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际关系调查

人际关系调查

时间:2023-06-08 10:5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关系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际关系调查

第1篇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1.调查对象。本研究将河北省5所高职院校15个专业6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 639 份,有效率为 94.67% 。

2.调查内容。采用自编的人际关系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所编问卷采用是否式形式。调查工作在大学生入学2周后即2006年10月初完成。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完成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3.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统计分析,各年级之间的人际关系现状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只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总体状况的分析。

1.人际关系的现状。从调查问卷的1、2、3、6问题可知,只有9.2%(有59份)的人不关心自己的人缘;有5.8%(有37份)的人独自在食堂吃饭;有18.5%(有118份)的人和一群人在一起时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有13.6%(有87份)的人发现朋友有难时不求助自己;有39.9%(有255份)的人不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包袱、挫折以及个人的种种事情。由此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较复杂,老师与学生联系没有那么密切。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各自的兴趣爱好也不相同,同学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因此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还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便是给朋友和家人打电话,倾吐自己进校后的孤独寂寞与思乡之情,在这期间最能让他们兴奋的就是接到家人和老同学的电话或短信。而越是从信中得到温暖和慰藉,就越感到周围的冷漠和内心的孤寂。另外由于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等原因,难以建立友好的协调关系,有时甚至会和同宿舍的人发生冲突。

2.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心态。从调查问卷的问题可知,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有32.2%(有206份)的人感觉到一个新集体中交朋友不容易;有14.7%(有94份)的人闲暇时不喜欢与人聊天。有10.0%(有64份)的人当同学、朋友取得进步或成功时并不真心地为他们高兴。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些心理障碍主要是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封闭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等。要与他人顺利交往,就需要克服这些不利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诚实、热情、聪明、能干等,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使他人欣赏并为之钦佩。具有热情、诚实品质的人是最受欢迎、最富吸引力的人。其中,热情的品质往往成为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关键因素。热情的主要表现是对人、对事采取称赞、欣赏和支持的态度。

3.社交行为及交往技巧。从调查问卷的问题可知,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有21.1%(有135份)的人因朋友开玩笑过头而板起面孔甚至反目;有17.1%(有109份)的人在任何场合下都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有55.4%(有354份)的人和与自己兴趣爱好不同的人相处时感到兴趣索然、无话可说;有44.4%(有284份)的人不善于和老年人谈他们关心的问题;有32.9%(有210份)的人没有逗乐儿童的手法;有35.8%(有229份)的人有时会与别人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而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等。

对大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很有必要。如主动交往、并给对方良好的印象,关注别人的需要、兴趣和感受,学会倾听并进行建设性的交谈,有效地交流信息和增进感情,学会理解他人和赞扬他人,承认他人的优点,并在交往中把握自我坦露的度,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不伤害对方。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与别人进行无价值、无意义的争论。大学生血气方刚,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不仅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反而加深了同学之间的隔阂。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尊重别人的意见,避免直接地指责。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面临威胁时,他将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辩护倾向,从而使交往陷入危机。另外,自己有错误时要敢于承认,这样非常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三、讨论与建议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前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人际关系不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妨碍着他们在成才的道路上奋进,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苦恼。我们应当客观分析现状,趋利避害,充分发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在潜能,并调动各方力量,创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外部条件,形成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体系多方面的合力。

1.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学生参加的活动多了、与同学的交往多了,生活充实了,也就淡化了想家的情绪,同时心也就安定下来了。结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曾做过一个团体活动,让参加活动的学生微笑着和其他人握手或拥抱,寻找家的感觉。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很愉悦、很放松。最后要求学生回去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每天找一位同宿舍的同学练习拥抱。后来对部分参加活动学生进行了访谈,感觉效果较好,并及时进行了鼓励,同时对学生的一些困惑进行了解答。

2.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调整大学生交际心态。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首先必须调整好交际心态,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调查中,不少同学希望“能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在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因此,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3.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针对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以及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礼仪课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向学生介绍与不同人群相处的经验,如:教授必要的校外交际技巧、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把握寝室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针对“社会上人际关系比校内更复杂”,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难以应付,容易上当受骗”;“网络世界中鱼龙混杂,大学生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去辨别真伪”这些问题,学校也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以防止他们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第2篇

1、报告调查的原因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

1、调查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调查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五、调查参考文献

1. 沈阳市第八十五中学 高凯 《浅谈高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迅猛的发展,人类步入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多元化引发人际关系多样性、复杂性、冷漠化、功利化的擅变。一些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其个人的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和研究,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其特点,提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对象

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对某医学院校新生进行了测试,共有320名同学上网测试,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97.8%。其中,男生80人,女生233人;城镇学生124人,农村学生189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235人。

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量表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1],得到的总分是在0―8分之间,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总分是在9―14分之间,那么,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总分是在15―20分之间,表明在人际关系中困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的行为困程度很严惩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3 调查方式与统计处理方法

3.1调查方式

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个专业学生320人,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进行测试,测试前对新生进行15分钟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宣讲,并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以打消疑虑,填写真实。

3.2统计处理方法

将系统中的有效问卷原始数据导入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包建立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状态良好(见表1),在与朋友相处上困较少的学生有210人,占总数的67.09%,与朋友相处上存在一定程度困的学生有67人,占21.41%,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较严重的学生的学生有30人,占9.58%,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有6人,占1.92%,虽然人际关系状态较严重的只有36人,但是这部分学生可能在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困,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所以作为辅导员老师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4.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与朋友相处上存在的困要比女生少的多(见表2),两者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个检验结果与预设的假设相符合,原因是女生在交往时,往往存在更多的顾虑,害怕被拒绝,抗挫能力差;男生个性坚强,心直口快,大多数豁达开朗,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

表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

(*P

4.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中,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的困少(见表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是生活在城镇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有更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同时来源于城镇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课程和以不同形式来促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应对方式的概率要大的多,在一些农村地区则没有条件进行相关的教育,以致学生无法了解异往方面的知识和自身的情况判断[2]。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P

4.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 因为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城市,所以,也可能是城乡差别所引起的变异。

表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5 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5.1 坚持个性化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女生和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更多的不足,采取干预措施,如团体心理辅导。

5.2 开设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关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概论》等,也可通过开设讲座、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

5.3 大学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演讲、辩论、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3]。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2] 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47-250.

[3]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作者简介:

第4篇

    近年来,在高校寝室中出现的各种恶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如2003年云南大学发生的“2.23”马加爵杀人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大学生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中的基本单位之一,所以,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所面临的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宿舍人际关系是他们在走上社会岗位之前的最佳试练石,是对今后医患关系模式的一种基本定型。

    二、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的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了解临床医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理解,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专题小组反复讨论、专家评审和预调查等步骤完成“临床医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理解与医患关系的联系调查表”的设计,以临床专业为单位进行团体调查,并做好问卷的回收工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问卷的回收

    通过一定时间的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 750份,收回问卷709份,其中满足条件的调查问卷691,有效回收率92.1%。

    三、结果

    (一)通过对 691份满足条件的调查问卷结果见表

    1.通过表1数据可得到如下相关信息:(1)系数值:B,T,Sig值,标准误差,标准系数,95%置信区间;(2)P值均小于0.05,说明这项研究有一定的意义;(3)T值都在95%置信区间之内,说明这些因素都宿舍人际关系有影响,及将影响今后的医患关系。

    2.通过表2数据可得到如下相关信息:(1)和舍友关系好的主观体验上占多数,达89.1%,其中亲密有21.8%;(2)和舍友生活习惯上不同的主观体验上有45.5%(3)医学生宿舍不存在性格差异主观体验上有59.1%,这有利于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培养;(4)医学生在宿舍的卫生问题达成一致的有72.7%,这可能与医学生了解更多卫生知识有关。(5)宿舍矛盾的解决办法会应用到今后的医患关系中的主观体验达73.6%,说明医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今后的医患关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医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根据上表显示的调查问卷的数据以及本组成员的经验进行整理,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线性回归曲线分析,分析影响医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及对今后医患关系的影响程度。

    (一)性别对医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由于女生对他人的依赖性相对较男生强,对事物及别人的言语比较敏感,也比较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常常因为他人不经意的话而对其产生隔阂,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易爆发矛盾,然而,男生则较为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由调查数据可知男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相对较女生宿舍好。

    (二)年级对医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大一、大二的医学生由于入学时间还不长,刚进入新的宿舍环境而产生较多的矛盾,加上许多医学生在大学以前只知道念书而忽略人际沟通的培养,从而不善于与人交往。

    (三)价值观对医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当代医学生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及自身性格等的不同,其在大学中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故而易因为这些追求矛盾而产生分歧,导致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

    五、对策

    针对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以此来提升医学生宿舍人际交往氛围,加强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医患和谐关系奠定基础。

    (一)真诚主动地与人交往

    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钥匙,与人交往应少一份自我防卫,多一份真诚与主动,不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积极与他人进行情感或学习等的交流,是宿舍充满和谐融洽的气氛。

    (二)体谅他人,换位思考

    宿舍中的每一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同样接受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熏陶,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与别人互相体谅,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都各让一步,方能海阔天空,进而形成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生活方式,造就良好的宿舍人际环境,加强归属感。

第5篇

【关键词】 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因素

1 问题提出

目前,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人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视不仅表现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还反映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人际交往的障碍,产生的焦虑也主要是人际关系焦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除了一般论述的关系外,还增加了民族关系,而这一关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人们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方面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但以定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大多把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13]。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来调查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其表现,以探讨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笔者假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首先可能是交际一方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即没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当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扰;对待这些困扰交际各方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人际信任,从而影响进一步的交流。当这种交际上的心理障碍表现严重时,就会呈现出人际敏感症状。基于这一分析思路,我们对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状况、人际应对和人际信任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敏感症状进行一个评估。

2 对象和方法

抽取某民族院校大学生200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6.5%。其中男92人,女101人;汉族68人,少数民族125人。家在大城市的为44人,家在小城镇和农村的分别为86人和63人。并对部分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藏族、维族和蒙古族大学生)进行访谈。自我概念问卷是以黄希庭的“青少年自我概念问卷”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人际困扰问卷、人际应对问卷、人际信任问卷分别是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自测》(田夫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简易问卷修改编制而成的。人际敏感问卷是将SCL-90量表上有关人际敏感的几个子项目组合而成。最后将所有有效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用SPSS10.0进行分析。

3 结 果

3.1 被试总体及不同性别被试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见表1。

3.2 不同性别被试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人际困扰得分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平均数上比较,相对而言,自我概念和人际信任得分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高,而人际应对和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低。

3.3 不同民族被试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比较 首先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各维度得分的比较(见表3)。从F检验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平均数上比较,相对而言,自我概念、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得分中汉族要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则相反。

其次,对各民族大学生之间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自我概念得分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人际困扰总得分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具体维度中,“与人交谈的困扰”、“与异往的困扰”两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P

3.4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的比较 见表4。

表4表明,除人际困扰维度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人际困扰维度得分上,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来自大城市的被试和来自农村的被试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

3.5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高低两端的比较按照分割被试样本的常规,可将各维度得分(人际敏感因子除外)占27%的低分端一组和占27%的高分端一组进行比较。人际敏感因子高低两端是以得分是否低于2分来划分的,低于2分的1组为低分端,大于等于2分的1组为高分端。结果见表5。

表5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高低两端之间呈现出极显著差异。

3.6 交互作用及回归效应统计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4个维度中,专业、性别、民族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明显;自我概念得分中,年级和成绩等级交互作用显著;人际信任得分中,年级、成绩等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交互作用显著。当以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为自变量,人际信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三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不显著,以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结果也一样;从标准偏回归系数大小比较可知,人际困扰对人际信任的贡献要大一些。

4 讨 论

4.1 从自我概念、人际应对的平均值来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人际应对能力是相对比较高的。不管是男生女生,不管属何民族,民族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乐观的、向上的,从总体上说,民族院校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积极的,这和大学生所处的蓬勃向上、刻苦求学的阶段是分不开的。另外,大学生已步入成年,都积累了人际应对的经验,当面临人际交往困境时,他们会积极求助,或者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他们已经

拥有相当程度的人际应对能力。

人际困扰大于15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占97.4%的被试得分大于等于15分,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不仅存在人际困扰,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困扰程度较严重。人际信任得分平均值小于75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占98.9%的被试得分小于75分,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信任比例是非常大的。人际敏感得分平均值小于2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大于2的比例较低(占11.4%),表明大学生在人际敏感精神症状方面所占比重较小。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爱好都有差异,面对这样的复杂人际交往空间,大学生出现人际困扰是正常的,由于他们拥有相当程度的人际应对能力,基本能够化解人际交往中的某些矛盾,因而较少出现人际敏感精神症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中的诚信产生了怀疑,不管是与熟人还是陌生人的交往,都不可避免出现不信任现象。

4.2 除人际困扰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民族院校大学生自我评价是比较高的,有一定的人际应对能力,普遍对人际交往产生不信任,而且对人际交往中的敏感症状是基本上相同的,所以它们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因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自我评价较高,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充满信任感,由此,自我概念和人际信任得分中要比男大学生高。由于传统观念上要求男性趋于外放、主动,女性趋于内秀、被动,性别角色使女大学生更容易在际交往中面临困境,因而女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程度要大于男大学生。

4.3 民族院校的特色在于多民族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求学,那么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在人际交往各心理维度上有无差异呢?从调查结果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之间各维度并无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要面临基本相似的问题,进行应对,遵循基本相同的心理规律,因而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比起少数民族,汉族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较高,交际面更广,所面临的困扰更多,但处理人际困扰的应对能力也较强;但是可能正因为交际面广泛,人际信任感较低,而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

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各因素的差异表现不一致。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语言、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差异非常悬殊),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在与人交谈、与异往方面的困扰表现更为突出。在与人交谈方面,不同民族的个性,如豪爽、拙于言辞等,影响交往效果;在与异往方面,不同民族的观念,如有的民族传统对女性的限制等,造成交往困难。所以在人际困扰中,“与人交谈的困扰”、“与异往的困扰”两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由于的影响,有的民族的大学生在无法处理人际间的有关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某种“超脱”的方式来对付面临的困境,而其他民族的大学生则镇静面对困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人际应对在“幻想”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此认识很明确;有的民族传统中,对来自同一地域的所谓“老乡”是非常信任的,而有的民族则不然;有的民族认为越是知根知底的人,交往时越要防范。这样使不同民族间大学生对熟人的信任采取态度存在差异。最后,不同民族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表现是相似的,人际敏感因子在民族间就不存在显著差异。

4.4 除人际困扰维度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其家庭所在地状况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大城市、城镇和农村三大类。调查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城镇和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他们处在同一年龄阶段,具有基本相似的心理特征,对自我评价积极,有一定的人际应对能力;他们不论来自何方,都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诚意,要诚信;另外对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表现是相似的,所以在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虽然从整体上各民族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是积极的,但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比起来自农村的学生来,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自身的气质或容貌方面。因而生理自我概念呈现出家庭所在地之间的显著差异。由于来自大城市的各民族大学生交际面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广泛,面临的问题更多,因此人际困扰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4.5 尽管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不存在性别、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的显著差异,但当对得分作高低分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各因素的高分端和低分端呈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全都处在一条线、一种水平上,而是表现出程度、水平上的差异。1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人际敏感因子以2分界的两端呈现出显著差异,而高于2分的被试占11.4%,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说明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4.6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4个维度中,专业、性别、民族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明显。可见,人际交往的这些心理因素受学科专业、性别、民族的影并不大,可能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如个性等。民族院校大学生自我评价普遍积极,比起其他因素来,年级高低和学业成绩可能是同时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似乎对人际信任产生的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人际信任涉及到对人性的认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人际交往可能更多地涉及交往技能、能力等问题,即如何交往、怎样有效地进行交往等内容。关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1 在人际交往方面,民族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人际困扰。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较高,可能会出现重视自我而轻视他人的现象,有可能因为过于看重自己,或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而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困扰。为此大学生要深入分析困扰的表现类型、出现困扰的主客观原因等,要认识到出现困扰是正常现象,确定困扰的性质,是属于与人交谈方面的,还是与异往方面的,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

5.2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不信任,而有关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4]。所以这一现象应引起民族院校的重视。人际不信任与人们的某些观念紧密联系,可能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人际间正常互动,使大学生出现人际困扰。学校相关部门可借鉴增权理论[5],系统地提出应对措施。一是个人层面的增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概念;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即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三是社会层面的增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正确的认识,能够适应和利用社会环境。增权不是赋予大学生某种权力,而是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达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可通过联谊活动、举办讲座等方式促使各民族大学生转变人际交往中不信任的观念,取得人际交往的成功。

第6篇

[摘 要]为调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采用自编问卷对云南师范大学865名本科生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较好;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年级、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否、成长区域以及月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辅导视角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人际关系 现状 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等关注的焦点,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来源中,有来自社会方面的:高校扩招、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更多的还是与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直接相关,如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方式、个性等。人际关系既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和后果,有调查显示,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生咨询的问题有70%是人际问题,其中35%涉及宿舍生活。

宿舍关系是大学生全部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作为大学生休息、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宿舍停留的时间较长,有调查表明,近9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包括睡觉时间,但周末除外)在8小时以上,其中,以8~12小时居多,占62.8%;另一方面,在学分制和选课制下,行政班级的概念逐步淡化,行政班级被课程班级所替代,由于课程班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且相互交流少,人际情感和交往不如集体宿舍广泛:成员相对固定,相处时间长,交往频繁,互动较多,相互影响较大,因此,宿舍关系对于大学生生活的意义更重大,宿舍关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绪状态、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据此,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且对学生身心健康、高校学生管理都有重要意义。

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目前的调查结果大多趋向于普遍良好,但也有部分学生满意度很低;影响因素的探讨有不同的结论;研究工具上缺乏标准化的问卷和量表,大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自编问卷予以研究。从发表的文章整体上分析,描述性文章多于实证研究类文献,与描述性文章的经验概括、描述、探讨相比,实证调查研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更具有科学参照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建立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的五级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上,针对宿舍层面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随机取样,在云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90份,剔除无效问卷25份,剩余有效问卷865份,问卷有效率为97.2%;其中男生344人,女生521人;大一229人,大二235人,大三219人,大四182人;理工类264人,文史类247人,艺术228类,体育类126人。

2.研究工具

自编《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自编问卷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个别访谈、预试和正式测试后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结构,并形成了由28个项目、五个维度构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五个维度分别是:亲融性、深度沟通、人际冲突、积极应对和对宿舍人际的重要性认知。测量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到“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记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其总分作为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评定指标,得分越高表明宿舍人际关系越好。五个分维度和总问卷的同质信度均在0.5以上,问卷同质性信度较好;各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在0.626~0.925之间,五个维度累积可解释的变异量为55.313%,结构效度较好。

3.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状况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示(见表1),除了在人际冲突上有近20%的学生得分低于中值分,在其余各因子上得分高于中值分的人数在91%以上;总分上,约97%的学生得分高于中值,近55%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较好(得分高于112),说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状况良好。

表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M±SD,n=865)

2.不同特征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检验考察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发现(见表2),性别对宿舍人际关系总分的影响及其显著(t=6.194,P

表2 不同特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比较(M±SD)

注:*P

3.年级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级对大学生宿舍人际的影响结果显示(见表3),整体检验结果发现,年级的影响除人际冲突这一因子外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

表3 年级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的方差检验(M±SD)

4.学科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学科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见表4),整体检验结果发现,除人际冲突外,总分及其他因子因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P

表4 学科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的方差检验(M±SD)

5.成长区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方差分析整体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在不同区域中成长的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总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深度沟通上有差异(F=7.617,P

表5 成长区域对宿舍人际关系影响的方差检验(M±SD)

6.月平均消费水平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方差分析整体检验结果发现(见表6),月平均消费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总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亲融性(F=2.866,P

表6 月平均消费对宿舍人际关系影响的方差检验(M±SD)

三、讨论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状况

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状况良好,近55%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较好或非常好,3%的学生报告宿舍人际关系不好,这与前人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张京波等,2010),说明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能相互理解、宽容,交流与沟通较好,由于认识和体验到宿舍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即使产生矛盾与冲突也能采取积极、理性的应对方式解决;同时有30%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冲突,这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符,来自某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统计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中因为宿舍关系困扰的比例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也是本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学校层面,应开展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方法的主题教育课程与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应对能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这一测查放入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中,这将有利于学校、学院、班级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2.不同特征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此次调查最大的发现之一是年级的差异,随着年级增加,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有下降趋势,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明显高于大三和大四,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舍友间认识和了解的越多,矛盾、冲突的累积,没有及时化解,导致在宿舍人际不良的学生身上,该状况一直持续,导致在整体上大三、大四学生的宿舍人际评价较低,这与吴连海和古全美(2008)的“V”型趋势不同,大四时,学生的宿舍人际质量因为即将面临毕业等原因回升,也与胡纬华(2009)的年级越高,宿舍关系越好不一致。原因可能来自调查对象的不同、样本大小、调查的角度、所采用的问卷不同。这启示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间开展不同主题的宿舍人际关系指导,如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多形式相结合。其二是独生子女与否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宿舍人际关系在总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的亲融性和深度沟通两个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这一调查结果打破了人们对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人际交往技巧缺乏和难以融合的认识。事实上,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际交往能力、技巧及个性特点并非因为其童年缺乏亲生的兄弟姐妹这一单一因素决定,其在学校的经历与非独生子女相同,甚至独生子女在宿舍人际相处中更加开放、健谈、融入集体活动。

另外,性别对宿舍人际的影响显著,女生评价高于男生,每个因子和总分均如此。这与胡纬华(2009)、毛小玲等(2005)[的结论不同。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笔者发现,女生对于人际交往、情感体验的敏感性、细腻性高于男生,对于人际相处的归属感需要也较男生强烈,因此在宿舍人际关系中体验到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同时也因为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改善措施,其关系发生转变的可能性较大,导致多数女生对自身的宿舍关系质量评价较高。学科上,文史与艺术类学生的评价高于理工与体育类学生,与实际经验相同,文科类学生总体上思维更为活跃,语言丰富,个性特征鲜明,沟通形式多样化,在人际相处与交往中,更加灵活,因此评价也较高。在不同区域中成长的大学生宿舍人际总分上没有差异,但在深度沟通上,在城市成长的学生要好于在山区成长的学生,成长的环境差异较大导致大学生在宿舍关系中的态度与行为不同,相比在山区成长的学生,在城市成长的学生在大学以前几乎没有住校经历,他们在与舍友交往的过程中,可能源于他们对生活环境、自我等的自信程度高,更加健谈,自我暴露的程度更高,对于自己的家人、好朋友等乐于与舍友谈论。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一定程度上是家庭经济状况的窗口,消费水平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分没有显影响,但在亲融性和深度沟通两个因子上,月均消费在800元~1200元的群体好于月消费500元~800元的学生,这与前人(许传新,2005)的研究相似,经济状况处于中上的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评价较高:在与舍友相处的过程中,物质在人际交往中是比较敏感和容易突显的因素,这一群体不因物质上的自卑心理导致人际困扰和交往受阻,人际质量较高。

四、结论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状况良好,有少数学生的评价不高,性别、年级、学科、独生子女与否、成长区域、月消费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不同,高校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大学生宿舍人际辅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红艳.新时期女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2]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 中国学校卫生, 2002,(23)

[3]张冬梅,阿代?哈尼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

[4]许莉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生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杨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为分析案[J].池州师专学报, 2005,19(6)

[6]王甫勤.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1(1)

[7]胡纬华.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10(6)

[8]张京波,蒋元春,沈桂凤.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8(4)

[9]吴连海,古全美.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基本因子特征调查分析[J]. 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

[10]毛小玲,李宏翰,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l9(7)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职学生 宿舍人际关系

对于住读的中职学生来说,学生宿舍就是第二个家。宿舍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对于学生整天的情绪、学习状态、心理感受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天是开心愉快还是烦恼忧郁,甚至有可能是恐惧。因此,帮助中职学生处理、协调好宿舍人际关系,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中职学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今年5月,我对工业学校12级学生,采用每班随机抽取5位学生,共280名进行宿舍人际关系情况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40份,有效率为87.5%,其中女生190人,占调查人数的79.1%,男生50人,占调查人数的20.9%。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学生对如何处理宿舍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理解和方法,多数同学从观念意识上也知道该怎样做是正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日常行为习惯上,有时明知这样做不对,但习惯成自然,在惯性作用下,就会产生不利于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言行。

二、影响中职学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要将宿舍打造成学生在学校的第二个家,就要分析影响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人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

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有些家庭婚姻破裂,成为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双方都不愿意照顾孩子,让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造成爱的能力的缺失。

(二)个人因素:

目前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就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善于张扬个性,富于创新意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和能力,导致他们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在学生宿舍里,因为性格、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学习态度的差异,加之缺乏沟通、不注重生活细节等就成为影响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

改善中职学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建议,宿舍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状况不仅影响中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降低学习效率,而且不利于今后顺利适应社会。

第8篇

关键词:技校学生;SCL-90;心理健康;抑郁;人际关系敏感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苏汽车高级技工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共3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应答率为92.3%。其中男生265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为18.44±1.14岁。其中一年级学生43人(男生43名,女生0名),二年级学生51人(男生49名,女生2名),三年级学生99人(男生92名,女生7名),四年级学生84人(男生81名,女生3名)。

(二)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试工具,由90个题目组成共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测试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SCL-90中,一般以因子均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标准,研究报告的检出率主要就是因子均分≥2的人数比例。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见表一:

由表一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的学生分别在人际关系和抑郁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表二知:总体上,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水平上相对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各年级在人际和抑郁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P

注:*P

对上述这四个年级进一步进行LSD事后检验,结果见表三

由表三可知:一、三年级学生相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由表四可知: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由表五可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研究采用SCL-90测评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总体来说,职校生在人际关系和抑郁两个因子上是非常健康的。但是,职校生总体上健康,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心理健康的,所以,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掉以轻心。

(二)不同年级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一年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入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精神比较松懈,心理问题较少。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在成人高考和就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有关。再加上学校属于四年制职业学校,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半,三年级学生很自然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焦虑,感到时不我待。所以,学校应该提前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阶段性的学习、生活。

(三)不同性别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本样本的特点有关。由于本校的专业设置的原因,绝大多数生源为男生,再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没能跟上学校规模的发展,在校男生数较多,而校园面积较小、宿舍有限,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男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投入的精力较多。

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和性别特征有关。这一过程似乎符合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男生相对放得开,心胸开阔;女生较胆怯、多愁善感。社会竞争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升学、就业和工作等反方面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男生。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女生读书,升学往往并不被社会和家庭重视,需要女生自己付出更多地努力去争取。从统计数字看,女生几乎一半来自农村,所以,女生在求学中面临的压力更大。

(四)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相关性分析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P< 0.05),说明两个因子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性。人际学派治疗师认为,人之所以抑郁,80%的原因是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人际关系心理疗法(IPT)也认为,抑郁症是人际社交网络中发展出来的。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人际关系良好者,无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相反,人际关系较差者,抑郁者所占比例较高。

人际关系是个很普通,很生活化的主题,或许它没有校园暴力,易防治等问题来得引人关切,但是不可否认其重要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将“学会与人相处”视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把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良好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抑郁又称情绪低落,是一种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抑郁心理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症状的学生,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缺乏自信;有时感到空虚,觉得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什么都不想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教会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开展应对技能训练、人际关系训练,可以开设有关课程和专题讲座,普及与应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挫折锻炼,逐步改变其消极的应对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介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调整心态,重新认识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渡过由初中到职业学校、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心理适应期。

(二)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心理健康不是身体疾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人际敏感和抑郁的相关性,我们可知,人的心理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加强学生内在素质修养,提高自我疏导能力。 在人际关系和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教育方面,应着重激活青少年使用自我防御和自我调节机制,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障碍

心理学家们今年来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中约有60%―80%的时间花在与亲人、朋友沟通上,通过研究一万个成功者的家庭案例发现,一个人的“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很多事实表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决定他们以后的发展,目前,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改善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克服人际关系障碍,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1]

一、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的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的时期,小学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艾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是关于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第一次接受学习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小学生必须勤奋学习,同时他们又害怕失败,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便构成了这一阶段的危机。[2]

二、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

《知心姐姐》杂志社曾在北京、上海、吉林、辽宁、河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针对中小学生及其父母最关注的一些问题调查,受到有关人际关系的有效答卷共5782份。以“我的苦恼”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已成为孩子第二大苦恼。以“心理健康问题”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也成了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时,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内容。[3]

引发中小学生苦恼的因素(因有少量同学同时写了不同类型的苦恼,所以百分比合计总数大于100%):学习与考试引发的焦虑(72.26%)、人际关系处理不好(21.42%)、生活条件和环境差(10.03%)、有不良习惯(8.05%)、自我形象与自我感觉差(3.67%)、自主行为受利限制(2.66%)。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已成为小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4]

三、小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小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典型表现:

1.1被动。主要表现为:小学生做事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许多事情都要在别人的督促下才能完成,有时需要多次督促。另外,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还表现在他们一味地迁就别人,附和别人,甚至追随别人,以至于失去自我,失去个性。最常见的就是“随大流”“攀比”。[5]

1.2攻击。人际关系障碍中的攻击性表现为说话刻薄,出口伤人,自以为是,侮辱或者非难他人,散布流言蜚语,妨碍他人做事。这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十分紧张,很少有同学与之交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围困。所以在小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小学生刻意不回答本该回答或者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现象也属于“攻击”范围。

1.3固执。固执的小学生做事不听从别人的劝阻,一意孤行明知自己错了也仍旧坚持错误,不肯悔改。

1.4自我表现。自我表现的要害是以“我”为中心,对别人一概加以排斥,往往是“惟我独尊”,其他都不在话下。自我表现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日益严重的孤独与痛苦。教师应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2.小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分析

2.1父母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不愿与人接触。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和长辈都是万分疼爱。孩子们自然遇到事情就会以个人利益为先,容易跟同学产生矛盾。也有的家长保护欲过强怕孩子受伤阻碍孩子与外界的接触,这样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了,与人交往的范围也就更狭窄了。[6]

2.2个性上的缺陷,阻碍了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很多孩子在跟外界接触时会不由的表现出紧张害怕,甚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害怕见人。还有的自傲、盛气凌人,羡慕嫉妒其他孩子、任性等任何一种的个性缺陷都会成为人际关系障碍。

2.3生活上的挫折,成为小学生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阻力。例如:某次考试考得不好,受到老师严重的批评或同学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小学生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阻力。

2.4教育观念的误导,阻碍了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许多家长和老师注重学知识,学技能,疏忽对学习上的关心和引导。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小学生也就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而没有很好地接受如何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和指导,从而阻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发展。

四、解决小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具体方法:

1.对小学生的教育和训练

有一下几种方式可以参考:增强小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小学生争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教给学生正确的途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自我调适的技巧;拓宽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等。

对小学生与人交往意识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应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2.学校教育的完善。

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还是与学生家长充分合作,主体都是学校,具体的执行者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功能的完善对小学生发展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人际关系障碍具有根本性意义。

总之,学校教育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心灵,从多方面多角度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消除人际关系障碍。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2]《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余基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及对策》,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小学,李雪芬

第10篇

1结果与分析

1.1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总体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的状况,首先对其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从IRIDQ测量问卷上的得分情况可知: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的平均分为12.36,其中无困扰组(IRIDQ得分为0~5.36)的教师13人(占11.6%),普通组(IRIDQ得分为9~13.12)的教师71人(占63.4%),严重困扰者组(IRIDQ得分为15~28)为28人(占25%)。说明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总体状况一般,被调查的教师中有1/4的教师目前存在严重的困扰。

1.2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年龄特征为了探讨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的年龄特征,根据研究需要,将调查对象分为三个年龄段,22~30岁为Ⅰ组,31~40岁为Ⅱ组,40岁以上的为Ⅲ组。结果显示: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Ⅰ组年龄段的人际关系较Ⅱ组、Ⅲ组年龄段的人际关系更和谐一些。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Ⅰ组分别和Ⅱ组、Ⅲ组存在显著性差异,Ⅱ组和Ⅲ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3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性别特征为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T检验对不同性别之间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表3可见: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测量数据显示,男性教师的人际关系略好于女性教师。总体来说,男性和女性在性格上存在很大差异,男性比女性具有攻击性,他们的冒险精神比女性强,在面对危险时更容易迎头而上。还有在兴趣和职业偏好上的男女也存在性差异,男女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女性好像文静很多,男性比较急躁。男性在冒险活动、运动中比女性应该更感兴趣。而女性在家庭活动和办公室工作比较喜欢。因此,尽管讨论的同是体育教师这一群体,上述提到的性别上的差异,同样存在于体育教师这一群体中,但是正是由于这一些差异,导致了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相处的群体也不同,男体育教师更多在是在运动中交流感情,促进关系,且生活圈相对于女性更广一些;而女性体育教师更多的则是在聊天、逛街、聚餐中增进感情,维系关系。因此,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在性格上不存在差异,且男性优于女性也是符合常理的。

1.4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职称特征为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在职称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T检验对不同职称之间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表4可见:不同职称的中学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t=-1.986,P<0.05),且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人际关系大大优于中级职称的教师。高级职称的评定相对中级职称的评定条件苛刻,但凡能满足高级职称评定资格的教师其教龄相对较长,思想行为成熟稳重,业务上相对成熟,学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本专业中也是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肯定,同行认可,学生尊重。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自我认可度也较高;而中级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较高级职称教师存在更大的压力,由于相对比较年轻,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育儿问题、职称晋升等问题都成了中级教师需求思考的问题,而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无形中让中级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维系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合适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高级职称的教师人际关系大大优于中级职称的教师,且二者在人际关系这个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1.5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职务特征为了了解职务这一个维度对于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的影响,根据研究需要,将教师分为普通教师和担任了某职务教师(下文及下表将其简称为“领导”)进行比较,从而来分析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的职务特征。从表5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普通教师对于人际关系的测量结果要优于担任领导的教师,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t=-2.382,P<0.05)。得出这一结果,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通过对心理学专家的访谈得知,社会上所认为的人际关系的好坏与自己对于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样一说,就不难理解,中学体育教师中担任领导的这一群体,对于自身人际关系的评价并不高,这可能与其工作中的压力,以及由于工作而引起的家庭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说明其周围真正可以让他们放松身心,不带面具交流的朋友不多,从这个层面上来分析的话,其人际关系较之普通教师更差些,也是合理的。而普通教师较之领导层,没有那么多压力困扰自己,自然在人际关系的自我认可度上要更高一些。

2结论

1.中学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总体情况一般,被调查的教师中有1/4的教师目前存在严重的困扰。2.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22~30岁组年龄段的人际关系更和谐一些,且与其他两个年龄段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学体育教师人际关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男性教师的人际关系略好于女性教师。4.不同职称的中学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且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人际关系优于中级职称的教师。5.普通教师对于人际关系的测量结果要优于担任领导的教师,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汪小雄全晶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宿舍 宿舍文化 文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1-01

1 引言

大学生群体对现实世界以及现代社会中各种关系的认知尚处于塑成期,心理健康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维系过程中,大学宿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大学生各种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场所,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将直接牵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故对如何维系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了几类,而根据其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实现了和谐,即满足了第四层次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由此可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对宿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赋予宿舍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大学生宿舍冲突事件接连发生,其社会影响不禁让我们为之咋舌,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根据相关学者今年对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大学生认为与室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共同分享喜悦与悲伤;有三成大学生曾经嫉妒过室友,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对嫉妒心理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其中四成学生会将嫉妒隐藏起来,不会体现在外在行为上,另有五成学生则会由于嫉妒而公然顶撞室友或者产生冲突。由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时下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也使得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和谐,且其中的事件亦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部分更严重的现象。

3 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3.1个体间的差异

大学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作息时间,比如,有些学生不注意生活细节而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困扰,如若不能互相理解包容,时间久了就会彼此之间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引致各类冲突的出现。

3.2心理上的差异

大学生多处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认知阶段,无法妥善处理自身个性中所带有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自卑与自傲、谦虚与嫉妒、猜忌与闭锁等心理特点,从而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加上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个性中的独立自我思想根深蒂固,团体生活使其产生各种不适应的症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3.3知识技能差异

部分学生从未独自生活,生活太过依赖他人,在处理各种人际问题时往往只凭直觉、情绪和经验,不具备为人处世方面的基本技巧,从而时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执,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4 促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

4.1以宿舍人际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开展以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将自身遇到的人际方面的问题讲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并及时解决。同时,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使其成为每位“新”同学必须认真修读的一门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认知和处理能力展开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坚强、理解和包容的心理品质,此外,可以借助专业心理专家的协作,加强学生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发现自身问题后能主动去寻找方法及时“对症下药”。

4.2积极宣传寝室文化,树立宿舍文明意识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意识到宿舍文化的重要性,但能够将建议和措施落到实处的却少之甚少,由此,寝室文化在校园中、在塑造健康心理时、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时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必须摒弃口号化的作风,坚决执行制度化、规范化、道德化,要切实将这种良好的文化气氛保持下去,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努力生活、努力学习的后备力量。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寝室文化评比活动,设置月度和年度最佳寝室等称号,给予应有的奖励激励,使得宿舍成员从此自觉自愿地为寝室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形成一种意识:“宿舍是我家,我爱我家”,从而对宿舍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藉此进一步提高宿舍人员间的和谐度。

5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化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具有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希望本文上述研究能够对提升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以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促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能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2]孙东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1).

[3]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4]刘春雷,李铁镔.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第12篇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

一、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现状

本文在前期利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郑日昌等人编制)和自己编制的问卷,通过随机抽取八个理工科专业的130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考虑到了男女性格差异和城乡差异两个维度。

1.男女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调查中发现,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在被调查的42个女生认为没有人际不佳。初入大学,10%的女生不能很好的与来自各地的室友友好相处。73%的女生认为与他人出现矛盾是生活上小摩擦的积累,27%的女生则认为是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出现矛盾。74%的女生认为是别人故意针对自己,而这其中56%的女生会从侧面去了解原因,45%的女生并不关心他人为何故意针对自己。90%的女生遇到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都愿意主动其交往。当发现别人讨厌自己时,75%的女生认为只要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都选择不加理睬;9.7%的女生会努力让对方喜欢上自己;而9.7%的女生选择也讨厌对方。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50%的人经常选择换位思考,主动消除矛盾;25%的女生则认为自己一般是正确的,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在88个男生调查中有9.4%的男生认为自己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存在障碍。42%的男生认为与周围人出现矛盾是生活小摩擦的积累,34%的男生则认为是自己导致发生矛盾,24%的男生认为是经济利益的冲突发生了矛盾。70.3%的男生出现过他人故意针对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同学不会去关心原因。94.5%的男生在一定情况下愿意和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当生活中出现了讨厌自己的人,56%的男生认为只要不影响其正常生活,都选择不加理睬;而42%的人会努力让对方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仅有一半的人会主动换位思考解决问题。

2.城乡与否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城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差异。一是在自信心方面,农村大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中普遍不够自信,而城市大学生则自信满满;二是在与人交谈中,城市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宽,在交谈中能够找到足够多的话题,让交谈进行下去;三是与异往中,由于经济和见识的不同,城市学生对交往态度较为开放些。

3.对待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差异新生来到大学一个月里,已经遇到的问题及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其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30个同学里,约5%的同学未能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对学习、未来感到一些迷茫;约6%的同学在与室友相处的问题上感到担心;约8%的同学存在着自信不够的问题,希望参加活动锻炼自己;剩余的同学除未直接回答部分,其他初期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也能自主处理好与室友的关系或自身情绪问题。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男生在适应他人的生活习惯的能力比女生明显要低,当出现感觉其他人针对自己,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去了解其中的原委,但在化解双方的误会或矛盾上,男神更倾向于主动解决问题。而在交友观上,男女生普遍都看重真诚待人的态度,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生活中小矛盾的积累将会导致双方发生矛盾。

二、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的提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类各种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针对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差异,我们将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等促进人际关系的提升。

(一)微观层面

1.每周一次“心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也给同学们普及心理知识,让同学们面对生活里的问题不过度低迷,面对偶尔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惊慌,我们生活服务中心心理部预计每周在生活服务中心群和空间里推送一次“心语”,而“心语”的内容多样,有有趣的心理知识小测试,有正能量满满的心灵寄语,有你从未接触过的心理知识。

2.真实案例分析生活服务中心群级空间里向同学们推送,让同学们了解身边发生的“大学生活集锦”。这些案例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其他人如何与室友相处,他人让寝室关系更融洽或者出现裂痕,而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他人又是怎样应对的。

3.心理知识普及为了让同学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大学里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将定期组织宣传委员学习心理知识,方便宣传委员向本班同学普及心理知识,同时还能更好的关注并帮助某些心理状态不良好的同学,让同学们都能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宏观层面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人文素质课的学习,适度扩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通过活动提升大家的语言表达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说”的能力。开展情商教育,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从而寻找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学风校风建设,让学生能够注重学习;通过新生适应新教育系列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日常课堂中增加人际交往的只是,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处事原则和人际交往方法;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演讲比赛,让大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交到更多朋友;还组织心理活动,诸如团体辅导、主题团日活动等等,增强人际沟通和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24.

[2]李宏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