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研究

风险管理研究

时间:2023-06-08 11:0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研究

第1篇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记录并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新生儿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孕产妇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情况、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满意度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结果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孕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见表1。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手圈丢失率为2.53%,胸牌丢失率为1.27%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2。

3讨论

由于产科需求的特殊,要求医疗护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此,较一般的护理更有难度,在管理上要求必然会更加严格,对于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求则会更全面、具体。品管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被应用到产科不仅仅是因为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自我查找、分析、组间讨论、制定方案、积极实施,并取得效果,这一系列活动都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7]。品管圈活动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团队的整体意识,提高凝聚力。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孕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很大地改善了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护理流程更加顺畅自然,孕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默契的联系、气氛融洽,医护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是医护都愿意配合和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临床效果显著。但还应重视实施环节,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调整优化品管圈的实际适用条件,使其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发挥最优效果。

作者:袁碧波 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168-169.

[2]陈孝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2):185-186.

[3]文玲玲.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89-190.

[4]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5]万志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41(12):164.

第2篇

【关键词】客户风险;指标体系;风险评价;管理;控制

一、客户风险及现状分析

(一)客户风险概述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由于各种因素复杂性而使实际结果与当初预期发生背离而导致利益损失的可能性。营销风险是指由于市场营销环境变化或当企业自身营销策略不当给企业所造成的损失。营销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有很多,有的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有的使企业营销成本增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些风险最终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营销中的客户风险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从事客户的营销活动承受的风险。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的外部客户,既包括普通消费者带给企业的风险,也包括企业客户带给企业的风险。

(二)客户营销现状分析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诸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万宝路、奔驰、耐克、索尼等等国际品牌。然而国内却没有一个品牌可以与之抗衡。面对这种品牌实力的巨大落差,国内企业在经历了产品营销、质量营销和价格营销之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客户营销。于是,企业管理纷纷借助于客户营销的各种手段,如:品牌营销、服务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营销深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客户成为一种“公共资源”,企业操纵客户的能力越来越弱,客户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服务成本不断攀高。虽然企业在客户管理方面学习了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但在一些重要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和缺陷。

二、客户风险类型识别及成因分析

(一)客户选择风险及成因分析

客户选择是企业在目标市场中选择潜在客户作为本企业服务对象的过程。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许多企业非常注重快速获取客户,却忽略了应该仔细挑选客户。不加选择的服务各种客户只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因此识别客户是企业营销面临的风险之一。

客户选择风险成因之一是客户价值。80:20规则认为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进一步发展的80:20:30理论则认为顶部20%的客户创造了公司80%的利润,然而,在底部30%的没有盈利的客户消耗了其中的一半的利润。客户选择风险成因之二是服务成本。企业向不同客户提供相同产品的成本大不相同。企业必须仔细分析核算接触客户和提供服务的所有成本。三是客户生命周期。客户的生命周期对选择客户十分重要。企业可以通过评估客户生命周期来计算客户的总体价值。如果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短,客户的总体盈利水平就会下降,而且客户生命周期如果结束,企业必须重新寻找客户,这就会发生新的客户选择风险。

(二)客户满意风险及成因分析

客户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可感知的价值与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之间的比较结果就形成了客户满意,我们一般用客户满意度来表示。研究表明,不满意的客户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客户满意风险形成的原因和企业自身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客户是否满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规模、效益、形象、品牌和公众舆论。如果企业形象恶劣,客户很难满意。如果企业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方面同质化严重,就不容易获得客户满意。如果产品包装、运输、售后服务等不利于客户使用或有些些产品不能体现客户的地位,客户也不会满意。

(三)客户信用风险及成因分析

产生客户信用风险原因多种多样,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客户风险的根本原因。从企业管理客户信用的角度看,是由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对信用不良的客户管理不善造成的。从外部经营环境的角度看,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经济秩序不良,使得“部分客户信用缺失”,从而形成了客户信用风险。

(四)客户流失风险及成因分析

当客户终止与本企业的商业关系或转向其他企业时,就发生了客户流失。客户流失会不断损耗着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美国有关机构统计,每5年美国的一半公司便会流失掉一半客户。公司每年失去25%的客户的公司的损失在20亿美元到40亿美元之间。客户流失已成为企业客户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客户流失可能是由某一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但导致客户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客户不满意。从客观上看,客户对产品或服务期望过高导致不满,竞争对手采取优惠措施也会引诱走客户,而客户经济情况改变,或客户搬家,或遭遇战争、自然灾害、或季节变化等这些都会导致客户流失。

三、客户风险指标评价

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的论述,在全面反应客户风险综合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客户风险综合评价体系,使用矩阵判断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客户风险。

图1 客户风险评价指标体

(一)单指标评价

单指标评价是根据单个风险指标的数值大小评价风险。设要进行评价的指标为x,其无风险区域为(xa,xb),低度风险区域为(xc,xa)或(xb,xd),高级风险区域为(xe,xc)或(xd,xf),则:

当xa

当xa

当xe

当x≤xe或x≥xf,为高度风险。

(二)单因素评价

单因素评价是根据风险因素出现的情况评价客户风险。因素评价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风险因素X出现与否评价。当风险因素X出现时,有风险;当风险因素X不出现时,无风险。

第二种模式:以风险因素X出现的概率评价。风险因素为随机变量,其发生的概率为P(x),则:

当0

当Ppa≤P(x)

当P(x)≥Pb时,为高风险。

(三)综合评价

客户风险的综合评价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针对风险多因素、模糊性和主观判断等特点,本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定性指标采取专家调查和问卷统计的方法,对定量分析指标的处理采取模糊数学的方法,从而实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

(四)风险程度的确定

按照计算结果的大小,将客户风险确定为四种状态,风险程度可按照四种状态的风险等级档次集进行划分,即风险档次集R={R1,R2,R3,R4}。

四、客户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一)客户选择风险的防范

识别和选择客户的主要方法是使用营销中的市场细分。对不同价值的客户可以细分为铂金层、黄金层、铁层和铅层客户,对其实现差异化管理。对铂金层客户,企业应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将企业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向这一客户层倾斜;对黄金层客户的服务标准要高于客户期望,提供的产品应具有高品质;企业可以对铁层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强化企业或产品形象,还可以经常进行促销,吸引铁层客户;对于铅层客户中的新客户,在开发初期要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因此新客户的盈利能力比较低,如果新客户潜力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企业可以继续保持新客户并努力提高他们的其忠诚度。如果是不盈利的客户,企业可以减少服务,或对新客户提供的部分服务收费,降低服务成本。以上的方法如果不能是的新客户盈利,企业就可以放弃这部分客户。

(二)客户满意风险的防范

企业应该树立“客户满意”的经营理念,考虑和解决问题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客户的需求和满意是企业工作的第一要素。其次,有效的控制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再有,就是为客户增加商品和服务价值。企业要从客户角度挖掘客户需要,提供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心理需求和潜在需求。此外,企业还要为客户提品或服务所必须的支持

(三)客户信用风险的防范

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是客户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方法之一是建立企业信用文化。其次还应实行标准化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企业在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客户信用管理的标准,对客户进行专门资信调查,制定相应的信用条件政策和应收账款监控管理制度

(四)客户流失风险的防范

防范客户流失风险的方法之一是创新产品或服务。一方面企业应时刻关注竞争者经营管理情况及其策略的变化和调整,做出相应的行动;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持续创新,持续推出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方法之二是对服务加强管理和控制,确定服务的规范和标准,并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和标准。并且成立专门接受和处理客户投诉的部门,建立处理客户投诉的系统,还可以设置客户退出障碍,如增加流失客户的财务损失、增加情感负担和加强结构性联系,增加客户转换成本。此外,企业应合理地选址与布局,延长营业时间方便客户购买。

在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中,各种防范对策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划分。在不同的营销阶段,各策略可以交互实施,企业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Hong-Youl Ha.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e-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Mar2006. p137-149.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梅清豪译.第11版[M].上海人们出版社,2003.

[3]兰苓.市场营销学[M].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工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程项目投资多,给建筑工程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

目前,大部分工程的风险管理普遍偏高,超出预算。而项目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估不够准确,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且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成了重中之重。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含义

“工程风险管理”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工程的建风险管理格。从广义的角度讲,它指的是建设一项工程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所需费用的总和,这些费用都是一次性的,这个广义的角度是从投资者一方出发的,即为某项建筑工程花费的全部费用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讲,工程风险管理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其核心内容是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等。工程风险管理的任务:根据图纸、定额以及清单规范,计算出工程中所包含的直接费(所有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所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等等)、间接费、规费及税金等等。

工程风险管理风险的特点

项目在实施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而这些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往往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工程风险管理的因素,实践过程中,工程风险管理风险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第一,工程风险管理风险在整个项目的实施周期内都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管理能动性、全程性。工程项目实施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给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带来风险,而这一风险因素是普遍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的,并且其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存在。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事前的各种风险,但我们可以对其实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管理,从而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所以说,风险具有管理的能动性。第二,工程风险管理风险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有质和量上的可变性,所以它决定了工程风险管理风险分析与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此外,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风险还存在偶然性、多层性、被动型和复杂性等特点。

影响工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因素

(1)人为因素。建筑工程项目作为最终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生产活动,其主要的决策和实施者是人,所以人为因素的影响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建筑行业总承包方会对工程进行分包,在分包过程中施工的前期经费由承包方垫付,然而这一过程往往存在很多来自承包方内部的问题,如:转包环节中承包方内部管理人员对工程的理解不够。在风险管理审核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差;工程风险管理管理方面存在对项目施工资金管理监管不到位情况,在风险管理监督人员缺乏资金监管,导致部分资金往外流失。所以说,由于每个人的学识、背景和认知不同,个人的意志也会就不同,这些差异都是直接影响项目活动程序和内容,甚至是方案的实施,使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出现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

(2)技术因素。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就是建筑行业,其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发展速度。工程技术分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工程风险管理在项目施工前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估,在评估中技术检测措施不到位,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抬高工程风险管理的风险。另外,部分建设企业中有一小部分的工作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很熟练的平衡经济和技术的关系,或者是对技术不负责导致发生技术事故,再或者由于技术经验的匮乏,不能选择最优的技术方案,对信息不对称的难以把握,这些都是在工程风险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的影响因素

(3)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属于室外作业,在其施工过程中的不可抗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不可预见的。例如:暴雨、飓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不可抗力,更深层还可以包括火灾、战争、禁令这些不可抗力都会导致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提高,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成为影响风险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5、工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5.1、设计阶段的工程风险管理控制与管理

建筑工程离开不方案设计,为有效降低建筑工程风险管理,降低工程项目成本,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设计方案竞争机制,选取最优的设计方案。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设计领域包括了勘察、规划、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有的项目是高达上亿的投资,因此在方案的选择中要明确设计预算,确定整体预算控制经济指标、技术指标,并适当提升经济指标在方案中的权重。在择优选择中,运用当前最新的设计取费标准,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在最优设计方案的选取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次方案的通过并付诸实施,尽量避免在方案确定之后再次选取其他方案,从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风险管理以及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此外,设计方案在优化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最低风险管理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优的方案,而是“价廉物美”既有新工艺又不扩大预算。

5.2、招标阶段的工程风险管理控制与管理

①科学合理地编制标底。编制标底时要做到实事求是、符合实际,要与市场的实际变化相同,确保标底编制质量,达到合理风险管理的下限。建设单位如果单位没有条件,就应请有资格的单位代编,最好是自行编制。②确定适合的发包方式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特点等,业主可以确定合适的发包方式来控制工程风险管理。不管选择哪种发包方式,都应该进行招标,引进竞争机制,确保各施工单位在保证最低的企业利润的情况下,给出最优惠的价格。③制定严密的招标文件。

5.2、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

建筑工程在整个风险管理中,首先要找到可能导致工程风险管理中发生风险的触发器,这种指的是风险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指示器,可以在风险出现之前通知决策者或者是管理者。其次,还可以制定预防计划、缓解计划、应急计划,这三种方法是建筑工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计划中最基本的方法,在风险发生之时可以降低风险的概率、缓解风险带来的后果,能够对发生的风险做出应急响应。

5.3、建立工程风险管理的宏观产业调控机制

建立工程风险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可以有效的减少环境因素变动引起的风险。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行业预测的途径,关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信息,建筑工程项目可根据这些行业预报信息识别和分析是否是因为通货膨胀因素引起的工程风险管理风险,从而可有效的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预测,把风险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

5.4、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风险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建筑工程之中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和施工图以及标准图集,同时具有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做到精益求精,有条不紊,并且精确地制定出一个标准具体的预算。建筑图纸上的细节问题设计人员比较容易忽视或者省略说明,在造价之时就应该注意。建筑工程在造价中涉及到的项目比较多,风险管理人员只有通过认真总结,仔细的分析,才能得出它们的规律,并且应用当前的规律来计算工程量,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素质。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性、政策性和技巧性特征。这就要求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工程各个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的积累有关的实践经验以及技巧,摸索出具有降低建筑工程项目针风险的方法,为以后处理类似的风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25

0 前言

社会不断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然而水资源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用水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我国现有的供水系统创新、完善,将水资源合理利用,节约水资源,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然而,城市供水系统在运行期间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供水系统瘫痪,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这对人们的用水安全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 城市供水系统风险

(1)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城市供水主要包括了居民日常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总之,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1]。然而,城市供水系统在实际运行期间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而常见的用水风险问题主要指水资源遭受污染,造成居民用水安全事故。另外,还有一些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较差,导致水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2)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自然风险。如果人为的水资源遭受破坏,那么我国相关部门可以为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策,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为水资源破坏的现象发生。如果水资源遭受到自然的破坏,那么工作人员不管通过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避免供水系统遭受破坏的现象发生,严重的话就会导致水系统处于一个瘫痪的状态,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

(3)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社风险。城市供水系统是整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供水系统中的主要枢纽水资源网络,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主要由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建设,然而,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百姓的用水安全,没有按照国家指定的标准开展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乐赜跋炝顺鞘械恼常发展,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

2 城市供水风险管理策略

(1)定期整治消除安全隐患。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减少水资源肆意排放现象发生,就应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供水系统的整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垃圾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另外,当地政府还应该做好水资源管理的惩治对策,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并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3]。当地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人们节约用水意识,认识到节约用水重要性,保证水资源可以被合理利用,从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做好供系统风险的管理工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2)提高城市供水系统质量。城市中的水资源需求量要比农村、郊区多得多,而城市中用水途径主要来自于城市供水系统,但是城市供水系统在实际运行期间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用水系统出现故障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阻碍城市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并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城市供水系统建设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供水系质量,保证其可以正常运行下去[4]。由于我国发生地震次数较多,做好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抗震能力,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保证供水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减少安全风险事件发生,保证人们日常用水安全。

(3)加强城市供水系统建设监管力度 。加大对城市供水系统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的扩大供水系统的运行范围,满足现代人们的用水需求,从而促进当地城市快速发展。然而,在一些城市建立供水系统时一些工作人员常常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缩小了供水系统原有的建设范围,并抽取其中的建设资源,从而导致供水系统运行范围较小,不能满足人们用水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成立对应的城市供水系统建设监管部门,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并严格遵守国家指定标准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监管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来说,可以将其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形式进行使用,让百姓知道资金的用途,减少资金乱用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质量,减轻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保证人们可以喝到健康、安全的饮用水[5]。

虽然说成是供水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只要通过人们不懈努力就可以解除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另外,当地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培训工作,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积极加入到节约用水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可以被合理使用。

3 总结

适合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如果供水系统可以瘫痪现象,那么可以通过该防范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供水系统瘫痪造成的影响,保证人们供水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从而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雅珍,蔡云龙,刘茵,周宁娟.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J].给水排水,2013(12):13-16+11-12.

[2]李永林,叶春明,蔡云龙.国内外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现状[J].科技与管理,2013(06):8-12+22.

[3]赵伟霞,叶春明,蔡云龙.风险管理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01):32-34+38.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普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中随机抽样150例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78例、女72例,最低年龄为17岁,最高年龄为73岁,年龄均值为(43.24±8.53)岁。采用计算机法将150例患者分为75例观察组和75例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构成因素经统计学检验后P>0.05。

1.2方法

7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作为组长,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建风险管理小组[2],并对患者的基本病情,既往病史手术方式及护理经验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完善的管理制度。②加强培训力度。大部分风险事故是由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主动服务性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普外科应定期组织护理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③加强风险防范力度。在针对普外科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期间,需要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调整,保证患者治疗环境的安全性。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次数,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适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有效落实健康教育,从而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等各类护理风险。在护理管理期间,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完善风险事故管理流程。针对75例对照组普外科手术患者,依照普外科常规护理要求及医生医嘱对患者实施基础性的护理管理及治疗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15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分组接受风险管理及常规护理管理后,风险事故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1.33%,详见表1,实验数据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人数多,存在较多的急症、重症,病情具有复杂多变,发展迅速的特点,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因此成为医疗事故的高发区。有报道指出[3],全面、高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设定风险点进行预警、预判、控制和处置,对预防和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本次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偏高,出现跌倒、错误用药/漏给药、压疮、非计划性拔管等风险事故的几率明显降低,实验数据相互比较P<0.05。由此足以证明,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更加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石文芹 单位:四川省屏山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米卫华.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24-126.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来我院骨科老年患者60例,按照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28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45±2.25)岁,住院时间为15天~30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1.48±4.65)天;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64~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41±2.16)岁,住院时间为10天~25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0.98±5.32)天。患者均符合相关的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的护理方式基本一致,只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同。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在护理工作人员中成立风险小组,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强化教育,普及相关的思想观念,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②由掌握风险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对风险管理进行简单的介绍,突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依从性,使治疗更加顺利;③对深静脉栓塞情况、脂肪栓晒情况、跌倒情况、坠床情况等进行风险评估,并且需要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好准备措施,以免发生异常情况时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④在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监督,另外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预防教育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对患者实行保护;⑤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照相关的要求严格执行,充分保证患者的安全[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观察护理缺陷和潜在护理隐患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护理缺陷方面,对照组有3例患者,所占比例为10.71%,观察组有1例患者,所占比例为3.13%。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x2=3.902,P=0.03,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潜在护理隐患方面,对照组有13例患者,所占比例为46.43%;观察组有1例患者,所占比例为3.13%,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x2=8.407,P=0.003,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方面,对照组患者平均得分为(83.14±3.47)分,观察组患者平均得分为(92.78±3.47)分,T=11.62,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7篇

    1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风险管理类学科的母学科,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得到应用。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并对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1)人为因素管理理论;2)机械和物质因素管理理论;3)多因果关系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6]。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入手,深入的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本质,揭示了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持续性,体育运动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在这一过程实时存在,运动风险管理也必然持续贯穿这一过程中;2)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风险管理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对学校体育运动过程进行风险致因识别,并将这些风险致因运用合理的方法在不确定性、偶然性、损害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风险属性方面进行评估[10],得出风险致因的级别,并以此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应对手段,根据风险应对手段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诸环节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诸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标准。

第8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综述

一、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

国际内部审计定义的制定经历了多次的发展变化,内部审计的第一次定义是在1947年7月,IIA发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书》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的服务,处理财务与会计问题,有时也涉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定义表明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公司的财务会计进行审计。1971年,IIA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管理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价其他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这次定义注重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职能,并对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1999年,IIA对内部审计定义进行了修改。在新定义中,IIA指出:“作为一种客观、独立的确认与咨询服务,内部审计通过采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目的是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增加企业价值”。这次定义最大的变化就是将风险管理列入内部审计的范围,定义的注重点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审计的目标变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营运。2001年1月IIA重新修订《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在新框架中内部审计定义将风险管理在内部审计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强调要围绕风险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确定内部审计重点。2004年IIA在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认定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M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需的。

相比之下,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我国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之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完整体系。但从1983年开始,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在我国的部分法律中不断地被提及。我国在1985年第一次定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加强财政、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定义强调内部审计主要行使监督职能。在1989年和1995年我国对内部审计重新进行定义,定义仍然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进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2003年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进行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这个定义增加了内部审计评价的职能,以及增加了内部审计的目的为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2003年《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第五次定义,规定:“内部审计通过对经营活动的评价和审计检查,对内部控制适当的把握,并保证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目标实现,因此它是一种独立又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这个定义关注的是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而且主要关注经营活动和内控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主要是为组织管理服务。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二者是一种互动交融关系

风险管理系统是企业的重要预警系统,在对企业进行风险检测、识别和预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可以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融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相互融合是改善企业营运状况,增加企业价值的客观需要,也是使其自身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和监督风险管理过程,使其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已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密切关系(余玉苗,2004)。韩志丽(2005)从价值链着手,阐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这种互动,使得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内部审计的持续发展。刘丽云(2006)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指出:“内部审计应在定义上融入风险管理,在目标上和风险管理相互统一,在职能上强调对风险的鉴证与咨询,在服务领域上扩展到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流程。”随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内部审计在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职能逐渐增加,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内部审计应积极转型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魏文婷,2014)。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风险本身就是内部审计的有效对象,将企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联系与融合,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主导内部审计的变化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的范围已经延伸到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和新的实践总结》一文中指出:“21世纪企业管理过程的重点将会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会影响企业如何委派首席风险官向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报告工作,而且也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执行。”Robert.R.Moeller(2006)在《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计划和评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理解风险,并将审计工作的重点尽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风险管理的变化主导着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就是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再监督、再评价(王光远,2007)。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需要内部审计的协助,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相当大,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使之与企业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相配合,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应当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和主要内容。

(三)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承担着审查并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为风险管理提供确证服务、促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等重要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必然的内在需求。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许叶枚,2009)。赵婷婷(2011)提出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手段,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内部审计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欢欢(2012)明确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内部审计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降低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王兵、刘力云、张利民(2013)指出我国加入WTO后,内部审计的重心转变为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在加强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日渐显著。内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评价并改善企业面临的风险,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检查与评价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状况,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企业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反馈,以及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预警和监督,能够提升企业价值。Mcnamee & Selim(1999)指出:“在高速发展时期,企业管理者需要了解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在风险环境中观察企业的业务流程,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和防范风险的建议,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贾云洁(2009)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的匹配从而形成的增值作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提出内部审计提升企业价值的主要途径。吕秀芝(2010)分析了内部审计给企业带来增值作用的途径和作用领域,指出内部审计通过内部独立的审核和咨询活动的展开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有效的增值手段。沈维成(2011)指出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在风险管理环境中,内部审计可以为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对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审计能够从整体上防范和管理风险,有利于减少风险损失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企业管理部门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Masaaki(2012)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向董事会提交有关风险管理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鉴证。”胡静波、李卜(2012)提出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活动来有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它帮助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评价、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姜洪研(2013)指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地分析、评估和监控风险,并检查风险防范措施,帮助企业管理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李萍(2014)指出内部审计并不参与企业特定的业务活动,使其能够从全局的视角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从而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王晨(2016)指出内部审计可以通过风险管理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从全局角度客观地管理风险,控制、引导企业风险策略,减少企业风险。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评价、监督并提出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从而帮助企业优化风险管理体系,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三)内部审计有利于完善公司风险管理流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监控、改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治理水平。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公司治理的M一步完善。Vijayakumar A. N, Nagaraja N(2012)在分析企业运作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可以有效地监控、改善公共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公共企业的运行效率。陈瑞敏(2012)分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余琛(2013)指出科学的内部审计方式有助于完善企业的组织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助于企业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徐夏青(2013)指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即通过全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张巧红(2015)从企业面临风险特征及风险形成原因入手,探讨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将风险导向贯穿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能够促使企业建立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Z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张立民.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3,(10).

[2]贾云洁.从战略角度谈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策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

[3]王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审计;系统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体系中一个基本单位,在其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把握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成功或失败与生死存亡。近年来,由于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对风险实施实质管理而导致破产或整顿的事件时有发生,如科龙集团、新疆德隆集团、四川长虹集团、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等,这些“企业灾难”的发生,促使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这就是通过风险的综合处理与全面控制,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即使灾害发生后,也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大风险效果,促使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风险管理理论框架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机构、团体、研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二、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

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

对某集团而言,企业的迅速壮大是成功的标志,但更是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家迅速发展中的企业,集团深刻意识到专业化管理对于企业壮大的重要性。因此,集团时刻致力于强化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某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风险管理文化

1. 存在的问题。某集团虽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其实质仍是一中国民营企业,该企业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治”的规章制度,但其“人治”的色彩非常浓厚。内部控制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较弱。

2. 对策建议。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全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进行一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 存在的问题。在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里,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董事会下既没有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由其他部门(如总经办、审计部、投资发展部)根据需要分散承担,由于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缺少对各种风险的整合管理。

2. 对策建议。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 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风险管理资源。明确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立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除一至两个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可暂由其他部门派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三)风险识别、评估、排序

1. 存在的问题。现在进行重点管理的十三种风险,还是一年前管理层通过讨论识别、评估确认的,一年来没有重新进行识别、评估、排序。而一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识别的风险范围是否充分、评估排序是否恰当,亟需进行重新审视。

2. 对策建议。在进行风险管理宣传的同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发动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识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筛选出主要风险后,在管理层范围内对这些风险进行打分,评估重要性后排序。而对于识别出来的机会,管理层要考虑如何加以充分利用。

(四)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现有的针对十三种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几乎全部可归结为抑制与控制策略,以期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频率,缩小损失程度。这十三种风险范围之外的风险可以说是采取了风险接受策略。而对于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利用策略则极少采用。在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显得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而对于机会,则没有明确的策略进行利用。

2. 对策建议。在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后,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与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利用等策略上灵活选择,可通过保险、契约、合同、金融工具等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要对机会加以利用,并反映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制定上。

(五)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目前没有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对风险管理的监控依赖于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的日报、月报系统,而在日报、月报内容中并无专门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内部审计系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偏重于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而对于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全面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高级管理层则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监控与检查。

2. 对策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可结合例行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在日报、月报系统中增加对各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自查报告的内容。高级管理层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六)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师,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而沟通与咨询存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这也是风险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2. 对策建议。公司公开招聘风险管理师,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培训风险管理人员;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开辟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

四、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远航。

【主要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公司治理

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期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

1.风险管理的现实要求

1.1 风险防范控制是一种重要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

内部控制结构或内部控制成分只是框架性的,只有在内部控制结构或内部控制成分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的方法推行内部控制可能效果更好,而风险防范控制就是一种很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法。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为防范规避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常有的风险评估内容有:筹资风险评估;投资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这里所说的信用风险,仅指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风险防范控制是企业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认别、规避和控制。

1.2 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发展特征和趋势之一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应用效果,主要是要使内部会计控制充分发挥其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功能。内部控制的发展特征和趋势之一就是风险控制导向,我国也要整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提升基于企业风险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建立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共18项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对每一项指引的具体描述可以分为三部分:涵义、重要风险及如何应对风险。可见,在整个内部控制中,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

1.3 经营环境要求企业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影响其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遇到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管理阶层须密切注意各部门、各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建立和实施的风险自我管理系统,是企业有效规避风险、规范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利用与经营风险相关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作掩护的欺诈与舞弊已成为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其的防范应通过合理地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严格地控制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修正程序、提高识别风险因素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实现。

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1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1)内部控制是基于既定的企业目标以及固化的业务模式,不涉及之前的企业治理和目标确定,以及业务模式的选择;而企业风险管理则涵盖了对企业治理风险、战略目标确立风险、业务模式选择风险以及固化风险进行管理的整个过程。(2)企业治理结构和战略目标的确定都要落脚到企业本身的限制,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定位过程,因此,风险管理中所考虑的环境,主要聚焦在包括可得资源、决策者风险偏好及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在内的企业内部环境。

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旨在将影响企业既定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内部控制是为风险管理而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是为企业目标而管理,是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2 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企业设立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风险中,可以将与企业战略设立、调整相关的企业治理结构风险、战略目标确立风险和业务模式选择风险统称为活化风险,将业务模式既定状态下的合规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称为固化风险,将固化风险与活化风险合称作动态风险。而企业风险管理就是对企业动态风险的管理,而内部控制则是对固化风险的控制。

企业管理是对机会的管理,是设立目标并达成目标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对目标设定和执行中的动态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活化风险管理和固化风险管理(即内部控制),两者并行不悖,可以说,企业管理是确保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企业风险管理是确保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2.3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三者关系

尽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就其实质而言是相同的,都是基于企业存在风险而产生的,都是为了进行风险控制,可以统一于一套企业管理制度之中。

必须注意的是风险管理并不是一种脱离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外的管理形式,它内含于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之中;风险管理是针对企业的各责任主体而言的,离开了这些责任主体风险管理既失去了风险控制的主体,也失去了风险发生的主体;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必须要有一整套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方法;风险控制的目的是确保财物的安全和信息的真实,而后进一步拓展为提高经营效率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3.风险管理实施应用

3.1 风险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定性分析评价、定量分析评价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三种。

3.1.1 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与压力测试法、SWOT法、对比法等。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由O·赫尔姆和N·达尔克在20世纪40年代首创,是最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之一。企业针对某个风险同时咨询多个专家,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各自的评估;再综合这些评估得出一个折中结果,把该结果送交给专家们,专家们据此对自己的评估进行修改,直至达到一致。

情景分析法与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通过一些数字、图表和曲线,对未来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尽的描绘和分析,识别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是一种前推法,对未来的预测。压力测试法则对经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做最坏的打算,重现历史灾难下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是对过去的追溯。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成功地使用该方法对企业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战略管理中常用“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分析法,也是风险分析的一种,企业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明确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

3.1.2 定量分析评价方法

定量方法主要包括风险价值法、敏感性分析、决策树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等。

风险价值法(VaR):VaR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置信水平上可能的最大损失。它可将企业的风险大小以一定的货币量表示出来,实现不同风险的相互比较。目前求解VaR主要有两种方法:参数方法和模拟仿真法。

3.1.3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常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利用AHP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企业将风险评价总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得到从不同方面衡量风险的多变量准则层,每个待评估的方案按不同准则相互比较,构建判断矩阵,求出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便可得到项目风险大小关系。该法可很好地处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政策经验导入模型,并加以量化处理。

之所以最常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因为风险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某些属性或评价因素不易量化,甚至评价因素本身就不易确定,要想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很难。这时可以请多名对评价对象有专门知识或经验的人员来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评价。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评价方法越来越丰富,也常常采用定性与定量两者相结合的组合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系统评价。

3.2 风险管理的实施应用

COSO委员会研究并了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模型,它是一项嵌入风险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系统化监督流程工具,以推动企业将监督有效地植入公司的持续控制过程,它首次在实质上推动了内部控制监督要素的应用性发展。

风险管理是一个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与风险监控的全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其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处理都有多种常用方法,正确合理地选择方法是风险管理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在具体运用中,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合理判断。随着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应针对本企业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估、应对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以预防和减轻风险,达到降低风险等级的目的。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国引进风险管理理念时间较短,它又与我国传统的理念存在很多差异,管理人员没有经验,在把这些概念和框架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之中时,遇到许多困难,要不断摸索着前进。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规章制度,更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管理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3).

[2]孙志梅,李秀莲,王昕.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3]邓扬建.风险管理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1(8).

[4]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

[5]张蕊.高风险形式下企业欺诈与舞弊的防范[J].会计研究,2010(7).

[6]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10).

[7]Samuel Bassetto,Ali Siadat b and Michel Tollenaere.The management of process control deployment using interactions in risks analyses [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1,24.

第11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有的物流产业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速物流的发展,物流产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供应链的管理模式,阻碍现在物流产业的发展,供应链的建立有一定的风险,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员工的工作错误、财务与技术、消费者的方式发生改变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注意到主要是人为因素,供应链之间有时候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严重时候引起员工罢工等。经营成本是供应链中主要考虑目标之一,利润是企业终身追求的目标,良好的利润,是企业能长期发展的源泉,经过一定的发展,供应链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风险管理中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一个暂新的概念,不同专家与学者阐述的略有区别。主要的意思是供应链风险有不确定因素构成,收到牛鞭效应影响,被其不断扩大,产生一定的效应,供应链是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当其中一个企业出现问题,会波及整个供应链中所有的企业,严重导致供应链破裂,其定义中阐述了供应链的脆弱性。

供应链风险有以下种类:

1.需求风险

需求风险主要有依赖于少数大客户、难以预测因促销而引起的需求大幅波动、运输安排不当导致重要客户的交货期受影响、存货不足引起的重要需求满足率低、不可预测的季节性需求波动、客户财务状况的恶化、频繁快速的新产品上市、新产品市场定位的缺陷和很低的客户忠诚度这些因素组成。

2.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工厂水污染、电力供应中断供应、自然灾害风险(风暴、洪涝、海啸、飓风、地震等)、类似于SARS而中断生产风险、罢工风险、产业政策风险、火灾风险、类似“911”恐怖袭击导致的物流配送风险、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汇率风险等因素组成。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有产量低于预期、生产商质量标准低于市场可接受水平、无法严把采购原料的质量关、原料存货不足致使生产中断、生产能力不足或闲置等因素组成。

4.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主要有库存控制制度不规范、系统需求预测不可靠、采购过程控制不科学、财税和财务制度有缺陷、是否遵守环境政策法规、就业义务是否履行、所有安全义务是否已履行等因素组成。

5.供应风险

供应风险主要包含依赖少数关键供应商、部分供应商财务不健全、供应商质量问题与刚性供应商等因素组成。

6.信息技术风险

信息技术风险主要有资料备份不完整、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竞争者窃取与信息基础设施故障组成。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的供应链不是永恒的,都会有解体的一天,因此企业要作好风险评估,其某个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供应链的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2001年Pater在文章中定义了供应链暴露(supply chain exposure)的概念,即外部脆弱性和供应链敏捷性(Agility)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Prater(2001)的供应链暴露

三、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有一定的过程,在应用过程中慢慢产生,本论文主要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3种模型,希望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产生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

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起始于2001年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如图2所示:

图2 Lindroth(2001)的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

Cranfield在2002年提供应链风险管理4阶段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Cranfield(2002)风险四阶段模型

2004年Hallikasa认为在供应链网络环境下供应链成员只评估自己的风险并以此采取风险管理行动是不够的,应该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将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纳入整个网络的合作风险管理中如图4所示:

图4 Hallikasa(2004)网络环境下的风险管理过程

四、未来的研究展望

1.不同供应链网络模式下SCRM研究

2.风险管理的信息和知识系统的开发

3.风险和报酬的分摊研究

4.风险管理定量研究

总之,目前SCRM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定量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定量研究成果也单独做了个综述。

参考文献:

[1]Zsidisin G A.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upply risk[J].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Global Reviewof Purchasing and Supply,2003,(Winter):14~25.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3(4):64~66.

第12篇

【关键词】地铁 深基坑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随着地铁建设在各个城市的发展,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在地铁深基坑工程的施工中出现了很多风险事故,给工程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如果能够在整个深基坑施工之前,对深基坑工程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提出在施工中应该注意的方面,在施工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完善,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损失减到最小,就能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一、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

工程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风险。因此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的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各种统计资料,对风险的类型及风险的产生原因、可能的影响后果做定性估计、感性认识和经验判断。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是去了解、寻找深基坑工程所可能遭受损失的来源,也就是工程的风险因素。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对风险按潜在危险大小进行优先排序和评价、制定风险对策和选择风险控制方案。深基坑工程风险估计一般需要一系列可信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数据以及足以说明被估计对象的特性和状态。当资料不全时,往往依靠主观推断来弥补,此时项目管理人员掌握科学的项目风险估计方法、技巧和工具就显得格外重要。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 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和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得到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即风险度或其它目标参数, 以便对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单个风险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根据相关风险接受准则和评价标准,对系统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判断和检验系统风险是否可以接受,评价系统风险的等级水平, 为风险应对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保障地铁深基坑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风险评价时,还要提出预防、减少、转移或消除风险损失的初步方法,并将其列入风险管理阶段进一步考虑的各种方法之中。

4、风险预警

风险的预警是根据工程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否满足工程目标或管理目标的预期要求,来确定工程项目运行是处于“危机”或“顺境”并由此做出对策反应的管理活动。地铁深基坑施工工程风险的预警管理,就是在深基坑实旅的全过程中,对管理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及设计、施工过程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对风险因素进行成因分析,明确预警管理界面,构建预警组织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转,使工程项目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借助合同、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把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二、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深基坑工程的风险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和局限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真实的可借鉴的资料

深基坑工程的风险管理大多参考己完成的相似工程进行。然而,由于工程事故资料一般不公开,风险研究很难在真实的资料上进行,风险因素和权重往往通过专家意见取得,缺乏针对性和可靠性。

2、与真正的风险定量分析有一定距离

近年来,在风险定量分析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真正的定量分析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定量分析,都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经验和专家调查得到定性分析结果,然后运用一些方法将结果定量化,这种处理方式与定性分析相比,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是与期望的结果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3、缺乏完整的深基坑风险管理的体系

虽然国内已经了一些指导性文件,如建设部:《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 ;铁道部:《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 。但是目前国家对深基坑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还没有合适的操作性较强的法规体系,风险管理在深基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地位没有明确,国内深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尚处于无序状态,表现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流程不完善、不规范。

4、缺乏深基坑风险管理系统化平台

由于现在没有系统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一方面,不能够有效地存储风险管理的信息,以便借鉴和反馈,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不能方便地进行,大多数单位对风险管理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工程的风险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在建设过程中真正实施,也起不到预定的效果。

三、深基坑工程风险控制措施

1、加强事前控制,从设计和施工方案源头降低风险

设计阶段应保证现场勘察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设计意图应充分结合现场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如有的设计单位为了提高基坑的稳定性,采取加密钢支撑、底撑换撑设计方案,造成施工阶段实施难度较大,现场可操作性差,反而对深基坑的稳定性造成了潜在安全隐患。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审核是降低深基坑风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方案编制阶段应充分考虑周边管线对深基坑造成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事前控制是降低深基坑风险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措施。

2、建立完善的深基坑风险监控体系,实现风险控制程序化

建立深基坑风险评估、分级、变形指标、风险预警控制体系,严格按程序进行风险控制,实现风险控制科学化、程序化。北京地铁深基坑施工已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设计阶段根据深基坑周边环境和基坑深度进行风险评估及分级,确定变形临界值,对风险进行量化。在施工阶段根据基坑变形监测情况及时通过监测平台预警,根据预警响应程序参建各单位采取措施,对防止事故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套风险管理体系应在地铁行业大力推广。

3、加强风险管理研究,正确看待风险

地铁深基坑工程施工期间总是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铁深基坑工程管理本身就是风险管理。目前对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风险分析与管理应该成为地铁深基坑项目管理或项目监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应正确看待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问题,那种认为风险越小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风险减小的代价是资金投入的增加。风险控制是把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上,然后研究其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4、施工条件的具备和分项目实施步骤应纳入风险控制

施工条件的具备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重要部位和环节施工前,对技术、环境、人员、设备等相关条件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的检查验收,成为有效规避或减少安全质量事故的有效措施,近来工程管理采取对重要部位和环节进行分类,并按制定的检查要素,组织施工前条件验收成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项目是在已有城市基础设施具备的环境中实施,项目的本身往往又是多个分项组成,而分项目实施的顺序,对地下工程来说,决定了项目设施的成败和功效,具有十分的重要的意义,控制分项目实施的步骤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结论

地铁深基坑工程施工难度大, 工程要求高,因此风险也比较大。主要表现为工程的临时性、实施的动态复杂性、安全危害的社会性等特征,工程的风险源也错综复杂。面对风险状态复杂的地铁深基坑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工程风险分析系统,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衡量深基坑工程的风险,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处置和监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