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
一、引言
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来看,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有着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初中历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对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影响。教学情境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对于学生来讲,教学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历史这门学科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一)历史图片的运用
在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图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折射出人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图片所储存的大量历史信息,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组合成为人类历史较为完整的画面。图片与文字一样,完成了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形成了人类对历史的基本印象,留下了历史现象的全部或者局部痕迹。可以说,图片记录了历史,图片说明了历史,图片演绎了历史,图片也证明了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可以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再配上文字的叙述,可以更好地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有哪些名人吗?”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有说诸葛亮的、有说刘备的、有说张飞的、有说曹操的……我接着问:“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的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是主体,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造成了课堂氛围的沉闷,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围绕学生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就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历史,没有结合教材上的历史照片来重现历史场景,教学效率不高。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历史场景,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语言、动画等于一体,能够缓解学生视觉疲劳,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例如,在学习《的烽烟》这一课时,我将这一课的课件制成PPT,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的视频片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故事化的情境
初中历史知识大都比较具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加深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去体验故事情境中的角色,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迫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创设故事化的情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建国.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8):2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考试作了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历史实行了“开卷考试”,这样一来好像历史就变成了副科的副科,在学科中的比重似乎比其它副科更轻一些,使得学校与教师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是缺乏激情,历史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其实历史是初中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应该完全把目光只是放在中考上,要探讨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改革,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合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如果按照课本去讲,那只会是干巴巴年代与名字的堆积物,学生不仅无兴趣去学还会越听越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还是人类文化典故的载体之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充分利用典故的故事性,可以帮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就有许多成语典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解读,以一个成语典故作为历史某一事件的阐述载体,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毕竟就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讲故事“的方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举例说,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时,教师如果只是把这个战役定义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从课文中阐述“前秦80万军队对东晋8万军队在肥水展开斗争,东晋最终取得胜利”,那稍显枯燥,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毕竟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从课文中获得,教师在进行“复读”那肯定难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而如果教师以成语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典故为核心主题,展开故事性的教学,则必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又如,在学习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知识点时,教师也以“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典故着手,进行教学组织。“投笔从戎”写的是班超为报效祖国,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而后一个成语写他在通往西域的途中,临危不惧,果断的斩杀匈奴使者,胜利完成东汉赋予他的使命。通过这两个成语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并很好的描述了班超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片段。而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被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典故所征服,不仅学习兴趣大增,文史知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教师可以把“成语典故”作为教学的支点,在此之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也找出与历史背景和人物相关的历史典故,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增加师生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更为广泛的搜索,找出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无疑可以增强学生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可以间接的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利用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录已经不在单纯的依靠文字,而是充分的利用了各种科技,历史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在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人对历史的演绎和追溯方式,把历史影音资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动”的历史画面中,认知历史。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以近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某个片段为教学资料,让学生从中判断其剧情是否遵循历史进行改编,如果与历史记载有出入,那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述,甚至可以让学生担任“编剧”,从史实的角度出发,对人物事件进行编排。通过这样的影像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历史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结合社会焦点事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几乎没有障碍。初中学生虽然没有进入社会,与社会亲密接触,但是这并不妨碍社会各种信息传入校园,也并不妨碍学生读取社会各种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更是“无孔不入”,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对各种信息都怀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进入社会信息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时代的发展出发,在教学中注意以社会焦点事件为背景,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阐述,在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教师可以从近段时间一些省市争夺“100周年纪念日”的归属为导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根据个人的判断,对这起“纷争”做出相应的评述,并说明自己的判断的理由。通过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也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从实用性的角度,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才会完全融入课堂,而教师也才能顺利的把信息传达给学生,保证传输与接收双方的同步有效进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新的教科书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目标让学生参与制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走向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有着一定的转变。历史作为初中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学科,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深刻的作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朝代、年份、历史事件的记忆是否牢固,而忽略了公民教育的这个话题。所以,与许多国外的教育相比,我国历史课堂中公民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本文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对其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研究
前言
“公民”这个话题经久不衰,是许多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都非常关注的部分。同时,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国民意识,使他们对历史课堂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准确的解读,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主义人民的素养。所以,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课堂中的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的意义
1.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公民精神和内涵的理解有着深刻性的必要。从经济角度而言,我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中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要求公民要在发展中以长远的眼光入手,从而达到责任意识的培养。这种形式大大压制了人民的主体意识,对个体化的健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今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强调责任的同时也应该使人们明白权利与义务的相对统一,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而学生作为国家重点的培养对象,也要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必要选择。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形成的基本时期,这时他们的心理都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不在教育中对其进行引导,很可能会使他们误入歧途。以一个典型的实例为证:在苏州的一些城郊地区,网络发展的较为迅速,学生们所能够了解到的信息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不良的因素在校园内进行传递,学生们受到此类信息的影响会将法律意识抛到脑后,进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另外,当前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过度,孩子们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忽视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3.开展公民教育是深化初中历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学生都成为了“应试读书的机器”,他们不能够将知识进行了解与消化,只注重书本中一些必考的问题。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总是会让学生去记住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不仅不能对知识进行很好的了解,并且会对历史产生一种厌恶感,他们只是在记忆中将事件的名称以及所发生的年份存留在脑海中,又如何提及深切性的感悟呢?教育改革的形式下,国家对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而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意识到自己作为国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培养措施
1.确立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公民教育的课堂培养上,确立教育目标是首要任务。教师在制定方案时,要从教学任务、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将公民教育的理念时刻在课堂中渗透。例如:在《与抗击沙俄》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组合,以单元模块的设计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对内容进行消化。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了解是哪个国家侵占了台湾,它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侵略的以及针对沙俄入侵黑龙江的这段史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研究历史上台湾在我国分属于哪一范畴。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组内的讨论,引导学生由内容向情感的方向延伸。最后,教师为学生们讲述郑成功的过程,将郑成功当时的心情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身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担当。
2.灵活的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历史的教学手段在长期以来都是多种多样的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要学会灵活性的变通,才能够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体会到作为公民的那份情感。以《》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段,让学生们首先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以日军侵城,并且将中国人进行活埋的片段为例,让学生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以学生的个人理解为起点,为学生们声形并茂的描述出整个事件,在其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以情动人。这种方式突出的是讲授过程中的艺术性,丰富的历史细节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公民教育的具体内涵。
3.将讨论法运用到其中。讨论法对历史课堂中公民教育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令学生们在书中寻找答案,进而活跃课堂气氛。第二,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进行意义探讨。最终,教师将三个小组内讨论出来的结果都进行归类,引导学生们思考“商鞅变法的方式对于现代的中国是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在课后进行整体总结,以每个学生不同的角度出发,令他们写出从中感受到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中公民教育的意义非常深刻,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进学生的民主意识,让他们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将“公民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传递,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吴艳 单位:苏州市景范中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提升教学成效 创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师生对历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与此有着必然的联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从情感、能力、思想与知识等方面形成合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学成效。
一、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面,初中历史学科和地理、体育等科目一样,是“二等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首先,让学生明白,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具有一定的认识,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增强责任感。其次,通过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明天,“知古方能前瞻”,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到丰富的规律,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强化手段提升,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得到普及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辅助手段,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比例的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对此,我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导入都是教师的三言两语,难以对枯燥的历史教学课堂产生激趣作用,我在新授教学之前,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其次,针对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的实际情况,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从网络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片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一方面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影像,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历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三、强化模式创新,提升师生教学互动质效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机械模式,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一点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也难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我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强化课前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开展新课学习之前自行学习教材,对照预习目标进行尝试性努力,并适当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基础性资料,为课堂研究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自主探究模式创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单向传授的方式,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为一组研究提纲,向学生揭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深化集体研究学习的成效,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编组,按照不同学习能力层次人员均衡的原则,实施人员分组,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基本控制在8人以内,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秩序井然,深入高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笔者主要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帮助解决,对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辅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探究题纲的突破能力。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成果梳理,给予指点,学生自行完善补充,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学习目标。另外,在每一节课教学结束之前,都要开展历史知识点当堂检测活动,将本课中的教学要点进行简要测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调整教学安排,促进整个历史教学活动深入推进。
四、强化主题活动,深化学生思想引领作用
历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不仅承担着历史知识传授的目标,而且要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引导作用。在贯彻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载体,整合各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主要依托辩论、交流、演讲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空间,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更加有效,理解更加深刻,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等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演讲中得到升华,有效深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在班级开展了“感动中华”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搜集一个和有关的英雄事迹,在班级进行交流汇报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的信念。
五、强化教学拓展,构建全面立体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地改革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成为教育界中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之一。初中阶段作为巩固和提升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只有通过探索和实践,发掘出更多的促进课堂活力激增的良好教学途径和方式,才能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进程符合新课改以及时展的需求。
一、重视问题创设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中的问题创设是依据教学目的、内容、要求而进行问题的创设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符合新课改的发展需求。详细一点来讲,由于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不同,教师所采取的问题创设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教学质量的增强提供更多的活力因素。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渲染法的问题创设形式,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情景模仿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良好媒介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争的年代,引导学生在“假如自己是秦始皇,在刚刚统一的国家中如何进行巩固和稳定民心”等的问题思考和讨论中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兴趣大增,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这门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积极性,教师就要灵活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注重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将历史课程与其他科目以及生活资源相结合,使得学生认识到当地的风土民情、名胜古迹、日常听过的歌曲、背过的诗词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历史学习的资源和内容,而这其中乡土资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发掘家乡所存在的历史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历史内涵和家乡传统。还有,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和发挥,而且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步伐并驾齐驱,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就在我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通过请教长辈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掌握有关历史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了解自己所选取的历史知识点的有关文物建筑以及文化寓意等,在与大家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不仅得到潜移默化的增长,而且增强了热爱家乡、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的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需要注重的是,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之前,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以及感兴趣的历史内容闪光点,并且以教学的需求不断地调整策略,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进展提供更多有力的保证。
三、发挥教学情境的独有魅力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开展进程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将会获得良好的成效。首先,教师无论是借助材料还是多媒体等进行情境创设,都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并且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为情境的生动性和知识性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其次,情境的创设除了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目的外,还要注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为目标,如在学习有关《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血战台儿庄》的电影片段,在学生兴致盎然的观看电影之时,教师可以借机提问学生诸如“日军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徐州战略要地在哪里”等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不仅大大地带动了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热情,而且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空,在激发爱国热情的前提下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完善时,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群体中汲取更多的优秀建议和意见,并且向其他科目的教师借鉴和学习,为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好坚实而有力的铺垫。
运用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不断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不仅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而且为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和发掘有利于活化初中历史课堂的良好教学方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市桥西区紫金泉路第十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历史知识中包含了众多的事件、人物、文化等内容,是人类发展进程及智慧成果的缩影。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认为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且与当前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史,理解较为困难,因而对历史学习并不感兴趣。对此,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以教学导入激发初始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初始兴趣尤为重要,就如同第一印象一样。教师必须在学生接触历史课程内容的最初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使其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良好印象”,并主动接触、学习,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程导入是学生每堂历史课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教师还应对每堂课的导入部分进行精心设置,结合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学生虽然接触过西方文化,但是对西方历史了解较少,再加上人往往对熟悉的文化更能够产生亲近感,因而在西方历史的学习中存在一些困难,学习兴趣不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对故事十分感兴趣的特点,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教学的课程导入中,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物故事或是神话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如,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有了一定浅显的了解,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初始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二、以多样化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价值,利用多样化的资源,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实物图片、历史漫画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字一边观察图片,利用文字解读图片,运用图片理解文字内涵,从而避免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材内容讲授上产生的枯燥感,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其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外,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电影,并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片段,对学生听觉和视觉予以刺激,使其身临其境,感受到宣布“”那一刻人民的激动之情,以直观方式获取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从而进一步增强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主动学习并记忆。
三、以趣味任务延续学生兴趣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兴趣,更是要求教师能够延续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后甚至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能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保持更大的热情。
对此,教师还应为学生设置各类趣味性任务,实现其学习兴趣的长效化。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其中时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口号、歌谣等。如“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这些口号,并将一些感到十分有趣的口号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讲解这一口号所描述的实际内容和体现出的历史内涵。学生对这一任务十分感兴趣,能够自觉在课后予以完成,实现自主学习,并由此感受到历史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探究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达到延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为学生安排历史剧编写任务、角色扮演编排任务、历史相关影视作品观赏任务等,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针对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兴趣欠缺的情况,教师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对学生兴趣予以培养。通过在课程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初始兴趣、利用多样化资源对学生兴趣予以强化、安排趣味任务使学生兴趣得以延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85-86.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融合渗透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明确指出了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教学过程要求时刻观察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充足的情感体验。根据初中生的实际特征与历史课程的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的融合与渗透,不仅是现代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1.初中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
1.1明确情感目标中的认知目标内容
从现代初中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历史知识点中均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比如,唐代宗善于纳谏,充分体现出了有错即改、追求真理的理智感,蒙娜丽莎的微笑蕴含着浓烈的审美感等。所以,教育者在制定历史学科情感目标内容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社会性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可分成诸多细目,对所有章节与历史知识点予以认真分析研究,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全面挖掘出来,从而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
1.2明确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
情感内化目标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心理等级而排列的一个连续体。开展情感教学,能够清楚的获悉学生掌握与应用某一历史知识点的程度,准确评估情感内化目标的层次水平。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利用描述爱国人士的素材,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去刺激每位学生,然后再要求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让学生在了解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与思想的同时加强内心体验,从而全面掌握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正确价值观,最后产生浓烈的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
2.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融合与渗透
2.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者应按照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创设学生能够接受且符合史实的良好情景,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思维,对史实充满联想,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不再因为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再如,通过开展话剧小品等活动让学生表演历史教材中的片段,走进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被激发,而且对于课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可通过实地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程度。
2.2教育者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育者应培养学生形成潜能发展观;教育者应清楚的知道潜能是学生持续发展与获得成功的前提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内容的学习能够将自身潜能全面开发与利用。
2.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历史课时较少,教育者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的交流、构建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具备高尚的情操,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中,彼此互动,认真听取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性情得到陶冶。通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使教育者教授的内容在师生共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使物化的知识瞬间变成内心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与素养。
2.4善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是所有学科教学中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手段,对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者就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具体应做到: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观察学生情感交流过程中的措辞,不仅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在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教育者要掌握好语速、措辞等细节部分,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转型期,对外界一切事物都非常的敏感,因此,教育者教学中要防止因语言应用不合理而伤害到学生,只有科学合理的语言才能感染每位学生,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教育者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学生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学效率不言而喻。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教育者在进行历史学科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教学模式的科学处理,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科学掌握历史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要求教育者树立新的教育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学语言应精确、生动,及时了解并实现学生内心需求;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良好沟通、互动,培养学生人格素养,掌握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守凤.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0年03期.
[2]刘玉强.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N].学知报,2010年.
[3]孙继东.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育观察,2010(6).
关键词: 多媒体 情境教学 初中历史 创新应用
从初中教育阶段开始学生的学习科目开始增加,包括人文类科目和自然理化类等,学习科目的增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总体上来说,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爱国情怀还是很淡薄,仅仅是言语上的爱国。对于历史课程的有效学习,能从思想上增强学生的爱国潜意识,将爱国情怀融入学生心底。
一、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调
我国的教育模式相对传统,基本上都是以课堂面授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播,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靠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大脑是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另外,历史科目的学习是顺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的,而且发展过程曲折漫长。如果其中一个阶段过程没有理解,在后期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历史次序片段混乱,甚至对历史课程失去兴趣。
2.课本教学的局限性
对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线进行讲解,但是课本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并且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因为历史课本中的内容主要是由教师从课本中提取出,通过自身的理解进行讲解的。另外,课本中对于历史情节的描述,主要是起教学作用,而且内容都相对简短,例如在初一课本中对武则天盛唐时期的“贞观之治”的描述,多为简要文字性叙述,学生掌握程度较低。
二、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
1.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含义
顾名思义,多媒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今各方网络媒体平台,通过课本中有关的影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情景教学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了单调的课堂教学。
2.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的应用
(1)通过课堂集体观看相关视频学习。对于初中历史学科,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相对枯燥,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配合讲解与影音视频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此阶段学生对纯文字类的东西一般思维面较窄,难以理解历史当时的氛围处境,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观看相关视频,观看到重点处教师可配合课本内容讲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并理解。而且通过影音视频中角色的互动、剧情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为后期历史发展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利用多媒体平台,组织课外角色互动。为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教学和影音视频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让学生扮演相关人物角色,模仿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人物的发展变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对于中国门户的首次的打开,是1840年的,对于此节内容的学习,为加深学生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分角色互动,分别扮演道光皇帝、林则徐、英军等,使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
(3)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制作PPT课件。单纯的文字性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前可针对课节内容制作PPT课件,通过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合文字,结合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三、多媒体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应用的意义
1.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现今,对于初中阶段一般每个年级设有多个班,如果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那么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量,而且教学质量不高。通过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引入,使教师合理安排历史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减轻教学量。
2.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还处于好动、贪玩阶段,对于纯文字类的课本和纯讲解的课堂教学,一般很难提起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相对枯燥,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既定的,不像其他课程可以自由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情境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3.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历史学习的意义是使学生明白我国历史的发展坎坷,领略我国的伟大文化,从而将爱国情感注入心底。另外,初中生基本上开始树立基本价值观,这是注入爱国思想的最好时期。通过我国的衰变、发展、战争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更懂得如今的安定生活的不易。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综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育的意义是育人和传授知识,在中学教育阶段学习历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在无形之中教会学生:通古今,明历史,辨是非。另外,通过在初中历史中引入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潘秀珠.浅析初一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63).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20-01
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利用多媒体制造出来的光、像、声等效果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各个感官之间的协同作用,让学生所学要学习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更加容易被学生所了解。通过计算机把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制作成图文清晰的课件,能够制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联想与思考,获得的知识更加可靠、牢固,历史学科本来就具有着其灵动的一面,如果再对多媒体技术进行运用,将所需历史要素进行清晰的整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会进一步提升。
1.初中历史教学的观念转变
一些教师依然认为初中的历史课程中大部分知识都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的叙述,并没有过多的内容分析,历史事实生动形象,没有必要将时间浪费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依然采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灌输式思想进行教学。却不知道在新的课改方案中需要把学生放置在主导地位上。这时,授课教师需要一种调动方式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的运用恰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实用的用具。因为多媒体的共享性及可交互性较好,具有光、像、声三者相结合的优点,可以有效的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以便学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主导者。
2.多媒体教学具有的优势
2.1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作为最好的教师,学生具有兴趣才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才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的地位。而兴趣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产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出一个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课堂情境,学生会自然的对自主学习产生了兴趣,因而,教学效率就会有所提高,有利于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学习《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时,授课教师可以选取电影《林则徐》中关于硝烟、禁烟的片段进行播放,同时结合林则徐个人事迹及当时历史的背景对整篇文章加以叙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之后,可以利用分组展开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然而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加以适当的补充和鼓励。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以往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2.2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教学当中的难点。由于历史学科自身具有的特色,在历史教学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不够具体、抽象的内容。尤其是由于地域限制、年代久远的原因,学生对此普遍觉得难以理解,然而教师想要通过语言进行具体的表达也是很难的。面对这种问题时,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露出了其固有的弊端。因此,通过采用多媒体可以解决这一方面的难题,将无声变为有声、将抽象化为具体。不但可以表达清楚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各种感官之间的协同能力得到加强,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讲解《新航路的开辟》中的内容时,对于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和哥伦布四位航海家所历经的航海路线,学生都会感到不知所措。此时,授课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Flas,对不同航海家历经的航海路线进行确切的演示。可以在路线之中用小帆船作为标记,分别将途经重要地点发生的事件、当地具体的情况以及具体时间都可以利用超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学生不但可以区分开不同航海家的不同航海路线,还可以知道在航海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2.3陶冶学生自身情操,塑造良好思想道德。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使学生不但具有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素养。
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国情教育和爱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教师依据教材为主体,充分的挖掘出历史教材中素材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内容,然后,进行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全面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而在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之后,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采用,使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得到了极大地方便,可以使历史场景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强化,从情感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通过利用多媒体灵活、生动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以动漫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能够充分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魏东云.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全面促进历史教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74):176-176.
[2] 桑艳红.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12):188-188.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观念 自主探究 多元化评价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一些教师仍然推行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占据大部分时间,搞“一言堂”、“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只能扮演“观众”,扮演“听众”,使得本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新课改积极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因此,怎样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让初中历史课堂散发出无限活力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谈不上会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课改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先进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时,我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再信奉“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鼓励与宽容,例如在学习《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课时,我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微笑着和学生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这样,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效率提高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活动与积极主动探求事物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历史教材因为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文献与物质遗存再现的历史,并用现代语言描述出来的,所以,对学生来说很抽象,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和我们有很大距离,如果只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多媒体集文字、动画、图像于一体,能够声情并茂地将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生动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拉近时空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中的片段,学生被当时的情景深深吸吸引住了,仿佛身临其境。整节课学生都保持一种高昂的情绪,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不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新课改积极倡导:改变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时,我努力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和抗击沙俄》一课时,我彻底打破常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再给学生讲解重难点,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的热情很高,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询问有经验的教师,他们不亦乐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评价方式要“立足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课堂学习不是单纯地记忆与模仿。教师应该尽快适应这种新理念,彻底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在评价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学习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时,我常常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繁荣一时的隋朝》一课时,我问了这样的问题: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都是短命王朝,你们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这时,李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虽然从时间上来说这两个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两个王朝是最有价值的。”对于她的回答,我认为没有达到要求,于是,我客观地评价了李莉同学的表现。可是,其余同学很赞同她的回答,有的说:“李莉同学回答得很深刻,从经济效益来说很正确。”有的说:“老师,她的回答值得表扬,因为她读书很多,知道的事情很多。”等等。学生之所以能正确评价学生,是因为他们站在同一个起点,同一个高度,因此,课堂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不能教师一人说了算,要多听听学生的声音。
总之,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面对新课改,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我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中历史课堂定会因新课改而体现出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教育应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所谓历史教育就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目的,才能形成国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2.利用影视片段、历史资料片,重现历史的生动。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物画展的时空走廊,历史事物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是生动的。然而,过去性是历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课堂上仅仅靠语言描述,有时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丰富多彩,所以在中外的多次调查中,学生都认为干瘪、乏味、无聊是历史学科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惊呼:“对新一代的多数人而言,历史,如同上帝一样,已经死了。”解决这个难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利用影视片段、历史资料片,重现历史的生动,同时,在形、声、光、色、动画的感染下,使学生自然突破时空界限,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经历历史、体验历史,获得由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开国大典”时,尽管有关开国大典的语言描述已经比较生动了,但很难感染学生,难以使学生产生庄严感和自豪感。而截取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讲课时播放给学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隆重的场景、庄严的表情、欢腾的人群,使学生仿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庄严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3.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情。
教学中,受条件限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但前人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图片、实物和文献资料,它不如视频资料那么生动,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则依然能为我们创造性地创设调动学生感情的历史情境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组织学习“”这一内容时,我没有找到电影《》的光碟,用图片成功地创设了一个令学生“神入”的教学情境。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两副圆明园的复原图,同学们看到画面上这些精美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不禁对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产生向往之情。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三幅文物图片,并告诉学生这三件文物是圆明园喷泉上的装饰品,我们国家买回它花了数千万元,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都放在圆明园,它们每一件的价值都超过图中的文物。学生对此惊叹不已。讲到这,我话锋一转,说:“1860年10月,这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宝物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精美的建筑化为废墟,这个侵略者是谁呢?就是英法联军。”学生的痛惜之情、痛恨之情立刻被激发出来。
4.丰富历史教育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就其课程来说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充分利用开展教育活动。如组织知识竞赛、讲历史故事比赛,举行专题讲座或评论,利用社会资源,参观遗址、古迹、纪念馆,组织观看历史影视片等,尤其是知识竞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举办过各级各类的知识竞赛,如果我们也像数、理、化、外那样从全国到省、市举办知识竞赛,那么一定能促使学生学习历史,激发兴趣,提高素质。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开放教育,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消除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却是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正确认识新课程下三个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了解以往的上课流程与新课程要求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新课程下的课堂和教材: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课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只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