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

时间:2023-06-08 11:0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拆除工程风险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

第1篇

[关键词]化工企业 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Q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088-01

引言

安全风险是指与安全有关的一切不确定因素,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安全风险管理与常规安全管理相比,不是“反应性”管理,而是“前瞻性”管理,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后”;安全风险管理,就是实施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风险分析(是否纳入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控制(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对策),逐步建立基于闭环、重视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系列的事故链条,而且事故链上有一个事件失去控制,就有可能引发事故。如果要阻止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要制止这一连串隐患和违章中的任意一个事件,截断“事故链”。化工企业工艺流程复杂,易燃、易爆因素多,事故链条更为复杂,只有变传统的单一事后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事后的事故管理相结合,把人、机因素进行过程风险综合分析与控制,才能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1 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

立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系统收集梳理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经验教训,修订完善企业过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推进生产安全评估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管理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修订要注重和安全作业管理、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涵盖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既包括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也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的管理,明确了全风险评估职责分工和实施步骤,要求全员参与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工作。对安全风险实施分级管理,从直接作业、岗位操作到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都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生产安全评估的内容和结果,按危险级别和可能导致事故的严重程度、解决难易度进行等级划分,进入隐患治理程序,全过程跟踪监控,实现安全评估闭环管理。

2 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化工企业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各阶段都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对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都要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和控制。化工企业依据自身企业实际合理划分企业安全管理过程的风险管控体系,明确职责、任务。公司层面要着重从建立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工作规划入手,提供组织、制度、文化和财、物保障,做好系统评价和管理评审。业务部门要根据安全生产职责和专业分工,组织策划各自专业范围内的危险因素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监督检查、效果评价工作;组织编制专业范围内各类安全风险评估表样表,做好公司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及时做好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导工作。车间要组织制定各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对评估出的较高风险,及时按隐患排查程序上报业务主管部门,同时制订、落实好相关防范措施。班组岗位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规程措施,组织好班组重点工序和岗位扎实开展“工前安全预知”活动,以交接班程序为抓手,从“人员、工具、环境、对象、票证”等方面积极推进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

3 安全风险管控实施

3.1 把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引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

结合《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作业规范》、安全确认制度,把安全评估工作可率先引入动火、高处、受限空间、盲板抽堵、吊装、检修、动土、断路等安全作业和工艺交接班等一些常规安全管理环节强化风险管控。可在安全作业中明确危险辨识、措施制订、安全确认和安全验收等几个环节,强化安全作业风险评估闭环管理。在工艺交接班中,可围绕“人员、工具、环境、对象”四要素,合理设定相关细节,实施百分制打分,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查进行打分考核。对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过程的安全风险管控,可结合工艺管理过程落实相关风险管控措施,指定专人负责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及日常管理工作,可按月或是季度进行安全评估,促进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到位。

3.2 把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

可以按照“岗位、班组、车间、部门、公司”五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模式,采取专家诊断式、专业对标式、系统解剖式与职工自主查隐患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工作危害分析的方法实施生产安全风险评估,提前辨识安全风险、实施过程控制和闭环管理。对列入隐患的项目按照隐患治理程序实施定项目、定资金、定措施、定完成时限、定责任人等要求进行跟踪监控,直到隐患彻底消除为止。

3.3 对于国家重点监控的危险化品、危险工艺和重大危险源实施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对于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重点监控的危险工艺、危险化学品以及辨识评估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系统装置,可以引入中介机构进行hazop分析或是由专家团队带领企业人员系统推进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工作。

3.4 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开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利用集中控制、视频监控、检测报警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完成生产现场安全信息的收集、反馈、动态跟踪与闭环控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动态管理,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各级管理人员根据管理权限可随时查阅现场安全生产运行状况,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使生产安全风险管控更加便捷。

4 安全风险管控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应注意划分清楚风险辨识、分析评估的范及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

(2)制订明确的风险评估准则、时机和频次,根据风险分析、评价。

(3)风险评估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4)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控制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人体防护措施等。

(5)安全评估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跟踪进行治理,直到治理完毕后组织验收。

(6)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

第2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施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更加复杂,加上桥梁施工环境大多比较恶劣,都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是降低风险、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常见的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实例分析风险识别评估的过程,仅为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法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故障树分析法的多余量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下文结合桥梁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介绍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以及专家调查四部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桥梁工程基础数据库,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实际的事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将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起来,并进行详细分析,为本次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一内容即事故总结。桥梁工程多种多样,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不同桥梁结构选择的施工方法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的风险也各不一样,因此风险识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对整个桥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及时发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消除风险。现场调研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自然气候进行详细了解,对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桥梁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专家调查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施工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308.04m,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3.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3.2.1事故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2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7℃,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210.37m,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

3.2.4专家调查

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3.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崔文轩 单位:邢台市路桥建设总公司

参考文献:

[1]袁鹏飞.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8(5):189-190.

[2]李金刚,孙新亮.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

[3]吴永锋.浅析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4]霍东发.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识别的综合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

[5]段超.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219.

第3篇

关键词:连续刚构;挂篮;悬臂浇筑;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丽攀高速C12合同段起讫桩号为K43+232-K44+558,路线全长1.326公里,公路等级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V=8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24.5 m,中央分隔带2.0m。桥梁宽度:整体式24m,分离式11.75m;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特大桥1/300;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Ⅶ;航道等级III-(3)。主要工程数量有:路基挖方20.4万m3,路基填方4.145万 m3,弃方16.26万 m3防护及排水工程1260m3,涵洞78m/2道,倮果金沙江特大桥862m/1座,主跨230m。

2安全施工难点分析

(1)1号墩至3号墩,地势陡峭,紧邻民居。主要控制重点:桩基施工中的人工挖孔所产生的弃渣堆放滑坡及爆破作业的飞渣;墩柱施工及桥面系的施工高处坠物,起重吊装中的人员设备安全[1]。

(2)3号墩至4号墩,上跨倮果火车站货场。控制难点:桩基爆破、墩柱施工及桥面系的施工高处坠物、桥面系起重吊装施工,必须确保火车正常运行、货场正常上下货,铁路电网设施无损坏。

(3)5号至6号墩,上跨省道214,车流量大,紧邻居民社区,商铺众多。控制重点:连续钢构、墩柱、桩基爆破施工作业中的飞物、坠物,必须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居民、商铺的生命财产安全[2]。

(4)7号墩至8号墩,上跨度金线,车流量大,杆管线众多。控制重点:连续钢构、墩柱、桩基爆破施工作业中的飞物、坠物。必须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

(5)8号、9号、10号墩柱施工,地势陡峭,紧邻公路。主要控制重点:桩基施工中的人工挖孔所产生的弃渣堆放滑坡及爆破作业的飞渣,墩柱施工及桥面系的施工高处坠物,起重吊装中的人员设备安全及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3]。

(6)6、7号主墩,跨度大,墩柱高,采用电梯运输作业人员上下,为日常安全管理控制重点,其他墩柱的施工外作业人员上下通道设置,确保人身安全。

图1 作业人员上下墩柱专用爬梯图26~7号墩主跨施工

3安全施工保障措施

3.1安全技术管理

(1)按要求编制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方案中安全措施操作性强,内容齐全。按规定对专项方案进行评审。严格按方案落实到位。

(2)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安全保证措施,且可操作性强。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核、签认,履行审批手续齐全。

(3)对风险源识别全面。预控措施操作性强。对重大风险源制定安全管理方案。按规定开展桥隧施工安全风险评估。重大风险源要对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告知。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评估[4]。

(4)按规定制定临时用电方案。标注用电平面布置图。巡视维修保养记录完整。

(5)制定操作性强的各类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并及时总结。配备兼职的应急队伍和物资。

3.2施工作业

(1)高处作业设置人员上下专用通道。5m以下应设置防护梯。5m以上应设置“之”字形人行斜梯。6、7号墩安装附着式电梯。作业平台脚手板应铺满且固定牢固,严禁有翘头板,并挂置安全网。

(2)大型模板搭设和拆除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模板制作、存放、使用、拆除满足方案要求。大型模板使用前进行组织验收。

(3)检验合格铭牌悬挂于明显位置。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垂直升降设备基础满足要求,架体附着装置牢固,不超载运行。塔吊基础和架体附着装置牢固,轨道式起重机限位及保险装置有效[5]。

(4)高墩台施工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墩台施工应搭设脚手架及作业平台,保证作业人员有安全作业空间。高处作业必须设置人员上下专用通道。斜拉桥、悬索桥、连续刚构等特殊结构桥梁,高度超过40m应安装附着式电梯,出入口设置防护设施。严禁使用塔吊、汽车吊载人上下。模板安装必须牢固,模板之间连接螺栓必须全部安装到位。

(5)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梁板吊装就位后及时进行稳固。挂篮按方案组拼后,要进行全面检查,做静载试验。桥面系施工临边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及安全网。架桥机平衡配重、限位及支垫稳固。

3.3主要控制措施

(1)组织保障:项目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开工至今项目配置4名专职安全员进行现场盯控。每个协作队伍配置一名兼职安全员配合项目部安全科安全管理工作。

(2)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工程,先后制定了人工挖孔爆破、上跨铁路、上跨公路、通航保障、梁板架设、高墩通道设置等安全专项方案报审报批,认真组织实施。

(3)1号墩至3号墩,设置挡墙3处,共100余m,因3号墩临近铁路不足5m,设置防护棚2个,以确保人工挖孔的弃渣滑坡和爆破飞渣不会危及村民安全,耗资8万余元。

(4)3号墩至4号墩,上跨倮果火车站货场,为防止爆破飞渣及高处坠物损坏铁路供电及通讯电缆,安装绝缘导管。协调铁路部门等。耗资50余万元。

(5)5号至6号墩,上跨省道214,为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居民、商铺的生命财产安全,设置防护棚。耗资210余万元。

(6)7号墩至8号墩,上跨度金线,为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设置防护棚。耗资220余万元。

(7)8号、9号、10号墩柱施工,地势陡峭,紧邻公路度金线。为确保起重吊装中的人员设备安全及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设置被动防护网两道,耗资40万余元。5号墩柱的施工外作业人员上下通道设置,耗资6万余元。5号、6号、7号及拌合站,修建隔离围墙,耗资10余万元。其他安全防护用品、设施、设备约耗资150万元。

4 结语

丽攀高速C12合同段倮果金沙江特大桥注重安全技术管理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落实了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重视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资质管理,保证了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投入,使该桥的安全生产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6]。

参考文献

[1] 张谢东,郭俊峰,余建宜,易胜.山区高墩大跨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识别[J]. 桥梁建设. 2008(06)

[2] 于跃波.浅谈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发展概况[J]. 科学之友(B版). 2007(03)

[3] 许铎.桥梁工程施工中事故环境风险评估[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08)

[4] 彭慧芳.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风险评估[D]. 长安大学 2012

第4篇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评估时点;安全性风险

任何一个建筑都要经历前期建设和使用维护两个阶段,其中使用维护阶段跨越时间较长,也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使用阶段跨度时间更长,出现问题后对社会影响更大,理应是安全性风险的重点评估时段。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的风险评估没有详细完整的规定,只是针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事件约定了评估的机构和内容。此外虽然有规定要对危房进行鉴定,但却要先由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提出申请之后方能进行鉴定,并没有涉及房屋强制性定期检测的问题1。相关部门无法律依据来对既有公共建筑整体进行强制性的周期安全评估,也无法强制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共建筑进行整修。所以,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研究其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研究了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设置问题。

1 国外建筑物风险评估时点情况分析

在众多的国外建筑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中,真正涉及风险评估时点的内容并不多,而且由于执法力度、气候、地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相关研究中只有新加坡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德国的行业约定俗成值得参考。

1.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法制性较强的国家,其《建筑管理法》中就明确规定除临时建筑物和独立和半独立住宅外,建筑物在投入正式使用后,政府仍然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住宅项目规定每十年检查一次,对非住宅项目每五年检查一次,以确保其能安全使用。这是国外相关资料中对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较为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结构安全,并不包括建筑内部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因此该时点设定的并不全面。

1.2 日本

由于日本属于地震频发国家,所以日本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2,对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公共建筑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项定期检测时点可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日本对住宅类建筑还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年限和修缮周期3:房屋结构三年检查一次(包括基础、地国梁、墙柱、梁板、楼梯等);房屋设备每年一次;外落水设施三年一次。虽说住宅类建筑不能代表全部的建筑物,但该修缮周期还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安全评估的参考时点。

1.3 德国

虽然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的具体时点规定,但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定――在建筑物即将到达使用年限时,原设计单位有义务向该建筑物的现有者提供延续使用或更改用途的设计建议及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部位。即由设计单位发出提醒及相关建议,由业主进行该项工作。由此可知,在德国,由于其质量较好,建筑物在设计寿命期结束后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其内部的各个部分都将进入到一个质量无法保证的阶段,因此如果想继续使用,则应在设计寿命期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2 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推断

对既有公共建筑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和推断,可以得出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时点的应设时段。

2.1 从使用原因导致事故推断

从目前统计的资料来看,既有公共建筑因使用和维护原因导致的安全质量事故并不在少数,表2-1详细列举了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具体原因和所占比例。

表2-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类型 事故原因 频率(%)

维护管理不善 未建立清灰制度(减轻屋面荷载) 16.7

未设计和考证便注胶治漏

疏水缝堵塞

下水管堵塞致使水压升高

线路老化

拆除不当

使用不当 随意改变结构用途 23.3

长期无人使用

二次装修不当

天燃气管道泄露

超荷载使用

地下水位变化 过量抽取地下水 6.7

长期不定时的滥灌水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电梯违章操作 23.3

年久失修 超寿命使用 3.3

渐发型因素 钢筋锈蚀 26.7

水土流失

久雨后贴面砖吸水饱和

无排水沟,水渗透严重

下水管破碎,生活污水浸入素填土地基

大量污水渗入地基土

气候导致冻融交替次数增加

地基长期浸泡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渐发型因素和使用不当及维护管理不当是造成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中涉及到装饰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5年内,因此该时段中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管道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年内,因此在装饰材料设置时点之前还应设置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钢筋锈蚀的一般发生在使用8~10年内,一旦钢筋锈蚀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该时段也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

此外关于超寿命期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有涉及:重庆一使用100多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突然倒塌,在倒塌前老屋便已年久失修存在危情。老屋原本是作为图书馆兴建的,其设计寿命大大低于实际使用年限,当其设计寿命期到达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估和鉴定便继续使用,最终造成倒塌事故。通过该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在到达使用年限时,为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建筑,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安全。

2.2 从事故发生时间推断

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还可以从事故的多发时段来推断。表2-2中列举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多发时段及其所出现的频率。

表2-2 在使用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时段分析

事故发生时间 2年以内 2~5年 5~10年 10年以上

频率(%) 因使用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4.6 23.1 19.2 23.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使用2年内是所有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该时段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期相距太远,故在该时段应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以保证建筑能安全使用,完成其使用价值;使用2~5年和使用10年以上也是事故频发的时段,因此这两个时段也应分别设置评估时点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使用5~10年是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段,原本作为评估时点的参考时段价值不大,但因使用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该时段发生的频率将近20%,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比例,所以该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3 使用阶段结构疲劳及损伤研究 建筑物在建成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部分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疲劳及磨损,一旦这种疲劳和磨损达到一个“临界点”,结构便会产生裂缝、渗漏、剥蚀等问题,给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影响继续使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结构疲劳和损坏的“临界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应该设置安全风险评估的时点,进行定期检测和周期性维修,能够预防病害和破损的发生、发展,保持设备技术良好,安全适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1 我国建筑物保修期 通过我国目前对建筑物保修期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各个部分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从中可以间接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坏“临界点”。

我国规定,建设工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4: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 5 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 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 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3.2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结构耐久性分析 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等原因,许多建筑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现象,其他部分也常常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而出现问题,因此应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分析,找出耐久性失效的时段。

3.2.1 混凝土耐久性 我国多数既有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然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混凝土耐久性失效多见的是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

(1)混凝土碳化5 混凝土的病害主要有裂缝、渗漏、剥蚀三种,其中影响安全和使用的最大病害是裂缝。而混凝土出现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导致的,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混凝土碳化到钢筋表面或钢筋锈蚀后构件出现顺筋裂缝。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因素:混凝土密实度越大,碳化速度越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碳化速度越快;环境温度越高,碳化速度越快;环境相对湿度在50~70%时,碳化速度最快。这些因素可以从时间中体现出来,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律的碳化模型认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D与碳化时间t的关系式为:

D=α*t1/2 (3-1)

式中,a为碳化速度系数;D为混凝土碳化深度(mm);t为测定D的碳化时间(年)。

由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建筑物使用10年其结构碳化深度一般是15~20mm,使用20年的为20~23mm,使用30年的大约在25mm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碳化深度不同。我国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目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酸雨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剧(酸雨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雨水直接与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使混凝土碳化速度加快),我国目前关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中最薄的仅有15mm(一类环境、C25~C45、板、墙、壳),根据上述资料所表明的碳化深度有必要在使用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风险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该评估之前也应适当增加一个评估时点。

(2)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腐蚀6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服役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在有水、二氧化碳的环境下,混凝土中埋置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被逐渐破坏,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并且随着锈蚀的加剧,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1):

图3-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示意图

从图3-1中可以看出,t0> t1> t2> t3。即当混凝土表面出现破坏现象后,很快结构便需要进行全面大修,因此,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顺筋开裂的临界时间点是一个安全评估的关键时点(t0+ t1)。上面已经讨论了碳化时间,在此基础上考虑氯盐污染可以得出t0大大低于碳化时间,又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t1大约为t0时间的一半,t0+ t1基本可以定在使用10年。

3.2.2 其他材料结构耐久性 其他材料结构主要包括装饰工程和水电管道工程,该结构部分对建筑整体稳定性影响没有混凝土结构大,但因其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活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该部分耐久性也是使用阶段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需要研究的部分。

对于防水材料来说,其老化期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约为8~15年。虽说很多建筑物防水耐久性最低为10年,但因为目前在防水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施工不过关和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实际上防水材料普遍在5年内便出现老化现象,尤其是中小学的校舍,往往使用不到3年,防水材料就需要重新进行铺设或加盖。对于内墙面、地面装饰来说,由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使用频率较高,其老化要比防水材料早,如:墙面、顶棚抹灰层脱落多发于使用3年;地面空鼓开裂、大面积起砂多发于2年;门窗翘裂、五金件损坏也多发于2年7。对于外墙面砖尤其是许多大型公共建拥有的玻璃幕墙来说,其发生脱落的时间大约为使用5年。既有公共建筑的管道和供热供冷系统较多、使用也较频繁,故此其结构老化的速度也较快,大约在使用2~3年。

4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文中第一节通过对国外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值得我国借鉴的评估时点为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每10年、设计寿命结束;第二节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时点的建议时段为使用2年内、使用2~5年、使用8~10年、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第三节罗列了我国的保修期、相关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时点的法规,还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伤“临界点”为:2年、5年、10年。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考虑,针对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时点设置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建议设置在:使用2年,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设计使用期结束后每年。具体见图4-1。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公共建筑在其较长的使用维护期内,发生对建筑物使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故还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地震、恐怖袭击、非常规性暴雨、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研究,分析其给建筑物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进一步确定既有公共建筑的特殊评估时点。

图4-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

参考文献:

[1]《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制定,2004年修正,建设部第129号令).

[2] 肖元真,叶松青 发达国家抗震救灾的有效方法及启示[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3] 潘其源 房屋修缮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 2000年1月10日.

[5]《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7] 《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

第5篇

关键词:评价方法分析、风险防控措施、评估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业务的日益繁忙,公路桥梁与既有线路交叉施工的数量日益增多。为此在施工时既要保证下面线路正常通行还要保证新建桥梁的正常、安全施工,因此采取一定的安全风险评价分析方法、措施对于施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工程风险评估旨在以科学系统分析方法,辨识并分析工程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发生的概率,评估风险损失,并寻求各种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风险评估的实施,除了可以整体检查并消除设计中的盲点、重复或遗漏,还可以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将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以提高项目实施的安全水平,减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冲击的目的。桥梁上跨既有公路与铁路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水平转体法、顶推法、悬臂浇铸法以及支架浇铸法。下面就LEC风险分析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LEC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LEC风险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人们在危险环境中劳作的风险系数,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它是一种半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假设D为风险值,在工程建设中,风险值D大于320就属于极其危险,需要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检查;当风险值D介于160至320之间时,风险级别为高度风险,此时应该立即对风险源进行整改;当风险值D介于70至160之间时,风险级别为显著风险,此时应该对风险源进行重点控制,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当风险值介于20至70之间时,风险级别为一般风险,此时应对风险源进行控制;当风险值不大于20时,风险级别为轻微,风险级别可以接受,但是在施工时需要提请注意。假设L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L为0.1至10的中间值;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其为0.5至10的中间值;C是风险出现后对于工程的损伤程度,其为1至100的中间值。上述几个参数直接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D=LEC

二、公路桥梁上跨铁路线路施工安全评价分析

1、新建线路安全风险分析

在既有线路上施工不仅要保证原线路正常运行,还要保证新建项目安全施工以及工程进度满足相关要求。新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工期紧张、施工难度大、影响因素多以及较难组织科学施工的问题,其中安全施工是我们首先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跨越铁路进行桥梁施工时,施工也会对高速行驶的列车安全、施工结构物和施工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考虑到公路桥梁上跨既有线路施工工法,结合工序作业特点、作业环境等危险因素,经常会遇到的安全风险问题有:①新建桥梁基础开挖以及施工对于铁路路基的影响;②新建桥梁工作面坠落物体对下面通行车连的影响;③机械设备放置存放侵犯既有铁路既有线路的边界;④新建桥梁基础施工对既有铁路线路信号以及通信线缆、车辆红外线轴温探测光缆、供水供电线路的影响;⑤高速列车通过时诱导气流对附近的结构设施、设备产生较大的作用力,影响正常施工与安全;⑥新建桥梁施工作业,由于操作人员马虎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伤亡以及接触网损坏等情况;⑦对于作业时出现的人身伤害事故对其风险源进行检查辨识,评估各项风险源的风险计算值,相对应的给予评级。⑧新建桥梁施工人员在线路上行走时,要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驻站联络人员当发现下面线路上有车辆通过时应该及时通知施工人员加以注意并在线路3m范围以外避让,严禁在3m范围内施工。

2、风险防控措施以及建议分析

针对于上跨既有线路桥梁施工风险源的分析,为了减少悬浇施工对于铁路线路安全影响,在施工区域搭设了防护棚架,采用了全封闭的周围围护措施。防护支架的设计考虑高速列车行驶中产生的空气动力的影响,减小高速列车行驶中产生的空气动力的影响,减小高速列车行驶中产生的空气动力对防护支架的影响。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加大防护支架的跨度。防护支架顶板设计应密闭安全,防止施工物体坠落,并考虑物体冲击作用。支架跨越既有线路时需要注意模板架设、支架高度以及跨度等问题,尤其是施工前以及施工后拆卸环节。当下面既有线路车辆通行时,严禁在铁路界限以内施工作业。搭设高压绝缘隔电板或者采取特殊的防电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产生触电引起的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公路桥梁上跨既有公路施工安全分析与评价

1、公路桥梁上跨既有公路施工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针对于公路桥梁上跨既有公路施工的特殊情况,风险因素分析首先应该建立风险源普查清单,清单建立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然后再逐项进行分析,下面把主要分析的对象进行列项。风险因素列项包括:①在新建工程模板以及防护棚安装过程中,下行车辆可能会对承力立柱产生撞击或者其他影响;②新建桥梁施工对于既有线路交通运行产生的影响;③新建桥梁施工坠物对下面车辆通行造成的安全影响;④新建桥梁施工人员坠落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⑤新建桥梁桥墩施工时,孔桩以及桥墩基础开挖对原有线路基础造成的影响。针对于以上情况对施工以及下行线路造成的影响,需要对风险值做出评估。

2、风险防控措施以及建议

跨越公路的上跨结构物施工,施工单位应该设置主被动安全提醒标识以及防护措施,比如车辆限高标识牌、墩柱、侧墙立面标记以及限高防护架等设施,不仅有效起到下行车辆撞击桥墩造成结构破坏的风险,还能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针对于上跨结构的基础防护、防落设施、支撑基础应该设置护栏,另外还可以对于更高级别的公路设置级别更高的防护设施。针对于道路突然变窄以及双向通行车道,也应该设置主被动提醒标识以及防护措施,其配置应该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上跨桥梁的横隔板、湿接缝以及防撞护栏的施工,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应该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旁站以及全盘检查,严禁发生高空坠物现象,当不可避免发生坠物后,应该安排人员及时清理,避免影响下行线路的车辆的通行。上跨桥梁混凝土养护严禁使用流水养护以避免水液流淌,影响下行线路车辆通行,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此时可以选用土工布覆盖,其余施工用水可以经过导流槽排放至安全位置。

当施工结束后需要对施工措施进行拆除作业,恢复施工前状态后,请铁路部门以及公路管理部门检查验收,检查合格后方可解除营业线施工安全施工协议书,铁路以及公路管理部如若发现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则要求施工单位立刻进行可靠的更改,尽量减少工程风险对于原有线路造成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的桥梁具有跨越河流深谷等障碍物方便通行的作用,但是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比较复杂,桥梁的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也会对桥梁安全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针对于公路桥梁上跨既有线路(铁路以及公路)面临的安全施工风险因素的评价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结合了LEC定量分析评估方法,对现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文明施工办法以及安全施工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桥梁工程风险辨识随着风险辨识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相

信桥梁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管理都会有着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轶 新建公路桥梁上跨既有运营线安全防护措施【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4,07

【2】娄峰; 何勇; 刘恒权; 何光;殷治宁;卞国炎 公路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07

【3】陆新鑫;徐秀丽;李雪红;张建东 基于肯特指数法的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3

第6篇

关键词 污染场地,现场清挖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a organic pollution sites chongqing soil field clear dig as an example, the clear dig th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clear dig proces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Angle, to the pollution of soil clear dig on targeted studi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pollution sites, the clear cut

中图分类号:[TE9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工业企业以搬迁、倒闭、破产、异地迁建等形式搬出主城区,遗留下来的原工厂场地通常存在着或轻或重的污染。根据《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要求,必须对污染场地做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场地治理、场地验收等。以近期重庆某有机污染场地的治理工程为例,在三期风险评估报告的基础上,针对其污染场地治理过程中的清挖环节,从清挖前的准备一直到清挖的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管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初步研究。

1 清挖前的准备

1.1 清理作业面的布置

(1)进场道路和作业道路

通过对三期风险评估报告的分析和制定总体工程方案的工作基础上,已经确定了极高风险污染土壤和较高风险污染土壤在厂区中的相应范围。由于重度污染场地分布于中度污染场地范围内,因此如果重度污染场地周围没有进出场道路,应修筑相应的简易通道,道路宽度以方便清挖机械、运输车辆及操作人员进出为宜;若周边有进出场道路,应检查道路状况,根据道路现状及工程要求进行修补、加固或加宽。

为了保证清运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场地上清除覆盖的植被,拆除覆盖的墙壁、建筑物或其它障碍物,以保证随后所需工作面场地的形成,便于技术设备的安装和清运作业的进行。为了避免无关人员进入作业现场,进而导致各类事故发生,需要在作业现场的周边区域设置简易围栏。一旦有作业区距离居民区较近的情况,应根据需要设置简易围墙。

(2)作业面内功能区划分

污染场地清挖作业面的主要区域分为:主要作业区、工具堆放区、剥离物临时堆存区、休息和办公区等。

在主要作业区开展所有污染土壤的清理、临时堆放、装卸等相关活动。在主要作业区就近应设置基本工具的贮存室,保证重要的工器具在雨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完好存放。

针对剥离后的污染场地土壤上层覆盖物,在厂区中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暂时堆放区,保证对污染土壤的清挖和运输作业不造成影响,以待后期根据场地开发项目建设要求进行统一处理。

在污染土壤以外的就近场地搭建临时办公和人员休息设施,该设施为成型可方便转移的钢板屋。办公设施应位于作业区临近且道路通畅,便于对清挖等现场作业进行管理。

对作业现场各功能区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警示标志,禁止标志等。

(3)作业边界的设置

根据风评报告中极高风险和较高风险污染土壤的区域范围,同时考察实际现场情况,设计规范的作业面,划定清挖边界。并在作业面边界设置作业界限标志,同时在醒目位置设置作业警示及交通指示标识。主要作业区周边应设置简易形式的围栏。

(4)紧急避险专用通道

为防止由于暴雨等自然因素导致的污染扩散和污染范围加大,或产生滑坡等事故,必须在作业场内规划一定的紧急避险专用通道。通道应保证在各种意外情况发生时均不被损坏和阻塞,确保进行应急处理的设施、器材及人员能够通达。

(5)暂设

办公用房:供现场会议召开、现场事务处理及其他相关工作所用。配备有电话、传真机及办公家具等必要设施。

休息室:供现场工作人员临时休息所用。

临时食堂:现场工作人员集中就餐地点,避免就餐环境受污染,对人员造成危害。

器材室:勘测设备、应急设备等设备器材的存放地点。

(6)施工电源

按预测的施工、照明、办公等用电功率考虑,就近引入380/220V电源。采用电缆方式按规范铺设,引至暂设附近。设置临时配电箱。

暂设用电均使用220V电源。破碎用风稿空压机等临时380V用电从临时配电箱引临时线至用电器。引用电电缆及布设方式必须考虑用电安全,确保不发生任何电力事故。

(7)现场用水

洗车用水必须设有专门的管线,其他用水可采用水箱贮存方式解决。包括临时食堂用水、洗手、饮用等用水。

(8)作业面的环境保护

沿作业区上边界线(考虑坡度),挖筑导水沟渠,在暴雨时将作业区上部的雨水导流至两侧流下,避免雨水冲刷作业区后外流而造成的污染水扩散。

1.2 清理装备的准备

破碎机械:用于大块混凝土等破碎。包括风稿、空压机等。

挖掘机械:用于土壤表层覆盖物的玻璃及污染土壤的清挖。

推土机械:用于土壤表层覆盖物的剥离及污染土壤的推传。

运输机械:用于污染土壤的场内运输和场外运输。

其它装备:集水容器、包装桶、包装袋等。

1.3 个人防护装备的准备

对于极高风险污染土壤的清挖,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相关标准进行个人防护。

按极高风险污染土壤和较高风险污染土壤作业分2级配置防护服、防护装备、劳保服等。

1.4土壤上层覆盖物的剥离

由于污染场地土壤上层有覆盖物,直接影响污染土壤的清挖及运输,必须对其进行剥离,同时可能还存在尚未完全拆除的混凝土建筑基础,必须对其进行破碎剥离。该过程中剥离的所有废物,统一暂存于场地划分好的暂存区域内。后端处置需要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及《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7号)根据场地用途在建设项目施工前进行处理。

覆盖物剥离方式有两种:

① 针对深度≤2m的覆盖物,如距离暂存场地较近,可采取推土机直接推送的方式进行剥离,如距离暂存场地较远,可采取推土机推传的方式进行剥离。

② 针对深度>2m的覆盖物,如距离暂存场地较近,可采取挖掘机挖掘联合推土机推送,如距离暂存场地较远,可采取挖掘机挖掘联合车辆短途场内运输的方式。

同时,污染场地中可能存在还未彻底拆除的建筑基础或未彻底破碎的大型石块,需要增加工作量对其进行彻底破碎。

2 清挖

2.1 土壤污染物空间分布

(1)1区污染空间分布

二噁英的分布在水平方向主要在盐泥堆放区以及垃圾堆放区的西部,高浓度区仅为盐泥堆放区;在垂直方向盐泥下部的土壤中二噁英的浓度下雨修复指导值。四氯化碳和氯仿哎分布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水平方向上遍布于1区的中部和西部区域;在垂直方向表层、中层和接近基岩的深层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匀,表层、中层和底层土壤都有较高和较低值。

以风险10E-5为基准值计算的需要清理的土壤范围及深度如图1-1所示,其中粉色边界区域为较高风险污染土壤范围,红色边界区域为极高风险污染土壤范围。

图1-11区污染土壤分布图

(2)2区和4区污染空间分布

根据风评报告结果分析,二区和四区污染物浓度比较高的物质主要是有机氯化物,包括:六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丁二烯、六氯苯、五氯苯、二噁英、六六六、四氯乙烯、四氯化碳和氯仿等污染物。其中2、4区的三处白色物质对基处事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

以风险10E-5为基准值计算的需要清理的土壤范围及深度如图1-2所示,其中粉色边界区域为较高风险污染土壤范围,红色边界区域为极高风险污染土壤范围。

图1-22区、4区污染土壤分布图

(3)3、5、6、7区污染空间分布

根据风评报告结果分析,在3、5、6、7区范围内,3区的六氯苯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污染,成点状孤立分布。以风险10E-5为基准值计算的需要清理的土壤范围及深度如图1-3所示,其中粉色边界区域为较高风险污染土壤范围,红色边界区域为极高风险污染土壤范围。

图1-33区、6区区污染土壤分布图

2.2 污染土壤清挖

由风险评估结论及对现场勘察确定的污染土壤清挖范围如下:

极高风险污染土壤清挖范围

图1-4极高风险污染土壤分布图

极高风险污染土壤主要是重污染场地内白色/黄色物质堆放区和白色的盐泥,一部分分布在东厂区盐泥等工业垃圾堆放区(1区)3000m3,约1193.4m2;另一部分东厂区原六六六、四氯化碳与氯化石蜡生产区(2区、4区)1200m3,约195.7m2,共计4200m3,总占地约1390m2。清挖污染土壤区域边界如图2所示,清挖前起始面标高由现场测量确定。根据风评报告中分析结论,清挖五个地块中受污染土壤,清挖深度分别如图2-4所示,由左至右分别为2m、3m、2m、1m、1.5m。

为保证清挖质量,在实际清挖量为计划清挖总量的50%、75%、100%时,分别进行采样监测,保证土壤中污染物的监测浓度达到较高风险水平,即低于风险水平以10E-5为基准时计算出修复指导值,如在完成计划清挖量后仍有部分土壤具有极高风险水平,则需要进行补充清挖。

极高风险污染土壤清挖过程中,现场人员必须进行严格防护,场内备有人员伤害应急处理器材及必要的设施。预计极高风险污染土壤清挖总量为4200m3。

较高风险污染土壤清挖范围

① 1区较高风险污染土壤的清挖

1区较高风险污染土壤分布在东厂区盐泥等工业垃圾堆放区(1区),污染土壤清挖约5000m3,清挖污染土壤区域边界,清挖前起始面标高由现场测量确定。

② 2区、4区及6区污染物清挖范围

2区、4区分别分布在厂区原六六六、四氯化碳与氯化石蜡生产区24600m3,还有少量在西厂区原盐泥处理区(6区)2185m3。清挖污染土壤区域,给出相应深度对每块土壤进行清挖,清挖前起始面标高由现场测量确定。

为保证清挖质量,在实际清挖量为计划清挖总量的50%、75%、100%时,分别进行采样监测,保证土壤中污染物的监测浓度达到较高风险水平,即低于风险水平以10E-5为基准时计算出修复指导值,如在完成计划清挖量后仍有部分土壤具有较高风险水平,则需要进行补充清挖。

清挖作业

在确定为清挖地块后,应以GPS测定的坐标确定四角点,再用皮尺进行复核。经四角联直线确定边界。一些地块表面凸凹不平,清挖深度的起始面难于确定。这样的地块表面采用平均法确定原始标高。在地块中选取相互间隔5米以上的10个最高点和10个最低点,进行标高实测。然后取20个的标高平均值作为地块表面原始基本标高。再根据采样点的起始标高进行适当的修正,最后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代表共同确定该场地的原始标高。

清挖机械采用挖掘机,清挖出土壤应直接装上自卸车。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临时堆放,堆放应以污染土不扩散和当日清理完毕为要求。

清挖前应保清挖现场不过多起尘,可适当洒水。

根据已经确定了的各级别污染土壤的污染界面划定清理界限,用挖掘机按照规定的清挖深度由里到外依次进行清挖,设定好挖掘机的每次作业定位。

如遇个别挖掘机不能挖到的坑底死角,可考虑人工方式补充挖掘集中后再由挖掘机进行清挖。

若遇有个别少量积水的区块,应用工具将积水收集装入容器内集中管理。后通过相应监测,确定属一般污染水可与洗车用水一同处理。如监测为污染严重的污水,则应装车送至专门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在清挖过程中发现异常状态的土,如深颜色等,应不受边界和确定清挖深度限制,直至清挖干净为止。

在清挖过程中发现疑似危险废物或高浓度污染物时,应立即停止挖掘作业。由操作人员身着重点防护装备挖掘,可将其装入准备好的包装桶内,单独装车运输。

清挖过程中的监测

对于两种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清挖的过程中,每个地块在完成计划清挖总量的50%、75%、100%时进行监测,以确定土壤的污染程度。如完成100%完成清挖时污染物浓度仍大于修复指导值(以风险水平10E-5为基准),必须进行补充清挖,直至最终监测浓度小于修复指导值。

监测采样按下列要求进行:

将清挖后表面划分为36m2的网格,每个网格中心在0~200mm深度取1个200g左右的土样,将地块上所取的土样全部均匀混合后分成3份,按4分法弃取得到3个分析样,进行制样分析。以3个样品的平均值作为报告值。

2.3 装载及后期相关要求

(1)装载作业

由挖掘机将污染土壤直接装车。每车不得装得过满,以免途中撒落。待装满之后,应立即驶离装车位,在划定的区域将已装载的污染土壤表面用帆布进行覆盖,并与车体捆绑牢固。装车完毕后,驾驶员应对货物的堆码、遮盖、捆扎等安全措施及对现场影响车辆起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确认无不安全因素后方可起步。

(2)工程防护

明确在污染土壤清理作业现场,防渗、防雨、防洪等工程防护措施的施工要求。

① 防范无关人员接触污染土壤

污染土壤的清挖作业区和场内运输路线为危险控制区域,应在在醒目位置设置规定的警示标示,避免无关人员接近和进入清理区而受到伤害。安排专人负责现场人员出入管理,全范围进行实时巡查。

② 防洪(导流)

应根据现场地势、可能存在的积水区域以及作业季节的最大降雨量,在清理作业面上坡向和两边沿设置防洪导流系统(防洪沟渠等),以防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雨水进入作业面,淤积污染土壤污染后流向地势较低的轻污染区域。

③ 防塌方

应根据作业区的水文地质资料,制定相应的防塌方措施。在清理作业过程中,对于下挖式作业,应规定一定得清挖角度,使清挖坑边缘及运输道路侧面保持一定得坡度,对于少数情况可进行一定程度的防护性支撑。

(3)清理设备及用具的清洗

对于应于使用后清洗的设备、工具,应制订专门的操作规程,明确清理设备及清理用具的清洗方法、清洗水的使用及处理,清洗时应注意的事项等。

(4)应急

建立现场应急小组,制订清理过程的意外事故应急方案,应配备通讯设备、应急防护设施及工具、器材等。

① 人身伤害的事故应急

吸入的应急救护

应先将暴露人员移到空气流通处,如呼吸停止,应施予人工呼吸。之后保持患者的温暖和休息,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皮肤接触的应急救护

应立刻用肥皂或中性清洁剂和水清洗。若渗透入衣服,应立即脱掉衣服,以肥皂或中性清洁剂及水清洗皮肤,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眼睛接触的应急救护

现场应设置洗眼器,一点发生事故,立刻撑开眼皮,以大量的水冲洗眼睛之后,立即就医。

机械损伤

由于大型机械使用不当、或在包装搬运等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操作人员发生外伤事件保持镇静,迅速脱离危险区,并检查伤处。注意坚决不能让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接触伤口。伤口严重者先用备用急救设施控制伤势后,立即送至附近大型医院救治。

② 暂舍或工程机械意外火灾

首先应自备的消防设备(通常是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进行紧急自救,急救人员必须穿戴B级防护服(包括:全面罩型呼吸器、防化服、连裤工作服、防溅服(一至两套)、防化手套、外部(钢制靴尖及靴底)防化靴)。若火情严重,难以自救,则在自救同时求救当地火警。

③ 暴雨事故应急

对于在最大降雨量时无法充分排水的相关区域,应调派挖掘机等机械进行水路疏通,再由人员进行辅助疏通。

2.4 现场工程质量和工程量验收

每块清挖地块完工后,由监理代表组织业主单位、设计单位代表共同进行现场验收。

验收的主要内容有:

第7篇

目前,在推进“五水共治”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具体而言:

(一)治水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纵观目前“五水共治”的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在“治污水”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有效推进了污水整治与水环境改善。这方面的典范是浙江省浦江县在水环境整治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2013年以来,浦江县打响了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重点整治水晶玻璃行业,采取一系列强力措施予以推进:在舆论引导方面,对水环境整治中利用网络造谣中伤、试图制造混乱的行为进行了打击,查处了2名“网络红人”并追究了刑事责任;在组织基础方面,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明确“每个排污口就是一个枪口”,要求各“江段长”限期消除劣五类支流;在打击力度方面,通过一年时间,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4197家,拆除违章建筑347万平方米,移送相关部门处理533人;在机制建设方面,注重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的运用,依法严厉打击水污染犯罪行为,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扩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主动介入工作机制、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矛盾研判化解机制,等等。在肯定浦江县污水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必须看到,之所以浦江县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上述经验之外,浦江县的特殊情况也不可忽视。从产业结构上看,浦江县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污水来源是水晶行业;从从业人员上看,从事水晶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广西、贵州等地,本地少较少;从水晶行业本身而言,由于存在大量无证无照、广散小的家庭作坊,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少;从社会反响上看,由于水晶行业长期排放污水,对当地老百姓造成影响,从事这一行业的本地人较少,社会舆论普遍支持政府进行严格执法,社会稳定风险不大。上述因素决定了浦江县开展水环境整治在内外部环境上较为特殊,能够集中精力围绕“治污水”展开行动并快速取得效果。但是,其他地方和浦江县的情况有较大差别,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不适宜也不可能照搬浦江县的做法。从国际上水治理的经验看,治理污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为快速取得效果而采取急功急利的做法,亟需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取得进展。

(二)“河长制”与长效制度安排

在当前“五水共治”过程中,“河长制”是最为普遍推行的机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治理的任务。应该看到,“河长制”能够较快的提升水环境质量,在治理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点在于:第一,“河长制”明确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第二,“河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多头治水”的不足;第三,“河长制”提出了辖区内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并在行政系统内形成竞赛氛围,促使相关部门提升水治理水平。但是,本质上而言,“河长制”是一种类似突发危机应对式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有效但非长效的制度安排,它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实现水污染标本兼治的功能,反而还有可能阻碍和消解当下防治水污染正规制度化的努力。如下问题值得思考:1.“河长制”的产生本身体现了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机制的弊端———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但“河长治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非理———毕竟“河长”们不是环保局长或水利局长,这种制度创新其实混淆了原有的行政部门职能分工;2.“河长”不是目前行政体制中的正式职位,“河长”发挥作用主要依靠其所能支配的公共资源。显然,不同级别、不同职位的行政官员在调动资源能力上必然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影响到河流污染治理的不同效果,也难免成为受到众多“河长”们个人权力、地位之争的影响。3.由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兼任“河长”容易造成权力自我决策、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状况。在各地规定的“河长问责制”中,很多规定是由当地的纪委、监察局及“河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监督和考核“河长”的工作,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来按照既定标准进行考评验收,实际上是“下级监督上级”,其客观性和可行性有待商榷。

二、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

显然,目前“五水共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存在不足,亟待加以完善。这凸显了从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必须看到,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五水共治”对各级政府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将管理活动与外部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全面、系统的战略管理落实治水与转型的总体性战略目标。具体而言:

(一)战略管理与水资源综合治理

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五水共治”的首要目标即在于统筹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属性,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必须看到,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作为五个“手指”,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与属性,但都是基于水资源综合效益这个“手掌”上。同时,受多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五水”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形成多个相互耦合的场域,较为常见的有“污水—供水”、“污水—洪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等,这就需要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在治理过程中予以统筹考虑、长远规划,绝不能人为忽视或者割裂治水各领域的相互联系。

(二)战略管理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水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与环境要素,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看,“五水共治”的最终目的是以治水为突破口,促进转型,推动升级。因此,不能狭隘的从“项目管理”角度理解“五水共治”,将其仅仅视为建设一批涉水工程,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治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国家与社会的互构合作、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的全面转型。“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在于:多元主体,即在政府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公民个人等;多方联动,即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形成高度联动;多种方式,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包括强制性工具、激励性工具、信息性工具、服务性工具等;多重责任,即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行政责任、财政责任、法律责任等。

(三)“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体系

“五水共治”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成在持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重点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形成“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将“运动式治理”提升为“制度式治理”,从“非常态管理”转变为“常态管理”。将战略管理引入“五水共治”,就为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基本框架。总体而言,“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基本框架由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组成,三者之间通过“风险———应急———危机”的演化范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以这一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充分借鉴吸收实践中的先进经验,深入总结暴露出的问题,建立系统性、主动性、持续性的“五水共治”长效机制,为子孙后代永享绿水青山提供制度保障。

三、“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

以上述“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可以更加全面和综合视角看待“五水共治”,推进相应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具体而言:

(一)“五水共治”的应急管理之维

水是最为基本的环境要素,涉水领域发生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具有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浙江各地在“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频发,在2013年,就有由超强台风和强降雨造成的大涝和大水、杭州市自来水异味事件等多起重大事件发生。从世界范围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灾害风险不断增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有效管理极端气候与灾害风险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通过应急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层面上,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突发事件分级分类的处置要求。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共四类。从性质上分析,“洪水”、“涝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自然灾害”类别,“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事故灾难”类别。就浙江的应对措施而言,在《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引下:

1.针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七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洪水”、“涝水”相关的有:《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同时,易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沿海地方基本制定了城市防洪、防台、排涝的应急预案,如《温州市城市防台防洪应急预案》、《宁波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等。

2.针对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十四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供水”相关的有:《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总体而言,目前浙江的应急管理体系已建成,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能够对“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响应与有效应对。同时,省政府针对应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相应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这些都为“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之维

危机是对社会结构及其核心价值造成的严重威胁。危机不能简单等同于突发事件;以“控制事态”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无法适应具有公共性的危机问题,在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管理目的上均存在缺陷。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应急预案具有预测与控制功能,其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本意在于消减不确定性。但研究表明,应急预案及其编制过程本身则带有悖论性,反而可能加大应急管理制度风险,具体表现为预案“复制化”、“碎片化”、“空想化”等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表现出“应急失灵”的现象。可见,单纯应急管理并不足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在应急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发展以“改善公众认知”为中心的危机管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水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以及因台风引发的“水淹余姚”事件,都暴露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通过危机管理有力化解社会矛盾,变危机为转机,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中心任务。危机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的、持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形成“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需要重视并完善如下三类机制:

1.政府协同与危机决策机制。

政府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核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无疑应发挥主导作用。公共危机治理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具体包括:决策环境评估能力、决策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决策资源动员整合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决策评估与自我修正能力。由于水资源天然具有流动性与跨区域性,同时公共危机具有共振性和非常规性,这就要求政府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多向度、交织性的,而不能是传统科层制中自上而下的直线控制。因此,应打破行政区划与部门划分的限制,建立“五水共治”的上下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将“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协调政府及部门间关系的中心机构,避免治水中出现“地方主义”与“部门主义”倾向,确保决策的快捷有效。

2.多元合作与公众参与机制。

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最大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包括基层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新闻媒体、公民个人等。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并非治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而是应最大限度的包含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公民个人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和行为者。在目标上,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与参与,形成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应对公共危机的长期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社会主体在政府指导下的充分参与和积极互动并形成制度化的合作网络,是“五水共治”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主体之间平等交流、协商互动的合作机制,让社会各类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涉水事务的管理全过程,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五水共治”工作格局。

3.社会资本培育机制。

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为核心的价值观与规范集合。正如学者所言,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信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能避免国家权力单向度运作的缺陷,从深层次推动社会行动和解决矛盾。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资本的形成与集聚状况是“五水共治”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形成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层面,政府应重视自发并保障形成社会资本的社会条件,通过信息公开、关注弱势群体、加强执法等方式加以促进;在价值层面,政府要给予多元主体平等的关心与尊重,培养并生成“普遍信任”,引导形成有利于“五水共治”的共同价值观。

(三)“五水共治”的风险管理之维

突发事件与危机是一种已经发生的事实,其根源于事前存在的风险,即可以引发大规模损失的不确定性。必须看到,“风险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等外在因素也正在不断提高风险的复杂性。2013年,我省在夏天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秋天又遭遇百年不遇强降雨,已经暴露出认识不到位、缺乏预防措施的问题,凸显应对灾害的社会脆弱性问题。此时,就有必要破除“天灾/人祸”的二元对立思维,从更基础的层面对自然与社会风险进行综合预防,实现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减少突发事件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通过风险管理有序推进经济、社会与政府的全面转型,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一般而言,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风险识别,即在事件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危险源、发生区域、种类、主要危险因子等;2.风险分析,即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进行分析,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3.风险评估,即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比较,确立风险优先顺序,决定风险的可接受性;4.风险决策,即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减轻风险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不利后果。因此,在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五大领域,都应当建立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领域已经初步建立起风险管理框架,为“五水共治”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1.在环境保护领域,针对化学物质的应用、工程项目的兴建和运转、各种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风险,环保部门已经全面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ERA)工作,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为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水源地提供了决策依据,构成了“污水”、“供水”领域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需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协调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环境风险治理上的府际关系,将风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2.在防灾减灾领域,各地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利用多种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制定风险区划。浙江省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已在2009年3月向社会公布,为“洪水”、“涝水”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目前需要细化风险区划的范围并加强后续的风险决策工作,真正实现风险评估与政策过程的“对接”;3.在社会管理领域,由于社会性风险不同于技术性风险,是决策主体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诉求冲突所产生的,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框架,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实践情况看,针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实施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了《浙江省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对重大事项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双评估”,切实预防减少实施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这为“五水共治”中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尚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评估主体、内容、方法上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从“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的转变。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地铁,施工建设,风险管理 , 有效措施

【 abstract 】 the subway engineering with general engineering than not foreseeable by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rresistible factors affecting more heavy, make the metro engineering become one of the high risk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ject. Compar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uman management factor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r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ubway construc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 key words 】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 国内地铁施工事故频发, 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着地铁工程建设目标(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的实现。如果人们事先能把整个工程项目的大过程, 按阶段根据其技术特点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 利用人类对这些小过程的分析, 判断其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即典型风险), 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就能够将意外事故出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风险管理的实质。因此, 开展城市地铁风险管理研究, 对城市地铁工程的设计与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 用全面系统的实施手段, 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掌握工程进展的第一手资料、作业状况, 提高事故发生的预测和防控能力, 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使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有如下特点。

1、地铁工程风险分析的内容复杂

风险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并超越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 风险是无处不在、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地铁工程处于复杂的地层地质体中, 其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风险分析的一些方法难以准确运用并确切表达。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时, 既要考虑其精确性, 又要考虑到成本因素, 如果为取得准确的风险分析结果而花费太大, 甚至超过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 就得不偿失了。

2、地铁工程风险管理需要重视风险的征兆

地铁工程风险分析时必须明确出现风险的征兆,并且对危险的基本因素实行监察, 随时避免危险发生。在风险管理中, 可以找出出现危险的基本因素, 对危险因素应采用有效而直接的手段进行督察, 一旦出现危险征兆, 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可以有效地制止危险的出现。因此, 要重视对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应当重视监察的作用。

3、地铁工程风险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目前, 在地铁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得到大量研究和应用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地下工程的合同、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在合同、可行性研究阶段, 由于可获得的工程信息量较少, 可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 对其工期、费用做出预测, 并为方案决策提供基础; 而在其结构的详细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 随着设计目标和各种地层条件、周围环境条件等参数的明确, 借鉴已有的工程经验, 可选用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4、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动态性

从地铁工程的特点来看, 工程的进展, 即从工程立项、勘测、设计、施工直至运营, 往往客观环境处于变化中, 也就是说,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是处于动态过程中,因此风险分析也要从动态管理的理念来进行。对于工程进展的不同阶段, 直至工程施工中的各个阶段, 以当时相对稳定的因素来进行风险分析, 并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工程安全性的评价, 将会是有用的成果。

5、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素质

地铁工程要求从事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具有丰富的经验, 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否则将很难理解工程风险的性质及特点, 更难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析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分析人员只有掌握了先进、科学、系统的工程风险分析方法, 才能降低施工风险, 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二、地铁施工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做好设计阶段环境调查

环境调查是地铁工程建设前期重要的阶段,根据各阶段设计的深度要求进行不同深度的调查。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管线采用拆除、迁改的原则进行规避,对于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要在设计图纸上提出建议保护方案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做好开工前的工程环境调查

(1)编制施工方案前,进行管线和建(构)筑物调查。在设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详细的施工调查,对于设计图纸上提出的各种周边建(构)筑物、各种管线等进行核实,并采取探测(触探、人工挖槽等)方式进一步探明周边管线,探测完成后绘制与施工工程相对位置关系图。在施工调查过程中,有水管线是调查的重点,不仅要摸清管线及结构物的结构形式,材质,埋深和使用年代及现状,提供详实的技术参数,对施工有可能引起的变形和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在地铁施工过程中,管线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是施工控制的重点及难点,通常地铁基坑、隧道出现坍塌、涌水等事故,绝大多数由于管线渗漏引起,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开工前通过认真分析,根据不同风险的特点对工法、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评析,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地震建筑;建筑安全;建筑安全鉴定;建筑内容;抗震鉴定

2008年5月14日14:28在四川汶川县迎秀镇发生地震8级,地震对房屋造成严重破坏,坍塌,人员伤亡,失踪,埋藏,大量的人无家可归,生活困难。众所周知,中国在地震断裂带中的多重地位,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地震预报尚未解决。但是由于房屋建筑灾害引起的地面振动是能够通过地震技术减轻,特别是房屋崩塌严重,危及生命的灾难可以是很多避免。汶川地震对房屋建设造成的破坏严重,政府也开始非常重视建筑结构,人们越来越关注房屋建筑识别的安全性。换句话说,建筑施工的安全识别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确保安全的关键手段不可或缺的。

1 影响住房相关因素的抗震能力

有许多因素造成住房建设的损坏。主要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人为破坏大量地下水诱发地崩溃,导致施工中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或倾倒;施工周边地区的施工等若干因素。地震火灾、洪水滑坡、寒风酸雨等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巨大。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因素,一旦事故发生引发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就需要进行安全事故的质量确定,从而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测试。经过认真全面的分析,有效的果断处理。

整体房屋形状对建筑物的抗震性具有影响,形状规则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抗震性能。平面L型、T型、垂直、反向等不规则的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建筑外观应规则、对称,具有良好的整体效果,水平和垂直墙布局应尽可能均匀。结构的侧向刚度应该是均匀的。墙壁应连续垂直布置,以避免刚度的突然变化。

楼层的数目和建筑物的高度影响抗震性。楼层数量越多,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地震损害的程度就越大。因此,控制总高度和建筑物总数将减少地震的危害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了多层砌体建筑的总高度和总数,减少了自重,减少了地板数量,降低了地板的高度,这是减弱地震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房屋结构的结构类型影响抗震性。由于底板的地震剪切力根据每个侧阻力分量的刚度分布,半框系统或山墙是结构柱。在具有梁约束的砖地震墙系统中,砖壁比框架刚性大得多。在地震的作用下,砖墙容易破裂,四肢破碎,并且其变形能力比框架会差得多,形成第一砖墙部件不工作,导致子框架损坏增加。因此,第一层框架――剪力墙砖房的底层设置为框架地震墙系统。

2 房屋建筑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

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主要包括风险识别,抗震性能评价和可靠性评价三个方面。地震后建筑物的安全评价,这是地震后加强住房和恢复的先决条件,是确保住房安全的先决条件。它与钢筋项目的安全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直接相关。准确可靠地评价住房建设的安全性。为了确保继续利用现有住房和开发利用住房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表1所示)

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房屋,判断房屋结构的危险程度,及时处理危险房屋,需要对地震后的建筑物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住房的安全。危险识别是现有住房开始识别的风险,也是整个建筑物确定风险的水平,识别结果是判断建筑物的风险等级。建筑施工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结构严重损坏,或承重部件已经是危险部件,随时可能失去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房屋安全和房屋使用等情况。

建筑施工的风险识别原则是基于整个建筑地基作为参考,根据严重性确定结构部件的严重性。结合建筑的历史状况,环境因素和国家的发展,对建筑进行全面分析。在建筑地基或结构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危险判断。应该考虑到他们的风险是独立的或彼此相关的。当组件的危险被隔离,不会造成结构系统的风险;当每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时风险应该联系起来,以确定结构的风险。

至于地震识别和抗震识别,主要基于各类住房结构的特点、结构布局、和抗震承载能力,采用相应的识别方法,综合抗震能力对现有建筑物的总体抗震性能进行评估。针对没有地震识别要求的建筑物,提出了地震减灾措施和处置方法。该设计旨在包括接近或超过继续使用设计所需时间的建筑物;原设计不包括要考虑的建筑物中的抗震或抗震要求;需要使用和改造使用结构的建筑物;其他有必要进行抗震标识的建筑物。

关于可靠性评估,居民正在居住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管理和维护。经过多年,它应该及时修复,以完全满足其功能的设计。或由于使用中的变化而需要修改,或由于设计,施工,不当使用钢筋,或因使用环境变化而需要处理等。在这些情况下,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用性应被视为全面了解的主要考虑因素,以便设计一个安全、经济、合理和有效的计划,并提供结构可靠性评估。

3 加强地震后的安全保护主要措施

根据地震后房屋的识别以及地震造成的损坏原因分析,我们给出了拆除重建和强化修复的两个举措,这里讨论加强和恢复措施。

第一种是基础加固,基础加固用于地震后的破坏,绑定到原来基础的周围土壤是刚性的,而新的基础加固非常复杂和困难,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使用不同加固方法。承载部件的加固,对于框架结构,应对主柱和梁的加固修复地震后损坏。当墙体放置在平面上不封闭时,可加入形成封闭的墙体部分,在开口处添加钢筋混凝土框架;当垂直和水平壁相邻时,可以是钢棒,长锚,加柱或外部当地板和屋顶的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加额外的支撑以增加轴承长度,支撑梁或加强建筑,屋顶的整体方法;当环梁组不符合规范的标识时,应加环梁。

加固房屋墙壁上的裂痕。墙加固方面,一个是承重墙,另一个是承重墙的长度。建筑物的加固有加强筋,墙体加固等。住宅建筑屋顶加固,一般采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充,加强增厚的主动性。加强房子的外部突出部分。如烟囱,栏杆,楼梯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水顶,应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垂直拉力,清除不必要的附件。

4 结束语

震后住房建设安全评价和强化措施等工作要长期实施,以减少地震的灾难性破坏是人类的追求和奋斗一直的目标和动力。地震缓解应建设安全设计,加强抗震设防对于做好防灾工作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玮强.汶川地震房屋灾害的分析及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1.

[2]王勇.基于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123-128.

[3]韩云飞.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1:106-113.

第10篇

关键词:隧道施工;风险预测;安全技术

Abstract: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has the work space is limited,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complicated and uncertain factors, construction method, cross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y in construction etc. Thes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high risk of the project. In order to project can safely done smoothly to tunnel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and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management, utmost ground evade risk, avoid casualtie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and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lo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agement risk prediction, and from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risk and major risk i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Key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Risk predic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隧道施工中的风险预测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风险管理是一种强调全面超前进行评估与预测的安全管理方式,所追求的目标是“一切事故皆可避免,一切隐患皆可消除”,实现风险管理对实现铁路企业本质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不是去检查或处理隐患,而是将行动建立在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对现行安全管理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实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是风险管理中进行的安全生产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有助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为安全管理工作确定风险点,建立安全管理流程,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风险管理是实现超前控制,闭环管理的重要途径,风险识别和评估,明确了生产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这些问题发生前的干预方案,能够有针对性地控制并持续进行改进。

四是变安全生产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对风险进行系统地、定时地评估,建立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及其所带来的损失。

五是有助于形成企业的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统一对于风险信息的认识和管理,形成数据支持,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二、隧道施工的一般风险因素与安全技术

(一)触电伤害

工程外侧边缘距外电压线路未达到安全距离,用电设备未做接零或接地保护,保护设备性能失效,违规使用和操作电气设备,对人身造成伤害或损害。

安全技术:

1、临时用电线路的安装、维修、拆除,均由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证的电工完成,非电工不准进行电工作业。

2、电缆线路应采用“三相五线”接线方式,电气设备及电气线路必须绝缘良好,场内架设的电力线路其悬挂高度及线距符合安全规定,并架在专用电杆上。

3、变压器必须设接地保护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V,变压器设置围栏,设门加锁,专人管理,并悬挂“高压电危险,切勿靠近”的警示牌。

4、移动的电气设备的供电线使用橡胶电缆,穿过场内行车道时,穿管埋地敷设,破损电缆不得使用。

5、所有线路设计合理并具有合适绝缘,电气设备的操作,必须符合下列规定:非专职电工不得操作电气设备;手持式电气设备的操作手柄和工作中接触的部位设有良好的绝缘。使用前进行绝缘检查。

6、手提作业灯为14~24V。36V以上的供电设备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等,必须有接地保护。

(二)机械伤害

机械运转工作时,因机械意外故障或违规操作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机械损害。

安全技术

人员培训,坚持持证上岗

每个机操工必须受过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人员培训中重点抓盾构机司机、电动车司机和龙门式行车司机。

2、安全用电

坚持用电拉线规范化,严陷控制电容量,特别是盾构机专用高压电缆的架设反复征求多方意见,寻得最合理最安全的走向,确保盾构机用电畅通。

建立设备保养修理体系,隧道施工一般是,化连续施工,每班配一个机修工和二名电工,平时机械有故障由当班修理工或电工解决。

建立所有设备的单机档案。

按公司的档案管理上等级的要求,将每台设备的运转记录、修理保养记录和履历书汇总定期归档。

火灾伤害

由于地下建筑内部一般比较潮湿,易加速各种电气线路和设备的绝缘层、接点老化,容易发生短路、造成局部电阻过大等问题。隧道通风量及风速都比较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一般隧道均采用人工采光,而人工照明的照度较低,只要发生火灾或断电,地下一片漆黑,给工人逃生造成了很大的难度。隧道失火扑救比较困难,因为对火源、起火点在火灾初期难以发现,当发现火灾时已蔓延扩大,且火势大小无法直观判断。这些原因均使火灾的损失加大,隧道火灾的防范至关重要。

安全技术:

消防设备的设置。一旦发生火灾,火灾探测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报,使隧道未失火工程段的施工人员做好防范准备。隧道中定点设置灭火设备,从而保障小火情的情况下,工人可以自行扑灭。

阶段防火门的设置。隧道施工中可以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防火门,降低火灾过快的蔓延,减少损失。防火门按国家防火要求设计和安装。

应急措施的保障。一旦发生火灾,应有及时有效的处理办法,人员的抢救、火灾的扑灭方案、经济财产的抢救都要有相当的保障措施,从而使火灾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隧道施工的重大风险因素与安全技术

(一)洞口失稳

1、风险预测

(1)围岩严重风化(2)地下水位较高(3)山坡比较陡(4)有偏压(5)浅埋(6)植被多为杂木 (7)渗出水变混浊,开挖面岩层出水冒泥 (8)裂缝处有响声。

2、安全技术

(1)洞口工程应与洞口相邻工程统筹安排、及早完成,施工宜避开雨季及严寒季节。

(2)洞口施工前,应先检查边仰坡以上的山坡稳定情况,及时清除悬石、处理危石,并应进行不间断检测。

(3)结合现场地形,洞口边仰坡应及早做好坡面防护,确保洞口稳定。洞顶边仰坡周围的排水系统宜在雨季前及边仰坡开挖前完成。

(4)隧道开挖应力求早进洞,避免出现深路堑或高边坡,尽量减少对山体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

(5)洞口土石方工程施工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当地质条件不良时,应采取稳定边坡和仰坡的措施,洞口石方严禁采用洞室爆破开挖,宜采用浅孔小台阶爆破,变仰坡开挖应采用预留光爆层法或预裂爆破法。

(6)洞口段开挖到隧底标高后,应及时施作中心水沟、排水侧沟及出水口。

(二)涌水

1、风险预测:

(1)隧道范围内穿越地带上覆花岗岩、含砾砂岩,岩层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补给快。施工时可能发生涌水现象。

(2)超前探孔。用风枪或钻孔台车进行钻孔,钻孔长度为5米以上。

(3)采用地质雷达检测。

安全技术

(1)施工中做好洞内排水。隧道排水为洞内每50m设一集水坑通过φ100排水管将掌子面积水导入集水坑,由抽水机排出洞外经沉淀后排入附近既有排水设施。

(2)做好止水加固工作。鉴于花岗岩残积,全、强风化岩具有遇水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的状况,做好洞内超前探测,及时掌握地质情况,必要时采用小导管超前止水固结注浆的手段,控制涌水量,并根据止水固结注浆质量逐步修正注浆参数,改善洞内环境为掘进施工提供作业条件。

(三)坍塌

隧道施工最常发生的事故是塌方,每次塌方,轻则造成财产缺失,重则导致数人甚至数十人死亡,并伴随巨大财产损失,尤其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是隧道施工的重大危险源。

1、风险预测

(1)在碎裂结构地层中,岩块间互相挤压,开挖后失稳,局部块石坍塌。

(2)喷层大量开裂,喷混凝土质量、厚度未达到要求。

(3)薄层岩体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小褶曲、错动,岩层层状劈裂,层理、节理缝或裂隙变大、张开。

(4)岩层软弱相间或有软弱夹层,有地下水作用,软弱面强度降低或软弱层泥质充填物较多。

(5)隧道穿越断层或各种堆积体,开挖后,容易引起坍塌。

(6)洞内围岩变形异常,变形速度加大。

2、安全技术

(1)施工中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施工原则;调整开挖方法,优化爆破设计,强调光面爆破或预留光爆层爆破,严格控制单响药量,减小爆破震动,爆破排烟后,视围岩稳定情况,决定喷砼封闭与出碴的先后顺序,原则上先初喷封闭,再行出碴,尔后复喷直到达到设计厚度。

(2)加强监测,留足沉降量,保证施工安全和二次衬砌的设计厚度。

(3)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并结合监控量测分析,及时调整设计参数。

(4)有仰拱地段,须考虑超前施作开挖掌子面与仰拱,严格控制仰拱、回填及二次衬砌各工序间的步距,严格按规范作业,尽早完成二次衬砌浇筑。

施工作业期间,值班技术24小时值守,随时记录工作掌子面的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汇报,防止错过最佳处理时间。

进洞前,应对洞口段以及浅埋段的纵横断面进行测量,并绘制纵横断面图,确认浅埋情况,做到随时掌握洞顶覆岩土层的厚度,并据此调整支护参数和作业工序部署。

结束语

隧道施工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加强隧道施工中的风险预测能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隧道施工企业有责任、有义务重视一般风险因素与重大风险因素,对其进行预测管理,采取预控安全技术措施,以防为主,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我国隧道建设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08).

[2] 俞富桥.工程风险及应对策略的探讨[J].工程造价管理,2005(01).

[3] 陈言来.浅谈安全生产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25).

第11篇

关键词:通信机房;电路拆除;监理实施原则流程化

一、工程背景

根据XXXX工程设计文件要求,工程期间将拆除现网已关闭爱立信IP化端局TDM电路。根据计划安排于XX年X月中旬开始实施本次工程涉及21个现网爱立信端局,约4300条待拆除电路。因工单下发时间较早,现网爱立信端局及相关BSC网元状态与下发工单关闭TDM电路时已有较大变化,工单有效性和准确性存在极大偏差,需要由施工单位、维护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核实拆除电路状态,且拆除过程的随工、监理、施工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细化。在完善的监理标准化体系的指导下,需制定出了详细的、切实有效的监理办法和流程,最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项目的全部拆除任务。

二、监理实施原则、办法及措施

1、实施原则

确保现网通信网络运行安全,单套交换机单条电路按顺序拆除,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和步骤,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完备应急预案;施工操作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进行,严禁违反操作流程,杜绝麻痹大意施工;核实工单准确性,以现网资料为准;做好现场沟通协调工作,严格按照规范监理,及时汇报工程情况。

2、监理办法及措施

(1)安全管理办法及措施

切实履行相关安全生产要求及机房安全生产准则,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组织施工,消除施工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有效的杜绝各类不安全隐患,一切以安全为前提,实现安全生产。

工程实施前,对施工人员素质、着装、工具等进行安全检查,严格遵照安全生产办法及本次施工措施对施工进行安全交底,并及时检查施工单位内部安全交底情况;对现场安全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包括现场照明、DDF架内部线缆复杂等现网情况、人为障碍和模块DDF架上LINK是否拧紧等安全隐患,以便掌握现场安全关键点及不利环境的相关信息,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工程实施中,依据操作步骤逐步进行实施;对架内线缆交叉复杂情况等确保安全操作;施工过程进行旁站,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关键部位实施办法和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发现存有安全隐患或者违规操作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立即整改。工程实施后,对现网情况及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并做好现场安全生产记录工作。

(2)质量控制办法及措施

工程实施前,结合前期施工内容,对本阶段施工质量进行有效评估,确保满足本次拆除任务工作。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线缆拆除质量,做好现场监理旁站工作,拆除过程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出,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施工结束后,对工程质量再进行总体核查,确定施工工程质量,做好工程质量记录工作。

(3)进度控制办法及措施

工程实施前,线缆拆除的具体操作流程、施工计划、施工工期的制定及相关协调工作的落实;对线缆拆除的每个流程环节做好进度分析工作。工程实施过程中合理分解工程目标,细致分解并统筹安排施工工序,注意平行工序和交叉工序的施工安排,严格按照施工流程逐步进行,并加强各工序施工时间的控制;过程中加强对各部门及各单位的协调跟踪力度,对关键工序进行专人跟踪协调,把握进度控制的关键点,保证工程施工安排的合理性。工程实施后,根据具体施工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存在出入的立刻采取措施,要求调整相应施工计划,在新的条件下组织新的协调和平衡工作,确保工程进度的如期进行。

(4)监理旁站办法及措施

监理员在进行旁站前,需对现场施工进行细化分析,确定施工关键点及风险防范部位,负责现场线缆拆除的旁站检查及签证工作。督促检查施工单位内部安全、技术、内容交底,配合工程随工核查待拆除电路资料准确性。在工程实施中,对关键部位及关键工序旁站监理,督促施工队严格按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施工,如存在违反施工管理规范或操作流程的,应立即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立即进行整改;保持与施工所涉及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监督施工现场情况,要求施工人员只能做本工程范围内的工作;从是否按操作流程施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施工工艺是否符合规范等三个方面做好旁站监理任务。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对工程实施进行分析,优化实施方法或手段,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

三、工程具体操作流程

1、总体实施流程如下:

(1)根据拆除需要,需由维护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对拆除资料进行严格审核。施工单位审核情况报监理单位进行复核,然后三方对审核结果进行对比,再到相关操作终端进行校验,确保拆除资料的有效性和和准确性。

(2)在资料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与同维护、施工、监理等单位对拆除工作进行风险评估,确认施工关键点及风险防范关键点。根据评估情况确定相关配合人员,落实拆除计划、内容及步骤,并与同各方对现场拆除情况进行二次评定,确保其拆除计划、内容及步骤的实施。根据准确资料及预定方案来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拆除工作。

(3)施工完毕,将拆除工作事宜向各部门及领导进行汇报,并对现场进行清理规整工作。施工结束后,做好相关施工总结。

2、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施工当天会同维护单位进行现场安全、技术等交底,确认职责范围及施工内容,检查施工单位内部安全、技术、内容交底情况,每天根据各套交换机所需拆除的链路数量,合理安排当天拆除工作量,做好质量与进度的有效控制。

(2)工程实施中,根据已审核资料对现场逐套媒体网关DDF端子进行挂表确认,无电信号的LINK端子可进行拔断,施工过程中协调好维护随工做好现场告警情况的观察工作;有电信号的严禁拔插,需进行统计,报维护随工进行二次确认,并观察是否存在告警情况。在随工确认完全无告警情况下,将已确认可拆除的线缆抽出DDF架。

(3)对已确认的并抽出DDF架的线缆进行拆除工作,线缆拆除过程中,以见到线头为原则,逐段逐条进行拆除。期间维护随工做好告警观察工作,一旦出现告警,及时进行沟通,并协调各方查找告警来源,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4)对已确认的并抽出DDF架的线缆进行拆除工作,线缆拆除过程中,以见到线头为原则,逐段逐条进行拆除。期间维护随工做好告警观察工作,一旦出现告警,及时进行沟通,并协调各方查找告警来源,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5)施工完成后,进行清场、离场工作,做好工程废料的堆放、标识、退库等工作。

四、结语

随着电路拆除内容建设流程化后,需对整个拆除施工流程进行梳理工作,形成一种流程化模式,落实每一个步骤,找准关键点,提前做好安全预防措施;根据流程化内容,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形成有效的预控手段,把控项目大局,将质量、进度、安全等落实到底。

参考文献:

[1]通信建设工程监理管理规定(工信部规【2007】168号)

第12篇

前言

我国电力设备检修维护执行的是以预防性试验规程为基础的计划检修制度。在全国大区电网逐步实现互联后,电网中输变电设备数量剧增,以往采用的周期检修和故障检修,普遍存在着欠修或过修问题,对电网安全稳定造成重大的威胁,导致设备维护资源的浪费,同时随着设备维修工作量的大幅度上升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传统的检修方式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为此,基于设备状态的状态检修应运而生。它从设备实际状态出发来制定检修计划,大大减少了以往盲目进行的例行检修工作。

1.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一般表达式是:

lcc=rdt&e+prod+q&s=acpc+o&s (1)

式中:rdt&e表示研究与研制费用;prod表示采购投资费用;acpc表示采办费用;q&s表示使用与维护费用。

lcc涵盖了三种含义:首先,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种实现包括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在内的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其思想和方法不只局限于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还进一步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建设的其他阶段中使用,尤其是考虑项目的运营与维护阶段的成本管理。

其次,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企业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寿命周期出发,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备选方案评价等项目前期工作阶段中,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造价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最后,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中设计阶段的一种以控制成本为目的的手段,它能以货币值的形式计算出工程项目在寿命周期内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的、环境的所有成本,以确定设计方案的技术方法。在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建造造价和运营与维护成本,实现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化的目标。

在表达式(1)中,我们用m1表征采办费用即生产建设成本,它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功能大致成正比;用m2表征使用与维护费用,在产品或工程项目使用运营过程中,因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影响m2与功能大致成反比。

因此,寿命周期成本便由生产建设成本m1、使用维护成本m2和固定成本c三部分组成,式(1)可具体表述为下式:

lcc=αg+β/g+c (2)

式中:α、β分别为生产建设成本和使用与维护费用对于产品或工程项目功能的比例系数;c表示固定成本(对于某一产品或工程项目可视为固定不变)。将式(2)对g求导,令其等于零,得到lcc最小时的功能g,即:

g=β/α (3)

式(3)表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功能是由其设计制造生产和使用维修共同实现的。由式(3)可得:

αg=β/g (4)

式(4)说明,当产品或工程项目的生产建设成本m1和使用维护成本m2相等时,其寿命周期成本最小,而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时的功能就是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最适宜功能。同时,由式(2)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功能值太小时,生产建设成本m1小而使用维护成本m2大;反之,功能值过大,生产建设成本m1大而使用维护成本m2小;两种情况下都使寿命周期成本加大。

式(4)不仅阐述了产品或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实现方法,而且也表明了在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时引入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

2.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是指一种以设备监测、诊断、评估提供的状态信息为依据的预防性检修,即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健康状况而执行检修的预知性作业。实施基于状态检修技术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技术上能对设备故障进行预测。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监测技术在广泛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状态检修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设备状态检修是根据先进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进行检修的方式,即根据设备的健康状态来安排检修计划,实施设备检修。状态检修技术包含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技术和预测检修技术。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实现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设备状态信息收集;(2)设备状态评价;(3)检修策略制定。

国外的设备状态检修发展较早,在状态检修技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状态检修技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都有了较成功的经验。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就对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进行研究和应用。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也开发了一套在线状态监视系统,使维修人员不停机就能了解水电机组的状态。日本发电设备检修协会也对在日本核电站开展状态检修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检修中采用设备诊断和寿命评估技术。

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朝高电压、大容量的方向发展,社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指标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从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模式的转变,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3.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

转贴于

对于输变电设备而言,在状态检修工作流程中,首先是对设备的状态进行评估和诊断,得到设备发生某一类型故障及其可能性后,再进行设备风险评估,最后结合不同维护方案,完成整个设备状态检修的风险决策。完整的设备状态检修决策流程如图1所示。在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过程中结合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将输电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成本最小化。

在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估计算,目前对于设备风险的计算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实际应用中往往两者同时结合进行。设备风险可以从设备损失、人身环境损失、电力系统损失和社会损失等4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计算。因此,设备总风险值可表示为:

(5)

其中:f(t)为单一设备故障引起的设备总风险;p(t)为设备缺陷引起设备故障发生的可能性;ki为4个因素在某种权重关系下的系数;si(t)为设备故障引起的不同后果;li(t)为设备故障引起4个因素风险的可能性,t为某一时刻。式(5)中的求和符号是广义上的求和,不是简单的相加。

对于单个的输变电设备,计算出它的设备总风险值后,就可以确定该设备是否进行状态检修了,假定第j 次状态检修费用系数为wj,则该设备总的维护费用h为:

(6)

式中,j为该设备在退出运行前的检修次数。

此时可将使用维护成本m2分解成设备使用折旧费z和上面所用的维护费用h,可得到:

(7)

结合式(4)和式(7)则可得到该设备状态检修的次数j以及何时退出运行,即总的使用维护费用大于生产建设成本时,做到对单个设备的状态检修进行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对于关联的n个输变电设备,计算出他们的总风险值后,假设对其中的第i个设备的第j次状态检修的维护费用为rij,则计算优先检修系数b:

(8)

其中,fij(t)为第i个设备第j次的总风险值。

对于n个设备来说,b值最小的设备,则优先进行状态检修。而传统的风险决策往往利用风险矩阵,不规避风险需要付出的成本,直接利用风险程度的高低来进行检修排序,在经济上极为不合理。这也是输变电状态检修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相结合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