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渗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艺术成为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媒体背景下,动画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艺术色彩,提高了动画设计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一、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一)使动画设计实现新的突破
从传统动画设计的角度来讲,手绘是动画设计的主要模式,虽然这种设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增加了动画设计及制作过程中的修改难度,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不但能够降低其修改难度,还能使动画设计的效率得到提升。此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更加关注设计者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出动画设计师的才能,进而提高动画设计的效果。
(二)丰富动画设计整体形式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动画图像与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改变传统动画设计的单一性,从根本上丰富动画设计的整体形式。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为动画设计带来全新的理念,使得动画设计实现多元化发展。此外,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还能将符合时代潮流趋势的元素运用到动画设计中,以赋予动画设计全新的生命力,增强动画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
(三)提升动画设计动感效果
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可知,数字媒体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往往有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能够使得动画设计符合时展要求,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动感效果。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动画设计形式过于陈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鉴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动画设计的新突破,赋予了动画设计更好的动感效果,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给动画设计带来的挑战
(一)对设计者的技术提出高要求
与传统动画设计方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动画设计的束缚和限制。在动画设计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对于设计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者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手绘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能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动画的快速崛起,3D动画已经取代了以往的2D动画。随着动画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动画设计的场景越来越逼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设计体验,实现了设计效果的最优化。由于设计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整体技术含量逐渐提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画设计的难度,同时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过程变得更加繁琐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虽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修改的难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使设计过程更加繁琐。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设计者不能够很好地把控设计过程,将会滋生诸多设计问题,这会对动画设计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此,在动画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则需要发挥出设计者的优势,同时也需要设计者保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够达到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诸多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其一,大众性:从传统艺术表演的角度来讲,其对于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为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只有充分保证表演者的技能,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表演效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并且使其在艺术表演中得到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使得很多高端的艺术表演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使其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其二,科技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艺术效果。现阶段,要想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效果的最优化,则需要多种现代技术提供支持,例如多媒体视频、计算机图像等,为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其三,媒体性:媒介的产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的传播。通过观察人类每一次的传播技术革新可以发现,并不是传播内容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是因为传播媒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鉴于此,媒体内容需要借助媒体形式进行扩散,而媒体形式本身又会推动媒体内容的传播。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二维三维动画中的应用
动画设计及制作快速发展,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较大的优势,使得其在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设计及制作中得到应用,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强了动画设计的特技效果,而且明显提升了画面质感。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设计相结合,通过自动处理图像功能,系统会自动生成理想的画面,这实现了操作过程的简单化。此外,数字媒体艺术是以关键帧为特征的,在进行动画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只要有已经设置的关键帧,就可以实现画面的自动生成,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这样不但保证了动画设计及制作的速度,而且还保证了动画作品的清晰性与流畅性。
(二)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创作、制作及传播各环节得到了运用,往往发挥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使人们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性,而且对于影视制作和传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使得影视制作所产生的费用有所降低,为影视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保证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部分景象难以运用拍照设备拍摄到,传统技术难以实现该目标。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影视制作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在保证影视作品制作质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其艺术性。此外,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得到关注和重视,并且在影视制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发行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保证电影在连续的复制中保持画质的完整性,进而使得电影可以长久保存。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比起来,不仅能呈现高清晰度的影视画面,还能实现互动,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三)坚持中国特色
根据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可知,国内影视行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然有着漫长的发展道路要走,优秀的动画作品寥寥无几。反观国外动画作品,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以欧美等国家为例,有着较为丰富的动画制作资源,为影视动画制作提供了保障。因此,国内在发展动画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同时汲取国外丰富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的结合,进而增强我国动画作品的丰富性。由此可见,在发展动画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动画作品为大众所喜爱,而且还要保证其与我国的文化特征相结合。
(四)注重技术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了保证动画业符合人们的要求,需要集中力量发展动画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理念,从根本上摒弃传统动画设计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提升动画技术人员的素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对动画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动画技术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使其获取更为前沿的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其整体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其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根据实际培训的结果,不断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定期组织相应的考核工作,通过专业考核及时了解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督促相关人员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使得动画设计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想取得动画设计的理想化效果,就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与动画设计相结合,突破传统动画设计的格局,实现设计模式的创新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色彩,在保证动画设计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了动画设计整体艺术效果的提升,进而推动了动画设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祥远.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王万良,朱上上,姚裕萍,韩姗姗,周旭.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
[3]孟祥旭,屠长河.觅特色人才培养之路,求育人模式创新之道——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谈起[J].计算机教育,2010,(03).
[4]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胡巧.探究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
[6]卫婕.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09).
关键词:平面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世界文化形态,还是中国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强大的数字化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平面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无可避免地要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虽然教育的变革首先发生在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的层面,但必会落实在课程上,并通过教学活动呈现。
一、“课程群”相关概念释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意指学习是长期的行为,需要紧凑合理地加以计划;“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则指要设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花大功夫认真地实现它。此处的“课程”虽泛指学习,但确带有课业、进程,以及学习方法之意。作为一个术语,“课程”一词在今天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课程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小单位,但唯有抓住了它才能有效提升整个大系统的质量。《现代汉语辞典》中,课程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1]。它不仅是教程,更是学程,是动态的教与学双向流动的实践过程。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即发展资源[2]。它不仅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技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总结,更是对该学科在现、当展前沿做出的理性反映。课程群简称“课群”,最早由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提出。强调课群建设应在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具有学科相关性、知识完整性、内容继承性、结构相对独立的课程继承模块[3]。北京理工大学自1990年开始课程群建设,其课程群在拓宽学科专业口径,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总学时,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也有效地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建设。课群不是简单的课程捆绑,它从属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合也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跨学科课群的建设是方法,被某一专业课程群所吸收的跨学科课程也必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基于此,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群建设除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课程元素外,还须在适应时代、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它不仅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也注重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的教育内容。
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目标
纵观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关于设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讨论业界基本上达成了较为明确的共识,但在教育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毕竟,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哪一种设计教育模式可以具有无障碍的普适性。因为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生态是保证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土壤,而个性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正是实现设计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作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种新形式,课群建设的本质在于确立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科观、新的专业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课程观,而非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的“修补”,更不是把原有专业课程依据相似度而进行简单的分群建设。对此,我们应着重于设计专业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课程群建设,厘清各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良好的逻辑关系,摒弃与市场脱节的纯理论或纯技法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科学的课程群建设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搭建开放灵活、系统合理、完整高效的平台。课群建设是与某一门课程建设相对应的一种系统化的建设模式,包括下设课程的选择与组合的方式、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设等内容。关于课群建设,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某学科内多个课程的集合,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也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例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即以专业作为划分群界限的依据[5]。但这两种观点显然是将“封闭”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课程教学,拉入另一个“封闭”的课程群教学,其局限性无可避免。此外,虽然平面设计专业强调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但高校不是社会某行业的专业培训基地,其教学与科研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沦入另一窠臼。一个开放的课群,其系统内的所有部分均相互关联,“开放”意味着变化和不确定性,课群内部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在外界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灵活的适应性正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目标所在: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自主地作出选择。
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原则
(一)恰当的课程群规模作为一个行业的平面设计,不仅设计理论更新速度快,技术手段的更新更快。反映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上,就要求我们立足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体,既要准确把握群内课程间的目标一致性,也要统筹规划课程群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既要考虑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避免加大学生的课业负荷,也要积极、开放、务实地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跨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纳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课群是若干门在知识、方法、拟解决的目标问题的方面彼此存在逻辑关联的课程。因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阶段性学习目标不同,课群的规模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若少于三门便难以成群,反之,群内课程数量过多也会因课程群规模过大而不利于管理,且会因彼此间差异加大反而不易体现课程群的特色。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有限,通常为4-6周,如果群内课程数量多于5门,则意味着一个课群的学习必然会跨学期展开,如此必不利于课程群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本文认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规模当以3-6门为限。
(二)合理设置群内课程
现有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多重视微观视角下某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每门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间虽有前后置逻辑关系,但难免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问题。课群建设更注重群内课程间的优化整合,统筹规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群的设置可以依据知识型、方法型、项目型进行大的分类规划,并在此框架内进行更加细化的课群建设。知识型课群多强调同学科、同专业课程的组合;方法型课群强调以逻辑关联为前提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项目型课群是以专业设计项目教学为基础,强调实践性,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某设计项目长期或短期设置的课程群,虽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设计水准有着不容忽视的强化功能。此外,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分层级地进行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如通识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拓展层次、个性化发展层次。
(三)群内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专业能力、教育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水准决定着课群建设的最终效果。作为课群建设的主体,相关教师应具备对群内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贯通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熟悉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和专业技能,还要掌握课群的全部内容,并有能力驾驭整个课群的教学设计。再者,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不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等在教育过程中施加多大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还得依赖于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6]。目前高校设计专业多采用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更像头脑风暴,教与学的关系更像是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团队管理能力与设计操作能力也是群内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重视实践教学,分层建设实训基地
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视觉设计专业与近百家单位在媒体、动画、广告、影视等设计方向均有广泛的合作。德国国立HFG-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等专业的课程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邻专业和领域的课程,即跨专业自主学习。这些课程通常由教授主持,在相关技术人员或助教的协助下完成实践教学,授课方式极为灵活。众所周知,平面设计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指导性的知识传授,而是设计目的的实现。基于此,将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分层级的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强调对学生观察、认识和表现事物能力培养的基础型能力实训基地;强调科学的设计理念养成的综合能力实训基地;在专业学习阶段,结合各课程群的总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引领学生深入而敏锐地把握生产、生活的实际,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从事与平面设计相关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技能型实训基地。
(五)完善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