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时间:2023-06-08 11: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风险预控;危险源;风险评估,管理措施

1煤矿安全风险控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指在事故发生前,通过辨识监测、监控和危险源判别风险等级,削弱和消除危险源,从而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对危险源的识别可帮助煤矿企业更加明确地掌握自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从而明确危险源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具有前瞻性,有利于煤矿企业完善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

2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公司各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2.1未予以充分重视,培训力度小

煤矿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未全面推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导该体系仍处于基础阶段;该体系正式运行后,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管理人员未充分掌握该体系的作用,未了解该体系的建设目的和意义。此外,部分领导干部对该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当前该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上;矿体组队、管理人员对该体系运行的基本知识掌握不足,工作开展缺乏思路,未抓住重点,仅将安全隐患条数录入作为首要任务,未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且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培训工作不到位,未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导致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清楚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2.2考核体系不完善

部分煤矿未按照各矿体系办下发的《体系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单位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进而无法调动职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管理办法具有不平衡性,存在区域差异,且考核标准的选择分值有分歧。

2.3信息系统使用不规范

信息系统的信息录入质量不高、安全隐患描述不明确,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且部分录入的安全隐患不具有真实性。此外,不安全行为的录入不规范,部分录入的问题非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项;责任人定为队组负责人,无法落实具有不安全行为人员的考核和教育情况;安全隐患录入滞后,为了完成指标任务,采用了月底集中录入的方式,每月只录入固定的条数,且部分部室、区队管理人员的安全隐患录入工作由专管员代替完成。

3改进措施

3.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煤矿单位应认识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煤矿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是规范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各单位要积极了解、借鉴、学习兄弟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和经验,认识本单位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全体干部、员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

3.2完善基础管理

矿体系办要深入区队、部室开展体系运行调研工作,制订保安工作的运行方案,从而使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与保安工作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危险源辨识卡的作用,通过班前会提问、检查人员现场提问、考试等方式,并采取“不合格不上岗”的强制手段约束人员行为,从而提高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认知水平和对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定期修订和完善危险源辨识卡的内容,使危险源辨识卡准确涵盖岗位主要内容。

3.3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

应用数据要按照系统表单或格式要求完整填写,填写的信息应真实、及时、规范、准确;上级单位、集团公司、五人小组、煤矿领导、煤矿动态检查结果、煤矿部室专项检查结果、队组三级隐患台账内容等信息应完整录入信息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安全隐患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描述要具体,对应标准及危险源应准确,录入工作应在检查后2d内完成;当现场的安全隐患无对应的考核标准和危险源时,应及时反馈至本单位体系办,体系办应及时补充。

3.4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落实三级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矿体系办应制订培训计划方案,根据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分层次编制不同的培训教材,分批进行体系知识培训,从而使其掌握各自层次的体系知识,提升员工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知水平,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3.5优化考核体系

管理人员应扩大考核范围和加大考核管理的执行力度,从而解决安全隐患未全部录入系统、录入不规范、月底突击集中录入等阻碍管理体系顺利推进的问题,有效推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改进。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奖励与处罚应并存。通过增加激励机制,可提高职工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应明确划分井下责任区域,并按实际情况变更。

4结束语

第2篇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概况

1.1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的特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安全生产预控管理体系的实效性。详细来讲:其一,预先性,也就是说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形成,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对安全事故的预防,保证将损失降到最低;其二,系统性,这是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在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往往需要站在全面的角度上去思考,保证实现人、机、环、管全方位的预控管理局面;其三,动态性,由于风险危险源是随着建筑工程的开展发生变化的,在进行日常危险源的监控过程中,要保证动态化的工作方式,一旦发现其出现异常,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1.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流程其一,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做好风险的筛选、归类,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其二,结合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做好风险评估,明确其等级;其三,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其四,切实执行风险管理方案,保证其有效地使用到现实工作环节中去;其五,注重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改善,对于不健全的地方,做好修正和改进工作。

2现阶段煤矿矿井管理风险的常见类型

现阶段煤矿管理风险的常见类型有:其一,水灾事故风险。矿井水灾是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在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带,水文地质的透水性,将严重影响到安全生产的秩序,对于经济效益的保证、人员安全的保障、矿井的合理开发都存在极大的危害。其二,瓦斯事故风险。由于煤矿安全设备缺乏、安全管理工作失误、安全技术不科学,导致出现瓦斯事故,往往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不仅仅使得原本正常开展的工程项目难以有效完成,还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其三,火灾事故风险。由于煤矿开采的对象属于易燃性的物品,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极有可能造成火灾事故。其四,很多的矿区施工现场,通过实践检验都可以看出其存在煤尘爆炸的可能性,这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源。

3如何发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1不断提高风险预控管理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实践,如果煤矿企业全体具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意识,不断建立健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将有利于煤矿风险预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煤矿管理者的风险预控管理意识,不断培养自身风险防范理论基础,为制定合理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打下思想基础。其次,做好全企业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控制教育和宣传工作,健全风险控制管理培训体系。多数从事煤炭工作的都是农民工,其认识水平有限,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很多情况下,在施工时随意性比较强,难以形成正确的风险预控管理意识。最后,积极将风险预控管理纳入到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以各种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不断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预控管理意识,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3.2建立健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健全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是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煤矿管理者、施工负责人、风险预控管理专家组成风险预控管理制度制定小组,保证结合企业特点、工程项目性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预控管理方案,为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制度依据。其二,以岗位责任制来强化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保证将风险管理工作的职权明确分配到个人,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及时地要求相关负责人进行改善,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其三,健全风险预控管理绩效考核,实现管理效果、水平与绩效成绩、薪酬之间的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参与到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其四,高度重视安全隐患检查机制的形成,保证在风险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遗漏,保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3.3注重培养风险预控管理人才综合风险预控管理的特点,此项工作的专业性强,任务量大,担负责任巨大,这就要求参与风险预控管理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对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制定严格的风险预控管理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保证进入到风险预控管理队伍中的人才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符合煤炭企业的项目要求;其二,注重开展新人的岗前培训,结合实际案例,向其讲解常见的风险类型,不断培养其风险识别能力,保证其能迅速地融入到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去;其三,将风险预控管理纳入到绩效考核指标中去,对于风险预控管理成绩优秀的人给予加薪、升职、培训的机会,保证不断激发其参与风险预控管理的工作热情;其四,高度重视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培训体系的构建,因为随着煤矿区域位置、地质水文情况、设计要求的不同,其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重点就有所不同,应该结合自身实践案例,不断找到自身存在的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缺陷,以找到合适的措施去规避这样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员工的预控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其不仅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安全,还牵涉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学习他人先进的预控管理方式,结合自身缺陷,实现在风险预控管理上的创新。

作者:崔跃宏 单位:山西襄矿晋平煤业有限公司

第3篇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各类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当前的煤矿生产相融合,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效率。在实践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的安全管理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对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风险实现了良好的规避,也大大的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升煤矿企业运营效益的目的。鉴于此,文章针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了切实的分析。

1对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分析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会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予以规避,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以及综合管理,在这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重点管理是风险管理,要点是员工在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基础内容是生产系统的综合管理,其中的体系支撑则是保障管理,对这几部分内容进行切实的管理,则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并将PDCA闭环管理手段作为运行重点,对其中的各项环节进行监控,而后为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安全保障[1]。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具体运行情况分析

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引入是必要的,也是煤矿生产企业顺利运营的重点。因此,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煤矿的生产特征,对风险预控管理手段予以实时的更新。文章针对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风险评估环节的安全管理

在对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后,则要对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判,而后再针对性的对风险等级予以判断。根据最终的判断结果,再落实具体的风险预控以及管理措施,最终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预控方案,提升煤矿生产的风险规避能力[2]。这一环节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涉及到的风险予以上报,而后风险小组再将这些汇报的数据予以整合和协调,再对其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复审,要求各个部门将这些汇报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和健全,而后再交由风险预控小组,经过切实的修改,实现多向的反馈,最终对风险实现完善的预控和判别,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出现工作上的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定要及时的改进,而后确保测评的准确性,将PDCA的管理优势体现到实践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2危险源监控环节的安全管理

危险源监控环节涵盖风险控制过程中的监测以及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控,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可以对企业所应用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监控,通过危险监控的方式,对危险予以切实的规避,以此方式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并间接的促进企业的煤矿生产安全,促进矿产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3]。

2.3危险源的辨识环节

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就应当意识到生产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矛盾和生产阻碍性问题,比如,矿产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不具备稳定性等,将这些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再予以切实的规避,这些危险源的提前避免方式成为矿产危险预控过程中的必然手段。危险源可以在煤矿生产已经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无论是煤矿企业的生产、改造,还是企业的建设和完善等环节都会涉及,煤矿生产之前的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煤矿生产危险源识别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危险源的诱因进行分析,还要对危险源进行归类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危险源予以把控。比如,企业所涉及的环境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机械设备应用危险归为一类,在确定了危险源之后,再对危险源进行检测,检查这些环节是否存在切实的危险,最后将这些数据予以记录,为日后的生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4]。

3对于风险预控体系的作用分析

3.1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企业的安全运营指数,也对危险源实现了良好的规避。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可以在煤矿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将企业运营中的工作岗位、安全生产系统以及生产作业等等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危险源予以辨识和分析,而后通过安全管理措施,对这些风险因素予以评估和解决,尤其是对于煤矿生产企业的重点环节,对其危险源进行确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针对这些危险源,予以切实的评估,再针对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内容,最终制定出适合煤矿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当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对生产实践中易出现的风险源予以判断,而后通过切合实际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和风险控制标准,将传统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进行避免,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内容予以把控,比如,对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对煤矿风险的辨别和判断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等,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动态的、实时的监控,一旦在煤矿生产中出现事故,则要通过风险控制的手段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而提升煤矿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5]。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

(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类的危险因素,要想实现煤矿企业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就要对这些企业运营中的危险因素予以避免,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企业各个环节风险因素予以解除,提升煤矿企业的运营效益,大大的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晋辉.煤矿地质灾害的安全评价与损失预测[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96-197.

[2]姜伟.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及价值探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5,23(6):199-200+203.

[3]侯跃峰,马春,李小龙,等.浅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16(20):31.

[4]李贤功,宋学锋,孟现飞.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与隐患闭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7):89-95.

第4篇

1.1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即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能够对职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能够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来源;煤矿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险源,危险源在煤矿企业的建设、生产、改造等环节中均存在。因此,在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中,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时,要对煤矿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同时做好危险源的分类工作,并且参照危险源的特点,依靠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因素的支持对危险源进行检测[1]。

1.2安全风险的评估

完成风险源的辨别工作后,就需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的可发生性及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定,并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到管理对象及风险等级,可将管理的措施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进而完成风险管理的规划。煤矿企业需将编制完成的管理规划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上报,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的操作人员对管理规划进行改进、补充及完善,以双向反馈、审核、修改的方式对管理规划进行查缺补漏。需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一些生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变化,因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调整,以此保证管理工作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并将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2]。

1.3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之后,就能很好的确定管理对象,之后根据管理对象和的特征,对相关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进行规划,以此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进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制定管理标准的过程当中,需以国家及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基础,根据不同煤矿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满足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需求。

2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素

2.1提升设备水平,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矿企业需对传统的采煤方式进行改革更新,积极推广高档普采、轻型综采等先进采煤方式,尽量选择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较高的设备来进行煤矿的采集和生产,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落实责任制度,优化组织结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监管部门需对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强化组织结构建设及监管,建立健全煤矿企业的运输、采集、挖掘等部门,同时配置相关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有效落实责任制度,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不到位的情况,相关的监督部门需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予以充分的考虑,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煤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员工培训体系,有效落实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以此有针对性的避免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4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煤矿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加入产量的计量系统、安全监测及监控系统、员工定位系统等具有针对性的先进信息系统,以此实现信息间的查询、调用、支持,进而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的管理效率。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风险警示;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煤矿企业不再像当年刚盛行时那么地吃香,为了改善煤矿企业在与别的上市产品竞争中的劣势,有关部门提出了“双体系”模式对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双体系”就是针对预防煤矿安全事故,提高生产效益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词语。具体的内容有如下几点。

1“双体系”管理制度的建设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危险预先控制系统为核心,通过科学制定各大系统、各类施工设施、生产材料的安全规范,健全完善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明确安全危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使关键设备和现场安全危机实现超前辨别和预先控制,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根据“双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展开,立足矿井实际,抓组织、强宣贯、重达标,严考核,积极推进安全“双体系”建设,促进了矿井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1“双体系”对个人的效益

“双体系”指的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和员工操作标准体系。此两种体系旨在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并且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能够针对目前存在于煤矿生产中的问题提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提高安全生产的理论。

1.2煤矿管理模式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各种危险情况会不时出现,生产环境十分恶劣,并且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各种灾害因素的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从一开始就是生产技术和管理中一个非常受到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生产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生产”这个原则放在第一位,把保护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并根据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把煤矿的安全管理和法律规章制度接轨,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装备两个方面来保证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由传统经验管理逐步转入全面管理和科学系统管理。

1.3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1.3.1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有条不紊地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做到技术达标和人员达标。对达不到三级标准的煤矿企业,限制期限停止生产重新整顿,超过时间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会依照法律制度关闭企业。推动实施优秀的工程评比活动,把它当作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将标准化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达到标准的企业可以开始进行生产工作。

1.3.2加强群众安全监督工作

群众是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一,将群众的监督作用放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来,认真实施省总工会《关于认真开展“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企业发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的实施意见》,发挥工群众的广泛优势优势,发动职工寻找自己身边的不利因素,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煤矿企业要在矿井每个班组加强群众的监督力量,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以此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2“双体系”引入煤矿安全管理的模式分析

“双体系”在引入安全生产管理时主要体现在集约高效的安全生产模式,人员精准操作的安全模式,能够双管齐下,从生产人员和对事故的提前预测两方面去着手,保障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性,可行性。

2.1“双体系”引入煤矿企业安全管理

把“双体系”引用到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能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使得煤矿生产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也保障了煤矿工作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煤矿灾害对员工的生命健康影响。有力地提升了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水平,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双体系”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的实例

2014年以来,同煤集团雁崖煤业公司始终以“安全生产对标管理”、危险预先控制管理和员工操作达标“双体系”建设活动为主要线路,以“双基”建设为要点,持续进行动态考核,加强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了公司的正常,高效,安全运行。这个公司成立了安全生产对标管理和“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安全生产对标和“双体系”建设管理工作放在主要的核心地位,推动了工作全方位的发展。严格参照集团公司标准,制定颁布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和员工操作达标体系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监督、安全隐患查找排除等制度,细致明了、清楚分析了各成员单位监管责任,确保安全责任的全面实行。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公司对煤矿生产过程时所用的器械方面进行了改造,引用了安全程度位于国际前列的生产煤矿机械,并且时常派人监管,监督。只要安全隐患一经工作人员发现,就会立刻整改。除此以外,公司让风险预控体系替换了以往的旧体系,可以很快发现危险源头,然后进行处理,保障了生产工作的安全进行和有条不紊。在人员操作方面,公司加强了对人员的技术培训,时常举行员工技术大赛,保证了员工对操作方面的熟练程度,避免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可估量的煤矿灾害。

3“双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在煤矿生产作业中存在着较大风险,缺乏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则会引起安全事故,引起较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员工操作达标体系,通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编制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进行危险源监测与风险预警,员工对自己操作的精准要求,确保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并探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于煤矿安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

3.1提高工作生产效益“双体系”

抛弃以往不成熟的管理经验,脚踏实地,以根本情况为基准,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使其能够置办得当,弹无虚发,检查细致,有总结思想。如果说,狠抓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是治标的话,那么把这些规章制度用到实际就是治其根本,只有标本兼顾根治,安全生产局面才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企业效益才会平稳上升。

3.2保障个人安全的“强心剂”

有了“双体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保证,减少了安全事故的时常发生的隐患,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煤矿的生产工作自然会顺利进行,也为安全生产打上了一剂“强心剂!”

3.3优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煤矿生产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双体系”可以加强,提升煤矿公司的产品安稳输出以及管制服务的水平提升,然后有效地提高整个过程的产品管理水平,减少了企业所花费的财物。大大改善产品的质量问题,改善企业竞争过程中的劣势,并为其他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优化带来借鉴意义。

4结论

“双体系”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一大助力,积极实施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提升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关于“双体系”的解释以及作用希望能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朱广顺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煤矿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占川.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1).

[2]琚永清.浅谈如何有效地实现煤矿安全管理[J].山东煤炭科技,2014(09).

第6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82-02

摘要:

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相对落后,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研究如何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对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功效、构建原则及操作流程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建筑安全施工的管理效率,为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作出贡献。

关键词:安全事故;风险;预警系统;安全管理

建筑业虽然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建筑施工事故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峻。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建筑生产安全的管理,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但频繁发生的建筑施工事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相对落后的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形势下,研究如何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降低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率,建立一个比较先进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建筑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功能

建筑施工作业强度高,作业量大、时间长、工序多且变化大、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突出,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安全事故风险预警系统是在管理系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预警机制,警报、矫正及免疫功能三部分组成,三种职能共同构成企业管理的新预警功能体系。这种预警管理系统的新功能基于以警报为导向,以矫正为手段,以免疫为目的的纠错防错新机制。

1.1 警报职能。

事故的发生往往不可预期,需要对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分析、评价和处理。警报职能是一种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及薄弱环节(包含引发安全事故的各类的人、机器、物、环境等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和预报的职能。通过监测各类不安全因素,识别事故发生的早期信号,从而发出警告以达到在安全事故在萌芽状态就被消灭的目的。

1.2 矫正职能。

风险总会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矫正职能是施工企业在安全事故将发生或其隐患相当突出及安全事故发生(仍在早期阶段)的情况下,对引起状况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行为、环境及设备状况等)进行预判纠错功能。企业在进行这些决策前,一定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充足可靠的相关信息基础上,并用科学方法论证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的信息库。

1.3 免疫职能。

免疫职能是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类型相似的安全事故进行预判、快速识别并及时提出有效对策的一种功能。当施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以往安全事故的发生信号或类似的致错条件时,利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中对策库的信息,可以迅速采取对策,达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免疫功能的目的,避免同类性质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再发生几率降为最小。

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构建原则

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为优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企业构建一个可以监测风险、提供风险对策的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作出必要的选择,并且需有完整的风险预警的保障路线,使得企业能及时有效应对事故风险预警,笔者概括为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2.1灵敏性。

建立灵敏准确的监控系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应随时密切关注与安全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目标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所带来的风险。

2.2综合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安全工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安全生产预警管理体系。该预警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安全技术上的内容,也涉及到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综合预警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工作相结合。

2.3 规范性。

该原则要求预警管理体系所设计的各类指标参数必须规范化,这样,生产过程中监测获得的信息可以在该风险预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和其它微系统可以使用。 

2.4 可操作性。

建筑施工安全预警通过将预警管理论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两者相结合,与安全管理思路很相似,要求所有涉及到的监测指标以及相关的组织模式都具有可实施性,按照风险预警的要求能够准确和完整的获得各项数据,与预警工作相一致的组织结构具有合理性。

3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

系统科学是预警系统理论的基础。在确定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的工作内容、构建该系统的组织机构、明确该系统的工作程序之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将按以下流程展开工作。系统预警的过程一般分为监测、识别、诊断、报告、评价五个环节。

当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管理机构的管理指令下达后,该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便开始运行。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为:

3.1 预警部通过监测、识别、诊断、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事故信号,确认监测因素指标处于正常、警戒或危机状态,并进一步提出预控对策并及时实施。

3.2 当监测指标处于正常状态时,则继续保持对其监测而不介入预控管理水平;当监测指标在基本正常或低危机状态即戒备状态时,预警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预控对策方案,并提交此方案给该项目安全领导小组和项目安全质量监察部,由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下达给下级各职能管理部门具体落实、执行,直至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彻底恢复正常。

3.3 当监测指标进入危机状态,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入应急管理程序并立即成立应急管理小组,由预警部和项目安全质量监察部联合提出应急对策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具体实施。此时应急领导小组取代日常企业职能安全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危机状态下的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直至化解危机,恢复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3]。

3.4 预警部还应检查各级安全管理预警管理工作状况,负责整个施工企业的安全预警、组织预控工作、调度和指挥工作。

4结语

总之,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安全生产预警体系是一种新颖的项目安全管理技术,通过对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分析,提出一种可以监测诊断、预控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把任何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排除在安全“门槛”之外,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事故的发生。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并在更多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印证,为提高我国项目安全管理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蓉: 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 林成. 安全预警管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 施工技术. 2006, 35(5):31-34.

第7篇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制度和体制方面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监督体系还不健全,监管工作还不得力;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形势下,反腐败,难,预防腐败,更难。如何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难题。笔者结合厦门电业局近些年来探索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有关情况,进行一些归纳、探析,谈一谈个人粗浅的认识、思考。

一、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总体思路

2004年以来,厦门电业局针对近些年全局工作点多面广、项目繁杂、资金流量大等特点,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该局迎难而上,创新工作思路,将贯标工作中和安全生产管理上的“危险源点分析与预控”方法引用到党风廉政建设中,将掌握人、财、物实权和供电营销等敏感部位和关键环节列为潜在危险点,率先在电力系统中探索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防患于未然。

该局开展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总体思路是:全力查找廉政薄弱环节、危险点,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制度建设,狠抓预防和控制,形成更加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态势,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更加明确,反腐倡廉重点更加突出,源头治理工作更加扎实。其主要特点:第一,采用科学有效的查找、分析方法,以点带面,突出和明确了监督及风险预控的重点、难点。第二,预防为主,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在做好事后追惩性监督的同时,加强了事前预防性监督和事中过程性监督。第三,将反腐倡廉各项要求,融入企业人、财、物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中,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

二、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实践探析

第一,针对重点,广开渠道,全方位查找党风廉政“危险点”。“磨刀不误砍柴工”,该局通过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现场分析等形式,加强调查研究分析,全方位、多渠道查找“危险点”。

重心下沉,深入开展现场分析活动。关口前移,该局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危险点现场分析活动。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现场分析,既给全局中层干部打了廉政“预防针”,敲敲反腐“警钟”,又以点带面地对基层各单位重点区域、重要岗位等一系列危险点进行了分析查找。

全员行动,组织认真查找潜在危险点。在开展好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危险点现场分析活动的基础上,该局制定了廉政危险点自查表,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岗位自查和前后工序进行互查,查找出本职岗位职权行使各个环节潜在的廉政危险点,以及前后工序发生问题时可能延伸引发的本岗位潜在的廉政危险点。

全面开展,深入推进危险点综合评查。组织全局各单位在各岗位自查、互查的基础上,认真查找、梳理出本单位可能存在的廉政危险点,对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综合评查。同时,各分管局领导对本职工作范围内和所辖职责范围内各部门、各岗位查找出的廉政风险进行评查,及时掌控本职工作范围内和所辖职责范围内的廉政危险点。

广开言路,地毯式查找薄弱环节。深入社会和客户,该局主动走访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并通过召开用户座谈会、参与电台“行风热线”、举办投诉咨询活动、参加《厦门日报》“监督在线”等活动,诚心诚意地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查找潜在危险点。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向客户发送征求意见函等多种形式,广泛查找薄弱环节和潜在危险点。

不留死角,危险点查找“一个都不能少”。该局不定期组织对基层各单位进行明察暗访,注重从党风行风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力争不留死角。这样,通过各种形式,该局各单位每年所查找的潜在危险点均达到一百多个,局纪委组织各单位分门别类,按业务流程建立廉政风险“问题库”,并将所有危险点汇总后向全局公示,广泛征求整改意见。

第二,紧盯风险,多措并举,立体式深入开展风险分析。在查找党风廉政危险点活动后,该局纪委探索建立了逐级分析等工作机制,组织深入开展了潜在危险点分析。

建立逐级分析制。首先,由员工个人对自己发现的危险点进行剖析,并由部门综合汇总,提出初步预控意见。其次,由分管局领导牵头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明确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须进行重点防控的廉政危险点,研究制定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风险预控措施。

建立等级分析制。按照轻重缓急划分风险等级,并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将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以及已实施错误行为并构成轻微违规违纪的,列为一级风险。将群众反应强烈、可能会出现违规违纪的,列为二级风险。将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环节以及因制度缺失、不完善而可能引发风险的,列为三级风险。

建立常态分析制。坚持风险排查、风险分析不间断,做到发现一个,分析一个,并依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风险预控措施。

建立分析制。通过举报信息的分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排查和化解廉政危险点。

第三,多管齐下,狠抓预防,全面实现党风廉政可控在控。该局针对潜在廉政危险点的查找分析结果,采取分级预控等措施,加强前期防范、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

建立严密规章,着力构筑“不能腐败”的制度防线。该局重视构建严密规章,针对潜在危险点,从解决生产经营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存在突出问题入手,切实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着力构筑“不能腐败”的制度防线。

结合实际,制定或修订了《厦门电业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厦门电业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机关本部各部门责任分解实施方案》、《厦门电业局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管理办法)》、《厦门电业局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暂行办法》等三十多个党风廉政规章制度。通过不断强化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工作局面。

发扬严细作风,深入开展廉政危险点预控工作。在严细作风上下功夫,坚持干事与干净相统一,把严细作风的养成落实到从严治企的工作和措施上。该局组织开展政治、经济安全分析预控活动,对潜在危险点和问题深入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创新推行局纪委委员挂钩联系制度,每位局纪委委员根据联系分工和围绕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和检查。

突出预控重点,稳步推进“三重”廉政管理。该局充分认识到加强“三重”廉政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7年在福建省电力公司系统率先出台了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岗位、重点人员廉政管理意见,建立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实行重要岗位职责公开制度、廉洁从业评价制度、推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等。几年来,该局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累计完成“三重”人员岗位交流轮换300多人次。

绝大多数违法违纪、消极腐败现象都发生在“八小时以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干部员工“八小时以外”活动的监督管理也一直是个难题。该局出台了干部“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监督管理制度,强调将“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纳入党风廉政责任制要求,从组织、制度、社会、家庭等方面加强监督,初步构建一个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干部及“三重”人员“八小时以外”的行为。

实施严格管理,着力构筑“不敢腐败”的监督防线。管理是最好的监督,该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守土有责”意识,初步建立了“单位杜绝违法,部室控制违纪,班组预防违规”三级惩防体系。在工作中,着重抓好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履责情况的考核及追究。严肃查处了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秩序的不良事件及有关违规违纪行为,除对当事人作出党政纪处理外,还责令责任单位领导班子作出深刻检讨并整改,起到了震慑和警示作用。

从建立完善物资供应商、协作施工单位资料库和评价管理体系着手,该局每年组织开展评价工作,严格实行“黑名单”制度。不断健全招标管理约束机制,大力推进集体施工企业的工程分包招投标平台建设。通过对物资采购、招标、废旧物资处理等环节危险点的预控,完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使各项工作合法合规,构建了“不敢腐败”的监督防线。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有效防止了暗箱操作的可能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弘扬清风正气,着力构筑“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该局重视发挥廉洁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反腐倡廉网”、电子大屏幕等宣传阵地进行廉政警句宣传,每周向“三重”人员、中层以上干部发送廉政短信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了春风化雨式、充满人情味的廉洁文化氛围,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受到教育,得到启迪,逐步筑牢了“不愿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重视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引导干部员工树立“我要廉政”的廉洁意识,激活廉洁从业的“敬畏之心”。组织开展政治、经济和生产等“三大安全”警示教育图片巡回展,教育成效显著。联合厦门市检察院、市纪委,多次举办了预防职务犯罪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题讲座,举办“青年廉谊会”,邀请厦门市纠风办领导作纠风工作和行风建设教育专题讲座,多次组织全局重点人员到厦门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增强干部员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

充分发挥员工家属的作用,让“廉洁文化”扎根于家庭,筑起家庭廉政防线。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专刊”上,刊登“致职工家属公开信”,组织开展“勤廉好干部”、“勤廉贤内助”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干部员工家属努力当好廉内助,协助算好政治前途账、经济账、亲情账和自由账等,进一步在全局树立了勤廉正气。

三、深化开展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的思考

推进党风廉政“危险点”预控是反腐倡廉建设现实的要求,

需要我们继续大胆探索和深入实践。笔者以为,我们不妨也学习借鉴一下扁鹊兄弟的“治病”之道,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员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病情”,有的放矢,因“病”制宜,采取不同“危险点”预控措施和方法。

要像扁鹊的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任务落实到各个具体岗位和个人,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岗位风险清楚、化解风险措施得力,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措施就跟进到哪里,教育制度监督就落实到哪里。

要像扁鹊的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坚持廉政“危险点”预控管理与各项业务工作充分结合,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对存在的风险要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要与干部员工绩效、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各级、各单位的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

第8篇

Abstract: Shengli oilfield established HSE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establishing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HSE management, during the operation operational quality are improved and increased continuously, which increased Shengli oilfield level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tengthened the sense ofrisk assessment and reducing of the staff, reduce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ident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of HSE management.

关键词:胜利油田;HSE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持续改进

Key words: Shengli Oilfield;HSE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operation;improve continuousl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61-03

0引言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评价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胜利油田建立了HSE管理体系,经过几年的运行,逐步感觉到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是提升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全体职工风险评价和削减的意识,减少了安全环保事故发生,取得了良好的HSE管理业绩。笔者就以HSE管理体系运行实践,谈谈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持续改进提高的做法。

1HSE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1.1 初始状态评审初始状态评审是对管理现状进行一次评估,是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础。目的是围绕管理制度、各类资源与人员条件、管理与控制现状等方面,评价其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从而找出现行的管理与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在构成、运行、协调、监督中的缺陷,为建立HSE管理体系提供依据。评审组对油田过去和现在的管理信息、状态进行了收集,通过调查、分析、识别和获取了适用于的HSE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及风险评价。这些结果作为建立HSE方针、目标、方案、确定编制体系文件和建立体系的基础。

1.2 管理体系建立

1.2.1 体系策划及设计阶段体系策划阶段,主要是依据初始状态评审的结论,制定HSE方针、目标、指标及相应的运行程序等。按照HSE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体系,实施HSE管理,达到持续改进目的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

1.2.2 HSE管理体系文件编制阶段HSE管理体系具有文件化管理的特征,编写体系文件是油田实施HSE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与保持HSE管理体系保证其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达到预定的HSE目标,实现持续改进和风险控制必不可少的依据。体系文件还需要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定期、不定期进行评审和修改。

1.2.3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阶段内部审核是HSE管理体系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系经过半年时间的试运行,然后开展内部审核,检验HSE管理体系是否符合体系标准的要求。内审员在文件预审时,应重点关注和判断体系文件的完整性、符合性及一致性,在现场审核时,检查是否按体系文件要求去运行。

1.2.4 管理评审是HSE管理体系整体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代表组织收集了各方面的信息,供最高管理者组织评审。对试运行阶段的体系整体状态做出了全面的评审,对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依据管理评审的结论,调整、修改不符合的内容。

1.3 运行要求

1.3.1 提高管理者和全体职工的HSE管理认识,增强推行单位要增强自觉性,确立合适目标,切实把HSE管理实施到位,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HSE管理体系运行推进油田的安全、健康和环境工作。

1.3.2 加强HSE体系标准的宣贯和《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培训工作,要求利用下发的HSE培训教材和光盘,积极进行HSE知识的学习、培训,通过讲课、收看录像等手段对全体职工进行HSE知识培训。

1.3.3 要求基层队干部组织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培训,认真详细的填写了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安全检查表(SCL)、预危险性分析(PHA)、工作危害分析(JHA)、故障树分析(FTA)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六种表格。基层队在生产中大力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让安全、健康、环保的工作真正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促进了基层队的HSE管理工作上水平。

1.3.4 把有效推进HSE管理体系纳入年度业绩考核当中,按时检查考核,保证单位、部门及各个环节都严格执行HSE管理体系标准,并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做到管理有标准,执行有规范,审核有依据,整改和考核有效果,提高HSE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要求基层队搞好HSE管理检查考评,评出当月先进班组和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并作为年终评比双文明先进的条件之一。每月均就检查结果出队的HSE考核公报,把公报发到各个班组,使职工明白自己的工作中的不符合,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要使使班组的HSE管理工作和基层队上的考核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基层队HSE管理工作上水平。

1.3.5 推行HSE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位部门制定的政策、标准、规范都应符合HSE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基层建立的记录、台账,组织的各种检查都应符合HSE管理体系标准和文件规定。

1.3.6 把HSE管理体系标准与目前行之有效的安全环保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一、规范、可操作”,管理遵守制度,操作执行规程,工作遵循程序,生产中的每一步操作都有监督、有确认、有记录,实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受控管理。

1.3.7 实施 HSE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运行中会不断出现问题,必须及时改进;随着环境的变化、设备设施的更新、工艺水平的提高,还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必须与时俱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HSE管理体系的内容。

2几点持续改进的做法

2.1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的问题。

2.1.1 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危险源辨识,宜按厂址、厂区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作业环境等方面逐一进行辨识。

2.1.2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依据。

2.1.3 对重大危险源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输、操作时的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装置设备被破坏时及操作失误时的危险因素。

2.2 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笔者对风险评价方法做了大量调查,大部分通过HSE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采用 “LEC法”。

公式:D=LEC

式中:D――风险度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应用取值见表1、表2、表3、表4。

2.2.1 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取值时,要考虑现有的控制措施。如:野外施工进行焊接作业,发电机发出的电是一个危险源,如果发电机有良好的接地、装有漏电保护器、职工穿戴防护用品,则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少。否则,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取值时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2.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取值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 “在危险环境全部施工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如,工人属“三班倒”,则取值为10即“连续暴露”,而不是“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2.2.3 危险等级。笔者见过的风险评价危险程度参考值,多数D值的边界值不明确(见表4分数值栏)。建议把分数值“70~160”改成“70~159”,将分数值“20~70”改成“20~69”,改后的边界值十分明确。

2.2.4 风险评价步骤:应组成评价小组,小组人员应熟悉评价对象,明确评价赋分标准,一起赋分并进行评价计算。

2.3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3.1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这一要素是贯穿体系运行的始终。方针中有遵章守法的承诺;主动性的监视测量,即监视是否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运行准则和适用的法规要求。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企业程序文件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尽管体系文件应该“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但写的应该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2.3.2 识别法律法规时要注意到相关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如石化系统的建筑施工单位,也应识别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识别包括标准的更新,应是有效的版本。

2.4 监视测量与管理方案和应急管理

2.4.1 对安全检查中的不合格、内审中的不符合、测量和监测,应在测量周期内监测。所有的不符合应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执行。比如:查出的问题要有整改情况的验证或反馈,要做到“闭合”管理。对已发生的事故,应认真分析事故原因,重新进行风险评价,确保纠正措施不会带来新的风险。

2.4.2 管理方案应在定期计划的时间间隔内评审,如果有变更,要针对变化的情况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GB/T28001 “运行控制”主要是对“常规的”,也含有“非常规”的。“应急准备和响应”主要是针对“异常”和“紧急”的非常规情况。应急程序应定期评审。

3HSE作业指导书的建立与运行模式

3.1 建立随着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基层队整体HSE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从实施过程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实施HSE风险评价与削减措施过程中,由于基层队现场生产的特点以及基层职工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往往忽略一些关键部位、步骤的风险识别,造成风险分析过程不细,内容不全,最终导致风险削减措施落实不到位。因此,我们以采油队为例,建立了“采油队HSE作业指导书”。我们列举了采油队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各项操作,按照潜在的危害、影响和隐患进行了分类,共列出30项日常操作,包括电泵井更换油嘴、抽油机更换电机、抽油机更换盘根、抽油机换毛辫子、抽油机调整防冲距、更换抽油机皮带等。按照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对施工工序做出了详细的风险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每一项施工都建立一张“采油队HSE作业指导卡”。“HSE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HSE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岗位HSE职责、HSE施工作业指导卡等内容,其关键部分是“HSE施工作业指导卡”,内容包括操作规程、工作程序、隐患风险评估、风险削减措施。

3.2 运行与检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每天施工前,负责人将削减卡的内容进行宣读,让每一名职工都能够明确此项工作的风险所在以及有哪些削减措施。通过不断的日常学习和风险提醒,使各项施工的标准操作成为每名职工的自觉行为。为了监督“HSE作业指导书”的执行情况,我们在运行过程中突出现场检查。检查人员不定期深入班组,要求其出示所从事工作的“HSE作业指导书”,并提问该项操作中的危险环节和削减措施,从而保证风险削减工作落实到位。

3.3 实施效果

3.3.1 可以有效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在实施“HSE作业指导书”后,职工都能够在执行风险评价与削减措施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由于“HSE作业指导书”基本上涵盖了采油队日常生产中的各项操作,风险识别清楚,削减措施制定到位,从而减少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事故处理、环境治理、废物处理等相关费用也大大减少,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3.2 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宣读、执行过程就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过程。以往工作中都是干部怎样安排,班长怎样指挥,职工就怎样做,在思想意识中没有将HSE放在首位,习惯性违章、存在侥幸心理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在实施作业指导书后,员工都能够不断强化HSE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提醒、互相约束、相互提醒的能力,主动消除或减小风险,见到了明显效果。

3.3.3 进一步加大了HSE管理体系的宣传力度HSE管理体系的推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体系的宣传力度。由于“HSE作业指导书”的内容来自于基层,从基层队最常见、最重要的施工工序入手,使得广大职工易于接受,保证了HSE管理体系真正融入到每一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成为“人人皆知、人人皆用”的先进HSE管理理念。因此,“HSE作业指导书”的实施为HSE管理体系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4结束语

胜利油田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实践证明,使广大职工的风险意识普遍增强,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要继续认真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深入实施HSE管理,为油田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M].中国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Q/SHS0001.1-200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3]Q/SHS0002.1-2001.油田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新设备 投运 风险 控制措施

一、引言

新设备启动涉及的环节多、人员杂、专业广,在当前大区电网互联的运行方式下,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影响电网安全的各种潜在或固有因素进行评估,实现系统性的风险预控。

二、长期应用的新设备启动方案存在的风险

长期以来,吴忠电网的新设备启动主要依靠一直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开展,缺乏典型方案,不同人员编写的启动方案和进行的启动试验存在一定差异性。电网规模较小时,由于可能存在的组合方式较少,人员变动时,新人容易学习和掌握老的经验而不易产生差错,因此个性化的启动试验方案能够胜任。然而,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启动组合方式日益增加,若仍采用个性化的方式,极有可能产生纰漏并带来很大的试验风险,且该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新设备启动试验规范和典型的新设备启动方案。

吴忠电网110kV及以上新设备启动普遍采用空出一条母线的方式,具体而言,即将所有运行设备通过倒闸操作接至同一条母线,将待启动设备接于空出母线,用母联开关进行新设备冲击,并用母联充电解列保护作为新设备启动时的总保护。这种启动方案存在着操作量大、操作风险高、启动时间长、系统运行方式薄弱、供电可靠性低等诸多隐患,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新设备启动方式进行统计、归类和分析,针对不同的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启动方案。

新的设备启动方案的采用,必然会对传统的启动方案编制、现场作业、调度操作带来冲击,因此需制定相应标准,对试验方案、现场标准化作业、调度标准化操作等工作进行规范,将新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做到新老方案的无缝接轨。

三、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新设备启动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结合吴忠电网新设备投运的实际情况,对新设备启动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开展电网风险预警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风险预警管理的相关过程进行准确定义,通过技术手段和一定的标准进行风险辨识和分析,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并落实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

提出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流程:首先上报月度计划,地调根据各单位上报内容制定月度计划并同步开展电网运行方式风险评估,以风险评估表的形式向单位征询意见;地调将各单位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对月度检修计划表和风险评估表进行修改并再次下发,如此往返多次,形成最终的《月度运行方式风险评估表》并随月度计划文件正式下发。各地区局根据地调正式下发的《月度运行方式风险评估表》,及时启用《运行方式风险预警通知书》,由检修、运行、营销等责任部门实施风险预控,同时将各生产领导签发的预警通知书作为申请单的附件上报区调。区调对满足要求的申请单进行批复,各地区局得到批复后按期进行工作。检修工作结束后,各项风险预控措施解除,由地区局将风险预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报至区调。

通过上述流程,建立基于全电压的省地一体化运行方式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在设备启动前,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全方位、全电压等级的风险预警管理,对各环节进行风险辨识和分析,并根据事故可能给电网带来的后果,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省地各级联动及时制订、落实相应的风险预控措施,提高电网风险防范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风险预控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措施与组织管理措施两大类。风险预控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负荷调整、有序用电、电厂机组出力控制、保厂用电等事故应急预案、防止220kV变电所全停等。对于确实无法落实技术措施者,要求做好组织管理措施;组织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编写事故预案、线路等设备特巡、变电所加强值班力量、专职监护人加强监视工作、确保工作设备与带电设备存在明显隔离点、相关部门派专人到现场等。通过省地两级各部门的联合行动、互相配合,确保各项风险预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新设备启动风险控制策略

结合吴忠电网新设备投运的实际情况,基于层次分析法,将新设备投运风险分为系统运行方式风险、投产试验风险、调度操作风险、现场作业风险等多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控制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优化应对措施及流程,形成标准化的作业规范体系,最终目标是将新设备启动可能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新设备启动风险应对策略的创新主要包括

1.制定《输变电设备投产调度管理办法》和《启动试验规范》,以达到降低启动试验风险的目的。基于新设备启动投运历史经验的总结,对输变电工程启动试验中的启动术语、启动方案、启动条件、试验项目与流程、安全措施、试验分工与职责等进行规范化处理,并编制优化的典型试验流程,确保试验质量。

2.优化新设备启动方案,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加装临时过流保护的策略,从而大大降低调度操作风险和系统运行风险。新设备启动时,即使一次系统没有母线设备需要进行冲击实验,但由于新设备保护在启动时无法投入运行(电流、电压回路极性、变比的正确性无法确定),启动方案仍将非常复杂。如果有一种保护,通过简单实验即可确定其回路的正确性,并以临时保护的形式投入,作为新设备启动时的主保护,则可大大简化启动方案。提出采用在新设备加装临时过流保护的启动方案。

应当说明,当一次系统有母线设备需要进行冲击试验时,仍将采用空出一条母线的传统方案。

如上所述,采用加装临时过流保护的方法虽然可以极大地简化操作程序,缩短设备停役时间,降低电网运行风险并提高供电可靠性,但采用该方法也同时增加了继电保护现场作业和管理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规范,消除因使用新方法而带来的风险。

五、降低继电保护现场作业和管理的风险具体措施

1.根据新的设备启动方案,需在设备启动前对临时过流保护装置所采用的TA二次绕组极性、变比的正确性进行确认,而这可以在现场通过TA三相一次通流试验进行确认;同时,还可以在启动前通过一次通流二次加压的方法对其他保护装置进行回路正确性验证,从而使保护带负荷试验工作得到简化。

2.应对临时过流保护的现场应用原则、安装接线原则、投运前的检验、运行、拆除等技术细节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规范。

3.应确保所采用的临时过流保护装置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能够应用于各种不同工况,并能通过自由移动在不同的变电所使用,还应具有较高的防护性能以适应现场复杂的环境。

4.应简化装置现场安装接线、调试和操作,统一整定界面,加强现场安装牢固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使用临时装置所带来的风险。

5.应制定临时过流保护装置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以规范临时过流保护的现场安装、调试。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策略;分析

财务内控管理能够按照企业目前工作开展状况及今后发展战略要求,进行资源的科学分配,为企业各种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支撑。在逐渐激烈的竞争背景下,财务内控管理活动的开展效果也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财务内控者应当形成创新思想,进一步创新目前的工作形式,保证财务内控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中起到最大化效果。

一、财务内控管理的要点

从公司具体经营的业务方面了解,财务内控即公司为确保资产安全、完善与各种经济项目顺利进行,而设立的管理流程与措施。财务内控是指和经费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经费活动,能够通俗的理解成融资、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相关的公司运营环节是:

( 一 ) 融资的目标在于低成本、高效率融集到公司所要经费,财务内控设立就围绕这一目标,例如需要融资经费总额怎样确定?经费的来源是保留经费、债务经费或者股权融资等。

( 二 ) 供应的目标在于使钱花得物超所值。财务内控管理对供应过程重点从掌握商品购置的总量、单价、性能,对总量和单价重点留意。管理流程一般包含:采购早期申请、采购订单、购置合同、验收入库、购货发票、支付审查等。基于诸多管理流程,使采购在事前、事中、事后环节有审批监督和追查,全部的单据内容要统一,责任相互制约。

( 三 ) 生产的目的在于管好存货。为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完整性,针对验收达标的商品、物资出入库手续应完整,库存产品、物资、固定资本定时清查。

( 四 ) 销售的目标在于为公司营造效益最大化。针对销售价格、赊销出售、应收账目信用等设立相关的财务内控管理流程,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目的。

二、财务内控管理的现状

就国内企业的运营发展状况来说,其杂财务内控管理方面极易产生共性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缺少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

首先,财务内控管理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受到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重视程度的干扰,许多公司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成系统,几乎表现为发现问题后才建立制度,缺少预判性、管理性以及系统性。其次,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受员工素质以及配套制度制定的影响,财务监督制度重点留于事后体现,缺少事前、事中监督。最后,缺少匹配的考核激励机制。由于财务内控管理出现的效益很难简单的直观表现,造成管理者常常会忽略财务内控管理的意义,进而难以形成对于财务内控管理科学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 二 ) 财务内控管理方式滞后

在公司生产运营阶段,财务内控管理应当对许多财务数据进行采集、传输、整理、核实与分析,且要求将之最后结果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这些流程要求较高的效率、质量以保障财务内控数据的高效性与准确性。但是,目前公司财务内控管理之中,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使用水平还非常低,许多还停留于认识层面。极少把设置好的财务内控程序经过数字技术来管控,造成财务内控形同虚设。比如,有些大中型公司财务预算的管理依旧停留于采取落后的 Excel 电子表格,管理效果很差。

( 三 ) 内控管理不标准,缺少切实可行的内控方法

公司运营管理中,标准化的内控管理工作是保证内控管理高效性的内在需求。公司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出现管理不标准等现象,缺少健全的内控管理方法,造成财务管理很难起到最大化作用。一方面,公司在内控管理过程中,缺少标准化的工作组织,造成内控管理缺少高度重视,财务内控水平尚待提升[1]。另一方面,财务内控管理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针对财务收益隐瞒、虚列管理成本等核算违法现象,极大限制公司财务内控管理活动,造成财会问题的出现。此外,公司在内控管理方面缺少健全的激励考评制度,财务内控管理缺少每个部门的大力配合,财务管理活动岗位缺少积极性,工作中出现懈怠思想。

三、企业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 一 ) 提高信息化程度

健全的财务内控信息化平台能够为企业数据共享及数据整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强化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企业管理者要全面意识到信息化平台的关键性,通过增多人力、财力来创新企业信息化平台,形成产品由购置订单开始直到销售结束,整个过程通过业务平台。财务的账务办理从采购发票到销售实现,全都经过业务模块准确业务完成状况审查形成财务信息,最后得到报表编制,整个过程在系统内进行,有效得到了业财结合,提升了服务效率[2]。创建财务数据共享中心方式,建立高效的公司统一核算系统。基于财务数据共享方式,实现公司财务核算数据的共享,进而提高信息质量,提升流程规范化程序及效率,强化公司对风险的控制。信息化系统的持续完善,令公司财务信息直接对接业务管理数字平台,消除了财务中心与业务中心以及其他部门间出现的“数据孤岛”,进而为公司高层进行精细化管理带来高质量的信息支撑。

( 二 ) 完善内控管理方法,实现内控的精细化

以往粗放式的内控管理问题,不益于职务内控工作的精细化进行。由此,首先完善内控管理方法,经过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以全面保证内控管理的贯彻执行标。准化的管理操作,目的在于不断完善内控管理方法,经过标准化的内控管理体系,为内控管理活动的精细化提供一定保证。其次,要完善重要节点的处理行为,可以有效避免风险,为企业运营发展提供一定环境。在财务体系执行、风险防控等层面,要提升财务内控管理水平,以更好预防财务内控风险,为公司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最后,要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配合,提升内控管理效率,营造责任鲜明的工作局面。

( 三 ) 完善内控管理激励制度,加强内审建立

为不断调动财务内控管理的热情,企业要制定健全的激励制度,并依靠内审建设的顺利推进,充分突出财务内控管理的高效性。一方面,企业要制定健全的激励机制,并把激励考评结果和薪酬待遇、岗位晋升等相结合,从而更好提升工作效率,处理服务态度不端正、行为懒散等现象[3]。另一方面,要加速企业内审建立,加强对内控管理风险的科学预防,以更好营造内控管理氛围。最后,加速人才团队组建,提升财务管理者的整体素养。经过教育培训、人才引入等途径,为企业财会人才团队组建,提供良好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财务内控管理针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近几年,国家经济结构修改,经济增速缓慢,企业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新时期,企业需要注重财务内控管理,不断强化财务内控自评机制与监督,积极采用措施修整财务内控问题,提高财务内控效果,以确保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与避免水平,减小财务风险,进而推进公司健康、稳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勇,武秋韵.火电企业构建财务内控体系的具体策略研究[J].纳税,2019,13 (30):166.

第11篇

前 言 HSE管理体系的组织、监督者是各级职能部门,在推行HSE管理体系中,落实各级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对于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油田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炼油化工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销售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和《施工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出《职能部门HSE职责实施计划编制指南》,以指导各级职能部门落实HSE职责,编制HSE实施计划。本标准规定了职能部门编制HSE实施计划的一般原则,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依据本指南编制的部门HSE实施计划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在部门总体工作计划中体现,但要满足Q/SHS0001.1标准、企业HSE规范和本指南的要求。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全环保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齐李正钰 李俊荣 何怀明牟善军辛平杨春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直属企业及二级单位职能部门HSE职责实施计划编制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直属企业和二级单位职能部门。 各基层单位职能部门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SHS0001.1-200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Q/SHS0001.2-2001油田企业安全 、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 Q/SHS0001.3-2001炼油化工企业安全 、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 Q/SHS0001.4-2001销售企业安全 、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 Q/SHS0001.5-2001施工企业安全 、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中国石化[1999]安字467号 3部门概述 叙述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 a) 部门名称及隶属关系; b) 管理职能(包括对专业系统、直管及托管单位的管理职能); c)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 d) 工作特点描述。 结合HSE管理体系、规范对专业、部门的要求,写出工作特点。如:钻井工程设计HSE要求、油气井修井HSE要求、防井喷措施、海(水)上作业HSE要求;工艺控制指标修订、大机组特护管理、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定期检测、防腐措施、仪表控制联锁管理要求、外电网停(晃)电的防范措施等。 4部门HSE职责实施计划 根据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和企业的HSE工作目标,编制部门年度HSE职责实施计划,确定部门年度HSE工作任务、目标,通过落实部门HSE职责和每个管理人员的HSE“一岗一责制”,为企业HSE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4.1

承诺和目标 4.1 .1 承诺 职能部门是推进HSE体系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应通过落实职能部门的HSE职责和每个管理人员的HSE“一岗一责制”。 4.1.1.1承诺原则 a)每个管理人员都应进行HSE承诺; b)部门负责人应代表部门向分管领导进行承诺; c)HSE承诺应以书面形式予以明确。 4.1.1.2承诺内容 部门HSE承诺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a) 坚持HSE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集团公司有关本专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工业卫生的法规、标准、规范、制度和要求,并落实在各项工作中、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 b)实现本专业年度HSE目标,不发生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各类事故。 c)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违章指挥,纠正违章、违纪行为。 d)在部门、专业系统、直(托)管单位全面推行HSE管理,并确保专业系统、直管单位HSE目标的实现。 e)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手段,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 管理人员HSE承诺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a)履行HSE“一岗一责制”。 b)不违章指挥,纠正违章、违纪行为。 c)熟知HSE职责和要求,承担相应的HSE责任。 4.1.2 目标 部门的年度HSE工作目标应根据企业的年度HSE目标,结合本专业职能进行制定.。 a)制定部门的HSE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b)制定专业系统的HSE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c)制定直(托)管单位的HSE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如设备管理部门可制定:设备三率、仪表三率、压力容器安全阀的定检率、检维修及抢修及时到位率、检修质量保证、承包商的管理(包括外来施工队伍、外来施工人员的管理)、供应商的管理(包括关键设备进厂监督)、防雷防静电设施的检测率、HSE设备设施的完好率等。 4.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按照Q/SHS0001.1和Q/SHS0001.2(Q/SHS0001.3、Q/SHS0001.4、或Q/SHS0001.5)的要求,明确部门的HSE职责,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制定所有管理人员的HSE职责,开展HSE培训,制定考核办法,将HSE业绩与奖惩挂钩。 4.2.1职责制定 a) 按照企业的HSE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结合专业职能,编制部门HSE职责和管理人员的一岗一责制。 b)建立部门、专业系统HSE管理制度,制定HSE管理体系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并定期进行考核。 c)督促直(托)管单位建立并实施HSE管理制度,定期对其执行HSE制度情况、HSE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中。 d)进行年度HSE工作总结,并向企业或二级单位HSE管理委员会书面报告。 4.2.2职责考核 各级部门的负责人、全体管理人员都负有HSE责任,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负责什么工作,都有责任把HSE工作做好。部门应根据企业HSE考核制度,制定部门、专业系统和直(托)管单位HSE考核细则,通过考核,促进HSE职责的落实。部门和管理人员的HSE职责考核情况要与其经济利益挂钩,考核结果应记录存档。 主要考核内容: a)部门年度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 b)部门和管理人员HSE承诺兑现情况; b)部门HSE职责和管理人员HSE“一岗一责制”的履行情况; c)对专业系统履行HSE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情况; d)对直(托)管理单位年度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 e)对未能履行HSE职责,因管理失误造成事故者的处理情况; f)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 4.2.3人力资源 4.2.2.1能力要求 a) 根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确定各岗位管理人员应有的资格。 b)管理人员应达到: ——具有HSE意识; ——熟知相应专业的HSE法规、标准、制度和要求; ——清楚本岗位HSE职责和任务; ——在推行HSE工作中起表率作用。 4.2.2.2 培训要求 a)部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应参加企业(或单位)组织的HSE培训。 b)组织对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时,应有HSE培训考核的内容。 4.2.4物力资源 职能部门(如计划、财务、设备、基建、供应、技术等部门)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HSE管理体系的推行提供物力资源。 a)提供符合HSE标准的生产运行设备、设施。 b)提供生产所需的HSE设备设施。 c)提供隐患整改所需资金。 d)提供抢险救灾等应急所需的设备设施。 e)提供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职工HSE防护用品。 4.2.5文件控制 a)依据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部门HSE管理相关文件的记录、审批、发放、更改和归档管理措施。 b)建立文件修订制度。在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后,及时修订相关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 4.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部门应在所管辖专业和直(托)管单位中,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4.3.1风险评价 有关部门要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 a)明确项目、过程和作业管理人员是风险评价工作的负责人。 b)对现有装置和设施在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下、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下和生产的全过程中,明确界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项目、工程和作业等。 c)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合适方式进行风险评价。 d)监督检查风险评价的进行情况。 e)检查风险削减措施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f)总结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g)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风险评价及风险削减措施档案。 4.3.2 隐患治理 a) 建立项目、工程和作业的风险评价及削减措施档案。 b) 部门应按隐患治理“四落实”的原则,对企业的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 c) 组织对专业系统和直(托)管单位隐患的治理。 d)对已立项或已实施的隐患治理项目进行跟踪检查,监督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4.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部门应认真选择承包商和供应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对其HSE表现进行评估。 4.4.1承包商管理 a)落实各项目、工程和作业承包商的管理人员和责任。 b)按Q/SHS0001.2(Q/SHS0001.3、Q/SHS0001.4、或Q/SHS0001.5)要求,根据承包商的HSE表现,选择承包商。 c)承包商管理人员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和HSE培训人员,对承包商进行HSE教育培训、考核发证,建立培训档案。 d)承包商管理人员应在承包商作业的全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查监督。 e)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建立可选择承包商档案。 4.4.2供应商管理 a)落实部门内对供应商管理的人员和责任。 b)按Q/SHS0001.2(Q/SHS0001.3、Q/SHS0001.4、或Q/SHS0001.5)要求,根据供应商提品和售后服务的情况,选择供应商。 c)供应商管理人员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对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的生产过程应编制检查监督要点,进行有效监督,并将检查监督情况记录存档。 4.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新建、改建 、扩建装置(设施)时,要按照“三同时”的原则,采用国家、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设备采购、安装和试车,确保装置(设施)在运行寿命期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a)根据部门职责,组织或者参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预评价,未进行预评价不得进行初步设计; b)设计部门要落实设计负责人和设计者的HSE责任。设计时应按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安全环保设计,初步设计的安全环保篇应有HSE相关部门会签批复。设计图纸应有HSE相关部门审查批准签章,对由于设计失误造成的事故应追究有关设计人员的责任; c)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设计单位和人员的选择实行“谁选择谁负责”的原则,对由于设计失误造成的事故应追究选择人员的责任。 d)供应部门应落实采购人员的责任。新、改、扩建装置(设施)建设中的采购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对采购质量进行考核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对装置(设施)投产后由于采购质量差引起的事故,应追究有关管理人员责任并给予行政处理; e)建设主管部门应落实建设施工管理人员责任。新、改、扩建装置(设施)的建设安装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管理人员应对安装质量组织检查,管理人员的职责落实情况应进行考核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f)新建、改建、扩建装置(设施)竣工后,项目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项目的试运行程序,组织对装置(设施)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装置(设施)的HSE防范措施、员工培训、规章制度建立等进行审查,并记录存档。 4.6运行和维修 有关职能部门应建立运行和维修、施工作业管理程序,并监督实施,保障运行与施工作业正常进行。 a)组织或者参加新安装和改造设备的开车审查,审查情况应记录存档; b) 按照法规、标准、规范或制度要求,制定操作、维修检验或腐蚀控制体系,保持运行正常和机械完好。 C)编制开车、操作、维修和停车规程,设置关键运行参数并监督实施; d) 按照有关法规、制度要求,落实人员对直接作业进行检查监督; e)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对关键装置要害部位进行安全监控管理; f)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4.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部门应对所管辖专业系统发生的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研究,组织制订可靠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4.7.1 变更管理 a)制定所管辖专业系统技术变更、机械设备设施变更和管理变更程序; b)对所管辖专业系统技术变更、机械设备设施变更和管理变更组织审查确定; c)监督变更程序的实施; d)组织变更实施后的验收。4.7.2应急管理 a)组织或参加制定应急预案; b)落实部门管理人员和所管辖专业系统应急处理的责任; c)组织或参加应急预案的检查和演练; e)组织或参加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 4.8.检查和监督 a)制定所管辖专业系统的检查考核制度; b)组织对专业管理情况(如工艺操作指标的执行、设备管理状况等)检查和考核; c)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落实项目负责人、整改期限、整改要求和整改资金; d)组织对整改情况的检查验收。 4.9.事故处理和预防 a)制定所管辖专业系统的事故管理程序和处理办法; b)组织对所管辖专业系统事故情况调查和分析; c)对所管辖专业系统事故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d)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并负责考核; e)对所管辖专业系统事故进行通报。 4.10.

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部门应对本部门、所管辖专业、直(托)管单位的HSE管理体系实施情况进行审核和评审。 a) 依据Q/SHS0001.1和Q/SHS0001.2(或3.4.5)的要求,建立部门和个人的HSE业绩考核办法; b) 在本系统上级、同级及下属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对照本年度的HSE目标,对管理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形成记录并予以保存; c)将HSE业绩考核与岗位经济责任制挂钩; d)对部门HSE管理工作和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写出年度HSE工作报告。 HSE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lHSE承诺与目标的实现程度; l实施计划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l对HSE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lHSE工作建议与意见。 b)HSE年度总结应有部门主要负责人主持进行; c)依据企业HSE管理评审的结论和建议,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完善部门的HSE实施计划,实现动态循环。

第12篇

关键词: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现代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在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丰富、具有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管理行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财务行为的多样性和内部治理行为的复杂性。融资、投资、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企业的财务活动充斥着各色各异的财务风险,而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则为企业应对这些风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内控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各种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活动,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目的,通过计划、协调、控制、分配、考核等多种手段合理调度企业资源,最终完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有效的内控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提升自身内部管理效益,增强风险抵御防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

(一)内控管理现状

1.内控意识不足

当前不少企业在内控管理和建设上存在实施效果不理想、人员荒芜、推进过程遭遇各部门抵制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内控意识不足是导致企业内控建设和管理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荒废的首要原因。许多企业领导者只重视看得见的“硬实力”,对市场开发、营销推广等业绩关心备至,却对为这些业绩完成创造条件的“软环境”建设视而不见,企业的人力和资源过多向外向性部门倾斜,内控建设经费和人手偏弱,难以跟上企业迅猛发展和高速扩张的步伐,成为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短板。

2.内控环境建设不到位

内控环境应由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卓越有效的执行力等构成,给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声的关怀和保障。然而在当前具体的企业实践中,不少企业的内控环境建设不尽人意,如组织机构不给力,或缺乏机构而无人领导,或依附于财务部门下难以一展拳脚,丧失应有的企业地位和尊重;内控机制不完善,企业的计划、设计、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缺乏完备的制度覆盖,管理漏洞比比皆是,生产浪费、库件遗失等现象难以遏制;某些企业因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导致上面的政策被下面念歪了经,适得其反。

3.信息沟通不畅

畅通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是企业各项指令正确下达并被贯彻执行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获取内部信息、掌握生产经营状况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一些企业内部却存在信息拥堵、沟通不畅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社会下企业所应付和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导致信息壅塞而产生沟通不畅,更多的却是企业内部沟通意识不足、上层自我意识浓厚、部门受利己主义驱动导致的自我封闭等内部因素,此外信息传递与处理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企业信息沟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因素。

4.内部监督缺位

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以评判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查找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多重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企业实践中这重要的一环却经常被忽视和遗忘,不少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明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无从发挥作用。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缺乏内省式的责任追究,致使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安全的风险因素和管理漏洞一再侵蚀企业本身,甚至酿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财务风险防范现状

1.防范意识不强,财务风险隐藏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

个性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到来,在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现代企业面临较以往企业更为严峻激烈的挑战和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企业生产面临着各种交织缠绕的风险因素,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水平显著上升。然而,在这本应谨慎经营、小心翼翼的环境中,仍有不少企业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自我膨胀、自我迷信,罔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将企业置于风险环伺的危险境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的缺失、自身管理的疏失等又加剧了这种风险变为现实损失的可能性,而高度激烈的竞争市场和被逐渐垄断的客户群则增加了企业失利后翻盘的难度,因此面对财务风险应谨慎而为。

2.风险机制形同虚设,难以抑制企业盲目性生产驱动

在市场竞争高度激化而财务风险无处不在的今天,没有建立风险机制的企业就如同没有安装杀毒软件的裸机,在病毒肆虐和黑客充斥的世界中危险前行。不少企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在重大财务活动诸如投资、融资等上,没有经过必要的风险论证阶段,盲目上马各项投资项目,或不顾企业自身偿债能力肆意扩大融资规模,最终惨淡收场;对一些在建或在营项目没有进行风险监控,致使项目中途夭折;缺乏必要的风险应急和预警机制,在财务风险迫近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手段而只能束手待毙或仓皇应对而致使损失扩大。

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警醒性

确保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健康有序运转,提供更为全面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自身应对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内在需求,也是会计规章制度对企业的硬性规定。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应从思想上惊醒起来,摒弃对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错误认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认真看待和重视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提高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的管理地位,自上而下推动内控建设和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内部的宣传和学习,通过构建共同的价值观体系营造出规范有序、安全可靠的企业财务运营管理氛围。

(二)健全内控管理,筑起坚实的内部屏障

首先,企业应筑起坚实的组织保障。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外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以企业战略管理层为核心,吸纳各部门负责人和子公司负责人加入,提高内控建设的管理地位,减少实施阻力。其次,应健全内控管理机制。内控管理机制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设计,在对企业进行认真研究和剖析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各部门的全覆盖,堵住管理漏洞,防范财务风险。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倡纵向、横向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交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降低信息处理的人力成本和失真率,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最后,加强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创新审计方法,完善问询机制和追责机制,强化对企业内部的二次管理。

(三)构建多重安全的财务风险智能防御机制

首先,建立财务风险特征库。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风险识别和预判系统,筛选过滤企业财务行为和生态环境中的风险因素,依据评级标准进行风险定级,归入风险特征库加以管理,加强对核心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其次,强化财务风险扫描和监控能力。对企业生产进行中的财务行为,尤其是重大财务行为,及时进行风险扫描和评估,加强对后续行为的监控和防范。最后,提高风险应急处理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通过引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模拟企业遭遇财务风险时的行为状况,研究制订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急处理能力。

(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高素质、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团队是确保企业内控建设和财务风险防范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企业应加强对内控建设和财务风险防范的人力资源建设,选聘和吸收优秀的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人才,加强对企业内部骨干员工的重点、定向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充实人才储备。企业应重视对核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的专家库,严格控制专家库的选拔标准和管理标准。同时,做好人才培养的后勤管理工作,健全薪资福利、期权鼓励等人才激励措施,通过合理配置物质刺激与精神奖励,提高人才黏性和归属感。

四、结论

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管理层需做好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提高意识,完善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雪鹏.初探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J].中国外资,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