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经营指标

财务经营指标

时间:2023-06-08 10:5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经营指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经营指标

第1篇

1 背景分析

某集团公司作为国有科研机构,管理并考核组成产业板块的十余家全资、控股产业子公司,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该集团母公司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产业发展早期,各公司大多出现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近些年在扁平化管理要求下,母公司产业管理能力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对产业公司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管控,产业公司业绩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但在往年考核中,母公司只考核产业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新签合同额三项指标,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在实际管理中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

①产业公司出于规避母公司提出的规模和效益不断增长的要求,在期初申报指标时非常保守,尽量为实际完成情况留有余地,并在已完成下达指标的前提下隐瞒收入、利润等,为下一年指标减少基数压力,使得母公司下达的指标与实际经营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个差异又会影响下一年度指标下达的基数,使得偏差以账务调整和指标下达这两个互相影响的方式不断滚动续存下去,造成财务管理、分析的持续性被动。

②产业公司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并没有带来现金净流量的明显改观,应收账款余额增长速度过快,有限资源被超常占用,产业公司在每次产业经营分析会上不断提出资金得不到满足、人员和场地不够用等问题,母公司财务、人事等部门疲于应对,却无法从规模扩张的内在因素上予以解决。

2 一种财务经营类指标考核方法

2.1 考核方法的设计思路

考核方法采用评分制,通过对关键业绩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分数和调节系数的组合评分,达到量化经营质量、动态管理的目的。

关键业绩指标包括经济增加值(EVA)、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新签合同额、合同到款额等5项,根据各产业公司的期初下达指标规模分配设置权重分数。依据对各产业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经营目标要求设定指标值,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计算出关键业绩指标的基本得分。

设定人均EVA系数、单位面积EVA系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增长率系数、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营业收入增长率系数、新签合同额增长率系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系数等8项调节系数,分别对应调节各项关键业绩指标。

2.1.1 总体评分公式

①关键业绩指标年度得分=经济增加值指标得分+利润总额指标得分+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得分+新签合同额指标得分+合同到款额指标得分。

②单项关键业绩指标得分=基本得分×对应调节指标的调节系数。

2.1.2 权重分数的分配

对经济增加值(EVA)、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新签合同额和合同到款额等五项关键业绩指标分别制订权重分数分配标准。由于每个产业公司存在规模差异,其关键业绩指标权重分数的合计数可能不同,但都大于90分、小于140分:

①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等两项关键业绩指标的权重基数各为20分,新签合同额指标的权重基数为10分,各权重分数的计算公式为:权重分数=权重基数×(1+单个产业公司某项关键业绩指标值÷所有产业公司某项关键业绩指标合计数)。

②经济增加值(EVA)和合同到款额等两项关键业绩指标的权重分数为固定值,其中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的权重分数为25分,合同到款额指标的权重分数为15分,都不再按照规模调节。

2.1.3 标杆值选取

调节指标的标杆值,以考核时该调节指标完成情况排名位于中间的产业公司平均完成值为基础,按照母公司经营发展年度目标浮动一定比例后确定。

2.1.4 调节指标系数取值

依据调节指标的导向程度,以数据测算为基础,对调节指标系数设定了[0.7,1.2]、[0.7,1.1]两个取值范围。当调节指标的完成值与目标值的比值处于浮动区间内时,每个调节指标在一个取值范围内线性取值;当调节指标的完成值与目标值的比值低于或高于浮动区间时,分别取系数最低值或系数最高值。

2.1.5 调节指标浮动区间选取

调节指标浮动区间以调节指标系数取1时为基准点,上下浮动一定区间,使浮动区间既能涵盖多数波动,又能为调节指标系数线性取值提供依据。

2.2 考核方法详解

2.2.1 经济增加值指标得分

经济增加值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人均EVA系数和单位面积EVA系数的简均数作为经济增加值的调节系数。)

①经济增加值(EVA):完成值÷指标值

②人均EVA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③单位面积EVA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2 利润总额指标得分

利润总额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系数和利润总额增长率系数的简均数作为利润总额的调节系数)。

①利润总额:完成值÷指标值

②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③利润总额增长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参考国资委效能评价目标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3 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得分

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系数的简均数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调节系数)

①主营业务收入:完成值÷指标值

②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70%~110%时,线性取0.7~1.1的系数;≤70%时取0.7,≥110%时取1.1;目标值:考核时取产业公司上年实际完成值的调整数,年初与产业公司签订。目标值应大于0。

③营业收入增长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4 新签合同额指标得分

新签合同额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新签合同额增长率作为新签合同额的调节系数。)

①新签合同额:完成值÷指标值

②新签合同额增长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小于或等于50%时取0.7,大于或等于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5 合同到款额指标得分

合同到款额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合同到款额的调节系数)

①合同到款额:完成值÷指标值

②应收账款周转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70%~110%时,线性取0.7~1.1的系数;≤70%时取0.7,≥110%时取1.1;目标值:考核时取产业公司上年实际完成值的调整数,年初与产业公司签订,目标值应大于0。

3 此考核方法的作用

3.1 还原了实际经营业绩,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受益

较大程度还原了产业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指标下达值和完成值的真实性、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财务管理的基础数据得到优化,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受益。

通过对权重分数的动态设计,以及调节系数标杆值的选取,各产业公司在期初指标申报阶段存在规模竞争、在当期指标完成阶段存在效率竞争。

①权重分数的可变区间为不同规模的产业公司提供了“高起点”和“低起点”的选择机会,产业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期初指标数的方式在该指标合计数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权重分数,为年度考核获得高分打下基础;但如果产业公司的指标上报数超出了自身实力范围,尽管能获得较高的期初权重分数,但通过调节系数的不对等调节(调节系数设定在[0.7,1.2]和[0.7,1.1],对基础得分的调减幅度大于调增幅度),年度考核仍然无法获得高分。

②如果产业公司期初指标数偏低,其权重分数将处于较低水平,即使当年实际完成情况良好并取得了较高的调节系数,仍会因基础得分偏低而失去年度考核得高分的机会。

3.2 财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深化

第2篇

【摘要】经营者业绩评价是现代公司制企業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是企业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中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本文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出发,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做出探讨,得出应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如何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了阐述。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建立,经营者业绩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有效的业绩评价将有助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在整个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则是评价指标,指标选择的是否合适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系统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进行的激励和约束是否有效。业绩评价的备选指标可以说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国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现实选择做出探讨。

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质量要求

我们在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才是合适的,即合格的业绩评价指标应具备怎样的质量要求。通常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为经营者的决策优化提供标杆;其二是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以沟通经营者利益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激发经营者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要发挥这样的作用,选择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的质量要求:

1、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当今,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企业仅靠原本简单的推断式的管理难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在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响应,因此推行战略管理是我国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战略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的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所有内外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且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经营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企业对于经营者的业绩评价理应与战略管理紧密结合,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重要要素的评价指标理应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这样才能将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战略传达给经营者,并且使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获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问题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存在“噪音”问题,如果指标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业绩,则称这些指标存在“噪音”。一般情况下,指标的噪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经营者主观操纵,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果往往受企业内外因素影响,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会受到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这两方面的噪音来源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如选择经营者可控能力强的指标,相应克服了第二种“噪音”,但与此同时被经营者操纵的可能性会增大,即第一种“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绝对消除指标的噪音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的选择应是根据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经营者的风险嗜好,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约束的力度来权衡尽可能地消除噪音、优化指标系统。

3、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评价指标要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当指标能被执行者恰当地解释时才是有用的,难以理解的指标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结论。另一方面要求指标项目有关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体系本身具有可行性,如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等。可操作性应是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枉然。

二、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是选择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可以采用单一指标,由于经营者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权,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程度较高,其责任往往是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以采用具有综合性的关键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如利润、股价、经济增加值等指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采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指标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由于无论何种指标本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使得采用单一指标的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标的“噪音”以及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沟通方面不能利用指标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因此,采用单一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环境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它需要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较完善和健全以及企业内部对经营者的约束也较为有效。而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来看,企业并不适宜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经营者业绩。

首先从股价这一市场指标来看,股价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所具有的一切优势都是以资本市场的有效为前提的,因为只有资本市场有效,一个企业的股价才能基本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一个弱效市场,股票市场上投机炒作风盛,股票价格往往会受到很多企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与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的关系甚弱,因此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业绩和引导经营者行为,即加大了由经营者不可控所带来的“噪音”。

其次从利润这一会计指标来看,它作为单一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企业外部市场完善和内部约束有力的基础上,原因在于:(1)只有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指标能够真正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这时以企业的经营成果来衡量经营者的业绩才是客观公正的;(2)只有企业内部约束有力,才能相对降低经营者人为操纵利润指标的影响,减少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指标“噪音”。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并不完备,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外部审计在保证利润指标客观公正方面的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而采用利润这一单一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加大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指标“噪音”。

最后从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重视的经济增加值即EVA指标来看,它是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EVAt=Pt-KAt-1,其中P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利润,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资本总额,K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引进财务经济学所开发出来的资产定价模型,K的计算公式又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为公司负债总额的市场价值,EM为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KD为负债的税前成本,T为公司的边际税率,KE为所有者权益的成本。尽管EVA指标综合了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的一些优点,但它的计算依赖于对公司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及其权益成本的计算,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者的价值和成本均是不同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级市场原始股和二级市场流通股的回报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难于计算真正的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市场价值,此外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也使得依据其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EVA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从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实际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单一指标均不能满足经营者业绩评价的要求,相反,采用综合指标即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组合采用,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来减弱指标“噪音”应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三、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突破了单一财务指标、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近年来引进的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正是这样一种系统考虑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业绩评价系统。笔者以为我国企业在构建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平衡计分卡法,关键解决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相互配合的问题。

1、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

在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某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其它财务指标相配合。最常用的核心财务指标有净收益类指标和股价类指标两种。不同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成长发展的阶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为了使得差异比较明显且易理解笔者在下文中只是将企业简单地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1)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反映企业净收益的指标通常属于会计指标,采用会计指标的缺陷是带来企业经营者对短期净利润的过分关注,使得经营者更倾向于进行对企业短期净利润有直接影响的活动,不喜欢采取对企业发展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如研究开发活动、广告及资本性支出等,因为这些活动都会减少当期净收益,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却是有利的。而这些对企业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常常能够从市场指标——股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高成长性及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若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势必会造成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不公正性、不准确性,相反应选择股价类市场指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讲,若采用股价作为核心指标,除了存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经营者不可控而带来的“噪音”外还可能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如操纵股价或经营者选择风险过高的经营活动,以期获得个人的高收益,结果极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因此笔者认为传统产业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宜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2)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大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股价水平、对现金的需求及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中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性,因此笔者只想对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进行分析。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对于长短期目标的选择及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都非常关键。如果经营者的决策视野过于狭窄,选择的经营活动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或者规避风险较高的项目,都将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而且企业在成长阶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诸如研究开发、扩大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性支出,企业价值的增长在短期内不能从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中得到反映,因此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时应选择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相对稳定,战略目标及竞争优势已呈现出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确定,这时净收益类指标的优势可以得到体现,并且成熟阶段企业的股价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弱,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适合将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传统企业,应选择净收益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则应采用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但处于发展阶段的传统企业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若按上述原则进行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便会出现一定的矛盾,笔者以为应采用生命周期优先考虑原则,前者宜采用股价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后者宜采用净收益类指标为核心财务指标。

2、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使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仍然普遍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手段,财务指标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只重视短期而轻视长期业绩评价,只重视过去财务成果而轻视未来价值创造。长期受到这种业绩评价指标指导的企业经营者易产生短视行为,这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企业在选择非财务指标时,应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和增长三个非财务层面中寻找真正对实现企业战略与实现企业最终财务成果起到关键作用的、能为经营者所控制的非财务指标,并且使这些指标尽可能量化,因为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同样应对非财务指标的采用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时应较多地将内部经营过程层面中的创新指标作为核心非财务指标,而传统企业或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应根据自身情况从其他层面中或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两过程中选取需要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第3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财务风险;财务预警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是以酒店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其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监控和预报。酒店财务风险预警包括财务风险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财务预警是度量某种财务指标偏离预警线而发出的预报,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经济损失。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准确预警财务风险的关键。

本文所阐述的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基于预测功能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可为酒店财务风险预测提供科学直观的基本预警方法及预警标准。有助于酒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显著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一、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特征及体系建立的原则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依据酒店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敏感性,一旦财务风险因素萌生,就能够在财务指标值上迅速得到反映;二是较强的预测性,它们是财务风险萌生时的先兆指标。而非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的结果指标。能预示财务风险可能或将要发生。

确立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财务数据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反映财务及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会导致预测结果的错误及调整措施的不当,甚至给未来经营造成严重损失。二是系统性原则。从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人手。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检测酒店财务运行及经营活动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实用性原则。指标必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能在实践中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易于理解、易于取值、易于计算、易于预警。四是重要性原则。注重成本效益,根据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有侧重地选择、确定能够揭示酒店财务运行规律和如实反映重大潜在风险的指标。五是预测性原则。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该指标体系应有依赖历史财务信息分析预测未来的特性,能够及时预测到引发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变化,及早提出预警。六是动态性原则。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系列基础财务指标及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预警数值组成。这些指标及相关的预警指标值能从整体上说明酒店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其主体指标应包括现金状况、盈利状况、负债状况等的预警指标及预警标准值(见图1)。

1.现金状况预警指标

酒店经营与其他行业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差异。正常经营酒店的财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现金管理在酒店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其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和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1)基本现金置存标准。该标准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基本现金置存的最低标准值。酒店应依据自身经营规模和财务活动要求进行确定。在酒店经营过程中。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应发出预警。

(2)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现金流入量除以现金流出量。表明酒店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求有保障;小于1时,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足以弥补其现金流出量,持续下去,将引发财务风险。

(3)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现金流出量。营业现金流量是酒店整体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存在的保障。营业现金流量指数是对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该指数大于1,表明企业现金支付保障基础较好;反之,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营业现金流入匮乏,支付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4)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所得税+营业税),(营业税+所得税)。纳税现金流出量具有刚性特征,因企业一旦取得应税收入或利润,无论其质量如何或有无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保障。都必须及时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否则将受到处罚。因此,该比率应大于1。如果小于1,企业将不得不通过借款或压缩未来营业活动必要现金支出的方式来上缴税款,这势必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以及现金流入能力造成危害,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机率。

(5)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应纳税款)/到期债务本息。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额是指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后,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额度。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大于1,说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6)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它等于自由营业现金流量除以营业现金净流量。自由营业现金流量=税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须追加资本性支出一到期债务及利息。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与稳健性的保障,企业对其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并且该部分现金无论怎样处置以及实际效果如何,都不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构成危害。因此。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越高、金额越大,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现金支付能力越强。同时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也就越大。

2.盈利状况预警指标

盈利状况指标可以间接地揭示财务风险的大小。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财务风险越大。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和盈利方式,盈利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与毛利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现金率和资产现金率。

(1)营业收入净利率与毛利率。营业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表明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高低。正常情况下,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如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可能导致现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所投资产及设备价值逐步丧失,从而预示财务风险即将爆发。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当企业净利率为正数时,表明毛利有可能为负数或在较低水平,所以净利率有可能掩盖主营业务的真实市场竞争力,而毛利率能对此进行较准确的反映,因此毛利率较低或持续下降。更应引起管理者的警惕。由于各酒店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所在地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净利率与毛利率的预警标准值,一旦发现净利率与毛利率有异常变动,应立即实施风险预警。

(2)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该指标越高,酒店成本费用盈利能力越强。即该酒店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利润:如果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尤其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企业设置的警戒值,说明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成本费用有可能严重超支,如不及时预警纠正,极易引发财务风险。此指标还可以按不同经营项目进行设置、测算。以便更准确地发出预警信号。

(3)营业现金流入比率。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收入净额。营业现金流入量是酒店生存的命脉。该比率越高,其现收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安全。如果该比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营业收入的质量不高,现金收款状况较差,应收账款过高:如不及时预警控制,随着现金流入量的减少,将发生现金支付困难,爆发财务风险。此指标预警标准值。应依据酒店实际经营需要结合现金预警指标加以确定。

(4)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反映每元资产赚取净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总资产盈利能力越强,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指标较低或在下降,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均在下降,管理者应及时予以调整,否则将引发财务风险。

(5)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全面反映了酒店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越高,企业权益资本盈利能力越强,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出现财务风险。但如果该指标过高于同行业水平,说明该酒店可能是一个高负债、高利息费用的企业,一旦财务状况恶化,由高债务带来的高风险将一触即发。净资产收益率是监测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其预警标准值应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确定。

3.偿债状况预警指标

偿债状况预警指标包括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指标。短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该类指标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可以预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本息偿付倍率,该类指标表明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可以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1)流动比率。它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2比较安全,即每1元流动负债至少应该备有2元的流动资产。由于酒店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较少。其最大的存货实际为客房,因此其流动比率保持在1.2~1.5范围内较为合适。具体预警标准值在不同规模的酒店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酒店应依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实际流动比率低于警戒线或存在持续下降趋势,则应及时预警。

(2)速动比率。它等于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由于酒店行业存货较少,速动资产应等于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之和。由此可见,速动比率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流动比率,该指标能进一步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的最佳值一般为1,但由于酒店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预警标准值应由企业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3)应收账款周转率。它可以用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或周转天数表示,为了取值方便,我们用周转次数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人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值,赊销收入净额=营业收入-现金收入-营业收入折扣与退回,应收账款平均值=(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当酒店销售规模稳定提高时,该比率越高,其资金回收越快,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酒店经营中存在大量的赊销客户,如果不加强管理,会导致现金流入量降低。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可是,过分严格的信用政策会提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同时也会导致客户的流失、销售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最终将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和财务风险爆发。因此,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来确立应收账款周转率预警标准,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预警与控制。

(4)资产负债率。它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负债状况。该比率越高。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具体预警比率应依据企业规模、风险意识、盈利状况和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出了警戒线或持续居高不下,则应发出预警信号。

(5)本息偿付倍率。它等于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到期负0债本金,1-所得税税率),表明企业一定时期的本息偿付能力。该指数大于1,说明企业有充分的收益来偿付本息;若小于1,说明企业到期盈利无法偿还本息,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三、运用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的有效性与酒店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酒店财务风险预警需要引用、分析、计算大量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因此要求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计算分析时,必须保证所使用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

二是结合经营管理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酒店经营一般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建立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其经营特点、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及时向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

三是确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将呈现不同的特征,譬如经营淡季会出现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的状况。因此在依据主要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时,必须结合各酒店的经营发展周期,计算确定符合其实际经营状况的、较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以保证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四是结合趋势分析法。长期跟踪比率的变化趋势,及早发出财务风险预警。酒店发生财务风险是由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的长期积累造成的。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警计算时。可以结合趋势分析法,将该期的计算结果与前期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趋势,及早向管理者发出财务风险预警。

五是将定量计算预测结果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计算分析注重定量分析,由于受会计数据资料的限制。其计算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经济环境、经济政策等非量化因素进行预测分析,使预警结果更加可靠、有效。

第4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财务风险;财务预警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是以酒店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其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监控和预报。酒店财务风险预警包括财务风险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财务预警是度量某种财务指标偏离预警线而发出的预报,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经济损失。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准确预警财务风险的关键。

本文所阐述的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基于预测功能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可为酒店财务风险预测提供科学直观的基本预警方法及预警标准。有助于酒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显著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一、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特征及体系建立的原则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依据酒店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敏感性,一旦财务风险因素萌生,就能够在财务指标值上迅速得到反映;二是较强的预测性,它们是财务风险萌生时的先兆指标。而非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的结果指标。能预示财务风险可能或将要发生。

确立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财务数据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反映财务及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会导致预测结果的错误及调整措施的不当,甚至给未来经营造成严重损失。二是系统性原则。从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人手。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检测酒店财务运行及经营活动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实用性原则。指标必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能在实践中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易于理解、易于取值、易于计算、易于预警。四是重要性原则。注重成本效益,根据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有侧重地选择、确定能够揭示酒店财务运行规律和如实反映重大潜在风险的指标。五是预测性原则。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该指标体系应有依赖历史财务信息分析预测未来的特性,能够及时预测到引发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变化,及早提出预警。六是动态性原则。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系列基础财务指标及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预警数值组成。这些指标及相关的预警指标值能从整体上说明酒店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其主体指标应包括现金状况、盈利状况、负债状况等的预警指标及预警标准值(见图1)。

1.现金状况预警指标

酒店经营与其他行业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差异。正常经营酒店的财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现金管理在酒店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其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和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1)基本现金置存标准。该标准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基本现金置存的最低标准值。酒店应依据自身经营规模和财务活动要求进行确定。在酒店经营过程中。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应发出预警。

(2)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现金流入量除以现金流出量。表明酒店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求有保障;小于1时,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足以弥补其现金流出量,持续下去,将引发财务风险。

(3)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现金流出量。营业现金流量是酒店整体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存在的保障。营业现金流量指数是对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该指数大于1,表明企业现金支付保障基础较好;反之,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营业现金流入匮乏,支付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4)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所得税+营业税),(营业税+所得税)。纳税现金流出量具有刚性特征,因企业一旦取得应税收入或利润,无论其质量如何或有无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保障。都必须及时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否则将受到处罚。因此,该比率应大于1。如果小于1,企业将不得不通过借款或压缩未来营业活动必要现金支出的方式来上缴税款,这势必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以及现金流入能力造成危害,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机率。

(5)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应纳税款)/到期债务本息。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额是指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后,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额度。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大于1,说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6)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它等于自由营业现金流量除以营业现金净流量。自由营业现金流量=税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须追加资本性支出一到期债务及利息。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与稳健性的保障,企业对其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并且该部分现金无论怎样处置以及实际效果如何,都不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构成危害。因此。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越高、金额越大,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现金支付能力越强。同时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也就越大。

2.盈利状况预警指标

盈利状况指标可以间接地揭示财务风险的大小。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财务风险越大。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和盈利方式,盈利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与毛利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现金率和资产现金率。

(1)营业收入净利率与毛利率。营业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表明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高低。正常情况下,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如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可能导致现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所投资产及设备价值逐步丧失,从而预示财务风险即将爆发。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当企业净利率为正数时,表明毛利有可能为负数或在较低水平,所以净利率有可能掩盖主营业务的真实市场竞争力,而毛利率能对此进行较准确的反映,因此毛利率较低或持续下降。更应引起管理者的警惕。由于各酒店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所在地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净利率与毛利率的预警标准值,一旦发现净利率与毛利率有异常变动,应立即实施风险预警。

(2)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该指标越高,酒店成本费用盈利能力越强。即该酒店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利润:如果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尤其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企业设置的警戒值,说明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成本费用有可能严重超支,如不及时预警纠正,极易引发财务风险。此指标还可以按不同经营项目进行设置、测算。以便更准确地发出预警信号。(3)营业现金流入比率。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收入净额。营业现金流入量是酒店生存的命脉。该比率越高,其现收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安全。如果该比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营业收入的质量不高,现金收款状况较差,应收账款过高:如不及时预警控制,随着现金流入量的减少,将发生现金支付困难,爆发财务风险。此指标预警标准值。应依据酒店实际经营需要结合现金预警指标加以确定。

(4)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反映每元资产赚取净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总资产盈利能力越强,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指标较低或在下降,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均在下降,管理者应及时予以调整,否则将引发财务风险。

(5)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全面反映了酒店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越高,企业权益资本盈利能力越强,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出现财务风险。但如果该指标过高于同行业水平,说明该酒店可能是一个高负债、高利息费用的企业,一旦财务状况恶化,由高债务带来的高风险将一触即发。净资产收益率是监测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其预警标准值应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确定。

3.偿债状况预警指标

偿债状况预警指标包括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指标。短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该类指标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可以预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本息偿付倍率,该类指标表明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可以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1)流动比率。它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2比较安全,即每1元流动负债至少应该备有2元的流动资产。由于酒店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较少。其最大的存货实际为客房,因此其流动比率保持在1.2~1.5范围内较为合适。具体预警标准值在不同规模的酒店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酒店应依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实际流动比率低于警戒线或存在持续下降趋势,则应及时预警。

(2)速动比率。它等于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由于酒店行业存货较少,速动资产应等于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之和。由此可见,速动比率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流动比率,该指标能进一步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的最佳值一般为1,但由于酒店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预警标准值应由企业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3)应收账款周转率。它可以用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或周转天数表示,为了取值方便,我们用周转次数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人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值,赊销收入净额=营业收入-现金收入-营业收入折扣与退回,应收账款平均值=(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当酒店销售规模稳定提高时,该比率越高,其资金回收越快,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酒店经营中存在大量的赊销客户,如果不加强管理,会导致现金流入量降低。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可是,过分严格的信用政策会提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同时也会导致客户的流失、销售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最终将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和财务风险爆发。因此,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来确立应收账款周转率预警标准,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预警与控制。

(4)资产负债率。它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负债状况。该比率越高。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具体预警比率应依据企业规模、风险意识、盈利状况和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出了警戒线或持续居高不下,则应发出预警信号。

(5)本息偿付倍率。它等于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到期负0债本金,1-所得税税率),表明企业一定时期的本息偿付能力。该指数大于1,说明企业有充分的收益来偿付本息;若小于1,说明企业到期盈利无法偿还本息,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三、运用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的有效性与酒店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酒店财务风险预警需要引用、分析、计算大量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因此要求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计算分析时,必须保证所使用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

二是结合经营管理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酒店经营一般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建立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其经营特点、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及时向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

三是确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将呈现不同的特征,譬如经营淡季会出现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的状况。因此在依据主要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时,必须结合各酒店的经营发展周期,计算确定符合其实际经营状况的、较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以保证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四是结合趋势分析法。长期跟踪比率的变化趋势,及早发出财务风险预警。酒店发生财务风险是由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的长期积累造成的。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警计算时。可以结合趋势分析法,将该期的计算结果与前期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趋势,及早向管理者发出财务风险预警。

五是将定量计算预测结果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计算分析注重定量分析,由于受会计数据资料的限制。其计算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经济环境、经济政策等非量化因素进行预测分析,使预警结果更加可靠、有效。

第5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预警 风险分级法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预警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为依据, 利用多种专业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

二、财务风险预警的风险分级法

公司财务风险可以划分五个等级:无险、轻险、中险、大险、巨险。一般国际上用颜色来表示风险的程度。通常预警信号或者说财务指示灯的颜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红色表示高度警戒,黄色表示请充分关注,绿色表示完全正常,蓝色表示适当关注,紫色表示基本正常。这样当风险等级为巨警时,我们以红色信号灯来预警;当风险等级为重警时,我们可以以黄色信号灯来预警;当风险等级为中险时。我们以蓝色信号灯来预警;当风险等级为轻险时,我们以紫色信号灯来预警;当财务风险等级为无险时,我们以绿色信号灯来预警。a

下面我们将具体研究如何构建恰当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以往的研究中预警体系变量的选择很少涉及现金流量指标,但是,现金流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要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入。其次,在中国盈余操纵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下,现金流量数据较之会计数据有更好的可信性。

1.新的财务指标一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

为了便于分析现金流量的信息,先建立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一个是“现金盈利值”,另一个是“现金增加值”。

现金盈利值(cash earning value,CEV)是指在现金制条件下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所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计算公式为:

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十处置长期资产收现一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

现金增加值(cash added value,CAV)是指在现金制条件下的企业实际的“现金盈利值”的基础上扣除分配股利付现的余额,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后的留存现金收益。计算公式为:

现金增加值=现金盈利值一分配股利付现

CEV与CAV是现金制下的财务指标,换句话说,现金盈利值是用现金制表示的企业净利润;现金增加值则是用现金制表示的企业留存收益。

2.财务综合预警指数测度系统的框架结构

公司理财以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理财目标,所以资本劣化(或称蚀本)则是财务预警综合监测的内容,资本增值或增长应保持可持续性增长的态势,这就要求资本在周转、扩张和结构上都保持平衡和优化的态势,否则,将会出现警情。我们可以如下构建预警核心指标体系:财务预警综合指数分为4个,一是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其核心指标有两个,经营现金盈利率(CEV/NCFO),它反映企业现金盈利能力,一般应大100%,若小于100%,则表示有经营风险。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它反映企业平均总资产生产现金的能力若小于安全临界值,则表示有经营风险;二是投资风险综合指数,其核心监测指标只有一个,现金盈利回收率(CAV/CEV)它反映当年最大追加投资的自筹现金支付能力,超过此限度,则应借款投资;三筹资风险综合指数,其核心监测指标只有一个权益乘数权益乘数越大,负债程度越高,筹资风险也越大,即资本结构劣化;四是财务风险综合指数权益现金增值率它综合反映资本的现金增值能力。若为负数表示资本的蚀本程度;指标为负数或小于安全临界值,则表示资本回报劣化值。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揭示的系统理论为:现金盈利(CEV)来源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NCFO),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NCFO)来源于可动用的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来源于筹资中的权益资本权益资本的增长来源于现金增加值(CAV)的增长。因此,CAV是财务预警综合的核心指标。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的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成如下:

1.经营预警综合指数 ,其中核心监测指标2个:经营现金盈利率= CEV/NCFO(X1),总资产现金回收率=(X2);辅助监测指标2个:应收账款周转率(X3),现金流入流出比(X4)。(CEV:现金盈利值,NCFO: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平均总资产)。经营预警综合指数X=0.3X1+0.3X2+0.2X3+0.2X4。

2.投资预警综合指,其中核心监测指标1个:现金盈利留存率=CAV/CEV(Y1);辅助指标2个:经营现金比率(Y2),资产负债率(Y3),资本保值增值率(Y4)。投资预警综合指数Y=0.3Y1+0.3Y2+0.2Y3+0.2Y4。

3.筹资预警综合指数,其中核心监测指标2个,Z1

权益乘数=(Z1),监测指标3个,总资产报酬率(Z2),总资产净现率(Z3),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Z4)。筹资预警综合指数Z=0.3Z1+0.3Z2+0.2Z3+0.2Z4。

(注:CEV:现金盈利值,NCFO: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平均总资产,CAV:现金增加值:平均净资产)

说明:在这里权数采取专家意见法确定,各预警综合指数的前2项指标选权数为0. 3,后2项指标选权数为0.2。预警模型中的经营、投资、筹资三大块,权重为0.4, 0.3,0.3。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包括三大块:一是经营预警综合指数;二是投资预警综合指数;三是筹资预警综合指数。而每一大块均包括核心监测指标与辅助监测指标两个部分。每一个监测指标的预警指数为核心指标与辅助指标两部分。每一个监测指标的预警指数为:监测指标的预警指数=(监测指标实际值-监测指标临界值)/监测指标临界值

(1)预警综合指数预警模型

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模型=0.4X+0.3Y+0.3Z,其中X=0.3X1+0.3X2+0.2X3+0.2X4 Y=0.3Y1+0.3Y2+0.2Y3+0.2Y4 ,Z=0.3Z1+0.3Z2+0.2Z3+0.2Z4。

(2)预警综合指数中的预警临界值测度

我们这里以IT业上市公司为例,选取了我国IT业具有代表性的14家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他们的临界值,经营环节风险测度指标:经营现金盈利率(1.505)总资产现金回收率(0.123)应收账款周转率(4.65)现金流入流出比(1.195);筹资风险测度指标权益乘数(3.486)经营现金比率(0.202)资产负债率(0.624)投资风险测度指标现金盈利回收率(0.949)总资产报酬率(0.048)总资产净现率(0.122)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1.129)。

(3)预警综合指数((F)的警限设置

企业预警的F临界值取为0。根据F值的不同,我们得到了不同的警度,如下表

三、结束语

研究运用风险分级法进行财务风险的预警,关键的两个方面是准确确定预警临界值和界定风险等级,这些都是要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易 志: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方法.财会研究,2003年第13期

[2]周首华:企业财务预警方法与机制.会计研究,2003年第11期

[3]于 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工作研究,2005年第15期

第6篇

关键词 财务指标 局限 改进措施

一、我国企业的现行财务指标

企业的财务指标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说明企业的资金活动,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成果的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是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计算的指标。财务管理指标一般包括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财务弹性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以及财务风险指标等六大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直观、明了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财务分析数据资料,对决策者的科学决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周转指标和总资产周转指标。流动资产周转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固定资产周转指标是指企业年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从而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总资产周转指标反映了总资产周转情况,是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2、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该指标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经销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盈利能力指标可以分为资本经营盈利能力指标、资产经营盈利能力指标和商品经营盈利指标,具体来说包括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股东权益利润率以及每股利润、每股股利、市盈率。

3、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就是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或者是指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可以变现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一般包括营运资金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企业支付能力系数等;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从偿债的资金来源看则应是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依靠变卖资产还债,而只能依靠实现利润来偿还长期债务。因此,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是和企业的获利能力密切相关的。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

4、财务弹性指标。财务弹性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具体是指公司动用闲置资金和剩余负债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无法预见的紧急情况,以及把握未来投资机会的能力,财务弹性的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超过支付现金的需要,有剩余的现金时,企业财务弹性就强。因此,通常用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来衡量企业的财务弹性。财务弹性指标包括现金股利保障倍数、资本购置比率、全部现金流量比率、再投资现金比率。现金股利保障倍数表明企业用年度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支付股利的能力;资本购置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能力;全部现金流量比率衡量由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满足投资和筹资现金需求的程度;再投资现金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用于重量资产和维持经营的能力,体现了企业的再投资能力。

5、发展能力指标。企业的发展是指企业持续增长的能力。发展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和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

6、财务风险指标。财务风险是因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它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汇率风险等。企业财务风险指标是基于广义的财务活动,从动态和长远的角度出发,设置敏感性财务指标并观察其变化,对企业潜在的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监测预报的财务分析方法。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方面,即财务风险指标是基于上述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通过该指标,能够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评判和估计,为企业实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现行财务指标的局限

1、不注重定性指标分析。现行财务报表对表内信息确认的标准过于苛刻,财务指标都从财务报表内计算得来,使得相当一部分非货币化、不确定的难以定量化的信息被排斥在报表体系之外,而这些非定量化的信息已经越来越能够反映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对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这是导致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少反映无形资产的指标。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忽视了企业另一项重要资产――无形资产的作用。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商誉、商业秘密、特许权等。他们对于企业的价值往往很难准确计量。企业在分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时,并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影响。这样对一些无形资产在总资产占很大比重的企业来说,分析的结果并不可靠,往往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

3、财务风险指标亟待完善。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风险指标主要是依靠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这些指标构建起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目前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几乎都局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于最易反应潜在危机信号的现金流量状况缺乏分析;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给现行的财务风险指标带来强烈冲击。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充满风险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突破,必须完善现行的财务风险指标。

4、非财务指标没有得到体现。非财务指标是指基于财务报表以外的更广泛的企业信息基础上的指标。财务指标反映的只是去年的绩效;并不能提供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非财务指标往往是面向未来的,其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多年的努力,同时一旦上述指标顺利完成,将明显改善公司财务业绩。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指示器。然而,由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在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和利用方面

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建立非财务指标体系已经越来越有必要。

5、行业标准选择的局限性。横向比较时涉及到行业一般标准。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一些政府和金融机构,定期公布各行业财务方面的统计指标,甚至同行业企业的工会与个别公司的信用部门,也搜集产业平均财务比率的资料。而我国,虽然目前一些官方初构和报刊提供了部分行业的财务数据,但往往行业划分较粗,抽样误差较大,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其经营跨及许多行业,没有明确的行业归属,给行业分类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同业对比更为困难。

三、我国企业财务指标的改进措施

1、重视定性指标以及无形资产的指标。引入定性指标,全面完善财务指标的系统性。比如引入可持续发展指标,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社会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合理的利润;引入智力指标,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长期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衡量企业无形资产、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应为重要的财务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地衡量企业的持久生命力。对于一些公认的,对企业影响很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予以考虑。这对于经营者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和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2、完善财务风险指标。完善现行企业财务风险指标,能揭示潜在的财务风险,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指标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高灵活应变力,并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地位。完善财务风险指标,首要是要以现金流量分析作为财务风险指标设计的基础。企业价值评价应当侧重于参考未来获取自由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也是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和核心。现金流量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偿还债务、降低财务风险的根本保障。另外,对财务风险指标的另一来源盈利能力指标同样需要做出完善,比如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增加现金销售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之比;资产现金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平均资产之比;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

3、建立非财务指标体系。美国财务学专家托瓦・潘林在1996年对250家大型美国公司年度激励计划设计的调查中,发现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三类主要的非财务指标:经营、顾客和员工。经过发展和完善,目前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结果、技术目标、市场份额。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财务指标体系的同时,我国企业应加强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增加企业绩效评估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建立非财务指标必须注意: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予衡量、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绩效评估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指标体系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尤应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指标、应随时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变化及人员周转的指标。

4、加快发达国家行业准则接轨步伐。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我国会计、财务核算中存在着大量与国外不同的现象,这对我国相关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财务指标的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了很长的时间,其相关标准也较为先进,因此我国企业只有及早适应,加强接轨,才能在合作中取得先机。加快接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必须时刻兼顾我国的实际情况。

第7篇

关键词:杜邦体系 现金流量 净资产收益率 权益经营净现率

杜邦体系自产生以来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好评。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及人们对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杜邦体系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如没有反映现金流量,对损益没有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等。虽然前人在相关方面进行了改进,但有的是单纯地将传统杜邦体系中利润指标全部简单地替换为现金流量指标;有的虽然对损益进行了区分,但忽略了现金流量指标;也有极少数既对损益进行了区分,也引入了部分现金流量指标,但却没有对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鉴于此,笔者对传统杜邦体系进行了改进,在将资产区分为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将负债区分为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将损益区分为金融活动损益和经营活动损益的基础上,又将现金流量引入杜邦分析体系,构建了以权益经营净现率为核心指标的新杜邦分析体系。

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构建

(一)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公式

权益经营净现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权益净利率

其中: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

因此,权益经营净现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

根据该公式,权益经营净现率的高低取决于三个驱动因素: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杠杆贡献率。这三个因素又可以作进一步分解,如下: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净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

税后经营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营业收入

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净经营资产

杠杆贡献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

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平均净负债

净财务杠杆=现金净负债率×权益净现率

现金净负债率=平均净负债÷现金净流量

权益净现率=现金净流量÷平均权益

(二)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图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上述各指标间的关系,构建如图1所示的新杜邦分析体系图。

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的主要指标分析

(一)权益经营净现率

权益经营净现率作为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其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引入的现金流量是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于经营活动总结了形成净利润过程中各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现金影响,加之经营活动是一个企业的主要稳定活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企业获得现金的一个稳定可靠的来源,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构成了与现金流量有关指标的基本要素。权益经营净现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累积获取经营现金流量水平的具有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一般认为,权益经营净现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权益的保证程度越高。权益经营净现率主要受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及权益净利率两个因素影响。

(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评价收益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该指标数据取自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的收益质量进行评价,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出企业当期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一般来说,盈利企业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于或大于1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相应的现金流量为保障。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在权益净利率不变的情况,提高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会提高权益经营净现率;反之,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降低,权益经营净现率也会降低。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又受到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两个因素的影响,在净利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经营现金净流量可以提高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而提高经营现金净流量的途径一方面是尽可能提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另一方面是尽可能降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三)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是衡量资本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该指标数据源自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累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该指标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不受行业局限,在国际上对于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析中使用率非常高。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盈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一般认为,权益净利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程度越高。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权益净利率,就可以提高权益经营净现率。反之,权益净利率降低,权益经营净现率也会降低。而权益净利率受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及杠杆贡献率两个因素影响。

1.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反映净经营资产对利润的贡献程度,它由税后经营利润率及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决定。

税后经营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税后经营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1元营业收入所带来的税后经营利润。该指标数据来源于利润表,综合反映了企业一段时期的盈利能力。税后经营利润率越大,则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提高该指标水平,可以提高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从而提高权益净利率。提高税后经营利润率,就要综合分析利润表的相关项目,在提高营业收入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平均净经营资产的比率。该指标数据来源于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可以用来反映净经营资产的利用效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净经营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反之,经营资产周转率越低,表明企业净经营资产的使用效率越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该指标水平,可以提高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从而提高权益净利率。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提高经营净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提高营业收入、处置闲置的资产等。

2.杠杆贡献率。杠杆贡献率主要反映借款费用对利润的影响。影响杠杆贡献率的因素主要是经营差异率及净财务杠杆。

经营差异率。经营差异率是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税后利息率的差额,它表示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与经营资产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后的剩余部分,该剩余归股东所有。利息越低,经营利润越高,剩余部分越多。经营差异率是衡量借款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净财务杠杆。净财务杠杆是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平均净负债与平均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表明1元股东权益借入的净负债数额。一般情况下,净财务杠杆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净财务杠杆过低,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净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杠杆贡献率越低,权益净利率越低,表明获利能力越低。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文章把净财务杠杆分解为现金净负债率及权益净现率两个指标。

现金净负债率。现金净负债率是反映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平均净负债与现金净流量的比率,表明每1元的现金净流量需要偿还多少净负债。这里引入的现金流量是全部活动总的现金净流量,因为不管是经营活动,还是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都可以用于还债。该指标数据源于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负债的能力。

权益净现率。权益净现率是主要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性很强的一个指标,它代表每1元股东权益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它的提高,会提高净财务杠杆,从而提高杠杆贡献率,进而提高权益净利率。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财务分析体系。它通过对核心指标的层层分解,全面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的分析数据取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的相关内容,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成长能力。特别是该系统在区分了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经营活动损益与金融活动损益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现金流量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质量,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C.希金斯著,沈艺峰等译.财务管理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利奥波德.A.伯恩斯坦等.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 酒店管理;财务风险;财务预警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是以酒店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其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监控和预报。酒店财务风险预警包括财务风险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财务预警是度量某种财务指标偏离预警线而发出的预报,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经济损失。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准确预警财务风险的关键。

本文所阐述的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基于预测功能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可为酒店财务风险预测提供科学直观的基本预警方法及预警标准。有助于酒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显著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一、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特征及体系建立的原则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依据酒店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敏感性,一旦财务风险因素萌生,就能够在财务指标值上迅速得到反映;二是较强的预测性,它们是财务风险萌生时的先兆指标。而非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的结果指标。能预示财务风险可能或将要发生。

确立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财务数据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反映财务及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会导致预测结果的错误及调整措施的不当,甚至给未来经营造成严重损失。二是系统性原则。从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人手。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检测酒店财务运行及经营活动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实用性原则。指标必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能在实践中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易于理解、易于取值、易于计算、易于预警。四是重要性原则。注重成本效益,根据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有侧重地选择、确定能够揭示酒店财务运行规律和如实反映重大潜在风险的指标。五是预测性原则。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该指标体系应有依赖历史财务信息分析预测未来的特性,能够及时预测到引发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变化,及早提出预警。六是动态性原则。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系列基础财务指标及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预警数值组成。这些指标及相关的预警指标值能从整体上说明酒店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其主体指标应包括现金状况、盈利状况、负债状况等的预警指标及预警标准值(见图1)。

1.现金状况预警指标

酒店经营与其他行业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差异。正常经营酒店的财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现金管理在酒店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其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和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1)基本现金置存标准。该标准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基本现金置存的最低标准值。酒店应依据自身经营规模和财务活动要求进行确定。在酒店经营过程中。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应发出预警。

(2)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现金流入量除以现金流出量。表明酒店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求有保障;小于1时,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足以弥补其现金流出量,持续下去,将引发财务风险。

(3)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现金流出量。营业现金流量是酒店整体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存在的保障。营业现金流量指数是对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该指数大于1,表明企业现金支付保障基础较好;反之,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营业现金流入匮乏,支付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4)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所得税+营业税),(营业税+所得税)。纳税现金流出量具有刚性特征,因企业一旦取得应税收入或利润,无论其质量如何或有无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保障。都必须及时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否则将受到处罚。因此,该比率应大于1。如果小于1,企业将不得不通过借款或压缩未来营业活动必要现金支出的方式来上缴税款,这势必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以及现金流入能力造成危害,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机率。

(5)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应纳税款)/到期债务本息。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额是指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后,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额度。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大于1,说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6)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它等于自由营业现金流量除以营业现金净流量。自由营业现金流量=税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须追加资本性支出一到期债务及利息。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与稳健性的保障,企业对其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并且该部分现金无论怎样处置以及实际效果如何,都不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构成危害。因此。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越高、金额越大,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现金支付能力越强。同时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也就越大。

2.盈利状况预警指标

第9篇

关键词:财务预警

一、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受外部环境改变和内部经营机制转变的双重影响日益明显,财务风险便成为其必然产物。财务风险处理不当是诱发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公司财务预警管理体系尤其必要。

二、财务预警管理的理念、方法

公司财务预警管理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为经营者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管理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经营资料为依据,根据企业建立的组织体系,利用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及时向经营者示警,并督促经营者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三、实现方法

(一)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财务预警体系建立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预警的指标和判断预警的警戒线。我们以针对性、全面性、动态性、可行性为原则,主要建立以下两种模式:

1、单一模式。单一模式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恶化程度来预测财务风险。我们根据公司经营管理需要和财务活动特点设置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财务报表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各期有关指标的实际数值与相同指标的历史数值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趋势分析法通常要编制比较财务报表。通过按绝对数编制和按相对数编制两种方法,评价、预测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演变。

(2)财务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法是利用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两项(或多项)相关数值的比率,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财务比率可分为相关比率、结构比率和动态比率三类。从多方面详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揭示企业经营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

A、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

B、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等财务指标。

C、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

D、发展能力分析。主要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财务指标。

企业良好的盈利、偿债、营运以及发展能力可以表现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通过行业平均数值和企业历史数值相结合的方式设立各财务指标的警戒数值。当上述指标达到预先设立的警戒值,预警系统便发出警示。不同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必然表示出企业风险的趋势,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评价。

2、综合模式。单独使用某个财务分析指标或财务分析方法,结果直观,但有时会掩盖一些企业经营中的实质性问题,有时不同的财务比率反映的情况相互矛盾,很难作出综合全面的结论,因此,有必要采用多元分析法。

这里介绍一下适合制造业分析的Altman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多元线型函数模型,它以建立5个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风险。

Z=1.2X1+1.4X2+3.3X3+0.6X4+0.99X5

其中:Z一判别函数值; X1一营运资金 / 资产总额;X2一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得到一个综合指数。一般认为当Z值大于2.67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当Z值小于1.81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堪忧;当Z值介于2.67和1.81之间,说明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这种模式给企业一个参考标准,从总体角度检查企业财务状况,弥补了单一模式的不足。

(二)定期分析,及时预警

建立了预警体系构架,更需要做好实时分析,真正、充分发挥预警作用,为公司决策层及时预报财务经营信息。在实际运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准确把握预警报告的结构和层次。财务预警体系整体上要有相对的固定性,但也会随决策层对信息需求的特点而作相应增减,形成定变结合、适时可调的指标体系。

2、预警分析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提供真实可信的预警信息。

四、管理效果

公司财务预警管理实施以后,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一)信息收集。通过收集与公司经营相关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预警。

(二)预知危机。经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预警管理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公开 发行教材中的现金流量比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金流量比率设置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了包含现金流量项目在内的新的财务比率体系。

一、当前使用现金

流量财务比率的基本状况在我国作者编写或编著的、于2002年到2005的年之间版的《财务管理》教材中.笔者搜集到32本(因篇幅限制未列明)。完全未提及现金流量指标的有8本,占25%:在余下的涉及现金流量指标的24本教材(以下称可比样本)中,将现金流量分析独立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析的有9本.占可比样本的37.5%。无论是单独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还是将现金流量分析与传统财务评价结合一起.这24本教材都主张按不同的分析目的来设置指标:全数表示现金流量表项目可用于偿债能力评价.但其中有6本教材仅仅设置“现金比率”这一个指标:有12本教材设置了获现能力或叫获利能力分析的指标.占可比样本的50%;有9本设置了盈利质量分析指标.占可比样本的37.5%;还有6本写明了要进行财务弹性分析.占可比样本的25%

仔细分析教材中使用的评价指标,大致可以归纳为27个.分属四种分析目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最为大家认可,其出现的频率达n44%,其次是获现能力指标,频率为36%,财务弹性指标占l1%.盈利质量指标占9%。具体到各财务比率.公认程度最高的是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其出现的频数达到19%经营活动现金流量/n期债务本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到期债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全部债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平均总资产等五项财务比率的认同程度也较高.均达9%。

二、现行教材中现金流量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夸大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如前文所示.约四成的教材将现金流量分析独立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析之外.说明仍有不少人将现金流量分析视为与传统财务分析并列的~部分事实上,现金流量表作为传统两表的桥梁.其作用不可能超越他们。其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与传统两表不同.它不可能取代后者.因而不可能独立存在。而且.现金流量表也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比如:年末时大量回收货款或大量借款、有意调整“现金”概念.将本来就是现金范围的现金归口为非现金项目以增加现金流量、将现金流量表的各项数据同时调增或同时调减.以达到调节表内各项目数据的目的。

(二)指标名目繁多,未能突出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将结构比率、趋势比率等不属于财务比率的指标吸纳进来财务比率是将企业某个时期财务报表中不同类但具有一定关系的项目进行对比而形成的比率.其数据均来自一个会计期间.不同于趋势比率:这些数据属于不同类项目,因而有别于结构比率:2.纳入了非现金流量指标。如: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之和/流动资产.数据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取而不必从金流量表中获取:3.将非财务指标纳入体系。如:最大负债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市场利率之比中.市场利率在财务报表中不能获取.超出了财务比率的范畴。

(三)指标命名欠规范,容易混淆

1.同一指标.名称不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这~比率就有现金偿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等7种名称:2.有的指标“名不符实”,如:利润变现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公式中分母仅限于营业利润,而指标名称却叫“利润”变现比率,外延大多了;而且,利润与现金的关系并不是变现的过程,这与传统的资产“变现”概念相背,不利于对指标的理解。

(四)指标的计算公式有争议甚至有错误

1.现金比率一般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之和与流动资产的比值,有学者将计算式的分母取作总资产。还有人取作流动负债: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也有人将分子取作“经营现金流入”:3.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有(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现金利息支出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n息支出两种计算公式:后者更粗略一些,因为利润总额未考虑到非付现费用及非经营所收或所付的现金;,分子分母显然口径不一.会导致错误计算。

三、包含现金流量项目的财务比率体系

鉴于现金流量表与传统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重构的财务比率体系是以同一时期三张报表的相关项目计算而成的比值为主体,剔除所有的结构比率、趋势比率.按不同报表使用者分为四个方面——传统的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和增设的财务弹性分析,不再对现金流量进行单独评价

(一)偿债能力分析

现金是偿还债务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最终的偿债手段。在传统的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基础上,补充以下包含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比率: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值越高.对短期债权人的本金保障程度越高但由于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其盈利能力也最差.该比率值过高.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现金造成资源浪费按速动比率的经验值来推断.现金流量比率值在l左右属于理想范围: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所得税付现)/[现金利息支出+优先股股利/(1一t)+到期债务本金/新思考(1一i’)]

利息费用是可抵税费用.满足一元的这些债务只要求有1元的税前现金流量.但优先股股息和债务本金偿还须从税后现金流量中支付.除以(1一t)得到相当于满足它们的税前现金流量

该比率值大于1.说明企业利用税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可以偿还到期债务并支付利息、优先股股息.无需另行筹资来履行固定义务:反之,该比率值小于1.表明企业履行这些义务时.不但耗尽了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税前现金流量.还动用了前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盈利能力分析

传统的盈利能力分析主要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但利润是否有实实在在的现金净流入作为保障.还需要将现金流量与利润额对比,判断盈利的质量.作为传统盈利能力分析的补充。可设置如下盈利质量分析指标: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收益一非经营收益+非付现费用)

非经营收益主要是指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而非付现成本包括计提的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待摊费用的减少等。上式中的分母,常被称为经营所得现金。该指标反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调整后经营利润的差异程度。该比率大于1.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高于营业活动应得现金.主营业务创造的利润具有更多的现金作为保证,该比率小于1。说明一部分收益尚没有取得现金.原因是应收账款的增加、应付账款的减少或存货增加.使得实际得到的经营现金减少。而存货有贬值的风险.应收账款有形成呆、坏账的风险,因此。未收现的收益质量不如已收现的收益:即使不出现上述风险.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也是有机会成本的.那么.企业取得同样的净收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的业绩水平下降,营业利润的质量下滑。

(三)营运能力分析

在传统财务分析中.销售收入与投入资源或业务相比较.获得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被归纳为营运能力分析指标。而获现能力指标一般也是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投入资源和相关业务相比较.如.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资产平均余额相比较.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销售额相比较可见.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和获现能力评价指标都反映企业利用资源获取经营成果的能力.不过.前者反映的是权责发生制下的经营成果.后者反映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成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把获现能力评价视为营运能力评价的补充可设置如下指标:1.反映销售业务获现能力指标销售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销售额.该指标可以衡量销货收入在当年收现的程度.用以评价销货工作的质量。该比率值越高.说明企业积压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越少,企业的经营成本越低.管理效率越高:2.反映总资产获现能力的指标资产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现金流量+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该指标更全面反映资产的获现能力,用以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创造现金的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其值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四)财务弹性分析

企业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应付各种挑战、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否灵活筹集资金应付偶发性支出、股利支出以及捕捉投资机会的能力。将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结合,能获取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两方面信息.用以判断企业可稳定获得的现金是否充足.

从而分析企业的财务弹性大小。可设置如下指标: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股利=经营现金流量/现金股利.该指标反映企业运用现金流量支付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对股利的支付越有保障.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若比率值低于1,当遇到经济不景气,企业极可能没有现金维持当前的股利水平.投资者可能要求搁置企业投资以发放股利,从而影响企业利用新的投资机会;或者,企业需要借债才能维持当前的股利水平.此举将增加企业未来的债务负担.降低未来可支出现金.企业的财务弹性变弱:2.现金流量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一现金股利)/(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运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现金流量再投资比率还可表示为: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局限性分析企业管理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会计相关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的。对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可以进而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有助于企业对经营期内经营状况的总结,为未来的经营做出预测。但是财务报表分析也有其固定的局限性,一是,对于财务报表分析人员能力的局限性,报表分析需要多科知识的融合,企业内部缺少这种综合型人才。二是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财务报表并不能把企业经营的所有情况都包含进去,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得到保证。三是报表使用者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不能把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会计信息完全性的挖掘出来。

一. 对财务报表分析者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是融会计学、审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数学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此对于分析者的要求也比较高。不同的财务分析员由于自身的认识度、知识水平、账务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不同对于财务报表的理解分析也不相同,最终会导致财务分析指标结果的不同。由于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经营各个方面的经济信息情况,财务报表分析者应该首先与报表使用者沟通确定需要分析的信息比率,因为不同的使用者对于报表比率考虑的角度都不相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财务分析人员不能只是依照公式做报表分析,要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 对财务报表本身局限性的分析

(一) 真实性。由于人为操纵,企业的财务报表出于各种目的会向企业外部人员展示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特别是在上市企业,一旦企业的预期经营目标不能够达到,有些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会计虚假做账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比如企业对于应付账款的掩饰来增加当期利润。这种虚假的报表会给报表使用者错误的公司经营信息,误导报表使用者。由于财务报表真实性的问题使得对失真的财务报表的分析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 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价值的不完整性。会计报表都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很多的数据代表的是过去阶段的成本或者变现价值,没有现时意义。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会导致币值贬值,这样如果只是简单的数据相加的话,使得报表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不能对决策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三.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3.1 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的局限。我国的财务分析分工不够科学化,在很多企业财务报表的制定者往往也是财务分析报表的分析者,这样就难以避免因为追求片面利益使得报表的分析结论失真。另外由于我国现有的比率分析法属于静态的分析方法,没有可比性,对于企业未来财务的预测并不可靠,财务指标会因人为原因而改变。

3.2 分析过程的局限性。我国财务分析一般是定量分析原则,定性分析比较少。定量分析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不同的报表使用人来说,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其实用性得不到保证。而且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财务报表分析,仅仅依赖会计软件集成合并的会计报表。这种报表生成很快但是有效性不高。比率分析法分析的都是以前年度的财务会计,对于这种先发生经济业务,再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再对报表进行定性分析,这样的分析过程具有“滞后性”。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不能作为判断的绝对指标。

四.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财务分析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标准,不同的企业对于自身的财务报表分析由于其分析指标的不同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企业可以采用违规的会计方法少计应付账款、少计费用、少提设备折旧,多计库存、多估收入、多记应收账款,隐瞒应收账款的坏账处理,隐瞒不利于企业的交易等来改善财务指标,达到企业良好运营的外向指标。所以,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依赖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已获利息倍数)、资金营运能力指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五.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5.1 从意识层面上,重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不仅仅从企业本身的经营来分析财务报表,还要关注企业经营环境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影响。比如外部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国家政策支持度等等这些。虽然在财务报表上看不见,但是却能对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影响的指标,弥补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不足的缺点。

5.2 充分理解会计报表的附注信息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是外部的意见,有别于企业的内部会计师做出的财务报表分析意见,相对来说更加注重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意见是财务分析者判断公司是否存在利润操控、虚假信息的主要线索。

5.3 选择合理的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价标准,增加财务报表的横向、纵向比较。企业年度财务指标不仅仅要与企业过去年度经营状况比较,更加要注重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各项指标的比较,这样才能找出差距进行改进,相对来说建设性更强。

六.结语

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年度内经营情况的汇总,对于一份完善、真实的财务报表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为企业过去年度经营状况进行总结的同时对未来的企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预测。

参考文献:

[1]孙绍谦.浅议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经济论坛,2006 (24)

[2]董明志.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会计研究.

第12篇

论文摘要:财务总监制度的设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要求,一般说来,财务总监的监督分为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本文分析和探讨了财务总监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机制,认为,应该将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机制配合运用,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制衡手段,抑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以保障所有者权益。

key words:the chief financial supervisor;pre-supervision;post-supervision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the gener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system.generally speaking,the supervision ofthe chief financial supervisor is divided into the pre-supervision and the post-

supervis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ystem of the pre-supervision and the post-

supervision and putsforward that the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upplementary practical restriction methodsin order to check the opportunism

 action of managers and guarantee the rights andinterests.

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的,体现所有者意志的,全面负责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总监制度的设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所有者权益受损,约束经理人经营行为降低财务风险。考察跨国公司及国外大公司的财务总监制度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以及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无数次博弈,财务总监的监督机制逐渐趋向均衡: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渐趋均衡。

一、事前监督机制

顾名思义,事前监督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以前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监督,事前监督能防止和避免企业重大财务决策出现失误,提高资金效益。财务总监的事前监督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以下分述之。

事前监督机制首先表现为经营者经营责任的自动履行机制。经营者自我履行既是普遍的,又是有限的。经营者对剩余权的控制是自我履行的核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与剩余控制权相关,即经营者为自己工作,不需要他人监督,而经营者为所有者工作就存在监督,增加交易成本。经营者履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声誉,声誉的损失有损于经营者的今后利益,因此,声誉是一项无形资产,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市场投机行为带来的费用。

经营者的自动履行机制是保障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但在我国却严重缺乏。究其原因,是自我约束机制和声誉机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严格的自我约束一般很难成为经营者的首要选择,有些情况下,他们甚至铤而走险放弃自我约束,造成经营失败。而现行的法律中,投资者难以起诉经营者的经营失败,并且在破产法中投资者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鉴于此,有必要从法律上规范经营者自我约束机制。

在当前,声誉机制尚未起到约束作用,经营者往往不顾声誉受损,甚至以牺牲声誉为代价,换取私利。我国企业目前对声誉并不重视,有体制原因,也有市场不规范的原因,还有企业产权方面的原因。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程度低,也使得经营者不重视声誉资产,国有企业不如集体、私营企业的原因之一是经理人的声誉机制不完善。因此,目前通过财务总监的监督,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是财务预警分析(early warning analysis)机制。企业营运稳,财务风险低的经营者,即使提出的利润率较低,通常也比企业营运冒进、财务风险高的经营者有利,这样才会使经营者的履约有可靠的保障。财务总监可以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等不同实施监督,求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营运顺畅、风险最低、收益最大。财务总监不但要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和财务预警分析,而且要对企业主要经营项目及经营项目组合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分析。

财务预警分析,在我国没有作为一项监督机制运用,可以说是监督中的空白。对于未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往往都持乐观态度,缺乏预警,一旦财务失败,要么让其消亡,要么挽救成本极高。财务总监根据企业实力,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有前途的。财务预警分析方法通常有偿债能力分析法、埃特曼模型(altman model)等。由于财务预警分析在事前进行,因此,预警的财务失败并不意味着企业破产,而可根据其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加营运资金、债务重组及财务改组等,以此来保障所有者利益。

第三是限制经营期限。一般而言,经营期限的长短,对企业而言意味着经营风险的大小。因此,对经营期限做出限制,可以控制经营风险,如果经营期限短,经营者考虑的是流动性强的资产投资,风险就比较小,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价值不至于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财务总监对履约风险的掌握。而经营期限超过一定的限度,往往意味着财务总监对履约风险的失控。

第四是对经理人的目标控制和年薪制。目标控制也叫随动控制,目标控制中的目标确立及控制系统建立属于事前监督机制,可以有效促进经理人自我履约,其实施结果与目标比较为事后监督奠定了基础。在目标控制中,系统行动的方案,是按系统当前所处的状态而决定的,受控系统可以根据干扰的作用,不断改变行动方案,它具有在变化着的环境下发挥最佳功能的适应性。

年薪制与目标的实现程度相结合,是随动控制的关键。年薪标准的确立既是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按绩效兑现的尺度。年薪的形成可以由工资、津贴和股权等构成。

在我国,业绩与年薪并非密切相关,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业绩与年薪挂钩更为复杂,业绩平平,甚至业绩差的经理得到留任甚至提升者为数不少。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特有,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总经理本人在公司业绩差时自动离开公司的可能性会增加,但当公司的业绩表现很差时,董事会解聘总经理的可能性并不高,最佳的10%的公司每年解除总经理职务的比例为3%,而业绩最差的10%的公司中,每年解除公司总经理职务的比例也只有6%。为什么业绩差的企业中,经理人被解聘的情况也比较少呢?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难以找到一个更合适的继任者。解决的方法是提高和推动总经理创业冲动,实行业绩与年薪相联系的办法,果断开除业绩差的经理人等。在年薪形式上,股权应占有一定的比重。

第五是限制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限制经营者条款的基本内容包括:(1)对提供贷款保证、债务担保、资产抵押的限制;(2)对大额现金提取的限制;(3)对转账支付款数额的限制;(4)对处置不良资产的限制;(5)资本性支出的限制;(6)对经理人收入的限制;(7)对特殊事项的限制等。当然,对经营者行为的限制作为一种所有者权益的保障机制,是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博弈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一些苛刻的限制条款,并不是所有者单方面就能确定,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再通过艰苦的谈判而形成的。财务总监限制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介入企业治理,一方面保障了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促进了经营管理层的职业化、市场化。

从所有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大一点,而从经营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小一点。在公司内部,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远没有发挥作用。股东大会所实施的所有者监督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虚设而严重缺乏,使得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有名无实;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使得董事会制衡作用完全失效,要么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董事会不懂事”;监事会由于监事自身的能力不足,信息不充分以及缺乏激励等原因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把所有者的监督及时传递给经营者,把经营履约的情况反馈给所有者,对经营者产生制约,运用法律手段,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权力制约的机制。

从上述五个方面看,财务总监的事前监督,其目的可以概括为:避免和减少决策和经营失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

二、事后监督机制

事后监督是指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衡量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事后监督机制首先是履约评价机制。财务总监从财务角度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评价履约情况。履约情况可分为履行、基本履行、不履行和极不履行等。一般认为履行是指完成各项财务指标,而基本履行是完成主要财务指标,部分次要指标未完成,不履行是绝大部分指标未完成,极不履行是从财务上看已处于解散或破产的情形。财务总监将履约情况向其委派者报告,并视其履约程度改变监督方式及监督力度。若评价中发现失职、违纪等,应分别不同强制性程序,失职按约定惩罚,而违纪是依法裁决。

在中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中,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评价,轻非财务指标评价,并且以对企业的业绩评价代替对经营者评价等缺陷。由于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被评价者就在财务指标上做文章,粉饰业绩,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这其实是中国各行业的通病,而政府尤甚)。这是业绩评价机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评价对象上,应区分对企业业绩评价和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另外评价指标也不可一成不变,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评价主要指标应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

其次是清算与重组机制。现代企业解散或破产具有高度风险,相比而言,企业破产而产生的风险要更强于企业解散而产生的风险。在企业解散时,投资者只能以其投资份额参与企业剩余资产的分配,以获得投资的一些补偿。在企业破产时,投资者只能按顺序最后参与企业剩余资产的分配,有时会造成血本无归,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相对于解散或破产而言,重组可以减少损失,保障投资者利益。财务总监从监督结果产生的清算与重组,能够比较有效地保障投资者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评价发现业绩差、产品前景暗淡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制度。要克服对经营处于临界的企业先拯救、后找重组,如找不到重组的企业再破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担心破产带来的就业、首次流失等问题。财务总监应根据评价结果,预警分析,运用破产清算重组,直接制约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再次是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监督机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中,经理人掌握着很大的决策权,由于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经理人的经营行为的难以观察性进一步增加了经理人对企业的影响力,所以指望经理人不折不扣地服务于投资者目标,履行契约是不现实的。相反,经理人会凭借其经营权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导致经营效率低下,财务状况恶化。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必然会影响公司财务情况,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