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的调研

创新创业的调研

时间:2023-06-08 11: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的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创业的调研

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调研分析 创业倾向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44-02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增长减缓,结构调整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就业渠道逐渐萎缩。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但普通高校准备得并不充分。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调研,揭示当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障碍,并对普通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提供一些改革参考方案。

二、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目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有一些学者已经开始通过调研等方式进行研究。刘营军,吴彦宁等通过对江苏省25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且已经逐步形成了课程和实践教育体系,但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偏差。西凤茹、代凤美等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促进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发展,必须注重培育积极的个人特质,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等。乔孟涛、焦昆等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的调研,提出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并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机制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上述调研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高校在创业教育上的投入及效果,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尤其是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及其面临的困境研究得不够,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调研,分析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调研分析

作为地方性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较早地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管理学院也率先推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笔者对管理学院二年级以上的本科学生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有434份,鉴于学生的创业倾向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次调研综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三方面,以期更全面地解析这一问题。

(一)学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分析

1.学校创业教育的普及效果分析。从问卷调研情况来看,接受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育的学生仅有14.98%,而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有19.59%。调研也显示,有10.83%的学生同时参与了创新创业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浓厚的兴趣。但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未超过30%,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仍然较低。

2.学校创业教育的兴趣培养分析。在调研中,有39.63%的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表示出较感兴趣,而明确表示不感兴趣的仅为7.13%。在接受过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教育的学生中,明确表示感兴趣的分别占64.62%和61.18%,这说明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对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3.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分析。在高校对大学生所提供的最有效的帮助这一问题上,学生的分歧较大,有39.63%的学生认为高校最主要的是提供创业的专业技能;17.29%的学生则认为应提供相关的知识储备;18.89%的学生认为应提供专家的咨询,24.19%的学生最希望高校能直接提供资金支持。这说明学生对自主创业所需要学校提供的资源尚未形成明确的意向。

在高校创业教育方式的问题上,有50%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模式给予了肯定,但也有7.14%的学生完全否定高校的教育模式,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问题,希望单独由专业教师或社会力量提供辅导和咨询的占比都较低,有30.41%的学生希望由专业教师与社会力量组成团队提供咨询,有8.29%的学生希望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社会力量三方共同提供“保姆式”的咨询。这说明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对教师以及社会力量的依赖思想较重。

(二)家庭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

1.父母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分析。有50.59%的学生表示,父母把“学好基础文化知识”作为对其大学生涯的首要要求,仅有4.45%的学生父母把准备创业作为对学生的首要要求。在这4.45%的学生中,有42.11%的学生父母具有个体或私营企业主的背景。可见,目前家长仍然认为自主创业存在较高风险,父母的工作环境和经历也对学生的创业倾向有影响。

2.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因素。在家长对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的支持中,最普遍的是“资金”支持(67.0%),其次为“社会关系”(63.17%)、“咨询建议”(43.99%)、“要素资源”(26.60)和“技术”(11.76%)。由此可见,技术是家庭对学生创业支持的短板,而家庭资源与学校资源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3.学生创业对家长支持的依赖性。有64.19%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支持对其创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学生自主创业的倾向对家长支持的依赖性非常强。

(三)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

1.社会环境判断。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目前创业环境的判断还是比较中性的,其中44.47%的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也高达39.53%,过于乐观和悲观的比例都很低。

2.社会环境影响。67.14%的学生认为“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影响较大,其次为金融与投资环境(65.02%)、行业企业景气程度(43.19%)。可见,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经管类学生对社会风险也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

四、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研,笔者发现当前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单向推广的模式上。除了文献所总结的在师资、教学形式和理念上的一些普遍问题以外,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供给”与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存在的偏差,是当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难以有实效的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创业的风险具有回避的倾向,创业主导意识较弱,这就决定了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定位应是基础性的,应起到引导学生勇敢地走进创业公司的作用,而并非强调培养创业“掌门人”。因此,普通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定位,以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为基础,形成梯度培养体系,逐步发掘和培养有意向的创业人才。

其次,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目前主要采用由教师发起的、单向“推动”的以理论教育和模拟项目为主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渴望参与或体验真实创业环境或项目的需求,即使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普通高校也难以跟进推广。这使得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挫。对此,普通高校需要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发起创业项目,推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推引”模式。

第三,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师资配备上存在偏差。高校专业教师是目前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对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缺乏敏感性,对学生的指导也难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普通高校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为其寻找创业机会提供真实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普通高校组建校外专业创业指导团队奠定基础,补充高校专业教师的不足,尤其是加强与该校历年的毕业生的联络与合作。

第四,现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够。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有很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及大学科技园区专门孵化创业企业,但详细政策并没有传递到有需求的学生。这就需要普通高校打通大学科技园区和学生之间的创业信息通道,比如加强自主创业意识的引导,开设创业扶持政策的宣讲课程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 西凤茹,代凤美.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3):89-92.

[3] 乔孟涛,焦昆,孟许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影响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9-11.

[收稿时间]2014-11-23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7-017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经济新形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大高校也非常重视,将“创新创业”理念融人课程教学、走进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新创业理念融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整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融人创新创业的理念,以创新创业综合案例为指引,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提升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2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各大高校大力提倡并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实际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逐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有了创新创业思维的理念,能够发掘生活中的商业机遇,成为具有开创个性、创业能力、独立工作以及管理能力的职业人士,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加入创新创业理念,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运用能力,突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针对性以及实践性。

2.2课程设计思路

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载体,选取合适的企业素材以及创业素材,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技能进行实际锻炼,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运用能力和书写文档的技巧,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课程设计

该课程设计结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特点(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线上学习之前的导学课中引入创新创业思想,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的线下课程授课部分,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基本知识技能后,在线下的最后14课时里,以开发创新创业项目为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有关创新创业部分的具体课程设计如表1。

2.4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该课程设计是在结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设计的,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线上28课时,线下28课时。在实施该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开课前的引导课里,需要导人该设计中的第一个设计点,让学生知道创新创业是怎么回事,怎么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想,让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开发团队,以便后面分组完成综合创新创业项目。

2)课程设计里的市场调研、评价项目调研,确定具体项目和编写项目申报书任务需要在学生掌握了运用office办公软件里的Word、Excel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网络查询资料的能力之后开展。

第3篇

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拉开创业教育的帷幕,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执行力度加强、资金扶持增多,足见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的普及,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云南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基地,如何正确理解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云南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同地区发展特点,正确领悟国家及各地政府开展此项工作的精神,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提高整体素质为载体,以着力塑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模式[2]。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富强、昌盛的重要因素,高校更应该把创新教育作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理论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品格、素质;三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3]。大学生创业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结合云南地方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相对于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起步较晚。很多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管理体系。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普遍存在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短期效果较为明显,缺乏长效性[4]。云南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从云南省近三年的年终就业数据(表1)来看,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所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较低,在2012年和2013年的年终统计中,自主创业加上自由职业者,此项统计的百分比仍然不超过百分之二。由此说明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总体情况不乐观。主要原因是云南地方高校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地处偏远落后地区,视野不够开阔,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既缺乏创新创业观念,又缺少培养观念的环境。但是在2014年的结果中我们也看到希望,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共同影响下,选择创业和自由职业的人数明显增多。因此,正确理解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理念的培养,是云南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大理大学1 26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167份,有效率为92.32%,并通过Execl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试点院校的实施到全国普遍推广,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5]。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无论观念还是创新创业环境、文化氛围相对比较落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1%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感兴趣,其中13%的学生对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关注度较大。有60%的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但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学生仅有7%。同时笔者对培训内容做了调研,发现仅有11%的学生认为培训的内容对自身的发展帮助较大。由此可见,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更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同时,笔者调研了云南几所地方院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发现各个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虽然不同,但都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环境氛围。虽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活动,但都以短期收益为目标,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氛围培养的长效机制,忽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教育理念缺失

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不高,认识也不到位。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给学生做点创业培训、讲座就算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上注重短期的效果,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在对该教育体系的建立上形式化严重,功利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活动,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其狭隘地理解为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新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6]。笔者调研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87%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创新创业是没有联系的。由此也说明学生在接受此方面的教育上是孤立的。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师资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于本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管理人员,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上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缺少说服力。同样,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要求,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难以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7]。虽然也有部分学校请来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难以建立一支成熟稳定的师资队伍。

(四)缺乏充裕的经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管理形式化严重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项目经费短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简单。尤其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云南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高校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因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至于影响云南地方高校的发展[8]。虽然近年来,国家及政府加大了对云南教育的投入,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创新项目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撑,才能使创新教育长效发展。同样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前期的建设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成为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苍白、形式化、缺少内涵。

三、云南地方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及措施

(一)在思想上,统一指导思想,结合云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和需求,开创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同时,根据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贯彻国家下发的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展云南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统一指导思想,确定发展的方针。根据前文中提到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缺少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这一现象,应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和具体化的理念,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贯彻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教学、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全面开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应结合需求,基于侧重性、长效性的考虑,推动云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融合统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二)在内容上,从教育教学、模拟实训、实战三大平台逐级深入

西部大开发为云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科研投入、人才引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加大,在经费、师资引进、创业平台建设方面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但由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阻力也较大。因此云南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首先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为首要任务,搭建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体系的建立应从教育教学、模拟实训、实战三大平台逐级深入。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中应将教学、学科、科研联系到一起考虑,模拟实训平台是对教育教学平台的升级,既是对前期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测,又是对能力培养的再锻炼,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转化成实战的桥梁,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实战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标准。因此我们在建立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三个平台的关系(图1),不能只注重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只有这样创新创业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三)在制度上,加强相关保障制度的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共青团 创新 创业 大学生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积极推动各大高校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4届大学生,约有21万选择创业,占727万毕业生总数的2.9%。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共青团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手段

(一)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体系

高校共青团应当利用好各种平台进行相关政策宣传和就业咨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咨询。具体的对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实行第二课堂制度,着重举办一些课程相关的竞技类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二,提高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程度,并积极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形成运用在创新创业上的意识思维,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把创新创业作为团青的新重点,可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特色,设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或设立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切实学到创新创业知识。再者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综合素质不同,高校共青团应基于该现状分层次多角度开展工作,低年级应注重基础学科教育,综合素质提升,高年级应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并应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与现实社会接轨,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建立创新创业组织体系

依托学校创新创业等文化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建立以团学活动为主干,校刊院刊、广播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平台的创新活动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创业交流社团协会,倡导学生团体交流与合作。在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高校团组织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能到实地调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使创新创业氛围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的方法

(一)举办相关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如“挑战杯创青春”、攀登计划等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同时举办创新竞赛类活动,如:“创新思维大赛、创业实践周、创新创业交流会、模拟电子商务竞技大赛”等大型模拟经营比赛。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积累创新工作经验。

(二)建立实训基地

为进一步减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社会真实环境的差异,高校团组织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同时也可以推动校园模拟实训基地的建立,在模拟实践中应从大学生就业匹配程度的角度出发,筛选出能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高匹配度的实习岗位以供学生进行企业实践教学,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支持。

(三)搭建网络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校园环境与市场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即校园内各种资讯匮乏,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涉及面窄、等。高校共青团作为,有极强的影响力,因此搭建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为主的网络平台,可以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通过高校共青团的分类、筛选、宣传可以为大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及拓展相关业务提供帮助;可以剔除虚假信息,减少受骗概率;也可以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三、高校共青团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途径

(一)提供保障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能新媒体方式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增强校园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向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加大政府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并在校内积极举办相关的竞技性活动、设立奖学金等方法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保障。此外还应发挥团组织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对接,政策解读服务等。同时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地考察条件,也为大学生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提供场地支持。

(二)激励机制

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应当完善倡导大W生创业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创立“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利用校内外有利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充足、可靠、稳定的经费支持,第二,应当建立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将大学生的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得到展示,从而刺激创业团队的产生。第三,根据学校条件,实现奖励、资助多样化,如提供创业场地、为其寻求社会企业投资、帮助其贷款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后创业的问题。

(三)组织形式

高校共青团活动中,应当建立以团学活动为主干,校刊院刊、广播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平台的创新活动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创业交流社团协会,倡导学生团体交流与合作。在学生教育体系中,应着重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老师一同发掘、扶植能力突出的同学完成高水平研发项目并鼓励其进行创业实践。在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高校团组织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能到实地调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使创新创业氛围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积极心理学

随着国家“双创”的热潮,全国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越发重视,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到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得以逐步提升,但是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以克服困难与挫折。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理念,将重点放在人的品质培养和挖掘人类优势和长处并促进积极机能发展的研究上,这与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新定位。因此,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创业教育中,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为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调研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开展创业的相关活动时呈现出的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意识、意志及性格等各方面相互联合的综合性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在2016年12月28日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曾有过创业意向的占89.8%,其中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占18.2%,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的占28%。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热情在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的支持下持续高涨,意向创业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庞大。然而,切实落实到创业实践的仅接近三成,而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大多仍处于犹疑不决的观望状态,不敢迈出实践第一步。由此或多或少反映出大学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创业心理困境,即因缺乏足够的创业心理资本积累而外化的行为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创业认知不够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认知的创新创业实践,均是由教育部以及团中央组织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比赛。基于全国各高校的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们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构建了较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对于是否进行创业实践,本应当是大学生通过对创业活动进行客观认知后,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具体因素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学生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从众心理,随波逐流,甚至多数时候都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和安排来执行项目,缺乏自己的创新意向和创业导向。由于对创业活动缺乏深入了解且未能形成客观认知,因此一旦遭遇创业瓶颈,大学生们的畏难情绪严重凸显,开始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由此可见,缺乏对创新创业的客观认识是目前创业大学生的心理困境之一。(二)创业意志不够坚定。成功的创业者普遍具有极其坚定的创业信念与意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根据《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近九成的大学生有意向参加创业实践,立志创业的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但不难发现,实际创业率仍旧偏低。其中,不少意向创业大学生只看到成功创业者人前的杰出成果,创业情绪高涨,却不知其创业背后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大学生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缺少了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缺少实践调研和考察研究,对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习惯于凭直觉做决策,预估不足,这种盲目性的思维管理方式最终导致创业过程的运作不畅,影响持续发展的动力,另有部分创业大学生缺少对创新创业的拓展意识和能力,对于市场定位与需求把握不足,从而丧失了许多在创业过程中的发展机遇。(三)创业行为取向不够积极主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取向与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具有重要联系。调查显示,在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重视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同时组织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进行校园创业宣讲,各式各类创业资讯在校园随处可见,但是在校大学生本身除了通过这些方式接触与了解创业知识与创业政策,缺乏主动对创业知识与创业政策获取的积极性。

二、创业心理素质的科学内涵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环境等多样化要素互相影响并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心理特征。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社会环境和多向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在开展一系列创业相关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创业所需的各种思维、能力、品性等方面的综合性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同时还是个人设定创业计划,加强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行动,规避创业风险,扩充创业规模,进而实现创业目标,甚至为社会提供就业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等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综上所述,创业心理素质不仅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要素,而且是决定学生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点和重要前提。

三、积极心理学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心理学,自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于1998年正式谈到“积极心理学”概念,到2000年赛里格曼与契克岑特米哈伊提出其主要研究范畴。本研究利用相关研究和方法,从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坚持从问题本质出发,通过积极归因和分析问题,深入发掘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包括乐观自信、独立创造、敢于冒险、心理韧性、勇于拼搏等等。深度激发每个人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减少困难和问题发生,也有利于帮助个体积极迅速地解决问题。同理,积极力量同潜能开发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发扬冒险精神以及增强心理韧性等方面,进而促进个体的创业认知、创业思维、创业毅力以及创业取向的高度提升。本研究认为,心理学能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如何突破逆境、顽强生存和茁壮成长,发扬开拓创新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加强引导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四、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体系

(一)构建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当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面向全体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如心流体验法、积极归因法、自我暗示法等,核心重点在于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创业意志以及创业意向。因此需将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加强创业心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此外,在构建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理应进行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教学的发展改革,将创业的心理发展问题同心理素质训练等过程相统筹融合,广泛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知识,促进心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注重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的融会贯通,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扩大创业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结合创新创业实操教育内容,积极促建校内外相配套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合力搭建内容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平台,多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和能力培养环境,发挥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二)构建创业实践培养体系。开展创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学生既可以在创业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学技术,还能够培养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魄力,形成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高校要经常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创业实践、企业观摩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不断磨炼勤奋吃苦、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进而培养抗挫、抗压能力,获取创业经验。同时为实现学生毕业与创业的无缝接轨,在校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和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加大对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搭建开阔的实习实训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社会实践,让学生切实体验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困难和压力,为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积累更多创业方面的经验,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构建创业扶持体系——家校社联合支持。基于社会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除了现有政策支持外,还需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了更好地落实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政府应牵头搭建校企合作的沟通桥梁,加大资源补充和资金投入,增设创业补贴制度。全社会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双创”的热潮,营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引导宣传,树立创业典型和先锋模范,多角度地讲述创业者的励志故事,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创业勇气、创业意志和创新精神。基于学校层面,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落脚于课堂创业培养教学,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创业活动,精炼富有校园特色的创业文化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重视宣传、组织和实施“挑战杯”“互联网+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比赛和创业训练计划,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动力。同时,提升创建校园创业资源环境,包括创业基地、创业园地等创业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办公条件和活动空间,凸显创业教育的校内文化标识。从家庭层面,应将社会、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多重角度开展全方位贯彻创新创业的影响力。社会影响有赖于国家政策的保障实施、媒体的积极宣传、社会的正面舆论等渠道;学校影响可建立“家校互联”合力教育平台,利用自媒体全面加大对校内优秀创业学子的榜样以及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优惠举措的宣传力度,同时向家长灌输正确的创业观念、正确的就业理念、明智的择业观念,以及创业意志、创业思维和创业准备等。

五、结语

第6篇

“意识-精神-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而课堂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应积极汲取国内外高校的试点经验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通识课主要由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理论类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电气类、编程语言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开发类、创新技术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主要由数据库应用类、网络类、PC平台开发类、移动平台开发类、嵌入式开发类、软件工程类、软件创新基础类课程、反映本专业技术最新动向的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上述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要由“计算机创新创业概论”来完成,创新创业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群”来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由“创新素质拓展课”、“创业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认识实践”、“创新创业拓展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来完成。整个大学四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学设计

对于软件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层次从低向高逐步过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训练交流和沟通能力、追踪最新技术和创业潮流的能力;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创新训练以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通过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教学内容更新

基地在以下几方面对试点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1)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中。合理压缩普通课程的课时,大部分课程减少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践课增加学分。

(2)增强基地内所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试点专业所有课程(除个别课)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培养内容,通过介绍本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改革实践课的内容,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内容要贴近实际、反映最新技术趋势和创业潮流,要求每学年为新一届学生开设实践课前上报反映最新技术的实践课计划和方案。

(4)加大集中实践环节力度。集中实践环节是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学分,真正把实践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组织团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或创业活动,突显教育创新本质。

(6)融合科研和教学。提倡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应将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案例驱动教学。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由三个阶段组成,训练体系涵盖大学四年。第一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启蒙和培育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基本技能实践相对应,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项目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第二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孵化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相对应,通过举办讲座和参加课余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跨入创新创业门槛。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调研、分析和研究条件准备;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如果项目或课题不合适,允许更换项目或课题。

第三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实施阶段。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并进行创业训练交流;如果课题或项目经试验基地评估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则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借助于上海电力科技园区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进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选拔,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在原有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教师充实到教师指导团队,根据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国家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除了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外,还要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团队中形成梯队,保证课题的研究或项目的实施能够延续,根据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平台建设

基地将建设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及企业进行交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具体实施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1.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统一规划,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建设能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将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改造成既能满足正常班级学生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创新创业个性化实践需要的实习实践平台。由于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和设备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场地上、设备上、时间上满足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对于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和环境的创新创业活动,将通过与研究机构、企业紧密合作来满足需要。

2.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形成由学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活动,交流学术问题、教学体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法律顾问、资金支持等服务。建立学术和教学交流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进研究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挖掘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所有教师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和项目选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本平台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具体建设内容为: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论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除指导教师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新媒体资源,通过各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发表创新研究论文、创业活动报告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展览;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会议、课题调研;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渴望。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创业设计;教学实践;优化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5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15年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根本指导性意见。目前,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拓宽创新就业途径,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单向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对高校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创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我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现状

为推动教育革新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学校先后开设的与创业创新相关的课程有《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设计思维创意》《大学生挑战杯创新训练》《创新思维》等二十余门课程。这些创新创业课程初显成效,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各类比赛中都崭露头角,学校也与不同的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孵化园基地,产生了很多的创新项目,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但从我校开设此类课程的运行情况看,理论教学比较丰富,但实践指导效果滞后,一些创新创业类指导课缺乏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意识,持续性不足,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性极强,单纯依靠课堂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则更应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实景模拟和个性化的指导。

(二)《创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创业设计》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之一,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1.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参与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通过设计实景给学生直观体验、感知、领会、把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达成、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和体验。这种客观的教学情境来源于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亲身经历,强调教与学、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通过学生的亲历和社会实践体验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之前,把学生以团队进行划分,每个团队一般由4至5名同学组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小组来开展团队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设计问卷,开展调查,确定创业项目,交流讨论,优化方案,最终以小组形式公开展示和汇报创业方案,再由不同的创业小组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进而对各小组是创业项目不断论证和优化,经过这些环节之后,再由各小组成员独立撰写各自的创业计划书,并完成有质量的策划书为最终的成果形式。

2.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创业创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枯燥的理论教学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丰富和完善教学效果,《创业设计》课程理论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业所需的信息,清楚创业的目的、创业的要素、创业的设想;做好创业心理、思想上和法律上的准备,培养优良的企业家性格特征;掌握如何在创业之前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筛选、市场调研及市场活动中的营销计划设计;熟悉筹资、财务管理和控制;懂得如何打造一流的团队和组织,如何安排创业中的生产活动,并在遵循商业原则的前提下,打造更加有生命力的团队组织。在讲授创业入门这个导论模块时,鉴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创业设计课程,思想上对于创业还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认识,通过运用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王兴与程天桥的创业的真实案例导入课程教学;在讲授创业准备这个专题时,给同学们播放创业成功的典范人物马云的和王健林的视频,通过两位创业成功人士创业历程资料的播放,让同学们领悟每一个创业人士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各方面的准备;在讲授市场信息和市场调研的模块之前,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创业设想设计好调查问卷,提前利用课余时间去就近的商业街或创业目标地实地调查或采访目标人群,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对不同团队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和甄别,使学生掌握自己如何更好的进行调查之后的分析和有用信息的获取。

3.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渗透在每个知识模块的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每个团队所选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团队设计,通过模拟实战训练或路演的形式,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全过程。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企业调研、创业园走访、创业计划书展示评比、交流讨论、参加创业比赛等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实战经验。创业课程的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成功的创业实践,而是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素质基础。在教学中将创业知识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有效地嫁接,为培养具有独立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又勇于实践的学生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和创业技能的实战训练。这样的训练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市场、理性定位、寻求商机、组建团队、制定计划,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理念,真正做到既能够仰望心空,又能够脚踏实地。

4.教学效果的优化

创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它是多种能力整合的社会创造性活动,因此,《创业设计》课程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学、营销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课程教学旨在培养既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有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环节要实现如此庞大的教学系统内容,并且要被学生所接受,又能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效果的反馈和不断的优化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几年的教学中,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都在不断的总结中提高,不断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即时加以改进,从最初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到注重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从最初单纯的注重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延伸,从最初传统的理论灌输到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使学生们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在实践中全方位的参与、直观的感受、独立的设计各自的创业项目,课堂上自信的表达各自的观点、交流思想,提交高质量的创业计划书,每一个环节的历练收获的是满满的硕果,很多同学的创业项目计划获得上海市级或校级的创业项目立项,并在历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学习研究成果向社会的转化,也有很多的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这些都得益于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结语

时展对于人才资源的需求,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应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着力点,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2015〕36 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政府.

[2] 王晶,体验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探索,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4.

第8篇

【关键词】商贸人才 高职专业教学 就业创业教育 教学协同 助农圆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74-02

“互联网+农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为高职农商类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高职商贸类专业教育是商贸人才培养的摇篮,崇尚经商、经世致用是高职院校商贸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导向。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中,呈现出专业教学与就业创业等素质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商贸人才培养效果。针对高职教育的实践,国内学者提出将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专业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多元融合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等教育新理念与建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立德弘商、兴贸致远”的校训,形成“秉商崇商、学商精商、为商研商、融商弘商”的商文化办学理念,找准服务现代流通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依托创业中心和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聚拢院校、地方与企业力量,组构起多主体参与的教学协同网络,以课堂、讲坛、沙龙、项目、活动的形式,探索系统化的融合协同途径,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其中“助农圆梦”项目成效佳,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一、“助农圆梦”教学项目设计

(一)项目整体设计

围绕学院服务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的办学定位,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主题,协同专业教学与就业创业教育,建立“互联网+农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发挥学院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端技能型人才优势,搭建大学生服务农村新平台。学院“助农圆梦”项目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广告工艺等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依托学院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和院党委书记主持的国家社会科研课题“南宁市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中农民合作社联建项目,以“互联网+”新模式和路径,借助创业班微商教学新模式,携手农民合作社,组建师生团队,聚拢校方、地方力量,开展农产品“产、供、销”调研及分析、农产品包装设计、营销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讲座、培训和沙龙及“互联网+农业”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服务等活动,与合作社建立“互联网+农业”校外经贸类专业师生服务基地,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共建生态美丽乡村。

(二)项目内容

专业教师带领创业班学生依托学院“现代农产品流通研究所”指导合作社社员转变农产品生产营销观念,以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为合作社社员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将板桂酸菜网络营销与微商教学课堂结合,创业班学生在微信、微博、QQ进行板桂村酸菜营销推广,推动“互联网+服务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

利用“互联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走向进行挖掘研究,开展助农惠农政策宣传和资助调研活动,向当地群众发放资助政策宣传资料和调查问卷、解读农产品的营销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创业班学生完成板桂酸菜品牌包装设计图标、产品标识设计图标、微商推广策划方案。进而组织实践团队成员进行微商推广创业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快递下乡+多元化”的流通服务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递电商超市”,充分利用宁明县东安乡板桂村“桂众果蔬”蔬菜合作社联建的实训基地,帮助帮助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销售当地特产及板桂村酸菜,打造现代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基地。

二、“助农圆梦”教学项目实施路径

(一)凝聚力量,周密筹划

“助农圆梦”教学项目是全区第一个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学院党委采取“主题鲜明、专业指导、优势联合、实践长效”等策略和方法,对活动内容、主题、形式和要求做了详细的安排。组建了由学院创业学院、创业班专业教师(包括学院派驻宁明县东安乡板桂村第一书记)和学院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端技能型专业学生构成的“助农圆梦”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依托学院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获得地方行政支持,通过与当地桂众果蔬蔬菜合作社、利用学院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协助合作社招商引资和农产品营销优势开展“联―结―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建模式。

(二)梯度推进,多方协同

第一阶段在完成校内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广告与包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知识后,项目团队指导教师专门针对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与广告设计方面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和项目实操。第二阶段深入地方,深度调研。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崇左市宁明县花山田园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指导学生对当地农产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当地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采购价格、品质要求、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产供销”情况进行实地走访、参观、调研,形成板桂酸菜经营现状调研报告。第三阶段调研分析后,由学院农产品专业教师将调研问题带到创业班课堂,指导学生为当地合作社社员开展农产品广告包装设计、营销、微商推广知识讲座,解答农产品营销方面的问题。利用学院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协助合作社招商引资,在学院校企合作单位“农产品互联网创业基地――广西南宁梦生活・微信电子商务公众平台”进行板桂酸菜网络销售。与宁明县政府建立“科技支农工程”长期服务机制,依托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特产网・WWW・GX123・COM”校企合作项目,指导农民创建“桂众果蔬”蔬菜合作社。

三、“助农圆梦”教学项目实施效果

(一)构筑教改实践平台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创新与务实并存,精心设计,张弛有度。“助农圆梦”团队,结合创业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课程实施的前期效果,成功申报并实践依托2015年广西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精品项目“携手农民合作社,共建生态新农村”,协同学院“就业与创业工作”专项课题“基于‘双困’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创业学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借助学院创业班微商教学新模式,建立“互联网+农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和经贸类专业教师服务基地,通过开展创业讲座、营销创意创业技能大赛,建立技能实践平台,提升专业技能,形成以赛促学教学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快递下乡+多元化”的流通服务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递电商超市”,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广西赛区)铜奖,深耕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凸显了实践育人效果,促进高职教学教改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形成服务三农长效机制

团队积极实践“以农为本、扎根基层”的农商文化,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培养出的一批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递电商超市”进行持续微信营销,帮助、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创建合作社,助力广西“三农”发展。通过务实进行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包装设计,精心策划和实践微商推广活动,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流通中所遇到的问题。目前,宁明县部分特产依托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这一平台走进市场。协助合作社招商引资,并获得县扶持资金,为合作社规范运作与规范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拓宽宁明县特色农产品流通途径,形成以农产品网络营销推广实践活动的“科技支农、富农”长期服务机制。助农圆梦教学实践项目活动引起了各级媒体的持续关注,铸就服务广西三农品牌,社会影响深远。

(三)提升商贸人才培养效果

围绕学院“培养服务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突出能力本位,通过精心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设计,以张弛有度、梯度推进的方式,深入农村开展开展助农惠农政策宣传和资助调研活动,学以致用,利用“互联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走向进行挖掘研究,搭建的“互联网+”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农民生产经营交流互动平台,高职学生在微信、微博、QQ等多元、多轮农产品营销的微商推广创业的系列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和培养职业素养,形成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精神,提升创新创业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也增强高职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做到经世致用。

四、结语

“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职商贸类专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时代背景。针对高职专业教学与就业创业等素质教育呈现出的“两张皮”的现象,需要通过顶层教学设计和多层次统筹予以破除。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农圆梦”为例,阐述高职商贸类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蓝图设计、协同路径及实施效果,对商贸类人才培养与教育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谭华云.导游负面形象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J].广西教育,2015(4)

[3]蔡小平.多元融合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8)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一、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

基于党和国家对创业的高度重视,该项目自2017年10月获准立项以来,团队成员围绕“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探索”,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国家民委直属的中南民族大学。此8所部委属高校有着较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涵盖我国各民族学子却综合素质较高,该项目通过综合了解分析这些在汉部委属高校的创业教育情况,以期以点带面、通过代表性案例进而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实地走访武汉地区8所部委属高校,深入了解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为研究探索我国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项目组考虑到武汉市作为国家科教强市,部委属高校8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涵盖各民族且综合素质较高,因此以武汉部委属高校为例,研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具有典型性。项目组成员实地走访考察了此8所院校,深入了解了8所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重点对其组织机构、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训练、师资保障等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

(二)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凝练观点撰写研究成果

项目组成员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对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的实地走访,尤其对成员的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和发表了学术论文《新常态背景下民族高校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当前,民族高校创业教育虽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研究的成果较少,项目组成员希望借此项目,对我国民族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对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同时项目组成员通过撰写调研报告《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以武汉部委属高校为例》,系统总结了此8所院校在创业教育有关经验,特别是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性发展、可持续性的建议。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

项目组实地调查走访了在汉的8所部委属高校,了解这些高校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其中,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动对接,促进师资、课程、项目、平台、政策、资金等要素的融合,以办好“创业学院”为突破口,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着力建设大学生创新思想启蒙、创业能力训练、项目孵化保障三个平台,系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成效。武汉理工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创业管理专业,并通过小班化创业教育来培养创业专门人才;同时该校还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华中师范大学在本科阶段设计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抓住“互联网+”经济社会发展契机,建设“互联网+”创业教育和实践载体,实现网络技术和创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华中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以“氛围营造为主线,能力培养为关键,扶持孵化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涵盖开放实验室—特色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四级链接物理空间支撑平台;建立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从而打造以“兴趣+专业+创新+创业+就业”为运行模式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国内最早成立创业就业教研室的学校之一,于2011年成立创业学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面向在汉7所部属高校和南湖片区1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管理双学位班。中南民族大学推进“各民族学子携手创新创业行动”,构建“三级四阶段精准帮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育种、育苗、育树、育果”滚动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学子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工程”落地生根。

(二)在走访调研基础上总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结合实际走访体会和获得有关资料,项目组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经验有几点思考:第一,不同的融合模式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知识面的宽度,过分突出学生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教育将导致创业教育偏离初衷。并且往往创业实验课程被师生轻视,变成了课堂教育的附属品。因此,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互动的发展模式。在线下,通过探索专业技能特点和能力特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在线上,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创业意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第二,“创业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2]。因此,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思想素养,实现理论知识、精神品质、实践能力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告诉大学生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立足本职岗位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其次,让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学会利用碎片时间和整块时间进行学习,并努力促进学习的知识向能力提升的转化。虽然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目的和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进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服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教育的结果中,需要大学生、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其中,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强、教育工作者育人责任心越强,就越是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第三,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要互相配合,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实践本领,在训练与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更真切地知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存在哪些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何况创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项实践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高校要以创业教育为抓手,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育与训练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中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和训练中接受锻炼和增长才干,从而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存在的问题

实际走访过程中,项目组发现包括武汉市部委属高校在内,受“我国现行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割过细”[3]的影响,高校课程结构体系仍然存在学科交叉不够的问题。目前的情况是,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存在“两张皮”。课堂上,专业课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较少讲授如何立足专业进行创业,而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往往又非专业教师,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不够使得大学毕业生创业之路荆棘满途。另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欠缺。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强,普遍缺乏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创业教育的教师,一些不懂创业教育的老师讲授创业课程,其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此外,“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类精英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在高校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工作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规划”[4]。

四、改进措施

(一)明确指导思想强化顶层设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作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大力倡导和推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专业知识基础,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夯实基础。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体系。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各高校基于“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实践环节,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一些高校的创业教学体系,将创业知识融入创业过程中,使学生可以获得创业实战技能[5]。

(三)建设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工作环境 建设

一、加强与改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研究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招聘岗位不断萎缩,企事业单位对硕士生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加之研究生存在可塑性差、年龄偏大、容易跳槽等劣势,很多单位在录用新人时都倾向于本科生,因此创业无疑成为发挥研究生才能、体现价值的“自救之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就业渠道,让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学生走上创业发展的道路。

当前,研究生创业比例偏低,根据教育部2013年一项调查统计,52.3%的研究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真正付诸实施的不到7.8%,最终走上创业道路的只有1.8%。因此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还不强

部分高校的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工作重心放在本科生上,忽视了研究生群体,或流于形式,对于创业理论的研究比较肤浅,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得还不透彻深入,往往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临时拼凑文件和支撑材料,创新创业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2.现有教育模式与培养需求脱节

高校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注重于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学生看重成绩和,往往轻视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很多高校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中,依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重视知识传授,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不太重视,往往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严重不足。

3.资金和硬件设施匮乏,形式单一

很多高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设立专门用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创业园区和场地建设明显滞后,甚至没有专门的学生创业基地,硬件上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且当前研究生创业形式比较单一,像笔者所在学校这样的文科院校,创业项目多集中在教育培训和翻译领域,缺乏多样化和深度化。

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是来自于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和教辅人员,教师本身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能感同身受,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和互动,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部分高校从企业聘请专家做兼职教师,但仍旧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加之经费有限、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师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是有限。

三、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要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校要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入手,正确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努力从领导班子配洹⒄策扶持、师资调配、硬件投入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理论研究,分析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对策,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2.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相对滞后,学校应充分征求师生建议,召开座谈会,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结合培养方案和学校实际优化课程结构,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实践平台,丰富活动载体,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业技能。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在现有人事制度的基础上向一线授课教师倾斜,给予相应的配套保障,做好激励和退出机制建设,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明确的反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时效。

4.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11篇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所承担的“浙中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调研”课题,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动机、创新创业准备、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参与创新创业的现状及障碍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浙中地区 职业院校 创新创业 调查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指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群体起到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动机、创新创业的认识和创新创业信念等关键要素。笔者所在学院联合了浙中地区5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团委,针对在校生开展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以了解当前浙中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认知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

2014年10月—11月,以浙中地区有代表性的5所职业院校(金华市技师学院、金华市广播电视大学、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共计750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在参考相关专业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5所院校团委书记的共同商议下,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动机、创新创业准备、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创新创业的参与现状及障碍6个方面24个调查项目。被调查者独立匿名填写,调查前用统一引导语解释问卷内容,要求被调查的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调查问卷。

二、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特征分析

该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750 份(平均每所院校150份),有效问卷 712 份,有效回收率为94.93%。其中,有效问卷为男生386份,女生326份;未进入大专层次的182份,大专层次一年级的321份,大专层次二年级的209份;三产经贸类专业学生占58.15%,工科类专业学生占41.85%;来自城市的学生占37.22%,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2.78%;学生干部占20.65%,普通学生占79.35%;调查对象来自贫困家庭的48人(6.74%),来自一般家庭的452人(63.48%),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144人(20.22%),来自富裕家庭的68人(9.55%)。

2.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

调查显示,学生对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包括淘宝店铺、微商等)的知晓情况为“知道”“了解一点”和“不知道”的人数分别为279人、386人和47人,“知道”和“了解一点”创新创业项目的总人数达到了665人,占总人数的93.40%,这表明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宣传、动员工作已有一定成效。501人(70.37%)愿意每周利用3小时以上的时间参与有关创新创业的活动,可见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比较高的。392人(55.06%)表示对创新创业项目感兴趣,只有66人(9.27%)表示对创新创业没兴趣。性别和学生干部等因素对创新创业兴趣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男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比例较高,学生干部对创新创业非常感兴趣。

3.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机

在调查参加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时(注:此项在问卷中为多选题),统计显示:认为“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可以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增长知识”的人数为545人(76.54%),认为“可以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数为431人(60.53%),认为“可以丰富阅历、在获得荣誉后对今后工作有帮助”的人数为578人(81.18%),认为“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的人数只有52人(7.3%)。

4.学生创新创业的准备

国家、省、市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平时经常关注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有86人(12.08%),“偶尔关注”的有390人(54.78%),“从没关注过”的有236人(33.15%)。可以看出学生自身并未认识到这些政策和法规对自己创新创业重要性,因此关注度不高,这也表明职业院校对国家、省、市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覆盖面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5.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388人(54.49%)认为“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帮助”,277人(38.9%)认为“一般”或“帮助不大”,47人(6.6%)认为“基本没什么帮助”;604人(84.83%)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锻炼出来的”,108人(15.16%)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天生的或靠父母遗传来的”;379人(53.23%)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对自己今后就业有帮助”,333人(53.23%)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对自己今后就业帮助不大”;252人(35.39%)认为“创业能力是把工作当事业来做”,460人(64.61%)认为“创业能力就是赚钱”。

6.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现状及障碍

对创新创业现状的调查统计显示:只有98人(13.76%)参与过1次及以上创新创业类计划项目;对没有参与过的人进行细化统计发现,404人(56.74%)有参与创新创业的冲动,114人(16.01%)没什么想法或觉得创新创业离自己还比较遥远,96人(13.48%)还犹豫不决。

对创新创业障碍的调查统计显示:323人(45.37%)认为“学校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太少,缺乏创新创业平台”,237人(33.29%)认为“资金不足,难以实施”,106人(14.89%)认为“自己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相关教育或经验不足”,46人(6.46%)“害怕承担失败风险,因而望而却步”。

上述数据显示学生还是有参与创新创业的想法,但真正参与的比例却极低,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在校期间机会太少,缺乏创新创业平台。

三、思考与对策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题,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就业固然是其毕业后主要的方向,但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来说,创新创业能力也不可或缺。从上述6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来看,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大范围、全时空地在职业院校中开展起来。从此次抽样调查的5所院校来看,其中2所学校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班,但培训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比例还比较低;有3所学校已建立了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园等平台,但学生的参与面比较窄,尚属初级阶段;有4所学校每年都开展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比赛,但主要是以省、市创新创业比赛为导向,还未形成学生广泛参与的局面和积极参与的氛围。所以课题组建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培养“把工作当事业来做”的理念非常重要,包括合适的活动载体和创新创业平台、健全的组织教育体制、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经费支持等,希望各职业院校拓宽学生了解创新创业信息的渠道,以传统的媒介为基础,大力倡导新媒体的使用和宣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并组织考证,是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优良环境最直接也是有效的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路径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和社会带来创新型人才短缺的挑战。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得到了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重视。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现有的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分别为渗透式教学、独立式教学和复合式教学。渗透式教学指在不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和教育秩序的基础上,加入相关的教学或实践内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该类活动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的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要求各被邀请的高校大三学生以团体的方式,在所在学校深入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比赛主题多围绕商务管理、营销、运营、会计等相关课程知识,围绕特定的主题选择一家或者数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数据和样本等,深入分析和探索企业开拓与创新的实践和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见解。独立式教学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按照创新创业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教学。有固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等,有规律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该类课程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从英国引进的面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国际商务经营英语”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为期一年的创业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分析中外企业家的特征、讲解企业运营的原理,组织学生建立不同的创业团队,建立自己的小企业,通过寻找目标客户群,进行市场调研,确定经营的产品,要完成包括争取风险投资、进货、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风险投资分析,学生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或者利用网络门店等形式开展商业活动,完成联系供货商、安排物流、商品宣传、产品销售等环节,最后完成商业计划书和商务报告等。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商务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复合式教学是在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设计和开展“商务项目设计”活动中,综合利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务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商务项目设计”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集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项目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任何工商组织经常进行的商务活动”,具有实用价值、可操作性和难度适中。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市场调研和项目分析,分析商业现状和顾客需求,确定顾客群,进行核心小组座谈,进行优劣势分析,进行成本预算和风险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拟定项目实施计划表,完成商务项目计划书。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商务项目设计过程中,逐步发掘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其间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自定工作计划、自行实施调查研究并自主完成项目设计。渗透式教学、独立式教学和复合式教学三种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表明了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经费支持等原因,导致在商务英语专业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训练体系,只能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上,创新创业的简单训练上。

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

(一)打造复合式的创新创业课程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打造复合式的创新创业课程,是指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一体化考虑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设计从专业认知到行业体验再到职业定位的递进式教学,做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和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融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要考虑专业的学习要求,又要考虑创新创业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程上,重点是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专业课程上,开设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虚拟或真实的商务情境,帮助学生获取商务知识,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商务技能;在专业实践环节,以专业课程知识为基础,以校内外的商务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为依托,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商务项目计划书。要求学生通过商业分析、顾客状况、核心小组座谈、SWOT分析及目标分析,制定项目实施进度表、项目实施流程图、成本分析、项目框架图及风险分析等,最后形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通过真实的商务实践,了解企业创办、管理和运营的基本技能,提高对商务项目运营的认知和社会需求,提升了后期与企业对接进行实践操作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商机识别、企业成长和金融财会知识。此外,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对商务项目的感性认识和仿真操作,又掌握了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有很大的帮助。

(二)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

教育为主线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时,以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强应用、开放式的环形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三、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立体”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育过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开设与市场需求岗位相关的、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或公司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了解其运作流程,创设虚拟场景,开展虚拟项目,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隐形能力。2.定制培养和学分替换。在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授课,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通过企业考核的学生可以用企业课程学分替换学校部分选修课程学分。3.社会实践与顶岗实训。利用课余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商务英语场景进行体验,或者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真实岗位实践能力训练,在社会实践或顶岗实训中参与的项目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

1.以赛带训,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实施专业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别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和市级以上的创新创业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扶持和奖励。2.丰富形式,构建创新创业培训体系。通过构建“课程+实训+定岗实习”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又将创新创业技能贯穿其中,邀请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和优秀校友等,举办有关创新创业经历、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财务税务、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讲座,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优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构。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开展创业团队培训,在创新创业实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提供“一站式”的创业指导和服务,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出建议,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评估等,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为了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从不同层面,由不同部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层面,由校办、学生处和校友会等相关管理部门成立了密切市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统筹对外联络沟通,对内协调管理;院系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领导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包括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实践活动的组织等;组织人事部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和社会特聘教师的管理。

(四)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平台,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举办各种宣讲、展示活动等,全方位、多方面向学生宣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事业观和成才观,掀起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潮;通过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科技艺术节等,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科技文化艺术节专项活动,营造创新创业光荣,敢闯敢干的创新创业观,培育典型案例,树立正确导向。

(五)构建创新创业考评标准体系

考评体系是教学活动的要素,也是对教学活动效果和质量管理的工具。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方面起到较大的引导作用。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对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鼓励层面,而应该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在设计考核方式的时候,将过程考核和全面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形成性考核过程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主动性的评分,在终结性考核中加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才需求和质量导向,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技能训练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只有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密切关注商务英语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才能培养出与商务英语相关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使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2]王芳,冯展极,何明霞.从美国服务学习看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训设计与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62-64.

[3]叶兴国.关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97-302.

[4]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0-72.

[5]斯荣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