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

时间:2023-06-08 11:1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调查研究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

第1篇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也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针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扣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进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在与学生一起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利用活动、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进行这个教学方案时,我在与学生共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时,充分考虑了在课程中贯穿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思想,提出以调查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按实际需要自行组成调查研究小组,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指导学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让各研究小组在准备阶段充分认识要使用哪些获取信息的工具,从而能让各成员更加熟悉地使用这些工具来获取信息,同时我们通过讲座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的鉴别和提取能力,达到在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能更有效地获得有用信息;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与学生取得沟通,围绕如何更好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实践,达到乐于与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的目的;在最后的结题阶段则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研究小组的见解和观点,让各成员都参与体会到从获取的信息中提取生成新的有用信息,并利用各种有用信息来支取自己生成的信息,这也就形成了研究小组的论文和结题报告了;最后进行反思,更好地提高信息的鉴别提取能力和信息免疫力。从调查研究的过程里,我发现,所有参与的学生,随着课题的进行和深入,学生各自的信息素养提升明显,特别是经过讨论,在信息的鉴别和生成新的信息这方面的素养,明显是达到在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课程无法达到的高度。相信随着总结和反思的进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一定能在信息素养上达到新的高度。

通过实施这个研究方案,我更深地体会到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各自的能力,在伴随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我认为,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必定能让学生的信息素养更上一台阶。

第2篇

一、教学问题与研究课题

教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问题;二是教学问题(文中统称为“教学问题”)。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遇到的困难、疑惑等的统称,不是教学实践中的师生问话、对话、提问。问题解决就是排除困难,解除疑惑。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理念的先进与否、方法的优劣等的不同就会派生出不同的研究状态和层次。

(一)教学问题与问题解决

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一次性解决。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大体可以应对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系列问题,而且教学研究将内化为他自己的行为习惯,不再是外来的任务和要求。

教师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比较轻松的一次性解决教学问题,这就显示为教师的日常性教学。在日常性教学中,教师往往凭借个人经验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人将这种日常性教学称为经验性教学。在日常性教学中,教师虽然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对教师而言,并不构成难题,教师能够比较轻松的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而不会使问题课题化。但是,有两种情况将对教师的日常性教学构成难题:

1. 教师原以为可以按照个人经验一次性解决某个问题,但是当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处理这个教学问题之后,结果发现原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就暗示该问题可能是一个新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持久的追踪。

2. 无论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如何丰富,教师总会遇到仅仅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暗示教师需要凭借他人的经验,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教师一旦追踪某个教学问题或者需要凭借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那么教师的日常性教学就有了研究的状态,可以称之为研究性教学,这个教学问题就转化为研究课题。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课题意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课题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教学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教学研究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的活动”,算不上研究。

有效的教学研究“课题”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大量地、随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个值得“追踪”和“设计”的“关键性问题”。教师一旦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按设计方案去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就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

二、大课题与小课题

(一)大课题:各级规划的课题、上级下达的课题、学校办学的总思路总设想等等。

大课题是用来设计规划的,要实施研究必须对大课题进行剖析,化解成一个个小课题。大课题研究的特点:宏观性、周期长、范围广、见效迟。大课题可能会有大成果、大效益、大影响,但前提是要做实、做细、做深、做好,否则会前功尽弃。

作为学校,要学会把大课题做小、做实,把小课题做大、做强。大题要小做,小题要大做。学校规划的是大课题,教师从事的是小课题。正如打造航母,只有总设计师才知道航母的整体形象,其他的只按要求完成某部件研究。小课题做好了,不一定只是小影响,小课题同样会出大效益、大成果。

(二)小课题:小课题是相对于各级规划课题而言的。小课题就是小的研究课题、小的研究项目,是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有研究价值的,需要探索解决的真实问题。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地气的田野研究。这里的关键词是:研究自己,自己研究,为自己研究(“自己”为泛指)。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小”“近”“实”“活”。

“小”主要是指:①选题内容和范围小,从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②研究难度小、周期比较短、参与同一课题研究的人员少。③方法简单、容易操作、见效快。

“近”主要是指:①研究内容贴近教学,结合实际,是一种“贴身式”研究。②教师既是研究主体,也是利益主体。

“实”主要是指:①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教师研究解决的是个人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②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不是给别人研究的,不是别人让研究的,不是研究给别人看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

“活”主要是指:选题自由、方法灵活,研究行动自主,人员组合自由,时间长短皆可,成果形式多样。

小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小课题研究的原则:“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选择一个问题,建立一个课题,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一项研究,形成一个成果(经验、规律或具体操作方法)。小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的研究题目小,选题范围小,但是整个研究过程及其管理还是要遵循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规范,最终为完成大课题研究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一)前期:准确选题。

有两件事要做:一是问题的筛选,二是课题的分析。

筛选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从学校承担的各级规划课题中去筛选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是从学校学年、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和整个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中去筛选。这里面的关键是,学校要引导老师反思学校的工作、反思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反思、统计、排序、提炼。从中找出普遍的、严重的、最不该出现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这样形成的课题表面上看多而滥,但实质上,它有学校统一规划的总目标、总要求,形散神聚。就是纲与目的关系,纲举目要张,纲统领指挥着目,这叫问题课题化。课题分析的方法一般来讲有两种:

课题分析的第一种方法是“剥竹笋”:变大为小,变粗为细,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逐层解剖,让课题所蕴含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属性裸的展现在眼前。将大课题变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逐一研究,逐一解决,这叫课题问题化,只有这样才能将课题做实。那么,怎样“剥竹笋”呢?通常有两种:

1. 在层级上分解,绘制网络管理图:一个一级课题(总课题)亦称A级课题,四个二级课题,亦称B级课题,十个三级课题(子课题),亦称C级课题。由此往下派生,各个教研组,每个教师可以选定若干个四级课题(子子课题也即小课题),亦称D级课题(略)。上一级课题要对下一级有规限、指导效用,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有支撑、印证功能。否则,就会造成A级过大、B级过空、C级过虚,那还谈什么研究的实效呢。课题管理者可以就此绘制课题管理网络图,一目了然。

2. 在内容上细化,形成“一组N拖”式。

课题分析的第二种方法:“包饺子”。化小为大,把小课题放在大环境中去设计。从局部着手,从整体着眼。由近及远,看小想大。研究的课题正如饺子里的馅,甚至可能是馅里的某一成份,它要与其它成份相互配合,还要借助包皮才能生效。将大课题化小的思路是:从整体到部分,从总体着眼,从局部着手;把小课题做大的思路是: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着手,从总体着眼。这样,顺逆结合,彼此渗透,相得益彰。

(二)中期:周全设计、扎实运作,要做好四件事:

1. 方案制定。方案的制定是自上而下的。先总,后分,再分。首先是总课题拿出方案,为一级方案,规限、指导下一级课题;接着是子课题在总课题的规限下制定方案,为二级方案,以此类推,直到最基层的小课题研究计划的拿出。上下一体,彼此呼应,形成一套方案集。这就是初始性成果。一个好的课题研究方案,等于课题研究成功了一半。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既要遵循其基本规范,也要突出重点因素,体现学校基层教师课题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①提出问题:针对什么实际问题确立了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有什么实际意义?②研究内容:界定题目中的关键词,描述将要研究的内容、重点、范围、对象等。③实施办法:一是起止时间的规划,最好安排到周次,明确结束的时间;二是要明确每段时间内要完成的研究任务,分别采取什么方法等。④成果及形式:一是过程性成果,课例、案例反思、故事等;二是最终成果,最好形成《×××研究报告》。⑤研究方案的修订与调整:研究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行随时补充调整。只有进入实践的层面,我们才会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更直接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方案与研究一定是有差距的,所以修订调整是必须的、必要的,而且这个环节也应该是伴随研究过程的始终。

2. 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从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行动研究。下面介绍几种最常见、最适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什么是理论?就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

(2)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

(3)调查研究。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研究”法之所以还没有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教师把调查研究想象得不可接近。其实,调查研究是最适合于教师做的一种研究。比如学生的品行、态度、行为、习惯方面往往因为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家庭环境等因素呈现出多元发展状态,譬如小学生的玩网络游戏现象、中学生的成人化交往现象(生日宴请)等。作为班主任,你对你这个学段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状况了解多少?又比如任课教师,你是否想了解一下你的某种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于你班的学生?对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否有效?对于这些,也的确应该加以把握。不妨做个小型的专题调查:问卷式的调查,或者谈话式的调查。通过汇总,用一定形式的数字(百分率,或者程度等级,或者分值)呈现学生的需求,呈现某一现象或行为的严重性,之后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反思,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最后,把整个调查、反思、整改、效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份非常贴近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非常有生命力的调查研究报告。用数字说话,让自己的研究严谨一些,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就是教育科研的“科学性”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使工作具有了科研含量,并不是感性的“想当然”。

(4)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一个学生就是一个课题,这就是对学生个人的个案研究。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就是一个对于个别团体的研究。

(5)思考分析。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促进思考。因为教育科研是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所以研究也好,探索也好,都是伴随或依赖思考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科研。

3. 材料的积累与整理。原始(过程性)材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应该说这是我们科研管理的薄弱环节。整个材料的汇总整理包括:“前期准备、过程性工作、后期跟进”等原始的、详实的文本、图片、影像等所有的资料。资料整理积累要注意坚持及时、细致、真实、全面的原则。

4. 研究效果的适时监控。这是课题研究的根本性工作,不论是计划、措施,还是方法、管理都是为了效果服务的,所以效果的跟踪监控是最主要的。大效果是由若干小效果组成的,最终效果是过程性效果的积累。在研究过程中要畅通信息反馈的渠道,及时总结取得好效果的经验,随时纠正导致不良效果出现的原因,以保证研究课题在具有实效性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三)后期:成果的物化。要做实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研究成果的科学分类。

1. 成果内容。就成果的内在成分看,研究成果包括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

(1)显性成果。从教师层面讲,是指在“教”的领域,教师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措施,教师总结的典型经验、有效做法等等。从学生层面讲,是指在“学”的领域,能够看得见的学习行为改善、态度的优化、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面貌的改观等等。

(2)隐性成果。是指教师、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兴趣、动机、精神面貌的变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等等。其实,这才是最终的、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隐性成果可以调查数据的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

2. 成果形式。就成果形式讲,课题研究成果可以用课例、经验、教学反思、故事、调查数据来呈现。最终的成果呈现形式,是完整地、有条理地将上述在研究期间形成的阶段成果进行汇总,以“×××课题研究报告”来呈现。课例、经验、反思、故事等阶段成果形式与最终成果形式如同“珍珠”与“项链”。

第3篇

(1)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视野是广阔的,他必须站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而不是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具有真实感,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的过程之中,选择和利用一切资料,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商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只拦路虎,当学习结束后,学生从中所获取的知识将是全面的和深刻的。(2)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研究,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农民接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4)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高。(5)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培养起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习惯与技能。这种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将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二、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在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召开动员会,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邀请当地农民、干部、技术人员讲课,组织参观访问,让学生了解当地基本情况,诱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及动机;还要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的要求”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专题讲座也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依次进行。

(二)指导学生提课题和选课题

课题由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相结合,由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为学生勾画若干大的概念框架,这些框架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细化,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范围要小,操作性要强,必须立足运用课内知识、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提高能力。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千阳县水沟镇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实践教学中,在展开工作前,通过调查了解,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师生共同提出了以下研究方向:(1)农业专业协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怎样才能使科技与农业生产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科技高效率地转化为生产力?(3)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4)病虫害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5)绿色农业的现状、前景,应当怎样科学地实施绿色农业生产?(6)农业生产结构现状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7)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8)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教师提出部分研究课题外,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若干课题,然后进行筛选,确定后公布。每名学生从中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也可另立其他课题。

(三)成立课题小组

学生根据所选的课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教师可作优化调整。每个课题小组一般由3—6人组成,选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上下联系、记载活动情况和汇集资料等工作;并为每组选聘一名蔬菜协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我们组建了6个课题组,水沟镇有6个行政村,每个课题组对应一个村展开调查研究。

(四)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由课题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共同设计出研究方案,初稿交指导教师审看和评阅,指导教师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后,小组再进行讨论和修正研究方案,直到相对可行为止。

(五)小组实施合作研究

各课题小组按照研究方案,由组长根据人员情况及研究要求,进行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其方式有: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实验、查阅文献等。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课题组要根据研究要求开好阶段性的小结会议,每个成员如实地交流各自的活动情况,对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全组共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同时拟订下次活动计划和方案。一个课题往往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调查和反复的研究,直到他们能够界定问题,并形成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蔬菜的无公害生产”这一课题研究中,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农民、蔬菜协会工作人员、村镇干部,了解到水沟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西红柿、黄瓜等品牌蔬菜生产的旺季,病虫害严重发生,仍需大量施用农药。为什么所谓的无公害蔬菜却离不开农药呢?面对这种状况,学生继续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是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提出对策,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的理解,煅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六)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把研究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依据课题方案,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练为某些结论或某些措施,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全组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交给指导教师审看,然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再次讨论和修改,直至定稿。这个环节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资料整理和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

(七)举行总结报告会

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在组间进行展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最后召开总结报告会,邀请村镇干部、蔬菜协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及教师作评委,进行答辩。各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并解答评委的提问。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反馈信息,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有的研究成果还对促进当地生产具有一定的价值;当得到承认后,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增强自信心。最后,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全班开展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肯定成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绩较为突出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应根据学生水平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学习的切入点不同,这样才能避免“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1)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可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探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2)对不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引导,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并开展研究工作直至问题解决。教师应经常反思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各种课题,为学生创造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的机会。教师应明白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灵魂,即灵活的技能、广泛的知识以及思考的习惯,总是努力寻求让学生学会为学习承担责任的方法,要确保课堂的学习,以得到相关的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宗旨,时刻作好准备去应付来自于学习者的而自己始料未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的一切学习促进方案都要把知识内容放在一个概念框架内来考虑。

四、在涉农专业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第4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1世纪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丰富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还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这一要求,符合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健康、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十几年,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始终沿袭重教学、轻科研的模式,教学与科研严重脱钩。相反,国外医学的本科教学非常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科研思维的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2导师制在本科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开创了本科生科研的先河。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是科研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以科研为载体的科研训练是对医学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导师制是通过选择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同时有科研项目的有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导师,联合有参加实践活动愿望的本科生,利用课题平台,通过专项培训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导师制具有责任明确、便于沟通等优点,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本科生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导师制的实施方法

3.1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实行医学本科教育导师制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临床科室的条件和人员情况,由科室安排指导导师,在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临床理论学习及临床轮转期间,以招募志愿者的形式,经过面试后将学生编入已有的科研小组参加科研活动。

3.2课题来源及申报经费和课题是科研的后盾,如何获得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科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课题组内,通过科研辅导及讨论,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校内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从导师的现有课题中设立专项基金,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课题的立项、学术交流、学术成果的评审和奖励的支出。

3.3科研培训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是科研活动的重点工作,也是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为使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指导导师要为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科研思路和方法等。在已有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内讲座为本科生进行科研设计、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训。加入课题组的学生将根据现有研究方向,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开展资料查阅、设计研究方案,并参与各组的科研会议。

3.4研究展开在导师和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确定的研究项目,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参与实验研究,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研究论文。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前,必须完成调查方案设计,形成开题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等专题活动,增加学生了解现实卫生状况的机会,增加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医学本科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等实践活动,巩固了专业知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5考核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评优、评先进和优秀论文等科研成果相应的奖励,并在本科生毕业时为其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提供帮助。

4我院眼科以导师制带动预防医学系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第5篇

1、问卷调查研究方案

1.1问卷调查研究目的

与建筑火灾相比较,毒气泄漏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泄漏事故被感知慢、泄漏源不易被确认等。在泄漏中人的行为反应也是多样的、有差异的。一般地讲,与火灾发生时人们的行为反应相似,人们一旦感知泄漏信息,要先查证、确认、判断所面临的泄漏的危险性,再决定离开泄漏危险场所。这一阶段的行为反应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过程。而一旦决定要离开泄漏危险场所,其逃生过程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的影响[1]。

目前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已成为火灾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针对毒气泄漏时人的心理行为研究较少。为了在毒气泄漏时科学合理地考虑人的逃生问题,有必要对毒气泄漏区域及周围人们的行为反应进行调查研究。

1.2问卷调查对象

为了研究毒气泄漏中人的行为反应,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有效,为人的行为反应研究提供比较可信的依据,我们针对发生过毒气泄漏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厂区内工作人员。

1.3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调查结果,科学的设计调查问卷,是毒气泄漏时人的行为调查研究的关键之一[2]。问卷设计不仅要便于研究者研究,而且还要便于填写者阅读与填写[3]。让填写者确信此项调查纯粹是为了了解情况,没有任何利害冲突[4]。为此,根据已有的毒气泄漏知识及火灾调查问卷[5],设计出调查问卷。在问卷中突出了主要研究的泄漏行为反应及心理问题。

1.3.1厂内人员毒气泄漏疏散调查问卷

工业有毒气体泄漏人员疏散厂内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个人信息

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员工的个人信息。这部分的问题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所受教育程度、工作岗位、在该厂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是否经历毒过气泄漏事故等7个个人信息。

(2)所具备的相关知识

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员工对毒气泄漏有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这部分的问题主要有:是否懂得毒气泄漏事故时的自救常识、工作环境、是否了解该厂生产工艺流程、是否熟知本单位各条疏散通道、是否清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堆放或储存的位置及性质、是否清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可能导致的事故等。

对毒气泄漏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人们对泄漏事故作出的判断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引导了人们在泄漏时作出的行为反应。

(3)安全教育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了解是员工所接受的安全教育情况。这部分包括两个问题:否接受过事故应急疏散等安全教育、是否参加过事故应急疏散的演习。

接受安全教育是员工上岗前及工作中非常必要的一项内容,它有助于员工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有科学全面的了解,从而防止事故发生,并在事故发生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采取行动;而疏散演习更有助于员工在事故发生后各尽其职、各行其道,对保证人身财产安全,降低事故损失起到很大作用。

(4)获悉泄漏信息后行为、心理反应情况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了解员工获悉泄漏信息后的行为、心理反应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包括:闻到异常毒气气味的第一反应、得知事故信息的第一反应、听到事故报警的疏散行动时间、在事故中可能的最初反应、在事故疏散中可能有的反应、如何选择疏散通道、疏散通道人多时的行为反应、成功逃出事故现场后是否会返回救工友等。

2、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在本论文研究中,问卷调查全部采用当面访问的方法。调查研究人员在企业的配合下深入企业内部,直接与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被调查者将真实答案按照调查问卷的格式及要求进行正确的填写和记录。当面访问的方法比起电话等其他访问方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如被调查者的回答率比较高、被调查者会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再填写问卷,可信度高。这样可以保证调查资料具有较好的质量。

本文数据统计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V13.0进行,首先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员工的基本信息分布及泄漏后的行为反应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差异较大的行为心理反应做进一步分析,检测其与个人因素的相关性。

3、问卷调查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3份,收回的有效结果问卷169份。

4、调查结论

本章对西安西化热电化工公司员工的169份问卷作了统计分析。被调查人群覆盖公司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及岗位工人,其中以岗位工人居多,占总调查人数的52.6%。并且员工中男性、中年、经历过毒气泄漏事故的人居多。

从整体的统计来看,该厂的员工基本都有一定的危险化学品及自救的相关知识,知道本厂生产中存在的危险性。但本厂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只有61.8%的人接受过专业的安全教育,其他人靠生活积累或根本不知道。

本章重点分析了毒气泄漏时人的行为及心理反应。经过统计分析发现:

(1)员工闻到异常毒气气味时的第一行为反应与工作岗位相关,而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没有很大关系;

(2)员工得知事故信息时第一行为反应与是否经历过毒气泄漏事故、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相关,并且他们的影响度大小为:是否经历过毒气泄漏事故>工作环境>工作岗位;

(3)员工在事故中可能的最初反应与安全教育情况相关性较大;

(4)员工基本都能在1分钟之内采取疏散行动,在疏散时保持理智、冷静,配合救援工作并引导他人逃生;在选择疏散通道时多数会选择离自己近的通道;在逃出后多数人会根据当时情况选择是否返回现场救其他工友。

安全教育对事故中人的最初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应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针对性的编制安全教育内容,定期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对应急疏散进行演习,这样会有效的降低事故的伤亡率。应配备专人在事故发生时组织疏散工作,避免危险区外的人误入危险区。

参考文献

[1] 刘小春,周荣义.国内化学危险品重特大典型事故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6(14):6.

第6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自主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语文教材设计了若干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围绕一个学习主题,自主地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观察、调查研究活动,开展交流研讨,展示学习成果。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一、 培养好奇心理,探究兴趣、问题意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主题为“说名道姓”的综合性学习材料。通过以“姓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姓氏,每个人都有,这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导入后,一下子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我即放手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姓氏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其中的一部分字又和平时我们经常读的字音有很大差别,如“查、任、单、仇”等,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这部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正确读准字音,接着进行朗读、背诵,再交流课外自己收集的与姓氏相关的古今名人的姓氏。这部分教学,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现在重名的现象很多,同一所学校往往有好几个同学重名,甚至同一个班级就有同学重名,给我们的日常交往造成诸多不便,你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建议?”当这一问题出现后,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到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等,了解到当代人名用字只有3356个,频率最高的6个字覆盖了人名用字的10%。人名用字如此集中,重名率高也就可想而知。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生的思索。重名现象多有不便啊,在学校中,作业本、成绩登记等,在人际交往中,银行账户、电脑运行的确认工作也麻烦多多,容易给社会管理带来不便。

二、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有所感受、有所体验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读报和剪报”综合性活动,就充分体现了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读报,在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阅读情况,包括报纸名称、版面内容简介和自己喜欢的文章栏目等;其次,在班中进行“新闻你我说”栏目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觉读报,主动去关注国内外大事,发现身边的要闻;同时对于报纸上出现的新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还要关心社会中的一些新变化以及发生的新事件;再让学生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最后一个部分是成果展示,展示剪贴本,交流评选,颁发奖项。本次活动,无论是小组交流、专栏编写还是制作剪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活动进行中,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知道新闻来源于生活,在老师持续地关注指导下,学生都能亲身进行体验,感受深刻。

三、 强调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节约用水”这一综合性活动中,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开展此次活动,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1. 进行调查。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在所提供的三个项目中任选一个进行调查研究,将结果用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三个项目分别是:自行设计一个有关节水的调查研究方案;在农田灌溉中,怎样提高水的利用率;家庭里有哪些浪费水的不良现象。这项调查,学生主要靠自己平时留心观察,还要利用双休日进行相关的访问。通过小组互助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合作学习。

2. 谈节水问题,学相关成语,做抢答练习。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自来水的来源,通过查找资料,访问等,学生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有的取自几百米深的地下,有的引自几十千米、几百千米外的江河或水库,还要经过水厂的净化、沉淀、杀菌等一系列工序,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工人的辛劳啊。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来水并非真正“自来”,而是来之不易啊。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后,我让学生谈谈如何节约用水,背背相关的成语,最后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抢答题。

3. 介绍节水小窍门。通过学习书上的例子,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交流了生活中类似的节水小窍门。

4. 编写公益广告。活动中,老师提供三条广告:“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这三条广告震撼力很强,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接下来,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编写有创意的节约用水的广告语。

第7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反映了现代化学教育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它从各个层面指明了高中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要内容,它使化学教与学发生根本变革。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密切联系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化思想,形成科学的求知态度,也在自主活动中锻炼其能力。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学生可能会在选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材料、实地研究等环节遇到一系列困难,从而引起其思想和态度出现反复和波动,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课题生成指导

确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它不仅决定着学生活动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1 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或课业学习中提炼出感兴趣的问题或热点问题,上升成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课题为载体,创设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主动性、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如学完生活与化学这一节后,学生对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目前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和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成份、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等,确定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指导学生分头收集材料,整理信息,得到观点;还可以指导学生以“食品添加剂与健康”为题,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报纸和网络上收集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信息,了解它们的作用、性能和不良影响以及因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中毒事件,并通过分析从中获得与主题有关信息,培养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2 指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进行推敲,使其具体明确可行

在选择课题过程中,学生会凭自己的感觉定题,选择的课题往往存在研究范围过大,内容空洞抽象,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选题具体化,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例如,学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学生可能会将“调查合金所具有的广泛用途”定为研究课题。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这种选题明显存在涉及范围过大,研究任务指向不明确以及学生的能力和主客观条件不相符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将选题分解,使其具体化,不如改为“调查铝合金所具有的广泛用途”更切实际。再如学生围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小汽车,城市大气污染和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一事实,把研究课题改为“城市环境变化的调查”会更方便操作。

2 研究方法指导

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就需构思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等等。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或有关知识的专题讲座,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所要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需要查询的资料和数据,完成每一项任务所要运用的方法等。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活动课程,一般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全部过程会用到多种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1)文献研究法是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出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简单易行,个人或小组都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料进行研究。如上例中“食品添加剂与健康”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目前主要有查阅图书资料或搜寻网络资料两种途径。查阅文献的过程,就是一个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过程。

2)观察法是一种最古老的研究方法,即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以及大脑来展开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观察不等于日常生活中随意地看看听听,应要求学生有观察计划,实施观察计划时要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结果要及时整理。

3)实验研究法。实验与观察不同,在实验中要人为控制一些条件,以引发某些预期现象,证明某因果关系的存在。通常有以下几步:提出假设并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实验经验。例如,在做“制备氢氧化铝”实验时,在两支试管中都有加入10 ml 0.5 mol/l的Al2(SO4)3溶液,一支中滴加浓氨水,另一支滴加2 mol/l的NaOH溶液;一开始现象相同,随着不断加入,加入浓氨水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消失,而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开始溶解直至完全消失。

4)调查研究法,即采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法收集资料,发现事实,解决问题。为了完成课题研究,可能进行多个项目的综合调查,也有可能是单一的专题调查。可用现场调查、个别访问、抽样调查或用网络工具来调查,无论采用何种调查方式,都要有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以便分析。

3 研究过程指导

课题类型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也会有所差异,但大体过程是:形成课题并建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课题论征与交流实施研究方案中期交流与评价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研究成果组织评价与反思活动。

其中实施研究方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既有数据、材料驾驭和处理过程中的困难,也有因研究方法和思路欠完善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此时,学生常会失去信心,或因学习态度、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研究不认真,敷衍了事,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状况。对此,教师应一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帮助、指导。

当出现学生不善于驾驭和处理材料时,教师可通过具体指导或寻求同伴支持等方式来解决,如帮助其对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概括主要观点或撰写提纲等。而对于数据处理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让学生善于抓住不同要素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当学生随着研究的深入,遇到知识,或发现自己能力有限而失去信心时,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介绍参考书、开设辅导讲座、小组个别教学等方式予以解决。

4 结题阶段指导

终期成果形成阶段,也就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题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题研究引用材料的详实程度、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观点主张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进行反复推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把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心得与感悟,加工制成的实物或软件等以展板、模具、图片或课件、网站等形式展示给大家,或者开展小组成果交流会、论文答辩会等。展示、交流、答辩等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大家进行课题研究的最终评价考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小组的活动过程,利用评价考核的机会,促进自己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科研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培养其团队精神。在教师的介入下,让其学会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其既能在“学中做”,又能在“做中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8篇

一、实习目的

1、使自己在大学三年学习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一个检验和巩固的机会,并作为自己踏上教学岗位之前的一次练兵。

2、通过观察和了解实习学校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向优秀教师学习。

3、通过实习,也可以检查自己在面对真正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争取以最佳状态走上日后的教学岗位。

4、进一步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本次教育实习中,由于其他队友的信任,我当选为我们实习队的正队长,在完成个人实习任务的同时,将尽力做好实习队长的各项工作,一来全方位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二来建设一支团结互助,优秀的实习队,收获一份友谊。

二、实习时间安排和主要任务要求

1、准备阶段:6月下旬至9月20日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参考书等资料,认真搜集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备课,编写详细教案。完成五个一,根据教育要求认真学习教育实习相关文件,学习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在理论知识,进行试讲微格教学,练好三笔字等。

2、见习阶段:第一周9月20日至9月25日

(1)听实习学校领导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学校在管理、教改、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

(2)下班跟学生见面,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3)听原任课老师的课,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备课、预讲。

3、全面实习阶段:9月26日至11月8日。

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实习队长工作四个方面。

(一)教学实习:

(1)备课:

a、在原任教师指导下,认真细致地钻研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任教课题及本单元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思想状况、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

b、在掌握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过程安排。

c、编制教案。教案要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具的准备及教学过程。

(2)上课:应根据教材、教案的要求和试讲的经验,贯彻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努力把课上好。为此必须做到:

a、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b、上课时要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努力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课堂教学在紧张、严肃、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

c、上课时要注意态度的从容、大方、镇静,要用恰当姿势帮助说话。

d、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明确、通俗易懂。

(3)听课和评议:

a、要虚心学习,经常听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或在同校实习的同学上课,做好听课笔记。

b、实习生在课后应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和评议,并力求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和评议。

(4)作业与辅导:

a、要精心选择并设计课内外作业,份量恰当,难度适当,完成作业的时间适度。

b、布置和批改作业,要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

c、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做好作业讲评。

d、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事先进行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必要时请指导教师把关。

(二)班主任实习:

a、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习现状,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

b、做好日常的班级工作,抓好自修课纪律,提高效率。

c、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d、针对各异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

e、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f、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g、定期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育调查:

a、搜集浏览调查教育研究的有关资料,学习一些优秀的研究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b、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了解城关中学的文化底蕴,教学管理特点,教改经验等;了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经验,教学方法等。

c、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收集整理资料,为做好总结做准备。

(四)实习队长工作:

a、带领队员积极开展和完成教育实习计划中安排的各项工作。

b、每周召开一次对会,总结上周情况,计划下周内容。

c、每周向分片负责老师和实习学校领导汇报一次工作,做好沟通交流工作。

d、组织队员队在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研究工作。

3、总结阶段:11月9日至11月15日

a、每位实习生写工作总结和个人鉴定。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1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

2 教师应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领路人

2.1 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用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的课堂里,学科知识本身的丰富性会带来学生思维的多相性,各种各样不同领域的问题涌向教师,教师不可能接触所有领域的知识,一时回答不出来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索,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并能与共同面对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2.2 注重调控学生探究过程,创设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因此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要求能正确地评价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和选取那些开放性的即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或者为学生提供参考答案,便于学生自测或讨论。例如:你认为家乡的河流受到了污染,你是如何发现的?要做哪些实验去证明?再如:有个科学家认为真菌可能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他必须做什么实验去证明他的假设?教师确定问题,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确定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评价,能够建立有利于师生创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感受学业生活的愉悦,发现生命的灿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3.1 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第10篇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年度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 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F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第11篇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一般要经历选题、开题、实施、结题和评价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又有若干过程,加上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尚未能深入了解这一点,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时往往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就等着你给他们 “下死命令”。而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星期也就一次上课时间,比较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从而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于是,我们想到了借鉴其它学科的作业布置,研究性学习也在每星期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他们及时上交,既方便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二、对“作业”的分步实施

研究性学习毕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无法完全依据教材内容,设置一章一节的同步练习之类的作业。我们决定先从整一学年着手进行宏观布局,然后结合教材及研究性学习活动步骤再加以逐步具体细化。

(一)统筹规划,做好全学年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期:

第1周,初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什么、为什么);

第2周,进一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怎么进行);

第3~4周,学会提出问题;

第5周,组建研究小组(3―8人),寻找导师,完成相应活动;

第6周,学会带着问题查资料;

第7~8周,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与导师一起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第9~10周,学习研究方案的设计,学习撰写开题报告;

第11~12周,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论证;

第13~14周,开题报告展示、交流、评比;

第15~17周,学习如何收集合适的信息,为自己的课题搜集资料;

第18~19周,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二学期:

第1~2周,整理所收集的材料,准备进行中期展示;

第3~4周,进行中期汇报;

第5~6周,调整计划,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7~9周,理论学习《数据处理》,小组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适当合理的处理;

第10~12周,理论学习并撰写结题报告,写好个人小结(400字);

第12~13周,理论学习《课堂报告》,制作课件或展板等,做好展示准备;

第14周,理论学习《学习评价》,并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自评、互评和总结;

第15~17周,各小组进行结题报告展示,自评、互评,推荐优秀者;

第18~19周,研究性学习活动优秀成果展示;

第20周,研究性学习成绩及学分测评。

(二)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步骤,设计不同的分时段任务作为“作业”。

1、预备阶段的“作业”

在正式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以我们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浏览这门课的教材,重点是引言部分。为让它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找到答案。这些问题是:

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②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

③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它需要经历怎样一个过程?

2、第一阶段的“作业”

在了解了这门课程后,接着进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阶段――明确研究课题。这一阶段,我们把它分解为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带着问题查资料、明确研究课题以及组建课题小组与寻找导师等内容。于是相应的,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具体记录在《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上,手册见附件,略):

①从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量越多越好。

②寻找合适的伙伴组成课题小组,组员之间最好是能互补的,并选好组长。

③确定研究问题,寻找合适的导师。

④带着问题查资料,要求每人查阅5篇左右的文献资料,并做好记录。

⑤明确研究课题,确定课题的类型,并要求与导师一起做好可行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作业”

第二阶段――制定课题方案,主要是明确研究框架的设计、形成课题方案、以及进行课题论证等。这一阶段的几个“作业”也就很明确了,分别是:

① 设计课题方案,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②进行开题论证(主要是展示、修改开题报告)。要求针对以下开题报告评价的内容:开题报告的框架结构是否完整(15%);“背景”及“目的、意义”的内容是否详实(25%);“研究计划”是否完备、合理、可行(40%);做好发言人声音是否清晰、响亮,仪态是否大方,普通话是否标准(10%);面对老师、同学的发问,是否谦逊有礼,回答是否到位(10%)。做好本“作业”。

4、第三阶段的“作业”

第三阶段――实施课题方案,教材的内容就两个: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的整理,但是对于我们的管理来说却是最难的阶段。实施的过程是很难跟踪的,加上教师的人手又不足,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作业”布置,着实是化了我们较多的心思。因为课题类型的不同,所以收集信息的方法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也进行了区别对待。对于调查研究类课题,我们主要是要求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做好相应的统计、记录、分析等工作。为使落到实处,我们专门设计了几份表格让学生填写,并要求及时上交。这些表格有:活动情况记录表、访谈活动记录表、实验活动记录表、研究周记表等。

这些表格,要求根据课题类型选择其中的几张完成,但是“研究周记表”是每个小组都要做记录的,不管是哪种课题类型。我们还特意在表底注明了:“此表每周记录一次,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并请导师签署意见。”一方面是希望借此调动每个组员积极参与研究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份表格,课程专业教师与导师都可以跟踪了解各课题小组的研究进展,方便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指导,同时也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

5、研究中期的“作业”

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大概是第二学期初期,我们要求各小组对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中期汇报。

有了这份“作业”,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小组做好研究计划方案的调整,让每个小组更好地投入到后期的研究工作中。

6、第四阶段的“作业”

第四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主要是结题报告的撰写及展示,“作业”也就是这两个。因为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为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结题报告的写作以一人为主,但全员参与,建议把报告分解成几块内容,分别叫组员落实完成。结题报告的展示也是如此。在各个部分清清楚楚地签上负责人的名字,以备核实。

结题报告主要应包含四大内容:封面、摘要、正文、附件。封面包括课题名称、学校、班级、课题组构成、第一执笔人、研究时间。摘要要求是对正文的高度浓缩,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正文需要包括题目、课题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及分析、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附件又分四块内容:开题报告、活动记录、小论文、相关活动照片等。

对书面的结题报告及其展示,我们要进行评价,为此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让学生在完成这阶段的“作业”时进行对照,以更好地完成。

7、最后的“作业”

最后,要求每个小组完成《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的记录。“作业”至此全部结束。

三、对“作业”的反思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有了相应的“作业”布置,对学生课题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起到了较好的管理作

用,效果还可以。

第12篇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19.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