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时间:2023-06-08 10:5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第1篇

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域名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域名最初的设计目的为了方便网络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其基本功能是确定网址、实现计算机的网络化。尽管随着网页链接、网络搜索引擎等技术的出现,域名作为一种网络身份识别符号的重要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但作为一种网络资源定位方法,其重大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一些域名衍生出企业“网上商标”的标识之后。一、域名的含义、性质与法律特征

(一)域名的概念

关于域名(DomainName)的概念,立法上并未有统一的规定,学理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诸如,“域名是指与因特网上数码地址相应的字母数字混合语符列”;“域名,又称网址,是一个通过计算机登上因特网的人在因特网上的地址”;“域名是联接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的地址,它们是为了便于人们发电子邮件或访问某个网站而设计的”;“域名,其实是因特网协议(IP)地址的一种容易记忆的字符串,它对应的是纯数字的地址”;“域名就是指Internet用户用以确定其在网上的位置,并与其IP地址相对应的名称”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解释,“从技术上讲,域名只是因特网中用于解决地址对应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只是一个技术名词……,从商界看,域名已被誉为企业的网上商标”。

上述对域名的理解或者偏重于进行技术性阐释,或者未能揭示出域名的独特功能,故均有失准确。笔者认为,从法律角度来讲,域名是指域名所有人拥有的用于计算机定位和身份识别的网络地址。

(二)域名的结构及其主要类型

根据现行域名规则,一个完整的域名通常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左边是由TCP/IP协议种类(例如超文本网络协议http)和万维网代码所构成的无识别性的通用前缀部分,右边是由英文中的句点“。”依次隔开的顶级(一级)、二级、三级甚至四级域名代码所构成的域名代码部分,如HYPERLINK“”(北京大学域名),HYPERLINK“”(微软公司域名)。一个域名中最后一个“。”右边的部分称为顶级(一级)域名代码,最后一个“。”左边的部分称为二级域名代码,二级域名代码左边的部分依次分别为三级、四级等域名代码。一个域名从整体上看,从右向左、由循序降级的多级别域名代码所组成,域名的区别性或识别性主要来于注册人的自用域名代码,如HYPERLINK“”中的三级域名代码pku和HYPERLINK“”中的二级域名代码microsoft等。根据现行域名管理规则,顶级域名代码主要有二类:一类为国别域名代码,分别对应各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国为cn,美国为us,日本为jp,中国香港为hk等;一类为类别顶级域名代码,具体分为com(工商业实体)、net(网络服务实体)、org(非营利组织)、mil(军事机构)、edu(教育机构)、gov(政府机构)等。在类别顶级域名代码下注册的域名通常为两级域名代码结构,而在国别顶级域名代码下注册的域名通常三级或四级域名代码结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在中国的国别顶级域名代码下,对应有6个二级类别域名代码和34个二级行政区域域名代码,前者分别为ac(科研机构)、com(工商、金融企业)、edu(教育机构)、gov(政府部门)、net(互联网、接入网络的信息中心和运营中心)及org(非营利组织),后者则分别对应着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如bj(北京)、sh(上海)、mo(澳门)等。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功能 发展趋势

电子阅览室是一种以电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集电子文献、印刷型文献的检索利用与浏览复制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电子阅览室的出现,成为目前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标志,它已赋予了图书馆薪的内涵。而随着数字资源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用户上网方式和上网行为发生了巨大变革,电子阅览室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新一轮的挑战。

1.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功能在于解决电子类出版物的数据信息共享和综合管理查询技术问题,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多媒体电子书刊、信息能够实现网上分类查询并提供检索服务,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导学生拒黄反黄、健康上网的任务。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1 媒体网络学习功能

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 为用户学习、授课、继续教育等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多媒体的电子阅览室,读者利用各种多媒体应用光盘和教学软件,如多媒体英语教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使读者可进行广泛的课程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树立起网络学习的观念,提高获取网络文献的能力。

1.2 书目信息检索服务及网络信息检索服务

近年来, 大学图书馆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大学图书馆购置各种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我馆购置大量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如万方数据、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MD Consult医学全文数据库、NatureCALIS数据库等。借助于电子阅览室,读者可利用图书馆数据库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读者还可以很方便地检索联机数据库或因特网的信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馆内各种文献信息服务,通过图书馆主页设置了电子资源、书目查询、新书通报、个性化服务等特色化服务。

1.3 宣传教育

大学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设备、人力等资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加以宣传,被用户所知,才有利于用户的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用户教育功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服务功能。 如: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检索技能、各种软件的下载利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等,都是用户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应肩负起用户信息道德教育功能。因教学需要,本馆电子阅览室提供教室给学生上医学情报检索课。

1.4 文化娱乐

电子阅览室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功能,是与图书馆的内涵、职能相一致的。用户在学习科研之余,也需轻松轻松,文化娱乐也成为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一项辅助服务功能。其出发点、落脚点在于使用户能充分地利用网上各种信息资源。

2.电子阅览室的发展

2.1 电子阅览室的现状

以电子阅览室的硬、软件建设和功能变化为主线,我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95到2004年经历了开始、快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而自2005年起,因网络的普及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读者的上网需求得到有效分流,电子阅览室,特别是大规模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消退阶段。

在现阶段,我馆电子阅览室规模也在扩大,拥有计算机220台,也具有电子文献阅览、下载,互联网利用、教学与培训等基本功能,管理模式还处在封闭式模式,管理人员素质在不断提高。而对于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就不容乐观了,下表将列出本馆几年来学生上机情况:

由表可见,电子阅览室利用率的下降存在很多因素,设备陈旧导致速度太慢;计算机的持续降价和网络的普及使大多数人不再将电子阅览室作为自己上网的场所;在高校中,多数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都可以通过IP控制在全校范围内供全校师生使用;而无线网络的使用让问题更加尖锐化。

2.2 电子阅览室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读者信息素质的提高与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变革,一些新近建设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在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方面打破原有观念,尝试了一些变革,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这些变革中我们不难想像电子阅览室的发展趋势:

第一,“开放”是2l世纪图书馆公认的办馆理念之一。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性体现在环境开放和管理开放两个方面。目前,通透式、大开间设计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之一,电子阅览室开放式的设计更有利于图书馆空间的利用,更利于电子阅览室规模的变更,也更方便读者上机。除了开放的空间,我们还可以独立出一些小空间,提供更舒适的上机环境,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而管理开放主要指的是撤消门禁系统,原则上实施无人管理,让读者享受更充分的自由。

第二,电子阅览室的虚拟化是针对实体的电子阅览室而提出来的,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无线网络利用电子资源。由于无线网络的实用性、经济性及空间上的弹性,它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读者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馆外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电子阅览室并不是图书馆电子资源与读者之间的唯一桥梁,所有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网络终端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的虚拟化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免费服务将是大势所趋。2002年《IFLA因特网宣言》出台,声称“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要向公众提供对因特网信息的无障碍获取,支持团体、个人自由地获取知识,取得事业的发展和成功”。事实上,目前发达国家的多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都向公众提供免费的服务,在我国港澳地区免费服务也是一种主流,例如香港公共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等。这几年,在内地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电子阅览室的免费服务。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服务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雷音.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及创新服务.现代情报,2006(8):176-177

[2]王洪波.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与管理.中国学术研究,2008(6)

第3篇

蓝牙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全世界建立一个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标准。它使用2.4GHz~2.5GHz的ISM(Industrion Scientifc Medical)频段来传送话音和数据。运用成熟、实用、先进的无线技术来代替电缆,它提供了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接口,使所有固定和移动设备通过微微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连接起来,诸如:计算机系统、家庭影院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通信设备等,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蓝牙技术支持多种电子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这种通信不需要任何线缆,亦不需要用户直接手工干涉;每当一个嵌入了蓝牙技术的设备发觉另一同样嵌入蓝牙技术的设备,它们就能自动同步,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

1 蓝牙的结构体系

蓝牙协议栈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底层硬件模块,中间层和高端应用层三大部分组成。

    1.1 蓝牙的底层模块

底层模块是蓝牙技术的核心模块,所有嵌入蓝牙技术的设备都必须包括底层模块。它主要由链路管理层LMP(Link Manager Protocol)、基带层BB(Base Band)和射频RF(Rodio Fraquency)组成。其功能是:无线连接层(RF)通过2.4GHz无需申请的ISM频段,实现数据流的过滤和传输;它主要定义了工作在此频段的蓝牙接收机应满足的需求;其带层(BB)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物理链路(同步面向连接路SCO Synchronous Connection Oriented和异步无连接链路ACL Asynchronous Connection Less),负责跳频和蓝牙数据及信息帧的传输,且对所有类型的数据包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前向纠错码FEC(Frequency Error Correction)或循环沉余度差错校验CTC(Cyclic Redundancy Check);LMP层负责两个或多个设备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及链路的安全和控制,如鉴权和加密、控制和协商基带包的大小等,它为上层软件模块提供了不同的访问入口;蓝牙主机控制器接口HCI(Host Cntroller Interface)由基带控制器、连接管理器、控制和事件寄存器等组成。它是蓝牙协议中软硬件之间的接口,提供了一个调用下层BB、LM、状态和控制寄存器等硬件的统一命令,上、下两个模块接口之间的消息和数据的传递必须通过HCI的解释才能进行。HCI层以上的协议软件实体运行在主机上,而HCI以下的功能由蓝牙设备来完成,二者之间通过传输层进行交互。

1.2 中间协议层

中间协议层由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L2CAP(Logical Link Control and Adaptation Protocol)、服务发现协议SDP(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串口仿真协议或称线缆替换协议(RFCOM)和二进制电话控制协议TCS(Telephony Control protocol Spectocol)组成。L2CAP是蓝牙协议栈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其它协议实现的基础。它位于基带之上,向上层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服务。它主要完成数据的拆装、服务质量控制、协议的复用、分组的分割和重组(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及组提取等功能。L2CAP允许高达64KB的数据分组。SDP是一个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协议。它工作在L2CAP层之上,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一种机制来发现可用的服务及其属性,而服务属性包括服务的类型及该服务所需的机制或协议信息。RFCOMM是一个仿真有线链路的无线数据仿真协议,符合ETSI标准的TS 07.10串口仿真协议。它在蓝牙基带上仿真RS-232的控制和数据信号,为原先使用串行连接的上层业务提供传送能力。TCS是一个基于ITU-T Q.931建议的采用面向比特的协议,它定义了用于蓝牙设备之间建立语音和数据呼叫的控制信令(Call Control Signalling),并负责处理蓝廾设备组的移动管理过程。

1.3 高端应用层

高端应用层位于蓝牙协议栈的最上部分。一个完整的蓝牙协议栈按其功能又可划分为四层:核心协议层(BB、LMP、LCAP、SDP)、线缆替换协议层(RFCOMM)、电话控制协议层(TCS-BIN)、选用协议层(PPP、TCP、TP、UDP、OBEX、IrMC、WAP、WAE)。而高端应用层是由选用协议层组成。选用协议层中的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点到点协议,由封装、链路控制协议、网络控制协议组成,定义了串行点到点链路应当如何传输因特网协议数据,它要用于LAN接入、拨号网络及传真等应用规范;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层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对象交换协议)是三种已有的协议,它定义了因特网与网络相关的通信及其他类型计算机设备和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蓝牙采用或共享这些已有的协议去实现与连接因特网的设备通信,这样,既可提高效率,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蓝牙技术和其它通信技术的互操作性;OBEX(Object Exchange Protocol)是对象交换协议,它支持设备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提供与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相同的基本功能。该协议作为一个开放性标准还定义了可用于交换的电子商务卡、个人日程表、消息和便条等格式;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无线应用协议,它的目的是要在数字蜂窝电话和其它小型无线设备上实现因特网业务。它支持移动电话浏览网页、收取电子邮件和其它基于因特网的协议。WAE(Wireles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是无线应用环境,它提供用于WAP电话和个人数字助理PDA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

2 蓝牙硬件的实现

蓝牙的技术规范除了包括协议部分外还包括蓝牙的应用部分(即应用模型)。在实现蓝牙的时候,一般是将蓝牙分成两部分来考虑,其一是软件实现部分,它位于HCI的上面,包括蓝牙协议栈上层的L2CAP、RFCOMM、SDP和TCS以及蓝牙的一些应用;其二是硬件实现部分,它位于HCI的下面,亦即上面提到的底层硬件模块,它已在图1中标示出。下面讨论蓝牙硬件模块的结构与性能。

蓝牙硬件模块由蓝牙协议栈的无线收发器(RF)、其带控制器(BB)和链路管理层(LMP)组成。目前大多数生产厂家都是利用片上系统技术SOC(System-On-Chip)将这三层功能模块集嵌在同一块芯片上。图2为单芯片蓝牙硬件模块结构图。它由微处理器(CPU)、无线收发器(RF)、基带控制器(BB)、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闪存(Flash程序存储器)、通用异步收发器(UAST)、通用串行接口(USB)、语音编/解码器(CODEC)及蓝牙测试模块组成。下面分别叙述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

(1)蓝牙基带控制器

蓝牙基带控制器是蓝牙硬件模块的关键模块。它主要由链路控制序列发生器、可编程程序列发生器、内部语音处理器、共享RAM裁器及定时链管理、加密/解密处理等功能单元组成。其主要功能:在微处理器模块控制下,实现蓝牙基带部分的所实时处理功能,包括负责对接收bit流进行符号定时提取的恢复;分组头及净荷的循环沉余度校验(CRC);分组头及净荷的前向纠错码(FEC)处理和发送处理;加密和解密处理等。且能提供从基带控制器到其它芯片的接口(诸如数据路径RAM客户接口、微处理器接口、脉码调制接口(PCM)等。

(2)无线收发器模块

无线收发器是蓝牙设备的核心,任何蓝牙设备都要有无线收发器。它与用于广播的普通无线收发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体积小、功率小(目前生产的蓝牙无线收发器的最大输出功率只有100mW、2.5mW、1mW三种)。它由锁相环、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等组成。发送部分包括一个倍频器,且直接使用压控振荡器调制(VCO);接收部分包括混频器、中频器放大器、鉴频器以及低噪音放大器等。无线收发器的主要功能是调制/解调、帧定时恢复和跳频功能同时完成发送和接收操作。发送操作包括载波的产生、载波调制、功率控制及自动增益控制AGC;接收操作包括频率调谐至正确的载波频率及信号强度控制等。

(3)微处理器(CPU)

CPU负责蓝牙比特流调制和解调所的所有比特级处理,且还负责控制收发器和专用的语言编码和解码器。

(4)Flash存储器和SRAM

Flash存储器用于存放基带和链路管理层中的所有软件部分。SRAM作为CPU的运行空间,在作时把Flash中的软件调用SRAM中。

(5)语音编/解码器CODEC(Coder Decoder)

语音编/解码器CODEC由ADC(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口(ADC)、数字接口、编码模块等组成。主要功能:提供语音编码和解码功能,提供CVSD(Continuous Variable Slope Delta Modulation)即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及对数PCM(Pulse Coded Modulation)即脉码调制两种编码方式。

(6)蓝牙测试模块

它是由DUT(Device Under Test)即被测试模块与测试设备及计量设备组成。一般测试 设备被测试设备构成一个微微网,测试设备是主节点,DUT是从节点。测试设备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其主要功能提供无线层和基带层的认证和一致性规范,同时还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售后测试。

(7)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Keceiver Transun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和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接口。

功能:提供到HCI(Host Confroller Interface)即主机控制器接口传输层的物理连接,是高层与物理模块进行通信的通道。

3 TR0700单芯片介绍

RT0700单芯片是Transilica公司的蓝牙产品,其结构如图3所示。它把无线收发器与基带都集成到一块CMOS芯片上,替代传统的串行语音和通用串行接口电缆,为语音和数据业务提供无线连接。

3.1 结构及工作原理

RT0700单芯片由收发器、基带、语音编/解码器(CODEC)、带有4个可配置的8bit接口的8051微处理器、两个串行口双高性能的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4KB的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64KB的Flash程序存储器等组成。

收发器由低噪放大器(LNA)、电平控制器(PA)、混频器、鉴频器、控制寄存器、发送滤波器、振荡器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来自接收天线上的信号经低噪放大器(LNA)放大后,送至多级滤波器,多级滤波器具有预选择功能,它把LAN的输出信号限制在2.4GHz的ISM频段内,去除负频率成分,输出适合进行下变频处理的信号。I、Q混频器把蓝牙频段的信号移频至低中频(IF)传输的调制信号。复合滤波器负责从下变频信号中滤除无用信号和噪声。鉴频器使用过采样技术从IF信号中取出蓝牙低调制指数信号;发送器由发送滤波器、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振荡器、天线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发送滤波器是一个高斯数字滤波器,它对发送环Tx输入的数据进行数字过滤;振荡器的功能是驱动一个外部的晶体振荡器或者接受一个外部的时钟信号,向频率合成器提供一个低噪声的参考频率。功率放大器的主要功能是对频率合成器的输出功率放大到1mW左右,且对频率合成器起缓冲作用,减少负载变化对合成器的影响;发送天线:当使用差分输入的LNA时,它可以是一个低噪声的平衡双极天线;8051微处理器是一个8位的微处理器,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实现蓝牙协议栈。它具有一增强的指令集、二级数据指针、扩展的SRAM和双UART。在TR0700中对一些重复性的操作诸如分组的组装和拆解、加密、地址编码/解码、纠错和同步等都由硬件来实现,这样能降低处理器的开销,有效地提高响应性能。TR0700除了8051微处理器本身所带有的一些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外,还定义了一些新的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它还引入了一些特殊的中断,如一个带有特殊保护的外部中断INT3等。RT0700的基带操作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数据/地址、端口、测试。

    3.2 基本功能及应用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结构、冗余配置、路由策略、双机热备、服务品质等

1构建稳定可靠的企业网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建设不同要求的企业网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是必须的。即便是一个最小规模的工作室,最简单的局域网都能给用户带来资源共享(文件共享)的便利和费用的节省(比如共享上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网是各信息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企业网带给用户的就不仅仅只有资源共享及节约费用了,而是能和运行在其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共同带给用户新的生产力。运行在企业网之上的信息应用系统涉及企业管理、生产的各个方面,能极大提高企业效率。因此,企业网的建设已是规模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网的稳定可靠也成为企业网建设中最重要的追求。

本文后面阐述的思想及技术实现适用于1 000人左右的企业用于构建稳定可靠的企业网。本文对网络建设中的常规思路及通用做法着墨不多,以介绍经验为主;重点介绍冗余技术的设计与实现。如果读者的业对网络的要求较低或从降低成本考虑,可适当降低冗余配置程度,比如核心与各汇聚局域网以单链路连接、单因特网宽带接入等,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可靠性大大降低。本文的思路与技术实现已经在实例网络中得到体现。

2构建稳定可靠企业网的几个要点

2.1稳定可靠的网络结构

确立网络结构时,除了要考虑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外,更应看重稳定性、可靠性方面的设计。

首先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各种拓扑结构各有优缺点也各有针对性,如果没有特殊需求,一般建议选择星型拓扑结构,因为这种拓扑结构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便于管理及故障点容易检测和排除。此结构是目前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的主流结构。但是星型结构在可靠性方面有个大缺陷,就是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对此缺陷,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弥补,这个措施就是中心节点的冗余配置。企业网的中心节点一般是核心交换机。中心节点的冗余配置不是指设置2个中心,而是指加强作为中心节点的核心交换机的配置,使得中心节点非常可靠,不容易失败。

接着,确定网络的层次结构。清晰合理的层次结构也有利于网络的稳定可靠。网络具有层次结构,既有利于后期的管理,也有利于故障的隔离。在实例中,把网络划分成了三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接入层直接为终端提供接入;汇聚层终结VLAN;核心层以转发各局域网网间流量为主。

然后,确定同城不同区域局域网的互联方法。这部分可根据企业应用系统的要求,同时根据成本花销情况(毕竟租用电信运行商线路是很昂贵的),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互联方法。可以租用数据专线,也可通过因特网以VPN的方式互联。本例中,采取的是数据专线做互联主链路,VPN做备用链路。

图1就是按照上述思路强化了结构的网络实例拓扑图。针对星型结构的缺陷,中心节点由2台核心交换机组成。核心交换机与各局域网都以双链路连接,因特网宽带也采取双链路接入。

图1结构加强过的实例网络拓扑图

2.2IP规划及路由策略

IP规划及路由策略问题往往容易被中小型企业网设计者轻视,但等网络建成了,才会发现由于前期缺少策划导致后面的工作很繁琐。

由于中型企业内部网段比较多,如果仍然像在小型企业网那样在私有网段内随意指定IP地址段,往往会导致后期的路由指向困难及其它问题。

而路由策略不仅要考虑是否要启用动态路由,还要考虑采用路由聚合,及支持策略路由功能等。启用动态路由的理由是应对可能的IP网段太多;采用路由聚合的理由是简化路由指向;策略路由能解决一些基于源地址的路由指向。

规划IP时,适当考虑可变长度子网掩码(VLSM)技术,便于灵活调整子网的个数及主机的数量,以满足网络划分的不同数量要求。也要考虑路由聚合,把便于路由聚合的IP地址段分配给同一局域网内。

在核心层启用互联网段,用于各汇聚层网络的互联互通。

2.3远程接入及访问因特网部分的设计

这部分通常的网络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喜欢既配置了路由器又配置防火墙。其实,如果路由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只选配防火墙。

本网络实例中,防火墙不但承担了对因特网的访问任务,还承担了外埠分支机构的VPN接入任务。考虑到现代企业对因特网访问的依赖程度提高了,实例网络安排了双防火墙双因特网接入。

而针对外埠分支机构的专线接入,可直接接入核心交换机,也无需路由器。

这样做的好处是结构简单,在功能上也没什么缺失。结构简单的好处是低故障率,出了故障也容易排查。

2.4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其实是开始于设计阶段的,设计网络结构时要考虑后面的运行管理,比如分层的网络结构让VLAN终结在汇聚交换机。IP在规划时考虑到路由的聚合,会给后期的路由指向带来方便。

谈网络管理,必然要涉及网管软件。网管软件不是网络管理的必需,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它的作用就越大,也越重要。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企业网络,尽量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管理因素而又针对性地设计,以求网络开始运行后,在没有采用任何网管软件前能够手工地较快速地定位故障点,进而排除故障。

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是因为选择一种适合本企业网络的网管软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选择网管软件首先要清楚,自己要管理什么,是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或者全部,或者部分。其次,在技术上要清楚,网管软件大体分三个层次,即网元治理、网络层治理和业务治理,而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治理?基于以上原因,网管软件更适合在网络系统建立并运行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平台级的网管软件。开始阶段可选择由设备厂商提供的网元治理类的网管软件,比如CISCO Works。

3热备功能的实现及其它功能的说明

结构上做了冗余设计,要真正地发挥设备和链路的热备的作用,还要进行相关设定后才能实现。其它功能也是企业网必须具备的。

3.1HSRP实现双机热备

HSRP原理,首先由多台路由器组成备份组,此备份组可看成是一台虚拟的路由器,有独立的虚拟IP,网内主机以这台虚拟路由器为网关。在备份组内有一台路由器是活动路由器,由它来完成虚拟路由器的工作,当此台活动路由器出故障时,组内的另一台路由器会接替活动路由器,来完成虚拟路由器的转发工作。而这些,对网内主机是透明的,它们只能看到虚拟路由器。CISCO大部分3层交换机都支持HSRP。

以某VLAN为例给出设置要点。

1、在核心交换机A上

Interface VLAN7

ip address 192.168.7.253255.255.255.0

standby7192.168.7.254/*虚拟路由器的IP

standby7priority 110/*设置优先级

standby7preempt /*设置抢占模式

2、在核心交换机B上

Interface VLAN7

ip address 192.168.7.252255.255.255.0

standby7192.168.7.254

standby7preempt

3、在网内电脑上

把网关设置为192.168.7.254

3.2SLA实现双链路自动切换

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品质保障协议,可用于网络侦测,通过发送指定协议的报文来侦测链路的情况,根据链路情况选择路由。

如果第二链路是另一家电信运营商的租用线路,实现此功能相对简单。如果考虑降低成本,一线多用,可用宽带线路通过IPSEC VPN来搭建第二链路,这就多了IPSEC VPN的设置工作。

由于IPSEC VPN的实现因网关设备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就省略这部分设置的说明,只说明下交换机端的设置要点。实现原理: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通过(ICMP)PING远端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来验证第一链路的状态,如果第一链路失败,则激活第二链路,实现故障切换。使用对象跟踪功能(object track)保证静态路由的可靠备份。

ip sla 1

icmp-echo 192.168.1.6 /*ping远端交换机第一链路接口

timeout 1000

threshold 2

frequency 3

ip sla schedule 1 life forever start-time now

……

track 1 ip sla 1 reachability/*跟踪ip sla 1,如果没有返回ping包,则track状态为down

……

ip route 192.168.176.0255.255.240192.168.1.6track 1/*只有track状态为up时,此静态路由建立。如果track为down,则下面这条路有开始转发数据。

ip route 192.168.176.0255.255.240.0192.168.1.210

注:远端网络由若干C类网段组成,所以掩码是255.255.240.0,这里采用了路由聚合。要采用路由聚合,必须先有网络地址规划,即便是私有地址,也不可以随意指定。

3.3其它功能

其它几个基本功能,有些是必须要采用的功能,比如VLAN、DHCP、访问控制列表等,能满足基本的网络管理要求;有些则是高级功能,如策略路由、QoS、动态路由等,能满足一些高级的网络管理要求,或者能提供管理的方便性。

对于VLAN、DHCP、访问控制列表的使用,是企业网络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网络管理员都应熟练掌握,本文不再赘述。而那些高级功能,则在网络运转起来后,根据需求决定是否采用。我在此提醒一下,有些功能需要交换机OS(操作系统)的升级。比如策略路由,一般三层交换机预装的OS都不支持,如果本企业确实需要这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升级OS来得到。

4结束语

基于上述思路具有了冗余设计的实例网络在建成后,除了正常提供基本的网络功能外,在运行过程中还经历过一系列的故障的考验。某台核心交换机的一块接口业务板曾经损坏,由于是双核心交换机配置,得以迅速切换到另一台交换机,短时间内恢复了用户网络。核心网络与某局域网的电信专线连接也因为电信方的故障而中断过多次,而因为采用了基于SLA技术的设置实现了链路的自动切换,对用户应用并没有造成可感知的延时。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实例网络在强化冗余能力方面的设计是成功的。

当然,一方面的成功,不代表此网络方案就完美无缺,其实,就实例网络方案而言,缺点还很多,比如照顾了结构简单带来的稳定,但并不能增强网络的安全。本文主要阐述了为了追求网络的稳定和可靠,在方案设计上偏重的冗余设计部分。而在网络设计时,还应考虑后期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如果在设计阶段,无法过多的考虑网络安全的因素,一定要在网络建成后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第5篇

一、优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

目前,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通病是一味从学科角度强调知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教学内容显得繁琐、复杂。教师对这种教材内容如果缺乏精心准备和思维加工,就照本宣科,其结果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可有机结合初中生喜欢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适当满足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扣紧新课标,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艺术加工;二是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课和技能课两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主要是信息技术入门知识和基本原理;技能课是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之后,采取任务导向,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上机动手实践,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编写,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而且组织教材内容主要采用实例的方式,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有利于教师熟练地设计好教学目标,在精讲中做到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有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抓住学习要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消化、吸收知识。

二、优化教学情境 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优化教学情境是让课堂充满吸引力的关键。经过精心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孕育出恬静与活跃统一、宽松与严谨统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须着力优化教学情境,做到:(1)遵循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全力上好第一堂课。在初中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精彩讲授,把自身良好的教学风格、能力和优良的品质与行为展示出来,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积极的首因效应,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接纳创造良好氛围。(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学习中获得成功。初中生刚接触计算机时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若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老师的认可,既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能很好地强化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动机。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善于鼓励学生在尝试学习中都能拥有成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动机的诱发下,形成内在的求知倾向。(3)提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生活实例,多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真实情境,可使学生亲切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网络检索时,向学生介绍学校图书馆按目录查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考书的过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十分亲切,而且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策略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优化,优选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策略,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策略的优化,做到:(1)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优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知识时,我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放一段有关信息技术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短片,让学生从中感知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接着,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信息技术网络的组成(如信息技术系统、数据通讯系统和网络链接构成的网络系统),并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画出学校的信息技术网络示意图。在学生个体完成任务后,我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研讨,使他们获得了学校信息技术网络的正确示意图。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主动去认知信息技术提供的QQ、视频会议、网络协作等功能。然后,我趁着学生对互联网知识兴趣正浓,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结构的优劣,除了硬件设备好之外,还取决于软件系统的好坏和因特网,并通过幻灯片边播放边讲解,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具体直观的教学中自主探究,掌握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式。最后,我要求学生按自己思路画出因特网的接入图,经历了这种自主学习的训练,学生既学会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法,又锻炼了学习能力。(2)优选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自主认知能力。我带学生到学校更新过的各个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设备的收藏室参观学习。学生一方面从参观中深刻认识了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也从直观感知中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比如讲CPU发展的历程,学生在参观中对386、486、586、Celeron、Pentium等代表性的产品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了解在各个电脑配件上标注名称、生产日期和一些技术参数,不仅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认知事物的能力。(3)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所谓游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以促进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游戏教学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不但能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发挥潜能,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乐趣中既获得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自主训练中增强计算机基本技能。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变革

    1 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较。在步骤上更简单。可见电子商务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家贸易流程,实现国家贸易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2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与优势

    2.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

    (1)寻找贸易伙伴。以互联网及其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市场信息和产品广告,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有关国家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信息和在线目录,吸引相关客户咨询洽商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理想的贸易伙伴和更多的商机。

    (2)贸易磋商。在电子商务方式下,买卖双方可借助于网络来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洽谈交易事务。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和谈判可以跨越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低廉的异地交流方式。

    (3)电子合同、网上订购与支付。电子商务可借助网站中的邮件交互传递网上的订购,通过签订电子合同的方式达成交易,并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

    (4)贸易活动的管理。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做到无纸化、网络化,使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可直接通过因特网办理与银行、保险、税务、运输各方有关的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完成部分或全部的结算以及索赔等工作,极大地节省了交易过程的时间和各项费用。

    2.2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1)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首先,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其次,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务活动,避免了中间商的参与,可以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另外,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可以降低存货占用成本,节省了存储费。

    (2)提高交易效率。首先,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使经营管理中的客户信息、库存信息、采购信息、销售信息、货款收复信息等的整理、统计、存储等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提高了办事效率。其次,企业内部信息网与外部信息网的簿册,加速了内外信息交流,使信息越过了内外分隔,达到了一体化,从而提高了经营管理的决策效率。再次,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可实现瞬间传递,极大地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其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3)提高企业的国家竞争力。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将成为国际贸易将会成为主流。这种倡导运用电子商务的国家市场会排斥不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易者,使那些落后的外贸企业失去很多贸易机会,而那些采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则获得更多的机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

    3.1 交易的程序的变革

    参加交易的买卖双方做好交易前的准备后,通常都是根据电子商务标准规定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

    3.2 贸易运输的电子化管理变革

    通过世界各大港口建立起的运输NET,用国际标准的EDI单证实现货物运输的订舱、单证传输、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跟踪管理,使客户和贸易伙伴直接进行查询以为获得有关货物状态的信息,从而减少货物的库存天数,减低成本,缩短货物结关时间,加快贸易流通,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以及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3 国际贸易的电子支付变革

    付款方式是在网络上实现电子付款,即将资金存入电子银行或信用证公司的电脑中,交易达成后,在网络终端输人信用证号码,在网络上进行资金的结算、转账、信贷等服务,在客户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高速运转的桥梁。

    3.4 改变国际贸易监管方式的重大变革

    电子商务交易的无形化、网络化必将促使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监管方式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关税征收、海关监管、进出口检验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

    4 电子商务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1 电子商务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尤其是EDI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可以为用户带来颇丰的经济效益,但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技术和概念的载体,对现行民、商法律提出了挑战。

    (2)税收问题。国际互联网用户一般对信息在网上运行的路径不是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构哪一对交易进行追踪,无法确定交易人所在地、交易发生地,因而给税收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3)安全问题。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由计算机安全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发展而来的。主要表现为:①信息泄露。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业机密的泄露。②篡改。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业信息的真是性和完整性问题。③身份识别。④信息破坏。

    4.2 解决措施

    (1)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是在电信网络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宽松的电信就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提。目前,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缓慢和落后。所以需要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2)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电子商务的信息化与商务运作的有机结合都需要大量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精通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人才,而我国电子商务培养和实际人才需求出现不对称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版权 暂时复制权 数字化版权

一、网络版权作品的保护现状分析

网络版权作品保护的立法状况目前,我国的版权立法方面尚有缺失,主要表现为:1.关于合理使用原则。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作品的复制变得异常的简单、低廉且效果逼真,不少人打着“合理使用”的旗号,公然地免费下载网上数字化版权作品,“合理使用”变成了“合理侵权”,严重地损害了版权人的利益。2.关于暂时复制权,在网络环境下,复制权仍然是版权人行使权利的基础,“临时复制如今已成为数字版权领域的一个难以捕捉的精灵”。临时复制件很容易被捕捉从而转化成永久复制件,其结果是极大地冲击了版权人的经济利益。3.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2001年新修改的着作权所增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目前还没有以国家的法规形式出台,而只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共同签发了一部全文只有19条的行政规章——《互联网着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这在保护力度和体系上显然是限的。

网络版权作品权利保护的执法状况基于互联网及网络侵权行为自身的特点,使执法机关在审理因特网版权纠纷案时存在着技术操作上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1.侵权行为地的确定问题

由于互联网传输不受地域的限制,侵权行为地很难确定,管辖上也存在冲突。用户的住处和实施的侵权活动完全可以不在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说一个用户住在乙地却在甲地的服务器上进行侵权行为,为执法部门进行追查带来一定的障碍。

2.权利主体的认定问题

因特网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一定的“无形性”,在网络上不必公布任何现实身份因素,比如姓名、性别、职业等等,仅仅用一个虚拟的ID,一串符号也能畅所欲言向公众传播信息。这种无形特性一方面促进了信息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权利主体认定的难度。特别是复制技术的便捷性,在认定最初权利主体、也就是最初创作人时,困难重重。

3.侵权赔偿的界定问题

网络版权作品的侵权赔偿问题一直是我国立法和司法的难题,《著作权法》第48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著作权的侵权损害赔偿首先建立在对侵权的界定上,而现行中国立法未对著作权侵权损害的具体界定作出详细的规定,再加上网络著作权本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使网络侵权损害赔偿的界定更为困难。定低了不利于遏制侵权的现象,定高了又违反了公平原则,所以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对加强网络版权作品的司法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网络版权的保护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

法律规范及立法过程本身带有滞后性,这是各国立法技术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另外,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信息化过程又比美国等国家缓慢。因此,在完善著作权法律方面首先要注意与国际接轨,遵守WTO规则,多了解信息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立法及实践经验;其次,要注意了解认识新型的信息技术,使立法规则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规制性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

(二)引入补偿金制度

引入补偿金制度,在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特定数码设备和媒体收取合理的补偿金,可以说是对传统合理使用原则在网络环境下适用机制的完善补充,它既维护了权利人利益,又方便了使用人与权利人的沟通、协商。如果说要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落实到实处,推行补偿金制度是一条必由之路。

(三)增强技术性保护

基于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特性,可以在发表与传播环节提高网络版权的技术性保护力度。比如在著作权人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前,完善网站或者个人主页上的相关个人资料,令作品有身份属性可查;发表后,著作权人或者网站对数字化作品进行相应的技术预防措施,使著作权人能够对作品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一些反盗版技术措施:暗码、电子水印、软件的信号认证方式等。

(四)合理调控正版使用费

盗版泛滥、侵权盛行的很大一个现实原因是盗版作品与正版作品间的使用成本差别巨大,如果购买正版的费用是使用盗版费用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作为经济人的基本属性,自然驱使人们选择盗版。因此在制定保护网络版权规则时,一方面虽然要增加侵害权利成本代价,但为了尊重并保护因特网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并促进权利人的利益收益,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促进信息交流与经济发展的循环器,则应合理调控正版作品使用费,令正版使用成本维持在民众可以负担起的合理水平,这样使用盗版成本大大高于正版使用费,民众选择结果自不必说。

(五)加强公民维权尊权意识,营造整个社会尊重知识产权氛围

知识产权作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权利逐渐被社会认识并以法律形式认可,而网络版权则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新权利。由于历史发展与技术特性两方面原因,致使我国社会欠缺维权尊权的整体氛围。法律规则、社会制度、媒体舆论则要在此氛围下起到规制、促进、引导之作用,树立民众良好的媒介素养,在整个社会形成自觉尊重、维护网络著作权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旅行社,移动通信,网络电视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其广泛应用促进现代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处在转轨时期,信息技术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科技论文。旅行社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到变革与发展战略之中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一、旅行社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旅行社信息化是以旅行社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为战略资源,以人力资源及相应的组织模式为内容,大幅度提高旅行社信息服务能力,以增强旅行社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科技论文。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科技论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 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信息化对旅行社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旅行社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但信息化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电子商务,还有很多近些年出现的高新技术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旅行社的发展中,使旅行社更好的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现代信息技术是20世纪载入史册的重大科学成就,也是当代最具代表的新生产力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其前沿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息技术的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近几年,信息技术的成果有很多,而移动商务和网络电视是其中较典型的例子。

1.移动商务

因特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便成了移动商务。在欧洲和日本,用户已经对手机购票产生了一定兴趣。停车场、公交车、电影院和剧院是手机购票的主要领域。在韩国,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实现购买地铁车票、进行汇款等服务。移动通信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习惯。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进入2010年,通过手机购票将是最主要的零售种类,其收入将达到390亿美元,而全球移动商务的收入则会达到88亿美元。面对一连串的预测数据和和当前厂商频繁的市场活动,一种现象正在凸现——移动商务即将沸腾。

2.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提供电视收看节目。接收终端包括两种:一是PC,一是传统的电视机。如果采用PC收看只需要接入互联网即可。但如果使用电视机收看,则需要额外安装一种IP机顶盒,接受来自互联网的电视节目。它的基本功能是让观众能在网上收看实时电视以及选择收看大量的电视节目。

三、新技术在旅行社中应用的设想

各种高新技术只有被应用到实际中,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而对于移动通信和网络电视在旅行社中的应用,作者分别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1.移动通信在旅行社中的应用

移动通讯在旅行社中应用的软件原理如图:

第9篇

所谓因特网(INTERNET),其英文的直接含义为“网络之网(networkofnetworks)”,即由若干个已经建成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更大的计算机网络[1].而由网络之网形成、建立的网络虚拟世界将改变知识产权,重整其法律秩序。有人说,计算机出现后有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源于开发出大型计算机;第是个人计算机大潮的涌来;而因特网所带来的巨变可以称之为第三次计算机革命。它摒弃物理载体转而依赖对电子媒体的使用,它不顾商品或服务的分类、商标的类型以及国家的商标注册制度,以一种精确至极的数字、英文代码标志一统天下,又分割天下。此种网络标志即因特网域名(或直接称网络)的商务利用,就是第三次计算机革命的代表。因特网向社会的强大挑战之一:它要求并引起法律制度进行震荡性的深刻改革;它蓬勃的发展更对已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它必将产生(而且已经产生)在网上的商标以及商业标识、商誉、商品化形象,乃至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诸多与传统保护有所不同或根本不同的问题[2].现存的商标法体系将商标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允许在每个类别中各有一家民事主体享有商标权利。这就意味着法律允许两个民事主体在一个国家领域内可能使用相同的商标,但该商标在一定的市场中标识着不同类的商品或服务,以便让消费者识别。又由于商标制度的地域性,在全球大市场中也可以有不止一家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拥有相同的注册商标。在网络革命到来之前,除商标假冒和商标与版权发生了一些不大的冲突外[3],这种机制便于消费者辨别商品和服务,也给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商标权与社会的其他领域相安无事。然而,电子商务改变了这一切。

从本质上看,网络空间也属一种资源。在因特网上每位用户都有一个由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账号,或者叫身份号,即因特网域名。其基本功能就是标识特定的计算机地址。事实上,域名是用于标识某个计算机的一长串字母的缩写。如果一家公司要在因特网上从事商业活动,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一个商家都会有一个确定的地点,可以挂上自己公司的招牌。而商家在网上的定位就靠域名。即使在现实社会已取得和使用某一名称,甚至将这一名称注册为商标,都不能自动生成一个域名。域名是用户因特网上的地址,通过这个地址才能找到公司充满商机的主页和网站。因此它被广泛地用来做一种商业标识符号,成为发展电子商业的基本手段。商家尽量以商标商号作为域名,在其广告中又广泛地使用域名,因特网域名已成为商家在网络虚拟世界占有地位的标志。

每个用户都想有一个好听、简明易记和给人深刻印象的域名。同时,域名使用人总希望选择登记的域名与自己的商标接近。因为这样的域名有转变为潜在商标的功能。如果所使用的域名与所使用的商标一致,客户就可以十分容易地找到域名所有者和商标权人,该权利人就比竞争对手处于有利地位。因特网域名就像网络空间的商标,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告效应。

本来,因特网域名的唯一性与商标权法关于商品或服务分类制度的差别已决定了域名与商标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域名必须唯一,而商标不必如此。常见的纠纷即是由于因特网用户使用的域名恰好是另一公司的注册商标,更难处理的纠纷是同一商标的两个合法拥有者都在以他们的商标做域名。

然而更能刺激商家战略神经的是从资源的角度看问题,好听、简明、易记的域名是有限的。网络用户与日俱增,域名的需求也就与日俱增,但域名不能重复。当有限的供给与无限的需求发生矛盾时,聪明的人就以抢注来强占那些热门域名。有的动机不纯的人专营抢注域名,然后出卖给商标权人。有人称此种行为是域名的“劫持”[4]或“囤积”[5],将这些抢注人称为“商标蟑螂”(cyber-aquatters)。

涉及网络域名的网络商标权纠纷的主体和类别涉及网络域名的商标权纠纷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涉及域名与商标权冲突的纠纷;另一类是网络上其他商标侵权等纠纷;第三类是网络域名注册服务商与域名使用者等涉及商标、商号、不服冻结或撤销域名决定等纠纷。涉及上述纠纷的主体包括:

1 商标权人。商标权人一般是域名与商标权冲突及网上商标侵权等纠纷的主体,在解决争议的诉讼中处于原告的地位。

2 域名所有人,即网络域名的登记、使用者。域名所有人一般作为域名与商标冲突纠纷、域名使用与网络域名注册机构等纠纷的主体,在域名与商标冲突、网上商标侵权纠纷中一般作为被告。域名所有人在与域名注册机构的纠纷中又可能作为原告。1998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宣告美国域名登记机关NSI收取使用者登记费行为合法一案,原告即是一批网络域名的所有人。[6]

3 网络域名注册机构。因特网的域名需要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这些机构的职能之一就是受理域名注册申请。于是就产生了一类新的涉及网络使用者权利的主体。从各国的情况看,在网络域名注册机构与网络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是以合同规范的。

在美国,1998年9月30日以前的5年中,以及自1998年10月7日至2000年9月30日的过渡期内,不含有国家代码的顶级域名注册是由NSI基于其与美国政府间的合同全面负责的[7].1992年以来,包括域名注册在内的部分域名管理职能转交给NSI.美国政府的意图实际上在于永久化并强化NSI在域名系统中的垄断地位[8].然而NSI独家承办网络域名登记业务的时代将成为历史,美国民间非营利公司开始逐步接管网络域名登记,表明了美国对网络域名登记程序奉行开放竞争的政策走向[9].中国、日本两国均由准官方的机构“网络信息中心”管理[10].1994年5月起,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cn顶级域名下的网络域名注册职能;。edu.cn下的三级域名注册由“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的网络中心负责,其余39个二级域名下的三级域名注册均由信息中心通过处于全国各地的近60家网络公司以方式接受注册申请。[11]

4 其他侵权人。所谓其他侵权人,是指除上述三类主体外其他通过网络实施侵害商标权行为的主体,包括一切通过网络侵害商标权的法人和自然人等。他们实施的行为不涉及域名与商标的冲突。涉及网络域名的网上商标权争议和网上商标侵权纠纷有如下几类

(1)。因网络域名中包含他人文字注册商标的单词、字母等 [12] 而引起的纠纷。网络域名是商家等各类民事主体在因特网上相互识别、往来、联络、交易的地址。许多商家选择与他们商号、商标或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网络域名,这些域名有时会受到商标法原则的保护。但如果在所使用的域名中使用了他人的驰名商标或其他注册商标包含的单词、字母等,就会引起商标权与网络域名的权利冲突。

在最近一起Dataconceptsvs.DigitalCon sulting案件中,美国的法官阐述了在何种情况下商家的域名能得到保护。该案的双方当事人为在他们的因特网域名中都使用字母“DCI”而发生争议。原告数据公司是一家提供数据管理软件的公司,自1982年开始使用由小写字母“d”、“c”、“i”组成的形式化标识。1993年数据公司经域名注册机构NSI注册“DCI.com”域名,从事商业活动。被告数字公司从事咨询、相关管理数据训练、开发软件、计算机网络、万威网业务等。1987年数字公司获得了“DCI.”的联邦商标注册。该公司也用“DCIEXPO.com”作为网址开展因特网上业务。数字公司控告数据公司使用DCI.com的域名侵犯了其注册商标,认为根据域名注册规则,数据公司应当:如不能提交与其域名相同的注册商标,就不能保持其网络域名;将DCI.com域名让给数字公司,另外采用新域名;在纠纷解决之前,各方当事人都不能使用该域名。数据公司提起诉讼以防止自己的域名被变更,并要求法院判决该域名系其未注册商标,使用该域名不侵犯数字公司的注册商标。数据公司的理由是其于1982年在先使用“DCI”标识,于1993年用于因特网,因而其享有对“DCI”的先用权。根据美国商标法的规定,当两个商标标识对比构成法律上的等同时,在先标识的使用能被溯及到在后标识的使用实属罕见。法院认定数据公司于1993年将该标识用于其域名前未开始使用该商标。数字公司被认定为该商标的先用者和商标权人。

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域名何时才能构成商标权。应当说,网络域名仅为因特网上的一个地址,是一种通讯的方式,就像电话号码、街上的住址一样,而不具备商标所需要的功能。只有当该标识指明和区分了一种特殊的商标或服务的来源时,一个域名才能变为商标。数据公司被公认为仅用该域名收发电子邮件,而未用该域名作广告和销售自己的服务。网址能够成为商标,但不是在一切案件中。适当的为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而使用,是其中的关键。[13]

(2) 域名恶意抢注而引起的纠纷。指行为人故意将他人的知名商标、商号涵盖的文字注册为自己的域名,再以高价将这些域名卖给该知识产权所有人,其抢注行为足以构成对商标的淡化侵害。

(3) 行为人选取、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图形、图像并入自己的网页,或将他人商标的图形设计成自己网页的图标而引起纠纷。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应当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这就是说,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受法律保护,不得实施商标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侵犯注册商标权的行为。行为人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图形或图形部分,当作自己网页上的图标,使自己经营的电子商务与商标权人的商品或服务造成混淆。由此产生的纠纷与传统的商标侵权行为相似,纠纷处理的规则与传统商标侵权纠纷也没有原则区别。此类纠纷又与网页制作的著作权纠纷有所交叉。如制作多媒体网页使用他人作品时,会涉及他人的复制权、发行权、演绎权、传播权以及相关的权利等等。但是著作权保护的美术作品范围更为广泛,商标权保护的图形只有构成注册商标的图形或图形部分,且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仅限于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对图形保护的范围窄但界限明确、保护力度强,是商标法的特点之一。

(4) 域名与商标权、商号的冲突纠纷。在排除恶意抢注的情况外 [14] ,域名使用者与商标权人仍会发生种种纠纷。此类纠纷中包括某一网络使用者的域名与他人的注册商标构成近似。如美国ZeroMi croSoftwate公司将域名注册为micros0ft.com,将微软公司的Microsoft中的第二个“o”换成了“0”。微软公司立即采取法律措施终止了该公司对该域名的使用。[15]   一些使用二级域名或三级域名的域名所有者与注册商标权人发生争议,所使用的二级或三级域名与他人注册商标文字相同。如一些跨国大公司采用了自造的词作为自己的名称,又大多注册为自己的商标,如Kodak、Xerox和Exxon.当域名使用者以类似文字注册自己的域名,这些公司即以商标淡化为由提起诉讼。

应当指出的是,域名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相互独立, [16] 分别注册、登记,各成体系,在客观上形成了域名与他人商标或商号会出现相同或近似的情形。域名的唯一性与商标的相对不唯一性,即多个商标文字可能与同一域名发生冲突的特性,又加大了这种冲突的范围和强度。

(5) 网络使用人所享有的三级域名与他人著名域名相同而引发的纠纷。在美国,域名纠纷多发生于二级域名上,一般的大公司都认为选用特定名称(或商标或商号名称等)后加点和COM可以让客户在无限的网络世界找到自己。但另有一些企业出于各种情况,所使用的三级域名与他人著名域名相同(可能是他人的二级域名)而引发纠纷。当域名已成为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显著标志会给使用者带来无限商机时,域名与域名的争议也会出现。

(6) 新类型的网上商标侵权纠纷。在因特网上,到处闪烁着变化无穷的商标,当然也隐藏着形形的商标侵权行为。有的学者提出了商标侵权行为的两类新形态。[17]   一类是在自己的网页上使用他人的商标作为链接到该商标权人网页的“锚”。  [18]此种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在于“锚”是否被链接设置者当作商标使用,以及该使用行为是否足以使消费者产生混淆。[19]

第二类被称为隐形商标侵权纠纷,是将他人的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原代码中,当消费者使用网上引擎查找该他人商标时,行为人的网页就会位居搜索结果的前列。在美国一起案件中,被告在自己的网页上未使用可见的原告商标,但却将原告的注册商标埋置在其网页的关键词 [20]  中,只要用户以原告注册商标为主题通过搜寻引擎查询原告的信息,都被搜索引擎指引到被告的网页。该案最后由法院下永久性禁令禁止被告的此种埋设行为。[21]

(7) 域名登记机构与域名所有人的费用、商标侵权等纠纷。在美国,当域名所有人与域名登记机构为域名的归属、使用发生争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我国,对此类纠纷的解决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当前的状况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当用户域名与他人商标冲突时停止使用该域名”,而没有其他救济措施,这样“对用户是不负责任的,作为法规也是欠妥当的。”[22]

注释:

[1]参见《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1页,唐广良著。

[2]参见《国际条约与国际法》第11页,郑成思著。

[3]关于商标权与版权的冲突,请见《最新知识产权司法文件精选》第79页,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4]参见《因特网浪潮与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WillianA.Tanenbaum著。

[5]域名囤积,是指不为自己使用而大量注册因特网域名,尤其抢先以与他人商标、商号甚至地名、人名等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注册为域名,从而将相当数量的域名囤积起来,然后向权利人出售牟利。此种情况于1995年至1997年间引起全球关注,随着各国域名注册规则的相继颁布,目前已得到控制。见《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唐广良著。

[6]参见《资讯法务透析》1998.6第3页。

[7]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6页,唐广良著。

[8]OfficialCommmentsontheGreenPaperfromthdIntemetCouncilofRegistrars,March23,1998,P.2.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6页,唐广良著。

[9]icann.org/ http://news.com/News/0,25,33715,00.html=http://icann.org/application.html http://zdnet.com/filters/0,6061,2240608-2,00.html。 

    [10]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8页,唐广良著。

[11]参见《INTERNET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及日中两国的现行政策》第17—18页,唐广良著。

[12]我国顶级域名CN之下的三级域名必须用字母(A-Z、a-z)、数字(0—9)和连接符(-)组成,各级域名之间用实点(。)连接,三级域名长度不超过20个字符。因而域名与商标发生权利争议的一般为文字商标中的英文单词或字母、字符和数字等组合,在我国则与文字商标的汉语拼音字母等发生冲突。单纯由普通字体的字母组成的文字商标可能因缺乏显著性而不能注册为商标。

[13 ]ProtectingYourInternetAddressUnderTrademarkLaw》,ByMr.JamesR.Uhlir,《IntellectualPropertyLawOUTLOOK》。

[14]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案件很难认定为抢注。有些是由于证据不充分,有些则属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引发的权益之争,当事人双方均属善意:当然也包括其他侵权纠纷,但一概认定为域名抢注并不贴切。但不论是否认定为抢注,都不影响纠纷的处理。

[15]参见《Internet世纪之赌》第266,《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王德全著。

[16]我国则有例外,根据《中国互连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域名不得与已注册商标冲突,否则要被停止使用。这可能属于世界上域名注册与商标权联系最为密切的法规之一。   参见《美丽的新世界……因特网上的知识产权纵横谈》,薛红著,《知识产权杂志》1999年第1期第10页。

[17]在网上济鉴时,在网页上某个彩色字符或图形用鼠标点击,另一网页或者网页的别一部分内容就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那些彩色字符或图形被称作“锚”。

[18]参见《美丽的新世界……因特网上的知识产权纵横谈》,薛红著,《知识产权杂志》1999年第1期第10页。

[19] 同上第11页。

[20]关键词检索功能,是指用户键入某个想要寻找资料的主题词后,网上搜索引擎就按照网页源代码元标记中的关键词罗列查询结果,以避免阅读全部网页。参见同上注。

第10篇

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因特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它是继因特网之后IT行业的又一热点。在网络环境下,基于不同交易平台的贸易各方欲完成交易过程,就必须对数据交换和流程交易进行规范定制,实现系统交互及贸易平台的互通互联,这种现实需求导致了电子商务标准的应运而生。国外大型的标准化组织及相关贸易组织如ISO、IEC、ITU、OECD、WIPO、IETF、W3C、EU等,都在积极地制订或推广应用有关电子商务标准,如IOTP、SET、XML等;一些国外大型企业如IBM、微软(制订非XML格式数据进行XML的转换和传送标准BizTalk)等,更是在电子商务标准的实施方面引导国际潮流。我国的有关机构如IP标准化研究组、上海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的电子商务分专业委员会等,也在积极开展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跟踪研究,并为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出谋献策。1999年5月,北京市技术监督局主持召开了“99北京电子商务标准化国际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电子商务标准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对电子商务标准的研究水平及国际交流的积极性。2001年3月30日,“首届中国电子商务技术及标准研讨会”在杭州隆重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在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外经贸部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浙江省政府等主管机构的支持厂,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浙江省信息产业厅、中国电子商务年鉴编委会联合主办,由8848公司鼎力协助举办。然而,我国至今未出台一部由本国自主制订的网络电子商务标准,与电子商务标准的有关洋名词如RosettaNet、CommerceNet、 CommerceOne(均为国际性标准化机构)等,尚未被处于电子商务应用初级阶段的国内企业所认识和接受,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研究远未形成规模,有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性、适用面、系统性都存在不足。因此,抓住国际电子商务标准尚未成熟之机,大力加强电子商务标准研究与制订,建设我国电子商务标准体系,以期最终能够参与国际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实施,是我国标准化事业及IT产业当务之急的必然选择。

二、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发展动态、结构与特点

(一)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动态

从世界范围看,有关电子商务的标准均没有完全成熟,但标准化在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特别是电子商务安全方面普遍呈现标准先行的局面。如美国政府很早就致力于密码技术的标准化,从1977年公布的数据加密标准 DES开始,就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密码技术的联邦信息处理标准(FIPS),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对密码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1998年7月,在美国政府的电子商务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些共同的标准,以确保网上购物的消费者享有与在商店购物的消费者同等的权利。目前,国外涉及到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的标准化组织及其制订的标准主要有:

1.IETF制订的因特网开放贸易协议IOTP V1.0  IETF是ISO中专门制订与因特网协议和应用相关的标准的松散型标准化组织,它所通过的标准被全世界广泛采用。1998年该机构成立了一个专门进行与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组(开放贸易研究组),并提交了开放贸易协议IOTP V1.0,同时进行了一些相关试验;该协议提供了因特网中电子商务的互操作框架。

2.W3C推出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国际性标准化组织W3C(World Wide Web Committee)于 1997年12月推出的用于规定、认证和共享文件格式的数据交换标准,它提供了一种以标准方式互换多媒体文件的机制。 XML是一种能够创建标记语言的语言,其特长在于描述任意层次结构的数据,或赋予原本杂乱的信息一种清晰而通用的结构,使得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处理更加方便快捷。目前,美国已经有许多商业和非商业网站应用了XML技术。联合国有关机构也加入了推广应用XML标准的行列。

3.联合电子支付项目JEPI  该项目由W3C与CommereeNet合作开发,目的是规范在购物之后和实际付费之前进行的业务处理,主要是提供客户和商家之间选择支付协议并完成其接口功能,具有自动支付处理、协商等功能。

4.安全电子交易规范SET  SET是由MasterCard和Visa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于1996年伙同GTE、Netscape、IBM、Tefisa Systems、Verisign、Microsoft、SAIC等一批大型跨国技术公司开发的解决电子交易安全的开放性技术规范,主要功能是保证用卡支付的安全性。由于众多企业的参与和使用,它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并被IETF认可。

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信息处理联盟IFIP、世界消费者组织WCO等都在致力于制订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标准。

(二)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结构

1997年6月,ISO/IEC JTCL成立厂“电子商务业务工作组(BT-EC)”,BT-EC确定了急需建立电子商务标准的三个领域:

(1) 用户接口,主要包括:用户界面、图像、对话设计原则等;

(2) 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交易协议、支付方式、安全机制、签名与鉴别、记录核查与保留等;

(3) 数据及客体(包括组织机构、商品等)的定义与编码。

这三个领域基本覆盖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流与资金流业务范围,但电子商务标准的实际制订情况在这三个领域中的分布既不均衡也不系统,许多方面尚处于研究、试验过程中。就目前已出台和使用的电子商务标准来看,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安全方面,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网上安全支付标准,如PKI(公共密钥体系)、SSL(安全套接层协议)、SET(安全交易协议)、X5.95(帐户数字签名标准)、X.509(电子商务证书发放标准)、X.500(电子出版物目录查询标准)等;另一类安全认证标准,如ISO9594-8(密钥鉴别标准)、ISO10181(开放系统连接中的安全架构标准)、正在制订中的ISO13888(有关存证标准)。

从当前的市场应用情况看,国外电子商务标准则基本上分为两层:底层的数据交换标准和高层的面向流程的标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目前用来做数据交换较有效的语言之一,它可以让网络间传送结构化资料变得和今天在网络上传送 HTML页面一样简单。在电子商务领域,随着B2B的发展,企业间的数据交流将日趋频繁,XML正是解决异构数据库交流的理想方法。在实践中,不同行业的人们根据自己应用数据的习惯定义了不同的标记,形成了诸如cXML、ebXML、XCBL等一系列具有行业特性的数据描述语言,基于这些标准规范的数据,都能通过XML解析器相互通讯。

有关商务流程的标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由多家企业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行业标准化组织,如RosettaNet、Com merceNet等;另一类来源于电子商务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如CommerceOne等。鉴于B2B商务过程中出现的经营方式各自为政的局面,RosettaNet制订了“开放式电子内容和交易标准”,以电子方式连接制造商及其供应商最终提高贸易效率。

当然,电子商务标准类型还存在其它多种划分方法,如有人提出,目前电子商务的标准分为:关系体系结构的标准:这种标准关心的是整个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包括通用XML消息的标准,Schema库等。功能相关的标准:这类标准关系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交换。业界相关的标准:这类标准与所涉及的行业相关,是某个行业的数据交换标准。

(三)国外电子商务标准制订的特点

从发展现状看,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合作或联合开发  ISO、IEC和UN/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都在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工作,三方曾就 EDI及有关贸易单证标准领域进行合作,1998年11月三者又签署了一个电子商务领域有关标准化的理解备忘录MoU,MoU包括总体部分、三个附录及注册表;2000年3月,ITU加入MoU,增强国际合作力量。国际化组织CALS和NATO CALS也参加了MoU的实施。1997年11月由国际商会举办的世界电子商务会议,则提出了一个电子商务规则文件——国际数字保证商务通则(GUIDEC)。而有些标准化项目如JEPI、SET,则是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及技术企业联合开发的结果。

2.标准内容广泛  电子商务是一项综合性的新兴商务活动,涉及信息技术、金融、法律、市场等多种领域,相关的标准必然呈现跨学科、跨行业特点,因而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十分庞杂。可以预见,电子商务标准集的建设将是未来阶段的主要任务。

3.企业参与程度高  目前国际上广为采用的电子商务标准(包括已正式成为标准和尚处于试行中的草案等),有许多都是由一些信息技术公司首先制订,并通过市场的开拓而由企业标准一跃成为事实上的通用标准。据悉,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硬件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最近同意采用由世界最大的软件企业美国微软公司设计的电子商务标准,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两家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标准争端。一个受IBM支持、名叫“绿洲”(Oasis,具体负责电子商务标准的开发工作)的组织表示,同意采纳由软件巨头微软开发的一种电子商务标准,这表明微软和IBM在这一问题上长达一年多的争执终于告一段落。IBM和微软希望,通过把相互不兼容的标准合并到一起,它们将可以向企业客户提供在互联网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一个通用格式。“绿洲”开发的标准名叫“ebXML”,是一系列定义企业在网上买卖商品时相互间应该如何沟通的规范;微软开发的标准为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并在2000年5月份向W3C协会提交了它制定的这—电子商务标准。据称,吸收了SOAP后的第一版ebXML标准,计划于2001年5月份推出,W3C协会将会在同一个时间批准微软的SOAP标准。

当然,国外电子商务标准发展中也存在一定局限,尽管较多的标准化组织和企业已在EDI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标准制订,但诸如网络服务、交易方法的标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建设原则与方式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1999年10月,我国已颁布信息技术标准500多项,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而也应看到,我国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相对薄弱,目前除一些EDI标准及部分有关网络标准是从国际相应标准等同或等效转换而来外,由我国自主制订的、直接与因特网电子商务相关的标准几乎空白。但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开始有所举动,据悉,我国信息产业部目前正在加紧制定电子商务标准,此次制定的标准,是由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组承担起草,主要参照了IETF的RFC 2801及相关的国际标准文案。该技术体制主要规定B-C类电子商务的总体框架结构,包括总体结构、交易的通信流程等环节,制定该标准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向产业化发展。此外,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国内一些企业建立了cnXML联盟,旨在建立标准的形式并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创造一个与国际化接轨的电子商务标准化环境。鉴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态势,我们认为,应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采取灵活方式,加快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步伐。鉴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态势,我们认为,应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采取灵活方式,加快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步伐。

建设电子商务标准的原则应包括:

(1)理清电子商务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

(2)在电子商务领域改变标准工作的滞后性,至少应与相关技术同步发展;

(3)相关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应做到等同采用而不只是等效采用;

(4)从体系化角度建设电子商务标准集,包括网上支付、电子报关、文件传输、通信协议等方面的标准,网络安全、IP电话、IP网络中的设备规范与测试标准等。

与此相适应的电子商务标准制订方式可以包括:

(1)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改革标准工作管理机制,推动标准化编制部门深入研究网络经济,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商务标准制订工作,并建立标准维护机制。

(2)开放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体制,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吸引外资企业)与用户加入到标准研究与制订工作中,增强标准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3)积极选用国外先进电子商务标准,选用时应把握国际性、公共性、可测试性、安全性等原则,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整体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43—04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得以迅速发展,教育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目前,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信息载体,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平台。由于其信息量大,给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笔者以高职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为例,针对网络课程中的交互策略进行探究。

1 网络课程交互概述

1.1 网络课程交互概念

交互是指在两个参与者之间连续交替作用与反馈的循环过程。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以及指导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交互是媒介传输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与关键方式,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要在有限时间内适应课程学习环境,而且要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网络课程必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1.2 网络课程交互基本形态

相比文字、影视、单机课件等媒体,网络课程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学习者与网络课程、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信息表现形式包括原始的形象表达、文字表达及图、声等多媒体结合的超文本表达,实现了在不同的时空里进行面对面的人机互动、人际互动,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精准化、完整化。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学习活动基本形态如图1所示。

2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原则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交互设计就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注重易学易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容错性,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只从媒体的特性出发,为发挥媒体的功能而设计。

2.2 整合性原则

在网络课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都不是孤立的,进行设计的时候应把它们整合起来,从多个角度支持学生的学习。

2.3 一致性原则

为了减少学生认识上的负担,避免引起思维上的混乱,对话框、按钮等对象做到清晰简单,标识清楚,界面对象加以归类分组或区块化,同类的界面在格式和功能上力求一致。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人际交互是指学习者和教师或专家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而人机交互则是指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学习者与教学软件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方式灵活多变,具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3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但是在进行网站设计与制作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网络检索、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交流、控制功能,满足审美需要,必须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包括人际交互与人机交互。

3.1 人际交互

人际交互主要包括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教师对学习者的个别指导能够对其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使他们在网络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网络课程中进行人际交互的工具很多,如E—mail、BBS论坛、聊天室、视频会议等。在本网络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电子邮件和BBS论坛等。

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是因特网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具有快捷、方便、可靠等特点。登录课程后,通过主页面上的电子邮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心得体会等进行交流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把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会尽快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帮助。

2)BBS论坛。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翻译为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信息或提出看法,其他人可以看到,也可以留言发表意见。在BBS论坛里,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参与讨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BBS论坛模块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3.2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方式主要完成人向计算机输入信息以及计算机向人输出信息的工作,使用的交互方式主要有问答式对话、菜单技术、命令语言、填表技术、查询语言、图形方式及直接操纵等。人机交互是网络学习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设计网络课程的人机交互要以人为本,新颖别致的交互界面可以让课程显得更加默契、完整,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1)登录管理。使用JavaScript做了一个表单验证,进行用户管理,不同类型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只有通过注册才有资格学习本课程的内容。用户按权限分为两类:教师和学生。整个系统结构按照两类用户可分为两个子系统——教师教学子系统、学生学习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基本功能包括上传或删除各种学习资源,添加、删除作业,批阅作业,在讨论区发贴等;学习子系统基本功能包括课程学习、作业上传、浏览优秀作品、在讨论区发帖等。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第12篇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资源共享;SOA体系架构;Web 服务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水平取得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严重滞后,信息的开放性、时效性、综合性较差,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和格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共享程度较低,造成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都在开发自己的政务信息系统,开发出来的政务系统五花八门,且都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政府信息共享的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务公开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化,各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政府信息共享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SOA体系架构、Web Service技术、及ESB企业服务总线都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利用好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政府信息共享遇到的问题。

1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政府信息资源是我国信息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不联不通,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部门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隔断了部门内业务上的内在联系,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影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从技术方面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异构,阻碍共享。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是由各部门分头建设的,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都是自成体系、紧密耦合的,它们所采用的基本架构、运行环境、开发语言等都不尽相同;同时电子文件的制作生成的代码标准、数字存储载体的格式标准、信息压缩存储的标准也不统一,造成了各系统之间互连互通都困难,更谈不上信息共享了。

(2)地方政府信息资源整合较差。各地各级政府信息整合较差。自从1999年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市政府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已成为信息共享的主要阵地。各地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虽然数量众多,但它们分散在各地,很难有效再利用,必须经过整合。这种整合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而且主要是指政务信息的共享,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3)传统信息共享技术不适合当前网络环境。跨政府部门的信息集成属于分布式计算的范畴。在传统的解决方案中,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是通过分布式技术,如DCOM、CORBA等来实现的。但CORBA设计的体系内部各系统之间的互相关系过于紧密,对于异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不是很好;CORBA本身存在如下缺陷:客户、服务器方的组件接口必须是紧密耦合的、系统双方必须运行同样的ORB产品、CORBA采用IIOP通信协议,容易受到防火墙和服务器的阻隔等。所以这些技术弊端使其更适用于政府部门内部的事务处理,而不适宜扩展到因特网上。

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分析

传统信息共享技术不适合当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就目前所开发的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来看,百度提出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解决方案,主要是利用其搜索技术,侧重于解决政府内网和外网网页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其它一些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系统解决方案,则主要为了解决系统内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这些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当前政府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因此,如果能按照SOA体系架构,运用Web service技术,建立ESB综合信息共享管理平台,这将会极大的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进程。

2.1 什么是SOA

SOA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SOA),是一种设计架构。利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设计应用程序时,把程序的各种功能考虑为对外提供服务的接口,把程序设计为别人可以使用的组件,而不是独立的别人不可访问的系统。本系统不仅自己可以使用,也允许外部的其他系统调用这个系统功能。SOA优点:代码重用、松耦合、平立、语言无关。

SOA架构中有三种角色:

服务提供者:自己的服务,并且对服务请求进行响应。

服务注册中心:注册已的web service,对其进行分类,并提供搜索服务。

服务请求者:利用服务中心查找所需要的服务,然后使用该服务。

SOA的三种操作:

操作:为了使服务可访问,需要服务描述以使服务使用者可以发现它。

查找操作:服务请求定位服务,方法是查询服务注册中心来找到满足其标准的服务。

绑定操作:在检索到服务描述之后,服务使用者继续根据服务描述中的信息来调用服务。

2.2 Web Service技术及在信息共享方面的技术优势

与诸如DCOM、CORBA等传统分布式技术相比较,Web Service在信息共享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解决了异构系统之间兼容问题。同传统分布式计算模型相比较,Web Service彼此之间是松散耦合的。连接中的任何一方可更改执行机制,却不影响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促进不同体系结构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2)通过封装减少了系统的复杂程度。服务请求者和提供者只关注相互进行交互的必要接口,服务请求者不用关注服务提供者如何实现它的服务,服务提供者也不用了解服务请求者如何使用它的服务。

(3)遵循因特网标准的协议和标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Web Service 采用标准的因特网通信协议,如HTTP、SOAP、UDDI、WSDL、WSFL等,以实现服务的描述、注册、、发现、检索、交换、管理等功能,因此能更好的适应于因特网应用。

2.3 什么是ESB

ESB是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的缩写,是中间件技术与Web Service等技术结合的产物,也是SOA系统中的核心基础设施。ESB就是一个服务的中介,形成服务使用者―>ESB服务―>服务提供者的生物链。

通俗的讲,ESB就是各种Web service的组装平台。ESB的基本功能是数据传输,消息协议转化,路由三大核心功能。ESB需要某种形式的服务路由目录(service routing directory)来路由服务请求。

综上所述:SOA是一种设计架构,Web Service是符合SOA设计架构的程序(产物),ESB是Web Service的组装(集成)车间。

3 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构想

根据前面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及现今信息共享技术特点的分析,我们构建了基于SOA体系架构,利用Web Service技术,建立ESB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图,下图所示。在这个框架图里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最底层是政府信息共享单位的网络图,各单位提供各自的业务数据库数据,以Web Service服务形式对外,每个单位都是信息数据服务提供者,同进,也是服务请求者。②中间是ESB(企业服务总线),是各种Web service的组装平台, 也是一个服务的中介,形成服务使用者―>ESB服务―>服务提供者的生物链。③上层是管理中心和数据中心,除了提供Web service服务外,还负责对ESB的管理,使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合理高效的工作。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新型网络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SOA体系架构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并阐述了ESB、Web service的技术特点及优势,从而形成一个利用Web Service技术,建设ESB,组成一个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真正实现资源的统一。本文只是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框架进行了描述,还有许多技术细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晓峰.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4):68-72.

[2]何振.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3):40-43.

[3]丁光勋.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尴尬及其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7(4):85-88.

[4]魏柯.一种基于Web Service的动态电子政务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1):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