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0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组织领导
成立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二、风险评估的范围
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征收与补偿项目的房屋登记中涉及大额抵押。在建工程抵押与预抵押。土地与房屋分押登记和撤销登记等类型的,行政处罚涉及停产停业、没收非法所得以及罚款等适于一般程序的均应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三、风险评估的内容
1、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征收与补偿项目。实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是否按照法定程序逐一逐次落实;征收补偿标准是否符合房地产市场行情;征收资金、补偿方案是否落实和通过;征收区域内民情民意满意度;征收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其他不稳定因素分析;防范对策和处置预案。
2、房屋登记项目。房屋抵押中的大额抵押、土地与房屋分押、在建工程抵押与预抵押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办理;受理要件是否齐备;适用法律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较大风险和社会风险。撤销登记中是否调查取证达到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得当;是否告知当事人或与当事人进行事前沟通;可能带来的行政风险、经济风险和司法风险预测。
3、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处罚是否严格依法定程序实施;相对人对处罚事先告知的反映;可能带来的司法风险预判。
四、工作制度
1、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谁管理、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原则,对属于风险评估范围内的项目由具办部门的负责人或分管局长提出评估申请和初步意见,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
新产品上市,新产品需要标准,但又缺少生产新产品的企业,这其实是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定位标准的层次,例如首先行业标准、协会团体标准等,然后经市场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转化为国家标准,便可有效消除其他行业企业的疑虑。除了上述这些在电工行业中曾发生过的、影响较大的风险示例以外,还有一些相对常见的标准化风险。按标准研制过程划分,主要包括:一、标准计划阶段的风险,如标准计划适用对象、用户含糊不清、技术归口不协调;二、标准计划研制阶段的风险,如标准计划研制过程中对反对意见的处理不恰当、标准计划延迟过长;三、标委会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如标委会不作为,常年不开展标准计划研制任务,甚至标委会乱作为,以标准研制为名义,向行业收取不合理费用等。
一、电工行业标准化管理流程
目前电工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应从上而下,与下图一致)从标委会到行业部门再到国家标准委的三级管理流程。电工行业标委会主要负责向行业征集标准计划、上报标准计划、标准计划获批准后执行、以及标准计划研制完成后的报批工作。电工行业部门主要负责审核电工行业标委会上报的标准计划、标准计划审核后的上报、与其他行业部门就各项标准计划做出协调、以及标委会完成标准计划研制后复核并向国家标准委报批。国家标准委则主要负责各行业上报标准计划后的审核,组织各行业就标准计划之间的潜在矛盾开展协调,审核/协调标准计划后正式批准标准计划,以及对各行业上报标准报批稿进行审核、正式批准标准。综合上述标准化管理流程,标准计划阶段是引入风险评估的可行阶段。在标准计划阶段各方信息同步共享,可以就标准研制过程中可能预见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后续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升标准化工作质量。
二、标准化过程引入风险评估的建议方案
根据电工行业标准化风险示例的整理以及对标准化管理流程的分析,建议考虑在标准计划阶段引入以下方面的风险评估。首先,针对标准计划阶段的风险评估。该阶段风险评估内容包括:对标准化对象和适用范围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保证所开展的标准化对象符合标委会工作范围,明确标准用户群体所承担的标准化责任。对标准计划执行机构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确保法律责任与归口标委会、起草单位相匹配。例如,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标准研制,世界各国主要以充电接口安全责任由汽车端承担或由充电端承担判断标准计划执行的主体责任落在哪方。对标准属性进行风险评估,是为了保证标准化对象与标准属性相匹配。例如,对于刚刚投入市场的新型产品,以GB/Z的形式研制标准更有利于根据市场反映及时对标准开展修订。对标准市场相关性进行风险评估。这实际已经是国际标准化的常规做法,目的是明确标准对象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或者在市场上的发展潜力。对标准计划与其他标准或标准计划的协调性进行风险评估。一方面是避免标准矛盾、重复;另一方面,随着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确实需要标准研制过程中各方的协调、协作机制。第二,针对标准研制阶段的风险评估。该阶段风险评估内容包括:对标准起草组资源适当性的风险评估。目前国际标准立项准则是需要满足标委会2/3赞成且有5个P成员参与起草,而国内标准立项缺少有关规定,导致标准研制过程参与单位较少,无法反映多数群体利益的情况发生。对标准技术性意见处理适当性进行风险评估。在标准研制过程中、甚至是标准研制完成后,出现对标准的技术性意见是正常的。由于各方利益博弈,在标准研制完成后,一些技术性意见未得以接受,这也属于常见的情况,但需要对这部分技术性意见做出不接受的合理解释和明确记录。对标准研制周期时长做出风险评估,主要是促进标准计划执行机构合理的预计标准研制周期,保证标准研制及时反映市场发展。例如,国际标准研制的做法是:对研制周期超过3年的国际标准重新评估所需时长,对研制周期超过5年的国际标准强制要求重新立项。第三,针对标准验证、调研的风险评估。标准质量的高低肯定与标准计划执行过程中开展的验证、调研是否充分存在紧密联系。第四,针对标准体系的风险评估。一方面是对各标委会标准体系之间相互协调的风险评估,这样可以尽量在标准化前期阶段消除重复、矛盾。另一方面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对标准体系的相应扩展完善,保证标准反映市场需求。以上为初探电工行业标准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思路,供各方探讨。
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化与技术评价中心
合规管理工作计划【1】
为建立健全风险合规管理制度,完善风险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合规管理责任,构建风险合规管理体系,有效识别并积极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合规。我部制定20XX年初步工作计划。
一、合规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风险合规管理机制,实现对风险合规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确保我行依法合规经营。
二、合规文化
倡导、培育和推行合规文化,推行“小蜜蜂精神”、“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培养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倡导诚实、守信、正直等职业道德与行为操守,惩处各种违规行为,鼓励主动报告合规问题和合规风险隐患,促进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三、工作思路
1、协助高级管理层制定、推动和执行我行的合规政策和措施,参与支行业务流程再造,为各部门及支行提供政策法规支持;
2、正确处理高级管理层提出的合规方案和合规工作要求,每季度对风险合规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并向高级管理层提交合规风险评估报告,以确保被认定的合规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全年持续性推行合规文化的倡导,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4、主动对各部室及支行违规事项或存在合规风险的相关事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非现场检查,对发现的合规风险或合规问题对被检查对象提出整改意见和提交相关处理意见。
5、建立举报监督机制。在员工中树起依法合规经营和控制合规风险的意识,为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有效的举报保密和激励机制。
6、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认真借鉴学习他行先进经验,结合我行实际,建立健全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
7、对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规则、监管意见和风险提示等监管文件准确理解和把握监管部门的要求,并有效执行这些文件的相关意见或建议;
8、持续性梳理补充行内各项规章制度。
合规管理工作计划【2】
一、目前状态
本行合规部正式成立于XXXXX年XX月,目前人员配置为,虽然任职人员的银行从业经验比较长,均为 XX年以上,但对于此方面的工作仍尚缺部分经验。我部在X月中旬至X月上旬对柜台业务、信贷业务进行了全面初检。对柜面的基本业务和服务规范采取了现场及非现场检查的方式,由于经验不足,较为重要的部分未能做到详细查看;信贷业务方面,抽取了部分时间段的信贷档案,进行了百分百的检查,也采取了“回头看”的方式进行了二次复查,并在第一次营业部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对信贷业务检查报告进行了修改,按照发起行的报告格式进行了重新整理,进而得到有效改进。
二、20XX年工作计划
1、加强个人在业务流程和制度上的学习,争取短时间掌握所有的行内制度以及业务部门及营业网点的操作流程,必要时可向XX行合规部进行学习交流。
2、加强对各营业网点及业务管理部门的检查力度,做好检查时间计划表及检查的注意事项。
3、加强对新建的XXXXX站的管理,建立好检查机制。
4、协助高级管理层制定、推动和执行我行的合规政策和措施,参与各业务部门流程梳理,为各部门提供政策法规支持。
5、正确处理高级管理层提出的合规方案和合规工作要求,每季度对风险合规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并向高级管理层提交合规风险评估报告,以确保被认定的合规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6、全年持续性推行合规文化的倡导,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7、主动对各部室及支行违规事项或存在合规风险的相关事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非现场检查,对发现的合规风险或合规问题对被检查对象提出整改意见和提交相关处理意见。
8、建立举报监督机制。在员工中树起依法合规经营和控制合规风险的意识,为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建立有效的举报保密和激励机制。
9、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认真借鉴学习他行先进经验,结合我行实际,建立健全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
10、对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规则、监管意见和风险提示等监管文件准确理解和把握监管部门的要求,并有效执行这些文件的相关意见或建议;
近期有关脑卒中的大量临床研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对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脑卒中的临床管理寻找最新方向。梅斯小编就近期脑卒中重要的指南共识进行回顾。
【1】201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多次反复讨论后对常用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达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以便于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1)推荐使用ABCD2评分法或ABCD3一Ⅰ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由于较高的影像要求,ABCD3一Ⅰ评分法更适用于院内神经专科医师对TIA患者的危险分层。
(2)推荐临床应用Essen量表或SPI一Ⅱ量表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复发风险,但二者的预测作用有限。
(3)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国人的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指南详见--201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
【2】AAN最新指导意见:PFO的卒中复发预防该不该推荐封堵术?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近日更新了关于复发性脑卒中和卵圆孔未闭的实践报告,并发表于神经病学杂志。在本次更新中,学会强调了不要常规对隐源性卒中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实施经皮封堵术。
主要执笔者,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Steven R. Messé指出:“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而关闭PFO这一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他表示,本次更新是因为他们相信患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当知道PFO很常见,并且卒中复发的风险很低。
指南推荐要点:
1,临床医生必须建议患者仔细考虑经皮PFO封堵术,患有PFO是一个常见问题,大约每4人中便有一例。想要确定卒中或TIA是否由PFO导致是很困难的。关闭PFO对降低卒中风险的有效性仍不确定,并且虽然少见,但这一操作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并发症(A级推荐)。
2,临床医生不应该在研究之外的场合给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PFO患者常规实施经皮封堵术(B级推荐)。在极少数情况下,如尽管进行了充分的药物治疗,并且并未发现其他已确认的机制,发生了复发性卒中,如果可用,医生可以提供AMPLATZER PFO封堵器进行治疗(C级推荐)。
3,在没有其他抗凝指征时,对于隐源性卒中和PFO患者,医生可以定期提供抗血小板药物而不是抗凝药物(C级推荐)。
4,在少数情况下,如卒中复发的同时患者正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医生可以给隐源性卒中和PFO患者提供抗凝治疗(C级推荐)。(指南详见--AAN最新指导意见:PFO的卒中复发预防该不该推荐封堵术?)
【3】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循证医学指导原则下,参考国际规范并结合我国国情,依据 2011 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的研究证据编写了该指导规范。
推荐意见:
1. 微导管超选造影证实血栓长度 >8mm、后循环病变、心源性栓塞、静脉溶栓无效及其他影像学证实为大血管闭塞患者, 建议优先机械取栓(Ⅰ类,证据水平 C)。
2. 选择机械取栓时,支架取栓系统(如 Solitaire 和 Trevo)通常优先于螺旋取栓器(如 Metci)(Ⅰ类,证据水平 A)。与支架取栓系统相比,Penumbra 的相对有效性尚不
明确。
3. 经过严格选择后的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单独使用 Solitaire,Penumbra 和Trevo 取栓或与药物溶栓联合使用(Ⅱa 类,证据水平 B)。
4. 除 Solitaire、Penumbra 和 Trevo 之外的机械取栓系统的作用尚不肯定(Ⅱb 类,证据水平 C)。
5. 机械取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建议术中造影观察(>10 分钟),如发现血管闭塞,建议一期行血管内成形术。(指南详见--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
【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6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 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t疗急救转运网络, 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5】2016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
2016年7月,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委员会更新了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指南,该指南综合了最新证据摘要和循证建议,目的是为患者,患者家庭和照护者提供支持,教育和技能培训。(指南详见--2016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过渡护理的管理)
【6】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
2009 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了《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中国专家建议》),2015 年对该《中国专家建议》做了更新,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该《中国专家建议》结合国际相关研究的数据和建议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和临床实际情况,对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对VTE 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重点对内科住院患者VTE 的预防指征及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推荐,且对于特殊人群如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人群的VTE 预防方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中国专家建议》中还有两个附件,一个为肝素的不良反应――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的处理原则,另外一个为预防失败而发生VTE 的治疗原则。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VTE 预防的指南、专家建议提出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重点介绍了《中国专家建议》的主要内容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应用方法,以促进读者对该《中国专家建议》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提高内科医生对VTE 预防的重视程度,简化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法,最终使内科住院患者VTE 的预防工作得到加强,令患者获益。
1基本概念
灾后评估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实施的时间,可分为灾后紧急救援期的评估、持续救援期的评估和重建恢复期的评估;根据评估的内容和详细程度可分为专题的细致评估和全面的粗略评估;此外,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还可分为针对个体的评估和针对群体状况的评估等。传统意义上的评估工作主要是对工作效果的考核与评价,重点关注的是在管理或执行结果方面的评估内容,而在专业技术领域缺少具体的过程评价工具和技术方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和《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工具》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了规范的相关评估工具和技术方案参考。新形势下的灾后防病工作主要特点是动态监测救灾工作的进展与灾情的变化,及时调整防病策略和防控措施。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和测量工具。基于目前的理论认识和研究进展认为快速评估、需求评估和风险评估是救灾防病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也是卫生应急管理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和依据。
1.1快速评估灾后快速评估是指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开展的,以及时了解灾区基本公共卫生状况、分析灾区居民首要卫生需求为目的的、调查内容简洁、现场可快速完成的评估。在开展救灾防病工作过程中,针对某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可以开展快速评估工作。
在自然灾害发生初期,由于基本通讯设施可能受到影响或灾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往往无法获取第一手灾情信息,需要医疗卫生机构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体系,并协调跨部门的相关机构,积极主动的开展评估工作,及早了解灾情,初步掌握医疗卫生机构的损失情况,以及重灾区灾民的生存状态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情况。对不同自然灾害开展快速评估的优先评估内容有所不同,通过快速评估首先应了解灾区是否需要调遣应急队伍和调配应急物资,其次根据灾情相关信息掌握的情况,可以开展以公共卫生相关需求为主的评估工作,也可以开展以公共卫生暴露风险为主的评估工作。
通常情况下,在救灾防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救灾或防病工作的需要,可以适时开展快速评估工作,以动态了解和掌握防病工作效果或对公共卫生或疾病控制关注的专题开展快速现场评估。
1.2需求评估灾后需求评估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各个阶段,通过现况调查或应急监测,快速收集、分析灾情与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确定受影响人群面临的公共卫生危害和潜在健康风险,评价已采取的救灾防病措施的效果,从而提出各阶段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确定优先的干预措施,并进行政策建议的过程。
灾后需求评估是一个对灾情与救灾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其结果是对个体、机构、共同体或社会需求的确定。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暂时性评估结论的过程,是救灾防病工作的基础。灾后迅速开展灾区公共卫生状况和需求评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息谬误,摸清灾害的大致影响,识别紧急的、重要的健康威胁,明确公共卫生工作重点和优先顺序,力争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最急需的工作领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反应过度或不足,在整个卫生应急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3风险评估灾后风险评估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灾害所波及地区的灾情、及其在灾区可能产生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人群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一般通过现况调查或应急监测,识别灾害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公共卫生风险要素,描述各风险要素发生的可能胜、后果严重性及其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评价风险等级。根据不同风险要素的等级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部门需要快速并动态掌握灾情、伤情、病情、疫情;快速掌握饮水、食物、生产居住环境状况,包括房屋与公共卫生设施破坏、燃料短缺、人群迁徙与安置、生物媒介与生态环境的改变;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状况,以及这些危害的特征与风险。动态掌握灾害状态下人们的暴露因素、健康行为危险因素、精神心理创伤与其他脆弱性因素等,以及这些因素的分布特征与风险。动态掌握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有效性与剩余风险;医疗卫生救援需求;评估恢复重建卫生学需求,以及医疗卫生系统内恢复重建的能力和所需要的资源。提供客观事实、传递权威信息,以动员人力和财政资源,避免不切合实际的报道或谣言传播的危机风险。
2评估方法
快速评估、需求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并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短期行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交义衔接的持续过程。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同阶段,应根据救灾防病工作的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可以相互交义和包含。评估工作的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多样胜,我们应关注防病相关部门的组织特点,重视评估的目标,找到适合自身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2.1快速评估由于救灾工作的时间紧迫性,灾后开展公共卫生快速评估主要注重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对准确性和细致程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快速评估一般要求在灾后紧急救援期完成,不需详细针对某一卫生学专题而要求全面粗略掌握灾区的卫生状况,一般针对群体而非个体,即多为对灾民安置点而非灾民个体进行调查。
通常在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包括卫生状况发生极大改变,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快速评估旨在灾害发生后尽快确定灾区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风险隐患,使采取的卫生应急措施与灾区的实际需求尽量相一致,从而有效开展紧急救援期的救灾防病工作。
2.1.1评估对象和方法灾后时间紧迫且人力等资源极其有限,因此快速评估不适宜采取入户(眼篷)逐个调查的方法,评估者应当采取实地考察和知情者(如安置点管理员)访谈的方法。首次现场快速评估的内容应简略易操作。
从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的灾后救援工作实践来看,灾民大规模转移安置是灾民紧急救援期和持续救援期的主要安置方式。因此在灾民安置点开展快速评估能够反映绝大多数灾民的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1.2评估的主要内容由于灾后基本生活状况和卫生条件均发生重大变化,而快速评估的直接目的是在灾害发生后尽快确定灾区最主要的公共卫生威肋、和隐患。因此灾后快速评估需全面了解灾民的居住、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既往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媒介生物、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灾民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全面了解灾区居民的卫生状况和分析需求。
2.1.3评估的必要准备各地卫生部门日常应熟悉快速评估工作工具,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订,建立评估队伍并开展必要培训,开展灾后开展评估工作的人员和技术准备。灾害发生后,评估人员前往灾区前要携带必要的野外生存装备和物资,注意人身安全。
2.1.4评估结果的使用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评估为依据制定救灾目标与行动计划,并制定灾后紧急救援阶段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因此,评估的结果必须及时呈报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必须尽快地呈报当地政府(救灾指挥部)等相关决策部门,便于其及时掌握信息,制定或调整救灾防病措施。同时,在当地救灾指挥部门的安排下,评估结果可以适当方式进行网络或新闻媒体的,以尽快争取其他地区的物资、人力和财政等资源的支持。
2. 2需求评估根据自然灾害发生后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卫生应急各阶段评估需求的不同,可以将灾后需求评估分为快速需求评估、详细需求评估、专题需求评估3种类型。
快速需求评估一般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灾区开展的快速卫生评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灾害发生24 h内、3d内和1周内等不同时间段对灾区群众居住情况、饮用水、食品、环境、医疗卫生服务、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相关信息进行快速评估。在此阶段要尽快获得灾区的第一手资料,其及时性要比完整性和准确性更加重要。如仅需要了解灾区大致情况以辅助决策时,采用快速评估的方法既能快速得出结论,也能节省资源。
详细需求评估是指在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基本结束、灾区居民已经得到临时安置、灾区生产和居民生活秩序开始陆续恢复的状态下,开展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评估。此种评估与灾后紧急状态下的快速评估不同,时间紧迫性的要求不是第1位,更重要的是根据需要确定评估对象和内容,以发现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卫生防病工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人群,提高卫生防病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集中安置点、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开展详细评估尤为重要。评估内容要求尽量全面和细致,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适时调整评估内容、方法和频率,以便动态掌握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变化和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公共卫生威胁。
专题需求评估是指在快速评估或详细评估的基础上,为发现所关注问题的现状、严重程度及主要原因、可能的危害、既往措施的效果等,针对已发现的灾区某项特定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开展的更为深入、周密设计的评估。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危险因素或危害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例如灾区传染病的暴发风险、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损毁和恢复情况、安置点特殊人群的营养状况、灾后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专项评估针对某项具体的问题开展,一般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组织和实施,其针对性、专业性更强,更能发现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灾后的公共卫生评估要求简单、迅速、针对性强。因此,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准确性。评估的频率和范围应依据灾区不同的状况和特征、资源的可利用性等因素而确定。灾后的卫生评估不同于常态下开展的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的决策建议应充分考虑灾区现有的资源状况,重点考虑优先性和可行性。
2. 2. 1需求评估的主要方法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现有信息分析利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和监测等。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往往综合采用以上多种方法,相互补充,互为印证,以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具体的方法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组合。根据评估目的、评估的时限要求(快速)、现场状况及评估队伍的力量确定评估方法和抽样方法,组建评估队伍并进行培训,实施评估,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确定了评估对象是哪些人群后,要对评估对象进行选择,即抽样。抽样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定性评估方法多采用非概率抽样,以目的抽样为主,即选择能为评估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评估对象。由于定性评估方法注重对评估对象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信息,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很少,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随机抽样。快速需求评估中,定量评估方法主要是为了对特定评估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需要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
2. 2. 2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需求评估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现场调查掌握波及地区居民和临时安置点灾民对公共卫生基本服务的需求,了解灾区医疗卫生单位因灾受损情况,评估灾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灾情、伤情、病情、疫情,摸清灾害的大致影响;了解饮水、食物、环境和精神心理创伤等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了解灾害状态下人群健康行为危险因素,分析灾害相关健康危害;了解灾区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了解医疗卫生系统服务能力,提出公共卫生服务的恢复方式、进度和资源需求等;评价已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有效性,调整工作计划。
2. 2. 3实施需求评估的基本程序(1)评估工作组的成员接到指令后,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现场;(2)评估工作组与地方有关部门联系或会而,通报工作任务,介绍工作组成员组成及分工,获得与灾害类型与受影响地域有关的信息;(3)根据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的结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的和内容,制定初步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及时、高效地开展工作;(4)与当地相关人员组建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现场评估工作。联合工作组可根据需要分设相应的小组,联合工作组应明确各小组及成员工作职责和分工,建立定期/每日例会或情况汇报制度;(5)在开展工作前要召开工作组会议,统一认识,了解事件相关信息,建立组内工作机制。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6)检查现场工作所使用的相关设备、物资的种类和状态,并掌握使用方法;(7)在已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开展评估调查。每天评估结束时,应进行简短的小结会,及时交流各小组工作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探讨对策和下一步的工作,合理调整评估组内部分工和职责等;(8)将每日工作简报及时上报或反馈相关部门。如发现重大线索、异常情况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时,要随时报告;(9)评估结束后,迅速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成事件初步评估报告,并以书而形式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调查结论和建议。整个评估结束后的2-3d内应召开工作汇步民与讨论会。
2. 2. 4评估结果。评估结果跟评估目的密切相关。利用文宇和图、表等形式描述评估结果,点明问题,突出重点。结果描述可分为以下几部分:(1)分析灾后的健康相关风险:主要描述灾区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和营养、环境卫生情况,媒介生物密度和分布、影响重点传染病发生的主要风险、传染病风险评估,灾后脆弱人群(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的数量及分布;(2)分析灾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需求:主要描述灾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现状、安置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有的卫生防疫力量及分布等,灾区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殊人群(孕产妇、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及灾区群众的健康卫生知识需求;(3)综合分析灾后医疗卫生优先工作重点:结合灾后的主要健康相关风险,灾区人群的脆弱性分析、以及现有卫生服务能力的差距,分析当前最急切和最重要的卫生需求,提出优先工作领域和实施步骤;(4)评估医疗卫生系统灾后重建的资源需求。根据现有医疗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包括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能力)和拟达到的重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进一步补充的人力、物资和资金等支持;(5)讨论和初步建议。总结评估的主要成果和灾后医疗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讨论灾害发生后的最大需求和健康问题,指出灾后医疗卫生工作的策略和措施。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卫生应急工作能力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也可描述评估的局限性及数据的用途和解释。
2. 3风险评估在重大自然灾害预报后,或重大自然灾害及事故灾难等发生后,应对灾害或灾难可能引发的原生、次生和衍生的公共卫生危害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2. 3. 1风险评估过程和方法灾后风险评估是对灾害发生后可能导致公共卫生危害或人群健康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通常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风险评估中的定量程度受多重因素影响,如评估资料的可用性、评估时限要求、风险问题的复杂程度等。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尤其是在灾害发生初期掌握资料比较有限,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尚无系统、全面的认识时,定性风险评估可能是唯一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一个设计良好的定性风险评估的结果,比用质量差的数据或错误的方法所进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所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
灾后的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动态开展,即随着灾情和救灾工作的发展和获得信息的变化而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的过程应有良好记录,同时应对风险评估结果和建议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并对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评价,不断促进风险评估结果的利用和风险评估能力的提高。
2.3.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根据需要评估的风险问题,发现和确认需开展风险评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威胁,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基础。风险要素包括影响事件发生可能性或后果严重性相关的事件发生情况和对疾病的科学认识,以及相关的事件背景。
风险要素的资料收集方法: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事件发生情况的信息;二是系统查阅文献资料,提炼最佳证据;如果关键要素缺乏文献资料,可以咨询专家团队获得专家意见。
对于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识别时应重点考虑下列内容:(1)灾害或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影响范围等;(2)灾害发生地特别是受灾害严重影响地区重点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情况;(3)灾害或灾难对重点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4)灾害或灾难发生地对此次灾害或灾难的应对能力(包括灾害或灾难对原有卫生应急能力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5)灾害或灾难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列举并描述各种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
2.3.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分析,并同时考虑防控措施以及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2. 3. 3. 1可能性分析在可能性分析过程中,通常主要依据风险识别中获取的监测数据或既往文献资料,分析并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专家判断时应充分利用风险识别中所获取的全部信息。目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分析多采用定性评估方法,事件发生可能性一般用几乎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极不可能进行描述。
当监测数据不足或既往文献资料不够充分时,则采用专家集体讨论的形式,形成统一的研判结果。如果专家意见不一致,可以根据少数服从多数或以权威专家意见为准的原则。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征集汇总专家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研判意见。
当研判事件发生可能性存在困难时,可以根据风险识别获取的资料,由专家根据致病因子的特征(如致病力、传染力等)入手,依次列出相应的影响因素和关键环节(如传播机制实现的程度、易感人群等),画出逻辑流程图,确定不同环节发生可能性所使用的资料及判断原则,逐一确定每个条件发生的可能性,再对不同条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合并。
2.3.3.2后果分析突发事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严重程度的影响:包括不同人群的健康损害(发病、重症、死亡),干扰正常社会秩序,造成经济损失等。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情形下发生,如某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发生时某地正在举办大型活动或刚刚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等,其造成的后果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后果分析时,要考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在不确定性比较大的情况下,应更加关注具有潜在严重后果的情形。在特定的舆论影响下,同一事件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影响亦可能发生变化。
后果分析应考虑以下方面:(1)考虑事件的直接影响,如某传染病暴发导致的健康损害;因采取防控措施导致的影响,如采取禁止正常旅行和贸易措施等;(2)不能忽视间接影响,如卫生系统全负荷应对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影响其他常规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采取关闭学校措施对学生家庭的影响;媒体舆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等。
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一般用极高、高、中等、低、极低等进行描述。
2.3.3.3不确定性分析在风险分析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数据或资料不充分,而涉及到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认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于准确理解并说明风险分析结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于那些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时所使用的数据或资料,应注意分析其来源及其可靠性。在最后的风险评估结果中,要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
1.1需求分析
通过德尔菲法、访谈法、SWOT分析等风险管理技术,向学院各职能部门和其它渠道收集风险信息,分类总结,然后列出风险系统开发的大功能模块,每个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描述实现具体模块所涉及到的主要算法、数据结构、类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需要说明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以便进行编码测试。系统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功能:自动输出风险评估报告和建议报告,有效监控预防风险;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实现以图表直观形式输出显示,并展示相应的数据指标;用户以个人账户或部门账户,登录到风险评估输入列表,选择相应的职能部门、行业类型、风险级别指标、以问答的形式选择相应的内置风险条目,根据登陆权限,可自拟增加、删除风险条目;可实现日常工作重要环节和重点风险过程的时间提醒功能,通过手机短信或网页提示窗提示等手段,提醒重点工作的正常开展,防范工作疏忽引起的风险;风险级别指标制定,可参考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也可自拟;系统平台内有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设计评估模型,利用评估模型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果供风险决策者参考;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可根据管理权限查询相应的风险数据;B/S架构,实现新闻即时,可及时更新各高校风险管理中的经验交流文章、理论知识。
1.2程序编码实现
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从而实现对目标系统的功能、性能、接口、界面等方面的要求;开发过程中,边开发边测试,系统完工后,通过内部外部测试、模块测试、整体联调等测试方法,验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不断完善。
1.3具体应用
软件开发完成,做成相关的技术文档,系统上线;在具体应用中发现问题及时登记到问题记录册,反馈到开发人员,为以后的系统平台升级提供依据。
2平台功能模块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平台的开发环境为/MSSQL,基于SOA软件系统架构解决学院各信息系统集成,通过PDCA循环模型具体实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评估公告、用户管理、指标设置、综合评估、综合查询、报表系统,数据导出七大模块。
2.1评估公告模块
评估公告模块实现新闻即时,可及时更新各高校风险管理中的经验交流文章、理论知识;可实现日常工作重要环节和重点风险过程的时间提醒功能,提醒重点工作的正常开展,防范工作疏忽引起的信息系统风险。
2.2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的功能是管理用户信息,主要包括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和权限,同时支持显示所有注册用户信息和删除用户功能;模块可以添加系统管理员、评估人和评估单位,评估人员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限制评估范围;用户以个人账户或部门账户,登录到风险评估输入列表,选择相应的职能部门、行业类型、风险级别指标、以问答的形式选择相应的内置风险条目;不同的用户登录系统显示的模块不一样,根据登陆权限,可自拟增加、删除风险条目。
3.3指标设置模块
指标设置模块主要是依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实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设置,划分两级指标细化评估体系,一级指标划分为信息资产、威胁性、脆弱性,二级指标从硬件、软件、风险识别等细化指标体系;实现指标库的设置,可以分配不同的被评估单位相应的评价指标。
2.4综合评估模块
综合评估模块包括评估列表、评估历史。评估列表显示所有被评估单位,某一单位用户登录以后,系统自动调用相应的指标库,回答相应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系统自动给出指标分数;评估历史是不同的账户登录,显示的列表不同,管理员能查询所有的用户评估历史,单位用户只能查询本系部的评估历史。
2.5综合查询模块
综合查询模块实现不同单位评估次数、评估成绩、各评估对象不同时间段等的评估查询。
2.6报表系统模块
报表模块实现了不同单位评估次数、评估成绩、各评估对象的柱状图的形式直观展示。
2.7数据导出模块
数据导出模块实现了评估单位当前总成绩或历史评估成绩的数据导出功能,支持PDF、Word、Excel文档格式。
3系统评估操作流程
系统管理员首先在系统后台对不同的用户设置相应的评估指标库;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后台;登录成功后系统会自动调用相应的评价指标,用户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结束后,用户点击提交,系统自动给出相应的评估分值;用户打印或存储评估数据报告。
4平台应用效果
4.1为我国高校的信息系统风险预防和应急处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目前关于我国高校风险评估研究的大多停留在某些具体领域,主要是对宏观风险管理和财务风险状况进行探讨,对信息系统安全的研究较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平台对高校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评估,为我国高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为高校的信息系统风险预防和应急处理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4.2为高校各级信息系统管理者提供了处理信息系统
风险的决策依据系统实现各级信息系统管理者可实时查询部门风险评估,针对高校日常管理中可能面临的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建议应对措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等相关风险管理文档查询,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3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处理更迅速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平台与学院网络安全教育平台、运维网站数据整合,当网络遭受攻击、病毒肆虐时,能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为快速解决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创造了条件。
4.4提高了全校师生网络安全防范和参与意识
通过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平台,全院师生提高了网络安全防范和参与意识,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网络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促进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和完善网络有关管理制度。
4.5规范了全校师生的上网行为,减少了网络攻击
全校师生通过平台了解学校网络管理相关制度和管理方式,认识到自己的上网行为在学校监督管理中,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上网行为。平台为引导师生正确使用网络、规避风险,保障校园网网络良好正常运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漏洞查找,各系部加强了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全员参与、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一直困扰我院网管人员的网络非法攻击,特别是破坏后果更难预测的内部网络攻击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5结束语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定义及作用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对出台前的重大决策和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超前做出稳定风险评价和趋势估计,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有效规避、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稳定风险过程。实质是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和不稳定因素进行预防,包括信息收集、研判、制定预案等,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风险隐患,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的预防。
二、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我国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中形成了四川“遂宁模式”和江苏的“淮安模式”,这些模式奠定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国家政府部门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和成绩,但由于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部分重大事项中社会稳定风险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重大事项可能引起的风险认识还不够清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基层单位和部门对“稳评”工作重视不够。对于日常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全面,无法掌握风险动态,不能做好风险预警。二是“稳评”工作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在“稳评”工作中对于相关因素的分析不不够专业和全面,无法保障评估质量和评估效果。三是相关部门和群众的民主参与程度不够。专业部门责任意识和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不能对即将出台的重大事项理性分析,提前拿出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建议
基于对辽河油田形势及“稳评”工作的调研了解、分析思考,可知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预防和杜绝规模性发生,维护员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有助于企业稳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深刻理解“稳评”意义。
只有领导高度重视“稳评”工作,才能真正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企业前期出台的改革措施、政策法规等重大决策的利弊凸显,决策者清醒的认识到认真开展重大事项决策前的“稳评”意义重大。领导对 “稳评”工作的重视是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续,是有效落实“稳评”,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要应评尽评,刚性执行,强化推进“稳评”程序。
将“稳评”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程序”,做到应评尽评,评估过程中严格按照“合法合理、科学民主”的原则,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深入调查研究,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征求意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充分论证,确保评估工作全面、客观、准确,使评估结果科学、合理、有效,对重大事项决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是要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切实提高“稳评”质量。
高质量的“稳评”结果是确保企业科学决策的前提,而“稳评”工作不仅仅是评估者态度问题和评估程序问题,更是专业知识,评估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很多评估项目涉及不同领域的业务知识和以及不同素质的利益群体,多种诱发稳定风险的元素都对“稳评”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稳评”工作小组和参与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更加了解和掌握相关“稳评”的业务知识和评估方法,提升“稳评”技能等切实提高“稳评”质量。
四是要科学决策,有效处置,合理运用“稳评”结果。
“稳评”结果是重大事项审批和决策的依据之一。我们要严格按照“以人为本、公平效益统一”的原则,统筹考虑发展需要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统筹考虑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稳评”结果为依据,进行科学决策。不论存在高等级风险、中等级风险、低等级风险,可否实施,最后处理过程中都要做好解释、说服和引导工作,妥善处理相关群众的合理诉求。
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稳评”结果对于维护企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的“稳评”结果是低等级或中等级风险,及企业相关部门可以进行预警处置,制定化解措施等方法源头化解矛盾。另一方面,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的“稳评”结果是高等级风险,难以化解调和,并且涉及利益群体规模较大,则“稳评”结果是采取新的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风险。
一、强化责任,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环保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自觉性
(一)明确重大环保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范围。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权益方面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事项均纳入环保工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有可能存在较大环境污染隐患的重大建设项目;制定出台新的环境管理措施;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等。
(二)落实领导责任和职能科室责任。为加强对环境保护领域社会稳定风险的预防工作,成立市环保局环保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
(三)纳入目标管理。坚持把环保系统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科室、站、队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列为重要工作内容,确定目标,加重分值,严格考评。
二、细化措施,进一步增强重大环保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实效
(一)认真开展评估。凡列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范围内的重大环保事项在出台或实施之前,都按要求认真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坚持把是否开展评估作为重大环保事项能否出台或实施的前置条件,坚决做到未经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环保事项不审批,未经批准或虽经批准的重大环保事项不实施。
(二)形成专题报告。风险评估工作结束后,由分管领导牵头与职能科室一道,将开展评估工作的情况、出台或实施重大环保事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环保矛盾的具体措施等,形成书面专项报告,逐级分别报送。
(三)呈请初审。由领导小组按要求组织开展重大环保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形成专项报告后,要连同决策建议或政策草案、项目报告、改革方案,报机关党工委予以初审。
(四)集体会审,作出决定。根据评估报告和初审意见,按照法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领导小组机关党工委召开会议,并邀请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参加,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集体会审,作出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决定。
三、加强监督,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各项措施落实
(一)加强督促协调,推动工作落实。要在市维稳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督促本机关重大事项责任部门及时研究制定评估对象的维稳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二)实施全程监督,提示稳定风险。市环保局负责项目审批、监察和的干部要随时了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落实情况,注意收集和听取社会各方面对重大环保事项问题的反映,对重大环保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全程监督,并及时向本机关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反馈情况、提示稳定风险,提出调控风险的对策建议。
(三)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防范措施。在重大环保事项出现严重稳定风险的情况下,环保局及时召开联席会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出席会议,分析形势,通报情况,形成共识,商议共同做好防范化解稳定风险的具体措施。
(四)建立报告制度,发现和纠正偏差。按照要求,定期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的情况报告市维稳办。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市维稳办反馈和指出的问题,认真督促本单位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整改措施。
2001年3月12日至16日,作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的正式代表,我们参加了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在伦敦召开的全体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通过了前几次会议的纪要,修订通过了国际审计准则(ISA)《舞弊与错误》和国际审计实务公告(IAPS)《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原则上认可了有关分委员会在《审计风险模型》、《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公允价值审计》等项目上的进展。此外,会议决定继续开展《质量控制》和《合并报表审计》项目,延缓《环境报告可信性认证业务》、《预测性财务信息》和《内部控制报告》等项目,并决定启动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合作的《风险评估与实施测试的关系》及《舞弊(阶段2)》等两个项目。此次会议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审计实务与规范的新动向。
一、关于《舞弊与错误》和《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讨论情况
(一)IAPC认为,《舞弊与错误》(ISA240)中关于审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与错误的责任仍然是适当的,但在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方面的相关要求则应加强,因此增加了一些新的基本原则、必要程序和相关的指南
2000年3月IAPC通过了ISA240的修订稿,并于4月征求意见稿。在2000年10月塞浦路斯会议上,IAPC根据反馈的意见对该准则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在本次会议上,IAPC着重对下列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1)更加强调了管理当局和负责公司治理人员关于检查和防止舞弊的责任,阐明了审计人员针对这一责任所进行的询问;(2)进一步区分了管理当局舞弊和雇员舞弊;(3)要求审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要与审计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被审计单位易于因舞弊或错误导致会计报表产生错报的特性;(4)强调审计师根据其是否已经发现舞弊或错误而具有不同的沟通责任;(5)增加了对舞弊风险因素及其评估以及控制风险评估的指南;(6)进一步讨论了审计的固有限制。IAPC的14位委员最终一致同意通过了该项准则,并决定该准则将从截止于2002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起生效。
ISA240经本次修订后,ISA200《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准则中的相关内容也将随之修订。
(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究竟是在国际会计准则框架下进行审计还是在其他财务报告框架下进行审计,《衍生金融工具审计》(IAPS1012)的制定在提供相关指南方面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平衡点,IAPC对此予以了肯定并一致同意通过了该公告。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变得日益复杂,其愈加普遍,对在会计报表中计量和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的要求亦越来越多。此外,公司日益倾向于利用服务机构来帮助管理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活动。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是不稳定的,突然的大幅贬值可能会增加公司因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所遭受的损失超过其面值的风险。而且,衍生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公司管理当局不可能完全了解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活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这些特点已经导致很多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加,从而也导致了与公司有关的审计风险的增加,并给审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000年6月,IAPC通过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并于8月对外。在本次会议上,IAPC结合反馈意见进行了讨论,并对该公告作了几处重大变动,主要包括:(1)扩大了关于服务机构的指南;(2)强调审计人员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3)广泛论述了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职能;(4)增加了套期保值会计方面的指南;(5)以COSO定义为基础,引入了最终用户(End User)的概念;(6)增加了一个词汇表。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公允价值审计》项目的讨论情况
(一)《审计风险模型》
IAPC专门成立了审计风险分委员会(Audit Risk Subcommittee),负责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修改,并考虑是否应当对现有的国际审计准则作相应的修订,以反映主要会计公司在实务中应用的审计的主流。该分委员会还被要求考虑由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B)、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组成的联合工作组以及美国审计效率小组的意见。分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目前已绘制出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图,起草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以及将构成准则灰色字体部分(Grey Letter)的解释性材料。
本项目对于现有准则的重大变动,主要包括要求审计师:(1)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以识别和了解由于舞弊或错误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2)确定已识别的风险中哪些属于关键风险;(3)了解与评价管理当局是如何应对这些关键风险的;(4)在会计报表项目层次上评估导致会计报表错报的其他风险,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和范围。ISA300《审计计划》、ISA310《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ISA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和ISA500《审计证据》以及其他相关准则都要作相应的修订。在本次会议上,IAPC审议和讨论了该项目的三部分内容:(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并获取相关资料以支持其了解结果;(2)识别风险和被审计单位对风险的反应;(3)风险评估与追加程序的确定。IAPC对分委员会所采用的方法表示支持。预计本项目的征求意见稿将在2001年6月份的会议讨论,并将于2001年10月份最终通过。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
IAPC同意更新现有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CIS)的准则和实务公告,以反映审计师在从事含有较高信息技术因素的审计工作时审计方法的变化,以及大多数审计工作都涉及CIS的现实。这一更新将涉及对ISA401、IAPS1008、IAPS1001、IAPS1002、IAPS1003、IAPS1009等进行彻底修订。
在以前的会议上,IAPC曾作出决定,在审计风险模型建立以后,主要的审计准则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意味着ISA401的大部分内容可能会包含在其他审计准则中,没有必要再就信息技术或CIS单独设立一个准则,而一系列的实务公告将就被审计单位应用信息技术的特定方面提供指导。分委员会正在将ISA401和IAPS1008中无法包含在其他ISA中的内容加以合并,籍以起草一项新的IAPS,该IAPS的草稿拟提交2001年6月份的IAPC会议讨论。2000年3月,IAPC了修订IAPS1001、IAPS1002、IAPS1003和IAPS1009的征求意见稿,根据反馈意见修订后上述公告将提交2001年6月份会议讨论,并确定这些公告的适当时间。
在本次会议上,IAPC还讨论了CIS分委员会的最新工作进展,同意2001年6月份会议再进一步讨论这些项目。
(三)《公允价值审计》
1999年和2000年间,大批复杂的、包含了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和披露要求的会计公告纷纷出台,这无疑使审计师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1)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证据与审计师搜集的性证据在质量上是不同的,因为前者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当局关于未来事项或交易的意图或假设,而这种意图或假设的结果只能是一种估计;(2)当开放的或容易接近的市场并不存在,或者特殊的计量属性使得人们对会计计价产生疑问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将变得更加困难;(3)金融工具已经变得日益复杂,这也表明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正在得到更广泛的接受;(4)不同计价模型或方法的存在,要求审计师在确定对公允价值的估计是否适当时更频繁地依赖专家。
IAPC在2000年6月批准了一个项目,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分委员会,以研究为审计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提供指导的需求。在本次会议上,IAPC讨论了该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公允价值项目进展的报告,同意应优先考虑该项目的开展,最终制订一个单独的准则,以便为审计公允价值提供指导。该分委员会计划在2001年6月份的会议上提交该准则的黑体字部分,并在10月份的会议上讨论完整的准则草案。
三、会议决定延缓研究、继续研究和新批准的审计准则项目
(一)《环境报告可信性认证业务》、《预测性财务信息》、《内部控制报告》等项目被延缓。
由于IAPC目前需要集中精力获得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对ISAs的认可,同时还需要对中等可信性认证业务(moderate assurance)作进一步的研究,因此IAPC决定暂缓《环境报告可信性认证业务》、《预测性财务信息》、《内部控制报告》等项目的研究。直到完成中等可信性认证业务项目并修订了ISA100《可信性认证业务》后,再继续研究这些项目,并将考虑在上述业务的报告中提供较高或中等可信性认证。
(二) 《质量控制》、《合并报表审计》等项目将继续开展
1、《质量控制》
IAPC将对现有的ISAs和IAPSs(包括ISA220《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和国际职业实务公告IPPS第1号《确保职业服务的质量》等)作重新审核,并予以更新。IOSCO对于公司和审计项目两个层次上的质量控制都很感兴趣,《质量控制》项目的最终完成也将得到IOSCO的赞许。不过,《质量控制》项目的进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英国APB最新的工作成果。
2、《合并报表审计》
随着公司全球化和合并、兼并的日益增加,合并会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注册会计师也更普遍面临合并报表审计带来的挑战,急需得到必要的合并报表审计执业指南。由于得到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等机构以及一些大型会计公司等的支持,IAPC在本次会议上专门成立了一个分委员会,计划在2001年6月之前设计出《合并报表审计》准则的基本框架、确定基本,以提交6月份的会议讨论,并希望在2001年10月之前完成该准则的初稿。
(三) 新批准了《风险评估与实施测试的关系》和《舞弊(阶段2)》项目
1、《风险评估与实施测试的关系》
随着审计风险项目的推进,IAPC认为有必要开展一个新的项目,以指导审计师如何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该项目是与美国ASB的合作项目,其目标是制定一套被ASB和IAPC都接受的基本原则,并被贯彻到相关准则之中去。
2、《舞弊(阶段2)》
该项目是与美国ASB的合作项目,目标是审核美国审计准则SAS82和接受公众监督委员会(POB)关于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审计效率小组所提出的可行性建议,以便扩展现有的舞准则,并考虑制定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在本次会议上,有关人员通报了AICPA舞弊特别工作组的进展情况。该工作组计划在2001年第三季度向ASB提交征求意见稿,2002年第三季度正式稿。根据ASB的时间表,IAPC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使IAPC成员能直接参与该项目,表明IAPC成员对该项目的看法,并将这些看法及时与ASB进行沟通。IAPC计划在2001年6月份的会议上再详细讨论相关事项。
四、会议讨论并决定的其他
(一)由于"千年虫"问题已经基本解决,IAPC决定废止IAPS1011《"千年虫"问题对公司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
(二)为了得到IOSCO对ISAs的认可,IAPC专门成立了一个分委员会,负责对现有的ISAs进行全面审核,并要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秘书处起草一份界定该分委员会权限范围的草案,提交2001年6月份会议讨论。
(三)IAPC要求IFAC秘书处将现有的ISAs与其他国家的审计准则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需要对现有准则进行更新或制定新的项目计划。
(四)IAPC同意IFAC秘书处停止更新IAPS1007《与管理当局的沟通》,集中精力对IAPS1007进行审核,以确定其是否完整,是否应当加以废止,并要求秘书处在2001年6月份的会议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五)2000年10月IAPC曾同意成立一个分委员会,开展对《部分运用"公认会计原则"》项目的,并对识别用以编制会计报表的财务报告框架制定指南。但此次会上,根据重新划分项目优先性的建议,IAPC决定暂时推迟《部分运用"公认会计原则"》项目的研究工作,但继续就财务报告框架制定指南。IAPC审核了对ISA700《审计报告》相关术语的修订意见,该修订要求审计师在审计意见中应清楚地指明用以编制会计报表的财务报告框架。IAPC同意对该修订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期间为6个星期,以便在2001年6月的会议上最终通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参与途径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内部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人员对企业风险进行专门管理。由于法律并未将风险评估列入企业风险管理内容之中,所以部分企业没有对风险评估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所必需的数据库,管理层依赖经验或者主观感觉决策,可能造成企业承担不该承担的风险,同时又可能错过机遇。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4年1月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重新做了修订,即“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需的。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企业需要内部审计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也卷入了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浪潮,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固然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但是调整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管理咨询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必然的内在需求。
(二)内部审计需要更广阔的平台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也是内部审计本身发展的需求。内部审计在我国现代审计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它可以将风险评估的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其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就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所
以,内部审计有必要参与风险管理。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探究
(一)与公司治理互动
健全的公司治理需要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所有上市公司都应该设立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该部门应该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以保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应协助管理层完成企业风险管理的初步建立工作,包括参与制定风险战略,指导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协调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等。但必须明确风险管理责任由管理层承担,内部审计协调风险管理的工作计划应经过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批准,计划要规定明确的目标及将责任转移给管理层的时间,并且内部审计机构应向董事会或管理层声明其对协调事项因不具有独立性而无法提供保证服务。
(二)渗入各风险管理的各个领域
内部审计师应确认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否满足实现战略、高效运作、客观报告、遵守法规的目标,从总体上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可靠、充分和有效发表审计意见。根据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内部审计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也会有所区别。
1、总体目标复核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深入了解本企业及其环境下,确定特殊领域所需的详细测试程序。
2、财务审计。旨在通过适当的审计程序验证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在认定。财务审计目标与外部审计一样,所以这种审计经常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
3、合同审计。其是指对合同及相关财务事项进行审核和评估。有些企业在签订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合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确定合同订立的合法性、可操作性以及利润分析等,减少企业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4、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就是为防止、发现或纠正风险事项。但是由于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内部审计对其设计、执行、一贯性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测试。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观察、询问、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
5、后续审计。一般是选择性的进行,在完成审计后的半年或一年内进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制定一个标准,对何种审计程序需要进行后续审计,以确保之前实施审计发现的问题管理层是否采取了及时的跟进措施、提出的建议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执行。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宽广,不仅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概率统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三)提供咨询服务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接受委托或在提供保证服务的同时就风险管理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具体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拥有的资源、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并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就执行审计项目时发现的风险问题提请管理层和董事会注意,管理建议书形式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1风险评估是国际通行做法世界贸易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第二条、第五条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第二条均赋予风险评估贸易争端仲裁地位,日本等国近几年颁布的有关法律中也都重点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基于风险评估。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顺应国际要求与发展趋势,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预防性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规定“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因此,及时提出风险评估建议,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准备是法律赋予畜牧兽医部门的法定职责,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有法可依。
1.2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框架主要应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密不可分,需在政府组织下协同进行,专家、政府、媒体、消费者都要发挥作用。
1.2.1专家负责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指专家对获取的危害因素产生或将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描述、风险描述等步骤。风险评估是独立评估,我们各级聘任的信息员负责收集畜产品安全信息,市县畜产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信息,专家、领导小组分析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提出风险评估、预警建议。2.2.2政府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政府行为,是指政府根据评估结果和建议,对专家提供的管理方案进行权衡,进行科学决策,选择和实施恰当的控制措施,决定启动预警,降低风险影响,消除恐慌。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开展预警分析。“瘦肉精”事件以前,我们就下发文件加强“瘦肉精”的监管,对全市养殖场、兽药经营单位进行管理,降低发生的风险。
1.2.3及时进行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指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交流。风险交流客观上要求在第一时间、百分之百透明进行,政府要把所有的管理、信息和评估信息都告知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单位及个人,即除了专家、政府以外,还包括养殖单位、畜产品屠宰加工、消费者、媒体、畜牧兽医行业协会等。在畜产品风险交流上重点要做好两件事: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危害;告知广大群众我们已采取的措施,引导其科学应对,消除恐慌。
2畜产品危害控制的主要措施
2.1强化健康养殖环节监管畜禽养殖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全过程监管的重中之重,在监管上:一是确定养殖主体。按照《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要求,所有养殖场取得畜禽养殖代码,建立健全养殖档案。村级防疫员全面做好散养畜禽的登记,及时掌握散养畜禽饲养动态。二是常年开展畜禽防疫。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做好辖区免疫、消毒和疫病监测工作;村级防疫员负责做好散养畜禽免疫工作;应免畜禽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达到100%,并详实建立畜禽防疫档案。三是做好投入品使用管理。规范畜禽养殖科学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畜禽出栏或产品上市前严格执行相关休药期的规定,严禁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和兽药原料药、人用药及假劣投入品。近年来,泰安市畜牧局进行了泰安市畜禽养殖标准化星级创建考核,细分档次水平,实施7星级管理,量化各项指标,实施科学考评。目前泰安市形成了鲁宝乳业、丰田牧业等一大批畜禽良种化、生产规范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典型企业。
2.2规范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饲料、兽药是畜禽养殖的主要投入品,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管理上,泰安市畜牧局认真落实监督检查和抽检制度,严格监督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一是认真审核主体资质。全市16家兽药生产企业、65家饲料生产企业、263家兽药饲料经营企业依法取得相应生产经营许可资质及相关产品批准文号;二是严格管理制度。监督兽药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组织生产,兽药经营单位严格按照兽药经营管理规范(GSP)组织经营。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也严格按照新修订《饲料管理条例》进行监督,确保规范生产经营。三是实施追溯管理。监督饲料、兽药企业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记录档案,实施产品质量追溯,监管人员实行飞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下达整改意见书,对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2.3全面加强产地准出环节产地准出是防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畜禽及其产品流入市场的重要环节。一是动物检疫。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六条禁令”,严格落实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在全市设置198个报检点,严格实施到场、到户、到点产地检疫和屠宰场点屠宰环节的同步检疫,并做好现场检疫记录;切实加强病死畜禽及病害肉的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死畜禽、病害肉及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产品上市流通。二是加强产品检测。各级组织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为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每年查验生鲜乳、兽药残留、“瘦肉精”等5000多批样品,在检测中,实施检打联动,及时追溯,消除隐患。三是加强奶站和生鲜乳运输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生鲜乳管理条例》、《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法规,加强奶畜养殖场区和奶站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经营对全市90家奶站应依法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42辆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取得《生鲜乳运输证明》,建立健全奶站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生产和销售行为,严格落实“三表一单”制度,强化生鲜乳的收购运输管理。
2.4开展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鼓励引导养殖场(户)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畜产品登记工作,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全面提升畜产品水平。一是健全各项制度,从严认证标准。详细制定了市县乡三级的责任和任务,不断规范完善无公害认证的各个环节,保证了组织材料的规范性和时效性;二是加强认证队伍建设。着重加强县市区和乡镇人员无公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体系;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深入推进无公害认证。各级分别从产业化项目、奶业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等拿出专项资金,奖励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单位;目前,全市认证无公害畜产品199个,绿色畜产品6个,有机畜产品2个。
2.5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泰安市畜牧局连续4年开展“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药饲料等专项整治,每年提出具体目标、整治重点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每年,全市畜牧兽医系统在专项整治中平均出动执法人员2000多人(次),检查相关生产经营单位3000多个(次),生鲜乳中违禁物质抽检合格率100%、“瘦肉精”在各环节检测合格率100%,上市动物产品检疫100%,生鲜乳、畜产品、饲料和兽药违法案件查处率100%。
2.6提高检测能力为进一步加强畜产品监管,能够对畜产品实施抽检监测,积极申报“泰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12年4月正式立项,总投资1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对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等进行抽样检测,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
2.7积极推进示范创建2012年宁阳县实施了省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目前,山东省财政厅、省畜牧兽医局已联合下文批复泰安市宁阳县列入畜产品安全示范县建设,省级拿出150万元、县级配套进行畜产品安全示范县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全面提高当地投入品控制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质量追溯和质量监测能力。岱岳区利用政府的网络平台,将辖区内生鲜乳从饲养、防疫、饲料、奶站管理、生鲜乳运输等实施追溯化管理,较好地保证了生鲜乳质量安全。
1、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投资活动,通过募集资金,利用专家的意见,选择一些未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从而获得高收益、高回报。若是投资失败,投资资金将无法收回;投资成功,企业将会得到超额的收益,实现投资的目的。
2、风险投资的特点
风险投资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具有高收益;第二具有高风险。
风险投资具有高收益。这是因为:首先,项目投资之前,每个投资主体都会邀请专家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选择风险系数较小的、成长型的企业进行投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对项目收益的影响,保证项目的收益性,实现投资的目的。其次,由于风险投资一般选择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公司,在该公司起步急需资金的时候注入资金,获取一定的股份,待公司发展壮大以后,及时退出,从而获取相应的高收益。
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由于风险投资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周期较长(投资周期一般为3~4年)的缺点,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估所投资的行业的未来收益前景,或是选择了一家成长性较差的企业,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也将很大。
二、互联网行业风险投资特征
(一)互联网行业投资具有超额收益
互联网经济的三大基本定律
1、摩尔定律。当价格稳定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涨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P
2、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其增长速度是莫尔定律预测的 CPU 增长速度的3倍并预言将来上网会免费。?Q
3、美特卡夫法则。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R
互联网经济的三大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惊人的进步速度,表明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趋生活化的同时,也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发展机遇。
(二)互联网行业投资的风险更高
互联网经济是一个虚拟的经济,它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虚拟经济自身具有虚拟性,而且互联网经济具有高度的投机性,导致其必然存在泡沫,增加了互联网行业投资的风险。再者,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知道,风险投资的收益一般需要3~4年才可以收回,而互联网的更新速度又很快,这也加剧了互联网行业投资的风险。
三、互联网行业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类型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风险,因此,必须从行业的特点出发,对互联网行业投资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认识。参考一些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把互联网行业的风险划分为五个类型:市场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退出风险。把握风险的类型,有助于我们去识别、评估项目投资的风险,从而起到减少、甚至规避风险的作用。
四、互联网投资风险识别
(一)风险识别的方法
风险投资识别主要是将各个影响风险的因素按着一定原则总结出来,把抽象的风险具体化,从而有利于投资者进行项目评估。一般来说,风险识别要遵循四大原则:系统性、科学性、真实性、前瞻性。基于四大识别原则,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选出相关领域以及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批专家,对索要投资的项目进行评价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发表自己意见的方法。
(二)风险识别的具体流程
1、选择合适的项目
首先在公司内部对项目计划书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讨论,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且成长性较好的企业。
2、听取专家的意见
按照科学性原则,通过选举相关领域以及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批专家,要求他们对具体项目进行评价,专家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发表个人意见,把专家的意见进行汇总统计,并将最终的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专家在得到反馈结果后,将根据具体的结果再次进行分析,决定是否修改自己的意见,再次统计专家的意见,从而得出新一轮的意见。通过几轮的调查和反馈,直到专家的建议趋于一致。最终得出专家对于该项目风险识别的结果。
五、项目投资风险评估
互联网行业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选择:
在分析了互联网行业风险评估的风险类型,风险识别方法之后,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参考一些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和概率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估法。其中,概率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各个风险因素可能出现和概率和所占比重来判断风险的方法,然而有许多风险是难以用概率统计的形式呈现的,因此该方法适用面并不广。层次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各指标之间的相互权重,适用于指标较少的情况,如果评价指标较多,会严重影响指标间的影响关系,将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该方法对于评估互联网风险投资项目也不是很试用。模糊分析法则是在“专家调查法”的基础上,利用专家对项目分析的意见,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和打分,从而对项目投资的风险进行整体评估。利用模糊评估法可以比较准确的评估方法,在实物界应用比较广泛。因此,本文也利用模糊评估法对互联网项目评估的风险进行评估。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