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0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民意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栖霞市编办安排一名中层干部到松山街道豹山口村任职“第一书记”,在服务基层过程中,做到带着感情、带着任务、带着责任进村入户,用“四心” 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当好了农村和谐发展“领头雁”,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细心察民情,搭建干群“连心桥”。通过进村入户开展民意调查、走访老党员、困难群众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村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综治维稳和热点难点问题等各方面情况,了解当前农村群众的所想所盼,及时掌握好民生民情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计划、整体工作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热心解民惑,开通服务“直通车”。及时与农业、民政、人社等部门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以及涉农法律法规,通过编印发放《惠农政策宣传册》、入户“传经”等方式,热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及时为群众提供政策和法律服务。任职以来,“第一书记”依靠编制部门的强力支撑,共组织编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政策法规宣讲37人次,发放各类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资料650份(册),接受群众咨询72人次。
真心促民富,敞开增收“致富门”。在认真分析村发展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村情、民意提出促进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在“通路、引技”上找准突破口,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打开增收“致富门”。该村村路凹凸不平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 为了让村民出行不再出现“雨天一身泥,旱天一身土”的窘态,畅通致富门户,“第一书记”共组织群众搬迁沿街草垛113个,清理垃圾95车,争取编办援助水泥200吨,硬化路面1.6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题;苹果产业是该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之一,为了让村民的生产管理技术跟上 “栖霞苹果”这个全国乃至世界品牌要求的步伐,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农科所的4名专家进村传授有机苹果管理技术,又协调市县两级编办投资3万元,帮助该村建起文化大院,捐赠图书5000册、桌椅和电脑等办公用品30套,极大提升了农民增收技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耐心化民忧,解开潜在“硬疙瘩”。农村稳定和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一书记”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找准症结,及时化解村民纠纷,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真正把潜在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了让群众满意。目前,共帮助村民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起,对16个特困户、五保户、孤寡户、低保户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物资价值8000元,有效地维护了该村和谐稳定。作者单位:栖霞市编办 E:ZLH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物价系统开展的“三聚三为”价格公共服务活动和《关于开展党风政风行风廉政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社情民意走访调查,把解决企业、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作为物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四送”社情民意大走访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干部职工的感恩和奉献意识,构建城市和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上下联动,共建共赢的机制和平台,增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架设干群“绿色通道”。
二、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整个活动由局妇委会牵头,政工、办公室协助,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具体安排以下几项活动:
(一)社情民意调查走访活动。时间安排在春节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利用春节回家团聚的时机,与村民、居民广泛接触,通过座谈及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并写出调查报告。春节后以科室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推荐出1-2篇有数据、有情况的调查报告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交流。最后由调控科汇总整个调查情况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结合纪念“三八”节活动,组织全局妇女对我局帮扶的两个村中的困难户进行走访调查。通过调查和村委推荐,每个村确定5户进行重点帮扶。帮扶户将分配落实到全局每个科室,原则上3-4个人帮扶一户,人员少的科室两个科室帮扶一户(具体分配科室及每户家庭情况见附件)。每个科室针对所帮扶家庭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使其生活状况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了解市直机关工委安排的困难职工帮扶对象和“社会妈妈”资助对象的情况,为他们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的家庭渡过难关,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三)服务群众和调研活动。根据当前的物价形势,充分发挥物价部门的职能作用,在为基层企业和服务对象排忧解难方面多做文章。每个科室结合自身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工作目标和服务承诺,确定每年为企业及服务对象办一至两件实事,解决一两个问题,形成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职能科室在定调价和制定收费标准时,要开展广泛的调研,尤其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困难职工的利益;服务窗口科室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妥善处理群众价格举报和价格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
三、落实措施
(一)搞好宣传。结合全局整个廉政建设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干部职工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及重点,充分调动每个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物价网站”开展对外宣传。
(二)领导参与。各科室分管领导除了定期调度活动开展情况外,还要与分管科室人员一起深入到企业、扶贫户及居民家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帮扶,确保活动卓有成效。
(三)加强沟通。做到科室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间加强沟通和联系,尤其是科室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所有活动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尽量不给服务对象和基层增加负担。
早上好!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朝阳居委是一个城市近郊村。全村有418户,总人口1180人,耕地面积435亩。在2010年以前,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路不平,交通不畅,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村集体招商困难,经济总量小;垃圾随处乱倒,无正规化管理,整个村庄的环境体现的脏、乱、差现象。
自2010年2月全县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朝阳居委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紧密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进行了全村的总体整治规划。规划的内容是:投资27万余元铺设11公里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投资249120元进行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3万余株,美化绿化家园;投资4万元进行了街道路灯亮化;投资84880元进行粉刷墙壁以及图画标语的建设,美化了村庄环境;投资7万余元建设垃圾站点10个,解决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
村庄环境建设工作是一项切实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的民心工程,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将着力抓好村庄环境建设的管理工作,争取为老百姓办好事,多办实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村庄整治建设原则,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整治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好处,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村庄整治中基本上要做到,农民自己承担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治和保洁。
2、拓展整治内涵,扩大受益面。通过村庄整治,使村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要防止整治内容单一,整治范围窄小、整治标准不高、农民群众受益面偏小的问题。在整治内涵上,要进一步提升整治质量,要以村庄基础设施调查中的民意调查为依据,着重要对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村庄道路、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治范围上,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所有自然村都得到整治,确保整洁美观。
3、积极研究探索,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积极探索长效管理的有效办法,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一是根据本村实际,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起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绿化养护制度等,确保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建立保洁队伍。落实5名垃圾集中收集保洁员,做好对全村居民生活垃圾及主要道路的长效保洁,同时要定期对长效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检查。三是发动农民群众参与。提高村民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律意识。
总之,在以后工作中,朝阳居委将按党委、政府的要求,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以更大的力度、更实在的举措、更有效的手段,实现全村的新突破;保证各项工作任务高水平完成,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村里有了监委会
最近,一段视频在优酷网上火了起来,视频讲述的是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的村民捐款修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剧中的主要演员全部都来自岷江村,担任女主角李幺婶的黄世芬大姐,可谓本色演出。从一开始的坚决反对捐款修路,到后来的积极主动捐款,黄世芬演出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岷江村位于温江区寿安镇。村里外出务工的人不多,村民们大都以种植苗木为生。但是村里有一段“中心路”又窄又烂,种好的苗木运不出去,也少有人愿意来村里收购,这对于岷江村村民们来说一直都是一块“心病”。其实,村干部又何尝不着急呢?但要修好这条“中心路”至少要花80多万元,而村里一年的公共服务费才25万元,就算是把下一年的村公共服务费先借来用也还不够。怎么办?求人不如求己,村“两委”想了一个办法,发动村民捐款。说到捐款,有人可不愿意了,黄世芬就是其中的一员。
“捐款?这回我是不得捐的。现在政府在减轻农民的负担,种田都还有贴补,他几爷子(指村干部)要我们捐款,没门!”正如自己在剧中演的那样,刚听到村里要大家捐款修路,黄世芬跳起脚来就把丈夫臭骂了一顿。虽然在剧中李幺婶最终在丈夫和村干部的劝说下为修路捐了款,但是现实中的黄世芬可没有那么好说话。在“中心路”修好之后,黄世芬才主动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陶勋花,把200元集资款交到了她的手中。
说起现实中黄世芬的转变,那是因为她看到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与过去大不一样了。动员修路,从最开始的民意调查,到修路前的招标,修路时的工程质量监督,再到最后路修好之后的村民现场评分,每个环节都不再是村干部们开会说了算,而是必须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之下进行。
小监委起了大作用
说起村务监督委员会,岷江村村民岳凤如竖起了大拇指:“有监委会在,我就放心,因为监委会的成员都是我选出来的。”原来,村监委会是成都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探索创新的农村监督新机制。村监委会委员由5到7名成员组成,由村民按照一户一票的形式公选产生,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要受监委会监督,并且村“两委”成员、村文书、村报账员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监委会成员,如果村民对自己选出来的监委会成员不满意,还可以经过一定的程序行使罢免权。用老百姓的话说,村监委会就相当于一个大家选出来的“小纪委”,有他们随时帮大家监督村里的情况,村民也就放心了。
除此之外,村监委会还有一个大作用就是架起了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沟通的桥梁。李文先是温江万春镇天香路社区的一名村监委会成员。68岁的老李向记者说起了他当选以来记忆深刻的一件事:“以前的公共服务经费的用途都是社区开会决定,有时候不一定能反映大家最迫切的需求。2011年,我们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举行了投票,得票多的项目才能启用公共服务经费。这样透明操作之后,群众放心了不说,还能把钱花在大家最想花的地方。”
不仅如此,监委会在缓和干群关系上也起到了剂的作用。天香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世军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买了辆奥拓车,群众都觉得我是‘吃了票子’,现在我的奥拓车换成了本田车,群众反而没有意见。因为以前事情都是‘两委’讨论决定,不征求群众意见,现在有了监委会,还了我们干部的清白。”
成都市在全市2472个村级组织中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设立村监委,使村级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相分离,将以内部监督为主转变为以群众的外部民主监督为主,确保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关键词 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精英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概念界定
农村公共物品指的是指农村范围内的、相对于农民自己或家庭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的、用于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那些农民个体不愿干、不能干,但同时又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它是以维护农村全体农民的利益为目标、以农村范围内的居民为受益主体的物品。
二、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所谓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的范围内,通过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种类、应如何承担成本以及利益的分配问题,政府通过有效地回应力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农民的需求得以满足的制度规范的构建。需求表达机制的要素包括表达的主体、表达的对象和表达的渠道。
三、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农民需求表达主体缺失
表达主体之一――农民表达意识的缺失。一方面,几千年来,在“小农经济”、“臣民意识”的文化影响下,很多农民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再加上很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来源有限,使他们对自己的权益表达缺少自觉性。
表达主体之二――精英的缺失。利用精英来表达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是一种有效地表达形式。比如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传统、体制和地理等方面的因素,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在村里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具有较大的权威和较多的话语权,我们称之为经济精英;还有一部分人经过村民的推选或其它方式成为村干部和领导,我们称之为体制内精英。这些经济精英和体制内精英因为在当地占有相当数量的资源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决定性发言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地的农民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在我国其它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使得精英渐失。
首先,经济精英的流失。在农村,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出于寻找更舒适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发展机会的考虑流向了城市。
其次,体制内精英的困境。在农村税费等各项制度改革以前,农村的税费收缴、计划生育和宅基地审批等工作主要由村干部来负责,此时他们对于农村的控制力还比较强,在村民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威信和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村干部属于体制内精英。但是在税费改革后,村干部的权力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在村庄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低。并且,在税费改革以前,这些体制内精英依靠手中的权力聚敛了大量财富。这些行为使村干部在农民心目中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一些村民的心目中,有些人之所以想当干部,无非是想搜刮民财,而不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替农民说话、为农民谋利益的,所以,综合来看,村干部这个体制内精英群体的权威也处于尴尬的境地。
表达主体之三――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的缺失。需求表达的力度与有效性是和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密切相连的,组织化程度越高,需求表达的力度就越大,就越有效。在城市,大量存在着一些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民意。而在农村,由于农民居住比较分散,经营上也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这些都客观上阻碍了农民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并聚集资源和统一行动,因此代表农民利益、能够替农民说话的组织还比较少,而这种低组织或无组织化又使得农民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很弱。
2 农民需求表达客体缺位
需求表达客体是指表达主体进行需求表达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在农村,需求表达的客体主要有两类:村委会和基层政府组织。村委会是每个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按照原则,作为处于基层农民和上级决策部门之间的一个中介组织,它应该负责听取和搜集本村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意见,然后向上级部门反映,从而为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在我国长期的压力型体制和特定的乡村场域下,这种自治型的组织被异化了。很多村委会成为了乡镇政权的“人”,而非村民利益的“代言人”。而其他基层政府比如县乡级政府更是衙门作风严重,盛行,对农民态度冷淡、冷漠,经常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农民拒之门外,这些都是农民需求表达客体的缺位的表现。
3 农民需求表达内容失真
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准确、全面、完整地传达给上级决策部门对于科学合理的决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一些基层行政官员在长期的压力型体制下形成了一种“报喜不报忧”的文化和“遮丑”的心理,隐瞒甚至歪曲农民的真实想法和意愿,使得农民对于一些公共物品的想法并没有如实的、完整的传达给上级部门。
4 农民需求表达渠道不畅通
农民要想将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出来并被供给方所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并且渠道要畅通无阻。从我国农村需求表达渠道的实际情况来看,表达渠道不畅通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的表现有:正当的表达渠道如选举、投票等经常被堵塞,或被弃之不用,或流于形式,或被少数人所操纵而无法发挥正常作用。而税费改革后政府大力推行的村内“一事一议”制度还存在知晓面窄、使用率低、程序不规范、效果不明显等弊端。
5 需求表达渠道数量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随着农村阶层分化的加剧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农民需求表达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我国农村现有的选举、投票等需求表达渠道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要,需求表达渠道少和需求表达多样化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6 农民需求表达时间长,速度慢,效率低
首先,有关干部或组织对农民的需求表达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过问和处理也不及时,更不能及时反馈,致使农民的需求表达如石沉大海,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回应;另外,很多农村干部在工作方法上家长制和主观主义作风比较严重,习惯于个人说了算,既不对表达内容进行认真研究,也不征求农民的建议和意见,就想当然地凭个人经验和主观愿望作决策,致使结果离农民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些都会使得需求表达的质量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完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奠定农民进行需求表达的物质基础
大量研究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富裕程度与公民的参与意识、理性思维、和自主意识成正比例的关系,而参与意识和理性思维往往是公民进行有效表达的前提。当前,我国很多农
村经济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这导致了农民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缺乏参与意识和理性思维。因此,想方设法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为农民进行有效的需求表达奠定相应的物质基础。
2 加强农民素质培养,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需求表达的水平
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克服小农意识、消极心态和无为心理,培养和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教育农民如何运用更为理性和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
3 提高农民的自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民需求表达的组织基础
农民只有建立起自己的行业组织,用一个声音说话,才能改变其在与基层机构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才能就具体的利益和政府、社会和其他组织进行谈判和博弈,增强其讨价还价的能力。
4 疏通农村现有的需求表达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首先要向群众广泛宣传投票、选举和“一事一议”的政策及意义,让农民群众了解自己需求表达的重要性;其次要定期开展投票、选举和“一事一议”,让这些方式成为群众进行需求的惯性和常态;再者,要防止个别人操纵或控制这些需求表达方式的运作过程及最终结果。
5 增设新的需求表达渠道,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为了适应农民阶层分化的需要,在表达渠道商除了疏通现有的表达渠道外,还要增设新的渠道。基层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利用电话、信件、网络、民意调查、听证会、设立意见箱等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方式直接向有关部门或领导进行需求表达。比如在山东省高唐县,通过建立社情民意观察员、党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等6大民意疏通管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本县农村公共物品的修建、改造和完善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6 减少需求表达环节,力求需求表达高效及时
有关政府部门的干部和领导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直接深入到农村,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实现需求表达和传递的零环节,或者在固定的时间设立领导电话,让农民直接通过电话的形式直接向有关人员表达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建议。
按照县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方案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3月14日正式启动活动,按时、按要求完成第一阶段工作。4月底,活动转入第二阶段,并实行乡镇国土所工作组由县局管理的“大系统制”后,我局共17个工作组、54名干部、进驻全县12个乡镇17个驻点村、入6321户开展工作。对此,我们及时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工作思路,强化责任举措,认真研判形势,掌握工作进度,扎实有序推进。现将我局“三万”活动工作开展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一是在原已成立的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永植同志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的“三万”活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将12个乡镇国土所负责人一并纳为领导小组成员,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进村入户工作。同时,指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叶平方同志负责全系统“三万”活动的组织、协调、督办工作。局党组成员按照分工联系股所方式一并负责“三万”活动。二是制定了一套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使各工作组开展活动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三是为了使每名工作组成员熟悉掌握农村政策和群众工作方法,针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向群众宣传政策、深入农户搞调研工作作了专门培训。四是出台进村入户工作制度、信息速报制度和工作纪律,明确“三万”活动纳入系统内“六考”。五是对前阶段工作滞后的乡镇所工作组责令返村“补课”,做到不漏户、不漏题。
(二)措施具体,工作扎实。一是规定动作不走样。各工作组进村后,分别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代表座谈会,,确保“三万”活动情况群众“知晓率”达到“全覆盖”;为避免在进村入户中“进不了门,找不到人,说不上话,访不出事”等情况,各工作组采取“5﹢2”和“白﹢黑”工作方法,实行夜间访、地头访、电话访、预约访,确保了入户走访“全覆盖”。工作组成员每到一户,都主动亮明身份,向群众讲明省、市、县委开展“三万”活动的目的、意义;围绕粮食补贴、家电下乡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等问题,耐心为农民解疑释惑,直至群众满意。在深入走访的基础上,每位工作组成员根据村情民意,联系自身感悟,撰写民情日记。二是深入调研不走过场。4月10日、4月24日至25日这两次3天,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永植同志2次带领20多名机关干部,乘坐公共汽车到驻点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交心谈心、调研走访,针对调查走访发现的问题,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帮扶实事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三是自选动作显特色。在完成县里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我局从惠农政策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建房用地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及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侧面进行调研,形成了《关于农村土地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等一批调研报告。同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编印10000本《服务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法规政策宣传手册》发放到群众手中,内容涉及农村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便民措施和收费依据及标准,较好地指导和服务了新农村建设。
(三)效果明显,成绩频出。我局坚持把开展“三万”活动与当前春耕生产、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结合单位实际,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开展“我为春耕办实事”活动,以实际行动暖民心。各工作组引导群众调剂用水、保证育秧;与群众一起劳动,搞好渠道清理。针对农忙在即,劳力严重不足的情况,组织局机关干部和各工作组的同志组成“春耕帮扶队”,挽起衣袖,卷起裤脚,帮助那些劳动力短缺的家庭抢育中稻秧、播种花生。二是抓紧为驻点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选址。坚持管、建并重,引导村民统一、有序建房,启动了17个驻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三是积极为驻点村申报土地整理项目。到5月8日为止,我局在17个驻点村踏勘、布点、因地制宜确定地方性耕地占补项目17个,项目建设规模可达3000亩。四是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申报土地整治项目。我局已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城关镇东上店等6村、城关镇易杨家等5村、七里坪镇金岗等7村、华家河镇双河等5村四个万亩连片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项目建设规模为2668公顷,计划投资近1亿元。这些项目实施后将对这23个村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五是开展献计助发展行动。工作组成员帮助17个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出谋划策。
(四)督办有力,营造氛围。为了有序推进局机关及二级单位和乡镇共17个工作组工作,我局实行一名局领导牵头,具体负责所有工作组的组织,协调、督办工作,定期召集各工作组负责人举行会议,碰头汇总情况,掌握工作进度,互通特色做法,整体推进工作。同时,认真抓好活动的舆论宣传,采取电视、报纸、网络、编发简报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多角度、全景式的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到目前为止,已在《黄冈日报》刊登新闻消息1条,编发活动简报3期,向县“三万”活动报送信息3条采用3条,《中国Xx网》采用信息3条,《黄冈国土资源》刊发反映我局活动开展情况的新闻稿件3篇。
二、第二阶段入户调查情况
从4月底开始至5月8日止,我局17个工作组,54名干部对17个驻点村、6321户农户进行全覆盖式走访入户,问卷调查,除外出务工户,空巢户外,入户率达到90%,撰写民情日记1200多篇,收集意见及建议103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2次,全面了解社情民意。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三万”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自身的问题。一是各工作组之间工作进度不平衡,产生这样的原因是有的工作组成员作风不实、方法欠妥,与农民的沟通方法有欠缺;二是在工作过程中,填表多,与群众交心谈心的少,分析研究少,查访质量不高;三是有的工作组单位成员少,没有较好地找准业务工作与“三万”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二是外部的问题。一是部门驻点村多,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因分散而显得弱小,起不到推动作用。二是入户率全覆盖达100﹪是要求,但在实际调查走访中发现有举家在外务工经商,大部分是老、幼、弱、妇女留守家庭,调查了解情况难。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几点建议:一是要针对民意调查中突显出来带共性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像办理“两会”议、提案的方式来办理;二是要充分利用调查成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切实为农村、农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切实抓好正反两面的典型报道,推动整个活动开展。
加强领导力度 迅速开展工作
3月2日,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入农户”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局即着手部署该项工作。3月3日下午,县局党委书记局长宋秀平同志主持召开邮政部门动员大会,认真传达了县委会议精神,迅速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局长宋秀平同志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 并亲自挂帅,配备强有力的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要求所有抽调的工作队员严格作息时间,注意言行举止,积极服务、慎重做事,努力保持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要求活动开展期间,所有抽调干部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扎实开展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凡因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认真、作风不扎实影响活动效果的,要批评教育,并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3月4日出台了活动实施方案。我局专门成立了“千名干部下基层入农户”活动领导小组,由宋秀平同志任组长,梅俊峰同志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其中由局长**同志任两个工作组的总负责人;具体牵头负责此项活动,宋秀平同志牵头负责联系两河口镇中心观村,任该住村工作队队长。副局长梅俊峰同志牵头负责联系归州镇万古寺村,任该住村工作队队长。3月16日,我局组建的2个工作队8名队员在各队长的带领下全部按照县委要求分别进驻两河口镇中心观村、归州镇万古寺村,通过接洽,正式开展工作。
加强工作深度 确保活动质量
在正式开展入户走访期间,我局各工作队坚持"244"工作法,深入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活动质量。
做好两个配合。即做好与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的配合。工作队首先到直接到村进行沟通,加强工作联系和接洽,同时要求所在乡镇邮政部门负责人在相关单位考备相关电子资料备用;进村入户后,迅速与村两委班子达成系列共识,召开了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的见面会,详细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听取了村干部对本村村情的相关介绍,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节约调查时间,避免多次重复走访给农户带来的不便,便于对工作队员住宿、生活的安排,工作队与村委联系并通知村民小组长负责为工作队员引路,每队分二个小组,每组安排1名村干部和县工作队2名队员,各小组分片包干进行调查走访。
切实做到“四亲”。即要求在走访过程中做到亲自到家,亲身见面,亲切交谈,亲历体会。一是亲自到家。工作队到每一个农户家中进行调查,确保“每个农户家中的堂屋都印下工作队员的足迹”,坚决杜绝在村委会对照档案编数据的行为。二是亲自见面。只要家中有人的农户,必须与其本人见面。如在归州镇万古寺村工作队开展工作之初,由于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很多村民不愿与队员见面,见了面也不说实话。通过队员耐心细致的做工作之后,村民敞开心扉,主动向工作队反映情况。在田间劳作的农户,就由村组干部带路,在田间见面。三是亲切交谈。在调查了解农户情况时,态度一定要亲切,不摆政府工作人员的"架子",以群众知心人、贴心人的身份平等对话,虚心听取群众心声,确保了解实情,保持工作队员的良好形象;对外出打工家中无人的农户,千方百计查找联系电话,在电话中了解相关情况。四是亲历体会。工作队员虽然大部分出身农家,但年龄大的已多年没有从事农村劳作,年纪轻的几乎没有干过农活。工作队结合走访正在劳作的农户,帮助做一些力所不及的农活,农户高兴的说:“我们好多年没有见过下地帮我们干活的国家干部了!”
抓好“四个结合”。一是与惠农政策检查相结合。按照县纪委的要求对惠农政策进行检查,重点是对农民的补贴资金是否落实到农民手中、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是否到位并发挥效益、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状况及现状、其他专项资金如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的使用及效益发挥情况和农民负担情况等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填制有关表格。二是与县农业局“送农技下乡入农户”活动相结合。工作队结合邮政实际,重点宣讲邮政建设与发展现状、服务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相关规定、结合邮政服务三农、柑桔栽培技术管理、农药、肥料的使用等相关知识,使广大农户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预约万古寺村在大实蝇防治阶段集中请专家授课一天,宣讲柑桔病虫害防治知识。三是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双进七送”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送法律等活动,在宣讲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资料的基础上,我局将编制好的《文明家庭手册》发放到走访的每一个农户手中。四是与县委开展的“两结对三互动活动相结合”。工作队不仅相继召开了扩大的支部会议,与村“两委”共同研究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大计,而且对困难党员和群众也要进行帮扶,对驻地村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了现场处置。
通过各工作队的努力,四天里已走访农户1378户,共4046余人。并按照一张民意调查表,一张民情记载表,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一份办理实事统计表,一份扩大的支部会议纪要等“五个一”的要求完善了已入户农户的相关资料。
加强分析研究 注重活动效果
在规范工作程序上,不断规范推荐提名、考察、酝酿和决定程序,坚持组织部门推荐提名、领导干部推荐提名、干部个人自荐提名、群众举荐等多种提名方式相结合,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方式并用,确保人选的公认程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走访群众等方式,全方位考察干部的德;对提交常委会讨论提拔的干部,事先与纪检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进行沟通,及时征求上级协管部门意见;按照先议后决的要求讨论决定选拔干部。
在完善考核评价上,对考核对象德、能、勤、绩、廉和年度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考核,通过民意调查、“民评官”活动,重点对密切关系民生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做出客观评价。
在强化干部监督上,开通“部长邮箱”、“干部监督信箱”,全方位征询社会各界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建议,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确保干部群众监督举报随时有人受理,对邮件内容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尽快解决,保证群众监督落到实处。
(阿荣旗委组织部 刘建国)
“四个注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正镶白旗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层次性、多样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层次性。在培训对象上,坚持“分级培训、分类负责”的基本原则,突出抓好县处级、乡科级及嘎查村(社区)级“三个层面”的领导干部培训,按照干部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多样性。在培训方式上,改变以往“满堂灌”、“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构建起主体集中培训、一线宣讲培训、选派外出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单位自主培训的“五位一体”干部教育培训模式。
注重实效性。在培训管理上,严格学员选定,明确选派外出人员条件;在集中培训上,做到严格考勤、保证学习人数,严格纪律、保证学习时间,严格内容、保证必读篇目,严格督查、保证学习质量的“四严四保”制度。
注重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结合全旗建设发展的需要,征求学员的意见建议,因需设置课程,以促发展、惠民生为重点,根据形势调整内容,确保培训工作与满足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有机结合。
(正镶白旗委组织部 刘东伟)
“五步决策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近年来,扎赉特旗委以促进发展、构建和谐、保持稳定为目标,推行嘎查村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五步决策法”,即通过“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五个步骤,建立了简捷规范、切实可行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明确了村民议事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五步决策法”着重解决嘎查村级重大事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责任不清、主体不明、落实难度大、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提高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决策的透明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土地排查清理工作中采取“五步决策法”,解决了30年来很多棘手的土地问题。好力保乡水田村通过“五步决策法”投入20余万元对屯组的所有道路进行整修,解决了群众多年出行难的问题。
(兴安盟委党校徐长安 扎赉特旗委党校吕海庆)
“五项服务”暖民心
察右后旗杭宁达莱社区以建设“以人为本、配套完善、环境舒适、文明和谐”的宜居社区为目标,将活动阵地建设与服务平台建设相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健全服务体系,分群体、分需求为广大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
政务服务。进一步建设完善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在8个便民窗口推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代办制”、“错时服务制”、“群众评议制”等工作制度,开设了24小时民情举报电话,接受居民监督,把服务大厅建设成居民与社区的连心桥。
关爱服务。依托社区医疗服务站,开展以健身、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七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开展了日间照料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站在社区干部的密切配合下,对社区的育龄妇女进行“两癌筛查”体检;组织社区空巢老人和特困老人进行免费体检。
文体服务。组建了一支由30名居民组成的文化宣传队,经常开展活动,活跃了社区文化阵地。社区党支部利用人文教育基地进行宣传,使广大居民在休闲健身的同时,接受了文化、道德教育的熏陶。通过开展学习型家庭活动,促进了居民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树立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逐步引导居民积极参加到各类健身活动中来,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体质,而且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志愿者服务。组建了党员、青少年、中老年等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取缔、拆除垃圾池,在居民区发放垃圾桶,设置垃圾站点,彻底改变了以往遇到刮风垃圾满天飞的局面。
治安服务。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强化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巩固完善三级治安联防网络,加强对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密切注视社区动态和热点问题,及时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察右后旗委组织部 史美芳)
四项举措办实事
包头市深入开展“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市县两级共选派9000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取四项举措为群众办实事。
一是着力扶贫帮困。把扶贫和解决问题作为下基层活动的重中之重,市扶贫办选派200名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嘎查村,落实扶贫项目、争取帮扶资金。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亿元,惠及农牧民30.7万人。其中,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63.8万元,落实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专项资金900万元。
二是助力农村发展。市委选派的200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指导员和100名挂职后备干部,帮助嘎查村理清发展思路,协调发展资金,目前,共确定帮扶项目1128项,已经开工建设783项,完工409项,计划协调帮扶资金1279.35万元,已落实856.6万元。市农牧业局选派100名支农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广大农牧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服务42场次,培训农牧民1578人,推广实用技术157项。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围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下基层干部走访企业、进村入户、谈心交流,深入基层群众,认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目前,已化解积案456起。
一、__县下山转移工作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__县多策并举,积极引导山区农民转移下山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建立了下山脱贫新村39个,其中公路沿线1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13个、中心村12个,实现搬迁6000户共1.9万人。最大的安置点县城农民新村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安排建房地基1012直,吸纳了3500余人进城落户。据不完全统计,下山脱贫点的农民收入与留守山区的农民相比,增加两成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__年底已累计转移了2.8万人,其中到县外进行异地综合开发的有7500余人,遍及全国25个省份135个县、市、区。
__县的下山转移工作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诸多困难与问题:一是部分农民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由于地处偏僻、信息封闭、社会交往面窄,很多贫困山区的农民存在较强的守旧心理和传统的小农观念,思想保守,对山林土地的依赖性大,对下山转移持怀疑态度。很多农民担心下山转移改变山林土地承包权,思想顾虑较大。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下山的主动性。二是下山转移相应规划相对滞后。__县下山转移总体实施规划相对滞后,没有完全将下山农民安置点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尤其是中心村规划滞后,很多下山转移工作仍由乡镇各自为政,自行组织实施,或由农户自发就近搬迁,导致安置点建设规模小、档次低,资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基础设施共享率不高。三是政府财力统筹能力仍然有限。就政府而言,每搬迁转移一名农民都要付出高额成本,包括劳动力技能培训、安置点土地供应和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等。乡镇一级财政则更难以承担中心村下山脱贫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就农民而言,我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3000余元,目前人均纯收入在1000-1500元的还有1.6万人。大多数农民还缺少原始积累,经济条件有限,筹款渠道较窄,很难承担下山建、购房的费用。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也激剧上升,客观上造成下山转移安置成本提高。四是安置社会保障能力薄弱。目前,具有一技之长,谋生手段较强的山区农民多已自发迁移,仍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他们转移下山后谋生手段有限,因而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盲目无序、供需脱节、职业层次低、就业不稳定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虽然政府不断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力度,但一时仍无法完全解决下山转移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对实施下山转移工程必要性的认识
__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__年初确定并启动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从今年起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推进这项工作。这是深入实施__"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
首先,从__的发展要求来看。据初步统计,20__年__生产总值为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50元、城市化水平为45。依据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2020年__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生产总值必须达到5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6000元,未来一个时期上述指标年均增长必须分别达到7.4和4.2;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到70,年均必须提高1.7个百分点。这是一个艰巨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其中的关键是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目前,__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近八成,要实现农民居住城镇化、职业非农化,就必须通过加快农民下山转移,并以此推进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其次,从山区农民的需求来看。虽然近年来__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村,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潜力,有的还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全县居住在500米以上的高山深山区农民有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9;居住在库区的农民有1.9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2。去年,高山深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5元,仅为全县水平的80;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仅为全县水平的72,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774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还有100个自然村4634人。全县目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6处,其中重点监测的A、B类点8处,40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年初下山转移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山区农民要求下山脱贫的愿望十分强烈,报名的山区农民达5886户21518人。因此,把这些居住在偏远山村、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转移山下,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选择。
再次,从下山转移的现实可能来看。当前,__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黄金发展阶段,产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已逐渐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目前,仅工业园区就解决了5000多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吸纳季节性从业劳动力9000多人,并且年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吸纳农村人口 的能力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不断拓宽。同时,省里加大了对欠发达山区、库区的扶助力度,对紧水滩库区(包括石塘库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5600元,对地质灾害点、高山深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3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科学决策,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积极引导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
三、加快推进农民下山转移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民下山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标准,同时提出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这充分体现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各个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从__实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7亩,山区农民如果不转移、不转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将难以如期完成。另一方面,__县的村落布局十分分散,全县不足11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和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645人、每个自然村130人。其中,10户以下的自然村就有262个。到20__年底止,行政村中还有50没通电视光缆、27没装自来水、26没通康庄公路、8没通电话。这样分散的村庄布局,如果要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政府必须安排巨大的公共财政投入,这不仅在短期内不堪重负,难以完成,而且投入的效果和效益也不理想。以安溪乡木樨花村为例,全村虽有户籍人口317人,但实有人口仅70人,如建设通村公路,投资将达250万元,这相当于要为村民人均投资3.6万元,显然,这样的投资效益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讲求效果,最大限度地分层次加快农民下山转移。
(二)科学制定规划
实施下山转移,规划工作十分重要。一是要把下山转移这项工作纳入到"十一五"整体规划之中。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加强衔接。二是要制定下山转移具体工作规划。通过具体工作规划,使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引导手段更加有效,保障措施更加有力。三是要搞好村庄布局规划。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村,纳入下山转移范围后,要结合退耕还林、宅基地整理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统一实行萎缩性管理。各个规划要相互衔接,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总的目标是要达到凡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难以脱贫奔小康山村的农民尽可能逐步纳入下山转移范围,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要作为下山搬迁的重点。
(三)加强组织实施
实施下山转移,关键在于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一是要强化组织保证。近年来,__县已先后建立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异地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援助服务和困难群众下山转移等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工作中,要进一步健全县、乡(镇)两级组织网络。要加强下山转移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或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下山转移工作中遇见的问题。二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应将各个渠道的扶贫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整合,改变"撒胡椒面"式的资源分配方式,以求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将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捆绑起来,发挥政府下山转移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要积极探索将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等项目资金统筹起来,用以鼓励和引导农民下山转移,以提高资源共享率和要素利用率。要进一步明确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科学分工,强化协作,形成整体合力。三是要因地制宜安置。安排安置点时,要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线,在县政府统筹规划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强化经济杠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城区内尽可能实施公寓式小区安置,以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城市品位。城区外还可采取资金补助式下山转移、中心村自建房式下山转移和县外安置等多种方式。安置点的规划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相结合。
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开发热催生了乡村旅游规划热。乡村旅游规划是根据某一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律和具体市场特点而制定目标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它不同于一般的区域旅游规划,主要侧重微观层面规划,注重具体项目策划。
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在开发目标上,缺乏可持续性;二是在规划对象上,往往选择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三是在规划内容上,主要是由乡村旅游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引力系统和支持系统四大子系统构成;四是在规划方法上,可行性分析不够。由于缺乏实地调查,规划主题定位、形象定位、产品设计等往往与实际不符。同时,乡村社区居民丧失话语权和影响力,创新性不够,“同化现象”严重,使乡村旅游失去了个性和特色。
旅游扶贫是在国家有关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以扶贫为目的,通过旅游产业,使贫困地区脱贫。旅游扶贫规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规划,而基于公共参与的乡村扶贫旅游规划更是独具特色。它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对乡村旅游资源、贫困现状及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分析。规划的目标是致力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在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完成村落空间资源化、当地形象鲜明化以及乡土文明情感化。
一、公共参与理论
1982 年 Garson 同 williams 提出,“公民参与是在方案的执行和管理等方面,政府提供更多施政回馈的渠道以回应民意,并使民众能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以及接触服务民众的公务机关的行动 ”。公共参与途径大致可分为:“公开听证(Public Hearing)、民意调查(Pol1)、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s)及利益团体(Interest Groups)”。
总的来说,“公共参与”就是指为了保障多方利益最大化、维护多方共同利益,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使多方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的一种行为方式。公共参与意指居民、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参与和协作。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让决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减少决策各方面实施阻力,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尽可能的保障多方合理利益。
二、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设计
(一)白马村现状
1.区域环境现状。白马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西部,目前的对外交通主要是各级公路和水路,现辖有一个自然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条件差。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农村居民点分散布局在各个地势较为缓和的地段,且大都以三五户为主,承载力弱。
2.贫困现状。白马村2014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909元,低于国家贫困线指标,符合国家扶贫标准。白马村目前的贫困情况可概括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
3.资源现状。
(二)战略与定位
1.形象定位。通过对白马村旅游资源综合禀赋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将白马村总体形象定位为:“白马水乡 乐陶开怀 船帮人家 沙坪秋色”。
2.战略目标。打造“历史文化游”“水乡度假游”和“富硒美食”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塑造“白马水乡”的乡村旅游景区品牌。
3.核心策略。充分利用白马村闲置资源,积极发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乡村旅游,激活业态,拉动投资,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三)空间营造与产品打造
1.总体布局:一核两带三心五大板块。
一核:金川码头附近村民聚落
两带: 陆路观光带;水路观光带(汉江和沙坪河)
三心 :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和一个民宿中心
五大板块 :陶艺创意产业园;沙坪河写生摄影及民歌演艺;汉江水上观光;白马村富硒养生美食街;富硒茶观光园
(四)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主要集中于对白马村的交通体系规划、服务体系规划、护培育体系规划、植物景观与风景林改造体系规划、综合防灾与安保体系规划、市政工程体系规划等。
四、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案例分析
(一)公共参与与白马村规划编制
针对白马村的特殊性,借鉴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的思想,白马村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的公共参与是指公共群体(原住居民、专家学者、企业、公益组织、设计单位、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白马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为有效保护,生态建设和扶贫为发展目标的行为。更加强调原著居民、专家学者、公益组织、设计单位等公众群体在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中的作用。
1.规划前期的公众参与。规划前期,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利用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定了具备条件的560个试点村,从融资、项目引进、人才培训、规划设计等方面推动旅游扶贫。在此过程中,征集了各贫困村对本地区旅游扶贫的意见,并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对具有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复核。
2.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规划过程中,陕西旅游研究院开展多方互动融合的工作程序,开展实地调查、与相关部门座谈、与居民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深入挖掘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认识现状问题。
3.规划完成后的公众参与。规划完成后,要求安康市、紫阳县等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对白马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密切跟踪,陕西旅游研究院将与试点村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确保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的实施。
(二)公众参与下的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
1.居民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居民普遍关心自身的生活需求与利益,关注微观层面的改造内容 。针对居民的相关诉求,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打造了白马村富硒养生美食街项目,保持现有建筑主体,改造外部墙体颜色和屋顶风格,以接近粉墙青瓦民居风格;保留夯土房和石板房,发展特色民宿。
2.政府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居民往往关注拆迁及个人利益,而政府则更多的关注原著居民的脱贫致富及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政府要求在扶贫开发中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要重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要站在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加大旅游环保执法力度,协调旅游、环保、建设等部门共同管理。
3.企业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企业则普遍关注商业投资行为,他们也是扶贫攻坚克难的中流砥柱。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中,打造富硒茶园项目,引导企业参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将茶园观光与茶叶销售融合为一体,帮助企业盈利。
4.专家学者诉求下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专家学者还关注文化的传承和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针对专家学者的诉求,本规划打造了陶艺观光体验馆,发展传承陶艺文化,丰富了旅游休闲体验。
五、结论
公众参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工具,也是规划类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8],它既可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又可以将社会利益最大化,减少规划下各方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白马村旅游扶贫规划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致贫因素差异促成不同的规划核心
通过了解白马村贫困现状,抓住白马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扬长避短,对症下药。依据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白马村的致贫因素,对空间布局依托提升改造,着重提升和改造内外部交通,完善服务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业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文化脱贫。
(二)资源类型差异导致规划属性不同
白马村的旅游发展应避免同质化,主导特色旅游。立足贫困地区的区域环境现状、资源现状,整合资源,将历史文化旅游与水乡养生旅游相结合,对当地形象设计有鲜明性。注重与旅游环线上的其他节点协调发展,形成差异化的旅游线路。
(三)公众参与使扶贫规划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截至2008年8月底,全省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2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4841个),比2007年增长9.32%;发展成员283.65万人,带动农户461.85万户,占湖南省总农户数的33%;合作范围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及旅游、劳务、运输、技术、销售等领域;合作内容由单项合作逐步转向产供销的全程合作,合作机制逐步由松散型转向紧密型,合作区域由区内合作逐步转向跨区合作,较好地实现了农户分散经营、小生产与产业化、大市场的对接,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
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五大产业链。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均立足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共同利益把农民联结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相应的规模化经营活动,有效促进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湖南省石门县柑桔协会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生产技术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会(社)员的服务能力、市场的对接能力和产业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达到了依托产业建会(社)、协会和合作社支撑产业的良好效果。2007年,石门县柑桔协会会员1171人,带动农户1.1万户,创造产值4.15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38.42%。
(二)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以户为单位,加之居住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闭塞,导致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对等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组织统一收购和销售,并依照交易规则,签订合同,保护了农民利益,提升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湖南湘潭市现有170个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成员10万户。2007年,养猪数量在5000头以上的就有30家。合作组织采取统一防疫、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贷款、统一饲料、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七统一”服务,带动农户发展生猪产业,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此为依托,湘潭伟鸿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了长足发展,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联结养猪协会40个、会员3000多人,建立了80万头的生猪供养基地。2007年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比2006年增加50.37%。
(三)加快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市场的竞争就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都特别强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牌效应。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5月,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将“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颁发祁阳县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该协会组建于2002年10月,下设21个分会。先后引进了“天龙香103号”、“天龙一号”、“天龙3号”等18个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的优质稻品种,实行无公害化推广种植。协会以平均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稻谷,农户平均每亩增收200元-250元。该优质稻在本县已种植37.4万亩,推广75万亩。该协会有48名技术骨干常年负责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会员和农户20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7万份,集中授课和技术讲座4248场次,解决各种技术困难和问题5000多个
(四)保障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
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举措。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有11个村民组,农户410户,2001年的人均年收入为1930元。2002年,村里注册成立了“湘潭县青竹生猪产业发展协会”和“湘潭县青竹水果蔬菜产业发展协会”,到2007年,人均年收入由2500元增加到8480元,增加了3.4倍;其中养猪收入由380元增加到5700元,增加了14倍。
二、湖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支持
2006年1月,湖南省颁布了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信贷服务,用地、用电和农产品运输以及项目申报,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近两年来数量在不断增多。财政支持也处于试点摸索阶段,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不断出现新情况、暴露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扶持资金增长速度较快,但直接支持资金总量相对较少
2007年,中央及省财政共投入1700万元,比2006年增加1.6倍。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2006年投入100万,2007年引资世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创新基金4700万。相比其他省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浙江省2001年拨出500万元支持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组织,2002年扩大到800万元,2003到2006年,分别安排了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6000万元;江苏省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资金也从20004年的500万元扩大到2006年的2000万元;云南省2004-2006年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支出455万元,2006年就拨出2000万元支持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组织。
(二)支持硬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多,支持软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少
在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总量不多的情况下,在投入的比例上也不协调,大多仅倾斜在完善基础设施上,而对技术培训、品牌宣传、风险基金等一些软件建设的投入甚少,甚至没有涉及,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县乡财政支持资金相对较多,省市财政支持资金相对较少
2007年湖南省澧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个,其中获得财政支持的共3个(农业部扶持的1个,省财政扶持1个,地市财政扶持1个,财政部扶持的没有),获得财政扶持金额93万元,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5万元,省级财政扶持资金34.5万元,地市县财政扶持资金44万元其他扶持资金9万元。2007年全省市县两级共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专项资金1514.3万元,比2006年增加15.9%。其中,益阳、郴州、衡阳、永州、张家界、邵阳等市增长率在20%以上。
三、财政支持湖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在资金扶持数量上要具有整合力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一是整合各相关部门的资金,如各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林业、渔业、畜牧业部门的资金;二是整合各相关用途的资金,如专项资金、产业化项目、综合开发项目、以及与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支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体制上,宏观层面可通过省政府农村经济领导办公室和各地农村经营管理局进行管理和协调。在提高支持资金投入总量,坚持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原则基础上,扩大财政支持范围、支持对象。微观运作上可充分发挥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项目进行管理的特点,利用资金和项目优势,发挥综合协调功能,主动搭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采取资金分配与项目效益及资金管理情况挂钩的办法,使财政支持的项目切实在农民专业组织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上落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更好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在资金扶持方向上要形成引导力
1、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建设。财政扶持一方面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流人才,引进人才回乡发展创业。2008年12月初,根据湖南省统计局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被访家庭中,有24.6%反映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目前已失去工作返乡,有7%反映目前失去工作还在找工作。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返乡农民工的投资能力更强,且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信息、经验,他们的返乡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使得人才、资金、技术引得进、留得住。另一方面要加大关系目前农村发展需求的各类培训班建设以及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在培训中除进行实用技术教育外,要宣传产业政策、市场理论及法律法规、合作社基本理论、合作社精神。
2、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品牌建设。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创名牌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创名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又适合地区资源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精准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的综合开发,重点强化名、特、新和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逐步推广精细、无公害的农作方式,使高效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化解农业风险是所有发达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手段。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同时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保障机制。然而,我国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均不足,市场处于失灵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保险的双重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特性,商业性经营难以成功运作。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农业保险,只能采取国家财政支持下的经营方式,组建和发展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同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保险法规和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农业保险提供技术基础并加强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
4、扶持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民合作组织相联结的方式。包括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建立优良种苗推广为主的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推广体系;以防治农业病虫害为目的,建立动植物病虫疫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以农业外向化为主导,建立以农产品加工、销售、需求,普及农业先进技术为主的信息体系;以农业标准化为依托,建立农副产品质量监测与监督体系。
(三)在扶持资金使用上要具有监督力
1、事前公示制度。财政扶持资金的分配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和项目招标制,确保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质量。要落实责任主体,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项目扶一个强一个。
2、事后评价制度。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发绩效评价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起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分配和投入机制。
3、事中监督机制。要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并实行“三专”(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做到机制健全,手续齐全,程序到位,并推行项目资金直达制,减少中间环节,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要建立约束机制,开展经常性的跟踪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财政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个案研究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6).
“幸福广东不是少数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如果没有广大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建设幸福广东就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在去年的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如是说。
“跛脚前行”,谈不上科学发展;“穷帽不摘”,难建幸福广东。这是长期以来,羁绊广东发展的痛处与难题。未来五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广东这个“中国经济大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把“穷广东”和“富广东”拉平之后,17.98万平方公里,辖2个副省级城市和19个地级市的广东省,将冒出新的增长极、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
“不均衡”制造“大麻烦”
2008年,广东省的“领头羊”广州、深圳、佛山三座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而东西两翼汕头、湛江、茂名等地的人均GDP只有3000到4000美元,山区五市的人均GDP更是少得可怜,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及肇庆的大部分地区只有1500美元左右。
到了2010年,珠江三角洲是全国首富之地,而粤东西北部相当于中国最落后省份水平。已连续20多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的“中国经济大省”内,却仍然有3409个戴着“贫困”帽子的村,仍然有37万户、157万贫困人口。
“富广东一定要带动穷广东。”长期关注广东发展的中央党校教授陈雪薇说,“穷广东穷到什么地步?贫苦户一个月也就一两百元;农民家连床都没有;农民基本住草房;吃得很差……”
穷广东究竟穷到什么地步,也是主政广东之后,最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2007年12月,到任广东不久的深入清远市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调研。“我到广东上任第一次调研来粤北山区,就是要表明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粤北山区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山区的帮助扶持力度。”和山区干部群众一见面,就说明来意。先后走进8户贫困农户家中,了解到他们一天三餐两顿是番薯,只能吃上一顿大米饭,一个月最多能吃一次肉时,面色凝重地表示,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大家尽快脱贫。
此后,又几次来到粤北,2010年3月,在河源,痛心地说,“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指出,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并以此把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落到实处。
“不均衡”,往往会制造“大麻烦”。2008年,广东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公布了《专家学者群体2008年十大关注问题调查报告》,在54个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贫富差距首次位列前十,排在第七位。
专家们指出,广东省收入贫富差距高达10倍,珠三角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财力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明显,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将越来越多。
除了容易产生不和谐因素外,一些“穷地方”还容易陷入越穷越封闭,越封闭就越难发展的境地。
“我们车子到了汕头的一个村庄,进去时过路费收100元,出来时收200元。在饭店点了一只鸭子,价钱却是头归头、脚归脚来算,结果吃了一只鸭子花了上千元。这样的地方谁还敢去?”一位东莞老板本来打算到汕头某村镇投资,但他去当地考察时,村民们的做法却令他望而却步。
汕头、汕尾、潮州统称为潮汕地区,是“省尾国脚”。潮汕人被公认为是“最会做生意”的,甚至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潮汕人重感情,重视人际关系,因此与不少企业和各级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导致潮汕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因为排外和封闭,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一直颇受“特区不特”的困扰,其经济发展速度不仅落后于同为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也落后于珠三角的平均水平,2001年,该市经济曾一度出现负增长。而汕尾虽然地处珠三角东岸和潮汕地区两大民营经济繁荣带之间,但经济却长期徘徊在广东省比较靠后的位置,人才流失问题也相当严重。
“既要输血,又要造血”
“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的‘内伤’,而‘双转移’战略正是在为广东多年地区发展不平衡‘破题’。在广东欠发达地区,‘双转移’战略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看来,广东的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就像广东的“寒极”,要变“寒极”为“热土”,“既要输血,又要造血”。
汪一洋所指的“输血”,是广东省实施的扶贫靶向疗法。2009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工作安排,全省3409个贫困村、37.2万贫困户、155.8万贫困人口均落实了帮扶单位和责任人,5662个帮扶单位共派出3451个工作组、1.15万人进驻贫困村,并制订了帮扶规划和措施,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
通过“输血”,2010年底,广东省已有15.7万户、69.3万人脱贫,占贫困户数的42.1%、贫困人数的44.5%。到2011年底,全省被帮扶的37万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比2009年增加1916元;其中31.5万户贫困户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
在今年4月举行的广东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广东的扶贫工作需要长期化、上水平,必须把一些好的扶贫经验制度化。
汪一洋所提到的“造血”,则是指双转移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2008年5月,广东推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
“‘双转移’政策的配套文件中,其中之一是《广东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办法》,其中的主要任务是,从2008年秋季起,招收符合资助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各类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使其免费接受3年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项及以上技能后稳定就业。”汪一洋介绍,“这样,就能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了。”
“输血”与“造血”的并驱,在一年之内就见到成效,2009年1至5月,尽管广东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各山区市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珠江三角洲和广东欠发达地区差异在缩小,粤东四市更是逆势上扬,GDP增速达到9.2%,在全省四大区域里增速最高。
2011年,广东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终于显现,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近8年来首次低于3倍的警戒线,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5年的0.7559缩小到0.613。
从“升级”到“生极”
去年年初,撰文阐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理念;今年的党代会工作报告中,再次用较大篇幅强调“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性。未来五年,这仍然将是广东齐头并进的两大方面。
当“穷广东”与“富广东”的差距逐渐缩小,转型后的广东,也将实现从“升级”到“生极”的蜕变。
5年前,调研的第一站清远,如今正处在实现二次跨越的关键时期,这里一头紧邻珠三角核心区,一头接壤国内市场府邸,地处珠三角与内地市场的结合部,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清远自信地说,我们就是“桥头堡”!
有“桥头堡”底气的还有汕尾,汕尾市市委书记郑雁雄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汕尾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全国各地更多的人才向汕尾靠拢。正在顺利推进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了463平方公里,给了合作区未来发展足够的空间。”在郑雁雄看来,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对发展汕尾经济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堪称为打通汕尾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
与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一起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却较为“落寞”的湛江,则再次发力,打造“挺进东南亚的桥头堡”。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后,湛江对东盟出口贸易额激增,“桥头堡”效应已经显现。
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告诉《小康》记者,目前湛江正奋力打造“五大、五新、五特”产业,即“大钢铁,大石化,大纸业,大旅游,大物流;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特色农业,特色家具,特色家电,特色食品,特色文化”。
对于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合资项目和宝钢钢铁项目这两大被寄望于能够促进“粤西崛起”的重化工业项目,王中丙表示,这两个项目的进展目前都非常顺利,另外,湛江市政府为这两个项目打造的配套工程也基本完成。“比如投资近40个亿的鉴江供水工程,把淡水输送到东海岛钢铁项目安全水池和红星水库,全长39.46公里,今年年底就可以供水了;投资21个亿左右的东海岛跨海大桥以及疏港公路,大桥在两年前已经投入使用了,疏港公路今年6月可以全线通车;茂湛铁路今年年底可以通车……”
湛江也是调研次数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希望湛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努力实现“五年崛起看湛江”的目标,并强调要“通过湛江崛起带动粤西发展”。
如果说清远的转变,能够加快粤北地区发展的脚步;潮汕人的豪情,能够激发粤东地区奋进的步伐;湛江的崛起,能够加速粤西赶超的动力,那么珠海模式的逐渐成型,则是广东一个个新增长极上颇具活力、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兴奋点”。
“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珠海的城市定位曾经在摇摆不定中错过了几十年,除了定位失误之外,“珠澳合作”长期无实质进展也是珠海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珠海在反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出路。
2010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千呼万唤始出来”,大桥在三地中扮演“一国两制交汇点”“粤港澳合作结合点”的重要角色。珠海将调整规划,以便交通、产业布局和旅游等方面能够与港澳地区衔接。港珠澳大桥和横琴新区成为了珠海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横琴,号称为珠海特区中“比特区还特区”的地方,此时,推土机、挖掘机等机器轰鸣,建筑工人正顶着南方的烈日,干得热火朝天。
“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十字门商务区项目都已现雏形,但建筑主结构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封顶。”参与建设的广东省水电水利三局建筑工程师张明告诉记者,近一年以来,他们主要是在建横琴交通主干道,横琴片区首期17条总长超8.5公里市政道路动工建设,目前已累计填土200多万方,完成大部分软基处理工程,地下构筑物施工,今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分批次完工,今年年底除330米高标志性塔楼外,其它所有建筑单体实现结构封顶。
毗邻港澳的横琴岛相当于一个类似于香港的“自由贸易区”,从境外进入横琴与生产有关的货物实行备案管理,给予免税或保税,而设在横琴的企业之间货物交易将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比特区更特区”的优惠政策,给经济发展一直低迷的珠海注入了强心剂。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与澳门方面建立了澳大校区、中医药产业园、政策交流三条直接沟通渠道,在建的澳大校区、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珠海市委常委、横琴新区党委书记刘佳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珠海还用200万年薪从新加坡引入了一位高科技人才。
珠海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可圈可点的,早在10年前,珠海市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珠海市环境保护“八个不准”的规定》,规定不准建设有大烟囱或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市内的噪声不准超过四十五分贝,等等。
珠海独到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成型。去年4月,到珠海进行专题调研时说,“珠海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最辉煌的时期还没有到来,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努力努力再努力,抓紧抓紧再抓紧,真正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的珠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