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08 10:5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镇化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镇化调研报告

第1篇

广西来宾市城镇化调研报告2017

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探路者

广西来宾市国家新型城镇化

综合试点评估报告(摘要)

来宾市围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两大重点任务和试点目标,着力解决好农民想要进来、走得进来、住得下来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基本打好了基础,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成绩

来宾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解决中央提出的三个1亿人中的引导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问题;通过一年半的工作实践,初步总结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五个基本的经验。

1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要基本能满足1/3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

来宾市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50万人以上,目标是5年内实现30万名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至少要安置10-15万人从事制造业,余下的从事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部分也可依托高铁、城市群的推动,到周边较发达的南宁和柳州打工。为此来宾市结合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强化了工业园区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振兴和脱贫三大攻坚战。

2城(镇)区学校建设要基本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上学需求

来宾市是从一个县城建立起来的地级市,具有县城便利吸纳农业人口的特征,高中全部在城区,初中大部分农村子女迫切要求到城区就读,小学进城就读的量很大。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通过解决农村子女进城读书、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安家是当前城镇化最快、最现实的举措,也是顺势而为的民心工程。

3城区房价要通过降成本基本调控在农民进城购房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

来宾市是从一个农业地区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但工业还很不发达,要吸引大学生来这里创业、吸引农民进城安家就业,必须推行低房价政策,要让他们买得起房。该市实施了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壮大发展,保障有效的商住用地供给,把房价控制在大部分农民购房无多大压力的区间(3000元/m2以内)。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流转要基本达到让大多数农民放心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水平

要想让农民放心进城,就必须保障其在农村的原有利益。来宾市率先在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5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基本满足进城农民的需求

进城农民跟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进城农民自主选择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落实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启用社会保障一卡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率。

二、存在问题

1农业人口只想进城不想迁移户口

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土地制度、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城乡二元化社会政策,造成农业转移人口既想保留农村户籍、享有农村权益,又想在城市打工挣钱、享受城市生活,农村要有房、城里也想有房,造成在城乡之间来回摇摆的现象。

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度大

1.资金保障困难。该市是新建市,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扩张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力资金投入。

2.PPP项目筛选难度大。该市财力有限,之前新建、在建、改建项目或存量公共资产项目最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推广建设,大多属于公益性项目。

3.可用抵押资产不足。市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明显不足,且土地价值不高,抵押值小,从银行融资难,融资额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差距大。

3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不够

近年来,该市工业发展下行压力比较大,导致经济稳增长难度加大,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支撑不够。部分领域仍然得不到政策支持,如热电联产政策和扶持铝加工、碳酸钙产业政策等;全市经济发展仍然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

4市级难以开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自治区实施财政省管县后,市本级财政没有权限参与县(市、区)税收分成或集中县级财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由自治区统一测算和下达县(市、区),进而影响了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的建立。

5项目建设用地规划适应不了新型城镇化需要,项目落地困难

一方面是建设规划跟发展规划不同步编制和调整,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了,但建设用地规划不调整,很多规划的建设项目不符合建设用地规划。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到该市的不多,而解决劳动就业问题,需要相当规模的产业项目用地、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作为支撑;同时,该市大项目不多,能挤进自治区重大项目由自治区统一解决用地指标的项目很少。

第2篇

(一)*城镇建设发展历程:

回顾*城镇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解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县城城镇建设基本属自由发展阶段,发展无规划,政府投进少,基本上只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城区居住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第二阶段,从*年到*年,这8年,大体上算*城镇的起步阶段,真正动起来是在*年小平同道南巡谈话后,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由盘水镇组织实施,借国家实施房改政策的东风,以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小区为突破口,拉开了*城镇化建设的序幕,县城初步建成了*市场,购物中心,吉园小区,卫星小区,*路小区等,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单位新建办公楼和集资建房,县城建筑面貌明显改观。*年县城曾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县城”,全州城镇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召开,当时*小城镇建设在全州名列前茅,在县城建设的带动下,以*金叶小区,*飞龙小区、*小区等为代表的小城镇建设初步建成。有11个乡(镇)编制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获县政府批准(*、*、*至今未编制)实施。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5平方公里,人口从1.5万发展到2.0万人左右。第三阶段,从20*年至今,以完善城镇化配套功能为重点,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区开发,建成了以居住为主的*商贸区、酒厂片区(安居工程),以财政、国土为主的馨园住宅区,完成了新车站至林业局路段改造、劳动街改造,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休闲运动场、灯光老年之家,游泳池建成投进使用。启动了普天大道建设,城镇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以“整脏治乱”为重点,投进经费对县城主次干道进行美化、亮化,种植行道树、安装照明路灯、展设人行彩砖,加大了对县城的整治,在县城建设的带动下,*、*、*等小城镇建设也有较快发展,“十·五期末”县城建城区2.5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17%,与全省均匀水平相比低9.9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题目

一是经济结构单一,政府投进不足。*财政收进,以煤碳、烤烟为主要支柱。20*年财政收进达1.8亿元,但各项支出大,各乡(镇)基本只能保正运转,用于城镇建设的投进较少。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没有重大项目支撑。*属农业县,产业化程度低,多数乡镇经济收进靠种养殖业和劳务经济,城镇居民因消费和购买力低导致二、三产业发展不看。三是规划和建设出发点低,城镇品位难以提升。虽县城和多数乡镇也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规划出发点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乡镇是以路为集,公路修到哪里,住房就建到哪里。加上在乡镇没有设立治理机构,由县局村管站仅有的2名工作职员对13个乡(镇)进行监管,点多面广难以进行事前监视,多数是事后补办手续,导致规划执行难。在建设方面,由于经费投进不足,没有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城市治理技术规定还没有出台,在实施监管时,可操纵性不强,导致街景、立面、效果、层高等方面无章可依。城镇建设存在杂乱性和自由性。四是受地理条件制约,建设本钱高。县城所在地四面环山,地势不平坦,可利用土地少,新开发的普天大道,就是采取劈山填土的现代愚公移山精神来建设,投资大、本钱高、周期长、困难多,除*、*、*、*4个小城镇地势较为平坦外,其余小城镇均受到地理条件制约。五是房地产业起步晚,市场培育不够成熟。*房地产业从*年开始启动,目前仅有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小,企业自身资本积累少,实力不足,导致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由于征地拆迁本钱高和相关政策性税费增加和调整,加上居民可支配收进的增加,以及住房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导致房价涨幅过快,房地产开发有待进一步规范。

六是征地拆迁工作难。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审批严格控制,各种税费的增加和调整,给征地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在存量土地上实施旧城改造,拆迁安置难度大,部分被拆迁户无理要求,漫天要价,轻易引起上访事件和产生不稳定因素。目前征地补偿实行货币化一次补偿外,没有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城中居民的拆迁安置,作为单位职工的,采取拆一还一就地安置的方法安置,但居民住户就因生产生活需要不同意按此种模式安置,假如异地征地安置,由于配套设施和居住习惯的原因,难度更大。七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治理难度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给城镇建设治理带来很多突出题目,诸如县城道路狭窄,功能分区不公道,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落后等等给县城治理带来很多困难。例如,目前县城公交客运主要是三轮车,但是三轮车形象差,品位低,影响*的对外形象,省、州要求应予取缔,用公交客运和出租车取代三轮车,但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小,客运线路短,道路窄,仅是公交车停靠点就很困难,更谈不上出租车的停靠待客地方。因此,城镇治理难度大,县城品位难以提升。

二、对*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在20*年年初的*“两会”期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经济发展战略是突出抓好“四化一基础”(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城镇化的总体战略是在重点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快*、*、*、*等乡镇小城镇建设,尤其要以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集群为切进点,认真抓好涵盖*、*、*等乡镇50平方公里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现代化产业城镇的各项前期工作,拉动*、*、*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县城建设要以镇胜高速公路在县城规划区设置互通立交和320国道改线为契机,加快县城向东拓展,在新区开发建设上,要执行“三高”(即高出发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治理)标准,实现“四化”(即硬化、绿化、净化、亮化)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打造县城新姿。按照这一要求,对未来城镇化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一)、深化熟悉,克服畏难思想。城镇建设首当其冲就是要涉及农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安置。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在土地征用和拆迁安置中,因与民众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引起不少和群体上访,以致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成为当前社会热门,也是城镇建设的难点。如普天大道建设,从20*年就开工,因土地征用和拆迁题目扯皮不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虽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但阻力不小。*镇新市场建设项目,20*年省发改部分就已批准补助资金建设,就因土地征用困难,至今未能开工。一些项目的实施,还引发群众进京和到省、州上访。征地和拆迁安置带来的矛盾,使一些城镇的领导产生了畏难情绪,加之这些年乡镇主要领导更换频繁,不少干部有“为期一任,但求稳定”的思想,对城镇的发展不谋思路。因此,建设城镇,发展城镇,首先必须解决好干部的思想熟悉题目。城镇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充分熟悉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题目的根本出路,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要树立“建好城镇就是最大的政绩”观念,树立“为官一任,谋一方发展”的观念,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观念,克服任期短期行为思想和畏难思想。对条件成熟,看准可以实施的城镇建设项目,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明确职员,落实责任,一干到底,干出成效。在实施过程中要敢于碰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宏大的胆识,振奋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多开展调查研究,多集思广义,多开拓新思路新办法,努力谋求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转变观念,树立经营理念。城镇建设,靠政府投进有限,靠上级支持更不现实,必须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城镇是一个最大的国有资产,对它的经营治理产生的效益,比抓工厂、企业还要大,从盘水镇四区合作社98平方米土地拍卖收益75万元、县印刷厂700平方土地拍卖收益170万元等事例已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城镇资产除土地使用权外,如出租车经营权、公厕经营权、桥梁、道路、雕塑冠名权、广告牌经营权等等,这些都是城镇政府把握的国有资产,我们要善于发现它,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城市空间和作为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资本(如土地)和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相关无形资产(如桥梁、街道冠名权)等进行重组和运营,从中获取收益,并把收益重新投进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在政府投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的自我转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

1、盘活土地资源。土地是城镇的载体,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最具体最大的一项资产。土地治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各级人民政府是其治理主体。政府要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只有通过活动,即出让、抵押、出租等方式,激活死的资产,赋予其资本的属性,才能实现由资产(或资源)转化为资本,使城镇土地和空间升值。城镇以土地生财,盘活土地存量,要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对土地一级市场政府要垄断,对土地二级市场要放开搞活。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其运作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抓土地"同一收购",将城镇规划区内凡需要盘活的土地一律由政府收购储备,政府可以组建土地储备中心,由财政先预支一部分资金作为周转,也可以由储备中心贷款运作。二是政府抓"同一批租",将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特别是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由政府供给。通过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形成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开放搞活二级市场,其运作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凡需在城镇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开发商和个人,先到有关部分如土地交易中心登记,由土地交易中心根据要求、地段、地块状况,确定最低价,二是组织公然竞价。这样既保证了开发城市土地依法进行,又使城市载体实现其经营的最高利润,使土地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2、打造融资平台。实现城镇资源资本化,就要建立城镇多元化投资体制,创新城镇发展的融资机制,遵循市场竞争的原则,打造一个公平的融资平台,盘活民间个人、企业、外资的资本存量。例如公共停车场、城市公交线路、垃圾处理场、公厕、道路、公园、广场。这些都属政府投资所建,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经常是投进多,维修治理耗费大。如建一间公厕投资就是上十万元,往往是建成后缺乏维修和治理资金,无人治理,脏乱严重。假如通过公然拍卖,出让其经营权和保洁权,这些物化资产就转化为资本,新的治理者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规避风险的本能出发,会千方百计往经营好、治理好,从而实现政府投资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3、政府资源有偿使用。如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权也是一种政府资源,只有政府或其授权部分才能决定由谁使用,假如通过公然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资本属性,它将升值并为政府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再如一些城市的街道、桥梁的冠名权,过往由政府授权有关部分对城市街道、桥梁等起一个一般意义(或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名称,不具有贸易价值。假如通过拍卖等方式,向社会公然拍卖冠名权,冠名权就具备资本属性,产生了价值。

4、转变投资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转变过往依靠政府投进、经营的办法。可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方式,或者在城镇建设领域引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讲究建设本钱。既然城市要“经营”,就必须考虑“本钱”。因此,在城市建设上不仅要提“高出发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而且要避免重复建设,要留意“低本钱投进、高效率运行、高效能治理”。就*的财力而言,迫切需要跳出长期以来主要靠财政投进城市建设的旧模式,树立城市建设也要讲产出、讲本钱,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城镇形象也是生产力的观念,走出一条有偿使用、公道分担、多渠道和多元化投资的城市建设新路子,用市场经济思维发展城镇,把经营城镇作为加快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突出重点,捉住关键环节。推进城镇化,抓好规划、建设、治理三大环节是重点。俗话说,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治理是关键。

(1)规划之所以说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其意义在于它对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起指导和控制作用,这个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城镇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的,规划要经专家评审,一但批准,就是一个法律性的文件,城镇政府就可据以进行城镇未来的空间构架和宏观调控,指导城镇建设,避免盲目性和重复建设。但是在*城镇建设中,不少城镇干部对规划这个龙头的地位熟悉不足,8镇一乡(盘水、*、*、*、*、*、*、*、*乡)在*至20*三年间都已编制城镇总体规划,一些乡镇因领导变动频繁,现在连规划图纸在哪里都不知往向。一些乡镇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个规划来,又不研究制定具体的规划实施和治理办法,使规划束之高阁,成了“规划规划,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由于无视规划,终极结果造成建设档次低,跟不上形势,建了又拆,拆了又建,造成重复投资和浪费。为此,我们要吸起教训,必须增强规划的龙头意识,按照“高标准,高出发点”的要求,今年要完成县城总规的修编和上报审批。*镇要依托煤化工项目,结合50平方公里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按远期(15年)容纳10万人、近期(5年)容纳3万人的设想,把*规划成现代化的产业城镇。对其它一些未编制规划的*、*等集镇和规划滞后已起不到指导作用的*等城镇,要及时组织规划修编,在规划修编前要作好策划,规划过程中要组织专家评审,力求规划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前瞻性,指导城镇建设。规划一经批准,就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

(2)城镇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凡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服从城镇规划,果断执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用地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一书两证”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规划的道路、广场、绿地、进行违法建设,房屋建设不得侵进道路红线,不得压占地下管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学习一些搞得好的城市的做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使其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以便其开展贷款、融资等筹资活动,实行有偿开发,转动发展。大力推行城镇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的建设方式,按照“同一规划、同一征地、同一开发、同一出让、同一治理”的“五同一”原则,实行连片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形象。

第3篇

一、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判断过高。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而有的地方财政偏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较为困难,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寄希望于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建设,而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对社会各部门进行统筹调动,用计划指导的手段构建良好的转化机制。

(二)金融支持的政策环境不佳。

目前,部分城镇特别是欠发达城镇,多为吃饭财政,其被动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严重短缺,亟需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但根据现有法律法规,银行机构不能对政府部门贷款,加之当前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被列入“慎入”行业,信贷支持明显减弱。另外,农村信用社受不得向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贷款的限制,从而制约了对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致使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及环保设施不完善、不配套,影响小城镇的整体和谐推进速度。

(三)农村资金外流日益严重。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机构网点和业务,设在县及县级以下的网点大多只有组织存款的任务而没有贷款权,其吸收的大量农村闲置资金被层层上存,相当数量的农村资金被非农化,农村可用资金日益减少,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银行资金流入的渠道受阻。一是收紧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资金。近年来

,中央强化了宏观紧缩政策,先后出台了暂停土地审批、清理开发区、暂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并清理在建项目等措施,银行收紧了对县域社会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严格新增贷款审批。为落实国务院宏观调控政策,各商业银行强化了新增贷款的审批手续,使城镇化建设速度明显放缓。

二、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建议

推进城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一种彼此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互惠互利关系,共同加快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运行。

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经济金融工作,不断增强经济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而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和防范风险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发展和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把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县域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经济金融的互动促进效能。

(二)加强对城镇化的政策指导和协调。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各部门的政策指导和协调,促使各部门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工作力度,通力协作,各司其职,推进我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

(三)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投入。

银行业应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运作一些有长远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和城乡建设项目,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在支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效益的提高。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信贷资金运作的安全性。

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安徽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1104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到2015年5月,我国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07所,其中通过评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迅速,但水平差异较大,大城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发展良好,地方性、新办专业的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2]。为此,2013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等进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增加有关教学内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凝练特色,将是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 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高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以安徽省为例,目前有8所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除合肥工业大学属于部属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表1)。从办学时间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外,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开办时间均小于15年。从办学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学的工学专业,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学的工学专业,2所高校是依托农林学的工学专业。从招生数量看,年招生数量普遍在50~70人。这些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专业开设,不同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简表高校名称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学制专业类型招生数量/年是否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19835工学60是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20005工学50否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20025工学60否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20085工学70否黄山学院城乡规划20114工学70否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20124工学30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20075工学60否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城乡规划20045工学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顾康康,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城乡规划行业市场需求火热,毕业生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随着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城乡规划设计企业需求日趋饱和,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由图1可以看出数据由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整体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中小城市及乡镇选择较少。从就业方向来看(图2),35%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25%的毕业生读研,这2个方向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0%。进入建设单位、考取公务员以及出国的毕业生分别占21%、7%和9%。就业方向以大中型规划设计企业为主导,就业区域以省内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为主,就业选择仍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率的提升。

二、 国内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案例探讨

(一)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土建类高等学校。其城乡规划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共计6分(课内实验120学时,折合实践教学7.5学分),占总学分33.5%,加之所在地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将专业实践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了共赢局面。该校的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侧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的六个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设计课、专业核心理论课,同时辅以宽基础、宽知识面的基础课与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除理论与设计类课程学习外,还应参加多项专业实践环节。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史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三所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学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点,立足地域城乡发展,在山东半岛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村庄建设研究、浅水层城市有轨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测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山东省区域类型多样,城市发展各异,为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与样本。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技术服务方面,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业已成为山东省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

(一)特色凝练

1.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创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向,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科特色凝练的途径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教学

落实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产、学、研”相结合是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把面向市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锻炼学生。由城市规划系、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形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互相支持的体系,在省内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研究领域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5]。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院下设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学校和世界遗产地宏村同时设立的徽派建筑陈列馆,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课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基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出通过振兴乡村和农业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矛盾[6]。安徽省农村人口多,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建筑大学开展大量乡村规划与研究(表2),乡村规划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乡村规划教学与实践已成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实践项目时间地点人员成果委托单位萧县新农村规划2011年7月至8月萧县20个村庄教师2人,本科生20人编制《萧县新农村规划》萧县人民政府皖北美好乡村调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师3人,本科生6人编写《皖北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2013年3月皖北地区教师6人

本科生28人编写《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2013年11月岳西县

水畈村教师2人,本科生4人编制《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水畈村荣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岳西县人民政府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2014年4月岳西县6村教师6人,本科生12人编制《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岳西县人民政府宁国市美好乡村规划调研2014年7月宁国市2村教师3人,本科生12人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宁国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2015年7月安徽省5县30村教师5人,本科生10人编写《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寨县村庄布点规划2015年8月金寨县教师2人,研究生5名村庄布点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金寨县人民政府海门市海州乡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2015年8月至12月海门市

海州乡教师4人,本科生8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同济大学(二)课程优化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社会性与政策性发展趋势,与我国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接轨,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方向为核心构筑系列课程群,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及城镇化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能力,城乡规划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设计表达类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规划政策、规划管理及规划实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围绕规划专业“双主线、三阶段”教育过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城市认识与体验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城市建设史实习、系列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导向

据统计,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的规划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乡镇将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就业市场。此外,除了规划设计单位,拓宽就业方向将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学近年来组织的“创业之星”活动,多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扩宽了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种种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续985、211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凝练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创造特色化发展道路,依靠学科和地域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和研究内容,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60-70.

[2]方程.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 规划师, 2013, 11(29):101-104.

[3]杨贵庆. 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53-59.

[4]唐春媛. 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18.

[5]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J]. 地理研究, 2004, 23(5): 686-694.

[6]周岚, 于春. 乡村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江苏实践的专业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6):1-7.

[7]徐岚, 段德罡.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 城市规划, 2010, 34(9):28-31.

[8]吕飞, 戴锏, 路郑冉.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85-89.

[9]白淑军, 许峰.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129-1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run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Kangkanga, CHU Jinlonga, ZHANG Hongyab

(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b. Graduate Facult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P. R. China)

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住区规划;存量设计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变等“新常态”。为适应我国城镇化“新常态”,住区规划内容以及规划方式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包括:跨学科综合发展、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的并存、社区发展等等,因此,如何认识和适应这种新常态,是今后一定时期内住区规划工作和发展的重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教学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的教学定位、内容和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一、住区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1.规范不合时宜

自2012年正式实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来,相应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还没有出版,原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结构模式、道路分级结构等方面已不适应时展需求。

城市发展速度在经过高速膨胀阶段后,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用于住宅开发的用意相应也在减少。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住区分成“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结构模式,已不适应土地资源现状。按居住区级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来推算,一个居住区级的用地约20公顷左右,但现在单个楼盘能征到此规模的用地的情况已不普遍。同样,按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的道路分级结构也存在不适宜性。这种蓝图式的规划结构对今日市场开发导向的商品房小区建设的指导和控制意义渐微。

2.重“增量设计”轻“存量设计”

目前,中国城市空间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老城区中的街坊型社区;(2)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社区;(3)经济适用房社区;(4)商品房社区。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商品房社区占市场主导,属于增量规划,是教学的重点。但在质量效率集约型时期,老城区中的街坊型社区、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社区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也是今后住区规划的中心,属于存量规划范畴。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因重“增量建设”而轻“存量发展”,大量城市社区资产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城市特色减少、活力降低、认同感淡薄和社区衰退。存量规划设计对旧住宅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存量工作涉及的权力关系复杂,工作的方法以及内容与增量规划也有差别,需要多学科综合应用。从近几年的教学来看,不论理论教学还是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均以增量规划设计为主,设计任务书以新增地块为设计条件,未重视旧住宅区的更新与保护,导致培养的学生擅长于在白纸上描绘蓝图,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较严重。这是教学的缺失。

3.文化传承的缺失

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住区则是文化的重要的载体之一,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工艺技术、建筑材料等均能在住区中展现。但目前我国住区规划项目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较大。放眼各大城市,采用欧陆风格的楼盘比比皆是。虽有部分人士坚守本土文化,但却少之甚微。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已通过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树立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念,但在真正做设计时却不能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仅能简单模仿,实则失去了继承的意义所在。因此,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教学以及学生以后工作的持续命题。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1.树立价值观,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时值我国城镇化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型之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面对资源和环境双重威胁的转型之期,“英雄主义”的“蓝图”指引规划已不适应时展需求。当时期,树立公平和效率、生态指向、文化传承等价值观迫在眉睫。西方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对关注弱势群体、民主社会中的参与、文化和观念的多样化、职业品质等关注极多。对住区规划而言,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利益权衡、尊重历史、重视生态环境。住区规划要面对政府、开发商、业主三方服务对象,因此要正确认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不平等性,关注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出我国的城镇建设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记忆主要来源于场所物质空间。因此,在住区规划中对可利用有价值的建筑、道路、水系、植物等的保留和传承,是留住的可行方式。

2.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并驾齐驱

中国城市化水平虽已达到50%,但要接近70%的目标,城市化还有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住区数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而,增量规划仍是目前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在城市空间面临紧缩的情况下,存量规划也成为住区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

在增量与存量规划并存的多元需求下,在教学时,除了注重空间物质形态等层面外,还应关注公共政策、社会文化、经济利益等层面。

存量规划涉及不同群体利益,包括政府、社区居民、开发商,具有复杂的社会性。存在服务设施升级、产权利益分割、社区安全性与公平性、单位住房流转与人口流动等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也需要采取上下互动的协商式方式。在规划设计内容上也有别于增量规划。旧住宅规划设计主要针对交通、停车体系的疏导与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增设与调整、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住区景观环境提高、建筑改造等。存量规划是基于现状基础上的改造设计,因而需要掌握更详细的现状基础资料,设计也应具体到细部尺度。因此,需要学生在该阶段学习时,同时应有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旧住宅区改造的案例讲解。同时在调研环节,让学生走进不同类型的旧住宅区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3.调整分级结构

根据土地供需条件调整住区规划结构。目前市场上住区增量规划占主导的为4公顷左右的楼盘以及15公顷以上的综合体。综合体多以科研、教育与住区功能结合,形式多样。以上规模已不适宜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结构模式,可以用组团方式进行划分结构。相应的“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结构也可调整为“住区主干路―住区次干路―住区支路―宅间小路”,其道路规模仍可采用规范数据。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1.理论联系实际

规划工作者只有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得大量调研资料,才有可能把握理解所要规划的客体对象,才有可能把握社会主体的真实诉求。不论是新增住宅区还是旧住宅区,均需要对其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全面的了解,实地调研尤为重要。调研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进入住区实地调研,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调研。

住区实地调研就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已建成楼盘。要求学生根据调研要求做好调研计划,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了解住区区位关系、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及人口规模等。分析小区规划结构、用地分配、服务设施配套及交通组织方式。重点对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住宅类型及住宅组群布局、公共建筑的内容以及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调查。调研成果要求每组出一份报告,报告包括以上调研内容。同时要求每人抄绘所调研楼盘的总平面图。

房地产市场调研主要是让学生参加学校所在城市每年举办的房产交易会,了解目前市场需求:包括购买者需求、开发商需求以及政府需求,为后面将进行的住区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2.专题教学

针对目前住区规划的多元性以及人们对住区需求的多样性,传统的填鸭式、任务型教学具有很大局限性,已不适应现阶段对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菜单式专题型教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专题应囊括目前住区规划热点、主要内容,涉及社会专题和空间专题。专题教学采用两种形式:(1)部分专题利用现有资源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式讲解。如老龄化与住区养老、旧住宅更新等特殊、热点议题。(2)学生在多个专题菜单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社会专题涉及价值观、住区安全、住区邻里交往、住区便捷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专题除涵盖传统空间形态规划内容外,还对绿色住区、住区场所感与归属感营造、住区道路交通及停车、住区噪声污染及防治措施等继续解决的内容强化。

专题教学提交成果根据不同选题类型,可采用能表达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图纸,也可采用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或多种形式结合。成果提交多样化,避免学生仅对物质空间规划与表现技法的重视,同时还引导其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

总之,城乡规划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注重时展需要。规划教育不能坐井观天,止步不前。职业教育应涉及当前以及今后的经济形态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并关注城市发展政策。我国2014年3月正式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对住区规划的影响意义深远。5月提出国家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给城乡规划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遇。住区规划职业教育应在价值观、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在新型城镇化、新常态时期对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徐苗.从住区到社区:学科调整背景下对居住区课程的思考[J].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黄瓴.回归日常生活空间:基于社区的城市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第6篇

【摘 要】 县域基础设施有非经营性、准经营性、经营性之分,PPP模式有政府主导型、政府―私人投资者主导型、私人投资者主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发展路径探究 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模式经验借鉴研究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中的政企权责均衡研究 我国PPP公私合营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前景 关于城市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建设(BT模式)的调研报告 基础设施建设BT模式的项目管理 我国公私合作中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研究 龙泉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私合营机制研究 论基础设施BT项目建设模式之利弊 基于PPP模式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应用研究 项目投融资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探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模式问题的分析 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变通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委托代建制与回购模式的特点与区别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进展 基于BOT融资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评价与决策 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的计量与支付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方式的评价与思考 PPP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浅析 试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2-02/

2015-12-28.

[5]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A/OL].,2014-12-04/

2015-12-28.

[6] 黄拥政.PPP项目的运作流程管理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2):16-23.

[7]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A/OL].http:///c/2014/11

/06/3514390_1.htm,2014-11-06/2015-12-28.

第7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参考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1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按照高档次、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总体思路,投资8万元,邀请北京北方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统筹协调,全面抓实繁荣发展明珠商城工作。重点实施了陈庚街、杏林街南延工程和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陈庚街南延工程全长268米,宽12米,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南部路面现已硬化完毕,沿路两侧建成商铺150间,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所有商铺已全部预售完毕。杏林街南延工程拆迁工作正与相关单位积极协调,施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共铺设便道3500平方米,安装路灯14盏,中华灯2座。三是示范引导,统筹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占地60余亩的明珠社区一期工程1—5号住宅楼已交付使用;6—8号楼已完成100套单元房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正在扫尾。9—13号楼共270套单元房,第五层正在封顶。道路硬化、地热供暖、给排水、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陈旧,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靠镇财政投入难度较大。

2、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运行能力不足,明珠商城管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3、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4、明珠商城无鲜明特色,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制定完善明珠商城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分类清晰、功能完善、形成规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商城自治管理机构,吸收部分商户业主共同参与,加强市场日常管理。

3、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商城内交通、排水、照明、卫生等基础条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打造规模化专业市场。

5、进一步整合商城内闲置土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6、引导商户经营项目集群发展,科学分行划市,建设多条特色经营街道。

四、几点建议

1、县委、县政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2、加大对非法、违章建筑打击力度,赋予乡镇执法权限。同时,在建筑方取得土地使用资格的基础上,赋予乡镇办理开工建设证明、规划许可证权限,为商城内土地开发、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3、协调物价部门为乡镇办理执法证明,为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2

一、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把xx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来建设,充分发挥xx区位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大开发和盐城大市区的辐射,拉动我县包括冈东、冈西、草堰口等三个镇在内的东部区域发展,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我们认为县委提出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十五”期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财政收入增长近两倍,固定资产增长三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省市的位次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是我县全面小康建设的决战阶段,又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而我县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总体竞争能力较弱,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创新思维,采取超常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县东部四镇总面积3 3.4平方公里,占全县27.2%;总人口 9.3万人,占全县24%;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5.5亿元,财政收入53 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9.8亿元,工业用电量3 64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6.29亿元,分别占全县 5. %、6. %、9. %、7.2%、 3.4%,从以上数据来看,东部四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县所占份额,与土地及人口资源占有量不相符,明显偏低。因此,县委经过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东部四镇发展现状,结合实际,适时提出这一战略,着力推进超常发展、跨越发展,全面拓展建湖经济增长新空间。

二是从策应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沿海开发是我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海岸线占全省的56%,拥有海岸线资源的地区只有响水、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五个县(市)。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具有巨大潜力的沿海开发被我市提上重要位置,目前,正按照省里“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总体要求,进行沿海发展战略研究。我市考虑到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发展优势,将市区和建湖、阜宁都纳入规划范围,这为我县、尤其是东部四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的东部地区处于射阳、阜宁、亭湖和建湖四县(区)交界,大致以xx年来,我市围绕“一城三区(市直、盐都、亭湖、市开发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联动发展的目标,积极实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重大战略,大市区正在成为全市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我县东部区域与市区相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xx镇南部与亭湖的新兴、永丰相接,集镇距市中心仅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财政总收入2533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工业用电量2 8 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7.8%、58.3%、33.4%、47.3%、42.8%、7.8%。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5%以上,现有各类企业 00多家,初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美昌公司的山梨酸、山梨酸钾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该公司是江苏最大的同类产品出口企业,年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一定特色,近年新上的海利达、龙成、海天等一批纺织业项目,与金顺昌服饰、利达制衣等服装加工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主体经济。机械加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企业众多,门类齐全,有板材机械、矿山机械、油田机械、涂装机械、液压机械等,发展空间广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先后建成冈南大棚蔬菜、南庄苗禽炕孵等基地,兴办了恒祥食品厂、东昌牧业场等龙头加工企业,成功注册“范堤牌”商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省级认定。服务业发展迅速,商贸大街纵横交错;xx招商场被评为江苏省百强市场和全国农村大型市场,成为邻近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蔬菜、苗禽、水产等专业市场十分繁荣;宾馆、休闲、文化游乐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万人。 9xx年被确定为全国和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9xx年被省命名为新型小示范小城镇, 9xx年又被确定为全省30家重点中心镇之一。社会事业较大进步,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镇、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体育、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党校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

近几年,xx镇经过克难求进,拼搏争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比有不小的进步,但由于所处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拥有的资源条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自我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速度跟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跟我县西南各镇相比慢了;跟县外市内原有基础差不多、甚至赶不上的一些中心镇横向比较,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快。从自身进行比较,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比xx年增长57.5%、50. %。与东部地区其他三镇进行比较,冈东、冈西、草堰口镇地区生产总值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82.2%、75.4%、96.7%;财政收入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 27.5%、 52%、68.5%,增幅均快于xx。与县外周边及重点中心镇比较,新兴、益林、新坍、长荡、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地区生产总值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 03.9%、65.9%、 04. %、 3 %、 24.9%、 52.5%、82%;新兴、沟墩、益林、新坍、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财政收入xx年比xx年分别增长73.3%、55.3%、77.9%、82.9%、60.5%、 43.8%、68.9%,大多数镇的增幅远远超过xx。

二是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工业上的纺织服装、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虽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上的蔬菜种植仅以冈南为主、苗禽炕孵仍处于一家一户传统作坊操作,特色优势没有形成。服务业仍以商贸、餐饮等传统项目为主,生产性、新兴服务业份额很小。益林的玻璃工艺品、富安的茧丝绸、大冈的制鞋机械、盐东的纺织、三仓的西瓜等特色鲜明,壮大一方经济。

三是项目推进亮点不多。近年来,全镇引进各类企业xx年,xx就被确定为全国和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然而建设步伐不快,到目前仅4.5平方公里,规划起点不高,实施随意性较大,特色不够鲜明,经营城镇的理念不够超前,管理措施落实不力,环境不够整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形象。我们参观学习的益林镇总面积42.8平方公里,占xx的一半还不足,集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超过xx .5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该镇坚持工业集聚区与小城镇建设两手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走出一条既建区,又造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镇内东镇区、玻璃工艺、纺织工业、轻工食品、民营科技“一城四园”,既是经济增长点又是城镇亮丽点。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中心村建设大部分放在镇郊村,已建成豪华别墅型的王楼中心村、经济商住型的大东中心村、居民实用型的倪东中心村和鑫源、益北、倪东三个居民集中居住区,使中心村建设与小城镇区建设形成众星捧月新格局。该镇现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省市文明镇。

2、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冈东、冈西、草堰口位于xx北部,呈半月环抱状,镇域面积分别为82.4、68. 、60.9平方公里,总人口都在3.7万人左右。三镇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接近,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2.7、2.6亿元,分别占全县3. %、2.7%、2.5%;财政总收入分别为853、867、 058万元,分别约占全县的 %、 %、 .2%;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是 .2亿元,冈西略低为0.9亿元;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04、244、435万度,都占全县的 %还不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在 .2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在4700元左右,冈东4800元。三镇的区位条件,草堰口镇优势明显,南接xx,北连阜宁,xx年招商引资来看,草堰口镇新上的项目多一些,发展后劲比冈东、冈西镇强劲。三镇的主导产业,农业方面十分相近,工业方面各有特色。工业上,冈东已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化工涂料、电线电缆等产业,天成液压件公司荣获“江苏省明星企业”称号,县轧花厂、星宇、宇盛纺织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境内。冈西镇以土工器材产业为主,全镇现有排水板生产企业xx年产销排水板3亿米,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年创税收500多万元,占全镇工业税收60%以上;近年还引进坤泰、龙华纺织、外贸箱包、机械铸造等项目,主体经济不断壮大。草堰口镇近几年充分利用国道优势,引进新上银海气纺、鑫业、鑫龙纺织、金龙发纸业等一批项目,纺织基础初步形成;建筑业进一步巩固,年均实现建安产值5亿元。农业上,三个镇都以优质粮棉种植为主,冈西与草堰口镇草鸡养殖业在县内外较有影响,尤其冈西镇年饲养草鸡300万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方圆公司牵头组建的“盐阜”草鸡协会被评为省级优秀农民合作组织。冈东镇常年植棉30xx公顷,年产皮棉40xx吨左右,是我市产棉大镇之一;蔬菜种植面积 0xx公顷,年产辣根等各类蔬菜5万多吨。三镇的集镇建设,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建成区面积都在2平方公里左右,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不断改善,集镇人口逐年增加,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我县东部区域四镇尤其是xx镇在上一轮全市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与县内外一些重点中心镇相比,发展速度相对不快,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由于过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现在经济总量仍偏小。县委提出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拉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这一战略,是十分及时必要的。东部四镇更应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同心协力,采取超常举措,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大跨越。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3

一、基本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镇今年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集镇卫生环境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初步得到遏制。调查中,无论是路上的行人、商贩还是集镇街道两边的居民,都一致的认为的街道较先前干净、整洁。今年以来,街道居民积极响应镇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厂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二是城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门前三包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镇“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制度,对车辆乱停、摊点乱摆等突出问题进行长效管理。每条街道增设了垃圾池,成立城管中队,定时清扫收集清运垃圾,保持镇区内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洁卫生。三是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通过书写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城乡卫生同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全镇掀起了城乡卫生同治的。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中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规划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房屋建设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建筑房屋参差不齐,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差

1目前集镇市场规模过小

这是在调查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目前的集镇市场规模偏小,许多小商贩便占道经营、随地摆摊、随意搭建厂篷,由此成为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根源。街道两边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满意一些商贩在门前占道经营,许多商贩也饱受“脏、乱、差”之苦,迫切需要政府来来统一划线。

2道路设施配套性差

(1)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

从镇政府至集镇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2)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树不足,分布零乱。

在我镇城管中队制定的《镇区“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镇区居民户新建房屋实行自主绿化,绿化的树种必须一致,但绿化的树种并未做统一规定,而且执行效果不明显。

(3)电线杆新旧并立,参差不齐;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分布无序。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我镇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前期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县委也非常重视小城镇建设,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开拓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第8篇

一、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引入PPP模式的重要意义

创新融资渠道,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是一项紧迫的新课题。PPP模式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者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被视为缓解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困局的新的有力手段,已经得到国家财政部发文推广运用。可见,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来拓宽融资平台,正是解决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融资难问题的创新举措。同时,推广运用PPP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化解公共设施供给风险。具体说,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引入PPP模式能够弥补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缺口。资金缺口是我国各地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而相对的是,传统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方面,地方政府长期依赖的“土地财政”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土地收入的不可持续性,而且,当前楼市下行压力也使得地方税收出现困难状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比如城司等存在着融资主体不规范、融资状况不透明、负债率高等问题,债务危机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以致国务院首次发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因此,有必要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通过PPP模式引入基数大且有活力的民间资本,从而缓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缺口难题。

其次,引入PPP模式能够提高公共事业项目供给效率。公共事业项目的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是依赖政府为单一的供给者,那么由于投资结构的不协调,资金调配的不合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也由于缺失全面性、长期性的统筹规划,政府在供给和管理模式中会存在局限性,这也势必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而引入PPP模式,能够减少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微观事务的过度参与,能将政府的发展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动力有机结合,实现科学分工、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再者,引入PPP模式能够有效化解公共设施供给风险。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规模大、资金投入巨大、建设期和回收期长等因素,政府在公共设施供给中承担着诸如经营风险、利润风险、汇率风险、价格规制风险、技术风险及政治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如果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势必加大政府的负担和压力,也不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更不是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体现。因此,引入PPP模式,由政府和社会资本来公共分担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使风险分配给更有能力承担该风险的一方,从而减少了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所承担的全部风险。

二、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相继出台《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关于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等系列举措,通过“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积极推进大都市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有力实施“大城关”战略,有效引导产业、人口等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作为福建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晋江在产业和城镇融合、市民和农民融合、历史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县域样本。[2]数据显示,福建省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3410万人增加到了2013年的3774万人,增加了364万人,增长了10.67%,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1432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293万人,增加了861万人,增幅为60.2%,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增加的速度;而且,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41.99%增加到2013年的60.7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新型城镇化水平53.73%。[3]此外,根据福建省政协教科文卫调研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当前福建省已经基本完成城镇道路、住宅、燃气、供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垃圾污水处理、公园绿地等生态环境设施,有力增强了城镇服务功能。

而且,城镇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流动人群待遇及其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也在积极稳妥开展。但是,应当正视的是,尽管福建省城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2013年的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中仅列第八位置,与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存在许多挑战。首先,省内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存在着明显差距,东南部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西北部城市的。根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3年,厦门、福州、泉州的新型城镇化率分别以88.7%、65.9%、61.6%位居全省前三,革命老区龙岩则排在末位,仅为50.9%,与厦门相差了37.8个百分点[3]。由此可见,尽管福建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有待解决。其次,福建省的城市规模偏小,集聚力偏弱。当前,福建省城市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福州、泉州两座,占全国超大城市总数的比例仅为5.12%,其他地市的人口在100万~400万之间[3]。可见,福建省规模大的城市数目偏少,而这必然会影响城市间集聚效应的发挥。再者,包括城镇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持续投入不足。数据显示,福建省2013年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额为1356.12万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26.87万元的比例仅仅为8.73%,这与联合国推荐的10%~12%的水平差距较大[3]。显然,福建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诸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不足等问题,是规划、产业、用地、配套等因素在制约的,而这些瓶颈恰是资金供给的不足、融资渠道的不畅使然。因此,资金缺口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到未来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持续进程。

三、福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PPP模式实施对策

2014年6月,《福建省新型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吹响了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角;2014年9月,福建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指出“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以服务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一中心工作。与此同时,财政部发文在全国推广政府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融资渠道。显然,PPP模式的推广运用对于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谓是“及时雨”。笔者认为,大力引入PPP模式来加快福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划分政企关系PPP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融资渠道,关于其在公共事业项目领域的推广运用,政府必须明确自身与私营企业的关系,在保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政府应该通过PPP这种模式,将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推向市场,科学合理地制定风险共担机制,从而降低融资风险,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合作方(私营企业)来说,应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在项目开展的前期,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科学研究,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存在的风险及项目预算进行科学评估,从而规避项目建设中的各类风险。同时,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对项目进行科学管控,在财务方面做好成本控制,做到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进而建立稳定的项目收益回收机制。

2.加快完善监管机制为了防范盲目引进PPP模式带来的风险,应当完善相关监管机制。一方面,应该完善PPP项目审批机制,在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市场准入监察流程效率的同时,科学制定项目审批标准,即参照借鉴国际社会中采用的物有所值的方法来定性、定量地判断项目是否适合引入PPP模式。另一方面,建立专职的PPP监管机构。目前福建省还没有专门的PPP监管机构,财政、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来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立专职的PPP监管机构,如英国实行以财政部为中心、分级管理的模式进行监管,在财政部内设立PPP专职小组,并且出台PPP相关的运营标准等相关其他相关政策指南,而下设的PPP专职机构则通过对全国PPP合作项目进行项目监管。福建省也要根据省情,设立相应的专职PPP管理协调机构,而这些机构要致力于PPP项目的监管,提高PPP项目的建设的透明度,并且积极向公众公开宣传,避免项目交易中的权钱交易行为。

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当前,福建省并没有建立完善的PPP项目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缺失会直接导致项目建设效益受损,公共利益受到侵害。[5]因此,要着力构建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由财政部门、专业中介机构和审计部门三个主体共同构成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由于其资金拨付的职能,应该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在项目的事前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也要参与事中、事后的全程审计监督。而评价中介机构,应该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项目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绩效评价,并且协同项目合作双方确定相应评价指标和标准。审计部门作为项目评估的事后监督主体,则应该在项目评价过程中坚持客观、公平和公正原则,保证项目监督的全面性、完整性。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PPP项目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完成质量和完成时间三个指标中,而其考核的核心在于项目的建设质量及管理效率。此外,也可尝试将引入社会资本的数量当作地方政绩考察的主要考核指标,以进一步促进地方政府引进PPP模式。

第9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公路建、管、养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近日,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我自9月中旬开始,对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路网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公路改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公路路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公路仍存在一些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路网布局不合理,县级公路数量、里程偏少,乡级公路建设标两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思想严重,甚至认为公路养护是交通部门的事,致使一些地方乡村公路的水毁修复、危桥加固及改建、安保设施建设等工程难于实施。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薄弱,不少地方乡村公路建成后,出现占道建房、占道设市场、占道打场晒粮、占道堆放等现象。

我市农村公路发展和规划设想总体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围绕旅游生态建设战略,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满足村村互通乡乡互联需求,满足旅游强市的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发展农业、旅游兴市、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县”总体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撑。围绕现阶段全县道路交通总体框架,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业区建设为重点,以公路线状向网状发展为目标,打造乡乡循环,村村互通、景点互连、园区互接,四通八达,干支结合的现代化农村公路网络。

二、建议和对策

面对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好更快的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建设标准,把养护引入激励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建养激励机制,以及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参与诸多积极因素,有效破解“有路必管、管必规范,有路必养、养必到位”这一难题,多方融筹建设和养护资金,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运输市场发展活跃,农民家庭购车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农村公路提高建设标准,连村道路的硬化和现有四级公路3.5米已不适应现在车辆迅猛增加的出行需求。各乡村上报修建硬化道路积极性很高,但面临配套缺口又是阻碍修建的瓶颈。建议各乡村要多方筹措配套资金,比如:当地企业出资、个人捐款以及财政一事一议资金等。政府也要每年列入财政预算部分公路建设配套资金,只有这样多方筹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才能够保障公路建设发展的连续性和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019年10月12日

第10篇

发改委调研报告:中国就业应从四个方面发力

国家发改委近日针对今年上半年中国就业形势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新旧增长动力加速转换,就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同时,在多重压力交织叠加下,就业领域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发改委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就业领域主要出现了4大新情况、新变化:一是共享经济茁壮成长,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二是消费升级催生新动力,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升;三是返乡创业快速推进,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四是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重点人群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在看到积极因素增多的同时,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新增就业压力与转岗安置困难并存,今年需要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一些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职工转岗安置较为困难。

部分传统产业和资源型地区用工需求低迷,重化工业、建筑业等一些传统产业就业岗位减少,东北地区、山西等部分资源型省区经济继续低速增长,市场用工需求有所下降。此外,返乡创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亟待解决,返乡创业存在资金不足、土地紧张等要素制约。

发改委指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工作,要聚焦关键环节、脆弱环节、基础环节,把握好四个重要抓手,全力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第一,从新旧动力看,要加大对新经济、新就业的政策支持。要加快调整政策取向,通过完善风险控制、信用体系、质量安全、税收、社保等方面政策法规,促进社会资源通过共享实现高效充分利用,推动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创造更多新增就业机会。

第二,从产业看,既要着力创造新增用工需求,更要有效稳定存量用工基数。一方面,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变革方向,加快培育新兴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对民生需求刚性、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等制造业企业,在加快出台降成本普惠性政策的同时,要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着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第三,从区域看,既要发挥中心城市吸纳就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更要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支持返乡创业、加快培育经济困难地区接续产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中心城市吸纳就业龙头作用,创造更多区域性经济和就业中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支持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接续产业,缓解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

第四,从人群看,要建立五类重点人群与三张网相结合的分类施策机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中的往届名义就业群体和新毕业群体、农民工中失业返乡人员、困难行业有一定人力资本提升潜力的下岗职工、经济困难地区有流动就业意愿人员、就业确有困难人员等五类重点群体,发挥就业信息网、职业培训网、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协同效应,统筹应对。

【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形势:

海归潮、就业大军叠加

刚刚开学,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谭予絮就开始为新一轮的就业工作而忙碌。谭予絮表示,目前学校正主动出击,在和各家单位联系校招事宜,虽然最终统计数据还没出来,但是感觉企业的热情度似乎没有往年高。这两天,谭予絮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2016年即将毕业的,加油;已经毕业的,珍惜岗位,加油!

就业市场压力还是蛮大的。中智上海外企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朱诗勃表示,每年的校园招聘一般会在10月份启动,目前中智正在陆续向用人单位发放需求资料,岗位相关数据要到11月统计出来,不过随着这几年海归潮的出现,和国内的就业大军叠加,2016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海归,以及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明年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

行业分析:

制造业、贸易可能遇冷

在招聘行业冷热分布上,朱诗勃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也许将成为2016年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最大的行业。互联网行业发展、扩张很快,本身对人员就有一定的需求,而且校园招聘对互联网公司的吸引力也很大。朱诗勃分析说,由于互联网是新兴行业,因此需要更多热情、创新的新鲜血液,而90后的大学生本身就浸润在互联网中长大的,学习能力、领悟力也更强,因此年轻人也必然得到互联网公司的青睐。

朱诗勃的分析得到业内人士的印证。上海另外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HR透露,最近曾经接待过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招聘中层管理岗位时,对方明确提出应聘者的年龄底线是80后。

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比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招聘势头也在上涨。

此外,游戏行业的招聘也相对较热。游戏行业近年来创造出很多新的岗位,有些听上去还有点另类。朱诗勃说,比如现在就有一种新的岗位叫游戏解说员。其实这类岗位看似好玩,却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企业更重视用户体验而设置的,也更接地气。

朱诗勃预测,金融、房地产2016年的招聘可能相对平稳。而制造业、贸易、服装等行业可能遇冷。这其实也是与互联网+时代有关,比如贸易行业,因为出现互联网平台、信息不对称少了,供需双方可以直接找到对方,处在中间环节的行业、企业就会受到影响。

善意提醒:

了解企业,莫凭一时冲动

第1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一元复始开新局,万象更新展宏图。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全区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叙友情、共享和谐太平、共迎新春佳节、共谋美好明天。作为一名无党派政协委员能够参加这次会议,我倍感荣幸和自豪。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衷心的祝福!恭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金蛇随岁去,骏马报春来。挥一挥衣袖作别2013岁月,我们铭记住每一个美丽的感动瞬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抓住综改示范、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于听取民意和改善民生,主动应对各种挑战,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我们为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作为审计战线的一名政协委员,一年来,我让满载希望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让平凡的生活,演绎得更加绚丽多姿。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把认真履行审计职责,真心去干事,努力干成事,作为回报党和人民。潜心钻研审计工作规范、程序和相关业务,注重练好内功,注重树好形象,注重突出实效,实现了自身价值的目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做到本职兼职工作两不误双丰收。在八个村级财务审计中,注重查访结合、审慑结合,指出的问题一语中的,提出的建议易于操作,从而解决了村级财务不规范的老大难问题。我局先后获得全省“巾帼示范岗”、“全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浓浓的祝福,把马年颤微微的新芽已催醒;盈盈的笑语,把春天乐悠悠的琴弦已拨动。2014年是我区创建“全省绿色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做实”审计人员,“当好”政协委员,按照“政治协商促协调,民主监督为人民,参政议政为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主动性、积极性,把参与、支持、服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审计监督的“优势”,转化为参政的“优势”,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听民声、解民忧、集民智,把基层群众的真实愿望反映上来,真心诚意地去化解矛盾,提出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在参与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既做好一名审计人员,又当好一名政协委员,为早日实现“美丽梁子湖”的美好愿景而贡献绵薄之力。

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新年新气象,新年大发展,新年身体康,新年事业旺!

第12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 城乡一体化 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指逐渐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城乡生产要素实现双向平等流动,从而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地区。加快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能提高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和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实现区域性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一、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工业化程度不高,以工促农能力弱

工业化水平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期。另外,各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极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农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工业化基础条件差,吸引与利用外资的能力差;三是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文化素质差;四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资源利用率偏低;五是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因此,当地的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均严重滞后,无法反哺当地的农牧业,以工促农的能力不够。

(二)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能力弱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规模均对农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程度越高,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也越强。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实践显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中心城镇与重点小城镇发挥的作用能发挥出特别明显的作用。不仅能让农民就近就业,还能集约节约农业用地,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3%,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1.27%。2014年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83.42万,其中,城镇人口290.40万,占比为49.78%,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少,规模小,城市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无法起到以城带乡的作用。另外,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有三点:一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当地中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户籍、社保、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有待改进;二是城镇规划欠缺合理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与对农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均不足。

(三)二、三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就业岗位少

城镇化的实质是通过生产力的变革来促使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变迁,传统农业比例减小,而二、三产业比例增加。我国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比值非常低,据研究显示,该地区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比例为51.3:17.9:30.8。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9个百分点[1]。这表明西部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二、三产业极不发达,工业化程度非常滞后。

二、加快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经济问题,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平崛起等战略问题。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近年来,境外屡屡制造破坏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安定局面的犯罪活动,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统一,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区域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二元结构”模式

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制约当前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渐实现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有资金、有技术的人员向城镇聚集,并让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子女在上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享有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逐步改革劳务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政策,允许农民在小城镇与中小城市落户,调动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前提下,落户城镇的农民可按照本人的意愿保留土地经营权,允许其将土地进行依法有偿转让[2]。这将盘活大量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达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目的。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由于西部地区是劳务输出的重要区域,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更为突出。正因如此,尽管农民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受到歧视,这也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通过政府财政扶持,下拨专项资金,着力发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一要把握市场用工需求,为农民工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二要在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三要重视对农民科技培训服务机构的管理,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服务体系[3]。

(四)重要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逐步提升城镇县域经济实力与吸引力。首先,要挖掘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并因地制宜,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其次,以中心村、特色村、重点镇为代表,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再次,鼓励农民将富余资金投资到乡镇企业中,从而将农民利益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供电供水工程、通信网络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等。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倡导合理消费。一要制定更合理、更积极的多元化就业政策,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二要加大保障性财政投入,逐步构建系统、全面的社保体系,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4]。三要净化城乡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并加强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培植消费新增长点,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五)劣势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经费使用以及建设项目时,要逐步向支农、惠农政策倾斜,以发挥出政策的导向性。通过发挥财政支农的二次分配效用,将更多财政资源与社会资源吸引到农村基础建设上来。同时,要逐步构建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农业基础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除了要争取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道路建设、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中来。

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惠农资金支持力度。一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镇的事权与财权,确保二权对称与统一。二要对地理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严重滞后的地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重发展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同时,要尽量争取国家对农村民生工程与农村基建工程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农村特色产业。要依托小城镇兴起的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深挖地区优势,明确区位发展定位与功能定位,并着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5]。比如,可发展旅游名镇、商贸集镇、工业重镇等。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地方龙头企业,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产业。

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移民搬迁办法。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对抗外界干扰力差,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当地人一般都处于贫困线内,温饱问题仍未解决。这类地区无法照搬上述城乡建设模式,而应采用移民搬迁办法。通过将当地人口转移到生态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解决这些人的教育、就业问题,也能让生态脆弱区得到保护,远离人类的破坏。

总之,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振兴西部经济,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对维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尽快让西部人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刘以雷.中国西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及政策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0,25(3):1-6.

[2] 滕忠.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新经济,2014,9(23):51-52.

[3] 刘菊.农业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5(7):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