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媒体技术课

数字媒体技术课

时间:2023-06-08 10:5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媒体技术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媒体技术课

第1篇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从现代社会需求出发,针对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212-01

按照当前社会需求独立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需要在很多课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数字电子技术也不例外,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主要针对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动手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手法单一等特点,并结合独立院校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现状,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做了大量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主要改革就是改变“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样的传统方式,结合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到课率差的现状,让“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这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照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践要求较高的特点考勤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考勤成绩可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并认真听讲即可得满分,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改善到课率低这样的现状,其中平时成绩可分为两部分,平时作业占10%和实验占20%,作业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可参考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试三个部分来打分。

2 教学方法改革

(1)改变传统教师直接讲新内容的方式,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先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按照问题来讲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卡诺图化简时,可先提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最小项?②卡诺图的结构?③逻辑函数和卡诺图的关系?④用卡诺图如何化简表达式以及卡诺图化简规则?在讲课中可一步一步逐渐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卡诺图化简逻辑表达式。

(2)因为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主要以分析和设计两部分为主,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中就可以让学生逐步建立设计思维,可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开始,例如最初可让设计一个判断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的逻辑电路,4-6个人分为一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要求每组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比较每种设计的优劣点。这样可逐步设计计数器、秒表计时器等等。当然在此过程中,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可在每组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时,要求每位同学只说一个部分。

(3)传统的教学手法主要用黑板讲授,但是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有大量的电路,像集成芯片的内部电路图,需花费大量时间画图,而且这种教学手法单一,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在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弊端,幻灯片放映过快,没有黑板讲述思路清晰,所以我们可以在以多媒体讲课为主的情况下,采用黑板辅助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实验教学部分需要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为增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可增加实验考试部分,可在实验开始时告诉学生将会进行实验考试,实验考试内容就在所有做过的实验中,到时抽签决定做那个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自做实验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也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社会需求与有限的实际条件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考核方法与教学方式方面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志辉,杨晓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2007,(3).

第2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前言

根据国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的要求。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是工科专业学生主要的工程技术方面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多引入一些案例,分层式的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对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忽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和教学方法以及模式的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调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

根据这门课程教学存在的,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问题,根据学校学生的需求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电子数字课程体系。调整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传统的课程中内容比较多且复杂,知识零散,缺少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要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根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作出调整,比如,适当减少电路中存储器和数字比较器等的理论知识,增加一些与电子技术实验为主的课程内容,从而更好让教学内容对学生有针对和有效的学习,以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基础为相关的重点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课程目标的要安排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内容,高等教育学校以电子技术实验中多增加验证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为主,增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以此达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技术教学的内容在不断的增加,但有学校安排课程的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增多,原来的教学课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板书的形式对重点知识的讲解的方式,无法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电子技术课中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在能够提高教学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老师对教学的重点知识板书和画图列表时间的浪费,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节省更多的时间对重点知识的讲解以及课堂的提问,让老师对于具有抽象和理论性的知识讲解得更加透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学习掌握更多的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能同时使用影像、视频、音频等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工作的效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通过应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学生预习和老师教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教学课堂以及教学后等环节都有全新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使用知到、学习通,慕课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把带有视频、音频、习题的课件通过学习软件传到学生的手机,学生打开手机就能学习,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为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行答题、弹幕、互动、回答等的环节,解决传统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学习软件的应用,加强教学课堂的互动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电子技术相关内容的概念和原理教学时,更好的让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在软件上加强师生的交流教学方式让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提问,也可以让学生集体的讨论和交流,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偏向较强的实践的教学,通过开设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主要用芯片验证性能,主要有触发器和电路,能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芯片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设计性的实验主要有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的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性的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的情况,但有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具体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安排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数字电子技术采用案例式教学

许多高等教育学校开设电子技术课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路设计的知识,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能够解决以后遇到电路问题。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才會有学习的动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运用到的知识进行讲解,能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老师选取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案例案例以分析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字电子技术知识实际的运用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意义,通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设计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的最合理的方案。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三)采取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现场的示范和演示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掌握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减少在教学中不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课堂多采用实用的实验教学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际性的实验操作,在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课型;现状思考

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1.目前信息技术课遇到的问题

1.1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之一 —— 课型与教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因此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1.2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之二 ——考试形式。信息技术学科如何考试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如何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目前流行的几种课型与教法。

2.2.1“任务驱动式”课型与教法。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但这种课型与教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的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较大,这样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课堂时间仍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限制。

2.2.2“教材+光盘”课型与教法。这种课型与教法的依据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直接讨论,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但是,这种“字教材+光盘教材”的方案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教学效果提高有限。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比如Office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看的份儿,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仿真”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数字化素材库。库内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五大类。

1.多媒体素材库在功能设计及技术实现上应具备的特点。实现权限分配和分级管理,有管理员级和用户级,用户必须先注册后使用;实现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使用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每一台电脑上传素材,描述信息与文件一一对应,所有素材均可进行在线预览;管理员可以对素材进行管理,增减、编辑、修改相关条目。

2.媒体素材的要求。文本素材要求:存储格式一般为TXT、DOC、WPS、HTM、PDF等。书本文字的数字化,我们主要通过OCR实现,把教学中要用到的一些文字背景资料输入电脑,保存成html格式,方便在网上传输。

图形/图像的要求:图片的数字化要求我们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将图片资料转换成计算机存储的图像文件,并转换成jpg或gif格式,使文件变小,易于存储和传送。

音频素材的要求:存储格式为WAV、MP3、MIDI或流式音频格式,数字化音频以WAV格式为主,用于欣赏的音乐为MP3,MIDI设备录制的音乐使用MIDI格式。

视频素材的要求:主要格式有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在网上实时传输供实时教学使用的视频类素材使用流式媒体格式(rm、wm、asf)。

动画素材的要求:存储格式一般为GIF格式和Flash格式、AVI动画格式。

(二)多媒体课件库。课件库中的课件可以和远程教学管理系统通讯,可以在不同的远程教学管理系统中运行。具备课件产生的评估数据机制,保证不同的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单机上运行的课件,必须能够运行于win9x以上的版本。对于一些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或是asp类型的交互式课件,必须能够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访问,与浏览器运行的硬件平台无关。课件运行没有故障。课件中的有关媒体素材,必须符合媒体素材的要求。

(三)试题库。试题库用于存放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试题和以库中试题按一定原则组合而形成的试卷。试题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并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集合于计算机系统中。应具备对试题的查询、单个录入、批量录入、删除、修改、组卷、统计分析、自动属性值校正等功能。

(四)案例库。案例库用于存放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案例应统一制作成HTML网页。

(五)数字化教案库。数字化教案库用于存放各学科每章节的教案,应具备录入、查询、删除、修改等功能。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获取的途径

中小学自建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师自制、因特网、各类教育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制课程资源是重要的资源来源。特别是有些学科的教师,对于某一门学科的资料积累和收集比较全面,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都具备,将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导入资源库。

(二)因特网成为课程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目前很多教师的博客、空间里都积累和整理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导入资源库。

(三)各类教育光盘是由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电子出版物,品种较多,比如教育论文、多媒体课件等多有涉及,而且比较权威。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光盘,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库。

(四)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如教学录像片、教学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平时,由于受学习场地和硬件设施的限制,这些音像资料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可以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实例

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搞清楚何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称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例如,我就我曾经开的一节课说一说自己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图片信息的加工》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是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多的,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材供给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识。

(一)自制图片素材引入新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图片信息的加工,依据本节课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以兴趣图片引入课题,展示隐性问题,由学生结合教材和示例图片分组研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导学部分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亲自实践的欲望,屏幕展示一张教师与嫦娥一号的合成照片。该照片由教师用PhotoShop软件合成,插入到教学PPT课件当中。

(二)使用数码设备获取资源。上一节的内容是图片信息的获取,教师通过使用数码相机为学生拍摄照片,或者通过扫描仪得到的照片,都可以作为本节课最好的素材。教师经过简单的整理、压缩后上传到鸡西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网站上。

(三)搜索网络学习资源。由于任务一是图片信息的合成,除了需要学生个人照片之外,还需要部分用来合成的背景图片,这些图片可以由教师从网上或光盘中获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资源网站的网址,为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一图片信息的合成做好充分的准备。

开放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系是整个数字化教学的核心。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将极大地推动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的发展,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革建,魏雄鹰,王基一.新课程教师培训对课程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1).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计算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掌握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并重视的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始时间不算太长,而在我们农村中学,其开设之初,限于农村中学条件的简陋,不能达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甚至是十来个人使用一台计算机。虽然后期配了一些,但由于班级太多导致和其他老师课程冲突,也不能每节课都可以上,而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筛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如下: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2.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PowerPoint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个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制作精美的“国庆节贺卡”及其内容丰富的文字,其中包括了动画效果的应用、图片作为背景、插入的声音、影片及幻灯片的切换等等。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这种方法,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

3.示范展示法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比如在讲WORD的字符格式化时,其操作步骤为:①打开相应的文档;②选择文字对象;③执行“格式字体”命令;④在字体对话框中把“字体、字号、字形、字体颜色、下划线”等等设置好;⑤确定。全部步骤操作完成。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

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同步操作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

教师学生同步,就是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而学生在学生机上按老师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跟着操作,边讲边操作,师生同步操作,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明白,便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同步操作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使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5.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法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特别是家庭经济相对较好,有计算机的学生),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和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结对,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

伙伴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助,特别是课外的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可谓一举多得。

第6篇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非零起点)

一、情况分析

校情分析:我校现有微机室1个,其中网络教室学生机30台(农远工程配置机);多媒体教室1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有10台教师用机,另外还拥有一个远教IP资源(省网台)接收室。

学情分析:本学区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未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因此他们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等没有认识,属于零起点;有部分小学在高年级学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学生很少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现在的八、九年级学生已经都接受了信息技术课至少一年的学习,熟悉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大多都对信息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校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学段初步学习了Word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对名片制作、动画制作产生很大的兴趣,对电子表格知识只是初步的认识;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两年的学习,基本上熟悉了Office软件三大块的操作。由于我校农远工程机器陈旧,部分教材配套光盘中提供的教学软件运行不畅如会声会影9.0版本,加上为了学生在线阅读我校数字图书馆图书安装的PDF阅读器,更加加重了机器的负担,内存明显不够,致使有些软件只能让学生作初步的了解或作简单的操作示范,部分教材内容略作改变,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偏向实践课。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二、教学总目标

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等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初步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初步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文明规范地使用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七年级教学目标

近期目标:开学初采取问卷调查、询问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素养情况,有针对性地继续使用校本教材(即整合零起点教材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摆脱“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的思想。

学期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掌握“诤友”方式的评价意识,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八、九年级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了解、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独立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第7篇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始时间不算太长,而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筛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策略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三、利用益智游戏,渗透寓教于乐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击鼠标玩游戏》的案例中,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四、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五、恰当使用课件,注重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软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直观效果强、个别化学习特点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这种软件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得认知,因此,CAI教学法备受教师关注。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教学软件,为讲授课程内容服务;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教学软件只是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CAI法真正为教学服务。

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因此对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李慧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

[2] 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05。

[3] 杨开城,李文光,胡学农.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录制声音;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下面以《录制声音》一课为例,谈一谈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的撰写。

一、《录制声音》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基础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声音是属于“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中的内容。

《录制声音》的教学内容,出现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操作性比较强,安排在小学高年级的信息技术学习中。侧重软件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介绍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使用方法为主,简要介绍获取声音素材的方法,以及对音频文件进行简单的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以北京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17课安排了5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认识影音媒体播放工具,学会使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频文件。

2.介绍音频的概念以及声音数字化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上正确连接耳麦。

3.认识windows的“录音机”,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的方法、技巧。

4.对音频文件进行混音、截取、特殊音效等简单的编辑。

5.声音的应用,在幻灯片中插入自己录制的声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与声音有关的内容描述是: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在多媒体作品中,加入声音可以使作品增色,是多媒体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年龄在10-12岁的小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已经会熟练的操作键盘和鼠标,知道计算机硬件的各部分组成。掌握了画图、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知道了图片和文字是可以编辑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声音也是可以编辑的。

四、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操作、可达成的,主体是学生。它的制定要根据以上对《录制声音》这部分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要求、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情分析,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能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有哪些感悟与提升。在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方面得到哪些培养。

知识目标常用的行为动词有:认识、知道、了解、理解、学会、掌握、操作等等。过程与方法常用的行为动词有:体验/经历……过程,运用……方法,培养……思维方法/能力等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形成、养成、树立、构建、增强、借鉴、欣赏、提升等等。

范例一: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数字化过程,学会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的方法,掌握用录音机简单处理声音的方法,能够综合运用其他技术完成作品。

2.过程与方法

在录制声音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录音软件的方法;通过对声音的编辑修改等处理,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录制声音的过程中,培养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情感。

范例二:

知识与技能

通过录制自己的声音,了解声音数字化的知识,学会将耳麦正确地连接到计算机上。掌握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为古诗添加背景音乐,学会用Goldwave软件插入、删除声音文件。

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经历声音的录制与加工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硬件的发展,感受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范例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采集声音的设备:麦克风、声卡。

2.学会使用“录音机”录制自己的声音并能重录和保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录制声音的方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结合,录制《囚歌》能够把人物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到录音中,增加作品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录制囚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个范例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围绕着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录制声音和声音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点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同,决定了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不同。范例一的过程与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范例二、三都是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例一确定为培养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范例二通过硬件的发展,感受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范例三确定为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录制囚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突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就是以《录制声音》一课为例的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摘要:课程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文章认为,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深化,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为了使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的教育信息知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综合信息素质.

1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起符合信息化课堂要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课改革深化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改革实践,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目前,比较成熟的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由于学习者的社会背景、认知需求、情绪强度、知识准备、智力智商、构建过程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判定好与坏,只要这种差异不被人为肆意放大就可存在.因此,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来把握事物和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完成意义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意义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将建构主义的思想应用到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和课件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探索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环境.根据课程目标任务的要求,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自主地到现实世界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基于传统媒体、基于多媒体和基于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来解决问题,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角度思维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教学设计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信息教育媒体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而通过见习、实习与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与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基于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其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信息化的优势,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园网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多媒体CAI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远程教育教学技能等,开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演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

课程信息化要求把表现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替代固定化的课程内容,形成学科课程信息资源;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整合多媒体、超文本信息资源及适应知识探究的计算机软件构建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帮助师生获得各种体验;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锤炼运用信息方法的能力,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教育信息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建立可以让学生自主体验课程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提高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这种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自主性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性学习空间,来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发生.既能体现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也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及自测题库等.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话与协作可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通过网络环境的设计,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创设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在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应包括:搭建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指导教师或课程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专题论坛、即时聊天工具等.以构建一个基于资源的开放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的设计,促进新的知识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教育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协助学生构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特别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来达到开放式的数字化教学目的.在同一个教学知识点上,可以建立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作业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作业.

开发课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数字化学习环境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让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譬如开发cAI课件,一方面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学习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选择开发内容到脚本撰写、设计开发,都需要开发者进行反复审视、反复探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脑海,这既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学生达到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和传递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能力的目标则水到渠成.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深化教学改革

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现象,直接导致了人们筛选信息的难度增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往往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赋予那些杂乱无序的信息以结构和意义,这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面临着掌握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的复杂性和技巧性,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师必须以较高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学会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助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在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决问题和自我更新的创造能力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教育信息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学生的自我参与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指导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

从教学过程上看,现代教育逐渐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进一步向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获取知识的模式转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这种模式主要是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资源传授变为在教师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途径立体化的获取知识和主动性的建构知识.教学开始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开拓了新的方向和实践领域.作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课题,亟须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素养.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57-01

1 信息技术与单一学科整合

将某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就是信息技术与单一学科的整合,中学中有很多学科的内容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活动,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再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目的。

1.1 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实施适合学科发展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讲练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等。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去构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在熟悉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类型多样的课程整合模式。如,英语学科应用性较强,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英语教师采用卡通、动漫、录像、演示、唱歌、游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授课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有趣,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1.2 合理组织信息技术资源,保证课堂教学一气呵成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时,往往存在把整合等同于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课程与信息技术本末倒置、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学生自由学习等误区。尤其在数学课上,计算机软件的快速计算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整堂课不停的放映多媒体软件,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也无从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程度的大小以及辅助的功能。在中学数学中,很多几何问题还有一些数形结合的题目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课件,但是切忌偏离教学内容和要求,要将完美形式与实用内容有机结合,不要出现“贪多嚼不烂”的情况。

1.3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分享最好的教学实践

重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没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开发、探索的过程就难以圆满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也就落空了。历史学科的博大精深决定了它对教学资源的高要求,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缺乏技术性含量,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程整合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优势,对历史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同时,结合教学实际,颠覆教材和教参的老套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展现历史,实现教学空间的无限扩大。

1.4 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学目的与目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评价和选取评价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期望通过评价得到什么信息,是知识、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还是态度。只有通过公平公正的信息技术评价,才能将评价与期望学习结果直接的联系在一起。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题要求,激励学生制作专题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中外音乐鉴赏课总结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课外搜索的音乐材料用U盘拷进电脑里并配合自己的讲解在课堂进行展示,向同学们介绍这些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和学习感受。教师根据他们的不同表现,从创意、理解深度和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评价,也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让他们在共同学习中进步。

2 信息技术与多门学科整合

如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信息技术并综合使用它。然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之间的整合,并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将“教师、学生、课本和信息技术”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根据不同学科的相同要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信息技术表现出来。如,英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和音乐进行学科整合。在学习了英语数字后,我们可以运用英语来解答数学题,把枯燥的数学数字变得生动可爱,比如在多媒体课件中显示类似“What’s ten plus eighteen?”的短句,让学生之间比赛,看谁做的对又快。同时,在英语课本上有很多英文歌曲,通过唱英文歌能让学生记住很多复杂的句型,也能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特别是在韵律操中加入英语的学习很符合学生的记忆特点。

第11篇

(一)旧有的教学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本质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综合分析、组织加工并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但现行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讲解和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教学内容大多仅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涉及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实际问题的内容不多。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基本上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很多教学课件制作粗糙,照搬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这种落后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二)旧有的教材观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显得相当迟缓,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突显信息技术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学生对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一些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以及他们特别喜欢的网站和动画设计等的兴趣和需要无法在信息技术教育课上得到满足。

2.重技术轻人文,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现行教材中很少有诸如“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人文专题内容,也没有将人文背景与信息伦理渗透到技术章节内容中去。相当数量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的意识,对《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教材忽视对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将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现行教材中并没有对整个课程和各个专题模块的教与学的方式与考核评价方法提出中肯的建议,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作为师生的参考范例,大多数教师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现状是学生喜欢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

4.教材配套光盘的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无法给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资源支持。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文字课本,远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网络化、电子化的学科特点。有些教材虽已开始配套辅助教学型或学习资源支持型光盘,但当前很多配套光盘是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下设计开发的,落后的设计理念无法给师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文字教材的数字化翻版,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旧有的管理运作模式

一些学校的领导者崇尚搞形象工程,为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使学校在综合实力排名中占据优势,即使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条件下,仍盲目购置大量设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的电教设备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还都十分先进,但目的并不是为了把这些设备真正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不是把它们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实现教与学的优化。而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参观的展品。有的学校领导甚至认为机器使用的次数越多就坏得越快,故将计算机“供”起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除了每周少有的一两次上机时间对学生开放之外,其余时间宁愿机器闲置都不允许学生使用,设备的使用率极低。笔者曾在市区一所中学里实习,真切地感觉到,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应用在学校领域还尚处浅层次的水平,该校一年级学生每周有两节信息技术课,但教学内容主要限于基本的理论讲解,学校虽然有一个电子阅览室,但学生配合所学知识上机操作的机会很少。学校对这种现状也并不认为有什么不正常------由于目前网络消极因素的存在,老师家长甚至都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孩子的信息技术课上不上根本无所谓,甚至学的越差反而对其它学科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越有利。

(四)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信息技术教师是指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及应用的专业教师,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IT人才,他们的素质水平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浪潮而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由于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能满足中学的师资需求,因此目前中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多还是从其他专业或学校管理人员队伍中转过来的,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而主要靠教师自学或短期的、临时的专门培训。因此相比语数外等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整体的业务素质更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有师资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数外等高考主考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在中学的受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相应地,不同课程的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也有明显差别。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所提出的一些改进教学方法或教学设备条件的要求往往不被学校领导所特别关注,使得这部分教师对于全心投入做好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动力。他们甚至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不被重视。另外,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课时费低,又没有辅导和补课等其他额外补助。致使信息技术课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由于上述原因,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往往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由此导致这支队伍极不稳定,许多教师纷纷通过考研深造、改行等途径谋求新的发展,流失相当严重。

二、相关思考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一点上,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实现各个学科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以往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认为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而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整体和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保持协调一致,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通过整合,不仅有利于加快各门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和师生、生生协商交流、合作讨论的良好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必须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媒体、信息等诸要素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发挥资源的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开展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办学效益。

(二)从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笔者认为,目标教学法可能更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应用、交流讨论、巩固提高和总结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实现信息在不同个体间的传递与交流,既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开拓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探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既满足了学生内在求真探索的心理需求,也使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对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三)设计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新教材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具体实践中就必

须有相应配套的新教材。依据《新课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在设计新教材时应致力于落实以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者不能将教材定位于技术知识课堂灌输与技术训练的工具,而要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2.选取学生熟悉、有利于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的教材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选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和城乡差异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内容;从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选取教材内容,不过分注重于某个软件的具体操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的角度,从技术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等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选取教材内容。

3.设计多学科综合的、难易不同的探究式主题研究活动。教材应考虑设计多个不同主题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供不同知识水平、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同时要提供各种资源以创设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环境,创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条件,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与交流信息、创造与评价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四)教师资源是关键

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关键。

1.学校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要积极引进优秀的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制定各项措施切实改善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中;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尽可能满足他们对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以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要求。与此同时,针对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还要为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作为教师必备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要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要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在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生活。但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的自主空间不能成为“上机任你玩”的游戏课堂,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时,应如何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二是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工具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这里所言及的技能,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究技术。首先,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甚至前沿的软、硬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网络信息等)。其次,要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次,教师要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的能力。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各种各样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变以往“有什么教什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 课堂应用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媒体设计是“为用而用”,这主要是教师没有从是否实用、是否发挥出其应有价值去分析思考。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选用媒体就应该扬长避短,没有哪一种是十全十美、普遍适用的。但是正是因为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就造成了种种问题。

1 问题透视

1.1 舍近求远,舍简求繁

[案例一]苏教版《信息技术》三年级初识画图的教学片段:

师:学生看一看画图中的“铅笔”怎样使用?(演示课件)

生看。

师:那“刷子”怎么用呢?(演示课件)

生看。

师生问答,通过课件归纳出操作步骤。

此案例中,教师在进行画图中的“铅笔”“刷子”教学时,运用教学媒体频繁进行课件演示。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眼睛随着屏幕内容转动,亦步亦趋,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理解,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这样设计使用教学媒体,仅仅是板书搬家和书本搬家,把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屏幕上,把教材和练习册的内容搬到了幻灯片上,无异于换汤不换药。这种仅仅将传统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的教学方法,即部分教师眼中所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用机器来代替教师的说话和板书罢了。这种方法除了方便教师,节省了板书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益处的,不仅阻碍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过快的、喧宾夺主的多媒体演示也会让学生的学习如同走马观花一样,使教学失去应有的知识性、正确性、灵活性,所谓的使用教学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舍近求远反而使其丢失了实用性。

1.2 拿来主义,反受牵制

[案例二]曾经有一位教师设计“初识画图”教学时为了方便快捷,直接利用网上下载的课件就展开了教学,还是一节公开课,结果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因为这位教师只是研究了课件设计者的思路,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和应有的课堂生成,在授课时又千方百计地去迎合设计者的教学思路,把学生往事先预设好的课件内容上牵,最后反而乱了自己教学的阵脚。

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鲜见。很多教师片面认为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必用课件,来不及或不会做怎么办。现在各类资源库、互联网上推荐的现成课件颇多,通过各种渠道可手到“拿来”。然而这些教师却不知道,任何一个课件或其他多媒体设计,都是作者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的体现,包含了其本身对于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制作该课件时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因此,这些设计都应是个性化的,有一定的使用环境或对象的,如果盲目引进只会造成教师教学方向的偏差、教学内容的重复或漏缺,使得这些成功的设计缺乏了实用性,成为了摆设,最终导致教学过程的异化、僵化,不仅没有优化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种“拿来主义”式的简单移植只会让教师被教学媒体牵着鼻子走,更别谈多媒体设计的实用性了。

1.3 盲目创新,华而不实

许多教师都希望自己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的课件“好玩”一点,“花头”多一点,“档次”高一点,特别是用做公开课或评优活动的课件时,他们往往不惜代价投入大量精力以求创新,甚至认为没有较多的动画、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出现新技术,就不能算是优秀的教学设计。

[案例三]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执教“画线”一课时,使用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作为演示工具。在讲解画线工具时,教师除了鼓励学生用电子白板来演示画线操作,还在课件里穿插了许多的动画。例如,一个小动物在屏幕下角不停地蹦蹦跳跳、自娱自乐;又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答对时,除了给予一阵掌声,还让一个眉开眼笑的小人头萌萌地说着“你真棒”。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赏了各类动画之余,却不知道还能留下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地关注计算机上画图工具的使用技巧。

我们绝不否定新媒体、新科技的“技术含量”以及给教学带来的便利,也不是说教学设计不追求外观的精美,但坚决反对不顾实际教学效果和片面追求“技术创新”的做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教学媒体的运用手段和呈现方式,然而,教学不是耍花枪。虽然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是媒体技术运用的高手,但是一节信息技术课中所设计的教学媒体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越花哨越好。

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主,千万不要一会儿动画,一会儿游戏,学生的视线处于“频繁换台”的状态,“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如果只是将信息技术教学和创新手段进行整合,而缺乏对二者科学的思考,有时甚至是盲目地使用一些新科技和新手段,那这样的课或许看上去令人有新奇感,但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策略引导

2.1 以服务教学为前提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准备课件时,一定要明确地知道多媒体课件就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方法,是要以服务学生、教学为前提的。

首先,对媒体使用的目标要很明确,引入教学媒体,要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其次,各个环节的媒体选用恰当。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适时使用多种媒体,围绕着中心目标,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再次,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信息技术教材给我们创设的学习情境。所以实用的媒体设计必须以服务教学为前提。

2.2 以有效为标准

遵循媒体设计的实用性要以是否有效来衡量。这个“有效”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考虑:

一是有效率。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站在教师的角度想,是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省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就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多媒体使用应要求简捷、方便,一方面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作计算机的过程所干扰,即用键盘或鼠标就能方便地控制和使用;另一方面,课件设计时要注意提高容错能力,尽量减少教师误操作的可能性,即使发生误操作,也要保证能够快速、方便地回到出错前的位置,从而保证不影响教学。

二是有效果。媒体“用”和“不用”之间应该有明显差异。我们提倡学生在媒体的帮助下应该学得更好。对于效果是否显著,我们也可以从是否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来判断。例如,在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指导学生掌握画多边形的操作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很多学生多边形绘制过程由于观察不够仔细,所以画图过程中不能理解“封闭图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出现“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对比的多媒体演示,先出示封闭图形的填色效果图,再出现不封闭图形的填色效果图,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言语的说教,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就从画面上感受到“封闭图形”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媒体设计显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以简洁节约为原则

数字教学资源具有方便性、简洁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也并不是说运用得越多越好,关键是在于用得恰当、正确。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哪门学科,教师一般都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授课时,一般都会使用网络广播软件进行操作演示。虽然网络广播软件相比教学课件更灵活、更直观,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运用网络广播时也要注意简洁和适度。在教学画图工具的使用时,要注意避免冗长重复的讲解和频繁的屏幕切换,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的知识,就不能为了追求外形的精致、华丽或为了赶时髦,强求使用多媒体,只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运用多种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关键要看是否能做到适用、实用。在充分认识各种数字教育资源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积极遵循使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原则,才能充分体现其实用价值,真正做到为课堂服务。

(无锡市育红万科小学,江苏 无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