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时间:2023-06-08 10:5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培养科研意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第1篇

关键词: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科研思维;教学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

Zhou Quancheng, Chen Shanfeng, Wang Xiangyou, Li Hongjun, Ma Chengye, Zhao Ya, Song Yued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person with scientific teaching thinking meets the needs of not only food industry in China, but also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how to apply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in teaching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scientific; teaching thinking; teaching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之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科技创新技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精力旺盛、风华正茂、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因此注重独立思考、科研思维、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的锻炼,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步骤[1]。对于21世纪的食品专业大学生来说,科研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本科阶段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研究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2]。具有科研思维的大学生,会时时用科学的思维对待事物,处处以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从而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获取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磨炼意志,开阔思维,认知自己,培养协作精神,而且具有时局意识和远见规划的思想,将来会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见解,制定新举措,做出大贡献[1-3]。

目前,高校教学大多还是以理论记忆、应试教育为主,而忽略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填鸭式”接受理论知识,缺少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兴趣容易逐渐降低;实验课则常是走马观花,隔靴搔痒,程序性完成步骤和操作,很少有自我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交流等创造性思维和活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事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若没有提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开展科研工作就会一头雾水,步履艰难;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有了大学阶段的科研思维初步培养和锻炼,则可以尽早适应自己研究生的角色,自己研究课题,为研究生学习开个好头。

科研思维依托于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其中食品专业用到的主要是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所谓联系性思维,就是找出有明显间断性的两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类比思维[1]。所谓连续性思维,就是连续性的推理,最简单的连续性推理就是形式逻辑的三段式:A=B,C=B,于是A=C。连续性思维有一个中介连续者,A与C的中介连续者就是B[1-3]。

如何在食品专业课程讲授中应用科研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笔者结合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讲授实践,认为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1 理论授课多采用问题导向性方法,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理论课是34学时,实验课是14学时,理论学时占了总学时的71%。即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时间大部分都在教室授课中进行。因此,充分利用好理论授课时间方可开展科研创新思维教育。营造宽松的、探索性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可以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增加影像等教学素材的使用比例,特别是讲授多功能机械、整体机械时,不仅可以更形象地让学生观察机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更具体、更自然地提出贴近实际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组织讨论。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提问―讨论教学、质疑―发现教学、自学―汇报教学等[4,5]。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步提高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掌握资料的获取、筛选、甄别、利用等技能,使得教育活动由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如授课前,可以用科研思维的方法引导,围绕讲授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例如在讲授完物料输送机械,教授物料分级分选设备前,就可以从食品加工常规工艺,让学生思考食品加工进料后,下步工序是什么?如何实现?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不同原料、特性和产品,去积极地自主考虑下步工序,包括下步工序是什么且如何实现。这样促进了与所学其他课程的交流,如食品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学、果蔬加工学等,并结合原料特点,去分析如何实现此操作,逐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次之后,学生巩固了既有的学科知识,而且还会结合本课程的教授内容,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如如何自动、高效完成某个单元操作;不同原料加工的方法能否用同一个设备完成。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甚至创新意识。同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加,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2 充分把握实践教学环节,因材施教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和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但不能孤立看待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与理论课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性学习重要知识点不同,实践课上学生要带着问题自己去用设备,去做实验,从而培养了科研思维。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也不同,收获也不同[7]。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实验中设备昂贵、机械庞大,所以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较少。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的机会,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锻炼科研思维,融会贯通知识等。这种实践教学大学生都可参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问题导向性分析、科研思维引导和知识串联讲解。与此相似的是实习,不同的是实习中学生不分专业方向,既有食品工艺方向也有食品分析方向。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专业知识底蕴,因人施教。例如面条生产工艺参观实习时,食品分析方向的大学生,可以针对其具有检测方法、产品品质和法规等知识背景,通过提出面条产品检测内容是什么?制作加工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影响面条的品质?怎么影响的?有什么改善方法?启发其对参观实习的兴趣、思考主动性、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对于食品工艺方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过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课程,因此可多采用联系性思维引导,问题也更具体和开拓性,如面条的压辊有多少级?各辊的作用有无不同,如何实现?此工艺可以生产什么类型产品?工艺和单元操作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引导学生用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去理解工艺设置和改进。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包括第二课堂或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学生较少,主要是一些学有余力且确实有兴趣的学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即如何发现问题、采取何种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研究思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全局掌控、重点引导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要求教师具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广博的专业素养,给教师更大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压力和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施教,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思考,培养科研思维,塑造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素质的大学生才能承担科研项目,满足现代社会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科,黄寅,杨拯,等.谈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31-132.

[2] 潘久武.谈科研思维及其类型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9,2:78-79.

[3] 张佰清.食品机械设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06-508.

[4] 陈洪菊,屈艺,母得志.在医学本科生中引入科研思维的重要性及方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3):11-12.

第2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发展对于拥有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人才的储备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未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尝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们自觉融入科技创新这个大课堂,逐渐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之路。

一、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是做科研工作的正常流程。多数的大学生往往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埋头苦干而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也掌握不到实际东西。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而是采用自由发挥式,让大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做好保障工作。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从被动直接转为主动,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另外,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动脑能力,还得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

二、师生互动,形成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搞科研;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带动和影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当中。全体教师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教学要多样化,从单一授课形式变为互动形式,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进行发散思维,不能死读书,要学以致用。

三、健全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与进程安排游离于理论教学之外,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另外,在实践环节上管理疏松,对考核形式和标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以实验报告和出勤率作为考核标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内容设置和进程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和实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穿行,既能让大学生体会理论指导实践这一真理,同时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理论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应该与理论教学有所区别,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避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避免实践环节考核走形式,要拓宽考核渠道,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将项目、论文、实际操作、技能鉴定等结合起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老师要积极开辟学生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科研,在科研过程中开发创新,加强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形成“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综合提高”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发挥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工作,提高高校整体的科研实力,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第3篇

军(2008)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影响论文写作的微观及宏观因素作过调查。

这些文章研究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学者虽然提及,但都没有给出具体建议。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二、研究设计

文献综述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研究我国外语专业学位论文的文献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从语篇角度的分析,如鞠玉梅(2004)是从语篇的角度对英汉论文摘要作了对比研究;二是宏观指导,如李家云(1999)、余曼绮(2001)、黄小苹(2002)、李萍(2003)、王桂和(2006)等从宏观角度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管理、评估和教学环节作了论述;三是写作方法指导,如翟忠和(2000)、宋飞(2001)、王秋华(2002)、尤肖南(2004)等就学位论文的指导对策及写作方法谈过看法;另外,还有学者如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颜静兰、倪巍(2005)、路文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础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是否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实验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教学的是我校2005级(2009届)本科生,共209人。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论文存在的问题,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

(三)研究步骤

1.实验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状况。

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包括:1.您认为我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有,请详细列出;2.您对提简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何建议?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问卷,笔者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

(l)选题方面:选题陈旧、选题重复现象严重是学生论文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这里的“陈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陈旧,这里是指学生所选题目在学术界已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很难再有创新。选题重复是指一级学生中选择某一题目的人很多,而且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文献使用、结论等都基本雷同,失去了论文应有的创新性。

(2)资料收集运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搜集的资料比较陈旧,这从参考书目的年代可以判断;二是资料的相关性和权威性不强;三是对资料的使用不加以合理取舍,所选材料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资料淹没了自己的观点,造成了本末倒置;四是研究设计选择不够合理,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没有一手资料,这影响了部分论文的说服力。

(3)语篇结构:作为英语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英语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围绕论题展开各章节,但很多学生的论文在完整性和连贯性上欠缺。具体表现在:各章节联系松散,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有些章节比较空洞,论述冗长但看不出意义重心;句与句之间没有合适的连接手段。

(4)语言及格式:就语言的规范度而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语气太过主观,语言正式程度不够,生硬的翻译,汉语化现象严重,用词不当现象较多;就行文的格式而言,很多论文中出现引文无出处或与参考书目不对应;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空格、行距、字体等显示出学生在文档处理方面的不足;另外,标点符号使用也不够规范。这说明论文的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不够,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一方面是选题,选题上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选题质量的关键;第二方面是资料收集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两个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写论文之前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第三方面是语言及格式的规范性。论文语言及格式不够规范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科研规范意识不强,增强其科研规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我们把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规范意识都归到科研能力的范畴。因此下面作者主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科研方法和科研规范意识)两大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论文质量。

2.教学实践中,注重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

(1)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方法主要有:①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英语类的学术论文,所以让学生多浏览学术期刊文章可以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个较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好的论文题目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论题的研究价值(significanee)、论题的创新性(origi-nality)以及论题的可操作性(feasibility)。为了保证选题的成功,需要多让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期刊文章的题目。特别是为了增强创新性,需要让学生对期刊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其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对论文选题的标准有了较理性的认识,为今后的论文选题奠定基础。②为了增加题目的创新性,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在选题时鼓励他们多向实证性研究课题靠拢。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验等的设计锻炼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2)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在这儿指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的规范意识。具体到资料收集、语篇结构和语言格式三个方面,方法如下:①资料收集。针对所选材料陈旧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不同渠道以及不同渠道的优势和弊端。比如收集理论方面的材料要依靠一些专业书籍、字典、百科全书等,这样可以保证理论的权威性。但这方面的材料一般年代稍远,要了解某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还离不开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源,所以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图书馆和网上期刊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除了让学生了解材料收集的不同渠道,还要使其掌握收集材料的方法,即如何快速浏览发现与选题有关的章节,如何判断材料来源的权威性和档次等。资料收集完毕,还要进行资料的筛选工作。这一步要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取其精华,用批判的眼光使用材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否则自己的观点只能淹没在众多的材料中。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收集一手资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因此笔者注重了实证调查方法的培养,如问卷调查、教学实验、个案研究等。这些科研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②语篇结构。为了规范学生的语篇,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衔接手段;其次,还要使其掌握英语论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英汉语篇的不同特点,使其摆脱汉语语篇的影响;再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论证能力,因为语篇结构布局从一个侧面这说明了学生的论证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论证能力不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那么他就很难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写作和论证。③语言及格式。语言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较差,二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行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要求不熟悉。要解决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里我们不作探讨。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要教给学生英语论文的语言表达,如用词上要正式客观,语法要简洁等。为了规范论文格式,在讲授论文写作时我们选择了M压A格式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练,对论文的各部分、各章节的格式(尤其是文内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格式的规范。

指文章是否有逻辑性,是否有理有据,分析问题是否深人,各部分内容是否充实等。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主要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语言的正式程度、用词是否恰当、有无汉语话现象等,另外一个标准是看是否符合MLA格式要求。

从表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较之前两级学生,2005级学生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提高。其中选题、资料收集运用和语言及格式规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比较明显。2005级学生的选题创新较之2000级提高了17.83%,较之2001级提高了13.31%;资料收集运用方面,2003级比2000级提高了16%,比2001级提高了16.23%;语言及格式规范方面,2005级比2000级提高了8.59%,比2001级提高了10.08%。这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论文质量的提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从表格中的数字我们仍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论文在语篇布局上提高不是很明显,只提高了5%左右(2005级较之2000级提高5.89%,较之2001提高4.76%)。这一方面是由于“语学术论文写作”课时有限,在语篇上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语篇布局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短时效应不明显。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生的选题创新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分数还表1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论文打分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随机抽调我校外国语学院三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共180份(每年60份)进行分析。笔者把指导教师的分项打分重新按百分制计算,下表是各年级学生在各项得分中的平均成绩。在被抽的论文中,其中2000级和2001级学生论文是没有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2005级是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笔者曾在这级学生中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笔者就学生在几项重要指标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几项指标分别是:选题创新、资料收集运用、语篇布局、语言及格式规范。选题主要指的是题目的新颖性。资料收集运用主要是指资料收集是否翔实,引用是否恰当。语篇布局主要是比较低(2000级得分62.43,2001级64.92,2005级73.56)。这说明虽然学生的创新能力能通过论文写作指导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选题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论文写作指导是不够的。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除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外,还需要在写作规范、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建议从微观上加强论文指导,特别是要对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要注重科研方法的指导;鼓励指导教师加大精力投人,给学生提供结合其科研课题方向的选题;另外,为了更直接地提高论文创新性,应抓好选题,加大实证性研究比例。这样既可以增加论文新意,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们的科研热情[8]。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程的上课时间,科研课题重在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基础医学研究将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主要方向,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分析、新技术疗效利弊、临床数据的统计、跨学科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课题的亮点。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水平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将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与授予硕士学位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硕士学位证及毕业证,同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这才是培养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参考文献

[1]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陈文娟,唐郢,李蓉.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1):95-97.

[4]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03-104.

[5]颜汝平,平秦榕,梁剑伟,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0):88-90.

[6]栾婷,李宁,王剑松,等.规范化培训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7]莫小强,陶丽华,唐乾利,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12-14.

第5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6-02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对于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人才资源储备及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当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1]而且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2]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更多富有创新力和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3]

一、制药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

随着生物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药品生产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一门集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化学、药学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制药工程应运而生。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该学科正在迅速崛起,发展强劲。2010年制药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生物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学位就是为满足这些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而设置的,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两大类。制药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有一定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些研究生多数工作年限较长,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着较为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但从事的工作重复性强,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这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当前各高校所关注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重经验,探索精神缺乏。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来自制药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对从事的工作实践能力较强,有丰富的经验。一些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凭借经验加以解决,但普遍缺乏对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不明就里,只注重经验的积累,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精神。

2.知识更新缓慢,创新文化氛围缺乏。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虽已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但本单位的工作依然未减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且分散,课程学习和面授时间得不到保障,因此错过了很多课程面授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不足。由于从事工作领域所限,所掌握的知识大都局限在与工作相关的领域,具有局部性、封闭性和平面单一性等特点,且相对陈旧,更新缓慢,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较少。所处工作环境基本缺乏学术交流讨论平台,本单位各部门的相互交流也仅限于部门间的业务关系,这样创新文化氛围难以营造、形成,创新思维被禁锢,创新意识淡薄。

3.科研条件难以保障。科研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创新能力。纵观目前非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条件,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研究生所在的工作单位。一些制药企业只在相关部门(如药物研发部门)配有专业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多数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限于科研条件,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难以顺利开展。实验平台的不足不仅制约了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使得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难以实现。

4.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论文的选题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决定论文工作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选题的合理与否对于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完成至关重要。[4]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从工作中的一般问题出发,选择的课题研究难度小,创新程度低,缺乏挑战性。论文选题的创新性不足决定了后期课题研究工作创新程度的欠缺。

5.导师自身的不足。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制形式。导师水平的高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发挥有着重要影响。随着近些年来,各个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较多,精力有限,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往往不足,因此疏于对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多数导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术背景较为深厚,但工程背景较欠缺,有时不能很好把握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意义和创新性。多年来研究生教育一直实行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这一体制下,研究生很难得到不同学术背景导师的指导,对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不利,也不符合创新精神的需要。

三、应对对策

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知识更新,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知识的获取和更新打开了方便之门。导师和研究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及时交流和沟通(如QQ,微信及易信等),实现知识共享,使研究生的知识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或讨论组(如QQ群等),并定期进行组会汇报,对研究课题的思路、实验方案及所遇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等进行及时交流和讨论,鼓励探索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启发、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2.严把学位论文选题,改善科研条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选题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评审,对论文选题的意义、难度、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价,严格把关。鉴于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论文选题应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要与研究生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制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得到研究生所在单位的支持,使得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得以保障。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论文课题往往实用背景强,难度也比较大,这些课题的研究及开展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因此,通过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由于研究生所在单位工作条件所限,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难以顺利开展。可以广泛建立研究生校外创新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升华为科学问题,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导师集体指导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5]导师的学识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治学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该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而导师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但生产实践经验不足。两者需要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才能优势互补,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和加强导师集体指导制,让不同学术研究方向、知识体系和背景的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6]这样既可以相互弥补导师个人知识和背景上的不足,也可使得研究生博采众长,获得多视角、全方位的指导和学习,对以后自己科研方向的选择、科研思路的拓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五重障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7-52.

[2]张善超,王得新,王佳伟.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2011,(10):310-312.

[3]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4]蔡照胜.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中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11,(4):49-51

[5]徐京跃,吴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10-07-15(1-2).

[6]金开诚.研究生扩招要坚持导师队伍建设应加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4):5-6.

第6篇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学科的带头学科,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生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护理模式开始由功能性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指患疾病寻求治疗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群;护理服务范围不仅是在医院,也深入到社区和家庭;随着护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护士具有高水平的护理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高标准的护理道德;护士不但要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且要与护理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就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如下。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 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7篇

1.1增补科研前沿内容,破解科研神秘感

针对学生的专业,将相关的前沿科研成果补充到授课内容,并使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虽然大学化学所授内容均为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提取与授课内容的相关点,将其加入到教学中.以材料物理专业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与材料研究相关的科研成果.如在讲授平衡常数时,可以讲述利用不同物质溶度积差异的特点制备核壳结构的材料;在讲授等电点时,可以讲述科研工作者如何制备负载型的催化剂;在讲授物质结构时,可以讲述纳米材料晶相结构与其形貌的联系等.通过这些文献内容的补充,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科研工作,破除学生对材料学科的神秘感,增强其对材料科学的了解及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信心,初步建立了科研工作的意识.

1.2增加人物实例,促使科研兴趣萌发

给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家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子,使他们对科研产生兴趣.如吉布斯自由能函数的提出者吉布斯的生平;杂化轨道提出者鲍林是如何二度获得诺贝尔奖的;飞秒科学家李远哲教授是如何成为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量子理论在确立过程中众多科学家所做的贡献以及出现的争论.所举实例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人物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教材上,因而这种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2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大学化学作为基础课一般被安排在大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课堂听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因此,大学化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有限学时内引入大量的信息知识,也给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引入讨论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课时分配,安排一定的课时用于课堂讨论.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并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设置若干个讨论专题,如光催化反应的原理及应用,涉及能带理论;催化剂助剂对丙烷选择氧化反应产物的影响,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酸碱性;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涉及化学平衡等,供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确认主题后,教师针对某一课题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后学生分组进行课前讨论,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学习讨论后得出小组结论,然后选取代表制作PPT在课堂上讲述.不同小组间可以互相提问,也可以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评讲,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学,积极思维,排除疑难,既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能力.

2.2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体验科学研究

大学化学的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虽然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并可以用于科研,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但对什么是科研,如何进行科研,有哪些方向可以开展科研并不了解,而这些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述.因此,可以安排校内有经验的教师开展科研讲座,介绍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学生在了解情况后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指导教师,进入其实验室学习.这一制度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体验实习环节,感受科研氛围,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和使用相关专业工具的能力.

3从教学评价的改革入手,促进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最终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4].虽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并对科研产生兴趣的外部环境,但仍需要一个有效的激励措施保证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考核主要依靠期末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方式比较单一,忽视学生课堂外的学习、思考与体验的评价.而实际上,学生的很多能力是无法从纸笔测试的成绩中体现的.平时成绩比重很低,而且只重视上课人数及作业的考察,对学生课堂外的学习活动没有列入考核范围,对学生课外学习缺乏有效督促,事实上,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活动之一.对此,调整考核方式,改变以往单纯闭卷考试考查学生的方法,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将闭卷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调整为50%,平时考核提高到50%.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减少做题部分,增加主动性较强的小论文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最终完成小论文写作.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也计入考核,考核采用的是PTA量表法(即基本要素分析法)[5],以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具体诊断学生在某些要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此外,增加评价信息来源,改变单纯由主讲教师评价或只对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实验室实习的指导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最终的平时考核分布为学生课外活动(小论文10%、实验室教师评价10%)20%,课堂讨论表现20%,平时作业情况10%.这一评价方式的调整既激励了学生对大学化学教学活动的参与,又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合理,从而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导向性修正,促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效果.

4结束语

第8篇

“翱翔计划”是由北京市教委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提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在参加“翱翔计划”的过程中,每位学员可以依据各自的兴趣选择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这四个学科领域,并与对应的基地校和高校实验室实行双向互选,进入基地校和高校实验室完成相应科学课程及科学实验探究。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参加一系列科学讲座,与科学家进行交流,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以此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

每个翱翔学员都会面临三个问题:如何起飞、如何飞得更高、如何飞得更远。

起飞,要讲方法,“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就是要向科学家学习科研方法;

飞得更高,需要力量,“翱翔计划”能够给予学员创新和发现的力量;

飞得更远,要有正确的方向,在“翱翔计划”的学习中,学员们要向科学家学习把握科研方向和人生方向,使自己能够茁壮成长。

我们可以相信,完成了“翱翔计划”,学员们应当会有所收获。

在20所“翱翔计划”基地校中,北京市育才学校是首批入选的基地校之一。在与该校负责“翱翔计划”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得知:北京市育才学校参与了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工作,通过与高校实验室相结合,培养了多名优秀学员。在“翱翔计划”的进行过程中,学员们不仅在科学知识、科研技能、科学素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还进一步增长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在专业视野、教育观念及科研意识等诸多方面取得收获。

科研是具有重复性的,需要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来获得准确、普遍的实验数据,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或许枯燥,却是意义重大的。在“翱翔计划”中,我不仅收获了许多知识,还养成了做事严谨、细致的习惯。也许以后科研并不会成为我的职业,但是在这段科研经历中我领悟、学习到的精神会渗透到我的生活中,我会把对待科研时严谨、细致的态度传递到将来我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在“翱翔计划”的学习科研过程中,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我的实验室导师教会了我如何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告诉我如何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并且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我学会了复杂的方差分析法,同时也了解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翱翔计划”带领我走向未来的一个平台,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并走向一条属于自己的科学之路。“翱翔计划”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创新思维理念,这同时也是对我们不断创新实践的一种肯定。

“翱翔计划”令我受益匪浅。“翱翔计划”给了我与中科院教授促膝长谈的机会,不仅让我清楚了中科院的实验室研究方向,还知晓了教授的科学研究之路,使我感触良深。通过在实验室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同时,还让我体验到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和其中包含的辛苦。

在这近一年的研究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无论是对于引物的临时调换还是试验最适宜的PCR 温度,以及对于酶的调整,都使整个实验比预期难了许多,对于时间把控的问题也使得我们有些力不从心。但在这短短的几个月中,我们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对科研精神的认识上了一级台阶,更使得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不少,还培养了我们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能力。我相信无论结果如何,这样一段特殊经历都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值得回味。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建议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才具有发展前景。在合作过程中,既能锻炼教师队伍又能更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才要能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载体。

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得应有的份额,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学院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想像没有科研活动,学校怎样才能有知名度,去那里找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为大家所认识,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了解、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及时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继承和传播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生产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一面(双师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职教师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不断挑战;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参加科研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国际社会各学科的发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科研状况看,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青年教师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还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原因有:

(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

(二)科研意识不强。很多青年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写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

(三)研究方向,不明许多青年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一)个人自身层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知识往往在毕业后几年内便大部分过时。因此,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之后,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多方接触,加强沟通能力。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我院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如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两篇以上),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合理考评达到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学校科研梯队的目标。

2、加强科研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3、加大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我院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4、建立科研信息库

我院科研处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公布本校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5、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

第10篇

一、现阶段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

现阶段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英语教学任务繁重,高校英语教师除了要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外,一般还得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上课课时数普遍达到每周14-20课时,使英语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备课和日常教学中,很难有时间去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日常科研主要限于评职称等需要而匆匆撰写几篇论文。真正具有商务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科研型教师更少。一般地,具有商务能力的教师以经济管理和金融类学院为主,上课主要以中文为主,缺乏英语语言能力,而具有语言能力的英语专业教师且缺乏商务知识和商务能力,商务科研能力更是缺乏。商务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和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两类商务科研能力的缺乏,成为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短板。客观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

二、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时代必要

研究型的商务英语教师更能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即使缺乏实际商务能力,但对各种商务活动、政策、商务人才以及商务发展科学规律等商务相关事务的研究,能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素质,增强学生对商务的理论把控能力,使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能快速提升个人的商务能力,较快地成为优秀的商务人才。在商务英语教师普通缺乏商务实践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就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现在上课任务繁重是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如何获得科研机会,也是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困难。客观原因造成从学校到教师个人教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和教师个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和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

1.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

情报研究是商业领域重要的业务工作,也是商务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对商业的情报分析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商务的成功。情报研究主要是解决“事物的现状是怎样的”的问题。它是在广泛全面且准确地收集商业活动的各方面信息后,对商业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判断的过程。它最后的研究结果人们对商业活动各方面具体情况的认识,是将大量原始信息情报化的过程,也是人们知识创新的过程。商务情报研究能力理所当然成了商务人才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也是商务英语专业要重点培养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务活动中的翻译、报关、谈判等能力的培养已经有了较高效而科学的方式方法,并且现代大学教育和实践锻炼,大多数商务人才都能胜任其中一项或多项技能性业务工作。但现代商务要求的商务情报研究能力却仍然缺乏。它需要商务人才有较强的商务情报意识,能有效地在日常商务工作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最终获得能对商务实践起指导作用的有价值的商务情况。商务情报能力是现代企业较需要的一种能力。商务情报能力需要商务人才掌握有关商务学、信息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实际应用技能,如信息系统的检索知识、信息分析的各种软件、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商务分析软件等。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要严谨,综合归纳分析能力要强。

2.商务理论研究能力

理论研究是对专业知识的创新和突破,是严谨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教师在调查和知识积累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为了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创新新的学说、创立新的方法等。知识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保障,知识创新主要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授机构,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理论研究中教师是主要的力量,是主要创新人才。理论研究对教师个人的科学研究素质要求较高。理论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只有理论研究水平高的教师才能紧跟专业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才能高屋建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讲透专业基础理论。而要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构建教师个人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师个人严谨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教师作为主要创新型人才,不同于一般技术人员。他要求具备有全面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超前的创思维,可贵的创新品质,不因个人名利影响创新活动,能擅于发现别人的科学观点并能有效吸收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尊重别人的科学成果,能意识到自己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不卑不亢。专业理论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掌握了专业的科学理论,尤其是最新的理论,是今后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的基础和保障。许多学生不理解在大学学习中为什么要学习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教师也大多较忽视向学生阐明其中的缘由,导致学生忽视对专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较重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专业理论教学,特别突出专业技能的讲授。这些与教师缺乏理论研究能力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在现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从学校专业学科发展出发,认识到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各方面技能和整体科研素质。

1.通过校内培训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

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对商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重要,个人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学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和获取技巧,熟悉国内外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只有全面而准许地获取了商务信息,才能准确地分析商务活动,获得商务情报,为商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信息学理论知识以及信息检索和获取技巧,可利用校内相关的师资和专业条件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如参加校内相关的信息学课程和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邀请相应的信息检索专业人员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短期培训,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等。这些途径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相应的技能,为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2.通过科研立项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

学校可针对本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将相关的研究任务通过科研立项的途径分配给教师个人或团队。通过实际科研活动,不仅使教师能认真研究本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改革方案,而且可以快速地提升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了解科研行为,掌握科研规律,是一条很有效的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3.以参与科研和外派学习为主,加强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

商务理论是商务英语教师现存的一个“短板”,要以国内外高水平的商务专业为培养基地,外派本校商务英语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去。通过参与相应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了解掌握商务理论的研究方法。或通过外派到高水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商务理论,使本校商务英语教师快速了解或掌握商务理论知识,尤其是最新的商务理论知识。水平较好的商务英语教师可以主持一些商务科研项目。学校可通过外派和合作科研的方式派遣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校的科研活动或参与学习。

五、结语

第11篇

一、科研是高职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

在2009年前后,无论是社会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在“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这个问题上,曾经引发过一场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大讨论。[1]对这个问题的疑惑,反映到高职教师身上,就是有的教师既重视教学也重视科研;有的教师重教轻研甚至只教不研;有的教师科研的出发点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已经对“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给出了肯定性的答案。[2]近年来,从高职院校到高职教师,科研意识都得到了增强,教师在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高职院校借助科研的反哺作用,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有一定比例的高职教师对科研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开展科研的意义,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意志摇摆不定,科研目的不明确,尚不能够发自内心地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工作。《规范》的第2条“敬业爱生”,强调广大高校教师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履职尽责。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应当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在此,《规范》明确地将“科学研究”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进行了强调。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分子,自然应当履行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既要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更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满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师也必须将开展科研作为自己应尽的基本职责。如何敬业?如何做到恪尽职守?《规范》既指明道路,又提出要求,那就是要“终身学习,刻苦钻研。”所谓钻研,就是对于已知或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明确了科学研究是高职教师基本职责之一的基础上,《规范》同时提出高职教师应当把深入细致地开展研究工作当作做到履职尽责的基本路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全面落实、身体力行《规范》关于高校教师敬业、职责的规定,高职教师必须将开展科研作为自己的一项义务去认真履行。[3]

二、高职教师须勇于、规范地开展科研工作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很晚,高职院校大多是通过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由中专学校升格等途径而设立,这些学校原本就缺少科研的传统,因此,当前高职教师科研的现状不容乐观。从整体上看,高职教师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科研骨干有待培养,科研团队更需要大力培育。还有相当多的高职教师对科研的理解就是写论文,是复制加粘贴;或出于功利心,或迫于晋职提级压力,有的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不讲求学术规范;部分人的科研工作表现为东拼西凑编写论文,为通过职称评定而突击科研,为出名获利而随意科研,甚至存在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之类的学术不端行为,乃至出现花钱请人等极端违反学术道德的个案。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高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有违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规范》的第4条“严谨治学”,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行为,对于规范起步不久的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意义重大。《规范》在解决了高职教师“要不要搞科研”这个问题之后,对于“应当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同样给出了答案。首先,科研工作贵在坚持。部分高职教师虽然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有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把科研看得比较神秘,害怕承担不了科研重任,害怕科研过程中难见成效或者出现失败,想搞科研却又缺乏勇气、信心和毅力。《规范》提出,高校教师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一提法应该能给高职教师科研提供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本来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出现挫折自然难免,但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科研过程中的挫折。就高职教师科研工作而言,弘扬科学精神,主要是要具备执着的探索精神,对待科研要有锲而不舍的意志。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所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高职教师只要敢于直面科研挫折,坚持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成功的因素,最终就能从暂时的失败走向成功。尽管起步艰难,尽管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倘能真正做到“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高职教师的科研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其次,科研必须讲究协作精神。当前高职教师科研工作“单打独斗”的居多,除了有协作意识不强的原因外,缺少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校内科研团队的培育尚不成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必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同时,由于高职教师科研经验尚不丰富,在科研工作中弘扬协作精神显得尤为必要。美国国务活动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在科研活动中,必须强化一个观念:协作精神,它是科技攻关的法宝。因此,《规范》提醒广大高校教师,要“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在高职教师中,科研能力强的、科研资历深的骨干教师要乐于培养新进,科研经历浅的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锻炼,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从而在团结协作中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并不断地产生新的优秀的科研成果。第三,科研工作必须恪守学术规范。《规范》针对少数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明确提出“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必须做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又秉持学术良知,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研究对象,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不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尤其不得存在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学术活动公序良俗的学术不端行为。[4]虽然高职教师科研起步晚,但如果能在起步之初即培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美德和习惯,对于促进教师自身、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健康地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三、服务社会是高职教师做好科研的依托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一方面,囿于科研经历、科研实力、科研氛围、学术气氛和传统观念等各种主客观原因,“顶天”型的高、精、尖科研项目高职教师拿不到也拿不下;“立地”型的应用、开发、推广项目能做并且应该很广泛地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高职教师的科研定位应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近年来,广大高职教师在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等领域已经取得较多成果,在此基础上,现在已经到了将科研工作转入到更高级层次、更实用领域的时刻,从而使高职科研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5]如何把科研做得更好是广大高职教师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应该是紧密联系实际,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做好科研工作。《规范》的第5条“服务社会”,重点是规范高校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其对高职教师做好科研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规范》强调,高校教师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依据《规范》的指引,高职教师要做好科研工作,必须要以“服务社会”为基础,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确立为服务社会而开展科研的社会责任意识。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可以认为是大学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而在和应在四大方面作出的贡献,缺失了任一职能都没有资格称之为现代大学。现代大学职能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有赖于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辛勤奉献,所以,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履行义务,既是在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而努力,也是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高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应当站在服务社会的高度,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目的,以提高自身素质,以研促教,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摒弃杂念,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做“假、大、空”项目,诚实、扎实、实在地借助科研平台为服务社会增添一砖一瓦。二是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探寻科研工作切入点。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要把高职院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出(学)校门,进(工)厂门,上农(户)门,面向服务社会第一线,在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咨询、培训等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6]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离开了服务社会的实践,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高职教师积极投身服务社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服务等活动,既有利于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其科研工作也必将能够实现长足进步,并得到有效而科学地发展。三是服务社会与开展科研都要注意专业性。因为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所以高职教师积极地服务社会,深入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最直观的社会效益应当还是产生在教育本身之中。高职教师通过服务社会,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进步,所产生的巨大成效只有与所从事的专业结合,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达到成长为合格的或者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目的,实现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在教书育人事业上作出贡献。落实《规范》关于高职教师要“积极提供专业服务”的要求,对于提高服务效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研水平,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规范》的规定,是新形势下对教师的时代要求,也是与时俱进在《规范》中的具体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类型,有许多新的领域有待研究和创新,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借助《规范》的引领,广大高职教师应乐于科研,勇于科研,踏实科研,规范科研,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开展科研,必将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作者:蔡新职工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1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综合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依靠理、工、医紧密结合,促使多种理工学科向生物与医学渗透和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21世纪,多学科的交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十一五”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交叉学科,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本学科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整体培养和提高每一个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课题。

西安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生物医学电子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医用电子设备、医疗信息技术及电子、仪器、信息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①如何解决该专业繁重教学内容与较少教学时数的突出矛盾,并达到宽基础、高素质、重实践、求创新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②如何解决现存教材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矛盾;③如何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的改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是造就跨世纪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由于该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故涉及学科广,包括了生物、医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故每门学科均需要讲授,但教学课时少。如何做到使学生对每门科目均有所掌握。并能将其很好的结合、创新应用于今后的研究中,培养高层次综合性人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的问题之一。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对部分难点重点问题请学生上讲台发表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生物传感器的教学中,该课程属于交叉性课程,是生物知识与仪器知识的结合与交叉。该门课程也是对先期学习课程的一个好的应用,学习如何将已学知识结合,并应用于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该门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发表自己对关键知识的见解,进行讨论。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安排在部分难点重点教学以后,组织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课题讨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授与接受,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旁指导,解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为指导修订教学讲义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一级学科,国家尚未制定出二级学科,许多高校虽然都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侧重点均不相同。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侧重于生物医学材料,而我们专业则侧重于生物医学电子。因此目前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并不能使用于每个高校的教学。应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具有理、工、医紧密结合、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按照前沿性、先进性的原则修订教学讲义。我们根据这一原则编写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外语讲义》和《生物化学实验讲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外语讲义》是鉴于目前国内关于专门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外语书籍很少,而且偏重点不同,有的偏重于医学,有的偏重于生物。因此结合本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专业外语讲义。该书要体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书中的内容要包含了仪器、生物、医学及三者之间的结合的英文文章,且内容要新颖、易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也能透过文字掌握新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生物化学实验讲义》是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并非生物学科的学生,为了体现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生物化学实验讲义中除了包括生化基本实验外,还体现了学生对生化仪器的使用和讲解,使学生在实验的同时对生物工程仪器熟悉和掌握,为后续的生物医学仪器课程打下基础。讲义的修订和编写是教学改革的探索,使教学与特色相统一,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

鉴于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少,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等问题,我们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质量及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近年来引进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快速提升了实践性教学指导水平;我院还鼓励年轻教师进实验室锻炼、申报和参与科研课题,从而加强了年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次,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本校投入100万元建设了四个具有先进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条件和实验水平。最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该门课程一半课时讲授,一半课时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发挥了老师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对同学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从大三开始,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余闲暇时间到老师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