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岗位需求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分析;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传统手工会计向计算机会计发展,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部曾提出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要有40%-60%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对于一个拥
有几千万企业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
1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其侧重哪一方面,都应该拥有足够的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懂得计算机技术手段,能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要熟知一些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运作方式和模式。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活动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都需要有专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执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费,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中,有六个专业都属于财经类专业。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006-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分析预测结果,2005-2010年,我国每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人数:
得出在2009年前,我国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在2009年后将出现供求关系的拐点,虽然目前的会计专业太热,供过于求,但它毕竟是一个层次较高的专业,尤其是当今人才市场上对于高学历、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求贤若渴,只要会计专业学生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前途仍被看好。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会计类专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优势:
(1)会计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不同数量的需要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
(2)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不下,在市场的需求上连续位列前三位,另据专家分析,未来财经类行业中有较多热门行业,所以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是较乐观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比较好并非绝对好,并不意味着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在人才市场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从目前人才市场上看,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2)毕业生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直接造成了会计类专业就业压力增大。
(3)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
①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
④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
⑤证券、投资部门管理人员。
(2)小型企业: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
(4)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信贷或市场营销部门管理岗位。
④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⑤计划及其它业务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全国几千万家企业总数的9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医院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 宜春旅游人才需求与培养之研究 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IT高职人才需求与培养 日语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医院信息化建设分析与策略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对现代会计信息化本科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传统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对比研究 黑龙江省外贸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研究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高职培养定位 当前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分析 谈笔记本电脑产业链岗位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 浅析全球化下的涉外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赣州发展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研究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动漫产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矛盾的问题研究 廊坊市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 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周毅,刘燕,张元亭,等.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学,2005,18(8) :856-858.
[4]王丽伟,曹锦丹,王伟.医学信息人才在卫生信息化领域的供需差距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l0(8):1-2,8.
[5]原振秋,张凌.现代化医院中信息科的定位与职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2):19-21.
【关键词】ESP需求理论 需求分析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78-02
广义上说,高职英语教师从事的主要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师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高职教育有一定的特殊之处,其所关注的是实践性、实用性以及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所以高职英语教学必定要关注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及实用需求。而ESP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把市场和行业需求纳入英语教育中,关注到了学习者将来所在的工作环境和所需语言。也就是说,ESP将英语教学和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
一、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个复杂的过程。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需求分析涉及的并不仅仅是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必须同时考虑目标情景需求(TargetSituation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两种情况。
根据学者黄萍对需求及需求分析的阐述,可以将高职学生所学英语的需求分析列为以下问题进行综述:高职学生学完英语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用人单位期望高职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所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高职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能力过程中需要做什么?高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向往或愿望是什么?
ESP的需求理论要求高职英语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与规格,了解学生的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应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中没有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现状。
二、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高职英语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日益提高。但目前整个教师队伍师资结构还不合理,教师个人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表现出缺乏专业英语知识和教学经验,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实际操作水平,科研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教师的发展和培训也日益得到重视,但是传统教师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变化、学校发展、行业岗位的需求。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是业务培训,大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师都接受了相关培训,这种培训多为出版社所组织的假期研修培训,以听讲座报告为主要形式,往往是组织单位聘请国家知名大学教授等开展有关英语教学的报告或讲座。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实践以及实训才是其特色所在,但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未建立起专门面向英语教师的以提升应用实践能力及实训能力为主要目的培训基地。
(一)高职英语教师应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英语教师要明白ESP教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专业性。比如,贸易英语偏重于贸易词汇,汽车英语注重的是汽车行业的术语和新技术,医学专业的要学医学英语,会计专业的要学金融英语,机械制造的要学机械英语,秘书英语更注重日常会话及特定场合的礼仪知识。英语教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并进行研究,有利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研究的过程就是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的过程。随着专业知识的丰富,所教授的英语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教师满足了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
(二)高职英语教师应与专业教师合作
基于目前高职教育中缺乏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相当专业素养的高素质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情况,采取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学,能够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了不能用,不会用”的问题以及摆脱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师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面临的尴尬局面。
以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互动式教学为例,专业教师分阶段为学生提出将要解决的与专业有关的问题,或向学生布置一项与专业有关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国内外资料,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语言教师解答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课堂为开放式,即在一个学期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任务,经过查资料和讨论后,在语言教师的帮助下,写出研究报告或者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汇报。最后在期末时,学生成绩为书面报告加口头报告的成绩。
(三)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应基于专业发展需求
学校的发展源于专业的发展,而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只有建设一支与专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导者。在学校宏观指导下,专业带头人应制定本专业教师队伍组建的标准,不同的专业都有自己的英语课程,比如酒店英语,汽车英语,机电英语,商务英语,等等。各专业带头人应对本专业的英语教师提出具体的岗位要求,如必须参与本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或改编等。以酒店英语为例,在ESP需求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教师应学会对酒店英语这门课程进行需求分析,包括目标情景需求分析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
高职英语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资料收集,以及与合作酒店、学生及其他人的非正式面谈,对目标情景需求进行分析。其一,为什么开设酒店英语课?分析:酒店英语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帮助学生更容易读懂关于酒店的原版资料及其他。其二,学习者对酒店英语自身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是什么,即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存在的语言差距是什么?分析:用哪种教学法上课,用哪种教材,教授哪些内容,是全部使用英语还是全部使用汉语或双语教学。其三,学习者自身的需要是什么,即什么时候能够使用酒店英语?分析:可在课程结束后听懂或阅读本专业原版文件,向国外专家介绍本专业,与国外同行交往,如信函、传真、发E-mail等。
对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高职英语教师应有这样的理念:通过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教师可以对所教课程进行更好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更专业化,更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方法,采用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习者。以酒店英语为例,高职英语教师对学习需求分析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学习者为什么修此课程?分析:必修课,社会的需求(如找到更好的工作),对英语的兴趣,希望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发展,更能适应今后的出国深造,实现自身价值,顺应潮流及其他。其二,学习者如何学习?分析:有什么可用的资源,课程将在何时何地进行,学习环境如何;希望能够参与课堂讨论,以使自己能达到练习口语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学习专业英语(如翻译一份商业合同,教师批改);能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以了解本专业学科在世界的发展及其他。其三,学习者自身的需要是什么,即什么时候能够使用酒店英语?分析:在工作岗位上听懂或阅读本专业原版文件,出国深造,与客户打交道,贸易谈判,向国外专家介绍本专业,与国外同行交往,如信函、传真、发E-mail等,宣读并发表国际论文等。其四,学习者是什么样的人?分析:年龄、性别、专业,英语基础(是否通过CET-4/6或公共英语某一级),具有哪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英语的兴趣,习惯哪一种教法(如传统教学法或交际教学法等)。
关键词:模块教学;财务管理
一、现行教学模式
当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基本特征的集群式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五阶段周期循环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以及传统的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顺序安排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等。我国财务管理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学科型教学模式。不可否认,学科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但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考核方式单一等缺陷。针对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模块教学加以改善。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
模块式教学模式汲取了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思想,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这种按照模块教学的思想,通过灵活的组合实现岗位群内岗位技能的融通,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模式。
模块教学的具体内涵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块为教学单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模块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根据企业实际设计教学模块。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需求分析、工作分析、专项能力、素质分析、教学分析,将财务管理划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模块,并设计各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从而提供满足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员(见表1)。
第二,根据不同模块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进行模块实训。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按照模块内容,进行分组实训。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分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利用各种软件协助进行考核管理。在模块教学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协助进行考核管理,如会计软件、ERP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使考核由主观变得更为客观。
四、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模块教学的意义
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模块教学中,分配给每个学生明确的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模块教学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各小组间处于竞争对手的关系,完全模拟实际情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效果。通过模块教学,可以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和长处,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正。四是由传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模块教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各种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到的是知识而不是能力,而在模块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参与者,其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胡连奎.运用CBE理论和方法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3).
2、姚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3).
3、寿祖平.解析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5).
4、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借鉴CBE理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模式[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5、李川,张银龙,罗红艳,陈品敏.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究[J].甘肃科技,2009(8).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实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向地方中小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院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调研了山东省内多家企业和济南及周边多家高校,对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市场调研分析
1.调研企业的规模及性质分析
本课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选取样本企业时着重选择了中型以下企业,具体情况如下:本文调研的120家企业中,严格按照划型标准的规定,大型企业有5家,占总数的4%,中小企业共有99家,占比82%,微型企业数为16家,占比14%,由此可见,此次本文调研的主要对象集中在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
2.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历需求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现状,我们翻阅了大量企业的招聘信息,相比外企与大型国企对学历以及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中小型企业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首选,这也是调研组在选取样本企业时最重要的一条参考。
3.中小企业岗位划分及各个岗位的能力需求分析
会计岗位是所有企业必须设立的岗位之一,一般来讲,企业从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会计岗位进行划分,因此,每个企业的划分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总体上包含财务主管、会计主管、出纳、销售会计、工资核算、成本会计、稽核岗位、固定资产核算等。
二、高校调研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尽管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或者可以量化的标准,这就使得许多地方院校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某些地方院校仍就摆脱不了对自身办学层次的盲目追求,虽然喊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输送应用型人才,突出地方办学特色的口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走的却是研究型大学的路子。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调研的地方本科院校中,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类似,即第一学年为公共课,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第四学年为毕业设计。在这些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略大,所有课程的总实践学时大约只占到总学时的20%左右,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符的。
3.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调研组调研了20家地方本课院校的62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任课教师。20所院校中,有14所院校专门设有会计电算化教研室或者会计电算化教研组,另外6所由于会计专业招生人数较少,没有单独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者教研室,但是平均每所院校至少有2-3名专任教师担任《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工作。
“双师型”教师8名,只占总人数的2%,其余教师均为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这对打造一直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无疑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的构想
1.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
以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为目标,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信息化理论基础,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原理与操作技巧,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会计实际业务的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用会计软件或其他信息化手段处理经济业务的信息化意识。
2.以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改革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更新快,因此教学内容要具备前瞻性,以满足不断变化更新的岗位职责对人才的需求。第二,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模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部门,模拟职业环境与实际工作岗位,营造仿真的实验环境,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彻底解决毕业不能马上就业,就业不能马上上岗的难题。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标准制订依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分析,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中小企业,具备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岗位技术应用性人才。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出纳、成本核算、纳税申报、总账报表等,紧密结合目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对人才的需求,前瞻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不断进行动态更新。
(二)课程标准设计框架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专业体验课程标准共设计10个部分:课程标识、课程性质、设计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其他说明。
二、课程标准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即完成某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某一确定的素质、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规格要求,其总目标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需求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的综合结果来确定的,因此也是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1)总体目标。专业体验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监督与管理的综合职业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基础上。
(2)具体目标。依据总体目标,在第1学期安排1周的专业体验课程,其具体能力目标如下:熟悉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生成和报告过程;理解会计信息对企业决策的重要性,企业、个人的价值取向与财经法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树立法制观念和守法、执法意识;理解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作用;理解政府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行政监督作用;了解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其特色,明确学习的重点,为学习会计专业课程奠定感性知识基础,做好大学学习规划。
(二)课程内容 同一课程目标可以用不同的内容来实现。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实施单元,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质量。课程内容的确定应以课程目标的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按照定向配置、动态优化的原则来选择课程内容。
(1)具体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体验课程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景包括: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教学时间、学习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等内容。以“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会计核算”学习情境为例,设计内容如表2所示。
三、课程实施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专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参与式讨论方法,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人们获得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意见产生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行动。一般分为六个步骤: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
(三)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像专家那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一般分为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并得出结论。
(四)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创设情境、情境体验和总结转化。
四、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通过收集教学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课程反馈、学习收获、行为变化和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建议考核分数比例如表3所示。
高职会计“专业体验”课程标准经过系统设计,并应用于专业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而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调研、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反馈、修订的完整过程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架构下,设计出符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还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后的反馈等来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曹晓雪、王桂莲:《体验式教学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杨君、袁利鹏:《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表现为教师的服务性教学,将知识的传授融进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服务指导,强调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仿真的学习情境、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必要的学习工具、合理的引导解答,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的教材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性、相关性进行构建和设计的,是学科性的知识体系,完全不适应“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教学。另一方面,许多高职会计专业也尝试进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但却不想花精力去开发适应“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和教材,仍然采用传统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实践课程,教材也是基础会计到财务会计到综合实训,在教材里面我们看见的是大篇的描述中穿插少量的例题,找不到学生要学习的情境;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学习情境的学生更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做什么。有的高职会计专业也自行开发教材,但在设计教材任务的过程中,很多都是教师自己根据熟知的业务编造出来的,并不是企业真正的业务,跟企业存在很多不融合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教学做合一”既指导不了实践,也上升不到理论。
因此真正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固有的学科性的特点,设计适合教、学、做三者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相关的知识融于一个教学情境,完整的体现工作任务的流程和岗位特点,与实际更贴近,使得做有方向、学有成果、教有实效。
二、“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课程和教材开发的原则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应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行动导向为中心,通过职业分析来设置和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因此应做到:课程设计任务化、课程目标能力化、教学内容实践化、教学实施行动化、课堂教学一体化。
开发“教学做合一”课程和教材时,应突出“大前提、细任务、多情境、强能力”。“大前提”是指应在了解和分析会计行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设置“教学做合一”课程体系;“细任务”是指在会计市场需求分析之上进一步分析会计工作岗位,将其细化为典型工作任务;“多情境”是指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将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课程内容即教材内容);“强能力”指在设置课程和开发教材内容时,突出教、学、做的统一,锻炼和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模式下课程和教材开发的程序
设置和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和教材基本思路:根据行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分析会计工作领域、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置专业课程;分析工作任务,基于学习领域设置课程内容;选取教学载体,开发教材,设计教材内容。
设置和开发“教学做合一”课程和教材的程序:
(一)开展市场调研
由会计行业的专家、企业专家、高职院校会计专家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调研组,对行业的供求状况、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会计人才需求特点、会计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会计专业职业领域及岗位结构。
(二)分析工作任务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将会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解,详细描述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及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整合并形成学习领域。
(三)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学习领域转换成课程,形成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工作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是适合“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
(四)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将课程内容分为一个个学习单元。
(五)结合教学特点,整合和开发教材
在编写教材时,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规律,对学习情境进行编排,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材。在编写《供应销售业务核算》教材时,就是按照先批发后零售、先商业后制造业、先单一的行业再综合业务的原则进行的。
关键词:会计毕业生就业;会计教学体系;模块化教学
一、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种类型的实体经济不断涌现,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据中国财会网数据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全国工商联2012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式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已达到1059.8万家,同比增长12.6%。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可增加100万家,如果按每个新增企业需要1-2名会计人员来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120万-200万会计从业人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等逐渐壮大发展,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增加,会计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就业前景乐观。
同时经过调查发现,由于民营企业占大半江山,在用人上逐步趋于理智,对学历要求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大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由此可见,市场对职业院校的会计人才需求处于上升趋势。
二、技师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与社会对会计毕业生需求相矛盾的,会计毕业生只有小部分在毕业后一年内找到与会计对口的相关职位,其余的从事了其他行业。
下面就我市选取了近20家企业作为调研单位。调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及电话访问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会计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
调研的对象主要是2008级、2009级会计毕业生,调查行业有:事业单位、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
技师学院中高职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据调查,在企业适应于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出纳、记账会计、稽核、成本会计、审计、税收、仓储。虽然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整体形式比较乐观,但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找到财会岗位的只有40%左右,其余的毕业生则选择了从事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特别是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三、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
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出现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受青睐的困境,基于此矛盾,通过对企业和会计毕业生的走访和交流,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应届生职业岗位定位不明确
在专才教育的导向下,许多学生在学校中重视的是理论学习和会计专业技术的训练,没有完善的职业规划,因而到了工作岗位上“我能做什么”不清楚,致使在工作中的盲目性,缺乏主动性。同时,由于刚开始担任出纳或会计一职,对业务的操作及熟练度存在一定的弱势,难免会产生浮躁心理。因此,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时间。
2.应届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就业必备能力不足
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2年-3年的工作经验,单位更看中的是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经验。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也就是实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会做。能够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税务申报等,熟练掌握财务、防伪税控软件等软件。计算机操作熟练。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与这些要求相反的是,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实际会计从业经验。因此,缺乏工作经验是会计毕业生的“软肋”。
3.应届生受会计证书的约束
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求应聘者取得与工作业务相关的证书,如计算机证书、英语证书、会计相关证书,特别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岗位的必备条件。由于技师学院主要培养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侧重于理论及实践教学,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采取的是自愿原则,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未取得相关证书,成为就业的又一道门槛。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教学体系
通过对社会市场需求对会计毕业生的反馈和要求来看,影响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因而,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确定人才培
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模块化教学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要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成为有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的财务岗位人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位培养目标:
(1)重认知,懂业务。让学生对所学感兴趣,先要让他们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流程。续而才能掌握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流程及业务决策,并结合岗位要求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内部整合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提高业务解读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的经济活动分析解读财务相关业务,从财务角度对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和监督;
(2)强素质、善沟通。专业技能在求职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具有全局观、会工作、会思考、善合作的未来职业人。
(3)会核算、熟软件。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核算能力,能够从业务需求角度设置核算体系,熟知每类业务的记账分录和核算处理流程,并根据业务需求出具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管理的能力,熟练操作erp管理软件、办公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和管理;
(4)能应用、会创新。能灵活的运用所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提高。
为了实现基于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通过模块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由职业素养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会计专业技能模块、实践能力模块、综合应用模块等组成。
模块化教学主要针对社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组合。通过职业素养模块、理论基础、基本技能模块为基础.向上拓展而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综合应用与实践模块紧密结合实际,由校内实训和企业进行合作方式完成,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实战。并结合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考核。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的拆分与整合,与不同模块相结合,不断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熟练运用技能奠定基础。
2.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淡薄。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基于就业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的要求,全面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双高”型会计人才。通过会计单项实训和课程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创新实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之目的。
3.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增加就业筹码
学校除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会计技能培训。同时应安排相应的课程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毕竟用人单位在招会计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很多学生因在应聘时还未取得,被安排做仓库保管员或收银员。现在江苏省会计证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学校可以从第三学期开始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习和考试,直至毕业时有6次-7次的考试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毕业前能取得该证书,为就业增加筹码,这样会计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时候平台就能够更为广阔了。
五、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教学体系的构建能为技师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中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建议,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渠道地接触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书本上,各种报纸、杂志、互联网也能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为日后走入社会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幼红.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j].人文教育,2012(7)
1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教学模式改革并不理想,仍然没有完全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教学模式。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在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调整、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更能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但由于《财务会计》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而且大部分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为依据的,所以该门课程的知识性较强,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只是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删节了部分较难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认知,致使学生真正走上会计岗位后,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化。
2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理念和思路
2.1课程设计理念。《财务会计》课程的设计以中小企业会计人才质量规格要求为标准,以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注重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实现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2课程设计思路。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会计主要工作岗位设置;以岗位职责为中心解构和重构课程内容;把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工作情景进行教学;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主要考核依据,以适应岗位为目标形成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新组织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项目、案例、讨论、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积极开发以真实单位业务为基础的案例教学,用案例促进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力争与会计实际工作“零”距离。
3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3.1出纳岗位。通过学习库存现金的管理,库存现金收支的程序,库存现金结算的核算,银行存款的管理,银行存款的核算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的理论知识。具备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处理现金收付业务和银行结算业务,进行日记账的登记、审核,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专业技能。3.2财产物资岗位———存货核算。通过学习存货的内容,存货成本的确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原材料核算,周转材料核算,委托加工物资核算,库存商品核算,存货清查,期末计量,跌价准备,原材料、周转材料收发业务,材料减值准备计提业务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正确运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计价,准确计算存货成本,进行存货核算和计提存货减值的专业技能。3.3财产物资岗位———固定资产核算。通过学习固定资产确认,固定资产计量,固定资产卡登记,折旧计算,折旧处理,后续支出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处理等理论知识,具备确认固定资产,对其进行正确分类,能够对初始成本计量和后续计量及核算,掌握固定资产处置账务处理等专业技能。3.4财产物资岗位———无形资产核算。通过学习划分研发支出,计算摊销和进行账务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具备确认无形资产,正确划分研发支出并进行会计处理,能够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及处置进行会计处理的专业技能。3.5对外投资核算岗位———其他金融资产。这部分主要学习划分金融资产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能够准确确认金融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方法准确运用的专业技能。3.6对外投资核算岗位———长期股权投资。该部分主要讲授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使用,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及期末计量核算方法,学生应具有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及期末计量等情况进行账务处理的专业能力。3.7销售核算岗位。本岗位学习的内容有:填写增值税专用发票,核算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及税金,审核并填制相关凭证,登记相关账簿,委托代销商品的会计处理,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处理等。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掌握各类销售业务流程并能正确核算相关收入、成本、费用;能填制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并登账。3.8往来核算岗位。本岗位学习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核算,正确处理各项往来款项的理论知识,具备掌握企业往来款项的主要内容、基本分类及其核算方法的专业技能。3.9职工薪酬核算岗位。本岗位要学习关于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的核算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后能够完成对职工薪酬具体内容及核算方法的实际操作。3.10资金核算岗位。本岗位需要学习以下内容:接受现金资产投资和接受非现金资产投资的核算方法,增资、减资核算,资本公积的核算,借款及发行债券的核算等。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有是掌握企业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方式并能进行正确业务处理。3.11总账报表核算岗位。本岗位要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进而具备独立编制财务报表的专业能力。
4课程按照财会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特点
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按照会计岗位实施教学设计,使学生意识到无论什么岗位都需要掌握必要账务处理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进而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会计计量,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必须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进而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改变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按照岗位实施教学,使本课程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各岗位的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具备岗位技能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使教学具有真实感,学生更能清楚会计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环境的适应。
作者:冀玉玲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需求分析这一概念由West,M.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到上世纪60年代,Taba在制定课程设计流程时,将需求分析正式纳入为其中的一个步骤。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早被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是其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布朗(Brown,J.D.)对需求分析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需求分析是收集信息的活动,是为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而设置课程的基础。目前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介绍、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及社会需求对外语课程的影响三个方面。唐伟清提出了需求分析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1)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学校与社会需求兼顾的原则;
(3)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及教学实施要体现各种需求的原则。徐新宇提出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将来工作环境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分析及对授课环境的分析等。自2009年以后有不少论文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但主要是研究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阮绩智建议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目的导向原则、需求分析原则、科学系统原则以及发展原则。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需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多,但从需求分析理论的角度对新设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拟从需求分析理论入手,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二、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一)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分析作者通过走访人才市场、深入企业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典型企业的招聘广告,笔者主要对广告中的英语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
1.英语能力要求通过对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分析,笔者发现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和英语技能要求。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多数企业都要求英语良好,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也有不少企业要求英语流利,通过大学英语6级考试。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尽管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会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考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而且也有不少学生通过专业八级考试,但是企业招聘广告中对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很少。另外,在英语能力要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项是口语及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知名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在招聘广告上都明确写道“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优先”。这其实就是对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要求。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人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过得到过锻炼,往往被用人单位认为可能外语能力会高一些,关键是他们的海外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应该比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思维更灵活,沟通交际能力更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更需要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要求应当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提供英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灵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对于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热情”可将其视为工作态度,此外还提出了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以及在较强压力下工作的能力等要求,可以将上述要求归纳为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对招聘广告中对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事项之一。对于工作态度的引导虽然很难设置成一门课程,但是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和强化认真严谨的精神及学习态度,以便于学生在将来能将此种态度有效地延伸到工作岗位中。其次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注重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通过语言协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能力较为重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等课程中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分析通过走访一些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将访谈记录整理分析后,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1.能够有效地交流能够与客户尤其是外国客户有效交流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成功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在传达产品信息或进行项目策划时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或交际技能的欠缺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在这种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语言的恰当使用及对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很多企业负责人在访谈的时候都强调英语口语在对外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使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即便再擅长交际策略及技巧,也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在具有的商务交流中商务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对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如下:熟悉各种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合同、报告、信函、备忘录等),并能用准确的商务术语和恰当的语言进行撰写,能够快速阅读并找到特定信息。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好,但在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技能就需要加强。
3.能够较全面且正确地掌握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和学生双方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商务知识有所忽略。一些企业招聘人员在访谈中提到对于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这些商务知识在商务实践中使用很多,应加以重视,希望学校能系统开始这些课程。此外,一部分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招聘的毕业生刚开始无法独立工作,必须培训3到6个月才能掌握商务操作流程,较耗费时间和资源。有的企业建议学校增加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和学习。通过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和招聘广告的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以下几方面:
(1)能够在商务背景下正确地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熟悉基本的商务知识;
(3)熟练掌握商务操作技能;
(4)擅于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5)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
(6)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以下能力:
(1)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
(2)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即具有国际视野,能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处理各种关系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在外经、外贸、外事、管理、金融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和社会双方的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校培养的学生视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将用人单位视为“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商品取决于其自身的需要,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之前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课程设计者如果对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及其主观需求有所了解,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相应的改进。
通过需求分析,笔者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现行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各课程群开课时数的比例为:英语语言能力课程约占50%,商务知识课程(商务专业知识+商务技能)约占30%,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约占15%,人文素养课程约占5%;
(2)建议调整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可将商务英语口语、商务沟通等培养学生商务沟通能力的课时数提高;
(3)增设商务交际、国际商务谈判等实践性课程;
(4)除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三门核心课程外,选修国际金融、会计学以及电子商务等商科专业课程;
(5)选修文秘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6)开设有一定必修学分的暑期实习课程,并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老师。
四、结语
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存在着共同和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共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都较为关心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发展方向和潜能等。此外,主要利益相关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会计信息有着独特的个性化需求:
(一)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利益分配,需要获取企业盈利能力、权益结构、营运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他们还关注经营者的经营能力、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完整性和相关性。
(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求
企业债权人分两种,一是金融机构,二是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债权人。与投资者相比,债权人在企业利润分配中对企业的要求权是不同的,他们主要关注债权是否能及时、足额收回,需要关注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风险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债权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经营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作为企业管理者和受托方,企业经营者需要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要对企业运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他们所需的会计信息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从整体角度看,经营者较为关注企业的偿债、盈利、运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经营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完整性、相关性、及时性、重要性等。
(四)职工的会计信息需求
职工通过投入人力资本来获取企业支付相应的报酬。他们需要通过分析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工作岗位是否稳定、薪资报酬及福利是否具有竞争性、自身未来发展前景等信息。因此,职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相关性。
(五)政府的会计信息需求
政府担负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确保经济稳健运行的责任,代表的是社会公众利益,主要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在企业得到贯彻执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因此,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和完整性。
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需求
(一)第一层次———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使用。这里要假定利益相关者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能够并愿意花时间来研读企业财会信息。
(二)第二层次———有用性
有用性涵盖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仅让人看懂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用,即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作出最优决策。衡量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相关性;二是可靠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同时,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出权衡。
(三)第三层次———补充性
补充性涵盖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首先,在实务中,利益相关者不要求会计信息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反而可能影响决策。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结合实际,从交易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其次,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是否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是否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最后,利益相关者还关注企业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是否真正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三、结束语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 年上半年的新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讨论稿 (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反复强调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任务的安排,培养目标的设计都应围绕学生在未来职场环境下的需求而展开[1]。在此‘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开始尝试将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即行业英语导入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并获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作者在详细分析近年来与高职EOP相关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此类课题研究多集中于高职EOP转向的理据分析,高职EOP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体系构建,各种教学方法在高职EOP课堂中的实践过程等,但对于高职EOP的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效果评价等论述较少,EOP导入高职英语教改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1 ESP与 EOP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兴起于20世界60年代初以英语为母语的一些西方国家,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我国的ESP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随着ESP的专业英语课程在国内一些理工内高校的开,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及相关人员开始对ESP的概念、特点、范畴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Hutchinson &Waters(1987)认为ESP是一种教学方式,其内容和方式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2]。而作为ESP分支的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即职业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特定)的工作环境(职场)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强调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和职业性,满足学习者特定的职业需求。EOP的存在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或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而是为了让学习者具备更好地求职就业,这一特征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不谋而合。
2 高职 EOP转向的相关研究概述
自EOP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后,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短短几年时间收获颇丰。本文作者于2014年12月25日以主题中包含“高职EOP”为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模糊搜索,共得到100多条记录,经过对这些记录的筛选共得到70余条和高职EOP相关的结果,其中关于高职EOP教学模式开展的理据及可行性研究的记录有36条;关于高职院校各专业EOP 教学模式具体实践研究的记录有18条;关于各种教学理论指导下EOP教学模式具体实践研究的记录有20条。其他还有关于EOP教学模式下教师发展问题的探讨,EOP教学模式下教材建设问题的研究等。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笔者发现,主要集中于探讨EOP导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介绍EOP在各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各种教学法在EOP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2.1 EOP导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研究
在关于EOP导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研究的相关论文中,大多数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及高职学生自我提升的学习需求。宁顺青(2012)指出高职英语教学要求与EOP教学原则相符,是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要求,是语言学习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3]。倪宇红(2013)认为高职英语导入EOP模式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是符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的,也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4]。总结近20位作者的观点,EOP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改是顺应社会需求及工作岗位需求,充分满足学习者未来的就业需求。EOP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在内容上强调职场英语知识的导入,在方式上注重真实职场环境的构建,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特点能够充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要求。
2.2 EOP在各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案例
EOP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理念的提出为高职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院校围绕“教学要求”开展相关的实践研究,将EOP导入经贸,化生,口腔,建工等专业中开发适合这些专业的行业英语课程,并从课程目标定位,课堂教学内容选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及收获。王青等(2012)以会计英语为例,介绍了该校针对会计专业特点而设置的会计英语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会计行业5个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致力于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5]。冷枝楠(2013)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该校是如何开展建工专业职业英语教学实践的[6]。在检索到的十几个高校实践案例中,作者都能够从本校,本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探索职业英语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案,为今后EOP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很好地借鉴作用。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教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在大范围内推广借鉴的案例鲜有,即使是在某个高职院校,某个地区的实践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地域,专业设置,岗位需求,相关政策的影响,EOP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前路还颇为艰辛。EOP导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相对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一些具体操作层面比如,教材编写的针对性,教学效果评估的科学性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