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0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培养 兴趣 数学
数学源于实践,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时起步又随着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一切生活、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但是数学又是比较枯燥、单调的,数学中的数量、时间、空间等知识,是幼儿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常听见教师在感慨:数学活动真不好组织,孩子们总是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开展数学生活课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一日活动中萌发兴趣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十分惊奇的口吻告诉幼儿: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好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带孩子观赏生活中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哪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
二、在各种游戏中,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苏联教育家普鲁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寓数学教育活动于游戏之中,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巩固认识10 以内的数量,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找朋友》,这样,胸前标签是数字10 的幼儿就去找标签是实物图片 10个蜜蜂或点卡是10的幼儿做朋友。寓教于乐,真正体现了教师和孩子是“玩”“数学”而非”“ 教”数学,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合理的融于充满情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学得更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纲要》指出,应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教师可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生活。因此,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及手段: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揪尾巴》等,让幼儿练习数数、比较谁揪的尾巴最多,如果不懂得数数就体验不到比赛的乐趣;在角色游戏(超市)中的买卖游戏,让幼儿通过买卖、找钱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关系、复习加减运算;在结构游戏玩沙、玩水中,幼儿用不同形状、容量的杯子、碗等容器装水装沙,通过探索感知量的守恒,也体验了其中的乐趣;在“过生日”的活动中,引导幼儿等分蛋糕、等分苹果等食品,并把等分好的食品与同伴分享,每人一份,需要怎么分呢?在这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等分的作用、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活动因有了数学而变得有趣、新奇,也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体验到数、形、量在活动中的乐趣。
四、在运用中培养兴趣
《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数学活动或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互相影响、启发、交流,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例:在《买图书》的数学活动,通过让幼儿拿票乘车(两张车票上的数字合起来必须为10)──买图书(10元可以买几本书?)──分享,在活动中幼儿必须运用到10以内加减的数学知识,如车票应凑齐10才能上车,而买图书时应买价格是10元或10元以下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在认识人民币的活动中,通过开设专卖店(1元、2元、5元的专卖店),让幼儿带上10元钱到超市购物,让幼儿在购物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中使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摆脱了数学枯燥、单调、抽象的现象,在运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笔者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何教幼儿学数学呢?绝大多数幼儿对玩具、食品、游戏等很感兴趣,但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比如,在教孩子认读数字时,可以用棋子、饼干、糖块、葡萄玩具等作教具,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一次教一个数字,解释数字的形状,帮助孩子记忆。通过举例,帮助孩子理解。当教到“5”以后,也可以用钱币(硬币、纸钞)作教具,孩子们都喜欢动手操作,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进行数学的学习。如许多孩子喜欢将东西弄倒,也喜欢拿物体拍水,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动作融合在互动游戏中。玩水时,你可以将三个玩具动物或人物卡通在水池边一字排开。然后,你数它们的个数,并逐个将它们推入水池,当一个卡通潜入水中时,和你的孩子一起做减法:“一个潜水后,还剩两个。”第二次做该游戏时,你可以向小孩指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第三,并增加个数。这些游戏将增加小孩在数字、数数、数量、序数排列和减法方面的经验。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所以,掌握了方法也是可以设计出新颖的活动来。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大小物体排排队时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小朋友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有的游戏是百玩不厌。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的时候,我创设娃娃家的环境,让小朋友以角色的身份给生活用品进行匹配,如茶杯和牙刷、笤帚和畚箕等,小朋友在游戏中进行匹配玩得非常开心,同时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三、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幼儿在操作中认知得比较快,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新《纲要》在科学部分特别提出的一点要求即“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动手操作材料时,能引起其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因此,数学活动应尽量地从幼儿操作开始,活动的整个过程亦应以幼儿操作为主,在教师的明确语言的启发引导下,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并获得经验,然后教师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再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达到帮助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幼儿在教师准备的足够的、有层次性的、多样性的操作材料中会反复练习。幼儿在刚刚学会某个技能,或者刚刚领会某个概念时,会自发地产生反复练习的需要,找到问题,并想好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类活动的材料要有实物、图片、符号三种层次,以此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因为幼儿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由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能动手操作的实物,如花片、豆子、钮扣、小棍、啤酒瓶盖、石子等。第二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实物图片或原点图片,如幼儿《计算》用书配套提供的实物图片和圆点图片。第三阶段是符号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数字符号,即数字卡片。
陆克俭:从世界发达国家幼儿教育发展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从国内一些著名幼儿园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观、儿童观的进步与创新,教育环境创设与教育方法的革新等,都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密切关联。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一个最大特征。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正处于加大投入、提高品质、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落实学前教育“国十条”要求的“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过程中,一些地区过度重视房舍、操场、玩具等硬件的投入,忽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轻视数字设备和系统添置与构建。所以,在大力新办和改建、扩建幼儿园时,我们需要在幼儿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避免步入室内外设备环境“城市化、教育技术手段“乡村化”的低水平发展模式。
我认为,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落实与普及,将会有助于学前教育“国十条”、“公益普惠”方针的落实。
首先,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化幼儿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办园水平,满足市民对幼儿教育不断提升的要求,必须加强走现代化幼儿教育的道路。一所现代化、高质量的幼儿园,如果没有一套以网络平台,将办公终端电脑、教学终端多媒体电视、互动多媒体触摸白板、安全监视系统、媒体终端DC、DV等构建起来的教育信息技术系统,是名不副实的。一所新幼儿园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教育信息设备与系统的构建应该占硬件投入的五分之一,因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前教育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其次,在实现入园机会、优质教育机会的相对平等方面,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将改造传统的管理和教育,这对幼儿园管理者思想、方法、效率的不断提高,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进步与革新,对优秀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传播与运用,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前教育方面推广落实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大面积、大幅度地提升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水平,缩小不同等级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促进广大幼儿园办学水平的平衡发展,从而扭转“入好园”的困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对当代幼儿都有哪些影响?
陆克俭:“网络时代”对当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别是智力开启和发育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开始玩弄鼠标、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电脑上网了,他们的大脑里接受了海量的图、文、影像、音乐等信息,他们大脑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都得到了丰富的刺激,获得了良好发展。相比“小人书和收音机时代”偏重单一的视、听觉记忆型的幼儿,生活在网络环境下的幼儿,他们的大脑活动多是视觉、听觉、运动觉联动型,在他们的思想中形象更加丰富、想象更生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更强,懂的知识更多、动手能力更强、语词表达更丰富,情感表现更多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如何看待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定位以及它与中小学信息化之间的差异?
陆克俭:学前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信息化的确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由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决定的。中小学阶段,儿童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其活动中心是学科教育;而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和行为的社会化是主要目标,其活动中心是生活教育。
我认为,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三个独特之处:
一是,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平台的终端设备上强调师生互动合作。例如,教学终端设备采用能够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的电子白板系统,选择使用那些能够互动的软件和有触摸、点击特点的教学课件。
二是,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多媒体库更加广泛和丰富,古今中外,生活、教育方面一切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社会知识,儿歌、童话、故事,舞蹈、游戏、歌曲、图画的影像、图片、动画、音乐资料都包含在内。这些资料使用者可以是教师、家长,也可以是幼儿。
三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尤其重视家、园之间的沟通、互动。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尚不属义务教育,所以取得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的认同和信任,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更好地通过网络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中的生活、学习、活动以及表现,如何快速地掌握家长对教师、幼儿园的意见,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曾经谈到过,未来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会迈向手指触摸的时代,为什么“手指”会成为这一领域的大趋势?
陆克俭:以往的信息数码终端设备操作需要用固定的编码键盘、繁琐的操作程序来进行操作,这束缚了幼儿运用电子终端设备了解世界、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电子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价格的下滑,特别是触摸屏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触摸学习软件的配套开发,将为当代幼儿探索世界、获得知识、交流思想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明天,触摸屏平板电子产品将以教学设备和学习终端产品“触摸平板”进入幼儿园,幼儿通过手指的触摸点击就可以自如地进入他们想要了解、思考、交流的世界。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育;数学意识;寓教于乐
我们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终身制教育”,而作为终身制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则是属于这个开端的最重要一环。同样的,作为未来的这个“最重要一环”的授业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则是这一环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个时代进行学前教育的数学教学,既要针对与其他年龄段不相同的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还要考虑到经济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抛弃那些陈腐老旧的理论和思路,然后还要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能力进行基础的夯实,使其在“起跑线上”不会落后于人。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例,从幼儿数学意识的意义以及如何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抛砖引玉,和同行们互相讨论,分享经验。
一、幼儿数学意识的意义
1、幼儿数学意识的定义
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专家和学者得出了一个共识,那就是,3岁以前的儿童对思维活动进行感知和完善;3至4岁的儿童则可以使用“联想”和“经验”,也就是依靠自己头脑中所产生的表象和对于具体存在的事物来展开自己的思维;而5至6岁的孩子虽然仍然使用形象思维来完善自己头脑中的意象,但是在这个时候,抽象思维的雏形已经开始融入他们的思维之中,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以及推理。由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感性意识在幼儿的数学意识当中占有一个主要的地位,处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意识也是表现在对于周围直观事物的感知中,而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则存在感较弱。也就是说,学前教育所针对的幼儿数学意识,就是指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使他们领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数和形以及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并能使他们自己自觉地感受和使用这些关系,并配合上简单的数学符号、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意识。对于学前数学教育来说,学会写抽象的数字、学会做出抽象的简单加减法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而真正的意义是让孩子不仅通过学习和引导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自信心,还要培养他们通过数学思维思考探索周围的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价值。
2、学前阶段孩子数学意识的发展过程
对于学前阶段幼儿的数学意识发展的过程,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就认为,因为儿童所具有的一些比如充满好奇心、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喜欢群体活动、喜欢游戏、对户外活动十分热衷等特点,是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在与这些事物的接触中产生了出来。综合了陈鹤琴以及一些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简单的数学现象进行了自己的感知,同时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独有方式(比如玩、抚摸、疑问、探究等),在“润物细无声”中认识了各种数学知识。孩子从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数学思维的培养,比如对物体大与小的比较;对于玩具的排列;对于物体的相同和不同进行感知;还有通过每天黑天白天的转换以及喝奶吃饭时间的不同,来面对时间概念的感知……数学已经变成了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日常行为,孩子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并发现出这些世界的美。
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想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直接纸上谈兵,单纯讲解数字是不可取的。如果想要使数学思维影响到孩子我们就必须把数学融入到社会中、生活中,使周遭的生活环境变成数学课堂的一部分,对孩子进行“浸泡式”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通过编故事,使学生在“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通过编故事,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在津津有味听故事的时候学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维。比如说讲《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插入如下问题:“第二天早上,白雪公主起床之后发现七个小矮人只剩下了三个,其他人都出去砍柴挑水去了。小朋友你们猜一猜,一共出去了几个呢?”这样就比单纯地讲解7-3=4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是大班的孩子,老师则可以把故事难度变大:“第二天早上,白雪公主起床之后发现七个小矮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有两个小矮人到森林里面去砍柴去了,有一个到河边挑水去了,还有一个到草地上捡蘑菇去了,剩下的小矮人则在屋子里面打扫房间。那么小朋友们,留在屋子里的小矮人有几个呢?”这样就直接引入了连减法的概念。再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每天上课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等回忆来引导孩子们学习看钟表,使学生对于时间这一部分的印象得以加强。
2、通过游戏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种解放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也是适用的。只有将抽象的数学融合在游戏之中,才能使得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超市”,让学生们选出一两个人扮演收银员,其余人扮演顾客。通过对货物的买进卖出、讨价还价,学生可以对金钱有一个直观的掌握,进而潜移默化地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同样都是掌握加减法,老师更可以组织一辆“小公汽”,选出售票员和乘客,通过对乘客上下车人数的加减、收银数量的大小,来加深记忆。
3、在生活中使用数学思维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
学前教育有很多科目,不可能一整天都在上数学课,但是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手段进行数学教育的培养。比如,把孩子们的桌子上贴上带有号码的小纸条,使学生迅速适应掌握百位以内的数字顺序;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父母的电话号码,培养他们对于数字的敏感性;在讲台前面挂上指针式的石英钟而不是电子钟,鼓励学生多多看表,熟练掌握时钟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转化为数学的场景,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教育,培养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并不复杂,也并不陌生”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热情,思想上则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进行转变,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部分,它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强调创设条件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加深体验并围绕生活实际展开,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幼儿获得数学启蒙知识的源泉。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把它作为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数学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四、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五、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数学
数学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而艺术是生动有趣的,许多艺术的形式是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很好的方式。而且艺术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而这种愉悦的情感,又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更亲近数学。例如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幼儿欢迎。它以欢快的节奏、优美的韵律吸引着幼儿。在小班数学教学活动《敲响小鼓》时,我把《一二三四五六七》这首儿歌放入课堂中,让幼儿“唱”数学,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熟练地掌握技巧。学念儿歌“鸡妈妈数小鸡”来巩固1―5数数,并感受学习的快乐。又如:歌曲《亲亲热热一家人》,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让幼儿知道家里的家庭成员,有三口人、四口人或五口人,学习数的概念。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及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各领域互相渗透。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适当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的欲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雅娟.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学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本节课在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教师通过“合作闯关”“更上一层楼”“数字迷宫”,让学生在游戏时进行合理推理、分析、判断,采用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作为一节数学活动课,课堂中的趣味性是最能打动学生的。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做游戏,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领略其中包含的数学文化。
儿童在上小学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会随着父母外出购物等等。很多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初步观念,但是这些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对于观察到的事物不能很好地进行推理判断,数学思想方法处于形成积累的过程中,运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有很大的障碍。
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调研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按一定规律填数有一定的数学经验,但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比较缺乏。对于相对复杂点的填数活动,不能进行比较有效的推理和判断。
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三个填数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会思考,主动与人合作交流。在填数游戏的变化中,适当地孕伏下一环节,使学会的思S能力不断增强。
在观察格图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已经填好的格子图,发现填数游戏的游戏规则,以加深其对游戏规则的理解。
在合作闯关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则进行填数游戏,在游戏中不由自主地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填数游戏的规律。然后通过基础练习和发散练习两个填数游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填数游戏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在不断变化富有挑战的填数情景中的积极思考,潜移默化地进行数学能力的锻炼,也为下步“更上一层”进行了孕伏。最后出示例题,给出游戏规则,学生在小组中尝试填数。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完成填数游戏,让学生初步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走数字迷宫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数字玩迷宫,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
基于低年级孩子乐于游戏,动手操作的热情很高,以及他们的年龄特点,我依据填数游戏的特质,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旋律。
一、发现规则,让孩子们知道如何玩
在课堂的开始就开门见山地引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玩游戏的。接着学生自主发现填数游戏的游戏规则。学生观察时发现填数游戏中有两条规则:(1)每个空格里只能填一个数。(2)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不能重复。学生收获了观察结果之后,老师的温馨提示,旨在让学生关注规则,引发填数游戏如何填的思考。以孩子的发现代替老师的讲解,唤起学生运用规则、解决问题的热情。
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对话感强,学生对于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也能够很好地使导入环节与探究环节形成一个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运用发现的游戏规则,让学生能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这体现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合作者,教师具有主导的作用,尊重与信任学生,要使学生会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敢于放手让学生深入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在课堂上放手,先以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确定填数的方法。让学生的讲解,引起同学们对先填哪个数更好的思考,使学生把游戏规则和如何更好地完成游戏结合起来,体会出玩游戏的方法,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情形。
三、在不断变化的填数情景中,让学生感到好玩
数学是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填数游戏的乐趣。在不断变化的格子图中,学生不断地挑战着自我,感受着成功的快乐。
四、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
参考文献:
自2006年意大利波里文化项目诞生以来,它的数字故事工具已被超过7620名包括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使用,年复一年开展。在意大利的传统学校环境中,历时数月,被应用于日常的完整的班级活动。
波里文化项目是一个意大利的学校竞赛,它要求班级在不同的科目中完成多媒体叙事,这些多媒体故事必须使用“1001故事”——米兰理工大学HOC实验室发明的一种流线型创作工具来进行制作。这种叙事格式基于两层结构:(1)短故事,由若干个标题构成(通常建议四到七个);(2)长故事,由附加上子标题(建议三到五个)的标题构成。在“1001故事”的教育版本中,每个标题或子标题由音频、文本及一段序列显示并与音轨同步的字幕图像组成。而专业版本还支持其他媒体,如动画和视频。
这个平台方便、简洁并支持多渠道输出。它是基于网络的,支持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去定义及更新叙事结构,并能轻易满足媒体单元的上传,如mp3、jpg图像、文本。通过在小学中的观察得知,它的平均学习时间为20分钟。一旦叙事完成,将会启动作品的发行(由米兰理工大学管理),立即产生同一叙事的好几个版本:网站版、播客版、CD-ROM脱机版(可以被学生及其家庭使用)、手机版或标准电话版(只包含交互音频)。
在第一年(2006至2007年度),此项目的比赛只针对高中。当时我们认为,这种任务对于更小的学生而言太难了。然而,一所小学用一个“自愿提交”的作品证明了他们的成功。因此,在2007至2008年度,竞赛也对小学和初中学校开放了。此后一所幼儿园“自愿提交”了一份作品,所以2008至2009年度,各学段的班级都参加了进来。下表显示了参与班级的数据(对应于约17100名学生)。在最初注册的参与者中,有75%的学生完成了任务,50%的学生提交的作品参加了竞赛(评奖过程历时将近2个月)。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定量和定性数据对它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包括对数字故事的团队分析、对教师的在线调查(大约有60%的教师每年都会参加);焦点团体及半结构式访谈,分别涉及参与教师的10%和5%。在对当地一所小学长达三个月的情境调查中,我们的团队成员在教室或计算机室里与24名10-11岁的孩子及他们的教师一起工作并对他们进行了观察。学校中成功采用数字故事的条件
要在一个班级中介绍像数字故事这样的基于ICT的活动,首先需要一位坚定的、有开创精神的教师。教师通过有效的工具、良好的组织和适当的方法将使这个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在故事创作中,团队的组织、任务的分配和动机都是至关重要的成分,而必要的工具则是促进教师有效参与的相关因素。在我们的例子中,使用“1001故事”已经证明了它的易用性。同时,我们收集了一些班级作品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在线数据库,通过它建立精确的指引和案例的示范。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作品已经产生了其他作用,如被用于课程介绍,作品“罗马帝国时代的米兰”(图1),就在班里用来讨论罗马的文明。
现实生活语境下共事的抛锚故事
来自于全班分享的真实生活经验的故事更能激励学生们参与。在波里文化项目中,大多数来自于各年级、学校的故事是根植于整个班级所进行的真实生活经验,如旅行、参观、探索或科学实验。例如,波里文化项目2008至2009年度的一个小学获奖作品是基于森林地区的班级旅行。在此案例中,学生们虚拟了遇到神秘生物的神奇虚构故事,而真实的经验为整个叙事创造了强大的背景。
在我们看来,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会激励参与者选择现实生活环境建立一个叙事:(1)在波里文化项目竞赛要求中,集体项目胜于个人故事,这个条件强烈需要分享共同经验作为参考;(2)攒隋境学习理论的解释,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其发生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作用结果,因此,选择真实的生活经验将促使学习真正地产生。
例1:主持人:参观文化遗产的设置(小学)。为创建“罗马帝国时代的米兰”(图1),一个班级10-11岁的学生参观了当地考古博物馆和在米兰市的一些相关景点拍照、绘图并查找了关于罗马城市历史的解释。这个故事叙事的经验产生了长久持续的效果:在与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中,他们强调,两年后他们仍然记得关于它的一切!
例2:主持人:“石头,鹅卵石和岩石”报告了课堂上完成的艺术实验(图2)。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教导幼儿园的孩子们将石头转换为精美艺术品结构的应用。这个项目的结果显示,即使是非常小的孩子(5岁)也能参与数字故事活动。
叙事是多元化的
一个“有效的”叙事工具必须在易于使用和不扼杀使用者的创造力之间取得平衡。由前所述,“1001故事”显然相当“严格”:信息架构是固定的(一组主题和副主题),用户可以插入的内容类型也受到限制(文字、图片和音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收到了一些带着不同“诠释”的作品。例如,来自欧洲的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提交的版本显示,仅使用黑色和白色铅笔也能创作出一个杰作。
例1:“打破规则”:马戏团(小学)。“马戏团”,是基于一个为期一年的学校活动,用数种方式“打破”了我们的准则:(1)音频极短全部少于10秒钟,尽管建议长度是一分钟或更多;(2)在音频中,学生们不是在“读”叙事而是像“有经验的演员”一样扮演角色,(3)每个主题只有一个图像,取代了我们的准则中所建议的4-6张图像。因此,叙事的节奏相当快。然而,结果是一个具有引人人胜风格的漫画,孩子们用他们发明的字符集制造出动画效果
例2“意想不到的内容”:“爷爷,和你在一起”是一个扎根于为帮助专门社区中孤独老人的学校项目的叙事(图3)。不同于大多数的传统叙事,叙述的结尾介绍了一些老人写给那些访问他们的孩子们的“音频信”。这个意想不到的内容非常地感人。
由波里文化项目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一,学生们参与了多项活动,如聚集想法、组织团队、设计情节、编写稿本、录制音频,选择及调整图像;其二,学生们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超过了正常学校活动所提供的。
在波里文化项目中,我们每年都针对教育的效益开展具体的研究。我们用两个宏观指标来测量其对学习的影响: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在波里文化项目这三年中,总共有318名成人教育者参与了这项研究:第一年有55名,第二年有110名,第三年有153名,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在第三年故事叙事经验总结的末尾,我们对在线提交给教师的网上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我们确定了教育效益的列表,并要求受访者:(1)在一个类似的问题上比较其付出的努力,评估在波里文化项目中获得的效益与在“正常”学校活动中获得的效益的对比结果;(2)比较教育的整体影响。项目用里克特量表收集了各类针对不同效益的自由评论,并为目标的分析进行了编码。
评估表明,76.5%的教师认为整体学习的影响效果是最佳的,22.2%的教师认为是良好的(与传统活动对照得出)。研究显示,77.6%的教师认为波里文化项目比普通学校活动更能显著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67.3%的教师强调学生对他们的故事中所涉及的不同主题的逻辑联系和关系产生了更好的理解。另外,所有教师(67%打了5分,33%打了4分)发现,“1001故事”是培养媒介素养的一种非常有力的工具,即能够利用新技术“有效地创建、使用和交流信息”。
一位教师说:“孩子们有机会使用他们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交流他们的经验。”有些教师则强调在涉及儿童身心障碍的问题或被团队孤立问题上数字故事所产生的效果。一位教师提到:“在我的班上,有一个诵读困难的孩子。他15次甚至20次试图记录下他个人的部分而不想放弃。全班站在他周围欢呼,最后他成功了。”一名教师甚至宣布了他使用波里文化项目经验的意图:“使其他教师理解,使用多媒体能使那些通常比较乏味的主题变得有趣。”
用技术支持孩子们的叙事和故事创作的价值已经被一系列的研究所证明,而且已经被大批的创作工具所应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潜力的工具:KidPad是一种允许孩子们在二维缩放空间里,通过使用绘画、打字及为优化同步协同输入的超链接功能(如使用多个鼠标)实现同步合作式数字故事创作的工具,它对有形接口的增加和手势识别技术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并研制出了能支持较大团队合作的“魔毯”;StoryMat和POGO项目探索了如何使用操场的隐喻来实现孩子们在故事创作中淘气的合作;2D或3D虚拟环境中同步远程协作式的数字故事创作也已经在例如FaTe2、MOOSE Crossing或MyStoryMaker项目中得到了应用;而PUP-PET则是一个专为孩子们设定的、使用虚拟环境作为戏剧作业的教学基础的案例;Emergent Narrative(简称EN)淡化了作者和使用者之间边界的叙事发展的方法,它是指由人物之间的互动来决定、由用户的选择来控制其叙事演化的故事。
关键词:“教科研资源库”;农村小学;数字校园
在这“信息技术搭台,知识经济唱戏”的年代,“教科研资源库”的构建对解决素质教育僵化、僵硬的成分,把素质教育转化为鲜活的、可交流的教育内容,实现“互动”,推动教科研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目标,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的良好风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我校“教科研资源库”的构建进行认真思考。
一、“教科研资源库”构建的主要内容
作为农村小学,“教科研资源库”的构建要立足本校财力、物力、人力实际,遵循“实用、适用、用好”的原则,不在设施设备上盲目攀比,要着力抓好课题及科研资源系统、教研资源系统、网络课堂资源系统和地域文化资源系统四大工程建设,真正让教育装备“请进来、用出去”。
1.课题及科研资源系统
积极进行各类课题研究,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于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搭建校园信息平台、视频点播平台、校际研修网络平台、家校联系平台、智能办公平台、电子图书系统等,为每位教师开辟个人空间、各学科组组建研修群组,每人一个账号与密码。教师可以在办公室、家里的电脑上,甚至是智能手机上等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进行网上研修、写作、浏览查阅教学资料,实现网上办公与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云办公。通过网络研修平台的后台管理,学校可以了解全校教师的常规工作情况,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力度,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
2.教研资源系统
学校着手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库和教师网络研修系统,完善校本研修平台。加快发展校际网络研修共同体,鼓励各教师开展争鸣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圈子群组、个人空间建设和应用。借助数字校园平台推进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搭建城乡学校校际间的交流研修平台,发挥学校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各校教师专业水平共同提高,保证和推进农村学校的教学发展。
3.网络课堂资源系统
这里的网络课堂资源主要是指讲授型网络课程。它是指以一门课的课程讲授为对象,借助特定的工具,将教师上课的视音频信号、教师上课用的演示文稿或软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讲解备注等多路信号合成一种高级流媒体,形成独立单元的网络课件,并分章节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一门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此类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再现教学情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地域文化资源系统
为了体现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我校还将创建地域文化系统。一方面组织学生登陆浙江省东阳市的有关网站,了解家乡历史和当地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将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家乡・家景・家人”系列专题,组织学生开展画一画、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家乡的活动。把爱家乡教育通过赏家乡景、读家乡史、夸家乡人、说家乡事、写家乡情等活动展开。学校将多方采购收集“家乡人写的书”及“写家乡的书”,放置校园网“书吧”专栏上,供学生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与表现能力,更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家乡的魅力,升华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科研资源库”构建的主要问题
(1)“教科研资源库”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总体规划中尤其要注意各种各样规范的建立,包括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
(2)“教科研资源库”构建的重心是资源的组织和充实,资源建设工作量大,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大。
(3)“教科研资源库”的构建,需要包括各级教职工在内的观念的变化、素质的提高。而人的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4)“教科研资源库”的构建还需要一支具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我校把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为这支技术队伍的中坚力量。
三、“教科研资源库”构建的主要措施
1.加大投入,提供设施保障
本学年,我校共投入30余万元进行数字校园建设。目前,我校已配备了一个全新的一体机机房、一个简易的录播教室,每位教学一线教师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此外,我校还创建了独立的校园网和服务器、学校OA办公系统,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设施保障。
2.加强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1)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职工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我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应用的校本培训,还邀请专家进行多媒体应用的讲座,使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2)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2013年,我校引进信息技术专职教师1名,全程负责数字校园建设。同时我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特别是近三年分配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微报告”和“数字故事”展评活动、课件制作比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竞赛等),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3.用好资源,实现成效最大化
我校以“主动做、扎实用、做成效”为基点,不追求“高大上”,以“适用、实用”为主,实现“让农村孩子同步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目标。新建一体机机房和录播教室,切实优化了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建起开放式阅览区域,方便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通校园电视台,实时更新校园新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现学校教学、科研、办公、管理和学术交流提供一流的网络平台,将学校建成一个统一规划、结构合理、高速通畅、资源丰富、安全保障的共享型数字校园网络平台。
4.分项目、有步骤地进行资源库的构建(见下表)
总之,农村小学“教科研资源库”的构建,一方面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教科研资源库”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Z].2000.
[2]罗廷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02).
关键词::幼儿 适应性课程 数学教学 研讨
幼儿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目前,幼儿园数学活动多是数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技能的传统灌输,重机械记忆和训练忽视对幼儿数学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如何开展幼儿园适应性课程实施教学活动,本文从注重数学环境的开发、创设和利用;幼儿数学教学的组织宜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及故事化等方面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活动。
一、注重数学环境的开发、创设和利用
《规程》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数学环境的开发、创设和利用的首要依据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方向。
不同的数学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幼儿园的数学环境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周围环境中自然存在的的隐性环境。二是教师根据数学活动目标有意识创设的显性环境。幼儿园中自然存在的隐性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因为幼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学习的,教师应善于发现、捕捉教育契机,灵活机动地利用环境中提供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知识,使幼儿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而教师根据数学活动目标有意识创设的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引导性、互动性、流动性等显性环境,则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原则,幼儿是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数学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使幼儿在与同伴、环境、教师的相互作用中,汲取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并在个性和其它方面也获得相应的促进和发展。
二、注意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数学是科学中的一个奇妙的殿堂。但是,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思维训练比较严格。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幼儿年龄越小,越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幼儿对抽象、枯燥的领域感兴趣,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游戏是培养兴趣的有效途径。
如:引导幼儿比较6比5多1、5比6少1的数量关系时,组织幼儿玩抢椅子游戏。小椅子的数量是5,幼儿参与人数为6,教师击鼓,幼儿绕椅子跑,鼓声停止每个幼儿抢一把椅子坐下时,必然会出现一个幼儿没座位,引导思考得出结论。学习统计时,教师击鼓,让幼儿比赛在自己身上夹三种不同颜色的夹子,鼓停后,分别统计身上各色夹子的数量和总数量,然后进行各色夹子之间的数量比较,同伴之间的总数比较,为了增添趣味性还可以两人互换在对方身上夹或夹在桌子边缘。
三、幼儿数学教学的组织宜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及故事化
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学过程应是幼儿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是幼儿以游戏方式进行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
(一)、幼儿数学教学宜操作化
操作化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地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在“图形分类”的活动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给每一个幼儿一组图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幼儿就能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分类的感性经验。
(二)、幼儿数学教学宜生活化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实施,首先应该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幼儿数学教学宜游戏化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指导把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融于各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如复习10以内的加减口算及单数、双数时,笔者设计了“翻卡片”的游戏。笔者让幼儿在排成两列时,反面向上的10张数学卡片(一列是10以内的单数:1、3、5、7、9,一列是10以内的双数:2、4、6、8、10)中翻了3个数必须是能列出四道算式题的相关数。这一游戏让幼儿按单、双数的排列规律去选择数,然后以列算式的方法对翻出的3个数做出判断。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幼儿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口算及单数、双数,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四)、幼儿数学教学故事化
幼儿教学数学故事化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摘要: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有目的性、趣味性、科学性、层次性以及多样性的操作材料。这样才能在操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幼儿的印象,并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本文笔者就幼儿数学活动中该如何选择操作器材做如下探究。
关键词:数学活动;操作材料;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65-01
在科学的领域中,数学活动较之其他领域相对困难一些,尤其是幼儿园数学活动更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满足幼儿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孩子们的亲手操作,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使其原本具象的思维向抽象性思维发展。那么,数学操作材料该如何选择,活动该如何设计才最合适幼儿呢?
一、活动区域概述
所谓活动区域主要是指幼儿园中的兴趣角以及活动区角,大部分是在幼儿园活动区域外进行设置,让幼儿在自由活动和主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经验,从而促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创设活动区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积极探究,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情感、认知水平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1]。因此,活动区域并不是进行简单的环境装饰,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当前幼儿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
二、幼儿园数学活动中选择操作材料的途径
(一)具有目的性
在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满足幼儿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孩子们的亲手操作,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使其原本具象的思维向抽象性思维发展。幼儿在学习中能获得什么样的经验,那些方面能得到发展是由材料本身结构以及特点所决定的。因此,选择活动材料应以包含教育目标,并对幼儿关键经验获取有帮助为主。如:在小班_展物品分类活动时,可以向幼儿提供“图形宝宝找家”、“喂小动物”等立体及平面图片的材料;在中班教幼儿认读十以内数学活动中,以数字棋、接龙卡片等材料为主进行教学。
(二)趣味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好玩、热爱探究是幼儿的天性,对遇到的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想弄明白。因此,数学操作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来选择,并且操作方便、形式多样以及色彩鲜艳,将数学内容融汇到操作游戏中,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在玩乐中学习。如在教幼儿“按形状分类”时,可以将贴纸中动物的嘴巴制作成各种形状贴在纸盒上,小朋友则根据形状喂小动物吃饼干,以此形式进行分类教学,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不仅能吸引幼儿,还为幼儿进行探索发现提供了帮助。其次,要选择蕴含规则的操作材料,便于保存结果,利于教师观察并记录。这样才能在操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幼儿的印象,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操作性和探究性结合
幼儿园应有规范的设置数学区角,并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幼儿的数学经验与技能,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应用是数学教师可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关注活动材料的操作性,也无法对幼儿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发散性培养。因此,材料的选择在体现操作性的同时,其探究性也要得到体现。以上述目的为目标,就要求教师应选择多样、灵活的材料作为数学区角活动的器材。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理工细绳、泡沫板、扭扭棒等材料,并引导幼儿在泡沫板上用扭扭棒与细绳摆出蜘蛛结网的形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相关空间、与单位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材料的层次性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将其核心的概念进行转化,变为自身经验的过程便是科学。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尤为明显。不同的环境导致每位幼儿之间都存在其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科学区投放材料时,要分层次投放。同样的游戏材料,针对不同的认知水平,合理科学的摆放,以帮助在速度与准确度上存在差异的个体,让先操作完的幼儿能尝试探索更深的层次,给孩子反思消化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遵循科学性
幼儿最初的数学认知主要是建立在对实物的认识上,通过内化数学概念的需要来发挥表象的作用。其中,幼儿数学概念主要经过“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对认知能力的巩固主要依赖于练习的活动。因此,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选择操作材料主要从具体到一般,从三维到二维,再到图画,再到纸笔,坚持遵循幼儿的数学认知规律,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向前发展。
例如:组织大班幼儿认识单双数活动时,老师便可以从家里带一些石子、玉米粒、花生粒等多种物品,然后再组织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正确理解10以内的单双数意义,从而加深幼儿对单双数的认识。
(六)针对性、计划性原则
在幼儿园开展活动区域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坚持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原则。例如:在建构区,便需要根据小班幼儿具体的发育功能,以及幼儿的模仿心理特点,坚持选择投放体积大和便于取放的建构材料;针对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敏捷的思维,便需要在投放建构材料的过程中,充分突出多样性和精密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效提升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但是,在选择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合理开展区域活动。
三、结论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涌入的国外先进经验使得活动区域已逐渐成为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教育工作者还需在日常时间活动中继续深入对幼儿园活动区域材料投放的原则进行研究,以全面提高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游戏有机结合数学活动
《纲要》指出:"游戏不只是教学借助的一种手段,游戏更有它自身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游戏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如何用游戏引领幼儿学数学,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获取知识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合理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是以无意注意为主,通常较难集中注意力,只有在情感的操纵下才会处于兴奋状态,对活动产生兴趣。生动的情境可以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技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巧设环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具体化,幼儿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如:大班幼儿在自编应用题这一教学活动,老师可以设计成"郊游"的主题情境。幼儿可以通过仔细观察"郊游"的男孩、女孩不同的动态,山坡上花朵的颜色不同,树木的高低远近不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出许多道加减应用题。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他们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发现的喜悦使幼儿更专注、更积极、更有兴趣。使每位幼儿都能乐于参与的,又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均得到提高。
二、与其他教育游戏有机结合,引导幼儿学数学
数学教育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汇到其它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比如说:娱乐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建构游戏、角色游戏等等。
1.在娱乐游戏中学数学
在数学活动中,老师应巧妙的采用游戏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如:"认识正方体、球体",老师设计了"摸箱"的游戏。箱中的宝贝十分吸引幼儿,他们积极的探索,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又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可以设计"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卡片喂给圆形娃娃吃,正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2.在音乐游戏中学数学
要把音乐游戏恰如其份、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去,让幼儿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绪。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老师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有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老师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又如:"抱团"的游戏是训练幼儿听数数的能力,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有节奏的做各种动作,音乐停下幼儿不能动了,然后仔细听鼓声,有几下鼓声就和几个小朋友迅速抱成一团,孩子对这个游戏十分的感兴趣,它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3.在体育游戏中学数学
人们常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老师注意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蜜蜂采蜜》这节课,老师在组织幼儿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请幼儿们数数采到了几朵花蜜,比一比,谁摘得最多,谁摘得最少,多几个,少几个。又如:《运输忙》游戏中,在幼儿跑、钻、取物的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们学习了数与物的等量关系。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还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马兰花》游戏,幼儿通过问老师:"最后变成几朵花?"幼儿根据老师发出的提示,找到小伙伴组成相同数量的花朵。又如:练习"走三步跳两下"或"走两步跳一下"先从2和3之内变化,熟练后作4以内的变化等。
4.在结构游戏中学数学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5.角色游戏中学数学
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都可以渗透数学内容。如: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有位听课的老师发现幼儿在《超市》游戏中,对"售货员"及"顾客"之间的角色行为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出现"顾客"随意拿货,而"售货员"无所事事的现象。吸取经验教训,老师在下次引导幼儿玩这个游戏时,就要求"售货员"为"商品"标上价格,"顾客"则按价格的高低与自己经济的承受能力来选择"商品",按所标价格,数清手中的"现钞"进行正常交易。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添了游戏的真实性,而且使幼儿复习了数数与数字,提高了幼儿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从心底自发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巧妙结合日常生活游戏,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
关键词:数字化教科书;教师;师生关系;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11-03
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1]。教科书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与信息的使命,还是协调师生关系的中介,如今数字化教科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双向互动过程。不论教科书怎样变革,都不能撼动教师和学生两大基本主体的地位。“教育”不仅有“教”的过程,更包含“育”的功能,面对数字化教科书,教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角色各方面的转变,是当代教师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 何为数字化教科书
数字化教科书,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信息化时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传统的教科书改革只是内容上的变化,呈现方式一直是纸张,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无疑是教科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数字化教科书有其鲜明的特征:
1.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数字化教科书可以结合声音、动画、视频、图片等媒体素材呈现学习的内容,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方的互动性。教学不再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学生与数字化教科书之间的多向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师生可以借助线上课程随时进行教学评价,课后答疑;
3.内容的开放性。学校使用数字化教科书,既可以下载国家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保证名师授课资源最大化利用,均衡地方教W资源,教师自己也可以录制教学视频,更新方便,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逻辑的系统性。纸质教科书有限的承载内容通常是以模块为单位呈现的,各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学生通常需要自己来整理知识框架,不利于学生知识把握的整体性。数字化教科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弊端,例如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目录,中国史与外国史,点进去中国史又分为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照时间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按照内容分为制度变迁史、思想变迁史、文化变迁史、经济变迁史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这样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逻辑顺序,有条理有系统,便于理解记忆。除此之外,数字化教科书还有许多特性,例如载体的多样性,可以在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上使用,方便快捷;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背景、字体、颜色等等。
数字化教科书给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它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处于学习期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强,电子设备进驻课堂,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抱着好玩的心理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练习、作业都在电子设备上打字完成,会造就一批“不会写字的知识分子”,提笔忘字;学生和教师都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寻求答案,懒于动脑思考,从而造成理性思维的丧失等等。
数字化教科书在我国学校的普及度还不高,现在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研究如何发挥数字化教科书的最大功效。而其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教师,传统的教师是否存在排斥的情绪,教师在心理和知识技能层面如何适应,教师怎样使用数字化教科书,怎样筛选信息,怎样引导管理学生,都是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数字化教科书必定会度过一段艰难的试验期,才能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
二、教科书数字化带来教师权威的消解
我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知识拥有者,学生的任务是从教师和课本那里获取知识,教科书就是各种知识的载体和依据。纸质教科书有其大小和重量的限制,一旦被印刷出来就不可改动,一本本小小的教科书不可能容纳进浩如烟海的人类经验,而且书本上的语句是“死”的,学习者不可能仅仅通过“读死书”就可以理解复杂的知识,它需要人类思维的能动参与。因此就需要更加博识的人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通过讲解把这些间接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师的权威最大限度的通过对知识的垄断体现出来。
现如今,教师的知识权威被信息技术打破。数字化教科书的载体是多样的,它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电子白板、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形式呈现,其移动性的特征也决定了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学习的诉求,知识便唾手可得。新时代的学习者有“数字原住民”之称,他们从小接触各种电子设备,使用起来比教师要得心应手的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形再也不是梦,学习者动动手指每天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在教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无知者”,在某种情形下,学生甚至比教师的技能更加娴熟。教师对知识的控制减弱,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巨大挑战,人们会提出质疑:如果学习者需要的知识能够轻而易举的通过移动设备接收到,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化、讲解更加明晰化、知识更加系统化,那么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哪里?如何凸显教师的存在价值?如果教师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不复存在,教师的权威又该通过哪种形式来捍卫?
三、教科书数字化带来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纸质教科书的条件下,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接收者,虽然我们一直提倡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但毕竟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要靠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知识权威一直都在,师生之间很难达到真正的平等,我们鼓励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师生之间的知识差距缩小,学生需要的知R可以随时随地从移动电子设备上获取,有讲解有练习有知识拓展,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就可以接收到全面的知识,学生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增加,难免会导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变少。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们过分的崇尚技术,带来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学生每天面对最多的是毫无感情、冷冰冰的电子设备,接触的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教师变得可有可无,新型教科书的出现是否会造成“师生分离”的局面,这个问题让我们十分担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伴随着数字化教科书的出现,教师的知识权威被削弱,但不是让教师“靠边站”,此时教师更多的工作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筛选他们需要的知识,指导学生从个体学习者转向合作学习者,做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再重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2]。”教学是人类的特有的社会活动,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人最需要的是人”,数字化教科书体现出来的技术理性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人文气息,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人仍旧是第一位的。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3],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更应注意教师的言行和品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四、数字化教科书要求教师学科素养现代化
数字化教科室的出现带给教师最显著的困难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电子白板、Ipad、手提电脑等电子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操作让传统教师很是头疼,本来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搞得这么复杂,在一些已经引进数字化教科书的学校,教师们普遍反映,每节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他们并不擅长的技术问题,让教师感觉心力交瘁,这就给我们新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里所讲的信息素养不仅指技术层面的操作,还包括对信息的选择和整合,充分发挥在信息面前的能动性。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的导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大量庞杂的信息中为学生提取他们需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此时教师提供信息量的多寡优劣,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学科素养要求不减反增,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剧增,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基础,发现问题的水平和难度也会提高,不再局限于书本中的困惑,这意味着教师在为学生解答疑惑的时候更具挑战性,教学压力更大,教师需要吸收比学生更加庞大的信息量,才会使学生信服,教师需要多学科的理论供养。教师不可能是全才通才,但一定要比学生先知多知,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教师应摒弃僵化的思维模式和高高在上的知识拥有者的姿态,明白自己也是学习者,利用学生的教育反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教科书数字化带来教师的心理危机与情感适应
新媒体时代,习惯于纸质教科书的教师出于保守和回避心理,很难对数字化教科书产生认同感。他们认为数字化教科书远没有纸张来得踏实、有安全感,在书上勾勾画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海量的阅读导致学生接收知识的碎片化,数字化教科书的使用难以带来预期中的效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质疑,数字化教科书提供了完备系统的学习资源,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那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让教师感到很困惑。一些教师现在听到“云技术”就“晕”,这反映了他们的排斥心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在使用新媒体时的技术障碍,部分教师反映,数字化教科书的使用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负担。数字化教科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知识的接收量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也不再以讲授为主,此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上所述的认同危机、角色危机、应用危机和评价危机共同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危机。
“教师在适应和运用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其困难大都是由知能以外的情感因素造成的,相关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情感[4]。”教师的情感维度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情感内化于人的心里,却影响着外显的行为方式,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面对数字化教科书的来势汹汹,我们必须探究教师内心对于这一现象的感受。教师以自己从未经历过的、陌生的方式教学,他们会产生困惑、怀疑、焦虑、紧张、缺乏自信心的消极情感,原本的优师名师面对着这样的教科书竟不知该如何下手。
“虽然教师和学校是信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但他们也成为变革的牺牲品[5]。”数字化教科书既是对传统纸质教科书的一大变革,为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教学水平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我国教育的一大挑战,教师一方面是我国成功转型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也是问题所在,在数字化教科书普及之前,我们必须思考怎样实现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学智慧与数字化教科书的无缝连接,使数字化教科书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石鸥,石玉. 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92.
[2]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3]王慧霞.论数字化时代下教育技术泛化的教与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