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政单位财务制度

行政单位财务制度

时间:2023-06-08 11:0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单位财务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政单位财务制度

第1篇

关键词:行政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和进步,我国行政单位体制改革也随之得到了深化,以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当做前提的财政管理机制,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1、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指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财务制度、政策、方针以及法规等,有计划的对资金进行运用、筹集以及分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并对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事业任务和计划能够顺利的完成。

2、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2.1、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单位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是形同虚设,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并缺失相关的监督制约制度,普遍存在随意调用资金的现象。

2.2、缺失有效的预算执行能力。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资金预算主要是为了科学规范的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和财务收入进行统筹管理。这就致使财务预算制度一定具有约束性以及强制性,但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形式而言,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其普遍存在着预算超支以及支出混乱等现象,以此使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社会公信力被大大的降低。

2.3、没有健全的资产管理体制。第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管理资产资源配置,还缺失合理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第二,没有合理的资产预算管理配置,投入资金利用效率低,致使资金投入严重的超出预算;第三,资产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第四,没有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手段,还具有着严重的资产流失以及资产虚增等现象。

3、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3.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如果想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则需要使人力资源具备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事业单位可以从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意识着手,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的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以及在岗培训工作,以此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事业单位可以选取完善奖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方面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设良好管理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中,以此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行政单位还需要从完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为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职能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还需要足够的尊重员工,并积极的鼓励员工不断的对工作进行创新,积极的奖励具有贡献的员工,以此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并潜移默化的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的完善、科学和先进。

3.2、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想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来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部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来对管理细则以及管理资源配置进行制定,主要囊括了执行方案、资金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经费支出监督等财务控制制度。实行以上制度需要涵盖行政单位的所有部分和所有工作环节,并制定相关的操作细则。制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时,需要严格的对国家法律规定进行遵循,并把此当做标准来对工作规章制度进行细化,以此使相关的资金定额以及项目工资被控制在标准之内。第二,还需要不断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财务风险可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中,而财务监督机制需要把量化形式当做标准,杜绝出现形式化,从而让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着更高的操作性。

3.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需要在对国家制定的资产管理法规以及法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环节以及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从而为资产管理配置提高合理的资源支持。提高固定资产的盘查规划,并制定年度、周以及季度的审查细则以及资产管理预算。不断的对固定资产制度进行强化,在责任落实到人以及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具有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进行明确。

3.4、构建合理有效的监察机制。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把国有资产的利用和分配当做重点,构建相关的国有资产监控制度,实现财、实一致。还需要构建健全的国有资产审批制度,设置专门的小组对重大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在资产得到批准的前提下,保证国有资产具有的完整性得以落实。强调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构统一,则可以使专项设备具有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4、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具有着独特的历史因素,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以此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使财务管理具有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晓文,李彦敏.财务制度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及会计制度的关系――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编写财务制度的实践[J].财会通讯,2006(08).

[2]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3]吴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8.

第2篇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公安局交警大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亲身参与到实践中,从而提出临桂公安局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行政单位;资金使用;问题;对策

引言

我国行政单位是指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发挥职能的单位。行政单位虽然不会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但是能为社会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行政单位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需要经费的支持,但其经费来源有较大的限制。第一,其经费要受到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审批,有额度限制;第二,经费的使用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预算的用途使用。这就意味着行政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行政单位不牵扯生产成本、利润、税金等,这种特性易导致人们忽略对行政资金的约束和监督。如果不重视对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一则导致行政成本逐年攀升,使财政负担增加;二则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危害经济社会发展。

一、临桂交警大队概况及资金使用现状

(一)临桂交警大队概况

桂林市临桂交警大队是桂林市公安局下属负责临桂区城乡道路管理的工作机构。就单位性质而言,属于国家拨款的行政单位。目前该单位在编人员31人,负责全区城乡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和公路巡逻工作;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处理交通事故;负责维护交通秩序和公路治安秩序、机动车辆安全检验、牌证发放、驾驶员考核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等;参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和安全设施的规划;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科学研究工作。

(二)临桂交警大队资金使用现状

1.临桂交警大队财务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

桂林市临桂交警大队财务科共有2 名职员,其中会计负责账务处理工作,出纳负责现金、银行存款、费用支出工作。

2.临桂交警大队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单位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制度,经费收入来源为区财政拨款,支出则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类,其他收入如房租收入是按与对方签定的合同缴入财政专户。在交警大队,由单位领导审定年度经费预算、决算以及重大开支,实行集体理财以及“一支笔”审批制度,即每年初根据以前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及本年度的工作需求,编制各单位的计划内经费预算,经上级领导批准后实施。各部门在年度内,均按照批准的计划内经费的项目和金额来执行。

二、临桂交警大队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资金收缴方面,拥有资金收缴权,可以对被收缴人开具“收缴通知书”等凭证,再定期将款项存入国库;在支出方面,上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按照年度预算将财政资金划拨至该单位分设的银行账户里,由该单位所设立的财务会计部门对所划拨的资金实施管理,进行日常业务的结算并做相应的账务处理。这样资金的最终控制权与使用权还是归本单位所有,既不利于上级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筹调度也不利于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单位公用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按照财政部和部门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三公”经费包括在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中安排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①因公出国(境)经费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②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用车指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包括省部级干部专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③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根据临桂交警大队提供的2012 年度单位“三公”经费预算表与决算表,该单位公用经费项目设置只笼统考虑了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招待费用,公务用车费用,公用经费项目没有具体细化,分项列示。而2013 年两会闭幕后,国家已经将“三公”经费的公费开支范围扩大到政府性楼堂和供养公务员数量的要求上,显然该单位公用经费的预算,决算编制不符合国家的规定。桂林市临桂交警大队2013 年“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2。

(三)预算编制不合理

从临桂交警大队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存在着预算编制粗糙,对全年收支缺乏充分预测与详细规划的问题。该单位预算的编制只有一个框架性的总数,公众看不懂,更无法监督。例如,预算资金中只列出“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等大而笼统的科目,不能完整地反映预算资金具体的使用情况,公众很难知晓。预算编制不准确细化,部分项目只有总额预算而无具体项目的明细预算,实际执行支出无法与预算进行比对,更不能对资金使用的绩效进行有效控制。根据该单位提供的预算表与决算表来看,其能传达的财务信息非常有限。对于内部使用者,由于缺少资产负债完整信息,难以对单位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使得预算的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对于外部使用者,单位公布的财务信息过于简单,造成该单位资金使用信息透明度不高,不利于相关机关和公众对该单位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四)单位资金管理信息化的技术不全面

行政单位资金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及通信等技术对单位或部门的资金、管理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通过将会计与网络的结合,来提高资金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经调研,临桂交警大队已实现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是用友财务软件,但这类企业通用的财务软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行政单位,软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信息无法完全同行政单位共享,也不能直接生成行政单位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要通过财务软件导出数据进行加工后才能对单位具体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同时,该单位只有一名会计人员,虽然有着相当的会计经验,但由于年龄问题而不能熟练操作信息化设备,这也是阻碍该单位的资金管理信息化完善工作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临桂交警大队资金使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第一,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这两种制度逐步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有机融合;

第二,严格执行不相容职位分离原则,由上级领导指定其他非出纳人员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不定期对现金账目进行抽查;

第三,建立岗位轮岗制度,对于在会计、出纳等职位任职超过2年的人员应进行轮岗,降低发生不廉洁行为的风险。

(二)完善公用经费定员定额制度

公用经费是部门预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预算单位保证其机构正常高效运转的物资基础。要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财务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公用经费的定员定额标准,这也是衡量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定员是国家根据公共部门的性质、特点、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量所规定的人员配置。定额是国家根据公共部门开展工作的客观需要,同时考虑其承担的业务量,结合国家财政的可能,对公共部门财力、物力的配备、使用、消耗、补偿以及成果等方面所规定的指标额度。临桂交警大队虽然采用了定员定额的经费分配方法,但只根据人员编制作为预算定额的基础单位,预算定额一般以年人均标准的形式出现。以人员编制作为预算定额的基础单位虽然简单可行,但无法对各项基本支出构成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临桂交警大队的实际情况,可按照行政单位财政供给类型划分办法,结合该单位近年来业务量、实际支出水平、资产使用状况等,确定公用经费预算支出定额档次及标准。

(三)完善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单位实现预算管理的前提。行政单位必须通过预算编制、内部控制、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的财务管理活动来实现其既定的经济目标。预算编制的精细直接关系着行政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预算的编制最终要落实到预算的全面执行中去。

2012 年4 月1 日起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科学、合理的指标是衡量部门或项目绩效的重要工具。因此,完善该单位的预算指标评价体系,有助于建立完善的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临桂交警大队的实际情况,建议从资金到位率、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资金结余比率等四个方面进行预算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具体见表3。

(四)实现行政单位资金管理的信息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桂林市临桂交警大队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其相应的资金管控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其对于资金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行政单位资金管理的信息化使得管理者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单位资金信息并做出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提高行政单位抗风险能力,最终保证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交警大队也应当建立财务办公平台,以业务相关的资金信息为基础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决策和监督系统,实现行政单位资金管控的全面信息化。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行政单位在国家的整体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政单位进行工作的时候,对于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是时代赋予行政单位的艰巨使命。对此,本文从临桂交警大队资金使用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析。针对资金使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该单位在预算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通过规范预算编制,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科学地提出对其行之有效的资金使用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禹艳.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控信息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2.

[2]杨庆瑶.完善我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

第3篇

在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互结合之前,首先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以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要同样作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控制点加以重视。首先要注意到,资产管理的资金来源是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而后,行政单位如果能够进行正确的资产管理,就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资产利用效率,为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提供了便利,使更多的资金可以用到其他的职能上。资产管理是对预算管理的完善与延伸,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之中就可以节约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他事项之中。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也是我国行政单位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一方面要做好预算管理,确保其科学合理,符合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让行政单位能够更好的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关注,让资产管理更多的发挥其作用,让预算管理更加宽裕,也使行政单位能够更好的对自身财务情况进行处理。但是从根本上还是要加强行政单位的监督与管理,避免不合理的支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目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预算编制所依据的资产配置标准

没有资产配置标准,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就不能落到实处。对于任何行政单位来说,都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化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如人均办公用房及基本办公设备的配备,不同技术和职级人员的专用和通用设备的配置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分配上显得无序,各个部门和各层领导对于固定资产的分配准则随意更改,或者固定资产分配不合实际情况,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无法展开,造成了很多的不便。

(二)缺乏有效的资产预算管理体制

在很多的行政单位管理之中,对于财务管理上存在着的错误观念、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没有掌握明确的方法、最后导致资产的财务处理的有关方面运用不当或者资产的浪费等问题,造成了财务处理上的损失,也使固定资产不能得到充分运用,降低了行政单位运行的效率。

(三)缺乏科学的资产绩效管理制度

在过往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固定资产依靠上级的拨 款来购进,也因此就不重视对固定资产报废与购进的审批和核查,对于固定资产作何用途和利用效率更是缺乏管理。各行政单位在购进新固定资产时积极活跃,但是购进的资产却得不到正确的应用,最后固定资产要么被闲置,要么被低价出租,又或者被草草报废,形成了对资产的浪费。而财务预算工作对于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也常常不够重视,不能对行政单位的资产情况作出正确规划。

三、如何做好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一)完善和健全资产配置标准

如前所述,资产配置标准是行政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规则,因此就需要一个固定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随着时代的前进,我国政府部门关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各个行政单位也需依照这些规定,与时俱进,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标准。同时围绕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和资产管理实际需要,配合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科学合理的制定并逐步完善与部门预算相适应的财务制度,为实现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预算管理的规范

为了使预算管理过程得到加强,那就必须要对预算决策的过程进行改进,让预算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就要在预算的制定过程中参考固定资产的管理因素,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预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让预算听证决策程序落到实处,让决策获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预算使用过程中,对于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剩余价值制定表格,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报废情况加强管理,确保固定资产能得到充分的使用。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行政单位要制定使用与管理的规定,从而有效的增加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无谓的资产购入。对于固定资产的需求,尽量考虑库存的固定资产是否能够满足需要,而后再进行购入。对于一些只是短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考虑租赁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第一步是要对单位的各项固定资产,如电脑,以及设备等进行审查和表格设计,然后再对各个固定资产的情况进行核查,对于有所损坏的加以记录并评估是否可以购进新资产来代替,最后在每年的预算制定过程中对这些资产是否需要维修和购进进行判断。

(三)做好行政单位资产存量的核查工作

对于行政单位的现存固定资产需要定时进行核查并加以登记,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必要基础,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核查与情况记录,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于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就能够有所把握。同时对于现存资产的核查也能帮助行政单位更好的对固定资产来进行规划,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最后,对于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和核查也能帮助对行政单位预算使用效率的核查。行政单位在运行过程中要对自身的资产情况了然于心,这样预算管理才有所依据,对预算管理才能落到实处。

(四)加强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时代正处在不断的进步中,新技术新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单位工作的效率,而推进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则能够有效的让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要具备综合性,使其能够包括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另一方面来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让资产信息能够更好的流通,因此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和维护中要更多的提供时效性强的信息。最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要与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能为行政单位发挥其作用。对于资产使用和预算的制定工作来说,资产信息当然是越贴近现实越好,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也正是为资产处理决策工作提高更具备时效性的参考要素。所以,资产管理系统也要更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为行政单位各个部门的行动和决策提供帮助。资产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对资产管理的要求;也是行政单位提升自身能力,对工作方法和财务规章进行改革的能力进步与提升。

(五)建立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第4篇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第5篇

【摘要】近几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支出规模逐年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出了几点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 行政单位 建议

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通过实习体验以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观察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管理较之以前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以保证事业计划及任务的全面完成。近几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在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二是财务管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三、当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题

(1)预算编制管理方面。一是预算编制方式简单,“零基预算”流于形式,且预算编制时间短,财务预算缺乏科学的依据;二是预算编制不够严谨,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有待加强;三是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重预算,轻管理,只是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四是缺乏控制机制,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指出很少受到预算的约束。

(2)财务管理方面。一是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而且部门预算的范围有限,尚未涵盖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二是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

(3)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一是一些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对于捐赠、无偿调入、盘盈盘亏等固定资产未能按规定入账。三是对资产使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的不够,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形成定期财产检查制度,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等,易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4)财务分析方面。一是普通缺乏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代为的财务分析报告。有的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的管理和机会少,意识不强,财务分析能力及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单纯的会计核算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从全局角度看待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因而作出的财务分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找不准问题的要害,导致了财政部门和单位决策者不能全面了解单位财务运行状况。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审计实际,就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浅谈几点建议。

(1)强化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头戏”。一是强化职能部门监管。二是强化主管部门监管。三是强化单位内部监管。

(2)强化资产管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克服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倾向,破除重投入轻管理的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进行清理,及时回收,坚决制止公款私借,暂付款项不得长期挂账,严禁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第三,财务部门要明确分工,分别对不同类别的资产加以管理,达到账账、账物相符,以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

(3)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内部控制作为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第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审计制度,规范凭证流转程序。

(4)充分认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财务分析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报告不但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日常工作中的漏洞,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为新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提倡节约型机关建设,对一些项目经费、公用经费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5)严肃财经纪律。一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于单位收取或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罚没等非税收入,必须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对于单位其他收入也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专户储存,不能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建立健全完善的财政票据印制、供应、保管、核销和销毁工作程序,防止坐支收费、罚没资金和设账外账。二是进一步加强单位资产管理。实行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登记管理。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对有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完成后应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对资产处置、出租等形成的收益,要缴入财政专户或国库,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三是严禁私设“小金库”。单位所有资金的收支活动必须纳入单位财务,并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记录。严禁将财政性资金或者其他公款以个人名义私存私放、设立帐外帐、“小金库”。严禁擅自开设单位银行帐户。四是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列入部门预算或专项资金预算,没有项目预算的,一律不准采购。凡是列入政府采购项目的,一律采取公开招标形式进行采购。如有特殊情况需采用其他采购方式的,必须事先报经财政主管部门批准。五是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格控制招待费、小车费以及福利费等项支出。各项奖金、福利等支出必须有合理的资金渠道,并纳入部门预算。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们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疏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比如对经费的开支权限和开支标准、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小车油料维修、集体福利等方面的规定较多而且较为具体和明确)。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资产领用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的不明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反映不实。

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反映不实的问题。其表现:一是调拨、接受捐赠及其它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的和其它单位调拨的微机、汽车、一些专用设备,按财务制度规定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进行核算,但大多数单位未在账上表现;二是会计人员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的现象常有发生,对某些单位为个人配置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归个人使用的公物,会计人员往往有意不记入固定资产账,还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为兼职人员或者无证上岗,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而无意间漏记固定资产账;三是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四是移交不清,有些单位在领导变更移交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尤其是在乡镇,人员变动频繁,造成单位固定资产账面数连续多年保持不变;五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它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六是存在账外资产,缺乏有力的监管。

(三)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严格履行规定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

大多数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购置固定资产不纳入政府采购程序,自行采购的现象;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的程序报经审批,自行处理,不严格履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

(四)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

近年来,受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趋紧,对公用经费支出的管理和控制较为严格,但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二、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从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对固定资产疏于管理,缺乏长期、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因此,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只有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管理责任,才能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

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落实资产管理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7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得到推广实行,其在执行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这是传统会计核算制度不能比拟的。进一步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促进了会计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相关会计工作的开展。其中单位内部监管财务工作、单位财务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收入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集中支付措施的影响作用。因此,事业行政机构对于财物管理也应不断改善调整,以适应时展步伐。

1.先进实行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和优势

该收付制度也可以叫作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其是针对财政资金在统一时间进行支付及收缴的一种支付制度,其采用同一个账户进行统一管理现金,且这个账户是单一的[1]。其表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①国库单一账号是由财政相关部门进行开设;②全部收入均是直接收入进这个账户中即国库,财政部门按照指示直接拨款到劳动付出者或商品供应者;③开设高效的财政预算执行部门、机构,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科学、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2.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财务核算

2.1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和方式

国库集中支付在经历了改革工作之后,支付方法存在有:①财政部门将支付权利授权给其他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进行支付,即授权支付;②财政部门直接将资金支付给对方,即财政直接支付。直接支付方式是根据部门预算详细情况、款项使用计划来明确这笔款项的使用目的以及数额多少,然后财政部门根据申请部门提出的申请情况开出支付令,然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支付给用款部门。授权支付方式:相关预算部门按照财政授权,根据单位预算计划、款项使用计划来帮助明确这笔款项数额和使用范围,然后自行开通支付口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中的预算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款数额,把资金支付给收款人员。

2.2财务核算中会计科目的设置

财务核算中对账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增设这几个会计科目:(1)”零余额账户使用款额度“会计科目:其是属于资产类科目范畴,是用来帮助核算在财政相关部门提供给的一定支付数额之内,预算部门需要开展的授权支付范畴。此处借方登记的内容是单位收到的授权支付款项数额;贷方科目登记的内容是授权支付范围之内的实际支出数额。(2)对于“财政拨款补助收入”、“单位收入”以及“财政拨入经费”等会计科目,可设立二级会计科目如:“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拨款”。

2.3该支付方式下的账务处理分析

(1)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的账务处理内容

发生经济相关支付业务时,账务处理:

借:事业支出、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等

贷:(预算之外)预算之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

(预算之内)财政部拨入经费、基建拨款、财政补助收入

若将财政部门通过授权支付给的资金,或是通过直接支付方式拨给的资金都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此时应将该比业务同时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即借方登记固定资产账务,贷方登记固定资产科目。

(2)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进行支付的账务处理分析:

借方:零余额账户款项使用数额

贷方:(预算外)预算之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

(预算内)财政补助收入、拨入经费、基建拨款

经济业务发生支付款项时:

借:事业支出、经费支出、器材购置等

贷:零余额账户款项使用数额

若把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直接支付资金都作为预算部门的固定资产新增数额,也应记入固定资产科目:借方科目:固定资产账户;贷方科目:固定基金账户。

3.分析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对事业行政单位资金管理产生的影响作用

3.1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对财务工作者关于财务管理这一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部分事业行政单位施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后,使资金流动形式、资金流动流程均发生了本质改变[2]。使财政统一制定的零余额账户逐渐取代了单位内部自行设置资金账户,资金管理账户变成国库管理账户额度,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后,在资金流动控制方式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财务工作者也应跟上时展,革新财务管理工作观念。在该支付制度下,会计人员应不断学习新型财务管理知识,深入了解工作内容,形成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3.2施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对单位编制预算工作内容产生了新要求

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范围。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编制部门的工作应确保准确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和定额体系,统筹完善资金预算工作[3]。按照资金来源途径不同区分其是属于非财政资金,还是属于财政资金。若编制预算表不精确,会严重影响这一年支出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资金预算工作从批复总预算数额到单位部门实际支出金额,都要求资金预算数额与财政资金的支出数额保持相同。

近年来,单位编制预算工作主要发现的问题表现以下:

(1)编制预算采用的方法不科学,大部分事业单位仍是根据以前的工作经验及习惯、个人理解进行预算编制,造成追加预算现象、调整预算问题等情况发生,不利于预算工作开展。

(2)编制项目不精确,不能真实反映单位实际发生业务。

(3)没有严格落实预算管理工作,即使事业单位采用了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也要将全部资金支出项目都需记入支付内容中。如果出现预算编制不正确情况,就极容易出现任意调整资金使用情况,降低资金合理率。

4.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变革

4.1加强预算工作的管理,认真编制单位预算并做到严格落实

单位预算工作是执行国家集中支付制度前提条件,预算编制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正常开展。

(1)预算编制工作应达到科学、准确的要求。年度预算在编制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科学预测,明确预算数额及项目,并将支出项目进行细化,以保证顺利完成各项支出工作。

(2)健全相关预算规章制度。深入健全事业行政单位预算工作管理时,应不断促进财务相关制度的制定,不断加强单位日常管理工作对应的规范标准。

(3)积极做好预算工作,及时提交资金使用计划方案,并认真做好支付内容的审核控制工作。各单位都应按照获得批复的单位预算规定进行合理、正确编写资金使用款方案,帮助明确是采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还是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按照单位经营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做好相关工作的安排、申报工作的开展,尽可能使用款方案和支出进度情况达到一致,使预算工作能正常执行。

(4)加强预算工作的监督管理。事业行政单位需要增设一个预算工作管理部门,用来专门负责各项预算编制工作。除此之外,上级相关管理机构和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帮助及早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所在找出原因,为日后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4.2完善健全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增强各部门规章制度的制定

施行该支付制度,使财政支付相关体制和会计制度、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等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事业行政单位使用款项需先进行申报方案,待方案获得批复成功就能使用这笔款项进行支付操作。因此,单位每个部门之间都应该做到相互协调合作,达成共识,在使用款项之前应制定好计划,没有计划方案,支出工作就不能开展。因此,在完善财务制度时,还应对各部门规章制度进行强化,例如对于电话费用管理、办公费用管理等其他管理制度内容的建设。还有车辆进出、停放管理制度、客户接待制度等体系建设,促进财务部门更好的进行财务收入支出的相关工作内容,合理使用资金款项。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作为重点的财务制度的改革,彻底打破了原有的财务资金管理局势,以财政拨款方法作为主要资金来源途径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顺应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单位运营提供稳定、安全的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宋丽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1,(09):234-235.

第8篇

关键词:财政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资金利用率;财务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行政财务管理的费用在不断的增加,随意性较大,行败案件也在不断增加,行政成本达到较高的水平,国家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如何加强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杜绝违纪违法行为,已经成为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有效策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部门职员和工作人员敬业意识低,财政力度监督小,现象严重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业务技能和素质低,对财务工作的知识了解少,使得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较低。财务管理部门的员工队伍不稳定,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一身多职,没有专业财务人员对财政的预算、收入、采购等资金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导致了资金的利用率低,同时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够完善,财政监督力度小,出现了“账外账”“小金库”、“包袱账”等违规违纪行为。首先,各项经费的预算过程中,经手人员没有理财意识,不能对预算做精细化处理,导致铺张浪费的现象。同时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门财政监督部门,导致单位专项资金挪用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小金库”,他是为方便领导直接对财政资金进行使用的途径,同时也是滋生的罪魁祸首。领导为了方便自己就和财政部门沟通,将单位某些收入作为自己的专款专用,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国家财政的负担,同时也使得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改变,导致现象的越来越频繁,严重破坏对党和政府的形象。

2.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低,资金预算不够合理,资金利用率低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配用专业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识不到位,财务操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不够,不能确实落实职务和岗位互相分离的制度,使得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综合水平低。在对资金使用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在对资金使用进行预算中,有的预算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观念,有的不能讲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进行界。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性,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职考虑收支的平衡,未对资金使用前的规划和使用中的控制做合理的安排,对资金使用效率考核少,导致资金的利用率低。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配置不合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一身多职的人员过多,使得内部的各项业务交叉过于复杂,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没有具体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过分强调灵活性,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原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长期以来,单位预算的意识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理财观念,行政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力度比较薄弱,单位可操作的资金严重的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财政体制的要求,所以应该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策略

1.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当会计业务水平低,使得财务部门不能发挥职能作用,使得财务收支处于不可调控状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加强会计人员的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上级领导应组织会计人员对《会计法》、《预算法》、《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行业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和考核,使他们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监督制度,制度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财务操作流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其次部门领导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对人员的任用要严格,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工作,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能力。

2.科学合理预算资金,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财务预算管理做了如下的规定:“企业应对预算进行合理编制,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并对编制预算进行有效性考核,真实反映财务的现实情况。”坚持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编制,不断推广高效编制方法,全力统筹内外预算管理,保证预算的高效性,彻底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发展,将经费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减少现象的发生,应定期对财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应用财务分析报表和其他材料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追踪检查,及时反馈预算的执行程度和资金使用状况,设立单独的内部监督机构来约束预算执行,使得部门预算工作依法执行,同时严格按计划对收入和支出预算进行管理,杜绝随意变更预算和追加预算现象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更职员的工作明确,个个岗位之间建立起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关系,加大了内部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现象。预算工作只有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监督,正确处理好这三个问题,这样才能加强深化预算管理。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以加强财务收支监督为重点,树立科学思维理财观念,引进推广财务管理的新方法,真正发挥财务部门在单位的灵魂作用,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爱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财经界,2012(05).

第9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并将据此颁布实施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法规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启动。此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触及的层次之深、变化的内容之多,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会计模式性变革。在新旧事业单位会计模式转换之际,为使广大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者尽快理清改革基本思路,掌握改革基本内容,为正确的核算操作提供指导,笔者试从七个方面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加以介绍。

一、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形成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前,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统一执行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事业单位主要用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行政单位主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国家管理。由于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造成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同。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要参与市场竞争,行政单位是市场经济的组织指挥者,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从市场中取得发展事业所需的收入,行政单位则不能依靠权力从市场中谋取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市场,也引起会计核算的许多方面与行政单位不同。所以,就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那样,以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为标志,将它们划归一种类型,统一执行一个《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二、采用“准则”加“制度”,并用“准则”和“通用制度”规范、指导特殊行业制度的法规模式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可直接据以进行会计操作,而准则比较概括、抽象和原则,具体操作还必须依照准则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由于计划性、统一性很强,由财政部直接制定会计制度即可,勿须制定会计准则。而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业务的规模、方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核算的要求等方面都差别较大,需要依据“准则”制定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是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供非特殊行业事业单位执行,并对制定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示范性作用。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有: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艺术表演团体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通用制度”示范“特殊行业制度”的模式,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项创新,它适应事业单位行业多、差别大的实际情况。

三、会计记帐方法改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投资,创办经济实体。这些投资参股业务要求会计核算增强主体观念,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并且要求事业性收支与经营性收支相对分开,对经营性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以便分别考核盈亏。上述这些是资金收付记帐法难以作到的。而借贷记帐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融合的一种记帐方法,能够利用其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业务的各种要求,并克服了资金收付记帐法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缺陷。

四、取消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制定一套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一套通用会计科目,取消原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是因为1997年1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原事业单位实行的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改为一种预算管理形式:即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种预算管理形式。作为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科目,必然要反映财务管理制度的这一要求,用一套会计科目来核算一般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五、改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为统一核算改革前,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分为“预算资金部分”和“其他资金部分”,分设两套帐务组织,各自平衡。预算外资金的核算是“其他资金部分”内容之一。预算外资金分设“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等科目核算其收支和结余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收到的“预算外资金”作为“事业收入”的组成部分入帐,支出按照性质划分,不再单独设帐反映。事业单位取得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归财政,事业单位留用预算外资金是财政对其注入资金的一种渠道,注入多少,注入的方式如何,要由财政部门来决定。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财政部门对其实行“全额上缴”、“结余上缴”和“按比例上缴”三种管理办法。凡留归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作增加“事业收入”处理,财政从预算内注入的资金,作增加“财政补助收入”处理。年终都汇转至“事业结余”科目的贷方。另外,预算外资金的定义与原来也不同。原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不纳入预算的资金。国发(1996)29号文件对预算外资金重新作了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具体项目由各省级财政部门规定。有一点需强调,预算外资金是事业单位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收取的,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收缴权归事业单位。

六、将三要素改为五要素原制度将会计对象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大会计要素。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借鉴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惯例,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会计要素。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分为货币资产、债权资产和实物资产。非流动资产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经营性负债和非经营性负债两部分;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比,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不体现权益,不参与利润分配,表明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包括限定用途净资产、非限定用途净资产和当年实现净资产三部分;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它包括财政补助收入、调拨性收入、专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限定用途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包括监控性支出、专门性支出、主体性支出、兼营性支出和调拨性支出。五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收入_支出=当年实现的净资产。

七、实行新的会计报表体系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作了统一规范。过去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报表体系各不相同,反映的内容差别较大,既不通用,也无可比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很难从宏观上汇总出口径一致的、完整的财务指标。为了增强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对有专款收支业务的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要求编报专款资金收支情况表;事业单位还可根据财务管理需要,自行设置一些辅助报表。

第10篇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家财政法律、法规,促进依法理财,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证财政行政监督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分局全体行政执法人员。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分局成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行政执法责任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分局长为领导小组长。

第四条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财政分局各股室人员组成,负责统筹安排、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行政执法职责、分工

第五条财政分局是镇政府主管财政收支、政府采购、财税政策、财务会计、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组织拟订镇财政、集体资产、财务会计方面的地方性管理规章、办法和制度,并监督实施。

2、拟订财政发展战略、中长期财政规划,执行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制定镇级对村级的财政分配体制,提出运用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社会财力的建议。

3、编制年度镇级财政预决算(草案),向镇人代会汇报执行情况,并组织执行。

4、制定财政预算收入计划,监督各项财政收入,监缴集体资产收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和其它各项预算外收入,负责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的征收和管理。

5、管理和监督各项财政支出,管理镇级预算外财政专户及各项政府性基金,管理镇政府贷款业务,管理财政预算内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非贸易外汇。

6、拟订、执行全镇规定的财政开支标准,《企业财务通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管理镇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组织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财政监督,执行社会保障资金财务、基本建设财务和涉外企业财务制度,审核和监督管理财政性投资,管理镇政府采购工作。

7、贯彻、执行会计、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对镇属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管理对镇属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投资项目、各村(居民)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委派,制定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8、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审批、颁发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管理财会人员,指导管理社会审计工作。

9、负责镇属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统计工作,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10、制定财政教育规划,组织财政人员业务培训,负责财政宣传和信息工作。

第六条分局的主要执法范围:

1、单独执法范围:《预算法》、《会计法》、《农业税条例》、《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库券条例》、《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契税暂行条例》、《耕地占用税条例》、《国家金库条例》,省《罚没财务管理条例》、《预算审批监督条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若干规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财政法律、法规、规章。

2、共同执法范围:《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立法法》等法律、法规、规章。

3、配合其它部门执法范围:国家《保密法》、《档案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省《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七条财政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分工:

1、分局长对分局行政执法工作承担领导责任,各股(室)负责人对本股(室)行政执法工作承担主管责任,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执法直接责任人,对其行政执法行为承担直接责任。

2、按规定,分局党支部统一领导、指导、协调全面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

3、各股(室)根据职能划分,规范职、权、责的范围、内容,建立起工作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执法依据、内容、范围、程序和主要职责。

4、分局确定一名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责任制联络员,全面负责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贯彻、执行工作,定期向市财政局、镇政府反馈情况。

第四章行政执法工作规则

第八条分局行政执法工作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所有行政行为必须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做到主体、内容、形式合法,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执法人员不得怠于履行职责、。

2、合理行政原则,对法律、法规规定行政行为人可自由裁量事项,必须在法定界限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合理决定。

3、执法资格原则,执法人员必须是正式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并经过岗位培训,取得省《行政执法证》。

4、行政执法案件登记原则,对行政执法案件的立案、调查、处理情况必须进行登记和存档。

5、重大执法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原则,对重大执法事项必须由主管领导召集各股(室)有关人员集体讨论。

第九条分局具体行政行为的工作制度:

1、分局作出审批、登记、许可具体行政行为要做到事实清楚,有明确法律、法规依据,符合法定权限,处罚适当。

2、各股(室)对职责范围内的审批、登记、许可各类具体行政行为要依据法定程序进行。法定程序规定不具体的,可结合实际工作依法制定相应办事程序。

3、有关执法人员要以分局名义,不得单独以执法股(室)、个人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要具备一定形式的,应当采取法定形式;有期限规定的,要在法定期限内作出。

5、行政执法人员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前,要把调查结果提交主管领导同意后才可实行。

6、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要出示表明执法人员身份或者执行公务的专用证件。

第五章对执法行为的监督

第十条为保障财政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分局定期对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检查结果送镇政府。

第十一条执法人员要把执法依据、范围、程序予以公开,其中,涉及行政审批、登记、许可事项的,要公开办理条件、程序、期限;符合法定条例的,必须及时办理;不予以办理的,一定说明理由。涉及收费的,公布收费标准和依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申辩、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二条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有怠于职责、、吃请索贿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行政处分。由于违法行政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导致分局作为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分局作出赔偿后,依据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十三条财政分局自觉接受镇政府、上级主管行政部门、人民群众的监督,对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就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事项的,要认真受理、秉公办事,不得对举报、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十四条财政分局年底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考核,把其作为公务员考核、晋升、评比的重要标准。依法行政,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和奖励。越权、失职、失察、、行政不当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章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过错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第十六条构成行政过错的行政行为包括以下三类:

1、经人民法院终审审理,裁定撤销或者变更的。

2、经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复议机关撤销、纠正的。

3、经分局查实确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过错:

⑴滥用、超越职权,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⑵不符合法定程序,不履行法定职责,处罚显失公正的。

⑶其它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重大损害,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十七条分局发生应追究责任的行政执法过错,先由分局对上级部门承担行政责任,对受损害的相对人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后对构成过错的行政行为决定者、执行法人员追究过错责任。确因客观原因造成违法行政的,不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过错责任划分如下:

1、因执法人员主观原因(汇报事实有误、隐瞒实情),导致决定者决定失误,造成过错的,由其承担责任。其中,能够而疏于分辨实情的,承担部分责任。

2、因行政行为决定者主观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过错的,由其承担责任。下级决定者、执法人员明知决定违法盲目执行的,承担次要责任。

3、应当经审批未审批的,由决定者、执法人员分担责任;经审批程序的,由审批决定者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过错责任追究种类:A.内部批评教育。B.书面检查,通报批评。C.调离工作岗位。D.取消执法资格。E.党纪、政纪处分。F.辞退。

第1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不到位,忽视预算的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就应有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工作大多数流于表面,对于整个财务收支的约束和控制能力不显著。从预算编制来看,首先大多行政单位没有完善的预算编制系统,分配随意性很大,编制内容也过于粗糙。此外。对于预算编制没有统一的标准,编制过程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导致预算不完整及不规范,出现一些应纳入地方预算而没有纳入的现象。从预算执行来看,一是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追加、调减支出随意性较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二是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其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走了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资金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2 资金运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不像企业之类的盈利单位,基本不存在竞争压力和生存问题,因此。很容易产生资金运用效率低下问题。目前我国行政单位对资金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手段和控制方法,使得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严重。对于专项经费和项目经费收支核算不够清晰。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经费混乱导致无法判断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真实情况。而对于超支、挪用等现象也没有进行合理调整,因经费管理往往在事后进行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算控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很低。

3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其一,弱化专项资金管理中的财务角色。调查显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偏低,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简单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并不多,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科学合理安排。造成资金管理的真空。

其二,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大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程难以保持一致的现象,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严重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支出并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就很容易造成资金超支问题。大多行政单位没有对专项资金使用做详细规定,即使有相关制度,也是缺乏执行办。工作人员觉得制度操作起来麻烦或者不符合单位实际情况,还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事,对资金管理造成不利。

其三。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组织工作不到位。预算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的预测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很多行政单位没有统一的预算编制用表。另外,由于受时间限制,工作人员没有研究预算编制说明,最终做出的预算并没能符合编制要求。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色可乘之机。

4 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帐

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财务结帐是编制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责任不清,形成呆帐坏帐。会计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没有按有关规定,对各项物进行清理盘点,致使盘盈盘亏资产不能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调整财务,从而导致帐实不不符。

5 预算外资全管理存在问题

冲击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导致分配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分配不公,诱发腐败,在利益机制和攀比效应的诱惑下,一些部门竭力寻找预算外的财源,“三乱”行为进上步蔓延,加剧了部门保护和条条分割,不利于政企分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部门单位的既得利益。

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1、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加大管理约束管理力度

编制财政预算是一项比较严谨的工作,是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起点,行政事业单位应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一要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原则,彻底改变“掐头去尾”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健全编制程序。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将预算资金直接安排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减少财政性资金的二次分配。公开预算内容,预算编制权和执行权分属不同部门。二要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增强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严格履行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及时足额批复预算,努力压缩预留预算支出指标。完善追加支出审批程序,减少资金分配随意性,依法进行预算的调整变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三要完善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的保障措施。建立预算执行的奖惩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加大违反预算法的处罚形式和力度,对有关违反行为的处罚不仅追究行政责任,还要增加刑事责任和经济性制裁方法。

2、规范经费支出的管理

首先,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使专项资金预算能够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及结构,改变原有对专项资金预算实行“切块预算”的不良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次,主要通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遵守支出的合法性,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确保人员经费,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需要,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控制招待费,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然后再按照轻重急缓安排其他项目开支,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来规杜绝“专款不专用”现象的发生。最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效率低与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可以效仿盈利企业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做到行政单位市场化,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实行奖惩制度,可以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1)强化财务人员素质教育。除了着重培养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外,对其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养。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才能很好参与到资金管理的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2)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制定立项、筛选、论证制度,并组织专家进行可性行研究和评审,按规定程序申报。建立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在专项开展之前应制定详细费用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项目完成后业务经办人员及时报销。并进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形成专门项目决算,阐明形成预算差异的原因。

4、对预算外资金行财政专户管理,是搞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前提

逐步实行票款分离制度。就是实行“立项、收费、支出、稽查“诸权分离机制,执法单位有权开票,无权收费,开票多少与其正常经费不相挂钩。行政事业单位应缴款项及非财政拨付取得的各项资金,必须严格按规定上缴,实行“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使其统一纳入单位综合财务收支讲计划,统筹安排。这样,使应缴款由暗处摆明处,有利于控制不合理支出,同时为财务检查、审计工作提供便利,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12篇

随着市场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民办非营利组织日益壮大。在这种形势下,非企业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我国非企业会计仅限于预算会计的范畴,结构体系不健全,适用范围狭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客观需要。

依据会计主体是否具有营利性,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个分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成功“入世”,企业会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但是,非企业财务会计却未能适应其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得到发展。因此,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科学构建非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成为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

一、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现状分析

国际上,非企业会计多体现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我国非企业会计是指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国库会计等。这种预算会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沿革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体系,即分为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两大分支。1998年的预算会计改革后,预算会计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细化了单位预算会计,对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别做出了规定,出台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除此之外,对基本建设单位、社保基金等特殊会计主体和特殊会计事项颁布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制度。

但近年来,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预算会计体系的结构不严谨。预算会计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差,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不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造成预算会计所反映的财政资金、资源的占用和使用等情况不准确,财政预算管理的效果。

其次,预算会计主体的范围不明确。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所有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妥。二是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组织适用何种会计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的壮大,已成为继政府组织和企业之后的重要主体,也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民间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的捐赠,不存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所以民间非营利单位适用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合适。并且由于民办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也不能适用企业会计,这就造成了会计体系上出现空缺。

再次,预算会计的信息不能满足公共财政的管理需要。公共财政顾名思义是为社会、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国家财政,它要求国家财政管理从为政府自我服务转变到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上来。预算会计(政府会计等)作为财政管理的一个途径,也必须从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为中心上来。目前的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会计报告侧重于对预算收支的反映,忽略了对单位财务状况(包括财政资金、资源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益、效率等)等信息的反映。因此,预算会计与我国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最后,预算会计无法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预算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中来。随着我国参加国际组织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多,特别是政府海外筹资的增加,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对我国政府财政信息更加关注,预算会计作为提供财政信息的重要手段,它的可比性、可理解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于1998年和2001年通过和修订了《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原则宣言》和《财政透明度手册》,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应当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并且真实的财政信息,并对公开财政信息的、程序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质量进行了具体规范。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在结构体系、制度内容、会计基础、报告体系等众多方面与国际惯例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阻碍了我国政府财政信息的提供和被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认可,难以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二、构建我国非体系

(一)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

纵观会计史,会计环境的变迁往往成为推动会计改革进程的动力。重新构建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首先需要从会计环境入手。在我国影响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几个主要环境因素有:

第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的政府会计有重大影响。政府会计必须适应财政体制的要求,与政府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方式保持一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的建立,对政府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00年后,我国陆续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等,标志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将重点从财政收入方面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来。因此,政府会计作为政府支出的重要核算手段,所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政府会计信息的种类需要更加丰富,信息的需要更加细化和精确,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等质量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会计应当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反映政府职能履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情况;2.反映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3.考察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情况;4.反映政府采购的情况;5.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6.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7.提供其他政府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

第二,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事业单位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有重要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与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事业组织体系。对承担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事业单位,应转变为政府部门;对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改革后公益类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体,这些事业单位性质特点是:非政府也非“ 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和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可以看出,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提供、医疗、科研、文娱、等公共服务,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这一点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与民办非营利组织共同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提供(1)事业单位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的成本效益情况;(2)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3)向资金捐赠者提供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4)其他有用信息。同时,事业单位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拨款,这与执行预算的政府组织的特点很相似。因此,事业单位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收支等加以反映。即事业单位作为全国预算执行的一个有机部分,必须提供其财政预算的相关信息。

第三,市场经济下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对非企业会计体系构建有很大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事业都由国家包揽下来,基本不存在民办非营利组织,因此在我国会计体系中未对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做任何规定。然而,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壮大,“一方面可以弥补公共财政资金在公共产品投入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因此,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积极的。这就要求非企业会计体系必须包含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笔者认为,民办非营利组织与事业单位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可以共同使用非营利组织会计。但是,从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民办非营利组织不会成为发展社会事业的主要力量,与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相比,无论其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差很多,因此,对于民办非营利组织而言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更加简单。同时,与事业单位不同,民办非营利组织无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也不需要反映预算收支等信息。

(二)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