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0:5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信息化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内涵是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四新”来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信息化,就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无论是“四新”还是“四化”,都必须依靠信息化推进。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打造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智慧校园,是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二、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
当前学院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在教学管理方面仍然坚守过去的陈旧观念。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较少
要想建设完善、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相应的设备投入和技术应用。但是目前各个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存在一些问题。
3.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目前常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集中在文字操作、报表操作方面,在信息收集管理、信息等方面大都采用传统方式,更高级的数据挖掘、信息管理和网络智能技术应用就更为欠缺
三、如何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1.树立信息化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
教学管理思想转变的过程是推进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全校上下都要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根据教育实际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指导,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办学宗旨,探究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目的,制定建设方案和步骤。
2.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要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和资金投入,对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3.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水平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核心思想,对教学的各个领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合理利用信息能源,为社会进步发展输送新型人才,缩短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之间的距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教育部门的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
1.1 信息资源的欠缺,信息系统软件不完善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薄弱,信息资源欠缺,信息系统软件不完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这样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很不利。对于大多数的学校现阶段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都是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各岗位之间制定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这些方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兼容性,导致这些信息资源在合并和共享上存在矛盾,信息资源没有规范性,不能很好地为各个岗位开展信息化建设服务。此外,就是对信息资源的监管力度不够,在调配使用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导致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被减弱,有的甚至形成垃圾信息被处理掉,这些都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
1.2 对于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维护
①对于信息化教育系统以及硬件方面,部分学校不能很好地进行使用和维护,特别是对于计算机的维护上很不重视,导致计算机在安装和放置上存在很多不合理性。另外,学校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人才很欠缺,没有专门的信息维护人员和使用人员,计算机有点小毛病还要去外面请专业的人员来维修,这样浪费时间不说,对信息化教育的开展也很不利。②在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上,学校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安装和购买上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样极易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会导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直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 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方案
2.1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具有规划性
良好的规划是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实践表明,规划工作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成正比的。如果基础规划做得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才能正常地开展下去。因此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对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规划,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打好基础。
2.2 为实现信息化教育,强化学生基础的计算机教育工作
对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工作。各级学校要把握好计算机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和维护,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网络知识水平。尤其是在以学生为基础的计算机教育工作中要特别的注意,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学校要注重其兴趣的培养。中学应该把计算机课程列入必学课,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将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2.3 要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参与人员的素质很主要,学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培训制度,注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在思想上先进、技术上熟练、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先是对教育思想的培训上,要把握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合,让教育工作人员能够认真领悟现代教育思想的内容,这样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保障。其次是对现代信息化教育方法的使用上,要注重教师对信息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加强他们计算机水平,这样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行动上的帮助。同时也要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交流和沟通,使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2.4 强化对信息系统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
教育部门应该首先加强对信息系统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学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系统硬件资金投入的重要性,在硬件的购买、维护上要有一定的标准。选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定期进行升级。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资金机构,保证足够的资金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
2.5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面应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教育信息化在投资上比较大,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社会关系也很复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面应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的实施。首先学校各个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该积极的配合,协调合作,加强对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其次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方面,要制定一些法规制度来制约人们的行动。例如,在教学上教师浏览与教学不相关的视频,或者利用课堂闲暇时间看电影等一些不合规矩的行为,应该有一定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规范信息资源的管理。
2.6 对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上要合理
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这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分工合理,有一定的计划性,在信息资源共享上做好工作,避免出现信息资源的重复使用。
总体来说,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各个部门都应该做好配合工作,认清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以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县司法局创建“五型”机关活动总结
根据县委创建五型机关活动的要求,xx县司法局结合本单位工作的特点,以围绕通过建立新型的学习机制,创建文明服务型机关的活动,全面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理论、政策和业务水平,努力为构建和谐太和提供有效的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现将司法局开展创建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广泛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精心组织
在县组织召开“建设五型机关,动员会后,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召开全局会议,对全体人员进行了一次思想再发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了搞好这次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清思路,找准了问题,对照要求,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实施方案。
二、坚持“四项原则”,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确保“四个落实”,夯实司法行政干警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局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个人制定目标进度计划,建立集中学习考勤签到册,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按时组织讨论心得体会等,使全局上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则强、学习则胜的理念,贯彻学用互动、目标导向、全员参与和逐步推进“四项原则”,认真开展学习型机关活动,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工作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树立了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常抓不懈的任务,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觉悟、一种境界来实践、来追求。
三、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效果,培养文明礼仪习惯,努力创建新型的文明服务窗口
局党组带领公务员、司法助理员及法律服务人员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顾全大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紧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同时建立“文明礼仪大家谈”制度,组织编制礼貌用语手册,形成人人说文明,人人讲礼仪的习惯,树立新型服务窗口形象。
从3月份开始,我们认真开展了“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以“规范管理、诚信执业”为主题,坚持教育与查纠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针对性地解决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行业行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我县法律服务行业社会公信力。
四、加强计算机知识技能培训,创建局局域网无纸化办公
今年,我局按照省厅、市局部署,完成了政法网三级网接入和视频会议室的安装调试以及乡镇司法所短号码拨号接入的四级联网工作任务。局党组把信息化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在机关办公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对信息化建设进行重点倾斜。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硬件设备投入很大,建设快,但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干部的应用水平跟不上信息化建设进程。为干好这项工作,多次选派人员到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信息中心进行学习培训,并组织全体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参加由市司法局和本局举办的电脑网络知识视频培训,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对信息化建设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和考核,制定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确保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如今大家上班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开电脑,登录司法行政专网,利用办公系统进行公文、信息报送,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办公经费,畅通了信息传输渠道。我局的信息化应用已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一、把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特色来建设
1.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目前,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速,否则就会有各级教育和投资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失去动力的严重风险。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的较好方案。数字化学校的建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理解为成功的标志。在信息化发展已到一定阶段的大中城市的中学,如何进一步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促进和鼓励这些学校进一步向教育信息化的较高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来说,这是一件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首先,是评价问题,改变以教学质量为单一的评价指标。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必要时还应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项督导。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评估指标”中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条款,作为政府督学的依据,从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实际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检查,做到有章可依、常规落实。
其次,教育局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贵阳市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保持云岩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活力,提出了创建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数字化环境,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加速云岩区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学人机比达到8:1,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达到100%的目标。计划建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开辟学校特色凝聚、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网络家庭联系的信息化通道。通过“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社区联系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2.合理制定政策,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根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中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应达到省级部门要求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市电教馆牵头为学校定制网络建设、教学系统等校园信息技术环境方案,使各中学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改变当前学校进行环境建设时东奔西走找方案,最终还是以公司的方案为学校的方案,所建系统只见硬件,不见教育功能的现象。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制度化,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源头和制度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
中学校要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环境建设、教学应用目标、师资培训等几个层面分别加以规划,做到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避免盲目建设。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要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现实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平台,由于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因此,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应喧宾夺主,或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数字校园,促进学校个性办学特色形成的观念。中学校应借助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形成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
构建数字化校园,应注重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而不是以技术引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保护学校的个性。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信息技术应用才能贴身地服务于学校发展。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笔者想借贵阳第六中学在打造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突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说明,其数字化校园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如图1。
根据贵阳实验区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评价改革方案,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让评价体系发挥促进作用,全方位地反映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当前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的,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使其立足现在,又着眼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网络、信息、计算机、交互技术用于学生评价机制。
第二,从操作层面上进行评价组织、评价过程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形成多元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
第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为依据,按照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要求,建立学生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
第四,逐步完善所建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的,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统。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有效资源内容的匮乏,而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
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贵阳市电教馆向各学校配发了国资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发动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收集、整理符合教与学的各种资源,然后按照教学的结构进行管理,组成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能方便地共享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网网管人员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的,同时他们还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先进教学理念的推广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能力,是建设数字化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实际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2.采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法
可以采取一些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正如我们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只容器单纯地灌输知识一样。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采取以往单一的传授模式。应从培养教师的目的出发,采取充分体现创造性、反思性、开放性、合作性的多模式相结合培训体系。
目前,几种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如:网络式(net-workmodel)、导师制(tutoringmodel)、情景式(contextualmodel)和菜单式(menumodel)。这些培训模式既考虑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也考虑到教师的差异,值得提倡。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有结合教师的实际并在实践中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师的供求矛盾,促进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交流中来,进行自主学习、愉快合作、探究创新才是目的。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师培训模式。
1.个人自修和研究
这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教学和科研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包括利用闲暇研读有关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自行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或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
2.校本培训
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计算机知识培训、教学观摩、还可以师徒结对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3.脱产进修
这对于学历、骨干、名师培训比较合适,同时,国家应该规定教师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可以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一次的机会,在访谈中不少教师认为脱产学习的收获最大,并把这种学习看作是学校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如2010年所实施的“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
4.短期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如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薄弱学科短期集中培训”就属于这种形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4.7%的教师希望脱产学习,支持个人自修和研究的占14.7%,愿意参加校本培训的占34%,有16.6%的教师希望参加短期培训(见表1)。
到目前为止,各类培训培养了很多骨干一线教师,很多培训过的教师在谈他们的感受时,都谈到这一培训对他们不仅是技术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提升,技术如何为教学服务,如何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等。在改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的产物。通过对典型个案学校的研究,提出解决中学教育信息化现存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学教育信息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一、领导重视,科学规划,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规范、标准,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统一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家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实现审计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其次,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金审工程一、二期规划,提出在2012年前完成OA办公自动化硬件建设及系统的全面启动工作,同时对计算机AO辅助审计达到完全熟练运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局领导带头,全员动员,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再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我们知难而进,集中攻关,不达目标不罢休。2008年,初次使用AO辅助审计,在数据采集中由于会计核算中心财务软件和AO软件有冲突,数据采集成了难点,局长亲自挂帅,成立了计算机攻关小组,并致电北京某软件公司寻求帮助,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才顺利完成了采集工作;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财政部门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在网络建设方面,提供了硬件及软件的帮助,使我们迅速完成了局域网建设,办公自动化顺利启动并日益完善。
二、建章立制,人技并重,全面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一)成立机构,加大投入。为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专门成立了计算机中心,具体负责规划的落实,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审计信息化队伍。近年来,我们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软硬件环境,在机关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拿出十万元专门用于购置配备计算机审计的各种设备,依托审计厅审计专网,构建审计 “1 拖 N” 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管理系统( OA 系统)和现场实施系统( AO 系统)两个工作平台的相互连接。2010年,我局还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专门组建了局域网,购买了广联达软件网络版,形成多人联网审计,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举办了为期10天的广联达软件操作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在短期内掌握基础业务软件的操作技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也改版升级了韩城审计网页,使之成为内外交流学习和接受社会监督的全新平台。2012年我们又添置了十二台电脑达到外网和内网分离,强化了网络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建立制度,优化考核。以推进和提升审计信息化工作和应用水平为目标,规范审计业务人员使用 OA 系统和 AO 系统进行项目审计,实行审计项目运用 OA 系统和 AO 系统的跟踪管理,制定了本单位《内网制度》、《奖惩办法》,并制作了内网工作流程,进行专门培训,明确各自岗位责任,制定并逐渐优化相关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重新修订了《机关干部目标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每个科室开展计算机审计项目必须达到60%以上,要求所有项目必须全部通过OA上传并管理,开展AO与OA交互,年度进行考核,激发了一线审计人员的创新热情。并定期对审计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将参加培训合格率、AO认证通过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通过率、AO实例或专家经验上报等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对成绩优异、成效明显的股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取得计算机中级证和AO培训认证的人员奖励一台笔记本;对计算机AO审计项目获审计署或省厅应用奖、优秀奖、鼓励奖的除了上级机关的奖励以外,我们也相应给予奖励。这些考核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我们在狠抓计算机审计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审计业务技能建设。每年都给予充足的时间安排和经费保障,采取走出去培训学习、请进来办班辅导、开展业务技能评比竞赛等方式增强学习效果,着力提高全员业务技能水平。一是选派骨干外出培训学习。近年来先后选派15名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南京审计学院集中学习,选派12人参加省厅组织的计算机中级班学习。在脱产培训期间,参学的干部将学习掌握的网络、数据库、编程、会计电算化、数据采集转换等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工作当中,逐渐成长为计算机审计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二是多次邀请省市机关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辅导和专题讲座,审计人员带着审计实践中的问题,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请他们帮助解决平时工作中存在的疑问或难题。通过培训,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应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的技能也不断提高。三是注重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坚持“新老”结合,开展每个审计项目都至少配备1名老审计人员和1名计算机业务骨干,实行优势互补,解决审计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紧扣目标,注重实践,着力抓好计算机审计工作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始终把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作为首要目标,及时把培训学习的结果运用于审计实践,在审计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差距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每年年初安排审计项目时,都要求所有能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项目都必须开展计算机审计,并把计算机审计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不断加大AO审计普及应用的工作力度。
(一)做好审前技术准备。有条件的项目组建由计算机骨干人员组成的复合型审计组。没有条件的也应在审前对审计组成员进行适当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作好必要的技术储备。审计人员至少应熟练掌握AO的操作使用,包括项目资料的准备、电子账的导入导出、AO审计文档的编写、信息交互、数据分析、审计模块使用的方法等等,尽量演练一遍。如果已经采集到了真实数据,则可以对真实数据进行操作演练。
(二)重视审前调查工作。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向被审计单位收集必要的技术资料,如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报告、数据结构设计报告、用户使用手册等,通过这些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为下一步采集、分析数据做好准备。同时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应用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其次,尽量争取提前采集到相关数据,使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工作能在审前调查过程中就开始,减轻进点后的工作量。采集到数据后,我们根据审计需求,从中挑选出审计需要的数据表进行数据转换、清理,并集中力量对转换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建立审计模型。再次,在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制订计算机审计工作方案,用于理清思路,指导计算机审计工作。
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陈经纶中学分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经了三期数字化校园建设,即智慧校园、北京市数字校园和光影校园。
通过前期规划与建设,虽然全校的信息化工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对校园教育、教学、生活、管理等活动过程的监控和监测水平与现代先进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使校领导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日常工作情况,保证学生的安全、健康以及全面发展,学校建设了智慧型校园,使校园信息化建设从数字型转向智慧型,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及家长。通过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服务系统的建设,为师生提供智慧化服务,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效率和水平。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在原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的整体规划,满足陈经纶中学分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方面的软件需要。各个应用系统结合现有实际情况,按照实际的功能需求和数据交换量的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并相对集中运行管理。数字校园的建设,与陈经纶中学分校整体发展规划相统一,彻底贯彻陈经纶中学分校“人文教育、自主发展”的教育特色,建立“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陈经纶中学分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光影校园”是指通过光电和影像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开发智慧,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育科技创新意识,陶冶艺术情操。项目依托当下前沿的科技知识、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与科技同步发展的教育平台,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落实学校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并正在实验学校的学生自学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可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学生课前通过自学平成知识的获取和实际,而更高层次的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在课堂上完成,教师通过平台数据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未来,该平全可以应对北京常见的雾霾天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课程建设为学生未来奠基
办学应该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如何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途径就是课程。自建校以来,学校基于对学情、师情、校情的科学分析,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以期实现育人目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校以“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统领学校课程建设,为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以系统科学、立体多元、不断发展和生成的课程特点,构建“奠基未来课程”体系。通过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课程设置和实施,使学生具备适应将来生活与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业水平得到提高;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加强学科建设,使教师在课程开发、教材编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上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成长为“名师”。
健康是课程体系的基石。所以,陈经纶中学分校将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检测,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饮食方案等,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在学校的智能机器人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选择班级内水平相当的同学组成学习组,共同编程,一起搭建机器人,共同试验,分享成功与失败。在共同接触和体验现代高新技术,获得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学生们培养了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发明的潜能。
学校基础性、多样化、个性化课程的有效实施,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搭建了平台,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1. 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升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基础知识扎实,学科素养高,学习能力强。
2. 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显现。
3. 学生的竞赛成绩得到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级各类竞赛展示活动中,陈分学子一万余人次获奖。获奖固然可喜,但令人更欣慰的是,奖杯的背后,是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数据诊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充分体现教育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我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色之一。陈经纶中学分校的的数字校园中建设了大数据试题库、教学质量监测分析系统、学生知识点检测分析系统、学生差异化发展成绩追踪系统、学生及家长评价系统等。基于平台数据监测和测量,可以使教师对检测的每个小题的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将教学与测试更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学困生历次考试成绩的记录、分析,生成折线图,发现学生的进步趋势,调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可以实现学校每位学生、每个班级、每个年级及不同的学科的各种统计报表,满足不同人评价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通过数据诊断为每位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使学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为学校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7-03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逐渐走向完善,但与我国高等院校以及中学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相比,小学的教育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观念落后,创新能力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教育水平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缓慢,教师对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足,重视力度不够。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仍然采取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全新的素质教育体制下,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从而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处于低层次状态。
2. 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复合型教师
我国大部分小学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学校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仅仅是技术层面出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定位。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不清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校园信息化建设落后、水平较低的现状。另外,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少教学经验丰富和信息素养高的复合型教师。学校注重对小学教师硬件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等软件知识的培训,以致无法实现现代教育和高新科技的对接。
3. 缺乏教育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软件环境建设滞后,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硬件和件设施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仅仅局限于上网,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资源信息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对硬件设施投资比例过大,轻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硬软件发展不平衡,造成先进科学技术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得先进的网络设施,变成上级领导参观和考核的对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摆设。
4. 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较多,工作关系不协调,应有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工作得不到科学的监督和合理的指导,职责范围不明确,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工作绩效得不到科学的量化。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挫伤了工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另外,随着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这给小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小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导致小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另一方面,我国小学教育网络缺少安全防范措施,极易遭受病毒感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新课改为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时代,高新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在当前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贴近社会实际,走进时代前沿,运用好现代高新科技,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有效地进行各种交流和信息处理,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 努力规范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国各地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创造条件。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规范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2. 加强课程整合,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新教育技术与学科建设之间的整合力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合作活动,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制定出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增多,信息量增大,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投入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有的个性。
3. 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教育培训逐渐走向网络化、信息化。以前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的网络使得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需求出发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求知识,最终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决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充分地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管理化水平
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立足实际,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高新教育技术也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嗜方行定位
在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转变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化水平,对教师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侧重。学校教师也应该正确认识学校信息化水平,适当地进行定位,提高自己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能力,使自己从“基层教师”向“教育信息化规划师”转化,不断提升自身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层次。
2. 协调各项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学校在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各项潜能,多渠道调动各项教育信息化资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投入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大对软件设施的投入,实现均衡发展。同时,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份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应立足实际,获取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
3.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我国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应一进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保证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1)加强科研能力,大力整合信息化资源。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关系到我国国家信息化的进程,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学校应格外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学校的各级科研机构应该大力加强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成果,建立完整的一套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寻求政策支持,积极转换角色。要使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不断健全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增加配套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不断满足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小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好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准确定位,不断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创新;转变角色,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国提升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3)拓宽教育资源渠道,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优化教育管理方式和培养方法,这对广大管理者和教育者提出了一项新的能力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尝试把信息化课程与探究性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传统固有课程设置,拓宽教育资源渠道,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烦人教学信息化模式。小学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应该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层次。
四、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
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一环,是面向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特点是: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主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各项教育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教育方式灌输变革的强大动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整合,迈向教育现代化。伴随着高新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课题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为适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要进一步地完善教育信息化配套制度建设,构建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推动我们新课改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1.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估量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成果。因此,应该根据小学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教育信息化评价体制,规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从而有效地推动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法律法规可以为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立足实践,不断完善相应的教育信息管理政策和法规,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为我国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伴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校园网初步建成,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学校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开发教育资源,建立一套完整的园校网络资源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的识别能力不强,抵制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因此,学校应建立网络“防火墙”,并且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增强事物的鉴别能力。
3.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校园网络建设
伴随着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要科学定位管理机构的职责,转变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体制,使其成为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确保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共同向前发展。我国很多小学的信息化设施薄弱,特别是西部贫困山区,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阻碍了素质教育和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应加大校园网络设施的投入,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化水平。
五、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漫长,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小学管理者应该从全局出发,立足当下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案,指导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教育者,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准确定位,大力整合信息化资源,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资源,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库。小学生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自觉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做到健康绿色上网。总之,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我们应该立足长远,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以及务实的行动,参与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上来,切实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 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问题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5-28.
[3] 黄荣怀.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及应用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
[4]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9):4-8.
[5] 管志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6] 张敬涛.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7] 曾祥翊,等.我国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
[8] 张玲,等.西部回族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9] 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以淄博市北门里小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10] 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21).
[11]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12,(1):9-13.
[12] 易凌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上):55-57.
[13] 余胜泉.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技术通讯,2012,(6).
[14]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5] 黄荣怀,等.教育软件的发展[J].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2012-2013年度),2013,(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理念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网络,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信息化仍存在诸多不足,信息化建设仍任重道远。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信息化使学校的管理更为便捷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资源和成本得到有效的利用,浪费得到遏制,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引发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
1.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
以课堂与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冲击,网络、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不断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不再是老师单纯的板书和讲授,整个授课过程更具生动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课堂技术含量和知识量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进步明显。
2.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培养人才的素质
高数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使得高校教育更为灵活,学生学习更为自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其信息素养与自身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促使知识价值的转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培养新型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强力的催化作用。
3.保障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效益的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是困扰各个高校的一大问题,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来进行教学容量的扩充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许多高校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对本校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4.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许多高校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学校管理层面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快了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服务进一步突出,许多日常管理工作更为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上认识不到位,缺少统一规划和长远目标
当前,数字化、信息化应用不断进入企业、政府乃至家庭的各方各面。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高校纷纷开始建设高效发达的信息网络应用体系。然而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只是以满足现有的应用为目标,由于信息产业的更新换代极为迅速,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后备资金不足,势必造成升级和维护的困难,使信息化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
(1)对信息化理解不深,未能统筹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各个部门协调统一,全局考虑,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这样全校资源才能有效共享,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而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思想和认识,缺乏合理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设备的配置不平衡。信息系统的开发由校内各部门根据业务分工不同自行组织实施,各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差异很大,造成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代码缺乏统一的标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非常困难,影响了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显得零乱和低效。
(2)制度和政策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应是项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方针,而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关于信息化工程的规章制度,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规范,信息化成果不能有效利用。
(3)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
校园信息化建设无论从基础设施论证、规划和建设,还是相应制度、政策制订和日常管理都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这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因此成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对于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校园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缺少这样一个强力的管理部门。
2.规划不合理,重硬件轻维护,重建设轻应用现象突出
高校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大问题是建成易,维护难。在建设过程中偏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初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成后,是否能有效利用却是无人问津。有些部门缺少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无力进行相应的后续更新和维护管理,空有一流的设备,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现阶段还处于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的过渡阶段,许多高校投入巨资兴建起信息网络,开发或购买了大量应用软件,建设成了很好的基础平台,但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却不能物尽其用。多数高校主要的软件应用平台有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它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不能有效共享。真正能应用于网络教学和管理的高信息化配套建设还很薄弱。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项开发建设,但用于建设的资金分配却不甚合理。有统计资料表明:高校投入资金的47%用于购买硬件,40%用于购买软件,9%用来开发,只有4%计划用来培训。“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了购买来的计算机半数以上没有充分利用而处于闲置状态。这使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资金利用不合理,一方面却又陷入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窘境。
3.忽视人力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许多部门信息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和维护能力较差,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教育,但许多高校对于人力方面的建设做得极为不够。一方面学校没有形成固定的长期的培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有些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参加相关培训积极性不高。造成了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跟不上信息化的节奏,信息化素养不高,应用效率较低。致使主要的应用开发和维护工作仍严重依赖于校外公司技术力量或校内学生,导致项目生命周期短,可维护性差且维护费用高。因此,为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化工作稳步、协同、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培训和人力资源建设。
三、加强理念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空有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无法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的,在高校推进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落后和陈旧的理念,严重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要从源头,从思想观念上来提高认识,全民动员,这样才能解决。理念的差异造成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效率各不相同。以往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主要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高校各级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相关理念,致使信息化建设中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理念建设,提高高校各层次人群的信息化素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领导者的理念:要与时俱进,把握信息化趋势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几乎每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部署都是由校级领导亲自把关。信息化建设中,领导是关键,不但制定建设规划,设定建设基准,对设备、资源、人力和培训等进行详细的规划,而且要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信息化建设后的管理和使用能有章可循,其目的是保障信息化成果能合理使用和有效使用。因此领导的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局观强,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要有清楚的认识,并能从自身做起,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理论,这样才能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全盘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和长远目标。
现在许多高校提出了建立专门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立对学校办学目标、策略理解透彻,对信息化建设能全程负责的首席信息官CIO,使信息化发展能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这种设想的提出,也反映了需要加强领导者的理念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先进理念的领导者。2.教师的理念: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
信息获取能力、识别能力、接受能力、存储能力、评价能力、利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信息能力。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意识较弱,观念陈旧,他们排斥用多媒体系统来上课,不愿使用网上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信息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缺乏信息检索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如果抱着这种传统的观念,不认可信息化的优势,或是因教学、科研繁忙不愿花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宁愿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必将对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自身能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不能看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些教师的信息化理念的培养,着重提供各种培训和体验活动,使其能体会到现代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的帮助,并颁布各项条例鼓励或规定其使用信息技术,使其从思想理念上认可信息化,并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教师在信息化过程中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要循序渐进。
3.学生的理念:要充分理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自觉学习信息化技术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学习上已不再单纯依赖书本和黑板,现化化教学信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当前高校一卡通的实行,大量信息终端的设立,使传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内容,对学生信息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现阶段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态度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极对信息化持积极态度,他们从思想上认识现代化信息手段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理论的学习有迫切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学习信息化知识;而另一极则仍以传统的书本学习为主,思想上认为只要从书本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即可,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不愿投入精力进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
学生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很容易使他们从理念上重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但同时也要给以合适的引导,使他们摒弃不良的网络习惯和网上诱惑,使信息网络能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因此要合理引导他们利用学校信息化资源,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校内公告及时在网络上公布,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热情,正确引导他们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工具。在高校学生中应培养这样一种理念:应像看书写字一样利用信息网络,不知如何利用网上信息,就等于成为了高校中的“文盲”。
4.管理人员的理念:应着重培养服务的意识,自觉利用信息化办公平台
高校管理人员是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的主体,网上办公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不同于教师阶层,我国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存在素质不高,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许多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习惯于按传统的手工模式进行日常办公。因此加强教育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加强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对信息化的理解,在理念上跟上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培养办公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使其能对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化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起贯穿和指导作用。
5.技术人员的理念:应加强服务意识,树立合作意识,强调管理和维护
专业技术人员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建设和维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他们建设的出发点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对各部门实际的需求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与一般技术人员不同,高校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培养服务意识,加强与校内各个部门和实际使用者的交流和合作,深入调研,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创新性和务实性,综合考虑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建设。同时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和维护”这一理念,强调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使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素质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需要以变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向教育现代化。这两方面都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要发展,理念要先行,信息化理念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理念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才能促进信息化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各高校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每个人都要把信息化技术作为自己工作学习中的重要工具,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的信息化知识,解决相关的信息化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利用信息化系统为自己、学校服务。
参考文献:
[1]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11):11-13.
[2]孙敬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6):79-81.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中心;目录服务;高职院校; 实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6-2112-02
The Key Technology in Digital Campusof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Shao
(Anhui Huishang Vocational College, 230001 )
Abstract: Digital Campus(DC) is a complicated project.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building of current DC, propose the solution, In this solution ,architecture is divided in to network basis ,application suppor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ccumulating Thoughts .The basis is network layer ,and the application supporting layer and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layer provides application developing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serivices functionalities. All the interior resources and services will distributed by the portal through unified deployment which will come into the same DC windows.
Key words: Digitalize Campus, Data exchanging Center, Directory Services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背景
1.1数字化校园的提出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消费、水电管理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数字化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内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1.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情况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基本具有以下的条件:存在多校区的学校在校区之间用光纤连接,整个校园网络主干千兆、甚至万兆,百兆到楼层/桌面,光纤Internet出口。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远程访问、FTP服务、文件共享、门户网站等。教学资源有电子图书馆、网上教育、网络课件、视频点播等。校内教务教学管理有相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该说目前高职院校已有了一定的数字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应用基础。
1.3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时间不长,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各个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才刚刚起步,都是在借鉴普通高校建设经验,并根据自身特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路上探索进行,所以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软硬件发展不够协调
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学校信息化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②信息缺乏有效共享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应用系统建设容易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交换,形成信息孤岛,更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③用缺乏有效集成
由于同样的原因应用系统可能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开发,并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各应用系统间也缺乏集成。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另外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又暴露出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弊端。
④用户缺乏统一的界面
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的逐个进入访问,缺乏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的接口。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管理规范建设和支持机制建设,用层次化和整体的观点来规划、实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搞好高职院校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1.4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高职院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状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字化校园资源配置总体设计方案。方案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分为网络基础层、应用支撑层、信息服务层三层。目的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影响力、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支撑体系。
2网络基础层
(1)硬件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规划时,应注意如下规划原则:
实用性。校园网的建设应从应用实际出发,坚持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方便的信息查询,提高教学、教务管理的服务质量,实用性是校园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先进性。校园网建设耗资较大,为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应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同时兼顾未来的网络发展趋势,既量力而行又适当超前,留有发展余地,以备网络升级。
可靠性。确保网络可靠运行,在网络的关键部分应具有容错能力。
安全性。提供网络安全保障,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因此,在总体规划时,应考虑提供公共网络连接、内部网络连接、通讯链路、服务器等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系统。
可管理性。从网络设计到设备选型都必须考虑整个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通过智能网管软件可实现动态网络配置,监控网络运行,优化网络性能。
开放性。校园网的设计应采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标准操作系统,标准网管软件,采用符合标准的设备,保证整个系统具有开放特点,也便于网络管理。
扩展性。应使整个校园主干网便于扩展,保证前期投资的有效性与后期投资的连续性。
(2)软件服务支持
如果说校园网是数字流动的基础设施,那么数字流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网络基本服务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如WWW、Email、Ftp、域名服务等。
目录服务指网络系统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信息集中管理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清单,提供对目录信息的访问以及在目录中增添、修改和删除信息的机制。具体而言,它把网络中所涉及的各个资源都作为目录信息,以树形结构分层存储,并且提供有效的管理和访问途径。
网络目录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网络资源的单一而统一的逻辑视图,做到网络资源在物理位置上的分布与逻辑上的集中式管理和访问控制相统一,减轻管理负担,同时支持资源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的自动备份,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另外在软件服务中还需要提供统一的机构部门设置、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运行日志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作为各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数据中心,统一存储账户信息。
3 应用支撑层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应用支撑层主要处理用户逻辑,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网络教学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网络办公环境,包括日常办公、文档管理和网络空间管理,使学校各类用户将办公的大多数环节搬到网上,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督办,真正实现网上办公与管理。
数字图书馆是将大学中各种数字图书资源(包括期刊、书籍、论文等)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管理起来,通过智能检索技术和宽带高速网络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给用户,它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剔除等的全过程;在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通过购买网络学术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等方式加快自己的数字化进程。
网络教学指的是将网络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教学活动的进行环境仍然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处同一空间,网络只是教学环境的积极补充部分。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课上埋头抄板书、自学资源匮乏、课后交流不方便等问题,更容易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对于学习者来说,网络是一种学习资源,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
4 信息服务层
信息服务层主要处理业务逻辑,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支持系统,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使得各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应用间的系统级调用和统一的用户访问接口,从而实现应用的即插即用。
信息服务层的基本服务模块主要包括:
应用管理:为应用程序设定一系列外部接口规范,使得遵循标准的应用能够方便地集成,接口规范分为核心集、扩展集和可选集,支持不同级别接口规范的应用的集成度不同;
权限管理:为用户和应用、以及应用之间的访问权限管理提供统一的规范,使得新应用能够被自动发现并被用户使用;
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信息视图和标准的数据交换服务,使得应用之间数据交换规范化。
5 以数据积累思想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部署和实施已是大势所趋,资源共享和教育应用信息系统互操作已经成为基本要求。但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却是条块分割,系统之间无法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内耗。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信息孤岛下的应用系统只能管理静态的信息,无法管理动态的信息,也无法提供可共享的信息。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
数据中心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
建立校园数据中心,在机房建设的时候,统筹安排、规划,将校内重要应用的服务器集中存放,集中管理,提供一个完善的运行环境,避免重复投资。
2) 运行平台整合,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管理。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规划中,通过数据中心搭建一个总的运行体系结构框架,根据各系统使用情况统一规划,合理调配硬件资源,利于各应用系统的整合。在病毒泛滥、黑客猖獗的互联网上,要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还必须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校园数据中心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安全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形成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安全防范体系,以保证校园数据中心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 数据沟通,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
数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管理高度依赖于信息化设施的今天,数据支撑着学校的正常运行。因此,数据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各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许多数据会提供给各应用系统进行共享。如何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使各应用能够方便、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并且提供异地的备份,这是数据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证。
6 展望
本文虽然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资源配置总体方案,并且针对方案中重要的支撑部分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在以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1) 在总体设计方案中,重点放在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上,而对如何实施的缺少具体规划,使得方案的整体性有些欠缺。
2) 学校各部门在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时,需要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及成千上万的信息,所以,建立信息化标准的管理体系,对信息进行统一、科学、规范地分类和描述,使信息能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是本文
后期的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力炜、徐鹰,徐知海等.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7):88~89.
[2] 万里鹏、陈雅等.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情报科学,2004,22(3):357~358.
“智慧城市”一词于2009年初由IBM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正式提出,但其概念起源可以追溯至2006年,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智能交通系统成功实施为开端,逐步被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毕竟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路径及模式尚无定论,加之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情况不尽相同,发展水平互有差距,建设目标各有侧重,所以各建设主体在理解上也存在着相当差异。我们一方面应当承认“因时、因地制宜”来调整智慧城市发展思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应当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创新性和变革性,具有某些必备的基本特性特征。以下即对目前较为常见的三大智慧城市认识误区进行辨析。
其中对智慧城市最大的认识误区是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指基于宽带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计算资源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切中了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这一现实问题。事实上,数字城市的确可以被看作为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我国多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也属燃眉之急,但不能因此降低了智慧城市的标准和水平,缩小了智慧城市的目标和愿景。除却基础设施及衍生业务外,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能够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因此,智慧城市可以具备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但数字城市无法囊括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误区之二是智慧城市等同于信息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政务建设、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无不涉及。与智慧城市所强调的信息技术及产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多领域、多样化、多层次、多途径的全面应用相比,颇有如出一辙之感。即使是很多发达地区,也在此方面形成了对智慧城市的又一典型误读。智慧城市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大系统”概念,在于集成性、整合性及融合性;而信息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纵向成果突出,但横向甚少关联。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城市的兴起还有一层重大意义,就是要打破因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和部门间条块利益分割而导致的信息化孤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即是打造智慧城市大系统的有力支撑,使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具备了共享资源、协同运作的物质基础。因此,智慧城市可以突破信息化建设中的关联性壁垒,但信息化建设无法全面展现智慧城市的规划蓝图。
将智慧城市等同于技术创新是对智慧城市的第三个误区。诚然,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将希望一味寄托于自身技术出现划时代创新,拖慢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或者直接购买国外产品、服务及方案,试图完全复制国外智慧城市成功案例。缺“芯”少“核”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固有问题,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就一定会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渗透徒做嫁衣。现阶段各地区最需要的,是即刻制定宏观层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应用驱动而非技术突破为主要切入点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充分重视技术创新而又不完全依赖,通过“干中学”和“先行先试”摸索出一条最为适合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因此,智慧城市可以采纳技术创新的适用成果,但技术创新无法完全左右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走向。
总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新颖、长期而又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对其内涵界定做出明确辨析,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区域利益,切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给建设成果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风险。
职业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学理念,这也给受教育者好的影响,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操作、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其主要方向是以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实际作业能力为主。所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就要以增加培养学生实际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使用改变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大胆突破,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并且在改革中使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改革成果。本文就对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化技术的应用做出一些研究。
一、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带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掌握信息技术,也是未来公民和任何职业的基本生活环境。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设计中涉及的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与普通教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教学内容是表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有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大型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维修等通过传统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硬件保障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机房和实训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教学资源的变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信息时代,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生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以及日常看不到或拍不到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得到理解和感知。通过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对一些不能实际操作的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获得传统教学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广泛,随着后示范校建设的推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都将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对象的变化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喜欢体验式学习,喜欢观看有意思的动画和视频,不愿意听老师讲课,在学习方式上,已不满足于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和看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环顾课堂,我们会遗憾的发现学生上课很少带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更加多样,这也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吸引学生回归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二、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化步骤
俗话说,教无定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唯一固定的方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是有一些步骤可以参考的。
(一)收集软硬件教学资源
收集整理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老师开发的资源,不一定每一个资源都亲自开发,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即使参加大赛,也可以选择已有资源,但要注明。若现有资源不足,或满足不了要求,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开发。
(二)根据课程类型选择教学环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当课程类型确定后,就可以确定教学场所,如专业课程可能在实训中心,体育课可能在体育场,计算机类课程可能在机房,还有一些理论课程在多媒体教师等。确定好教学场地,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要选择相对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要合理。我们不能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体育课选在教室上,也不能在为了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化,让学生来回在操场和教室穿梭。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信息化,却是不合理的、经不起推敲的。
(三)分析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模式的适应性,学习的兴趣点,关注点,对学习的参与习惯,参与度,参与形式等。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四)根据教学内容,判定教学设计类型。
通过教学内容来确定课程的类型,按课型一般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等不同类型,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础课,语文课与体育课差别也很大。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手段是不同的。
(五)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确定重点难点,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化解,确定信息化的类型。
(六)确定教学策略并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有多种,如理实一体化策略、做中学做中教策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跟进策略等等。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两种即可,不宜过多。
一般除了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许多知识点、技巧点、技术点、能力点、互动点、考核点、演示点等等,分析这点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加入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练习技能,拓展视野、参与互动、激发兴趣、考核评价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数字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课前预习;利用数字资源和投影设备,进行重点内容引入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耳麦、QQ群、论坛、微信等交流,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评价软件,进行学生学业评价设计;利用网络、学习终端、游戏软件等,进行课堂或课后练习、训练的设计;利用拍照、视频录像,进行现场评价和示范操作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等进行个性化浏览学习资源设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基本观点,绝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课程,或一门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哪些需要,借助何种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比例如何,都是要在教学设计之初进行分析论证的。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就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谈几点建议。
(一)统一管理,通盘考虑全院信息化建设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院校各部门开发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缺少一个专门机构对全院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系统零散,生命周期短,降低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统一布局,科学管理,分布实施,把这些功能分散的系统集中到一个独立平台,整体构建和应用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综合环境。
(二)信息化手段用来解决教学中的中重难点问题
信息化手段一般用来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这点比较好理解,尤其是投入很高的信息化手段,我们一般不会花很大力气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始终牢记,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强化评价环节,优化教育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良莠不均。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评价环节,强调建设,重视评价。制定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涵盖课件建设、精品课资源建设。把优质的资源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出来,学习推广。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给予评价,并给予奖励。
(四)信息化的使用一定是必要的、恰当的、合理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切记,信息化教学设计绝不是多媒体素材的堆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在选择何种信息化手段时,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宁可不用,否则可能会显得牵强。此外,应选择能够充分表现该段教学设计对象的最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不是越先进或越贵越好。当然,如果两种媒体都可选,那就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体现先进性。
(五)更新高校教师的理念,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日常讲授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不容易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体纵深层面来领会知识点。把教师传统的教书过程发展设计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师辅导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教育,摒弃了复杂理论知识的推导,强调知识的经验积累,通过信息化辅助教学就能够更容易的实现教学目标。
(六)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建设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课题,对于从教人员是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创新,还是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观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没有了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再提高,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标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职业院校热衷购买实训设备,上项目,实训室和实训资源在建成之后无后期跟进、后期维护。所以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队伍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来全局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七)信息化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化应立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等,这些都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如何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实体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帮助学生去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八)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建立鼓励机制,引导教师重视以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比赛。全方位提供教师参加先进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机会,根据每位教师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和方案,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确保教师熟悉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认识和掌握各教学平台的功能。鼓励教师从事信息化建设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学院的信息化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将教育技术作用全面的融入到教学管理和实践中。
结束语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支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质量。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内部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成为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要想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工作启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研发了国内首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得到成功应用,使安徽省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最早的省份之一。2000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信息入乡”工程,2003年安徽省政府启动实施“数字安徽”建设,2008年安徽省启动全国首批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建设,2009年安徽省政府积极组织申报全国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2012年,科技部将安徽省列为全国七个“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之一。阜阳、芜湖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其模式被国家有关部委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舒城、宁国被批准为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安徽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示范任务基本完成,省经信委、省农委投入800多万元,重点选择了102个乡(镇)、31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农户开展信息化服务,示范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另外,安徽省农委牵头有关部门研发的农业GIS信息系统、农情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动植物疫情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等,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及管理各个领域,为发展“智能农业”创造了条件。从总体来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朝着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目标迈进。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①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②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③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远离农村,与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又使农民与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接触极少,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信息的和传输上,还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配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没有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造成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突破。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中心任务,面向“三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落实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提高全省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具有安徽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有关方面领导成员牵头、各涉农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知识化、信息化时代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大资源,他具有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拥有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在全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信息员的队伍。采用电脑上网、网络电视、电话咨询、视频问答、短信问答等方式,培养懂技术、用信息的新型农民;积极选派农业信息人才出国考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使他们尽快掌握国外先进农业信息科学技术,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安徽省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的课程,培养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通过构建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并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来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和农业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数据库群。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高覆盖率。
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在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缩小数字鸿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农业信息化始终是促进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利推动器。
参考文献:
[1]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3]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4]刘丽伟.美国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