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的思考

农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6-08 11:0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全面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狠抓粮食高产创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根据我县东部平原、中部环绕市区、西部山区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西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等,在中东部10个乡镇,重点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业产业化等,集中打造“三区二线一带”即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种植模式不断调整和推陈出新,呈现出区域化、专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立体化、集约化的新态势。农作制度不断创新,高效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模式普遍推广,节约集约生产水平和效率提高。

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占用资源要素的水平大大提高。

五、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农民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拓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48元,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

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大农业意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涉及面广,特别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传统农业简单的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范畴,以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走规模化、集成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

2.转变领导方式,提升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指挥部,以利于统筹协调农业、畜牧、林业、农机、土地、财政、发改、气象和各乡镇之间更好地开展工作,集中推进我县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

3.全盘规划,提升区域化布局水平。根据我县西部山区、东部平原的实际,按照“三区二线一带”的总体规划,集中打造沿北环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带、沿安楚路和S219线两条高效生态农业精品线和东部三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4.加大投入,整合项目,解决资金瓶颈。资金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二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三要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民间自筹和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带动向农业产业投入,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第2篇

【关键词】农业 特色品牌 发展 竞争力

一、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围绕广西特色农业,结合实施“绿证”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培养造就一大批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二、突出特色,优化布局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选准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增强特色产品的竞争力。二要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主导产业。科学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引导特色产品向优势产业带聚焦,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区域化。川水地区以建设特色高效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以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工作重心,打造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生态型效益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及旅游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效聚集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建成白沈沟流域大蒜种植带,祁家川流域冬小麦种植带;沿湟流域粮油良种制繁带和休闲垂钓产业带。浅山地区以避灾农业、旱作农业为主,重点发展马铃薯和胡麻产业。脑山地区重点发展油菜和饲草产业,扩大脱毒马铃薯繁种面积。

三、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在特色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而通过创新也有可能解决的机制问题有:投融资机制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问题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领导机制问题。其中,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行以奖代补;建立由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

四、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推进特色品牌农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空间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人们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已成为市场的通行证。拓展品牌,一是要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要按照农业标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原则,抓紧制订特色农畜产品生产标准。通过标准的制订,规范生产技术,运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提高特色农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社会影响。积极鼓励特色农畜产品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贮藏包装和品牌宣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通过原产地命名、注册和保护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保证质量和特色。三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四是做好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工作。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整理、仓储藏运输业;通过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充分发挥经纪人信息灵、业务精的特色,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通过各种农民经济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发挥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农民经纪人在搞活流通中的作用,通过农展会开拓市场,组织有关农事企业积极参加种类农产品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商品化、企业化、市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及时调整农业产业化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提升品质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仍然普遍存在着品牌偏小、生命时间短、影响力不够等通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名牌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等制度缺陷。因此,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我国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名牌必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标志、包装设计,都要充分体现特色。此外,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推进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引进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使之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在农工商、产加销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总之,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肩负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动力,振奋精神,锐意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进一步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青海西宁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8-01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村居民舍、农业生产与经营、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2]。近年来,西宁市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并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从农家乐向休闲农庄、农业园区和民俗村转变;从农民自发向科学规划,规范发展转变;从功能定位单一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发展转变;从个人经营向政府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工商资本积极参与转变。截至2012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达408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7家,提供餐位92 890个。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 000余人,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1.6亿元。

1.1 拓展了农业功能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特色,利用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带动了餐饮、交通、购物、住宿、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为区县一、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休闲观光业已逐步成为西宁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1.2 带动了农业投入

西宁市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社会民营资本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据统计,近2年来,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总投入超过1.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 000万元,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8 000万元,达到财政投入的2倍多。

1.3 带动了就业增收

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餐饮、旅游等服务等行业,同时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城北区休闲观光农业已发展到40多家,年接待游客48.52万人次,经营收入1 987.5万元,从业人员达到1 022人。大通县现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企业(户)230家,年接待游客81.1万人次,经营收入4 932.6万元,从业人数达1 661人。湟中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12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 500多万元,从业人员1 300余人。湟源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4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3 000万元,从业人员2 000余人。

1.4 促进了城乡互动

休闲农业实现了社会财富由城市向农村的再分配,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发展措施

2.1 坚持政府引导,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西宁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采取积极引导和扶持鼓励等措施。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十二五”及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省政府明确将西宁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作为全省七大示范区建设之一。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意见》。二是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创建,提升发展水平。大通神农油桃设施果品休闲观光基地、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湟中万聚苑生态园、安福田园农庄、湟源树梅山庄等先后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2 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市政府从2011年开始,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对城北区和大通县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扶持。围绕“以设施农业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强化服务城市功能”建设思路,发展“特色鲜明、绿色休闲、产业带动、传承文化、融合旅游”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4]。

2.3 加大园区建设,完善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功能

大通县以神农油桃基地为龙头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县现有现代农业科技园7个,农业观光采摘园7个,休闲农庄1家。城北区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都市农业发展新定位,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农业,以陶南、陶北村为中心,依托乡趣、惠田、晋家湾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实现城北区农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的共性发展。

2.4 推介宣传,提升影响力

通过举办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草莓采摘节、乡村旅游节等,以“设施农业观光、特色果蔬采摘、旅游商品推介”为主题,开展旅游商品推介、特色果品品尝、千人采摘活动,展示休闲观光农业和大通独特的民族文化,推介旅游资源,让广大游客走进设施农业观光采摘基地,享受采摘乐趣,感受亲身劳作和收获的喜悦。

3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引导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镇)、村和个体经营者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各个园区、基地之间功能相似,发展思路雷同,相互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2 服务功能不完善

由于西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休闲观光农业起步较晚,大多数休闲观光区整体建设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健全,内涵不够丰富,缺少与农业资源的有效结合,缺少深度文化内涵和与此相关的特色项目。

3.3 季节性强,经营模式单一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影响,产业发展的季节不平衡矛盾突出。受独特的高原气候影响,西宁市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都处于冬季,广大农村户外几乎看不见任何绿色,极大地限制了市民到农村休闲观光的热情。而到了夏季,该市城镇居民纷纷到农村休闲观光,又与大量涌入的外地游客叠加,造成多数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人满为患,服务质量下降,各类矛盾增加,影响产业长远发展。

3.4 品牌经营意识不强

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的建设多处于自发状态,还未形成加强建设、大力宣传、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道路,缺乏与周边品牌旅游景点的互动,促销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促销内容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5]。

4 西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各级政府成立“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重视和指导。二是研究制订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做出安排部署。三是结合西宁市实际,制订休闲观光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4.2 合理规划布局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

4.3 完善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银行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将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纳入信贷支农重点。三是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

4.4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对地域特色明显、辐射力强、规范运作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重点予以资金扶持。二是享受优惠政策,对发展形成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享受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扶持政策,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

4.5 积极宣传推介

做好休闲观光农业主题推介活动,做好形象设计、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创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农业会展、旅游会展的机会,选择与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进行集中展示和推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市场的形成。

5 参考文献

[1] 李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202-203.

[2] 宋怡萍.崇义县发展观光农业之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2010(4):18,20.

[3] 李勇.加快福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2008(6):34-36.

第4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形态,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为了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文章对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释,为文章探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

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期,出现的欧洲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从目前都市农业的基本框架结构来看,都市农业主要包括“观光休闲型”、“产品消费型”等多种消费功能,基本形成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农业已经转变的传统的使用功能,都市农业逐渐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结构与发展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

二、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

都市农业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城镇生活时间久了,心情会格外烦躁,人们通过体验农业生活,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缓解人们的情操,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都市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开展活动,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关注其消费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以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重要的契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经济发展中,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没有那种农业可以超脱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要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可以在城市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绿色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新

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都市农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促进都市农业的技术改革,从而不断推动农业技术的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与传统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应当通过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和改革都市农业的种植结构,以消费者为导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中,从而全面提高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

三、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依据。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城市居民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市场结构形式,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以观光为主体的农业园建设时,我们需要根据季节等因素的变化,适当采取大棚种植的办法,丰富农产品种类,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观光、休闲的地方。如果都市农业以补给城市粮食需要为主体,则可以依据地理位置的优势,种植蔬菜,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带动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各类农业补贴,支持农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鼓励都市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生态园。在建立可持续发展型都市农业园时,我们需要根据城市土地的发展,建立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逐步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主体,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从而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三)增加都市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产品推动的重要渠道是增加产品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因此,在都市农业建设中,我们可以强化市场营销模式,加强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通过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都市农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在都市农产品生产时,我们应当提前制定好营销渠道,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种植,对农产品有个固定的生产销售渠道,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结语:

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在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都市农业既可以为城市人们观光、休闲提供去处,又可以为城市提供粮食补给,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都市农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俞菊生,吴轶韵.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4).

第5篇

农业现状及特征

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全县辖16个乡镇、340个行政村、64万人,总面积2 933平方公里,山区和丘陵面积占96.6%,常用耕地40万亩。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河南省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个深山县和7个库区重淹没县之一。

贫困山区的显著特征是地域偏僻,耕地资源奇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突出。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南召县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国家提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战略方针,为贫困地区搭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强劲持续发展的不可缺的要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农户则是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托力量。然而,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农户的“经营理念”还是“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干咱咋干”。

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县、乡财政困难,村组没有集体收入,多数农民还不富裕,制约着水利、科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些公共服务的开展。过去建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气。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病虫害测报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设施都十分薄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服务。

2.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生产经营粗放,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对各乡镇中的2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竟然达到40%以上。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多为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大部分耕作等生产作业靠人力,种子多乱杂,施肥不讲方法。

3.农业生产化程度低。实际上是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种出来的产品只能在农贸市场和地摊上销售,由于生产是盲目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好价钱,甚至能不能卖出去,都只能碰运气。

4.农业科技的推广体系薄弱,农产品质量下降。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农、林、蚕、牧、水等推广站合并为农业中心,合并以后,人员少、懂业务技术的更少,工作经费短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农药、激素、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许多农产品质量下降、口味差、营养下降,甚至有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5.农业生产效益低。尽管近年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1.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深入到村组,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惠顾下,虽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所增加,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人畜饮水工程等方面对农业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相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深山区来说,仍然存在很大不足,需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1生态农业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产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组织为原则进行生产;要以大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为手段,促进各种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提升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生态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持续增产、持续协调、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来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1.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4生态农业是一个现代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资

农业增产增收,一靠科学、二靠化肥、三靠农药来保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和产品,而且造成土地板结,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造成作物品质下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2.2生态破坏现象较突出

一是农村大修大建损坏了天然植被,导致山体滑坡;二是农业综合治理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田埂山坡“遍山红”;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破坏自然环境,如坡面杂草一扫而光等。

2.3废异物处理技能有待提高

废异物如垃圾、工业废品、养殖场粪便残渣等污染较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亟需处理。

2.4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有待提高

当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为“大污”,而且“小污”酿成“大害”。

3.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制度保障

(1)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关系国计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要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2)政府部门应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镇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农村新市镇、农村城镇化等建设规划相配套,并制定本地区生态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并带动生态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3)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制定土地流转有效措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中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以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规模开发、集约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大对生态农业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企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强化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农技工作人员,政府部门可给予一定奖励。

3.3改善生态环境

(1)改变过去的治理模式。过去对待破坏的生态环境实行先污染后治理,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自然生态恢复时间较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现在应从源头上加以治理,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2)加强综合治理。一要实施封山禁牧工程,实行封闭看管、专人管理,禁止人畜践踏,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二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森林和植被。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兰区立足做大做强城郊型农业,积极发展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呼兰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46.2万,有耕地213.7万亩、水域37万亩、草原21.3万亩、林地42万亩。2009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 778元。目前,呼兰区农业的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村体制机制实现了突破创新。

(一)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呼兰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牵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全区所有粮田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培育寒地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其中绿色玉米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特色种植面积增加2万亩。

呼兰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全区蔬菜、苗木花卉、“两瓜”等特色作物达34.5万亩。建成双井镇护路村休闲农业项目,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团山风景区等大型农业旅游项目进入招商阶段,发展小型农家乐项目70处,旅游农业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绿色食品产业从零起步加速发展,绿标认证达245个。50万亩绿色玉米原料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目前,呼兰区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全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8家,逐步形成了奶牛、肉鸡、苗木花卉等较大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达到51%,产业化涉及农户达9.5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0%。

(二)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创新

呼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上农村公路390.8公里,自来水工程25处,沼气池514个。改造农村泥草房21万平方米,建设综合活动室9个,休闲广场11个,图书室13个。落实9处太阳能路灯应用试点。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沿路村屯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去年,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200多项(套),实验水稻无土栽培育秧技术4 000亩,被誉为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小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异彩纷呈。农民自主组建的双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通过外聘大院大所的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内联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科研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创新产业化。其中寒地吊蔓香瓜技术属国内首创,目前正在进行推广,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呼兰区推行集体经济“三资”委托制,农村财务政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了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三农”发展新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5个,已成为呼兰农业的一大特色。以此为牵动,全年共流转土地33.4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农业跨越迈进的新特点。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呼兰区在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用现代农业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三、对加快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兰区的农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目前呼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围绕改变呼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集中突破提供物质保证,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呼兰区应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蔬菜、畜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眼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呼兰大葱、呼兰韭菜等,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发展拳头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第8篇

1.农民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务工效益的提高,农业收入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原本固守土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和农村妇女。由于相对青壮年,他们在文化素质、劳作技能等方面都相对欠缺,造成了农业生产基本上维持原有发展水平,很难谈得到提高,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尤其在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农业种植更是几十年一个样,停步不前。

2.农业人才的挤出效应明显,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劳动条件艰苦,待遇较低,而且成长过程较长。相对于企业等科技人员,在社会保障、身份地位、报酬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以致于大多数青年不愿报考农业院校,即使所毕业的农业院校科技人才,大多改行从事其他收入较高的行业。逐年累计造成了现在基层从事农业的科技人员大多数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或者是自己摸索的土专家,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

3.缺少政策激励,建设机制缺失

一是在乡镇等基层农业技术部门激励措施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重视学历、职称,不重视实绩,不能做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挫伤农业专业技术积极性。二是县级、乡镇对基层农业技术部门重视不够。虽然在编制、人员等方面国家对农业技术部门有较大的倾斜,但大多数乡镇农业基层部门人员编制不能全额配制,更有甚者抽调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三是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土专家”、“技术能手”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宣传。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整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明确基层农业科技综合站、所的功能定位。承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站、所,要充分发挥主力和正规军的主体作用。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方面要有保障,在专业知识、技术特长方面要深度,在推广应用、服务农业方面要有效益,将本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为第一要务。

2.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在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提升素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而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大多在知识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不能适应。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建立正常培训机制,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送出去培训,将更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吸收引进。二是保障农业科技人才的正常增长。县级、乡镇等农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建立正常科技人才增长机制,不缺员、不断层,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贴近基层农业发展实际,实施高教农业专业结构的优化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要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专业化。尤其在农业家庭承包逐步让位于小规模连片种植、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式耕种,农业发展处于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对高层次、实用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将呈现出井喷式的需求,为此应结合高等院校办学实际,着重加以考虑。一是采取类似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学费方面予以减免,在工作方向上提前明确,在服务年限和服务地区上进行限制,增强对农村青年投身农业科技工作的吸引力,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二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在结构、教材体系上进行科研攻关,尽可能地适应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实培养出能够跟得上农业发展,解决了农业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人材。

第9篇

摘要:研究分析和准确把握湖北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新特点,对于推动湖北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湖

>>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研究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承包体制障碍及对策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广饶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田东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E0103,2015-08-07.

[2]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2015-03-04.

[3]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2014-03-04.

[4] 刘守英. 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27-31.

[5] 张昌尔. 湖北: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重要抓手[N]. 农民日报,2014-07-09(1).

[6] 胡琼瑶. 湖北经济30问:农产品加工业能否持续领跑工业增长[EB/OL].http:///xw/jj/201508/t3337770.shtml,2015-08-03.

[7] 乔 奇,付 燕.农村产权改革的“湖北试验”[EB/OL].荆楚网-楚天金报,http://.cn/o/2014-01-18/064029277821.shtml,2014-01-18.

[8] 胡琼瑶,张 劲. 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475万亩[EB/OL]. http:///20150328/n410448224.shtml,2015-03-28.

第10篇

在扶沟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严寒渐退,春意日浓。值此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这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文秘部落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华秋实,前程似锦。**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运营以后,希望公司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忧患意识,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一流企业,带一流队伍,出一流产品,创一流业绩,敢与同行争位次,瞄准市场要效益,打出品牌,闯出路子,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县委、县政府也要求包屯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发扬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寓监督管理于优质服务之中,制定得力措施,大开方便之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为企业保驾护航,做好企业的坚强后盾,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使其早日成为立足扶沟、面向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无公害农用药肥生产企业和我县的利税大户、贡献大户。

最后,祝**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大吉、生意兴隆、前景辉煌,祝各位来宾新年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11篇

二、教学内容处理:必修3重点在于案例教学,能够灵活运用某个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地理问题进行类比分析。针对课标要求,在完成第1课时《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后,在第2课时里用一个新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如何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教版课本选取的东北地区是属于国家十二五农业规划中的其中一个主产区,在第2课时中引入其他主产区,从中选取自然环境与东北地区相差较大的、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地区作为本课时的新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家重点发展的农业区域进行案例迁移分析,检查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同方向。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掌握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理解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

3.分析河套平原农业布局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选取、阅读河套平原地区的地形图、气温、降水、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以及中国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了解河套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

2.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分析河套平原的农业发展有利、不利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分析思路,分析河套平原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培养学生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河套平原的农业发展条件;

2.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五、教学难点

1.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

2.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发展方向。

六、教学方法

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学生图文结合、读图说话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的思维在高二阶段还未系统形成,思路比较单一,作答方向空泛,不够具体、严谨。为此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手段,使学生进入课堂角色,运用资料及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自主读图文信息、合作学习、自己归纳感悟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教学程序

知识回顾:从上一节课《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的课中,我们学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如何?请根据课本东北地区的案例把下列分析思路填充完整:

参考答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纬度、海陆、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人口密度、经济、生态

从表中可见,关于区域农业发展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并且是以综合题中的简答题型为主,分值比重大,值得重视。

投影:中国十二五农业规划各农产品主产区示意图

设问:各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产品都各有特色,其中的河套灌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农产品为小麦。本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思考:1.该地区属于中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哪个分区?(西北地区)

2.应用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分析思路,你会在《地图册》中选取哪些图表来帮助自己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确定本组所选的材料。由两小组上讲台进行展示,其余小组进行评价,原则是材料有用且尽量简练。

(参考意见: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分布图、河套平原示意图、中国气温、降水分布图、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中国国土生态环境分布图、中国人口分布图)

一、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讨学习,运用所选取的图文信息,完成下表:(参考答案已附表中)

展示评价: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答案,进行学生间评价,教师点评、归纳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陆仁峥,张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