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1:1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价值链会计的含义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价值链看作是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寻找竞争方法以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工具。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活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价值链管理就是对价值链的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以价值链为基本工具,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联接在一起,以期判定企业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所进行的、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活动。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内外部的协同效应,亦即企业内部协同、纵向整合,以及联盟。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概念为人们打开了管理的新思路。至此,以客户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为目的,以“横向一体化”为战略的一整套管理方式,正在改变着资源配置模式,从而也在改变着会计的结构。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运行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价值链会计是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2003年提出的,他认为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具体可表述为:是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它包括价值信息的收集、价值信息的加工、价值信息的存贮、价值信息的提供和价值信息的利用等。
价值链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里不再区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凡是进入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信息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我们之所以强调价值信息的科学合理性,是因为“它是要求完整信息的唯一标准”。例如,消费者只需要知道价格信息就可以做出决策,环保部门只需要了解企业环境污染的价值损失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决策。
价值链会计的目的大体上可归纳为: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也就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经营”和“管理”,包括对价值链各环节的疏导、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合规、高效、有序地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
二、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价值链会计并非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传统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延伸。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在运行模式、会计目标、基本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特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
首先,从会计运行模式来看,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遭致越来越多的批评。对财务会计批评的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现行财务报告对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至于管理会计更是众矢之的,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已经消失,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创新环境和创新理念。可见,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其次,从会计目标来看,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而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第三,从会计基本职能来看,反映作为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是首要的和基本的。但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实时性。它不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期间的限制,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流入、营造、流出等价值活动的信息。另外,“实时评价职能”也是价值链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也就是说,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价值创造的过程,并对细分的价值链条各项价值活动做出评价。
第四,从会计对象来看,传统会计管理的对象是单个企业的价值运动,而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对象是价值链的价值运动。“价值链”这一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一个企业的价值活动过程分为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辅助活动。五种基本活动分别是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四种辅助活动分别为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基础设施。基于这些价值活动,波特组建了企业内部价值链。因此,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战斗力的战略联盟,通过价值链的创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
(一)从性质来看。它们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相对来讲侧重于信息系统,但从根本上讲仍是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的过程中,实施控制管理。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会计与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逐渐从传统会计分离出来的一个会计学分支。相对财务会计来讲,它更侧重于管理,主要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有助于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而价值链会计,一方面它是一个提供价值创造动态信息,以利于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它又是以控制为特征的价值管理活动。2003年12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专题研讨会上,代表们认为价值链会计应偏向管理会计的范畴,应被视为一种管理活动,而不应单纯被视为一种信息系统,单纯提供信息,它更贴近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方面。
(二)从核算对象来看。他们研究和反映的归根到底都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活动,只是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对象范围较价值链会计要窄。价值链会计的对象是价值管理对象的数据化和具体化,即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具体来说,价值链会计的对象实际上就是构成价值链的各种价值活动,而这些价值活动说到底都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早已被会计界确定――资金运动,即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毫无疑问,这些经济活动都是为企业创造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而开展的。
(三)从内容来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价值链会计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实际上是有机相连的。管理会计需要的原始信息要依靠财务会计报表提供;而作为传统管理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标准成本制度,长期以来就是财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价值链会计,在内容上更是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价值链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提供的价值信息是围绕价值链条进行收集、加工和报告的,所涉及的内容仍然是以财务会计的内容为基础,只不过它的空间范围常常超过财务会计所假设的特定会计实体,需要涵盖整个价值链联盟,包括供应商、核心企业以及客户的价值信息,甚至包括竞争者――同行企业的价值信息。此外,当前财务会计对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本等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多层次彩色财务报告模式等问题的讨论,为价值链会计提供了研究示范。其次,价值链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它更多的内容体系是与管理会计密切结合的,如业绩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资本预算体系,等等。且现代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等方法很大程度上被价值链会计吸收。以上足以说明它们之间内容体系的可融合性。今后,价值链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研究将更多的表现在: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决策中对价值链会计的考虑,企业并购与价值链会计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结合的研究,等等。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
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1)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 “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关键词]会计 职能 参与决策 发展
传统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职能是核算与监督,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形成的,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也空前复杂多变,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意味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并直接影响会计的本质性内容的改变。与时俱进地明确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重新界定会计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管理增值,从而不断丰富会计理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而意义深远。
会计必须不折不扣,一如既往地履行好核算与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但在新形势下,本人认为:会计仅仅履行好两大基本职能是不够的,不能只停留于“算”与“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不能仅充当“旁观者”与“配角”。新经济时代赋予了会计新的职能,参与经营决策应当成为现代会计的主要职能之一。这也是企业管理精细化分工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岗位重要性的体现。
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扩大再生产,开拓市场,研发新产品,兼并重组等)是项系统工程,除了建立健全决策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外,更需要发挥企业团队合作精神,要靠各类人才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其中,会计人员应发挥主要作用,从传统的事中与事后参与扩大到从事前即介入参与,从经济层面开展参与经营决策的工作,履行好此职能,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具备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还要掌握有关组织论,决策论,博弈论,风险管理,资本运作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与熟悉本企业的具体业务知识。这是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企业经营决策是指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及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自身发展方向或目标及实施的方法。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运用的技术方法一般有两大类:即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法:是会计人员建立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对经营决策方案进行评价和判断。经营决策是高智商活动,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大多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无法找到适合做出决策的明确程序,这就往往要靠会计人员本身的经验、判断力。这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常用的定性经营决策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头脑风暴法是会计与其他决策参与人员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提出很多观点,问题和议题的方法,集中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决策方案。
德尔菲法是会计与其他决策参与人员各自独立地提出经营决策意见或建议,然后进行汇总处理再反馈征求意见,最终形成决策方案
定量决策法: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运算,取得结果,。这是近展起来的一类科学的、现代化的决策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的定量决策分析法主要有:确定型决策方法(如盈亏平衡分析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如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悲观法,乐观法,平均主义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又叫量本利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盈亏平衡点为依据来评价方案的决策方法。是确定型决策分析的有力工具。主要用于利润的预测,目标成本的控制,生产方案的优选。
悲观法是在每个方案中取最坏的结果,然后再从这些最坏的结果中挑选一个最好的作为决策方案。乐观法则相反,它是在每个方案中取最好的结果,然后再从这些最好的结果中挑选一个最好的作为决策方案,平均主义法是假定多个结果发生的概率相同,通过计算每个方案的期望效益值,选择其中最大的为决策方案。
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一般要经历决策形成,决策执行,执行结果评价阶段:
在决策形成阶段,会计人员应收集整理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调研政治,经济,产业政策,市场等环境,其他企业类似行为的运作情况及市场前景,估算投资额,寻找融资渠道,进行纳税筹划,方案优化选择,分析未来现金流量及投资回收期。针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就经营活动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监控及预警措施,运用风险规避,减轻,自我消化,转移及其组合等策略响应风险。
在决策执行阶段,及时,准确,系统地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汇总,整理,提炼相关数据,与经营决策形成阶段的预测数据对比分析,以寻找差异及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经营活动的动态控制与主动控制,对于一般只引起量变的因素,对原经营决策不做调整或微调,对于引起质变的因素,对原经营决策须作重大调整,必要时可以放弃原决策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
决策执行完毕,对决策形成,执行过程与结果就经济层面的内容进行总体的分析与评估,找出各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对出现的不利因素的消化处理,对于主观人为因素,要运用责任追究制度,奖惩制度进行约束,对于客观因素,要进行充分的预测与制订规避防范措施。对总结性材料进行信息化加工处理,形成系统的档案资料,为企业以后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会计职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职能的强化与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是强势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会计职能能否真正得到履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乃至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内容必将越来越丰富,会计职能的履行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挺,黄国和,王铁成,顾胜林. 浅议新形势下会计职能的转变[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 (04)
【摘要】:本文主要讲了企业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然后介绍了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意义。 一、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从法律上作了明确规定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各单位要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依法行使监督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计资料要实行定期的内部审计;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在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共同完成对经济活动监督的任务。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它与会计核算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会计不能离开核算而孤立地进行监督,所以一切财务活动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一重要程序之后,才能得以认可和实现。 新《会计法》在强调了会计监督的同时、也为内审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和实施为内部审计监督的健全提供了契机,使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有了更为科学完善的尺度。内审监督是内审人员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证、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把会计与审计的职能、对象、任务、原则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控制和监督费用开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会计的对象是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运动,审计的对象是财务的收支和经营管理的效益。会计的任务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是审计监督,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性、真实性、政策性、社会性,审计的基本原则是独立性、依法性、权威性、客观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1.会计与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而会计主要体现在事中监督,审计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这两种监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2.会计与审计都具有共同的目的,即预防和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3.会计与审计在对象、基本原则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发展史看,审计是从会计衍生来的,又是以会计为基础和对象的。审计源于会计,反过来又监督会计。会计由于其本身的特性,直接面对货币资金,虽有审核监督职责,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会计监督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使个别思想不健康的财务人员、贪污挪用等案件时有发生。而审计监督比较超脱,是依法独立的监督。 三、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方面,内部审计能更深入组织内部,从而达到防范会计舞弊目的,分析会计舞弊的行为实质上是主观化、个性化的,如果刻意掩饰那就很难被观察到。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组织内部,与组织成员广泛联系、密切接触,先天融为一体,对组织文化、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人员素质最为了解,在有效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地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四、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对企业的意义 1.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意义。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公司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的制度安排。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关于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和监督者的权利、义务、责任及与外部关系的法规体系。因此,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一般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决策机构,是公司的核心领导层及法定代表,负责制定公司经营目标,委托和监管经理人员,决定经理人员的报酬,协调公司内部关系及提成分配方案等;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由股东和雇员联合组成,有参与股东会会议、监督、审核、交涉和诉讼等权利;经理层是执行机构,受聘于董事会,在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的管理权和权,负责处理日常经营事务。 2.财务会计是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的纽带在当今信息时代。财务会计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即单纯地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必须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人们通常认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三个: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科学合理。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政府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利益集团的主要成员,他们必须对企业有投入,同时分享企业利益、承担企业风险。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的社会,市场把各个孤立的经济主体联结为一个整体,会计记录反映这种经济活动。企业之间需要相互交易,以满足各自生产经营的需要,交易者之间的交易行为,形成了经济空间的联系。财务会计工作是对交易行为中的交易时间、交易内容、交易数量、交易价格等进行记录,实际上是对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的记录。所以,财务会计是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的纽带。
【参考文献】 [ 1 ]杨明栋.内部审计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监督 [ J ].经营管理者, 2006 /07
[ 2 ]徐向真.试论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扼制会计信息失真 [ J ].工业技术经济, 2006 /05
关键词:新时期 会计工作 办公理念
新的时代背景对会计行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现代元素融入会计行业,使得笔者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化的核算工具,打破了时空概念,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理念,使得各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有序、高效,节省了各种数据的查询与汇总的时间,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而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高低已成为决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人才能力素质要求是,终身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运用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与处理传递信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输出结果。而上述各种素质的基础,便是诚信。因此,对会计人员诚信教育的加强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诚信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行动准则,为共建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诚信教育要从大学在校学生入手,使诚信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列入教材,进入大学教程,使诚信深入人心。在岗会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以重塑会计诚信。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命脉和灵魂,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更是每个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账,是对每一位会计人员最根本的要求。只有以诚信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在财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认真做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会计人员协会应会同财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以全面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
2、引入现代办公理念,做好会计工作
对会计工作人员,如何运用现代化的办公理念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网络技术将改变以往企业提供什么信息,对方就接受什么信息的情况,企业内部网和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实时开放,还可以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合成不同的会计报表,从而满足其更具体、更个性化的需要。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充分认识网络银行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工作观念正在被现代、高效的工作理念所取代。网络银行的兴起,客户不需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提高了会计人员工作效率,降低银行运行成本,成为金融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其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带来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会计的思考。电子商务下会计的职能有如下特点:第一,会计的基本职能将向管理倾斜;第二,会计的信息管理职能日渐重要;第三,会计的协调职能大显身手。最后,建立现代会计记录制度。会计内部控制首先是对经营活动中最基础、最基本的会计记录工作进行监督控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有责权分明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第二,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及时加以记载,并对记录凭证进行连续编号,据此检查所有编号凭证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第三,进行复式记账和科学的凭证传递程序.使每一笔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人员经办、记账,在会计人员之间形成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第四,建立总账和财务报告控制制度,在一个工作日或一个完整的经济业务完成后,通过总账和明细账、财务报告和账簿记录的核对,使财务报告与总账、有关明细账之间形成一种控制关系。也就是说,现代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形成,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正确运用。
3、应对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会计工作必须适时创新
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会计信息系统从相对独立、封闭的状况向网络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系统在逐渐实现网络化后,信息处理效率将成倍提高,会计信息资源将得到进一步的共享,在这一形势下,会计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创新:
首先,会计人员职能转变。当前,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将全部由计算机完成。除了为数不多的会计研究人员外,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员将被会计系统开发人员、软硬件维护人员、操作人员所取代,财务分析将成为未来会计人员的主要责任。其次,深化改革会计工作。贯彻好《会计法》、《会计准则》和各项财务制度,同时财政主管部门和会计协会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与基层会计人员研究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及情况,为建立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深化改革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打好基础。最后,加快环境会计的建设。知识经济时代,注重环境保护,追求健康发展,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活动来协调和解决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内控观念和对现代化办公环境的安全意识,认真做好会计电子档案管理。现代化会计工作模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学习、培训并引入现代办公理念才能真正充分发挥成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41-01
一、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从法律上作了明确规定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基础工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如果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实物款项、财务报告、财务收支发生问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其后果不堪设想。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各单位要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依法行使监督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计资料要实行定期的内部审计;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在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共同完成对经济活动监督的任务。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它与会计核算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会计不能离开核算而孤立地进行监督,所以一切财务活动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一重要程序之后,才能得以认可和实现。
新《会计法》在强调了会计监督的同时、也为内审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和实施为内部审计监督的健全提供了契机,使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有了更为科学完善的尺度。内审监督是内审人员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证、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我们把会计与审计的职能、对象、任务、原则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控制和监督费用开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会计的对象是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运动,审计的对象是财务的收支和经营管理的效益。会计的任务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是审计监督,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性、真实性、政策性、社会性,审计的基本原则是独立性、依法性、权威性、客观性。
三、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不够。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这就造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轻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因而使得这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监督、无人检查的状态。因此,会计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制度要求存在诸多的不符。
2.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尽管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在稳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教育体制也不够灵活,会计教育也同样如此。不少单位和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资格要求管理并不严,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只知皮毛,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有一些会计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会计基础规范得不到重视,只满足于记账不出错为原则,忽视了最基本的会计规范,造成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混乱。
3.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有所放松。一些单位因为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 甚至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消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对今后财务会计工作提出的建议
1、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方面,内部审计能更深入组织内部,从而达到防范会计舞弊目的分析会计舞弊的行为实质上是主观化、个性化的,如果刻意掩饰那就很难被观察到。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组织内部,对单位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人员素质最为了解,在有效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各级管理人员及单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地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是为实现企业和单位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财务会计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如企业:要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必须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人们通常认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三个: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科学合理。而会计记录反映这种经济活动。企业之间需要相互交易,以满足各自生产经营的需要,交易者之间的交易行为,形成了经济空间的联系。财务会计工作是对交易行为中的交易时间、交易内容、交易数量、交易价格等进行记录,实际上是对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的记录。所以,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是为实现企业和单位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的。
当前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企业都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做好产、供、销三个环节。而会计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运转甚至是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可靠详实的计量,能够根据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显而易见,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一、追求经济发展是会计存在的客观条件
在经济社会中,始终存在着经济效益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数量观念的增强,需要对商品的数量进行计量,客观上为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经济效益的概念的理解越来越强烈,时刻追求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效益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发生的变化,更加迫切需要会计的产生。因此会计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应运而生。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本文由收集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能够保证资金效益的最佳化。会计通过经济手段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资金的运行及其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并不断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掌握企业的收支情况,如果有问题及时解决,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会计发挥监督职能能够保护财产的安全。社会主义财产是企业单位进行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防止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避免各种财物的损失和丢失。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计更应该及时做好资金的结算,做好理财,保证国家和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
三、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从会计的职能上可以了解到,会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反应和监督。供企业决策者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新的经营决策。
(一)正确反应数据是提高效益的依据
会计的工作是对客服的经济活动利用数量表示出来。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要尽量减少劳动力的占有,减少原材料的消耗。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核算经济活动情况,提供经济信息。对于企业中每天发生的经济活动近视记录,让企业负责人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企业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会计提供的真实有效数据能够帮助企业决策人合理制定决策,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数据的管理,真实可靠的数据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数据存在差异,就不能客观地判断出企业的投入,导致无法正确的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最终导致决策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一定要提供正确数据,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二)合理的会计分析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帮助
合理分析、评价经济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考察指标体系。以会计提供的真实有效的数据位基础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能够真正做到合理分析。如果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单纯的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没有办法全面合理的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状况,更无法说明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
(三)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指标体系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成本一直被企业所重视。一般来说,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正确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以会计在进行预测和控制时一定要考虑成本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搞好收益的分配问题
对于企业的收益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能够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大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团结员工,要员工时刻想着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工作。因此搞好收益分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而会计的工作直接和企业的经济挂钩,因此怎么分配,怎样分配才算是合理的分配?对于会计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会计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量、工作积极性来进行分配,不断激励员工工作的热情,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企业的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在进行监督时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进行活动进行全力合理分析,并进行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综合实力决定着企业的存亡。因此更需要加强强有力的会计监督机制,但是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到时会计的监督工作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出现很多的障碍,存在有些企业要求会计做假账,这些都让会计无法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另外,在当前的经济领域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经济行为,甚至是出现一些违法犯罪的现象,这些都从侧面强调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对象;管理职能;现代企业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务管理的对象
财务管理的对象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内容,明确财务管理的对象能够更好的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使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发展。
1.企业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指企业实物商品运动和金融商品运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现代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实物商品资金运动和金融商品运动两种形式。
资金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的目的,企业的资金运动是企业资金在企业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循环和周转,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资金运动,才能维持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
2.企业财务活动。企业财务的有形管理就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企业的财务活动一般是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等三部分组成。
企业只有能够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并进行恰当的分配,才能满足各方的利益,使企业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融资,使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
3.企业财务关系。企业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处理财务活动的过程中与各方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各方主要包括政府、投资者和债券人等,企业要想处理好财务关系,就应该在合理的处理内部的财务关系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这样能够减少企业发展的障碍,建立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组织财务活动并且处理其中的财务关系,是由财务管理的性质决定的。企业的规模和大小不同,财务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会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有所差别,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财务管理的职能也有所改变,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进行动态的认识和把握。
1.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支持,是企业财务最基础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会计核算有一套标准的程序与方法,包括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过程。会计能够真正的记录企业的经营过程,反应企业的经营得失,不过会计的核算要在业务发生后才能进行,只能事后反应,根据国家的规定和企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以供决策者进行参考。
2.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监督企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资金。对任何企业的发展来说,资金的合理运用和有效管理都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对资金的筹集、调度与监管进行严格监督,保证企业的资金能够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3.监控资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通过定期的盘点和不定期的抽查,认真检查企业资产实物,并对照企业的实物登记,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企业资产的不流失和完整性,使企业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4.信用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往往会有赊账业务。赊账业务的增加会减缓企业资金的周转,甚至会产生呆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年利润,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控制企业的赊账业务,并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保证企业能够收回应得款项。
5.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指企业通过对财务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后续经济活动的预测、规划和控制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事项重新分解组合,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决策数据。
6.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对完成指标的计量和比较进行的价值计量活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增值、费用控制和产值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财务部门需要分解、计算各部门绩效,从而确定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对完成指标的部门进行奖励,对不完成指标的部门进行考核,确保企业内部资金能够合理流动。
财务管理一般具有以上的六大职能,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定的深入发展,企业财务职能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比如资金管理和短期投资、财务分析、税务管理、信用政策、资本预算和公司融资等,对于财务管理职能的认识决不能停留在理论认识,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宽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把握财务管理职能的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
四、总结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的不断提升和规范,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够保证企业管理的科学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还需要强化财务管理职能,科学定位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决策者科学决策,帮助决策者快速找到企业管理提升的突破口,保证企业获得最大效益。
现代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于企业而言,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的获得最大效益。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尽职尽责,加强内部的经济管理,妥善处理各方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一、如何处理传统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关系
应当如何处理传统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能够在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呢?作者以为应当理两者的边界,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擅胜场。(一)让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的本位首先应当让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的本位,体现其边缘学科的特性,运用其独特的方法一心一意解决新出现的、尚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条件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去以相关性为侧重向外部提供财务信息。对于已经可以较好运用当前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条件进行历史成本反映的经济业务,财务会计学不必再分心兼顾,放手让擅长使用历史成本处理的传统会计学去解决;(二)使传统会计学回归原本独立学科的地位在使得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的同时,理应让传统会计学回归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会计学的学科分支之一。传统会计学负责处理已符合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条件的经济业务的核算(反映),生成最为基础性的会计信息,为此,作者呼吁,加强对传统会计学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处理方法、程序等方面的规范化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财务信息提供服务。
二、会计学三大分支共同构建的财务信息体系
(一)重新划分三大学科分支
而就会计的职能来看,虽然有诸多主张,但其中有几项职能是共同认可的,如反映(核算)、监督(控制)及预测(评价和决策)职能,作者在此以会计学的这三项基本职能,将其三大分支划分为:传统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对应的会计基本职能是反映、预测(包含计划、评价和决策等职能)和监督(包含考核、评价和决策等职能)。将此三个学科理解为会计学的三大分支或许更容易被接受,并不难发现现今的财务会计学为何面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时力不从心却又不得不持续疲于应对的原因。传统会计学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业务的,以历史成本为最主要的计量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最主要解决的就是可靠性问题;财务会计学是重在计划、预测和决策,生成的财务信息主要解决的是相关性问题;管理会计学解决的是内部提供信息的问题,侧重是相关性。这三个会计各司其职、各擅其事,“大分工而小合作”,共同支撑起在会计学指导下所构建的信息大厦,并与其他会计学科如税务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等一起构成会计学。
(二)三大分支各司所职、各行所道
1、传统会计学司职基础会计信息的生成传统会计学指导下从事核算的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核算”概念的界财会研究定范畴和方法,开展会计工作,直到最终生成会计信息。该会计信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只在很少的情况下使用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如某项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很小或不重要,像期末存货计量,某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下跌造成库存该材料的价值减损,因市场上有明确的该材料销售单价,此情况下确定其可变现净值时的不确定性很小,便可以使用以可变现净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此,称此阶段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会计信息,原因有二:其一是正如前述其生成过程是最基础的,可靠性是最高的;其二是该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利用以生成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基础。此外,还可能会有些项目需要说明(如商业票据的贴现、资产抵押等),列作表外说明,形成会计报表的附注。会计报表与其附注构成会计报告。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报告,以“可靠性”为依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从而达到解除或延迟受托责任,同时,它也是第二部分财务会计生成财务信息和管理会计生成管理信息的信息源头。因此,传统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一层面(会计报告)和履行了第一司职(反映)。2、财务会计学司职财务信息的生成财务会计学指导下的财务人员或会计人员使用传统会计生成的基础会计信息,运用专门的处理方法,以除历史成本外的会计计量属性,对经济业务按照“相关性”为重的原则对基础会计信息予以具体分析并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同时对基础会计信息中未能包含的经济业务中的不确定性予以适当的削减后进行会计处理,两部分结合生成基于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并将依旧无法进入财务信息的信息列作表外附注或补充资料、辅助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而后共同构成财务报告。这里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是完全对外提供并以“相关性”为重,保障其决策有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助推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各取所需”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辅助基础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解除和延迟。财务会计生成的财务信息包含对传统会计生成的基础会计信息二次加工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传统会计未予确认和计量而财务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而生成的财务信息两部分,这两部分与基础会计信息在数量关系上的差异和非货币形式表现的数量关系部分,正是“相关性”的最好体现,虽然对基础会计信息的再加工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将不会是大问题。因此,财务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二层面(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等)和履行了第二司职(预测、决策等)。3、管理会计学司职管理信息的生成管理会计学指导下的会计人员(也可能不是会计人员)利用基础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具体、详细地进行针对性剖析各个环节、各个项目、各个作业,生成管理信息和管理报告,该管理报告主要是向企业内部各层次提供,为企业经营过程提供决策所需信息或直接参与到决策中去,通常不必对外披露,即使有适合和应当对外披露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披露时应当列入“企业信息披露体系”(见下图2)中“其他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报告”之内。因此,管理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二层面(管理报告)和第三司职(监督、分析、评价、决策等)。
(三)三大分支共构的财务信息体系
财务会计学是传统会计学与企业理财学相互借鉴融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让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之本位,与同为边缘学科的管理会计学构成“一主外一主内”的格局和架构,同时重新回归传统会计学,三者共同构建起现代会计学的主体框架,形成倒“金字塔”骨架,使会计信息简明可靠、财务信息边界清晰相关、管理信息(这里专指管理会计学指导下生成的信息)解析分明。三大学科各司其职,共同发挥效用,走出现代会计学指导下科学、合理的财务信息生成和披露系统之路。企业的会计模式应当由原来的财务会计模式修正为如下图2所示的模式。如果将整个企业信息系统比喻成一驾马车,而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是车辆部分的话,那么企业财务信息生成和披露系统将分别是其中的两只车轮。企业财务信息生成系统的具体骨架简述如下图3所示: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信息生成系统可简约概括为:“一套报表,二个层面,三方司职,多种属性,总体满足,各取所需”。
作者:经荣华 殷伟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理论方法;实务方法;设置账户
会计核算方法是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并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基础,对初学者来说,正确理解和合理应用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在于,七种方法之间的勾稽关系不明确,各方法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晰。因此,梳理各方法间的关系,为学习者编制会计核算方法钩稽关系图,让核算方法与会计实务工作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一、编制会计核算方法钩稽关系图
会计核算方法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种方法构成。根据理论与实务工作相结合的要求,可以把七种方法一分为二,其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属于理论学习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为方便后文所指,把本方法定义为理论方法,剩余三种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共同构成了实务工作要求的三大主要内容。同上,把此方法定义为实务方法,理论方法为实务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务方法为理论方法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操作的平台和空间,具体关系(见图1)。
二、解析各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逻辑起点
会计是对特定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由于资金运动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使得会计核算对象不够具体和明确,为了达到分门别类的系统的科学核算目的,就必然将经济业务的全部经济内容按照其相同的性质进行总括归类。因此,根据特定主体经济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依据资金运动的循环和周转关系,对会计对象进行第一次归类汇总,划分成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按此分类,仍然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资产而言,它以各种形态存在,如果不做进一步分类核算,直接以资产总额进行反映,将直接影响不同状态资产的信息存量和功能发挥。因此,需要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分类,二次分类形成的项目名称就是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分类的项目名称,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需要根据会计科目来命名具有一定结构的载体,记录和反映每一类别项目的增加变动,这种具有特定结构的载体叫会计账户。因此,为了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种类繁多的经济业务进行层层分类,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户,理应成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实务方法构成会计实际工作的运行主线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特定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连续意味着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会计就要做相应的记录,即填制会计凭证。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填制会计凭证就是连续记录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按照时间推移不断登记收入、支出等业务;系统是对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反映,也就是要分别显示收支情况,其职能实现就是登记账簿实务方法的应用,因此,登记账簿就是分类反映会计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全面是对主体所有的经济活动按照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进行归类汇总列示,向使用者传递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把账簿上分类登记的信息进行重新的分化与组合,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提供信息,即编制会计报表。因此,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根据连续、系统、全面的要求,相应地形成了会计实务工作的三大主要内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实务方法构成了会计实际工作的运行主线。
(三)复式记账是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的理论依据
经过上述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会计凭证和账簿分别连续、分类地记录着经济业务内容,问题的关键是,对内容记载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记账方法,复试记账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复试记账法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体现在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上。因此,复式记账是填制会计凭证的理论依据。同时,复式记账法下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两个或以上账户金额的增减变动,不同笔业务中相同账户的增减变动记录就是登记账簿。因此,复式记账又是登记账簿的基础。
(四)成本计算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数据支持
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货币作为会计的主要计量方式,按照会计准则计量要求进行确定,为保证会计记录的合理性、准确性,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数据支持。例如经济业务,购入A材料4件,买价1 000元,支付运费80元。计算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填制凭证时材料采购借方登记1 080(总成本),登记材料采购账簿时需要填写单位成本270元,数量4件,总成本1 080元。
(五)财产清查是登记账簿可靠性的安全保障
为遵循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保证账实相符,保护财产安全完整,需要采用财产清查方法,通过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根据准则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以实存数为标准调整会计账簿记录,从而保证账簿记录与实际情况相符,为账簿信息可靠性提供安全保障。
深入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钩稽关系,划分理论方法与实务方法,剖析理论方法对实务方法的指导决定作用,为初学者描绘了方法间深层次关系的蓝图,为职业者更好地应用会计核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广忠.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点线面”逻辑观[J].会计之友,2015,(13).