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生产风险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产品的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时石油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现实石油化工成产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没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在化学药品开发、煤矿开采等方面发生的风险事故较多,给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述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明的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控制生产流程,规范操作,可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第一,人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保证自身安全;第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备是石油化工顺利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需要时刻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第三;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设备、人员所处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第四;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纪律严明,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价报表,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1]。一般风险控制措施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第二,控制故事损失扩大的措施,即在事故发生以后,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挽救措施,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降低损失。
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2.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内容
第一,采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生产,控制生产风险。工程技术措施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优化方案,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控制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可采用防火工程、消防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做好风险控制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第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人为因素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标准设备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准则和岗位职责制度,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化工生产安全性;第三;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以此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例如,企业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讲坛等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石油化工生产人员的工作事迹,以此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第四,加强个体防护措施管理。
2.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安全生产控制措施是将风险程度作为参考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分为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轻度风险,风险控制措施为:保持石油化工生产现状,检查生产设备,找出风险原因和解决方案,并作好记录;针对中度风险,一般根据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控制风险;针对重度风险,首先要整理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清单,清单中需要包含风险名称、风险现状、风险级别、责任部门和相应的风险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制定包含风险名称、改进目标、改进指标、改进投入资金、实施时间和负责部门等条例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方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保证责任到人,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以后,还需要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审核评定,主要审核指标包括技术措施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和资金投入等,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2.3风险信息更新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繁多复杂,生产过程存在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企业要及时更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以便做好防控风险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例如,企业每年定时对常规化工生产活动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2],主要审核过去的风险评价是否完善、是否全面包含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风险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扩充等,进行必要完善后制成风险评价报告。针对非常规性、作业复杂、危险性较大的生产活动,在每一次开工前就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安全可用、生产环境适宜等,并将其制成可行性报告上报给上级领导,得到审批后才可作业。
3结语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从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个体防护管理等方面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针对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等不同风险级别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定时进行风险信息更新活动,以此降低企业化工生产风险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高楠,刘伟,郗特等.石化行业安全与环境风险控制浅论[J].中国化工贸易,2015,23(28):52-52.
一、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除具有经济社会的普遍阶段性特征外,也有其特殊性。1、社会化特征。当今,复杂开放的安全生产系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安全生产范畴,经济实力、文化、教育、宗教、公民意识、社会道德准则等,都与安全密不可分。2、继发性特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生产场地与生活场所的距离越来越小,甚至形成难以严格分割的局面。3、地域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4、群发性特征。我国安全防护和生产力水平较低,在一个危险作业场所有大量人员同时作业,一旦防护失效就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群发职业病。我国建了很多个化工园区,生产集中了,但容易发生恶性化学品事故,特别是临江河、临海的化工园区,事故极易造成大范围水体污染。5、隐匿性特征。我们对一些新增生产领域的危险、危害,尚缺乏明确和科学的认识,加之安全监察技术发展方面的缺陷,使得对于一些新的隐患难以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监察。
(二)我国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主要矛盾,除带有安全生产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外,也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重要影响。1、安全理念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人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充分,对创造良好安全文化认识不足,一些不良的安全文化还沉积在安全领域。2、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条件给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企业经济发展了,却没有带来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仍然持续着生产设施陈旧、高能耗、低技术、大成本、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方法。3、地区、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发展不均衡。4、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全民对安全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科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保障。1、确保传统的高风险产业安全,必须依靠安全科技。以采矿、冶金与机械加工、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目前,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使我们还将持续开采那些赋存条件恶劣的矿产资源。724个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2.3%,正是它们承担着大部分的煤电供应。2、改变安全生产高风险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依靠安全科技。事故风险等于事故发生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即随着事故发生可能性或严重性的增加,事故风险增大。对于生产场所,存在的人员越多、能量越高,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越大。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3、应对复杂开放的安全生产系统,必须依靠安全科技。对于复杂开放的安全生产系统,重大事故防治不仅关系生产本身,而且威胁着城镇、社区、生态环境的安全。一次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处置不当,其带来的灾害和损失将成倍,甚至十几、数十倍地增加。4、建立强有力的监管监察体系,必须依靠安全科技。安全生产需要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执法队伍,需要科学的监管监察手段,需要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的技术支撑。
(二)制度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制度是在生产过程中,既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规范、标准等正式制度,也包括安全生产惯例、意识、心理、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非正式制度。
(三)监管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科学化、系统化的安全生产制度,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强有力的监管,才能具有权威性,才能构建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才能构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区、企业员工与周围群众、政府监察人员与企业监管人员职责分明、各负其责、各行其职的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环境,才能使全社会和广大人民共同关注、关心、监督和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虽基本形成,但与其配套的法规还不够完善,安全生产标准系统性差、滞后于经济社会和生产技术发展的问题突出,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生产安全的现象还存在,“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还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特别是部分小企业违法生产的现象还很严重。针对现阶段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全生产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增强监管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把重大事故隐患消灭在事故之前,使重大危险源得到合理的监控,制造、使用安全型设备,创建安全型企业。这几年,国家安监总局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尾矿库等高危行业或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坚决关闭不合乎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
三、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用安全发展的理念引领安全生产工作,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防范,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实施安全许可制度为切入点,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住源头、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上来,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努力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影响因素;风险控制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念简述
安全促进生产,生产有必要安全。通常,我们将安全生产定义为:当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劳动时,将人、财、物、机、环境和方法等通过协调,另其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活动中出现的潜在人身、财物危害,或将其纳入人为可控范围内。也就是说,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的,避免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消除或操控危险有害要素,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设备免受损坏、环境的免受损坏的一切行为。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针对工作生产中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利因素进行一个提前防范的控制,从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是增强工作人员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广泛提高生产条件的必要前提,所以在安全生产方面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危影响因素
(1)雷雨天气不利环境因素春季雷阵雨天气多发时期,雨水容易从地表渗入油井使水体污染风险增加。
(2)生产过程产生火灾的危害因素生产过程的不合格生产,引发的不可控制石油爆炸而引起的大面积火灾,或由工作人员违规携带禁止产品如烟头等易燃物品而导致的人为性火灾,或由于生产设施老化,设计不合理等方面造成的火灾以及其他类引起火灾。
(3)安全生产风险措施对相关措施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及时的信息更新与否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如在警报装置、防御保护措施存在缺陷,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及时跟外界信息沟通,与行业先列同行,那么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安全生产技术与投入对于石油化工的严要求高质量的工作职业中,职业石油化工技术的掌控程度以及对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生产设备、工厂选址等方面的投入多少,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3石油化工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安全生产管道风险控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HG/T20670-2000化工、石油管架管墩设计规定执行。对石油化工厂来说,石油管架管墩是支持全厂生产装置和供热体系的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着重注意,抓好质量如考虑管架实际受荷、弹性支撑作用、振动抗震问题以及结构冰雪荷载、桁架式管廊、特种管架及管架的防腐。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风险控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计划包含安全管理组织与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三部分内容。首先有必要从组织和人员上给予确保,确保有专门的和专职人员从事此项作业。其次必须制订一套合理有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安全生产行为,使安全生产作业有章可依。
(3)风险识别以区域计划中涉及的意图及其需求为根据,以此评估评价区域的大小,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对一定范围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和判定。进行评判时,需要根据历史遗留资料、同种设施经历以及专家意见等综合考虑,通过这些判断区域计划内会产生哪些危险,这些危险又会对计划区域造成多大影响。针对园区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时,应把对危险源的讨论作为重点和关键点,分析哪些危险源会对员工、经济以及环境造成威胁和损失。石油化工园区内的严重危险源,可以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范来断定。
(4)将危险源分单元区分通常所说的独立单元是指:单个单元内如果存在气体或物质泄漏情况,不会引起周围单元气体或物质泄漏。如若发生异常情况,两个独立单元可以以最短时间切断联系,使彼此成为独立个体,周围单元不受影响。可以通过考虑风险计算的繁杂性,如计算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数量、全面考虑物质危险性和单元工艺状态,来确定该单元的危险程度。并根据危险程度将其划分独立的单元,并进行合理的安排。
(5)不利天气应对风险控制在春季雷阵雨气候多发期间,应对无油区、少油区、有油区进行严厉管控,防止将清净雨水排入下水道,以避免污水处理场冒池、冒井。同时要做好相关工作的日常记录,安排所管辖区域清污分流设备的操作,对存有介质的各类设备,加强平时巡查,避免跑冒滴漏,各类废物分类搜集,并及时整理干净;及时回收、整理现场的污油、杂物;完善、安排演练水体污染防控应急预案;管好、及时用好事端应急池,保证不发生水体污染事端。
(6)火灾风险控制加强对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宣传,从如何逃生、自救,再到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的宣传工作要不断强化,做好基层消防安全普及工作,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火灾逃生自救技能,提高全员抗击火灾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有效、迅速、正确地处置意外火情,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安全生产工作筑牢了安全防线。进行限烟令,对象包括所有工作人员,以及进入大楼外来办事或来访人员。通过建立限烟制度,张贴禁止吸烟警示标志,开展禁烟宣传活动以及在会议室、办公室、餐厅和公共场所,不得放置烟灰缸等烟具的方式来达到降低由烟头引起的火灾事故概率。对于烟瘾重的人员,可安排一定数量的吸烟区,凡吸烟者一律到吸烟区。
(7)工作人员素质培训对安全工作严抓不懈。注重安全训练,对一切进入现场的人员有必要参与三级进场训练,要求特种工作人员通过专项训练,并持有国家颁发的特种工作操作证。公司或企业可采用加强高危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的方式,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每一位施工人员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注重安全,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8)风险信息更新生产技术繁琐、生产条件苛刻、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危险系数高等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主要特征。为避免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石油化工行业尤其要注意风险信息的更新。通过及时更新信息,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风险具体情况,以便及时预防风险或在风险发生时及时控制,减少人财物损失,提高安全管理水平。①每年定期对常规活动开展风险识别以及评估,并以报告的形式形成资料加以保存。重新鉴定风险源重点关注之前形成的评估是否全面完整,能否全面涵盖本单位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相关控制措施能否有效开展。②对非常规活动等危险性较大、作业环节较复杂的作业活动(如检修、开停车、重要的工艺设备变更以及认为有重大风险的作业活动),展开风险评估和识别之前,应制定相关管控制度和措施,并由单位管理人员审批决议后执行实施。③做完风险评估以及识别后,要及时对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更新存档。
4应急体系的构建
对于日常的安全生产的风险控制方面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意外发生的概率还是存在。所以提前构建完善应急体系就显得举足轻重,该体系的建立能使危险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消极的负面影响。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厂区当前所具有的资源,对其进行整合利用,同时使用计算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对风险源进行日常管理、维护、信息更新以及协调和指挥,从而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应急预案、保障体系。其中注意的是应急预案,所以在规划中要重点突出,能很好的起到警示作用。
5结语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发挥钉钉子精神,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安全生产工作风险控制孜孜不倦,实实在在致力安全生产,努力搞好安全工作,改进劳动条件,以此来减低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维护人民财产安全,同时也为提高生产打好基础。
作者:李瑞艳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化工部
参考文献:
[1]赵文芳.基于风险的石油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1).
关键词:三阶段;风险分析;预防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world safe production situation analysis, narrativ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s rule, and authors have cooperated-builing project rea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ree stages of risk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practices and the author to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prove three phase risk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i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an effective system and method.
Keywords: three stage; Risk analysis;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目前全世界每年因安全生产死亡人数多大200余万人,平均每7秒死1人,每分钟死8人,每小时死500多人,每天死6000多人,相当于每天都发生一次像美国“9•11”恐怖事件那样的灾难(不包括安全生产以外的各类事故死亡人数)。
1安全事故发展的规律性
安全生产事故是意外事故,是一种随机现象。对于个别案例的考察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大多数事故则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1936年,美国学者海因希里曾经调查研究了75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的98%是可以预防的。在这些可以预防的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的事故占89.8%,而以设备和物质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事故只占10.2%。
2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预防
生产安全事故属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高度不确定性、破坏性、社会性等特征。对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置,从时间段上可以分为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四个阶段。事前阶段,要做好预防工作,重点是预案、预控、预警;事发和事中两个阶段,由于事故的不同,可能有明显的节点,也可能是两个阶段难以划分。这个阶段重点是信息报告、抢险救援。事后阶段,重点是调查评估、恢复生产。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这既是多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生产安全事故血的教训。强化事前预防,完善事故防范机制,把预防事故发生的各项工作做到前面,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预防
安徽省近来年推行的“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预防”,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应,很好的为施工安全提供了管理指南,真正起到了预防作用,真正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生产方针。作者目前亲身经历的施工项目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就是个例子,在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预防的指导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处于可持续可控状态,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甚至是轻伤事故。
“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预防”,即第一阶段预案阶段,是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生产管理,其重点是对即将实施的工程进行总体的安全分析和专项分析,编写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每个项目开工前,各参建单位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对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组织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规范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预案即预备方案,是指根据预测,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从某种性质来讲,它属于工作计划的一类,但具有“方案”的专一性、专业性、周密性、时限性、集中性等要求。一般预案的编写通常结构与写法由标题、前言、主题、结尾、附件五部分组成,结合马鞍山项目工程实际,项目部按照预案编写程序编制了总体预案及防洪、防汛、防雷击、防坍塌、防食物中毒、防血吸、防交通事故、防火等八个专项预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演练,应急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项目部组织进行防洪演练,演练后针对演练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吸取大量的演练经验,在2010年6月份长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来临,项目部及时启动了预案,顺利安全的渡过洪水期,杜绝了人员伤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财产损失。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水上施工、桩基施工、墩柱施工、临时用电等工程,项目部一一制定了安全专项方案,为施工生产提供了安全技术支持,奠定了安全目标实现的基础。
第二阶段预控阶段,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每个月,由建设单位安全负责人主持,监理、施工单位安全负责人参加,召开月施工危险源辨识防控会,对下个月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对防控措施进行分析、补充与完善,突出了下一个月内的防控重点。这就要求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和施工经验,针对项目月度施工生产计划,进行风险分析与辨识,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也同时让安全管理人员对下月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有进一步的认识。危险源辨识会是交通部在马鞍山大桥的试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施工单位通过每月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由驻地监理、总监办安全专监进行审批进一步完善补充,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风险分析结果与预防措施,通过每月安全例会对操作队伍负责人、专兼职安全员及带班长进行交底,便于他们在下阶段施工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阶段预警阶段,就是在施工现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交底。每天,施工单位根据当天施工内容、作业环境及当日天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单元预警牌及时现场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现场防控措施,利用一线工人业余学校、班前会指导一线作业人员合理、有效的防范安全事故。项目部针对施工内容进行了施工单元预警区域划分,划分了主桥4#边塔、3#中塔、2#边塔、拌合站、钢筋加工厂、钢结构加工厂等预警单元,在作业人员必经点设置了单元预警牌,由专职安全员结合施工内容、天气、施工环境及预控阶段分析成果进行危险因素及预控措施,组织作业人员每日在预警牌前进行班前讲话,让作业人员掌握当日施工风险及预防措施,强化安全作业思想,进而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目的,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作业人员进行“三违”作业现象。项目部还成立了一线工人业余学校,对工人进行岗前教育、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专题教育,通过安全专家或安全员授课、安全专题片放映等形式,对工人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季节性安全施工要点等教育宣传,进一步强化工人安全意识,推动项目安全工作得到有效的提升作用。
4结语
关键词:企业内部; 建筑; 施工安全;控制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health, to create a safe, health, comfortable work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level,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ideas and philosoph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company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concept.
Key words: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afety;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研究
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是用事故的概率与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工程建设安全风险评价经常和现场评价及事故危险性评价结合在一起的。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概率危险评价法、可靠性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事故顺序评价程序、模糊矩阵法、直接数值估算法、人的认知可靠性模型、维修人员行为模拟模型、作业网络系统分析法、人为失误率预测技术、成功可能性指数法等。借助故障树、事件树等方法建立风险树也可实现风险的度量[3]。建筑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就是有步骤地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达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的目的。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特定的对象、时间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经济性要求、一次性、特殊的组织和法律条件、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例如:沈阳某公司承建的太阳广场,由于对项目的融资风险估计安全风险和事故损失成正比关系,与安全投入成反比。这种关系体现了安全风险的经济价值,是施工企业安全决策的基础。
1.1.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行为构建与改进研究综述
安全生产行为既可以是针对具体的安全事故而建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类安全事故或全部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而建立的全部活动序列。为了降低严重伤害事故的发生,一些研究部门设计了针对机械严重伤害、导致死亡坠落事件等事故的预防工作程序。
对安全生产行为改进的研究,针对具体的安全事故而采取的“部分行为”改进较多,Hinze通过对新工人和工人流动率对安全的影响、增加工作中的监控(如公司领导视察现场)与改善安全状况的关系、安全监理的作用、安全计划的作用、分包方控制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际调查和比较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承包商雇佣一个工人的时间超过一年,工人的安全表现会大大提高,时间越长越安全;施工现场距离总部近的工程安全状况较好;现场安全监理的情绪和权限对事故的发生有正比关系;安全计划会导致事故率降低等。
1.2系统辨识的方法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系统辨识就是从一组模型中选择一个模型,按照某种准则,使之能最好地拟合由系统的输人输出观测数据体现出的实际系统的动态或静态特性[7]。
1.2.1基于遗传算法的系统辨识
遗传算法是一种新兴的优化算法,是建立在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学机理基础上的迭代自适应概率性算法,由于具有不受函数性质制约、全方位搜索及全局收敛等诸多优点,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将遗传算法用于线性离散系统的在线辨识。
1.2.2基于模糊逻辑的系统辨识方法
模糊逻辑建模方法的主要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模型结构的辨识,另一个是模型参数的估计。模糊树模型(FT模型)是利用二叉树结构描述输入空间模糊划分的模糊建模方法,它既克服了模糊建模中输入空间划分的复杂性,又使得分段函数在相交处平滑过渡,因而能更好地逼近复杂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建模精度高、计算量小。把遗传算法应用于模糊树的建立就是以模糊树模型作为个体,采用矩阵编码方式,利用遗传算法在整个模型空间搜索最优模糊树。
1.2.3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方法
神经网络技术是2O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技术由于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自学习适应能力和并行信息处理能力,为解决未知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辨识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辨识非线性系统时,我们可以根据非线性静态系统或动态系统的神经网络辨识结构,利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对任意非线性映射的任意逼近能力,来模拟实际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而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可以方便地给出工程上易于实现的学习算法,经过训练得到系统的正向或逆向模型。
2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的
(1)提出了基于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安全生产行为分析理论,为安全生产行为的系统构建提供了直接基础。(2)系统地构建了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行为体系,改变了离散的安全管理活动,使安全生产行为系统化,对全面系统地控制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效果提供了思路。(3)结合施工工效学原理对安全生产行为的控制进行了研究,为解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依据。
2.2 研究内容
1)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和检测研究
从施工项目危险源的特点出发,整理出一套基于初始辨识、自辨识和动态辨识方法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提出对不同层次的危险源,不同类型的危险源,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作为辨识的辅助手段。
2)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萌生机理应用研究
通过对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萌生机理研究,阐述施工项目危险源控制的本质安全化技术,达到从源头杜绝或者减少危险源数量的目的同时,对工程紧急事态下的危险源或易于导致事故对诱因的脆弱性的危险源控制做了应急管理研究。
3)危险源动态诊断研究
在施工阶段的日常危险源管理阶段,构建了基于安全网络计划技术的危险源实时诊断模型。它以空间范围和时间阶段划分为依据,对特定系统内的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内在含义在不断的深化理解。食品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目光也聚集到生产食品源头--食品生产企业。企业食品生产是个良心生产、道德工程。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地沟油”、“吊白块”、“奶粉事件”、“瘦肉精”等现象,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抨击。食品安全的警鸣笛已经拉响,企业食品生产的安全性、优化企业食品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已刻不容缓。下面从几方面加以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的种类
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包含了多种风险内容:传统食品、非传统食品及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在企业生产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使这些不定性风险因素的范围放大,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的保障。
(一)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是外因,是一种不可抗力的因素。
任何食品原料都有个保质期,在一定时期内,食品的保鲜及营养都不会流失,一旦超过了期限规定的临界点,食品的营养分子就会发生改变,致病菌大量产生,加上食品在采摘时,农药、兽药吸附在食品表面上,这些残留与病菌产生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对食品安全的冲击也随之增大,增强了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性。
(二)非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危害性极强的因素
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几种情况:一种风险因素是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重工业有污染的企业生产,有素重金属物质的排放、有机污染物的持续侵蚀,都直接的给食品的质量造成损害。其次风险因素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危害,一些不法企业不遵守《食品安全法》,摒弃了社会公德,擅自掺入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的掺入,造成了“奶粉事件”,“塑化剂”造成了恶果;再其次就是一种隐性的新出现的风险,就是转基因食品,米、油等都曾进入到百姓的生活中。
二、企业食品安全的隐患及甄别
我国的食品行业在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变革,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食品产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存在着各种潜在的、显现性的问题,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一)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与时代的要求不同步。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壮大。经调查显示我国99%的食品生产企业都是中小型规模,手工作坊居多,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各自作战,自成堡垒。我国食品企业以对食品原料进行加工为主,分布比较杂乱。企业食品专业生产设备缺乏,卫生条件达不到卫生标准,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企业内部监管机制不得力,存有侥幸心理。
食品安全不但要国家政府下大力度来整治,企业本身也要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全方位的对食品安全给予保证。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这项工作,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内部食品监管机构形同虚设,没有行使基本监管的职责。有的甚至都没设立,使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下、食品安全生产无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可变性特征的风险,企业管理层缺乏忧患意识,存有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没及时采用生产流程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及专家调查列举法等进行分析应对,3、社会责任感不强,盲目追求企业效益。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丢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突出的了这一问题。掘弃了道德伦理,失去了社会责任感,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顾生产的食品是否严重危害到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赚着昧良心的黑心钱,也严重影响了食品市场,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食品安全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的对策
食品生产是将在健康食品原料的基础上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二个环节,它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企业只有秉承对社会造福,对人民负责的理念,才能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企业才能得以持续性、有效的和、长远的发展。
(一)依靠法制手段及强制措施,加大监管力度,最大能力将食品安全危害最小化。
《中华人民共和中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的职责、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及安全标准等方面都做了规范的制定,要求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坚守职责,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企业如不能按国家标准进行食品安全生产,就会受到严惩。生产企业对于突发事件要做好应急措施,建立食品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如果没有对突发事件的提早预防,也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合理引导生产企业依法运作,监督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危机。执法者与生产者之间依法相互互动的治理模式,对优势组合安全生产的各个因素,实现食品安全治理的最终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在生产领域里,索要票据、合法手续证明等制度,对违法者举报实施保护和奖励等措施,以及普查与抽查、平时检查与突击检查等方式来对企业的食品生产进行把关;在消费领域里,由消费者协会主导,依法设立消费者投诉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实现多元主体的参与,保障食品安全生产。
多元主体之间职责分明,协调好关系,对企业的食品生产进行监督。企业在食品生产中,不能忽视食品的质量问题,优化食品安全,按照安全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来生产食品;销售伪劣或有毒食品,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企业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坚守道德标准底线,不主动生产和经营伪劣食品、毒素食品,对于应急情况有相应的措施,使食品生产处于可控状态。
(三)增强企业责任意识,树立企业品牌观念。
企业食品安全是生存之本,加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优化企业安全生产,确保企业将食品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保障食品生产从供货渠道、生产、加工到销售一条龙过程中,食品安全第一,食品质量过得硬,建立良好的口碑,打造自己独有的品牌。
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以建立预防机制前提,制定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从而排查和处理各种危险隐患的安全生产责任化的标准管理模式,目的在与是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做到符合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职业规范要求,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注重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涵盖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因为其全面的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的管理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水平,从侧面体现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表现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确保企业的良好有序发展和不断壮大。
二、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不足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生产企业中都有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是存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流于表面的现象。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存在抄袭现象,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具体性、针对性和上行下效的可执行力。随着时代的进步,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俱进,致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符合时代潮流,缺乏创新性。并且,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能对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监控,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力度,在出现安全隐患和突发状况时不能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导致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不到位,为企业的安全买下了危险隐患,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不足
管理人员作为生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负责人,应该将制度的执行力发挥到最大化,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办事,缺乏对岗位的责任感,态度上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其次,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管理设备匮乏,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管理人员的监督工作不到位的原因。最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对于起草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经过实际的研讨,缺乏内部交流,导致管理方案缺乏应与的严谨性,实际操作性能差,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合理有效的落实到位。
(3)实际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劳动力涌入企业中,导致企业的实际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一线操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危险的防范意识,无法做到安全防护。思想上,对安全缺乏应有的认知意识,甚至存在觉得安全带等安全防护用具麻烦的情况,以至于在生产操作中的违规作业现象屡见不鲜,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和危险事故的发生。部分危险岗位的操作人员缺乏相关的资质证明,专业性的职业技能不过关,缺乏培训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1)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使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的有效机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符合我国的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和本质,制定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安全生产体系,要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特点。首先,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对生产过程的安全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体系等全方位的内容。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落实到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有效的安全生产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2)加强对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教育
当今社会,人才使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使专业人才的竞争。对于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其的教育学习,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管力度,将自己的本职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危险的预判能力。对于操作人员,要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对危险隐患的防患意识。
(3)建立危险隐患排查机制,提高风险防患意识
【关键词】HSE管理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1 如何进行正确的风险分析
如果想要将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就必须运用系统性综合评价法。通过对系统内部所含要素进行科学分析,来判明危险因素的特征和该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的相关灾害性事故。先对危险事故进行定性分析,再对危险事故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想要达到彻底消除危险的目的,就需要通过综合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处理。通过这一套规范化的科学流程,就可以大大降低系统事故的出现概率。
而从企业HSE角度对项目分析则需要另一种项目分析方法。
从项目整体入手,分析项目运行潜在的HSE系统风险。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熟悉和了解项目流程与每一个细小环节,在结合项目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比如在《中印石油管道项目HSE手册》中,我们分析石油管道项目自身特征,可以将该施工项目分为5大风险分析和管理模块:从海面上的顶管施工到海面下的定向转穿越施工与盾构施工等等。
通过风险模块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每一个模块进行节点风险分析的时候都离不开系统整体的风险分析基础。而通过对每一项具体工作层层划分出详细步骤并计算出该节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潜在隐患的过程,就称之为节点分析。通过分析过的风险来划分工作节点后,就可以为每一个工作节点制定相应的节点风险科学化的对应措施和独有的操作程序。
比如盾构施工模块的整个施工过程关键节点只有四处,分别是竖井制作、盾构、管道制造运输和管道的安装。想要采取对应的高效率对应措施,就必须通过详尽的节点分析与查出每一个关键点的危害因素。
2 如何将模糊评价法应用到盾构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一般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到系统性风险评价中。以下评价就是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的系统性风险评估。2.1 建立项目评价级别集合V
风险评估体系分为5级。分别为:很安全、较安全、中等、较不安全、很不安全。5等级风险评价体系的保障来自于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危害程度。现在我们将对风险评估体系进行赋值:V(很安全)=1、V(较安全)=0.8、V(中等)=0.6、V(较不安全)=0.4、V(很不安全)
2.2 如何评价项目权向量
我们随机挑选出盾构施工过程中对项目影响较常见的因素26个。同时我们将这26个因素按照竖井制作、盾构、管道运输、管道安装四种施工过程分为四个大类。设这4个大节点为U。则U分别等于管道制造运输、管道安装、盾构和竖井制作。
然后我们按照这四大类别出现危害的百分比进行加权处理。得出一个4*4矩阵,如下:
管道制造运输A1 1 1/2 1/4 1/2管道安装A2 2 1 1/3 1盾构A3 4 3 1 2竖井制作A4 2 1 1/2 1
2.3 对项目权向量进行层次分析
各个单位权向量的计算就是建立在上述加权模糊矩阵以及评估等级的基础上的。经过算得出各个单位权向量:
W1=0.1083,W2=0.1957,W3=0.4794,W4=0.2166
2.4 确定各个项目分数
如果各项目满分为100分,则上述四类大节点分值可以估算成竖井制作20分、盾构50分、管道安装20分、管道制造运输10分。同时还有对这四个大节点以下的项目步骤进行赋值,比如竖井制作需要工种有:钢筋工、起重工等等。其中钢筋工的危险因素为高空坠落,在竖井制作20分加权值中估算为3分,同理估算其他工种风险因素。
2.5 如何建立单一因素的专有关系模糊矩阵R
本文将采用多维量表法确定该模糊矩阵R.,根据上诉多维量表法的步骤以及各个项目分数的赋值来对权向量进行最终确认,得出模糊关系矩阵R为:
0.6 0.7 0.8 0.4 0.2 0.65 0.85 0.9 0.5 0.5 R= 0.85 0.9 0.95 0.6 0.7
0.65 0.85 0.85 0.5 0.5
得出B=(0.745、0.860、0.905、0.540、
0.570)
2.6 如何确定评价等级
采用加权平均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3.1 HSE风险运行管理机制实际效率差,实行度不高
虽然在众多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下,相关行业体系规则和文件比较全面,但是仍然面临着执行力度不足,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的问题。参与到HSE体系来的并不是项目的全部参与者,普遍存在敷衍检查和考核的渎职行为。所有,HSE仅仅停留在笔头上,并没有将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3.2 混乱的风险管理和模糊的岗位职责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企业在每一个项目组设立了HSE工程师,用来作为独立的平台监测项目本身纯在的相关风险。可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HSE工程师与好多岗位职责划分模糊不清,尤其是与项目经理、项目安全员的关系。这就造成了管理混乱,产生了隐性的效率成本。并且模糊的职责分解中,使得HSE工程师无法有效发挥效能并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使得资源配置重叠,安全生产责任制变得难以完全落实。
3.3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下,石油企业井下作业的人员缺额严重,很多企业雇佣了份额过多的外来雇工,使得外来雇工人员在生产前线施工人员比例过大。外来雇工普遍存在的素质问题和经验问题使得其容易造成事故,增大了不稳定因素。在工程繁忙阶段,大量紧迫的工程压力会造成工人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事故出现。
4 结束语
安全风险评价HSE管理涉及诸多学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相关企业一定要安装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安全生产的客观需求进行判断,明确反馈机制,坚决避免敷衍应对的现象出现。只有这样,HSE管理才能真正对项目的运转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前言
地铁运营过程本身就存在风险,风险的管理即利用风险的评估、分析等方法对存在于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或有害因素、危险因素等)加以识别,在定义发现有害、危险因素的同时对其进行分类、说明,并通过危险预先分析等措施对风险可能带来的结果、影响加以分析,定义有害因素、危险因素的等级,制定预防措施、控制策略并组织实施,持续跟踪监控、评价实施措施的效果,从而循环该过程,逐步控制、消除有害因素、危险因素。为确保地铁的正常与安全运营,减少危险和事故的发生是首要问题,而合理应用风险管控至关重要。
一、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地铁运营方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将其消除。一是建立完善的线网定期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严格保证地铁建设前期、试运营阶段、验收及运营阶段等的安全生产,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探寻、消除事故隐患;二是建立完善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制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依托安全法风险评估严格把控安全质量大关,严格实施安全准入标准,规避各类工程风险;三是针对地铁客流量建立完善的科学性、前瞻性A测制度,立足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地铁线路开通、开通后5年、10年、15年的客流量,尽量减少因预测客流量的误差所造成的地铁车站通道设计不足、缺乏疏散客流能力等问题,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二)建立健全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
在地铁运营中应将其投资建设机制理顺,建立健全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一是投机整合地铁的投资、建设、运营这三大主体,避免地铁多主体化运行,预防发生规划、建设、设计、运营等环节脱节的问题,避免给地铁的网络化运营造成高风险;二是针对地铁运营部门新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即地铁运营单位要充分与地铁新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部门交流、沟通,实时掌握工程的建设进度、施工情况,对参与建设的前期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等阶段实施安全性论证,实现开始运营时就保证正常状态的目的;三是建立健全部门联系机制,相关政府部门要实施联合执法,共同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以及消除等操作,加强对地铁控制保护区的安全风险监督管理。
(三)构建地铁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
地铁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的构建能保证地铁安全运行,建议每一个地铁站都要构建该系统,将其变成保护地铁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工具[2]。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能将全线车站、车辆段、通信信号楼及主变电所等保护好,且它能凭借自身的组网灵活、高度可靠、扩展方便、维修容易、接线简单等势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监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当下,地铁车站内部必须要设置电脑急速机,以便对本区段内的所有消防设施进行管理和监控,并通过提前编制好的程序快速扫描、搜检地铁车站所有的消防安全设施,同时对这些设备进行连续性的基础分类,明确它们的特征,确认其功能正常与否等。另外,地铁运营应设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有线通讯紧急电话,促使地铁司机、车站工作人员能通过有线电话或无线系统将事态信息传递给控制中心;地铁车站内部还要全方位安装监视器,构建视频传输系统,实时收集地铁车站内各个方位的视频信息,避免发生地铁出现爆炸、火灾、毒气泄露等事故而控制中心却不知情的问题;列车上要配备紧急报警按钮,一旦发生爆炸、火灾等意外事故时方便乘客迅速按压,及时通知司机,有效管控风险。
(四)促进安全标准化与危险源管控
一方面,地铁运营单位要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单位各层级要分别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小组,逐一排查管辖区内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消防档案、生产环境等,有效预防发生隐性危险事故。同时,单位要有机结合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重新划定安全工作,依据类别对安全风险管控实施有效的指导与监管,尽可能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地铁运营单位要及时建立危险源识别清单,划分事故的等级,通过该清单定性、定量分析潜在风险,并进行合理的预测,使领导获得决策依据。决策者则可按照危险源识别清单、风险管控方案等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管控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在排查隐患的过程中监控危险源的动态变化情况,提高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的预见性,避免发生违规行为,保证各个环节均与规范要求相符,保证人、机、物、环等要素的稳定与安全,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非纸上谈兵,需要地铁运营单位逐项规范、完善,立足于事故隐患、危险源的根源,形成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与危险源管控体系。
(五)优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运营单位要结合地铁突发事件的类别做好岗位设计工作,分类归纳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处理方法,完善和优化应急处置程序[3]。主要包括:一是针对照明熄灭事件,要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并将票款保护好,积极疏导、稳定乘客的心理和情绪,有序疏散人员出站;二是针对临时封闭地铁车站事件,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及时阻止乘客进站,加强疏导、疏散人员,准确办理作业,做好行车组织;三是针对长时间无车事件,要及时掌握情况,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加强疏导,阻止乘客进入地铁车站,如果暂时无法恢复,则要封站;四是针对车站发生爆炸事件,要立即查明发生爆炸的初期位置及情况,迅速而准确地报告,阻止乘客进站,保护好现场,积极搜集各类线索,大力救护伤亡人员,加强疏导,安抚乘客情绪;五是针对地铁外部的人员伤亡事件,要迅速而准确地报告,留取人证、证词,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救护伤亡人员,切实维护现场秩序,尽快开通运营;六是针对火灾事件,要即刻查明情况,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救护伤亡人员,积极组织扑救,组织乘客有序疏散;七是针对化学武器袭击事件,要尽快确立初期位置,即刻查明情况,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发放防护用品,救护伤亡人员,快速疏散人员。
三、结束语
在发展社会与经济的过程中,地铁的运营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还能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鉴于地铁运营面临诸多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及人员务必要站在风险管控的角度加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从而持续优化地铁运营管理模式,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将地铁变成真正快捷、方便、安全的城市交通方式。
参考文献 :
[1] 韩飞.基于地铁安全的风险要素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 (21):147-148.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以及《“十二五”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要通过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社会公众及中介机构的信息支撑能力,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提升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预测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周期性、关联性等特征分析,做到检索查询即时便捷、归纳分析系统科学,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规律可循。最终为解决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波动反复等重大社会问题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
大数据建设的必要性
一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大数据运用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目前,我国共有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企业370余万家,监管监察执法人员不足10万人,安全生产点多、线长、面广,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安全生产涉及危化品生产存储、特种设备、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电力等多个领域,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部分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忽视安全生产,安全投入少,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系统和数据联网,难以有效上报数据。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彻底改变传统运动式、粗放式的监管监察执法手段和方法,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另一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大数据运用是事故防范与预警预测的需要。由于缺少有效的分析工具,缺少对事故规律的认识,导致我国对于安全生产主要采取“事后管理”的方式,缺少事前预防。这种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不能达到从源头上防止事故的目的。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安全生产中,通过对海量安全生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探寻和查找事故发生的季节性、周期性、关联性等规律、特征,从而找出事故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方案,提升源头治理能力,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
国内外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很多国家通过实施大数据战略来强化本国竞争力,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投入极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开展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应用领域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工作。
国外现状
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与矿产”,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未来的科技与经济l展必将带来深远影响。
英国政府紧随美国之后,推出一系列支持大数据发展举措。首先是给予研发资金支持。2013年1月,英国政府向航天、医药等8类高新技术领域注资6亿英镑用于研发,其中大数据技术获得1.89亿英镑的资金,是获得资金最多的领域。其次是促进政府和公共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据测算,通过合理、高效使用大数据技术,英国政府每年可节省约33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每人每年节省约500英镑。
法国政府为促进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以培养新兴企业、软件制造商、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法国政府在其的《数字化路线图》中表示,将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内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法国软件编辑联盟曾号召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投入3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法国政府在大数据领域的投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
日本政府在新一轮IT振兴计划中,把发展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新的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 )战略重点关注大数据应用技术。日本总务省2012年7月推出了新的综合战略“活力ICT日本”,将重点关注大数据应用,并将其作为2013年6个主要任务之一,聚焦大数据应用所需的、社会化媒体等智能技术开发,以及在新医疗技术开发、缓解交通拥堵等公共领域的应用。
国内现状
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自2012年以来,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在科技和产业化专项陆续支持了一批大数据相关项目,在推进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安全生产法》、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对新常态下安全生产工作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安全生产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2015〕20号)明确要求:“要大力提升安全生产大数据利用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周期性、关联性等特征分析,做到检索查询即时便捷、归纳分析系统科学,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规律可循。”
近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过建设“金安”工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综合政务信息系统等重大政务信息化工程,初步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外网平台、物理隔离的内网平台和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的专网平台(简称“三网”)及其应用系统,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安全生产数据资源,但是数据可用性不高、时效性差,数据价值挖掘不充分,距离实现大数据功能还有很大差距。自2015年4月份以来,初步建成了国家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平台,具备事故分析、规律挖掘、远程巡查、舆情分析等10大功能,目前已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专网上线运行。
存在的问题
缺少数据标准规范
安全生产大数据标准规范不健全,数据不全面、质量不高、时效性差,影响了数据分析挖掘、决策支持与可视化展示等,导致大数据应用效果差。
缺少大数据分析模型
安全生产领域涉及行业广、种类多,目前初步建成的大数据应用平台仅对煤矿、危化品等部分高危行业进行了数据分析建模,但对诸如煤矿瓦斯事故、顶板和透水事故等专业分析模型尚未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研究与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
安全生产大数据建设总体框架
建设思路
安全生a大数据的建设思路主要体现为:“四个一”,即基于安全生产“一张网”采集安全生产大数据,清洗分析整合为“一张表”,通过时间空间多维度分析可视化展示为“一张图”,形成全国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一盘棋”。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归集分析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的安全生产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机制,优化监管监察业务流程,提高各级安监部门决策效率,为加强业务监管、创新安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体框架
安全生产大数据建设架构由“三层”组成(如图所示)。
1.基础设施层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大数据中心场地、服务器、机房及其配套设施、消防设施等。
2.数据资源层
通过整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已有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送、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达标、重大危险源监控等数据资源,建成安全生产企业基础信息、安全监管监察、公共服务、交换共享、辅助决策等五大数据库;对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数据资源指标体系,构建安全生产大数据挖掘分析模型,研发模拟仿真技术等,支撑大数据应用。
3.应用决策层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安全生产大数据挖掘利用,形成隐患分布分析、事故风险分析及事故预测预警等系列“一图一表”,提升事故预测预判和风险预控能力。
思考和建议
加快健全大数据标准规范
一是面向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制定《安全生产数据交换共享和平台系统整合接入规范》和《安全生产数据采集和业务系统使用制度》,明确数据采集与对接接口、数据项、资源目录体系、采集与对接方式、数据交换频率、交换共享机制等。二是面向国务院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规范和运行机制》,明确共享数据接口、共享平台、共享协同方式及机制等,提升信息共享水平。三是面向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数据采集规范》等,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数据采集、上报等。
强化数据采集分析与开放服务
根据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形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一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利用和更新的入口,逐步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大数据中心,实现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数据、监管监察业务数据、辅助决策数据、交换共享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集中管理和应用;建立“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服务模式,实现安全生产数据资源“底细清、情况明”,有效支撑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和大数据分析决策,为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安委会成员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数据服务。
加强大数据技术平台和分析模型研究
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在技术架构上根据安全生产业务特点应融合各领域大的平台技术和符合云的大布局思想,研究构建大数据技术平台。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研究建立图计算、碰撞关联、聚类挖掘、语义分析等大数据模型,提升大数据模型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1本质安全
通常将本质安全(intrinsicsafety)定义为:通过系统、科学、合理和可靠的设计,使设备、装置具有内在的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综合众多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是由人、机、物、环境、管理等诸因素构成的多元函数:事故=f(人、机、物、环境、管理)本质安全型企业是指从与事故相关联的人员、工艺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执行机制和预防体系,防止事故的发生,达到人、机、物、环境和管理的安全、和谐、统一,实现人员本质安全、工艺设备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和管理本质安全。本质安全体系遵循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形成循环和持续改进。管理模式由六个关键要素组成:包括领导和承诺、安全健康与环境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1.2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是企业安全物资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1.3本质安全文化特征
1.3.1基于风险控制的主动型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是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功能,本质安全体系的本质内涵就是系统的、主动的、清晰的风险管理方法。
1.3.2基于行为的全员型安全管理
通过系统性、全员性的员工行为安全审核,实施针对性的行为干预策略,形成长期反违章的方法和手段,改变员工的不良行为习惯,避免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1.3.3基于系统PDCA的闭环型安全管理
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方式建立起闭环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实现安全生产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制度上的创新、职责上的细化、方法上的完善和流程上的再造以及管理效率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1.3.4基于文化的自主型安全管理
通过培育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关系,形成自主性的、按规范、程序生产作业的习惯,逐步形成企业的安全文化。
1.3.5基于问题发现型安全管理
从内部出发,研究生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系,检查可能发生事故的途径,把生产中出现的差异作为信息,进行安全信息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
2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2.1编制方案,做好策划
编制《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工作方案》等方案,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全面策划本质安全性企业创建。
2.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集控楼、检修部、燃脱部设置创本工作宣传橱窗,制作创本宣传资料,公开厂领导和各部门的安全承诺等,宣传华能安全管理理念和企业安全文化,营造氛围。
2.3优化流程,提高管理本质安全水平
成立作小组,落实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组织召开编写人员会议,明确工作分工,确保安全生产制度唯一,避免制度“两张皮”现象。
2.4推行5S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
以设备部继电保护班、运行部运行二值、检修部电气班、燃脱部脱硫机务班等四个班组为5S班组建设试点。
2.5开展安全审核,排查治理隐患
将安全审核与反违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厂领导带队现场安全审核制度,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员工参与安全审核和全员反违章。
2.6推进作业危害分析,降低作业风险
对所有作业项目进行危险点辨识,制订了717项作业危害分析表,形成作业危害分析数据库,有效降低作业风险。
2.7宣贯体系文件,提升员工素质
举办厂安全管理培训班,举办作业危害分析、安全审核培训班,组织安全员讲解体系文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开展安全竞赛,举办脚手架作业等培训班,全面提升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技能。
3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成效
3.1打造安全品牌文化
提出“零违章保零事故”、“零缺陷保零非停”和“从零开始到零结束”安全理念,按照“零”起点、“零”过程,“零”目标的工作要求,把“零”理念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安全工作零起点、体系运转零迟滞、执行制度零距离、系统运行零隐患、设备状态零缺陷、生产组织零违章、操作过程零失误、隐患排查零盲区、隐患治理零搁置、安全生产零事故、发生事故零效益”,打造安全生产品牌。
3.2建设安全制度文化
结合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形成133个安全生产体系文件,覆盖原有安全生产制度,补充现场工作实际,通过建章立制,再造管理流程,做到写我所做-写进制度的规定就是实际所做工作,做我所写-实际所做工作就是按照制度要求的,记录我所做-将所做工作及时记录,查我所做-经常检查工作是否正确,纠正我所做-纠正工作做错和不到位的,建设高水平制度文化。
3.3创建管理文化
创建“两大模式、三个体系”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两大模式”即“大检修”、“大运行”管理模式,将外委单位作为生产体系的独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按照生产部门的名称命名为检修部、燃脱部和土建维修队,按照承包项目的不同,分别纳入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体系。“三个体系”即在强化安全保证体系、监督体系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安全管控”体系,由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部门对外委单位实施“安全管控”,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文化。
3.4营造安全环境文化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设备安全生产水平,推进安全设施标准化,完善安全设施,推行班组5S管理,改善生产条件,美化工作环境,更新劳动防护用品,满足职工精神追求,增强企业向心力,大力宣传和弘扬安全生产先进典型,积极向社会宣传和介绍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取得的实效,精心营造安全硬环境和软环境文化。
3.5培育安全行为文化
抓领导干部自身建设,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做到“三带头、三亲自”,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现场可见的领导和传递的管理;抓员工队伍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升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聘请安全心理学家专题授课,重视职工安全心里;规范作业行为,通过安全承诺、安全目标三级控制、制度宣贯、安全审核、作业危害分析、反违章等,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培育遵章守纪、规范的安全行为文化。
3.6形成融合安全文化
对长期外委单位按照“四个一样”原则管理,列入安委会成员,定期参加安委会会议和月度安全分析会,在生产MIS系统中开放相应的权限,直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体系建设覆盖外委单位,规范管理流程和模式,设备检修验收实行“质量全过程监督+双三级验收”制度,推行安全生产奖惩和责任追究,专业会议、技术攻关小组、各类检查以及文化体育活动都邀请外委单位员工参与,理解、接受、融入、实践企业的安全文化。
4结论
摘要:非煤地下开采矿山安全影响因素多,面临较大的工伤风险,需要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等风险控制对策,来降低风险,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目标。
关键词 :非煤矿山 地下开采 工伤风险 防范
地下开采所面临的作业环境和影响安全的因素非常复杂,矿山职工不但面临噪声、废水和粉尘及放射性有害物质等一般性污染危害,同时地下开采独有的冒顶、片帮、地表岩移、安全出口、覆盖层、爆破、运输、通风等更会严重威胁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发生工伤的概率成倍上升。因此,控制和防范工伤风险是地下开采非煤矿山的重中之中。
一、我国非煤地采矿山工伤事故现状
据统计,20 01~2010年,全国非煤矿山累计发生事故16791起,死亡21251人,平均年发生事故1679起,死亡2125人。2010年非煤矿山共发生较大事故43起,死亡179人。其中地下矿山发生30起,死亡130人,分别占较大事故的69.8%和72.6%。由此可见,规模和产值比露天开采低得多的非煤矿山地下开采,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人数却是露天矿山的数倍。死亡和伤害事故是非煤地下开采矿山最大的安全风险和经营风险,需要引起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加强风险识别,针对不同矿山企业的特点,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计划,采取风险防范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使企业的工亡率、工伤率降至最低,实现安全生产和企业经营目标。
二、非煤地采矿山企业工伤风险防范对策
工作实践中,任何地采矿山企业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企业要做的是,如何通过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工伤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采取何种处理策略来减小工伤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为有效预防工伤事故,规避工伤风险,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工作条件和员工素质等情况,开展全员培训、预防、检查、监督、处罚、教育等多方面措施,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以最大可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应针对非煤地采矿山企业的特点,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措施。
1.管理措施
(1)加强现场管理。地下矿山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每天、每班须有管理人员下井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要盯紧薄弱环节,彻底消除安全“死角”。另外,加强作业区建设,把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细化落实到班组。严格遵守循环作业制度,严禁超员生产。交接班时,严禁两班人员在现场交叉作业。对在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检测检修,严禁超期服役。各工种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履行安全生产职责,避免进行“三违”作业。要重点关注易发工伤岗位,可在事故易发点安装摄像头监控违章行为。
(2)完善出勤、出差管理。加强员工请假书面管理和出差人员的出行管理,有利于防止“伪工伤”事故的出现和避免企业成为“冤大头”,撇清不应当由企业承担的侵权责任,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劳资纠纷。要求员工请假申请必须由员工本人签字确认,人力资源部门留存原件。劳动合同中要明确约定员工在出差期间所能从事和禁止从事的行为。另外,对高工伤风险岗位尽量安排熟练工,对易患职业病的岗位采用轮岗制并定期对这类人员进行体检,以确保及时排除职业病风险。
(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指安全行为准则和安全价值的总和,体现了企业以及企业员工对安全的行动、思维及态度。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从长远看,能够促进地下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矿山职工的安全素质。通过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借助安全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引发职工安全观念的转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杜绝“三违”,远离事故。
2.技术措施
(1)引进专家咨询。地下矿山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技术性极强。在事故预防及处理过程中,可采用专家咨询服务。一方面,专家可以弥补企业领导者知识、能力和经验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可在安全管理的各个阶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性、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咨询意见。
(2)推进技术管理。一是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在开展新技术和设备更新时,矿山管理者要及时组织学习,拓展职工的知识储备,提高其技术水平与能力。二是加强预防冒顶片帮和中毒窒息等措施。要制定和落实顶板管理制度,从采矿工艺、支护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冒顶片帮事故。还要制定通风管理制度、测风测尘制度,强化对井下作业人员防中毒窒息事故的教育培训,制定防范盲目施救的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3)建立更为先进的预警、应急救援体系。可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平台,对矿山环境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和评价,以便在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疏散、紧急救援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具体讲,就是找出冒顶片帮、尘毒、火灾、水灾等事故发生原因,按规定建立矿山救护组织,配备救护器材,还要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练,并总结每次的演练活动,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改进,以确保能够应对突发事故,从根本上提高矿山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
三、经济措施
安全科学理论的“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严重事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如果平时肯在安全生产上花本钱,注意把保证安全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能防微杜渐,大可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以笔者所在的地采矿山为例,每月末按当月井下铁矿石产量10元/吨计提安全生产费用,在成本中列支,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实行专户核算。专门用于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和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支出以及完善矿山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支出,还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设施配置及维护保养支出,事故逃生和紧急避难设施设备的配置和应急演练支出等等。
四、风险转移措施
1.以商业险转移风险
企业除积极参加并为职工按时足额投保社会保险外,还应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如意外伤害险、雇主责任险等。作为替代支付途径,商业险补充了工伤保险基金未能涵盖的工伤待遇。一方面可以保障工伤职工利益不受损,另一方面合法地将赔偿责任转嫁给了商业保险公司,会使企业减少和规避工伤费用支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工风险和成本。建议为返聘、实习人员和试用期的未正式录用人员购买短期商业险,并在合同中约定保险赔偿金优先用于冲抵工伤赔偿费用。
2.选择合理的用工方式
用工方式按照法律属性划分,主要有劳动关系、民事关系和其他关系。企业首先应根据本单位内部岗位用工现状及岗位本身的工作性质、劳动条件、劳动强度、所担负的工作职责大小以及岗位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进行梳理、清查,严格区分关键岗位和辅助岗位。然后按照岗位分类,选择合理的用工方式。对辅助、一般岗位,与生产不紧密相关,未涉及企业核心机密和关键技术,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及苦累脏险、可替代性高的岗位,如清沟、封堵、守卫、放矿和撬毛等,首选与专业公司建立服务关系,由劳务派遣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地下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在进行开采之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风险危机意识,利用科学技术对潜在风险进行辨识和预测,使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努力降低矿山事故发生率,实现矿山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建立成熟的工伤处理机制,这对于公司稳定员工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路增祥,孟凡明,蔡美峰.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的安全风险特征与防范[J].矿业工程,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