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时间:2023-06-08 11:0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风险预警系统财务知识管理本体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财务风险预警的重点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财务风险事件与财务状况变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企业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渗透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而财务风险预警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依赖的技术工作,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指导风险应对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知识本体(ontology)方法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索科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基于知识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财务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满足如下四点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与转换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按一定形式和规则存入知识库。

二是预警指标管理与更新功能。系统应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警使用。

三是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各种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该功能是根据对企业运营过程跟踪、监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财务运行中潜在的危险。

四是财务风险报警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笔者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研究中引入本体的概念,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在本体中概念的关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广泛、详细、深入和全面,通过对概念添加属性值,以及在属性与属性之间添加映射关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语义关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在本体中可以使用形式语言,这就为实现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形式化定义后,本体概念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确性;另外,利用本体技术对知识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映射,可以产生和约束新的知识规则,增加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表示方法的实用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知识本体建模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的概念、关系和知识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思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本体,并分别对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财务状况监控知识与案例进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统模型建立概念本体,评价模型本体、指标本体、资源本体和通讯本体等。下面以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为例说明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建模。

概念本体是用来描述某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这些概念是被该领域内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包含的内容很广,与模型相关的内容有:关系、函数、公理与实例等;关系表达了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内概念间的互相作用,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Cl×C2×…×Cn;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关系,表示在n元关系中确定了n-1个概念,则第n个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远为真的概念,即真命题;实例是具体的模型元素。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形式化定义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领域名,Cc是领域内的术语集,R是关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实例集。

R形式化为:R::=(Ra,Rc),Ra是Cc上的属性集,形式化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缀dc表示重用DC元数据集中的标识符、题名、创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术语间的关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关系,Equal是等价关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前驱关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后继关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达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关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传递的。Ic形式化为:Ic::=(IRa,IRc),IRa是属性集实例,IRc是概念的关系实例。

概念是对人类知识的抽象,概念本体是按照分类法来组织领域概念及其客观关系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类独立的本体存在,由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的描述说明如下:

Fn=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

Cc=(Z计分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F计分模型……);

IRa={(“Prop1”,“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五种财务比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警企业财务风险。”),(“Prop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学习方法,以自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处理非语言化的财务模式信息,达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目标”),……};

IRc={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Z计分模型),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IsPartOf(Z计分模型,函数形式),IsPartOf(Z计分模型,参数指标),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矩阵),……}。

三、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创造、发现、存储和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将这些活动整合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获取、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存储与推理、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应用与预警三个主要过程。财务风险预警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基础,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本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应仅仅关注目前的运营状况。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本体知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本体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本体推理与财务知识库得出的各指标值,代入建立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价模型可根据风险案例库的匹配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评价模型等。

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arket is more competitive, and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increasing risks, the financial risk is one of the biggest risk, so concerning about the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search. Taking the financial risks status of the current private enterpris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udying the causes, this paper made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financial risks.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成因;规避防范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risk causes;avoiding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04-01

1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1.1 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不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

1.2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①客观性。②不确定性。③相关性。④高破坏性。⑤普遍性。

2民营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的现状及其影响

2.1 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负债比重较大在原始的创业冲动激励下的民营企业家凭着一股创业的热情投入商海,他们很少对资本结构做科学的规划,大都靠原始的资本积累。再加上后续经营上的困境以及融资渠道的单一,造成资本结构中负债甚至是民间借贷比重较大,无形中埋下了财务风险的隐患。

2.2 经营管理欠科学,加大财务风险民营企业大都是在大环境不甚理想,竞争压力空前的狭窄空间拼杀出来的,企业的管理基本上是拳打脚踢,经营管理水平欠科学,管理思维滞后,管理水平低下。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性以及购销存的管理甚至行业管理、品牌管理和危机管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管理风险增大的同时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3 投资缺乏科学性,失误时常发生一些民营企业在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激进或者冒险,不顾企业的主业,盲目的进行跨产业经营,投资分散且多元,由于部分投资缺少事前的科学规划以及项目可研的缜密论断,造成投资失误频发甚至投资失败。对企业的资金流造成严重影响,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2.4 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落后一方面,民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致使其经营管理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脱离本来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持和强力支撑。作为企业战略的有益补充,财务战略应该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和方向的。然而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离,甚至南辕北辙,极大的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3.2 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飞速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环境,风险监控手段明显不足。尤其面对2009年演变为经济危机的金融风暴,大部分民营企业应对不力,风险识别能力不高,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恶化,现金流的严重短缺,甚至最后走到了破产边缘。

3.3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实大部分民营企业除了经营管理短板外,财务管理制度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正确做出财务预警和风险提示,在削弱了财务管理的职能的同时间接加大了财务风险。

3.4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的分析、论证和实施民营经常在没对项目做科学的分析以及可研报告尚未进过论证的前提下,不顾及项目投资回收期以及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的考虑,凭一腔热情盲目决断,造成项目的风险加大甚至项目的投资失败,透支了财务的现金流后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对策

4.1 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虽然目前我国已针对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加快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措施给予适当的扶持。

4.2 民营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①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民营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应该针对市场变化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②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国有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

4.3 企业要从机构设置、体系完善,员工培训等方面提高自身抵御财务风险能力①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②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③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还应对财会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监督意识。

5结论

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有益支撑,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成因也有目共睹,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的剖析及成因的透视,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并且能够采取更为直接的应对措施面对挑战,积极减少或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媛,张海红.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2009.

[2]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内蒙科技期刊,2008,(7).

第3篇

一、风险财务相关概念

(一)风险财务的定义和特征。很多研究结果提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使用风险财务的概念更为合适,不仅突出了财务具有风险性的特征,而且能够与传统的财务风险概念有所区别。本文论述的风险财务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或者管理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

风险财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不仅仅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结算的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金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第二,不确定性的特征,造成企业风险财务的原因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后使得企业的财政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难以被完全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了企业财政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三,严重的损失,当企业的财务结果与财务目标出现较大差异时,如果这些差异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风险财务对于企业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正确地面对,很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健发展。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风险财务管理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来讲,与企业的财务息息相关,因此风险财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二,与普通的财务管理相比,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更加理智科学地应对企业财政上的风险;第三,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金风险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法,所以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

(一)风险财务预测方法。风险财务预测方法主要是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预测法,主要是利用专家在企业风险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而能够识别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第二,幕景分析法,在风险财务预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它们对企业财政的不同影响;第三,资金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资金在运转或者使用方面的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财务预测方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风险财务决策也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在风险财务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风险财务决策方法是否有效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量、财务决策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应对风险财务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风险财务控制方法。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定的风险后,应该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避风险,当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回避措施,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或者是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全部损失,能够确保企业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正常运营;第二,自担风险,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些问题时,企业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预算企业的开支,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财政风险。

(四)风险财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并且选择承担财务风险时,必须要正确处理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结算,能够正确了解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包括企业遭受财政风险后的损失、企业的剩余资金量等等,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当企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不足时,需要想办法尽快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能够转变企业目前的财政危机,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降低企业的资金损失。

三、企业风险财务分类管理

由于企业的风险财务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大多数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依靠人力几乎无法改变,只能减少或者尽量避免自然风险。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法进行: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从而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虽然保险的方法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但是可以将企业蒙受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对自然风险财务进行投保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其财政风险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风险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幕景分析法在企业的市场风险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市场中影响企业财政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企业财政的轨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能够使得幕景分析法更加有效和直观,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进行自主经营,所以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筹资和投资的方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企业通过分析多种筹资或投资方式,进而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或筹资,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四、小结

第4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进入了以资本经营为主的管理阶段,这样就使企业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关于财务风险的管理。应该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风险。因此,风险是现代财务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美国学者威廉斯曾对风险进行了定义,即“风险就是在某个特定状态下和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变动就是风险。风险的发生必然会带来某种形式的损失。”这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和普遍接受的定义。既然财务风险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那么必须正视这种风险。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并善于分散和防范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财务方面可能面临的各种变动结果。用现金偿还到期债务具有不确定性,投资决策具有不确定性,或者预期报酬无法顺利达到等各种财务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属于财务风险。从本质上来说,财务风险属于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理财活动中各种风险的集中代表。很多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而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甚至会破产进而倒闭。因此,财务风险已成为业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财务风险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前者是狭义的财务风险,后者是广义的财务风险。现金性筹资风险,主要是对于那些负债经营的企业而言。这些企业一旦管理不善,企业的资金流出量超过资金流入量,那么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可能无法及时偿还,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不过这种财务风险是一种个别风险, 对企业以后的筹资影响不大, 与企业是否盈利也无直接关系。收支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由于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值发生偏差,导致了收不抵支的情况。企业一旦发生亏损,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其作为偿债保障的资产总额将会降低。这种风险贯穿于企业理财活动的全过程,几乎每个环节都会存在风险因素,基本上属于整体风险,将会影响到企业全部债务的偿还能力。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导致的,是一种支付风险,对于企业来说,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风险根据资金活动特点又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五种风险。

财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2)风险与负债成正比关系。(3)风险与投资者利弊共享。(4)风险与流动资产紧密相连。

二、财务风险的衡量及预警模式

财务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预测。但是,可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的分析来评价财务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说,财务风险的衡量,可通过概率、统计方法和决策树等方法来评价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杠杆分析法。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分析,来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及杠杆利益的高低。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与财务杠杆使用的多少成正比关系。(2)概率分析法。财务风险的衡量还可以借助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期望值、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等指标来分析。它们之间一般来说也是成正比关系。这种度量法主要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的,最好要结合市场分析和行业特点、现状、前景及社会综合环境等因素来综合分析。(3)决策树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包含了决策点、方案枝、自然状态点和概率枝共四个方面的组成要素。在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人们应该先画出决策树的图形,然后计算综合期望值,最后再剪枝决策,并从中选择出风险最小但效益最佳的方案。

此外,人们还要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监控。一般来说,人们可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监控财务风险:(1)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大于1,但也不能太大,总体上应控制在2左右。(2)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扣除存货后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通常认为,速动比率值应控制在1上,如果低于1,则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3)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之间的比率。通常认为,该比率越低越好,但如果企业的经营前景较为乐观,那么就可以适当的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更大的收益,相反则降低负债率。(4)存货周转率:是指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间的比率, 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就证明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5)应收账款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之间的比率,它也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一般来说,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那么它所涉及的财务风险就越小。(6)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间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则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就越大。(7)现金流量指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到期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比率,这一比率表明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好。

三、财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各种可能的风险采取规避和防范措施。一般来说,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既有一些基本的措施,也有一些较为新颖的措施。具体来说,基本的防范措施有如下几个:(1)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科学的组织资金来源适度的负债经营是科学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是说企业负债的比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可盲目为之。企业负债比例恰当,可以有效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2)企业财务人员要根据企业自身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特点,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合理调度。(3)企业要细化应收账款管理,建立信用限额管理制度,做好账龄分析,并加强对坏账的管理。(4)企业要注意评估对方的资信状况,签订购销合同,加强销售货款的催收工作,从而预防和降低资金回收风险。(5)企业要计提坏账准备金,通过备抵法来正确反映经营成果,防范坏账损失的潜在风险。(6)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水平,加速固定资产成本补偿,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的需要,为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增强支付能力提供保障,最终有效防范财务风险。(7)当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时,企业应尽力与债权人协商,实施对企业、所有者、债权人各方面都有利的债务重组计划。(8)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改进财务报表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强化会计制度约束,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除了以上基本防范措施外,还有防范财务风险的创新措施:(1)企业应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既有总体的财务预警机制,也有部门财务预警机制,从而全面的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2)加强企业间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通过加大资本运营力度,以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相互的融资能力,进而达到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3)企业应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不断充实资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负债规模,审时度势,优化债务结构。并通过完善决策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决策,厉行节俭、适度融资。(4)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因为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的各个部门、职工等都息息相关,如果实行全员风险管理机制,就使管理者、职工、企业三者共同承担风险责任,让全体员工了解其在整个财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团队防范效应。

参考文献

[1]管亚梅.财务危机的预防与管理.财会研究.2004(1)

[2]梁惠兰.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J].北方经济.2006(6)

[3]刘秋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2)

[4]邱玉兴,邵仲岩.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商业财会.2005(2)

第5篇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不可预测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导致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上决策不当导致财务结构不合理或者过度负债,进而使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不仅包括筹资方面的风险,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收益分配活动等企业各种财务活动中的风险都被纳入其中。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广义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

按照企业可能产生财务风险的各种财务活动可将财务风险分为四类: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由于负债筹资产生的资本成本导致股东收益变动的风险。现代企业大多采用权益筹资或者债务筹资。债务筹资的利息率一般较权益资本成本低,但是必须按时还本付息,降低了资金的灵活性,若企业资不抵债则要进入破产清算,相比较而言出让企业的股权则可避免债务筹资的缺陷。但是债务筹资成本低,还会为企业带来税盾效应,提升企业价值。所以企业既需要债务筹资也需要股权筹资,在两者间如何分配比例即确定一个合适的资本结构,一直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难题。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所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过低导致企业入不敷出的风险。如果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率,就会令企业遭受投资损失,无法获取利润维持经营。

3.资金回收风险

稳定健康的资金流给企业注入生机与活力。从企业购买原材料到生产加工商品或提供劳务再到收到回笼资金这一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资金能否及时且足额回收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至关重要,这就是存在于资金回收方面的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受到其收益分配的影响。作为企业财务循环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收益分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来说,如何将净利润在股利和留存收益之间分配是一个难题,固然其间存在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内部和外界环境都存在着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一般来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有:

1.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最重要外部原因来自于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存在于外部的宏观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自身的管理系统难以随之立即做出改变。结果就是企业不能适应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

2.企业财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也能产生严重的财务风险。草率做出的财务决策由于未经缜密思考、激烈讨论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使经济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给企业带来损失,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企业的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下级企业之间关于资金的使用以及管理、调度分配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没有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地监控,结果就是资金没有得到妥善的使用和管理,企业的现金流无法保持健康和稳定。这一现象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尤为明显,很多母子公司的财务关系紊乱。

(三)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财务风险使企业的损益充满不确定性,它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来影响企业的运行。

1.通过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企业顺利经营最重要的一环,是最能反应企业健康状况的指标,远比会计上的利润真实准确。一个运营良好具有不俗潜力的企业必定会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

2.对企业经营收益的影响。财务风险使企业蒙受未曾预料的损失,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利润减少甚至亏损。

3.对股东的信心和管理层决策的影响。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股东的收益受到影响,对企业的信心会降低,进一步会做出不再续加投资甚至撤资的决定。管理层则因为惧怕财务风险,投资、筹资、经营决策思前顾后,当出现有利可图的好项目却不敢放手投入,一味采取保守的经营方针,企业的发展前景堪忧。

二、针对各种财务风险的具体防控方法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1.提高盈利能力。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举债筹资的能力就越强,因为只有稳定的盈利才能保证按时偿还本息。但是,要如何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呢?首先,企业要选择优良的市场,避免自己陷入被动的恶性竞争中;其次,要改善自身的组织结构,提升经营效率;最后,要注重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作用。预先做好市场调查,灵活制定定价和销售策略,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盈利收益水平,进而有效防范筹资风险。

2.优化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资产中负债与权益资本的比例结构,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固然可以带来一些好处,但过高的负债比例会使企业的破产可能增大,风险升高。在存在公司税的情况下,财务杠杆增加可以利用税盾效应提升公司价值,但相应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却会减少公司价值。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资本结构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分析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以利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wacc这一概念。一般生产性企业流动比率应控制在2左右,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40%-60%。

(二)投资风险的管理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应该对优秀的投资决策进行奖励,对失败亏损的投资决策进行惩罚,以鼓励项目决策人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

2.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一个投资项目付诸实施之前,必须谨慎地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从市场前景、受消费者欢迎程度、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等方面综合对项目作出评估,从而判断其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盈利。

3.选择合理的投资决策方法。评估一个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有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回收期法、折现回收期法、盈利指数(PI)法。净现值法就是将项目的所有现金流折现算出净现值,若大于0则项目可行。回收期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算出各期回收的现金流加起来等于初始投资额的时间,结果越小说明收回初始投资的时间越快。内部收益率法先算出净现值为0的折现率,称为内部收益率,用项目的实际折现率与内部收益率比较进而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其实,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法的原理是一样的。在现实的投资决策中,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是应用最多的两种方法,因为他们都考虑到了货币时间价值因素。

4.动态监控。为了应对频繁变化的投资环境,企业必须及时对项目进行监控,对项目具体的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价,从而使投资决策能够灵活地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保持其适应性。

5.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一般用期望收益率衡量项目的收益,用期望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风险。当要进行投资决策时,应选择期望值高方差标准差小的项目,即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1.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和条件。企业在对客户提供赊购时对其资信状况的要求称为信用标准,通常以对方发生坏账损失的概率作为衡量。企业要求客户支付货款的条件叫做信用条件,其中包括现金折扣、信用期限等。如果企业加速收账带来的好处大于提供信用条件所需损耗的成本,则应向赊购客户提供信用条件。

2.制定可行的收账政策。企业要收回应收账款必须制定相应的收账政策。收账成本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制定收账政策必须权衡收账成本和及时收账带来的收益。其次需要对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客户是否具备还款能力。对资金暂时周转不力但未来现金流量良好的客户可以适当宽限,对故意拖延付款的客户必须根据所签订的协议要求其及时还款。

3.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企业应该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认真详细的调研,并根据结果对信用状况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标准和条件。一般可以用信用分析5C方法来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即根据客户的品质(Character)、资本(Capital)、能力(Capacity)、抵押(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五种要素。而且企业应该多对自己熟悉了解的老客户提供赊购,谨慎地审查新客户。

4.制订合理的赊销方式和结算方式。企业应选择有担保或抵押的赊销方式。这样就算客户违约,企业也能从担保或抵押物中弥补自己的损失,从而大大降低风险。另外,适当结算方式的选择也能有效降低风险。例如对信得过的客户采取分期收款等风险大的结算方式,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互相信任。对资信状况差的客户采取风险小的结算方式。

5.做好应收账款的监督管理。企业应该让财务人员定期处理应收账款的账务,检查对每个赊购客户的应收账款规模、期限,以便在有需要时可以及时函证或催收账款,增加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管理

1.改进会计核算方法。由于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真实收益的不准确计量,所以企业应当在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使用能够正确计算自身收益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也包括在具体环境变化时会计核算方法也要随之而改变。例如,当企业的某项固定资产的寿命因为环境变化而延长或缩短,那么企业对其规定的折旧年限就要做出相应变化。

2.合理选择收益分配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的选择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企业有良好的投资项目亟需追加投资,那么就需要在先从净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新增的权益资本,剩下的发放给股东,这叫做剩余股利政策。对于那些处于成熟期发展较为稳定的企业,他们会采取每年发放固定或稳定增加的股利,称为固定股利政策。还有的公司每年只发放低额现金股利,但在盈利多的年份会额外发放股利,这成为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收益分配政策,还需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具体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盈利状况、现金流稳定程度、股东的需求等要素。

三、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健康稳定、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量。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人,那么现金流量就如同血液,只有血液的正常循环才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样只有现金流量的平衡流动才能使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现金流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必须加强现金流量管理。财务部门应该始终保持对现金流的监控,确保企业的现金都物尽其用,不能过多地被用于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方向上。例如要监督管理层防止其过分地进行消费支出。企业应该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控制好所有现金的来龙去脉,保障企业现金的保值与增值,保证现金能用于增加企业价值的项目。现金流量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现金流量不健康的企业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必然大于现金流量良好的企业。也就是说,现金流量管理本身就能起到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而且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能够更可靠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找出存在的风险并加以预防控制。在实际中,这要求我们对待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时要谨慎,因为从当中我们无法发现企业现金流量的真实状况,也就无法识别隐匿于财报中的财务风险。因此,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大大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但同时也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应收款项坏账坏账准备

[论文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应收款项管理上违规操作的分析,说明应收款项的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对应收款项有关坏账和坏账准备及应收款项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有工业企业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在运用商业手段进行促销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特别是应收款项的管理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在应收款项的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应收款项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应收款项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管理好应收款项对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增加资金周转次数,创造良好的内部经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这样一来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日益严重,造成了企业应收款项增加。另外,由于销售和收款时间和地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收款项的增加。

二、应收款项的管理方法

应收款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信用,那么对信用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信用管理上尚处在探索阶段,现阶段企业最常用的信用政策是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

1.商业折扣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或针对不同的顾客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采用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企业在核算时按照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确认。

2.现金折扣是企业为了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免除,一般现金折扣发生在以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交易中,企业在核算时应采用总价法,即将未减去现金折扣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现金折扣只有客户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时才可予以确认。

由于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我国一些企业迫于市场压力或为了追求短期账面利润,不惜通过大量赊销扩大销售。例如上市企业东方通信98年其应收账款比期初激增2.5亿,将同期1.6亿的净利润吞掉,使会计报表上的利润全部处于应收账款状态,没有现金保证;上市企业宇通客车在1998年其应收联营企业2048万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43.4%。应收账款急增导致的结果是:一使企业账面利润与现金资源的差距扩大;二是使现金的机会成本提高,这些结果对企业极为不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利息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经营需要向银行借入资金,又要发生利息支出,企业受到双层损失,第三,这部分现金无法收回还可能失去较好的投资机会,使先进的机会成本提高。三是货币贬值损失扩大,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0%,应收款项一年后的实际购买力下降20%,如果数额巨大,其损失不可估量,由于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因这种损失无法在报表中体现出来。所以,应收款项的管理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这些措施在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性、经济性,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资产质量。

三、应收款项的控制分析

在对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应收款项的变化,从而确定企业应收款项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优劣。

首先,运用ABC分类管理法按照多个标准(如客户信用等级、账龄、应收款项数量)进行分类,随时将应收款项置于企业的监督之下,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要相互及时传递信息。

其次,根据企业应收款项的变化,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把应收款项的增加额与本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相对比分析。如果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较大,则应收款项蕴涵的风险较大;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比例较小,则风险较小。

2.从应收款项增长的绝对值分析。如果其增长较大,同时又集中在几个主要客户,相对风险比较大,当这几个客户经营发生困难时,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在应收款项中不同账龄应收款项的增长也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较大的影响,必须加以分析,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增长较多,企业的坏账风险就较大。

3.对应收款项回收情况的分析。通过应收款项登记簿、账龄分析表,了解应收款项的回笼情况:有多少款项尚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款项超过了信用期,超过时间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有多少款项会可能成为坏账。对此,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账政策。

四、加强对坏账损失的科学核算

企业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作为坏账损失,并及时进行处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作为本期损益;属于清算期间的,应当作为清算损益。有关企业坏账损失的确认在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已经明确规定。

坏账准备是对坏账损失而计提的一种损失准备。目前对于它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三种:

1.赊销净额百分比法。该法是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并针对当前经营情况,确定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百分比,然后以期末实际赊销净额而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估计坏账损失=赊销净额×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估计百分比

2.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该法同样由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确定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余额的百分比(0.3%~0.5%)

估计坏账损失=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百分比

第7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资产结构;资产弹性;优化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50-01

一、资产结构概念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资产代表企业所能控制的资源,其合理配置与应用,主要是通过资产结构及其变动来反映。资产结构主要影响着企业经营的风险、收益、资产流动性和资产弹性。

(一)对风险的影响

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着两类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融资活动要考虑的范畴,这里不作论述。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在对主营和附营业务进行策划、运作、经营使其实现利润的过程中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或者短期资产由于其能在短期内完成周转或者实现价值,所以,这类资产的市场预期一般比较容易和准确,而且短期内市场波动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很少出现市场预期和市场变动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为有效的经营提供了可能,经营风险相对较小。此外,流动资产也按照其流动性大小,短期资产内部依其各类资产占用时间的长短,经营风险逐渐由小到大。

(二)对收益的影响

不同的资产对企业收益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主要包括结算资产,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发出商品等;二是在一定时期内不产生收益的资产,如货币资产;三是抵扣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支出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这些资产的转移或摊销价格会抵扣其它资产取得的收益,但又是企业收益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资产结构对收益的影响,还表现在资产内部结构不协调,不同资产余缺带来损失。这种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占用过剩,进而使资金成本无端增加,这是由融资成本多少反映的;二是资产占用短少,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整体周转效果,如果周转利益一定,结果必然会因此而减少周转利益。

(三)对资产流动性的影响

资产的流动性也即资产的变现能力。评价资产变现能力强弱的标准有:第一,资产转化为现金所需时间的长短。一项资产实现这种转化的时间越短,表明这项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第二,资产价格的确定程度和资产质量的高低。资产要变现,首先要被市场接纳。资产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取决于资产的质量和定价策略,如畅销资产的价格很容易确定且可随时变现,滞销资产的市场价格实现就比较艰难。

(四)对资产弹性的影响

资产结构的弹性是指原资产规模随时收缩或扩张的可能性。根据资产的数量习性,资产可划分为临时波动性资产和永久固定的资产。永久固定的资产反映了企业正常稳定的资金需要,无需保持弹性。企业临时波动的资产要随市场、季节或经营规模的扩张或收缩而及时调增调减。企业资产中弹性最大的是金融资产,包括货币资产和有价证券。其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决定着企业资产的弹性程度,这一比例越高,资产弹性越好,反之,越差。确定合理的金融资产比重,必须做到企业风险和机会成本的相对均衡。

二、我国工业企业资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配置过剩

一种是绝对过剩,另一种是相对过剩。固定资产绝对过剩,一方面是由于初始投入时对销售的过于乐观,或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或者无计划投入,造成固定资产的无效投入或重复投入;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造成旧设备闲置浪费。固定资产相对过剩,是指推动固定资产使用的其它配套设备或配套流动资金不足,造成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周转缓慢,因此降低了总资产的收益率。

(二)流动资产所占比重低

流动资产是保证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基础,流动资产不足往往会造成短期资金紧张。最主要原因是两项资金占用大,即应收账款和存货资金占用较大。应收账款长期挂账,造成流动资金的浪费,同时坏账准备的计提也在冲减企业利润。积压产品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使运营成本大幅上升,而且存货跌价准备和存货保管费用也会削减企业利润。

(三)无形资产比重低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权、专有技术、企业商号、产品质量、服务信誉等。无形资产具有增值性的特点,能够在本身无损耗的同时创造价值。但受传统思维影响,部分企业认为工业企业就只是搞制造,搞操作,不重视产品的研发。不注重企业品牌的培养和价值提升,对商标、专利权的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企业甚至因为轻视无形资产,造成了企业价值的低估,对企业的融资和股权转让很不利。

三、我国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优化措施

(一)在不影响企业经营前提下,减少闲置固定资产占有量

第一,盘活存量资产,降低闲置资产成本。在现有经营条件下,进行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第二,尽可能减少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的占有量。适量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能够缓解资金紧张局面且能够利用纳税调整减少税负压力;寻找外部协作。若某一工序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购买设备又不能充分利用时,将这一工序外包,可以节约投资,从协作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中受益。

(二)合理配置优化流动资产对固定资产的比例

考虑固定资产的生产经营能力,避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相对闲置和不足。尽量使风险和收益均衡。流动资产对固定资产的比例越高,财务风险就越小。但过多的资金用在流动资产上就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流动资产对固定资产的比例要在财务风险和资产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三)优化流动资产内部结构

第一,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适销的收益性资产规模与改善收益性资产的质量并重。第二,重整应收账款,努力降低应收账款水平和坏账损失。短期内,可以对现有质量较差、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采取打包出售或者贴现的手段,换取流动资金,减少资金占用成本。长期看,建立健全的信用评级机制,严格执行评价标准,加强对赊销客户的信用状况及时更新,合理计提坏账准备。

(四)重视并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重视无形资产投入。利用知识产权营造无形资产,在质量信誉中营造无形资产,在广告宣传中营造无形资产,在人才科技中营造无形资产,在经营管理中营造无形资产。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一是加强对无形资产成本的核算。二是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能够合理确认企业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合理确认企业资产价值。三是要加强保密工作。四是要及时取得法律保护。お

参考文献:

[1]余坚.试论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财会研究.1998.2.

[2]张文萍.试论固定资产投资过剩及其对策.研究与探索.2006.12.

[3]赵林华.企业资产结构比重分析研究.会计研究.2006.9.

第8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在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存在收支不实、截留收入、挤占挪用专项经费、设置账外账、债权债务长期不清理等问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政府管理权力下放,高校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高校依法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高校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自由。但高校的许多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明显不能适应当前财政改革和高校财务工作的要求。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

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突出的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等教育出资人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严格财务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严格进行成本核算,不严格计算损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二)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执行弹性较大

一些高校没有树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故预算经常失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门预算和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两张皮;重视预算内资金、轻预算外管理,预算项目没有尽可能细化,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有时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资金使用上,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高校缺失对“债务预算”的管理规定,导致目前高校预算和会计核算决算之间有很大差别,使高校的举债问题难以处理,预算编制基础面临挑战。

(三)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由于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满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需要,各部门吃学校大锅饭现象十分严重,使十分紧缺的资金超负荷承担学校的各项开支,造成学校难以承受经费负担。学校为了搞好基本建设,非常艰难地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但是,部分高校对贷款认识不够,认为“学校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银行的钱不要白不要”,盲目贷款征地、上项目,其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潜伏了高校发展的隐患。

(四)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以来的观念,不少教职工意识不到学校财务状况与自己息息相关,而是认为财务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他人无关,导致财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理解和执行。涉及日常经费开支时,部分工作人员支出随意,财务严格要求时,则动辄向领导告状,致使财务难以进行有效的核算及控制。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赋予了高校财务自,意味着高校已无大锅饭可吃,只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使有限的资金收到更佳的效益,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切实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的执行,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完全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财政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首先保证人员经费,在公用经费使用中要向教学和科研倾斜,压缩行政性开支;对于自筹基建项目要慎重,根据学校财力情况予以安排;尤其是重大项目的预算管理,要细化项目支出预算,新建项目主要体现在提高教育手段、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后勤生活和学校运转的必要设施;另外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学校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透明。

(二)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建立财务管理绩效全面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的加强首先要财务人员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及会计报表知识培训,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面对高校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高校财务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日益突出,财务人员必须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培养,这对于执行财经纪律、化解矛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改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制定和完善财务评价制度,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分析(信息处理)能力。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通过对高校财务收支情况的分析,掌握学校的收入构成、支出结构及各项收支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促进和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晴雨表”的作用;通过财务状况的分析,利于科学决策,统筹调度,合理运用资金;通过办学效益比较分析,为主管部门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为防范风险,高校应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高校内部要建立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小组应广泛听取大家意见,收集整理贷款项目的材料、证明,考核贷款指标,验证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测算一定时间内所需信贷资金的数量,落实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制订还款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把贷款资金用在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在信贷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实行信贷资金项目负责人制度,而信贷资金管理小组与内审部门负责监督,做到“负责有人,监督到位”。必要时可以考虑由学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四)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最好办法是调动全体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应该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制度,并奖勤罚懒。学校要对学院(系)、管理部门资金使用进行效益考核,首先,对全校资金使用效益、预算与实际的差额及原因进行整理,作为对各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数值资料;其次利用各学院(系)、部门对本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书面分析评价报告,以及利用有关部门的各种专业检查资料、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资料、各学院教学、实验课计划的完成情况、实验课的开设情况、新购设备仪器的利用情况、新购图书资料的读者阅览情况、各部门专业工作完成情况等资料,结合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浪费、挤占、挪用现象进行以效益最大化为标准的考核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并不是仅仅依靠会计人员就能做到的,必须由掌握资金使用权的各级领导来负责,实行资金使用问责制,资金使用量、任务完成量、质量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都应列人各级领导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必须建立资金使用负责人问责制,建立财权运用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将履行审批财权与承担支出效果相结合,并与负责人的经济利益挂钩,调动负责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负责人把学校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处处坚持节约和谨慎的原则使用每一笔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学校根据院(系)、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学院(部门)进行奖惩,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在下年度预算安排中享受优先安排项目等优惠政策;对挪用、挤占预算资金,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除追究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外,上年结余收回,下年度的预算定额下浮。

(五)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要还本付息,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因此,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参考文献

[1]杨周,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妾波克,徐蓉.金融全球化与风险防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刘谨.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高等教育财会,2005(4).

[4]李永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及实现路径[J].武汉:财会月刊,2006(14).

[5]苗振青.高校负债的风险分析及负债规模控制[J].北京:集团经济研究,2007(2).

第9篇

股份制的改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步出现的。股票的发行首先是在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城市出现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正相关。一系列数据表明,截止到2011年底,市场中存在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两千多家,市值总计达到21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上市公司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中坚支柱,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居于领先地位,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尽管上市公司的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其发展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导致经营上的困难甚至破产,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上市公司在财务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上市公司如果在股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那么根据证券交易所中建立的上市规则,应该对此“异常状况”进行特别对待。特别对待的方法主要是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特别处理。如果在上市公司的股票简称前加“*ST”的话,则表示退市风险警示;如果在上市公司的股票简称前加“ST”的话,则表示其他特别处理。

ST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于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警示,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当年的年报信息相对滞后,这就要求股民以及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也需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一个细致的梳理记录,只有在对财务问题进行详细了解、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并且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对风险或者是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由此可见,只有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合理了解、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才可能会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从而对股民、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是通过对我国2012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将带有三枝决策语义的决策粗糙集方法应用到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中,建立了一种新型优势关系决策粗糙集预测方法,通过主客观相结合,进行实际例证的研究,旨在通过此种研究为预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提供一条新型路径。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双重研究,希望全面具体地了解财务预警研究的现状。

1.国外财务危机预警状况研究

在国外,研究财务危机预警的模型主要有非参数分析法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单变量判别模型等。单变量判别模型是由Fitzpatrick建立的一种单变量判别模型,该模型是第一次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Fitzpatrick将“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财务比率与成功企业比率进行对比。此单变量判别模型可以预测企业财务状况。Beaver则发现了“现今流量/债务总额”、“净收益/资产总额”、“债务总额/资产总额”这三个财务比率是可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此方法是Beaver分别对成功公司和破产公司进行比较得出的最终结论。单变量模型具有多个优点,例如该模型计算简单方便、便于理解。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企业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不易被反映出来;企业具有的财务复杂状况特征难以被反映出来;评价一个相同的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分析时采用的是不同变量。

最早将逻辑回归方法应用到财务危机预测中的是Ohlson,逻辑回归方法具有多个优点,例如该方法可以使问题的预测得到简化,可以使应用范围更加广阔,同多元线性判别模型相比,该模型的要求相对较低。

2.国内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和国外对财务危机的预测研究相比,国内研究相对比较滞后,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我国财务风险预测模型的首次建立是通过学者吴世农和黄世忠等人建立的。随着对我国财务危机风险预测的更进一步研究表明,主要的研究方法如神经网络和粗糙、统计学方法、聚类方法等也被应用到此类研究中。陈静通过利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单变量预警分析来研究财务风险预测问题。

(二)决策粗糙集理论研究现状

数学家Z ? Pawlak提出了一种粗糙集理论,该理论可以被当作一种具有知识不确定性的理论工具,可以应用在对信息的推理分析中。粗糙集理论,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应用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同时,与该理论相关的其他理论,例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粒计算等也被广泛运用到此类问题的研究中。

三、基于优势关系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

在粗糙集研究领域中,有一项重要的分支就是属性约简。在实际市场中,有很多研究对象都是具有一定的偏好关系的,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Greco等通过以粗糙关系为基础的粗糙集方法来对这类具有偏好关系的数据进行处理。

(一)粗糙集基本概念及属性约简方法评述

2.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评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交流也越来越方便。这是一个各种信息充斥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有许多信息是冗长的、多余的,过多的无效信息有碍于我们对正确决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合理筛选,选择我们需要的正确有用信息,删除我们不需要的无效信息。在粗糙集理论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属性约简。属性约简就是为了删除相关性不大的属性,在不影响数据库的分类和决策能力的情况下,将属性找到最小约减,在此情景下找到的最小数据的集合可以称之为核。

(二)优势关系粗糙集的信息系统

四、优势关系决策粗糙集

(一)基于判别分析的三枝决策

在多元统计方法中,判别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一系列自变量预测因变量的分类状况来进行判别。还有一种二枝决策模型,该模型只是将据真和采伪错误进行考虑,忽略对延迟错误的考虑。朴素贝叶斯模型则考虑了三枝模型,但是也只能对离散数值型进行处理。将二元Logistic模型引入三支决策,可以解决连续型或者混合型数值。判别分析的三枝决策步骤包括:

1.原始信息表的构建;

2.Logistic回归方程的建立;

(二)优势关系决策粗糙集

决策粗糙集本身是以等价关系为基础的,本文中的优势关系是通过等价关系延伸得来的。对对象的分类概率进行计算,主要是通过决策属性和对象间的条件属性进行计算得来。决策粗糙集理论研究体系是可以通过优势关系决策粗糙集的提出建立的。

五、基于优势关系决策粗糙集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

(一)基于优势关系决策粗糙集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基本步骤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以决策粗糙集为基础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构建指标体系、获取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筛选和预测指标等。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工作准确程度的预测方法是通过指标的科学性构建。对财务指标的确定应该遵守的原则有:全面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等。

关于财务危机的研究资料中,模型方法的改变也在影响着指标的改变。企业在对指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完以后,需要反映出自身的特点,例如偿债方面的能力、自身运营的能力、自身发展的能力等。

第10篇

在现有财务研究文献中,财务结构(6nancial structure)、资本结构(capailal struelure)、资产结构(asset structure)是三个较常混淆的概念。现有文献较多关注于企业资本结构,许多涉及财务结构的文献,往往将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相等同。概念的混淆容易对理论研究产生误导,不利于财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也不利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制定。

厂商理论指出,企业存在就是利用投入资源的合理安排进行生产并实现利润最大化(Jehle和Reny,2001)。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限的,实物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建立的基础――资本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资产。合理配置这两种资源是企业经营者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的基础,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财务结构不仅指企业资本来源的构成,还包括企业内部资产的组成,即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因此,本文对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等概念及三者关系进行了梳理,如图1所示:

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关注始于Modigliani和Miller(1958),他们提出了“资本的不同来源不会影响企业价值”的观点。但是他们的论点是基于无摩擦市场理论,这一在现实情况中不存在的假设曾引起大量的争议。基于此,很多学着热衷于资本结构理论的探讨,结合各自的研究目的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诸多有见解的阐释。在放松MM基于无摩擦市场理论的假设后,对资本配置差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成本视角和信息不对称视角。

从问题的角度来看,由于契约不完全性,企业内部存在几种问题。负债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经理人员可能会因企业破产造成利益的损失,诸如丧失控制权或者声誉的降低,因此他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降低成本(Grossman和Halt,1982)。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讲,由于他们只能获取部分利益,包括同收债务本金和约定利息,但是却承担着因企业经营失败造成的风险。债务的增加提高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增加对管理层行为的监管力度,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因此,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负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规范管理层行为及决策和保护企业价值。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造成各方利益相关者获取的企业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和税收视角下,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同样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层掌握着最直接、最相关、最丰富的企业经营信息。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掌握着有限的信息,由企业管理层编制并披露的财务报告成为股东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负债的增加向外部传达了管理层对公司前景乐观的态度(Flannery,1986),同时也降低了管理层被接管的可能性(stulz,1988;Novaes和Zingales,1995)。因此管理层乐于通过负债形式向股东、投资者传达积极的信息,从而对保护各方利益及企业价值产生正向的影响。

企业通过不同来源筹措的资本最终是以资产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如图1)。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资产特性的差异,对资产进行有效划分和合理分配,形成基本的资产配置。显然,不同类别的资产由于其特性的差异,对企业具有不同的作用。不同资产在企业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分布、不同类别的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例关系在实质上构成了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的经营,本质上是资产的配置和结构优化问题,只有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产结构,才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提升企业价值。由于存在行业特性,不同行业的经营活动往往差异甚大,对企业资产依赖的类型和程度也不同。例如房地产行业由于将购建的房地产作为存货,存货在总资产中占较大比例;同时该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偏大,行业整体的资产流动性较大,资产结构应以流动资产配置为主。

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流入,实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通过企业所处行业和自身特性,并结合不同类型资产的特性,对企业资产结构进行优化,是实现企业经济成果的重要方式。财务资源,包括资本和资产,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正常有序发展,实现经营目标和经济利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合理的财务结构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二、企业财务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财务结构产生的主要诱因。实现资本来源和企业内部资产最优化配置是企业生产经营获利的基础。寻找影响企业财务结构的主要因素,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影响企业财务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融资偏好、资产流动性、行业特性和企业规模。

(1)融资偏好。现代公司理论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信息不对称地分布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对于资金的获取方式具有不同的偏好。Myers和Majlu“1984)指出,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方式融资时,释放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可能会传达了企业经营的负面消息,同时,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企业更偏好内部融资,通过留存收益获取的资金,不存在交易成本,也避免了所得税。负债融资是除内部融资方式外企业较为偏好的另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下,发行成本较低,同时负债具有税盾效应,因此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融资偏好理论传达了企业获取资金的偏好方式,决定着企业资本的主要组成方式。优序融资理论从一般情况的角度阐述了企业的融资偏好,而由于制度背景、股权结构和企业特性的不同,不同企业的融资方式存在差异。陆正飞和辛宇(1998)、陈洁(2005)等指出在我国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更偏好于股权融资。在我国股权集中度较高,并且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有效机制缺失下,发行股票是控股股东较为偏好的融资方式,也是其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特性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企业具有不同的融资偏好,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构成,对企业财务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2)资产流动性。作为生产经营的基础,企业资产具有不断增值的能力。资产增值的能力取决于不同资产的具体特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资产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最为普遍的划分是根据资产的变现能力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不同的类别。作为反映资产变现能力的资产流动性,是这种分类标准下资产进行配置的不同依据。企业资产中,现金的变现能力最强,是企业切实可用的有效资源,但是现金过多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的经营效率低下。固定资产作为流动性最差的企业资源,却是企业长期经营和获利的基础,但是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会造成企业资产整体流动性的减弱,使得企业整体变现能力降低,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别的资产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合理配置不同流动能力的资产结

构,实现企业资源最优化经营,实现资源配置收益的最大化。

(3)行业特性。由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差异、经营所处环境和采取的经营方式不同,对资源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数量,使得企业内部资本构成与资产的组成并无固定的最优比例。由于行业间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竞争格局、生命周期、风险水平等明显不同,行业状况对企业资源的需求及配置方式的影响更为显著。Remmers等(1974)早就指出行业间财务结构存在显著差异,Chaplinsky(1983)进一步得出了行业差异对财务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现有研究发现,对财务结构产生影响的行业间差异主要包括市场地位差异、行业管制差异、资本密集度差异和市场环境差异。行业差异最直接体现在企业主营业务方面,由于不同的经营目标和主营业务,企业所依存的市场环境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特点。这些见解与刘新国和李珂(2002)的观点一致,认为企业资产结构是由主营业务决定的,在零售业对流动资产的需求较大,而采掘业的煤炭公司,长期资产占据企业总资产较大比例。MacKay和PhiIlips(2002)从竞争地位的视角出发,发现行业生命周期和竞争格局的不同,不同行业资本结构、现金流风险的行业标准存在差异,是受企业所处市场竞争地位的影响。由此他们认为,行业差异和群体因素对财务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不同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对企业财务结构的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Bradley、Jarrell和Kim(1984)发现行业因素对财务结构的重要性,他们还发现,一旦将受管制行业排除在外,行业哑变量对财务结构差异的解释力仅增加10,1%,说明行业管制程度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4)企业规模。除了行业差异对企业财务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外,企业规模对资源及其合理配置具有不同的需求。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政治成本的大小,因此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经营方式、资本来源等方面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小,相比于规模较大企业,其信用条件和市场认可度等往往大打折扣,因而小规模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可能更加偏好于内部融资方式,较少考虑以负债方式获取资本,或者小企业受其银行资信所限,也无法通过借贷融资满足其生产经营所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承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债权人更乐于借款给大企业,使其资本构成中债权份额更大。由此可见,企业规模对企业财务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经验研究对此进行了验证,Scott(1976)和Mamh(1982)等指出,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存在正相关关系。从企业内部资产来看,规模较小的企业在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他们偏向于劳动密集型(Williams,1995),可能更倾向于回报较快、短期盈利能力较强的项目。因此在资产选择上,偏好于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战略制定较为长远,因此更倾向于长期来说盈利性较好的项目,因此在资产构成上大企业更倾向于长期资产投资,特别是购置或建造大量的固定资产。由此可见,企业规模会导致企业对资源需求的差异,从而使企业资本构成和资产结构相应受到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认为,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均是企业不可或缺、可供配置及运用的资源,两者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义相互牵制、相互约束;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的财务结构。或者说,企业的财务结构是由代表资本来源的资本结构和代表资本运用状态的资产结构构成。基于资源配置观的视角,本文认为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构建企业财务结构,使企业资本与资产两种资源得到最优化运用,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1)企业应建立动态的财务结构评价体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固有僵化的财务结构已无法适应多变的企业发展环境。企业应结合自身资本和资产的不同特性,构建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使其两种财务资源根据环境变化而达到优化配置。

(2)加速企业内部的资产流动性,提高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实现“资产在运动中增值”,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资产变现风险。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加速货款回收,降低成本费用。

(3)完善公司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要求企业设计不同内外部环境下的筹资方式及资产配置方案,使其能够随时应对各种风险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不利影响,防范企业财务资源通过各种途径被侵占或转移,损害企业自身利益和投资人、债权人利益行为的发生。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控风险所必需的。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COSO(以下简称美国COSO委员会)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中明确地把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内。两者在风险的管理上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互相融合,有效保障了企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达成目标。下面我们就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管理目标、管理范围、关注侧重点、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和所采取的措施等多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他们两者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发展历程

1.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是将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程序、措施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后,以制度和流程形式形成的一个严密和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防范和有效管控风险为目的,以一系列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全方位梳理、识别关键控制点,以流程形式建立过程控制体系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官方定义正式出现在财政部等五部委所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根据该项文件的指示,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由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员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含义的界定与上述文件中的基本一致,不同处主要在于表述上的稍有差异,即将我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表述成了“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思路。要准确理解内部控制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以一系列管理制度、规章为基础的;二是内部控制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主要是对企业或组织实体关键风险点控制的方法、流程、措施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和固化,形成管理规范,以达到对风险的管控;三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或组织实体的经营效率效果,可靠准确经营财务数据的获得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合规经营;四是内部控制须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管理原则,并按照业务导向和管理简化原则进行水平提升;五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控制、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内部监督的内容,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部门也有所不同,但内部控制均需要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的协调、参与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2.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上世纪40年代,在会计界首先提出了内部牵制的概念;到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以下简称美国AICPA)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通过组织多位学者共同研究,发表了对于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的专题报告,即《内部控制,一种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对内部控制出现了第一次官方解释。1958年,美国AICPA了29号《审计程序公告》,该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工作内容进行了分类,即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初步搭建了内部控制工作的体系。还在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直到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才完整提出内部控制整合架构。2002年7月,由于安然事件和世通舞弊案的影响,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进行上市审查时内控体系也成为一项必要且关键的审查内容,随后世界范围内纷纷效仿这一制度规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考查,增加信息披露的规范与要求。在我国,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文件的成为指导我国企业开展内控工作的基本依据,被广泛推行。文件内容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共七个章节的内容。

二、企业风险管理概念及发展历程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企业通过经营性活动赚取经济利益,任何交易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企业实现发展目标都具有影响。我们称之为风险。当然,风险有纯粹性和机会性,它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纯粹风险指的是只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类型,而同时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叫做机会风险。当企业经营中面临市场准入放开、鼓励产品创新、政策法律解禁、经营环境变化后,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经营成效也随之变化和波动,企业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措施的决策过程中,对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与匹配,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预判可能存在的损失,从而进行规避,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风险管理的含义为企业风控部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判断和预防。在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算、计量、评价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实施精准、有效控制,以降低或转移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尽可能在最小的代价和成本基础上,实现最大成效和安全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并不是要完全消灭风险,风险与机会同在,拒绝风险等于拒绝财富。风险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精明承担风险,以最小可承受的风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一词的含义进行了官方的解释,即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基于经营需要以及工作基本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在各个部门间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上工作内容形成了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模板,从而为企业风险控制流程提供了制度前提。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则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应对措施执行以及工作改进,另外还包括风险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美国COSO委员会2004《全面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解释为由董事会、股东会等管理层依据经营决策需要而对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的过程,由此保证决策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要准确把握并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去认识:一是全面风险管理是过程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多方面,包括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战略的确定、风险偏好的选择、风险的收集统计、风险的评估评价、风险管理方式选择、风险管理方法执行、风险的预防方案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改进,这一过程是风险转移、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是风险与机会的选择;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全员的参与;三是该定义表明风险管理并非要完全消灭风险,也不是为了减轻和降低风险而不惜一切代价,而是要尽量减轻、降低风险,使风险可以承受,精明地在所承担的风险上获取最高收益。其实企业经营中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做出合理的保证,而不是做绝对保证。可见,现在风险管理在传统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更强调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传统风险管理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纯粹和灾难性风险。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保险和风险减免的控制手段。在管理方式和目标上只是就单个风险实施管理,并不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管理理念更是被动地将风险管理作为成本中心,不设专门的部门而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来管理。而全面风险管理是从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战略层面去考虑,全面集中管控企业和经营组织中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和类别,既包括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也同时涵盖交易风险、财务风险、执行风险等内容,配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工作体系,设有专门的委员会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专门部门来管理,从理念上已经积极主动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中心。在管理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更是紧密结合企业和经营组织发展战略,依据风险偏好寻求风险优化,同时运用现代金融保险功能和内部控制等多种方法、手段,以达到企业和经营组织经营目标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所有利益方的共赢。另外,我们也可从英文“Risk,风险”单词上来探讨风险管理概念的两种解读,也颇有意思。第一种理解:R:代表收益(Return)、I:代表免疫力(Immuniz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风险管理技术和知识(Knowledge),即通过培养专业人才,运用管理系统,形成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免疫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种理解:R:代表监管(Regulation)、I:代表信息(Inform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关键风险点(Keypoints),即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运用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并且注意要加强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和约束。综上所述,目前想要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核心就体现在全面性上,在于管理的全员参与和管理全部业务、全业务过程和全风险类别,以及在风险应对上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可理解为是指经营单位和组织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的全程管理。2.全面风险管理发展历程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虽然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但人们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认识和运用并不久远。直到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于1955年进一步对风险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及1956年《哈佛商业评论》上风险管理文章的出现,这篇名为《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名词》的文章,至此风险管理真正开始切入企业的管理,进入人们的视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95年共同制定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该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随着人们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风险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各种风险的发生、反思与应对,2004年以美国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起点标志,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第一次正式建立,并被广泛采用,风险管理真正意义上正式步入到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并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巴塞尔协议的全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在金融企业界全面推行,而后逐步延伸到其他工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才更加深入人心并得以逐步深入。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即《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意味着我国自此拥有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标志性规范,推动企业风控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对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当前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的范畴界定具有争议,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了全面风险管理,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并不包含合并关系。也有人反过来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则认为两者联系紧密并正在融合。在我国,从相关部委对两者的重视态度上看,国资委更强调全面风险管理,财政部更强调内部控制。但我们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运用实践中,深切感受和认识到内部控制确实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完全必不可少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必要的组成部分及必须运用的管理手段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从二者管理目标和所依托的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流程来讲,可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涵盖了内部控制的。而从目前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自身完善发展中,看到二者也已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统一到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1.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因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和威胁而产生,他们有着一样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产生都基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全面风险管理而言更早,但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对于后续全面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面风险管理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升华版本。两者在企业的运用实施过程中,它们都会强调全员参与性,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另外,各职能和业务部门及各人员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明确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他们相互分工协作,相互独立牵制。2.内部控制的方案和流程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风险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条件,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才能控制到位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各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具备充分的积极性,并且把握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类型,判断方案是否准确、执行手段是否落地,才能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控。完善的内控系统是必须和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内部控制是很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被广泛运用。此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为应对合规风险,满足国内外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也需要构建有效的内控系统。因此,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之体系健全、统一、规范,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所必要的组成部分。3.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从企业管控风险的根本性质和作用看,他们都归于和服务于企业对经营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都对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成效、资产安全、经营信息及时准确具有保障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两者的结合运用,将更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和方针,保护企业经营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管理科学规范水平,更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4.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目标、关注焦点去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更广泛、更全面首先,在管理范围上,内部控制是企业依靠和运用系统化的规范、规章、制度、形成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以遏制与防范对经营目标实现中的不利风险和负面影响,保障和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层来考虑风险的特征、偏好和管控,依照经营环境的可能变化,在事前制定经营目标时就注重和进行各种风险的分析、识别、存在可能,并运用专门的工具、方法、手段等,按照风险可测、可控和有效应对要求管控各种风险危机事件,明显包含了战略目标范畴。其次,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所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更注重的是风控体系的全面搭建,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控制,以及财务与信息披露的安全,并且保证所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并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强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使内部人员职权清晰、相互牵制,以达到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公司经营所有业务流程其过程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更加全面,其目标除内控的相关目标外,还要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和识别风险,以及对发生风险的有效应对上下功夫,以有效防止和降低或者转移风险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和造成负面影响,保证所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全面风险管理所关注焦点已包含企业战略、市场、信用、合规、财务、现金流、声誉风险等所有经营风险。5.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所运用的管理方式和应对风险所采取的策略上看,内部控制已完全融合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已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所负责和做的相关工作、活动、内容,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及风险管理后的相关活动中都已包含,如对风险进行的分析评估和由此而实施的控制措施、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纠错等工作。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活动、内容、步骤比内部控制做的明显要全面、宽泛和复杂得多。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的构建与完善,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以及整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还包括风险管理模型、风险处置、风险报告程序等组成部分。在对风险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上,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业务流程控制和嵌入各项规章制度约束来应对。而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则不仅包括了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风险判断、风险对策等内容,还包括风险偏好、风险计量、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体系、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作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十分广泛。有鉴于此,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全面地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并且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规避风险,降低工作成本,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两者在各有侧重、优势的深度融合中,最终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促成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何玉润,编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0.

[2]刘守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8):21-22.

[3]孙海燕,张荣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研究.管理学家,2010(9):99-100.

第12篇

关键词:资金;资金内部控制;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1002

1 资金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资金控制是为了保护资金的安全、完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预防贪污舞弊情况的发生,管理当局及财务机构对资金运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的控制和安排。保障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对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其流动性关系企业命脉,资金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资金控制体系存在缺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安全性。资金内控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防范盗窃、诈骗和挪用等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维护企业资金的安全,保障企业运营的正常进行。目前,国有企业资金舞弊现象依然很严重,2011年的齐鲁银行骗贷案,便是通过银行和企业串通,利用内控机制的漏洞达到目的的。

(2)完整性。当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多头开户,使资金处于分散、难以管控的状态,小型企业又经常利用私设“小金库”等手段,使得资金存在不及时进行结算或者收入部分入账的情况。通过资金内控体系的建立,杜绝侵占企业资金的行为发生。

2 资金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研究,不仅受到管理学、经济学的影响,同时也与法学、哲学、社会学产生内在关联。国内文献林林总总,涉及多角度、多学科。本研究将资金循环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探讨实现资金控制目标、设置合适的资金控制模式,并形成本文的研究基础。

2.1 委托理论

委托关系是指掌握优势信息和劣势信息的市场参与者间的关系,其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委托关系,并由此得出最优机制设计的对策。作为公司制形式的企业资本高度聚集、生产规模扩张、职能高度专业化、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以及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该理论存在的根源。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了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完善资金内部控制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虽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增加了监督成本,但企业依旧需要完善资金的控制体系,有效防止舞弊,降低财务风险。

2.2 广义系统论

广义系统论是指20世纪40年代以后所形成的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控制论、系统论及信息论。在设计资金循环的控制体系时,应设置自身及时、动态的调整、评价机制。L.Bertalanffy将系统定义为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并与环境发生关系,两个或者以上个体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行为及总体功能的集合体。总体来说,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具有系统的共性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3 资金内部控制风险点分析

根据企业的规模及结构,资金控制的首脑——财务组织可以分为三种层次:所有者层次形式,实行董事会领导的财务总监制,下属的财务委员会设立财务董事,主要为股东等利益集团服务;经营者层次形式,以CFO或者财务副总为领导者服务于企业管理层;基层层次,组织小而灵活,由财务部经理负责领导。

资金控制财务组织结构图对于分支较多的大型企业,应当分设会计部和财务部,分别负责会计信息的处理和财务管理,财务部负责对日常收支分析,旨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减少资金浪费;会计部负责税务信息、会计信息和成本、款项的客观记录和提供;财务总监负责会计政策下达和财务管理工作。国有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财务组织的构成要考虑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和出纳等方面。

在设计资金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资金流动涉及的主要风险,并针对关键风险点设置防范措施。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容易面临筹资不当、盲目扩张引发流动性不足、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或效益低下、财务困境或债务危机的风险。采取措施、建立科学的管控制度,企业在资金内控建立与实施中,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环节的控制:

3.1 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资金预算与控制有着紧密的联系,预算是控制资金的重要依据,控制是资金预算的执行手段。定期编制预算计划,对一定时期的资金收支进行统筹安排,将经营目标转换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是资金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企业应于年初订制资金支付全面预算并严格执行,年末考核。在资金预算过程中,企业应当事先定制开支定额、明确职责分工、规范权限范围、完善审批程序、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备人员。

3.2 岗位制度及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利用私权和串通是资金管控的主要风险,企业应当对易掩盖问题和发生舞弊的职务进行分离,建立资金的岗位责任制,科学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员,明确相应岗位人员的责任、权限,并对其进行制约和监督。

企业应当严格遵循会计记录和资金保管的严格分工、并相互制约。出纳员主要负责:资金收支、保管、现金及银行日记账的登记核对、同时可以负责资金收支的原始凭证购置和保管;但不得参与稽核、总分类账、收入费用、债权债务的登记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员则不能通过任何方式接触资金,不得一人统管资金业务全过程。企业也可以通过强制休假或者资金相关业务岗位定期轮换来降低风险。

3.3 授权审批制度

规范审批权限,明确各级审批权,并对审批的权限、方式、责任和程序做出规定,是降低资金贪污、浪费的重要手段。授权审批的关键是完善重大授权与一般授权、个人授权与集体授权的标准,并建立授权和追责制度。对于常规业务应采用一般授权的形式,对于特殊事项应实行上级特批政策,授权范围应以规范方式加以合理明确,同时保证审批质量。依据权限,财务负责人独立进行审批的方式是个人授权,个人授权制度保证了作业的效率和责任。对于重大财务支出,企业应通过集体授权方式以实现相互制衡。在运用集体审批手段时,企业应当综合权衡成本和效益的原则。

3.4 印章和票据管理制度

印章和票据代表着企业的一种权利,印章和票据的管理混乱容易引发资金贪污、挪用、侵占等舞弊和浪费行为风险。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过程中,企业应当对公章、财务专用章、银行预留印鉴和收发票据设置专项账簿,授权专人保管财务专用章,个人名章不得由本人或授权人以外的人保管,至少设两人保管银行预留印章。同时通过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进行登记等手段严格控制签字、盖章程序。

3.5 现金盘点和定期核对制度

出纳人员定期将资金收支情况汇总上报,既是资金“日清月结”、防范风险和落实责任的要求,也有助于企业及时根据资金流动状况改变经营策略。根据《会计法》和《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企业应当及时将收入资金存入银行,不得坐支和私设“小金库”,现金库存不得超过限额规定,确保账实相符,防止失窃和挪用的发生。通过现金的定期和不定期盘点、监盘,保证账实相符,预防白条抵库,并能够及时发现现金保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处理。

银行存款应当由指定出纳以外的人员执行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的程序,并通过获取银行对账单及编制余额调节表防范不正当支出和应计未计收入被非法掩盖。

3.6 资金的监督和检查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资金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做好稽核和审计工作。企业稽核员应当重点检查资金活动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制度执行、印章保管现象和票据的购买、领用、背书、贴现手续健全与否。内审人员应当对现金突击检查,并对银行账户独立核对,对账号开户和使用情况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