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与教育

数字经济与教育

时间:2023-06-08 11:0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经济与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经济与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建设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空间信息技术(也称为“3S”技术),已成为构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以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杂志把空间信息技术称作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1]。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前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运用空间信息对地球、城市等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以此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数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涌现且稳固推进。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汉大学首次设置,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扎实数字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仅有七所,专业建设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专业必须直面生存现状,厘清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新办此专业,当务之急就是制订出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当前优势,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培养方向清晰、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科学地分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二)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远达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第2篇

残疾人难以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低。由于生理上的障碍,残疾人的家庭收入远低于健康家庭的收入,很多残疾人连初级教育都无法完成。二是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由于视觉、听觉等障碍或身体残疾,使得很多残疾人无法通过高等教育的体检标准。即便进入了大学,由于高校中缺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便利设施,残疾人也难以完成学业。三是特殊教育机构缺乏。我国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学校非常有限,残疾人所能学习的专业和选择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教育与残疾人教育的结合,在让更多的残疾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这些网络教育机构比较关注社会慈善事业,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提出疑问:有爱心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很多,但为什么难以像网络教育这样长期而持续地关注慈善事业呢?网络教育是否天生就具备某些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优势呢?网络教育是否天生就比传统的高等教育形式更适合于开展慈善事业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如果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转而从经济学视角进行思考,我们就会寻找到非常有趣的答案。

网络教育服务的数字化产品特性

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比如网上资讯、网上医疗等。网络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字化产品。借助互联网,教学双方跨越了时空界限,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情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网络教育作为数字化产品而具备的如下特性:

其一,不可破坏性。数字产品不会磨损,没有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之分。数字产品的生产者是在和自己已经售出的产品进行竞争。在网络教育中,教师的授课过程、课后作业、讲义等所有教学内容都是以数字化文档的形式所记录和保存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课程。只有在课程内容本身需要更新时,教师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录制。否则,该课程就永远不可被破坏,老师也永远不会因为学生的重复学习而筋疲力尽。

其二,可变性。数字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被进行修改。现在网络教育正逐渐转向以“知识点”为中心来进行课程学习。对于一门具体的课程而言,通常情况是:其中的部分内容陈旧老化,而其他章节仍然适用。由于数字产品的可变性,教师只需要对过时的内容进行更新即可,从而大大降低了更新成本,也有利于学习者及时获取最新知识。

其三,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极容易被复制,也就是说它具有高沉没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甚至有时候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特点是网络教育适合于从事慈善活动的核心原因。一门课件的录制成本很高,但是当教师录制完一门课件之后,这门课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学员的学习,网络教育所增加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既然网络教育可以为残疾人提供边际成本为零的服务,这样的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我们进一步考虑到偏远地区的学生。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和教师的授课行为受到时间、地点以及教师资源限制等诸多问题的约束,因此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无法听到名师的授课。但是,如果采用网络教育的方式,只要当地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条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网络教育的外部经济性

互联网环境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有一个新的进入者A。A和网络经营者受他们之间签订的合同的约束。合同双方以外的人都是这个特定合同的“外部”。但是,属于“外部”的某个已入网者B却可以与A进行沟通。这就是说,A与网络经营者的合同给“外部”提供了方便。这种情形被称为“网络的外部性”。

网络外部经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的交互性和网络基础设施长期垄断性。首先,不论网络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论新增多少个网络端点,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同原网络结成一体。因此,整个网络都将因网络的扩大而受益。其次,在网络系统中,信息流并不是单向的,网络内任何两个端点之间都能相互交流,信息交流的机会从理论上说等于n2,其中,n为上网人数。这就是关于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则。梅特卡夫法则是由美国人鲍勃・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中节点数的平方。这意味着网络的外部经济性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随着上网人数的线性增长,信息交流的可能性将呈指数态势上升,并且在整个网络中没有“中心”或“首脑”区域的存在,即使网络的一部分端点消失了,也不影响其他端点间的正常联络,这就保证了外部经济性的普遍意义。最后,网络基础设施,比如通信设施等,一般都具有投资额巨大、垄断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外部经济性的长期存在。

通过对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残疾学生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将产生非常强的网络外部效应。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双向的广播系统,它混合了双向通信――如电话和传真(一对一通信)与广播媒介――如电视和收音机(一对多通信)的特点。前一特点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作为网络平台的功能,如值机答疑平台和聊天室等。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心得,或者共同完成一项案例。思想的交流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另一方面,作为广播系统,互联网更多地是以一对多的形式传递和发送信息,增加的用户使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围的用户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这不仅增加了信息本身的价值,而且提高了所有网络用户的效用。比如,老师对某个同学某个问题的回答,所有其他同学都可以浏览和分享,残疾人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网络教育与残疾人教育的结合,对于提升社会福祉以及跨越数字鸿沟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很多台湾商人都在大陆边远地区捐款发展互联网,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网络教育与边际收益递增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随着投入的增加,单位收益呈递减趋势,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该规律是工业经济中的基本 法则。

但是,在互联网络中,许多产品的生产,比如电脑软件的生产却并未遵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或者说不是直接遵守这个规律。其原因在于,信息资源是网络经济中的主要生产要素,而信息资源具有再生性、无排他性的特点。其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比如一个程序一旦编写成功,它的再生产和销售几乎不需花费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会因网络效应的作用而强化。

对于传统高等教育而言,高校对学生的服务从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个受收益递减规律支配的行业。因为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师资源、教室资源、住宿条件、图书馆资源等各方面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个时候,如果让高等院校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也的确勉为其难。但是网络教育发展起来之后,教学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大幅度下降,教室资源、住宿条件等约束已不复存在,教学成本的降低使得网络教育机构可以进一步提供最佳服务,因此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满意。这样就进入了递增收益阶段。

网络教育与范围经济

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企业只能通过大规模生产同一种产品,从而降低成本并获利。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小型化,传统的规模经济生产方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在信息网络经济社会里,企业却可以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这就是范围经济。

第3篇

关键词: 中文数字图书馆 远程教育 文化遗产 信息国际化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不仅给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业带来一场产业革命,而且为文化科技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时代大门。知识型经济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传播、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数字化的文化知识通过数字图书馆的收集、整理,可以更经济、快速、便捷地在互联网上交流、传播,并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习、查阅和利用。

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平台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将会迅速有效地改变传统文化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模式,将会有效改变我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得不到广泛利用和全民共享的弊病,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21世纪知识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享受终身教育是全体国民提升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手段。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都能在数字图书馆中满足所需,无论是在现代化都市的市民还是身处边远山区的农民,都能登录互联网信息图书馆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中文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在数字图书馆学习平台这种学习模式下,工作、学习与生活将融于一体,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能廉价便捷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科目,都能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信息,都可以向世界上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到自己想要的最新的学习资料,你所需要的老师、专家、信息和资料都通过数字化的信息平台与求学者面对面交流和沟通。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自由地享受这种高质量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二、建立中文数字图书馆可加强中华文明全球化交流与共享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科技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远在他乡的朋友亲人进行语言、文字、视频的交流和聊天。在全球经济迅速交融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日渐要求文化信息、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全球化发展。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发展意味着其载体及网络信息平台必须走全球化共享的道路。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不断地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和了解。各族传统文化间的不断交融,深入交流和广泛共享,可以促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及经济特色广泛为世界各地所接受和了解。也必将促使本地区更好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和前沿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加速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对我国来说,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中文图书馆平台,能把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化特色,人文自然景观,磅礴的历史进程,以及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新风貌,现代文化教育、科研成果等展现在世界面前,并通过因特网传送到世界各地,广泛地为世界各地人民所接受和了解,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中文数字图书馆有利于保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图书馆的一大功能是保存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所有的珍贵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展现给人民,而同时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以防其损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处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图书馆收集和整理人类文化遗产也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方式。所谓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处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历史画稿、文本资料、图片、影像,以及珍贵科学数据等资料进行技术处理和加工,在处理后使资料进行便捷的传播、交流、阅读和学习而不影响原件。如此一来,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而且将很好地对各种珍稀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保管。

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对资源的收集都是以纸本为主。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在资源的收集过程中拓宽了途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珍贵非物资文化遗产,通过传统的传播在传承上将越来越经受考验,然而如果我们通过数字手段,通过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就可以将一些非文字遗产的东西通过数字化保留下来。比如,昆曲、古琴技艺、地方木偶戏、剪纸等可以通过数字影像进行录制,以便传播、了解、阅读和传承。

四、数字图书馆为远程教育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视化资源

在远程教育已非常普及和推广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图书馆不能在网络上共享其馆藏资源,想凭借纸质媒体来传播文化知识,来满足各地人民对文化的广发需求,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远程教育需要一个知识面宽广,又易于查阅的网络信息载体,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与广泛合作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将数字图书馆并入互联网,将图书馆搭载的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整合,并按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管理,以方便用户群体的自由搜索、使用和查找。如此一来,学习群体在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时候,不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能随时随地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如此一来,数字图书馆必是一种合作的体现,各个图书馆之间通过信息平台互通有无,并不断完善和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使得网络学习平台内容更丰富,人们学习更便捷。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它从出现之初到如今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人类持续了几千年的社会生活方式从生活、学习和交流都产生了根本变化。数字图书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上搜索、学习已逐渐取代传统书籍。在这种大环境下,图书馆抓住机遇,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处理和丰富并上传到网络,让更多的用户和读者来了解和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不受空间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优势,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群受益,使人们有更广阔的学习资源,让用户群体更广泛地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这种学习模式能迅速发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总而言之,数字图书馆通过有目的地整理、收集大量数字化知识,通过在互联网上传播,将为远程教育提供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源,为社会全面教育提供良好的知识载体和平台。

五、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将带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据有关统计,2012年我国网络信息平台市场前景广阔。以网络数字文学来说,起点等中文网络平台市场规模均达数亿元。通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出版提供商,不仅独自研发用户端,而且通过与通讯终端设备,电子产品终端设备广泛合作进行多行业联合捆绑作业以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电子信息使用最为活跃的手机阅读终端已发展成最具潜力的全国增值业务。通信运营商争相进入手机阅读这一领域,给数字出版商带来了机遇。

总之,数字图书馆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新生事物。我国通过不断建设数字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较为缺乏的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并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络上的整体优势。不断建设、发展的中文数字图书馆,越来越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其文化知识载体的功能,必将在国家远程教育的普及,保存祖国文化遗产,中华文明的传播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希明.人文视野中的数字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

[2]卢晓娟.云计算与未来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2).

[3]吴志攀.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

第4篇

关键词:教育传媒;数字化时代;应对策略;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29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46-02

新兴媒体势如破竹般的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被誉为多媒体之父的加拿大学者哈威·费舍先生说:“数字化是一场温和的革命,在第一时间便渗透到我们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已经展示了其彻底和不可遏制的爆发力。”2010年,数字出版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 40.47%。我国出版业的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不同类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逐步成熟,我国出版业将快速走上数字产业的发展之路。

教育传媒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笔者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两报六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为例,分析教育传媒的具体做法,寻求教育传媒在数字化时代的突围路径。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必然带来出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传统的纸质出版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单一纸质媒介生产的状态,正在被多元发展、平面媒体与数字化出版并举的格局取代。目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两报六刊期发行量达350万份,占据着以江苏为主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能继续保持现有的态势,值的我们深思。

一、江苏教育传媒的现状

江苏教育传媒以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编辑出版的“两报六刊”为主,涵盖了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在江苏乃至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仔细梳理江苏教育报刊的发展脉络,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权威主流 一家独大

《江苏教育报》《小学生数学报》《江苏教育》《江苏高教》《现代特殊教育》《初中生世界》《阅读》《早期教育》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在江苏教育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虽然有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主办的相关报刊的挑战,但其权威主流的教育传媒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几十年办报办刊的优良传统,积淀了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团结、勤奋、高效、创新”的深厚底蕴,在传统市场的大风大浪中有着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传统思维 手段陈旧

有60多年办报办刊历程的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工作程序:规范的选稿、审稿、编审制度,精心组织稿件的优良传统,去芜存菁的编辑态度,是教育报刊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也是数字化出版时代无法替代的品牌价值。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大潮,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人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之路,但几十年形成的惯性思维,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踏步的跨越似乎有着些许纠结的无奈。

(三)体制束缚 难展拳脚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样的体制要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显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教育与传媒双重属性的教育报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由公益事业向文化企业的转向,由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向文化产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变,呼唤教育传媒要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实现嬗变和超越。

二、教育传媒应对数字化时代的策略

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报刊出版模式形成挑战,但机遇和挑战总是同生共存的。教育传媒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要从体制、产品、人才三个方面寻求突围之路。

(一)建立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现代企业架构

1.抓住非时类报刊改制的大好机遇。教育报刊属于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困惑着我们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国家关于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文件和实施办法的出台,旗帜鲜明地将非时政类报刊归于文化产业范畴。教育报刊对照相关要求,倾向性明显地属于改制发展的一类,虽然对于大多数在原有体制下习惯了的同志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时代的大潮已滚滚而来,容不得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犹豫,我们必须作出划时代的抉择。

挑战往往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教育报刊从过去相对安逸、封闭的环境中化茧成蝶,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也许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找寻到发展和腾飞的新的舞台。

2.组建教育传媒集团。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有60多年的办报办刊历程,目前有两报六刊、一份内刊、一个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拥有150多人的各类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具备了组建一个报刊集团丰厚的基础,我们要借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东风,注册成立“江苏教育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扬光大原有的产业基础,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积极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要求,传统报刊和数字出版齐头并进,创造江苏教育报刊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3.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喻国明在《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说:我们的媒介正面临着一个“拐点”区:我们传媒业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是有着极大的增量空间,但是如果我们仅按照现在的逻辑、现在的模式、现有的动作规则去画延长线,以惯性发展的方式去操作的话,我们就很可能无法抓住现实的发展机遇,就无法将传媒业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真正的现实。因此,对于我们教育专业媒体这样的传统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平台优势,聚集产业发展的智慧和能量,寻找到教育报刊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广阔发达的传媒市场中牢牢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生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类产品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的“两报六刊”,传统的运营模式相当成熟,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业绩。数字化出版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传统报刊、图书的消失,只是顺应时展的要求,出版人要提供更新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读者的需求。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挑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对策:

1.电子报刊的出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的报刊在办好纸质报刊的同时,早就谋划电子报刊的出版,《江苏教育》《早期教育》《小学生数学报》尝试电子报刊的出版,出版的规模、订阅的人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总社事业发展决策、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2.教育云产品。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江苏教育》《初中生世界》专注教育云产品的研究和发展,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建立涵盖教育资讯、课程资源、教学辅导、数字出版等全品类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教育云资源库,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师生服务,无限度地拓展和放大江苏的教育优质资源,将传统教育报刊出版和数字化、信息化的出版方式高度有机地融合,实现信息化时代教育报刊跨越式的发展。

3.多元化发展。无论是教育报刊的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化的教育云产品,都是教育报刊主业的延伸和飞跃,教育报刊要做强、做大,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还是要努力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教育报刊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发展新的经营项目,丰富事业发展的新业态,有助于教育报刊走向规模化经营,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将教育报刊的事业做大做强,形成有特色、有实力、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教育报刊传媒集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多元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它们在教育广告、会展、培训等方面创造性的开拓,实现了报刊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其他多种经营收入三分天下,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产业形态,降低了市场风险,扩大了事业发展规模,成为国内发展业态丰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教育报刊之一。

(三)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编辑出版发行队伍

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资源的支撑。教育传媒要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要建立三支队伍:

1.管理决策队伍。处于转型期的教育报刊更需要超前的决策,教育传媒的何去何从,时代大潮的有力推进,管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将会对承担着主流教育媒体的教育报刊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建立一支善于探索、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管理决策团队,带领教育传媒人求生存谋发展,实现教育传媒更高层面的发展,走上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型之路。

2.编辑出版队伍。数字化时代伴随着出版方式革命性的变化,出版手段的多样化,营销渠道的立体化,对于传统的编辑队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育期刊应该怎么办?教育期刊能怎么办?所有的这些提问,都需要我们教育期刊的从业人员给出响亮的回答。教育期刊的从业人员要从过去的纸质传媒的编辑出版者转变为信息化时代号召下的教育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者,必须具备数字出版时代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要花大功夫、大力气,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采编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状态的编辑出版队伍。

3.发行营销队伍。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必须依靠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包括能适应数字出版的软件技术人才、编辑、营销与策划人才。其中营销与策划人才是实现教育报刊终端消费成功的关键,谁先抢占数字出版的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一个拥有广泛读者资源的教育传媒类产品,才有现实的话语权。无论是纸质的期刊还是多品类的电子产品,最终都要有读者消费了,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过程的完成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承担。建立一支信息化时代的营销队伍,是教育传媒应对数字化出版时代迫在眉睫的重任。

三、结 语

教育报刊大多有几十年的办报办刊历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可贵的经验、难得的人才,如果借助数字化出版这对生动而有力的翅膀,一定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江苏教育报刊要依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南京的重要机遇,整合并优化传统的教育出版领域的内容资源,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内容产业服务新模式,建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数字教育出版发行平台,实现教育传媒华丽的转身,数字化出版时代教育传媒事业的新腾飞与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加)哈威·费舍.数字冲击波[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

【论文摘要】新兴的数字设计艺术专业在各大职业学校争相开办,艺术教育工作即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以及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作用显而易见。进入数字化信息社会的设计,设计对象和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与现代化科技有关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传统设计的产品也不断吸纳现代信息的元素,使设计出的产品在产品本身和制造方面都带有了智能化的色彩。受其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融入“数字化技术”的新鲜血液,新兴的数字设计艺术专业在各大职业学校争相开办,艺术教育工作即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对职业学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

尽管数字化艺术是计算机科技为核心的全方面新发展,并需要掌握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图形知识,但最终的结果是需要展示给人们的,所以创作出来的数字化艺术作品不能使技术的规则大于艺术的规则,不能以技术数字形式的外衣来修改和掩饰文化观念的浅薄表现从而削弱数字化艺术的魅力,消减作品与受众在精神与情感上互动的张力。真正的数字艺术人才并不等同与专业的美术人才,因此在教学定位上需要考虑数字艺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学科课程的定位体现出信息技术、设计艺术、媒体传播等学科方向的特点,这主要是为整个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应该有所侧重点,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计算机为创作工具的实践活动是数字艺术专业的显著特点。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在基础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各门课程中。适应性也是数字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的出发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敏锐地发现数字艺术创作的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保证创作手段的先进性。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促进的方式带动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协作式学习。特别是对于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协作,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对职业学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正确的认识

职业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实用型人才,为扩大就业面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面对新的形势,知识经济取代传统经济,原有的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高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数字设计技术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体制以及教学管理均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为了提高艺术教育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探索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在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的数字化技术创造出的艺术表现效果,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感性与理性将艺术设计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了新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在数字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为艺术设计注入生机和活力,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字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其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养成。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就像笔和尺子一样是一种工具,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注重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

三、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应有较高程度的理解与把握,跟踪国外先进的数字技术,把握当前数字化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的表现形式,更好的为工作服务。职业学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就决定了在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必须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数字艺术专业的教学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积极开展设计实践。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经验能力,以及对等诸多相关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专业设计教学应多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生产一线出现的问题、难点的分析和解决。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深化改革,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践。

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就业岗位,贴近社会生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学过程上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励思考,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现实意义,使枯燥单调的训练富有生机和活力,由于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设计项目,其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并在实践中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使眼界和想象的空间更为开阔,为今后步入社会参与竞争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对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往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以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认真研究设计教育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地调整与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一成. 对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 大理学院学报, 2009(01).

[2] 方兴, 等. 数字化设计艺术[M].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 龙晓苑. 数字化艺术[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第6篇

一、现实背景: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理工科高校以及偏向技术方向的艺术高校进行整合资源,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继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动画专业方向,从2000年到2009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专业的设置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4年总共只有11所高校开设本专业,这11所里面艺术传媒只有3所,理工科类4所。到了2009年期同类专业设置的院校增加到150多所,这里面既包括工科、理科,师范、独立学院,还包括农林以及少数的财经院校,理工科和综合院校在开设本专业方向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学校主要依托本校计算机技术这个强大优势学科为基础,在本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上更加偏重于技术与实践性为主,部分的忽视了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这类新媒体艺术表现“面对越来数字化的社会空间整个艺术界正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它作为艺术家人问思考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可能,”这样就促使一些“年轻艺术家所具有的活动、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数字艺术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创作与世界数字艺术的发展融合一起。”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建设上还是不足,动画学生在软件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比较欠缺,理工类的学生在艺术修养上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这两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授,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跨界整合的新世纪数字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思维。另外民办院校对于设备的投入以及高级有人才的引进严重不足,我们应该借助我们评估的力量把我们的设备更新引进大量的优秀设计教师。在认真对我校的人文、理工科的优秀人才进行整合之后,必须要借鉴国外先进数字媒体艺术办学的经验,从办学定位中找到适合民办院校的办学之路,“把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特色渗透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以及实践探索过程中”。

二、应用与创新空间与视角:民办院校各学科优势互补的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教学之路

(一)走艺术与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复合人才模式民办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民办院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如经济、会计、金融、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基地班等专业方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而现在21世纪这个原则在民办院校数字媒体方向让然可行,针对民办院校学科的优势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

(二)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发展民办院校在本专业的立足点和重点从“以我为主”要逐渐走向“以交叉学科发展为本”,从发展优势学科到发展交叉学科并创新新专业方向。从上个世纪1919年在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崇高教学模式,直到今天,这个教育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目前的各种高等教育中,也是我们设计艺术教育所遵守的教育探索模式。我们要坚持打破学科之间的“隐形”的界限,优化并整合知识点,加强以素质培养为基础,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

(三)民办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它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意能力,充分体现出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优势。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含量高、具有在本行业较高的竞争力的企业与人才,并融合进入本校的教学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从教师、学校、学生到企业单位的不同元素应用到这个系统里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加强学生们的创造积极性,从“无偿技术服务”转变为“有偿技术服务”,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加强体系严格监督的情况下,在政策上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加学生在实际的衔接环节。数字媒体产业就发展角度来看,它是借助于数字化工程将人类文化等精神产品“打包”并借助信息社会的传播手段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四)民办高校教学途径重塑与回归:构建经济科技园,走产、学、研聚集的教育与产业发展模式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更多依靠于社会之需求,那么,如何推进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人才战略?答案只有一个:走产、学、研复合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我们要利用兴办高校科技园的大好机遇,大力引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产学结合的高级人才为实现数字媒体这一新兴专业方向导航。

作者:马伟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第7篇

1.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重藏轻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评价标准是知识向经济的变度,档案工作者只有将所掌握的档案知识和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要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积极主动开发信息资源,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转变服务观念,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和发展知识经济服务。

2.对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挑战:当前,我们大部分的档案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与方式。虽然有些单位使用了计算机,部分也实现了网络化,但是网络上并没有多少可以传输的档案信息,难以达到传输的高通量化和网络化,难以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也难以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和供社会共享。因此,变革档案管理手段,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是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3.对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的挑战: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结构将被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结构所取代。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因此运用档案来传播知识,促进经济发展,使档案中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思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其次,要积极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要积极拓展档案馆藏的新资源。档案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2.要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1)建立“需求—开发—利用”的科学开发机制:首先,要立足自身资源,增加传统的编研力度,建立特色数据库,开展定向专题信息服务。其次,信息资源开发应充分分析并满足用户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反映出档案信息由保管向利用的一种高层次转化,这将是一项以实现档案价值为目的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必须要处理好“需求”、“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以电子文件归档为管理重点。当前,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大量开展数字化工作存在风险,有可能影响到今后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另外,尽早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利于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尽早接轨,为机关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又能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合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是充分发挥信息利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必须。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并无多少经验可循,理论指导又一向滞后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档案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时难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出现信息资源开发的“孤岛”现象。

3.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

继续教育是全体在职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要求的手段。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方式,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内容专一、形式灵活等特点,因而成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必须制度化、全员化。所有在职人员都要定期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并要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列入考绩、评审的范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坚持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进修制度”。

继续教育必须多元化、规范化。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开展各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批和监管开展档案信息化继续教育的机构,统一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材料及实验环境,制定规范统一的分级、分类考评体系,建立“学考结合”的专业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姜之茂.资源共享与档案馆.中国档案,1999.12.

第8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数字鸿沟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Digital gap and Countermeasure in Multi-national Area

ChenJunjunJin JunDeng Qiaoying

Abstract The multi-national area in West Hubei is mountainous area, the transportation is enlightened, so the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exist barrier, Theeconom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multi-national area also has restricted simultaneousl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refore appeared the digital gap, this article plans to analyze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to appear in this local form and the cultural strategy.

Key wordsmulti-national area digital gapstrategy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美国商务部1999年的《定义数字鸿沟》报告说,收入、教育和种族都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因素。因特网、无线通信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出现,使各国信息拥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更加明显,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差距,也就是“数字鸿沟”。据统计,全球70%因特网用户在占世界人口16%的最富裕国家,而占世界人口40%的最贫穷国家仅拥有全球因特网用户的5%。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开发、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意味着落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发展的能力。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诸多研究大都涉及关于一种产业或行业的差距问题,或涉及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南北差距、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差距等。然而,笔者认为,由于“数字鸿沟”所显示的社会阶层性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从社会阶层角度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外,先前的研究大都在理论上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层面的探讨,实证研究似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以实证分析,来厘清“数字鸿沟”的问题性和此视角下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正凭借着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和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逐渐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竞争激烈的传播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头,这无疑引起了传播学界,新闻学界的极大关注,各种关于对互联网媒介发展现状和问题作阐述的著作和文章不断的出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对互联网在整个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互联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并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课题组在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分别对鄂西民族地区,主要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展开调查,恩施是湖北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下设8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最终选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鄂西民族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有无能力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网民与非网民是衡量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网民的上网频率也应该是测定数字鸿沟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因年龄、学历、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的不同,网民之间也存在着上网频率的巨大差异。

从我们统计过程中上网和不上网两个群体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经济收入状况是区分网民与非网民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一般来说,网民通常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而非网民则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去供给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受众,由此可见,经济状况在网络媒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突出性作用。网络媒介的使用与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我们这里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制约网络媒介发展的种种状况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互联网使用的整体水平比其他地区低。通过综合调查显示,鄂西民族地区被调查对象中每天都上网的为18%,一周上几次的占16%,一个月才上一次网甚至从不上网的高达70.2%。在巴东野三关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上网的人数比例为45%,而在另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沙洋的李市镇的调查显示,我们得出的比例是68・3%,在巴东地区进行了网吧数量的调查发现在巴东县城的网吧数量不超过10家,而在野三关镇有网吧5家,而在沙洋县城的调查发现网吧数量不少于15家。

2、互联网使用受众单一。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的受众状况与人们的职业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新闻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的人们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客观条件,在主观上,学习、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去接触和使用网络,成为网民。而非网民的职业分布则集中于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文化程度较前者相对较低,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经济收入受外界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经济能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网络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成为网民的客观条件上略有欠缺。在主观上,他们的生活、工作单一,在现有的社会机制下,他们还没有必要去使用网络,而在时间上,他们则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没有时间去使用网络。这一部分人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

3、互联网使用目的单一。调查结果表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少数民族受众在信息接受渠道、信息选择与认知、受传效应的多元化以及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等接受传播的具体方面,都能在较高的层面上运行,体现着较强的主动性。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受众则往往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某些被动与盲目,接受传播的目的往往集中在满足娱乐需求这种单一的浅层次上。从调查中看出,民族地区的农村当地无论是网民还是非网民,网络媒介在当地的发展处于起步并有初步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媒介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人们利用或者期待利用网络媒介更多是利用网络玩游戏、聊天、娱乐、收看影视,来满足自己不同的初步需求。

三、应对策略

数字鸿沟的存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与城镇的数字鸿沟, 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并由此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还在此次鄂西网络受众调查的一个题项中问到:“您没有上网的原因是什么?”,在巴东地区有46.03%的受众选择了“感觉没必要”,这种受众对于网络的态度,也是互联网普及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尝试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1、大力开展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提高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当地人们拥有上网的基本经济支撑。其次,重视信息化的宣传,开展媒介的基础素养教育。为人们使用和接触网络媒介奠定物质基础之外,民族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不容忽视,还要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降低网络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对人们的文化程度的门槛要求,并为网络媒介受众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第9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存在问题;资源整合;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3-03

一、北海市社区教育资源情况

1.教育资源。全市总人口为161.75万人,共有84个社区,2010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5所,教师1513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普通中学91所,教师5500人;小学411所,教师7361人;幼儿园(学前班)208所;工读学校1所;特殊学校2所。共有教职工19249人,专任教师14398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技能人才总量约10万人,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人员达到4.5万人,其中,高级工6700多人,技师、高级技师360人。全市经过认定的参与职业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共有26家,培训规模每年约20000多人。

2.公共文化资源。全市每百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80万册;订销报刊累计1159万份;广播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7.44%;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8.21%;数字电视入户数共计8.35万户,入户率为27.6%;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庭电脑63台;2006年以来,全市乡镇文化建设投入大大超过“十五”时期,兴建了村级文化广场、篮球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新建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现有乡(镇)、村两级文化设施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发展活跃。

二、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社区教育长期被片面地看作是非正规教育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育资源往往存在总量不足、重复建设、投入分散、资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北海市也不例外,各社区和乡村虽然设有综合文化活动室,但图书资料极为有限,没有专项经费保证,只能靠社区企业、团体捐赠、赞助。多数社区只有少量办公电脑,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也不多。资源建设后续投入也是不足的,如北海市图书馆,每年增购书刊(含电子出版物)仅2万册。随着北海市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社区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课程资源多样性的需求与资源有限性、单一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单靠社区内部力量去解决,是非常困难的。

2.教育资源开放度低、共享度小。现有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使学校、公共文化部门的教育资源具有浓厚的专属性和封闭性,学校和公共文化部门缺乏允许社会成员利用其教育资源的共享意识和服务体制,作为事业单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却长期忽视事业公益性的一面。北海市内除了几大公园、图书馆免费开放外,博物馆、海洋馆等还是收费的,学校资源与设施还没有对社区居民开放。

3.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现行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混乱,参与的部门多,具体实施的部门少;有财政补贴的培训项目抢着办,没财政补贴的少办或不办;基于尽职调查基础上的适应性项目少,笼统、类同的项目多;精心编排的教育资源少,应景性的教育资源多。例如:北海市农业局通过其下属的农广校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市扶贫办那边也有类似的培训,但他们几乎都没有教育资源,最后都以委培的形式由学校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实施。各部门平时横向联系较少,独立运作的多,沟通不够,极易造成几个部门做重复性的工作或工作中出现几个部门都不管的真空现象。

4.经济性与公益性的矛盾。这是指教育单位经济独立性与社区教育公益性的矛盾。并非所有的社区教育都能获得财政全额资助,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尽职调查后开办的适应性教育项目,无论是前期的调查还是规范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对一个经济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来说,没能找到利益结合点,社区教育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2008年以来,建立了三个社区学习中心,三个中心租借教室场地、购置多媒体电脑、网络设备、投影机等分别投资了50万元、15万元和20多万元。除出口加工区学习中心学历教育有较好的效益外,其他两个学习中心所开展的培训、讲座,全是免费的公益活动。目前,想要进一步拓展教育面,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5.社区信息化程度低。在信息化时代,社区教育通过数字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手机、触摸屏、微机、数字电视、电话咨询中心、呼叫中心等多种手段实现,进而提高社区公共管理水平、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但数字化社区教育,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对于财政相对困难的西部地区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全市80多个社区,办事处、街道办基本上只有少量办公电脑,没有可供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还没有配备专职信息工作人员,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庭电脑数量较低。在乡村,大多数人意识还没有转变,认为上网、玩电脑是城里人的时尚,是年轻人、孩子的爱好,甚至还将它同等于游戏而加以限制。这一点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促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建设的几点构思

1.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要制度化。社区教育需要学校、公共文化部门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构,无论这种学习属于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都应该得到它们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互动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共性、公益性,在更大范围内为社会成员所利用。公共文化部门也掌握了一大批可以向社会成员开放的资源,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应该在社区教育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开放方案。根据北京、上海等地经验,必须建立党政领导牵头的社区教育统筹、协调、领导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教育资源有序有效地向社区开放。

2.数字化社区教育切实可行。针对社会、财政投入不足,社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后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

①数字化教育效果更好。斯里兰卡的研究显示,数字化远程教育远比面授教育更具效益优势,前者是后者的4.5至6倍。在香港公开大学,每位毕业生的培养成本仅占普通高校的1/4。在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数字化远程教育培养学生的成本大约是传统大学的35%。

②建立分布式资源存储的网络服务体系。整合现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社区教育对学习资源需求是大量的、多样的、响应是要快捷的,任何单个机构、学校都无力承担全部的任务,大家所碰到的共性难题是:多元的学习需求与资源提供单一的矛盾、知识的海量发展与更新速度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改变当前的单点生产集中储存资源的模式,整合资源,探索建立多节点分布式存储的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单位的、不同计算机上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网络开放系统,实现各种教育类型、各种教育形式和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共享,建设终身教育资源中心,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如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资源丰富,提供了1万多门课程,涵盖了学历、非学历、职业技能、心理、法律和生活常识等教育内容,适应学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样化的需求;北海职业学院购买了一批电子图书与电子刊物,如超星图书、中国知网;北海市图书馆有方正电子图书、圣典电子图书,一批地方文献已经电子化,还建立了一批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库,如海洋养殖数据库、三农专题资料等。通过整合,将它们都连接到社区教育网站上来(如图一)。购买一部分成熟的社区教育资源。北京、广东、东部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较早,形成了一批成熟的、资源丰富的学习社区。他们按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和具体规定加以运作,制作了一批规范性、标准性的公共课程,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如卫生健康、法律知识、文化教育、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等。通过广泛询价获悉:购买300门动画课件、1500门流媒体课件,大约需要45万元(含课件的学习平台)。整合后的社区大学学习平台,实行单点登录、统一认证。内容包括学习、管理、评价在内的六个方面:A.个人学习中心(学习通知、学习计划、我的课件、学习档案等)。B.学习资源中心(班级管理、作业评论、课件管理、学习资料等)。C.学习服务中心(热门推荐、学习工具、学习调查、学习评估等)。D.学习管理中心(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学习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实时学习资源管理、考试管理、统计分析管理、教学管理)。E.学习信息中心(门户网站、典型经验、学员来信、学分排行等)。F.培训管理(学分设置、培训教育档案管理、培训档案查询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等)。

③设立资源整建部门。设立资源整建部,一是负责整合节点单位的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二是负责策划、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课件资源;负责网络教学平台设计、运行维护,联络各成员单位;负责管理课程,协助教师将其课程数字化,并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把关。

④资源设置要有适应性和前瞻性。从当前已建立起来的大多数社区教育平台来看,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生活保健、休闲技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重复建设现象非常明显。这种设置多数是建立在广泛的需要调查基础上的,有它本身的合理性,但教育本身不仅仅是被动适应性教育,更应该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生活、消费、工作与技能等等有更多前瞻性、引导性的创设。教育的创新也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加大经费投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目前社区教育的公益性是比较突出的,从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看,办学单位的经济收益也要适当照顾。在美国,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的经费来源比例为:学员学费平均占44.7,政府提供的经费平均占53.3(其中地方政府占23.6%,州政府占25.4%,联邦政府占4.3%),私人团体的资助平均占2%。在我国,一些较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比较好的处理办学单位经济独立性与公益性的关系,使社区教育得以持久深入地发展(表一)。

为此,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筹措办学基金。政府财政每年固定拨一点,企业、团体捐一点,学习者个人出一点。这个基金足以补偿下列的各项开支:一是各节点单位整合入网的费用;二是建立和维护统一的社区终身学习网所需的软硬件费用和多媒体资料购置、制作费用;三是接入互联网的资讯费用;四是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4.积淀无形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教学氛围,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居民的学习意识和团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积淀无形教育资源。一是要通过网上教学交流论坛,积累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让他们广泛参与到社区福利服务、环保宣传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中;三是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对个性化学习有困难的居民,通过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之间,志愿者之间的多边互动,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教司.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2000]14号)[Z].20010-04-27.

[2]北海市文化局.北海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DB/OL].(2010-08-27)[2011-09-02].

?open=1.

[3]郑仁星,陈垄.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05):26-32.

[4]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10篇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s and networks, digital information has becom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nds all around the word, and has brought the profound reform to education. Digital campu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oriented digital camp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the digital campu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关键词: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个性化;高职院校

Key words: service;digital campus(E-Campus);personalize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071-02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数字化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深刻,使学校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

数字化校园是在校园网络系统(主要是硬件平台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全面的数字化及整合和集成,侧重的是虚拟大学的存在状态和功能。数字校园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1]因此,高教育应利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抓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1 高职院校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及目标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目标是以传统的资源为基础,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给师生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构建高效的资源服务系统,这也给传统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创新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

在信息时代大环境下,构建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重要部分。

2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容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服务类型包括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相应的平台架构包括三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教育应用软件层。基础设施层,为高层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即提供IaaS;平台层,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面向开发人员,为开发各类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软件提供开发环境和公用API等,即提供PaaS;教育应用软件层,提供各类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即提供面向教育的SaaS。[2]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紧紧围绕教师“教”与学生“学”为核心,面向校园的教职工、学生、校领导等各个服务群体,涵盖服务群体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根据不同解决的差异化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并且通过对移动终端的拓展,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化校园,给师生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系统地实施能够彻底解决学校以往信息不畅、数据孤立在多个部门无法共享的困境。具体来说,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的架构,具体如图1所示。

笔者所在职业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采用B/S结构、.NET技术,拓扑结构采用星型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充。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设施如快速、安全、稳定的校园网已经建成,实现了全校无线网的覆盖,可实现与有线用户的统一管理,共享数据库有多种形式的数据导入、导出和多样化的报表生成功能。数字化校园的日常办公系统、教务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进行了前期的集成与整合,数据的可用性得到大幅提高。管理员、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员分别拥有不同的权限,对应不同的门户入口,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全方位、多元化的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学校各部门对校园网需求的多样化、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等要求的提高,复杂的信息化环境给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策略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形式是服务。在建设过程中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个性化的用户环境,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3.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数字化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本科教育,且每个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信息化的标准是将信息经过采集、处理和交换之后的过程进行统一的规范,实现资源的共享,完成系统的协同工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校准。在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院校的建立过程中,学校要有自己的代码集,也要建立自己学校的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标准。对于学校已经存在的资源系统,要通过数据处理进行规范统一化,将信息资源变成比较标准的信息资源,能够让这些资源为其他的应用系统提供有效的统一的服务。对于比较新的应用系统,要能够采用统一的标准,以便能够达到统一的信息标准,逐步的实现数字化。

另外,高职院校的数字化的建设要能够对顶层设计进行强化,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长,并能够为职业学校特长的发展做好长远的以及阶段性发展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有关信息化建设的部门要能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找出学习院的信息化系统的需求以及应用目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方案。与此同时,也要能够禁止一次性达到目的的现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研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科学的规划,对信息化的目标做好逐渐分步进行实施,稳扎稳打的做好数字化校园的的建设。[3]

3.2 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部门都建立了各自部门的信息系统,但是还是互不联系,从“部门孤岛”到了“信息孤岛”。根据这种现象,要能够对学校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现在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两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种是比较集中型的,而另一种则是松耦合型的。第二种松耦合型的模式则相比较来说比较好一点,这种平台运用三大平台,分别是数据、认证以及门户,这种模式将这三大平台进行统一建设,采用对基础比较好的模式进行保留,对重新建立的模式以及之前有缺陷的模式进行数据转换,将数据中心进行迁移。对有关的资源进行了统一的整合,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标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规范,要对学校有关部门的各项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掌握本学校的运行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形成属于学院的数据库。其次对于学校不合适的数据进行筛选,提高数据的有效率,最后则是对所有的稻萁行统一有效的整合,在信息展示上逐渐将业务应用系统的服务,加强数据中心的服务功能。这样能够让学校的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功效。

另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达到资源的最优分配。很多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的开发中存在不足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借助外力来进行加强补充。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功能需求,这些都是需要软件开发商来做售后的。那么学校可以跟企业进行合作,为学校后期的维护提供了有效合理的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对软件进行拓展,让产品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让软件更加完善,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4]

3.3 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软件开发之后,要能够让软件在学校的管理中能够正常的运行,这时候就需要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在软件进行运营之前,有关部门要能够将信息化的授权工作做好,可以按级别进行授权,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授权权限,能够保证有关人的操作访问权限。软件运行的管理员要能够对数据的管理进行严格的把关,防止有关学校私密的数据外泄,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高职院校的数字化院校的建设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校方学校要出台有关政策,保证系统能够进行全面的、正常的运营。

4 结语

高职院校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总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高瞻远瞩、理清思路、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日臻完善。[5]可以说,数字化校园是学校数字化建设优化和发展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究,2012,18(4):12-17.

[2]章泽昂,邬家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2010(6):66-69.

[3]邵冬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3-36.

[4]宋玉贤.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7):30-33.

第11篇

关键词: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52-04

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而单个的乃至一个地区的图书馆,都不可能包罗所有文献资源为读者服务。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从总体上减少资源建设成本,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传统文献资源为主的时代,由于纸质文献利用方式的独占性,在共享方面,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制约,一直未进行有效的实践。进入数字资源时代后,数字资源利用方式的非独占性、可复用性以及在时间空间方面的泛在性,给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真正实现带来了契机。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涌现并成功运行。

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政府财力有限,各高校图书馆经费更是严重不足。在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区域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由湖南师范大学承建的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通过近8年的建设与运行,形成了中部地区特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解决湖南省高校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供需的突出矛盾,省教育厅于2004年统筹启动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湖南师范大学通过方案竞标的方式获得项目承建资格,由学校图书馆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2005年完成基础设施和初期资源建设,正式对全省高校服务,如今已建设成不可或缺的区域性高校信息文献共建共享中心。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原则是:共建共享,适度超前,量力而行,分步建设,稳步发展。建设目标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构建湖南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体系,有效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与合理共享,搭建全省高校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协助和推动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省高校信息获取的普及性和方便性,为建设教育强省和服务文化强省发挥支撑性作用。

一、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1.较好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是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从建设经费角度看,单个学校分别建设难以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且从整体上易于造成重复建设;从资源体系看,单个学校更注重特色学科的发展,资源构成难以满足综合性办学需求。因此,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集中管理。符合“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弥合省内高校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禀赋差异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多年来的建设成功优化了全省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结构。对于像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部属院校,资源采购经费充足、学科优势明显;但对于相当一部分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本身所拥有的可用资源十分有限。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有效发挥了均衡资源配置的作用,使得资源能公平地在共享联盟内无障碍流动,消除了资源鸿沟,弥合了整体差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资源建设上的“以大馆带小馆,以强馆促弱馆”。

3.促进全省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适应的一种能力。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全省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和信息氛围,通过对数字资源利用的宣传和培训,促使广大师生在利用数字资源的过程中自觉获得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掌握查询信息的能力。

4.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

推进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是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建设内容,依托数字图书馆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是解决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解决方案。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在省教育厅的统筹下,开展了多年教学资源共享项目的建设实践,包括精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等,为业内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思路。

5.提升承建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和文献信息资源质量

2004年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刚起步不久,信息化基础服务能力还相对薄弱,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立项建设,大大促进了学校的网络环境、硬件基础设施的提升。同时,通过与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互补,改善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依托该项目立项的湖南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成为学校“211”三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之一。

二、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内容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在近8年的建设中,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数字资源集中存储为主的方式,形成了区域性资源云服务中心。先后建设了一个电信级的一体化中心机房、近160TB的海量存储系统(SAN)、高性能服务器集群、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等,依托湖南师范大学校园高带宽多路出口光纤网络辐射全省高校,提供完善的平台、资源服务。

1.构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

第12篇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