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职业评估

金融职业评估

时间:2023-06-08 10:5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职业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职业评估

第1篇

1.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

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规范包括如下内容: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些规范决定了其在金融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作为金融工作者,第一,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必须综合运用教育、舆论、行政和法规等手段,促使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第二,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遵守纪律,严守法律,按章办事,既是金融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保证,更是调节员工和客户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必须诚实守信。金融业是从事货币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其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诚实服务,取信于民。如果金融业的信用都无法保证,那么金融业就无法正常运作,更谈不上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第四,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第五,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第六,必须有奉献社会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做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做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表率。

2.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1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格包括知识、心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其中道德品质是金融人才综合素质中优秀而且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不但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有自觉的金融职业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金融职业道德。一个有高尚金融职业道德节操的高品质金融人才,应当是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竭诚服务、顾全大局的,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廉政守信、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社会影响大,客观上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地遵守职业道德操守。金融机构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2.2是教育系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高职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德的素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积淀高职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推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德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能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金融机构的常规工作,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定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形象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3.1完善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精心规划,联系实际,努力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每一学生要认识自己将从事金融职业的社会价值,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到金融服务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业结合起来,树立起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2加强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体现科学合理,体现与时俱进。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思想融入专业相关课程中。为此:一是要课程设置在横向上体现学生各能力的均衡发展,在纵向上体现对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要求。二是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体现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要求。德修养。为人者,德为先;为官者,更应该德为先。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环境甚至整个系统的风气,也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德才兼备是选拔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则,而这当中,德又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是基础。所谓德,就是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第2篇

由于金融机构日积月累大量的不良金融资产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使得金融风险加大,甚至发生危机。金融机构要缩小风险范围,就得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提条件,所以金融资产评估公司要深入不良资产内部,面临不良金融资产错综复杂化的问题要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不良资产的评估,不然评估出来的数据相差很大。

1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重要方法

1.1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在假设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进行破产清算,对债权方受尝度进行分析计算的方法。适用于企业负债结构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经营条件困难的单位。从债务人总资产中扣除不能偿债的无效资产,从总负责中扣除不必偿还的无效债务。按照偿债顺序优先受偿,分析债权人在某一时间点上从债务人或是债务关联方所能获得的偿债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债务人一般偿债能力系数=(总计有效资产-资产应扣除项目)/(总计有效负责-负债应扣除项目)

债务人一般债权可受偿额=(特定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一般债权可受偿额+优先债权受偿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债权总额×100%

1.2现金流偿债法

现金流偿债法是依据企业近几年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为经验,对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偿债能力及成本运营情况进行分析。适用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资料规范的企业进行评估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可回收额=(未来N年净现金流折现值+期末可收回资产价值折现)/企业全部负债总额×特定债权总额

1.3信用评价法

信用评价是指通过对债务机构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情况,根据信用等级情况评估偿债能力,缩小偿债风险的一种评估标准。适用于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财务核算较规范,与信贷机构有良好的信贷关系。

具体公式如下:

贷款本金损失率=(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贷款利息损失率=(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2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存在的问题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资产价值的确定,评估合理化、公允化。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实践已经跨过了十几个年头了,评估行业的公司在不良资产评估领域实践摸索,也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起到了较好推荐作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多样化、复杂化,给评估行业公司带来了新的课题。使评估机构面临着诸多问题。

2.1评估技术不及实践需要

评估行业公司处理的一般都是关停、倒闭的企业,评估行业公司对这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一般都是对债务公司实行快速变现为目的。这类资产处置不同于其他资产,处置价格除了受资产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金融不良资产特殊市场状况、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评估标准和规范明显不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要求,在执行上由于缺乏适合的理论约束,只能对实物资产价值进行评估,难以准确核算出这些资产的无形损失和效率损失。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评估技术的支持和我国二级市场的不够活跃,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也很难采用现行的评估价格,导致评估结果与最终处置结果差距很大。严重的影响着评估公司的积极性。

2.2评估对象概念狭义

目前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体系中仍然处于保守状态,只对评估标志物可提供的表类(财务报表、呆滞贷款单、和收购规模的呆账贷款等)进行分析判断,目前我国不良金融资产存在着大量评估资料不全,甚至超不全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价值分析,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及处理,无疑是弱化了资产评估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提供有意义价值的作用。

2.3评估存在低估的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评估公司会对不良资产进行高于市场价格的评估。然而也存在少的不良评估公司机构敢于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迎合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协助其完成低价收购的非法行为,只是为达到债务公司快速变现的目的和收购公司的低价值收购的需要。从中赚取昧着良心的钱。从而没有发挥出评估公司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真正意义,导致债务公司大量资产流失。给金融市场造成了伤害。

3完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理的对策

3.1建立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应该吸取国外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性质主要是行政管理。主要行政职能分为:第一,所有属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全部归属于不良金融资产行政管理机构管理。第二,代不良金融资产负债方管理所有资产的管理权限。第三,不良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只属于国家管理并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做到执行结果有理论依据、有法可依。第四,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不可以直接去处置不良资产只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和商业机构进行指导,控制其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第五,不良资产评估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制度竞争性投标、估价、内部控制等,表现为评估奖励和评估薪酬系统来管理和协调评估公司以调动其积极性。

3.2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意义

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良资产的产生也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问题也是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顺应金融时代的发展确定评估对象,寻找出任何和评估对象相关的详细资料、健全资料。对所有评估对象进行有效的评估。改变狭义的评估概念,真正做到不良金融资产的评估的需要。

第3篇

(一)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的涵义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特点,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在会计准则许可范围内做出判断性估计和决策。创造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针对会计准则的漏洞或带有歧义之处(包括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依据客观环境或出于自身需要,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创造性地发明、尝试或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以达到某种目的或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误导性描述的会计行为。

(二)会计职业判断对创造性会计的扩展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的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的缺陷、会计准则的漏洞、准则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等。实务中的创造性会计可以归结为一般是针对会计准则的上述歧义之处,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调节关联方交易等手段来修正财务报告,达到增减利润、平滑利润以及稳定股价等目的,从而按管理当局理想的数字“反映”企业的价值和经营目标。创造性会计披着合法的外衣提供误导性的会计信息,违背经济真实性原则,是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有意滥用,目的是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现行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以原则导向为基础,留给企业较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允许企业管理当局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账务处理,以求财务报告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价值。现行准则扩大了企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内外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做出恰当的估计,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也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和手段,在制度安排与监管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利润操纵,反而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的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中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现行准则在全面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32和IAS39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规定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资产减值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一是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分析。我国现行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三个级次后,企业管理当局所运用的假设、估计、以及参考数据的获取等职业判断手段,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结果。金融资产的第一个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结果,而后两个级次则带有明显的主观估计性质,特别是第三级次的计量是在缺乏可观察的市场价格(输入变量)下企业的主观判断,不论企业声称所使用的估计方法、技术及模型如何科学,相对于第一、第二级次以可观察输入变量为基础得到的公允价值信息,第三级次光凭主观判断给出的公允价值信息质量无法令人信服。而在我国现阶段,许多金融资产缺乏活跃市场,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就会更多的使用会计职业判断,结果会造成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为企业的创造性会计拓展了空间。

二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分析。现行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可以相互转换。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计入当期损益。现行准则的这个规定为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提供了手段。当企业想增加当期企业价值和利润时,就在行情好时转换;当企业想减少当期企业价值和利润以少纳税时,就应在行情差时转换;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企业若能够推迟转换,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客观的租金收益,还能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的转换价值和收益;企业若想少纳税,还可以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提前转换。

三是债务重组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创造性会计分析。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其他技术手段,合理地确定其公允价值。其他的技术手段,无论收益法还是成本法,都需要专业人士的主观估计和判断。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提高或降低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权人对重组债务的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其所受损失越小;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务人也能美化其营运能力,因此,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债务人及债权人都更愿意选择以非现金资产的形式进行债务重组,并努力提高重组债务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估计中的会计职业判断同样存在着创造性会计的可能性。

(二)研发费用资本化中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 现行准则对研究费用、开发费用分开核算是认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这两者与未来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程度不同,认为企业研究活动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应将其费用化,并在以后会计期间也不确认资产。而开发活动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有可能确定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可将其支出资本化,并在将来进行系统而合理的摊销或测试。这种符合一定标准加以资本化的方法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但该准则在实际操作中留给会计人员较多的会计职业判断,也给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带来了可乘之机。根据现行准则关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定义,企业在实践操作中判断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界限,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企业有可能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进行利润操纵等目的来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时点。企业只需“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轻松达到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现行准则关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客观上给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提供了手段。财政部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费用给予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按此规定,企业只有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而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规定,让企业只有在研究阶段的支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由于现行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比较模糊,一些企业可能从节税的角度出发,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故意推迟开发阶段支出的确认时间或者减少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认,来进行纳税筹划。因此,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划分结合财税[2006]88号文件规定给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留下了机会和手段。

(三)金融资产减值中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 公允价值变动是确定资产是否减值的首要因素,现行准则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对于有市价或类似品种有市价的金融资产,通过市场价格确定;二是对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时,通过估值确定。而估值技术在我国应用的环境还不成熟,因为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没有市场价格或类似品种市场价格做比较,难以确定估值的准确性;估值还需要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进行大量复杂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的很多参数也都是评估人员凭职业判断估计出来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参数估计往往就成了一些管理当局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判断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应以是否具备减值的客观证据为依据。企业对这些客观证据的主观职业判断成了管理当局实施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减值是金融资产价值的损失,是由于发生了一些导致金融资产价值减少的事件,从而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将金融资产价值表示为一个较低的水平。重估是一种职业判断,更是一种选择权,通常可以以之增加资产的价值,也存在重估减值的需要,当有证据表明减值已经发生,则减值在损益表中表现为一种损失。由于对金融资产减值客观证据进行判断的主观性,以及对利润和股东资金可能的逆效应,使得对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职业判断成了创造性会计滋生的土壤。想保持价值和利润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企业会忽略执行减值测试和调整,甚至在知道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况下也将其忽略。而那些想降低利润以减少本期应纳税金的企业则会主动执行减值测试甚至高估减值。按照测试程序,资产评估师、审计师应该执行减值测试,但是如果没有公司管理当局的配合,减值测试难以完成。

现行准则要求,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时,应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进行金融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的最佳标准。而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三个关键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折现率等相关数据在我国现行市场机制下不易取得。对于预计现金流量的估算,现行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最佳估计,而对于基础预测数据的选定标准、预计增长率的估算、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等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准则规定折现率应是企业投资或发生时所要求的报酬率,但市场利率可能会随时变化,如何修正处理,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得与金融资产有关的合理价值信息难以取得,会计人员也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进行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良莠不齐,结果会造成实务操作中不同的会计人员,在都不违背准则的前提下,对同一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时,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为企业的创造性会计开拓了手段。

三、会计职业判断与创造性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缩小创造性会计的空间 我国现行准则的相关规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滥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的行为。审视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估计,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关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界限的划分,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的判定等等,对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也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创造性会计的机会和手段。会计人员面对现行准则要求的职业判断能力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进行会计职业判断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而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整体还比较低,不完全具备现行准则要求的职业判断能力。如果会计职业判断运用得不恰当,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为此要尽快完善准则相关层面的规定,缩小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和规定的清晰性,减少准则在运用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准则制定时,要充分关注准则的技术性及其经济后果,充分考虑准则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创造性会计问题,进一步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说明,通过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来避免创造性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现行准则体系是以原则为导向,留给会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比如现行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就需要依靠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会计人员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核算和监督职能,而且要具备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不完全具备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高低严重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也影响到投资者及其它相关利益主体。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对于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体的职业判断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存在很多问题,急需有关措施来提高和改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还包括职业判断意识的增强,专业理论素质的改善,职业道德的运用等,同时还需要外部的监管来防止会计人员滥用会计职业判断来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

(三)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监督,控制企业创造性会计行为 现行准则中很多具体准则的实施往往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依据有关因素做出估计、判断, 给创造性会计提供了机会和手段,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规避税收。 要控制企业创造性会计行为,一定要加强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监督,特别是外部监督。加强外部评估、外部审计是控制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的关键。国家应鼓励企业委托注册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这样不仅便于企业按照现行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能够有效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行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规定外部评估机构可以参与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与复核。外部评估机构需以应有的理性和职业技能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使公允价值的估值结果更加科学、 公允。审计师需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 监督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针对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最大限度地通过资产评估师的评估和审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实施创造性会计行为, 对现行准则中职业判断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评估;风险

房地产评估是房地产中介行业中的一个大的分支(房地产中介行业包括了房地产评估、咨询和),由于现实及理论上的需要,房地产评估在房地产中介行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 房地产评估风险体系构成

房地产评估风险由政府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机构和人员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以及经济活动主体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三个方面组成。

1.1 政府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

经济稳定是政府的目标之一,经济稳定包括经济发展、无通货膨胀。政府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最主要的是房地产评估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础之一,金融动荡往往会爆发沉重的社会灾难,给社会经济带来动荡和不安。这里主要是房地产评估值过高,不能反映房地产的真实价值,过高估值的长期或大量的金融抵押贷款,会给金融机构在未来带来越来越多的呆账坏账,影响金融机构的真实资产。金融一旦发生动荡,整个经济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动荡,影响经济稳定。诸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1997年泰国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无不例外与房地产价值估计过高有着一定的关系。

1.2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是评估风险的直接承担者,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面临的风险主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技术风险

为评估行业广为接受的基本评估方法是成本法、收益还原法和市场比较法。从评估理论角度,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详实的基础资料来支撑。因此,在利用具体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时,是否掌握丰富的基础资料是评估结论能否准确的重要保障。实际评估过程中,由于我国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评估起步较晚,许多技术资料无法在短时期内积累下来,比如市场基准收益率水平、房地产价格分类变动指数等等。这样使得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将在房地产价格预期的技术上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评估报告的叙述不完善或不完整也会在将来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再者就是评估人员素质水平低。对于房地产评估基本理论掌握不牢靠,评估师通过考试但缺乏实际评估经验,在参数选择和方法运用上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也会产生一定的评估风险。

1.2.2 政策风险

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受到供求变化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政策变动也同样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的变化是一般评估人员无法,或者说是没有能力预期的。政策的变化,包括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都必然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或高或低的影响。同时,政策的变动往往还会对评估方法产生影响,如《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的修改,使得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1.2.3 业务风险

即评估业务带来的风险。房地产评估主要是对房地产权益的评估。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在逐步规范,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产权界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某企业通过政府对原农民所有的土地通过征地取得了划拨土地使用权。企业为了节省费用不去办理产权登记手续。这种情况在评估实践中经常遇到,给评估的结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一个方面,当评估机构或人员接受新业务时,对于评估方法和技术参数的选择和利用同样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未来带来风险。

1.2.4 经济风险

所谓经济风险是指经济形势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动。使得评估结果与市场价格产生了较大偏离。这种结果是任何评估师和经济利益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是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道德问题,甚至有些情况下也不是评估师能够预期的,但是这种结果会对社会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可能会直接给房地产经济活动某一主体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1.3 经济活动主体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

经济活动主体是指与评估对象房地产在评估目的条件下涉及的利益各方,比如在抵押贷款中涉及到银行、借款人、担保人等各方利益;在投资目的下涉及到全部投资人和未来的债权人以及政府的利益。这些利益主体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经济活动主体。房地产评估结果与市场价值的极大偏差一样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例如,在抵押贷款评估中,抵押物评估过高会使得未来在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贷款无法足额收回,产生呆账坏账,如果银行的呆账坏账过多,会使银行经营困难,严重者在居民储户未来预期不好出现挤兑情况下,会造成银行破产,进而出现金融动荡。这是银行、居民乃至政府均不愿意看到的。

2 房地产评估风险防范的措施

2.1 引进成熟的模式和做法,建立完善的技术规则,使估价技术有据可依

要向估价制度完善的国家学习,由权威机构对房地产估价技术以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开发或引入成熟、高效的估价软件。避免估价人员在一些最基本环节出现问题。同时,还要完善房地产估价法规,强化立法的力度。法规对房地产估价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要通过立法实现估价操作的规范化管理,保护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依法处理估价人员的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保证。

2.2 加强执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

作为称职的估价师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评估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广泛的经济、法律、建筑、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扎实的业务素质是做好估价工作的前提。要提高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最好的途径是继续教育,如每年进行一次或几次的业务培训,将其制度化,并以学分积累的形式,作为最终检核其下一年从业资格的重要标准。同时,房地产评估业的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调研,根据我国国情及社会公德等制定可行的评估业职业道德规范,定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2.3 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行业监管措施,风险责任承担落实到人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作为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自律性管理主体,已承担起对全行业的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职责。对估价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都应该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对重大评估项目有必要采取跟踪管理,全方位了解估价结果使用情况及反映。这样,才能提高学会的声誉,进而增强整个估价行业的凝聚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房地产估价师学会还应该抽出相当的人力,开展估价业务的不定期和大数量的随机抽查,并可以采取异地估价人员抽查本地估价业务的方法。对一经查实的问题,按照估价协会协商制定并完善的风险承担规则落实到人,严厉查处。

2.4 健全评估行业的进入及退出机制

房地产评估是涉及面广而又非常专业化的工作。为保证房地产评估业的整体素质,对申请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务的,应严格审查其执业能力,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务;对已有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通过年检或其他形式,若达不到要求或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视其情节,予以经济重罚,甚至逐出评估行业,永不能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加大房地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违规成本,敦促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谨慎、公正、合法、独立地从事房地产评估工作,以提升房地产评估行业的整体素质。

2.5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估风险的防范主要有以下几点

2.5.1 认真审查核实委估房地产必备的权属证明文件。具体要求:一要完整,二要看原件,三要同实际状况和委托方填报的清查估价明细表进行核对。取证复印件上要加盖委托方或资产占有方公章。尤其要注意有无他项权利登记。当遇到权证不全或提供不出,或委托方称未办妥领取权证手续等情况时,宁愿放弃不评,也不要迁就。

2.5.2 对超过估价机构执业能力的估价项目,在收集不到有关有效数据,特别是采用市场比较法时切忌以非正常交易、一年以前的交易案例、用途不相同的案例来凑数,对委估房地产情况确实难以了解时还是不去估价为好。

2.5.3 对抵押房地产、破产企业迅速变现房地产的估价,一定要坚持稳健、审慎原则,其估价值一般应低于现行市价,降低幅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切莫高估。

3 结语

房地产评估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房地产评估行业的角度对其面临的风险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对评估体系风险的防范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帮助我国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能有效地防范行业风险,有效地推动房地产评估行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永位.对目前我国房地产评估产业现状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2(01).

第5篇

关键词:银行业董事会高层 风险防范 最终责任 管理责任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16-02

一、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金融业风险防范的复杂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流动国际化,使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发生巨大变化。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增加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和竞争风险。在20世纪80年代的末期,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赚取利润开始减少,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银行对外界的新挑战作出反映,热心进入知识创新管理的新领域。

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使银行扩大了资金来源,使银行增加了设计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更多金融服务的机会。为此,银行积极开发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盈利量逐步减少,不再居主要地位。

参与金融市场交易和提供金融中间服务收取费用,成为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金融创新使银行资产更多进入市场交易,通过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来实现盈利。

大量的新型“表外”金融工具的产生,以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使银行面临大量风险,使不同类型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变得更为复杂。金融国际化和放松金融管制增加了风险扩散的可能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机,从泰国向东亚、东欧、南美扩散,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扩散到欧盟和全世界就是很好的例证。实践证明,新的金融环境增加了市场波动性和风险性,因而,加强风险防范成为十分必要的金融制度建设。

二、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防范负最终责任

银行董事会是银行的决策机构,董事会的职能是决定银行的战略方向,制定银行业务政策,任命银行管理人员,加强银行业务监督,确保银行稳健发展。董事会合法、透明、高效、称职地管理银行,为股东和银行储户负责。

董事会组织非常重要,实践证明,近60%的银行破产都是由于董事会成员和银行高管不了解银行业务特点,放松银行业务监督造成的。

银行需要强势有远见的董事会,股东会任命董事会成员,应审查其资质、职业、经验、行业知识,与股东的关系以及职业操守,只有一名执行董事通常兼任银行行长方式审视银行,尚嫌不足;若董事会有多名执行董事,董事会的视角更宽阔,有多双眼睛审视银行。

董事会必须有效履行银行职责,独立、积极参与银行事务。董事会的职责是:1.批准银行整体经营战略,批准银行整体风险政策及风险管理流程;2.掌握银行风险预测,发挥监督作用;定期评估银行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包括利益冲突的管理、工作薄弱点的判定以及做出必要的改变;选择、监督、更换高层管理人员,确保继承者有资格并适合管理银行业务;行使向管理层提出质疑的权利和责任,在及时得到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评判管理层工作业绩;同高层管理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见面,建立沟通渠道,监督银行发展目标实现的进展情况;提升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维持银行与监督机构之间的正常有效联系,董事会不干预银行日常工作。

董事会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一项很重要的职责是确保银行管理团队具备必要的技能、知识、经验,能有效管理银行业务,管理团队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银行工作景气时期,董事制定工作方向和工作基调;董事会在审批银行高管提出的工作建议前要进行调查研究,确保必要的控制手段以便在出问题前发现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在萧条时期,董事会参与拯救银行,采取正确行动,在必要时直接掌舵,直到银行问题得以解决,银行有效管理得以重建。

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董事会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是:1.制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2.明确各权力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3.审查批准量化的可接爱风险,确定维持银行安全运营的资本数量和质量要求;4.确保高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金融风险;5.定期审查风险控制情况,定期评估长期资本保全计划;6.确保内部审计功能涵盖存在风险的各个部门;7.正确授予高级管理层的执行权力;8.对首席执行官的工作绩效及时进行年度评估;9.由非执行董事组成薪酬委员会,以决定执行董事的薪酬。董事会采取以上9个有效步骤建立风险监控的强大系统,确保银行资本的合理配置和资金运营的安全性,进而实现银行稳建发展。

董事会应保证银行业务符合银行法律法规,进行合法合规运营,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银行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确保银行信息无虚假和误导情况存在。

要对董事会的职责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确定董事会的董事是否合格,能否有效执行其责任,审查银行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评判董事会董事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或徇私行为。若存在利益冲突,要分析冲突的实质,并要分析潜在的徇私行为,因为徇私的董事会是很危险的。

三、银行高管在银行运行中的风险管理责任

美国货币监理署对破产银行情况进行研究表明:并非所有面临危机的银行都会破产,只有那些管理脆弱的银行在状况无力挽回时才会破产。这说明银行破产同管理者的素质直接相关。故此,许多银行任命有前途的高管管理银行。

为选用合格的管理人员,多数董事会制定管理人员准则,其内容是:无任何犯罪记录;无任何舞弊、渎职记录;董事会董事没有造成某公司无力偿债的情况;当事人无任何执照被撤销或吊销的记录;在任职期间,该公司没有受到国内外监管机构遣责、警告、惩罚或;无任何辞退、或处分纪录;在国内外不存在不良贷款记录;无破产记录。董事会依据以上准则对高管人员的技能、经验和职业操守进行确认。高管依照董事会(下转第218页)(上接第216页)政策开展日常信贷活动,并建立稳健的内控系统作为正常运营的支撑,保持银行整体的控制力,防范风险的发生。

银行制定有力政策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激励其保持业务活动正常开展和风险防范的有效把握。银行高管任命足够数量的专业技能人员,并对他们加强业务和职业操守培训,建立绩效奖惩和人员管理机制,确保管理工作准确、及时、透明、安全。

管理的责任是确保银行职能按照政策和程序执行。风险管理的责任是:认真执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政策;建立企业文化,提升员工职业道德操守;执行有效内控系统,不断评估重大风险;遵守确立的风险限额,及时上报违法事件;确保内审人员能正确审核和评估风险;及时准确地向上反映风险管理情况。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肯定银行管理人员对金融风险的确定、评价、管理的积极作用。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银行采用任何新金融工具,必须保证各管理层都了解其内在风险,并采用内部会计和内部审计制度进行有力控制。风险管理是各级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并严格遵守风险管理程序。

要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资质进行评估,高管资质评估应注重以下几点:具有管理银行相应的资质;具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工作经验;能监督、控制银行重大风险,包括信贷、利率、流动性、偿还能力、风险集中度;对银行业务各部门提供恰当的管理指导并作出正确决定;遵守银行注册所需的所有条件;定期联系极大影响银行利益的客户。

参考文献:

1.[美]格罗,[美]布拉塔诺维克.银行风险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张望.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风险和监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王建平.当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0(2)

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任进行交易。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公允价值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量条件: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是公允价值获取的前提条件,且必须在双方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下,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可能。并且企业应该符合持续经营假设,还需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交易,双方应该都是真实意思的表达。

(2)计量时间:这是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对而言的,也是与其之间最大的区别。历史成本顾名思义是指的获取一项要素的成本数额,故不随着物价的变动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换,换言之,该计量模式无法反映出这些变化。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立足于即期的信息对资产或负债做出评价,能够反映出这一系列的变化。

(3)计量手段:如果存在活跃市场下的资产或负债,该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它们的公允价值。当然这里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主要是指交易在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等机构进行定期交易所获取得的价格。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就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因此,这就要求必须采用一些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获得恰当的公允价值数额。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意义

1、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不仅能够合理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还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较为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能够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其高度的决策相关性受到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多方青睐。

2、更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目前企业的收益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计算收益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算的,而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收益)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按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就可能出现收益超额分配。按公允价值来计算企业的成本、费用,则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3、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金融创新,目前已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未完全实际履行。但这时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会计处理上要求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若按照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的处理方法,是无法对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及时计量和反映的。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一种理智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与业务是否发生无关、只要双方同意就会有价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和反映,很好的弥补了传统会计计量属性在这个问题上的缺憾。并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现时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影响的可能程度,还能更好的向信息使用者、公司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合理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公允价值规范准则

公允价值确定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规则的约束。理论界应积极学习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及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以更好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可以在随后对一些已颁布实施的,更适宜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逐步进行修订,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准则,并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全面修订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

(二)完善相关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因此要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如健全且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

我国评估行业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这不仅影响了国家对评估行业的管理、还影响了评估行业的规范和发展。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将使资产评估的社会地位更高、作用更大,同时评估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将日趋严重,而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只有通过评估立法才能解决。我国应通过评估立法来理顺评估行业管理体制,规范评估机构的设立和组织形式,明确评估的业务范围,统一评估的准则,明确评估的法律责任等。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对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因为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怎样来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公允价值运用公允合理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不高,当碰到估计和判断较多,计算复杂,理解难度大的会计准则及业务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影响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及监督措施的落实。

为此,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使每一位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2、加强对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进行新会计准则及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培训学习,使他们尽快地熟悉新准则内容,熟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并能尽快地掌握其具体运用。3、尽快制定全国会计职业标准,建立会计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和 公共会计监管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及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会计市场进入行为,使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从业人员真正进入会计市场。

(四)加强审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首先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其次是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形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目前,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设置和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且短期内难以纠正,可考虑由中国证监会采取招标的方式代为聘任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报表实施审计,上市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向证监会交纳审计费,然后由证监会与事务所结算费用。第三是应借鉴海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在中国注协成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明确赋予它以惩戒权。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意见,应对造成的经济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从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来看,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是不可回避的,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价值计量主要属性的趋势。但由于进行公允价计量较为复杂,涉及许多经济环节,执行难度较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普及过程只能是渐进性的,因此目前我们仍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寅晓,李智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其引发的担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第2期

第7篇

(一)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在假设对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进行破产清算偿债的情况下对债权可能受偿程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适用范围:与债务有关的企业或相关的责任关联方(可以获得最近财务状况和其他的基本信息,而且通过合理可信的财务数据分析)。一般此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对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经营条件困难。具体可表现为严重亏损或现金流严重不足。

具体公式为:

债务人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有效资产-资产项优先扣除项目)/(有效负债-负债项优先扣除项目)

债务人一般债权可受偿额=(特定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一般债权可受偿额+优先债权受偿额

保证人所获受偿额=(债权总额-由债务人所获受偿额)×保证人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可回收额=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保证人所获受偿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债权总额×100%

操作思路:企业进行清算偿债时,以企业的总体资产为基础、减去无法用于偿债的无效资产和实际不必偿还的无效负债,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考虑债权的优先受偿,以分析债权资产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

(二)现金流偿债法

适用范围:与债务有关的企业或相关的责任关联方(可以获得最近财务状况和其他的基本信息,而且通过合理可信的财务数据分析的)。一般此类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相对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维持。具体可表现为略有盈利或虽然亏损但仍能获取一定现金流。

具体公式:

可回收额=(未来N年净现金流折现值+期末可收回资产价值折现)/企业全部负债总额×特定债权总额

操作思路:现金流偿债法是根据近几年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产品销售、企业管理、行业、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进行考虑。然后在一个合理的未来业务范围内,对可以偿债的现金流和经营成本进行分析。最终将用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因资产变现产生的现金流去清偿债务。

(三)信用评价法

适用范围:与债务有关的企业或相关的责任关联方(可以获得最近财务状况和其他的基本信息,而且通过合理可信的财务数据分析的)。一般此类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复杂,资产分布区域广泛,长期股权投资较多,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具体可表现为盈利。

具体公式:

贷款本金损失率=(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贷款利息损失率=(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操作思路:利用分析得出的企业财务指标结果,判定公司的信用评价等级。在分析信用评价等级和贷款形态的情况下,计算不良贷款的本息风险度等级,并以此来计算不良贷款本息折扣率和现值。

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估理论的欠缺限制了发展

截至目前,对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行业,我国还没有较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因为资产评估所遵循的评估规范和条例,主要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房地产估价规范》、《城镇土地估价规程》、《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等。然而这些规范只适用于实物性质的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不适合对金融类的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所以,对于那些非正常交易,非连续运行,无收入或收入减少的不良资产来说,它们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规范条例。而且,根据《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评估程序和评估办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不然,必然导致同一性质的不良资产的评估价值产生差异,进而也使这些不良资产处置的评估现值产生差异。

(二)评估价值产生的差异较大

在处置抵押物的不良资产时,时常发生实际处置价值与评估价值差异很大的现象。根据评估案例和交易情况的对比统计分析,得出评估值范围的误差一般是在14%左右。而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价值之间的差值,却远远超过这个范围。主要原因如下:1.对于停止、倒闭的企业,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2.多数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连续、不完整、不完全的。3.一些不完全相关的其他评估数据不完整。4.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无法出示投资合同或协议。5.企业的少数房地产并没有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手续文件证明。例如,依据现有的评估惯例,只有委托方出具了评估对象的相关产权证明,评估机构才能对委托方拥有的合法资产进行评估。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许多专业的评估机构在处理待处置的不良资产时,因待评估企业不能提供完整齐全的相关产权证明,导致评估机构很难确定评估对象的产权的所属价值,从而给评估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存在低估的现象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评估机构给出的评估价值比实际处置价值要高。然而,仍然有少数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敢于违背职业道德规范,迎合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协助企业完成收购金融不良资产的违法行为,只为达到负债企业快速变现的目的和收购低估价值企业的需要。当然还有个别的金融管理公司人员和一些品质不好的潜在买家,故意直接或间接地干扰实际公允价值的确定,干涉评估人员的评估,从而影响到评估价值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非财务因素

一般情况下,在处置过程中,想要准确确认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结果是困难的。因为它的评估价值不仅受负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职工的安置还款意愿;企业未来发展的社会信用;企业的固定资产变现和债权到股权的转换;投资者企业现有的价值和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许多专业评估机构对企业现有资产成本方式的评估;对企业未来盈利的网络营销的影响;企业声誉;还有评估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这些非财务因素,需要资产评估师在实际操作中多多积累经验。

三、完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建议

(一)研究编制相关的评估标准体系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和一般性质企业的资产评估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评估形式,在评估方法运用上应该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在使用企业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金融不良资产的特性,认真探究金融不良资产的状况和结构特点。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从而制定适用于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标准体系。

(二)对非市场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

在实务中,评估价值与处置价值之间将会有不小的误差幅度,非市场因素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非市场因素问题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制定出具体的规则和方法,建立公允价值的资产评估体系,并基于非市场因素具体分析,进一步调整价格分析结果。在满足法律、企业、政府和其他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配置和调整,最终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行业建设,提高专业能力

应加强行业建设的诚信,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标准,营造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制定可以让人接受的收费标准,提高评估机制的规范。调动评估机构对评估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快速推动评估工作的发展完成进度。评估人员应当注意提高专业的评估能力。由于这类资产比一般的资产评估业务要更加繁琐和复杂,所以要求相关的评估人员拥有广泛的知识内涵。因此,为了把评估工作做好,要求相关的评估人员每年必须进修学习专业知识,保持和提高评估专业能力。实施严格的评估程序,以确保评估方法的正确使用。

评估人员要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基于职业的责任感,严格执行指导建议和准则规范。评估在实施和分析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找有用的信息,仔细探究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这类资产的评估价值。此外,关于评估方法,还应对其范围和前提的使用谨慎考虑,为正确评估不良资产提供保障。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第9篇

关键词:汽车金融,加入,WTO ,金融业发展, 社会资金, 必要性分析 ,汽车服务业, 汽车金融公司, 汽车人才

自2003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国内汽车金融业就开始蓬勃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此,汽车金融的重要性和社会性也逐步突显,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

一、专业设置依据

1、汽车金融业的兴起。汽车金融是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由汽车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它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金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汽车金融的起源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初期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当时汽车还属于 奢侈品 ,因而银行不愿意向汽车消费发放贷款。这给汽车购买者和销售商造成了障碍,致使很多数消费者买不起汽车。但制造商提供的分期付款却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生产、运营资金,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20年 代初,美国的汽车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 金融公司 ,从而开始了汽车信贷消费的历史。综观国内汽车金融市场,汽车金融服务逐渐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进化,传统售后服务活动也在逐步向新型售后服务转变,进入了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教育教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密切根据社会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来说,加强汽车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能力,对于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就业意义重大。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了汽车金融专业设置的需要。

2、汽车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在我国,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销售量的急剧增加,巨大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带出了对汽车金融人才的需求。据了解,汽车金融公司对于国内来说,还是属于新生事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汽车金融人才对于诚信的要求比较高,人才的类别应该属于有特殊""专长""的金融管理者。前程无忧的高级顾问张东扬介绍,在美国和香港,类似于中国内地这种汽车企业直接做汽车金融服务的并不多,主要还是由银行以及信托机构负责汽车金融服务。与国外比较,国内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尚未健全,因此在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中,最关键也是最辛苦的职位就应该是风险评估了。某金融专家分析,金融公司的销售代表应该是汽车金融公司的主力军,需要的数量最多,主要负责沟通联系客户、经销商和银行,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有关汽车销售的经验。而清收主管,实际上就是公司负责追讨债务的,需要有银行工作的经验,懂得信贷和担保的流程。据了解,汽车金融行业现在最缺乏的是监管人才、管理人才、关键部门的业务骨干这三类人才。同时,汽车金融公司本身就承担着比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企业规避风险的最核心措施就是加强人才的选拔和管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再祥指出:首先,监管人才能否通过对租赁、资金应用、分支建立、延伸业务等的详细了解,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配套政策都起着关键作用;其次,管理人才主要指财务总监、副总经理等职位,属于企业中的领导团队,是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最后是关键部门的业务主体,其中包括风险控制、软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操作人员,以及市场开发和营销人员,他们也是数量最大的业务主力军。 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都是依托国际知名的汽车经销商建立起来的。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不同,汽车信贷对象一般都是个人和小群体,为了保证汽车金融公司的正常运营,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有优秀的管理技能,评估人才也必须有很高水平。 究竟由谁来填补汽车金融人才的空缺呢?王再祥认为只能靠其他领域的人员作为暂时的""替代品""。 处于中高端的监管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的补充,60%应来自商业银行,他们的优势在于比较熟悉信贷业务和熟悉金融领域,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习惯于传统的银行经营思维模式,与汽车金融公司的观念不相符。另外的40%将来自汽车企业,他们的优势在于对汽车服务熟悉,但是容易形成厂商信贷的理念,把金融服务也当成和汽车一样的商品出卖经营。而汽车金融公司比较初级的职位,将由来自高职院校中的汽车金融的毕业生进行弥补,他们将通过在岗学习成为首批真正的汽车金融人才。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其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汽车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金融的发展。目前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需求很大。高职培养的岗位主要是汽车信贷的贷前的销售代表以及贷后清收人员。包括帮助客户设计贷款方案,调查客户的信用状况,资料审核,办理车辆的抵押登记,办理出款手续,办理车辆保险,负责对贷款进行催收等。

二、规划专业培养目标

1、素质目标。

(1)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备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不断学习,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适应本专业工作的需要;具有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

2、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日常的基础知识;具有阅读和

翻译本专业外语资料的初步能力;具备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

(2)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

(3)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

3、能力目标。

(1)掌握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贷款,理财,信用评估)。

(2)能够熟练操作汽车营销、信贷、评估、网站建设与信息反馈等汽车售后服务。

(3)能够具有办理汽车保险与理赔的相关业务能力。

(4)具有汽车驾驶基本技能,达到小型汽车驾驶技术合格水平

高职汽车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金融服务重要环节:贷前调查和贷后清收人才。通过对该专业合理的规划,针对本专业现状,提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有效的专业培养途径,从真正意义上为汽车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好地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资产评估 专业建设

1、国内外资产评估行业高等教育现状

1.1 国外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在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在评估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形成了一套由准入考试教育、高等教育和后续教育构成的完善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早在1894年于英国成立的伦敦城市大学,便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其研究重点是在金融、投资等经济环境下,运用定量方法对资产与投资市场互动关系进行评估;美国的霍夫斯特拉大学设有房地产评估、收益资产的评估、评估原理与程序及专业操作规范等专业;新西兰梅西大学设有资产管理专业,具体方向有城镇评估、乡村评估、房地产评估三大方向。

在澳大利亚资产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重视。1972年南澳大利亚大学率先开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开始授予资产评估专业学位。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使学生了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其未来的执业素质。由于澳大利亚具有完善的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目前,澳大利亚资产评估协会已将大学学历作为入会标准,在大学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并有两年相关工作经历后,可以直接申请成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可见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

1.2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中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和探讨的逐渐深入,进入九十年代后,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学科建设,并开始招收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本科生。后来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市场上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也有了大量的需求。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的建立以后,促使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方向改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一些院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而且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也建立了本科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并开始进行招生。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资产评估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体系,评估人才缺口较大,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培养数量严重不足。到2010年,全国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有14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只有几百人,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评估行业的需求。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方面由于起步晚,目前也处于探索阶段。

2、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思考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道德素质要求。对资产评估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并是仅仅停留在遵纪守法的水平上,而是要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起标帅作用。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规范、讲究职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不仅能够始终坚持独立、公平、公正原则,而且能够与一切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风气作斗争。不仅将资产评估作为一种职业,而且能够真正作为事业来对待,关心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积极为行业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工作中能够勤勉尽责、廉洁自律、精益求精,谦虚谨慎,团结和带动周围的同事共同为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不断作出努力。

(2)知识储备要求资产评估高等应用型人才应掌握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掌握每个专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资产评估涉及多种特殊行业,需要资产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涉及土地和房地产的评估应具备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涉及税基评估应具备税收与财政学的专业知识;涉及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应具备金融和保险等知识;涉及车辆和机器设备评估,应具备机电设备专业知识;涉及珠宝鉴定的应具备专业珠宝鉴定方面知识。

(3)能力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资产评估人员,首先要具有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正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动向及趋势,把握重大资产评估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和理念,并合理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去;其次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如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2.2.1 完善课堂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开设的,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掌握一般技能,重在教授系统的通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的教育课程群,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通识教育课的宗旨不是重在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以有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之外,还应包括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具方法科学及艺术素养、体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精选出来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群。该课程群应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财务会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另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专业基础知识跨度大的特点,还应开设机电综合技术、建筑工程概论、财务管理、证券期货理论、管理学原理、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宽度教育的基础上,将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向系统化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群。资产评估专业课程是资产评估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明确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关系重大。这一必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机电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投资项目评估等,设置的课程应能直接与注册资产评估师(CPV)考试衔接。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专业主干课学业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专业拓展和深化教育,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既获得各种必要的知识,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该课程群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税基评估、财务报告分析、珠宝收藏品评估、企业战略管理、国际评估准则等课程。

2.2.2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开设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课程。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是一门将资产评估理论与资产评估实务融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的资产评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开展融合会计、评估等内容的综合模拟实验,强化文理渗透的力度,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为特点的教学内容服务(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让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件进行交互式的探索,使学生以评估理论为工具解决实际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学生通过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既可以检验与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上所学的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与方法,又可以补充学习书本上没有的,而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的资产评估业务知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与方法,缩短资产评估学专业在校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促进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坐下去能写,站起来能说,深入实践能干”。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组建评估培训师资库,请资产评估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到学校,以讲座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业务水平;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具有资产评估研究生方向的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或者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资产评估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安排青年教师到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资产评估实践活动,以强化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结果;评估机构;评估人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06-02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飞速,目前已渗透到企业改制、证券市场、金融监管、房地产市场、财产征税、司法鉴证等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资产评估是许多经济活动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具有重大贡献。

资产评估结果作为一个财务信息,涉及会计领域、管理领域、金融领域、经济领域等各个领域,其对企业、社会甚至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在资产评估行业,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针对同一评估对象,在同一评估时点,相同的评估目的,采用同种的评估方法的条件下,不同的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资产评估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速发展的世界,评估对象不再是单一的资产,而是趋于综合化、复杂化、多元化。企业兼并、企业出售、股份经营、担保等中的资产评估,单一衍生证券资产成本的估计问题,新兴市场的价值评估,对于国际化多业务公司的价值评估等,对这些待评估对象的评估,不同的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所得的结果差异更是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呢?为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同种资产评估方法下的结果差异形成原因。

一、资产评估结果差异的产生原因

以下分析资产评估结果出现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同一评估对象、同一评估时点、相同的评估目的,采用同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一)各个评估机构之间缺乏交流

实务工作中,经常发生这样一种现象:同样的资料,同样的条件下,交给不同的资产评估机构,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的评估机构分为会计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土地评估事务所、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财务咨询公司。各种评估机构都会有本机构的一套资产评估程序和评估工作规范,不同的评估机构拿到同样的数据,由于资产评估程序和评估工作规范的不一致,评估模板、数据处理方法可能不同,模板里的参数可能不一样,权重取值可能也不一样,对某些指标的要求不同等;同时,由于中国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不统一,各个评估机构评估依据也可能也是不一样。以上因素将直接导致同种资产评估下的结果差异。

(二)评估人员判断差异

资产评估人员的判断差异是导致同种资产评估方法下评估结果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资产评估人员的判断差异分为一般判断差异和特殊判断差异。

1.一般判断差异。一般判断差异是指在所有的资产评估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判断差异。一般评估判断差异主要有:(1)资产评估人员的评估经验。许多待评估对象,需要大量的人为判断。例如常见的对发展成熟行业的某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判断,这些判断主要是根据评估师的工作经验,资产评估人员评估经验越丰富,考虑的越缜密,资产评估结果越接近待评估资产的价值;评估人员评估经验不足,考虑不周,评估结果难免出现偏差。所以,评估人员的经验丰富程度,将可能直接导致同种资产评估方法下的结果差异。(2)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对资产评估风险的接受程度。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对资产评估结果风险的接受程度不同,也将直接导致同种资产评估方法下的结果差异。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如果能接受较高的资产评估风险,其判断就相对激进,资产评估结果可能偏大;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如果只能接受较低的资产评估风险,其判断就相对谨慎,资产评估结果可能偏小。

2.特殊判断差异。特殊判断差异,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判断差异。特殊判断差异主要有:(1)资产评估资料本身存在的缺陷。某些情况下,评估资料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使评估人员不能拥有充足的资料,搜集资料受到限制,最终导致资产评估结果差异的出现。比如说对某些新产品的经营成本及费用的预测,过去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正常,是否有足够时期的数据可供选择等。类似的还有对于不熟悉的市场领域、技术不成熟的领域等的预测判断,这些特殊情况下判断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也将导致评估结果不一致;有些待评估对象虽然有足够的过去资料,但是评估资料的搜集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对专有技术的评估,专有技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允许提供完整的信息。(2)评估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评估方法分为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特别是当选择收益法时,其基本前提是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有些评估对象的收益或者成本不是全部都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企业的高效管理、积极的企业文化、高素质的人才、潜在的市场等,这些都能为企业创造较高的收益,但是很难用货币来衡量。所以,当选择了收益法,也就选择了大量的人为判断,导致不同评估人员资产评估结果出现差异也是在所难免的。而选择成本法时,人为判断相对就少了,不同的资产评估人员得到的评估结果差异就很小,甚至一致。

(三)评估人员交叉学科知识有待提高

有些资产评估需要对整个行业预测甚至公司所处的整个宏观环境的认知及预测,比如说对某新兴行业的某家公司的企业价值评估,评估人员不仅仅要了解公司的实物资产,这个相对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对企业收益的预测,这个需要对国家政策的导向,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企业未来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更新换代等等的预测,这个不仅仅需要评估人员的评估专业知识,还需要扎实的会计、管理、金融、经济、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

(四)评估人员受到外界的压力

资产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人员评估待评估资产,某些情况下受到外界利益的驱使或者委托方的威胁亦或是第三方的胁迫,使得资产评估机构不能恪守质量控制体系,使得资产评估人员不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破坏了资产评估的独立性原则和客观公正性的原则,导致同种资产评估方法下的结果差异。

二、几点建议

(一)评估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和交流

各个评估机构多交流各自机构的评估程序、评估工作规范、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依据等,尽量使评估程序、评估工作规范和评估依据统一化、规范化,在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创新;加强职业道德、专业术语、评估资格、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为评估行业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积极交流评估中碰到的问题,分享心得,培养经验丰富的优秀评估人员。

(二)着力培养顶尖的资产评估人才

就目前来说,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相对曲折和缓慢,几乎成为特别关注的社会弱势行业,人们甚至一度对其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对此,国家应出示相关政策,使资产评估行业更规范化、更市场化,广泛宣传资产评估行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发展资产评估;社会积极配合,重视资产评估行业、重视资产评估人才,给予其足够的实习机会,有经验的评估人员给予适当的指导;完善资产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体系,后续教育模式可以参照国外成熟的资产评估行业后续教育模式或者国内后续教育相对完善的行业,加以创新,使之适合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从而给资产评估行业营造全面发展的环境。

(三)资产评估人员广泛学习,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资产评估是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科学,资产评估人员应是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需要资产评估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评估人员要有意识地努力学习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时候评估一个项目可能要用到会计、管理、金融、经济、工程、建筑、各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不是借助专家就能完成;再次,资产评估人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执业的过程中恪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资产评估准则。总之资产评估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心态,抓住锻炼自己的每一个机会,努力吸取养分,将培养自己成为一名资产评估行业的顶尖人才作为奋斗目标。

资产评估结果表面上只是提出某项资产或者权利的价值意见,但是,在资产交易过程中,资产评估的结果是确定交易底价的依据,并且成为财务信息,对国家财政税收、企业及银行的经营管理、个人理财等不仅具有直接的当期影响,而且会间接地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了解、分析同种资产评估方法下的结果差异对于客观看待评估结果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估过程中注意导致差异的细节,尽量避免可以避免的评估差异;使评估出来的评估结果尽量趋于待评估资产的真实价值,体现资产评估的客观性原则、公正性的原则;使资产评估更好地为委托方服务,为社会服务,维护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1] [美]杰弗里·费舍,罗伯特·马丁.收益性不动产评估技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李延春,杨海芬,王楠.浅析不同资产评估方法下的评估结果差异[J].商业会计,2011,(31).

[3] 崔劲,朱军.资产评估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姜楠,王景升.资产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唐建新,周娟.资产评估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 论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EB/OL].大家网,2010.

[7] 张梦舟,陈娟.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8] 王淑珍,赵邦宏,孙宇.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1).

第12篇

摘要: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与培训工作的开展策略,希望能为企业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培训体系 员工激励 按需培训

一、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要坚持总体指导原则,一切从有利于企业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的角度出发,完善现有人才激励管理体系,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培训体系的建立要做到针对性培训、按需培训,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进步的双赢,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服务。

员工培训体系建立后要抓好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管理重点放在员工知识与技能更新培训与提高上,遵循按需培训方针,做到结合企业实际与员工情况实施针对性培训,并对培训情况与目标进行落实,后续做好培训成果的评价与总结。培训管理工作中从知识与技能入手提升员工个人素质,要注意培训三大要素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全面培养,让员工在熟悉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自身的工作心态,以更加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验证自身所学知识,锻炼自身所学技能,在认真负责的心态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在培训工作实施中,还要注意及时对培训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为了评估员工培训成绩和培训绩效,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总结评价及时发现员工新的培训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可找出培训目标与现实培训工作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升培训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培训体系的完善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员工培训体系的开展策略

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要在上述指导思想下进行,从多个方面入手,落实培训实践,评估培训成果,推动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真正做到按需培训与全面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服务自身进步与发展。

完善培训体系时要注意体系运转安排与准则包管。培训体系的运转需要制度保驾护航,因此对于各项规定准则要做到清晰明确且积极落实,从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负责人、培训方案、培训评估等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完善,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展开员工培训课程,从而确保培训真正做到言之有物,真正为员工提供进步资本,实现其知识、能力与态度三方面的进步,让员工将所学真正转化为服务企业的各种资本,推动企业管理与生产方面的高效运转,在企业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展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建立还要配合强有力的执行力来贯彻落实,发挥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对培训的认可度和信任度,真正落实到自己身上,从而避免形式主义的老路。在评估中一方面要对培训课程的实施执行进行全程监督核查,一方面要对参与人员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监督,从而确保培训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到位。

完善培训体系的过程中,在积极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将企业内部岗位职责、岗位技能需求清晰明确地传递给员工,让他们明晰自身的职业知识与技能需求,在培训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事半功倍,从而熟练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个人整体素质,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员工绩效,应对企业发展中的各项问题与挑战,从行为、认知、技术、纪律、责任心等多个角度把握本职业需求,真正在培训中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双赢,完成企业发展目标。

培训体系建立后,还需要注意后续维护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要建立长效的后备人才培养通道,通过交流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积极上进,实现个人价值目标,将个人的进步最终转化为企业进步的力量。企业在后备通道建设方面,要尽量做到量体裁衣,从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等多个门类出发,建立专门通道,让员工可根据自身努力目标谋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通道,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加强企业与优秀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

培训后续工作培训成果的总结与评估是尽可能发挥培训价值的另一大要点。企业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机制,对员工个人知识、能力进步情况进行评估,可通过运用积分卡制度来增强员工对自身进步的认知与感悟,及时总结受训情况,并将其列为重要绩效内容,保证培训成果考核的及时性和功效性,从而为企业发展管理服务。态度评估可通过培训长效跟踪机制实现,通过长期考察评估员工岗位表现了解其工作态度,及时了解其工作缺陷及进步,为后续培训工作提供参考,方便下一阶段培训计划的制定,形成长效模式,服务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建立要在遵循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从培训制度、内容、方法、执行力、考核、评估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到全面培训与按需培训,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墨晗.我国企业物流金融研究[J].财经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