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财务内部控制 问题 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居民消费由温饱型逐渐向营养型转变。水产品被视为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我国的水产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水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水产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进行水产科研攻关过程中,水产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申请及科研经费的开支等一系列资金的使用情况,均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财经纪律、财务制度及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的说明。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将无法确保科研资金的正确使用,甚至会发生腐化现象,进而影响到科研攻关的成败。笔者作为水产科研所的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就水产科研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水产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提供参考。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年]21号)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全面实施。更加有效地引导科研事业单位建立建全内部控制,旨在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防腐机制的建设。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涵盖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各项经济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重要要素。
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可以说是单位或机构整个财务管理的重心所在,水产科研单位具备一般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共同性,同时,水产科研单位又有自已独特的行业性,如水产科研具有季节性,根据水产的繁育季节开展科研工作,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对科研资金进行合理整合调节,从而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及沟通能力,有效地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水产科研任务,加强水产科研攻关能力。财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且预测资金的使用方向,所以,内部控制是整个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础保证,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强化内部控制的意义至关重要,它能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利用财务内部控制可以规避科研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财务混乱、科研经费挪用以及腐化等现象发生,确保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所以,强化水产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极其必要。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水产科研领域的不断拓展、科研项目的不断延升,国家对水产科研资金的投入大幅增长。如何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对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乏力
目前,我国水产科研单位的项目资金收入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拨款,及部分以水产科技技术提供服务收取的经费。尽管设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缺乏针对性、合理性及可行性,如水产科研项目有很多场地在偏僻县级以下地区,经常性的渔船租赁,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无法充分体现出公务卡的规范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管理与监督以及预防腐败的重要性。其次,相关管理层缺乏控制意识和执行能力,制定的考评制度流于形式等原因,均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固有职能。科研资金尽管是财政拨款,但是项目攻关却不能够离开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风险防范体系进行约束,降低财政资金风险,避免发生资金入不敷出、科研项目攻关失败等恶劣事故。所以,制度的不完善将会导致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从而浪费国家财政资金,不利于水产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攻关。
(二)内控意识不强,内控环境薄弱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长期受到政府财政扶持,因此在内部的财务控制方面没有相应意识,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较薄弱,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财政考核、执行、预算等仅仅是例行公事,并非严格对待,对上级部门审计科研事业单位造成了不利影响,难以实际掌控科研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所以,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不能轻视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防止科研资金流失、会计报表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的发生。
(三)缺乏信息化支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财务信息平台建设不仅能快速地为管理层提供科研资金使用情况,还能方便管理层做出经营及管理决策的调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我国当前的水产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普遍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信息平台。从目前的状况分析,信息化建设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工作人员不申请,管理层不重视,因而难以对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改善,导致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陷入尴尬的局面。
(四)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目前,科研单位虽然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量化评价体系,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能建立责任追究制。
三、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随着国家对水产科研资金投入的大幅增长,如何确保水产科研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承担起水产科研职责的履行,建立建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涵盖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一般而言,科研事业单位在制订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必须要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发挥其主观职能及监督职能,通过考核评估对沟通合作、执行、预算,决算等阶段予以事中控制考评,同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并且鼓励控制的成效,对不遵守的人员进行相应处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完全实现内部控制,而是要以人为本,灵活的对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予以控制。科研事业单位在接受监察审计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相对较多,其次在经营、租赁、融资及投资等方面也有所涉猎,这就导致假如内部控制过于严格,将会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适中的原则,严加控制经营、租赁、融资及投资等领域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完善报销程序,充分利用公务卡的防范创新举措。
(二)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保证科研事业单位财政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会计法》等诸多法律均明确规定了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点,凸显其重要性,所以,想要强化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则必须要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应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全程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财务负责人须加强与科研项目负责人员沟通,宣传内控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作用,提高宣传力度,组织学习及培训,在整个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营造一种提高内控意识的氛围,并且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结合各个单位和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及效益性,并且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确保内部控制能够在科研事业单位财政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建立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环境下通过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兴技术建立起来的信息化,财务内部控制平台可以对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措施等予以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有效,方便国家审计,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连通性及协作性,促进财务内部控制的有利监管,所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非常有必要,在这个信息化平台中,领导、管理人员、部门及科研人员均能够实现共享的财务数据,但是不可以对数据进行私人修改,仅有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方可具备相应权限,对数据进行修改删除。财务部门能够获取业务数据信息以及相关资产信息,且相关部门及领导也能够获取相应的财务信息,从而将此作为战略发展以及科研业务的依据所在,其次,信息化系统能够结合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科研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从而对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效力,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需求。
(四)完善内控评价体系,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水产科研单位在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经费的到达情况,预算的执行力度、经费的使用、绩效的考核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加以规范,通过科研和财政的两大核心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促使项目经费的真实有效及合理使用。与此同时,要求相关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规划以及绩效管理工作,做好资金的预算编制,保证资金的使用合规合理,杜绝违纪行为发生,真正系统化和规范化内部控制,提高水产科研资金内部控制质量。也可以聘请中介结构予以绩效审核,或者利用各种媒介公开信息,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而对当前的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四、展望
强化科研事业单位财政内部控制对于整个财政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财政混乱、腐化等现象,还能够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监控及监督,提高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保申炳旭.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会计师,2010,(9):108-109.
[2]杨艳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8):109-110.
[3]华玉环.关于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2,(19):130.
1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必要性
1.1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知识创新的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校作为原始性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科技创新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其中,高校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研方向,协同攻关创新,都需要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1.2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科研水平是高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创一流,就必须培养出顶尖的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只有不断加强科研管理,才能提高科研水平,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提高科研工作水平的需要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完善,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学发展,影响到科研资源整合、科研项目进度、科研成果质量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水平。加强科研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加强资源配置、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推动学校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也能从管理中,加强对比分析,明晰科研优势劣势,汲取先进经验,实现科研后发发展。
2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管理观念不正确
一是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意识,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科研经费投入不到位,科研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且缺乏专业背景的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不够。二是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意识,没有对科研项目及时进行过程监督和管理,导致课题项目无法结题或者质量太低,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三是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意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项目没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产出投人比低、生产与科研脱节,无法与社会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无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2 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科研评价机制内容不健全,一些高校注重教师科研成果产出量,以科研经费的多少、核心期刊论文数、出版专著数量和获奖成果数量等为考核标准,缺乏对科研成果实际效应的应用的考核,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容易滋生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到学校科研的繁荣和发展。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形式比较单一,多为物质上的奖励,缺乏精神上的激励手段;奖励机制多,惩罚机制少;三是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预算与支出的矛盾不能得到正确处理,近年的发生的科研腐败大多出现在经费领域。四是教学科研互促机制不健全,教学与科研“两张皮”,教学没有能很好的促进科研,最新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
2.3 科研组织模式不科学
当前,科研领域的精细化、学科的综合交叉化趋势进一步增强,重大攻关项目的多科性、集成性越来越强,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能够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由于历史和管理的原因,一些科研人员习惯于单打独斗,以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方向等为依托建立的科研创新团队尚未建立。一些高校存在科研方向分散、优势科研力量无法聚集、科研项目散兵游勇作战等问题。有的虽然成立了科研团队,但实质是一言堂,项目主持人决定一切或包办一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单一,创新性欠缺,团队名存实亡。一些项目主持人或参与人,利用行政资源申报项目,但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课题研究,团队学术行政化现象严重,科研成果质量不高,阻碍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2.4 科研信息平台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科研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当前,从科研项目的资料获取、项目申报与获奖评比,无一不涉及到科研信息管理平台。部分高校因对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清晰,科研信息管理平台没有建立,一些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信息技术掌握还不熟练,导致了科研机遇的丧失。一些学校虽然购买了科研管理系统,但因为缺乏整体规划,或缺乏与学校实际对接,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一些学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没有充分利用,处于停滞状态,科研动态信息没有及时导致科研网站形同虚设,科研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共享。特别是当前国家纵向科研项目也采用网上填报方式的情况下,加强科研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效率势在必行。
3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3.1 树立正确的科研工作观念
一是建立有一支充足、精干、高效、专业科研管理队伍,落实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加强科研工作的服务和协调,推进科研项目在校内的进度。二要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着力整合科技资源,努力拓宽服务领域,注重学科间的联合攻关,搭建有利于高水平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二是加强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及时传达上级和相关要求,督促科研人员依据项目的预期目标和要求按进度开展研究,对科研人员研究中遇到的条件保障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未能通过验收的项目,科研部门要加强督促与监管,按照有关管理方法履行相关程序和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四是加强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加强与区域地方的战略合作,将市场需求作为确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提,组织科研力量以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为重点,扩大项目来源和服务面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技术和智力人才为社会和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咨询。
3.2 完善科研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要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适应科技发展需要。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以管理促发展、促效益。要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及时跟踪并适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政策的转变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加强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集成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强科研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开发等不同的科研类型以及所承担的不同性质的任务,建立健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政(下转第43页)(上接第32页)策指标,对科研人员要在精神上鼓励,在政策上倾斜,在物质上帮助,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出好成果。三是建立科研评价体系。科研部门应根据科研规律和学科发展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一方面要注重规模、数量、总量等指标,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水平、质量、实践应用等指标,实现对科研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引导。要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科学研究的长期性,不简单以数量论成绩,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首创性、独创性。四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衡,通过教学为科研提供研究重点和方向,解决科研中技术路线问题。通过科研提高教学的深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两促进、两不误。
3.3 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一是依托研究方向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为目标成果的技术创新。二是依托科研项目建立科研创新团队,汇聚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通过交叉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提高科研的准确性、科学性,增强综合解决社会和企业行业重大问题的能力。三是依托领军人才引领科研创新团队,依托领军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研究兴趣和独特研究领域,实现科研突破性发展。四是依托科研基地平台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大学研究院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为依托,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创新科研团队。五是出台政策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设立一定数量的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岗位,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队伍 团队建设 管理考核 科研环境
[作者简介]肖兆飞(1973- ),男,四川简阳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省级示范建设项目“教师团队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37-02
一、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
1.科研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科研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高等职业教育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证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队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研工作的地位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成立之初的高职院校有三种途径:一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而来;二是多所中专合并而来;三是独立建立的高职院校。而中专的实际是教育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开展,没有意识,也没有经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及思想在很长时间上沿袭着中专的运作痕迹,造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忽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或机构的设置在学院的整体工作中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上。高职院校成立之初,很大部分院校没有科研处,有的建立了科研处也只是附属于教务处。有的挂牌建立机构很长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工作。科研处在行政部门上处于虚设或空设的地位。二是科研处工作平台搭建不够,缺乏创新支撑的条件。科研处一般被归入二类科室管理,学院在科研办公经费预算上比起其他部门大打折扣;科研处人员的配备上也是参差不齐,一般是2~3人,工作量大,行政研究一起抓;人员素质的配备上不够科学,学院把科研处作为一般行政处室对待,科研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显得极端不足。三是科研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科研工作者不受重视。在高职这种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学院,科研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是教师的自由行为,教师没有科研压力与动力。学院在管理考核上,科研没有硬性指标或考核的比重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科研处及其科研工作处于学院的边缘地位。
2.科研团队建设缺乏条件平台支撑,难以形成研究合力。学院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决定了学院科研工作的重点和内容。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决定了教师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既没有大的政策鼓励,也没有大的政策约束,学院科研工作基本处于教师的个人行为。从内容来看,教师的科研主体和内容基本处于围绕教学、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管理经验等微观方面的内容,在涉及学院宏观管理方面显得较为欠缺。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需要整体研究合力,这就需要开展团队建设。而现实是在高职院校,学院科研团队建设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是学院领导层重视不够,科研团队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导致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高职院校学科专业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封闭,自成一体,导致系部之间、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缺失,难以形成合力。学院科研团队缺乏条件平台支撑,导致了学院在科研项目争取攻关、开展横向合作等方面遇到了较多的难题,科研成果的产生方面更是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成果。
3.管理考核导向不明,科研队伍建设成效不足。管理具有导向、激励、监控、评价等作用,科研队伍建设的好坏,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与学院管理导向极为相关。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导向工作显得极为不足,制约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院对科研管理工作一是没有纳入严格的教师考核硬性指标体系中,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成为教师自己工作的一种强行行为,还处于一种自由状态,难以对教师形成工作压力和工作动力,缺乏考评刺激。二是奖励先进、惩治落后的激励作用不够,难以形成导向作用。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悬殊较大,尤其是在文科类学院,显得极为不足,主要在于奖励的额度与幅度不够,教师宁愿多上课,甚至在外代课,争取课时津贴,也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加上学校对没有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无任何惩罚措施,使得科研难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三是学院缺乏科研人才培养规划,以及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在科研内容上的缺失,难以对科研队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远规划,教师在自我发展规划上缺乏科研内容,在新教师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与执行、表彰先进等方面基本都没有科研内容,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很容易造成人才脱节和断层的情况。
4.缺乏学习交流平台,难以实现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制约瓶颈问题还在于人的问题,科研队伍建设与本科院校相比缺乏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平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处人员本身缺乏交流平台,与同行之间、科研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交流不够,导致科研管理方式、管理观念理念上的不足,眼界狭窄,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及主研人员科研技能技巧学习不够,在科研课题的项目申请、研究过程、研究方式方法、资料数据积累及团队建设与协作上显得不足,这影响了科研队伍的水平,制约了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三是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之间交流不够,导致信息缺失,难以把握最新的东西,观念相对滞后,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受到制约。
5.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尤其是教学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缺乏整体工作的合力,而科研工作的根基是离不开业务部门的,科研项目来源于教育教学,而高于教育教学,来源于工作实际,而高于工作实际。二是科研工作与企业行业联系配合不够。高职教育的科研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纯理论的偏少,而应用性偏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与专业、行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进相联系,离开了行业、专业和企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评审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各级成果评审中,高职院校科研成果项目数量推荐上,基本都是一项左右,显得有点厚此薄彼的感觉,这不利于鼓励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出现,更不会对科研队伍建设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
1.更新观念,内化需要,提升地位。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大群体中,高职院校在观念上应该有所更新,那就是在考虑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机构设置、评价考核、质量监控等方面向本科院校学习、借鉴、靠近,包括了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上,要取得科研队伍建设的成效,首先,学院管理者应该看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观念,要让学院的科研工作在学院这一盘棋中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作战师”“参谋师”的作用。其次,要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加重奖励等激励方式,将科研工作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形成人人重视科研的风气。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要充分重视科研在自身业务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中的作用,要让科研的作用在教师头脑中得到内化,成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和需求。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在看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迫切性,在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业务指导的同时,在成果评审、硬性条件支持等方面有所倾斜和侧重,从而提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2.注重团队,形成梯队,产生合力。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纵向项目过多,而横向项目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中团队建设缺失的制约作用,难以在项目申报与攻关上形成合力,达到较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点就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团队建设。在科研队伍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注意利用培养、引进等方式选拔人才,要挖掘有实力、有潜力的科研人才作为主要成员,要为他们的工作开展创造平台,做到有所为,有用武之地。二是要注重专业搭配,在考虑合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团队班子,这个班子一定是多学科的,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具有一定竞争和攻关能力的。三是要加强梯队建设。梯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要考虑其年龄特征,要形成年龄层次差别性、知识经验互补性,以保证科研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无论是团队建设还是梯队建设,都必须做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发现培养、分步实施、不断壮大、走向成熟的目的。
3.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增强效力。近年来的事实表明,高职院校虽已跨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其实在对外交流上,高等教育内部长期形成了“两张皮”,那就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原则上本科院校不参与高职高专的活动,而高职高专也不参与本科院校的活动,这是其一。其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在活动上由于限于经费等制约因素,所开展活动很有限,科研工作活动更是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要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对外交流,这其中包括了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的交流,从交流中学习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其次,是要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总结经验,整合资源,提升水平。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的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寻找项目,在合作中提升研究水平,在合作中推广研究成果,在合作中提升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4.塑造环境,加强培育,整体提高。对科研工作队伍的最大激励在于其科研成果得到认可,而科研成果的激励关键在于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培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需要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学院塑造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科研人才、尊重科研成果的人文环境,为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制度导向来激励科研人才,表彰科研成果,为科研队伍的工作劳动及科研成果提供条件保障。因此,科研队伍建设环境塑造的制度建设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制度保障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除塑造环境外,科研队伍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培育科研成果来激励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的培育需要学院为其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了硬性和软性的条件。借助科研成果培育这一项目支撑,科研队伍建设的成长平台必将落到实处,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员素质必将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2]陈小建,王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及科研队伍建设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5).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s an effective suppor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so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one of effective ways to develop the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nd how to construct it, and problems in it.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平台;构建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69-02
0 引言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扩张之后,内涵建设和整体质量提升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可是,科研工作对高职院校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院的发展。构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水平,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科研平台的含义
科研平台,是指科学研究及科研活动中各种支撑条件的综合配置和运用,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也可延伸至知识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还可按照研究类型划分为基础研究平台、应用研究平台和发展研究平台。[1]狭义的科研平台,一般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和试验场地、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形资源。广义的科研平台,一般指包括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在内的人才资源、信息、制度、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的集合体以及最佳配置和运作的方式,组成科研平台的基本构架。科研平台还可划分为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包括人才平台、信息平台、环境平台和制度平台;硬件平台包括设备平台、实验平台、图书资料和科研经费的支撑程度。
2 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特征
2.1 突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是职业教育中的较高层次,基于这种特殊性,构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一定要突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因为它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时期,国家将逐步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必将对高职教育的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设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科研平台,才能使科研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既要与普通高校有区别,既不能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又要有别于中职教育,不能成为中职教学简单的升级版。这就要从教学的层面去研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找出问题,改进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
2.3 立足应用型研究 高职院校要真正被社会所接受,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主动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优势。因此,高职教育科研平台,要促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直接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解决企业、地方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把科研重点应放在应用型研究上。
3 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构建
3.1 科研环境平台建设 建设科研环境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首先做好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其次,创造力是在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它也是科研人员的重要能力。最后要提高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②开展科研人才交流与引进工作。科研平台建设,就是要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人才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因素,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级。
③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3]。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
3.2 科研制度平台建设 建设科研制度平台时要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科研的相关制度是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的“法律法规”。①科研工作机构建设。②管理制度建设。③人事制度建设。[3]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一是实行高职教师科研工做量化制。二是建立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科研人才平台建设
3.3.1 科研带头人的培养 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高职院校科研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科研带头人问题,注重培养学术道德优、组织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问题,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使科研带头人能够充分展现其才华,最大限度的营造适宜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强调科研带头人的重要性。
3.3.2 建设雁式科研团队 首先,加强对高职院校现有人才的培养,形成科研团队(雁群)。第二,以院级重点项目为中心,培养学院科研带头人,充当科研团队的领头。第三,以院级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学院骨干科研队伍,形成科研团队中间雁。第四,以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为基本,大力培养青年科研队伍,建立科研团队的雏雁群。
3.4 科研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4.1 疏通科研信息通道,及时科研项目申报信息。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进行业务对接,疏通科研项目申报通道,获取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及时,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
3.4.2 加强科研项目过程信息化管理。过程控制管理是以过程为管理对象,加强过程实施的监督和评价的信息化,及时发现问题,使科研管理过程更加完善。
3.4.3 及时进行科研成果。高职院校要实行科研成果制度,将学校成熟的成果以及即将产生的成果对外,企业可以了解到高校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同时将成果直接发送到相关企业,供企业家查看。
3.4.4 做好企业与科研人员对接服务。主要是企业通过平台自己的实际技术需求,学校科研处对需求进行分类整理、。
3.4.5 组织专家做好咨询服务。在该平台可以查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及专家的介绍等,专家和企业可以实现实时沟通,专家可以在此进行在线咨询、专家信息统计等。
本文仅从宏观上讨论了方案,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浩繁、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中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希望本文能对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其中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进行深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创新文化能够营造尊重自由探索、尊重首创精神的良好氛围,是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文化形态,是社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驱动器[3].国家需要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文化,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现代高校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文化,这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营造高校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励师生通过创新实现个人价值,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创造力之中,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创新文化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基本内涵是以开展教育创新为手段、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其创新人格.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举措,是提高现代大学综合实力的精神基础,是高校能否符合时代要求的前提[4].高校创新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高校保持开拓创新的源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培育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新的土壤,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活动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和品质;最后,要完善和创新高校的运行评价机制,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以培育高校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校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等创新能力的最理想、最有效的平台,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2实践教学对培育高校创新文化的作用
培育高校创新文化的关键在于提升高校的教育内涵,而实践教学可发挥重要作用[5].因为实践教学能够适时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活高校建设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实践教学还能着力营造自主的创新氛围,提升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2.1激活内在动力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人的工作”、尊重人的首创精神[6].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差异化实验设计,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激活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2.2营造创新氛围
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可从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引导和推动学生多样化的专业研究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成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出一群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升了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3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发展中的困境
3.1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
现阶段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跟不上学校的整体发展速度,从而使得对软硬件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在高校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往往存在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平台硬件设备不够齐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等问题[7],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较少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文化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3.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中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偏见,在高等教育中也存在这种倾向,即重视传道授业、轻视岗位技能培训,使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即使是实践教学,也往往只注重如何实际操作,对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不甚了解,不能形成独立体系.然而,目前不少地方高校由于受教育资源限制,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利于国家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3.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基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应按照相关原则性,体现导向性、差异性、可操作性和公平公正性;反映社会需求和高校专业特色;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实验和实训教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与评价机制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8],对于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给予学分或评优方面的优先考虑,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4构建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是高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9],所以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文化建设.
4.1注重顶层设计,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对于地方高校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0].鉴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11],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研素质训练,增加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并将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座[12].要科学构建高校艺术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整合校内资源,突破学科界限,重构艺术类、设计类、美术类等同类实验课程和项目,形成多模块、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例如将教学体系分成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活动体系.艺术类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规模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并且具有较高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工程概念.要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学生能够全程参与的设计性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实践的方法和过程,体验科学发现和工程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进而内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素养.
4.2完善考核体系,突出制度文化创新
高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外在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对艺术类实践教学应完善考核体系,出台系列制度,如“本科学生实习教学工作条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建立校、院、系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体系,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和全过程的跟踪控制,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为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制度文化的精神内涵、本源价值运用于实践教学、科研、人事政策等,可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思维,重塑高校发展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人格,从而让优秀的校园文化资源直接转换为聚集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活动.制度文化创新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造性,形成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机制.因此,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将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变革、创新和超越,在高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中有所作为.
4.3打造产学研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打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协同工程创新实践平台,将学生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新的校企地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快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践积累,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社会化视野[13].产学研合作平台能够整合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有利于校企优势互补,通过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从而实现创新和多方共赢.现阶段,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是诸多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是要建设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想建设好高校创新文化,不能把各种创新资源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要对多种创新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些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因为只有提升人的行为意识,才有可能取得创新的成果.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可以建立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集设计、制造、管理为一体的科研创新意识,从而促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
5结束语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创新是大学的新方向新使命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收效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政府、高校、企业、金融等各方面的深层机制没有大的改变。高校的兴奋点在于出成果、出论文,发表在国际高层科技信息平台上;企业则囿于自身水平限制,缺少深度创新的实力与眼光;而地方政府更感兴趣的是经济总量与税收。搞协同创新,就要秉持新的理念,打破原有机制,创造新的机遇。高校不仅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还要运用智慧、付诸实践,在现有条件下有所承担。
本着这一理念,浙江大学成立了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试图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转化高校成熟科技成果、研发领先产业适用技术、培养引进研发管理人才、引进国际国内先进项目、孵化培育发展高新企业、形成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等等。与以往的高新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或高技术产业中介机构不同,这一组织不仅提供环境、提供服务、提供投资,更重要的还要帮专利持有人组建研发与管理团队、整合各方资源,最终研制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与产品,并组建高科技公司。由企业投资人、技术和管理团队、研究院公司共同持股,鼓励和支持专利持有人走出去,走向市场。我们不搞集团式控股,只是持有部分股份,精力集中在前期项目研发和孵化上面。研究院建设前期,我们力求突破产、学、研各方面的壁垒,促进更多实用型高新技术与产品落地生根,催生更多的高技术企业,扶植其成长壮大。
当然,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育人与科研。我们是将有不同特长的教授引导到专注于自身特长的领域。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推广三个领域各有所需,鼓励一部分教授不写论文、不发表文章,专门把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推广到社会,同时还要吸引大批科研人员为项目的产业化服务,推进协同创新,形成新机制并促其成熟。
创新需要教育与科技的协同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人,人是创新体系诸要素中唯一的活的要素,即主动的要素。实现协同创新,必须首先着眼于“人”。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2012年4月18日,南开大学与百度公司举办了“索引缓存算法”成果交付仪式。完成这一成果的,是来自“南开—百度协同创新工程中心”的24岁博士研究生童健聪。产生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南开与百度自2008年建立联合实验室(2011年升级为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以来,双方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在为业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过程中,也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1年年底,南开大学还与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签订了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的协议,共建药学院与相关学科,共做大项目、好项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筑生物医药人才高地。我们在改革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科研互动创新机制、学科共建机制。
南开大学与近邻天津大学更是很早就开展了战略合作。从2001年开始,两校以联合研究院为载体,打破原有学校、院系的条块分割,通过整合双方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出一批高起点的前沿交叉科研项目,组建了一支由各领域领军人物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从而使两校由简单的校际项目合作,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
大学应积极协助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实体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
众所周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国家、行业及企业发展都极具重要性。可以说,如果企业没有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国家没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我国现阶段正大规模地加大科研投入,其中大部分经费是技术创新的科研经费,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重大科技专项等,其实在这些计划的资助下,我国的科技领域是能够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队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难以为继,从而没有很好地促进企业产品不断升级和更新换代。
其次,技术创新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以单项技术难题委托高校研究开发,解决不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可持续性的问题——今天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明天又会被那项技术难题卡住,而且工程或产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解决了单个技术、提升了单项性能,也不能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或使产品更新换代。
再次,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核心,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中心,重要的是汇聚技术创新的队伍。因此,没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实体,就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高端人才就业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目前,从事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大多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部分企业研发人员因项目关系临时组建的。企业参与人员一般不是主体成员,无法系统掌握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包括依托企业的多数研究项目),而高等院校等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原理、示范性地用于工程实际或做出产品样机后,便要转向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技术创新难题,如此,因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也因结项而解散。此时,如果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实体,也就没有足够的队伍参与项目的深度研发,以及把突破的技术做精做细、使示范的工程或产品规模化并升级换代。也正因如此,我们不少科研项目取得了技术创新并示范性地用上了,但由于后继乏力使技术停滞或倒退。
那么,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毋庸置疑,关键在人才。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主体是工程人才。我国以较低的投入,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工程教育),我们不仅要培养好人才更应该用好人才。比如说,工程类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毕业生分别有适合于研究开发、工程与产品设计、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岗位,要让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清晰地看到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和空间,当然也包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利于他们创造各自的就业岗位。
而大学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呢?首要角色和作用应是培养和输送大批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让这些人才不断补充到这个体系中并发挥主体作用;其次是面向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源头的技术;再次是要继续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改变大学等科研机构目前主要是围绕企业需要的单项技术开展研发或提供单一科技服务的合作模式,积极协助和帮助企业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提供大学博士后站和实验基地等共享平台,合作谋划技术创新的内容、带领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帮助吸引企业化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
重要的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和企业合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企业要在建设资金、技术研发和企业化编制等方面投入,同时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和平台,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
整合资源,增强科研内外合力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钱军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历史责任,是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是国家对大学科技创新作用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建筑类高校,近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科研”意识,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就当前的情况分析,虽然大多数人已开始认识到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是学校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且其均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是片面地把工作重心偏向于学校教学管理及经济效益上。加上许多的档案工作者均不是专业人士,因此思想上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还不够,导致对档案工作的细心不足,使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开展。
2.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缺乏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起始阶段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形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然而许多大学却过分地强调科研建设等方面,且科研方面的经费比重偏高。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均使用一些严重老化或濒临淘汰的设备,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协调发展,进而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得到实质性进展。
3.建设制度规范化不足
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大多来源于学校各个学院和管理部门,然而当前各部门的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没有一套完整且适用于信息化发展的采集、整理、储存及借阅制度。此外,学校收集档案的过程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现较高水平的现代数字化管理,因而无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导致最终严重影响学校档案管理的成效。
4.建设标准化薄弱
由于学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态度不够端正,致使管理工作分散性和随意性明显,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性和协调性,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下降,从而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此外,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技术保障的缺乏,同样是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决定行为,广播电视大学需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转变其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一同纳入学校的未来建设发展规划中,且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的领导应该认真听取相关工作人员对当前的工作汇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物力、人力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档案管理者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而档案管理者不仅需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应加大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可号召师生共同加入建设队伍,并向其详细讲解档案及相关法规,从而提高师生对档案的认知度,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
2.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设备是最重要的基础因素。首先,广播电视大学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以配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硬件设施,从而防止受到辐射、电磁干扰等影响;其次,还可设计开发或者采购通用型的档案管理软件,使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融会贯通;最后,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管理者还应加强安全警惕,严格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采用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进行防护,时刻做好防范黑客攻击的杀毒防毒工作,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护档案安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硬件保护工作和数据备份的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以便发生故障时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与恢复工作。但是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需科学规划,学校可将科研、教学等信息化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集成综合优势,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用,进而实现学校的全方面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共同进步与发展。
3.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需科学制定统一标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据可循和有序发展;其次,有效构建广播大学档案信息体系,使档案更加完整有序,而且更方便进行查阅工作;最后是改变“轻利用,重保存”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服务不断延伸至知识服务及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不仅给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而且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使广播电视大学的档案信息管理可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及各个方面间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分享的开放局面。
4.建立规范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学校应全面推进标准规范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可资源共享的目标。就广播电视大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建设而言,需从内部协调与宏观调控两大方面着手。内部协调针对的是广播电视大学本身,对学校自身而言,档案管理部门需积极配合并参与电子校务建设,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电子校务间的关系,使其不冲突且可有效衔接,这不仅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收集电子档案信息的繁杂程序,而且可通过网络共享这一有利平台为学校其他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宏观调控则是在现有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各大院校的指导与监督,从而确保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利进行。与此同时,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已越来越多采用光盘或磁盘将文件资料进行归档,传统的分类方法、档案整理及记录标准均无法完全适应,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新的标准制定出系统的规范化体系,并切实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摘要:知识的有效管理与知识的高度共享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机构知识库正是实现知识高度共享的重要途径。文章概述了地方高校创建机构知识库的重要性,并对机构库创建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建设方案制定、文献获取、机构库馆员的选拔、元数据处理、版权问题处理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66-02
1机构知识库目前的发展研究现状
关于机构知识库,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有人说它是以开放获取理念为根本并依托于某一特定机构而建立的数字化学术数据库,库内收录了该机构全部的学术资源及重要文献资料,且对这些资源长期保存并加以处理,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资源交流渠道。机构知识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非常迅速,2005年年底在OpenDOAR注册的机构知识库仅为128个,到2014年9月已增长到2,729个。然而,中国大陆的机构知识库建设情况很不理想,据OpenDOAR统计,中国大陆机构知识库注册数量只有33个,而高校的机构知识库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5家高校进行了注册。针对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发展不力的现状,CALIS三期工程规划了中国高校机构库建设及推广项目,建立了“示范馆+参建馆(1+4)”机制,即1个示范馆带4―5个参建馆,5所示范馆分别召集4―5所参建馆形成一个建设小组,项目最终建成了21家图书馆的机构知识库,这对于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2地方高校创建机构知识库的重要性
机构知识库是绿色OA模式,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相比“985”“211”高校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提供开放存取的资源的质量及数量方面的贡献也比不上“985”“211”高校,但创建机构知识库对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及缩小与重点高校之间的差距有很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建机构知识库,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具有本校特色资源的机构知识库,因为特色是立校之本。地方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立不但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长期保存与管理本校成员的学术成果,全面整合与揭示本校学术成果资源,展现该机构的研究成果、维护首创权,提高机构成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方便查找资料、缩短科研周期等,而且还有利于及时了解本校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掌握本校与其他高校之间在科研方面存在哪些差距,促进科学研究进而促进本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地方高校的资源购置经费相比“985”“211”高校要少得多,创建机构知识库后还可以调整数据库的采购范围,适当降低采购经费,也便于与其他机构知识库进行资料交换和资源共享。
3创建机构知识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1成立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方案小组
建设方案小组成员须由学校相关领导、图书馆业务主管领导,信息咨询部负责人、软件开发人员、各院系负责人、图书馆部分学科馆员等组成。在建设机构库之前,建设方案小组需要先期做详细周密的规划,然后形成一个全面的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建设方案,其中应该包括机构知识库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各种标准(比如元数据标准、软件标准等)、各种方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文献长期保存方案)、各种政策(文献资料收集的范围、提交政策、数字化政策、法律政策等)、质量评价体系、对外公开服务模式等内容。
3.2做好机构知识库的推广与宣传工作
很多教学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并不是十分了解,而机构知识库的顺利实施必须使这些资源提供者知晓机构知识库存在的重要价值。为此地方高校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一是通过学校网站、图书馆网站、图书馆微信、电子邮件发送等方式大力宣传机构知识库,提升作者对机构知识库的认知,了解建立本校机构知识库的必要性。二是重点关注各学院科研带头人,提高其对知识库的认知,从而以点带面扩展到整个学院对机构库加以重视。三是在学校主页、图书馆网站以及统一资源检索平台上的显要位置开辟栏目,积极推介其他国家的著名机构知识库的仓储资源,让更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3.3做好机构知识库的文献获取工作
很多机构库建立以后,文献获取量非常有限,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平均文献量是157,110条,其中排前三位的是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这三个学校机构库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59.35%,可见各高校机构知识库Y源数量建设水平的差距比较大,有的只有几千条。如果单纯依靠科研人员自觉上传效果不会好,所以,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及奖励机制,比如年终考评及职称评定等所有涉及个人成果认定的内容,都必须来源于机构知识库的平台认证,这样就可以督促科研人员按系统要求的格式及时上传文献。同时,每个学院要设立学科馆员,由他们定时督促并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上传、更新自己的科研成果,保证文献获取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高校还要借助一些软件平台,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直接获取资源,并让学科馆员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推送一些他们感兴趣且对教学科研有帮助的文献及其他一些机构知识库的资源,让他们感受到开放存取的价值所在,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达到主动上传科研成果的目的。
3.4做好机构知识库馆员的选拔工作
因为机构知识库的馆员需要负责文献资源的搜集、筛选、审核以及组织、加工工作,所以选拔馆员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及专业背景,因为审核需要专业人员,需要审查提交内容的质量和元数据的一致性,审核提交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二是要掌握机构库建立的技术,熟悉机构库软件平台和主要的机构库软件,要学会测试、部署、更新和升级软件。三是要熟悉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校的主体专业、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各学科的研究方向等。四是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与学术部门、教师、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及各个院系建立畅通的联系,宣传机构库对教师的益处,协助教职工按照要求将内容提交到机构库中。
3.5做好机构知识库的元数据处理工作
元数据处理需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对资源必须采用标准化的描述。②系统平台对各种类型文献的兼容性。地方高校机构知识库搜集的元数据格式包括很多类型,如:PDF、PPT、文本格式、图像、音频及视频剪辑等,收录的文I类型也有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技术报告、手稿、网页、演讲稿和艺术获奖作品等,因此就要求机构库的系统平台必须对各类型的文献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3.6做好机构知识库存储政策的制定工作
制定弹性的存储政策,与学者更加认可的学科库共享学者的研究数据,例如:万方学者圈的数据,让学者们充分感受到提交到机构库的学术成果不仅有利于机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发展,要让学者主动到本单位的机构库提交学术作品。
3.7做好机构知识库的版权问题处理工作
机构知识库设立的最大目的就是文献资源的自由开放获取,这势必会涉及文献的版权问题。地方高校图书馆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科学、人性化的版权政策,处理好文献的版权问题。在提交者提交每份文献资料之前,需要其填写授权同意书。对那些不同授权的文献资料要采取不同范围内的开放获取,即没有版权纠纷的文献资料可以全球公开,可能有版权问题的文献资料只能在图书馆内公开或在校园内公开,对一些的文献资料要依据保密协议有限制地公开。
4结语
地方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创建,不仅能拓展高校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知识共享与学术交流,打破数据库商和出版商对文献资源的垄断控制。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机构知识库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升本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让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尽快赶超“985”“211”高校。
参考文献:
[1]黄鹏,张闪闪.高校机构库建设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4(2):109-114.
[2]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2015-08-26].http:///.
[3]郑微波,魏群义.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4):59-64.
[4]李宏宇.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机构库的维度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4):36-37,45.
[5]刘红玉,罗南,何冰.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7):52-65.
[6]张丽娟,陈越,黄闽.高校机构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2):21-25.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课程群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统转变为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来主动迎合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作为一门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信息的设计开发,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信息开发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加以挖掘和分析,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对学生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推动课程群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6-7]。由于专业的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对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往届毕业生以及相应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面对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无法独立自主解决。因此,本文依托信管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在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整合了教学团队,软件平台和企业等资源,分别形成了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实践课程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四大实践平台,帮助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出发,项目组一方面调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同时对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项目组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系统调研,项目组充分意识到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比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他们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认为实验课程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无关紧要,造成了实验课的缺勤较多;二是实验课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三是教师相对于理论课对实验课的要求不高,造成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这些现象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支撑理论教学,不仅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软件平台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撑不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要求的软件也种類繁杂,而该专业所拥有的软件不足,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定位未能与课程密切联系而造成的软件平台对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未能与其专业理论课程完全对应,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结合度不够。
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原来的方式,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例如:关于数据挖掘的实践教学还是学生在学习各种数据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实践的练习。实践内容不够新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够前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度不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实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岗位,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IT技术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需要加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教协同”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基础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系
为了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容与联系,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衔接设计和集成,进一步划分为相互支撑的三个课程群: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与电子商务运营。“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核心课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四门专业课以及《专业教学实习》;“电子商务运营”核心课程群定位于管理决策在商业管理应用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与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四门专业课;“数据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群定位于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商务智能》、《R语言与数据分析》和《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五门专业课以及《数据分析实训》。
通过对已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我们构建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配套完善、实战训练、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的课程教学软件平台,“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战训练”的专业实验室平台,“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3.1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
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在课程群建设和已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形成满足课程群教学的软件平台。首先要保证信管专业教学各个课程群的软件配备。其次是为教学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软件工具,避免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使用最新最为实用的软件,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面确定了三项实训科目:《建模与系统应用实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通过这三项实训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训中检验,看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并且在实训中补充自己课程知识中忽略的知识点。通过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系统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训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論知识的学习。
3.2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构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基础上,我们完善实践课程与资源建设,发挥软件实验室的作用,更好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群的课程案例集“决策支持系统案例集”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的课程案例库“社交商务案例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群的大数据分析数据集“大数据分析数据集”。这些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们完成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实验手册》、《GAMS软件实践应用手册》等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3.3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
专业实验室平台主要是为信管专业学生构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实战环境,这主要是弥补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且较为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不足[10]。
因此,为了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形成数据分析思维,我们指导学生如何从数据采集、清洗到数据挖掘多个方面来锻炼,从而让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的需要。首先,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实践教学软件实验室,构建大数据实训科研平台,从企业引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和项目案例,为学生搭建起接近企业真实应用的大数据实战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通过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其次,我们结合实践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与学院的实验教师一起组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上课,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训实验指导老师,并以客座教授来引入企业导师加强实验指导的师资力量。
3.4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项目情况,而且在参与项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项目规划、设计到研发实施的整个流程。学生通过在实习训练基地实习,学习了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在校学习弥补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也加强了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们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放、共享、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专业实训的需要。该平台良好地支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于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毕业设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多学生以数据分析作为论文选题,论文质量很高,多篇论文获得校级、湖北省优秀论文。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数学模型竞赛和数据分析竞赛中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8年仅有3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省部级奖项,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其中3项国际级获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更好地走进企业内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中的任务。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领航”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科研能力,从理论与科研结合方面来更好地提升了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况,基本上报送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5总结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15-02
开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经济、智力等资源上具有互补性。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合作中获得企业技术研究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收益。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补性资源,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为有效培养创新人才创造独特的条件。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
关于协同创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多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有学者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协同创新活动”。
二、协同创新的意义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推进科教兴国,国家提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对协同创新进行策划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三、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高校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方面,有着特有优势。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我国产学研合作来看,要实现高水平高起点的协同创新,必须健全政府引导调控,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自愿协同创新。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多种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应通过共建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教授进企业、研究生挂职锻炼等举措,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以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好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训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一)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通过协同创新的纽带,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以全面提升人才质量为主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一批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对高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会起到推动作用,最终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高校培养并输入社会的人才,将运用他们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展开创新活动,他们是高校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媒介,是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大学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大学要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探索更加适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的联合培养应考虑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大学和企业之间通过建立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双赢的校企合作良性格局,双方都有内在的动力参与协同创新。通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四、行业特色大学的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在行业特色大学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协同创新,使其具有行业属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行业特色大学能够快速凝聚组织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于有限目标,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典型的行业特色大学,在多年的办学特色中始终保持行业特色。我校气象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通过制定气象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为我校学科建设紧贴气象业务需求、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通过设立大气学科特区、气象工科特区,推进重点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强化了传统优势气象学科,提升了气象工科,发展和拓展了新兴和交叉的气象学科,推进气象科技产业化,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气科学学科生态群。根据所形成的学科特色,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对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介绍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时展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通过与气象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紧密协同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气象学科,力争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服务国计民生做出重大贡献。
五、我校协同创新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一)主动融入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不断加大优化资源组合与学科融合,加强与气象行业联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及研发的力度,积极承担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和气象软科学研究。
(二)积极打造基地平台集群
我校与中国气象局、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一批实验室、研究院和产学研基地。通过平台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主动融入气象业务科研体系提供了平台保障。
(三)打造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
我校通过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组建了相关研究院、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我校的人才培养以服务江苏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积极响应江苏省“校企联盟行动”,通过与企业研究院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解决企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集成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共建研究院,引导教师科研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与各大知名企业建立起“校企联盟研究院”。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飞速提升,国家对于高校人才的要求以不仅仅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具有较强创新性及实践性。特别对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本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创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以及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四个方面,结合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简要介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方法。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当前的高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从业经验,使得教育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面存在断层。因此高校亟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现任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大力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鼓励教师将学校同企业的科研平台结合起来,同时开展横向及纵向项目,做到科研结合实践,保证了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增强其实践性。
二是资助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研修及技术交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并鼓励教师发表会议论文,通过交流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三是设立企业实践机制。定期委派多名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将企业的资源和资金优势同教师的研究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企业合作优势,让企业中生产经验与教学能力兼具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活动及专业课程建设中,设计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现师资队伍由单一的专任教师结构向“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转变,充分利用“校企互动”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及实践水平。
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进行改革,设计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方案。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大力开展教学改革。高校在制定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及修订课程大纲时,应当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计划。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让企业参与其中,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此外,还可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结合企业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
其次,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核心,授课时,将理论性强的课程同实践性强的课程结合起来,以理论为主,同时强调实践,即通过列举工程实例问题,并要求学生依据实际问题给出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使学生在掌握了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充分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最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整个教学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知识教授阶段、工程理论结合阶段以及综合能力提升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基础,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一阶段主要在本科前两年实现;以第二阶段为进阶,将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转化,这一阶段主要在大三、大四学年,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及企业实习等途径实现。第三阶段主要为实现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的循环,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阶段,学生的理论转化实践能力通过本课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检验。对于实践重要性的强调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创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课分为四类,即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工程实践以及创新实践。创设与上述四类对应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可在真正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
实验教学阶段,加大实验资源投入力度。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硬件投入,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维护更新现有实验室的设备;二是增设含新型设备及软件的实验室,如先进自动化测控系统组态设计实验室,该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单元设计、软件制作及调试等的系统的实验条件,大幅改善了科研环境。
社会实践阶段,借助同企业进行课程合作的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方便、更高层次水平的社会实践机会。学生能够在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将研究带入企业中,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增强科研的实践性。
工程实践阶段,在学校内部建立工程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之前先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认识,并且提供给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不仅掌握操作方法,更明白了在不同条件如何选择不同设备的问题,真正使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实践阶段,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平台,结合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依托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首先,通过设立多样化的实验课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检测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原理等。在实验课中,除向学生布置指定性实验,即教学内容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之外,还应当布置设计创新类型的实验,鼓励学生独立选择,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中检测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其次,为学生提供各项实习机会,如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等,通过亲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毕设课题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本文就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应用人人才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具体的培养计划方案。但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不高及企业需求改变等困难和制约。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高效不断地付诸努力,面临并解决困难,努力开展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迎年、李邓化、苏中、曹荣敏.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4:9-10.
[2]曹国辉、王新忠、陈伯望、文明才、祝新. 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J]. 中国建设教育,2008,11:10-13.
(一)知识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群众来说尤其对于科研工作以及学校教学主体来说,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是科研服务和教学知识补充的重要途径。有效的信息资源建设,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帮助和推进。现代图书馆的一般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方面是实体资源,例如图书、杂志、报纸、文献等拥有印刷性质的DVD、磁盘及磁带等一切实体的信息载体;而另一方面则是无形的信息载体,例如互联网文献以及可以通过图书馆内计算机连接本馆以外的信息网站所获得的的资源等等。这两部分是现在图书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来说,更加突出了无形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性。
(1)知识背景驱使下,信息资源建设是推动图书馆进步的重要部分
所谓的知识背景,就是在事物发生时所需要了解的背景环境资料来对此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所需要知道的并不只是知识还有更深层的知识背景,在知识背景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不仅是对图书馆本身的一个提高,对于需求者来说,也提高了图书馆利用率和资源的可靠性;
(2)知识背景下的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重新构建格局的最好时机
对于图书馆来说,大多数呈现出图书实体、画面带音实体以及数字媒体虚拟的三方局面,大多数的需求者所得到的资源都聚集在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其局限性大大降低了满足需求者的条件,而知识背景下的信息资源建设,可以让图书馆重新考虑信息资源结构的问题,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知识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信息资源的建设对于图书馆来说是具有一定规律和重要原则的,它决定了图书馆对于需求者的可用性,也就是说,知识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必须遵循的原则:
(1)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图书馆应该建立基于需求者所需信息的资源建设
满足这条原则,是为了了解需求者需求信息,以便建立更贴近需求者需求的信息资源建设,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必须将所要建立的信息资源分类并按照需求者阅读习惯进行收集,例如:科研工作者通常需要的文献、杂志图书资料以及有可能涉及到的外围网络资源,可以放在统一类别里,在此之中还应该将比较偏或者比较难找的资源单独放置,这需要图书馆正确了解此范围内的知识背景条件,以此来进行此类别的规范。所以图书馆不仅是要了解该知识范围的大致背景更重要的是实时更新,与社会环境接轨,不能够忽视掉需求者真正的需求,应该贴近他们进行不断的更新;
(2)图书馆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平台,并且选出重点信息收集平台
对于图书馆来说,只拥有外围网络知识平台是不够的,很多图书馆都在外围网络例如:知网空间、万维网等知名网站进行公共注册,以便于需求者查找所需的资源材料,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资源平台,此平台里应该分为常用资源搜索下载功能和重点知识搜索功能。这样需求者无需登录外围网络来进行资料的查阅,越是整洁方便的平台设计越能满足需求者们的需求。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也更加丰富了图书馆的自有信息资源。
(三)知识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上述几点可知,信息资源建设对图书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建立信息资源所需要知道的原则之外,如何在知识背景下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
(1)正确处理各种图书馆收藏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图书馆应该正确的去引导各种馆藏之间的关系及互补性,应该避免馆藏之间严重重复浪费资源的现象。对于图书馆来说,信息技术的现代社会,纸质的信息资源材料已经很缺乏,数字信息化的资源材料占领着有利地位,总有一天纸质资源会变成资源材料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由于纸质材料的保存成本低,具有特殊的文化底蕴,造成了它必须被保留的价值。所以图书馆应该严密的保护这些稀有的纸质信息资源;而对于电子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引进大型全面的信息资源网站,用于资源的公用性和多次重复使用,减少因为复本资源信息少的情况,而存在的无法满足需求者的现象。
(2)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做好资源流失的防范工作
这一条简单说来,就是防止意外发生时纸质材料的丢失和资源流失以及互联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尤其是互联网安全问题,例如数据库崩溃,网络崩溃以及资源数据库被恶意攻击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有可能破坏图书馆馆藏的资源安全性,建立馆藏数据库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图书馆应该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以免信息丢失后造成了不必要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