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0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只有工业和农业“双轮”齐动,才能推动江西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在突出工业地位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可以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保护好江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江西省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省有林地面积1036.6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5%;全省淡水已养殖面积33.72万公顷,淡水鱼类170多种,产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鲫、青、鲢等30多种。农业一直是江西的优势产业,在过去的岁月里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商品肉、农副产品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正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
二是要走农业特色化道路。就是要根据各地市的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自然特点,按照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一市一品”或“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并以高标准设施化栽培和工厂化生产,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农产品,扩大优质高档产品出口。围绕绿色化和特色化的要求,以现有区域性蔬菜产区为基础,在城市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竞争能力强、市场潜力大、规模化生产的优质高效蔬菜和奶业生产基地。粮食、油料、生猪、花卉等要主攻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和品牌优化,提升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率。以南丰蜜桔和赣南脐橙为重点的水果,要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保鲜、储藏和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培育和发展水果优势产区。以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养殖淡水鱼为主的养殖业,要逐步形成若干个鱼类、蟹类、虾类的繁殖养殖基地,有目的地遴选几个繁殖点予以扶持,实行集约化经营,实行生物链的分层养殖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产和养殖密度,形成产业化规模。
三是要走农业科技化道路。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效农业。深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一批以智能型为方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先进设施的完善配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良种、良苗生产和高新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提高其示范、辐射能力,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优势主导产品,有重点地选择建设一批专用农产品和特色产品良种繁育和引繁中心。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积极推广新型绿色肥料、新型高效低度农药、病虫害综防、新型农业机械、保鲜储藏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及有关成套实用技术,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继续推进和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一批以专业性区域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形式。培育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企业,促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巩固提高现有森林覆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观光林业,推进林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四是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要发展规模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通过发展“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加工型和外向型的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建设起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带动农产品储藏、运输、营销等服务业的发展。如国家计委扶持项目——于都高山青草奶就是“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的成功典范,还有江麻集团、阳光乳业、大彰山茶、德宇集团的活茶产销等。象这样的龙头企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不仅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还应在政策上适当倾斜。继续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积极培育有一定组织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产业协会和产销联合体,加强规范化运作,使之发挥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培育现代农业物流中心。
五是要走农业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使农副产品“身价升值翻番”。“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烟草工业、精炼油加工业、酒类工业、中药材加工业以及各种特色食品业、保健食品业、绿色食品业。如金圣香烟、临川贡酒、四特酒、煌上煌集团等,对农副产品深度开发,滚动发展,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1.1认识不到位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2.3加强帮扶力度
关键词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重要性;现状;问题;建议
1重要意义
1.1能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性提供精确的数据
为了使获得的农业数据真实可靠并且具有全面性,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快地发展,为国家的相关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所有要素和数据都进行采集,并进行科学保存和系统分析,以保证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并能以这些数据为依托制定出更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宏观决策。此外,做好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也能够同时解决农业环境、消耗资源、粮食产量、农业发展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能够准确跟踪并掌握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机制[1-2]。这不仅方便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工作,还能对未来农业的发展起到预警和预测的作用。
1.2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科学理论创新
从目前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究其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农业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存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应用综合集成技术,该技术整体性较强的特点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整体提升。同时还应该了解到,农业科学的试验性很强,因而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动态监测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掌握。这样不仅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对探索自然规律、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在多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有着较大的帮助。
1.3全面促进农业科技的资源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对于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突破有着关键作用。在此前提下,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也在朝着社会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相关的服务和数据资源建设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单项技术对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进行了科技创新,并使其呈现集成化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大量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整理,这就需要依靠系统的长期性监测数据的支持,从而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现状
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来说也同样适用。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也基于此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创新而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的要求下,我国先后在20世纪60要70年代建成了包括湖南祁阳、山西寿阳以及山东德州在内的多个环境科学实验站,并在“七五”期间投资近700万元建成数据标本库,从而组建了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对全国进行农业数据的监测和整理分析。编制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观测监测指标清单及标准规范,这些规范在作为后续观测工作的依据的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不仅在多个方面(如生态环境数据研究、土地质量数据分析等)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也使我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工作进入了系统化、全面化以及深入化的新阶段。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不充分
传统的农业数据监测通常是将其并到某一个科技项目中执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数据监测工作不是作为独立工作存在,因而对农学数据监测工作的规划就不够充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缺乏长远规划。再加上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众多,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机制,这就使当前的农业数据监测工作缺乏系统设计,继而在某些重要的学科领域有空白现象产生。
3.2各监测部门缺乏共用共享机制,监测网络尚未形成
由于各农业科研机构各自为战,严重缺乏合作和互动,这就使各机构不能进行数据互通并实现数据共享。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各监测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工作依据,共享方式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产出。
3.3对数据缺乏系统分析及正确的处理应用
虽然目前我国通过长期对各区域进行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农业科研数据,但还缺少一个能将科学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的平台,这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3.4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数据监测工作的投资机制还不完善,这就使监测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相关设备比较落后,限制了各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
4建议
4.1农业大数据前沿基础研究
各科研机构应对农业大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数据密集型的知识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并在结合当前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需求前提下,开展对于农业大数据的复杂性研究,从而更快地构建出复杂性模型,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3]。
4.2完善农业大数据的标准规范
应根据农业大数据的特点,基于协同方法对网络化农业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针对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化体系,使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有据可依。
4.3农业生物资源的数据构建
工作人员在进行监测工作时,要注意对农作物的品种、畜禽养殖资源以及产品效应进行数据监测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全面掌握其变化规律,以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育种效率。
4.4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
进行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主要是对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这其中包括使用的肥料和农药种类、田间的水分含量、养殖过程中喂养禽畜的饲料类型以及用过的兽药,在对这些要素的长期观测中应掌握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5农业灾害数据构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不同的农业灾害,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因此,要对可能会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数据整理,包括虫害、动物疾病、农作物病原等进行监测分析,以便为农业灾害预判和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4]。
【关键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转型
一、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年至1996年为内部审计逐步建立阶段,1997年至2004年是内部审计逐步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为内部审计深层改革和进一步发展阶段。
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成立后至1996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省分行两级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审计模式、审计手段同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一样,没有自己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个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内部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1997年至2004年,各级行逐渐建立起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逐渐受到重视,农业发展银行开始注重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作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初见端倪。这一时期内部审计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审查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事后监督,审计成果转化率较低。
2005年至今农业发展银行建立起了“垂直为主、分级为辅”的内部审计体制,实施内审特派办垂直管理制度,由特派办代表总行在片区内履行审计监督职能。2006年初农业发展银行着手引进和开发审计软件,初步建成了符合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特点和审计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系统),标志着内部审计方式开始进入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新阶段。
商业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了更大的信贷风险、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这对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要使业务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统一,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这就要求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控屏障,不断提高全行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对进一步发挥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只有改变原有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如内审机构独立性差、审计职能过于分散、上下信息沟通不畅、内审力量薄弱等问题,打造理念先进、体制健全、运作规范、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内外部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二、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功能过于分散,审计范围狭窄
由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内部审计只注重发挥其监督检查功能和鉴证评价功能,没有体现出内部审计对组织的增值作用。随着农业发展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打造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查问题,更主要的是针对查出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内部审计要突破现有的“查错”模式,置于经营管理的更高层次,从过去以真实性审计为主逐渐转移到为农业发展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服务。
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缺乏对经营效益情况以及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审计,也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深层次问题如管理制度、监督体系等方面的审计服务。
(二)审计模式、手段相对落后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实施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现场审计为主,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来实现,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难于得到最佳整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的职能作用,而且实施现场审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导致了审计期限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下,从而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与现代政策银行要求不适应
内审人员缺乏较高的金融理论水平和多年内审工作经验,部分内审人员,虽长期从事内审工作,但对新开办的业务了解不多,对新业务审计时,标准难以把握,审计效果不理想,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审计整体力量不足,面对农业发展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大量数据和资料,存在未能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可能,使农业发展银行内审工作面临较大风险。
三、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延伸内部审计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应扩展内部审计范围,不能仅仅把审计范围锁定在经营行为,应加强对管理层决策行为、决策结果的审计,围绕主要风险环节开展审计。此外,农业发展银行还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延伸内部审计职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监督检查职能和鉴证评价职能上,而应该起到服务和促进作用,通过对企业各项管理技能的审查,帮助业务执行部门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从监督检查职能,逐步拓展到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咨询和服务上来,树立内部审计就是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鉴证评价职能、咨询服务职能。
(二)改进审计方法与技术
以前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使用原始的审计手段,造成审计人员负担重、审计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等问题,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农业发展银行已经在经营中实现了电子化,为实施计算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但CAA系统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对系统构架和运用其开展审计的特性作进一步改进。
首先,建立科学的审计信息搜集系统,并实现审计系统与业务操作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审计信息传输网络化。对日常经营中的财务数据,内部审计系统及时从业务系统中提取,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使各项业务数据直接为内部审计所用;通过影像微缩技术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扫描、压缩,实现审计资料的远程传输和按权限调阅查看,并将电子影像压缩转存为审计证据,实现高效率的无纸化审计与自动化稽核。
其次,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研究,针对每个业务部门、每个业务环节,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优秀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转化为数学模型植入计算机系统中,作为内部审计评价标准,尤其是针对业务风险高发环节积极开发业务数据分析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实现内部审计控制的完整高效。
最后,建立审计结果反馈系统和后续审计系统。内部审计系统根据每一笔业务资料和审计评价标准,自动、定期对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并将分析结果通过审计反馈系统及时传输给管理层和被审单位,由管理层责成被审单位限期整改并上传整改结果。后续审计系统则对整改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并与审计标准进行比对,实现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部门应开展“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工作,坚持审计人员进入标准,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在金融行业信息化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应从以下方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一,建立内部审计培训方案,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其他专业知识如财务、金融甚至工程等专业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成为既精通审计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还对国家产业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具备综合调查、研究、判断、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第三,扩充内部审计人员,注重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熟练的人才,尤其是引入相关专业如经济、法律、机械、建筑等行业专家,促进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
第四,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查询、筛选、排序、统计计算等功能进行搜集,使用回归分析法、统计抽样法等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数量化、定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监测评估。
此外,还要训练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性。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还不能适应农业发展银行由传统政策性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型的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应树立重视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创建以“啄木鸟”精神为核心理念,即“忠诚、勤奋、敏锐、坚韧、正直、无私”的内审文化,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功能;通过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内部审计职能、改进审计方法与技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等手段,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运行机制,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陆建新.农业发展银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1).
[2] 白雪海.关于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
[3] 刘雪霞.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6(12).
[4] 苏月珍.农业发展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青海金融,2000(5).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河北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7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
保定蠡县麻山药已有3,000年种植历史,是当地农民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特色产品,2004年12月,蠡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麻山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级示范项目。2005年,蠡县麻山药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2010年蠡县麻山药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左右,安置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2011年,全县麻山药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
二、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生产的“小农”格局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果农业进入市场的“原”字号产品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形成了一定优势的产业,但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有基地、没规模,有产品、没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蠡县麻山药基地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小而弱”、“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与当前现代农业大市场、大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麻山药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含量低,初级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更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品产品、名牌产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些专业经济服务组织与农民的联结就会处于松散型状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市场比较少,已建成的专业市场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农贸市场上,缺乏专业特色,仍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工、运销等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不紧密,带领和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县财政紧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诸多龙头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难以实现规模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普遍存在贷款难、筹措流动资金难的局面。
(五)现行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目前,蠡县抓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就企业发展企业、就项目上项目的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缺乏整体把握和规划。政府部门提供的现行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三、加快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议
(一)种植户方面
1、联合种植户,走农业合作道路,实现种植规模化。蠡县是麻山药之乡,麻山药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但蠡县麻山药的种植是小农户个体种植,种植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而且种植户收获麻山药之后也是自行销售,销售没有统一,就是说蠡县麻山药没有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虽然有个别地方有麻山药收购销售的企业,但为数不多,也没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导致种植户融资只能通过个人向亲友借款和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金额有限。所以,我们建议蠡县麻山药真正形成产业化,首先要联合种植户,建立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种植,统一管理。
2、建立供销一体化,形成品牌企业。在种植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麻山药企业,形成麻山药产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将全国各地的销售商组合成销售连锁,形成蠡县麻山药品牌销售,供销无间断、有关联。专做麻山药供销,既方便收购销售,又有利于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改变融资现状,扩大企业声誉,带来更多效益。更可以在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做麻山药加工企业,做麻山药饮料、麻山药粉等,充分利用麻山药,丰富麻山药产品,发展成品牌企业。
3、学习新技术,做新型农民。麻山药的种植加工需要技术的支持,必须坚持技术的创新,以技术改革带动产量增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现代农民应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麻山药产业中,农民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凭借自身力量提高产量。
4、借助政府或银行政策,实现种植户和银行、政府的相互对接。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仅凭种植户和企业单个的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化的发展,这些年来,政府出台了惠农政策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也就根据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贷款投资策略,种植户如果根据这些政策进行种植,会更加顺利,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会越来越好。
(二)政府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对麻山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政府的支持可以使麻山药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还可增加麻山药产业中相关人员的信心。具体做法有:引导种植户走合作化之路,为麻山药的规模种植搭建平台,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以政府的力量寻求种植中先进的技术帮助;实施奖励优惠措施,对于突出的种植户、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
2、坚持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麻山药不可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重茬影响产量,而且麻山药地面鞅长,鞅杆的搭法都需要新的技术,新技术的引进让种植户自己去搞会面临一定困难,政府出面更好解决。对于麻山药企业,政府需要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技术改进创新,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
3、重视人才兴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人才的投入,麻山药产业也如此。在麻山药种植阶段需要技术人才来改进生产提高产量质量;在加工企业,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操作机器,还要有科研人才搞创新;在销售阶段也需要营销人才;将来产业化做大后,企业中少不了管理经营人才。所以,人才要从现在抓起,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业发展银行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利息低、投资大的优点,但是要取得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贷款),要走相对复杂的程序,并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支持个人贷款,这些制约着麻山药产业化中向农业发展银行集资以促进麻山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
1、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降低投资门槛。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投资要求必须是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对个人投资,并且企业在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有两处房屋作为抵押,因此投资规模有局域性,这就限制了贷款。银行可以在制度允许的基础上对投资要求稍作调整,降低投资门槛,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很多小企业对于银行的高门槛投资项目望而却步,若投资门槛降低一些后,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贷款。
2、加大宣传力度,透析投资制度。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项目并非很多,有它本身投资条件限制,但也有农业发展银行及它的投资条件不为很多企业所熟知而不去寻求贷款的原因,并且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条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建议银行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农业发展银行,了解相关的支持政策,促进麻山药企业的形成,使企业向银行要求的条件迈进,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额贷款,实现互利共赢。
3、建立合理的还款督促制度,降低信任风险。银行贷款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信用,有些企业即使达到了条件要求也会因为信用的问题无法取得贷款,或者有些企业往往无法及时还款,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还款督促制度和一系列的失信处理措施,降低信任风险,让银行放贷放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建国.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针对沿海及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来说,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也已经到达一定高度,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是基于“三高”农业的基础,让农业的发展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向更高层次提升。像这些地区要发展多元化的组织模式,比如“企业结合农户”、“群众组织结合农户”等,其服务内容主要是针对有关农业发展的综合性咨询,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有偿的服务方式[2]。
2针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这类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户素质也不高,因此,针对于这些地区不仅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而且对于农户的素质也要不断提高,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其自然条件。在农业推广模式上,主要以无偿的服务方式为主,加强示范基础的带动效应,在信息的传播及技术的指导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其推广组织形式可选择“政府结合农户”或“群众性组织结合农户”。等到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逐渐尝试开展有尝的服务方式。
3中部地区:这类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居中,农民的素质也会更好些,存大很大的发展潜力。像这类地区可采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主要进行信息的推广及技术的指导等综合。
目标模式的实施对策
1改变农业推广中的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农民的生产都是按市场需求来提供,现在的农业生产已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持,而且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尤为重要。因此,农业推广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服务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综合。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农业推广部门可采取企业式或半企业式的组织方式。
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农业推广要顺利进行,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加大对科技及农资的投入,而且要将协调政府部门、推广组织及农户的关系,同时还要协调农业推广、农业教育及科研的关系。
3根据具体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推广机制。在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就决定了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动力类型,一种是市场需求,一种是供给的推动,农业技术也有两种,一种是免费使用的农业技术,另一种是商品化的农业技术。对于免费使用的农业技术,其管理方面比较困难,所以,这方面主要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对于免费使用的农业技术由政府来负责进行推广。部分商品化的农业技术,可根据市场情况将其放入市场经营。
4多渠道融资。虽然农业的发展逐步趋向市场化,但过分的市场化可能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以得到进步。所以,政府不仅要鼓励开展农业推广的经营服务,而且在财政上,要加大对农业推广部门的支持,避免其过分市场化。建议其建议相关的监督机制,检查每年拨给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是否到位,同时,也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财务支出用于农业推广的比例,还可与当地商业银行沟通,鼓励其贷款给推广部门。
5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多样化。从农业的发展来看,把科研、教学及推广相结合起来的写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具体的合作当中,可采用集团承包技术的形式,在将农业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时,可联合有关科研及教学等相关单位,开展多模式的推广形式。
6加强对推广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素质。对于这方面首先要加大对推广人员的投入,制定有关的农业推广激励政策及有关工作条例。同时,要鼓励有关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工作当中。
7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户的素质。农户是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因此,对于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要加强,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及农业知识及信息的水平,采取合理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户的接受率。针对这方面,可建立农业技术学校,组织农民定期培训。
关键词 农业发展;现状;建议;云南西盟;力所乡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4-02
Investigation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isuo Town in Ximeng County
WANG Hai-fan 1 YAN Kuan 2
(1 Yunnan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Kunming Yunnan 650224; 2 The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Lisuo Town in Ximeng County)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and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It is also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people in the minority areas in the border areas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find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o fully tap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agriculture,can strengthen rural economy ″blood″ function,and will increase the local people to realize the pa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Taking Lisuo Town of Ximeng County for example,it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border area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present situation;suggestions;Ximeng Yunnan;Lisuo Town
1 {查内容及方法
于2016年3―9月前往西盟县力所乡走访调查全乡的粮食生产、经济作物、农业科技推广以及畜牧兽医工作等农业产业相关信息的基本情况,并在县农科局及力所乡农业服务中心的配合下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力所乡是西盟县唯一的拉祜族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2 km,东接勐梭镇,南连翁嘎科乡,西与缅甸佤邦云盘区接壤,北连岳宋乡和勐卡镇,总面积185.501 3 km2(由力所乡土地管理所提供),国境线全长10 km。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高谷深,最高海拔2 191.3 m,最低海拔590 m,相对高差1 601.3 m,全为山区。全乡境内土壤以砖红壤、赤红壤为主,土地贫瘠,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年平均降雨量2 739 mm,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5.3 ℃,常年无霜[1]。
2.2 社会经济条件
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36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总户数3 543户,总人口11 901人,农业户数3 211户,农业人口10 678人,劳动力6 017人,少数民族人口11 550人,其中:拉祜族5 740人,占总人口的48.2%;佤族5 697人,占总人口的47.9%。 全乡耕地面积2 239.6 hm2,其中:水田面积514.87 hm2,固定旱地479.6 hm2,临时性耕地1 245.13 hm2。粮食总产量6 430 608 kg,农民人均有粮 440 kg,农民人均纯收入6 195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 451.099 3万元[2]。
3 农业发展现状
3.1 粮食生产情况
目前力所乡全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 791.5 hm2,总产量6 362 979 kg。
3.1.1 小春生产情况。力所乡2014年小春粮豆生产:小麦107 hm2,产量193 258 kg;豆类24.7 hm2,产量9 620 kg;冬玉米55.7 hm2,产量119 238 kg;双季早稻11.6 hm2,产量60 900 kg [3]。
3.1.2 大春生产情况。2016年全乡大春播种面积:大春黄豆4 hm2,产量3 100 kg;旱稻播种面积458 hm2,产量1 173 530 kg(其中:杂交稻旱植14.1 hm2,产量47 711 kg);水稻播种面积383.3 hm2,产量1 878 580 kg(其中:杂交水稻273.5 hm2,产量1 527 240 kg);玉米播种面积879.9 hm2,产量3 155 345 kg(其中:杂交玉米面积588.1 hm2,产量2 405 723 kg);其他谷物3.5 hm2,产量15 503 kg;油料作物:花生面积14 hm2,产量17 400 kg。
3.2 经济作物生产情况
2016年全乡茶叶面积720.3 hm2,采摘面积720.3 hm2,产量756 t;蔬菜面积133.3 hm2,产量2 316 t;咖啡面积389.1 hm2(新种植面积10 hm2),采摘面积104 hm2,产鲜果479 t;甘蔗面积97.44 hm2,其中新植面积40.64 hm2。蔬菜68 hm2,产量287.2 t。
3.3 农业科技推广及培训情况
3.3.1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2016年全乡推广“两杂”良种19 270 kg,其中杂交稻8 628 kg,杂交玉米10 642 kg。同时,全年实施玉米规格化栽培(示范样板)140 hm2,辐射带动区533.3 hm2,发放相关配套物资21 t;秋玉米示范种植样板地106.7 hm2,辐射带动区133.3 hm2,发放项目配套杂交玉米种子2 t、化肥40 t、尿素12 t;冬玉米地膜覆盖种植(示范样板)13.3 hm2,l放配套地膜1 t、钙镁磷肥10 t、杂交玉米种子400 kg。
3.3.2 培训情况。力所乡领导始终重视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农村适用技术,突出新型产业的培训,全年共举办农村适用技术培训5期350人次;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期50人;三是以会带训、因地制宜着力生产实践技能技术培训,全年举办24期2 120人次。
同时着重加大对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监控工作及防治方面的培训,全年共组织群众科学除草培训10次1 500人次,面积逾353.3 hm2;完成水稻稻瘟病统防统治培训2期112人,防治面积20 hm2;组织完成农田(舍)鼠害统防统治培训1期208人,防治面积50.1 hm2;组织防治其他病虫害5次500人次,面积逾333.3 hm2。
3.4 畜牧兽医工作开展情况
3.4.1 畜禽防疫情况。2016年度做到猪口蹄疫预防9 716头,猪蓝耳病预防10 056头、猪瘟预防10 056头、猪肺疫预防298头、禽霍乱预防3 879只、禽流感预防4 327头、牛口蹄疫预防1 106头、羊口蹄疫预防394只。
3.4.2 动物及畜产品检疫情况。力所乡农业服务中心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和市场监管力度,本年度共检疫活猪1 298头、白条猪1 298头,开出产地检疫合格证明1 298张,畜产品检疫合格证明1 298张[4]。
3.4.3 积极开展畜禽疾病诊治工作。全乡做到严把兽医药品的质量关,2016年度医治病猪231头、病牛17头;畜禽驱虫:猪驱虫2 013头,牛驱虫178头。一是春防工作,春防累计注射生猪口蹄疫免疫4 507头,免疫密度68%;猪瘟免疫4 634头,免疫密度70%;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施免疫4 634头,免疫密度70%;大牲畜口蹄疫免疫396头,免疫密度69%;山羊口蹄疫免疫185只,免疫密度37%;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13 426羽。二是加大免疫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免疫死亡理赔程序的相关规定,春防期间力所乡共出现免疫反应19头,其中牛反应死亡1头,猪反应死亡3头,共造成经济损失5 000.00元。在县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规定通过一系列程序,已经对老百姓的损失进行赔偿[5]。
3.5 农机工作开展情况
全乡现有拖拉机573台(其中:7.35 kW以上拖拉机264台,旋耕机236台),农用运输车31辆,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659台。2016年全乡新购农机具48台,农民享受农机购置补贴5.32万元,受益农户46户。
2016年应检审拖拉机264台,实检审191台,新注册24台;发放各种宣传材料918份,其中: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225份,拖拉机驾驶注册通知书123份,拖拉机驾驶培训通知书182份,拖拉机催检通知书123份,农机用户整改通知书92份,农用拖拉机总检验通知单191份。农机操作技术培72人。全年机耕机粑面积355.2 hm2。
3.6 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完成“3414”试验2组1 680 m2、“3414”矫正试验2组360 m2以及对比试验1组430 m3。完成则土配方野外取土工作,共32个土样(其中:水稻土样6个,旱地土样26个)[6];配合县有关部门做好种子及农药等农用物资市场监管;做好支农惠农工作的落实,及时完成良种补贴、政策性保险等的电子录入和上报工作。
4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民科技意识有待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低;三是随着茶叶、咖啡、橡胶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争田争地的现象日渐突出,粮食播种面积不断萎缩,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四是农民贫困程度深,思想意识落后,良种和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五是由于全乡村寨分散,导致畜牧防疫及时处理突发疫情难度较大;六是技术员技术单一,知识老化,接受培训机会少[7];七是经费紧缺也是全乡农业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
4.2 建议
一是加强大春作物中后期管理,做好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管理,保证水田满栽满插;三是做好晚秋、冬农、小春生产安排和技术指导工作; 四是做好秋防工作、重大动物疫病检测及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五是认真抓好各项畜牧惠农政策、扶持措施的落实;六是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生产安全管理及安检工作;七是抓好农民负担监测,农业信息及各种报表的上报工作[8-12]。
5 结语
农业多样化发展在其他地方已不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课题、新途径,但在力所乡大部分中、高海拔冷凉地区,仍然需通过现代化、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来解决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特别是发展种养殖业,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13-15]。
6 参考文献
[1] 姬超,王江江.西盟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城市地理,2016(16):122-123.
[2] 毛飞艳,荣绪美.玉米高产种植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34-35.
[3] 王海帆,岩宽,张舒,等.西盟h力所乡杂交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19):26-27.
[4] 中国人民银行西盟县支行课题组.对西盟县替代种植发展情况调查的思考及建议[J].时代金融,2009(9):147-148.
[5] 王丽丽.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与相应的技术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16(4):24-25.
[6] 李士昌.西盟县现代农业庄园建设与发展[J].云南农业,2015(1):13-14.
[7] 高世宇,陈照先.夏玉米高产休(免)耕种植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16(16):35-36.
[8] 段爱涓.西盟县农机化发展浅谈[J].云南农业,2013(4):61-63.
[9] 曾大林,纪凡荣,李山峰.中国省际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30-35.
[10] 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4(4):4-7.
[11] 盛来运,付凌晖.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1):4-12.
[12] 黄季j.新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295-300.
[13] 赵其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3(6):911-915.
关键词:农业科技;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推广运行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9-01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逐渐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很多地方已经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服务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我们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的基础实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投资力度,但是总体的投资规模不能满足现实中农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小,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少,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是亲朋好友和种田高手,而农业技术推广站却处于闲置状态。按照常规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其他推广来源更加具备科学可靠性,但是目前却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的内容、方式以及频率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实际需要;
第三,在推广内容方面,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经过调查资料显示,良种、防病防疫和高效化肥是农户所需技术中的首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技术的推广运作效果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的民生问题;
第四,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在数量上和服务频率方面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要。在我国人口稀少的地区,由于农户住的比较分散,受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站点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农户的种田需要。另外,除了推广站点之外,服务频率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农民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的困难,而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不能解决这些难题的,因此,配备齐全的人员、连续性的频繁指导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五,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一般来说,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方式主要由现场示范、专业咨询、技术资料和技术承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户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户更加青睐于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这两种推广方式,提高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效率和应用水平。另外,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技术人员本身的科技素质和服务态度要更加注意改善。
二、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其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其经费保障政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性和服务性事业,因此政府应该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工作经费上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遵循我国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建议各地方应尽早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的建设范围,提高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为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奠定基础。国家和各地方还应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预算制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只有政府建立稳定的投资增长机制,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现服务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化。政府通过对一些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一些机构进行适当调整和合并,组成专业团队,到乡村中去帮助农户切实解决遇到的难题。同时,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针对一些跨区域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生产结构的特点,对于农业种植实施科学的、有效的指导和农业技术推广。政府还可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站点设立专家咨询室,每天安排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接受农户咨询,进一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建立村级服务站,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工作。在现有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村级服务站的依托是区域中心,开展直接面对农民的农资连锁经营,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良种和有机化肥,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更重要的是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促进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站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一些农业技术推广最先进的推广员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实现农业技术真正的为民所用,彻底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应用难的问题;
第四,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的多元化。随着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不断运行,可能会出现一些法律纠纷,这要求国家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可以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把公益机构作为国家行使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机构,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干扰。政府通过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通过构建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及体系,进一步增强我国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实现通过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宫同瑶;王蔚;;关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的文献述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年01期.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26-06
一、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保障。一方面,金融对农业发展的直接作用体现在支持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大量投入的资金等方面,另一方面。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间接作用则主要体现在资源连接和资金导向作用、提供多种筹措资金等方面。但是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真实效果进行衡量。也就是说,金融对于农业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究竟可以发挥多大的直接与间接促进作用,却缺乏足够的量化评价标准。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绩效进行比较以及深入分析。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分类分析。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可比性。在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时,常常需要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为了使分析结果能够相互比较。在选取指标时应该选择普遍采用的指标,使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区间划分等尽量做到一致。选取既有利于进行横向比较,又有利于进行纵向分析的指标。
2.可得性。在选取指标进行分析时要本着易于从外部信息中收集、获取的原则。要尽量以日常统计数据、相关统计年鉴等公开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同时,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获取的数据,其计算的方法也不应过于复杂。
3.全面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效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在选取指标时要根据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的现状,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核。在全面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加以分析。除了要考察相关财务指标之外,还要考虑如相关法律、财政支持等外部因素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影响。运用各种指标从多角度、多侧面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4.系统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指标选取要涉及到各方面的情况。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需要将评价目的与评价指标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然后再将各个子系统加以综合系统的整体反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
(二)构建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v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方法是依据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对各衡量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权重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适用于运用经验、直觉和洞察力等合乎逻辑的方式。本文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分析时,借助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5.0版本来进行分析。
聚类分析,又被称为群分析,是指对样本或指标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组的过程,所以同一组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组内的对象却有着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研究对象多为大量的样本,按各自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参考或借鉴。即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分类。
(三)指标选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对于农业来说也不例外,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尽管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究竟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如何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衡量,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从金融支持的广度、宽度、深度和力度四个维度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全面量化分析,通过金融支持的四维分析来客观展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成果及发展现状。
第一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广度,即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维度来分析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范围及数量等情况:第二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宽度,即就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如何体现进行分析,分析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第三维度是金融支持的深度,即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层次分析。对农村经济增长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实施效果来检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到底如何;第四维度是金融支持的力度,即对保险、法律等外部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进行分析,这一维度是常常被很多学者所忽略的关键环节,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除了内在动力之外,外在推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二者共同推动事物的前进与发展,因此在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时不可忽略金融支持外部推动力的作用,即金融支持的力度。
因此,本文以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从金融支持的广度、宽度、深度、力度四个维度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指标解释见表1。
(四)权重确定
本文中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进行层次化处理,并将其分解为金融支持广度、金融支持宽度、金融支持深度、金融支持力度四个中间层次,再对每一个中间层划分为若干个指标层,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目标层到中间层再到指标层的一个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方案层为13个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四维指标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模型。
通过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效果的理解以及征询专家的意见来进行指标间的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通过这些判断将数值进行量化处理,得到各指标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如下表2。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的实证分析
在构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四维指标评价体系并得到相关权重结果之后。本文选取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其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进行分析,再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后运用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分类。
(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整体效果分析
通过表3中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四川、河南、浙江、山东、辽宁,排名倒数五位的省市分别是青海、北京、、天津、上海。排名首位的四川省的综合得分为0.535952,排名最后一名的上海市的综合得分仅为0.042946,排名首末两位的综合得分相差12倍。表明各地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成效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广度分析
通过对表4金融支持广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四川、湖北、浙江、山东、江苏;后五位的依次是上海、重庆、海南、新疆、。以排名首末两位的四川和为例进行分析,有贷款职能的营业网点数量分别为10684个和515个,二者相差20多倍,说明两者在支持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四川和这种西部地区来说,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银行贷款,因此带有贷款职能的营业网点的数量的差别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支持广度上的差别。两个省市农业贷款的总和分别为5502.19万元和40.8万元,农业贷款的增速分别为165.26%和-25.93%,尽管四川省的农业贷款总和与增速在所有样本中并不是最大的,但却可以反映出四川利用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在不断提高。反观地区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相对数额,都处于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后一位,而造成地区排名最后的原因又是多方面,有自身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还有就是相对恶劣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本就不高。同时,由于本文是选择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评价。而地区在四个方面均排名最后。故标准化后数据均为0,出现最后得分为0的情况。因此,对于地区来说,正视在整体经济实力和农业发展水平上的不足,有策略有计划的逐步提高经济水平、金融水平和农业水平才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宽度分析
通过对表5金融支持宽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河南、山东、四川、吉林、江西;后五位的依次是贵州、甘肃、青海、海南、。以排名首位的河南为例,无论是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还是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对农业贷款的金额,均处于所有样本中的前列,说明河南省各类金融机构对本省农业发展的支持面广,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较高。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强,助推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排名后五位的是海南和四个西部地区省市,这五个地区都有着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不高。其中,海南省虽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农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5%。农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支柱地位和优势地位。但随着近些年海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业发展的资金、资源的配置与筹措力度不如以往,加之海南省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出现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仍是空白的情况。因此对于海南省来说,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气候及地理位置环境,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深度分析
通过对表6金融支持深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四川、辽宁、浙江、河南、云南:后五位的依次是宁夏、青海、天津、北京、上海。排名靠前的省市在整体排名中也处于前列,说明对于金融支持深度的分析可以间接反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整体效果,当现实条件不允许作整体分析时,可以用金融支持深度这一维度的分析来做替代评价。反之,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天津、北京、上海这三大直辖市,这三个地区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均相对较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于这些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的重心早已从农业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上,农业不再是其发展的支柱产业。加之,三地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大量农民涌进城市打工,导致仍在农村留守的农民数量锐减,从而使得获得农业贷款的企业数和农户数都相对较少,无法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发展的贡献作用,因此其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深度不够也就可以解释了。
(五)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分析
通过对表7金融支持力度这一维度的分析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黑龙家、新疆、吉林、内蒙古、宁夏;后五位的依次是浙江、北京、广东、天津、上海。以新疆、内蒙古为例。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大,成就了新疆果品远销海外,因此,对于新疆来说,尽快扶持果品业进而带动农业,最终带动新疆经济的整体发展是新疆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而如何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来帮助实现新疆农业的发展也成为新疆地区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蒙古是羊毛、稀土、煤炭资源的主产地之一,农林牧渔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故对于农业发展,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及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快速腾飞。排名后五位的地区均为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未放在农业上。故其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浙江是我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制造业、服务业是其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非农业;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广东省自古以来也不以农业作为主产业;北京、天津、上海三地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再是三地金融支持经济的主要关注点。
从表8中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4个省市,分别是四川、河南、浙江、山东,这四个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最为明显,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第二层次包括16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辽宁、黑龙江、江苏、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吉林、河北、内蒙古、广西、陕西、新疆、江西、甘肃、贵州,这16个省市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相对弱一些,其支持效果也不如第一层次的4个省市那样明显,但好于处于第三层次的剩余11个省市自治区:第三层次其余的11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海南、福建、广东、山西、宁夏、重庆、青海、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绩效最弱。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省市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如四川、河南、山东。地区支柱产业也多为农林牧渔等基础产业,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对于这些省市来说,解决好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农业问题被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促进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效果十分显著。另一类是农业强省,例如号称“大粮仓”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4.32%、9.65%、5.88%。说明在这些地区金融的确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反,排名靠后的省市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金融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还有一类是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其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不甚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城市中,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多为科技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高附加值、高辐射效应的行业,农业已经不再是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导致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忽略了对农村、农业这一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的关注,致使金融等手段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使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造成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效果不甚理想。
从总体来看。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果。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上反而不如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省市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好。对于这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以排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深入分析排名背后的内容。对于有些省市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不再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战略角度考虑这些省市在评价排名中就理应排名靠后。相反。一些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是这些省市和其他省市竞争的有利武器,农业发展理应受到重视,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效果也应好于其他省市。
总之,通过对31个省市自治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绩效的评价结果。与我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可以说本文构建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今后可以通过该指标体系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进行测度的。
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实证分析部分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了农业经济增长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发生,各地金融对农业支持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达到完善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的目的。
(一)合理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合理构建以现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基本框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适当地将中国农业银行现阶段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划归到政策性银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加大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投放力度。强化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性银行对农业项目的先期介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和分散风险,激发商业银行介入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和金融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二者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业务监管。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使之成为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完善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尽管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四维指标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到农村信用环境的评价。但信用环境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要不断强化农户、企业的信用意识,明确声誉等无形资产对农户、企业的重要性;第二,完善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记录企业失信等违约行为,实现全国联网,共同约束农户、企业的行为。
(三)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创新农业担保新方式
针对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创新农业的新担保方式,尽快建立由国家财政出资,农村企业、农民共同参股的担保基金。
【关键词】西安;银川;兰州;都市农业
1.西北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2010年3月,总书记首次提出“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理念之后,都市农业整体趋势正在走高。据统计,近年来国内85%的城市都在兴建都市农业。其中,作为西北区域经济的核心地区,农业科技机构齐全,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基本健全,吸引国际投资、发展创汇农业得天独厚,西安、银川、兰州等西北省会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势头也很强劲。
由于都市农业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所以,西安、银川、兰州等西北省会城市发展都市农业,不仅为其提供了鲜活农产品,拉动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和以农业生产资料及能源为主的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并带动贸易、运输、金融、科技、教育、中介服务、旅游度假和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促进农业和涉农二、三产业的广泛就业。特别是创造的农业景观,自然景观无法替代,既是省会城市经济圈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公园、绿地、森林、湿地的生态作用;又是省会城市经济圈内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展示与辐射基地、农业高等教育基地和市场、科技信息的集散中心,对于保障省会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维护非常时期(如突发事件期间)基本生活资料的供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西北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西北省会城市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强大的科技力量、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各地都市农业蓬勃发展,但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2.1 忽视都市农业的生态和社会功能
依据郭淑敏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3倍,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同等重要。但是,由于都市农业的生态功在实践中能较难计算,其效益也不易为人所认识,加之传统农业思想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导致西北省会城市只重视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对其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2 缺乏充足的资本
由于现行信贷制度的垄断性、僵化性和歧视性,限制着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本供应;而且原有的农村金融(信用社)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落后,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极度欠缺,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这些导致了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等风险,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使都市农业发展所需的资本难以满足。
2.3 缺乏发展都市农业的支持政策
西北省会城市政府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不健全,一方面,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连续的财政补贴政策,导致都市农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新技术推广滞后。另一方面,缺乏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等法律法规。
2.4 缺少都市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目前,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而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而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的都市农业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缺口更大。
3.西北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重视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首先,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都市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使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其次,转变都市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改善种植业的结构,突出资源禀赋优势,各西北省会城市可鼓励发展以生产功能为主、兼生态科教、服务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模式。第三,加快政府农业职能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实行“大农业”式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帮手”,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农业教育、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与贮藏、农村金融和农村旅游等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3.2 加大都市农业的资金投入
由于都市农业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之具有公共产品特性,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如,日本政府每年对农林水产业的总预算额一直保持在3万亿日元以上。近年来,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更是达到了农业GDP的50%以上。因此,可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西北省会城市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规范都市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此外,建议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家开发都市农业,并且以政府投资为龙头,带动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外资、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3.3 改善和优化都市农业投资环境
都市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省会政府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为都市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即一是改革现行信贷制度,简化贷款手续;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健全信用担保机制;三是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
3.4 建立健全发展都市农业的支持政策
国内外都市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规范管理,建议西北省会城市政府可考虑:一是科学的规划支持。科学的规划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合理规划都市农业的布局。二是规范的法规支持。规范的法规是其健康发展的保障,德国有《市民农园法》,法国有《家庭农园法》,日本有《生产绿地法》,可借鉴上述法规,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三是完善的科、教、推广支持。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是发展都市农业的有效手段,三环节与市场体系紧密联系,科研成果市场化速度快。为此,可通过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都市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
3.5 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人才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基础,西北省会城市可采取如下措施:
3.5.1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针对目前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低下的状况,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农广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市场机制,建立常规技术、专项技能、创业培植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学习杭州市采取的方式,由政府发放培训券、教育券,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扩大都市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3.5.2 建立都市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以西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发展对高科技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还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3.5.3 留住和吸引人才。加强高校的农学专业学科建设,自主培养都市农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对从事农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可有政策补助倾向以留住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对外地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从全国各地引进发展都市农业的专家学者。
参考文献:
[1]彭亮.都市农业破题走高[J].农经杂志,2011.3.
[2]谷中原,姚琦.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与多效能特征[J].消费导刊,2008(9).
[3]宋明.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消费导刊,2007(3).
[4]王景红.西安市政府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唐都学刊,2009(6).
农业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加工原料,现代的常规农业给人类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但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合成化肥、剧毒性农药等是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首要因素。为了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物原材料,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理性农业等应运而生。有机农业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2有机农业相关文献的定性分析
2.1关于有机农业
由于国情和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各国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欧洲主要强调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而非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美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则注重生产过程的细节,不要添加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主张进行轮作、秸秆等废弃物还田,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和耕作力。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认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其他生产细节和欧洲、美国相似,认为有机农业要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2关于有机农业效应分析发展
有机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卢祥元等认为有机农业宏观经济效应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利于出口贸易方面;微观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市场需求或者降低有机农产品价格[3]。杨小科指出,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年度报告,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面积还是单位劳动力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业企业。有机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不仅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收益,而且给非农产业部门带来好处,产生诸多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碳储量和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黄国勤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安全、健康的有机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另外,有机农业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有机食品可以提高妇女的现金收入和地位,在生产过程中妇女将目光投向市场,会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寻求知识和技术,使妇女从生育中解脱出来,使妇女少受常规生产所带来的农药等身体上的伤害。
2.3关于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田春英从要素禀赋视角来看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总体上看国内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3种:技术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分别适用于中、西、东部地区。高振宁等从组织模式、生态模式对有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主要有国内目前较为普遍的“公司+农户”模式、各地陆续出现的“农业大户”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较多的“农民协会”模式。李长钦采用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对比有机农业中与小农户有密切关系的三种组织形式即小农户集体、社区支持农业、参与式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向。
2.4关于有机农业认证体系
认证体系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保障,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单方堃认为,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重塑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有赖于认证制度的完善,建立获得国际互认的有机认证制度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有机农业认证制度。罗海波通过研究认识到:台湾地区通过管理当局培育与推广、建立法律规范、发挥民间力量、制定详细责任、实施科学惩罚等措施,推动有机认证体系不断完善和国际化,对促进台湾地区有机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为上海建设有机认证体系提供好的借鉴。
2.5关于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方志权等认为发展有机农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努力建立一种综合、健康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使农业生态实现自我调节,农业资源实现再生利用。重视生产者、科研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以建立社会群体对有机农业的信任度,在加强有机生产者了解有机农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大众对有机农业在环境及社会发展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沈善奎等提出了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合理确定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和布局,严格有机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的观点。李登中等提出要强化有机品牌招商,以现有的有机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包装有机项目,结合各种重要的交易会、展览会等打好有机品牌战。杜相革等提出要配套检测和认证有机食品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及与国际相符的有机农业标准,加速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国际化步伐。全面监督和管理有机农业的整个过程,建立有机产品认证的追溯制度,确保有机产品的质量,对违规者进行责任追究,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和完善有机农业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有机农业。政府通过科研基金或者补贴等来弥补有机农业研发带来的正外部性,使其内在化,鼓励企业和个体积极参与相关技术研发。
3相关文献对有机农业的定量分析
3.1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劳动力使用量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通常情况下会比常规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包宗顺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发现,对于使用30%的农业劳动力富余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来说,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将提高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且可能增加家庭收入;而对于同样是占30%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十分短缺”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农户来说,对农业劳动力利用的影响就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现有家庭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二是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减少外出务工等非农就业时间,补充有机农业生产用工的不足;三是雇用季节性临时工以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用工的不足。
3.2有机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对于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尹世久等对世界及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得出结论: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期,生产者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价格溢价,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来讲,从常规生产转向有机生产,生产者收入提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者来讲,从长期来看,从常规农业转向有机农业,对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影响是不乐观的。HirokiUematsu等通过研究发现得出虽然有机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农业生产收入,但是由于其花费的成本较高,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比常规生产收入高太多。因此,在分析有机生产方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的结论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影响有机农业发展的因素
温明振就有机农业所占区域与外部因素如GDP、农业人口比重,农业生产指数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回归模型与中国各省市的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程度,都与GDP以及农业人口比重相关;与农业土地面积、人均GDP、农业生产指数、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性不大。李锁娜通过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经济因素、环境质量因子构成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7.8904%;第二主成分主要与人口及农业发展类因子密切相关,表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也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21]。DorisL·pple等用社会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来控制社会影响和技术限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爱尔兰传统农民在转向有机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有机生产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以及政策补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HildeBj·rkhaug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OLS和空间回归模型对挪威有机农业进行研究,得出邻域效应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即一个自治市或区的有机农业的发展水平受紧邻市区的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影响。MeikeWollni等通过调查洪都拉斯拉巴斯州的数据,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影响农民转向有机农业生产的因素,不同于以前的研究,作者多加入一些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农民从邻域得到的信息越多,采取有机生产的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生产技术外溢与采用有机方式的可能性成负相关。
4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