性,即利用风险造成损失和风险发生概率的乘积来作为风险值的数据,这点和数学期望的含义类似,容易理解,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随着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不断研究,发现风险的属性不仅仅是损失性和可能性两个,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所以原来仅仅依赖两个属性来进行风险评价显得不够科学。Faisal Aqlan等人在影响性、可能性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可控性、缓解性和可预测性三个属性[4],吴浪在风险评价时提到了危害性、可能性和可控性三个属性[5],吴昊从风险的可能性、危害性、不可控性、感染性四个属性入手来评估风险因素的影响力[6]。其中影响性、危害性都指的是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由于风险属性的增加,原来的评价方法不再适用,从而产生了新的评价方法,其中考虑增加属性的文献中,有依赖风险每个属性对风险大小的正负影响来进行风险计算的,但是只依靠这种正负的关系来进行风险值的估计不够具有说服力。

TOPSIS法是一种最优贴进度方法,能忽略属性个数的影响,根据属性和最优方案的相对贴进度来评估风险的大小。这样不仅解决了风险属性增多的问题,同时还能合理地结合多个属性来进行风险值的估计,使得风险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和科学,因此本文利用该方法进行风险的评估。

1 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

目前在供应链风险研究中关于供应链风险识别方面的文献有很多,但在风险指标的选取上不具备统一性。William Ho等通过对历年供应链风险相关文献的总结与分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供应链风险,最后总结出自然环境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经济环境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物流和库存风险、财政风险和制造商风险[7]。Ernst & Young根据对加工生产企业的调查最终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8种,分别是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安全风险、合作关系风险、企业持续经营计划风险、供应链管理成本与投资风险、数据管理完整性风险、税收风险、劳动力风险和企业管理风险。XU Lei等确定了供应风险、产品风险、流通风险和销售风险[8]。张仕军等总结的风险为市场风险、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和组织风险[9]。这些风险指标的建立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并且基于不同的供应链,所以会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最后选取了应用最为广泛的5个供应链风险指标来进行该评价方法的介绍,分别为环境风险、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和物流与库存风险。

2 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

2.1 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由于客观数据缺失,需要专家进行主观评分,但是专家在进行评分时比较容易倾向于一个区间而不是固定数字,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正好可以满足这种评价的需求从而得到了广泛推广。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是由模糊层次分析法演变而来,且适用性得到了普遍证实。所以本文利用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来进行供应链风险指标的数据收集。

2.2 TOPSIS法计算步骤。在上面已经提到,数据本身比较主观,所以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得到的结果也只是一个相对的高低。TOPSIS法就是一种能得到相对结果的方法,利用上面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估指标权重到最优权重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出该指标的相对优劣程度,越接近1,表示越优,即风险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由于属性中存在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所以:

第一步是要将指标统一化,在这里利用倒数法将低优指标转化为高优指标,即:假设原来的低优指标为x,转化后为1/x,需要根据数据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之间的差距不会太大。

最后根据每个风险指标的分数大小,对风险指标按照风险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结果为信息风险>环境风险>需求风险>物流和库存风险>供应风险。通过分析,信息风险的风险分数最接近1,也就是说该供应链面临的信息风险最严重。分析产生的原因可能有:该供应链的结构不够合理,信息在供应链中的传播不能很好的开展;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彼此之间的信息不情愿进行交换,或者向对方隐瞒有效信息、交换错误信息等;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信息传播滞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统一,难以辨别有效信息。以上原因都是信息风险变大的可能原因,具体要结合该供应链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从而找到风险的关键解决路径,降低信息风险给供应链带来的威胁。

4 结 论

本文是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验证了TFN-AHP与TOPSIS法在供应链风险评价中应用的适用性,既减轻了专家评分主观性所带来的弊端,也解决了风险属性增多的问题,使得风险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但是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特定供应链的特点。不同的供应链有不同的风险指标,风险值也会有所不同,这样评价得到的结果才会更加有实际意义。同时对于一条供应链,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价结果,要对供应链风险评价的数据进行及时更新。文中风险属性的权重是等值的,但是考虑实际情况,不同属性重要程度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未来研究可以增加对风险属性权重问题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Bart k, Maurice P.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Better Control of Your Business Environment[Z]. 2004.

[2]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50-255.

[3] 金霞. 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D]. 兰州: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Faisal Aqlan, Sarah S. Lam. A fuzzy-based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risk assessment[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161:54-63.

[5] 吴浪.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吴昊. 基于风险管理角度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 上海: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 William Ho, Tian Zheng, Hakan Yildiz, et 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5,53(16):5031-5069.

[8] Lei Xu, Qianli Dong. Kaihong Xiao Research on Early-Warning Model for Food Supply Chain Risk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C] //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LEI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0:1-4.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风险规避,风险中性,供应商,零售商,供应链

 

在供应链的管理与协调中,既要考虑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实现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又要考虑使各成员企业获得自己满意的收益。如何在保证供应链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使其所获收益在成员企业之间得到合理分配,成为保证供应链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配问题

(一) 供应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对策中,各局中人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即某些局中人拥有另外一些局中人所不拥有的信息。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虽然这些成员企业都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都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了在供应链的谈判中获得优势,通常会保留某些私有信息,如原料或产品的成本、产品质量、营销费用的情况等,这就会产生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1] 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和零售商因占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必然导致委托-问题的产生。

(二) 供应链企业收益分配

企业通过供应链战略合作实现双赢以后,就存在着一个成员企业利益分配的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一个供应链能否协调运作,取决于供应链中所有企业是否能够从供应链中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利益。为此,在供应链联盟中设计一个合理的、令各方满意的利润分配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当前对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一般假定成员均为风险中性。然而在供应链实践中,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使合作企业的收益具有风险性,这就使供应链成员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并不都是中性的,很多时候都是风险规避型的。所以在研究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时候考虑成员企业不同的风险偏好是非常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供应链利益的合理分配可以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供应链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本文主要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研究当供应链成员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合理设计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之即达到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使供应链的利益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

二.供应链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说明在成员企业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供应商,供应链成员不同的风险偏好是如何影响供应链收入的,本文利用委托-理论的相关方法建立的这个数学模型,由于所有的经济数学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的。而且考虑到委托--理论只涉及到委托方和方,而且由于要考虑到每个成员不同的风险偏好,考虑到计算量比较大,为了方便计算,该数学模型主要做以下的假设。

(一) 假设条件

1. 假设由1个供应商和1个零售商组成的二层供应链中零售商销售的产品A具有随机市场需求,产品A的供应商S作为市场的主导者设计有效的激励契约,激励零售商产生协作愿望,零售商R作为市场的追随者,只有选择接受契约或者离开。

2.在供应链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根据零售商的努力和销售结果支付给零售商相应的报酬。根据其业绩提供合约报酬=[4]。n为零售商得到固定收入,为供应商决定零售商的提成比例, 供应商决定零售商的固定收入n与提成比例β,零售商决定其工作的努力程度a 。

3. 零售商的销售结果为,每个零售商的销售结果除了与其努力相关外,还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恐怖袭击等),而且对双方来说,随机变量的值服从先验分布 。表示市场随机因素对零售商产出的影响系数。则零售商的销售结果[①] 。其中k为单位努力程度的产出系数。

4.零售商的努力成本C与努力程度a(0≤a≤100%)有关,并且C′(a)>0,C'(a)>0。即C(x)是a的严格增函数,并且随着零售商努力程度a的增加,其努力程度增加更快。该函数可以写成C(a)=[②] ,其中c为常数。

(二) 供应链企业的不同风险偏好

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通常将供应链企业对于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类:风险爱好、风险厌恶和风险中性。

在现实中,一般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着独立的企业,他们总是在考虑着尽量减少自己的投入成本以期获得自己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常常是风险中性或风险规避的,因而本文不考虑参与人风险爱好这一特殊情况。[8]所以本论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如表1 所示的常见情况上论文格式。在二层供应链中,考虑参与企业的风险态度组合下表所示:

表1 供应链企业的风险态度组合表

 

供 零 售 商

应 商

零售商风险偏好

风险中性

风险规避

供应商风险

态度

风险中性

风险规避

第9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供应商数量决策;风险和成本

一、前言

供应商处于供应链的源头,对于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汽车上零部件众多,每个汽车制造业都拥有数目庞大的零部件供应商群。据统计,大约30%的质量问题和80%的产品交货期问题是由供应商引起的。优秀的供应商可以大大提高整车的性价比,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较差的供应商则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供应商选择首先是评选谁作为供应商的问题,其次是选择多少个供应商的问题。对于前者,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专门面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评估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对于后者,即对供应商评估之后,同一零部件究竟要选择多少个供应商进行供货,却一直没有被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问题的提出

从供应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常用的供应商管理方法包括单供应商模式和多源供应模式。

采用多家供应商的有利之处在于:某个供应商供应中断时可以及时找到替代供应商,供应中断的风险小;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制造商有了更多选择,可以降低成本。其弊端在于:同等规模采购下,势必会降低与每个供应商的交易频率,不利于双方密切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管理协调多个供应商也需要额外的管理成本。

当然,也有部分汽车制造业采用的是单供应商模式。选择少数供应商的有利之处在于:在同等采购规模下,能够增加与每个供应商的交易频率,有利于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订单数增加可以使制造商加大技术投资,提高生产工艺,较大的产量也能够分摊固定成本进而降低单位成本。其弊端在于:过多的依赖少数供应商会降低制造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当供应商发生断货时很难找到替代供应,供货中断的风险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多个供应商可以有效抵御供货中断的风险,但是管理和协调供应商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汽车制造业在对供应商数量进行决策时,就必须在其面临的风险和成本之间综合考虑并取得平衡。汽车制造业供应商数量决策中,如何识别供应链的总体成本和供应商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为获得最低的供应链运行成本,本文将对汽车制造业供应商数量决策中的风险和成本进行简要的分析。

三、汽车制造业供应商数量决策中的风险和成本

很多风险因素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了解、识别这些可能的风险因素,对参与供应链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把供应链风险分为共同风险和单独风险两类。共同风险是指波及整个供应链总体、各供应链成员都无法抵御与回避而导致供应链断裂的事件,单独风险是指那些由于某一个供应链成员由于自身原因而引起供应链断裂的事件。

(一)供应链中的共同风险

供应链共同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

1.经济周期风险。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这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加大。

2.政策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

3.法律风险。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

4.意外灾祸风险。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政治的动荡、意外的战争等等,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二)供应链中的单独风险

供应链单独风险有四种:

1.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

2.物流运作风险。运输障碍使原材料和产品不能及时供应,造成上游企业在承诺的提前期内无法交货,致使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不利影响。

3.信息传递风险。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

4.利润分配的风险。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使供应链崩溃。

对于一个多源供应结构的供应链而言,共同风险与单独风险是相互独立的,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单独风险也是相对独立的,只有发生共同风险或者所有供应商都发生了个别风险,供应链才会断裂,造成供应链运行失效。因此供应商数量越多,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越小。

(三)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中采购零部件而发生的费用,也就是在采购过程中的购买、包装、装卸、运输、存储等环节所指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采购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采购成本=材料成本+存储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其中,材料成本=单价×数量+运输费+相关手续费、税金等;存储成本=贷款利息+仓库保管费用+存货损坏费用+其他费用;采购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办公费用+差旅费用+信息传递费用。

即,采购成本=单价×数量十运输费+相关手续费、税金+人力成本+办公费用+差旅费用+信息传递费用+贷款利息+仓库保管费用+存货损坏费用+其他费用。

采购成本也可以简化为:采购成本=单价×数量+合作成本。

其中,合作成本=运输费+相关手续费、税金+人力成本+办公费用+差旅费用+信息传递费用+贷款利息+仓库保管费用+存货损坏费用+其他费用,是由于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合作而产生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其他费用”主要包括了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1937年,他在《企业的性质》这篇经典性的论文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行市场机制的费用,并进一步指出交易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的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花费的费用。供应链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为寻找交易价格而产生的谈判和签约费用;甄别供应产品质量的费用;供应商监督合约执行费用;供应链绩效评估费用等。

对于采购成本而言,有以下的规律:生产零部件的供应商越多,竞争越激烈,零部件的市场价格越稳定;制造商选择的供应商越多,讨价还价能力越强、采购价越低(供应商的利润率越低);供应商生产该零部件的成本随着制造商采购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生产规模效益);制造商与供应商加强合作可以降低供应商生产该种零部件的成本,且合作程度越高,降低的成本越多;制造商与某一供应商的合作成本随合作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参考文献:

[1]于洪霞.基于风险控制的供应商数量优化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

[2]王家斌,陶晓丽,尚红.成本视角下企业最优供应商数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49.

[3]黄辉,梁工谦,隋海燕.不同风险环境下的供应商数量决策模型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8.

[4]蒋琦玮,秦进,史峰.考虑风险控制的最优供应商数量确定方法[J].系统工程,2008,2.

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河南农业 应用模式 风险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将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或个人与上下游的企业、农户利益捆绑,由第三方物流监督,通过供应链的信用转移作用满足供应链上各成员的资金需求,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很多大型企业可在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角色,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转移,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签订的生产订单,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分析及应用模式

该业务的运行机理主要为:首先,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将分散生产的农民与大市场联系起来,使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扩大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以订单农业形式帮助专业合作社与相邻城市批发市场、果蔬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扩大本地农产品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农超对接”,扩大本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量,减少中间环节,并降低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毛利率,以稳定价格。其次,形成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鉴于农产品供销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再加上其智慧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台作为供应链支持系统,能上与各农户及时交流信息、下与分销商和卖场及消费者交换信息和有效沟通,进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供销公司可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供销公司为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并有选择地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保兑仓融资、存货质押融资以及预付账款融资等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融资难问题,并通过对物资流、融资流以及信息流的“三流”控制,确保农产品产销平衡、渠道畅通。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指社区居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基本原则为“多户联保、总额控制、按期还款”。这一模式在我国已使用多年,主要由农信社提供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所涉及。(2)农业合作组织主导模式。该模式以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通常借助合作社的形式。由商业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的成员根据信用等级和偿还能力分级联保贷款。这一模式在我国有较多的成功尝试。例如黑龙江省肇东市海城乡“收储公司及农户”模式;五里明镇“公司、合作社及农户”模式;肇源县“公司及农户养殖”模式;肇州县“协会及农户肉牛养殖”模式等。(3)核心企业供应链模式。在农业供应链上选择信用较好且处于核心环节的企业,以取得的销售合同向金融机构取得短期贷款,并在供应链上进行信用扩展。

2010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加大以及政策调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受到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具体如表1所示。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业养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目前全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9 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 8 473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龙头企业群体。

在全省11 674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共计 5 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共计421家,国家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 200余家,2009年底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 450万吨,居全国第1位,肉类、奶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78万吨和255万吨。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食用菌、味精、方便面和调味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占中部的33%。建立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例如华英集团、双汇集团、白象集团、金星集团、思念集团、大用集团等十几家特色企业。

三、河南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参照黑龙江的“五明里模式”,结合河南农业特点,建立适合河南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即“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及科技”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政府是该模式的规划者,政府出面牵头大型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信贷抵押,为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订单进行生产,由合作社依托当地科技部门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其运行机制为在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由政府提供支农资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资保障、签订订单,农户进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银行向农户提供贷款,核心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向银行提供抵押信贷扩展;在存贮环节,利用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产品的储存设备及仓库;在销售环节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销售渠道。

该模式的特点包括:(1)这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加强了核心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借助这种关系向农户授信,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中,这样既增加了对农户和农业的支持,又扩大了自身的盈利。(2)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核心企业提供的信用抵押使其在供应链上承担了连带责任,促使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合作社与农户形成了战略协同关系,核心企业若要降低经营风险就必须监督和改善供应链上企业和组织的经营。银行作为供应链条中资金的提供者,就需要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降低风险。(3)将原来对大量分散农户的小额贷款进行集中,降低放贷成本,打破了微型金融的局限。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参与的主体较多,契约复杂,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构成主要包括:(1)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在经营规模和融资成本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是决定整个供应链金融资金流量的主导因素。如果核心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上下游的组织和农户进行利润及资金流量的挤压,必然使得整个供应链产生“震动”。另外,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了担保作用,如果其负债水平过高则将使整个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危机。(2)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是对整个供应链整体的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对授信主体的中小企业资质要求较低,对授信主体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担保较为重视,而这些资产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3)农户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农户对贷款的用途不明确,并且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产品科技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受市场影响较大。(4)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在制定供应链金融产品时,应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设计产品的管理及风险控制,要求金融工作人员要对供应链的结构、规模和信息传递充分了解。

在对农业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风险识别、度量、评估及控制四个环节。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在识别过程中要找到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或农户不能按时还款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分类,区分哪些是可以避免的,而哪些是不能避免的。风险的度量即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描述,建立风险度量的数学模型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风险的评估是在对风险进行度量之后,将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与贷款的收益进行配比,分析其是否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从而采用相应的控制手段和政策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整个控制模型中,对风险的评估占重要地位,可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在这一指标体系中,行业风险、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核心企业风险和供应链整体状况组成一级指标体系。行业风险体现为行业地位和技术水平,影响整体供应链的发展前景和农户的还款意愿;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风险体现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频率及年限、农户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及农户的还款能力;核心企业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核心企业的信用记录、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及行业地位是整个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基础,其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后,供应链的整体状况体现为产品竞争力、总体盈利能力和信息传递,是金融机构最终收益的保障。

结合上述对风险指标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严格控制供应链节点主体的准入机制。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节点主体即农户、专业合作社及核心企业的交易情况和风险情况,对其信用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应提高其信用水平。第二,提高对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起到信用担保的作用,应对其信用状况、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继续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对其所提供质押物价值,应根据以往的资料和市场信息准确判断其价值,保障金融机构能够收回贷款。第三,控制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额度。结合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针对不同节点主体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授信额度。对信用额度的控制还应包括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额度的控制,供应链的物流企业单一将导致仓储成本的提高和产品流通速度的减缓,这样会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影响贷款的收回。第四,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可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与银行进行有效对接,帮助银行了解借款人的资金流向和还款情况,减少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信用风险。

(注:本文系南阳市社科规划项目《在我市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解决农业筹资问题研究》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方范[J].华北金融,2010,(3).

2.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高煦照.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4.马九杰,周向阳等.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明里模式”剖析[J].农村金融,2009,(4).

第11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数据;数据挖掘;数据处理

1.引言

供应链中的数据信息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意义重大,应该把信息看成是战略性的资源加以利用,减少信息曲解。将供应链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由于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多,并且涉及到企业各个层次、部门的数据,数据类型多种多样,对数据进行处理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数据挖掘是从数据集合中自动抽取隐藏在数据中的那些有用信息的非平凡过程。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为:规则、概念、规律及模式等,可帮助决策者分析历史数据及当前数据,从中发现隐藏的关系和模式,进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怎样对供应链系统风险数据进行处理是一个难题。本文将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供应链系统风险数据进行处理。

2.数据收集

在不考虑外部风险的情况下,供应链数据包括需求信息、供应信息、生产制造数据、配送数据和质量数据等等。首先识别风险数据,收集供应链系统风险数据并进行分类,本文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在不考虑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将供应链风险数据分类如表1。

3.数据挖掘

3.1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用于对原始数据的采样、收集、整理,由于不同途径获取到的数据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信息,所以数据的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预处理主要是针对原始数据汇总不完整、喊噪声、冗余的或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补充的过程。可以根据数据本身的特征与重要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数据挖掘模型

(1)首先需要建立识别评价指标集

根据风险数据评估体系,将因素集。

(2)根据评估的要求划分等级

根据评估的要求,将供应链风险数据指标划分等级,对每一个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设评价等级域为:本文中,分别代表{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安全}五个等级。

(3)指标矩阵

设第i类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其中:。

(4)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的是无量纲化法,一般情况下,数据可以分为成本型和效益型。

通过变换,所有数据均为正向指标,最优值为1最差为0,得到标准化后的特征矩阵。

(5)分级评判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得到第i类因素的模糊评判为:

4.实例研究

下面就一个简单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某烟草行业供应链有2家供应商,1家烟草加工厂,3家销售商,分销商若干等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专家打分尽可能的收集所有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用户的风险数据,从中选取关键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

以该供应链成员协作风险数据处理为例,首先根据供应链的现有数据和情况,经过筛选从风险数据库里选取对供应链风险有影响的指标,建立因素集,第一层可表示为:

={供应链节点合作水平,战略决策风险,供应链整体运营风险}

第二层从属于第一层可表示为:

={信息沟通能力,信誉水平,技术管理水平,物流,供应链成员变动率,响应速度}

{战略计划,经营决策,战略投资}

{资金,成本,产销(需)率}

根据风险评估的相关文献及该企业供应链的实际经验,可以把企业供应链的风险程度划分为建立5个评估结果组成的评估集并确定分值,对相应分值设计了风险等级信号表(见表2)。

将上述数据分为效益型指标数据和成本性指标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矩阵R1,R2,R3:

由公式得到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风险的熵和熵权值为:

最终得到综合权重:

根据公式:

从最后的打分来看,对该供应链成员协作风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供应链节点合作水平,且风险最大,基本符合该烟草供应链的现状,说明该模型对处理风险数据的有一定有效性。

5.结论

供应链风险数据的处理是供应链风险智能维护系统中的一个首要步骤,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基础,能够帮助识别供应链产生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在供应链风险管理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数据挖掘技术用于供应链风险智能维护中,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形式、趋势和关系,有助于供应链企业利用得到的知识提高决策质量和风险管理效率,建立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刘同明.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9).

[3]毛国君.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0102

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总量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中小企业融资已然难成为了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在金融危机环境的影响下尤为突出。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参与者包括银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由于参与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中不同主体承担了不同的风险,只有充分了解并控制这些潜在的风险,才能使供应链融资朝着更稳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较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而解决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等问题。从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别以及解决方案的角度,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分为应付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以及预付款融资三类。

1.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在整个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在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中小企业出现违约,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金融机构损失的责任。此种融资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并转嫁商业信用的风险,而且有利于银行更多的关注下游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不是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

1.2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是指中小企业利用其原材料或者产成品库存作为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银行获取信贷支持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只转移存货的货权并不转移其所有权,由银行、中小企业和专业仓储物流公司三方共同签订协议。它使企业能够有效地盘活库存资产,加快了中小企业生产销售的周转效率,同时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也可以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新的利润源泉。

1.3 预付款融资模式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指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作为买方在向银行加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贷出全额贷款向核心企业进行采购,核心企业作为卖方出具全额提货单作为授信的质押物。在中小企业再次向银行追加提货保证金后,银行再通知卖方或者物流企业向买方发货。这种模式使中小企业能够进行分批支付货款和分配提货,实现了杠杆采购和核心企业的批量销售。因此,预付款融资又可以视为一种“未来存货的融资”。

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给参与各方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总体来讲,结合财务管理风险分类的思想将供应链融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营运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五大风险。

2.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不规范、资产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无力偿还金融机构的全部或部分贷款,而引发的资信状况不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受市场环境、政策的影响大,故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加之银行信贷关系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对借款的中小企业经济技术水平分析、行业发展水平、供应链整体评估等判断都变得更加困难。

2.2 操作风险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可能因为自身经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操作人员没有及时掌握有相关信息,交易行为不规范、操作失误等因素导致银行借贷资金损失,这便是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进行融资业务时,信贷产品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等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操作过程,因此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管理中的重点。

2.3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利用其主导地位,违反贷款合同,私自改变资金用途,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等;在交货、价格、账期等方面苛刻要求中小企业,导致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从而带来的供应链不稳定产生的信贷风险。因此核心企业应当在供应链中具有良好的信用和较强的实力,能够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担保和授信。

2.4 营运风险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起着为企业提供货物运输、仓储、货物监管、保险等服务的作用。物流企业是银行与企业信息沟通、融资的纽带。如果物流企业出现监管渎职、与客户合谋诈骗、疏于监管,使得仓储与银行的信息传递失真、滞后,必然会影响整个供应链融资的崩溃失败。因此营运风险,就是指物流企业监管失职带来的信贷风险。

2.5 法律风险

供应链融资作为一项新型的融资工具,法律体制对其的监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供应链融资中涉及到了众多利益主体,因此涉及的法律法规种类也颇多,但是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审查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存在较高的法律风险,容易引发产生诸多的法律纠纷。

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

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各种影响供应链整体资金流运行的有关风险因素和程度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并建立和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机制和措施,降低并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及其影响的行为。为了更好地保障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